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面沉降监测施工方案

地面沉降监测施工方案

地面沉降监测施工方案
地面沉降监测施工方案

離島醫療綜合體-綜合服務行政大樓樁基礎工程 地面沉降監測施工方案

目 錄

1、工程概況

2、沉降監測的基本要求

3、具體施測程式及步驟

4、監測中應注意的問題

5、人員安全防護措施

1、工程概況

本工程離島醫療綜合體-綜合服務行政大樓樁基礎工程,位於路氹鄰近石排灣水塘處。工程包括鑽孔灌注樁、508鋼管樁、鋼板樁以及止水帷幕。

2、沉降監測的基本要求

①、儀器設備、人員素質的要求

本項目沉降監測使用的是南方測繪(SOUTH)製造的NTS-341R10A型號的全站儀(檢定證書與校準證書詳見附件一),測量人員為我司專業測量管工,熟練掌握全站儀的操作,對監測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能夠分析原因並合理解決,做到按時、快速、精確地完成每次監測任務。

②、監測頻率的要求

根據合約圖紙的要求,所有地面沉降監測點必須在樁施工期間每日監測。

③、監測點的要求

根據合約圖紙的要求,共設置十九個監測點(監測點位置圖詳見附件二)。 ④、沉降監測的原則

沉降監測依據的基準點以及沉降監測點的點位要穩定;所用儀器、設備要穩定;監測人員要穩定。以上措施在客觀上儘量減少監測誤差的不定性,使所測的結果具有統一的趨向性,保證各次複測結果與首次監測的結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監測的沉降量更真實。

3、具體施測程式及步驟

②、建立固定的監測路線

由文件“5159/GDI/2015”(詳見附件三)確定沉降監測點位置坐標所採用的控制點,在控制點與沉降監測點之間建立固定的監測路線,並架設儀器網站與轉點

處作好標記樁,保證各次監測均沿統一路線。

③、沉降監測

根據編制的工程施測方案及確定的監測週期,首次監測應在監測點安穩固後及時進行。首次監測的沉降監測點高程值:要求每個監測點首次高程應在同期監測兩次求平均值。每次監測同一批監測點應作往返監測並應一次完成。

④、將各次監測記錄整理檢查無誤後,進行平差計算,求出各次每個監測點的高程值。從而確定出沉降量。

⑤、統計表匯總

根據各監測週期平差計算的沉降量,列統計表(詳見附件四),進行匯總分析。

4、監測中應注意的問題

①、嚴格按測量規範的要求施測。

③、各次監測必須按照固定的監測路線進行。

④、監測時要避免陽光直射,且各監測環境基本一致。

⑤、成像清晰、穩定時再讀數。

⑥、隨時監測,隨時檢核計算,監測時要一氣呵成。

5、人員安全防護措施

①測量人員進場前先進行工地職業安全健康培訓;測量人員于工地內必須配備安全帽、安全鞋、反光衣。

②測量工具必須固定於平坦、穩固的位置方能操作,與各類大型機械保持安全距離、與邊坡及孔洞保持安全距離。

附件一

沉降監測點佈置圖

沉降監測點:

GS1~GS19共19個

水塘

沉降監測點座標

沉降監測點座標

點號M P

GS122703.63911608.152

GS222729.39811607.899

GS322746.33111607.732

GS422763.18611607.566

GS522780.37111607.396

GS622797.21711607.230

GS722818.57811607.019

GS822819.72111626.878

GS922820.30811639.907

GS1022820.87311652.467

GS1122821.70311670.910

GS1222800.28711671.874

GS1322781.56511672.716

GS1422763.17911673.544

GS1522744.58711674.380

GS1622706.91911676.076

GS1722706.18911659.853

GS1822705.69511648.866

GS1922704.99211633.253

附件三

No.:1

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Project :

Subject :

Point No.

GS1GS2GS3GS4GS5GS6GS7GS8GS9GS10GS11GS12GS13GS14GS15GS16GS17GS18GS19Easting

Northing

Initial Level

Initial Date

Point No.

GS1GS2GS3GS4GS5GS6GS7GS8GS9GS10GS11GS12GS13GS14GS15GS16GS17GS18GS19Level Diff Level Diff Level Diff Level Diff Level Diff Level Diff Level Diff Level Diff Level Diff Level Diff Level Diff Level Diff Level Diff Level Diff Level Diff Level Diff Level Diff Level Diff Level Diff Date /Time

(MSL)mm (MSL)mm (MSL)mm (MSL)mm (MSL)mm (MSL)mm (MSL)mm (MSL)mm (MSL)mm (MSL)mm (MSL)mm (MSL)mm (MSL)mm (MSL)mm (MSL)mm (MSL)mm (MSL)mm (MSL)mm (MSL)mm 4-Jan-16

5-Jan-16

6-Jan-16

7-Jan-16

8-Jan-16

9-Jan-16

10-Jan-16離島醫療綜合體-綜合服務行政大樓樁基礎工程GS 1 & GS 19 Settlement Mark 0

1

1

1

1

1

1

3‐Jan ‐164‐Jan ‐165‐Jan ‐166‐Jan ‐167‐Jan ‐168‐Jan ‐169‐Jan ‐1610‐Jan ‐1611‐Jan ‐16GS1GS2GS3GS4GS5GS6GS7GS8GS9GS10GS11GS12GS13GS14GS15GS16GS18GS17

GS19

沉降处理方案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路基不均匀沉降必然会引起路面的不平整,导致路面产生许多病害,主要表现为坑凹、起拱、波浪、接缝台阶、碾压车辙、桥头或涵洞两端路面沉降、桥梁伸缩缝的跳车等,不仅难以满足汽车高速行驶的要求,而且还会增加汽车的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加大运输成本,增加运输时间,降低社会经济效益甚至危及行车安全。 一、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 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很多,下面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 1. 1路基填土压实度不足 由于压实度不足,往往导致填方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变形,路基两侧出现纵向裂缝,路基土体压实度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施工受实际条件的限制。路基施工时,天气太干燥,局部路堤填料粘土土块粉碎不足致使路基压实度不均匀;暗埋式构造物处因构造物长度限制使路基边缘不能超宽碾压,致使路基边缘压实度不够;某些加减速车道与行车道没有同步施工,当拼接处理得不好时,其拼接处也会产生压实度不足的情况。 (2)考虑到施工安全和进度,使得压力或压力作用时间不足,路基压实不充分,致使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规范要求。 (3)由于填方土体的最佳含水量控制不好,压实效果达不到规范要求。 (4)在填方路堤施工中,当路堤施工到一定高度以后,路堤边缘土体往往存在压实度不足问题,对于较高的填方路基,通常都要做相应的处治。 填方土体压实度不足,其结果是土体前期固结压力小于自重应力和各种附加应力之和,在自重作用下就会发生沉降变形,这些附加应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①车载,尤其超载情况;②含水量变化造成土体容重的改变;③地下水位升降而导致浮力作用改变;④土体饱和度改变,引起负孔隙水压力改变。这些附加应力引起土体中有效应力改变,从而导致土体发生压缩变形。 土体压实度不足还会导致填土路基的侧向变形。目前采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是假定侧向完全受限,仅有竖向变形,实际路基土中存在有侧向变形,这种侧向变形会引起沉降。 1.2路堤填料不均匀,控制不当 在路面施工过程中,对填料、级配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填料常常是开挖路

地面沉降监测

地面沉降监测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for land subsidence monitor and control (征求意见稿) 2008 上海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for land subsidence monitor and control 主编单位: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批准单位: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施行日期:2008年月日

2008 上海 35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沪建交[2008] 号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批准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为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等单位主编的《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经有关专家审查和我委审核,现批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该规范统一编号为,其中1.0.4为强制性条文。自2008年月日起实施。本规范由市建设交通委负责管理,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解释。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二○○八年月日

前言 本规程是根据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沪建交[2007]184号文的要求,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依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2003年第384号)以及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2006年第62号),密切结合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与控制的工程实践,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和广泛征求本市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本规程对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工作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域内地面沉降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本规程共分五章,内容包括:1.总则;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4.地面沉降监测;5.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监测;6.地面沉降防治;7.成果编制和归档及其条文说明。 本规程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具体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总结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专项方案 1.工程概况 *********工程起点位于**市外环路北端附近的国道321上,里程为K0+000~K6+624.054。K0+000~K1+400为市政道路,一般路基宽度为60m,跨***高速路的分离式立交桥宽为50米。在K0+700~K0+786.5处设置变宽段,此处压缩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绿化带,渐变为50米宽,与桥梁宽度一致,车行道保持不变。K1+000 ~K1+200处设置渐变段,该路段内路幅宽度逐渐变化,路基宽度从50m渐变为24.5m。由于该路段正好处于圆曲线上,因此在K1+200~K1+400段设置过渡段,该路段范围内路幅宽度为24.5m,设计时速为60Km/h,过渡段后路段按一级公路设计,设计时速为80Km/h。线路通过区域有鱼塘、水田、菜地,地基沉载力较差,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加固处理;路堑高边坡地段设计要求进行锚杆框架及方格浆砌片石防护处理。 为及时掌控路基填挖方的沉降、位移情况,指导路基施工过程,保证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和路基稳定性,有效控制路基工程质量,制定本方案。 2.编制依据 2.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2.2《路基工程施工图设计》

2.3《工程测量规范》 2.4《公路路基横断面图》 3.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 3.1控制和保证路基过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一般地段不大于15cm,年沉降速率小于4cm/年,涵背过渡段不大于8cm)。 3.2.通过连续、正确、完整、系统的观测和分析,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施工,正确控制路堤填筑速率,以确保路基和路面的完成时间。 3.3确保路基稳定和施工安全 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4.1 观测内容 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确定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填方段的基底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路基本体沉降观测;挖方段的水平位移观测;路隧、桥涵、路堤的过渡段沉降观测。 4.2观测断面设置 4.2.1基底沉降观测 根据设计要求,沿线路方向每隔5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路堤填筑施工前,在基底地面的线路中心线位置埋设一个沉降板,并进行首

路基沉降监控量测专项办法

欢迎阅读 路基沉降监测专项方案 1、目的 路基沉降监控量测是路基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沉降观测对控制和保证高速铁路的工程质量,确保完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至关重要。通过系统连续、正确、完整地观测及分析,掌握、控制路堤观测可以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工程设计 2、 3、 4 4.1 备各种用表、埋设沉降标等工作。 观测计划内容包含观测工作人员名单、仪器的厂名型号、编号,水准尺类型编号(如无出厂编号的,可自行编号)及沉降观测点与水准点注记图。 4.2水准点的布设

水准点分地面水准点、桥上水准点、盖板箱涵上水准点三种。埋设要求如下:(1)地面水准点 地面水准点密度应满足沉降观测断面的要求,一般为每200m一个,保证一个测站视距不超过80m。水准点设在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并埋设混凝土水准标石。标石标志应符合有关测量规范要求,编号应统一。 (2 1~ 4mm。(3 4.3 4.4 观测应使每次观测条件相同,以消除观测中的系统误差。为此应做到五固定:测站位置固定,仪器固定,观测人员(司镜及持尺者)固定、水准尺固定(置于水准点上的后视尺也应固定),若需转点也应固定。 4.4 外业手簿是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基本资料,应做到记录认真,字迹清晰、整洁,

格式统一。记录不得转抄或涂改,若观测记录数据有误,应在观测记录时立即将错误数据用单线划去,在其上方写上正确数字,正确数字及被划去数字,均应清晰可辩。手簿及其他资料应由专人保管,以备查。 5、路基填筑期观测 路堤填筑期指经原地面处理或设计规定的地基处理后,开始填土至填土完成(非 5.1 铺5cm 2cm 附图: 为了使沉降板不受破坏,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和套管亦相应加高,每节长不超过50cm。接高后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测杆顶用顶帽封住管口,避免填料落入管内而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顶帽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大于50cm。对被土压埋的

市政道路路基沉降处理施工方案样本

目录 一.工程概述 1.1工程概况 1.2路基设计 二.产生沉降因素分析 三.编制根据 四.施工准备 4.1 技术准备 4.2 组织构造 4.3 重要物质及施工机械设备状况 4.4劳动力组织 4.5 施工进度筹划 五.工程问题解决办法 5.1加固范畴 5.2 工艺流程 5.3 钻孔 5.4 灌浆 5.5 灌浆质量控制与检查 六.解决后评价

七. 质量保证办法 八.安全保证办法 九.环保及文明施工办法 十.附件:道路土方横断面图 一、工程概述 1、工程概况 *****道路位于青岛市黄岛区,**路以西,**路以北,是区域南北向交通次干路。本工程起点位于*****北侧规划路,终点位于规划淮河西路,沿线跨越现状河道,跨越河道处新建一座涵洞,全长620.56米,红线宽20米。道路东侧为美术学校,西侧为未拆迁村庄,道路红线范畴内多为农田和林地,现状地形起伏较大。 本次开裂、沉降路段位于K0+540~K0+560之间,路面浮现1cm左右裂缝,局部地段存在不均匀沉降现象。 2、路基设计 该路段为填方路段,路中填挖高度3.614米~4.693米,为道路填挖深度最深路段,道路东侧为1:1.5放坡。填方路段先清表0.3m,清表后应在填筑前压实,0.8m 以内路基采用风化砂分层填筑,0.8m如下路基采用挖方段碎石料分层填筑。 二、产生沉降因素分析 ******工程K0+540~K0+560段处在高填方区,填土时间为3月初,由于施工时间短,在路基碾压时未能完全满足分层回填碾压施工工序,压实时粒径控制欠佳,细料扫缝填充未能满足填充孔隙率控制规定。路基为1:1.5放坡,坡度较陡,且设计无护坡规定,加之路基东侧为一条淌水沟,长年有水流通过,加大了对路基冲刷。

中盐新干盐化有限公司XX矿区地面沉降监测方案样本

核工业华东二六三工程勘察院 二〇一七年二月二十三日 沉降监测方案 工程名称: 中盐新干盐化有限公司XX矿区地面沉降监测工程地点: 吉安市新干县 委托单位: 中盐新干盐化有限公司 编写: 审核: 批准: 核工业华东二六三工程勘察院 二〇一七年二月二十三日

目录 1 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监测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监测技术方案编制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观测点数量与技术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沉降观测点数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观测周期及观测频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观测实施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沉降基准点设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沉降观测点的埋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沉降观测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观测成果及提交..............................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组织结构与人员投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 仪器投入................................... 错误!未定义书签。 9 质量保证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 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方法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方法 2.5.2.9.1 路基沉降观测流程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工艺流程见路基沉降观测施工工艺流程图。 图3-1-26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工艺流程图 2.5.2.9.2 监测测试项目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监测以路基中心沉降监测为重点,包括路基面沉降监测、基底沉降监 原位测试 制定方案 上报审批 元件埋 初测值调试 取得强度增长规律 调整填土计划 停载 路基稳定 采取措施 数据处理系统 第一阶段填土计划 填第一层土 动态跟踪观测 采取处理措施 总结阶段成 下一阶段填土 填土至设计标高 预压期观制定卸载标准 满足卸载要 卸 是 否 下 一段施

测、路堤本体沉降监测、过渡段不均匀变形的监测、深厚层第四系地层的分层沉降监测、软土及松软土地基路堤地段的边桩位移监测、桩网结构的加筋(土工格栅)应力、应变监测等内容。 路基沉降监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①基底沉降监测:每100~150m设一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预埋1个沉降板。路堤填筑前,人工开挖于线路中心线路堤基底地面预埋沉降板进行监测。②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堤地段一般每5~50m设一个监测断面,共3个监测点,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桩,路基成形后设置。 桥涵路过渡段必须设置,且需加密。③桥路过渡段、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设置剖面沉降管进行观测,且需加密。④松、软土路堤填筑施工过程中选择代表性地段,两侧坡脚外约2.0m、10m处设位移观测桩。 2.5.2.9.3 沉降观测控制标准 路堤中线地面沉降速率每昼夜≯1.0cm,坡脚水平位移速率每昼夜≯0.5cm,如果超出此限应立即停止填筑,待观测值恢复到限界值以下再进行填筑,填筑速率以水平位移控制为主。 2.5.2.9.4 测量的精度及频度 测量精度一般需达到二级水准测量标准;观测频率应与位移速率相适应,位移越小,观测频率越低,反之位移越大,观测频率越高。当位移曲线骤然变大时,更要跟踪观测,分析原因,并考虑是否需要采取措施。 (1)监测精度 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不低于8mm/30m,横部面沉降测试仪最小读数不得大于0.1mm。 (2)监测频度 边桩及沉降在施工期间一般每一填筑层应进行一次观测,在沉降量突变的情况下,每天应观测2~3次。如果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每3d至少观测一次。路堤经过分层填筑达到预压高程后,在预压期的前2~3个月内,每5d观测一次,三个月后7~15d观测一次;半年后一个月观测一次,一直观测到设计要求的时间。 2.5.2.9.5 监测元器件的埋设 观测断面及每一观测断面上观测点埋设位置的允许偏差应不大于20cm。本标段共设路基面观测桩739个,路堤外地面上位移观测边桩1478个,基底沉降板374个,过渡段剖面沉降管110个。 ⑴沉降监测桩埋设:桩体选择直径2.0cm不锈钢棒,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沟,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通过测量埋置在监测断面设计位置,埋置深度0.3m,桩周0.15m用C20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⑵沉降板埋设:由底板、金属测杆及保护套管组成,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1cm,按照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方法测量沉降板标高变化,沉降板应埋入褥垫层顶部嵌入10cm,采用中粗砂回填密实,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采用水平仪按国家一等精密

公路工程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公路工程项目名称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批: 项目部 XXXX年XX月XX日

一、工程概况 XXXXXXXXXXXXXXX为新增国道主干线XXX胶南至海晏公路的重要关联路段,本项目起点位于XXX,终点位于XXX,路线全长XXXXkm,施工范围为:KXX+000~KXX+000,主线采用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4.5米。桥涵设计汽车荷载采用公路-Ⅰ级。 本标段工程量主要有:路基主线XXXXkm、匝道XXXXkm,主线大桥XX座、通道桥XX座、匝道中桥XX座,涵洞XX道,分离式立交XX处,互通式立交XX处,服务区XX处。 二、编制及测量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2898-2009); 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1); 5、设计图纸; 6、设计院交桩成果; 7、控制点加密成果。 三、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标段所有高填深挖路段。 四、观测目的及范围 1、观测目的 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工程按预期目标顺利进行,必须对路基及高边坡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充分了解边坡和路基的沉降值,沉降变化趋势和稳定情况,从而控制高填土和深挖方速率。在实际填筑中应严密监视各种埋设仪器的观测指标,及时进行综合分析而定。根据沉降量资料分析确定规定日期后沉降是否满足要求,根据沉降变化情况指导施工,确保全线施工质量。 2、观测范围 本标段的范围KXX+000-KXX+000,包括KXX+677-KXX+000,323M的高填土路基; KXX+000-KXX+659左侧深路堑;KXX+103-KXX+655右侧深路堑;KXX+755-KXX+019左侧深路堑;KXX+267-KXX+444左侧深路堑;KXX+469-KXX+589左侧深路堑; KXX+210-KXX+390左侧深路堑;KXX+703-KXX+906左侧深路堑;KXX+219-KXX+424右

路基沉降监测方案

XXXX有限公司 XXXX铁路综合皿标 审批表 编制: 核: 复核:

XXXX有限公司专业资料. XXXX铁路CZTZH-川标项目经理部二?一三年三月 XXXX有限公司 XXXX铁路综合皿标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专业资料. XXXX有限公司 XXXX铁路CZTZH-川标项目部二?一三年三月

路基沉降监测方案 一、编制范围 XXXX铁路综合川标XXXX段路基填筑、路堑开挖、岩溶注浆等施工项目。 二、编制依据 1、施工图 2、《新建铁路XXXX铁路路基工程设计总说明及详图集》 3、《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 号 4、《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专业资料 10751 -2010 三、工程概况 XXXX铁路综合川标XXXX段全线路基长度7km左右,客运专线设计,有砟轨道,作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的土工构筑物,施工中应进行沉降变形动态监测。 四、路基沉降监测布置 正线路堤地段一般每50m设一个监测断面。地势平坦、地基均匀良好的路堑与填高少于 5.0m的路堤,监测断面可放

宽至100m。地形地层变化处,地质条件最差,必须设置监测断面。过渡地段监测断面且应加密,一般过渡段在距台尾2m、15m、30m等处各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其中涵洞等横向构筑物应在构筑物中心位置应设一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分为地基沉降监测和路基面监测;正线路堑地段每50m设置一个监测断面,一般土质或全风化岩质路堑监测断面仅在路基面设置监测点,膨胀土、红黏土等特殊岩土路堑应设置基底回弹变形观测点。另外在软土、松软土地段在路堤填筑施工过程中,个监测断面应在路堤坡脚外2m和8m 处设置位移观测桩,观测桩采用$ 20钢钎,埋深大于30cm。 1、基底沉降监测:一般监测断面为在线路中心埋置一个单点数码沉降计,但当压缩层厚度〉25m时,应在线路中心埋设一个沉降板。单点沉降计的埋设深度原则上应将沉降计的锚固端埋设至基岩强风化层面,当基岩强风化层面埋深专业资料 很大,贝U单点沉降计的锚固端应埋设至附加应力等于0.1倍自重应力的深度处,路堤基底单点沉降计的顶面应至路基基底垫层地面。膨胀土、红黏土等特殊岩土路堑基底回弹变形观测点采用单点沉降计,单点沉降计的埋设深度:基岩埋深距基床换填底面小于15m时,则沉降计的锚固端埋设至基 岩面,基岩埋深距基床换填底面大于15m时,则沉降计的

路基沉降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路基沉降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作者:唐勇军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10年01月06日点击数: 1275 摘要:文中就路基沉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路基产生沉降的处理措施进行了探讨,指出应从设计方法与施工两个方面着手,分析路基沉降造成的原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避免及减小路基沉降的发生。 关键词:路基沉降原因措施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路基不均匀沉降必然会引起路面的不平整,导致路面产生许多病害,主要表现为坑凹、起拱、波浪、接缝台阶、碾压车辙、桥头或涵洞两端路面沉降、桥梁伸缩缝的跳车等,不仅难以满足汽车高速行驶的要求,而且还会增加汽车的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加大运输成本,增加运输时间,降低社会经济效益甚至危及行车安全。 一、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 造成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很多,下面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1. 1路基填土压实度不足 由于压实度不足,往往导致填方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变形,路基两侧出现纵向裂缝,路基土体压实度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施工受实际条件的限制。路基施工时,天气太干燥,局部路堤填料粘土土块粉碎不足致使路基压实度不均匀;暗埋式构造物处因构造物长度限制使路基边缘不能超宽碾压,致使路基边缘压实度不够;某些加减速车道与行车道没有同步施工,当拼接处理得不好时,其拼接处也会产生压实度不足的情况。

(2)考虑到施工安全和进度,使得压力或压力作用时间不足,路基压实不充分,致使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规范要求。 (3)由于填方土体的最佳含水量控制不好,压实效果达不到规范要求。 (4)在填方路堤施工中,当路堤施工到一定高度以后,路堤边缘土体往往存在压实度不足问题,对于较高的填方路基,通常都要做相应的处治。 填方土体压实度不足,其结果是土体前期固结压力小于自重应力和各种附加应力之和,在自重作用下就会发生沉降变形,这些附加应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①车载,尤其超载情况;②含水量变化造成土体容重的改变;③地下水位升降而导致浮力作用改变;④土体饱和度改变,引起负孔隙水压力改变。这些附加应力引起土体中有效应力改变,从而导致土体发生压缩变形。 土体压实度不足还会导致填土路基的侧向变形。目前采用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是假定侧向完全受限,仅有竖向变形,实际路基土中存在有侧向变形,这种侧向变形会引起沉降。 1.2路堤填料不均匀,控制不当 在公路施工过程中,对填料、级配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填料常常是开挖路堑、隧道掘进产生的废方,这些填料性质差异大、级配也相差很远。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分层碾压厚度过大,小颗粒填料和软弱物质很难得到有效压实,在荷载的长期作用下,回填料会产生不协调沉降变形,路面会产生局部沉陷,刚性路面还可能产生裂纹。

高速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高速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溆浦至怀化高速公路 (1-20合同段) 路基沉降与稳定观测方案 目录 1 目的和意义………………………………………………………… 1 2 沉降与稳定观测的依据…………………………………………… 2 3 观测内 容........................................................................3 4 沉降与稳定观测点的布设 (3) 4.1 布置原则.....................................................................3 4.2 沉降与稳定观测点布设步骤.............................................5 4.3沉降与稳定观测点布设方法 (6) 5 溆怀路重点观测断面的选择................................................9 6 沉降与稳定观测控制指标和精度 (10) 6.1 沉降观测..................................................................10 6.2稳定性观测 (11)

7 沉降与稳定观测的周期......................................................11 8 提交成果 (11) 8.1 提交的成果报告............................................................11 8.2 成果报告的应用 (11) 9项目的组织和管理 (12) 9.1 项目的组织结构及主要参加人员.......................................12 9.2 拟投入的仪器设备和计算软件..........................................13 9.3 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 (13) 10 项目经费预算………………………………………………………14 附表(溆怀高速公路路基沉降与稳定测点分布一览表) 溆怀高速公路路基沉降与稳定观测方案 1 目的和意义 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是高速公路路基施工和长期稳定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对这些问题的了解程度和处理成功与否将直到公路的整体质量,这其中,软土地基、特殊土路基、高填方路堤、半填半挖路堤、陡坡路接影响堤、岩溶地基、填切交界频繁等不利因素更是路基修筑的棘手问题。

路基沉降监测方案

江津(渝黔界)经习水至古蔺(黔川界)高速公路 TJ9分部 路基沉降监测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批: 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江习古高速TJ9项目 2015年11月

目录 【1】工程概况 (1) 【2】观测依据 (1) 【3】观测流程 (2) 【4】观测目的、内容、仪器及方法 (2) 〖1〗观测项目、仪具、目的 (2) 〖2〗观测方法 (3) 【4】观测仪器及观测方法 (3) 【5】现场施工观测作业计划流程 (4) 【6】测点埋设方法与要求 (5) 〖1〗位移观测边桩 (5) 〖2〗沉降板 (5) 【7】观测项目的观测频率和报警值 (5) 【8】测点布置 (6) 【9】观测资料整理与成果分析 (6) 【10】质量保证和控制 (8) 〖1〗最大限度减小测量误差 (8) 〖2〗观测点的保护 (8) 〖3〗质量保证 (8) 【11】文明生产与安全生产 (9)

路基高填深挖变形与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本标段位于习水县境内,沿线途径习水东皇镇图书村、伏龙村和关坪,路线全长7.011511km,起点里程桩号K69+200,止点K76+200。主要工作内容为:路基挖土方23万方、挖石方245万方、三背回填5.15万方,换填片(碎)石9.2万方、利用石填方165万方、碎石桩1.25万米、防护和排水工程共3万方;主线大桥1126.5米/3座、主线互通桥106m/2座、水泥厂赔桥161m/1座,通道493米/11座,涵洞330米/9座;隧道单洞长1775m。 施工区域区内无大的地表水体分布。区内旱、雨季节分明,气候的水平和垂直分带明显。这种降雨集中、气候分带和本区固有的深谷地形、对地下水的交替循环有着明显影响。工程区内地下水按其赋存形式有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型,主要受大气降水所补给。 【2】观测依据 本工程观测内容主要参考规范如下: 1、江习古高速TJ9分部施工图设计文件;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3、《孔隙水压力测试规程》(CECS55:93);

地面沉降问题及其监测方法小结

目录 一、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形成原因 (1) 1.1、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1) 1.2、地面沉降的类型 (2) 1.3、沉降灾害的成因 (2) 二、传统地面沉降检测手段 (3) 2.1、水准测量 (3) 2.2、三角高程测量 (4) 2.3、GPS测量 (4) 三、InSAR地面沉降监测 (4) 3.1、DInSAR变形监测基本原理 (6) 3.2、DInSAR数据处理流程 (8) 3.3、DInSAR测量缺陷 (9) 3.4、InSAR变形监测新技术 (10) 四、InSAR监测技术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10)

一、我国地面沉降现状及形成原因 1.1、我国地面沉降现状 一直以来,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损失,究其原因,绝大部分都是由于地球表面的形变引起的。其中不仅有地震形变、地面沉降、火山运动、冰川漂移以及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还有由于工程开挖、地下水抽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人为地质灾害。这些不可逆的地表形变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在19个省份中超过50个城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超过200毫米的总面积超过7.9万平方公里。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综合研究》及《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显示:华北平原不同区域的沉降中心有连成一片的趋势;长江区最近30多年累计沉降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1/3。其中,上海市、江苏省的苏锡常三市开始出现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其中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黄河三角洲都受到严重的地面沉陷的影响。仅上海地区,自1921年发生地面沉降以来,沉降总面积已超过1000平方公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800亿元。我国最早发现地面沉降的是上海市,1922~1938年地面平均下沉26mm,至1965年沉降中心地面沉降最大值达2.63m,最大沉降速度每年达110mm;北京市区东部600km2,地面出现沉降,最大沉降累计达550 mm;天津市1959年开始出现地面沉降,1980年范围扩大到7300 km2,沉降量100mm以上的范围已达900 km2,沉降大于lm的范围达135 km2,最大累计沉降量为2.5米;西安市地面沉降发现于1959年,到1988年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1.34米,年平均沉降量30-70mm的沉降中心有5处多,沉降量100mm的范围达200 km2;太原市沉降量大于200mm的面积有254 km2,大于1000毫米的沉降区面积达7.1 km2,最大累计沉降量达1380mm。此外,宁波、常州、苏州市、无锡市、嘉兴市、杭州市、台北、沧州、唐山等地区也发现地面沉降,新开发的城市海口市也已出现地面沉降。我国地面沉降的地域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主要位于厚层松散堆积物分布地区。 图2 上海市地面沉降变化图 1、大型河流三角洲及沿海平原区 主要是长江、黄河、海河及辽河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区。这些地区的第四纪沉积层厚度大,固结程度差,颗粒细,层次多,压缩比强;地下含水层多,补给径流条件差,开采时间长、强度大;城镇密集、人口多,工农业生产发达。这些地区的地面沉降首先从城市地下水开采中心开始形成沉降漏斗,进而向外围扩展,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大面积沉降区。 2、小型河流三角洲区 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第四纪沉积厚度不大以海陆交互相的粘土和砂层为主,压缩性

路基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一)一般规定 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满足无碴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5、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二)观测的内容 1、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2、路堑沉降观测部位为基床表层的底面处。 3、路堤沉降是由路堤本体和地基组成,为了观测到路堤

的沉降与时间的关系,及沉降主要产生的部位,一般路堤观测的内容应为:基床底层顶面的路基总沉降和地基面处地基部分总沉降。 4、对于地基条件复杂和填土高度大的路堤,还包括如下内容:路堤中部的沉降观测;地基处理范围的下限处地基深部的沉降观测。 (三)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 1、观测断面布置 (1)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应大于50 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以设计文件为准),应 不大于25m布设一个断面。 (2)对地形横向坡度大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路基工点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2、观测点布置 (1)沉降观测可在线路两侧地基、路肩和线路中心设置观测桩或在线路中心设置沉降板。 (2)对于路堤观测断面,在线路中心线布设一组沉降板,路肩两侧布设变形观测桩。 (3)有预压土路堑地段,每个路堑断面在线路中心设沉降板一组,两侧路肩各设观测桩1个。无预压土路堑

高填方路堤监测实施方案

高填方路堤 变形监测方案

高填方路堤 变形监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K29+895~K30+070长175.0m右侧高填边坡,从路肩往下第一级边坡高8m,坡率1:1.5;第二级边坡高10m,坡率1:1.75;第三级及以下边坡高均为10m,坡率均为1:2.0,在第二、四级分级平台上设15米加宽平台,第六级分级平台上设20米加宽平台,加宽平台设10%向外的排水坡,其余分级平台宽均为2米宽并设4%向外的排水坡。路堤施工过程中每填筑2米进行一次冲击碾压补强处理。路堤右侧顶面预留1.2米宽的工后沉降加宽值,边坡均设置拱形骨架护坡防护,加宽平台及路堤左侧与新农村边坡接平处采用喷播植草灌防护。本段填方较高,神沟沟底应将表层松散土体清除至基岩面,沟两侧纵向填挖过渡段应开挖台阶,结合路堤填筑采用冲击碾压或重锤夯实。 二、监测项目及目的 1、监测项目 (1)地基沉降; (2)路堤分层沉降; (3)路堤顶面总沉降; (4)堤身内土压力; (5)深孔位移监测。 2、监测目的

(1)控制路堤填筑速度; (2)加强边坡稳定性监测,确保路堤稳定; (3)开展路堤顶面沉降监测,确定路面施工时机; (4)动态掌握堤身内的应力变化情况; (5)观测路基工后沉降量。 三、测点布设方案 1、沉降观测点 沉降观测点按以下方式进行布设,具体位置详见平面图。 (1)在K29+850~K30+100每隔20m在路基中心线设置沉降观测点,采用沉降观测桩进行测试。 (2)在K29+960、K29+980、K30+000、K30+020、K30+040五个断面进行横断面沉降观测,每个断面3个观测点,分布在两侧设施带内侧和线路中心线,其中两侧的沉降观测点采用沉降观测桩,线路中心处的沉降测点采用CDI-100型多点组合式沉降观测仪,对地基沉降、路堤分层沉降和路堤总沉降进行观测,组合式沉降观测仪的测点沿深度方向由路基顶面往下间隔距离为10m,最后一个测点位于基底,观测断面布设详见图1。组合式沉降观测仪随路堤填筑进行埋设,与路基检测同步进行,从而不影响路基施工。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州群众服务中心一级主干道工程二标段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专项方案 编制: 审核: 日期:

1.工程概况 麻新城区群众服务中心一级主干道工程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群众服务中心主要干道。本项目的建设将促进和拓展经济开发区和凯麻新城区的城市发展空间,为后续城市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凯麻新城区州群众服务中心一级主干道起于开司大道,于开司大道左侧相交90°。路线全长3163.394道路主干道标准建设,设计车速为60km/h。 为及时掌控路基填挖方的沉降、位移情况,指导路基施工过程,保证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和路基稳定性,有效控制路基工程质量,制定本方案。 2.编制依据 2.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2.2《路基工程施工图设计》 2.3《工程测量规范》 2.4《路基横断面图》 3.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 3.1控制和保证路基过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一般地段不大于15cm,年沉降速率小于4cm/年,涵背过渡段不大于8cm)。 3.2.通过连续、正确、完整、系统的观测和分析,预测沉降趋势,

验证和指导施工,正确控制路堤填筑速率,以确保路基和路面的完成时间。 3.3确保路基稳定和施工安全 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4.1 观测内容 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确定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填方段的基底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路基本体沉降观测;涵洞、路堤的过渡段沉降观测。 4.2观测断面设置 4.2.1基底沉降观测 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沿线路方向每隔100~200m 设置一个观测断面,路堤填筑施工前,在基底地面的线路中心线位置埋设一个沉降板,并进行首次观测。 4.2.2路堤水平位移观测 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沿线路方向每隔100~200m,在路堤两侧坡脚外2m、10m处各设置水平位移观测桩,路基填筑前埋桩并进行首次观测。 4.2.3路基本体沉降观测

小区道路沉降的施工方案

小区道路沉降的施工方案 小区路面沉陷不仅影响路面平整度,降低行车舒适性,而且削弱路面的整体强度,诱发各种病害,如网裂等。在雨天,路面沉陷区域排水不畅,甚至积水,从而导致车辆飘滑,影响车辆行车安全,因此,对车辙和路面沉陷尽快加以处治,恢复道路服务性能。 一、施工准备 1、对沉降处进行道路围档,交通警示,通过道路路面结构层的破除,摸清路面下实际情况,做好原因分析和人员、机械组织。 2、考虑周边交通情况,增加沉降路路基密实度,采用钢筋混凝土路面,加强路面强度和刚度。 3、将沥青混凝土面层清除,同监理、业主共同现场认定,不用处理水泥混凝土面板的,将面板清扫干净,喷洒石油沥青,铺设玻纤土工格栅一层后,再次喷洒一层石油沥青粘结油,然后铺筑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与原有沥青混凝土路面顶面高程一致。 4、如发现水泥混凝土面板发生破损现象,将松动或松散混凝土面板清除。确定基底强度,挖出到基底并满足承载力要求时,用块石回填做基层材料,浇注加早强剂的水泥混凝土面板。养生达到强度要求时,喷洒石油沥青及土工格栅,再次喷洒石油沥青后,铺筑4cmAC25粗粒式沥青混凝土找平。 二、仅面层有坑槽时的修理办法: 路面的基层完好,仅面层有坑槽时,应按下列方法修理: 1、测定破坏部分的范围和深度,按“圆洞方补”原则。划出大致与路中心线平行或垂直的挖槽修补轮廓线(正方形或长方形);若采用沥青混合料预制快修补,则应划出尺寸等于预制块倍数的轮廓线。 2、开槽应开凿到稳定部分槽壁要垂直,并将槽底、槽壁消除干净。 3、在干净的槽底、槽壁薄刷一层粘结沥青.随即填铺备好的沥青混合料或选用尺寸、形状相匹配的沥青混合料预制块铺平,并用细粒式沥青混合料填塞预制块四周接缝烙平压实;新填铺部分应略高于原路面(高出量应根据坑槽深浅、用料粗细及压实程度而定),待行车压实稳定后保持与原路面相平。

建筑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市106中学高中部新校区,位于市东新区,东风东路与正光路交叉 口东北角。该项目总建筑面积44677.83 〃,包括教学楼三栋18669.41 〃,框架结构地上五层;综合楼7684.51川,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兼人防工程,地上五层;宿舍楼9445.1 〃,框架结构,地上五层;餐饮文体中心8709.5 〃,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四层;配套用房113.2川,剪力墙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一层。 为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筑物的安全性,在该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 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需对建筑物进行沉降变形观测。 二、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GB50026 —93)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97)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 三、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 、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 1/10 —1/20 ,为此要求沉降观应使用精密水准仪(DSZ2), 水准尺采用铟合金钢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 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不测。该工程每施工完一层观测一次,直到竣工为止。对于突然发生严重裂缝或大量沉降的特殊情况,应增加观测次数。 3、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在纵横方向要对称布置,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为7~25 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体或柱子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观测点,造成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从设计图纸了解到沉降观测点的埋设满足相应规要求,做法 见沉降观测详图。 4、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技术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技术 陈华文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 200072) [摘 要] 近年来,通过引进自动化监测、GPS 、GIS 等技术,上海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有了显 著的提高。在分析基岩标、分层标的长期运行资料基础上,优化了其设计与施工技术;通过多期的GPS 复测研究,总结了《地面沉降GPS 测量技术规程》。针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优化地面沉降监测方案,加强了地铁、防汛、桥梁、高架道路等重要城市基础设施的沉降监测,积极参与城市建设与管理,为城市建设与管理解决具体问题。 [关键词] 上海市 地面沉降 基岩标 分层标 1 上海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上海市区大规模集中开采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1961年上海市地质勘察局工程地质大队利用已有的深水井建立了初期的地下水动态观测网,1962年开始埋设基岩标、分层标组,开展市区范围的面积水准测量,监测市区地面沉降及其时、空变形规律。在20世纪70、80年代分别对地面沉降监测设施进行完善与补充。截止1985年在市区及近郊区已先后埋设了基岩标21座、深式分层标17组、地面水准点752座及孔隙水压力测头20组,全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共布设了地下水位监测井650口,形成上海市地面沉降动态监测网。 1985年后由于受大规模城市建设影响,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上海市政府、市建委非常关注地面沉降监测网面临的问题,在专家论证基础上批准了原上海市地质矿产局上报的《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修建规划(1995~2000)》的工作方案,199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管理办法》。目前,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范围从原来的市区和近郊区扩大到了全市,形成了由地面沉降监测站(基岩标分层标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精密水准监测网、GPS 地面沉降监测网组成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表1)。 表1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情况表 数 量 设 施 名 称 单位 1995年 2000年 备注 基岩标 座 8 32 分层标组 组 17 25 水准监测网 Km 2300 650 地面沉降动 态监测网 自动化监测系统 / 8 地面沉降监测站共25座 地下水动态 地下水动态观测孔 口 492 58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