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八上语文第一课七律_长征

苏教版八上语文第一课七律_长征

苏教版八上语文第一课七律_长征
苏教版八上语文第一课七律_长征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第一课七律长征

【课时速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七律.(lù)等闲.(xián)云崖.(yá)

B.迤逦.(yí)铁锁.(suǒ)逶迤.(yí)

C.长征.(zhēnɡ)磅.秤(bànɡ)磅.礴(pánɡ)

D.蒙.骗(ménɡ)岷.山(Mín)乌蒙.(ménɡ)

【解析】选C。A项中“律”应读lǜ;B项中“迤逦”的“迤”应读yǐ;D项中“蒙骗”的“蒙”应读mēnɡ。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万水千山只等闲..

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岭逶迤

..腾细浪

逶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军过后尽开颜..

开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普通,平常。(2)弯曲绵延的样子。(3)欢悦。

3.指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答案:(1)对偶夸张(2)对偶

4.给下列诗句断句。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答案:(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阅读本课这首诗,完成5~8题。

5.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哪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6.这首诗写了哪些物象?表达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从诗中找出描写的景物,然后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红军的精神即可。

答案:这首诗写了“五岭”“乌蒙”“金沙水”“大渡桥”“岷山”等物象,表达了红军战胜自

然险阻的豪迈精神。

7.结尾两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喜”、“开颜”两词表达了红军将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是对词语情感表达的考查。在这里,“喜”和“开颜”是红军将士翻越雪山后

喜悦心情的体现,也是革命必胜的信心的体现。

答案:“喜”、“开颜”两词写出了红军闯过长征途中又一道难关后的喜悦心情,表现了红军

将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必胜的信心。

8.这首诗共有8句56个字,高度概括且艺术地再现了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展示了一

幅幅威武雄壮的图画。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谈谈自己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的一幅图是“飞夺泸定桥”。通过这幅图,我仿佛看见了大渡河水流

湍急、惊涛拍岸的情景,又仿佛看见了红军指战员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英勇身姿,似乎看见了蒋介石妄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彻底破灭的沮丧之态。这幅图生动地表现了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也正是通过这幅图,我深深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满腔热忱来报效我们的祖国!

【延伸提能力】

9.根据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说出这首诗中的两个历史事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八一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10.《大长征》塑造了什么样的英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们是一支挺立于中华天地间的铮铮男儿,他们有超出常人的钢铁般的意志,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前仆后继,缔造了新中国的历史。

11.“大长征”这句话反复出现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法的理解能力。诗中“大长征”这句话反复出现主要在情感

方面起着激发的作用,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这句话反复出现,造成了一种反复咏叹的效果,使情感渐趋热烈,同时也起到了提醒

和激发读者情感的作用。

1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主题的能力,解题思路如下: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英雄先烈们精神的高度赞扬并号召人们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

13.假如你在清明节的时候来到英烈的墓碑前,你会说些什么?请把自己的感言表达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题主要围绕“对先烈们的赞扬和自己今后的

打算”来谈即可。

答案(示例):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来到这里,祭奠我们的烈士前辈,正是你们为了

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祖国的繁荣与强大、为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你们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我们要继承先烈们的遗志,好好学习,掌握本领,长大以后报效祖国、报效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14.新中国60周年国庆盛典在全球的目光里璀璨落幕,从1949年到2009年,六十年间的辉煌与成就让世界为之震撼惊叹,那些走在五星红旗下的年轻脸庞更是让人动容,他们刻苦、

坚毅的表情昭示着“新”中国人的成长。

为庆祝新中国60华诞,你校开展“国庆盛典感怀”论坛活动,请你来参加,谈谈自己

的感受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2009年国庆盛典,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她所迸发的团结、和谐音符与人文情

怀,已深深镌刻在13亿国人心中。

15.有人曾为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写过一副对联,下面是对联的上联,请写出下联。

上联:过草地红军历尽千苦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翻雪山将士走过万难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一、情感铺垫,导入课题 (一)引入课题《七律长征》 师: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毛泽东的笔下,它是宣言书。这段历史就是长征。(课件出示红军长征图)1934年10月17日,红军途经11个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零五天。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观察诗歌,理解七律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首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生:这首诗有8行,每行有7个字。 师:这首诗总共有8行,每行有7个字,我们把它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所以用小圆点隔开,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评析】执教老师给学生介绍长征的概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让学生了解"七律"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为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按要求自由读诗。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的字音) 师: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我们读诗歌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学会断句,读出节奏。这首诗的首联是223节奏,颔联和尾联也是223节奏,颈联是2221节奏。(课件出示诗歌全文及节奏划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自由读诗,品味诗歌的韵律,然后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还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 【评析】从有目的地自由朗读到合作朗读,执教老师引导学生把诗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达到了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 三、聚焦总领句,整体感知"难" 师:这首诗的主题很明确,哪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大意呢?(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可以用诗中的一个什么字来形容? 生:难。 师:(板书"远征难")在这句诗中,哪里体现了难?

部编本七律长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 (1)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的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中国革命史上曾经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那就是----长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以大地为纸谱写的一首铁流滚滚的壮丽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并齐读课题。 介绍诗的题目:(指着七律)这是一首七律诗也叫七言律诗,每行7个字,共8行,每两行为一句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以偶句句末押韵。 长征是它的题目,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呢? 师:(展示长征路线图)这是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引入作者)一代伟人毛泽东仅用8行56个字便形象地概括了这史无前例、震惊寰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毛泽东并再读课题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 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位伟人一起走进长征。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词语:我们读诗的时候那些词语是我们要注意的? (老师展示这些词语:等闲五岭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3.检查读诗 4.师做范读:看同学们读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学生鼓掌) 5.齐读诗句: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请把书端好,我们一起来读。 三、细读感悟,理解首联诗句 1.同学们,读通诗句仅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通过读诗你认为哪一句概括了全诗?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远征是什么意思?生:长征 长征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难。 师相机板书:远征难 从哪里看出来难呢?生:万水千山 注意万和千是个虚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师: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和水呢? (五岭山、乌蒙山和岷山,金沙江和大渡河。) 是啊纵使有这么多的山水的阻隔,我们的红军怕不怕?----不怕 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看待这万水千山的呢? 生:只等闲 师板书 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的事。 师:有句话叫我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就是这个意思。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质课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 11、《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回族镇王西小学刘梦君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词语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理解词语导入 同学们,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心潮澎湃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齐读课题 出示词语:五岭乌蒙岷山这组词有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中哪座山是逶迤的样子?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这组词语都是写山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诗中哪座山是磅礴的样子?老师简介乌蒙山。长征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思考:哪句概括了全诗?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只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幅画面对红军长征中的所有困难进行了艺术概括,你能说出是哪五幅画面吗?(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呈现五幅图: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这首诗表

现的是红军藐视困难、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以苦为乐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你能在每个地名前加一个动词,恰当地命名这五幅“征难图”吗? 二、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强调“不怕”突出红军战士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 “只等闲”你读轻了些是表达红军战士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4)这两句赞扬了红军什么精神?抓住“不怕难”“等闲”体会红军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5)这两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谈谈写法(这一联是总写,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归纳学习方法: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悟感情→谈写法。 2、用上述方法,学习二、三、四联 ⑴学习第二联 指名读,说说第二联分写什么?(山),写了哪两座山?(板书:五岭山、乌蒙山)”多媒体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设置情境,理解“逶迤”和“磅礴”。说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藐视困难的精神。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体会夸张手法的妙处,“逶迤、磅礴”极言其大,说明山势之绵延之高大,以示翻越之艰巨;“泥丸,细浪”极言其小,说明红军藐视之,不放在眼里。) ⑵学习第三联 指名读,说说第三联分写什么?(水)哪两条河?(板书:金沙江、泸定桥),多媒体展示金沙江和泸定桥图片,对照图片理解重点词“云崖”、“铁索”,体会“暖”、“寒”的深刻含义,说说诗句的意思。设置情境,观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段视频,体会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抓住细节描写让学生说说两次战斗场面不同(一个巧渡,说明红军将士的足智多谋,一个是强取,说明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⑶学习第四联 指名读,展示岷山图片,(板书:岷山)理解“三军”,说说对诗句的理解。“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想象“三军”会师时的欢腾场面?(写法上,第四联回应首联,以“更喜”呼应“不怕”进一步深化了主旨。)?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指导背诵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文 黄桂英 一、课前交流,引入新课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生:我读过《艰苦岁月》,写的就是长征中的故事。 生:我学过《飞夺泸定桥》,写的是长征中红军与敌人抢时间,夺取泸定桥的事。 生:还有《倔强的小红军》,那位机灵的小红军,为了不拖累其他同志,自己活活饿死了。 师:同学们讲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长征是非常艰苦的……(配乐简介长征) 二、初读全诗,交流感受 师: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到达陕北根据地,本文就是毛主席在胜利会师后写成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们谈谈阅读的体会与收获。 生:我发现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行有7个字,也就是七言八句,这就是题目所说的“七律”吗? 生:通过上网查资料,我还知道了这八句中,每两个句子作为一联,分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生:我觉得这首诗好读难解。 师:同学们这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善于表达、敢于说话的学习精神令我感动。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除此以外,七律诗中间四句还两两对应。让我们再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吧。 (学生自由朗读,节奏与韵律比前次有所提升) 师:(课件出示课文,划分停顿)听录音朗读,体会诗的韵律与节奏。 (学生齐读,感受诗的韵律与节奏) 三、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师:这首诗气势磅礴,气魄雄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只有学懂了才能渎得更好,有什么方法学好这首诗呢?同学们发表一下看法。 生:可以按学习诗词的方法,“字词一句子一全诗”,理解诗意。 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 生:可以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了解诗意。

窦桂梅《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2012-12-09 21:45:39| 分类:五年级语文课堂实 |举报|字号订阅 窦桂梅 第一课时 师:六年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有没有? 生:有。 师:谁能说一说? 生:《飞夺泸定桥》。 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 生:还有《金色的鱼钩》。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生:还有《丰碑》。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作者是谁? 生:毛泽东。 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长征。 师: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 师: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师: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读略) 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纭保痢? 生:磅礴。师:找一名男生读。

生:(读略) 师:这个“磅礴”还没读好。我就当老师了,读。 生:磅礴。(读正确了)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知识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师:从此长征有了一个转折。(师挂挂图) 生:我知道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写《长征》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毛泽东刚开始没有真正的起到革命领导人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才有了领导权。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后,领导了秋收起义。在1928年4月,朱德、陈毅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生: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是党代表,发动群众举行秋收起义。生:在1927年9月9日,他带领人民举行秋收起义。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讲了那么多有关毛泽东的内容。真要介绍毛泽东的事例,你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活在我们亿万人民心中,包括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毛泽东在心目中的崇拜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个时代,包括我们现在对毛泽东的认识很多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 师:我发现刚才同学在介绍毛主席生平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围绕课文有关的问题介绍作者,这很好。今后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围绕课文有关的介绍,继续汇报。生:这篇文章有两个生字是“逶迤”。“逶迤’’在这首诗中的意思是山连绵起伏的样子。 师:好,这个生字老师没有讲过,谁能就这两个生字再补充一下。 生:不知道“逶迤”的“迤”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音,一是可以组词“逶迤”;第二个音是芦,可以组词飞”。 师:很好,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两个字。 生:都是“”旁。 师:形容山是什么样。 生: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现在你慢点讲,老师也听听学学。 生: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7个字。 师:停。帮你翻译一下,一句有几个字。 生:个字。

窦桂梅《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窦桂梅《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六年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有没有? 生:有。 师:谁能说一说? 生:《飞夺泸定桥》。 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 生:还有《金色的鱼钩》。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生:还有《丰碑》。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作者是谁? 生:毛泽东。 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长征。 师: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 师: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师: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读略) 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纭保痢? 生:磅礴。师:找一名男生读。 生:(读略) 师:这个“磅礴”还没读好。我就当老师了,读。 生:磅礴。(读正确了)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知识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师:从此长征有了一个转折。(师挂挂图) 生:我知道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写《长征》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毛泽东刚开始没有真正的起到革命领导人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才有了领导权。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后,领导了秋收起义。在1928年4月,朱德、陈毅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生: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是党代表,发动群众举行秋收起义。生:在1927年9月9日,他带领人民举行秋收起义。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讲了那么多有关毛泽东的内容。真要介绍毛泽东的事例,你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活在我们亿万人民心中,包括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毛泽东在心目中的崇拜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个时代,包括我们现在对毛泽东的认识很多很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这。 师:我发现刚才同学在介绍毛主席生平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围绕课文有关的问题介绍作者,这很好。今后我们一定要注意要围绕课文有关的介绍,继续汇报。生:这篇文章有两个生字是“逶迤”。“逶迤’’在这首诗中的意思是山连绵起伏的样子。 师:好,这个生字老师没有讲过,谁能就这两个生字再补充一下。 生:不知道“逶迤”的“迤”是个多音字。它有两个音,一是可以组词“逶迤”;第二个音是芦,可以组词飞”。 师:很好,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两个字。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设计(两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陌生的时代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建议 为了突破难点,可采取“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教学流程;也可采用“以诵读、研讨为主”,配合点拨、想象为辅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快乐乐的品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

《十五从军征》 公开课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第七单元《战争》主题单元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词典,课外资料,通过独立学习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所查阅的资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主题,引入新课 1.视频导入。 师: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并构成人类历史的一个独特的篇章。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在这5000多年中,人类共有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也就是说,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古往今来,诗人也用他们的笔,写下了许多有关战争的诗,想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战争有关的诗,一起背一背: 1.《出塞》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2.《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出塞》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5.(《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这些诗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十五从军征。齐读课题,从哪里看出这也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3.了解乐府诗。 阅读课后小资料中对乐府的介绍。 师:我们以前所学的《江南》也是一首乐府诗,从《江南》和《十五从军征》这两首诗都可以看出诗的语言朴实自然,这是乐府诗的一个特点。我们今天所学的《十五从军征》就是一首乐府诗,这首诗没有具体的作者,来自于民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诗意 1.生自由读课文,师提出要求:借助字典或词典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师巡视,帮助学困生,发现共同的困难,以便在后面加以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学习生难字,“冢窦雉舂羹”,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自主记忆。重点指导:“冢”,与“家”相区别。字形上,关键在一点的位置,“冢”是“冖”,下面多一点,“家”是“宀”;字义上,“冢”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家”是生者居住的地方;“舂”与“春”的区别,“舂”字下面是“臼”;“累累”读作“lěi l ěi”;“家中有阿谁?”的“阿”读作“ā”,不读“ē”,语气助词。 (2).再次读课文,提出要求:读出五言诗的节奏。 3.再读课文,借助书上的插图,知道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补充、纠正,知道课文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八十岁的老兵退伍回来,看到曾经熟悉的家园沦为一片荒野,家中的亲人都不在人世了,老人凄凉地站在家门口,悲伤流泪。 三细读诗歌,借助联想,体会诗歌的情感 1学习1、2句诗,体会老人“始得归”的心情 师:看插图,你能用一个词说说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吗?一位()的老人。(饱经风霜、白发苍苍、孤苦伶仃、神情凄苦、衣衫褴褛、老态龙钟……) 师:齐读1、2行诗,十五岁就去从征,“八十始得归”的“始”是什么意思?(才)从这个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师:是啊,好漫长的时间呀,算一算中间经过了多少年? 师:65年啊,780个月,23739个日日夜夜,多么漫长的岁月呀,让一个朝气蓬勃,天真无邪的少年,成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齐读1、2行诗。(读出漫长的感觉) 师:这漫长的六十五年里,他都经历过些什么呢?(生自由说)

1.《七律长征》备课

七律长征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导入 (播放《长征》歌曲) 由“长征”引入: 说说你所知道的长征是怎么一回事? 经历了哪些困难? (可追问)诗中的那一句正是你所谈到的困难?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听读,自读,赛读。 3、体会,诵读。 读过之后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或你觉得诗歌给人什么样的精神感染?或你觉得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革命者的豪迈,乐观,大无畏,气度不凡等。 你能从毛主席这首七律中的哪些关键词上看出来? 预设(参考):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 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 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腾细浪”“走泥丸”正是 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 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 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小结: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这些困难,用哪一个词总领?“万水千山”。 面对这些困难,红军的态度,又可以用哪一个词来概括?“只等闲”。 4、朗读,背诵。 可拓展阅读“诵读欣赏”《诗人领袖》,体会领袖的诗人风采。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听了王有瑞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后,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值得学习: 1. 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王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上课伊始,王老师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说说从你了解这组数字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接着,王老师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2.课前准备充分,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王老师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诗歌内容。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利用资料巧解难点。王老师通过资料,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路线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教学中,教师力求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困难的大,大到让常人难以想象,万分惧怕,再突出红军的不怕和无畏,从而体会到红军将士的乐观。我们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朗读则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对诗词的教学,读更是少不了的。老师始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感悟,通过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语言在交流中凸现,情感在交流中升华。尤其是最后饱含深情的配乐朗诵,让学生积蓄在胸中的情感得以宣泄,加以升华。 4.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王老师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解词句。 (1)在首联教师通过让学生讨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远征难”和“只等闲”,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不怕”二字的语气,从而感受诗歌的那种气壮山河的气势。着重介绍了背景资料。如:红军的行军路程——二万五千里,突出了“远征”; (2)在颔联王老师通过设臵问题让学生讨论诗句中,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从而体现红军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王老师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王老师及时地用幻灯片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飞夺泸定桥片段更加震撼人心,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场面让同学们如同亲临其境。

2019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5 七律 长征 公开课教学设计

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七律?长征》是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些粗浅的理解,本次教学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关于陌生的时代背景、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结局等的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学中可巧妙地结合影音、图片等手段,给学生视听冲击,紧抓诗眼“难”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进而更深刻地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自读、自悟是学生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要在教师有效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以读促讲”的目的。长征的历史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教师的“讲”显得“生搬”,只有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本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读为本,读中积累;以读促讲,读中内化”的教学理念。巧妙地结合影音、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视听冲击,紧抓诗眼“难”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运用“画一画、记一记、读一读”等多种方法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进而更深刻地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目标: 1、会写“律、崖”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 1、读懂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解题导入 【课件播放《长征》歌曲】同学们,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叫《长征》。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一、课前 课前,老师先让大家欣赏一段歌曲,看看你能想到些什么? 师:你都想到了什么? 生1:长征 师:你想到了长征,很好,注意把话说完整 生2:我想到了长征的艰辛。 生3:我想到了长征的路很远。 生4:我想到了长征的路走得艰难,但不把它们当回事。 师:看来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长征。那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长征,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好,开始上课! 上课! 二、导入新课,交流资料,指导正音,感知大意。 师:课前布置大家搜集了长征的资料,把你交流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一下吧! 生1:生读材料师:这是长征的原因 生2:简介 生3:《金色的鱼钩》故事 生4:翻越第一座雪山——夹金山的故事 师:看来,同学们找的资料真多。老师也找了一点资料,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出示图片,简介长征。)毛泽东在长征胜利之后,心情格外激动,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学习这首《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自评:这里没有对七律这种诗体的简介。也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背诵前让学生自己发现律体诗的特点。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提示: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下面请大家们把这首诗读给同位听,不认识地教教他。生:合作读。 师:读得真认真!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小老师合格吗?这些词语你会读吗?指一生读:逶迤磅礴岷山五岭只等闲腾细浪 师:这错误吗? 生1:磅礴读成Bang 师:自己改过来出错的学生自己读。 生2:五岭师:两个三声字连在一起怎么读?出错的学生自己改过来。 生3:腾细浪rang 应该是Lang 指出错的孩子再读这个词。 再找一人读这些词。 师:我们把这些词放回诗中,你还认识吗? 指一生读。 师:你读得真棒!谁能像她一样读得正确流利?再加一个小要求,要注意停顿。指生读。 师:读得不错。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遍,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词是不懂的?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质课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词语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理解词语导入 同学们,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心潮澎湃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齐读课题 出示词语:五岭乌蒙岷山这组词有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中哪座山是逶迤的样子?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这组词语都是写山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诗中哪座山是磅礴的样子?老师简介乌蒙山。长征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思考:哪句概括了全诗?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只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幅画面对红军长征中的所有困难进行了艺术概括,你能说出是哪五幅画面吗?(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呈现五幅图: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这首诗表现的是红军藐视困难、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以苦为乐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你能在每个地名前加一个动词,恰当地命名这五幅“征难图”吗? 二、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强调“不怕”突出红军战士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七律 长征》苏教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 1.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大概意思,能根据词句展开想象,生成画面。 3.在理解、诵读中了解七律押韵、对仗的特点;在理解、诵读中培养想象力,受到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情感熏陶;在“腾”、“走”、“暖”、“寒”等字的咀嚼中学习“想象入境”、“字词知冷暖”、“知事(史)明情”的读书方法;在理解、诵读中了解课文总分、前后呼应的谋篇布局。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大概意思,能根据词句展开想象,生成画面。 难点:在理解、诵读中了解七律押韵、对仗的特点;在理解、诵读中培养想象力,受到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情感熏陶;在“腾”、“走”、“暖”、“寒”等字的咀嚼中学习“想象入境”、“字词知冷暖”、“知事(史)明情”的读书方法;在理解、诵读中了解课文总分、前后呼应的谋篇布局。 学习准备:学生阅读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七十几年前的中国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为了保存实力和北上抗日,他们在跋山涉水,他们在翻越连绵不断、雄伟险峻的高山,他们在争渡惊涛骇浪的江河,他们正行进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他们在——长征。长征是题目,七律指七言律

诗。苦不苦,红军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今天,我们就随着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去重温那段传奇的岁月。 二、诵读: 自读课文,仔仔细细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读出节奏、韵律。 检读,关注字音(逶迤、礴、岷);检读,关注节奏。 齐读。 三、理解、感悟、诵读: 导语自学: 诗读到这里,红军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再深入地读、更用心地读!借助注解,展开想象理解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同桌交流。 检查、交流: (一)抓“万水千山”,探讨怎样的“山”,怎样的等闲,怎样的画面:考一考大家是否理解了诗的意思,谁能用课文中一个词概括遇到的困难——万水千山。有几处山?几处水?(抓典型) 思考: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它们又是怎样的等闲? 交流:什么山?怎样的山?它们又是怎样的等闲?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 读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 (轻描淡点:在老师的眼中还看见红军行进的队伍如奔腾的波浪,行军速度如阪上泥丸。) 小结:五岭逶迤只等闲,乌蒙磅礴只等闲。 (二)探讨怎样的“水”,怎样的等闲,怎样的情感: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一:《《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七律长征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方法感悟朗读法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七律长征课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七律长征课 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七律·长征》课文注释等闲:平平常常。 逶迤:蜿蜒曲折的样子。逶,wēi。迤,yí。 磅礴:广大无边,气势大。磅,páng。礴,bó。 走:本诗中是“滚动”的意思。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岷山:山名。岷,mín。 尽开颜:个个脸上都显出高兴的样子。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七律·长征》句子解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中国工农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难难险阻;无数的山、无数的水、无数的艰难困苦,在红军眼中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罢了。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总括,也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叙。长征之“难”,一是“远”,纵横十一个省,行程两万五千余里;二是“万水千山”,无数的险山恶水造成了征途的艰险;三是前有敌人的堵截,后有敌人的追击。但这些艰难被红军视作寻常,这是多么豪迈的气概呀!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乌蒙”都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是“千山”的代表。这两句诗是说,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的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实际上的“五岭”、“乌蒙”都是“逶迤”、“磅礴”的高山大岭,但在红军眼里却是小小的“细浪”、“泥丸”。写山势高峻,是红军远征艰难的实际状况;写山的微不足道,是红军一往无前英雄气概的真实写照。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大渡”都是红军跨越过的河流,是“万水”的代表。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铁索高悬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使人感到寒气逼人。这两句诗记叙了两处斩关夺隘的壮烈经历和

2021年《七律长征》五年级下语文公开课教案

《七律长征》五年级下语文公开课教案 《七律长征》五年级下语文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七律长征》五年级下语文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师生问好导入新课交流资料 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 ___是谁?指名交流生:《长征》。生: ___。 2、师:你对 ___有什么了解?同学交流 3、出示 ___ ___,教师简介 ___:伟大的 ___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4、读课题。

5、师:读课题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生:什么是七律?生:什么是长征?出示诗歌教师讲解七律特点。同学交流对长征得了解。生:有两万五千里…… 6、师:拿出教师准备的资料袋,读读资料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自由读后交流。 7、读课题师:带着你读资料后的 ___再读课题。生读课题。师:自豪地读课题。生读。 二、检查预习合作交流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现在检查一下词语。出示词语:澎湃逶迤……生读词语 2、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意。同学自读指名读 3、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师:按老师画出的节奏读。同学自读指读齐读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1、师:同学们读诗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尽开颜生:逶迤生:澎湃……师:谁来帮帮他?生:…… 2、师:谁来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生:…… 3、师:这是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出示乌蒙山与五岭山脉的 ___。生:高大……师:假如让你去爬过,你有什么想说的.?生:太可怕了。生:得克服多少困难?太难了。生:可能一辈子也爬不出来,会迷路。……师:可是在红军看来?生:走泥丸,腾细浪。师: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红军战士的 ___乐观主义精神。生…… 4、师:诗中还有那些困难?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你有什么问题?生:怎么一个是“暖”,一个是“寒”?出示金沙江 ___。师: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生:……师:难怪敌人说连一只鸟都飞不过来,红军过金沙江比登天还难。师:可是红军巧妙的把敌人的主力 ___引开,不费一枪一弹过了金沙江。师:红军轻松过了金沙江,你有何 ___?心情怎样?生:愉快,高兴……师:带着感情读这一句。生读再读师:“暖”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你的心情什么样?再读。生读师: ___铁索就“寒”了呢?出示大渡河上铁索桥图。师:走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何 ___?生:……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红军在铁索桥上爬着向前冲。师: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