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数据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的构建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的构建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的构建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的构建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e2649877.html,

大数据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的构建分析

作者:郑勇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7期

摘要:教育精准扶贫的提出,对贫困地区代际传递途径做出有效阻碍。因此,基于大数据背景下,需重视教育扶贫目标对象的精准识别以及项目的精准化,实现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信息化模式。基于此,本文对大数据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的构建进行分析,以此为相关人员提供帮助与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教育精准扶贫;实现路径

前言:

对精准扶贫的分析研究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为对扶贫目标对象进行经济支持;另一方面,为对扶贫目标对象进行学习帮助。教育精准扶贫的全面有效落实,需为贫困地区学子构建全新发展平台,培养其精神意识,唯有对教育问题做出彻底解决,方可实现脱贫的最终任务。信息时代,大数据具备的优势特点,为教育精准扶贫指明道路与方向,使教育精准扶贫目标更加精准,资源更配更加合理。基于此,教育精准扶贫需对大数据加以科学合理引用,为教育精准扶贫的全面实现提供可靠保障。

一、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精准扶贫的全面实施,已经获得了相应的效果与成就,构建出针对教育资助以及贫困学子资助的政策体系,贫困学子资助人数与资金明显提高。2017年,全国范围内累计共

资助人数已经达到9573.38万人次,累计共资助金额已经达到1812.36亿元。教育扶贫呈现出更为科学、规范与高层次的管理水平,与此同时,教育部以及财政部共同提出同教育扶贫息息相关的管理制度、资助流程、监管责任以及资金与信息和机构队伍的标准规范要求。不过,教育精准扶贫获得一定成就与效果的同时,基层政府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阶段,在用户识别与政策监督考核和执行方面依然存在相应的不足与问题。产生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教育精准扶贫识别目标对象精准性不足;第二,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与执行不到位;第三,缺少法律基礎保障,监督考核机制缺乏完善性。

二、大数据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实现路径

(一)建立大数据采集中心

高校教育扶贫现状及路径研究

高校教育扶贫现状及路径研究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职能之一,教育扶贫是高校开展社会帮扶的一项重要手段。高校不仅集中了优质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硬件设施,还具有丰富的科技文化资源。近年来,全国部分高校陆续开展了“教育精准·扶贫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纵观教育扶贫现状,很多现实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从高校教育精准扶贫现况出发,通过对高校教育扶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强化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路径。 2017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解决贫困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不仅要加大物质资本的保障,更要提高贫困地区的人才素质和教育水平。教育扶贫关系长远,关乎根本。高校储备着大量的人才资源,能为贫困地区提供最有力的智力支持,且高校基本都拥有智能化的多媒体教室,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以及海量的图书资源,因此高校在教育扶贫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高校教育扶贫现状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当前许多高校都开展了教育扶贫工作,但是扶贫的实施效果有待加强,扶贫过程中也存在着部分问题。总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育扶贫形式单一化 当前大部分高校所开展的教育扶贫工作都是以“三下乡”、“三支一扶”等实践活动为载体,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由于大部分高校和受助地区远隔数千里,地理位置成为了最大的阻碍,也限制了扶贫工作的开展。高校想要在实地组织活动,只能选择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假期,且受物质条件的约束,实地派遣的人员有限,这些条件下,教育扶贫工作形式只能通过最简单的形式来进行,很难“广而深”的开展。 (二)教育扶贫对象同质化 教育扶贫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高校应当认真思考自己应该帮助谁,又能帮什么。目前来看,高校在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时,主要帮扶对象就是家庭条件艰苦、无力支付学费的贫困大学生。但帮扶对象同质化,只能解决短期的燃眉之急。有的贫困生入学后并不努力学习,荒废学业后更是无法改变命运脱贫致富,这种帮扶并不利于长远发展。想要解决问题还要从根本和源头入手。教育扶贫的对象不应局限于贫困大学生,应当拓展为贫困地区的教师、贫困家庭的家长,双管齐下才能获得最大的成果。 (三)教育扶贫内容表面化

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曾本祥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资源与乡村系统管理系,澳大利亚昆士兰州4343) [收稿日期]2005-03-25;[修订日期]2005-06-10[作者简介]曾本祥(1966-),男,湖北恩施人,澳大利亚昆士 兰大学环境旅游专业2002级博士生,从事保护区可持续发展、乡村地区生态旅游及旅游扶贫等研究。 [摘 要]近年来有关中国旅游与贫困的研究解决了一些重大问题,如旅游扶贫的意义、政府的重要作用、社区参与的核心地位、乡村资源的基础地位等得到广泛确认。但是总体而言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在研究对象上,没有将贫困人口作为研究的核心;对重大问题的研究方面,尚显不够系统、深入;在研究方法层面,大量的定性研究集中在探讨定义、概念和旅游的一般性影响,缺乏深入的旅游扶贫定量研究。今后的研究应更多地通过对不同旅游形式对贫困人口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影响进行系统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案例研究,设计旅游扶贫的概念模式和具体的模式实施指南,并创建出中国旅游扶贫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旅游扶贫;文献综述;中国[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2-0089-06 一、导言 旅游与贫困的关系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业作为扶贫(反贫困)的一种方式,开始受到国内外旅游学界和业界的密切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提出“面向贫困人口的旅游”(Pro 2P oor T ourism ,简称PPT )(Ashley ,2000)和“消除贫困的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 ourism 2E liminating P overty ,简称ST 2EP )(S ofield ,2004)以后,有关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旅游 发展如何促进社区参与、从而实现旅游为消除贫困作出贡献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受到广泛关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旅游发 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如何促进旅游发展与扶贫相结合,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中国学者和对中国感兴趣的国际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旅游扶贫的研究逐渐兴起, 涉及旅游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旅游在扶贫中的作用等(Xu and K ruse ,2002)。 为了评述了解关于中国旅游扶贫的研究,作者检索了国内外最重要的相关数据库。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3个主要的数据库所收录的所有学科类别的文献进行“跨库检索”,采用“高级检索”模式,通过输入关键词“旅游”、“贫困Π扶贫”和“农村Π乡村”进行“模糊查询”,我们检索到从1996年至今的相关研究文章、报告共计700余篇。同时,作者对C BA 和Web of Science 两个与旅游相关的重要国外数据库进行了检索。采用关键词“tourism (旅游)”、“China (中国)”、“poverty or poor (贫困或贫困人口)”和“rural (乡村的)”,进行联合检索,剔除数据库间的重复记录,检索到自1991年以来的100余篇相关文章、报告或书的章节。 二、政府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 普遍认为,各级政府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国旅游发展过程中,总体而言,政府既是经营者,又是政策制定者、招商引资者和市场营销推广者,还充当着旅游业内部各部门以及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发展之间的协调者,对全民进行旅游宣传的教育者(Zhang ,1999)。同时,政府对非正规经济成分的作 用比预想的强大得多。由于正规的经济成分有更多的政府背景优势,更能有效地从旅游中获得利益。而那些生活在旅游区并希望以此为生的村民,往往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精准扶贫是我国新世纪扶贫战略的重大转型,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扶贫政策并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在“十三五规划”中,精准扶贫计划成为会议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一背景下,论文就“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一题进行详细探究,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扶贫政策的转变,其次指出了目前我国在扶贫这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后根据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型的解决方案。 【Abstract】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major transformati on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in the new century. In 1980s,China began to help the poor and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And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rogram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conference. Under this background,the paper makes a detailed study on the topic of “Research on the Policy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and its Innovation Path”. Firstly,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is briefly introduced. Secondly,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wor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 Finally,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some innovative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标签:精准扶贫;扶贫政策;政策创新 1 引言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贫困问题一向是各种社会性质以及各种经济形式所面临的共同话题。但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有了显著提高,我国数以亿计的国民拜托了贫困生活,逐渐走向了小康生活,但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域辽阔,另外,我国北上广地区的繁荣发展,带动了周边城市经济的进步这就导致我国南北经济收入差距相对较大的特点,我国经济的发展处于相对失衡状态。因此,精准扶贫的开展能够更好地缓解贫困地区经济滞后问题,所以,精准扶贫的创新途径在目前扶贫政策研究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2 我国扶贫政策的演变及其挑战 我国农村贫困化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出现的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的问题,是影响城市与农村共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由于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类型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因此,贫困整治政策也是不同的,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与探索,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扶贫体系,我国经济扶贫政策经历了以农村制度改革减少贫困的发展阶段、以貧困区域为主要对象的有计划的大规模扶贫政策、以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为目标的开发阶段的扶贫政策、以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活条件的巩固温饱问题的扶贫计划、提高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精准”扶贫计划五个阶段[1]。我国扶贫计划由“解决温饱问题”逐步提升到“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精准扶贫计划,体现出我国扶贫政策的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适应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特征,更加符合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实际

科研课题申报模板:531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路径优化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北秦巴山片区教育扶贫路径优化研究 1.1问题的提出 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再次成为我国改革的前沿。“乡村要振兴,关键是要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而“扶贫重在扶智,扶智教育为本。”。实现全民可持续稳固脱贫,主要是要实施好教育扶贫,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提升其“造血”能力。 湖北秦巴山片区80%以上的县市区为国家和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6年底,湖北秦巴山片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万人,占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总人数的18.6%。该片区的贫困不仅是收入和资源的贫困,更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自生能力的匮乏。“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增强人才“造血”能力则是重中之重。教育扶贫作为一种除根性扶贫,已成为湖北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当前湖北秦巴山片区的教育扶贫仍然局限于收入和物质方面,主要为兴建校舍、配置教学设施、选派师资等“输血式”扶贫,路径较为传统。教育扶贫帮扶项目与贫困者需求脱节、帮扶措施缺乏针对性,导致教育扶贫成效不显著,乡村脱贫攻坚进程受阻,势必严重影响2020年该片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的实现,而最终影响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无疑对现有的教育扶贫内涵及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有效开展教育扶贫,将教育扶贫资源精准传递给贫困人口,提升其“造血”能力,帮助贫困人口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从乡村振兴战略层面到精准扶贫战术层面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是当下各级政府和学界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1.2课题界定 (1)“教育扶贫”属于“精准扶贫”的下位概念,其实质是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进行精准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帮助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 (2)“湖北秦巴山片区”位于鄂西北,与陕西省、重庆市、河南省接壤,规划范围涉及10个县(市、区),包括十堰市所属的郧西县、丹江口市、竹溪县、竹山县、房县、茅箭区、张湾区、郧阳区,襄阳市的保康县和神农架林区。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本课题将重点综述以下两方面相关研究: (1)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党的十九大报告起草组成员、农经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科学内涵及实现路径等方面内容及时进行了政策解读和理论阐释(韩俊(2017);韩长赋(2017);李国祥(2017)等),且认识较为统一。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学者们主要从基本涵义、总体要求、主要路径、关键举措和主要目标等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廖彩荣等(2017))。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路径的研究主要从顶层设计、制度供给、关键要素、工作部署等方面展开(马玉荣(2017);陈锡文(2018)等),而这些研究绝大部分是进行理论阐述,较少有学者对该问题展开实证研究,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时间较短。通过查阅文献,也有少数学者(如王景新(2018);陈美球(2018)等)结合部分地区具体实际进行了实证分析或案例研究。 经过文献梳理发现,我国学者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教育扶贫的相关问题研究较少,仅有余应鸿(2018)专门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扶贫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农村成人教育、农村职业教育问题展开研究(姜明房(2018);张志增(2017)),而暂未有学者具体以某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对象展开该问题的研究。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e2649877.html,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作者:李智马丽卿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1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其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以广西上思县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途径和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精准扶贫的顺利开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贫困人口基数依然庞大。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受地理、历史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截止2016年年底,尚有农村贫困人口7017万人,农村扶贫任务依然艰巨。2011年国家出台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要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了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利用各种途径,加快完成扶贫任务,全面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政策。旅游业作为一种污染小、发展潜力大的朝阳产业,在扶贫方面有其他产业无法相比的优势。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区,所以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完全可以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策略的重要途径。 1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涵义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顾名思义就是在贫困的乡村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以旅游为手段,扶贫为目的,精准识别出旅游扶贫的目标和对象,开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作。 从目前所收集的有关材料来看,国内外学术界对旅游扶贫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分歧主要体现在旅游扶贫概念的差异性。从字面意思理解,旅游扶贫就是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带动贫穷地区经济发展,从而达到区域脱贫致富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国外关于旅游扶贫的概念主要有PPT以及ST-EP(Pro-P Tourism和Sustainable Tourism and Eliminating Poverty)。PPT主张通过各种能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的旅游形式,给贫困人口带来净收益,较贴近扶贫本质。ST-EP则着眼于旅游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内,很多学者将PPT理解为扶贫旅游,但是旅游扶贫和扶贫旅游却有很大的差异 性。前者重点在于发展各种形式旅游业以带动贫困地区发展,范围远远大于后者,发展空间也大于后者。因此,乡村旅游业精准扶贫就可以理解成在贫困乡村,通过发展不同形式的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精准确定帮扶目标,着眼于他们的净收入,带领他们脱贫致富。

教育扶贫研究述评_谢君君

复旦教育论坛2012年第10卷第3期Fudan Education Forum2012.Vol.10,No.3·方略· 教育扶贫研究述评 谢君君1,2 (1.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海南医学院,海南海口571101) 摘要:上世纪60年代,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教育扶贫的功能。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相关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扶贫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扶贫的模式,并对目前教育扶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期为新时期的教育扶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教育扶贫;理论;模式;述评 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3-0066-06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XIE Jun-jun1,2 (1.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430074,Hubei,China; 2.Hainan Medical College,Haikou571101,Hainan,China) Abstract:Since the1960s,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begun to focus on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related research.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ies and models on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eflects upon the issues concerning current research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new period. Key words:Educ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Theory;Model;Review 教育扶贫,是指针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服务,使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当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并最终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方式。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国内外关于扶贫开发理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从“贫困文化理论”[1]、“资源要素理论”[2]、“人力素质贫困理论”[3]到“系统贫困理论”[4]的发展,从经济、文化、人力资本、社会政策系统的角度分析了贫困的成因,并从经济、文化、教育、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扶贫方式。而对于教育扶贫的研究大多是在扶贫开发理论假设下,从教育的扶贫功能[5]43这一角度去阐述。 一、教育扶贫的理论渊源 1、贫困文化理论 贫困文化论是由美国学者奥斯卡·刘易斯(Oscar Lewis)提出的。他认为,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在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反应,并且内化为一种习惯和传统文化,它的特点是对自然的屈从感、听天由命、对主流社会价值体系的怀疑等。[6]也就是说,贫困地区人口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内化成群体的一种思维定势和行为准则。在这种贫困文化的熏染下,形成一种低水平的经济均衡,并在贫困地区一直延续。 2、资源要素理论 国外学界资源要素论的主要代表有马尔萨斯(T. R.Malthus)的土地报酬递减理论、纳克斯(R.Nurkse)的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莱本斯坦(H.Leibo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7]。他们主张增加贫困地区的资本投入力度,使其达到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强调资本的积累和形成,以期推动社会的经济增长。中国学者姜德华最早对我国贫困地区的类型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自然生态恶性循环的过程。他把贫困的原因归结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 DOI:10.13397/https://www.doczj.com/doc/fe2649877.html,ki.fef.2012.03.006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_丁焕峰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 丁焕峰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感谢文彤对本论文的有益指导! [收稿日期]2004-03-06;[修订日期]2004-04-10[作者简介]丁焕峰(1970-),男,博士,湖北孝感人,研究方向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规划、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E -mail :dhfzd @https://www.doczj.com/doc/fe2649877.html, [摘 要]本文对我国旅游扶贫开发历程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在此基础上,认为我国近20年旅游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领域:旅游扶贫含义及其理论基础;特定地区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发展战略和基本思路;旅游扶贫的效应研究;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对策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其他专题研究等。本文认为贫困社区参与旅游、旅游扶贫与当地主导产业的有机结合是现阶段旅游扶贫研究中有待深入分析的两个重点。[关键词]扶贫开发;旅游扶贫;社区参与旅游[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3-0032-05 1 旅游扶贫研究与实践进程 旅游扶贫开发是一种特殊的开发扶贫形式[1~2] ,以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 富为主要目标。我国旅游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与贫困地区有很大的重合性,旅游资源具有高密集度、高档次、高品位的优势,这样就在“发展旅游业”与“扶贫”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 我国旅游扶贫工作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实践和理论的。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中期,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距离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线路景点较近,选择了开发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兴办旅游业的道路,很快取得了脱贫致富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80年代后期,“七五”计划将旅游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批贫穷落后、但拥有较高质量旅游资源的地区得 到了国家和地方计划内资金的扶持,开始有计划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工作,在旅游扶贫方面取得了大面积丰收。 这些地区的成功案例引起了旅游部门和理论界的重视,以贵州省旅游局为代表的一些省级旅游局认真总结旅游开发带动脱贫致富的经验,率先在1991年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提出了“旅游扶贫”口号。此后,国家旅游局1996年在旅游发展重要问题调研提纲中也把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选为重要议题之一;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自1996年10月起,相继召开旅游扶贫工作会议,对旅游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工作总结;一些学者①也开始对旅游扶贫的含义、模式、功能、经验和可行性进行多方面的理论研究。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扶贫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对旅游开发扶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于2000年8月8日正式挂牌,拉开了我国“三区”建设工作的序幕,其他各省也纷纷开展“三区”建设,如广东省从2002年5月起全面启动旅游扶贫计划,通过省旅游局和各相关部门、各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采取政策扶贫、规划扶贫、信息扶贫、教育扶贫和人才扶贫等多种方式,对粤北、粤西和粤东地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扶贫工作,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2 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①② 广东全面启动旅游扶贫.《南方都市报》,2002年5月6日, A7。 如,蔡雄,1994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94BJB030);陈 传康,1997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9771037);周歆红,获浙江省 教委《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扶贫的风险研究》;宁德煌,获云南省教委资助《云南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郑本法等,2000年甘肃省社科基金《陕甘宁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开发研究》;曹新向等,200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00BJY035)等。 32

优势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优势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摘要:精准扶贫是我国当前扶贫攻坚战的战略导向。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关注个体及社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注重激发案主的主体能动性和抗逆力,与精准扶贫强调参与各方的能动性、注重脱贫效果的持续性等理念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优势视角具有降低负面标签效应、避免扶贫对象被客体化、充分利用有效资源等优点。通过对扶贫对象个体开展“优势视角”教育进行精神扶贫,并依据各自优势进行分类技能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挖掘社区资源与优势,推动社区资产建设;链接社会资源,促进多方合作等路径,将优势视角融入农村扶贫工作,能够使贫困群体更快更彻底地摆脱贫困,推动精准扶贫模式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优势视角;赋权;资产建设;链接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3-0046-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农村进城隔代教养的祖辈老人生活困境与干预模式研究” (17YJC840042);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精准与有效:社会扶贫的理念创新及其实现路径”(201610304010Z)

阶段性研究成果;南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高梅书(1974- ),女,江苏响水人,南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季甜甜(1996-),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管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2017年6月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以助力脱贫攻坚为目标,以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发挥作用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为社会工作助力脱贫攻坚提供了制度指引。在脱贫攻坚阶段,精准扶贫成为关键词。精准扶贫是反贫困系统的综合实践过程,它更强调参与各方的能动性实践。精准扶贫要把目标的精准考量同效果意义上的精准联系起来,即脱贫效果要有持续性[1]。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强调对案主的需求、特点和优势进行科学评估,激发案主的能动性,在对话与合作中促进案主的自我成长和改变。可见,优势视角与精准扶贫的理念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因此,本文尝试将优势视角引入农村扶贫社会工作,阐述其基本理念、在扶贫工作中的优势及实践路径,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优势视角扶贫模式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从而推动精准扶贫模式的创新发展,让贫困群体更快更彻底地摆脱贫

材料范文之旅游扶贫经验材料

旅游扶贫经验材料 【篇一:旅游扶贫】 1.2 国内外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旅游与反贫困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旅游的经济研究和影 响研究中,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意义、造成的负 面影响。这一阶段的研究焦点放在旅游宏观经济效益上,包括就业、经济增长、gdp 贡献、外汇赚取、私人部门投资等(deloitte,touche,1999),研究以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旅游乘数效应研究 为代表。相关主题的文章在西方尤其是在英语国家大量出现。旅游 的经济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当地经济的正面影响方面。deaden 认 为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国际的外汇储备,并且可以部分的取代面 临危机的传统出口产业(1994);美国的 poirier,r.a.(1997)、mathieson.a.andwall.g.(1982),加拿大的 knetsch,j.l.,(1963)等 所作的研究都得出了旅游业明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结论。stephen l.smith.等人(1993)认为,旅游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很 高的劳动—资本比例,一定量的投资即能形成较大就业需求,带动 贫困人口的就业。johnson r h and more (1993 )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了岛屿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得到几个地 区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多米尼亚1.2、香港1.02、夏威夷0.9-1.3,khan h等通过研究得出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2.5%和 6.5%。也有些学者如 adrian bull 等认为旅游对目的地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通货膨胀、增加国民经济的不稳定性等。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旅游对接待地特别是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旅游伦理和可持续发展问 题备受旅游研究者和从业者的关注,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社区 旅游等小生境(niche)旅游成为这一阶段旅游研究的主流,而对贫困 人口获利和消除贫困的研究包含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lisa m campbell 1999,bramwell b 1999,matthew j walpole 2000, ross e mitchell 2001,v s avila foucat 2002)。以社区为基础的旅 游研究以整个社区为研究对象,关注社区整体利益,没有区分社区 中不同群体特别是穷人的受益情况(carolineashley,2000)。从而, 这些研究都没有以贫困问题作为研究中心,也没有把消除贫困、促 进贫困人口发展作为研究目标。基于上述情况,1999 年 4 月,英国

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

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 现如今,中国的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已经全面展开,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政策,使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政策在长期的实施过程中,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统一体系,本文以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研究相关政策下,结合当地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因地制宜,试图寻找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 标签: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路径 中国拥有大量的农村人口,且有相当多的农村贫困人口,以贫困地区为主的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贫困地区旅游的精准扶贫不仅仅是我国进一步提升人均收入的重要途径,还可以逐步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使贫困地区的经济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不断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一.清水河县走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子是必然之选 旅游精准扶贫,就是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作为国家级的贫困地区,在2000年之前,当地经济的发展单是依靠农民的劳作来推进,农民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没有什么先进的科技供农民使用,几乎都是要依靠农民勤劳的双手和简简单单的农耕器具,农民们很难单纯依靠农耕使自己过上好的生活,贫困地区经济的停滞不前,全县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直到2011年,国家出台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推出,要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借着政策的指引,为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旅游业作为一种污染小、发展潜力大的朝阳产业,在扶贫方面有其他产业无法相比的巨大优势。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走旅游扶贫的路子是必然之选。 二、清水河县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 清水河县旅游精准扶贫不是简单的走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针对当地的地理条件和风土人情进行旅游建造,与此同时,在改造的过程中不能够脱离扶贫的思想,要帮助农村真正的走出贫困,而不是让村里的个别人富裕,同样也不是让农村里一部分人摆脱贫困,这是让贫困地区整体摆脱贫困,增加农村的造血功能。清水河县虽然土地资源并不是非常好,交通也不是非常便利,但他们却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拥有发展旅游业的强大潜能,当地可以在相关专业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发展旅游业,打造当地的特色旅游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参观。 2.1政府主导、政策引领 当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指引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更好的发展当地经济

旅游扶贫

1.2 国内外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旅游与反贫困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旅游的经济研究和影响研究中,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意义、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一阶段的研究焦点放在旅游宏观经济效益上,包括就业、经济增长、GDP 贡献、外汇赚取、私人部门投资等(Deloitte,Touche,1999),研究以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旅游乘数效应研究为代表。相关主题的文章在西方尤其是在英语国家大量出现。旅游的经济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当地经济的正面影响方面。Deaden 认为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国际的外汇储备,并且可以部分的取代面临危机的传统出口产业(1994);美国的Poirier,R.A.(1997)、Mathieson.A.andWall.G.(1982),加拿大的Knetsch,J.L.,(1963)等所作的研究都得出了旅游业明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结论。Stephen L.Smith.等人(1993)认为,旅游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很高的劳动—资本比例,一定量的投资即能形成较大就业需求,带动贫困人口的就业。Johnson R H and More (1993)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了岛屿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得到几个地区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多米尼亚1.2、香港1.02、夏威夷0.9-1.3,Khan H等通过研究得出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2.5%和 6.5%。也有些学者如Adrian Bull 等认为旅游对目的地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通货膨胀、增加国民经济的不稳定性等。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旅游对接待地特别是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旅游伦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备受旅游研究者和从业者的关注,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社区旅游等小生境(niche)旅游成为这一阶段旅游研究的主流,而对贫困人口获利和消除贫困的研究包含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Lisa M Campbell 1999,Bramwell B 1999,Matthew J Walpole 2000,Ross E Mitchell 2001,V S Avila Foucat 2002)。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研究以整个社区为研究对象,关注社区整体利益,没有区分社区中不同群体特别是穷人的受益情况(CarolineAshley,2000)。从而,这些研究都没有以贫困问题作为研究中心,也没有把消除贫困、促进贫困人口发展作为研究目标。基于上述情况,1999 年 4 月,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在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了PPT(pro-poortourism)的概念,将旅游发展与消除贫困直接相连。PPT 是指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强调贫困人口能够从旅游中获取净利益,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它不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也不是旅游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发展旅游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核心是使贫困人口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净利益,而不是全面扩展整个产业。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旅游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的优选产业之一,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对贫困人口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Deloitte & Touche,IIED and ODI,1999)。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尽管旅游业在全球发展中呈现的问题很多,但是其在发展经济和消除贫困方面大有潜力可挖。如果对其发展方向和策略进行有效调整,就有可能在反贫困和创造发展机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DFID,1999)。 英国海外发展局(ODI),国际环境发展机构(IIED)与格林威治大学责任性旅游研究中心(CRT)于2000 年联合在尼泊尔、南非、乌干达、印度等六个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个案研究,研究发展中国家通过旅游缓解贫困这项课题。其运作是发达国家特别是英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旅游输出国之一的资助者提供主要的研究经费,旅游学者到英国的主要旅游目的地国家开辟试点,和当地的私营企业、政府、资助者、社区和穷人组成了旅游扶贫利益相关者。他们各取所需,当地政府获得税收,企业取得利润,穷人获得更多的机会。在国外旅游扶贫实践中,非政府组织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运作过程他们努力宣传旅游扶贫的社会意义,唤起旅游企业、机构的责任感,促动当地政府出台政策鼓励私营企业扶助穷人,同时他们还对贫困人口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技能水平。同时非政府组织要将资助经费使用的富有成效,以便反馈给社会有价值的信息进而获得更多的资助。

课题申报范本:4426-基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

基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不同层次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学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2。说明了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差距问题凸显出来。2012年9月,国务院以国发〔2012〕48号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 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把教育扶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其实现路径被描述为“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同年底,湖北全面启动了“湖北省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2015—2019)” (鄂教财〔2015〕9号),宜昌市教育局也出台了相应的教育精准扶贫行动方案。 精准扶贫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工作和有效手段。“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扶贫”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 宜昌市教育局对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傅家堰乡桥料村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发现,傅家堰乡教育的困窘,是教育投入、学校管理、教师队伍的配备和教学教研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提出了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如何对贫困地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研究课题。课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2)课题界定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缩小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也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精准扶贫:是指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区域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教育精准扶贫:教育精准扶贫源于精准扶贫,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等。教育扶贫的目的是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获得自我发展、自主脱贫的能力,是一种内生式的扶贫脱贫方式。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为纯理论和政策层面的研究,如王嘉毅、封清云、张金在《教育研究》2016年第7期上发文《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普及学前教育、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贫困地区教师整体水平、扩大资助帮扶政策覆盖面等理论和政策层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唐智彬、刘青在《教育发展研究》上撰文《精准扶贫”与发展定向农村职业教育——基于湖南武陵山片区的思考》则定向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确立发展面向精准扶贫战略的定向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思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天山在《教育研究》2016年12期上撰文《以新理念新机制精准提升教育扶贫成效——以教育部滇西扶贫实践为例》,从精准扶贫大背景下提出了教育扶贫的新路子:智力扶贫—科技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产业扶贫。这些文献政策解读到位,理论研究深入,但实践操作层面的调查研究支撑力度不够,特别是较少将特殊贫困儿童如贫困地区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扶贫的研究,以及教

(文献综述)教育扶贫在应对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的模式研究

教育扶贫在应对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的模式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的概念也随之不断地深化,由最初绝对贫困视角下的收入贫困,逐渐发展到相对贫困视角下的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单靠政府力量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贫困,利用教育扶贫的力量,对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定义出发,浅析目前国的教育扶贫模式。 关键词: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教育扶贫,经济因素 1 浅析“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1.1 绝对贫困的定义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与财富被分离,劳动者包含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的一切物的财富被剥夺了,就是绝对贫困。而劳动者的生活资料被剥夺的原因是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分离[1]。绝对贫困指工人只是持有自己的劳动能力,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的情况。马克思认为[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表现了基本阶级的对抗关系。“被剥夺了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劳动能力是绝对贫困本身[3, 4]。 1.2 相对贫困的定义 相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所持有的资料,虽然可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可是不足以使其到达整个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一般只能维持比平均生活水平低很多的状态。此外,相对贫困还包括以他人或其他社会群体为对比所能感觉到的相对剥夺的社会心态[5]。所以,相对贫困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中心。 1.3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区别 通常来说,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区别是,实际生活状况(有没有到达生活需要的最低水平)来确定绝对贫困;而相对贫困是根据统计标准来确定;和社会平均生活水平比较,人们满足生存的需不是处在匮乏的状态。而相对匮乏的程度到哪里,具体的标准是怎么样,这个说法都不完全一样[6, 7]。 2 教育对消除贫困的作用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8],贫困就是剥夺个人基本生活能力,而不止是收入低下;更好的基础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不止保证了个人生活处于高质量的状态,而且通过提高个人能力避免其陷入贫困。不同的扶贫方式中,教育脱贫是最有效和最持久的脱贫方式。从财政学角度,教育扶贫应当是贫困家庭脱贫和政府扶贫最有效的方法[9-11]。 2.1 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贫困农民的收入 从经济学方面看,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贫困农民的收入[10]。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曾有一个论断:从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来看,土地的差异是不重要的,资本投入的多少是重要的,素质的差异是最重要的。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教育投资提高了国民的人力资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12][13]。现代经济

中国扶贫政策和机制的创新研究综述_匡远配

《农业经济问题》(月刊) 2005年第8期 中国扶贫政策和机制的创新研究综述 ◆匡远配 内容提要 本文总结了中国农村扶贫机制,回顾了扶贫政策,介绍了国际和中国扶贫的成功案例,整理了学者们对扶贫政策和机制的创新对策研究。 关键词 贫困人口 政策和机制 创新研究 综述 一、中国的农村扶贫体制 (一)中国的农村扶贫体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农村扶贫政策经过两次大的调整,第一次是1994年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第二次是2001年制定了“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总体而言,到目前为止,农村扶贫的基本政策并没有大的改变:仍然是满足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和扶贫双重目标、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的开发式扶贫、采用区域瞄准方式和推动政府主导下的全社会扶贫。但随着扶贫政策的调整,中国的扶贫战略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战略上开始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由单纯的直接救济向地区经济综合开发的方向转变;由单纯地向贫困地区“输血”向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转变;由单纯的政府主导型扶贫向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强国际合作的全方位的扶贫转变;强调经济发展,扶贫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扶贫战术也变化了:(1)改变平均使用扶贫资金的办法,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搞综合开发;(2)国家在信贷、税收和经济开发等方面给贫困地区以优惠政策,中央各职能部门在资金、物资和技术上向贫困地区倾斜;(3)由中央、地方政府和贫困地区居民共同投资;(4)政府的扶贫政策与农民制度创新“互动”。 (二)农村扶贫的组织系统框架 农村扶贫组织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多部门参与,一些部门负责管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专项扶贫资金,另一些部门则主要负责各类扶贫项目的实施。这种制度安排,一是为了适应农村综合性的开发式扶贫方式的需要,二是为了动员已有的各类政府职能部门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并发挥它们的专业优势。为了协调各个参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从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各级政府的跨部门扶贫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之下,成立了专门的扶贫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办作为常设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与扶贫有关的日常工作,是中国农村扶贫事业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地方政府(主要是省和县)的农村扶贫组织完全模仿中央政府的模式。发改委系统负责以工代赈资金。财政部和地方财政厅(局)负责财政发展资金。尽管中国农业银行是国有商业性银行,但长期承担专项扶贫贷款的发放、管理和回收的政策性职责。作为各级扶贫领导小组的成员,其他政府部门也广泛参与到和自身业务有关的农村扶贫工作中去。 东西对口扶贫和部门定点扶贫。东西对口扶贫是“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的一项新的制度安排,其目的是动员东部发达省市的力量来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和贫困人口的脱贫。国务院扶贫领导 — 24 — DOI:10.13246/https://www.doczj.com/doc/fe2649877.html, ki.iae.2005.08.00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