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理学》讲稿.doc566

《法理学》讲稿.doc566

《法理学》讲稿.doc566
《法理学》讲稿.doc566

《法理学》(一)讲稿

导言什么是法理学

一、法理学一词的源与流

(一)“法理学”一词为日文汉字,是由日本近代法律文化的主要奠基人穗积陈重教授所创造的。

1、1881年,日本著名法学家穗积陈重将德文rechtsphilosophier(法哲学)一词创造性地翻译成法理学,并在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开设法理学课程。

2、穗积陈重认为当时流行于日本的“法哲学”名称之形而上学气味太重,首次提出“法理学”这个译名,以“法理学”代替“法哲学”。

(二)西方法理学一词的起源及其流变

1、法理学英文为jurisprudence,源于拉丁文jurisprudentia,意为“法律的知识”,相当于广义的法学或者法律科学。

2、在西方法学界,法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其称谓是不一致的。德国、法国等大陆国家一般称之为法哲学或法律哲学,英美等国则一般称为法理学。

3、在英美等国,法理学与法哲学几乎是同义词,可以互用。但在德国、意大利等国,法理学与法哲学稍有不同:法哲学研究的是一般性哲学问题,属于哲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而法理学则是在法哲学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的法律规律的。法哲学高于法理学,它与法理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在西方,法哲学这一术语的出现比法理学要早很多。

法哲学或法律哲学,就其内容而言,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存在,因而法哲学概念的萌芽,在西方至少可以上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例如,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在《论法律》中就曾提到:“法律学科来自深奥的哲学”。但法哲学这一名称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开始盛行。17世纪中后期,德国法学家莱布尼兹在其《法学教学的新方法》一书中,首次提到“法律哲学”一词。1797年德国历史法学派奠基人胡果在其《作为实在法的哲学的自然法教科书》中,首次使用了“实在法的哲学”这个用语。其后,黑格尔在柏林大学开设“法哲学”讲座,并于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一书。在其影响下,《法哲学》作为一门课程才被各大学广泛接受。1832年英国法学家约翰·奥斯丁的《法理学范围之限定》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法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

(三)中国法理学一词的起源及其流变

1、中国古代虽然有十分丰富的法学理论和法律思想,但并没有出现和使用过“法理学”这个术语。

2、汉语“法理学”一词并非译自英语,而是来自日语之日文汉字。日本法学家穗积陈重不但首创“法理学”这一译名,而且为中国人引入西方法理学开辟了道路。中国最早的法理学的名称和内容,也来自穗积陈重等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日语“法理学”一词经翻译流入中国后,便被广泛传播和使用。

3、“法理”一词首度出现于1902年的山西西学专斋法律学专业课程中,而“法理学”这一术语的首先使用,应该是梁启超先生。他于1905年发表在《新民丛报》第4卷第5、6期中的《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一文,首先使用“法理学”一词。此后不久,京师法政学堂在其1910年编定的法律门课程中,法理学被列在第四年开设。

4、旧中国只有少数大学法律院系开设法理学课程,而大多开设“法学理论”、“法学绪论”、“法学概论”、“法学大纲”、“法学总论”等,以替代“法理学”课程。

5、新中国成立后,“法理学”课程之流变:

①前苏联一直将作为法学理论的法理学称为“国家与法的理论”、“国家与法权理论”和“法的一般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初这一名称传入我国后,就一直影响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的中国法理学界。也就是说,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法学界和高等院校的“法理学”课程,都统称为“国家与法的理论”或“国家与法权理论”。

②1981年,北京大学法律学系编著的法理学教科书首次使用《法学基础理论》的称谓,从而废除了《国家与法的理论》之课程名称。

③1988年,浙江大学教授万斌率先以“法理学”为名编写了教材,并于同年出版了《法理学》一书。进入90年代以后,法理学的名称逐渐为法学界普遍接受,绝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法理学”核心课程。

④从1996年开始到现在,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将《法理学》课程一分为二:西南政法大学分为“法理学初阶”和“法理学进阶”;西北政法大学等分为“法学导论”和“法理学”;我们海南大学法学院分为“法理学”(一)和“法理学”(二)。

二、法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一)法理与法理学之词义

1、法理一词指法的道理和原理,或者法的理论。例如,《中华民国民法》

中的“无习惯者,以法理判断之”,即此意。在西方历史上,古罗马时期的法理曾经是法律渊源之一。

2、法理学的一般词义为法学理论,是有关法学的一般理论和基础理论的一门学问,是法学的分支学科。

(二)五花八门的法理学定义

1、《不列颠百科全书》:法理学是关于法律的性质、目的,为实现该目的所必要的(结构上和概念上的)手段、法律实效的限度、法律对正义和道德的关系,以及法律在历史上的演变和成长的方式。

2、《牛津法律大辞典》:讲义第61页。

3、美国著名的经济分析法学家波斯纳:讲义第61页

4、英国著名法学家哈里斯:法理学是一只“装满各种各样有关法的一般思辨的大口袋”。

5、沈宗灵、徐显明和葛洪义之法理学定义(讲义61页)。

(三)本教材的法理学定义(讲义61页,详见61至64页)

(四)法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的确定

1、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法律现象以及法律中的一般性、普遍性、根本性和共同性的问题及其规律性。

2、法理学的体系问题(讲义66至67页)

①法是什么?②法应当是什么?③法的产生和演进;④法的运行;⑤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三、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

(一)何为法学体系

从广义的角度而言,法学是文科之王,法学属于一级学科。按照中国现行的学科体制,政治学、社会学、科学社会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都归属于法学之内。但我们这里所讲的法学体系,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的。法学体系,也称为“法学分科的体系”,即由法学各个分支学科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目前,国内外法学家对于法学分支学科的具体划分和法学体系的构成问题尚无统一意见,有二分法、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和七分法等。我们认为,中国的法学体系可以由以下五大部分构成(五分法)。

1、理论法学:法理学、法哲学、法经济学、法律文化学、法社会学、比较法学、逻辑法学等。

2、法律史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律思想史等。

3、部门法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行政法学、三大诉讼法学、婚

姻法学等。

4、国际法学:国际公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国际刑法学、国际投资法学等。

5、边缘法学(法学的交叉学科):法医学、司法鉴定学、法律精神病学、法律统计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心理学、太空法学、生态法学、生命法学等。

(二)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居于非常重要和相当独特的地位

1、由于法理学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原理、原则、概念和制度,因而法理学对各个法学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具有指导和引导的重要意义。

2、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具有“基础理论”性质,是各部门(应用)法学的最一般的基础理论,是沟通各部门法学的桥梁。

3、法理学是法学体系中最具有前沿和尖端意义的学科,它总是站在整个法学学科的最前沿,来追踪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是时代精神的直接反映。法理学的发达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个法学发展的水平。

4、《法理学》课程是我国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

四、学习法理学的重要意义(讲义70至71页)

思考题:1、什么是法理学?如何理解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2、简述法理学的词源和词义

参考资料:

1.舒国滢:《在历史丛林里穿行的中国法理学》政法论坛,2005.1

2.童之伟:《论法理学的更新》法学研究,1998.6

举例说明《法理学》(一)的讲课体例:

第一章什么是法学

第一节基本阐述

以列举的方式,把该章、节的基本问题进行条理化的讲授和阐述。

第二节问题分析

主要分析该章、节的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以及分析介绍当前学术界的研究动态。

第三节讨论提示

提供该章、节的案例、法律史故事和热点问题,通过提问或师生互动形式,让同学们明白其中的法律原理,了解学术研究之焦点。或列举有关问题,

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和发言,老师择机启发和提示。

第四节文献概要和参考资料

瞄准学术研究的最前沿,用最简练的语言,介绍该章、节的经典法学著作和学术论文。

思考题:

上编法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章什么是法学

第一节基本阐述

一、法学的词源

(一)中国历史上“法学”一词的起源及其流变

1、在汉语中,法学的最早名称是先秦时期的“刑名之学”,或“刑名法术之学”。汉代以后,又多将法学的名称改为“律学”。

2、我国古代“法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南齐书·孔稚珪传》有“寻古之名流,多有法学”之语。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也曾向皇帝建议“悬法学为上科”。然而,孔、白二人所用的“法学”一词之含义,仍然接近于律学,与现代法学一词有重大区别。宋代以后,律学成为通词,“法学”一词很少使用。

3、现代意义上的“法学”或“法律科学”一词,是近代中国人在向日本学习的过程中,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史料表明,现代意义上“法学”一词的最早使用者是梁启超先生,他于1896年在长沙《湘报》第五号上发表的《论中国宜讲求法律之学》一文,不但强调法律之学的救国意义,而且明确使用了“法学”之用语:“天下万世之治法学者……”。严复在翻译孟德斯鸠的《法意》时,也使用了“法学”、“法学家”等词;而在沈家本的论著中,“法学”一词比比皆是,如《法学盛衰说》。到清末法制改革时,“法学”一词已大量出现,广为流传。

(二)西方历史上“法学”一词的起源及其流变

1、在西方,最早出现的“法学”一词,其英语和法语都表达为“jurisprudence”,德语表达为“jurisprudeny”。而英语和法语中“法学”(jurisprudence)一词则源自古拉丁语的jurisprudentia,该词是由jus(法)的形容词形式juris和另一词根providere合成。前者解释为法律、正义、权利,后者表示先见、知晓、聪明和知识等。两者合成一词,

其意是“法律的知识”或“法律的技术”,表示有系统、有组织的法律知识、法律学问。

2、据考证,“法学”这一用语的拉丁文jurisprudentia,至少在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共和国时代就已经出现,并在后来的罗马帝国时期广泛使用。

3、但拉丁语中的“法学”一词广泛传播到欧洲主要国家,是在公元十三世纪左右的罗马法复兴时期。当时的德文、法文、英文以及西班牙文等语种,都是在拉丁文jurisprudentia的基础上,发展出各自指称的“法学”词汇。其中,英语和法语中的“法学”指称是“jurisprudence”,德语中的“法学”指称是“jurisprudeny”。

4、英语中的“science of law”,法语中的“science du droit”,德文中的“Rechtswissenscnaft”等表示“法学”或者“法律科学”的词汇,是从19世纪后期才被西方国家广泛使用的。

二、法学的定义

(一)形形式式的法学定义

1、古罗马五大法学家之一的乌尔比安认为:“法学是对神和人的事务的认识,关于正义和不正义的科学”。

2、近代古典自然法学代表人物之一的格老秀斯给法学下了这样的定义:法学是“从正义而生活之学”。

3、德国近代著名法学家莱布尼茨认为:“法学者,权利之学也。”

4、现代法学之中关于法学的定义层出不穷。①法国有法学家认为:“法学是关于法律的制订、实施、研究及教育等领域的各种科学性活动的总称。”

②英国有法学家认为:法律科学是“指从哲学的、历史的、比较的、评注的、批评的和其他各个角度对法律的有关法律的发展、变化、制定、评注、运用的系统化了的和经过组织加工了的知识。”③日本有法学家认为:“法学即法律学。最广泛的解释,是指以法为研究对象的各种学问的总称”。5、在旧中国,大部分法学家都认为法学是研究法律现象的学问,是研究权利义务的学科,是对现行法律进行解释的一门社会科学。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一般都将法学定义为既研究国家又研究法律的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国法学界基本上否定了将国家作为法学研究对象的定义,而大多数法学家都主张法学就是研究法律现象和法律问题的一门社会科学,只不过在定义表述上略有不同而已。

(二)本教材的法学定义(第2页)

(三)我们认为较为标准的法学定义:法学是研究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1、法学是研究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

2、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而作为社会科学的法学,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知识之学。法学作为一门科学,表现为一种知识系统;②智慧之学,即关于法律的能力、方法、技巧和思维的学问,如破案智慧、立法技术和管控社会等;③精神之学,法学作为精神之学,它应当全面展现并传播法律的精神,如公平、正义精神。

3、法学是研究规则与秩序的学问

三、如何理解法学的研究对象?

(一)法学史上有关法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表述(讲义第2页)

(二)我们认为: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律现象

1、什么是法律现象?所谓法律现象,主要是指具有法律意义的、由法律规范进行调整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例如,法律规范或法律条文、法律意识、法律职业、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法律文化、立法、执法和司法等等受到法律调整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各种社会现象,都是法律现象。

2、法律现象是一种相当特殊的社会现象,其特殊性在于这种社会现象或社会关系是受到法律规范调整的。

3、法律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反映法的存在和运作的现象。

4、法律现象的分类

法律现象是一种相当广泛而复杂的社会现象,但如果从宏观上加以归纳,从理论上加以抽象的话,法律现象又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规范和制度型的法律现象,这种法律现象以法律规范、法律文本和法律制度等静态的法律现象为代表;②行为和关系型法律现象,这种法律现象以法律关系、法律行为和法律秩序等动态的法律现象为代表;③意识——观念型法律现象,这种法律现象以法律意识、法律学说和法学流派等理论的法律现象为代表。当然,这三种类型的法律现象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彼此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5、法学不仅要研究法律现象本身,还要研究法律现象的规律性,如犯罪规律、法律发展规律、法律调整规律、法律的制定规律和适用规律等等。

四、关于法学的品格问题和法学的属性

(一)有些教材将法学的品格表述为法学的气质和法学的性质,并进而认为“实践性构成了法学的学问性质”(舒国滢)。卓泽渊认为:法学的性质应该表述为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但法学的品格和法学的属性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学术范畴。

(二)李龙教授的法学品格论

1、法学是治国之学:法学不仅要研究法国理念、法国模式(人治还是法治)、治国体制(共和还是专制)、治国目的,还要研究国家权力的设立和运作等问题(如分权制衡)。

2、法学是强国之学:任何国家的发展和强盛,都离不开改革和开放。而改革开放之过程,就是法的废、改、立过程,就是法学对之进行导航和护航的过程。法学的发展和兴盛,对于国家的强盛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法学是正义之学:法学之所以是正义之学,最根本的原因是作为法学的研究对象的法律是正义的体现。无论作为法学一般理论的法理学,还是作为法学体系组成部分的部门法学,都要研究正义问题,包括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特别是司法,更是维护正义之神,司法公正和司法正义是司法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

4、法学是权利之学:①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律现象,而法律现象说到底就是权利、义务现象;②法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涉及到权利问题,各部门法学的研究重心也是权利问题;③法律问题归根到底都涉及到权利或利益问题,法学是全面、系统地研究权利的学问。如果法学研究的问题缺失权利这一内容,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张文显是权利本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三)法学的属性

法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于它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除了过去讨论较多的“法学的科学性”,法学还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属性:

1、法学的人文性

我们虽然把法学定义为一门社会科学,但是不可否认,法学也具有人文科学的某些特征。

法学离不开“人”的国素,这是因为:

一方面,自然科学因为完全受因果律支配,所以不可能有善恶的价值判断。而法学追求社会事物的真理——正义,本身就是一个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这种标准和人的行为及目的相关。

另一方面,法学涉及社会秩序,当然也会涉及人的问题,因此法学中存在主观因素不可避免,这和自然科学纯粹的客观性是不同的。

2、法学的意识形态性

一门学科的意识形态性是指这门学科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倾向性和为一定的意识形态服务的目的性。在一定意识形态倾向下,法学作为一个整体来

说,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一定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世界上没有超越社会存在的法学,也就是说不存在无意识形态倾向的法学。因此任何法学总体现社会存在的价值观和要求。

3、法学的实用性和理论性

任何时代的法学都反映了一定时代的要求,都是一定时代社会法律生活在理论上的反映,不同社会的法学都与该社会的法律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总体上来看,法学是一门实用科学,但这并不影响其中所存在的理论价值。首先,从法学自身来说,不管它是理论科学还是实用科学,都必须有一套自身最基本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原则,都必须依靠基本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来带动自身的发展因此理论性不仅是法学固有的属性,也是推动自身进步的动因。其次,从法学与法律实践的联系来看,法学来源于法律实践,又指导法律实践。

可见,法学的实用性总是与它的理论性不可分离,因此法学应该是实用科学和理论科学的统一。

综上所述,法学从总体上应该属于社会科学。另一方面不少自然科学的某些研究方法也大量被法学利用。随着社会发展,准确地说,法学又是一门既主要体现社会科学属性,也同时体现某些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属性的综合学科。

第二节问题分析

一、中国古代存在法学吗?

1、中国古代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法学

2、如果将法学界定为研究法律现象的知识之学和实践之学,那么,中国古代不仅存在法学,而且中国古代之法学还相当发达、丰富和深奥。

3、大多数法学家认为不能以西方之是非为是非,要转换学术研究范式和视角,研究和发掘中国古代法学之宝藏,要回采历史(俞荣根、何勤华、张晋藩)。

二、中国古代“法学”一词与近现代意义上的“法学”用语有何不同?

1、两者赖以建立的基础不同,前者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的基础之上,后者建立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基础之上;

2、两者所强调的核心内容不同,前者强调社会等级、宗法制度、大一统国家和忠君孝悌,后者强调法的平等性、公正性、权威性、正义性;

3、两者的研究范围不同,前者基本局限于刑法领域,后者不但研究刑法,还研究法理学及其他部门法,并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的、独立的科学和学科;

4、两者的

价值目标不同,前者主要强调臣民的义务和责任,将法视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后者强调公民的权利,法学是权利之学,将法视为制约统治权力,保障公民的自由与权利的手段。

三、如何看待法学的科学性?

1、近代以来,人们通常把科学理解为通过观察、实验和归纳等方法所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它是实证性的研究而不是规定性的研究,尤其不能是邪恶地强制规定人们应当如何的理论。科学具有唯一性和绝对性。

2、历史上对法学科学性的问题最著名、也最具有杀伤力的一个论断是现代德国著名法学家基尔希曼在他那篇轰动全球的演讲中提出的:“立法者的三个更正词就可以使所有的文献成为废纸”,因而法学很难称得上具有科学性。(基尔希曼:《作为科学的法学的无价值性》,载于《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1期)

3、大多数学者认为法学具有科学性,法学属于社会科学,或者法学是一种兼具社会科学属性和人文学科属性的研究活动和知识体系。

4、法学的科学性与自然科学的科学性是有差异的,因为在社会科学中,科学性并不等于唯一性。

第三节讨论提示

根据下面史料,说明哪些社会现象属于法律现象,为什么?

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对太平天国、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义和团与八国联军,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做了一番深入的检讨。他用明快的史笔向世人展示了那一段青黄不接、动荡飘扬的暗淡岁月。

18、19世纪中我国对外贸易,一直是巨额出超的。欧美原先运来的只是整船的白银,而我们出口的则是大量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可是这一出超贸易至鸦片战前,突然逆转,因为英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和土耳其发现了鸦片。因此我国顺差外贸,顿成逆差。

在1895年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师徒经一昼两夜之力,写成上皇帝“万言书”三章,呼吁“拒和”、“迁都”、“变法”。18省在京举人集会响应。一时连署者多至1200余人。5月2日乃由康、梁师徒领队,率18省举人及市民数千人,齐集“都察院”门前,递请代奏。这就是那桩名垂史册的“公车上书”了。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涉及到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问题。古文经学开创了我国古典学术里的注疏笺证、训诂考据的主流学问。这种“科学实验室的态度”,竞能把目空一切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和“中西之学

俱粹”的胡适之后来都网罗到“古文家”的队伍里去。而清初的“朴学家”、乾嘉的“汉学家”,自然更是古文家的嫡传了。他们自己实事求是,一丝不苟。酸则有之,马虎则绝不许也。

义和团运动应该是从1897年所发生的“曹州教案”开始的。“曹州教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清末山东曹州府属下的巨野县有个德国天主教堂和属于该教堂的一些教民。一次这批教民和当地人民发生冲突,教堂袒护教民,因而引起群众暴动。在暴动中有非教民30余人冲入教堂,一下不但把教堂砸了,连教堂内的两位德国传教士能方济和理加略也被无辜地打死了。这一来闹出人命,就变成列强“强索租借地”的导火索了。而德意志帝国即以“曹州教案”为借口,派远东舰队轰击中国炮台,占领了胶州湾,从而引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根据这本书的描述,我们可以开列这样一个社会现象的类别清单:

第一类:清朝出口大量的丝绸、茶叶和瓷器,英国出口鸦片;

第二类:一千多在京举人“公车上书”;

第三类:古文经学开创了我国古典学术里的注疏笺证、训诂考据的主流学问;

第四类:德国传教士在山东传教;

第五类:30多名非教民冲人教堂,不但把教堂给砸了,还把教堂内的两位德国传教士能方济和理加略打死了;

第六类:德意志帝国以“曹州教案”为借口,派远东舰队轰击中国炮台,占领了胶州湾。

第四节文献概要和参考资料

一、文献概要

(一)中国当代法学的发展脉络:苏力《也许正在发生》(载于《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3期)概述

1、苏力是在借鉴了美国科学史学家库恩的“科学范式理论”的前提下,展开本文的构思和写作的。

2、苏力首先大胆指出:我们的法学“也许正在发生一场革命”,并将过去二十年的法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1978年到1990年为“政法法学阶段”;

②1990年到1995年为“诠释法学阶段”;③1995年到2001年为“社科法学”或“社科学派”阶段。

3、在上述判断的基础上,苏力对中国法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进行了大胆的预测。

(二)我们必须结束这个受现代化范式支配的法学旧时代,并开启一个自

觉研究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新时代:邓正来之《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载于《政法论坛》2005年第1、2、3、4期)概述

2005年,邓正来教授在《政法论坛》2005年第1、2、3、4期连续发表长篇论文《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该文可以说得上是21世纪法学新时代的宣言书,在中国法学界乃至整个中国学术界引起了强烈震撼和共鸣,并唤醒了处于沉睡状态的中国思想界。

1、一个基本判断:邓教授认为:“从1978年到2004年,中国法学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了它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它的根本问题就是未能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法律)发展提供作为理论判准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这是一个没有中国自己理想图景的法学时代。”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法学受着西方现代化范式的宰制和支配,而这种占据支配地位的现代化范式不仅间接地为中国法制(法律)发展提供了一幅“西方法律理想图景”,而且还遮蔽了中国法学的双眼,使中国法学论者意识不到他们所提供的并不是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并进而最终引发中国法学的总体性危机。”

2、一个基本视野:邓教授认为,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由此便进入到世界结构之中,并受到世界规则的支配,中国也由此获得了改写和制定世界规则的身份。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如果同过去一样不主动参与世界规则的制定,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西方强势国家为主导所制定出来的规则,那效果将是灾难性的。邓教授因此提出中国必须从“主权的中国”(民族国家)进入到“主体性的国家”。

3、一个基本立场:邓教授通过系统的批判考察了当代中国法律思维的四种样式(权利本位说、法条主义说、本土资源说、法律文化说),进而洞察到其中隐而不显的且起着宰制作用的一个语式和学术范式,即“现代化范式”,一切以西方之是非为是非!邓教授由此表明了自己的一个基本立场:中国法律人再也不能做西方法律资源和学术资源的最大消费者!面对世界法学界,中国法律人能拿得出手的贡献究竟是什么呢?!当代中国法学的重要使命应该是论证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生活世界里社会秩序的正当性和可俗性(生活秩序和意义秩序),以及当代中国人究意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秩序和法律秩序?

4、一个巨大贡献:邓教授对当下中国法学的巨大贡献就在于,他首次系统地深入地彻底地对这种“现代化范式”进行了梳理和批判,并呼吁中国法律人应该开创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法学新时代!(三)法学丛林中的一名游击战士:魏敦友之《当代中国法哲学的使命》

(法律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概述

1、全面挑战和批判国内外的法学名家和法学流派,其中重点批判了:

①权利本位话语②法制现代化话语

③法治本土资源话语④法治程序主义话语

⑤法律全球化话语⑥民间法话语

⑦法律信仰话语⑧人本法律话语。

可以这么说,魏教授是靠批判名人出名的,堪称法学界的宋祖德。

2、提出了所谓的新道统论,认为当下“中国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中国人之意义秩序和生活秩序之生成与建构的问题,他的新道统论的初步设想是宪政民主制,他声称要从现在起花上二十年的时间完成自己的新道统论。

二、参考资料

[1]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郑戈:《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吗?》见《北大法律评论》第一卷第一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胡玉鸿:《法学是一门科学吗》,见《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4]王伯琦:《法学:科学乎?艺术乎?》见《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胡旭晟:《法学的层次分析——知识、智慧与精神》,见《法学》1999年第7期。

[6]李龙、刘连泰:《论法学的品格》,见《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7]张恒山主编:《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之法理学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思考题:

1、什么是法学?

2、试论法学的研究对象

3、什么是法律现象?请举例说明。

4、试论法学的品格

第二章法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基本阐述

一、法学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一)法律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公开的成文法。

(二)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法律的人,即职业法学家阶层的出现。

二、中国法学的历史发展

(一)夏商西周奴隶制时期:法学的萌芽

1、神权法思想;

2、周公旦的以德配天和明德慎罚主张,以及《尚书·康诰》篇中的眚(过去)、非眚(故意)、惟终(惯犯)、非终(偶犯)等刑法思想的提出。(二)春秋战国时期:法学的产生和繁荣

1、春秋时期郑国邓析之法律生涯及其《竹刑》

2、春秋战国时期之法学界:群星灿灿

(1)儒家:主张礼治和德治、礼主刑辅、宽猛相济、以德去刑、综合治理。

(2)墨家:主张“赏当贤,罚当暴”,“杀盗人,非杀人”,兼相爱,交相利。

(3)道家: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提出了“道法自然”、“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等著名口号。(4)法家:主张缘法而治、垂法而治和以法治国、提出事断于法、刑无等级、法不阿贵和“以死守法者,有司也”等著名口号。

(三)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从法家思想的实践到重新呼唤孔夫子的亡魂,最终导致了中国古代法学的进一步发展、辉煌和衰败。

1、秦汉之际的黄老之术;

2、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德主刑辅和礼法结合:封建正统法学思想的确立;

4、律学的兴起和《唐律疏议》;

5、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法学的转折点

1、梁启超的《论中国宜讲求法律之学》(1896年)提出:“今日非发明法律之学,不足以自存矣”,这是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至今所能见到的第一篇倡言中国应研究法学的论作。

2、1901年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设立法科,1906年成立法律学堂,

标志着法学在中国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沈家本的修律和法律改革运动;

4、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和国民党的《六法全书》;

(五)从“法制”到“法治”的新中国法学60年

1、1949年10月至1978年10月间的新中国法制与法学

2、1978年至现在的新时代法制、法治与法学。

三、西方法学的历史发展

(一)古希腊时期:西方法学的萌芽

1、古希腊是西方法律文化的发源地和摇篮,而古希腊是以城邦国家为特点的,其中雅典和斯巴达是两个最大的城邦国家。

2、古希腊最早出现的成文法是梭伦立法,后来又出现了《德拉古法》;

3、古希腊的哲学非常发达,发达的哲学和希腊人非凡的哲学洞察力深刻地影响并左右着希腊法学的萌芽和流变。

4、古希腊法学的杰出成就有三:正义理论、法治观念和自然法思想

①古希腊的正义理论

古希腊人认为:正义是法律存在的基础和根据,法律是正义的化身和体现。这种对于法律存在价值的追问和思考方式,主要体现在希腊神话和文学作品中。

②古希腊的法治观念

法律在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希腊人将法律视为正义、自然和真理的化身(传统中国之法观念刚好相反),认为法律是国家的凝聚力,法律凝聚和团结了社会,因而作为城邦人,必须遵纪守法,信奉法治。

古希腊人毕达库斯首先提出“法治”一词,柏拉图提出要“服从法律的统治”,亚里士多德提出“法治优于一人之治”的法治论。

③古希腊的自然法思想

古希腊的自然法思想主要体现在以芝诺为代表的斯多葛学派。他们认为:A自然是宇宙的客观规律,是事物的本性或内在的规定,是人类正当的理性;世界是由自然决定的,整个世界都为自然所统治,自然是理性的体现;

C、人是理性的动物,应该听从理性的支配,根据理性的自然法生活;

D、自然法就是自然的法则,是一种客观实在和真理,是整个宇宙的支配原则,是普遍存在的和至高无上的,人们必须遵守;

E、世界上与自然法相对应的是人定法,但人定法是从属于自然法的。

F、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

5、古希腊法学舞台上的三剑客: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①苏格拉底(见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课件:西方法理学思想之源头)

苏格拉底的严格守法、以死守法和孟子的“背法匿父”。苏格拉底提出了“守法即正义”的著名命题。

②柏拉图(见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课件:西方法理学思想之源头)

柏拉图是西方人治思想的首倡者,他早年倡导贤人政治,幻想“哲学王”的出现,并且轻视法律的作用。但到了晚年,柏拉图转向法治,提出要“服从法律的统治”。

③亚里士多德(见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课件:西方法理学之源头)

A、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说:“法治应包括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良好的法律”,并提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法治思想的带头人。

B、亚里士多德的用公平矫正正义的理论

6、古希腊时期的民主制度虽然比较健全,法律思想也相当丰富,但由于没有健全的法律机构和职业法学家集团,因而也就不可能有独立的法学,法学还处于萌芽状态(讲义第3页)。

(二)古罗马时期:西方法学的产生

1、古罗马最早的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后来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日益增加,出现了市民法和万民法,从而为法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古罗马时期法学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法学家和法学派别的风起云涌与法学教育和法学著作的不断出现。

①法学家和法学派别的风起云涌

A:古罗马帝国时期出现了五大法学家:盖尤斯、保罗、乌尔比安、伯比尼安和莫德斯蒂怒斯。他们或著书立说,解释法律,宣传法律,并以注释法律为业,从而形成了职业法学家集团。

B:西塞罗是罗马帝国末期著名的法学家,他提出了“为了得到自由,我们才是法律的臣仆”的著名口号。他还提出了自然平等的法律观,从而使他成为西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首倡者。

②法学教育和法学著作的不断出现

在古罗马,正式的法学教育开始出现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大批法学家从事法学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法律人才和法学家。法学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法学研究的进步和繁荣。许多法学著作既是法学专著,又是法学教科书。例如,盖尤斯的《法学阶梯》,既是当时的法学通用教材,

也是至今为止最早的并且保存最完整的西方法学专门著作。

3、古罗马时期法学的两大闪光点

①罗马法学家不仅提出和解决了许多涉及立法、执法、司法的技术和方法问题,而且引入希腊人的自然法概念来论正罗马法的神圣性和广泛适用性(讲义第4页)

②古罗马法学家关于政治权力和法律效力的理论是很有见地的。盖尤斯说,一切权力都是从人民而来的。皇帝的命令何以有法的效力呢?因为皇帝的地位是人民给他的;官吏为什么有权力呢?因为官吏是由人民选举出来的。许多罗马法学家都认为:一切政治权力都是来源于人民,而所有国家法的制定都必须归诸在政治上有组织的人民。法之所以有效力,是经由人民参与政治活动而授予了权力。

(三)中世纪法学:法学成了神学的分支

1、公元476年,日耳曼人进攻罗马城,西罗马帝国宣告灭亡,欧洲从此进入了长达一千余年的中世纪时期。在此期间,基督教神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主宰了人们的一切精神生活。基督教神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和统治地位,政治学、哲学、法学等都成了神学的分支。

2、中世纪法学所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注释法学、教会法学和人文主义法学流派之中。

①注释法学派:前期注释法学派和后期注释法学派(讲义第4页)

②教会法学派:教会法学作为研究教会法的一门学问,是在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在方法论上,教会法学家也主要采用的是注释方法。格拉蒂安于1140年完成了《教会法矛盾调和集》一书,标志着教会法学的产生。教会法学家大多精通罗马法,甚至也是罗马法学家。但教会法的杰出代表应该是奥古斯丁,他对教会法的影响很大,他促进了教皇国的建立。

③人文主义法学派:(讲义第5页)

3、中世纪神学主义自然法的杰出代表: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见西周政法大学法理学课件:西方法理学之源头)

①奥古斯丁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上帝之国与人间之国”的划分

②托马斯·阿奎那的主要贡献是明确和区分了法和法律的不同点,并将法或法律划分为四种类型:永恒法、自然法、人定法和神法。

学术界通常把奥古斯丁(教父学的代表)和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哲学家的代表)誉为经院哲学家“双雄”,他们二人在法学上的共同贡献是提出和论证了神学主义自然法理论。

4、中世纪法学的历史意义

从整体而言,虽然中世纪法学是神学的分支和分科,但中世纪后期注释法学派和人文主义法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世俗法学的产生,使法学逐渐摆脱了神学的控制而向独立的学科不断迈进。

中世纪后期世俗法学(注释法学派与人文主义法学派)与教会法学对立的二无法学格局:教会法研究和强调的是人与上帝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世俗法学研究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四)近代时期:西方法学的发展和繁荣

1、17、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一大批古典自然法学的思想家、法学家应运而生,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蓬勃兴起,法律学校和法学流派如雨后般春笋涌现出来,法学著作不断问世,各种法律观点竞相迸发和争鸣,从而促进了与神学世界观相对立的法学世界观的横空出世。法学世界观的核心是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讲义第5页),而法学世界观的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法学的出现。

2、近代资产阶级法学流派简介(见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课件)

①古典自然法学派,又称理性主义自然法学派,产生和发展于17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性人物有荷兰的格老秀斯、英国的霍布斯、洛克和法国的卢梭、孟德斯鸠。他们提出了理性主义论、自然状态论、国家契约论、天赋人权论和法治主义论;提出了自然法是人类理性的体现,它是自然存在和永恒不变的,而且自然法高于实在法、自然法是实在法的基础,提出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罪刑法定、无罪推定、司法独立等一系列新的法律原则,创立了宪法、国际法等新的法律和学科,并为法学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做了最后的努力。

②分析主义法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创始人是英国的奥斯丁。分析法学派认为:法学的任务只限于记述或整理法律规范,只限于从条文形式上对实在法进行分析,而不必过问规范的好坏,所谓“恶法亦法”。分析法学派认为,法的定义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主权者、命令和制裁。只要是主权者的命令,哪怕是恶的,也是法律,必须用强制力来维持和执行。分析法学派是自由资本主义的典型法律思潮,它深刻而全面地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法治主义要求。

③功利主义法学派,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创始人是英国的边沁。他认为:第一,人性的规律就是避苦求乐,它支配着人的一切行为,追求快乐就是人生的目的,而快乐就是功利;第二,一个国家的法律和制度的好坏,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它能否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量的快乐。

如果一条法律、一项制度对人们来说苦胜于乐,那就是不利的、无益的;如果乐胜于苦,那就是有利的和有益的。第三,立法者的任务就在于计算苦乐。为了确保社会的幸福,政府及其立法者应该达到四个目标,即公民的生存、富裕、平等和安全,其中最重要的是安全。由于功利主义是资产阶级人生观的概括,所以这一学派对后世法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分析法学派的问世,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法学的出现。

④历史法学派,这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产生的德国特产,是一种代表德国封建贵族利益并与自然法学派相对抗的法学派别。创始人是德国的胡果,代表性人物是德国的萨维尼和英国的梅因。历史法学派的基本观点是:第一,法并非人类理性的产物,而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而民族精神是一种独立自在之物;第二,法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历史上长年相积的习惯,而习惯的形成又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因此,习惯法是至高无上最理想的法律,它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应该指出,历史法学派将法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来考察,强调法同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习惯之间的联系,尽管其中包含着某些合理的因素,但是历史法学派的基本观点是反科学的。用所谓的民族精神掩盖了法产生、发展的真实原因,歪曲了法的本质。

⑤哲理法学派:哲理法学亦称法的形而上学,它用抽象的思辨方法来研究法律问题。其代表人物是康德和黑格尔。代表作有康德的《法的形而上学》和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哲理法学与古典自然法学存在着一种相承关系,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哲理法学是以古典自然法学为直接出发点的,研究的重点是理想中的法,而不是实在法;第二,在研究方法上,二者都是用抽象的推理方法,肯定或解释法律与理性之间的关系。但是,哲理法学又不同于古典自然法学,它是一个独立的学派,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现代时期:法学的多元格局和公平正义自然法思想的不断深化

1、以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胜利为标志,世界历史跨入了现代时期。现代时期的法学,主要是指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法学。

2、法学的多元格局

①现代时期的西方法学,主要体现为现代自然法学、新分析主义法学和社会法学派三足鼎立和三派称雄的态势。

A:现代自然法学: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它是在自然法学的“复兴”的口号下进行的,所以也叫复兴自然法学派。现代自然法学主要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其一,神学主义倾向和世俗主义倾向相互交错,但二战初期以神学主义为主导。其二,相对主义自然法和绝对主义自然法两

种倾向的相互交错,以相对主义自然法倾向占主导地位,其三,社会本位倾向与个人本位倾向的交错,以社会本位倾向为主导;其四,世界主义、世界结构和“地球村”的设想。其五,强调法是公平正义的体现,呼吁人们“要认真对待权利。”现代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利旦、达班、布伦纳、富勒、罗尔斯和德沃金等。

B:新分析主义法学:泛指20世纪对于奥斯丁分析法学的最新发展,由于自然法学的复兴给以往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带来了强有力的挑战,从而使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发展为新分析法学。新法析主义法学的典型代表人物是哈特和凯尔森。其中,凯尔森提出了著名的“纯粹法学”理论,认为纯粹法学的核心是从结构上研究法律,也就是研究法律的一般概念、原则和原理,其研究对象是法律规范,即一个国家具体的实在法,或者“法律的实然”。哈特的突出贡献是针对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而提出了著名的法律规则理论,认为法律是一种规则体系,并将法律分为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两部分。前者是设定义务的规则,它告诉人们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后者是关于规则的规则,是设定权利的规则。

C:社会法学派(讲义第5至第6页)

社会法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从社会和社会学的视角来观察、研究法律现象,其研究的重点放在法律的社会目的、作用和效果的考察之上,强调社会不同利益的整合,认为法律是一项系统工程,法律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法学应该研究植根于社会中的“活的法”和“事实上的法”。主要代表有法国狄骥的社会连带主义法学、美国庞德的实用主义法学、德国韦伯的法社会学和赫克的利益法学等。

②其他法学流派争奇斗艳(讲义第6页)

A:行为主义法学派B,存在主义法学派C,综合法学派

③西方后现代主义法学的异军突起

A:西方后现代主义法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下半叶,它是从后现代主义的哲学理念和方法大举入侵法学领域后产生和出现的一股相当强劲的法学思潮,从而使后现代主义法学派别异军突起。

B:后现代主义哲学主要表现为对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否定,反对使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逻辑和公式来阐释和衡量世界,方法论上则主张多元化和差异性。与此相适应,以后现代主义哲学为支撑的后现代主义法学则认为:其一,西方法律传统中的公平、正义、人权、民主、社会契约、法治、正当程序等等,都是虚假的命题,都是伪命题;其二,所谓法律的普遍性和普世价值都是虚拟的宏观话语;其三,现代社会不是解放人的社会,

舒国滢《法理学》要点

法理学第一章要点: 1.按照古老的知识分类,法学是一门实践知识或实践学问。 2.中国古代的律学和西方的法学形成的历史条件有所不同。 3.实践性构成了法学的学问性质。 4.法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法律制度问题,社会现实或社会生活关系问题,法律制度与社会现实之间如何相互对应问题。 5.法学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6.在学者的著作中,“法理学”与“法哲学”有时作区分,但也经常互换使用。 7.法理学的体系是开放的,应当从研究范围及功能两个角度来认识这个体系。 8.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学习法理学对于法科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法理学第二章要点: 1.应该从法的自身的角度去确定何为法的内容、何为法的形式。由于法的内在矛盾和各种条件的影响,法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可能呈现出复杂性。 2.权利和义务是法的核心内容和要素,是贯穿于法的各个领域、环节、法律部门和整个法的运动过程的法律现象。在理解权利时,应看到它与权力的区别。 3.权利和义务作为法的核心内容和要素,他们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结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4.在历史上,法的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习惯法、判例法、制定法等。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下,其地位和作用也并不完全相同。 5.成文法与不成文法是法的两种主要形式,其划分标准为法律是否以规范化的条文形式作为其存在状态。 6.法的形式受到法的传统的影响。 7.西方法学家通常认为,当代世界主要法系有三个:民法法系、普通法法系、以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法律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法系。对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是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它们由于形成的历史传统不同,而存在很多差别。 法理学第三章要点: 1.法律渊源是指被承认具有法的效力、法的权威性或具有法律意义并作为法官审理案件之依据的规范或准则来源。 2.国内法学界对法的渊源和法的形式的认识表现出分歧和混乱。法的形式和正式法源是不可以相互代替的,它们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不同的认识角度,归属不同的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

目录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的效力 (1)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的分类 (3)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的渊源 (3)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的要素 (5)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的价值 (8)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的作用 (9)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的特征 (9)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的本质 (11)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律适用的一般原理 (12)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的实施 (13)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立法 (15)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律关系 (20)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治 (21)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的现代化 (22)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西方国家的两大法系 (23)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的传统 (24)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的移植 (25)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的继承 (25)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的历史发展 (26)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的起源 (26)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律推理 (28)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律解释 (30)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与宗教 (31)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与道德 (32)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与政治 (33)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与社会的一般理论 (34) 司法考试法理学讲义:法治理念 (35) 司法考试法理学名师讲义——法的效力 (一)法的效力概念 1.所谓法的效力,即法的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来行为,必须予以服从的一种法律之力。一般而言,法的效力来自于制定它的合法程序和国家强制力。法律有效力,意味着人们应当遵守、执行和适用法律,不得违反。 2.法的效力分类 (1)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狭义的法的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围或适用范围,即法律对什么人、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有约束力。这里所讲的法的效力,是狭义的法的效力。可以分为四种,或称四个效力范围:对人效力、对事效力、时间效力、空间效力。 (2)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决书、裁定书、逮捕证、许可证、合同等的法的效力。这些文件在经过法定程序之后也具有约束力,任何人不得违反。但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是适用法律的结果而不是法律本身,因此不具有普遍约束力。 4.法律效力的根据: (1)出于习惯:因为人们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要尊重父母、知识、权威,同时也包括法律,因此守法成为了人们 1

2016法理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答案

法理学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法律规范:是法律之中规定主体的行为模式、逻辑上周全的行为准则。 2.法的渊源:作为法理学专门术语“法的渊源”(又称“法律渊源”或:“法源”是指 与法的创制方式相关的法的外部表现形式,这种意义上的法的渊源,实际上是指法的形式渊源。 3.法等解释:是指对法的形式渊源中所包含的法律原则、法律概念和法律规范的理解 和阐明。 4.法律推理:是指法律适用“特别是司法”过程中依据法律和案件事实做出处理结 论的思维活动。 5.法律类推:是指在处理具体案件的过程中,当法律本身无明文规定时,比照最相类 似的有关法律规定来进行处理。 6.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在法律意义上的、有国家强制力保障的权利、 义务关系。 7.法律行为:是指一切在法律上具有意义的行为。 8.法律责任:是指由于违背了相关的法律规定必须承受的责任。这是一种追遡性的责 任。 二、论述题 1.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如何? 答:从法律调整的特点来讲同个完整的法律规范必须具有“假定-处理—制裁”三个要素,其在逻辑上可表述为“如果…则…否则…”如果缺少其中的一个,特别缺少“制裁”,则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 2.对法律解释如何分类? 答:法律解释可根据解释的主体、方法和尺度的不事有不同的分类:1按照法律解释主体及其解释效力的不同,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2按照法律解释方法的不同,分为文义解释和论理解释3按照法律解释尺度的不同,分为字面解释、限制解释和扩充解释。 3.什么是法律关系的内容?什么是权利?什么是义务? 答: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每个法律关系的参加者都是一定权利的享有者或义务的承担者,所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就是法律关系的内容。 权利:法律上的权利是指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一定利益所采取的、有义务人的义务所保证的行为(作为或不作为)。 义务:法律上的义务是指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按权利人的要求为了满足权利人所代表的利益所必须做的行为(作为或不作为)。 4.什么是合法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 答:合法行为是与法律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是社会关系参加者作出符合法律规定的,对社会有益或至少是无害的,受到法律保护的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背法律的要求的行为。不履行法定义务,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滥用权利等,都可以构成违法行为。 5.什么是法律事实?如何分类? 答:法律事实是法律上规定或确认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知识讲解

法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第1,2章导论,法的概念 导论 1.法学的定义: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和学科的总称,我们的理解:一类是可见的外在的法律现象,即为规范——制度型法律现象;另一类是不可见的内在的心理——观念型法律现象。 2.应当注意的是,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学术分科实际上阐明的是法学的不同品质。首先,法学是理论性的。其次,法学是实践的。 3. 法理学的概念:法理学,以一般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法的一般原理为任务的学问。现代法理学注重于对法律用语及专门名词的分类和进一步理解。 4. 法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方面,法理学所研究的是法的一般原理、原则、概念、制度。 另一方面,从法学体系的内部关系看,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具有“基础理论”的地位。 5.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两人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法学诞生的标志,他们揭示了法律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根源于利益的冲突,法律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等客观规律。他们指出法律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产物,揭示了法律与阶级、国家的联系。 6.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7.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和法权制度中,必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西方法治文明和中国国情特点三者结合。 ◆核心架构:马克思主义法学三位一体的本原结构,即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人、国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 ■体现上述基本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为本、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的辩证统一(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即要以坚持全面发展的高度为前提,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两者和谐发 展之目的)。 ◆理论特色:“五个更加”。更 加关注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帮助;更 加重视以社会公共利益约束和限 制个人以享有和行使权利为名的 任性;更加重视以公共社会福利平 等再分配来调节在自由的经济交 往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强弱分化、 贫富差别;更加重视防止阶级分 化、阶级矛盾、阶级冲突在我们这

法律与道德—法理学作业

中国人民大学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法律与道德 课程名称:法理课 学号: 姓名:高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社会由原始的懵懂无序状态逐渐演变成相对来说文明有序的现代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法律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作为礼仪之邦,道德就对规范我国社会秩序也是意义重大。本文则试图从产生、特征、作用和社会影响、适用范围等方面探究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看来,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这种学说认为,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人平等互助,社会并不需要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原始的习惯和道德足以协调现有的社会关系,而随着社会阶层分化的日益严重,社会和国家需要一种公共权力来协调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利益,于是法律应运而生。而在上政治哲学课的时候老师曾经详细讲解过霍布斯的契约说法,在与法理学的相互印证中,我对霍布斯的这种说法的某些方面也是十分赞同——在原始状态里,人人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这种无序竞争的自然行为使得社会生活十分混乱,于是人们通过与政府订立契约来保证各种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这也是社会中法律的产生。虽然霍布斯的说法中在人类的前设以及国家机关的产生等方面有缺陷,但我认为这种制定契约约束社会成员的“天性”的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道德则更类似于前面

所说的习惯,我认为道德的产生与社会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同步的,甚至是先于社会形成的,在原始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社会中,随着生活的复杂化代替最原始的风俗和习惯的用来规范氏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的规范,即是最原始的道德。道德的产生一定是先于法律的,在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没有出现之前,道德作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主要方法长期存在于古代社会,并处于关键地位。且法律的出现并不意味着随着时间的发展,道德的重要性有所降低。 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一般社会规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般规范即普遍适用、据有高度概括性且能够反复适用的人们的行为规范,而法律在一般规范中又有着其他一般规范没有的特点——它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一般社会规范。在我看来,它最重要的特点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强制力保障实施,因为这是法律得以制定和实施的基础和前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国家和政府存在的最重要的必要性之一就是作为保障法律实施的机器。另外,一般情况下,法律都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和分类,进而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划定了严格的界限。而且,法律其实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充分维护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而道德与法律相反,并没有对公民作出强制性的规范,也没有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明显的划界,它是自古以来就存在且必须存在于公民心中的社会规范,但道德的这一特点恰恰使得它的范围比法律要宽泛一些,影响也更加的深远。 法律的作用分为法律的规范作用和法律的社会作用。首先,法律具有指引人们行为的作用,它通过法律对权利和义务的划分分为授权性和义务性的指引;然后法律还具有判断、衡量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的作用;法律的教育作用

法理学难点解读

法理学难点 法理学重点问题解读 一、总论 一、法理学三难 1.理论层次之难:法学王冠上的明珠 2.理论体系之难:缺乏法条体系的关照 3.实践运用之难:难以运用自如 二、法理学知识体系 (一)本体论:着重分析法学中的基本概念 (二)运行论:关注法律的实际运行的表现形式(立法、司法、执法、守法与法律监督)与内在机理(法律适用的基本原理、法律推理与法律解释、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 (三)演进论:以历史和比较的眼光考察中国法律的传统、现实与目标 (四)社会论:法律与相关现象的区别和联系 三、出题规律与复习准备 (一)出题规律: 1.所占分值根据章节依次递减,重点较为突出 2.第二章的分量逐渐增加 3.近些年的出题以法律实践的说明为主,以基本概念的考查为辅 (二)复习准备 1.基础准备: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准确把握(例如:规范性条文与规范性法律文件) 2.硬功夫:分析能力的培养 3.真题的运用:最好复习第二遍之后,再做真题。最少做两遍。 4.每年新增部分:知识难度低,则当年考试难度高;反之,则试题难度低。 四、四个关键: 1、基本原理不因个别反例的存在而无效【所有与基本原理矛盾的表述即无效,即使该表述与题干所给材料一致】 2、注意尺度:理论有效的意义范围【说的过于绝对可能有问题】 3、不能望文生义【注意相似概念、广义与狭义】 4、严格禁止以部门法的知识来考量卷一的法理学选择题 二、知识要点 (一)法概念的争议 1.法概念争议的核心:法律与道德之间是否存在概念上的联系。 2.法律实证主义:不承认存在必然联系的 (1)定义要素:权威性制定与社会实效 (2)权威性制定为主,社会实效为辅:分析法学 (3)社会实效为主,权威性制定为辅:法社会学与法律现实主义 3.非实证主义:承认存在必然联系的 (1)古典自然法学:以内容的正确性为定义要素 (2)第三条道路:以权威性制定、社会实效与内容的正确性为定义要素 (二)法律作用的局限性 1、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因此,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创造”社会;

法理学讲义大纲

第一讲何为法律 视频1、2 一、制定法 二、习惯法 三、法理与情理 四、自然法 五、权限内的裁量 六、定义之争 第二讲法律的功能及特点 视频3、4 一、功能 二、法律的功能 三、法律的特点 四、后果主义 第三讲法理学问题(法律起源于复仇)视频5、6 一、三种规则遵守方式 二、复仇 三、复仇的弱点? 四、复仇弱点之校正 五、制度化的复仇 六、法律的发生

第四讲法律的起源( 视频7、8 一、前提条件 1.劳动分工 2.剩余劳动 3.国家分工? 二、新问题 1.代理问题 2.信息问题 3.意识形态问题 第五讲法系问题 视频9、10 一、法系作为法理学问题 二、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特点 三、大陆法系的制度优点 四、英美法系的制度优点 五、中国在法系上的制度选择 第六讲自由主义(个体主义)视频11、12 一、基本观点 二、自由主义的多种形态 三、法治 四、自由:消极与积极 五、自由的限度

第七讲自由主义(个体主义)视频13、14 一、基本观点 二、自由主义的多种形态 三、法治 四、自由:消极与积极 五、自由的限 第八讲自由主义(个体主义)视频15、16 一、针对的问题(背景) 二、什么是社群 三、主要观点与主张 四、社群主义的理论困境 五、社群主义法学的实践难题 六、中国的社群主义问题 第九讲利维坦法理学 视频17、18 一、问题 二、被遗忘的利维坦 三、现代民族国家的利维坦问题 四、人治到法治 五、法理学 中国的经验

第十讲利维坦问题 视频19、20 三、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的利维坦问题 四、利维坦之后(从人治到法治) 魅力型政治 传统型政治 法理型政治 五、经验总结(利维坦法理学) 第十一讲职业主义法理学 视频21、22 一、职业 二、职业主义及其发生 三、核心主张 1.法律的治理 2.司法独立 3.法律形式主义 4.法律论证及推理 第十二讲法律与经济(以传统农业社会为例)视频23、24 一、概述 二、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与社会组织 三、制度需求 四、法律制度供给

浙大远程法理学在线作业

您的本次作业分数为:100分多选题 1.【第00章】法理学与政治学的关系表现为() ? A 历史上,法理学与政治学的研究内容是相互独立的 ? B 政治学思考的问题有可能是法理学思考的问题,但法理学思考的问题却与政治学无关 ? C 法理学与政治学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 D 理学与政治学具有内在统一性 ? 多选题 2.【第00章】根据法律的认识论来划分,可以把法学分为:() ? A 应用法学 ? B 理论法学 ? C 民法学 ? D 经济分析法学 ? 多选题 3.【第00章】法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 ? A 法学是社会科学中相对独立的学科 ? B 法学是关于法律、权利、正义的知识、技能的学问

? C 法学作为系统的学问是法律职业技能得以养成和统一的基础? D 法学是统治管理之术 ? 多选题 4.【第00章】下列属于法理学研究中采用社会调查方法的有()? A 问卷调查 ? B 参与制订《合同法》的研讨会 ? C 对某一居民小区的犯罪发生率进行调查 ? D 对1997-1998年全国法院审理的海商案件的收集和整理 ? 多选题 5.【第00章】以下哪些是法律发展的规律?() ? A 法学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 ? B 法学活动和法律思想取决并服务于时代背景和社会需要 ? C 法学世界观经历了从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的变革 ? D 法学总是以本国实践为依托并吸收古今中外法律智慧而发展的

? 多选题 6.【第00章】某学者通过对该市主要物业小区的居民走访后认为,该市政府颁 布的关于物业管理方面的条例对加强物业管理,协调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关系发挥了积极的影响。该学者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 A 社会效益的分析方法 ? B 比较分析的方法 ? C 逻辑分析的方法 ? D 社会调查的方法 ? 多选题 7.【第00章】以下哪些观点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法学中的自然法学派学说?() ? A 社会契约论 ? B 自由、平等、人权 ? C 天赋人权学说 ? D 社会连带关系理论 ? 多选题 8.【第00章】下列对价值分析的方法中,叙述正确的是()

小度写范文法理学作业4答案_[法理学]纸质作业(答案)模板

法理学作业4答案_[法理学]纸质作业(答案) 《法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法律程序 人们遵循法定的时限和时序并按照法定的方式和关系进行法律行为。 在这个意义上,法律程序有三个特点: 1、法律程序是针对特定的行为而作出要求的。 2、法律程序是由时间要求和空间要求构成的,换言之,法律程序是以法定时间和法定空间方式作为基本要素的。 3、法律程序具有形式性。 2. 法律行为 指能发生法律上效力的人们的意志行为,即根据当事人的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是在社会生活中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最经常的事实。 3.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实的一个主要特征,它必须符合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假定的情况。 4.免责 5.法律实效 法律实效,是指人们实际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行为,法律被人们实际遵行、执行或适用。 6.法律推理 法律推理是指以法律与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则,为法律适用提供正当理由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 7.法律的作用 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 8.立法体制 立法体制(legislative system)是关于一国立法机关设置及其立法权限划分的体系和制度,即有关法的创制的权限划分所形成的制度和结构,它既包括中央和地方关于法的创 制权限的划分制度和结构,也包括中央各国家机关之间及地方各国家机关之间关于法的创制权限的划分制度和结构。 9.法律文化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 10.大陆法系 大陆法系,又称民法法系(civil law system)、罗马-日耳曼法系或成文法系。在西方法学著作中多称民法法系,中国法学著作中惯称大陆法系。 二、简单题: 1.违法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第一,必须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第二,违法必须是在不同程度上侵犯法律上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 第三,违法一般必须有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原则上,由于过错,才构成违法行为。但没有过错,法律规定应承担法律责任的,仍应承担。 第四,违法者必须具有法定责任能力或法定行为能力。 2.什么是法律关系?它有哪些特征? 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其与其他社会关系相比较,具有以下特征: (1)它是一种意志关系,属上层建筑范畴。这里的意志是指国家的意志(即统治者的意志)和行为人的意志,法律关系是反映统治者意志和行为人意志而形成的关系,因而不属经济基

法理学重点整理

法理学重点整理 1.法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论(了解分析法学派、自然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及本书观点) 2.法学的研究方法(了解有哪几种) 3.法理学的性质 4.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国化的进程(了解三次飞跃,重点是第三次飞跃) 5.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6.法的基本特征 7.法的作用及其分类(学会区分法的作用的分类,重点法的规范作用) 8.法的局限性 9.法的定义(了解各种学说,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法定义) 10.法的渊源的内涵及类别(注意区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习惯法和习惯) 11.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 12.法的分类(了解划分方法,注意一般法和特别法的效力位阶) 13.法的效力范围(掌握法的对象效力遵循的原则;法的时间效力中最重要的是法的溯及力及原则;了解法的空间效力) 14.法的效力冲突及处理原则 15.法律体系的概念及特点 16.法律部门的概念及特点 17.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意已经形成了,注意和法治体系不要混淆;了解当前九个主要法律部门) 19.法律概念的分类 20.法律规则(了解三要素说、二要素说,重点法律规则的三大特点) 21.法律规则的分类 22.法律原则的概念及作用(了解) 23.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24.法律原则的分类(了解) 25.法律原则的适用

26.权利和义务的概念(了解各种学说,重点是P131页) 27.权利和义务的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重点应有权利和义务,现实权利和义务,法定权利和义务;一般权利和义务与特殊权利与义务;第一性权利和义务与第二性权利和义务) 28.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了解关系,重点是权利本位的四个法律特征) 29.法律行为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30.法律行为的结构(了解内在方面与外在方面包含哪些) 31.法律行为的分类(了解即可,注意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公法行为与私法行为;主行为与从行为) 32.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33.法律关系的分类(了解有哪几种分类,重点是调整性法律关系与创设性法律关系;纵向法律关系和横向法律关系;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34.法律关系的主体(了解有哪几种) 35.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重点是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36.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和特征及种类 37.法律规范的概念 38.法律事实的概念和种类(注意区分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39.法律责任的概念 40.法律责任的构成 41.法律责任的种类(了解即可) 42.法律责任的原则概念及种类 43.法律责任的认定与规则原则 44.法律责任的承担(了解有哪些方式,注意违宪制裁) 45.法律责任减轻的情形 46.法律责任免除的条件和方式 47.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 48.法和原始习惯的区别 49.法的历史类型(了解有哪几种) 50.法律演进的概念及基本规律

法学名家观点导读课程之法理学讲义

法学名家观点导读课程之法理学讲义 一、名家名著导读课程的缘由 1、司考是一门考试,考试必须有标准答案。而纷繁复杂的法 学,特别是理论法学中,几千年鲜有定论,如法律与道德 的关系问题就争论了三千多年。矛盾解决方案是法学名家 (出题人)的观点就是司法考试的标准答案。 2、名家名著的导读还有利于关注热点时事和法治趋势,能让 法律人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3、《法理学基本问题》(法律出版社)中的重要观点 法理学体系图:

一、法律是什么? 1、法律的定义 “一般来说,近代以前的法在内容上与道德的重合程度极高,有时浑然一体。……近现代法在确认和体现道德时大多注意二者重合的限度,倾向于只将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义务,注意明确法与道德的调整界限。”据此引文及相关法学知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2010年卷一第91题) A.在历史上,法与道德之间要么是浑然一体的,要么是绝然分离的 B.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是可以转化的 C.古代立法者倾向于将法律标准和道德标准分开 D.近现代立法者均持“恶法亦法”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立场 【万国答案】 B 2、法律的特征 (1)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2)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通过制定、认可、解释形成的。 (3)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调整机制。 3、法律的本质 (1)法律的意志本质: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2)法律的社会经济属性:法的物质制约性。 (3

二、法律有什么用? 1、法的规范作用 (1)指引作用是指法对本人行为起到导向、引路的作用。指引作用对象是每个人自己的行为。 【2011年可能考点】根据法律规范的行为模式,分为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的指引。其中,义务模式对人们的行为的指引是确定的指引,而权利模式对人们行为的指引是有选择的指引即不确定的指引。 (2)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评价标准所起的作用。评价作用对象是他人的行为。 (3)预测作用是指人们根据法律可预先估计人们相互间将怎样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等,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预测作用对象是人们的相互行为。 (4)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律的实施,使法律对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教育作用对象是一般人的行为。 (5)强制作用是指法可以用来制裁、约束违法犯罪行为。法的强制作用是法律其他规范作用的保证。其作用对象是违法犯罪者的行为。 2、法的社会作用 (1)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 (2)管理公共事务的作用 3、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1)人的因素 ①从社会调整的手段上看,法律只是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调整手段之一。 ②从调整的范围上看,法律作用的深度和广度是有限的。 ③法律是为人制定的,而法律也是由人来制定的,并且是通过人来实施的,因此,人的认识水平和相应的道德、文化素养等都会制约和影响法律作用的发挥。 (2)社会因素 ①法律以社会为基础,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需要去“创造”社会。在这个意义上,法律的创制形成依赖于客观经济关系以及相应的社会条件。 ②同样法律作为社会规范之一,它的运行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社会条件和环境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中,法律发挥作用的程度是不同的。 (3)法律的自身因素 合法而不合理。漏洞或“滞后性”。语言表达力的局限。 4、法律的价值 法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法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在2008年大纲修订过程中已经被删除,但是由2010年真题进行了考察,2010年超纲考点。) (1)事实判断是一种描述性判断,是关于客体实际上是什么的判断,而价值判断是一种规范性判断,是关于客体应该是什么的判断。法律作为一种规范,它是立法者从自己的价

川大法理学秋在线作业

川大法理学秋在线作业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奥鹏17春川大《法理学1015》16秋在线作业1 一、单选题(共 40 道,共 80 分。) 1. 社会主义法律秩序是指()。 A. 有法可依 B. 干部带头守法 C. 群众自觉遵守法律 D. 依照社会主义法律的规定建立起来的生产、工作、教学、科研和社会生活秩序 标准解: 2. 大陆法系法的渊源主要是()。 A. 制定法 B. 条约 C. 习惯 D. 判例 标准解: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属于()。 A. 根本法 B. 基本法律 C. 特别法 D. 任意法 标准解: 4. 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是()。 A. 《法经》 B. 《秦律》 C. 《九章律》 D. 《北齐律》 标准解: 5. 一般认为,()属于公法。 A. 行政法 B. 婚姻法 C. 继承法 D. 商法 标准解: 6. 以法的创制形式和表现方法为标准,可以将法分为()。 A.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B. 实体法和程序法 C. 公法和私法

D. 国内法和国际法 标准解: 7. 法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 A. 法律条文 B. 法律文件 C. 法律现象 D. 法律责任 标准解: 8. 法理学是法学领域中的()。 A. 一般理论 B. 应用学科 C. 专门学科 D. 技术学科 标准解: 9. 法的内容最终由()决定的。 A. 统治阶级的愿望 B.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C. 全民族文化水平 D. 历史宗教传统 标准解: 10.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中,()是非正式渊源。 A. 宪法 B. 法律解释 C. 国际条约 D. 道德规范 标准解: 11. 法律事实除了法律行为外,还包括()。 A. 事件 B. 思想 C. 物 D. 精神财富 标准解: 12. 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其具有()。 A. 阶级性 B. 社会性 C. 国家意志性 D. 规范性 标准解: 13. 根据约定俗成原则,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法律”是指()。 A.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法律 B. 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 C.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D. 法律整体即广义上的法律 标准解:

在线作业答案15秋福师《法理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15秋福师《法理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私权利包括( ) A. 选举权 B. 行政权 C. 立法权 D. 人身权 正确答案:D 2. 在西欧中世纪,法的本质被归结为上帝意志。这种神学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经院主义哲学家( ) A. 奥古斯丁 大众理财作业满分答案 B. 阿奎那 C. 杰弗逊 D. 边沁 正确答案:B 3. 法律义务表现为法律关系主体( ) A. 可以自己作出一定行为 B. 必须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 C. 可以要求他人作出一定作为 D. 可以要求他人不作出一定行为 正确答案:B 4. 法的指引作用的对象是( ) A. 本人的行为 B. 一般人的行为 C. 他人的行为 D. 违法者的行为 正确答案:A 5. 下列哪种法具有保留原始社会习惯的痕迹的特点( ) A. 奴隶制法 B. 封建制法 C. 资本主义的法 D. 任何社会的法 正确答案:A 6. 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有互相扶助的义务"。这一规定所包含的义务属于( ) A. 对世义务 B. 专属义务 C. 救济义务 D. 公义务 正确答案:B 7. 按照我国现行法的规定,凡法律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 ) A.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解释 B.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

C. 由最高人民法院解释 D. 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解释 正确答案:B 8. 违法行为的构成一般必须有行为人主观上的( ) A. 故意 B. 过失 C. 故意或过失 D. 故意和过失 正确答案:C 9. 我国法律适用过程中较少使用归纳推理的直接原因是( A. 中国缺少法律推理的传统 B. 中国法制较为落后 C. 中国不采用判例法制度 D. 中国的归纳推理未得到法律的认可 正确答案:C 10. 民法法系产生的基础是( ) A. 普通法 B. 公法 C. 罗马法 D. 私法 正确答案:C ) 11. 法治的一般原则从总体上可以概括为( ) A. 平等原则和自由原则 B. 实体原则和形式原则 C. 民主原则和程序原则 D. 秩序原则和正义原则 正确答案:B 12. 并未规定行为规则,而规定参照、援用其他法律条文或其他法规的法律规范称之为( ) A. 权利性规范 B. 义务性规范 C. 确定性规范 D. 准用性规范 正确答案:D 13. 由于社会情势的变化而对原有的法律规范作出变更的活动称为 ( ) A. 法的创制 B. 法的认可 C. 法的修改 D. 法的废除 正确答案:C 14. 关于人权的正确表述是( ) A. 人权是道德权利和法律权利的结合 B. 道德权利必须逐步转化为法律权利 C. 法律权利与道德权利之间没有冲突

近年来法理学的重点与热点问题复习课程

近年来法理学的重点与热点问题 1. 规范法理学的基本问题 (1)法的概念问题包括特征问题,传统意义上对什么是法有过很多的描述,我国从国法的角度理解的比较的多。还有法的特征也是频繁的在考。多选题考察的比较的多。 (2)法的要素问题,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的概念等这些基本的要素,常考点就是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关系。这里涉及一个理论问题,法律规则的内涵到底范围有多大,和法律原则的界限在哪里,法律规则内涵的合理性等法理问题的研究。一般在论述题中体现的比较的明显。 (3)法律体系的问题,法律体系既可以小考也可以大考,大考就会问你在我国现有的法制体制下如何建立起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等,讲依法治国也好,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好,都是要有法可依,这个“法”怎样才能构建一个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这种题型不乏会出答题的可能性的。 (4)法律关系的问题,一个是法的主体与客体的问题,第二个就是法律行为和法律事实的问题,第三个就是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譬如今年的第七论述)。 (5)法的效力问题,法律渊源(从判例为主题来论述判例制度的作用,我国现在越来越关注判例问题,例如,许霆案、醉驾案等都会为其他法院所借鉴),法律效力等级体系等问题。(譬如说,法为什么有效力?一般可以从规范效力、实施效力、心理效力、社会效力等角度去分析,单就规范效力角度而言,法的效力来源于宪法的规定) (6)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问题。法律责任问题涉及的案例也是很多的,因为违法、违约而导致要承担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即法律责任,没什么质疑的,但是民法中有特殊的侵权责任,譬如说,某甲的狗把乙给咬伤了,某甲要承担法律责任,这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但是否具有合理性与合法性,就是法律责任的问题。至于法律制裁问题,我国的法律制裁大致可以分为宪法制裁、民法制裁、行政法制裁、刑法制裁等。就拿刑法制裁来说吧,我国刑法规定的制裁方式非常的多,最严厉的就是对生命的剥夺,而且我国刑法条文中规定的死刑很多,这就遇到一个问题,与人权的结合问题,世界上很多的国家在质疑我国是否在保障人权,这就涉及到死刑设置的合理性问题的研究。 2.价值法理学的基本问题 重点理解法的正义性价值问题: (1)立法听证的考察,譬如,个人所得税的提高问题的听证,就牵涉立法正义性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评判立法正义的标准是什么:是否符合立法的民主原则?是否符合立法的科学的原则?是否符合宪法原则(规范正义的原则)?

司考宋光明法理学讲义法的概念的争议

司考宋光明法理学讲义法 的概念的争议 Lele was written in 2021

司考宋光明法理学讲义:法的概念的争议宋光明讲义:法的概念的争议。法的概念的争议是法理学的重要考点,考生应当重点复习,小编将这一考点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整理,希望能够对考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精彩链接: 三个基本要素:内容的正确性、权威性制定、法的实效 【例题·不定项】以下说法错误的有()。 A.分析法学认为法律和道德没有什么联系,权威性制定是法的概念的唯一要素 B.传统自然法学认为制定法不是法律 C.在阿列克西看来,实证主义法的概念和传统自然法的概念都有问题 D.法的实效是法社会学和分析法学都认可的法的概念的定义要素 【正确答案】AB

【答案解析】选项A说法错误。分析法学的权威性制定是法的概念的首要要素,而非唯一。 选项B说法错误。传统的自然法学认为符合道德的法为法律,而制定法包括符合道德的法,也包括不符合道德的法。 【例题·不定项】关于实证主义法学和非实证主义法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2013-1-88) A.实证主义法学认为,在"实际上是怎样的法"与"应该是怎样的法"之间不存在概念上的必然联系 B.非实证主义法学在定义法的概念时并不必然排除社会实效性要素和权威性制定要素法律敎育网 C.所有的非实证主义法学都可以被看作是古典自然法学 D.仅根据社会实效性要素,并不能将实证主义法学派、非实证主义法学派和其他法学派(比如社会法学派)在法定义上的观点区别开来【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核实证主义和非实证主义。法实证主义者以下列两个要素定义法的概念:权威性制定和社会实效。非实证主义与实证主义的法的概念的区分是,前者坚持在定义法的概念时除了权威性制定要素和社会实效性要素,必须要以内容正确性为定义要素。而对于实证主义来说,则不包括后者要求的内容正确性。非实证主义包括传统自然法学和第三条道路。 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西南大学《法理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判断题]法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参考答案:正确 2:[判断题]违法行为就是犯罪行为 参考答案:错误 3:[判断题]法律责任以行为人有过错为前提 参考答案:错误 4:[判断题]在大陆法系国家中,审判采取辩论式程序。参考答案:错误 5:[判断题]国家权力来源于公民权利 参考答案:正确 6:[判断题]不合法的行为就是违法行为 参考答案:错误 7:[判断题]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 参考答案:正确 8:[判断题]法最终是由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的 参考答案:错误 9:[判断题]宪法是人权的保障书 参考答案:正确 10:[判断题]法总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参考答案:错误

1:[判断题]公安局是司法机关 参考答案:错误 2:[判断题]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证据要求不同参考答案:正确 3:[判断题]法律不能惩罚人的思想 参考答案:正确 4:[判断题]司法局是司法机关 参考答案:错误 5:[判断题]民事责任重在补偿性 参考答案:正确 6:[判断题]人民法院是司法机关 参考答案:正确 7:[判断题]我国国家主席是政府首脑 参考答案:错误 8:[判断题]人民检察院是司法机关 参考答案:正确 9:[判断题]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学科 参考答案:正确 10:[判断题]民事责任重在惩罚性 参考答案:错误

1:[判断题]行政行为的主体必须是行政机关参考答案:错误 2:[判断题]犯罪的主体不可能是单位 参考答案:错误 3:[判断题]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的主体 参考答案:正确 4:[判断题]法治就是法制 参考答案:错误 5:[判断题]法治与民主人权相联系 参考答案:正确 6:[判断题]法制与民主相联系 参考答案:错误 7:[单选题]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A:统治阶级的意志 B: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C:文化传统 D:公民素质

法理学作业

《法理学》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在阶级对立社会中,法的本质属性首先是指( B )。 A、法的客观性 B、法的阶级性 C、法的规范性 D、法的强制性 2、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C )。 A、统治阶级的意志 B、阶级斗争状况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历史传统 3、“法治优于一人之治”出自(C )。 A、《联邦党人文集》 B、《理想国》 C、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D、《论法的精神》 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根本目标是在党的哪一次大会上首次提出的?( A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5、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是(D )。 A、联邦立法体制 B、复合立法体制 C、制衡立法体制 D、特色甚浓的立法体制 6、法的废止属于立法过程的(C )。 A、立法准备阶段 B、由法案到法的阶段 C、立法完善阶段 D、法律实施阶段 7、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可合称为( B )。 A、授权性规范 B、义务性规范 C、委托性规范 D、确定性规范 8、西方首次提出法治思想的是( A )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乌尔比安 D、拿破仑

9、立法体制的核心是( A )。 A、立法权限的体系和制度 B、立法权的运行体系和制度 C、立法权的载体体系和制度 D、立法主体的活动方式 10、立法程序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意义在于( B )。 A、防止公民的非法行为 B、避免执法机关的违法行为 C、防止党派团体的非法行为 D、意味着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在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时才能立法,从而保证立法的质量 11、“有法可依”的含义是指(B)。 A、有了刑法,可以依照打击刑事犯罪 B、有了民法,可以依照处理民事纠纷 C、有了经济法,可以依照解决经济案件 D、必须重视和加强立法工作,逐步制定一套完备的法律,以便依法办事 12、下列哪个不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正式意义上的渊源(B )。 A、国际条约 B、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C、军事法规 D、党的政策 13、在法学著作中,一般是将普通法系的判例法与制定法来对称的,有时又把判例法称为( D )。 A、普通法 B、习惯法 C、衡平法 D、私法 14、在法学上,一般认为,划分部门法的主要依据是( D )。 A、法律调整的效率 B、法律调整的对象和方法 C、法律规范的数量 D、法律调整的后果 15、凡保护国家公益的法律为公法,凡保护私人利益的法律为私法。这是谁最先提出来的?(C ) A、保罗 B、亚里士多德 C、乌尔比安 D、亚历山大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试述法律溯及力。

法理学作业

法理学作业 1、法理学的调整对象是什么? 法理学的调整对象是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任何法律都有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法律部门就是以度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内容作为依据来划分一部法律属于何一法律部门的,因为这种调整社会关系内容的决定着法律规范的性质。 2、如何理解法的溯及力? 法的溯及力,也称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法律对其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没有溯及力。法律应当具有普遍性和可预测性,人们根据法律从事一定的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如果法律溯及既往,就是以今天的规则要求昨天的行为,就等于要求某人承担自己从未期望过的义务。 败诉者将不是因为他违反了他已有的某个义务,而是因为他违反了一个事后才创造出来的新义务而受到惩罚,这是不公正的。但是,法律不溯及既往并非绝对。目前各国采用的通例是“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即新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但是新法不认为犯法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新法。 3、为什么说法产生于阶级社会?法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只有统治阶级才能通过国家机关制定法,把本阶级意志作为国家意志表现出来,迫使全体 社会成员一致遵守.法是统治阶级国家意志的体现.法律与其他体现统治阶级意 志的意识形态不同,它是被提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国家通过法律来调 整社会关系,把人们的行为纳入统治阶级规定的轨道,引导人们按照统治阶级 规定的方向去行为,在法律和秩序的范围内活动,使社会朝着符合统治阶级利益 和意志的方向去发展.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他们共同组成了法律 的天平,只要对任何一方面有所偏差,不平等就会出现。不平等的法律对任何 人,对社会都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法产生于阶级社会。 (2)当人们从个体走向集体的时候,社会就由此产生。人类作为群体继续的发展,社会关系的不断复杂,原始的简单的思维就不再适用。在懵懂的时期,人类就 有了简单的法律精神,在成文法出现之前,人们就有了习惯法。顾名思义,习 惯法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社会习惯为基础的法律。在成文 法之前,人们的习惯法通常是口头的表述,或者用社会道德加以约束。因为这 种方式的约束具有不确定性,久而久之它所产生的问题也就不断凸显。从而推 动成文法的产生。 4、什么是法?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a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b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c法是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d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2)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2)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法是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规范。 4)法具有普遍约束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