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质文档】油田开发地质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优质文档】油田开发地质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优质文档】油田开发地质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优质文档】油田开发地质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烃源岩:能够生成石油天然气的岩石(或生油气母岩)。

2.盖层: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岩层称为盖层。

3.岩性标准层:是指且有岩石特征明显、岩性稳定、厚度大小、分布广泛等区域性对比标志

的岩层。

4.沉积旋回:(或称韵律)是指垂直地层剖面上具相似性的岩石有地重复出现。

5、地温梯度:在地表上层(深约20~130m)之下,地温随埋臧深度而有规律的增加,现将

尝试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

6、含油气盆地:在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内,地壳上那些曾经稳定下沉,并接受了巨厚沉积物

的统一沉降区称为沉积盆地。在沉积盆地中,如果发现了且有工业价值的油气田,这种沉积盆地就可视为含油气盆地。

7、油气藏:在地下岩层的运移过程中,当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几何形态阻止油气进一步运移

时,油气就会在圈闭中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

8、异常地层压力:在正常压实条件下,作用于隙流体内的压力即为静水柱的压力。但是由

于许多因素的影响,作用于地层孔隙流体的压力很少等于静水压力。通常,我们把偏离静水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称之为异常地层压力,或称为压力异常。

9、岩心收获率:是表示岩心录井资料可靠程度和钻井工艺水平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

10、断点组合::在相同方向的测线上,断点性质,落差及断层面产状应该基本一致或有规

律地变化。同一断层,其所断开的地质层位应该相同或沿某一方向有规律地变化;同一断层沿走向方向各区段的断距相近或有规律地变化。同一断块内地层的产状变化应有一定的规

律;区域大断裂其走向与区域构造走向一致

11圈闭: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一各场所。

12、石油:是储存于地下岩石空隙(孔、洞、缝)中的、天然生成的、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

下岩石孔隙中

的可燃有机矿产。

13、油气田:指受单一局构造、地层岩性因素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臧、气臧、油气臧的

总和。如果在这个受某一局部或地层性因素控制的范围内只有油臧,称为油田;只有气臧,

称为气田。

14、孔隙结构:就是指孔隙和喉道的几何的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连通的关系,是影响储

集岩渗透能力的主要因素。

15、折算压力:折算压力系指折算压头产生的压力,可利用静水压力公式导出。为了对比油

臧上各井头的大小,应将所有的井都折算到同一个基准面上。

16、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氧化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17、油气初次运移:从指油气自烃源岩向储集层或运载层中的运移。

18、储集单元:在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划分与对比中,将这种在剖面上按岩性组合划分的、能

够集体与保存油气的基本单元称为念念单元。

19、压力系数指原始地层压力与静水柱压力的比值。压力系数>1.2------高压油藏

20、可采储量:是指从油气地质储量中可采出的油气数量。按其地质可靠程度和经济意义可分为七类(预测储量是内蕴经济的,不划分经济可采储量。

21、滚动勘探开发:是指对于复式油气聚集带(区)或复杂油气田,从评价勘探到油气田全

面投入开发阶段,在采取整体控制的基础上,勘探一块,开采一块,评价勘探与油田开发紧密结合、交叉进行的一套工作方法。

1、岩浆——指地内深处高温、高压、富含挥发组分的复杂的硅酸盐熔融体。

2、岩浆岩——指岩浆侵入到地壳或喷出地表逐渐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3、变质作用——地壳中的母岩在固态状态下由于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等作用使其

发生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改变的作用。

4、付变质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变质岩石。

5、岩浆作用——指岩浆的形成、活动、冷凝、成岩的一系列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6、石油的荧光性——石油的浓度极低时,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发出“光亮”的性质,广泛应

用于钻井地质录井中。

7、石油的凝固点——指液态石油凝固成固态的最高温度。

8、储集层——能够储存油气并使之渗流的岩层。

9、盖层——在储存上方阻止油气散失的岩层。

10、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非极性溶剂的分散有机质,是油气生成的母质。

11、生油岩(烃源岩)——曾经生成并排除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藏油气的岩石。

12、油气初次运移——油气从源岩向储层或运载层中运移称为初次运移。

13、油气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层或运载层后的一切运动。

14、圈闭——能储存油气并阻止其继续运移的地质体。

15、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等高线所圈定的封闭面积。

16、工业油气藏——在现今技术水平条件下,单一圈闭中聚集了有工业价值油气的油气藏。

17、含油边界——油水接触面与储层顶面交线所围绕的面积。

18、油气聚集带——指地质构造特征相似、具有成因联系、位置相邻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19、含油气盆地——地质历史时期生成过油气,具有良好成藏条件且目前以找到工业性油气

藏的沉积盆地。

20、油气田——单一局部构造单元内多种因素控制的同一面积内所有油气藏的总和。

21、生油门限温度——有机质大量生成石油的最低温度。

2、静水压力——由静水柱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

23、地静压力——由上覆地层岩石重量所产生的压力。

24、地层压力——作用于地层孔隙流体的压力。

25、折算压力——某点的实测压力按静液柱压力的计算方法计算到某一基准面上所得的压

力。

26、压力系数——指某点的实测压力值与其埋藏深度的比值,一般用MPa/100m表示。

27、地温梯度——恒温层以下,每加深100m温度的增加值。

28、地温级度——恒温层下,温度升高10C度深度的增加值。

29、压力系统——指压力波在空间能够扰动的范围。

30、油气藏原始地层压力——指打开油气藏而未开发之前所测的的油气层的压力。

31、有效孔隙度——在一般压差下,允许流体在其间渗流的孔隙度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32、相对渗透率——指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33、砂岩体——在某一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岩性和分布特点,且以砂质为主的沉

积岩体。

34、构造圈闭——由于构造运动引起岩层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

35、地层圈闭——由于储层的岩性、物性变化,或纵向上地层缺失所形成的圈闭。

36、岩石圈——指地壳和地幔软流圈以上的固体岩石圈层,主要是由富含硅和铝的硅酸盐

岩石所组成的一层固体硬壳。

37、大陆架——是指位于大陆和海洋之间的一个宽窄不等、坡度平缓、水深不超过200米的过渡浅海地带。

38、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

用。

39、生物沉积作用——由动植物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物质和生物遗体而堆积形成的岩石或者

矿床的作用。

40、成岩作用——各种松散的沉积物,通过物理的和化学的作用,使沉积物逐渐形成坚硬的岩石。

41、胶结作用——松散的碎屑沉积物颗粒被胶结物粘结在一起而形成坚硬岩石的作用。

42、交代作用——沉积物与周围溶液互相交换物质的作用。

43、矿物——是地壳中各种地质作用下产生的自然元素和元素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44、胶体矿物——胶体溶液在凝聚后所形成的胶凝体矿物。

45、同质异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构造上、形态上和

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46、条痕——是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47、透明度——是指矿物透光能力的大小,它取决于矿物对光的吸收率和厚度。

48、解理——是指矿物在外力作用下,能顺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49、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或摩擦的能力。

50、断口——是指矿物受外力后不沿一定方向裂开,而产生不平滑的破裂面。

51、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52、标准化石——地层中那些延续时间短、演化迅速、分布广泛、易于发现的化石。

53、生物层序律——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中有不同门类的化石,而相同时代地层中有门类相

同的化石。

54、微体古生物——在古生物中,将那些个体微小,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研究的古生物或其

某一部分器官。

55、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在大气、温度、水和生物作用下,使其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发生

变化、并由坚硬逐渐疏松瓦解的现象。

56、地层——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和属性,并能与相邻地层分开的一层岩石,通常为板状体。

57、组——划分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

58、年代地层单位——是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岩石体。

59、岩性标准层——在地层剖面中分布广泛、特征突出、岩性稳定、易于识别、厚度不大

的岩层。

60、标准剖面——能够代表某地区地层的一般特征的剖面。

61、综合柱状剖面图——是一个资料完整、具有代表性的柱状剖面图,图中反映了一个地

区的地层、岩性、物性、电性以及油气水的情况。

62、母岩——先于沉积岩而成的岩石。

63、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有机物质、火山物质等原始物质经搬运、沉积、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64、碎屑岩——主要由碎屑物和填隙物组成的岩石,其中碎屑物大于50%。

65、碳酸盐岩——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的沉积岩。

66、粘土岩——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的沉积岩。

67、火山碎屑岩——主要由火山喷发物组成的具碎屑结构的岩石。

68、结核——在成分上与围岩有明显差别的矿物聚集体。。

69、原生色——沉积物在沉积作用过程中所具有的原始的颜色。

70、继承色——碎屑岩中的碎屑物继承母岩的颜色所表现出来的色调。

71、自生色——沉积岩中自生矿物所具有的颜色。

石油工程测井基本名词解释

一、名词概念 1.Well logging 测井:油气田地球物理测井,简称测井welllogging,是应用物理方法研究油气田钻井地质剖面和井的技术状况,寻找油气层并监测油气层开发的一门应用技术。 2.Electrical logs 电法测井:是指以研究岩石及其孔隙流体的导电性、电化学性质及介电性为基础的一大类测井方法,包括以测量岩层电化学特性、导电特性和介电特性为基础的三小类测井方法。 3.Acoustic logs 声波测井:是通过研究声波在井下岩层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来了解岩层的地质特性和井的技术状况的一类测井方法。 4.Nuclear logs 核测井:是根据岩石及其孔隙流体的核物理性质,研究钻井地质剖面,勘探石油、天然气、煤以及铀等有用矿藏的地球物理方法,是地球物理测井的重要组成部分。 5.Production logs 生产测井PL:泛指油气田投产后,在生产井或注入井中进行的一系列井下地球物理观测。它是监测油气田开发动态的主要技术手段,是油气田储集层评价、开发方案编制和调整、井下技术状况检测、作业措施实施和效果评价的重要手段。根据测量对象和应用范围,生产测井大致可分为生产动态、产层评价和工程技术三类。 6.Apparent resisitivity 视电阻率:把电极系放在井中某一位置,能测得该点的一个电阻率值,该值受井眼、围岩、泥浆侵入等环境影响,不等于地层的真实电阻率,称为视电

阻率。当电极系沿井身连续移动时,则可测得视电阻率随井身变化的曲线。这种横坐标为视电阻率R a,纵坐标为深度H的曲线叫视电阻率曲线。 7.Reservoir 储集层:在石油工业中,储集层是指具有一定孔隙性和渗透性的岩层。例如油气水层。 8.increased resistance invasion 高侵:当地层孔隙中原来含有的流体电阻率较低时,电阻率较高的钻井液滤液侵入后,侵入带岩石电阻率升高,这种钻井液滤液侵入称为钻井液高侵,R XO

油田常用名词解释

油田开发常用名词解释 1.储集层:具有一定孔隙度和渗透性,能储存油气等流体,并可在其中流动的岩层。 2.油水同层:在同一油层中油水具存,经测试产油量达到工业标准,产水量以含水率计算大于2%。 3.单砂层:在一定沉积条件下形成的,上下被不渗透层分隔,层内岩性较均一,具有一定厚度和分布范围的砂岩层或粉砂岩层。 4.隔层:也称阻渗层,在一定压差范围内能阻止流体在层组间互相渗流的非渗透岩层。 5.夹层:单砂层之间或内部分布不稳定的不渗透或极低渗透的薄层。 6.砂岩体:在各种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和分布规律,四周被非渗透层包围,互不相通的砂层,简称砂体。 7.有效厚度:在现代开采工艺条件下,油层中具有产油能力部分的厚度。 8.尖灭:岩层厚度逐渐变薄,以至消失 9.油层尖灭:油层厚度变薄直至为零,或引岩性物性变化儿不含油气可统称油层尖灭 10.尖灭区:分布不稳定的差油层中间出现油层厚度为零的地区 11.油层非均质性:由于沉积环境,物质供应,水动力条件,成岩作用等影响使油储层不同部位,在岩性,物性,产状,内部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12.层间非均质性:各油储层之间在岩性,物性,产状,产能等方面的差异 13.有效厚度级差:统计层段内最大油层有效厚度与最小油层有效厚度之比。 14.有效厚度均质系数:统计层段内平均单油层有效厚度与最大单油层有效厚度之比。 15.单层突进系数:统计层段内最高油层渗透率与各油层平均渗透率的比值。其值越大,层间非均质性越强,小于2为均匀型,2-3较均匀型,大于3不均匀。 16.平面非均质性:油层平面上不同部位在岩性,物性,厚度,沉积相,产能等方面的差异 17.层内非均质性:油层内部各段在岩性,物性,层理构造,韵律等方面的差异。 18韵律:在岩体或岩层内部,其组成成分,粒级结构及颜色等在垂相上有规律的重复变化。 19.正韵律:砂体或砂岩层内部在垂相上,岩石颗粒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演变序列 20.底水与边水:在有藏中,整个含油边界范围内的油层底部都有托着油的水;只在有藏边部的油层底部有托着油的水。 21.气顶:在油气藏形成时,由于天然气不能全部溶于石油中,游离气由于重力分异作用而聚集在构造顶部故叫气顶。 22.表内储量:在目前开采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开采后可获得经济效益的地质储量 23.表外储层:在目前开采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开采后不能获得经济效益,但当开采技术,原油价格提高后或油田采取加密调整,压裂改造等措施后可获得经济效益的地质储量 24.孔隙度:岩样孔隙体积与岩样体积的比值 25.渗透率:在一定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K=QuL/A(p1-p2) 26.绝对渗透率:单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不与之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并且流体的流动符合达西渗虑定律所求得的渗透率 27.有效渗透率:当岩石中有两种以上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某一项流体的通过能力为…. 28.含油饱和度:岩样中含油的孔隙体积与总孔隙体积之比 29.水敏性:因与储层不匹配外来流体的进入而引起粘土膨胀,分散运移而导致储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30.饱和压力:地层原油在压力降低到天然气开始从原油中分离出来的压力。 31.原始气油比:在地层原始状态下,单位体积或重量的原油所溶解的天然气量。 32.地层水总矿化度:单位体积地层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盐类及胶体的总含量 33.油气田开发:通过开发前一系列准备工作以后,制定油气田开发方针和政策,编制油气田开发方案,按要求进行钻井和地面建设,高效开采地下油气资源 34.弹性驱动:有藏驱油动力主要来源于有藏本身岩层及流体的弹性膨胀力。 35.基础井网:一个开发区采用多套井网开发时,对分布稳定,渗透率高,生产能力强,具有独立开发条件的主力油层,先部署一套较稀的井网。它既能开发主力油层,又能探明其他油层。 36.采油速度:年产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完整版)工程地质学名词解释

1工程地质学: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相关的地质环境问题,是工程科学和地质学相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 2工程地质条件:指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是一个综合概念 3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如:地基沉降、水库渗漏等。 4岩体:为各类演示在自然历史形成过程中,受到地壳运动等的影响所形成的地质体,它是岩层层理、节理裂缝、断层等切割成的碎裂块体所组成。 5建筑场地烈度:也称为小区域烈度,指因建筑场地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不同而引起的基建筑场地烈度本烈度的提高或降低 6地基承载力:是指地基所承受由建(构)筑物基础传来的荷载的能力。 7岩石: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由一种或几种矿物自然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8矿物: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称为矿物。9土体: 分布于地壳表部尚未固结成岩体的松散堆积物。 10地质构造: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工程中,地壳经受了长期、多次复杂的构造运动和岩浆侵入等的影响,使地壳岩层受到压缩、拉伸、剪切、扭曲、相对位移和岩浆侵入的冲切、上覆、下顶,以及热熔岩浆围岩的挤压与摩擦等的作用,引起地壳中岩层产生倾斜、褶皱、断裂和侵入岩体的贯穿与覆盖等,形成的各种岩层形态和行迹在空间的分布,称为地质构造。 11岩层产状:是指岩层的空间位置。岩层产状要素:岩层的产状用走向、倾向和倾角来表示,称产状要素。 12褶皱构造:一系列波浪起伏的弯曲状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 13断裂构造:构成地壳的岩体,受力作用发生变形,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使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产生各种大小不一的断裂,称为断裂构造。 14节理:节理也称裂隙,是存在于岩体中的裂缝,为岩体受力作用断裂后,两侧岩体没有显著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 15断层:岩层受力作用断裂后,岩层沿着破裂面产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16岩石: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是岩石,它们都是在一定地质条件下,由一种或几种矿物自然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17岩体:为各类演示在自然历史形成过程中,受到地壳运动等的影响所形成的地质体,它是岩层层理、节理裂缝、断层等切割成的碎裂块体所组成。 18软弱夹层:在坚硬岩层中夹有的力学强度低、泥质或炭质含量高、遇水易软化、延伸较长和厚度岩层。 19泥化夹层:指受风化或构造破坏,原状结构发生显著变异并在地下水长期作用下,形成含水量在塑限和流限之间的泥状软弱夹层。根据泥化机制的不同,泥化夹层可划分为泥化型和蚀变—泥化型。 20岩体结构:岩体结构是指岩体中结构面与结构体的组合方式。形成多种多样的结构类型。具有不同的工程地质特性(承载能力,变形,抗风化能力,渗透性等) 21土:连续坚固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大小悬殊的颗粒,在原地残留或经过不同的搬运方式,在各种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堆积物。 22土的结构:土的结构是指土颗粒本身的特点和颗粒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特征。 23土的触变性:当粘性土结构受扰动时,土的强度降低。但静置一段时间,土的强度又逐渐增长,这种性质称为土的触变性 24土的构造:是指土体构成上的不均匀性特征的总合。 25土的压缩性:土在压力作用下体积缩小的特性。 26坡积土:是经雨雪水的细水片流缓慢洗涮,剥蚀,及土粒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山坡逐渐移动形成的堆积物。 27洪积土:由暴雨或大量融雪骤然集聚而成的暂时性山洪急流带来的碎屑物质在山沟的出口处或山前倾斜平原堆积形成的土体。 28冲积土:由河流的流水作用将碎屑物质搬运到河谷中坡降平缓的地段而成的土体。29风积土:风积土是指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岩石的风化碎屑物被风吹杨,搬运一段距离后,在有利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一类土。 30填土:是一定的地质,地貌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人类活动而堆积的土。 31地下水:存在于地壳表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称为地下水。 32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较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叫潜水。33承压水:地表以下充满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称为承压水或自流水。 34岩融水:埋藏于溶隙中的重力水。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志组成的,呈液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物。07、03B 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碳、氢、氧、氮、硫之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组成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03 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204表示。08、04B 油田水P28:广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04 油田矿化度P29:即水中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06、04B 干酪根P45: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03、02、00 成油门限(生油门限,成熟温度,门限温度)P58:有机质随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深度达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界限称为成油门限,这个成熟温度所在的深度为门限深度,又称成熟点。01B、02B、03B、04B、04、08 凝析气P25:在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气体,称为凝析气。03B、01 TTI法P60: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依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为TTI法。03、05 未熟—低熟油P70: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02B 煤成油:P71:由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时所生成的液态烃类被称为煤成油。02B 煤型气(煤系气)P77:凡煤系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热演化形成的天然气,都称为煤型气。01、01B、00 煤成气P77:是专指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属煤型气一种。 煤层气P77: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中的煤成气。 生油(气)岩(生油气母岩、烃源岩)P83:通常把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答案上是:指富含有机质并能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04、01B 有机碳P86: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04 有机碳含量(TOC):岩石中残留的有机碳含量。 CPI P92:即碳优势指数,表示岩石抽提物中奇偶碳原子正烷烃的相对丰度,可粗略地估计原油成熟度。03B 有机质成熟度P88:表示沉积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热演化程度。06、02B、00 油源对比P93:包括油气与源岩之间以及不同油层中油气之间的对比,其目的在于追踪油气层中的油气来源。 储集层P101: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和岩层。05 盖层P101: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岩石层。 有效孔隙度P102: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e 04、07、02 相渗透率(有效渗透率)P104:在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相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06、02、02B、03B、00 绝对渗透率P104: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单相)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反映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P104: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04B、02B

稠油常用名词解释

一 名词解释 1.稠油:油层温度下,地面脱气粘度100mPa ·s 以上的原油。 2.热采:热力采油的简称,即利用加热油层使原油温度上升,粘度下降后采出的工艺总称。 3.蒸汽:在饱和状态下的汽水混合物称蒸汽。 4.吞吐:也叫蒸汽刺激,向一口井注入一定量的蒸汽后在该井采油的工艺方法。 5.气驱:用蒸汽为驱动介质,从注汽井注入驱替原油向采油井运动并采出的工艺方法。 6.水蒸汽干度:水蒸汽中的气相在总量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比,常用百分数表示。 7.稠油粘温特性:指稠油的粘度随温度上升,粘度下降的特性。 8.注汽参数:吞吐井 — 井口注汽压力、温度、注汽速度、注汽强度、注汽量、焖井时间。 气驱井 — 注汽速度、注汽压力、温度。 9.注汽压力:注汽时井口的油压。 10.蒸汽的量:蒸汽量指蒸汽的质量,常用单位(吨)。 11.注汽速度:每日24小时内注入井内的汽量,单位(t/d )。 12.注汽强度:每米油层一个周期内注入蒸汽量,单位(t/m )。 13.吞吐周期:油井每完成一个注汽、焖井、采油循环称一个吞吐周期或轮次。 14.焖井:吞吐注汽后关井一段时间,让蒸汽的热量充分与油层交换,这一过程称为焖井。 15.油气比:一个吞吐周期所产油量与注汽量之比,单位(吨/吨)。 16.干扰:注汽井对邻井产状形成影响,但还未汽窜称干扰。 17.汽窜:蒸汽由注入井沿油层进入邻井后产出的现象。 18.套外窜:蒸汽沿套管外窜至地面叫套外窜或管外窜。 19.环形钢板:焊接在地表表层套管头处起固定和密封套管与油套环空的钢板。 20.热损失:热能的产生、储运过程中向环境中的散失。 21.传热的三种方式:热传导、对流、辐射,热量从一处传到另外一处的过程叫热传递。 22.矿化度:在地层水中含有各种盐类,每升地层水含盐总和叫矿化度,单位毫(克/升或ppm )。 23.抽油机井的泵效:指抽油机井实际产量与泵理论排量的比值,用百分比表示。 24.沉没度:深井泵固定凡尔与动液面之间的距离。 25.井网:油气井在油田上的排列和分布称井网。 26.注采平衡:注入油藏的蒸汽量与采出的液量的地下体积相等叫注采平衡,注采比1:1。 27.采出程度:指阶段累积采油量与动用地质储量的比值的百分数,它反映油田储量的采出情况。 100%?=原始地质储量 阶段累积采油量采出程度 28.人工井底:钻井完井时,在套管内留下的水泥面叫人工井底。 29.补心高度:油管套管头法兰上平面到转盘上平面的距离。 30.最终采收率:指油田开发结束后的累积采油量与原始地质储量比值的百分数。

淘宝常用专业术语、名词解释

淘宝常用专业术语、名词解释 【基础统计类】 1、浏览量(PV):店铺各页面被查看的次数。用户多次打开或刷新同一个页面,该指标值累加。 2、访客数(UV):全店各页面的访问人数。所选时间段内,同一访客多次访问会进行去重计算。 3、收藏量:用户访问店铺页面过程中,添加收藏的总次数(包括首页、分类页和宝贝页的收藏次数)。 4、浏览回头客:指前6天内访问过店铺当日又来访问的用户数,所选时间段内会进行去重计算。 5、浏览回头率:浏览回头客占店铺总访客数的百分比。 6、平均访问深度:访问深度,是指用户一次连续访问的店铺页面数(即每次会话浏览的页面数),平均访问深度即用户平均每次连续访问浏览的店铺页面数。【月报-店铺经营概况】中,该指标是所选月份日数据的平均值。 7、跳失率:表示顾客通过相应入口进入,只访问了一个页面就离开的访问次数占该入口总访问次数的比例。 8、人均店内停留时间(秒):所有访客的访问过程中,平均每次连续访问店铺的停留时间。 9、宝贝页浏览量:店铺宝贝页面被查看的次数,用户每打开或刷新一个宝贝页面,该指标就会增加。 10、宝贝页访客数:店铺宝贝页面的访问人数。所选时间段内,同一访客多次访问会进行去重计算。 11、宝贝页收藏量:用户访问宝贝页面添加收藏的总次数。 12、入店页面:单个用户每次浏览您的店铺时查看的第一个页面为入店页面。 13、出店页面:单个用户每次浏览您店铺时所查看的最后一个页面为出店页面。 14、入店人次:指从该页面进入店铺的人次。 15、出店人次:指从该页面离开店铺的人次。 16、进店时间:用户打开该页面的时间点,如果用户刷新页面,也会记录下来。 17、停留时间:用户打开本店最后一个页面的时间点减去打开本店第一个页面的时间点(只访问一页的顾客停留时间暂无法获取,这种情况不统计在内,显示为“—”)。 18、到达页浏览量:到达店铺的入口页面的浏览量。 19、平均访问时间:打开该宝贝页面到打开下一个宝贝页面的平均时间间隔。(用户访问该宝贝页后,未点击该页其他链接的情况不统计在内,显示为“—”) 20、全店宝贝查看总人次:指全部宝贝的查看人次之和。 21、搜索次数:在店内搜索关键词或价格区间的次数。

综合地质学名词解释

1.倾向:倾斜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为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指的沿平面向下倾 斜的方位即为倾向。 2.平移断层:是断层两盘顺断层走向相对位移的断层。 3.相似褶皱:组成褶皱的各褶皱层作相似的弯曲,各褶皱面的曲率相同,但是,无共同的曲 率中心。 4.劈理折射现象:强弱岩层相同的褶皱和岩系中,劈理以不同的角度与层面相交,形成劈理 折射现象。 5.流线:又称线状流动构造。岩浆流动过程中由角闪石、长石等线状、柱状矿物或透镜体以及长条状捕虏体和析离体,以线状优选定向排列而成的线状构造。 6.流面:又称面状流动构造。岩浆流动过程中云母等片状、板状矿物或扁平状捕虏体、析离体,呈面状定向排列而成的面状构造。 7.花岗闪长岩:是一种岩浆岩,粗粒状,斜长石含量较多,碱性长石含量较少,二氧化硅含量在56%左右,石英含量在20%以上。 8.沉积岩在地球表面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所经历 的搬运和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9.沉积作用:在地球表面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所 经历的搬运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 10.推覆构造:由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一种大型至巨型的构造。 11.岩屑砂岩:由直径为0.01~2mm的碎屑颗粒组成,其中砂的含量超过50%,是机械沉积 作用的产物。 12.褶皱作用: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的现象。 13.劈理:一种能按一定方向将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14.侧伏角:线状构造包含在倾斜平面内时,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锐角。 15.石香肠构造:又称布丁构造,是不同力学性质岩层,受到垂直于岩层的挤压形成的线理构造。 16.线理倾伏向: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示该 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用方位角或象限角表示。 17.变质作用:由于地球内力作用使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 18.岩盆:岩浆侵入沉积岩层理面之间后,沉积岩底板在岩浆强大压力下,向下沉陷而形成的盆状的整合侵入体。 19.斜卧褶皱:枢纽和轴面两者倾向及倾角基本一致,也就是枢纽在轴面的侧伏角为90度左 右的褶皱。 20.花状构造:剪切断裂带在浅部常表现为向上分叉、撒开的断层组合,在剖面上似花朵状, 称为花状构造。 21.擦痕:断层两盘岩层被磨碎的岩屑、岩粉在段层面上刻划的一组比较均匀的平行细纹。 22.倾斜岩层走向: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做走向线,走向线向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走向。 23.滑距:是指断层两盘实际位移距离,是根据错动前的一点,错动后分成两个对应点之间 的实际距离。 24.构造窗由于侵蚀作用的影响,将部分外来岩块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表现为在一片外来 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常常是较老地层中出现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较年轻底层,这种现象叫做构造窗。 25.飞来峰剥蚀强烈,外来岩块被大片剥蚀,只在大片被剥露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块,成为飞来峰

名词解释

1、沉积相:是指在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特定的岩石组合。例如河流相、湖相等。沉积单元级别划分是相对的。应从油田开发实际出发进行沉积相级别划分。比如,河流相为大相,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为亚相,曲流河的点坝、天然堤、决口扇等为微相。 2、沉积微相:指在亚相带范围内具有独特岩石结构、构造、厚度、韵律性等剖面上沉积特征及一定的平面配置规律的最小单元。 3、开发层系:为一套砂、泥岩间互的含油气层组合,在沉积盆地内可以对比的层系。 4、有效孔隙度:岩样中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力条件下,流体在其中能够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5、渗透率:在一定压差条件下,岩石能使流体通过的性能叫岩石的渗透性,岩石渗透性的好坏以渗透率数值表示,流体通过孔隙介质时服从达西公式。 6、绝对渗透率:岩石中只有一种流体通过时,求的得渗透率值称绝对渗透率。 7、有效渗透率:岩石中有两种或三种流体,岩石对其中每一相的渗透率称有效渗透率或相对渗透率。 8、相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称相对渗透率。 9、孔隙喉道:砂岩颗粒堆积,粒间形成孔隙,孔隙和孔隙之间连接的窄细部分称孔隙喉道。 10、渗透率级差:研究储层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指针之一,即层内最大渗透率与最小渗透率的比值。 11、渗透率变异系数:反映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表示围绕渗透率集中趋势的离散程度。 12、渗透率突进系数:层内最大渗透率与平均渗透率的比值,也称非均质系数。 13、四性关系:是指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关系。 14、隔层:对流体流动能起隔挡作用的岩层,碎屑岩中储层中的隔层以泥质岩类为主,也包括少量其它岩性。 15、夹层:单砂层内存在一些不连续的薄层,如泥质、细粉砂质、硅质、钙质等薄层称夹层,它直接影响单砂层的垂直渗透率。

油藏工程基本名词解释

六、掌握常用的油藏工程基本名词解释。 1.油田勘探开发过程: (1)区域勘探(预探):在一个地区(盆地或坳陷)开展的油气勘探工作。 (2)工业勘探(详探):在区域勘探所选择的有利含油构造上进行的钻探工作。 (3)全面开采 2.油藏(Oil Reservior):指油在单一圈闭中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基本聚集。 3.油气藏分类: (1)构造油气藏:油气聚集在由于构造运动而使地层变形(褶曲)或变位(断层)所形成的圈闭中。 (2)地层油气藏:油气聚集在由于地层超覆或不整合覆盖而形成的圈闭中。 (3)岩性油气藏:油气聚集在由于沉积条件的改变导致储集层岩性发生横向变化而形成的岩性尖灭和砂岩透镜体圈闭中。 4.油田地质储量:N=100Ah?1?S wiρ0/B oi 5.气田地质储量:G=0.01Ah?S gi/B gi 6.油气储量:探明储量、控制储量、预测储量 7.油藏驱动方式(Flooding Type): (1)弹性驱动(Elastic Drive):在油藏无边水或底水,又无气顶,且原始油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时,随着油层压力的下降,依靠油层岩石和流体的弹性膨胀能驱动的方式。 (2)溶解气驱(Solution Gas Drive):在弹性驱动阶段,当油层压力下降至低于饱和压力时,随着油层压力的进一步降低,原来处于溶解状态的气体将分离出来,气泡的膨胀能将原油驱向井底。 (3)水压驱动(Water Drive):当油藏与外部的水体相连通时,油藏开采后由于压力下降,使周围水体中的水流入油藏进行补给。 (4)气压驱动(Elastic Drive):气压驱动的油藏存在一个较大的气顶为前提,在开采过程中,从油藏中采出的油量由气顶中气体的膨胀而得到补给。 (5)重力驱动(Gravity Drive):靠原油自身的重力将原油驱向井底的驱油方式。 8.划分开发层系:把特征相近的油(气)层组合在一起,用单独的一套生产井网进行开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生产规划,动态研究和调整。 9.注水(Water Injection):为了保持油层能量,通过注水井把水注入油层的工艺措施称为注水。 (1)早期注水:在油田投产的同时进行注水,或是在油层压力下降到饱和压力之前就及时进行注水,使油层压力始终保持在饱和压力以上,或保持在原始油层压力附近。 (2)晚期注水:油田利用天然能量开发时,在天然能量枯竭以后进行注水。

单片机常用名词解释

单片机常用名词解释 总线: 指能为多个部件服务的信息传送线,在微机系统中各个部件通过总线相互通信。 地址总线(AB):地址总线是单向的,用于传送地址信息。地址总线的宽度为16位,因此基外部存储器直接寻址64K,16位地址总线由P0口经地址锁存器提供低8位地址(A0~A7),P2口直接提供高8位地址(A8~A15)。 数据总线(DB):一般为双向,用于CPU与存储器,CPU与外设、或外设与外设之间传送数据信息(包括实际意义的数据和指令码)。数据总线宽度为8位,由P0口提供。 控制总线(CB):是计算机系统中所有控制信号的总称,在控制总线中传送的是控制信息。由P3口的第二功能状态和4根独立的控制总线,RESET、EA、ALE、PSEN组成。 存储器:用来存放计算机中的所有信息:包括程序、原始数据、运算的中间结果及最终结果等。 只读存储器(ROM):只读存储器在使用时,只能读出而不能写入,断电后ROM中的信息不会丢失。因此一般用来存放一些固定程序,如监控程序、子程序、字库及数据表等。ROM按存储信息的方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掩膜ROM:掩膜ROM也称固定ROM,它是由厂家编好程序写入ROM(称固化)供用户使用,用户不能更改内部程序,其特点是价格便宜。 2、可编程的只读存储器(PROM):它的内容可由用户根据自已所编程序一次性写入,一旦写入,只能读出,而不能再进行更改,这类存储器现在也称为OTP(Only Time Programmable)。 3、可改写的只读存储器EPROM:前两种ROM只能进行一次性写入,因而用户较少使用,目前较为流行的ROM芯片为EPROM。因为它的内容可以通过紫外线照射而彻底擦除,擦除后又可重新写入新的程序。 4、可电改写只读存储器(EEPROM): EEPROM可用电的方法写入和清除其内容,其编程电压和清除电压均与微机CPU的5V工作电压相同,不需另加电压。它既有与RAM一样读写操作简便,又有数据不会因掉电而丢失的优点,因而使用极为方便。现在这种存储器的使用最为广泛。

综合地质学简答题

1、简述交错层理与劈理弯曲现象的区别(10分) 交错层理是沉积岩原生构造,是指细层与层系界面呈相交关系,一般细层呈弧形弯曲,细层内部岩石组成基本一致,也就是细层内部的岩石结构一致。 劈理弯曲现象是次生构造,是指由于岩性逐渐变化以起的一种弧形弯曲的现象,劈理域围限的岩性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颗粒具有规律的变化。 2、简述张节理与剪节理的区别(10分) 2、论述褶皱形态分类(G J Ramsay分类)的原则和类型,并评述 其优缺点。(15分) 褶皱形态分类(J.G.Ramsay):分类依据是等斜线。等斜线是褶皱正交剖面上层的上下界面的相同倾斜点的连线,即相邻褶皱面的等斜切点的连线即等斜线。 J.G.Ramsay根据等斜线的型式将褶皱划分为三类五型:

I类:IA等斜线向内弧强烈收敛,内弧曲率远远大于外弧,为典型的顶薄褶皱;IB等斜线向内弧收敛,内弧曲率大于外弧,等斜线长度相等,为典型的平行褶皱;IC等斜线向内弧收敛,内弧曲率大于外弧,转折端的等斜线长度大于两翼,为典型的顶厚褶皱。 II类:等斜线平行且相等,内外弧曲率相等,为典型的相似褶皱。 III类:等斜线向外弧收敛,外弧曲率大于内弧,为典型的顶厚褶皱 分类优点:具有半定量化特点、考虑褶皱层厚度变化,隐含褶皱形成机制; 分类缺点:相对理想化、考虑二维空间忽视三维变化。 4、论述褶皱位态分类的原则和类型,并评述其优缺点。(15分) 1)直立水平褶皱:轴面近直立,枢纽近水平 2)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直立,枢纽倾伏 3)倾竖褶皱:轴面近直立,枢纽近直立 4)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枢纽近水平 5)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枢纽倾伏 6)斜卧褶皱:轴面和枢纽两者倾向一致、倾角近相等 7)平卧褶皱:轴面近水平,枢纽近水平 分类优点:具有半定量化特点、考虑褶皱层三维形态、利用三角图解较为形象; 分类缺点:相对理想化、未考虑岩层厚度变化。

油层物理所有名词解释

油层物理名词解释 1.粒度组成:指构成砂岩的各种大小不同颗粒的百分含量,常用重量百分数表示。 2.岩石比面:单位体积岩石内岩石骨架的总表面积或孔隙内表面积。 3.孔隙度:岩石中孔隙体积Vp(或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空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 Vb的比值。 4.孔喉比:孔隙直径与吼道直径的比值。 5.岩石绝对孔隙度:岩石的总孔隙度Va与岩石外表体积Vb之比。 6.岩石的有效孔隙体积:是指在一定压差下被油气饱和并参与渗流的连通孔隙体积。 7.岩石流动孔隙体积:是指在含油岩石中,流体能在其内流动的孔隙体积Vff。相比有效 孔隙度:排除了死孔隙和那些为毛管力所束缚的液体所占的孔隙,还排除了岩石表面液膜的体积。 8.岩石压缩系数:当油层压力每降低单位压力时,单位体积岩石中孔隙体积的缩小值。 9.地层综合弹性压缩系数:地层每下降单位压降时,单位体积岩石中孔隙及液体总的体积 的变化值。 10.弹性可采储量:地层压力从原始地层压力Pi下降至原油泡点压力(饱和地层压力)Pb时, 可采出的流体量。 11.饱和度:储层岩石孔隙中某种流体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12.原始含油饱和度:油藏投入开发以前多测出的储层岩石孔隙空间中原始含油体积Voi与 岩石孔隙体积Vp的比值。 13.原始含水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油藏投入开发以前储层岩石孔隙空间中原始含水体积 Vwi与岩石孔隙体积Vp的比值。 14.目前油气水饱和度:油田开发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测得的油气水饱和度,也称为含 油,含气,含水饱和度。 15.残余油饱和度:随着油田开发油层能量衰竭,即是经过注水后还会在地层孔隙中存在着 尚未驱尽的原油,他在岩石孔隙中所占的体积分数。 16.岩石绝对渗透率:当岩石全部孔隙中百分百还有某种单相流体,并且流体与岩石不发生 化学和物理的作用,发生层流流动时的渗透率。 17.达西定律:单位时间内流体通过多孔介质的流量与加在多孔介质两端的压力差和介质中 的截面积成正比,与多孔介质的长度和液体的粘度成反比。 18.气体滑动效应:由于气固之间的分子作用力远比液固间的分子间作用力小得多,在管壁 处的气体分子有的仍处于运动状态,并不全部粘附于管壁上。另一方面,相邻的气体分子由于动量交换,可连同管壁处的气体分子一起作定向的沿管壁流动。简而言之,就是低压气体渗流时,其流速在毛孔断面的分布偏离粘性流体流动的特性,出现气体分子在管壁处流体速度不等于0的流动现象。 19.等效渗流阻力原理:两种岩石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若渗流阻力相等,则通过岩石的流量 也相等。 20.敏感性矿物:对油藏开发过程中,进入油层的水,酸,盐,碱等物质及对流体流速产生 敏感的其他可以导致储层渗透率下降的物质。 21.速敏:注入或产出流体的流速增大到某一数值时引起储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22.临界流速:注入或产出流体的流速增大到某一数值时引起储层渗透率下降的临界速度。 23.水敏:与地层不配伍的外来流体进入地层后,引起粘土膨胀,分散,运移导致渗透率下降 的现象。评价的目的:寻找与地层配伍的注入流体。 24.盐敏:随着含盐度的下降,粘土矿物晶层扩张增大,膨胀增加,地层渗透率不断下降。 盐敏的目的:找出与地层渗透率明显下降的临界矿化度。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考研自用必背50个

《现代汉语》名词解释50个 -354汉语基础考试用【必背】 第一章语音 1.语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人类通过发音器官来传递信息的声音。产生于物体的振动,具有物理属性;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具有生理属性;由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具有社会属性。其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2.元音:元音是气流振动声带发出声音,经过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又叫母音,如“a、o、e”等。发元音时,气流较弱,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元音更加响亮。 3.辅音:辅音是气流经过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又叫子音,如“b、p、m、f”等。发辅音时,气流较强,声带不一定振动,声音一般不响亮。 4.音素: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段,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如花(hua)可以划分出“h、u、a”三个音素。 5.音色:音色指的是声音的特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造成音色不同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发音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发音时共鸣器的形状不同。 6.音节:音节是由音素构成的语音片段,是听话时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一个音节可以只有一个音素,也可以由几个音素合成。 7.音高:音高指的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汉语字音之声调、句子之语调的不同主要是由音高的高低升降形成的格式造成的。 8.音强: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语言中的重音、轻音是由音强的不同所致。 9.音长: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他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发音体振动时间持续久,声音就长,反之则短。 10.声调:声调指的是依附在音节上的超音段成分,在音高变化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 11.零声母:在普通话里有一些音节没有辅音声母,习惯上叫作“零声母”,如“衣、无、语、安、恩”等都属于没有辅音声母的“零声母”音节。 12.复元音:复元音指的是发音时舌位、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复元音有前响复元音、中响复元音和后响复元音三类。 13.韵腹:韵腹是韵母的主干,是韵母中不可缺少的,和韵尾、韵头相比,声音最清晰响亮,所以也叫“主要元音”,所有的元音都能出现在韵腹的位置上。 14.音位:音位是按照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最小的区别意义的语音单位。 15.四呼:四呼是按韵母开头的元音口形分类的。把韵母开头的发音按唇形和舌位的不同,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 16.调值:调值是指依附在音节里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的固定格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音。一般用“五度标记法”来标记调值。 17.调类:调类是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汉语普通话中有四种基本的调值,就有四种调类。 18.轻声:轻声是四声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比原调又短又轻的声调变体。:“轻”是就音节的音强而言,音波振幅比原调小,听起来声音轻些、弱些;“短”是就音长而言,轻声音节比原调音节听起来时间短一些。轻声有区别词义和区分词性的作用。 19.儿化: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如“花儿”中的“儿”字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也不是音素,只是一个表示卷舌动作的符号。儿化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和表示细小、轻松或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的作用。 20.语调:说话或朗读时,句子有停顿,声音有轻重快慢和高低长短的变化,这些统称为语调。

《综合地质学》复习资料-地大北京

一、名词解释: 矿物:岩石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的无机固体物质。 砾岩:陆源碎屑直径大于2mm,含量大于50%的沉积岩。 砂岩:是由直径为0.01mm-2mm的碎屑颗粒组成的,其中砂的含量超过50%,是机械沉积作用的产物。 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样,大的称为斑晶,小的及未结晶的玻璃质称为称为基质,这种结构称为斑状结构。 似斑状构造:岩石由两群大小不同的矿物颗粒组成,但斑晶和基质基本上是同一时代的产物,是在相同或相近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结晶的,基质是显晶质的,这种结构称为似斑状构造。 沉积作用:在地球表面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所经 历的搬运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 沉积岩:是在地球表面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地质体。 岩浆岩: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或者喷出地表,温度降低,最后冷凝成的岩石。花岗岩: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却形成的酸性火成岩,不易风化,颜色美观,硬度高,耐磨损,在地壳上分布最广,主要成分是长石、云母和石英。 玄武岩:一种基性喷出岩,SiO2含量变化于45%~52%之间,主要矿物成分为基性斜长石和单斜辉石。 岩盆:是中央微向下凹的整合盆状侵入体。

流面:侵入岩的原生流动搞糟,是片状、板状矿物及扁平捕掳体、析离体作平行排列形成的流面构造。 流线:侵入岩的原生流动构造,是指岩浆流动过程中针状、柱状矿物或长形捕掳体定向排列 形成的线状构造。 倾角:倾向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所夹锐角。 变质作用:现存岩石在固态条件下由于温度、压力的改变及化学活动流体的参与导致岩石发生成分、结构和构造方面改变的一种地质作用。 交代作用:固体岩石在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参与下通过组分的带入带出而使岩石总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 板岩:具有板状构造的浅变质岩石,由泥质岩、粉砂岩或中酸凝灰岩经轻微变质作用而形成。 面相:在垂直褶皱的剖面上观察,岩层沿轴面所示由老到新的方向。 面向:是指成层岩层顶面法线所指的方向,是成层岩系中岩层由老变新(由底面至顶面)的方向。 倾向:倾斜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线为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指的沿平面向下倾斜 的方位即为倾向。 走向: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做走向线,走向线向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走向。 视倾角: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参考面上的投影线的夹角,叫视倾角。 侧伏角:是指当线状构造在某一斜面内时,此线与其所在面走向线之间所夹锐角,称为此线在那个面上的侧伏角。

石油工程测井基本名词解释

一、名词概念 1. Well logging 测井:油气田地球物理测井,简称测井well logging ,是应用物理方法研究油气田钻井地质剖面和井的技术状况,寻找油气层并监测油气层开发的一门应用技术。 2. Electrical logs 电法测井:是指以研究岩石及其孔隙流体的导电性、电化学性质及介电性为基础的一大类测井方法,包括以测量岩层电化学特性、导电特性和介电特性为基础的三小类测井方法。 3. Acoustic logs 声波测井:是通过研究声波在井下岩层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来了解岩层的地质特性和井的技术状况的一类测井方法。 4. Nuclear logs 核测井:是根据岩石及其孔隙流体的核物理性质,研究钻井地质剖面,勘探石油、天然气、煤以及铀等有用矿藏的地球物理方法,是地球物理测井的重要组成部分。 5. Production logs 生产测井PL:泛指油气田投产后,在生产井或注入井中进行的一系列井下地球物理观测。它是监测油气田开发动态的主要技术手段,是油气田储集层评价、开发方案编制和调整、井下技术状况检测、作业措施实施和效果评价的重要手段。根据测量对象和应用范围,生产测井大致可分为生产动态、产层评价和工程技术三类。 6. Apparent resisitivity 视电阻率:把电极系放在井中某一位置,能测得该点的一个电阻率值,该值受井眼、围岩、泥浆侵入等环境影响,不等于地层的真实电阻率,称为视电阻率。当电极系沿井身连续移动时,则可测得视电阻率随井身变化的曲线。这R,纵坐标为深度H的曲线叫视电阻率曲线。 种横坐标为视电阻率 a 7. Reservoir 储集层:在石油工业中,储集层是指具有一定孔隙性和渗透性的岩层。例如油气水层。 8. increased resistance invasion 高侵:当地层孔隙中原来含有的流体电阻率较低时,电阻率较高的钻井液滤液侵入后,侵入带岩石电阻率升高,这种钻井液滤液侵入称为钻井液高侵,R XO

《油田化学》复习题及答案-84701426571424257

一、名词解释。 1.铝氧八面体:一个铝原子与六个氧原子构成的铝原子在中间,氧原子在六个顶点的八 面体结构。 2.晶格取代:晶格中发生离子取代而晶体结构不变。 3.速凝剂:缩短水泥浆凝固时间,加速硬化过程,可以缩短开钻时间,减少失水,防 止气窜。 4.表面活性剂:少量存在就能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剂。 5.乳状液:一种液体以细小液滴分散在另外一种互不相溶的液体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 称为乳状液。 6.稠油:指在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的粘度超过100MPa.S原油。 7.双液法调剖:向油层注入由隔离液隔开的两种可相互发生反应的液体,当将这两种 液体向油层内部推至一定距离,隔离液将变薄至不起隔离作用,而这两种液体就可发生反应,产生封堵地层的物质。 8.取代度:指在纤维素分子每个链节上有三个羟基,羟基上的氢被取代而生成醚的个 数。也称作醚化度。 9.冻胶:就是高聚物分子在外界条件作用下相互联结而成的空间网状结构,在网状结 构的孔隙中填满了液体。 10.油井结蜡:在采油过程中,由于地层温度压力降低以及轻质烷烃的逸出,溶解在原油中 的石蜡会以晶体的形式析出,并依附在油管壁、套管壁、抽油泵以及其它采油设备上,形成蜡沉积物。 11.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 12.注水井调剖:在注水井注入化学剂、降低高渗透层段的吸水量,从而相应提高注水压力, 达到提高中、低渗透层段吸水量,改善注水井吸水剖面,提高注入水体积波及系数,改善水驱状况的方法。 13.聚合度:聚合物分子所含单体单元的数目称为聚合度。 14.单体:合成高分子的原料称单体。 15.表面活性剂HLB值:表面活性剂的亲水能力与亲油能力的平衡关系值,是一个相对的 数值,HLB值越小,亲油性越强;HLB值越大,亲水性越强。 16.稠环芳香烃: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苯环分别共用两个相邻的碳原子而成的芳香烃。 17.交联剂:能使线型高分子化合物产生交联的物质叫交联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