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乌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 教育资料

浅谈中乌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 教育资料

浅谈中乌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 教育资料
浅谈中乌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 教育资料

浅谈中乌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

[作者]李树金,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教育处一秘

乌克兰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独立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近十年来,中国与乌克兰的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研究中、乌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特点与经验,对今后更好地发展双边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乌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

乌克兰曾是前苏联科技、文化和教育中心,也是人才聚集地。前苏联的科技人才占据了全世界的四分之一,而乌克兰拥有的科技人才竟占了前苏联的四分之一。乌克兰在航空航天、硅酸盐、焊接、造船、医学等领域的突出成绩也是世界有目共睹的,她的实用发明和专利占了前苏联的40%。在前苏联解体后,乌克兰

继承了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其高等教育举世闻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高校云集。乌克兰只有5000万人口,但拥有1037所高校,约为中国高校数数量的二分之一。二是名校非常多。如基辅大学位列欧洲十大名校、世界高校20强之列;第聂伯彼得

罗夫斯克国立大学以航空航天、卫星和导弹领域的研究驰名世界;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原基辅工学院)是门捷列夫曾经工作过的

地方,如今在化学工程、新型材料等学科方面仍然独步世界;1805基辅国立民航大学在世界航空类大学中名列前三名;建于

年的哈尔科夫大学,不仅是前苏联最早的第二所大学(第一所为

莫斯科大学),而且至今为止,莫斯科大学物理系的教授们几乎

全部出自该校;乌克兰国立美院曾经领导前苏联的油画艺术潮流;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仍然蜚声世界,等等。

同乌克兰相比,中国拥有的高校不仅绝对数量少,世界名校就更少。中国有13亿人口,到2005年,全国高校总计1792所,

平均约100万人口才拥有1所高校,而乌克兰平均不到5万人就有1所高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十分匮乏。乌克兰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约为90%,而中国仅为21%。中

国每年有上百万高考落榜生。其中,有不少人选择出国留学,而乌克兰就是很多学生理想的留学目的地。

由此可以看出,乌克兰高等教育的绝对优势和中国目前高等教育数量、质量的相对劣势,造成了双方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天然互补性,而近年来日益升温的赴乌克兰留学热也印证了这种互补性的存在。

二、中国与乌克兰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不平衡性

中国与乌克兰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交流频繁,但实际合作成果少。

中国每年都有许多省、部级或校级教育考察团到乌克兰访问。这些代表团、考察团不论级别高低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就是急于考察乌克兰名校,急于拜会名校领导,急于签署合作协议,

如果没有正式协议,就签订意向书。但是这些协议大多数只是成为某些考察团领导的政绩,并没有真正被付诸实践。难怪乌克兰有关高校的校长幽默地说,接待中国来的考察团已经成了他们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他们清楚那些合作协议绝大多数是纸上谈兵;他们不喜欢这种形式主义,但也无可奈何,因为中国朋友喜欢。

2、民间成果多,官方成果少。

中乌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成果产生于民间,确切地说是那些大大小小的留学中介公司年复一年地把一批批中国自费留学生

送往乌克兰求学。这些留学中介公司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不需要和对方建立形式上的官方联系,也不需要政绩。他们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运作,主观上以盈利为目的,客观上则满足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留学需求,可谓双赢。不过,也产生了很多问题。

3、中乌双方合作交流的不平衡性。

中乌双方合作交流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留学生数量的不平衡。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主体是留学生。近十年来,中国到乌克兰的自费留学生日益增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留学生群体。但是,乌克兰在中国的留学生则相对较少。

(2)留学质量的不平衡。乌克兰派往中国的留学生数量少,而且基本上是公派生。这些学生都是通过了严格的考试选拔才来中国的,因而素质普遍较高。而到乌克兰的中国留学生人数较多,部分学生在远其中,但主要是没有考上国内大学的自费留学生。.离了父母、老师的监管后,迷恋于旅游、网络游戏、赌博等,荒

废了学业。因而在当地人看来,当前中国留学生的总体质量远远逊色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留学生。

(3)留学专业的不平衡。从留学时间和专业来看,乌克兰派往中国的留学生一般只学习一年,主要进修汉语。而到乌克兰的中国留学生一般学习5~6年,甚至更长。他们通常先读一年预科班过语言关,然后才学习专业课程。中国学生多选经济、语言和艺术等专业,而对乌克兰最先进的航空航天、焊接、硅酸盐、能源技术、医学等专业却很少问津。中国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盲目性和从众性令人担忧。

三、造成中国与乌克兰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造成中国与乌克兰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

以下四个方面:

1、中国经济腾飞圆了很多家庭的留学梦。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老百姓过上了小康生活,很多家庭有经济实力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而乌克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实力送孩子到国外自费留学的家庭非常少。

2、乌克兰的留学费用较低。

一般来讲,自费留学生一年的学习、生活费用总共大概是2.5~3万元人民币,即使是在最好的大学如基辅大学就读一般美元,加上生活费,一年大约3000-2500专业,一年的学费是

需要花费4万元人民币,很多中国家庭都可以承受。

3、乌克兰入学条件低。

在乌克兰外国留学生的入学条件非常低,只要具备高中、职高、中专、技校等同等学历就可申请乌克兰的大学。学生在一年预科班学习结业后,即可以顺利进入大学,并且录取学生的年龄条件放宽,15~50岁的健康中国人都可以申请入学。

4、乌克兰的学制短,可以本、硕连读。

乌克兰有本硕连读的五年教育体制,再加上一年预科班共六年就可获得硕士学位,而在中国获得硕士学位至少需要七年时间,而且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竞争异常激烈。这一点对中国学生的吸引力是比较大的。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赴乌克兰申请留学的签证成功率高;中国和前苏联的特殊关系使得相当一部分留学生的父母对乌克兰

有着深厚的感情,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去乌克兰留学。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中国与乌克兰的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不平衡。

四、中国与乌克兰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主要模式

1、政府交流模式。

政府交流模式指中国政府与乌克兰政府根据双边教育协议,互换公派留学生、进修人员和教师。但由于乌克兰政府教育经费紧张,因此与中国对等互派留学生的人数极为有限。

、校际交流模式。2

校际交流模式是指学校与学校之间根据双边协议进行的合作。目前,这种校际交流方式方兴未艾。

3、中介交流模式。

中介交流模式是一种民间交流方式,是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来运作的。即学生根据中介公司的宣传和实力来挑选中介公司,与其签订协议、交纳服务费,全权委托其办理留学手续。由于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国外的教育情况知之甚少,也不熟悉办理留学签证的繁琐手续,于是就选择知名度较高、信誉较好的留学中介公司来办理出国留学事务。虽然中介公司的资质和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中介费也很高,但由于他们办理留学签证的速度快,省时省力,大部分自费留学生还是通过中介交流方式来乌克兰留学。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乌克兰经济的日益复苏,双方的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必将向深层次、多渠道、高效率的方向迈进。所谓深层次,是指少搞形式上的考察和协议,多进行一些实质性的合作。所谓多渠道,是指在合作方式上要更加灵活多样,既可以“请进来”,也可以“办出去”。“请进来”是指邀请对方名校教授来中国授课,学生不出国照样也可以享受到优质教育;“办出去”是指中国学校或财团到乌克兰投资建设教学楼和宿舍、购置教学设备,而乌克兰每年免费接收一定数额的中国留学生,从而实现双赢。所谓高效率,是指乌克兰政府和高校应尽量简化办事程序,竭诚为日益增加的中国留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签证、入学、住宿、学籍管理等日常服务,从而让中国

留学生能够在宾至如归的气氛中学习深造。

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展望 回顾我国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历程,大概可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 (一)派遣与接收期 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起始,主要是中外双方互派留学生,我们把它理解 为继续教育中外交流与合作派遣与接收期,是继续教育中外交流与合作 发展初期。这个阶段主要特征是,派遣与接收留学生的主体是国家,对 方学校以承担国家任务的形式对留学生实行培养教育,文化的交流与吸 收主要依靠留学生个体实行。虽然这个阶段中后期国家增大自费留学 生出国和接收力度,下放了留学生招生的管理权限,学校成为留学生教 育的主体。但是国内外高校交流与合作是一种松散的合作,国外先进科 学文化知识、教育教学理念交流还停留在留学生之间发生。 (二)吸收与融合期 随着留学生学成回国,带回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理念的同时,也 促动了中外高校的合作和交流,继续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进入到吸收 与融合期,是继续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繁荣发展期。在这个阶段,国际 交流与合作的主体是国内外高校,在国内外高校的推动下,优质教育资 源持续相互吸收和融合。这时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交流生和交换生项目、中外合作项目以及一些高校与国外培训机 构展开的非学历培训工作蓬勃展开。各承办高校在展开国际交流与合 作中持续学习外国教育机构的继续教育特色和成功的管理经验,在师资、教材、课程等方面实行全面合作融合。 1.国际化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初步形成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下,管理人 员“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力度持续增强,留学归国人员特别是具 有国外同类高校管理经验的人员参与学校管理,促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管 理体制的现代化。教师到国外进修与讲学、参加国际交流与科研合作

加强高校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重。例如,选择一些医学杂志上典型的统计误用问题(实验设计不当、统计方法选择错误、统计图表和相对数误用等),让学生利用已学到的统计学知识从其设计、统计分析方法选择和统计结论的正确与否进行全面评价。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而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上述考试的内容正是把学习、考试和应用融为一体的作法。同时,通过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建立标准题库和非主讲教师命题等有效措施,实现教考分离,从而真正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医学统计学知识解决医学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适当增加课堂讨论在教学中的比重 课堂讨论对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均有益处。例如,将医学科研和医疗卫生实践中的某些实际问题,结合统计理论从统计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内容纳入课堂讨论之中。针对其内容展开辩论、评价,各抒己见,然后由教师给予总结归纳。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尽快巩固课堂教学 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可提高学生综合判断和理解运用理论知识的素质,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而任课教学也能突破“写板书、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近五年我教研室数位教师在研究生班进行了这种尝试,同学收益匪浅,基本上摆脱了上课记笔记,复习背笔记的传统作法。例如选择一些适合教学的开题报告,请写报告的本人上讲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平时若提问:“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基本无人举手,但是围绕开题报告的课堂气氛却大不一样,同学们发言非常热烈,争先恐后,既谈试验设计的理论,又谈专业上的问题,采取此种教学的结果既完善了台上同学的开题报告涉及的设计方案,又使台下同学把课堂教学内容和专业实际进行一次大融合,把原来脱节的知识联系起来了,而且还触动了平时不发言同学的思想,尤其是对那种单纯知识型的学生很有振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加强高校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高淑贤 (新疆医科大学社科部)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指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积极开展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博采世界各国教育之长,提高本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高等教育国际化涉及的方面很多,其中高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当前世界经济的国际化趋势影响到教育,要求各个国家之间要相互合作,互通信息。在高等教育上,各国高校之间只有加强合作,相互交流、沟通,才能共同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共同促进各国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21在学科发展上需要各国科学家共同攻克“科学堡垒”。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很多学科领域不断地拓宽和加深,人们对科学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过程中,各国科学家既竞争又合作,互相促进。 31当前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共同的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战争、爱滋病等,单靠一国是无法解决的。处在科研攻关前沿的各国高校只有加强交流,加强合作,共同研究,才能找出解决人类面临的众多危机和困难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41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局面,必须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验,这也必须依靠交流与合作,才有可能在比较高的起点上加速本国社会的发展,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参与与实施者是高校的教师及科研人员,他们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高校教师的积极参与,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是无法实现的。在当前先进国家的大学中,国际化战略的相当部分工作(尤其是高校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经直接落到了教师身上。 1993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所作的调查中,有183所大学的90%回答者认为,在推进高校国际化的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凡是那些教师对国际化事务不感兴趣的学校,基本上都远离国际化的轨道。 二、高校教师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1高校教师承担着向外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一个民族要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使其文化得到世界的承认,高校是向外传播民族文化的前沿阵地,高校教师自然责无旁贷。一方面他们向本国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在高校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通过出国进修学习、讲学、合作研究及对外国留学生教学、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宣传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使民族教育走向国际,成为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 21高校教师承担着向国内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文化的重任。高校是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汇聚地,各种文化充斥其间,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选择、吸收引进什么样的文化,高校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是本国学术、文化的精英,在这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能够根据本国实际选择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并将其融汇到本民族的文化之中,取长补短,既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充实更新,更有利于本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昌盛发展。所以各国都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与选拔。 31高校教师承担着发展科技、创造人类共同文明的职责。当今世界许多新的发明、创造,许多科研成果都是在大学中生成的,高校教师是科研队伍的骨干力量,而且很多科研成果都是国内国外许多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共同研究开发的结果。如日本的东京理科大学里,就有很多来自中国新疆一些大学的教师及科研人员,他们同日本的科研人员一起,在能源、智能材料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为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41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国际人才的重任。人类即将步入知识经济社会。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各国的相互联系与依赖日益紧密,这就必然要求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要 581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JOU RNAL O F X I N J I A N G M ED I CAL UN I V ER S IT Y 2000Jun.,23(2)

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e8998792.html, 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 作者:时金华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16期 摘要:随着教育领域的深化改革,高等教育和高校逐渐呈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了未来发展的必然,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也逐年增多,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要做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明确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使高等教育事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并讨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国际合作 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十分注重对先进知识的引入工作,许多高校都开展了与国际接轨的知识引进工作。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呈现以下几种形式:1、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展开联合办学合作,促进国内高等教育发展。2、与国外先进地区和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互派访问学者,提升高等教育人才素质。3、与国外的高校开展了网络课堂与信息化合作,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共享。4、与国外的高等教育机构、高科技企业等开展多层次的交流活动,比如研讨会、交流论坛、国际会议和大师讲堂等特色交流活动,丰富了活动形式。 我国的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在近些年的发展势头也很迅猛。目前我国的高校国际合作和交流从对象上进行了扩展,除了高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之外,还开展了与企业、研究机构、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除此之外,合作与交流的领域也逐渐在扩展,从原有的学术领域向其他领域发展。目前我国的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形式有与国外的合作与交流对象共同合作开发科研项目、同合作与交流对象组织召开专项的国际学术交流会、展开了合作与交流对象的人才共享合作、同合作与交流对象设立信息共享数据库。毋庸置疑,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二者在发展之中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为:1、高校教师的国际化意识还需要加强和提高。虽然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了大的发展趋势,但是一部分教师的观念仍然没有及时转变过来,还没有真正接受高等教育国际化。2、高等教育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国际化教育体系还需要继续建立和加强。目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虽然进行了广泛的开展,

台海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可行性分析及对策

第33卷第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2 2012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2012 台海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 可行性分析及对策 张英玉 (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台海两岸积极回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等宏观运作体制上具有相同之处,两岸高等教育优势互补等因素都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有利基础;但在两岸交流与合作实践中,仍存在不少体制性障碍和政策壁垒。为此,文章主张两岸高等教育应密切合作,从国际化的战略高度来考量两岸高等教育发展,积极采取措施推动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制度化,并从多方面进一步拓展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台海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2-0100-03 海峡两岸的高等教育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改革与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各具千秋,互有长短的高等教育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两岸开放高等教育交流以来,随着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已成为新世纪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在新世纪,两岸要对高等教育存在的优势、面临的困难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在交流与合作中如何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共同在激烈的国际教育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已成为两岸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发展及交流与合作 (一)大陆高等教育及其对台交流与合作 进入新世纪,大陆现高等教育多层次、多体制、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得到完善,极大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至2010年,大陆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30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大陆高等教育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发展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在办学、投资、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改革同步推进,多元化办学体制已初步形成,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得到有效提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区域化、国 收稿日期:2011―07―09 作者简介:张英玉(1978-),女,福建闽清人,经济学硕士,助理研究员,福州大学发展规划与“211”办公室及高教研究所科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战略管理。际化日趋显著。我国高等教育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了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的成功经验,引进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各种专业人才,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和交往。 对台教育交流合作历来是内地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85年大陆就开放台湾学生报考大陆高校,2005年,大陆出台对台湾学生实行和大陆学生同等收费标准和为台湾学生设立专门奖学金的政策。2006年,大陆正式认可台湾高等学校学历。目前,大陆已经形成一套较完整的关于台湾学生在大陆求学的政策体系。 (二)台湾高等教育及其对大陆教育交流与合作 自台湾光复以来,台湾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逐步实现了教育层次和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和更加自主、更具适应性的教育运行机制。当前,台湾的高等教育已从大众化阶段转入普及化阶段,大学录取率逐年攀升。至2008年,台湾的大学录取率就已达到97.1%。但台湾的高等教育也面临诸多问题,如高校数量剧增、生源减少、教育经费削减、教育市场狭小、毕业生就业难等。为此,台湾当局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并将“逐步开放对大陆高等教育政策”作为一项具体的改革措施[1]。近年来,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日渐升温,成为了两岸交流与合作中最活跃、成效最显著的领域之一。主要变现在:一是交流与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截至2008年底,大陆298所高校与台湾108所高校签署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二是交流与合作的层次不断提高。两岸大学校长互访 100

浅谈中乌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 教育资料

浅谈中乌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 [作者]李树金,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教育处一秘 乌克兰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独立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近十年来,中国与乌克兰的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研究中、乌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特点与经验,对今后更好地发展双边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乌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 乌克兰曾是前苏联科技、文化和教育中心,也是人才聚集地。前苏联的科技人才占据了全世界的四分之一,而乌克兰拥有的科技人才竟占了前苏联的四分之一。乌克兰在航空航天、硅酸盐、焊接、造船、医学等领域的突出成绩也是世界有目共睹的,她的实用发明和专利占了前苏联的40%。在前苏联解体后,乌克兰 继承了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其高等教育举世闻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高校云集。乌克兰只有5000万人口,但拥有1037所高校,约为中国高校数数量的二分之一。二是名校非常多。如基辅大学位列欧洲十大名校、世界高校20强之列;第聂伯彼得 罗夫斯克国立大学以航空航天、卫星和导弹领域的研究驰名世界;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原基辅工学院)是门捷列夫曾经工作过的 地方,如今在化学工程、新型材料等学科方面仍然独步世界;1805基辅国立民航大学在世界航空类大学中名列前三名;建于

年的哈尔科夫大学,不仅是前苏联最早的第二所大学(第一所为 莫斯科大学),而且至今为止,莫斯科大学物理系的教授们几乎 全部出自该校;乌克兰国立美院曾经领导前苏联的油画艺术潮流;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仍然蜚声世界,等等。 同乌克兰相比,中国拥有的高校不仅绝对数量少,世界名校就更少。中国有13亿人口,到2005年,全国高校总计1792所, 平均约100万人口才拥有1所高校,而乌克兰平均不到5万人就有1所高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十分匮乏。乌克兰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约为90%,而中国仅为21%。中 国每年有上百万高考落榜生。其中,有不少人选择出国留学,而乌克兰就是很多学生理想的留学目的地。 由此可以看出,乌克兰高等教育的绝对优势和中国目前高等教育数量、质量的相对劣势,造成了双方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天然互补性,而近年来日益升温的赴乌克兰留学热也印证了这种互补性的存在。 二、中国与乌克兰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不平衡性 中国与乌克兰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交流频繁,但实际合作成果少。 中国每年都有许多省、部级或校级教育考察团到乌克兰访问。这些代表团、考察团不论级别高低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就是急于考察乌克兰名校,急于拜会名校领导,急于签署合作协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