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世纪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

二十世纪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

二十世纪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

20世纪中国的新闻事业,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是旧中国办报活动的时期。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小阶段,即1900年至1911年的清朝政府统治时期,1912年至1928年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28年至1949年的南京国民政府

统治时期。其中,清朝政府统治时期约11年,是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冲破封建统治者的网罗,在海内外广泛开展办报活动的时期。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16年,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报纸和各种政治倾向的报纸全面发展

的时期。中国早期的广播事业也诞生在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时期约22年,其中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8年,是国民党各级党报大发展的时期。

后一个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

办报活动的时期。这一阶段也可以分成四个

小阶段,即1950年至1957年建国初期的阶段,1957年至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阶段,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至1978年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的阶段和1978

年至今的阶段。建国初期的阶段共7年,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有步骤地进行了新闻事业的恢复和改造工作,二是建立起初具规模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系。1957至1966年的阶段共9年,是新中国的新闻事业有较大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需要,报纸和广播电台大量增加,同时开办了电视事业。1966年至1978年的阶段共12年,其间,属于“文化大革命”的那10年,新闻事业特别是其中的报刊出版事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通讯社广播电视事业,有一定的发展,但也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1978年至今的这一阶段,近22年,则是中国新闻事业变化巨大,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报纸的种类和期发行量成倍增长,新闻媒体的总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品种,

多特色,多功能,能够满足各种受众需求的新闻媒体体系。

这就是过去100年间,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简单的历史。概括地说,这一百年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由近代化向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是中国人民由被剥夺了在新闻传播媒体上发言的权利到成为新闻传播媒体的主人的历史,是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由单一的媒体向多媒体发展的历史。

回顾中国新闻传播事业100年来的历史进程,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

以报纸为例,世纪初的1901年只有125家,1912年,受国民临时政府成立的影响,发展到250家。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报纸总数是628家。到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垮台的前夕,国统区的报纸只有1024家。新中国成立后,改变了原来的报业架构,建立了以中国共产党各级党报为主的报业体系。1950年全国专区以上报纸的总数为179家。此后,随

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逐年递增,1960年一度达到1274家。“文化大革命”中,报纸的出版受到极大影响。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重新恢复。此后20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80年代初期出现了第一个高潮,1985年的全国报纸总数达到2191家。90年代初期出现了第二个高潮,1995年的全国报纸总数一度达到过2202家。此后,经过适度调整,到2000年基本上稳定在2053家左右。只用了100年的时间,中国报纸的总数即由125家增加到2053家,增加了16.4倍。20世纪初的那些报纸印数极少,1901年全国125家报纸的总印数,不超过10万份,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版的报纸的印数动辄以亿计,1950年为8亿份,1999年为300亿份,是1901年全国报纸印数的30万倍。

广播事业发展的速度,也是惊人的。中国的广播事业始于1923年,在1928年至1949年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广播事业主要在一些较大的城市内发展。整个国

统区1937年共有广播电台78座,总发射电力100多千瓦,收音机拥有量约20万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旧广播事业的改造,广播事业完全由国家经营,1950年全国共有广播电台65座,到1999年,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98座,县台1287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740座,收音机拥有量近3亿部,人口覆盖率达到90.35%注5。其中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用43种语言广播211个小时,听众已经遍布全世界。

电视事业的发展更为迅速。中国从1958年起开始兴办电视,1978年全国电视台只有32座,社会电视机拥有量300万台。到1999年,经过整合,电视台集中为

368座,而全国电视覆盖率则达到了总

人口的91.95%,电视的受众接近11亿,其中有线电视的受众为8000万注6。仅仅20年的时间,电视台就增加了12倍,电视机的拥有量就增加了107倍,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就增加了近10倍,这样的速度,不仅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上

也是十分罕见的。

通讯社事业的发展幅度也很大。中国人自办的通讯社起始于1904年,到1947年,全国共有各类通讯社647家,除了国民党办的中央通讯社和共产党办的红色中华通

讯社外,多数通讯社的规模都很小。新中国成立后,通讯社一律由国家经营,保留下来的只有新华社和中国新闻社两家。在50年代以来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两家通讯社发展的速度都很快。50年代初期,新华通讯社只有国内6个总分社,28个分社,工作人员仅2000来人。经过50年的努力,现在的新华社已经拥有32个国内分社,48个支社和记者站,在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5个总分社和101个分社,用户超过5000户,日发稿量超过200万字,另外还办有35种报刊,工作人员超过8000人,已经跻身于世界四大通讯社的行列。

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就是以如此高的速度发展起来的。这一高速度,到这个世纪的最后20年,发展到了极致。

二、科技的含量越来越高。

过去的一个世纪,是新闻传播事业飞速发展的一个世纪,也是新闻传播事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传播的技术和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的一个世纪。这个世纪的初期,新闻传播媒体只有一种,即报纸。20年代发明的,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声音的技术,促进了广播事业的发展。30年代发明的,通过无线电波和导线传送声音和图像的技术,促进了电视事业的发展。60年代发明的,通过电脑联网实现高容量信息流快速交互式传递的技术,促进了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后几种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引进,使得新闻传播媒体,由传统的报纸一种,发展成多种。出现了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并存的局面。

这一进程,是在加速度的状态下完成的。印刷报纸从雕板印刷,发展到用平板印刷机印刷,用了1000多年。而由有线电报发展到无线电报,由无线电报发展到无线电广播,由无线电广播发展到电视,由电视发展到网络和电子报刊,却只用了不到30年的

时间。由只有报纸一种新闻媒体,发展到4种新闻媒体,仅仅用了不到100年的时间,就全部完成了。

广播、电视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影响,已经昭昭在人耳目。互联网由于

相对晚出,刚刚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其发展势头的迅猛,已经说是锐不可当。作为一种全新的互动式的信息载体,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正在深刻影响着全人类的生活和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在互联网技术闯进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前后,其他传统的新闻媒体也大量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来改造旧的设备,增加传播手段的科技含量。不少报纸已经告别了铅与火,告别了纸和笔,实行激光照排,实行电脑拼版、传版,实行胶印、彩印,实现了整个编辑部工作的电脑联网化。80年代中期以后,不少报纸和电视台普遍利用卫星接收文稿、照片和图片,利用卫星进行电视转播。到这个世纪末,全国利用卫星传送的电视频道已达到41个。与此同时,不少媒体还引进了数码传送技术,实行新闻摄影的数码化,广

播制作、传输、播出的数码化,电视后期制作和演播的数码化。

科技含量增加的结果,使新闻传播媒体的信息量越来越多,越来越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时至今日,新闻传播媒体已经成为全国应用高新科学技术最为快速

有效的部门之一。

三、和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新闻传播事业是社会上层建筑设施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它每日每时都在迅速全面地反映着作为经济的集中体现的社会政治生活,并和后者保持着相依相存的紧密联系。

从20世纪的最初几年开始,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各个阶级各个政党各个政治团体和各

派政治力量,都无不和报纸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最先叱咤于20世纪中国报坛的,是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这两派的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办报,都不讳言他们所办报纸的政治倾向,甚至公开承认他们所办的报纸,就是他们自己的“党报”。

民国成立以后,受临时约法保护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办报热潮,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报纸。在野的政党和政客们办报,掌权的封建军阀也办报。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也是这样。国会内的各个政治派系,北洋系统内的直系奉系皖系等各路军阀,分疆而治的各个地方实力派,都办有自己的报纸,为自己作鼓吹。有人对当时的情况作过这样的描述:“每一次政局变动,同时就有一大批报纸连带倒坍,但是过了几时,又有一批新的日报出现在大栅栏的报摊上了。注7

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当局十分注意利用报纸为自己的各项活动造势。为自己的内外政策作宣传,不仅中央和地方各级省市党部办报,政府各部门办报,各级部队系统办报,连复兴社之类的特务组织也办报。

新中国成立以后,关闭了有帝国主义侵略者背景的报纸和国民党系统的报纸。通过公私合营等方式,对少数民办的报纸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建立起了在中国共产党集

中领导下,由各级党委机关报、部队报、行业报、民众团体报和民主党派报共同组成的社会主义报业体系。这些报纸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真实性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论古今中外,新闻传播与政治的关系,历来十分密切。新闻传播制度向来都是政治制度的一环。但像中国近百年来的新闻传播事业这样,如此密切地和各时期的政治保持着联系,在世界新闻传播史上,也是比较突出的。

四、和各时期的社会经济辅车相依同步发展。

过去100年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经营管理,是和各时期的社会经济紧密联系,同步发展的。

世纪初的一段时期,各资产阶级政党各派军阀政客和各地方实力派主办的报纸,这些报纸大多有公款支持,旨在为各自所属的小集

团的利益服务,不计盈亏,不注意经营管理。比较重视经营管理的是一些老牌的商业报纸,但受当时经济的影响,经营的效果并不理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稍后的一段时期,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的影响,一些老牌的商业报纸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的代表是《申》、《新》两报。《申报》一度销达15万份,《新闻报》一度销达20万份,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两家报纸。《申报》还在上海市中心区自建了五层楼高的馆舍,购置了当时最先进的印刷设备,增出了不少附属刊物,兴办了大量社会文化事业,使《申报》的业务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报社的声望和影响空前提高。在《申报》的带动下,狄楚青在上海办的《时报》,邵飘萍在北京办的《京报》,胡政之等在天津办的《大公报》,也都在经营管理上有所创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在当时新闻出版事业最发达的城市上海,还出现了由史量才投资的包括《申报》、《新闻报》和天津《庸报》在内的报业集团;和由张竹平牵头的,包括

《时事新报》、《大陆报》、《大晚报》和申时电讯社在内的“四社”集团。这一段时期,是旧中国的民营报纸经营成绩卓着和经济

效益最好的一段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报纸的经营管理问题,曾经引起过主管部门的重视。为了解决全国公营和民营报纸的经营亏损问题,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曾经召开过一个全国

报纸经理会议,通过了一个《关于报纸经营的决议》,规定全国报纸都必须实行“企业化”的经营方针。

“一五”以后,全国的经济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报纸的经营管理也按计划经济的模式运作。经费按主管部门核定的预算,逐月或逐季拨付,统由国库开支。量入为出,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改革开放以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执行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按照马克思早就提出的新闻媒体既有上层建筑的性质,同时

也有经济基础的性质的观点,新闻传播事业正被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实行企业化管理。使新闻媒体既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也是一个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随着观念上的变化,在新闻传播行业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品种,多特色的媒体结构。以报纸为例,既有日报,也有早报、午报、晚报;既有各级党和政府部门的机关报,也有行业报、专业报、都市报、农村报和经济、法制、科教文卫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报纸。力图全面地满足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受众的需要。

由于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空前繁荣,营销两旺。广告的需求大增。从1979年起,各种媒体纷纷刊播广告。当年各新闻媒体的广告收入即达1500万元。此后,逐年递增。1980年为1.1亿元,1990年为25亿元,1998年为259亿元注8。进入2000年后,发展更快,仅前6个月就达282亿元注9。广告的收入使媒体的经济效益逐年递增,截至1999年,全国已经有

33家报纸的广告收入过亿元,其中收入最高的,年广告收入近10亿元注10。电视台由于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电视受众,广告的收入增加得更快,仅中央电视台一个台1997年的广告收入即达42亿元。丰厚的广告收入和多种经营的收入,使各种新闻媒体的经济实力倍增。不少媒体逐年减少来自国库的拨款,不少媒体已经完全实现经费自给剐挛攀乱档姆⒄菇肓肆夹匝

贰?/P

为了发挥群体的优势,加强新闻传播媒体的现代

化经营,1996年起,还出现了全国第一个报业集团。截至2000年10月中旬止,全国已经有了16个报业集团。这种报业集团不同于以追逐利润为惟一目标的资本主

义报业集团,而是在产业属性之外,兼有国家属性、政治属性、时代属性,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报业集团。

近20年来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经营管理

的发展,不仅发展了新闻传播事业自身,也使得由多种新闻传播媒体组成的新闻信息

产业,成为中国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新闻工作者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越来越提高。

20世纪的最初几年,全国新闻工作者只有区区几百人。经过民国初年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三个阶段近5

0年的发展,全国新闻工作者的总数,增加到了几千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新闻事业的建立,新闻工作者队伍也迅速扩大。但直到60年代初,全国新闻工作者的总数也还只有1万人左右注11。

新闻工作者队伍的迅速扩大,是改革开放以来近20年间的事。随着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全面发展,新闻工作者的人数急剧增加。1985年陡增到103223人注12。到1999年,全国新闻工作者的人数已经达到了空前的55万人注13

。是建国初期的55倍,是本世纪初期的600多倍。

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素质也有了

相应的提高。20世纪初期,中国新闻工作

者的社会地位和各方面的素质普遍偏低。当时的情况是“全国社会优秀分子大都醉心

科举,无人肯从事于新闻事业……各埠访员,尤鲜高贵注14。梁启超、于右任等人的报刊政论活动,黄远生、邵飘萍等人的新闻采访活动,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但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仍然不高。

建国以后,强调政治家办报,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受到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文化素质也有所提高。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新闻工作者的比重,逐年递增。

在提高新闻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方面,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的新闻教育起始于20世纪的第二个10年,到本世纪中叶,曾经先后在50多所大专院校设立新闻系或专业,但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数很少,累计不超过1000人。建国初期,新闻教育有所发展,但进度不大。新闻教育的大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间的事。1978年全国只有不到10所大学有新闻系,在校学生只有五六百人。经过20年的不断发展,截至2000年9月,

全国设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高等学校已

超过60所,大学新闻专业点已超过100个。此外,还在高等学校和社科院研究生院设立了新闻传播学硕士点40个,新闻学和传播学博士点8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在校的各类学生接近1万人。充分发挥了新闻人才摇篮的作用。

与此同时,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截至1999年,除高等学校外,全国还有200家左右新闻研究机构和新

闻研究社团,40多家公开发行的新闻专业期刊,累计出版的新闻传播学专着达2000多种注15。对新闻人才的培养和新闻事业的发展,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新的世纪之交的时刻,回顾过去一百年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深受鼓舞,也深感责任的重大。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是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同步的。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正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到下一个世纪的50年代,中国不仅将发展成为一个经济上的

大国和强国,也将发展成为一个新闻传播事业的大国和强国。在可以预见的这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将继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和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继续按照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完成由单一的功能和角色向多种功能和多角色的转变,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道

路阔步前进。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任重而道远,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加倍的努力。

以上所引数字,统见方汉奇主编的《中国

新闻事业编年史》,2000年9月福建人

民出版社出版。

据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字,见1953年9月29日《人民日报》。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48

5页,199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版。见1999年年9月22日《光明日报》

所刊《中国记协负责人答问》。

见1999年9月16日《中华新闻报》及2000年9月28日《新闻出版报》。

张静庐《中国的新闻纸》64页,1928年上海光华书局出版。

见1993年11月30日、1995年3月24日《人民日报》,1993年1月2

1日、1998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见2000年8月7日《人民政协报》。

见2000年9月25日《新闻出版报》。

见1999年9月22日《光明日报》所刊《中国记协负责人答问》。

见1986年7月9日《人民日报》。

雷晋《申报过去之现状》,刊《最近之五十年》,1922年《申报》出版。

中国新闻事业五十年成就展组委会:《建设

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刊1999年9

月30日《中华新闻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

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 (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

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 (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编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逻辑元点与研究范式 一、逻辑元点 1、“新闻”:中国新闻史 新闻的定义: (1)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则称,“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这里的“新闻”,不仅指一种文体,而是包容新闻体制、新闻思想、新闻媒体、新闻人员、传播内容、新闻事业、传媒产业等在内的泛称。 1、“传播”:中国传播史 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2、“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史 新闻事业: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出现是新闻事业产生的最主要的标志。 3、“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 新闻传播:指的是人际间,团体内直接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事实的信息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简言之,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二、研究范式 1、本体范式 (1)特点从新闻事业自身特点出发,描述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规律。 (2)历程 A、源起——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年商务印书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这本著作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该书汇集、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还在于它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据此作出了明确的历史分期: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始创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经营时期。这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解放以后中断,被后来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摒弃。惜乎! B、回归——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作者试图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作者提出自己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历史分期:近代报业开创时期(1815—1845年)——外报垄断时期(1845—1895年)——民族报业勃兴时期(1895—1911年)——新闻事业职业化与多元化时期(1911—1927年)——新闻事业两极对峙时期(1927—1949年)。 2、革命范式 (1)特点以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作为主脉络,对有关史实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换言之,这中历史分期法缺乏被研究对象自身的特点。 (2)历程 A、源起——《中国报刊史教学大纲》(1955年中共中央马列学院新闻班编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号召知识分子和文化学术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学术研究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起,一批初步树立了马克思主

近现代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精)

近现代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 对人类社会而言,20世纪是最伟大的世纪,最辉煌的世纪。人类在20世纪所展示出的征服自然的能力之强、手段之高,人类社会在20世纪所获得的发展之快、进步之大、成绩之巨,不但是以往任何一个世纪所不及,而且是以往任何世纪加起来的总和亦所不及。 在20世纪,人类社会的善的一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人类社会的恶的一面,也得到了相当充分的表演。 在20世纪,人类的科技发现和发明不仅超过以往科技发现和发明的总和,而且科技的进展无论就其范围、速度和应用而言,都远远超过了以往所有的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着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习惯,甚至改变着人类文明的整个面貌。从掌握能够毁灭人类和地球的原子弹,到能够克隆人的生物技术,这一切表明: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决定自己命运的主宰。 从这个角度审视,科学技术的大踏步前进,肯定也给20世纪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福音。 史实归类: 一、西学东渐 16世纪后期,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中国,宣传西方科学知识,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了贡献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清顺治、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 后来,罗马教皇颁布谕旨,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孔、祭祖,一些来华传教士又干涉中国内政。1723年,雍正帝下令禁止传教 19世纪40—60年代,学西方工艺技术;70年代学西方格致之学(自然科学理论);90年代学西方社会科学(注重西学体系,对西方文化有完整的认识)和政治制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学西方思想文化(心理) 1844年《望厦条约》,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医院,建教堂;《黄埔条约》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1858年《天津条约》外国人在中国内地自由传教 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激起中国仁人志士为改造中国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的两次中国化 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加大初等教育的比重,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等为基本内容,企图培养顺民;日语被定为必修课;不得使用中华字样。企图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实现其同化政策 二、新闻传媒 商周的邮驿传递制度 烽火传递边塞军情 林则徐在广东设驿馆,使广东一时“海外图说毕集”,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各国律例》《四洲志》 魏源《海国图志》,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 还有介绍西方世界知识的书籍《康輶纪行》《瀛环志略》 《资政新篇》中的各省设新闻官,办保险事业,办新式学校,设投票箱公众选官,办慈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报业的多元化经营走到今天,前后累计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真正进入发展时期,就在近十来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而2003、2004年则是大见成效之年,从多种经营到集团化,再到跨媒体经营,构成传媒产业近期发展脉络。而此后,跨媒体、跨地域、跨行业的传媒经营势必更成潮流。 多种经营阶段:集体呛水 1978年,《人民日报》等多家首都新闻单位要求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方针,希望通过适度自主经营而获得一些经济收入,媒介市场化再次提出。财政部批准了他们的报告。根据当时的政策,报社属于事业单位的限制不变,但可以从事一定的经营活动,经营所得一部分可以用于增加职工收入和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也可以用于改善报社的办公条件和技术装备。 恢复报纸广告经营活动,是这次市场化进程一个重要标志。1979年1月28日,上海的《解放日报》率先刊登了“文革”后中国大陆第一则广告。广告重回报纸版面,报业获得了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利器。 80年代后,市场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80年代初期,出现了报业的第一次办报高潮和广播电视业的建台热。1985年,首次提出报刊的自办发行。如果将发行视为报纸这种特殊商业的流通过程,自办发行可以看作是报社对报纸这种商品的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进行的变革。这是媒介向产业经营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而自此后越来越多的报纸对自办发行的积极尝试则是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景观。1988年,中华全国报纸行业经营管理协会成立。1987年,国家科委编制的我国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将“新闻事业”“广播电视事业”纳入了“中国信息商业化产业”中,从而使报业产业特性得以初步建立。1988年3月,《关于报纸、期刊、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出台,有力推动了报业改革的进程。同时,1991年的报业扩版热持续到1993年。 1990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布了《报纸管理暂行规定》,明确公示具有法人资格的报社“可开展有偿服务和多种经营活动”。多种经营从立法的角度用法规的形式肯定下来,正式取代了“副业”的概念。进入90年代,多种经营从起步进入发展时期。从中央到地方,报社纷纷开办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经济实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报业广泛的多种经营活动,是中国报业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尝试,有人比之为“早春激情”下的“集体试水”,结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做“热情高,干劲大”,收效甚微。大部分报社的经营活动都没有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那个年代的“集体试水”,总的来说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 集团化:海市蜃楼的表象

中国新闻传播史

1.世界上第一份中文报刊:马礼逊,米怜《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补充: a,《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葡萄牙文)报纸 b,《杂闻篇》马礼逊,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2,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3.1919,徐宝璜《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 4.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 5.1931年10.23日在上海成立的《中国新闻学研究会》是我国第一个研究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学术团体。 6.《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斯诺 7.反映陕甘宁边区的情况的通讯录《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西北近影,陕北之行)的作者:范长江 8.《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5日创刊于香港。 9.《民报》同盟会的机关报,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10.1918年成立于北京的新闻编译社创办人是 11.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主办的报纸中最有影响力报纸是《新华日报》1938年10.26出版,至1947年2.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 12.1919年7月14日,湖南省学联刊物《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

毛泽东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湘江评论》“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宗旨”。毛泽东为创刊号撰写创刊宣言及长短文二十余篇,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揭露和抨击。 13.《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年7月21日在天津创刊,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恩来任主编。对开大张日报,有时发行号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设有“主张”、“时评”、“新思潮”、“新闻”、“国民常识”、“函电”、“文艺”、“翻译”等8个栏目。其宗旨是:宣传新思潮,报道与评论国内外时事和全国学生运动,指导革命青年学生的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14《.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15.王韬(1828年11月10日-1897年5月24日),原名王利宾,字兰瀛。后改名为王瀚,字懒今,字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外号“长毛状元”,清末杰出的思想家,政论家。十八岁县考第一,王韬于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循环日报》 16.王韬政论文特点:一是风格迥异,为后来的报人发展成为“报章文体”;二是第一次把那个时代文人的民族意识写进报刊当中,使之不报刊思想融合在一起。

二十世纪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

二十世纪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 20世纪中国的新闻事业,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个阶段是旧中国办报活动的时期。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小阶段,即1900年至1911年的清朝政府统治时期,1912年至1928年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28年至1949年的南京国民政府 统治时期。其中,清朝政府统治时期约11年,是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冲破封建统治者的网罗,在海内外广泛开展办报活动的时期。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16年,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报纸和各种政治倾向的报纸全面发展 的时期。中国早期的广播事业也诞生在这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时期约22年,其中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8年,是国民党各级党报大发展的时期。 后一个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 办报活动的时期。这一阶段也可以分成四个

小阶段,即1950年至1957年建国初期的阶段,1957年至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阶段,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至1978年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的阶段和1978 年至今的阶段。建国初期的阶段共7年,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有步骤地进行了新闻事业的恢复和改造工作,二是建立起初具规模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系。1957至1966年的阶段共9年,是新中国的新闻事业有较大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的需要,报纸和广播电台大量增加,同时开办了电视事业。1966年至1978年的阶段共12年,其间,属于“文化大革命”的那10年,新闻事业特别是其中的报刊出版事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通讯社广播电视事业,有一定的发展,但也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1978年至今的这一阶段,近22年,则是中国新闻事业变化巨大,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报纸的种类和期发行量成倍增长,新闻媒体的总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品种,

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史

中国新闻传播学发展史 一、引言 中国新闻传播学是中国近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之一,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媒体的兴起,中国新闻传播学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本文将从中国新闻传播学的起源、发展阶段和主要成就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起源 中国新闻传播学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的时期,社会变革和媒体发展成为推动新闻传播学兴起的重要因素。1919年,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系,这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正式诞生。此后,中国新闻传播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三、发展阶段 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 初期阶段(1919年-1949年) 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主要关注新闻传播的技术和实践问题。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的规范、新闻编辑的方法和新闻传播的技术手段等方面。此时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还受到西方传媒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理论框架。 2. 建国初期阶段(1949年-1978年)

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强调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和服务大众的功能。研究重点主要放在新闻舆论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媒体的组织管理等方面。同时,中国新闻传播学也开始研究国际传媒理论,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3. 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2000年) 改革开放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开始关注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效果的评估。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媒体融合、传媒产业、新闻媒体经营等方面。此外,中国新闻传播学也开始关注公共传播、网络传播和国际传播等新兴领域。 4. 当代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学面临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挑战。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传播学开始关注全球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问题,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全球传媒治理、跨文化传播和媒介素养等方面。同时,中国新闻传播学也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学界共同研究全球传媒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四、主要成就 中国新闻传播学在不同阶段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1. 理论创新

中国事业新闻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 1、《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2、“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4、萍踪寄语:是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所著的散文选集。 5、时务文体:甲午战后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称时务文体。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为后来的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6、《国闻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 7、《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 8、《每周评论》:是这个新的报刊宣传阵线中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积极配合《新青年》,将新文化运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仁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9、《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地点广州,1834年发表《新闻之略论》一文,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10、大清报律:1908年1月16日,清朝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参考日本的新闻纸法拟定了《大清报律》草案报清廷审批。 11、“洋旗报”:是以外商名义出版的中文报纸,可以不接受日伪军的新闻检查,因而在1938年之后出现了大办“洋旗报”的热潮。代表报纸有《文汇报》《申报》《新闻报》《每日译报》等。 1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造的新闻之最有: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13、大江报案:《大江报》是武汉地区颇有影响的革命派报刊,是文学社的机关报。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1911年7月17日该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7月26日又发表黄侃署名“奇谈”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这两篇文章中指出:中国社会已病入膏肓,必须有极大极烈之改革才能救中国,认为只有“大乱”(即革命)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途径。 14、《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16开月刊,每6号为1卷,由上海群益书店印刷发行。自第2卷起因其名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主办的《上海青年》有重名之嫌而改名为《新青年》,之后闻名于世。 二、填空题 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办地点广州,1834年发表《新闻之略论》一文,是在中国国内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中国媒介发展历史

中国媒介发展历史 中国媒介发展始于古代,最早的媒介是纸张,通过纸张传播文字和 图像。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雕版、活字印刷等技术,使得传媒的 发展更加迅速。 到了20世纪初,电报、电话和广播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传媒的发展。 民国时期的《民国日报》、《大陆周报》、《国际新闻通讯社》等成 为了当时的重要报纸和通讯社。此外,国内的广播媒介也得以建立起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媒介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局面。毛泽东主席 曾经说过:“文艺是一种战斗艺术,是一种宣传艺术,是一种教育艺术。”这也为新中国的传媒事业提供了指引。当时成立的《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在传播党的声音和思想教育方面贡献良多。 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媒体开始为市民服务。中国最早的现代性广告是 通过广播和报刊发放的,在上海已经成了购物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媒介事业得以开放和发展,更多的广播电视频道 和报纸杂志出现,新兴的互联网媒介更成为了当下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的传媒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提高 了自身实力和影响力。许多报业集团、新闻集团、广播电视集团等成 为传媒业的重要代表。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媒介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略的力量。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居全球首位,国际传媒对中国媒介的关注也日益加深。 虽然中国媒介业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其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部分媒体在传达信息时需要加强真实性和公信力,提高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同时,需要消除商业化对传媒多元化和质量的负面影响,促进更加健康、成熟和长期的发展。 总之,中国媒介的发展历史体现了传媒事业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也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期望它会继续发扬光大,成为世界传媒业发展的重要助力。

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和落后状态下,新闻事业一度被限制和受到压制。然而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新闻事业也逐渐开始兴起。本文将探讨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之路。 1. 中国传媒业的起步 20世纪初,中国的新闻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和通讯社。报纸的发行非常有限,少数知识分子才能获得阅读报纸的机会。杂志则广泛阅读,即使低收入家庭也能够买得起。通讯社则起到了连接中国国内各地和海外的桥梁作用。 然而在那个时代,新闻媒体被政治和压制控制,新闻事件的报道十分有限。直到20世纪40年代,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新闻媒体得到了一定的开放,传媒业的发展也开始蓬勃起来。 2. 报纸的开放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报纸成为当时主要的宣传媒体。1949年,中国《人民日报》正式创刊,这标志着报纸的真正兴起。《人民日报》的创刊号发行量仅为3000份,而现在《人民日报》已经成为全国 最为权威,覆盖最广泛的报纸之一。 在50年代中期,全国新闻机构开始对所报道的内容进行控制。这导致大部分报纸的报道都变得单调而缺乏深度。但是,在20世 纪70年代,新闻事业得到了解禁和开放,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新媒体的发展机会也随之增长。 3. 新闻机构的扩张与转型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随着经济 的快速发展,媒体组织也开始逐渐扩张和转型。新的新闻机构如 电视台、广播和互联网媒体相继出现,为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 新的机遇和挑战。 如今,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电视台和广播电台,而互联网 媒体也成为新闻业最主要的一个分支之一。与此同时,近些年中 国的新闻事业也开始走向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中国的新媒体在国 际上的感知和影响也逐渐扩大。

中国新闻发展历程

中国新闻发展历程 中国新闻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当时,各地的政府官员负责将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消息传达给皇帝,并通过使用木刻印刷术将这些消息传播给更广大的人民。然而,这种形式的新闻传播极其有限,仅限于皇宫和特定地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唐朝时期,官方的新闻传播开始使用手抄本和传递员,使得消息可以更快速地传递。宋朝时,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更大的新闻传播范围。报纸成为主要的新闻传媒工具之一,但仍然受到官方的严格控制。 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的新闻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840年,第一份中文报纸《顺天时报》诞生于上海,这标志 着中国现代报业的起源。20世纪初,随着印刷技术的改进, 报纸的发行量迅速增加。同时,无线电和电报的出现使得新闻可以更快速地传递到不同地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闻传播进一步发展。成 立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政府开始对新闻传播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在这个时期,新闻主要由政府控制,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宣传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新闻传播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经济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使得新闻市场更加多元化。民营媒体开始崛起,新闻的选择和报道变得更加多样化。同时,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更加迅速和全球化。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使得普

通公众可以参与到新闻报道和评论当中。 然而,中国的新闻传播仍然受到政府的控制和审查。政府对新闻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和干预,媒体自由度相对有限。这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新闻自由和言论权的争议。 总体而言,中国新闻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的官方控制到市场化多元化的过程。尽管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新闻传播在中国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公众提供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追溯至古代,从这一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不仅是一次跨文化和跨时代的发展,也是一次国家发展与新闻传播之间相互尊重、互相促进的过程。 我国古代新闻传播,其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至3世纪,其历史文献从汉唐以及先秦诸子演义中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公元前7世纪,洛阳西城的天文台修建了报晓鼓,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开始。公元前7世纪,齐国发明了特殊的信息传播系统,即“书信使”,它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最早的通讯方式之一。《淮南子》曾经提到,古代中国有“统一行政俱乐部书状”,每个人给另一个人派送书信,用以传播信息。 随着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中国新闻传播也进一步发展。公元前3世纪,出现了第一批新闻报纸,以“阳光报”为代表,主要向人们传播朝廷、政府的令牌信息和公告,它可以说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最早的新闻报纸,它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开启了新闻传播的新纪元。 随后,宋朝出现了《竹书纪年》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最著名的记录集。它将所有重要的国家事件、神话传说、故事和社会现象等编纂成一部有记载价值的史料。 元朝时期,新闻传播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它推出了“报刊”和“书记”,报刊是由官方或各地文人编辑打印的新闻传播产物,而书记则是一种以歌词或诗歌性格的新闻。此外,元朝也开展了大量的教育性

活动,如《书目精要》、《旧史补遗补》以及《太平御览》等,在新闻传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朝时期,新闻传播进一步发展。它推出了《学易通鉴》《续新闻》《外汇报》《内务府报》等一系列新闻刊物,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时事新闻和文化发展。 随着20世纪的到来,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许多有影响力的报纸杂志陆续问世,如《北京日报》《人民日报》等。20世纪30年代,还出现了“民族传播”的概念,即给予社会底层群体更多的新闻传播权利。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香港,中国新闻传播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科技的发展,新闻传播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时期,新闻传播,尤其是媒体传播方式开始从传统的印刷传播转向数字传播,也就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时代,人们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有线或无线电视传播手段获取新闻信息,比以往更方便,更快捷。 到目前为止,中国新闻传播史已经发展了几千年,从传统的印刷传播和数字传播,到现代数字传播的发展,它都表现出了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虽然新闻传播在中国发展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今天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如政治和社会影响力,新媒体时代与历史新闻传播的关系以及新闻传播的独立性和真实性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研讨。 总之,中国新闻传播史是一部多元、多层次的历史史料,它历经

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范例(共3篇)

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范例(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随着现代中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也在不断的进步。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新闻人用如椽之笔谱写了一曲曲壮美诗篇。下面是千里马论文网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中国新闻传播史现代化手段教学漫议 一、中国新闻传播史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开始于唐代,而人类的传播活动几乎是与人类同时出现的。 人类早期的传播方式之一——岩画,距今已有几万年。岩画是什么样子?都传播了什么信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唐代的进奏院状)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被认为是报纸?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近代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又是什么样子?《大公报》——中国唯一超过百年的报纸,它的创刊号是什

么样子?所有这些问题,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讲解清楚。而采用多媒体课件,把相关的图片一一播放出来,就可以一目了然,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中国近现代历史风云激荡,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其中,新闻人的呐喊弥足珍贵。从清末的沈荩、康有为、梁启超,到“五四”时期的陈独秀、李大钊、邵飘萍、林白水,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朱惺公,无数新闻人前赴后继,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奔走呼号,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新闻人的职业使命。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再配以视频资料,展示他们的照片和他们所办的报刊、播放他们从事报刊活动和生平事迹的视频,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直观、更生动,也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并留下深刻印象。 (二)可行性 首先,可以利用数码相机随时随地拍摄文献、报纸、纪念地外景等照片,不放过任何机会。比如,外出学习、参观旅游,都可以拍到有用的照片。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访学期间,就拍了近万张照片。其中,有报纸的创刊号、号外,重大事件的报道,特别是一些著名报纸的原件。如《大公报》,一般看的都是影印件,比原件要小。在中国人民大学期刊室,通过工作人员的努力,找到了一本合订本,笔者如获至宝,拍

浅谈中国近代新闻的发展

浅谈中国近代新闻的发展 中国近代新闻的发展是一段艰辛的历史,研究新闻史,可以使我们总结历史的教训,学习经验,借鉴到今天的新闻事业中,有利于新闻更好的发展。 中国近代新闻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中国近代报刊的发生与初步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民办报刊为主体的民族报业的日趋兴旺和新闻事业的全面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两极新闻事业的出现于发展阶段。 近代中国新闻的发展最主要的就是报业的发展。在第一个发展阶段,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初步阶段,传教士在中国办报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及我国境内出版的第一部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这两份报刊分别由传教士米怜与郭士立创办。这些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报刊,在性质是都是宗教性质的,其基本内容一是阐发教义,二是宣传西方的文化,后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这写报刊的宗教色彩渐趋淡薄而政治和经济色彩日益浓厚,特别是对新闻信息传播的日益重视,使这些报刊的新闻传播性质日益凸显。到19世纪50年代,在华外报开始出现成规模、不间断的向内地扩展的势头,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步子日趋加快。例如,在香港创办的《遐迩贯珍》,上海的《六合丛谈》等。但此时由传教士创办或主办的中文报刊,包括《遐迩贯珍》《万国公报》等,在性质上仍属于宗教范畴,但宣传的内容大多转为以时事政治为主。在第一个阶段,商业性质的中文报纸实则是当时报业的主流和市场主体,其中最著名也是最为成功的就是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其创办人虽然是英国的商人,但是主要的编辑工作则是由中国人来完成,其文字的内容和形式更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因此更加适合中国的读者。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华人自创的报刊,其中最为成功的是王韬主办的《循环日报》,迫于当时清政府的相关新闻政策,其余大部分国人自办报刊并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因此引领主导报业市场的依然是那些华文外报。 在第二个发展阶段,以民办报刊为主的民族报刊业迅速崛起,结束了外报长期垄断中国报业的局面。其中改变改变这种局面最重要的事件就是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变法运动。在这一时期,许多政治家加入到新闻事业的发展中,如梁启超、康有为,黄遵宪等。梁启超不仅在政治上,文学上有所造诣,同时也是前新闻时代的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主要额新闻思想包括媒体的社会功用“耳目喉舌”论,媒体的天职“监督政府”、“向导国民”等,并对报章依据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分类。而康有为办报则是采用先中央后地方的政策,选择“王公大臣”作为其核心读者,其主要目的实则为变法。这是办报的地点也不仅仅局限于上海、广州,而是有了更大范围的扩展,长沙、杭州、先、成都等地也成为了办报的地点,可见此时国人办报的热情及当时的发展状况。维新变法失败之后,报业发展的热潮沉寂了两年,但是随着清政府政策的改变,“报禁”解除,民族报业又一次迎来发展的热潮,办报地点遍布全国。此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意识到办报的重要性,加入到办报的行列中去。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民族报业更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此时政治性报刊的地位逐渐下降,而商业性如《申报》《新闻报》和文教性的报刊如《科学》《新青年》得到更快的发展。特别是文教性质的报刊,为新文化运动的进行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我国新闻事业出现了全面发展、结构多元的新态势。 在第三个阶段即两极分化时期,所谓两极分化是指中国国民党新闻事业的逐渐转弱和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逐渐加强。1927年国民党统治建立之后,为了自身的统治,大力发展新闻事业。而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最初在国民党的统治时期被遭到摧残,但是在抗战爆发之后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1938年之后,总结历史经验,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办报理论和办报体系。

中国的新闻发展历程

中国的新闻发展历程 中国的新闻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50年的夏朝,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了颇具规模的新闻机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新闻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过程。 早期中国的新闻通常通过宣讲者口头传播,同时书面新闻也在这个时代开始出现。封建社会的早期,新闻通常被政府机构用来宣传和维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新闻发展开始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改变。 19世纪,西方新闻在中国开始传播,这是中国新闻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列强的侵略和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背景下,一些传教士和西方商人开始设立报纸,为中国人民提供新的思想和信息。这些报纸成为了新闻发展的先锋和催化剂。 20世纪初,中国的新闻发展迎来了重大变革。这个时代的新闻业非常活跃,新闻机构和报纸数量急剧增加。新闻机构成为了舆论的重要阵地,并且他们开始发起抗议和社会运动。《新民报》、《大公报》等一系列报纸成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民众反对封建制度的重要力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闻发展迎来了一个新时期。新的政权对新闻业进行了全面改革,实行了新闻出版的统一管理,并强调新闻的政治性和宣传性,把媒体视为意识形态的工具。这一时期,中国的媒体绝大多数被国有化,新闻被用来弘扬社会主义思想和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新闻发展又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变。1978年,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引入市场经济和外资。在这个新的背景下,新闻业也逐渐向市场化和商业化转型。国有媒体开始面对来自社会的竞争,并加强了对报道的调查和独立性的要求。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为中国的新闻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中国人获取新闻和信息的重要渠道。 然而,中国的新闻发展历程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在政治上,中国的新闻媒体仍然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和审查。言论自由和新闻报道的独立性依然受限,被认为是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威胁。此外,新闻媒体的商业化也增加了媒体的集中化和商业利益的干扰,可能导致报道的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 综上所述,中国的新闻发展历程丰富多彩,经历了从青铜时代的口头传播到现代多媒体时代的巨大变革。尽管面临许多挑战,中国的新闻发展仍在不断前进,为中国人民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思想交流的机会。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的进程,相信中国的新闻媒体将在未来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大事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大事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出现了许多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对于中国媒体行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着重介绍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 一、《新青年》创刊 《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进入了现代化阶段。这份杂志由陈独秀创办,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宣传平台。通过《新青年》的发行,中国的文化界开始探索以科学、民主、进步为导向的新思潮。 二、解放军报创刊 解放军报的创刊是中国媒体史上重要的一步。这份报纸成立于1946年,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学习、宣传和指导的重要媒体机构。解放军报的创刊开创了军队媒体的先河,为中国媒体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新华社成立 新华社于1931年成立,是中国最重要的新闻机构之一。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从民族解放的阶段进入到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新华社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权威性,曾经报道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四、《人民日报》创刊

《人民日报》的创刊是中国传媒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成立于1948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创刊改变了过去中 国媒体行业政治性很强的局面,转而追求理性、准确和多元的报道, 为中国媒体走向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五、互联网的普及 互联网的普及对于中国新闻传播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互联网的 普及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范围大大扩大,为公众获取 新闻消息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互联网也为公众参与新闻评论和 互动提供了平台,推动了媒体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六、十九大精神的宣传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又一重大 事件。这次会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 导思想,给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了重要影响。各大媒体广泛宣传了 十九大的精神,引导了社会舆论,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 一步发展。 总结 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这些重大事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了不可忽 视的作用。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媒体行业的发展脉络, 以及各个阶段媒体对社会进步的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闻传播的形式和方式不断变化,我们期待未来中国媒体行业会有更 多的创新和突破,为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课件中国新闻事业史四大专题

专题一:新闻教育史:(三大时期,五四,北伐,内战) 5.4运动时期 中国最早的新闻学研究发轫于1918 年北大成立的“新闻学研究会”,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学 会会长为北大校长蔡元培,有两位导师:一位是《京报》记者——邵飘萍,一位是北大文科教授——徐宝璜。 大革命时期——即北伐战争时期 1 .大学新闻系的创建 1920 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创办了“报学系”,这是我国大学中正式设立新闻学系的第一家。继圣约翰大学之后, 我国南方也星期一些新闻学系,如:1921 厦门大学的“报学科”,1922 杭州之江大学开设“英文报学”科目等。 其中,上海地区新闻教育事业呈现一时之盛。 北方,新闻教育以北京为中心,北京大学的“新闻学研究会”在1923 年才真正发展起来。1923 年,北京平民大 学成立报学系,由徐宝璜创办,是国人创办的第一个大学新闻系。 2 .新闻学研究的发展 早在十九世纪,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报纸上,出现过一些论述报纸的文章。 到了二十世纪,新闻学研究才真正发展起来,产生了一批由国人撰写的新闻学专著,和国人翻译的译著。 徐宝璜的《新闻学》是我国新闻学者撰写的最早一部新闻学专著,蔡元培称其为“在中国新闻界实为 ‘破天荒’ 之作” 。 任白涛的《应用新闻学》,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吴超的《新闻学大纲》等皆是这个时期我国国人的新闻 学研究成果。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还经常有外国新闻界和国内新闻界的业务学术交流,“请进来”与“走出去” 对当时的新 闻学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报纸上还出现了最早的新闻学研究版。 3 主要新闻学者:徐宝璜、任白涛、戈公振 十年内战时期 1 .新闻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此时期的新闻学研究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新闻史研究方面:蒋国珍的《中国新闻发达史》1927 年出版了,是我国第一部新闻史学专著;戈公振的《中国 报学史》在同年末出版,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新闻史专著。 新闻理论及业务:1927~1934,黄天鹏先生出版主编了多种新闻学作品;1935~1937 任白涛编成《综合新闻学》; 1933,郭步陶的《编辑与评论》出版,是我国新闻评论学的第一作⋯.这个时期的新闻学术成果可谓硕果颇丰。 2 .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 1926 年复旦大学在“中国文学”科中,将“新闻学”专题讲座扩增为“新闻学组”,1929 又将其独立出来,改为 “新闻学系”。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大事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大事件 一、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形成发展 ---1928年提出“以党治报”的方针。 “九一八”后,为对付日益发展的进步新闻宣传活动,国民党统治集团大量汲取了德意等国的法西斯主义的新闻思想与经验,以进一步严密控制新闻界。 1、效法法西斯主义“国家之上”的原则,利用民族危机,大肆鼓吹和提倡“国民”“国家”“民族”等抽象概 念,进行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新闻建设,凡是反对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一律以危害国家民族利益为由予以取缔和镇压。 2、加强新闻界自身的控制力量,利用新闻的力量来实行所谓的科学的新闻统制ie按照法西斯主义的 原则改造新闻事业统筹规划、统一管制。据此,国民党将强化其自身的新闻事业以获取“新闻最高领导权”作为新闻统治的核心。还积极影响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的政策,将政治统制渗透于新闻业务活动,人事管理、行政管理和报道审查等各方面,从而消灭反动报纸及通讯社,取缔灰色新闻及毒素新闻,淘汰肤浅落伍桀骜不驯的新闻记者。抗战初期新闻统治一度较前缓和,但进入相持阶段后,其新闻统制思想和政策又开始继续发展。提出“意志集中,力量集中”“民族至上,国家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等口号,大力开展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宣传。要求一切思想言论和行动已国民党的意志为准绳。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打出“和平建国”的旗帜,继续鼓吹“国家统一”的论调,新闻统制思想和政策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8年当局开始制定与颁行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规,并根据这些法 规建立起新闻宣传审查制度和新闻出版等级制度。 A、宣传审查制度—目的为杜绝一切不利于国民党统治的新闻宣传内容。开始实行的标志《指导党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