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沧海桑田,只剩一地怅惘……改写西厢,在长亭送别之后

沧海桑田,只剩一地怅惘……改写西厢,在长亭送别之后

沧海桑田,只剩一地怅惘……改写西厢,在长亭送别之后
沧海桑田,只剩一地怅惘……改写西厢,在长亭送别之后

沧海桑田,只剩一地怅惘……

——改写西厢,在长亭送别之后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秋季注定是一个离别的季节么?别了莺莺之后,张生看着一路上的景色。或许那天空、那落叶在前些日子看来还是美丽的,是温情的。但此时,看着是那么刺眼,仿佛在嘲笑他,嘲笑他的无能,嘲笑他的落魄——面对自己心爱的女子,即使有海誓山盟,即使两情依依,但是都败给了着可恶的现实——现在的他只是个无权无势的落魄书生,想到这儿,他忽然又有了浑身的劲儿,只要考上了状元,只要功成名就,那么莺莺终究会是他的妻子。是的!莺莺便是他的动力!

不过沉浸在热恋之中的张生的想法显然过于天真。

这一头,老妇人早打起了自己的算盘——让张生考取功名再来娶女儿只是缓兵之计,在官宦之家的她熟谙为官之人要么做个贪官,或许可以大富大贵,让女儿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但天网恢恢,贪官难保那一天会被揭发,她不想女儿过提心吊胆的日子;要么做个两袖清风为百姓造福的清官,但是日子难免清苦。对此她早有打算,她不想让女儿嫁给郑恒,也不愿把她许给张生,而是想让莺莺嫁给那个世代经商、家财万贯的林公子,那是前些日子媒婆向她提起的。虽然与郑恒的亲事是自己当初许下的,但细想,林家殷实的家产,稳定的生活无疑会让女儿过的比在郑家更好。可怜天下父母心,她总以为她给莺莺的是最好的,却没想过那并不是她想要的。

到了京城之后,张生日日怀着对莺莺的思念与承诺醒来、入睡,寒窗苦读。很快到了科举考试之日,接着便是揭榜之日。可是老天就是那么喜欢跟人开玩笑——张生并没有考上状元,只是得了个榜眼。那么崔老夫人还答应他们的亲事么?此时他的内心是如此的不安,急着想知道结果,又怕知道那结果不是他想要的。草草收拾了行李,他便赶到了普救寺,还没来得及与莺莺见面,便被早已知道结果的老夫人拦了下来。

“夫人……”张生正欲开口。

“哼……”老夫人一脸不屑的别过身子,“只得了个榜眼你也有脸回来向我提

亲?”

“榜眼虽不及状元,但也……”张生惴惴的说着,但还是被打断。

“但是怎么样?当初你是怎么对我说的?是怎么对莺莺承诺的?不是信誓旦旦的说一定会得一个状元么?还是现在觉得我女儿的身价也低了,你一个小小的榜眼也能娶她了?……”

崔老夫人气势咄咄逼人,字字句句把张生堵得哑口无言,后面的话他已听不到了,此时的他只觉的自己的整个的天空都塌了,过去一段时间他刻苦读书,那都是有莺莺做他的动力,可是此时他凭什么?老夫人说的没错,只怪自己不争气。他想一只泄了气的皮球,恍恍惚惚地拖着沉重的步伐离开了普救寺。万念俱灰的他从此便一蹶不振,终日以酒麻醉自己。

老夫人训斥张生的那一幕被机灵的红娘看在了眼里,她当然不会忘了把那些告诉她的小姐。莺莺得知母亲对张生的绝情后,再加上近日红娘打探来的张生的近况,她便苦苦哀求母亲成全他们,崔老夫人当然不同意。于是莺莺便每天茶饭不思,身体日渐消瘦,精神恍惚,崔老夫人拗不过她,只好稍稍让步,答应再给张生一次机会,若是下一次的科举张生能中状元,便答应让他迎娶莺莺。

“这已经是我能给的最大的让步了。”崔老夫人说完这句话便甩袖出了莺莺的房间。

母亲都已经这么说了,莺莺也不好再勉强,便吩咐红娘把这个消息告诉张生,还附上一封信,信中尽诉相思之情,并鼓励张生好好考试,还答应他一定会等他回来娶她。

张生有了前进的动力,于是再次上京准备考试,每天废寝忘食……有一天,张一个在京城认识的朋友沈公子约张去喝花酒,张生无法拒绝,就去了。喝酒过程中,沈一直为张不值,说犯不着为了一棵树放弃整片森林,不必为了一个女人让自己那么累,那日正是这家轰动京城的“花魁”杜盈盈登台演出。在酒酣之际,她那坐在琴前弹奏唱和的样子美极了,沈的话又在耳边作祟,想起老妇人对自己的冷淡与阻挠,想起自己备考的艰辛,加上自己为了科举已经很久没见崔了,渐渐地,他的意识开始模糊,眼前的可人儿仿佛是莺莺,于是情难自控,而杜盈盈也被张的文采与风流倜傥吸引,张生嘴里叫着“莺莺”,而不知情的杜盈盈以为他是在叫自己,在沈公子

的怂恿与资助下,酩酊大醉的张生与杜盈盈一起进了她的房间……

天明酒醒之际,张生觉得自己愧对莺莺,长亭送别时她的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的嘱咐还在耳边,而如今自己却做出这等苟且之事,想想莺莺对自己的付出与信任,这愧疚又加深了不少,所以赶紧告别了杜盈盈,而此时那个沈公子已不知去向。

其实沈是受郑恒之托破坏张生与莺莺的关系,于是就有了喝酒寻欢那一幕。而另一头,计谋得逞的郑恒早已把此事添油加醋地告知了崔莺莺,莺莺伤心至极,又有其母在一旁施压,绝望与无奈之下,听从母亲嫁给了林公子。郑恒竹篮打水一场空,费了那么大劲儿,崔莺莺却还不是自己的,迫于崔老夫人是自己的长辈,只好灰溜溜地走了。而在京城的张生对这些一无所知,此时的他还在对莺莺的愧疚与思念中寒窗苦读,盼着能金榜题名时,与莺莺洞房花烛夜。

转眼几年过去,又到了科举的日子,张生由于有了上次的经验,加上这次准备充分,答卷时如鱼得水,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状元。当他兴冲冲地回去想要迎娶崔时才发现自己爱的人早已为人妻。在他的再三恳求下,红娘答应帮他这个“负心汉”与崔莺莺见一面,见面后他们将误会解释清楚了。但是一切都晚了,时间不能倒流。

在那个年代,莺莺没办法抛下名节与年迈的母亲嫁给张生,为了张生,她也不能这么做——她已为人妇,而张生现在贵为状元,要是他们成亲,那天下人会怎么看待他,她不愿他为了她成为大家的笑柄。两人的爱情最终还是输给了封建礼教与世俗。心灰意冷的张生决定终身不娶,在普救寺剃度出家,莺莺得知后派红娘前去劝说,最后张为了莺莺和红娘的那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娶了一个贤惠的妻子。他的妻子知道张生喜欢的不是自己,但还是尽心尽力地照顾他,操持家庭,因为她是个非常传统的女子,觉得“出嫁从夫”,既然嫁给他了,那么他就是她的天,她就得一切以他为先,而且男人三妻四妾是正常的,更何况张只有她一个妻子。

婚后他们相敬如宾,日子过得倒也平静。后来妻子难产死去,留下一个孩子,张一直未再娶,独自抚养孩子。

一天,张生去了以前与莺莺分别的长亭,物是人非,当时的他们两情依依,虽然即将分别,却是怀着对彼此浓浓的爱与承诺的,而现在却各自有了家庭……张生

一边缅怀过去,一边在长亭题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正是当日他在普救寺后花园偷看莺莺烧香时所吟之诗。却不曾料想巧遇林夫妇,张生与莺莺四目相对却不能怎么样,只是一笑而过,算是打过招呼了。张生一阵怅惘……

其实张生题诗之举莺莺早已看在眼里,只是有丈夫在旁边,莺莺不好做什么。于是她另择一日去了长亭,看到那首诗,往日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莺莺泣不成声,当即在那首诗的下方回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一如当年……

那之后,莺莺便一直活在对过去的怀念之中,对张生的思念日复一日有增无减,不久便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张生得知后痛不欲生,故地重游,看到莺莺回的诗,内心百感交集,凝视着那首诗良久……

徐州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及答案

徐州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及答案

徐州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苹果Iphone X上市,似乎让▲在深圳华强北的山寨行业呈现▲的姿态。对于一般不熟悉该型号手机的用户,一时难以▲真假。 A.折服欣欣向荣分辨 B.蛰伏生机勃勃分辨 C.蛰伏欣欣向荣分辩 D.折服生机勃勃分辩 2.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木材,结果却只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B.月亮变化无常,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 C.旧记载有细长如指的“龙牙”,有圆小如珠的“珍珠”,这些品种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没有了。

D.蛇的报复往往超出必要的限度,比如,一个人要为他不识趣的打扰付出昂贵的代价,以余生的残疾补偿它受到破坏的几秒钟。 3.下列诗句中,填入元代萨都剌的《彭城杂咏》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3分) 城下黄河去不回,四山依旧画屏开。▲,▲。 A.无人会得登临意,独上将军戏马台。 B.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C.英雄事往人何在?寂寞台空草自生。 D.江山信美因人胜,萸菊逢辰满意开。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俄罗斯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堪称俄国知识分子的卓异代表。 ▲,▲,▲。▲,▲,▲,他的怜悯心和同情心是超乎寻常的。别尔嘉耶夫在另外一本书里说,这些知识分子所体现的俄罗斯灵魂,“永远为人民和整个世界的苦难而忧伤,这是一种难以遏制的痛苦”。 ①他对痛苦有极特殊的感受力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 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 ”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 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 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元曲四大家①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②白朴《梧桐雨》③马致远《汉宫秋》④郑光祖《倩女离魂》。 ***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杂剧作家约生活于-年间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剧作有《西厢记》、《破窑记》与《丽春堂》等传世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也是以爱情为题材的元代杂剧的高峰。 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唐·元稹《莺莺传》(亦名《会真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亦名《董西厢》)元·王实甫《西厢记》(亦名《王西厢》)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本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元杂剧有关常识、元杂剧结构:一本四折(幕)一楔子一本四折

长亭送别翻译

(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兰的天空飘着白云,地上满是零落的黄菊,萧瑟的秋风劲吹,避寒的大雁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树叶染得像喝醉一样红啊?总是离别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与张生相见得迟,怨情郎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玉马,恨不能使斜阳一直挂在疏林上。张生骑马在前,因依恋而慢慢地走;(莺莺)我坐车在后,因难舍而紧紧地跟随。刚刚告别了相思之苦,夫妻关系刚开始,这么快又开始分离。听得张生说一声“要走了”,自己愁得立刻手腕消瘦镯子松落;远远望见离别的长亭,肌肤也立刻瘦损了。这种悲恨的心情有谁能理解呢! (丫环红娘说)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那知我的心里啊!(莺莺唱) 【叼叨令】看见送行的车儿、马儿准备好了,禁不住心急火燎般的气;还有什么心情挑选花儿、饰物,打扮得那样娇娇滴地媚人;(不要说打扮,以后连床也懒得起了)准备好被子、枕头,只好昏昏沉沉地睡;从今往后,衫儿、袖儿,将谐拭(抹干)层层泪水。这怎么不闷死人了,这怎么不闷死人了啊?久别后书信,一定要赶紧给寄来,以慰我惊慌不安的样子。 第二部分:在长亭的筵席上。 (到达长亭,拜见夫人)(夫人说)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我今日将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师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者。(男主角张珙说)小生我托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在地上捡小草一样轻而易举。(和尚说)夫人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斟酒后,坐下)(女主角莺莺长吁科) 【脱布衫】秋风把亭外枯黄的树叶纷纷吹落,衰草在寒烟笼罩下一片迷茫。在酒席上,张生斜着身子坐着,愁眉紧蹙,发呆的样子。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住汪汪的眼泪而不敢流出来,恐怕被人发现知道。我偷看了一眼张生,又赶紧把头低下,长长地叹气,假装着是在整理自己的衣服。 【幺篇】虽然以后结成好配偶,无奈眼前这种时候,怎不令人伤心?我此时心里面呆,脑儿昏,从昨晚到今天,腰围消瘦了一围。 (夫人说)小姐斟酒!(丫环红娘递酒壶,莺莺端着酒长长地叹气,说)请喝酒! 【上小楼】成亲的欢乐还没有实现,离别的愁苦又接着来了。想着我和情郎前晚幽会,昨晚成亲,今天就要分离。我深深地尝够了这几天的相思滋味,却原来这种离别情意比相思更苦十倍。 【幺篇】年轻啊轻易远别,情薄啊容易抛弃。完全不想想两人腿儿相互挨着,脸儿相互依偎,手儿相互协携。你与我父亲崔宰相做女婿,妻子荣华丈夫可以显贵,但求咱们做一枝并头莲花,远胜于考上状元。 (夫人说)丫环红娘斟酒!(丫环红娘斟酒)(莺莺唱) 【满庭芳】摆酒席太急,两人对面相看一会,立刻就要别离。(想在张生高举酒食敬他,以尽为妻之礼)如果不是酒席间母亲在座,子女应当忌避不得亲近,我有心想要和他相爱相敬。虽然是相聚相守一时半刻,也算是夫妻俩共桌饮食。只能眼底留意,白传情,想起其中,真的离别后又当如何呢?差点自己真要化成望夫石了。 (丫环红娘说)姐姐没有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吧。(莺莺说)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呢?! 【快活三】拿来的酒和饭菜,我吃着,感觉就好象土和泥一样。假如真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的滋味(泥土都不如啊)。

长亭送别答案

长亭送别参考答案 2、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3、老夫人“俺三辈不招白衣女婿”“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 深层来讲:是封建婚姻“门当户对”思想在作祟。老妇人在此是封建家长的代表。 4、课文中有四处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莺莺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她的离愁别恨中闪耀着重爱情轻功名、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 5、(1)出门在外,注意身体: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2)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3)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考中了,张生就成为名门望族择婿的对象,若张生不是感情专一之人,有可能会移情别恋,抛弃莺莺;若考不中,母亲又不会接纳他。所以,不论考中与否,对二人的感情来说都是一个严重的考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莺莺心中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 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是非常低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思想教条约束着她们、限制着她们,她们实际上就是丈夫的附属品。即便莺莺贵为相国千金也不例外。她把所有的希望都系与爱情,都系在张生一个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赌注。如果故事中的张生不是一个忠厚诚实的君子的话,莺莺的弃妇的命运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6、 愁苦、怨恨——痛依恋、无奈——恨 担心、害怕——怕眷恋、惆怅——念 7、《长亭送别》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一种心灵上的契合。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课堂训练】 (一)赏读《端正好》 1、选取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白云,满地的黄花,凄紧的西风,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一句一景。运用了拟人,情景交融,设问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深秋郊外分别图,营造了黯然销魂的凄美意境,写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2、前者不仅把离别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昨夜伤心到天明,血泪竟染红了整座山林!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非霜林醉,乃人不能自禁也。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

话剧 西厢记之长亭送别

1.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示例: 暮秋时节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么?“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 2.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断。示例: 莺莺(举杯,神情惨恻)今日一别,且饮此杯!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复为公于举筋? 张生(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金榜题名,倒要小心招婿。 张生(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摔杯)有违情义,如同此杯! 莺莺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 张生(感动,流泪)小姐知我。(传来马嘶声)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恭听,接帕端详)小姐不必多虑!谨庚一绝,以剖寸心。(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 3.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示例: 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道一声平安,道一声珍重,陪伴游于的是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叩击莺莺心田/劳燕分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颠/那离愁呵,长如水,沉如铅/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如何拖向前? 4.话剧西厢记之长亭送别 第一幕外景白天 角色安排:老夫人,长老,崔莺莺,张生,红娘 老夫人: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宴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和小姐来到。 话外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急。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语毕,张生,崔莺莺,红娘上场 红娘: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

专升本大学语文作文范文

专升本大学语文作文范文 【篇一:2011年陕西省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考试大学 语文作文范文】 2011年陕西省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作文题目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 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选自《庄子?达生》 论专注 苍鹰专注于翱翔,最终一飞冲天;江水专注于流淌,最终奔腾入海;小树专注于成长,最终高达参天。 自然界的真理给我们以启迪:专注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法宝。 古今成大事者,无不以专注作为自己取得事业成功的筹码。 新中国领袖毛泽东年少时,曾以在闹市读书作为他的一大爱好。眼 前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他欣然坐定。闹市的纷扰并不能打扰他读书,反而更加磨砺出他专心致志的可贵品格。正是这种不受纷扰的专心 致志,使他练就了一身文韬武略,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而这种专注,于无声处,成为毛泽东塑造自我、走向成功的法宝。 读书治学需要专注,从事科学研究更加需要这种“雷打不动”的专注 精神。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科院院士袁隆平,因为其在杂交水稻方 面的突出成就而受到举世的瞩目与赞誉。他的全部生活就是在实验 室与试验田两点一线之间度过的。他拒绝了媒体的频频造访,放弃 了优渥的生活条件,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他几十 年如一日的专注坚持最终使他培育出新型水稻,单产量刷新了世界 纪录。他的成功亦源于他专心致志,不为世俗纷扰所动的精神。他 的成功造福了人类,他的成功感动了中国。试想,如果没有这种专 注的韧劲,他又怎能视金钱、荣誉如粪土而无所动其心呢?如果没 有这种专注的韧劲,他又怎能以突出的科技成就为人类做出如此巨 大的贡献呢?专注是袁隆平取得成功的法宝。 文学亦需要专注。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2.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教学重点: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人生就是不断奋斗、追求的一生,决定了大多数人要四处漂泊,不断踏上新的征程。新的相聚,往往意味着又一次的别离。“人生自古伤别离”,别离情从古唱到今,无论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惆怅,还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都难掩“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尽管奢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发出“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豪言,也难免“循墙绕柱觅君诗”的渴望,殷勤致问“君子意如何”。但是,最令人牵肠挂肚、难舍难分的恐怕还是要数本拟长相厮守却又不得不别离的恋人了。李商隐在《无题》诗中这样写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怕见之不易,更觉别离之难,东风无力,人生何堪?唯效春蚕、蜡烛,终生相待。殷殷嘱托意难尽,但求青鸟常往返。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商隐在此诗中更是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风渐起,黄叶飘零,又一对相亲相爱的人儿就要别离了,他们是否会像那些伟大的诗人一样畅叙别情呢?打开课文,请看《长亭送别》(板书)。 二、简介作者和《西厢记》剧情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解了普救寺之围。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翻译)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翻译) 导读:长亭送别 原文: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旦唱)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科)(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

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旦唱)[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旦唱)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夫人云)红娘把盏者!(红把酒科)(旦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唱)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 河北保定定州车兴泽 [学习目的]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学习过程] 一、回答元曲的文学常识. 二、作家以及写作背景. 1.作家作品: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 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2.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 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3.《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 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 4.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5.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 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送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一首送别诗,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像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逐渐变的稳重成熟起来。一方面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和理性思维的重要阶段,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不愿意发表个人意见。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主动性。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 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隋朝去,再次体验一下离别的愁绪。 师:板书课题.(《送别》)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生: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生:诗人抓住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杨柳,通过描写、渲染,抒发离愁别绪。 2.抓字眼,明诗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一、导入: 古往今来,留下了多少送别的诗词歌赋。而长亭历来就是离愁别恨的一个载体。柳永的词《雨霖铃》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的《送别》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我们今天要学的《长亭送别》也称得上一曲抒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二、作者介绍: 三、全剧剧情简介: 相国的小姐崔莺莺和白衣秀才张珙于普救寺相遇,一见倾心。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夺走崔莺莺。老夫人当众宣布:有能退贼兵者以女妻之。张珙函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杜将军打退了贼兵,可是老夫人变了卦,让张、崔以兄妹之礼相见。这两位青年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在婢女红娘的协助下,私下结为夫妻。老夫人拷问红娘,红娘数责夫人言而无信的过错。老夫人被迫承认莺莺和张珙的婚事。但又提出张珙必须应举得官回来才能见她。结果张珙中了状元,以大团结结局。这个剧歌颂了张珙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西厢记》故事的演变 唐?元稹?《会真记》(《莺莺传》) ——崔莺莺性格软弱,屈服于命运;张生始乱终弃。有“女色祸人”之论。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男女主人公为争取婚姻自主,共同抗争;“才子配佳人”。 元?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理想,突出双方纯真爱情;表现男女主人公反抗封建势力,追求婚姻自由的自觉要求。 四、整体感知: 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本文概括为哪几幅画?试各用四个字为画面拟小标题,分别包含“别”字的四字短语概括故事的四个场景。 明确: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大家层次划分比较准确,通过对故事梗概的了解和刚才大家的阅读,我们知道崔张二人是历经痛苦磨难才得以结合,崔莺莺没想到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却又马上生生地被迫分离,你能用一些词语描述一下崔莺莺的感受吗? 参考:哀愁、悲痛、伤心、绝望、挂念、惦记、担心…… 我想问大家,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明确:愁。)怎样的愁?具体的说它包含了莺莺的哪几种复杂情感?(学生讨论回答) 有情人离别之痛、对老夫人拆散鸳鸯,催逼上路之怨、对前途未卜之忧、对情人漂泊天涯之念,借莺莺的词说应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五、《长亭送别》被认为是抒情艺术的典范篇章,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对主人公那种离愁别恨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我们已经学过许多有关表达离愁的诗文,但是能够称得上千古绝唱的唯独王实甫的《西厢记》。而古典诗文的鉴赏又是高考必备的一项,所以下面我们通过对文章的鉴赏,一方面来看看王实甫究竟有什么法宝,使《西厢记》取得了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也来丰富一下自己的知识积累,提高自己对古诗文的鉴赏水平。六、鉴赏课文: 下面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一部分——送别途中,请几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 角色安排:夫人:XXX,长老:XXX,旦:XXX,红娘:XXX 分析鉴赏:

长亭送别译文

《长亭送别》译文 (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张生的马慢慢地走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 (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莺莺唱)【叨叨令】看见准备着离去的车和马,不由得我难过生气;还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儿、贴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妩媚;准备好被子、枕头,只要昏昏沉沉地闷睡,从今后,那衫儿、袖儿,只会揩满流不断的泪。怎么不愁煞人呀?怎么不愁煞人呀?从今往后,张生你要书信给我赶紧寄。 (到达长亭,拜见夫人)(夫人说)张生跟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我今天把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城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张生说)小生我托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样。(长老说)夫人的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斟酒后,坐下)(莺莺长叹) 【脱布衫】西风吹来,黄叶乱飞,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满地都是。酒席上斜偏着身子坐的张生,紧锁着愁眉,没精打采,呆呆发愣。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着泪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发觉;猛然间又看见他把头低下,长长地吁气,假装着整理着自己素色的绸衣。 【幺篇】虽然久后终成美好姻缘,无奈眼前这个时候,怎么不让人伤心悲泣!心意好象痴迷,心情如同醉酒,从昨夜到今天,细腰儿更加瘦减。 (夫人说)小姐斟酒!(红娘递酒壶,莺莺端着酒杯长吁叹,说)请喝酒! 【上小楼】团圆欢聚没多久,离情别绪相跟而来。想着我前天晚上私下订情,昨天晚上结为夫妻,今日却要分开。我深切休会了这几天相思的滋味,却原来比别离的愁苦还要深十倍。 【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别离看得很轻,情意淡薄呵,容易遗弃对方。全不想过去腿儿相挨,脸儿相依,手儿相携的情形与甜蜜。你给我崔相国家做女婿,算得上妻荣夫贵,只求像并蒂莲似的永不分离,远胜过状元及第。 (夫人说)红娘倒酒吧!(红娘倒酒)(莺莺唱) 【满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对片刻,马上又要分离。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间需要回避,真想和他叙叙夫妻之情。虽然只能相守得一时半会儿,也算是我们夫妻同桌共食了。眼里空留着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点化成望夫石。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分析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3、了解古代戏曲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4、从曲词意象的分析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学法建议】 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想象和联想,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生平和创作王实甫生平事迹资料缺乏。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在称赞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也称赞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后学莫及”。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代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字的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②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性格特征怎样? ③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④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互动课堂 一、基础练习 1. 阅读(端正好),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端正好)是莺莺去十里长亭路上所唱,为全折唱曲的领起,以景物描写为主。 B. 浅蓝的天空,飘动的白云,黄色的野菊,血红的枫林,劲吹的秋风,南飞的大雁,上下互遇,纵横相连,构成了一幅深秋的风景画。所谓“情乐则景乐”的道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心情舒畅,山光水色,逗人流连忘返。

课外古诗词赏析

10苏幕遮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赏析] 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后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化用。“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芳草”历来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比如相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写“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清平乐》写“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为真情流溢、大笔振迅的千古名篇. 9登飞来峰 译文: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赏析: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 一、背景材料 《西厢记》的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王实甫写《西厢记》杂剧时又参考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作与董作的情节大致相同,但前者堵塞了情节里的漏洞,删去了蔓生的枝叶,加强了戏剧冲突,使人物性格发展更合情合理,语言更为精炼典雅,使《西厢记》成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不朽之作,也是王实甫特享盛名之作。贾仲明在《凌波仙》的吊顶里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奇魁。”这并不是溢美之词。 王实甫《西厢记》在明代出现了许多评刻本,17世纪50年代,金圣叹删去了它的第五本,变喜剧性结局为悲剧性结局,并修改了前四本的文字,使人物语言更加性格化。《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的,写崔莺莺随母并在红娘的随侍下到十里长亭,给进京应考的张生送别。 二、内容分析 根据剧情的发展,安排了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写莺莺在赴长亭路途中。[端正好]以暮秋的凄凉景色为背景,提供了一个适用展开人物心理活动的特定环境。[滚绣球]从正面刻画了莺莺怨恨别离的内心世界。作者用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金钏减玉肌等,将人物抽象的感情表现得真实细腻。[叨叨令]一曲,

由红娘的问话引出莺莺的直抒胸臆,在自己的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面前尽情倾吐离别的痛苦心情。 第二个场面,从[脱布衫]到[朝天子]八支曲子,写莺莺在饯别宴上。[脱布衫]和[小梁州]是写莺莺眼中所见到的张生愁闷哀伤的神态。[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是将相思与离别对比来写,表现了莺莺与张生两情相依,但碍于老夫人在场却无法一吐衷肠的痛苦。[快活三]和[朝天子]紧扣别宴,写莺莺无心于酒食。作者以美酒佳肴竟尝着不如泥土的感觉,突出表现莺莺因即将别离而怨恨的内心。 第三个场面,从[四边静]到[收尾]八支曲子,写莺莺与张生长亭话别。[四边静]是写莺莺面临别离对张生的百般依恋和内心的悲戚。[五煞]写因依恋而生的叮咛。[四煞]与[三煞]着重写莺莺预想别离后的孤寂冷清。[二煞]又加叮嘱,透露了莺莺心中的忧患。最后的[一煞]和[收尾]仍写暮秋晚景,用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等景物来烘托莺莺离别张生后的无限惆怅之情。 主旨:这折戏通过描写莺莺送张生赴京赶考饯别于长亭的内心活动,表现了青年所向往的自由美好的爱情与封建礼教之间的尖锐矛盾,控诉了封建家长所维护的礼教对人生的严重摧残。 三、写作特点 1.借景寓情,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 “多情自古伤离别。”为了写莺莺的多情,写莺莺离别之伤,作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一曲(端正好)的唱词,撷取了暮秋时节

2016年甘肃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

2014年夏季甘肃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I 卷和第II 卷两部分,第I 卷(第1~3页)为选择题,第II 卷(第4~8页)为非选择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生注意: 1.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座位号等分别填写在第II 卷密封线内和卷头规定的位置,然后在答题卡上涂写有关项目.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第I 卷所有选择题的答案都必须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重新填涂. 3.第II 卷用蓝、黑色钢笔或中性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4. 第I 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 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遒劲.(jìng)污渍.(zì)绦.虫(tiáo)三省.吾身(xǐng)B.拓.片(tà)吮.吸(yǔn)颀. 长(qí)断壁残垣. (yuán)C.桑葚. (shèn)纤.细(xiān)睥.睨(pì)苦心孤诣. (yì)D.蒙.骗(mēng)湍.流(tuān)绮丽(qǐ)载. 歌载舞(zǎi)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旧城改造规划融入海棉城市理念,有助于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内涝问题的解决。 B.杨师傅微微地喘息着,面颊腊黄,嘴唇苍白干燥,唯有那深沉的眸子依然光亮。 C.这条消息的浏览量超过了7100人次,网友跟贴呼吁要理性爱国,摒弃狭隘心理。 D.中国女排在高潮与低谷的颠簸中,意志坚定,不骄不躁,一次次带给我们惊喜与感动。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洞察.. 未来战场的“千里眼”,量子雷达的出现掀起了各国变革雷达技术的热潮。 B.为消除过多强调死记硬背的积弊..,历史新教材在设计上更注重学生的思考与体验。 C.展出的90幅图片、32件实物,生动反映了子弟兵在抗洪救灾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D.回顾丁俊晖的晋级之路,不难发现他的状态与日俱增....,这次夺冠的希望越来越大。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只有透过现象的迷雾,避免主观臆断,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B.国家京剧院文武老生李阳鸣今年6月因病英年早逝的不幸消息令人惋惜。 C.从屈原、杜甫到鲁迅、巴金,他们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怀让人感佩不已。 D.站在泰山山峰顶俯瞰大地,无不使人感叹祖国河山的壮美和大自然的神工鬼力。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学里若描写山川的秀美,星月的光辉,那必是因它们曾给人的灵魂以力量;文学里若描写华灯照夜的咖啡店,“为秋风所破的茅屋”,那必是因为人的灵魂曾为它们所骚扰;文学里若描写人的“健饭”“囚首垢面”,那必是因为那些事有关于他的灵魂的历史:总之,文学所要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只是人的灵魂的小说,其余都是配角而已 B.只是人的灵魂的小说,其余都是背景而已 C.只是人的灵魂的的戏剧,其余都是背景而已 D.只是人的灵魂的的戏剧,其余都是配角而已 6.对下面的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项对国内109所大学5.51万名毕业生求职意向的调查显示,排名靠前的4个城市为杭州、昆明、合肥和成都,全是二线城市,而期望留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人数占33.9%。二线城市由于环境比较舒适、生活节奏相对较慢、新兴行业发展迅速等因素,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另据相关统计,清华大学学生有意向到北京以外地区就业的人数已经连续3年超过50%,而在10年前,选择原意留在北京工作的占80%左右。 学校:班级:姓名:考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