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二层架构与三层架构的区别

2二层架构与三层架构的区别

2二层架构与三层架构的区别
2二层架构与三层架构的区别

1、简单说client直接访问DBserver为两层结构。

client通过中间件等应用服务器访问DBserver为三层结构。

三层结构比两层结构安全。

2、可以这样理解:客户端程序访问服务器的结构叫两层结构。中间加一个事务逻辑处理封装的中间件作为沟通就就是三层结构,这样可以均衡数据负载!

3、拷贝一些基础知识您瞧一下。(没有图片)

附:相关知识

现代社会的软件开发体系结构简单概括就就是N层体系结构,这里的N大于等于

系结构(N>2)。下面我们就对这几种体系结构进行简单的介绍与比较。

单机体系:这种软件适用于单机状态,一般情况下就是针对某一种单一的应用,如字典软件、翻译软件等等。这种开发方式不适用于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

出现之初确实解决了很多计算机发展的难题,同时随着4GL语言的发展,用户的界面也比较丰富,在CLIENT端的事物处理能力也使整个系统的性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并使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得到快速的发展。其大概的图例见图1。

我们根据两层结构体系的概念来分解C/S结构的话,可以将她分为表现层(也叫表达层)与数据层。数据层提供数据存放的载体,而表现层则通过一定技术将数据层中数据取出,进行一定的分析并以某一种格式向用户进行显示。在两层体系结构中,表现层对数据库进行直接操作,且大部分的商业处理逻辑(Business Logic,数据之间的关系规则)也在表现层中实现.

三层体系结构:三层体系结构就是N层体系结构的典型,所谓的三层体系结构就

据层。在此之外,还有一种系统结构就就是分布式系统,其结构系统图见图2。

图2:分布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在分布式系统中,其介于客户端与数据端之间的仅仅就是一个应用服务器,它管理客户端的软件,但不做性能调整,比如每一个客户端调用时均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库连接,而不能够将连接保持形成一个连接缓冲池。虽然在分布式应用中已经结合了一些商业处理逻辑,但就是并没有真正改变原来的C/S体系结构。

在三层体系结构中,表现层将主要提供与客户的交互功能,数据层提供系统中的

成中间件,在三层中。中间件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表现层将客户端的请求通过IDL调用中间件,中间件在将其转化成数据处理原则,并从数据库中获得相应的数据,返回给客户端的软件,转换成客户要求的方式显示。关于三层体系结构的示意图见图3。

图3:三层体系结构示意图

我们已经简单的介绍了C/S结构与三层体系结构,有关的优点已经昭然若揭,

为了更好的让您了解两者的区别,我们将两者进行一些比较。

缺乏有效的集权控制:在众多的C/S软件中我们不难瞧出,所有的构件不能够在一个地点(如一台机器)进行统一的管理,而不得不将她们分化在各个CLIENT的应用中,使得维护与安全保密均很困难。

缺乏安全性:在分散的计算机系统中,控制信息的访问安全就是非常困难的,由于客户端经常需要对一些敏感的数据进行分析导致安全漏洞很容易发生。

客户端工作量重:当将一个应用中的所有的商业逻辑全部在各个客户端来实现的时候,仅仅就是使用桌面电脑的客户端资源将发生不堪负载的情况。

定制,且开发工具也就是有一定的限定,一旦需要改变某一个要素的话,很可能只能重做,例如原来用C语言来开发,现在需要转向PB进行开发,那么,原来的所有工作都需要重新来过。

随着应用的不断复杂,桌面电脑将需要不断的升级以适应系统的性能需求,甚至有时侯会完全超出桌面系统能够承受的限度。例如:诸如多线程与对称多重处理

有这些技术的服务器,客户端的桌面系统将可能永远不能获得这些新的技术的性能。

针对这些问题,三层体系结构给予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用将用户定义的界面系统从商业处理逻辑中分割出去。通过将商业处理逻辑集中在中间件服务器中,将能够减小客户端的工作量并使敏感数据访问控制变得简

单。

辑不受客户端的用户界面的改变而影响。三层体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就就是系统具有良好的组件重用性,例如在PB中开发的组件,可以在VC中进行使用。

软件三层架构

本文转自 https://www.doczj.com/doc/fe487879.html,/zzyoucan/article /details/8637376 基于软件三层架构的研究报告 引言 三层结构是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发展,代表了企业级应用的未来,典型的有Web下的应用。多层结构和三层结构的含义是一样的,只是细节有所不同。之所以会有双层、三层这些提法,是因为应用程序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 一、软件架构和分层 (一)软件架构(software architecture) 是一系列相关的抽象模式,用于指导大型软件系统各个方面的设计。软件架构是一个系统的草图。软件架构描述的对象是直接构成系统的抽象组件。各个组件之间的连接则明确和相对细致地描述组件之间的通讯。在实现阶段,这些抽象组件被细化为实际的组件,比如具体某个类或者对象。在面向对象领域中,组件之间的连接通常用接口(计算机科学)来实现。软件体系结构是构建计算机软件实践的基础。与建筑师设定建筑项目的设计原则和目标,作为绘图员画图的基础一样,一个软件架构师或者系统架构师陈述软件构架以作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实际系统设计方案的基础。 (二)分层 分层是表示将功能进行有序的分组:应用程序专用功能位于上层,跨越应用程序领域的功能位于中层,而配置环境专用功能位于低层。分层从逻辑上将子系统划分成许多集合,而层间关系的形成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通过分层,可以限制子系统间的依赖关系,使系统以更松散的方式耦合,从而更易于维护。子系统的分组标准包含以下几条规则可见度。各子系统只能与同一层及其下一层的子系统存在依赖关系。 (三)使用分层架构开发的必要性 1、分层设计允许你分割功能进入不同区域。换句话说层在设计是就是逻辑组件的分组。例如,A层可以访问B层,但B层不能访问A 层。

Java_三层架构与mvc

一、三层架构: 1.数据访问层: 主要是对原始数据(数据库或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的操作,而不是数据本身,是“操作数据库”,而不是“数据库”,为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提供数据服 务。 2.业务逻辑层: 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主要负责对数据层的操作,把一些数据层的操作组合。 3.表示层:主要对用户数据的接受,以及数据的返回,为客户端提供应用程序的访问。 二、三层架构的优缺点: 优点: 1.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结构中的某一层 2.可以很容易的用新的实现来替代原有结构中的一层 3.可以降低层和层之间的依赖 4.可以更容易实现标准化 5.有利于各层的复用 6.结构更加清晰 7.大大降低后期维护成本和维护时间 缺点: 1.降低了系统的性能,如果不采用三层架构,很多业务可以直接访问数据库,以此来 获取数据,而现在必须通过中间层来获取数据。 2.有时候会产生级联修改,尤其体现在自上而下的修改,比如在表示层需要增加一个 功能,那么为了保证其设计符合分层式结构,那么在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都要 增加相应的代码。 3.增加了开发成本 二、三层架构和MVC的比较: MVC是一种架构模式,不是设计模式。同样是架构级别,相同的地方是他们都有一个表现层,不同在于其他两层。 在三层架构中没有定义Controller的概念,这是主要的不同的地方,而MVC也没有把业务的逻辑访问堪称两个层,这是采用三层架构和MVC搭建程序的主要区别,当然了,在三层中也提到了Modle,但是和MVC中的Modle还是有区别的,“三层”中典型的modle层是实体类组成的,而MVC中的Modle则是有业务逻辑和访问数据构成的。 四、MVC 1.Modle(模型) 是应用程序用来处理数据业务逻辑的部分,通常模型对象负责在数据库中存取数据 2.view(视图) 是应用程序中处理数据显示的部分,视图通常是依据模型数据创建的。 3.controller(控制器) 是应用程序中处理用户交互的部分,通常控制器负责从视图接收数据,控制用户输 入,并向模型发送数据。 五、MVC优缺点: 优点: 1.耦合性低 2.重用性高

系统架构设计(模板)

XX项目 项目编号: 系统架构设计

目录 1、概述 (4) 1.1.系统的目的 (4) 1.2.系统总体描述 (4) 1.3.系统边界图 (4) 1.4.条件与限制 (4) 2、总体架构 (4) 2.1.系统逻辑功能架构 (4) 2.2.主要协作场景描述 (5) 2.3.系统技术框架 (5) 2.4.系统物理网络架构 (5) 3、数据架构设计 (5) 3.1.数据结构设计 (5) 3.2.数据存储设计 (6) 4、核心模块组件概要描述 (6) 4.1.<组件1>编号GSD_XXX_XXX_XXX (6) 4.1.1.功能描述 (6) 4.1.2.对外接口 (6) 4.2.<组件2>编号GSD_XXX_XXX_XXX (6) 4.2.1.功能描述 (6) 4.2.2.对外接口 (6) 5、出错处理设计 (6) 5.1.出错处理对策 (7) 5.2.出错处理输出 (7) 6、安全保密设计 (7) 6.1.网络安全 (7) 6.2.系统用户安全 (7) 6.3.防攻击机制 (7) 6.4.数据安全 (7) 6.5.应用服务器配置安全 (7) 6.6.文档安全 (8) 6.7.安全日志 (8) 7、附录 (8) 7.1.附录A外部系统接口 (8) 7.2.附录B架构决策 (8) 7.3.附录C组件实现决策 (8) 修订记录

1、概述 1.1.系统的目的 [必须输出] [请明确客户建立本系统的目的,建议引用需求说明书的内容。]

[必须输出] [描述系统的 ●总体功能说明 ●设计原则 ●设计特点] 1.3.系统边界图 [必须输出] [请明确本系统的范围及与其它系统的关系,划分本系统和其他系统的边界。同时描述本系统在客户整体信息化建设中的规划及定位情况,系统的设计必须遵守客户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及规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画出本系统在客户信息化建设中的定位关系图。] 1.4.条件与限制 [可选项] [列出在问题领域,项目方案及其它影响系统设计的可能方面内,应当成立的假设条件,包括系统的约束条件。以及系统在使用上或者功能上的前提条件与限制。] 2、总体架构 2.1.系统逻辑功能架构 [必须输出] [系统总体架构图解释建议的系统方案,并描述其根本特征,主要描述系统逻辑功能组件之间的关系,就系统级架构画出模型。并针对每一组件给出介绍性描述。] 2.2.主要协作场景描述 [可选项] [描述系统组件之间的主要协作场景。]

系统架构设计典型案例

系统架构典型案例 共享平台逻辑架构 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系统建设 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 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 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 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关架构进行描述。 一般性技术架构设计案例 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整体架构设计案例 上述两节,我们对共享平台整体逻辑架构以及项目搭建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分别的设计说明,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对整体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如下: 综上,我们对整体应用系统架构图进行了设计,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应用层级说明

web三层架构概述

web三层架构概述 web三层架构概述 2009-05-23 10:23 关于 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删、改、查。 概述

三层结构原理: 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表示层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无疑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

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也即是说它是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有关,很多时候,也将业务逻辑层称为领域层。例如Martin Fowler在《Patterns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一书中,将整个架构分为三个主要的层:表示层、领域层和数据源层。作为领域驱动设计的先驱Eric Evans,对业务逻辑层作了更细致地划分,细分为应用层与领域层,通过分层进一步将领域逻辑与领域逻辑的解决方案分离。 业务逻辑层在体系架构中的位置很关键,它处于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中间,起到了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层是一种弱耦合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是向下的,底层对于上层而言是“无知”的,改变上层的设计对于其调用的底层而言没有任何影响。如果在分层设计时,遵循了面向接口设计的思想,那么这种向下的依赖也应该是一种弱依赖关系。因而在不改变接口定义的前提下,理想的分层式架构,应该是一个支持可抽取、可替换的“抽屉”式架构。正因为如此,业务逻辑层的设计对于一个支持可扩展的架构尤为关键,因为它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对于数据访问层而言,它是调用者;对于表示层而言,它却是被调用者。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都纠结在业务逻辑层上,如何实现依赖关系的解耦,则是除了实现业务逻辑之外留给设计师的任务。

浅析MVC模式与三层架构的区别

浅析MVC模式与三层架构的区别 三层架构和MVC是有明显区别的,MVC应该是展现模式(三个加起来以后才是三层架构中的UI层) 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更新、查找等。 MVC是Model-View-Controller,严格说这三个加起来以后才是三层架构中的UI层,也就是说,MVC 把三层架构中的UI层再度进行了分化,分成了控制器、视图、实体三个部分,控制器完成页面逻辑,通过实体来与界面层完成通话;而C层直接与三层中的BLL进行对话。 mvc可以是三层中的一个表现层框架,属于表现层。三层和mvc可以共存。 三层是基于业务逻辑来分的,而mvc是基于页面来分的。 MVC主要用于表现层,3层主要用于体系架构,3层一般是表现层、中间层、数据层,其中表现层又可以分成M、V、C,(Model View Controller)模型-视图-控制器 曾把MVC模式和Web开发中的三层结构的概念混为一谈,直到今天才发现一直是我的理解错误。MVC 模式是GUI界面开发的指导模式,基于表现层分离的思想把程序分为三大部分:Model-View-Controller,呈三角形结构。Model是指数据以及应用程序逻辑,View是指Model的视图,也就是用户界面。这两者都很好理解,关键点在于Controller的角色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在MVC模式中,Controller和View同属于表现层,通常成对出现。Controller被设计为处理用户交互的逻辑。一个通常的误解是认为Controller 负责处理View和Model的交互,而实际上View和Model之间是可以直接通信的。由于用户的交互通常会涉及到Model的改变和View的更新,所以这些可以认为是Controller的副作用。 MVC是表现层的架构,MVC的Model实际上是ViewModel,即供View进行展示的数据。ViewModel 不包含业务逻辑,也不包含数据读取。 而在N层架构中,一般还会有一个Model层,用来与数据库的表相对应,也就是所谓ORM中的O。这个Model可能是POCO,也可能是包含一些验证逻辑的实体类,一般也不包含数据读取。进行数据读取的是数据访问层。而作为UI层的MVC一般不直接操作数据访问层,中间会有一个业务逻辑层封装业务逻辑、调用数据访问层。UI层(Controller)通过业务逻辑层来得到数据(Model),并进行封装(ViewModel),然后选择相应的View。 MVC本来是存在于Desktop程序中的,M是指数据模型,V是指用户界面,C则是控制器。使用MVC的目的是将M和V的实现代码分离,从而使同一个程序可以使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一批统计数据你可以

系统架构设计基础知识

系统架构设计基础知识 在讲解系统架构设计之前,有必要补充一下架构相关的概念,因此本博文主要讲述架构、架构师和架构设计等相关的概念以及关系。这是系统架构设计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此方面的知识之后,我们才能进一步了解架构师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架构师如何编写架构文档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等相关内容。 现在我们通过定义的概念来了解架构设计中的一些相关术语。 架构:架构是体现在它的组件中的一个系统的基本组织、它们彼此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及指导它的设计和发展的原则。 系统:系统是组织起来完成某一特定功能或一组功能的组件集。系统包括了单独的应用程序、传统意义上的系统、子系统、系统之系统、产品线、产品组、整个企业及感兴趣的其他集合。 架构设计:一个架构的定义、文档编写、维护、改进和验证正确实现的活动。 架构描述:描述一个架构的文档集。

架构机制:对经常遇到的问题的共同的具体解决方案。 架构决策:关于一个软件系统整体或它的一个或多个核心组件的刻意设计决策。这些决策决定非功能性特性和质量指标。 企业架构:当与业务战略和信息需求保持一致时,指导与将来的业务方向保持一致的解决方案的选择、创建和实现的一组原则、指导、政策、模型、标准和流程。 通过以上定义,我们了解了架构中的一些相关概念,通过这些概念,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架构、什么是架构、架构师在架构决策中的作用是什么,然后我们以一幅图来详解架构、架构师和架构设计之间的关系。

关于架构的描述: 架构定义组件的结构,同时还定义这些组件之间的交互。比如在一个订单管理系统中,我们有客户组件、账户管理组件、订单实体组件等,我们可以通过时序图来定义这些组件之间的调用过程(交互)。架构虽然定义结构和行为,但是它不关注定义所有的结构和行为。它只关注被认为非常重要的元素。 架构的特点: 架构必须平衡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架构基于合理证据使决策具体化。 架构会遵循一种架构风格。 架构受它的环境影响。 架构影响开发团队的结构。 关于架构师的说法: 架构师是负责系统架构的人、团队或组织。 架构师的特点: 架构师是技术领导。 架构师的角色可能由一个团队来履行。 架构师理解软件开发流程。 架构师掌握业务领域的知识。

解读三层架构技术

解读三层架构技术 三层架构将数据层、应用层和业务层分离,业务层通过应用层访问数据库,保护数据安全,利于负载平衡,提高运行效率,方便构建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应用; 业务层主要作用是接收用户的指令或者数据输入,提交给应用层做处理,同时负责将业务逻辑层的处理结果显示给用户。相比传统的应用方式,业务层对硬件的资源要求较低; 应用层依据应用规模的不同,所承受的负荷会有较大的差异,另外客户端的数目,应用的复杂程度都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 ERP三层结构提供了非常好的可扩张性,可以将逻辑服务分布到多台服务器来处理,从而提供了良好的伸缩方案; 数据层包括存储数据的数据库服务器和处理数据和缓存数据的组件。组件将大量使用的数据放入系统的缓存库,以提高数据访问和处理的效率. 同时ERP采用大型数据库提供高性能、可靠性高的海量数据存储能力存储ERP 的业务数据。

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概念简介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 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更新、查找等。 概述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成为领域层)、表示层。 三层结构原理: 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 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 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 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 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软件系统的架构设计方案

软件系统的架构设计方 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软件系统的架构设计方案 架构的定义 定义架构的最短形式是:“架构是一种结构”,这是一种正确的理解,但世界还没太平。若做一个比喻,架构就像一个操作系统,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关切者有各自的着重点,多视点的不同理解都是架构需要的,也只有通过多视点来考察才能演化出一个有效的架构。 从静态的角度,架构要回答一个系统在技术上如何组织;从变化的角度,架构要回答如何支持系统不断产生的新功能、新变化以及适时的重构;从服务质量的角度,架构要平衡各种和用户体验有关的指标;从运维的角度,架构要回答如何充分利用计算机或网络资源及其扩展策略;从经济的角度,架构要回答如何在可行的基础上降低实现成本等等 软件系统架构(SoftwareArchitecture)是关于软件系统的结构、行为、属性、组成要素及其之间交互关系的高级抽象。任何软件开发项目,都会经历需求获取、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编码研发、系统运维等常规阶段,软件系统架构设计就位于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之间。做好软件系统架构,可以为软件系统提供稳定可靠的体系结构支撑平台,还可以支持最大粒度的软件复用,降低开发运维成本。如何做好软件系统的架构设计呢 软件系统架构设计方法步骤 基于体系架构的软件设计模型把软件过程划分为体系架构需求、设计、文档化、复审、实现和演化6个子过程,现逐一简要概述如下。

体系架构需求:即将用户对软件系统功能、性能、界面、设计约束等方面的期望(即“需求”)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并将每一个需求项目抽象定义为构件(类的集合)。 体系架构设计:即采用迭代的方法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软件体系架构风格(如C/S、B/S、N层、管道过滤器风格、C2风格等)作为架构模型,然后将需求阶段标识的构件映射到模型中,分析构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形成量身订做的软件体系架构。 体系架构文档化:即生成用户和研发人员能够阅读的体系架构规格说明书和体系架构设计说明书。 体系架构复审:即及早发现体系架构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和错误,及时予以标记和排除。 体系架构实现:即设计人员开发出系统构件,按照体系架构设计规格说明书进行构件的关联、合成、组装和测试。 体系架构演化:如果用户需求发生了变化,则需相应地修改完善优化、调整软件体系结构,以适应新的变化了的软件需求。 以上6个子过程是软件系统架构设计的通用方法步骤。但由于软件需求、现实情况的变化是难以预测的,这6个子过程往往是螺旋式向前推进。 软件系统架构设计常用模式

C_三层架构_简单实例分析

基于3层架构的课程管理系统 本模块工作任务 任务3-1:三层架构划分 任务3-2:数据访问层的实现 任务3-3:业务逻辑层的实现 任务3-4:表示层的实现 本模块学习目标 1、掌握三层架构的划分原理 2、掌握各层的设计思路,和层之间的调用关系 3、利用三层架构实现对课程管理模块的重构 4、巩固OOP 的基本概念和 OOP 的编程思路 ---------------------------------------------------------------------------------------------------------------------------------http://211.147.15.119/mmdy.html 任务3-1:三层架构划分 效果与描述 图3.1 包含多个项目的3层架构解决方案 本任务要求学生能够将原来的只有1个项目的课程管理模块,重构为标准的具有5个项目的3层架构的模块,并进行恰当的初始化,仍能实现课程记录的添加、浏览功能。在此过程中理解3层架构的划分原理,各层的任务,层之间的调用关系。 本任务的业务流程: 将原项目改为UI 层 新建BLL/ DAL/COMMON/MODL 项 目并初始化 初始化后仍能实现课程记录的浏览和添 加 业务逻辑层 数据访问层 界面层

图3.2 单层转化为3层架构的业务流程 相关知识与技能 3-1-1 三层架构的划分原理 三层架构的划分如下图: 图3.3 三层架构原理图 1、各层的任务 数据访问层:使用https://www.doczj.com/doc/fe487879.html,中的数据操作类,为数据库中的每个表,设计1个数据访问类。类中实现:记录的插入、删除、单条记录的查询、记录集的查询、单条记录的有无判断等基本的数据操作方法。对于一般的管理信息软件,此层的设计是类似的,包含的方法也基本相同。此层的任务是:封装每个数据表的基本记录操作,为实现业务逻辑提供数据库访问基础。 业务逻辑层:为用户的每个功能模块,设计1个业务逻辑类,此时,需要利用相关的数据访问层类中,记录操作方法的特定集合,来实现每个逻辑功能。 界面层: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为每个功能模块,部署输入控件、操作控件和输出控件,并调用业务逻辑层中类的方法实现功能。 2、层之间的调用关系 数据访问层的类,直接访问数据库,实现基本记录操作。 业务逻辑层的类,调用相关的数据访问类,实现用户所需功能。 界面层:部署控件后,调用业务逻辑层的类,实现功能。 将应用程序的功能分层后,对于固定的DBMS,数据访问层基本可以不变,一旦用户的需求改变,首先修改业务逻辑层,界面层稍做改动即可。这种做法使程序的可复用性、可修改性,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大大提高了软件工程的效率。 3-1-2 ORM(对象关系映射) 在图3.1中看到,除了界面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之外,还有2个项目。其中,Common项目中一般放的是公用文件,如数据操作类DBHelper等,被数据访问层的类调用,其必要性在上个模块已述。Modal项目中存放的是实体类。 所谓的对象关系映射Object Relational Mapping,简称ORM,是为了解决面向对象的类,与关系数据库的表之间,存在的不匹配的现象,通过使用描述对象和关系之间映射的元数据,在程序中的类对象,与关系数据库的表之间建立持久的关系,用于在程序中描述数据库表。本质上就是将数据从一种形式转换到另外一种形式。 ORM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适应于关系数据库与应用程序之间的各类数据转换,目前有许多自动转换工具可用,如codesmith 等。在本教材中,利用手工书写代码的形式,实现ORM。

系统架构设计文档

仅供个人参考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 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xxx系统架构设计说明书 2013-12-12 v0.1

仅供个人参考 修订历史记录 目录 1.简介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目的错误!未定义书签。 1.2范围错误!未定义书签。 1.3定义、首字母缩写词和缩略语错误!未定义书签。 1.4参考资料错误!未定义书签。 1.5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2.整体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2.1简介错误!未定义书签。 2.2构架表示方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2.3构架目标和约束错误!未定义书签。 3.用例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3.1核心用例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用例实现错误!未定义书签。 4.逻辑视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4.1逻辑视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分层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应用层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业务层错误!未定义书签。 4.2.3中间层错误!未定义书签。 4.2.4系统层错误!未定义书签。 4.3架构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4.4设计机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4.5公用元素及服务错误!未定义书签。 5.进程视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6.部署视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7.数据视图错误!未定义书签。 8.大小和性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9.质量错误!未定义书签。

10.其它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架构设计文档 1.简介 系统构架文档的简介应提供整个系统构架文档的概述。它应包括此系统构架文档的目的、范围、定义、首字母缩写词、缩略语、参考资料和概述 1.1目的 本文档将从构架方面对系统进行综合概述,其中会使用多种不同的构架视图来描述系统的各个方面。它用于记录并表述已对系统的构架方面做出的重要决策,以便于开发人员高效的开发和快速修改和管理。 1.2范围 本文档用于oto项目组目前正在开发的android app电器管家2.0和已经发布的1.0的开发或修改 1.3定义、首字母缩写词和缩略语 参考系统需求文档电器管家APP2.0 1.4参考资料 1、系统需求文档电器管家APP2.0 2、品牌品类及映射建议App数据结构及数据样例 2.整体说明 2.1简介 在此简单介绍系统架构的整体情况,包括用例视图、逻辑视图、进程视图、实施视图的简单介绍。另外,简要介绍各种视图的作用和针对的用户 2.2构架表示方式 本文档将通过以下一系列视图来表示4In1系统的软件架构:用例视图、逻辑视图、部署视图。本文档不包括进程视图和实施视图。这些视图都是通过PowerDesigner工具建立的UML模型。 2.3构架目标和约束 系统架构在设计过程中有以下设计约束: 1、安全性:通讯协议采用加密的方式、存放app端数据要进行混淆器加密、电话号码和logo不能通过反 编译批量拿走。

三层架构

三层架构 三层系统的分层式结构 三层架构(3-tier architecture)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概念简介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查找等。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称为领域层)、表示层。 三层结构原理: 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各层的作用 1:数据访问层:主要是对原始数据(数据库或者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的操作层,而不是指原始数据,也就是说,是对数据的操作,而不是数据库,具体为业务逻辑层或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 2:业务逻辑层: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如果说数据层是积木,那逻辑层就是对这些积木的搭建。 3:表示层:主要表示WEB方式,也可以表示成WINFORM方式,WEB方式也可以表现成:aspx,如果逻辑层相当强大和完善,无论表现层如何定义和更改,逻辑层都能完善地提供服务。具体的区分方法 1:数据访问层:主要看你的数据层里面有没有包含逻辑处理,实际上他的各个函数主要完成各个对数据文件的操作。而不必管其他操作。 2:业务逻辑层:主要负责对数据层的操作。也就是说把一些数据层的操作进行组合。 3:表示层:主要对用户的请求接受,以及数据的返回,为客户端提供应用程序的访问。 表示层 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无疑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也即是说它是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有关,很多时候,也将业务逻辑层称为领域层。例如Martin Fowler在《Patterns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一书中,将整个架构分为三个主要的层:表示层、领域层和数据源层。作为领域驱动设计的先驱Eric Evans,对业务逻辑层作了更细致地划分,细分为应用层与领域层,通过分层进一步将领域逻辑与领域逻辑的解决方案分离。 业务逻辑层在体系架构中的位置很关键,它处于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中间,起到了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层是一种弱耦合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是向下的,底层对于上层而言是“无知”的,改变上层的设计对于其调用的底层而言没有任何影响。如果在分层设计时,遵循了面向接口设计的思想,那么这种向下的依赖也应该是一种弱依赖关系。因而在不改变接口定义的前提下,理想的分层式架构,应该是一个支持可抽取、可替换的“抽屉”式架构。正因为如此,业务逻辑层的设计对于一个支持可扩展的架构尤为关键,因为它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对于数据访问层而言,它是调用者;对于表示层而言,它却是被调用者。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都纠结在业务逻辑层上,如何实现依赖关系的解耦,则是除了实现业务逻辑之外留给设计师的任务。 数据层 数据访问层:有时候也称为是持久层,其功能主要是负责数据库的访问,可以访问数据库系统、二进制文件、文本文档或是XML文档。 简单的说法就是实现对数据表的Select,Insert,Update,Delete的操作。如果要加入ORM 的元素,那么就会包括对象和数据表之间的mapping,以及对象实体的持久化。 优点 1、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

三层架构和mvc资料整合

WEB三层架构与MVC 收藏 而我发此文的目的有二:一者,让初学者能够听到一家之言,是为解惑;二者,更希望抛砖引玉,得到专家的批判。 许多学生经常问我,MVC到底和WEB三层架构有啥关系?开始时,我也只能给他们一些模糊的回答。时间长了,自己的良心开始受到谴责。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这个问题显得挺学究。我在跟自己的许多程序员朋友以及同行(Java讲师)都对MVC和WEB三层架构的关系做了探讨。现在可以说对WEB三层架构和MVC之间的关系理出了头绪。此可谓教学相长。 先说说Web三层架构这个古老话题。地球人都知道web三层架构是指: ?>用户接口层(UI Layer) ?>业务逻辑层(Bussiness Layer) ?>持久化层 关于业务逻辑和用户接口 在早期的web开发中,因为业务比较简单,并没有这三层的划分。用户数据的呈现及输入的接收、封装、验证、处理、以及对数据库的操作,都放在jsp页面中。这时的开发,好比盘古尚未开天辟地,整个web开发就是一片“混沌”。随着业务越来越复杂,人们开始考虑更好的利用OOP这把利刃来解决问题。于是有人发现把业务逻辑抽取出来并形成与显示和持久化无关的一层,能够让业务逻辑清晰,产品更便于维护。这就是SUN当初倡导的JSP Model 1开发方式。 关于持久化 JSP M1开发方式中,并没有对数据如何持久化给出建议。在许多公司中,它们的产品是以数据库为中心进行架构和设计的。在他们的产品里,虽然也有DAO层,但是职责不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发现在许多人眼里,DAO层的指责很简单——增删改查。但我认为,这样理解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对于简单数据的管理来说,这样理解无可厚非。但随着业务逻辑变得日益复杂。我们实在是被复杂的对象关系搞头疼了,如果这时我们还要考虑如何把数据存储起来(通常的情况下是存到关系型数据库中),我们开始抱怨自己软件的架构太恶心,一团糟。面向对象设计思想教会我们——如果我们不想做这件事,就交给别人做吧!这时聪明的架构师们提出了一个概念——持久化。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应用中添加一个新的层——专门负责对象状态的持久化保存及同步,那不就可以全心全意的“搞对象”了吗?持久化概念的产生,代表着我们对关系型数据库的依赖降低了。因此甚至有人推断——数据库已死。同时,关系型数据库这个新的概念也不断形成,并演化成理论,又由理论衍生出产品。因此一个意识良好的程序员,至少应该认同,持久化并不是产品中最重要的环节——最重要的环节是清晰正确的业务逻辑。 灰色地带

系统架构设计师的岗位职责

系统架构设计师的岗位职责 系统架构设计师需要负责系统及相关产品需求分析及架构设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系统架构设计师的岗位职责。 系统架构设计师的岗位职责1 职责: 1. 负责公司系统的架构设计、研发工作 2. 配合产品经理对公司产品以及公司基础研究项目进行技术需求分析,承担从业务向技术转换的桥梁作用,根据产品业务需求提出技术方案和系统设计 3. 负责制定系统的整体框架,编写软件架构设计文档。对系统框架相关技术和业务进行培训,指导开发人员开发并解决系统开发、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 主持和参与系统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设计,负责开发和维护统一的软件开发架构,保证软件模块的复用性 5. 参与各项目、各阶段的技术评审;特别是技术架构方面和软件复用方面

6. 参与部门研发技术方向规划,负责提供软件产品框架和技术路线;负责关键技术的预研与攻关, 解决项目开发或产品研发中的技术难题 7. 协助部门经理合理分配软件研发任务使项目团队高效率运作,确保技术架构得以推进和实施 岗位要求: 1. 本科及以上学历,计算机或相关专业毕业, 8年以上软件产品开发及架构设计经验 2. 具有丰富的大中型开发项目的总体规划、方案设计及技术队伍管理经验 3. 熟悉C/C++或JAVA等开发语言,并且实际开发工作不少于5年;熟悉常见的数据库系统,如MySQL、Oracle和MongoDB 等 4. 精通设计模式和开源的框架,有面向对象分析、设计、开发能力(OOA、OOD、OOP),精通UML,熟练使用Rational Rose 等工具进行设计开发 5. 对计算机系统、网络和安全、应用系统架构等有全面的认识,熟悉项目管理理论,并有实践基础

三层架构设计

第八章三层架构设计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表示层。 8.1三层架构概述 与网络协议是分层一样,软件设计也要进行分层,分层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高内聚、低耦合”,采用“分而治之”的思想,把任务划分成子任务,逐个解决,易于控制,易于延展,易于多个进行项目合作。 所谓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由数据访问层去访问数据库,十分有利于系统的开发、维护、部署和扩展。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使用分层开发呢,它有什么独特的优势呢? 对于简单的应用来说,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可以不进行分层,但是对一个大型系统来说这样的设计的缺陷就很严重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模式追求的是代码的通用性,可移植性,可维护性、功能扩展,分层开发这种设计模式体现了面向对象的思想,而在页面的后台代码中直接访问数据库,实际上是打着面向对象的幌子却依然走着面向过程的老路。 试问一下,我们用Access做后台开发的未分层程序,如果有一天因为数据量的增加,安全的需要等,数据库有Access变成了SQL Server,怎么办?网页代码文件中的所有程序都要重新修改,整个系统需要重新来做,这都是设计不合理惹的祸。 多层开发架构的出现很有效的解决了这样的问题。 三层架构中,各个层之间的分工是很明确的。面向对象嘛,就像一个公司中的部门一样,每个部门的分工是不一样的,是哪个部门的任务就有哪个部门完成,对应的,各个部门的维护工作也是各自完成且不会影响其它的部门,至少影响不是很大,否则就只能说明分工还不合理。采用三层架构设计系统,各层高内聚、低耦合,通过有效的协作来完成系统的高效运行,三层架构中出现上面说的问题,由于其将数据访问操作完全限定在数据访问层内,数据库发生了改变,我们只需要修改数据访问层,其它的地方不用修改。 三层架构中各层的功能是这样的。 1、表示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是用户在使用系统时的所见所得,表示层负责直接跟用户进行交互,用于数据录入,数据显示等。表示嘛,也就意味着侧重于做与布局和外观显示方面的工作,以及客户端的验证和处理等,并针对用户的请求去调用业务逻辑层的功能。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表示层提交的请求,进行逻辑处理,如果需要访问数据库,就调用数据访问层的操作,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3、数据访问层(DAL):顾名思义,就是用于专门跟后台数据库进行交互,直接操纵数据库,实现数据库记录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等。与具体数据库系统相关的对象只在

物理结构设计

物理结构设计: --创建卡类型表 create table会员卡(类型编号int primary key, 类型名char(10), 有效天数char(10), 价格money ); --创建机械表 create table机械(机械编号int primary key, 机械名称char(10), 使用介绍ntext ); --创建管理员表 create table管理员(管理员编号int primary key, 姓名char(10), 登录密码nvarchar(10),

); --创建教练表 create table教练(教练编号int primary key, 姓名char(10), 性别char(4), 年龄char(3), 电话号码nvarchar(20), 登录密码nvarchar(10), Constraint c1 check(性别in('男','女')) ); --创建课程表 create table课程(课程号int primary key, 课程名char(10), 课程简介ntext,,

机械编号int, constraint s1 foreign key(机械编号)references机械(机械编号) ); --创建活动表 create table活动(活动编号int primary key, 活动主题char(20), 活动内容ntext, 活动时间timestamp, 活动地点char(20), 组织者char(10) ); --创建分店表 create table分店(分店编号int primary key, 分店名称char(20),

系统架构设计

技术架构 技术架构总览 业务框架技术方案运营监控治理安全防范 接入层 前后台分离动静分离预处理业务量监控 流量切换Https接入接口层服务网关,路由分发 业务链 黑白名单 微服务/组件MQ API SLA 灰度 订单 服务层Oauth认证产品异步/离线MapReduce 日志收集隔离/降级 资源 Hystrix熔断 SSO AI 供应商 调用栈 … 安全巡检 DB水平扩充/ HDFS 服务器状况身份认证 读写分离 数据层动态规划 数据存储IP限制 分布式缓存NoSQL 网络状况

技术方案 前台技术架构 根据用户设备及浏览器尺寸路由 PC PAD Mobile 其它智能设备页面自适应、最小宽度页面自适应 页面自适应element-ui + vuejs + Echarts vuejs + muijs vuejs + muijs 金豆云CMS 配置编译发布 自自系统构建:Webpack , Gulp 基础组件库 定定 义义JS CSS Resource Html5 组样 件式*.js,*.vue *.sass,*.css Font,Img Font,Img 基础样式库

技术方案 微服务架构 结合现实情况,平台服务计划分二个阶段完成,先完成服务化,后续在服务化的基础上重构成微服务第一步:服务化第二步:微服务 Load Balancer 服务注册中心– zookeeper 服务监控基础服务框架 服务提供者服务提供者服务提供者 spring boot WebServer WebServer 业务代码业务代码业务代码报警分布式RPC服务框架 dubbo 异构 服务提供者服务提供者服务提供者实时数据 语言服务注册中心 监控 Proxy 业务代码业务代码业务代码zookeeper 集群 暂停 用户订单商品…服务发布容器 服务提供者服务提供者服务提供者恢复 服务服务服务docker 下线 业务代码业务代码业务代码 持续集成工具 服务治理 jenkins 用户订单商品…服务依赖调用链路服务流量性能瓶颈SLA分析历史信息 关系分析追踪控制分析统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