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恩与批判_从学习理论的发展看行为主义的功与过_陈敏

感恩与批判_从学习理论的发展看行为主义的功与过_陈敏

感恩与批判

——从学习理论的发展看行为主义的功与过

陈敏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 上海 200062)

摘 要:行为主义在其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几乎每一位代表人物都以学习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来形成和完善其理论体系。本文就从学习理论的发展来分析感恩行为主义之功,批判行为主义之过,认为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走向极端时必然会向另一端回归,心理学的研究要建立在对人性的正确理解之上。

关键词:行为主义 感恩 批判 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08)03(c)-0156-02

1913年,华生以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行为主义以其焕然一新的面貌和势不可挡的锐气震惊了整个美国心理学界,引发了一场心理学界的重大变革,从此行为主义大潮涌起,一路高歌。

1 学习理论的发展轨迹

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靠学习获得的。所谓学习,是“一种活动通过对所遇情境进行反应而得以发生和变化的过程”[1]。20世纪30年代,由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习理论问题的性质在某种意义上发生了蜕变,表现为由经典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到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再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表现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1.1 经典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以华生为主要代表,霍尔特、拉施里、亨特和魏斯等人为声援军的旧行为主义,以机械唯物论和实在论为哲学基础,生物进化论为自然科学基础,机能主义和条件反射为心理学基础,在学习理论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欣茨曼曾概括为:1、内省法已经被淘汰;2、站在华生立场上的人,对行为进行心理方面的解释并不满意;3、排斥遗传作用,强调学习是行为产生的原因;4、在学习实验重普遍倾向对动物进行实验。[2]华生的理论是粗浅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不能适应实际需要而迫使行为主义必须做出改变,寻找出路,从而使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更加完善系统。

1.2 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以赫尔、托尔曼和斯金纳为主要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接受了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的指导,采取了一种既发展客观实验,又发展客观的心理学理论的路子,这种改良后的行为主义称为新行为主义。[3]他们主张将意识还原为行为操作,重视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新行为主义逐渐摆脱了早期学习理论的孤立的、静止的、元素主义的观点,创建了一种行为主义阵营中带有认知倾向的学习理论,大大前进了一步。

1.3 新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以班杜拉、罗特尔、米契尔为代表,在行为主义山穷水尽的时候,大胆吸收新兴的认知心理学的成果,终于让行为主义的学习

论柳暗花明的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他

们在研究学习问题时,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社会因素对人行为

的影响;主要以人为研究对象,主张学习进程

具有飞跃性,而行为反应则具有内隐性;辩证

地分析了先天遗传与后天习得的关系,重视自

我调节、认知等的作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是一种统一的心理学体系,因为它既是行为

主义的,也是认知心理学的。

学习理论的发展从某个意义上说反映了

行为主义的发展的兴衰成败,可谓“成也学

习,败也学习。”旧行为主义简单的“S—R”学

习范式完全排除意识的完全行为研究;新行

为主义开始注意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新新行

为主义中信息加工心理学因素的加入,此时的

行为主义只剩一个躯壳,认知心理学才是其血

肉。

2 感恩行为主义之功

行为主义的出现充分体现了美国的时

代精神,于是在欢呼雀跃声中,行为主义迅

速蔓延。从学习理论的发展,我们看到了

行为主义给于心理学丰厚的馈赠。

首先,行为主义改变了心理学的空气,

提出了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视角——行为。

它完全抛弃心理与意识,废除心灵主义概

念,不再臆测脑内可能发生的事情,停止使

用内省的方法,对旧心理学形成强有力的

攻击。华生破旧立新,将意识搁在一边而

以行为为研究对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行为主义进一步确立了心理学

的自然科学的地位,维持了心理学的独立

性。行为主义者把心理学看成行为的科

学,并垂青于自然科学的典范——物理学

的研究方法,尤其是操作性术语和操作方

法的应用,使心理学几乎成为自然科学的

一个纯客观的、实证的分支了。新行为主

义者认为行为并不简单等同于生物细目的

总和,它有自己的规律可循。操作性术语、

操作方法的应用、量化的研究使心理学完

全脱离了哲学的母体,充分显示了其自然

科学的属性。

再次,从理论建构上说,行为主义开辟

了心理学的另一片疆土。行为主义者是以

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为主导的,而行为是

靠学习获得的,行为主义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

学习论的出现与发展。而被动只重视刺激反

应的学习论走向绝境这一趋势本身也是促使

认知心理学、人本心理学出现的一个重要的

原因。

最后,行为主义者对动物心理的研究

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动物心理的研究和

实验为后来研究人类心理提供了许多思路

和方法上的借鉴及启发。桑代克的迷笼、

斯金纳的迷箱、托尔曼的迷津,虽然研究

的对象是低等动物,但其实验设计依然是

心理学史上的典范。

3 批判行为主义之过

行为主义从出现之日起就呈现出要一

统心理学的霸气,但随着对行为研究的极

致和巅峰的到来,行为主义暴露出心有余

而力不足的许多问题。

首先,批判行为主义的偏激。一是极

端的哲学本体论:行为主义以研究人类及

动物机体的行为为主导,摒弃一切主观经

验,竭力反对研究人的意识,反对研究人的

内部结构,这种立场否定了生物进化过程

中突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在世界中的地位和

作用。二是片面的客观主义方法论。行为

主义在方法论上表现为片面追求客观,这

种方法论原则深受经典物理学的原子论世

界观的影响,无法从内心来研究人,只能从

行为表象来研究人,这种将人客体化,物化

的研究方法既是心理学进步的结果也是其

失落的开始。

其次,批判行为主义的勉强。行为主

义是依靠动物实验获得的动物心理规律应

用于人类心理,这是比较牵强的。新、旧行

为主义者把人的意识看成是一种副现象,

他们由刺激直接推论反应,由环境直接推

论行为,通过动物实验推论人的问题,实际

上是假定动物与人没有本质的区别。

4 总结与启示

从行为主义的出现、兴起、鼎盛、衰落,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要建立

在对人性的正确理解上。在人类历史上,

没有什么比人性问题更受到人们的关注。

心理学作为人类探讨自身精神世界的理智

活动,更不例外。行为主义心理学,开始对

一般的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的、严格控制的实

(下转158页)

加强,则林农在和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的合作就会加强,因为由于诱致性因素——外部需求量的存在,根据上面的分析,林农对未来的预期加强,则在林业政策稳定的情况下,最后的精练贝叶斯纳什均衡会是(执行,执行),但是,地方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其没有动力去完全执行林业政策,则最后的精练贝叶斯纳什均衡会是(S,S)。比如,在福建地区,由于林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的非一致性,最终对林业资源的毁灭性掠夺,或者任林地裸露而不进行植树,就是这个博弈的结果。特别的,对森林资源权属和林农利益的侵犯,政府管制等等,都对林农的积极性是极大的挫伤,最终的结果,我们国家的森林资源极度的短缺,另一方面,有大约一亿平方米的宜林地没有被完全地利用。

4 信息传递机制的设计

在上述的第二个博弈矩阵中,林农和地方政府的博弈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信息传递的机制设计,即如何让林农相信地方政府会完全的执行国家的林业政策,并且已经制定的林业政策是稳定不变的。通常,根据博弈理论中解决博弈主体的帕累托最优由低阶向高阶地转变,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就是无限次的博弈,就像在囚徒困境博弈中,如果进行无限次博弈,则最后的均衡结果是均不坦白,最后实现帕累托改进,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政府管理部门的信用机制的设计,或者扶持个别或者一部分的林农,最终可能会形成“羊群效应”,最后实现双赢的结果。因为在南方的集体林区中,已

经发生了大量的因为不信任政策而导致的一

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比如福建发生的乱

砍滥伐林木现象。林农因此而不愿意投资林

业,大量的土地裸露即为证明,如果这样的话,

即是一个双输的结果。尽管林业政策的设计

非常重要,但是信息的传递机制的设计在这种

情况下应该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5 结语

对于林业政策而言,政策的稳定性是

其核心问题;因为林业的生产周期长,见

效慢,而且在林业的生产过程中,未来的不

确定性比较多,风险比较大(包括自然的和

人为的,制度政策即是人为的原因之一),

人为的原因我们是可以避免至少是可以改

善的,虽然自然的原因非人力所能及。在

决定是否投资林业的决策中,贴现率η的

大小非常重要,低贴现率对林农而言,是利

好的消息,投资的动力会加强,反之,则不

会投资。政府对降低贴现率的表达可以通

过制定政策,或者将现有的政策上升为法

律制度,保护林农已有的利益,稳定山林权

等。林农,地方政府,国家三方之间的博弈

会是一个长期动态重复博弈的过程,但是,

博弈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地方政府和国家,

而不是林农,所以,在这个非完全信息动态

博弈中,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具有先动优势,

林农在刚开始的时候会采取观望的态度,

或者也会进行一些试探性的动作,在这种

情况下,我们称林农具备后发优势。政策

制定者或者政策的执行者在“诺言”的限

制下,刚开始会对自己的利益产生一些不

利的影响。但是为了最终达到帕勒托改

进,国家或政府完全可以做到当前利益的

损害或损失。

参考文献

[1]吕丽娜,高小键.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关系

与制度创新[J].云南行政学院报,1999.

验研究,为人类理解自身,揭开人类行为迷雾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但是,极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主体对强化的直接经验看作是学习的必要条件。而新新行为主义代表班杜拉是在否定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动物为被试,主张以人为被试的前提下,将人的主体因素引入到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因果决定关系系统中。

第二,心理学研究要坚持对象的独立性。近代心理学理论的误区在于混淆了心理学与生物学、物理学等科学的界限,与这些科学关系暧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正是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以行为为对象的传统上,吸收认知心理学的思想,相信人的思想、认知等对行为有因果性的影响,同时涉及了人本主义的一系列传统命题,从而以自己的方式证明了心理学能够成为一门独立而统一的科学。

第三,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后现代的性质。行为主义发展到新新时代,走出了一条试图在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之间的折中的道路。它的主张与后现代思想有不谋而合的地方。在传统行为主义者偏重纯学术心理学基本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将心理学的研究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参与生活。这与注重加强应用

心理学研究的后现代心理学发展趋势相一

致。

从行为主义的发展里程,我们可以看

到,一种理论的发展不能走向一个极端,因

为当它走向一个极端的时候,可能是摒弃

过去的变革使其走向鼎盛,而鼎盛时期的

来临也意味着这个理论的行将末路和它将

向天平的另一个极端回归。新新行为主义

承载着科学主义血脉与精神在行为主义心

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找

到了平衡的支点,彰显了行为主义的生命

力,也为心理学统一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转引自[美]R.M.利伯特等著.发展心理

学[M].刘范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年5月第一版第117页.

[2]道格拉斯L.欣茨曼.学习与记忆心理学

[M].辽宁科技出版社1986版,第54—

55页.

[3]黎黑.心理学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年版第389页.

[4]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浙江教育出

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5]隋美荣,高峰强,潘光花.行为主义学习

理论的兴衰及其启示研究[M].山东教

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6]高峰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展的内在

轨迹——尝试性的透视和探索[M].外

国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7]李京蕾.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与衰落.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8]曹能秀.行为主义关于学习和发展的观

点述评[M].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

第1卷第1期.

[9]费梅苹.行为主义理论及其研究范式

[M].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

年第4期.

[10]李刚.谈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的科学哲

学渊源[M].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3年第21卷第2期.

(上接156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