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屈原之我见

屈原之我见

屈原之我见
屈原之我见

屈原之我见

我们都知道屈原名平,字原,通常称他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贵族,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浪漫主义的文学写作手法。他曾创作《离骚》《九歌》等名篇,开创了“楚辞”这种文体。屈原还是楚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但他不被昏庸的楚王重用,最后怀抱大石沉溺于汨罗江而死。因此后人设定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以纪念屈原。

提起屈原,我首先敬佩于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并且顷襄王即位之后一直排斥屈原,屈原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这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的确还是一个令人钦佩的文学家。他用浪漫主义的文风书写了让人称绝的《离骚》。《离骚》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比喻等的修辞手法,继承了《诗经》中比兴的手法,并且使之更为丰富。其间还大量运用神话,使《离骚》更加具有艺术魅力。

屈原还有着杰出的政治才能。他提倡举贤授能,彰明法度改良内政并且主张联齐抗秦的策略。在屈原的努力之下楚国国力曾一度有所上升。

所以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这样评价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但是关于屈原我还有一些其他的看法。班固曾经批判屈原“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我认为这不无道理。

屈原更像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政治家。屈原的悲剧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自身性格的缺陷。当其被流放之时,鲜有为其奔走呼告者,而多为落井下石者,我认为这恰恰说明屈原的为人之道有待商榷。

起初,他颇受楚怀王重用,曾官至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一度皆出于其手。然而要使自己能够长久的栖身于要职,更多的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就必须要懂得收敛锋芒,为人要多几分和善、谦厚,减少自身的不可一世的气息。倘若屈原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又怎会无一知心人最后孤身一人投江而死呢?

在屈原的思想中,他要铲除一切奸佞,反对一切他认为不对的事情,而不假思索时机是否正确,场合是否适当,方法是否恰当。无论何时,永远无法保证所有的人均是谦谦君子,事情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发生的。而由于屈原的这种思想,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毫不避讳的高声批判,使奸臣对其心生恐惧,竭力诋毁排挤屈原。三人成虎,试问,屈原怎能立足于朝廷呢?

还有在屈原被流放之际,屈原大作《离骚》。虽然《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但他在其中怒斥国君、他的弟子、朝臣,这无疑为自己树立了更多的对立者。在这种情况下,还如何希望国君能够再次重用他,旧人念在之前的情义帮助他呢?况且,在那个时代,君臣的界限怎可轻易跨越?君就是君,作为臣子怎可大声批判君主的不是。具体语句如下:“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讽刺楚王)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以齌怒。”(批判国君不重用自己)

“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批判自己的弟子)

再次屈原总是将自己游离于世界之外,他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过于孤芳自赏,正如班固所说的“露才扬己”。屈原在《离骚》中所说:“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还有其死前曾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但作为一个社会人,有谁可以真正游离于世界之外呢?过度的不容于世界最终的结果也只有被世人抛弃。

总之,我虽赞同于屈原的政治理念,但我认为屈原应用一种更为智慧的方式对待事物,对待事物不能只是激烈的对抗。

我一直比较欣赏狄仁杰式的人物。狄仁杰位居内阁大臣,被尊称为“阁老”。虽然同样存在着如武三思、来俊臣这样的奸佞小人,而他却以能更加聪慧的方式处理矛盾,使自己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政治作用。

或者像苏轼式的人物。虽命运多舛,但犹可乐观对待世界,在自己的所处的位置发挥最大的作用。是太守就造福一方百姓;是翰林学士就努力使国家国泰民安。又何必浪费生命于发泄牢骚与不满之上呢?最后陈尸汨罗江中又对楚国何益呢?

所以班固曾经这么评价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屈原正如同存活在大地上的任何一个人一样,有着他的可称赞之处和有待商榷之处。就像“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这就是我眼中的屈原。

屈原 涉江

《涉江》屈原 【作品简介】 《涉江》选自《楚辞·九章》。《九章》包括《惜诵》《涉江》《衷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jú)颂》《悲回风》,共计九篇。除《橘颂》或为早年作品外,余皆反映其遭谗及放逐后的.生活,抨击腐朽贵族集团,表现出要求改革政治的进步思想。 《涉江》是屈原晚年的作品。这是一首纪行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叙写了作者于顷襄王三年(前296)第二次被放逐后,渡江而南的经历和思想情况,故题名“涉江”,当时屈原在流放途中,渡过长江,登上鄂渚,穿过洞庭,走到沅水上游。在行径辰阳,进入淑浦之后,写下了这首诗。 【原文】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

淹回水而疑滞。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原文】 (第一段) 余幼好(hào)此奇服兮,(1) 年既老而不衰。(2) 带长铗(jiá)之陆离兮,(3) 冠(guàn)切云之崔(cuī)嵬(wěi)。(4) 被(pī)明月兮珮宝璐(lù)。(5)

古代文学——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古代文学——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出身于楚国贵族。 1、屈原生活的时代特点。 是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秦楚间军事和政治斗争异常激烈,而楚国旧贵族势力非常强大,政治腐败。楚怀王昏庸贪婪,刚愎自用。张仪为秦离间齐楚联盟,答应拱手相送商於之地六百里给楚,等齐楚联盟解约后,又谎称商於之地六里。结果秦楚交战,楚遭到惨败。后来秦楚约盟,楚怀王以拘张仪为条件答应了,但张仪到楚后,收买怀王宠姬兰袖,宠臣靳尚而逃脱。屈原曾谏楚怀王杀张仪,又劝谏怀王不要往秦国,但都没有被采纳。楚怀王入秦,即被扣押,囚秦三年而死。顷襄王继位,听信谗言,仍然疏远屈原。楚国的国势逐渐由盛转衰,社会黑暗,国运殆危,屈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关系到楚国成败兴亡的激烈斗争的时代。这是屈原作品的创作背景。 2.屈原的政治主张。在内政上,他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在外交上,他主张联齐抗秦,坚持合纵联盟。 3.屈原的生平事迹。早年由于其出身和才能,深得楚怀王信任,曾任左徒(其职位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因奸佞小人的妒忌、谗言、排挤和打击,被怀王疏远,由左徒贬至三闾大夫,继而两次

被放逐。第一次在楚怀王时,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被流放到江南,历经长江、洞庭湖、沅水、湘水等处。长期的流放生活,屈原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绝望之情,最后自沉汩罗江而死,传说是在农历五月初五。 4、屈原的作品: 《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赋25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共24篇。至于《渔父》、《大招》,王逸疑不能明。在楚辞研究史上,除《离骚》、《天问》、《九章》的部分篇章之外,其他诸篇的作者问题都引起过争论。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定,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中,除去《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基本上都是屈原的作品,共计23篇。

《屈原》节选

17 屈原(节选) 泸州市周永福第一实验学校苏文海【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教师适时指导点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 2.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准备】 屈原生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部编版初中语文-《屈原》优秀教学设计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Megan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可以从介绍屈原导入,也可从历史剧的特点导入。 2. 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掌握学情。主要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通读情况,以确定后面的教学环节。 3. 作者简介。简要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及成就,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屈原》剧情简介。教师借助投影或板书,对《屈原》全剧内容进行介绍,帮助学生理解剧情,有效学习课文节选内容。 5. 《屈原》写作背景简介。适当介绍本剧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剧本的创作意图。 以上各环节介绍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有重点地做些笔记,以便学习课文时随时翻阅,帮助理解课文。 6. 初读课文,明确生字词读音。说明:边读边勾画,不认识的字可以由同桌合作解决,教师抽查明确。读不准的字音,学生自行查阅工具书。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本课除了课后的“读读写写”外,还有一些较为生僻的词语,注意引导学生查阅工具书明确读音和词义。 7. 布置课后任务:熟读课文,巩固字词。 第二课时

1. 课前检测。检测本课生字词的读音,听写本课的部分生字词。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为课文划分层次结构;教师巡视,倾听,纠正读不准的字音。注意:课文较长,一定给够阅读思考时间。 3. 梳理课文的层次结构。说明:课文层次结构参见教师教学用书。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做些引导。 4.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雷电颂”。随文学习这部分出现的生字词。 问题一: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仔细阅读,说说这两个层次分别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层,呼唤与歌颂;第二层,怒斥和愤懑。 问题二:阅读第一层,具体说说诗人呼唤与歌颂的是什么,各种事物分别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可以要求学生试着用“诗人呼唤________,希望________”这样的句式回答问题。 5. 朗读第一层,体会诗人呼唤与赞颂的强烈情感,读出语气、语调。 问题:阅读第二层,具体说说诗人怒斥和愤懑的是什么,各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可以用“屈原斥责________,因为________”的句式回答问题。 6. 朗读第二层,体会诗人呼唤与赞颂的强烈情感,读出语气、语调。 7. 布置课后任务: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第三课时

《离骚》(节选)赏析-屈原

《离骚》(节选)赏析学习目的1.学习屈原的爱国热忱、坚强意志和高洁品格。2 .了解《离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学习重点1.体味《离骚》的抒情主人公的爱国精神、斗争意志和高洁的人格。2 .认识《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3 .掌握《离骚》的比兴手法。学习难点1.阅读和理解课文。2. 浪漫主义特色思考练习题目屈原的人格美在何处, 它有什么现实意义< 离骚>的浪漫主义手法是如何表现的本文的“比”“兴”手法意义何在* * 阅读与理解:1. 《离骚》简介:《离骚》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一篇自序性的抒情诗。《离骚》又是楚辞的代表作,人称楚辞为“骚体”或“骚”。“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一种具有楚文化特征的新诗体。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汉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于是《楚辞》又成为《诗经》之后的另一部诗歌总集。题目“离骚”二字,原是楚国民歌乐曲名,即“牢骚”、“牢愁”的音转;它又含有遭遇忧患、内心抑郁不平的意思。司马迁认为是“离忧”,班固认为是“遭忧”,王逸理解为“别愁”。《离骚》全篇可分三层意思:第一层写诗人的身世、品质、抱负、与楚王和谄人的矛盾及矢志不渝的斗志;第二层写诗人对“美政”理想的追求和追求的失败。并对不见容于君,不受知于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第三层写诗人想出国远游,寻求实现抱负的机会,却终于不肯背离祖国,准备以身殉国。2. 译文(节选部分):我是高阳帝的后代呀,我尊敬的父亲名叫伯庸。在寅年的正月啊,寅庚日我降生到人间。父亲端相我初生时的气度啊,便赐给我一个美好的名字。给我取名叫正则啊,给我的字叫灵均。我有许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美好的仪态。我把江离和辟芷披在身上啊,把芬芳的秋兰结成佩饰戴在腰间。时光象水流一样快呀,只恐年岁不等我。早晨到高坡去摘取木兰啊,晚上到沙洲去摘取宿莽。时光飞逝不会久留啊,春秋四季频繁地更替。看见草木如此凋零啊,担心美人转眼到了暮年。楚王为何不趁年轻抛弃秽政?为什么不把这种法度改变?楚王如肯委任贤臣啊,我愿做先驱前来探路。昔日三王德行醇正啊,那一定是群贤荟萃的地方。岂但把蕙芷结成佩饰?申椒和菌桂也戴在身上。那唐尧和虞舜光明正大啊,遵循正道前途无量。夏桀、商纣何等猖狂恣肆,走上斜路而寸步难行。那结党营私的贵族苟且偷安,把楚王引到危险狭隘的路上。哪里是我惧怕灾祸呀,

涉江 屈原涉江原文

涉江屈原涉江原文 教学目的:一、学习屈原为理想而至死不渝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学习朗读古诗的方法,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运用想象、比喻、衬托等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感情。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抒情诗,让学生反复朗读去体会作者悲愤交加、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楚 辞》的句式特点; 二、通过指导古诗朗读方法,使学生学会诗中男读难懂的字词句。会翻译全诗。

三、让学生朗读中体会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课堂类型:讲读课 教授方法:讲授、总结。 课时:共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从远古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不知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宝贵的财富。其中,文学的殿堂尤为丰富:从诗经、楚辞,到诸子百家、先秦散文,再到

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明清小说,古文言简意赅,文词优美而意境深远。每一样都可以使我们留连驻足许久。 和《诗经》相比,屈原的作品抒情性很强,个性也很强。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 典诗歌有集体歌唱到个人创作的时代开始。《涉江》这首诗,我们主要想用朗读的形式来学习。 二、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在同反动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即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随投汨罗江而死。 所作《离骚》、《九章》等篇,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反动贵族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天问》对有关自然现象、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许多传统观念,提出了怀疑和质问,体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另有《九歌》等篇。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刘向辑集的《楚辞》。 三、生字词:

屈原的生平与作品

屈原的生平与作品 屈原的生平资料,比较可信的仅有《史记》中一篇传记。这篇传记似乎存在错乱,有些地方不易读明白。现在加上屈原作品中的自叙,和研究者中较流行的看法,姑且对他的生平描绘大致轮廓。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官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本传),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据推算,他当时仅二十多岁,可谓少年得志。后有上官大夫在怀王面前进谗,说屈原把他为怀王制定的政令都说成是自己的功劳,于是怀王“怒而疏屈平”(同上)。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这以后,楚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一系列问题。先是秦使张仪入楚,以财物贿赂佞臣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等人,用欺骗手法破坏了楚齐联盟。怀王发现上当后,大举发兵攻秦。可是,丹阳、蓝田战役相继失败,并丧失汉中之地。此时屈原曾受命使齐修复旧盟,但似乎没有结果。此后由于怀王外交上举措失当,楚国接连遭到秦、齐、韩、魏的围攻,陷入困境。大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一度被流放到汉北一带,这是他第一次被放逐。 怀王三十年,秦人诱骗怀王会于武关。屈原曾极力劝阻,而

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结果怀王被扣不得返回,三年后死于秦。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的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认真地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他自杀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①。 -------- ①参见闻一多《端午考》。又北朝魏收《五日》诗云:“因想苍梧郡,兹日祀东君。”似乎直到南北朝,南方还保存着端午节祭东君的习俗。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屈原(节选)》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屈原(节选)》课文详解 预习须知 一、写作背景 《屈原》是郭沫若写于1942年的一部历史剧,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作者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华》等历史剧,建国后发表了《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国殇shāng: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指这些人死后变成的神灵。 诡谲jué:狡诈,狡黠。文中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哗huá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 睥pì睨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镗tāng镗鞳tà鞳:拟声词。原指钟鼓等的声音,文中形容波涛声。 稽qǐ首:古代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 瘦削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非fēi难nàn:指摘和责问。 景jǐng仰yǎng:佩服尊敬,仰慕。 二、主题概述 剧本主要通过靳尚和郑詹尹的对话以及屈原被囚庙中对东皇太一、云中君等雕像的痛斥以及对风、雷、电的赞颂,表达了对昏庸腐朽的统治阶级的痛恨和不满,对自由与光明的礼赞和向往,塑造了伟大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表现了他义无反顾、正气凛然的斗争精神。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至结束):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四、思考探究 1.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2.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3.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找出几处,指出其所用的修辞方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①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现了屈原对风的热切期盼和对黑暗势力的痛恨。 ②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运用呼告、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决心。 ③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运用了呼告、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伟大自然力来毁灭这黑暗的社会,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④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他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通过反问、反复、比喻等手法的使用,深刻指出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昏庸无能的统治集团,欺民惑众,压迫人民。表达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4.屈原的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①内心独白想象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②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③比喻、拟人、排比、夸张、

2020年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离骚》是一部传世名著,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体现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1.《离骚》简介 屈原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其作品中表达了真挚的爱国情感,《离骚》一文正是在楚国灭亡之后,屈原在悲愤之余写出的一部作品,在文中作者阐述了对楚国君主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家走向覆亡表达了深切的悲痛,作者剖析了楚国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抨击了那些误国误君的奸佞之臣,以自我的高尚品德反衬了奸佞之人的品格低下。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战国争雄中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由于楚国君主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再加上君主任用奸臣,从而造成了楚国逐渐势微,连年征战失败,而楚怀王为首的贵族集团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至楚国人民的安危于不顾,从而走向了国家灭亡的悲剧。在当时的情况下,屈原被奸佞小人迫害流放,对楚国的危机无能为力,只能用发自肺腑的悲痛为楚国送上最后的哀歌。 2.屈原爱国情怀的体现 2.1热爱普通的楚国民众 忠君爱国是屈原爱国情怀的支撑,屈原一生兢兢业业、操劳国事、事事以国家为重,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带领楚国走向振兴,后来遭到了奸佞之臣的排挤迫害,依然对不失“存君兴国”的志向,希望能够实现强国安民的理想。中国古代就有极强的民生意识,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热爱民众、同情民众,才能设身处地的思考民众疾苦,

制定相应的休养生息政策。屈原对楚国人民有很深的情感,在《离骚》中屈原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国家动乱的最终承担着就是基层的民众,而屈原的志向就是振兴楚国,让楚国统一全国来结束战乱,让人民摆脱战争的困扰,从此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这种“亲民”、“爱民”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屈原的情怀中。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来看,屈原的思想和楚国人民的意愿息息相通,作为中国民族伟大的诗人,屈原痛心人民疾苦,关系普通民众的存亡,在《离骚》中,屈原虽然身处流放,但是矢志不渝,将自己一颗热心倾注到楚国人民身上,以悲痛的诗句写出了楚国人民亡国亡家的悲愤心情。 2.2对楚国的热爱 屈原是战国时代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人物,其准确把握当时的历史现状,针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情况,提出了振兴楚国的口号,在屈原看来,只有振兴楚国国力,才能为人民提供坚实的保障,保卫楚国的大好河山不被侵犯。但是屈原的主张却得不到认可,楚国的统治者依然醉生梦死,对残酷的现实视而不见,最终导致楚国灭亡。屈原对国家的热爱,不仅仅体现在政治方针的提出,针对楚国的现状,屈原提出了变法主张,制定完整的国家法制,并建立楚国自己的文字,同时要开放言路,让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纳入到楚国国家管理中,革除楚国多年的弊病,再者要改革军队素质,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并联合其他国家来维持楚国的稳定性,从这方面来说,屈原是一个伟大的变法践行者,其变法主张策略都是有利于国家壮大,在《离骚》中,屈

九章涉江 翻译

1、余幼好此奇服兮,年即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 我自幼就喜欢这奇伟的服饰啊,年纪老了爱好仍然没有减退。 【这两句写到了两个有关年龄方面的术语。一个是“幼”,一个是“老”。古代人写年龄的顺序分四段:幼、少、壮、老。古代没有青年的说法。屈原讲自己从小就喜欢穿奇异的服饰,直到年老也没有改变。“服”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服饰、穿戴;其次是佩饰,装扮、打扮,也喻指风格和气质;第三是用“佩戴”、“服饰”来表达自己的人生选择和人生追求。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两句通过服饰、穿着、装扮来表达自己的人生选择和追求的与众不同,说明自己从很小的时候就与一般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有自己的人生选择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一直到年纪大的时候还没有任何改变。这个“老”具体指多大呢?古人云:“五十始衰,六十将老,七十曰老。”但这里的“老”并不是说自己真的到了七十多岁,而是说即使到了年纪很大的时候也不会改变。“衰”有衰竭、后悔、改变、消退的意思。】 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帽。身上披挂着珍珠佩戴着美玉。 【这三句是对“奇服”的具体描写。当时佩长剑不是武士的装扮,而是代表自己侠义的身份,是一种正义的象征。象李白本不会舞剑但是还仗剑远游。“切云”冠名;“冠切云之崔嵬”,定语“崔嵬”后置,意即戴着高高的切云帽。“被”通“披”;“明月”即“明月珠”,珠宝之一种;“璐”玉之一种。】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世道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却高视阔步,置之不理。坐上驾着青龙两边配有白龙的车子,我要同重华一道去游仙宫。 【整个社会一片混乱、正邪颠倒、是非不分,没有一个人理解屈原。屈原不仅在楚国都城没有一个知音,就是在少数民族居住的蛮夷之地也难以找到知己。 屈原把生活中极大的挫折和不幸在精神上作了提炼,化作精神追求的勇气:“吾方高驰而不顾。”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即使经受种种打击也不后悔,还要有很高的追求;二是表达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眷念情绪,说是“不顾”,其实精神上难以摆脱。】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登上昆仑山啊吃那玉的精英,我要与天地啊同寿,我要和日月啊同样光明。可悲啊,楚国没人了解我,明早我就要渡过长江和湘水了。 【这几句诗对后来人影响太大,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见,屈原的精神光辉普照大地。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运用的是神话。神话中的昆仑山是一座神山,山分三层,最上面一层连接天庭。“登昆仑”就是到了天上。 这里的“江湘”是虚拟的。其实,屈原的流放的整个行程没有到长江,仅仅在湘江和沅江一带,而其流放主要地则是在湘江的一条支流汨罗江附近,最后自沉汨罗江而死。】 2、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在鄂渚登岸,回头遥望国都,对着秋冬的寒风叹息。让我的马慢慢地走上山岗,让我的车来到方林。【先走陆路:“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汉代人所说屈原作品“二十五篇”问题

汉代人所说屈原作品“二十五篇”问题 罗浮居士 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里有两处提到屈原的作品是“二十五篇”。一处是《楚辞章句·离骚后叙》: 屈原履忠被谗,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暗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 另一处是《楚辞章句·天问后叙》: 昔屈原所作,凡二十五篇。 显然,王逸明白说屈原的作品是“二十五篇”。 今本《楚辞章句》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的序都说该作品是“屈原之所作也”。《大招序》则说: 《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屈原放流九年,忧思烦乱,精神越散,与形离别,恐命将终,所行不遂,故愤然大招其魂,盛称楚国之乐,崇怀、襄之德,以比三王,能任用贤,公卿明察,能荐举人。宜辅佐之,以兴至治,因以风谏,达己之志也。 再对比《惜誓序》所说的: 《惜誓》者,不知谁所作也。或曰贾谊,疑不能明也。 显然,王逸在《大招序》中虽然说“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但是他毕竟是把《大招》定为屈原的作品,该序即是从认为屈原作《大招》以自招其魂的角度立说。那么,由今本《楚辞章句》来看,《离骚》、《天问》、《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共六篇,《九章》是九篇,再加上《九歌》十一篇,则总共二十六篇。这与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后叙》和《天问后叙》都说的“二十五篇”不符。 根据我稔山人的论文《〈九歌〉篇目考证》对《九歌》篇目的考证,原本《九歌》只有《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以及一个没有篇名的乱辞,而不包括《国殇》。则《九歌》就是九篇。并且,《国殇》是一篇。《国殇》也是屈原的作品,它应该是在唐末五代时期窜入了《九歌》。今本《礼魂》的篇名“礼魂”二字,也应该是在这个时期由在文本的开头讹误成了篇名。那么,王逸所认为的屈原的作品,就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国殇》,总共二十五篇,与《楚辞章句·离骚后叙》、《天问后叙》所说的相符。 王逸的《楚辞章句》根据刘向、歆父子所编订的《楚辞》,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根据刘向、歆父子的《别录》和《七略》,所以《汉书·艺文志》所说的“屈原赋二十五篇”以及具体指的是哪些篇目应当与王逸的说法具有一致性。

屈原简介

屈原简介 导读: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 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屈原,芈[mǐ]姓屈氏(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名平,字原,生卒年未见正史记载,史学界尚有争论,(约生于前353年—前335年,死于前283年—前269年),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公元前340年屈原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

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mì)罗江自杀。老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定于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关于端午节其中的一种说法)。对于屈原的忠而见疏,后世诗人阵志岁遥为郁结,其诗《屈原》云:“浩气干霄汉,沉湘忠佞分。材堪佐明主,无计事昏君。”(《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 此不仅对爱国者屈原,也是对历代“王之荩臣”(《诗·大雅·文王》)的由衷忾惜;不只对当时楚王,

屈原姓氏分析

屈原姓氏分析 《史记·屈原列传》开宗明义,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说明屈氏家族是与楚王同姓的王室贵族。楚王姓熊,屈原姓屈,他们怎么会同姓呢?这里面有个穷本溯源的问题。我们今天通用的许许多多的姓,是从古代少数几个姓中衍生出来的。古时候姓的起源很有意思,在母系社会里就有了姓。那时候的婚姻是很原始的群婚制,男女之间的结合是随意性极大的"偶合"与"野合",孩子生下地,不知道他的父亲是谁,只好跟着母亲姓。因此,最早几个姓都带有女字旁,如:姬、姒、妊、姜等。随着人类不断地繁衍生息,婚姻制度的进化,一片片土地的开发利用,原来的那几个姓不够用了,发展到以部族名、朝代名、国名、地名、人名为姓,如:唐、虞、夏、商、周、齐、楚、燕、秦、韩、赵、魏、鄢、郑、邓、隋,王、后、公、侯等;有的以动物名为姓,如:马、牛、羊、鹿等;有的以植物名为姓,如:桑、苗、杨、柳等;有的以矿物名为姓,如:金、银、铁、锡等;有的以颜色标志为姓,如:朱、黄、蓝、白、黑等。还有许多许多,需要人类去发现,去选择,不像今天我们有了《百家姓》、《千家姓》和《万姓统谱》,子女随着父亲的姓起个名字就行了。熊、屈二姓都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高阳帝名颛顼(专虚),高阳氏是他的号。他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按理他应该有姓,因为黄帝姓公孙,后改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但史籍没有标明颛顼的姓,我们不能按今天子袭父姓的通例任意给他加个姓,

因为古时候姓氏的来源太广泛了,有名无姓、有号无姓的情况也常见。熊、屈二姓虽然共着一个远祖高阳氏,但只能算同源,还不能算同姓。直到高阳氏传到他的第五代孙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第六个儿子名叫季连,随羊叫声姓"咩",熊、屈二姓都是季连的后代。《史记索隐》引《系本》说:"六曰季连,是为咩姓。季连者,楚是也。"又引宋忠说:"季连,名也,咩姓,诸楚所出。"熊姓什么时候从咩姓中分化出来的呢?远在周文王还是西 伯(商的封爵)的时候(约公元前11世纪),季连有个后裔名叫鬻(y )熊,辅佐周文工有功,却过早地去世了。鬻熊有个儿子名叫熊丽,是从他父亲的名字里截取了一个"熊"字来作姓.熊姓便从这个时候起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文王的儿子姬发推翻殷商王朝建立西周王朝,是为周武王。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三,做了一件颇得人心的好事:奖励选拔对王室有贡献者的后代。因为鬻熊曾经是他祖父周文王的老师,他便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子爵,居丹阳。熊绎便成了楚国的开国之君。后经精明强干的楚人苦心经营了数百年,中国南方有了一个由熊姓统治的强大楚国。屈氏家族的始祖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楚子玢冒十七年(公元前741年),玢冒卒,其弟熊通杀死玢冒的儿子自立为楚君。他自恃武力,要挟周王朝封他最高爵位,周桓王不准,他便无视周天子的王权,大言不惭地说:"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于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自立为楚武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诸侯王。封地位居莫敖、屡建战功的儿子暇"食

《涉江》赏析

《涉江》赏析 【作者介绍】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伟大的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人。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在同反动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yǐng]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的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著作有长诗《离骚》和《天问》,组诗《九歌》《九章》等。《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二十五篇,其书久佚,后代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汉代学者刘向辑集的《楚辞》。 【解题】 《涉江》选自《楚辞·九章》。《九章》包括《惜诵》《涉江》《衷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jú)颂》《悲回风》,共计九篇。除《橘颂》或为早年作品外,余皆反映其遭谗及

放逐后的.生活,抨击腐朽贵族集团,表现出要求改革政治的进步思想。 《涉江》是屈原晚年的作品。这是一首纪行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叙写了作者于顷襄王三年(前296)第二次被放逐后,渡江而南的经历和思想情况,故题名“涉江”,当时屈原在流放途中,渡过长江,登上鄂渚,穿过洞庭,走到沅水上游。在行径辰阳,进入淑浦之后,写下了这首诗。 【注评】 余幼好(hào)此奇服兮,【余:我。好:爱好。奇服:奇特的服饰,指下文的长铗、切云冠、明月(珠)、宝璐等。兮:语气词,相当于“啊”,表句读的停顿,并起舒缓语气、抒发感情的作用。】年既老而不衰。【既:已经,副词。不衰:指对奇服的爱好没有减弱。】带长铗(jiá)之陆离兮,【铗:剑柄,这里指剑。陆离:长的样子,是“长铗”的后置定语。】冠(guàn)切云之崔(cuī)嵬(wěi)。【冠:用作动词,戴。切云:一种很高的帽子的名称。崔嵬:高耸的样子,是“切云”的后置定语。】被(pī)明月兮珮宝璐(lù)。【被:通“披”。明月:珍珠名称,即夜光珠。珮:同“佩”。璐:美玉。○写诗人奇伟瑰丽的服饰和始终如一的爱好,表现他高洁的品质和坚贞不渝的精神。】世溷(hūn)浊而莫余知兮,【溷浊:即“混浊”,肮脏。莫余知:莫知余,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没有谁,无指代词。知,了解。】吾方高驰而不顾。【方:正在,副词。高驰:大步地驰骋。顾:回头。○写诗人身处黑暗的世道,虽遭迫害排斥,但决不妥协,见其坚持真理的精神。】驾青虬(qiú)兮骖(cān)白螭(chī),【驾青虬:用青龙驾车。虬,传说中有角的龙。骖白螭:用白龙做骖马。骖,驾在车子两侧的马。这里用作动词。螭,传说中无角的龙。】吾与重(chóng)华游兮瑶之圃。【重华:虞舜的名。相传舜重瞳,

屈原的生平故事及其作品

屈原的生平故事及其作品 屈原的生平故事简介: 屈原(约前304~约前278),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两度使齐、竭力救楚。屈原很年轻时,楚怀王发现了他的才华,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左徒,参与议论政事,起草政会的工作,并且兼管外交。面对七国争雄的政治局面,楚国上层贵族产生两条路线:一派是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投降路线;另一派是以屈原等一些策士为首的反投降路线,主张楚国与齐国要联合魏、赵、韩、燕等结成一个“合纵”的阵营,以抗拒强秦。两条路线形成尖锐的对立。但是由于楚怀王目光短浅,昏庸无能,使亲秦派占了上风。以楚王、靳尚等最高统治集团,横征暴敛,吏治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公元前313 年(楚怀王十六年),屈原出使齐国不久,秦惠文王为破坏六国合纵联盟,打算首先攻打齐国,而当时齐楚友好,关系十分密切。秦惠文王担心一旦攻齐,楚国会助战,为了说服楚国在他侵略齐国时保持中立,就派张仪带着厚礼游说楚国贵族,并许诺愿意奉送商於的六百里土地。绝齐连秦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齐国,在齐国的屈原感到十分痛苦和忧虑,匆忙回楚,被怀王冷落。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派使臣去秦国接受商於六百里土地,张仪却不认账,怀王恼羞成怒。屈原建议重新与齐和好,以后再合力攻秦。怀王对秦用兵连连失利,损兵折将,怀王感到势单力薄。在国家陷入危机的时候,倍遭怀王疏远和冷淡的屈原,再次建议怀王联齐抗秦。楚怀王虽然还不甘心,但是被形势所逼,也只好答应了。于是派屈

屈原《涉江》漫谈

《涉江》漫谈 这个学期,我也读了一些关于楚辞、关于《涉江》的研究著作,但对于屈原《涉江》里的一些问题,终归形成不了有体系的思想,因此,在这里只好取名“漫谈”来解读《涉江》。 《涉江》作为《九章》里的一篇文章,我们首先要对《九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九章》共包括九篇文章,按照王逸《楚辞章句》的顺序依次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为什么叫做《九章》呢?王逸说“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但是,朱熹在《楚辞集注》里说:“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那么,二人究竟谁说得对呢? 从《九章》各篇的内容来看,朱熹的说法是符合事实的,王逸则是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并且对于《九章》各篇,王逸也不是按写作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排列的。郭沫若《屈原赋今译》认为“《九章》中,《橘颂》一篇,题材与情趣不同,这可能是屈原早期的作品……《橘颂》以外的八章,便是失意以后的自述,大抵《惜诵》较早,可能是初受疏远时所作。《抽思》、《思美人》次之,《悲回风》、《涉江》又次之。《哀郢》毫无疑问是顷襄王王廿一年,郢都破灭于白起时所作。《怀沙》、《惜往日》大抵就是蝉联而下的作品了。”游国恩先生则做了大量的考证,对这个问题有了更加细致的阐释,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因为个人能力的缘故,在这里只单列出游先生所排《九章》的次序:《惜诵》、《抽思》、《悲回风》、《思美人》、《哀郢》、《涉江》、《橘

颂》、《怀沙》、《惜往日》。并且,游先生对每篇所作年代做了详细考证(其实,对于《九章》的研究,其作年问题是重中之重,但这个问题非本人能力所及。汤炳正先生就说过探索《九章》的写作时地问题是极其复杂的,在他的著作中也列有林云铭、蒋骥、郭沫若、游国恩等楚辞大家当然也包括汤先生自己对于《九章》创作时间的见解。他们的说法到底谁对谁错,我不敢妄加评论,然正如《四库全书》对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所评价的那样:“据事迹之年月,道里之远近,以定所作之时地,虽穿凿附会,所不能无;而徵实之谈,终胜悬断”,他们的说法都有一定的根据,但毕竟因为掌握的资料有限等原因,一些问题难免主观臆测,但总之是“瑕不掩瑜”,做到了“汰其冗芜,简其精要”,给后人以启示激发。在这里,本文多采用游国恩先生的说法)。 对于《涉江》之所以排在《哀郢》之后,游先生认为蒋骥所说“《涉江》、《哀郢》皆顷襄王时放于江南所作。然《哀郢》发郢而至陵阳,皆自西往东;《涉江》从鄂渚入溆浦”,乃自东北往西南,当在既放阳陵之后”是确信无疑的。游国恩先生还认为,《涉江》最早作于顷襄王十一年以后,此时屈原见放九年,不得召回,因此在再无归乡的希望。由此我们可想而知,屈原作此篇时年迈衰老(游先生假定这时屈子57岁),又恰值春寒料峭,长期见放,无召回之希望,将行未行却是去国愈远,了解这些是有助于这是有助于我们理解《涉江》中,屈子所饱含的那种悲情的。 下面我们来具体谈一谈怎样理解《涉江》。

屈原性格分析

屈原性格分析 性格决定成败,决定命运。屈原的性格自然也决定着他的政治命运。《离骚》是屈原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表达了他的美政理想,也显示了他的性格特征,突出了他的崇高人格,也演示了他的政治悲剧。 《离骚》是屈原悲剧命运的逐步展现,深刻显示了屈原的悲剧灵魂。他赋予其文,其文彰显其人。屈原将痛苦倾注于笔端,通过悲愤之笔,塑造了一位高贵正直、执着理想、好修为常、披香戴芳、餐英饮露、眷恋君主、心忧生民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抒发了自己的愤懑之情。但就是这个道德品质近乎完美、堪称中国社会人格美最高象征的美政家,为什么会满载着自己的激情与梦想一步步踏上了以死明志的殉道之路呢从《离骚》中,我们可以看到,屈原以自身无法克服的孤傲、偏执性格极尽煎熬地活在坚守理想与屈从世俗、远方求仕与留恋故土、苟且偷安与从彭咸所居的冲突与矛盾中,他的性格特质与心理价值取向使他在这种矛盾中难以调和,也成为他在政治上壮志难酬的性格成因。 屈原的性格特质是“以自我为中心”,强烈关注自我,表现出天生的优越感、极度的自尊感、近乎神化的自信感和高度的完美感,常常沉浸在过度的自我肯定、赞美和陶醉中,并由此衍生出了一种孤芳自赏、舍我其谁、独一无二的心理价值取向。因而在自身的政治实践中,屈原既不能正确地把握自我,也不能恰当地合宜于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行为自负,没有政治同盟 从《离骚》可见,在性格上,屈原自视甚高。他对自己高贵的出身和贵族的血统相当重视与自负。他认定了自己的不凡,在生命之初就进行了隆重与完美的渲染。他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肮脏败坏,唯有自己清白而忠诚、高洁而忠烈,除自己之外,其他人仿佛都是世俗庸人、恶草污秽,不仅不能与之同盟反而似乎都在和自己对立。?诚然,在楚国政坛确实存在着像令尹子兰、靳尚那样的奸佞之臣,但又何尝没有与屈原立场相同的有识之士! “唯我独醒”的孤傲个性使他不能很好地融入群体、容纳他人,这是他性格的弱点,也是他政治上难有建树的原因之一。? 二、性格偏执,缺乏灵活变通? 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不仅要有知识、文化、道德等方面的修养,更要具有准确的判断力、敏锐的洞察力、强大的驾驭全局能力和圆熟的处事能力。这也是所谓的政治斡旋能力。高超的政治斡旋能力重在一个“变”字,“变”既“变通”,是一种灵活的政治策略。 然而,高超的政治斡旋能力恰恰又是屈原身上所不具备的。在他身上,更多的是刚烈深沉的情怀、宁溘死亦不屈的傲岸品格和浪漫飘逸的诗人气质。但这些却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不是政治家所必备的重要素质。而且当浓厚的文学家特质与上述论断中屈原孤傲的性格相结合时,就衍生出了一种孤高和寡,直白强?悍,不思巧妙转换、灵活变通的偏执性格。这种偏执的性格在潜移默化中成了屈原政治生涯中的重大羁绊,让一种椎心泣血的生命体验摧残着他的内心,直至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