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第四章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第四章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第四章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导语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派别,虽然现在它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有广泛影响,在一定的范围里,它仍然具有使用价值。尤其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行为矫治的领域中,仍被广泛使用。

第一节理论背景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在心理学界风行了至少50年。当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化生产对人的行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科学管理、行为控制以及通过行为技术的社会控制,作为一种革新的思想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这就构成了行为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行为主义作为一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最根本的是对传统心理学——构造主义和机能注意的反叛。因此,有必要先了解心理学的发展情况。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对人的心理进行研究。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新科学。

1898年,铁钦纳发表《构造心理学的公设》一文,正式提出构造心理学的名称。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与能细分基本元素的化学复合物类似,心理学的主要工作是把意识经验分析成若干基本元素,然后研究整合了的要素。

机能心理学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而不像构造心理学那样强调意识的结构。在研究方法上提倡主观观察,认为成人内省是必需的。

第二节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一、行为主义的界定

传统的心理学把学科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意识上,所使用的方法又是主观性极强的内省,其研究内容、结果和方法都缺乏可观性,根本无法使心理学跻身自然科学的行列,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平起平坐。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造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它的研究对象变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验证,研究方法变得可控制、可纪录、可重复。于是,华生揭竿而起,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把意识赶出心理的研究领域,从而在心理学中发动了一场革命。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那么什么是华生所谓的行为呢?华生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它的构成单位是反射,而反射就是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sponse)的联结(S-R)。那么,什么是刺激和反射呢?华生认为,刺激指的是外部环境和身体内部组织所起的任何变化。反应就是随着某种刺激而引起的肌肉和腺体的变化。根据这样的定义,华生把心理学简化为研

究S-R的科学,任何复杂的行为,都是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心理学就是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于是,心理学终于被纳入了自然科学的行列。

二、如何研究人类行为

既然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那么,研究行为的方法就在于寻找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只要发现某一种刺激能引起哪一种反应,或发现某一种反应是由哪一种刺激引起的,就能找到一种刺激与一种反应之间的特定的因果关系。这正是研究的目的。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华生认为,“刺激-反应”是一种最简单的模式,其中刺激和反应都可以由其它刺激和反应所代替。

(A)我们熟悉的条件反射就是刺激替代的结果。

(B)不仅刺激可以替代,反应也可以替代,或者条件化。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反应的替代表现为行为的变化。正是根据刺激-反应和形成的替代刺激-替代反应这样一系列的替代,才构成人的无限学习能力。

华生的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直到今天,尽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了重大的改进和综合,但基本思想方法仍然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左右。

三、行为主义的思维

为了彻底改造心理学,华生开始用行为来解释各种心理现象。他的基本原则是,凡能用行为加以解释的就纳入心理学的框架,凡不能用行为解释的就把它赶出心理学,从而建构了一整套行为主义心理学。那么,行为主义心理学如何看待思维呢?

华生认为,思维与言语是不可分割的,思维的本质就是言语活动,思维与言语的区别仅仅在于有无声音。言语是有声的思维,思维是无声的言语。按不同的言语形式,华生将思维分为三类。(请参阅教材第69页。)由于言语活动包含一系列复杂的肌肉、内脏器官的活动,因此,华生认为思维不仅仅与言语不可分割,也与内脏组织不可分割。只不过言语通常占据优势的地位,协调着人的肌肉骨骼活动。这么一来,华生终于将思维纳入了心理学的范畴。

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华生以学习弹钢琴为例,如下图所示:

该图表明动作习惯是怎样形成的。S1 、S2、S3 是乐谱上的独立音符,作为视觉刺激,引起了弹钢琴者的手指运动,在琴键上做出相应的弹奏动作RK1、RK2和RK3 等。(RK1 、RK2 和RK3等等是对每一个独立的音符予以独立的动作反应)。这说明当你看到音符G(S1)时,你弹奏键G(RK1)。

这个图解表明了当你弹奏一首简单的乐曲是发生的情况。S1--第一个音符(G)展现在你面前,然后乐谱被拿走。但你能继续弹奏,为什么?这是因为经过多次弹奏后,形成了习惯,只要出现最初的音符S1,弹奏者便引发出一系列的弹奏动作:RK1-RK2-RK3-RK4-RK5 ………其中除了RK1 是由S1 引起的之外,RK2、RK3等不再由S2、S3引起,而是由RK1引起。每一个前面的弹奏动作都成为下一个弹奏动作的替代刺激。这张图只反映了动作一个因素,事实上,在动作发生的同时,还产生言语和内脏的活动。

这个简单的图解表明了同样的事实,当我们对任何对象,比如说S1反应时,我们不仅用胳膊的横纹肌反应(RK1),而且语言(RV1)和内脏(RG1)也参与了反应。三种反应形成了有组织的反应系统。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反应系统中的三种反应成分的主导地位会有所变化,有时以言语反应为主,有时以动作反应为主,有时以内脏组织反应为主。从左图中可以看出,思维过程中有一段时间不用言语,但反应系统中的其他成分有效地保证着思维的连续进行。

四、行为主义的习惯

诸如思维这样的复杂的心理都纳入了行为,对华生来说,用行为来解释习惯就不是个难题了。什么是习惯呢?

1.华生认为,一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过程中学会更快地采取行动的结果。人处在内外环境的不断刺激之中,刺激必然引起人的活动。其中外部环境指人周围可以产生视觉、听觉、触觉、温觉、嗅觉、味觉刺激的外在世界的物体,内部环境指人体内所有内脏的、体温的、肌肉的和腺体所发生的刺激。当人的内外刺激所引起的活动不再是随机的,而是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有规则、有秩序后,习惯便形成了。换句话说,当人所处的情境与先前曾经发生过的情境相同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整合,能更为迅速和更多地活动起来达到目的,于是,我们可以认为他已“学会”或已“形成”了一种习惯。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习惯的单位。“当一个复杂的习惯被完全分解之后,这个习惯的每个单位就是一种条件反射”。习惯的作用就是为了使动作更简便。

2.哪些因素影响动作习惯的形成呢?华生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年龄。华生从对老鼠的研究中发现,年龄对习惯的形成存有影响。

(2)练习的分配

当习惯形成并巩固之后,实际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刺激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华生称之为条件反射的第二阶段。究其原因是习惯了的动作本身的动觉刺激足以引起下一个运动反应,而下一个运动反应又引起再下一个运动反应,肌肉不仅是“反应的器官”,而且也成了“感觉的器官”。

华生十分重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形成,认为这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五、行为主义的情绪

学过儿童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关于儿童情绪的发展主要有分化说和原始情绪说两大学说。华生属于后者。他认为,情绪是身体对特定刺激做出的反应,是内隐行为的一种形式。新生儿具有三种原始情绪(即非习得行为):惧、怒和爱,以后的习得情绪都是在这三种原始情绪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

为了证明自己的见解,华生将一名11个月大小的婴儿艾伯特作被试,成功地运用条件反射法形成他对毛绒动物的惧怕。

实验提供了惧怕条件反射形成的证据。但这一实验严重伤害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出于道德原因,受到学术界的严厉批评。

六、行为主义的人格

人格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华生却轻而易举地把它纳入到行为的行列——人格是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在人的一生中,会形成许多习惯系统,每个习惯系统又包含许多个各自独立的习惯。所有习惯系统的总和,便构成人格。下图直观地表明了人从出生到成熟当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格结构的剖面图:

在人格的习惯系统中,有一些习惯系统占主导地位,很容易被观察到,有些习惯系统则不易被观察。至于哪一种习惯系统如何支配人的行为,则取决于环境的影响。例如:人格中的各习惯系统既有相互协调的,也有相互冲突的。当相互冲突的习惯系统同时发动时,行为就发生冲突,导致肌肉、腺体在不同活动中发生颉颃。这种状况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久而久之,便导致心理失调。

华生认为儿童期形成的行为习惯对成人的人格具有长远的影响,早期形成的行为在适当的情境中会重新表现出现。在华生看来,人格既然是由环境中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自然也可以由改变环境来改变人格。

第三节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一、操作行为的特点

1.操作行为是自发的而不是由刺激引发的

2.有机体可以受到控制变量的影响。

3.操作性行为不是一个单独的反应,而是一类反应。

二、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我们利用“反应--强化”原理可以塑造儿童的行为。既然强化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强化呢?哪一种强化最有效呢?我们可以把强化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

(有关定义请参阅教材84页)

各种类型的强化中,强化的时间规律是怎样的呢?

我们也可以把强化分为:

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都是为了增加行为的发生。

既然强化能增加行为的发生,那么,不予强化或中止强化就会有助于消退已发生的行为。教材第85页介绍了关于消退的原理,请注意阅读。

三、儿童行为的变化

斯金纳认为,儿童的操作行为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一个好的行为由于不断得到强化,变得越来越巩固,这就叫“塑造”。而一个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也可以运用强化规范行为、消退不良行为来使之消退,这就叫“矫正”。从这个意义上讲,操作行为主义不再是经典行为主义那样观察刺激与行为的关系,而是可以控制和预测人的行为。这是一种更彻底的行为主义!

为了控制儿童的行为,斯金纳为研究工作提出应考虑的四种条件:即第一基线、第一实验期、第二基线、第二实验期。(请参阅教材第85-86页)对于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正,是一门专门的心理技术,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我们只要求学员了解一些原理即可。

四、在儿童教育中的运用

针对传统教育的强制性和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斯金纳运用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设计了一种由儿童自主学习的教学机器,在学校中开展程序教学,从而在上世纪中叶引发了一场教学改革。

斯金纳总结机器教学的原则有三点:(见教材第87-88页)

1.小步子原则;

2.主动参加原则;

3.及时反馈。

机器教学本身也有难以克服的弊端,因而并没有推广到足以使教育改观的地步。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网络教学的普及,机器教学的三原则又开始发挥作用了。它无疑对网络教学提供有益的启迪。

五、斯金纳的人格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格充其量是行为的总体,即是一种行为模式。人格的差异,就是行为的差异,而行为的差异是由于人的行为历史上受到的强化不同而造成的。如有人走路时总是小心翼翼,这不是他性格谨慎,而是因为他曾经滑倒在路上(受到过行为后果的惩罚),每个人由于受到不同的强化而具有了不同的行为特点。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人格也是可变化的。在他看来,人格终生都在变化,因为人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第四节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地做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观察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学习又称为“无尝试学习”,同时班杜拉把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对学习者本人的影响称为“替代强化”。儿童通过观察模仿父母做家务而习得做家务的行为就是观察学习的一个例子。

本节出现一连串的概念:观察学习、替代学习、范型、替代强化、无尝试学习等,请你加以分辨。(参阅教材89-91页)

在观察学习中进行观察学习的人并不需要自己经历强化,而只是通过看别人的行为或看别人得到了强化而学会一个新行为。所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讲的就是这么回事。既然又要“看”又要“记”,可见观察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那么,观察学习包含那些过程呢?

1.注意过程

大千世界中你观察什么,显然与你的注意有关,注意是观察主体与观察对象之间的中介。注意受哪些因素影响呢?一般地说,注意受范型(范型:行为的发起者,也就是观察者所注意的对象】活动的特点、环境背景、特征(如地位、权威性、性别、年龄等)有关,也与观察者本人的特点(如经验、觉醒水平、兴趣)有关。

班杜拉特别重视个人的交际网络和团体归属对注意的重大影响。一个人与哪些人交往,便会增加对这些人注意的机会,即常言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会是分化为不同的结构群体的,属于同一社会结构群体中的个体之间比较容易相互注意。属于不同社会结构群体的人之间则不大容易相互观察。

班杜拉在这里把社会因素引进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大发展。

2.保持过程

观察者把自己观察到的示范行为以符号表征(表征(representation): 将知识保存在人脑中的表示方式。在心理学中,表征有若干种模型,运用符号(即语义—概念)进行表征是其中之一。班杜拉认为,人的“大部分调节行为的认知过程主要是概念性的,而不是心象性的。”)的形式转化为个人经验储存在自己的记忆中。这时所储存的不是示范行为的本身,而是对示范行为的抽象。大家都知道,传统的行为主义是闭口不谈内部过程的,而班杜拉在这里所讲的保持过程恰恰是典型的内部过程。可见,班杜拉在发展行为主义理论中,跨出了多大的步伐。

保持过程与注意过程紧密联系。没有保持过程的支持,注意过程是很难奏效的。3.运动复现过程

运动复现过程也称“产出过程”,这是观察者对示范行为的表现过程。或者说,是观察者将保存在内部的符号表征转化为外显行为的过程。在表现观察行为的初期,难免不如示范行为那么准确,需要一个逐步熟练的过程。对儿童说来,这种运动复现往往表现为游戏。

4.强化和动机过程

一个人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有的并不复现,而有的则加以复现,为什么呢?这与强化和动机有关。关于这一点,教材中有详细说明,请阅读第93-94页。

二、观察学习的模式

观察学习的模式是指被观察者运用哪些活动方式将示范行为提供给观察者(学习者)。本节介绍了八种模式,每一模式都有具体说明,不难理解,请学员自己阅读。

三、社会学习的研究

班杜拉运用社会学习理论为指导,将社会问题研究与心理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社会行为的研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关于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1.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关于攻击性行为,有人认为是出于人的攻击本能(如弗洛伊德、洛伦兹),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受到了挫折才发生(如多拉德)。班杜拉则明确指出,人类并不是生来就带着一个行为库的,人的一切行为方式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攻击性行为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

教材里提到的“充气娃娃”实验,是班杜拉设计的著名系列研究。这些实验研究的结果明白地告诉我们,儿童会从范型的榜样中学习到行为。班杜拉的贡献更在于发现儿童的行为的表现(行为操作)与行为的获得是不同的。具体地说,儿童通过观察习得的行为,也许会直接的表现出来,但也可能并不表现出来。儿童在观察学习后没有表现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学习到行为。只要外部条件和内部动机相适应,习得而未表现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来。班杜拉的实验还表明,攻击性行为不仅可以从现实的成人那儿学到,也能从电影、电视的人物形象身上习得,甚至还能从卡通形象身上习得。研究发现,卡通形象对儿童的影响丝毫也不比现实人物弱。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与自身的情绪状态和强化性质有很大的关系,请仔细阅读教材第97页。班杜拉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学习主要有三个来源:

(1)家庭成员。(2)社区文化。(3)大众传媒。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大众传媒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值得注意。

此外,个人的直接经验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也具有重要作用。儿童在尝试—错误行为中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如果得到了强化,其发生的频率就会大大加强。一个长期受同伴欺凌的儿童,在忍无可忍时做出反抗而后获得成功,那么,他的攻击性行为也会加强。班杜拉说,“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主要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并在实际操作结果的强化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改进。”

2.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与攻击性行为一样,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实践中,道德教育常用说教的方式进行。按班杜拉的研究结果来看,其效果甚微。榜样的力量才是无穷的。

3.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已经知道,行为主义认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环境。具体地说,经典行为主义认为,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之间的结合情况,决定着人的反应;操作行为主义认为,

行为结果是否得到强化,影响着行为发生的频率。而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一方面受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的行为也在影响环境,人、行为、环境三者是相互作用的。在什么环境中表现什么行为,受人的认知因素的影响。这是班杜拉毕生研究的重点项目,也是他的最大贡献。

第五节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教材对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的理论分别做出了评析。这里提几点共性的说明:

一、充分认识行为主义对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作用。

在华生以前的传统心理学由于受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局限,使心理学长期处在不知所云的境地。华生高举行为主义的大旗,掀起了一场学科的革命。华生主张心理学应研究行为,而放弃研究意识,虽然有点简单、粗暴,但在当时科学、技术都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作一点学术迂回,也不失为一种科研策略。此外,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对推动心理学向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斯金纳根据大量的实验研究进一步指出人的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加强了行为主义的理论立场,并极大地丰富了研究手段,对现代心理学产生重大影响。班杜拉,作为一名温和的行为主义者,在理论上较华生和斯金纳更注重人性的基础,因此,有学者说“班杜拉及其理论超越了行为主义的逻辑,或终结了行为主义的历史……并为在历史中作为心理学两大对立基础的行为主义和人

本主义的结合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97页。)纵观历史,我们可以说,没有行为主义,就很难有现代心理学今天的独立和地位。

当然,我们肯定行为主义的历史作用,并不意味着无视它的局限性。最根本的观点在于,行为主义把人当作机器,而事实上,人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对刺激作反应的机器,人在本质上是一个能自主活动的系统。“个体的不可预言性会随着系统复杂性的增加而增加,人类作为生命系统中最复杂的事物,充满着最高的个体自由。”(贝塔朗菲)

二、充分认识行为主义理论对学前教育的指导意义。

无论如何,行为主义对儿童教育提出的一系列教育原则、教育方法是十分宝贵的。对我们正确认识环境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榜样对儿童行为学习的重要性是富有启迪的。行为主义的强化原则对学前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良行为的矫正是有效的。这个理论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创造性工作的原则和方法,也为我们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在学习中,希望大家好好领会。

行为主义理论整理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理论 1.行为主义 一.华生: 1913年约翰.B.华生发表了《行为主义这眼中的心理学》;1924年约翰.B.华生出版了《行为主义》一书。 华生认为只有可观察到的事物才是合理的、属于科学的研究课题。主观的内在感受不能被观察到,也不能取得一致的、精确的测量,所以这些主观感受在客观的科学中是没有地位的。心理学应该研究外显的行为,即那些可以被观察到的、可预见的、最终可以被科学工作这控制的行为。【华生认为思维只是言语行为的一种变体,是一种无声言语,伴随着轻微的声带振动。】 华生认为人格就是“我们的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而几个关键的条件反射原理就足以解释人类几乎所有的行为。(eg:塑造婴儿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二.斯金纳: B.F.斯金纳——行为主义的一个特殊分支:激进行为主义。斯金纳相较之华生提出了一 个这样的挑战: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观察到那些可以解释我们行为的内在原因。当我们引进一个内在原因来解释行为时,我们可能认为自己已经懂得引起这一行为的原因。但是我们错了,我们只是为这种行为加了一个标签,并没有说明这种行为来自何处。【斯金纳和弗洛伊德的观点在一方面很接近:人们以为自己知道自己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许多行为的原因人们并不知道。】 斯金纳说快乐是“操作性强化的副产品”。带来快乐的是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强化的强化物。 斯金纳在最富争议的一本书《超越自由与尊严》中认为,我们选择做什么并不依据内心的决定,而只是对环境要求的一种反应。表现出高尚的行为,人就能赢得尊严,但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所以这种尊严也只是一个幻想。(!!) 2.条件反射(学习)的基本原理 传统行为主义者用学习经验或条件反射来解释行为的原因。他们不否认遗传,但是认为和条件反射的力量相比遗传并不重要。根据行为主义理论,若想了解人格的形成过程和问题解决行为的发展过程,必须先了解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条件反射有两种类型:一是经典条件反射(巴浦洛夫条件反射);二是操作条件反射(或称工具性条件反射)。 (1)经典条件反射 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浦洛夫用实验证明了动物能够把环境中的刺激与引起反应 的其他事件相联结,从而对环境中的刺激产生反应。

组织行为学思维导图

组织?行行为学 第1讲 导论 组织?行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组织?行行为学的理理论基础与发展 管理理者的技能和职能 当今管理理者所?面临的挑战 第2讲 ?心理理契约和承诺 “?心理理契约”的定义、重要性 违反?心理理契约的后果 员?工承诺的正?面作?用以及雇主应该如何?鼓励承诺 管理理?心理理契约的结缩模型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第3讲 了了解?自我 认识?人?口学变量量的差异能?力力和能?力力的培养 ?气质的差异 性格的重要性 了了解情商 第4讲 正确理理解他?人 知觉的概念归因理理论 常?见的社会知觉偏差 ?工作态度和态度的转变 第5讲 员?工学习和创造?力力 成?人学习的特点?网络时代的学习创造?力力的概念和理理论组织环境和创造?力力中国?人的创造?力力创造?力力的?黑暗?面 第6讲 激励理理论和应?用 激励的理理论 激励理理论的应?用 第7讲 群体和团队 群体概述团队及团队建设第8讲 问题解决与决策 问题解决决策定制模型 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的误区 第9讲 管理理沟通 帮你认识管理理中的沟通 帮你掌握管理理技能 沟通实战训练正确认识冲突 第10讲 领导理理论与管理理 领导理理论 领导与管理理者 新型领导理理论 量量?子管理理思想 第11讲 组织与组织?文化 组织的概念 影响组织结构设计因素 传统的组织结构新型的组织结构 现场研究、实验室研究、调查法、谈话法、个案研究模型、?自变量量、因变量量 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全球化多元化、知识型员?工、终身学习、授权、刺刺激创新和变?革、处理理?工作家庭冲突 定义:个?人和组织的互动作?用下所形成的信念,它关系到个?人和组织之间互惠的条款和条件。它代表了了员?工和雇主对彼此的期望。 这个概念来源于社会交换理理论,即在?人?民所参与的关系中,经济因素和社会职责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交换达到平衡时?人们感到最舒适。 ?心理理契约的破裂:由某?一?方没有完成被预期的职责所致,包括没有兑现承诺,或员?工和雇主对契约的理理解不不?一致。 产?生过激反应,如吃惊、?生?气、愤怒怒、怨恨、背叛和抗拒等员?工?工作满意度、绩效、承诺、出席率、?自愿努?力力程度、继续留留在组织?里里的意愿都减低 员?工承诺:对组织的情感依恋、认同、投?入程度、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为组织贡献?力力量量的意愿、留留在组织中的强烈烈愿望。 争取员?工承诺的有效?方式:阐明并交流组织的使?用,保障组织内的公正,创造社区氛围,?支持员?工?自身的发展 价值观:引导或激励态度与?行行为的信念和态度终极价值观 vs ?工具价值观 年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工作年年限、能?力力、?气质、性格 多?血质-王熙凤(表扬为主防微杜渐);胆汁质-张?飞(肯定成绩避开锋芒)粘液质-唐僧(多给?鼓励少批评);抑郁质-林林黛?玉(经常?鼓励多教?方法)根据员?工的?气质类型,采?用不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来激励员?工 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了的?行行为?方式 测试?方法:?自陈量量表法(呈现?一些问题让回答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回答每个问题,然后根据回答问题情况判断性格特点);投射实验(呈现?非结构化的材料料,让回答者随意想象,根据回答来判断?人格特点)。 情商主要指准确的认知能?力力、评价能?力力、表达能?力力和对情绪及感觉的控制能?力力三个层次:对?自我的把握;对他?人的感知;与他?人的交往 个体对?自?己说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结识感觉印象的过程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他的内?心状态所作的解释和推论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选择性知觉、刻板印象、晕轮效应、对?比效应、?首因效应 态度是关于客观事物、?人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工作满意度;组织公?民?行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 以互惠为基础;以经验为基础;强调个?人应?用;个?人化且?自我导向化;学习与?生活结合 定义:指个体或者群体提出新颖?而且实?用的想法的能?力力具有创造?力力的领导:1、会圈?人才;2、爱做试验;3、能讲故事 认知主义激励理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理论 期望理理论公平理理论 ?马斯洛洛需求层次理理论(?生理理、安全、社会、?自尊、?自我实现需要) 爱尔德弗ERG理理论(?生存、关系、成?长需要)赫兹伯格双因素理理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 群体是指有同?一?目标和?行行为规范并协同活动的?人群结合体是指对企业中的重?大问题,在领导的主持下通过集体充分讨论?而做出合理理决定的过程。 问题 ?小群?里里意识:以表?面?一致的压?力力阻碍了了不不同意?见的发表,是的不不能对问题和解决?方法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和分析。极端性转移:群体决策中更更容易易冒险或者保守的现象。 冲突的益处 减少?工作的枯燥感 增进?自我了了解 为了了回避冲突,可激发个?人做妥?工作冲突之化解可增进个?人声望和地位 凸显问题所在 促使决策者对问题进?行行深?入的思考 可导致创新或变?革 如何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了了解听众,选?用合适的语?言 跳动情绪注意?言?行行?一致 沟通态度重于沟通的内容 多采?用反馈技术 冲突的种类:建设性冲突 vs 破坏性冲突 魅?力力型领导 变?革性领导和交易易型领导 共享领导理理论服务型领导真诚型领导授权型领导 家?长式领导道德型领导辱虐型领导精神型领导包容型领导?自我牺牲型领导 谦卑?型领导 系统论的观点:组织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工作专?门化、部?门化、沟通或命令链、控制跨度、正规化、集权与分权 直线制结构;职能制结构;直线职能制;分部化结构;矩阵制结构;超事业部结构 团队结构;虚拟组织;?无边界组织;?女女性化组织;学习型组织组织?文化 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得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他组织 功能和作?用:导向、凝聚、激励、约束、适?用、互动功能 对下属具有?非常深远和不不同寻常的影响 交易易型领导:指领导者以下属所需要的报酬来换取?自?己所期望的下属的努?力力与绩效 变?革型领导:通过让员?工意识到所承担任务的重要意义,激发下属?高层次需求,建?立互相信任的氛围,促使下属为组织的利利益牺牲?自?己的利利益,并超过原来预期的效果。 在?人治的氛围下,所显示出来的具有严明纪律律和权威、?父亲般的仁慈及道德廉洁性的领导?方式。 通过表率?行行为和?人际互动来表明在组织中什什么事合乎规范、恰当的?行行为,并通过双向沟通、强化和决策来激励下属道德?行行为的领导?方式。指下属感知到的管理理者持续表现的?言语或者?非?言语形式的,但不不包括肢体上解除的敌意?行行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一。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派别,虽然,现在它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有广泛影响,在一定的范围里,它仍然是具有使用价值。尤其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行为矫治的领域中,仍被广泛使用。那么,什么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呢?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和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班杜拉的观点中反映出来。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二.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体系 我们通常把华生的行为主义称为经典行为主义,而把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称为新行为主义。那么,斯金纳"新"在哪里呢?学习完本部分的各小节之后,我们将会对斯金纳的各种观点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行为主义的领袖---斯金纳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华生强调刺激对行为的重要性;斯金纳强调强化对行为的重要性;而班杜拉则认为,儿童获得一个行为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强化。事实上,人的许多行为只要经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习得。于是,班杜拉很强调观察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班杜拉 四.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中的一个极重要的派别。"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特定的历史形态,它的出现是西方实验心理学内在矛盾的产物,它的发展构成西方心理学历史逻辑的一个环节。" (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92页。)把行为主义放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加以考察,就能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意义、价值和它的局限性。 出于这样的基本观点,教材对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的理论分别作出了评析。 (一)行为主义的界定 传统的心理学把学科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意识上,所使用的方法又是主观性极强的内省,其研究内容、结果和方法都缺乏可观性,根本无法使心理学厕身于自然科学的行列,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平起平坐。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造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它的研究对象变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验证,研究方法变得可控制、可纪录、可重复。于是,华生揭竿而起,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而把意识赶出心理的研究领域,从而在心理学中发动了一场革命。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那么什么是华生所谓的行为呢? 华生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它的构成单位是反射,而反射就是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sponse)的联结。(S-R) 那么,什么是刺激和反射呢? 华生认为,刺激指的是外部环境和身体内部组织所起的任何变化。 反应就是随着某种刺激而引起的肌肉和腺体的变化。 根据这样的定义,华生把心理学简化为研究S-R的科学,任何复杂的行为,都是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心理学就是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于是,心理学终于被纳入了自然科学的行列。 二)如何研究人类行为 既然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那么,研究行为的方法就在于寻找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只要发现某一种刺激能引起哪一种反应,或发现某一种反应是由哪一种刺激引起的,就能找到一种刺激与一种反应之间的特定的因果关系。这正是研究的目的。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人力资源需读的86本书

1、《六顶思考帽》作者:爱德华·德·波诺推荐理由:帮助员工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能轻易的集中或引导思维、对话或者会议。 2、《思维导图》作者:东尼·博赞推荐理由: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写作、沟通、演讲、管理、会议等,运用思维导图带来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诸多行为表现。 3、《笑着离开惠普》作者:高建华推荐理由:作者曾在中国惠普公司工作15 年,从助理工程师做到惠普决策委员会成员。在本书中作者用平淡、朴实的语言讲述着惠普的种种制度、文化。他甚至教我们实用的管理技巧。没有玄乎高深的理论,只有简单可行的方法。 4、《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推荐理由:彼得·圣吉在研究中发现,要使企业茁壮成长,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即将企业变成一种学习型的组织,并使得组织的人员全心投入学习,提升能力在本职岗位上获得成功。《第五项修炼》的五项修炼概括地说: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5、《契约精神》作者:汪中求推荐理由: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充满着“粗放增长”的机会未来中国三十年;中国必然建立具有“契约精神”的新商业文明。一部公务员、企业老板、员工的必读书。 6、《杜拉拉升职记》作者:可推荐理由:主人公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代表,没有背景,受过较好的教育,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对于职场新人来说,他的经历比名人传记更好用,对于新人快速了解办公室政治,融入团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已经是职场新人与新员工培训必读本。 7、《人事第一》推荐理由:入门初级参考, 重点企业的文化建设和人力资

源的发展, 适合刚入门的人力资源们来看看。 8、《回归人本》作者:秋华推荐理由:系统的简述了每位经理人遇到的问题, 指明了人力资源的工作方向。 9、《管理的实践》作者:彼得·德鲁克推荐理由:《管理的实践》一书即以管理的本质切入——就管理者的角色、职务、功能的认知及其未来面临的挑战,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掀开了管理的奥秘与实务。本书以“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项管理的任务,贯穿整本书的主轴和精髓,并以八个关键成果领域、三个经。《管理的实践》提供了观念、原则和工具,是一套极具系统化的管理知识。 10、《影响力》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推荐理由:自出版以来,这本书就一直是最为畅销的书。由于它的影响,使得劝说成为一门科学。无论你是普通人还是为某一产品或事业、观点游说的人,这都是一本最最基本的书,是你理解人们心理的基石。 11、《没有任何借口》推荐理由:迅速地改变在精神力量的智慧书;西点军校“没有任何借口”理念最实用的解读版本;美国著名培训机构的员工培训经典教材;西方企业进行部素质训练的人性读本;一流企业提升凝聚力的核心价值。 12、《猎头局中局》推荐理由:其实猎头最能通俗的诠释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HR ,尤其是在修炼。 13、《牌桌阅人术》作者:(美)乔·纳瓦罗(美)马文·卡林斯推荐理由:扑克玩得好,三分靠运气,三分靠数学逻辑,还有四分就是靠诈唬。因此,高明的牌手在苦心钻研数学推理的同时,也不断从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体系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81 更新时间:2007-7-14 (一) 行为的分类 斯金纳把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 "应答"是由一种确定的刺激所激发的行为,服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它可以是无条件反射,也可以是条件反射。这是经典行为主义所注重的研究对象。 操作性行为: "事实上,有机体的行为总是为了适应一定的环境的。一个有机体在一个环境中更多的行为是自发的,偶然的。一些自发的行为受到结果的强化【强化(reinforcement):使有机体的行为的发生频率得增强的刺激。强化有正负之分,当一种刺激的增加能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称为正强化;当一种刺激的减少能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就称为负强化。不管是正强化或负强化,都是为了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就会经常重复出现。另一些行为没有得到结果强化,发生的频率就会下降直到不再发生。斯金纳把那些自发发生而受到强化后经常性重复的行为,称为操作行为。他把操作行为当作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构成操作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 例如: 斯金纳长期从事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研究。他在著名的"斯金纳箱"(如下图所示)所进行的实验中,一只饥饿的白鼠被放入箱中,箱子的构造尽可能地排除了一切外部刺激,而白鼠则可以在箱内自由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白鼠迟早会偶然地按压箱壁上的杠杆,如果这一动作导致了食物,这就是"正强化物",因为它能提高按压运作发生的可能性或概率。另外,如果按压动作导致了电击,后者就构成了"负强化物",因为它能使反应率迅速下降,而也正因为此,与提供正强化物一样,负强化物的移去也是一种强化,即可以提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或概率。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体系的基本特点可归结为三点:第一,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该理论认为,意识是不能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的,所以意识不应该包括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内。第二,认为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人的反应,而某种反应的形成是经历学习过程的。第三,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种获得的。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行为主义强调研究行为,强调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上客观地研究行为,而不从主观上加以描述。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客观原则,对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它否定人的心理、意识的观点,以及分析人的行为的机械主义的错误,则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一、班杜拉的生平 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ru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 达。像斯金纳(Skinner)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他就读的中学只有20个学生。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 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他在爱荷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於受赫尔的学生史班斯的影响,对实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1953年,他到 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後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史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 勒(N. Miller)、多拉德(J. dollard)和西尔斯(R.R. 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应

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整理笔记)

一、理论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产生于20世纪初期美国,现代化生产对人的行为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管理、行为控制直到通过行为技术的社会控制,作为一种革新的思想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二)哲学上的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开始明确地提出科学的首要任务是收集可供简单概括的确实的观察材料。孔德认为应该用更客观的方法研究人。马赫认为科学只不过是人的经验的更完备的数学整理,只有客观的资料、经验才是可以接受的。它为行为主义者提出科学实践的本质,乃是对看得见的行为的客观观察的启示。 (三)行为主义是对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反叛 构造主义:领袖人物是铁钦纳。心理学的主题是意识经验。由于意识经验只有经验着的人才能意识到,因此只有采用内省法才能研究人的心理。所谓心理学就是以内省法对意识的研究。内省法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自我观察的形式,其目的是观察意识的内容,解答经验的“什么”what、“如何”how、和“为什么”why三部分的内容。关于“什么”,是由心理过程的系统内省分析出那些心理元素来解答的。关于“如何”是说明通过内省分析出来的心理元素如何联结成复合物的。至于“为什么”,是用一个与心理过程相对应的神经过程来解释心理过程。铁钦纳一方面认为每一个意识都有相应的神经过程,一方面又不承认神经活动时心理过程的原因,因此他在身心问题上是个二元论者,称之为身心平行论。要内省自己主观的感觉,而不是刺激物本身。 机能主义心理学:作为构造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可以追溯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哲学。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人的活动与社会也是一个整体;反对把心里分析为各个元素或部分;心理学不能脱离社会进行研究;心理学要研究动作的机能,而机能表现为协调,协调实际上是适应活动。研究方法上提倡主观观察即内省和客观观察相结合,更注重客观观察。 华生认为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都是心灵主义的,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斯金纳、班杜拉为新行为主义者。 二、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一)行为主义的界定: 华生把有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称之为行为,行为的基本成分是反应,反应分为习得的反应(包括我们一切复杂习惯和我们的一切条件反射)和非习得的反应(指我们在条件反射和习惯方式形成之前婴儿期所作的一切反应)。 华生把引发有机体反应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称为刺激,而刺激必然属于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任何复杂的环境变化,最终总是通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转化为刺激作用于人的身上。说到底,刺激和反应都属于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便形成S—R(刺激—反应)公示,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所谓适应,我们仅指有机体通过运动改变了它的生理状态,那个刺激不再引起反应。” (二)如何研究人类行为 在S—R公式中,刺激和反应都是可以替代的。当一个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被一个替代刺激所引起,就形成条件反射。引起条件反射的那个替代刺激就是条件刺激。反应的替代就是条件化。如被狗咬过的人对狗的态度不同。 根据刺激—反应和形成的替代刺激—替代反应,可以进行各种实验研究,行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20世纪20年代,华生(J·B Watson)创立了行为主义学说。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反应,一切行为表现只是多种反应的组合;而该等反应中,除少数是生而具有的反射之外,全都是个体在适应环境时,与其环境中各个刺激之间的关系,经由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过程所形成的。因此,只要能了解环境刺激与个体的关系,就可以设计并控制刺激,经由条件作用的方法,建立起所要建立的反应,从而组成预期的复杂行为;而且,也可根据条件作用法则(指消弱),消除个体已有的行为。1920s, Watson (J.B Watson) founded Behaviorism. This theory holds that all human behavior, which constitute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reaction, is a combination of a variety of reactions; and such reactions, except for a few are born with reflection outside are all individual in adapting environment, their environment between the various stimuli, through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classical conditioning formed. Therefore, as long as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stimuli and the individual, we can design and control the stimulus through conditioning methods, to establish the response you want to create, and thus the expected composition of complex behavior; but also the role of law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refer to eliminate weak), eliminating the existing behavior of the individual.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在教学中,对学生理想的行为要给予表彰和鼓励,还要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只有强化正确的“反应”,消退错误的“反应”,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强化”看作是程序教学的核心,认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Behavioral theory, also known as stimulus - response (S-R) theory, is today one of the main schools of learning theory. 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that the human mind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e "stimulus - respons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is called hardening. Think through the environment, "Operation" and the behavior of "positive reinforcement" any behavior can be created to design, create and change. In teaching, the students should be commended desirable behavior and encouragement, but also to minimize the negative strengthen punitive measures, only strengthen the correct "response", subsided false "respons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Behavioral learning theory to "enhanced" as the core of teaching procedures that only by strengthening, in order to form the best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enhance students'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斯金纳提倡教学内容上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多样性教学必须精心选择,周密安排,切不可盲目进行,教学应当在一种促使成功的气氛中进行。只有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小的教学单元,在强化的帮助下对教学单元的内容进行学习,才能使强化的频率被最大限度地提高,将出错带来的消极反应降低到最小限度。在斯金纳条件反射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刺激(提问)——反应(回答)——强化(确认)的原理,制订了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Skinner advocated teaching content on novelty and diversity, diversity of teaching must be carefully

26本管理经典书籍清单

管理经典书籍 1《六顶思考帽》 作者——爱德华·德·波诺, 推荐理由——帮助员工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能轻易的集中或引导思维、对话或者会议。 2《思维导图》 作者——东尼·博赞 推荐理由——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写作、沟通、演讲、管理、会议等,运用思维导图带来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诸多行为表现。 3《第五项修炼》 作者——彼得·圣吉(PeterM.Senge) 推荐理由——彼得·圣吉在研究中发现,要使企业茁壮成长,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即将企业变成一种学习型的组织,并使得组织内的人员全心投入学习,提升能力在本职岗位上获得成功。《第五项修炼》的五项修炼概括地说: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4《杜拉拉升职记》 作者——李可 推荐理由——主人公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代表,没有背景,受过较好的教育,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对于职场新人来说,他的经历比名人传记更好用,对于新人快速了解办公室政治,融入团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已经是职场新人与新员工培训必读本。 5《管理的实践》 作者——彼得·德鲁克 推荐理由——《管理的实践》一书即以管理的本质切入——就管理者的角色、职务、功能的认知及其未来面临的挑战,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掀开了管理的奥秘与实务。 6《没有任何借口》 推荐理由——迅速地改变内在精神力量的智慧书; 西点军校“没有任何借口”理念最实用的解读版本; 美国著名培训机构的员工培训经典教材; 西方企业进行内部素质训练的人性读本; 一流企业提升凝聚力的核心价值。 7《目标》 作者——高德拉特(Goldratt,E.),科克斯(Cox,J.)著,齐若兰译 推荐理由——每一个优秀的HR都必须了解所在组织的business,此书用小说的形式讲述制造行业的生产和运营管理,语言生动,情节贴近现实,身在制造行业不懂业务的HR同学都应该补上这一课。 8《组织行为学精要》 作者——(美)罗宾斯 推荐理由——A:通过积累心理学的知识,做一个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智慧HR。B:名家名作,英文简练流畅,是练习HR专业英文表达的佳作。 主要内容:

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1.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张大均郭成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方式或频率的改变,因此,行为教 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并评估学习者的行为,以确定什么 时候开始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环境中的刺激,要设立引起学习者反应 的各种提示,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小步子,以利于学习者作出恰 当的反应并对其进行强化,通过对反应的强化或塑造,使学习者频繁地作出反应,进而不断取得进步。因此,行为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表现为为行为结 果而教学的教师中心取向。 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只 涉及教学操纵和结果操作两个因素;结果操作由教学操纵直接决定,学习的结 果(或行为的持久变化)是由强化的历程所控制的。教师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 是影响教学的重要的外部刺激,它直接主导和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且有 效地预测学生的学习结果。为此,研究者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比如探讨了教师的提问与反馈方式、讲解的清晰性、课堂管理行为、提问后的停顿时间长短等各种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这种 取向的教学理论强调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建立。(姚梅林、 王泽荣、吕红梅:《从学习理论的变革看有效教学的发展趋势》,载《北京师 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1.创设有助于传递信息、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 按照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要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有组织的知识和技能,就必 须提供相应的环境来支持教师或其他信息源向学生有效地传递信息,并且让学 生有机会反复操练技能,直至熟练化。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 选择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材料,安排好练习的时间进程,并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和 学习结果提供反馈,对学习全程进行控制。由于正确的反应只有在无关刺激很 少的情境中才更有可能出现,所以,教学情境应该是有所控制的、简化的情境,而不是真实的情境,因为后者很容易诱发错误,一旦产生错误,就要花费很多 的时间来矫正错误,这势必要降低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控制、简化教学情境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或教学措施,提供与学生的已有经验水平相适应的个 别化教学。 2.提供层级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约翰·华生(John B.Waston,1878)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氏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 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

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

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行为主义理论的内容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华生指出一向认为纯属意识的思维和情绪,其实也都是内隐和轻微

的身体变化。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别是言语器官的变化,后者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20年代以来记录肌肉电位变化的技术不断提高,已经发现心理活动伴有轻微的肌肉收缩。但连带发生的事件并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所以思维时有轻微的肌肉收缩,并不足以证明思维就是轻微的肌肉收缩。 华生认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都可归结为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有机体反应的刺激,最后分析也只能是有机体内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这样一来。全部行为,包括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都不外是一些物理

教育心理学中四种行为主义理论汇总

教育心理学中四种行为主义理论汇总 行为主义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比较难理解的一部分。本文将做一定总结,帮助大家更好理解。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提出者:桑代克 2.具体学习理论:尝试错误说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试误说。 3.理论要点:准备率、练习率、效果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4.实验:猫开笼取食实验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提出者:巴甫洛夫 2.具体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3.理论要点: (1)条件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也称为本能。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条件反射又分为了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行为主义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行为主义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修正”,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它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它主张把学习分成小过程,把强化作为学习重要环节。它给我国的教育带来了全新的理论体系,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尝试与错误强化巩固 学习理论是揭示人类学习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就是一种现代学习理论,它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此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修正”,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它是一种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它对我们全面认识学习过程和规律,指导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课堂教学也离不开行为主义教学。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曾经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们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们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即强调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决定因素,学习是在外部环境作用下不断地刺激反应的结果,有什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人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后天习得的,是个人经验的产物。所以教师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要选好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具、书籍,这样才能把学生教好。 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到最后成功的过程,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认识事物是由部分到整体的过程。学生掌握了什么知识、技能以及获得的思想观点和形成好的行为都是教学的内容。由于学生不可能一下子掌握所有的内容,又由于教材的安排有连贯性的特点,因此学好一门课程就必须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这正符合斯金纳倡导的“程序教学”观点:任何一门课程的整个过程必须分成很多小步骤,

笔记 第二节 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发展观 1913年,华生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论文——《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成为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 (二)关于心理发展的核心观点 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否认意识),所以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便是行为模式建立且复杂化和行为积累养成习惯的过程。人格即是行为习惯形成的结果。 (三)要点分析 1、有关行为的界定 ?行为有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其基本成分是反应(R)。 ?S—R 任何反应都是由刺激(S:乃是指引发机体反应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引发的机体反射活动。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 ?反应类型:非习得性反应和习得性反应。人绝大部分的行为都是习得性行为。 2情绪、思维、本质上也是行为反应 ?情绪是身体对特定刺激做出的反应。其中占优势的是内脏和腺体系统的动作,这属于内隐行为的一种。(心跳呼吸变化、出汗、脸红等) ?人有三种原始的或基本的情绪即恐惧、愤怒和亲爱。人的各种复杂情绪都是在前述三种原始情绪的基础上,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思维也是一种感觉运动的行为。 ?语言的习惯有两种,一种是外显的语言习惯,这就是言语;一种是内隐的语言习惯,这就是思维。 3、行为--习惯--人格的形成(获得) ?有机体通过对刺激做出反应,尤其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或改变,不断形成、获得新的行为。所以,行为的获得是形成条件反射的结果。学习就是不断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在于替代刺激的生成。 ?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习惯的单位。?人格是行为习惯沉积的结果。 ?“儿童早期行为习惯对会影响成人人格。 ?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人格。 4、环境和教育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决定因素 儿童较为复杂的行为的形成,完全来自于环境条件的刺激和塑造。 “给我一打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的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的才智、嗜好、倾向、能力、秉性以及他的宗教如何” 5、早期训练(教育)在人格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早期训练的不同使人们的行为更加不同。 6、发展不具有阶段性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概念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二、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其基本公式为:S-R(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有怎样的刺激就有怎样的反应。 (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 (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本原则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小的教学单元,在强化的帮助下对教学单元的内容进行学习,才能使强化的频率被最大限度地提高,将出错带来的消极反应降低到最小限度。在斯金纳条件反射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刺激(提问)——反应(回答)——强化(确认)的原理,制订了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小步子原则。即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分割后的小单元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形成程序化教材或课件。学生的学习是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小步子学习原则。小步子学习原则要求对学习内容分割适当,对单元划分的大小要由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来确定(不是步子分割得越小越好,否则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2.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对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作出反应。要改变这种消极的学习,就要求对每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让学生作出积极反应。使学生通过选择、填空和输入答案等方式作出反应,以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 3.及时强化原则。当学生作出反应后,必须使他们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要求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强化”或“及时确认”,特别要注意对学生所作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及时强化,以提高其操作能力。 4.自定步调原则。在传统教学中学习的进度是一致的,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而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发展,必须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定学习进度和速度。学生在以适宜速度进行学习的同时,通过不停地强化得到了进一步学习的内动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学习理论/心理学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前半个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关于学习的概念是以行为主义原则为基础的,学习被看作是明显的行为改变的结果,是能够由 选择性强化形成的。因此,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环境和条件,如刺激和影响行为的强化,是 学习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学习等同于行为的结果。 1.行为主义学习原理 教学设计运动是以行为主义为先导的。早在二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S. Pressey)就提出了利用机器进行教学的想法,他还在1924年自行设计了一台自动教学机器。运用这台教学机器,可以向学生提供多重选择题形式的练习材料,并能跟踪学生的应答。可惜受当时 科学条件的限制,加之没有找到合适的理论指导,这台教学机器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因 而也就没有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这台机器的诞生却表明了机器辅助教学的思想已经开 始萌芽。 作为程序教学的代表人物,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斯金纳(B.F. Skinner) 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与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斯金纳看来,行为是人类生活的一 个基本方面。因而他一直以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他认为,通过对行为的研究,可以获 得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进行分析的方法,从而可以影响和预测有机体(包括人和动物)的行为。 按经典的条件作用学说,让一个中性刺激伴随着另一个已知会产生某一反应的刺激连续 重复呈现,直至单凭那个中性刺激就能诱发这种反应,新的刺激-反应(S-R)联结就形成了。也就是说,新刺激替代了原刺激,例如,在著名的巴普洛夫实验中,铃声替代了肉丸引起狗 流口水。刺激替代现象在人身上也时有发生,例如在课堂讲课时,当教师转向黑板时,学生 就会拿起笔来准备作笔记,虽然“转身”动作本身并非引起“做笔记”这一反应的原始刺激。然而,在经典的条件作用下建立的联结属随意性的学习行为,这种学习模式对于人类学习没 有多大帮助,反而往往造成误会。 比较有实际意义的是斯金纳创立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斯金纳在用白鼠和鸽子作为被试进行研究后认为,机体并不一定需要接受明显的刺激才能形成反应。他把机体 由于刺激而被动引发的反应称为“应激性反应”,机体自身主动发出的反应称为“操作性反应”。操作性反应可以用来解释基于操作性行为的学习,如人们读书或写字的行为。为了促 进操作性行为的发生,必须有步骤地给予一定的条件作用,这是一种“强化类的条件作用”,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类型,正强化可以理解为机体希望增加的刺激,负强化则是机 体力图避开的刺激。增加正强化物或减少负强化物都能促进机体行为反应的概率增加。这一 发现被提炼为“刺激-反应-强化”理论。这一理论可以用来指导教学工作:在学习过程中, 当给予学习者一定的教学信息——“刺激”后,学习者可能会产生许多种反应(包括应激性反应和操作性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只有与教学信息相关的反应才是操作性反应,在学习者作出了操作性反应后,要及时给予强化,如学生答对时告诉他“好”或“正确”,答错时告诉 他“不对”或“错了”,这样在下次出现同样刺激时作错误反应的可能性就会大为减小,从 而促进学习者在教学信息与自身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完成对教学信息的学习。 当一个刺激被重复呈现,且都能引起适当的反应时,则称该反应是受刺激控制的。建立 刺激控制取决于二个条件:(1)积极练习,多次练习作正确反应;(2)跟随强化,练习后 紧接着给反应以强化。刺激控制可以在四个技能习得水平上建立: ?辨别:学习从若干并列刺激中确定一特定刺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