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韩愈师说学案1及答案

(完整版)韩愈师说学案1及答案

(完整版)韩愈师说学案1及答案
(完整版)韩愈师说学案1及答案

高一年级语文活页导学案第周第课时时间月日组长签字

制作人:班级姓名

《师说》教学案(一)

学习目标:

1.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

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自读5分钟)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

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

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

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

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

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

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

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读第一段,找出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中心论点。10分钟后提问。

2.学生诵读第2段,并思考本段主要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

方法?

3学生自读第3段,并思考: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

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三.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全体起立)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这一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2分钟后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回答。

四.当堂训练(15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

1. 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2.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

3.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而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ò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rú,阿谀,奉承

二、填空题:(每题1分)

5.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谥号“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

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的职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择师的标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年级语文活页导学案第周第课时时间月日组长签字

制作人:班级姓名

一、1.zhuàn 2.dòu 3.zhǎng 4.fǒu 5.谀 6.苌、聃

二、1.古:无论今:没有 2.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3.古:跟随异且今:顺标连词

4.古:不一定今:没有必要,不需要

三、1.学习;从师;姓;老师 2.足以,够;物脚;值得

四、1.人称代词:代孩子;指示代词:那,那些;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人称代词:作定语(他们的);人称代词:复指,作主语(今之众人);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个”;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语气副词:表猜测、推测(大概、恐怕)

五、1.以……为耻; 2.以……为奇异; 3.认为……聪明;

4.以……为易对付;

5.以……为苦;

6.以……乐

六、1.不知句读就向老师请教,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明白事理啊。

2.喜好古文,六种经书和传注都在学习,不受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拘束,跟我学习。

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

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 梁衡是当今文坛中个性鲜明、思想敏锐、别具特色的作家,其散文独树一帜,曾引起过极大反响。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正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这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这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 于是他到任之后,就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从他贬潮州

师说学案(有答案)

《师说》学案设计(人教版xx必修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重点】 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 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 1.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 2.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dòu )乐师(yuè)阿谀(yú)郯子(tán )苌弘(cháng )老聃(dān )经传(zhuàn )贻笑大方(yiī) 3.诵读下列句子,将句中停顿用/划出: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⑤其出人也/远矣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二课文鉴赏: 1.速读课文,找出每段论断性的句子(明确提出关于从师的观点的句子)写在下面: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圣人无常师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讨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 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3.第一段学习: (1)自读并翻译第一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1)师: ①xx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④师说名词用作动词,xx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名词,道理

《晚春》赏析

《晚春》赏析 晚 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不唯在散文创作上颇有建树,其诗歌创作亦有斐然成就。究其原因,在于韩愈自强不息,勤学上进,勇于探索。韩愈自幼勤学,“读书为文,日记数千万言”,后遂通“诸史百子”,学问精进。其诗歌创作追求新奇,甚至不避险怪。他大力扶持后学,曾极力褒扬当时不为人重视的孟郊、贾岛,鼓励其探索诗歌创作艺术。此二人奇僻、瘦硬的诗风成为当时诗坛的别调,自有韩愈怕提携、勉励之功。本诗一作《游城南晚春》。“城南”指长安城南韦曲、杜曲一带。由诗题可知诗中所写乃郊游即目所见。作者作此诗时,已年近半百,见晚春景物而别有会心,寄慨遥深,自在情理之中。 本诗以两幅形象化的画面描绘“晚春”景物,极有艺术感染力。草树“百般红紫斗芳菲”乃是百花千红万紫,争奇斗妍。“斗”即竞胜、比赛。“斗”的内容是指各种草树斗艳(红紫)争芳(芳菲)。杨花榆荚“漫天作雪飞”乃是柳絮随风飘荡,漫天飞舞,与白雪竞胜比美。诗人在形象化地描绘草树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柳絮榆荚不甘寂寞,化作洁白的雪片随风飘飞的灵动奔放画面的同时,精细准确地揣摩出“草树”与“杨花榆荚”的敏感鲜活的心灵。“草树”是因为“知春不久归”,想要留住这即将逝去的春天,才如此多情,争奇斗妍,尽现娇容丽姿,妩媚迷人。“杨花榆荚”自知“无才思”,缺少色泽香味,不能与鲜艳美丽的百花相比,但依然化作洁白的雪片漫天飞舞。她们不藏拙,不畏讥,愿作“红紫”缤纷的晚春图生动的陪衬。诗人如此这般精细揣摩出“草树”与“杨花榆荚”敏感鲜活的心灵,乃是其内心自有万千情思,无限感慨。原来,诗人郊游即目所见的晚春之景已深深拨动了他的心弦。他由草树“红紫斗芳菲”想到了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岁月匆匆,弹指一挥间便到了垂暮之年,因此,应该珍惜光阴,及时努力,在有限的生存时间里,发挥自己最大的活力,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他由杨花榆荚“漫天作雪飞”想到了一个人难免有各种缺陷,关键在于要有自知之明,善于扬长避短,勇于展示自己的个性,有如“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清·曹雪芹《红楼梦》黛玉葬花词),不自我菲薄,而是乐观自信,昂扬进取,积极发挥自身潜能,有所作为,在人生的舞台上亮出自己的风采。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描绘景物、抒发感慨,给人诙谐轻松的效果,并非一脸的严肃。诗人在描绘杨花漫天化作雪片飘飞之景象时,用“惟解”一词来揭示杨花的心态,揶揄之中含有怜惜之意,诙谐的调侃之中不乏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索。这种轻松自适的语言增添了诗作活泼幽默的情趣。 诗人见景生感,绘景以寄慨,所绘之景灵动奔放,所寄之慨真挚深沉。年近半百的诗人回首自己的人生旅程,感慨时光流逝之无情,自勉要惜时勤学,以免皓首无成。诗人出于对文坛永葆青春活力的美好愿望,寄予孟郊、贾岛一班年轻人勇于探索、创新的厚望。正由于诗中绘景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诗人缘景而生的感慨炽热而浓烈,因此,这首自勉兼励人的诗作更具有催人奋进的强劲力量。

况钟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况钟传 ①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②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车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③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办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居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④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⑤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节选自《明史》卷一六一) 【注】①蠲( juān):免除②逋(bū):欠交,拖欠。 12、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置二簿识民善恶识:识别 B、以行劝惩劝:奖励 C、至是钟数延见延:邀请 D、未尝缘故谊有所干干:求取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 广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B、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C、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导学案及答案

师说 《师说》导学学案(一) 高一语文编写人:赵成审稿人:高一语文组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重点】 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 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 1.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 2.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说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pán)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 【学习过程】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乐.师()阿谀.()郯.子()苌.弘()

读后感-读韩愈读后感500字 精品

读韩愈读后感500字 篇一:读韩愈作品有感读韩愈作品有感“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 ”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 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韩愈作品良多,《进学解》和《师说》带给我的影响尤为深刻。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 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成为大家熟悉的格言,那个“勤”字和“思”字,也曾激励过多少读书人,下过多少功夫而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纵观古今有学问有成就人的作为,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就是天道酬勤。 是的,求知识,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轻佻,半点浮躁,半点投机。 而必须是忍得寂寞,甘坐冷板凳,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一张卡片一张卡片地写,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爬,才幸许有所收获。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 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 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 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 这不仅教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闪光之处勇敢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还有些倡导国家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培养人才的意味。 通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作者对于逆境而表现出的一种平和心态,这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心态决定一切,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历史终将证明,我们

《晚春》唐.韩愈.拼音版

晚w ǎn 春ch ūn 【唐t án ɡ】韩h án 愈y ù 草c ǎo 树sh ù知zh ī春ch ūn 不b ù久ji ǔ归ɡu ī,百b ǎi 般b ān 红h ón ɡ紫z ǐ斗d òu 芳f ān ɡ菲f ēi 。 杨y án ɡ花hu ā榆y ú荚ji á无w ú才c ái 思s ī,惟w éi 解ji ě漫m àn 天ti ān 作zu ò雪xu ě飞f ēi 。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 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

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指柳絮 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 才思:才华和能力。 解:知道。 【白话译文】 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道随风飘洒,好似片片雪花。 【鉴赏】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完颜宗雄传阅读答案_完颜宗雄传翻译赏析

完颜宗雄传阅读答案_完颜宗雄传翻译赏析 宗雄,原名谋良虎,是康宗的长子。他刚出生时,世祖看见他很惊异,说“:这孩子风骨非同寻常,以后必定成为国家大器。”于是解下佩刀,让人常放在他身边,并说:“等他长大成人就让他佩带这把刀。”宗雄九岁能射奔跑的兔子。十一岁,射中奔跑的鹿。世祖把他抱坐在膝头上说“:这孩子小小年纪就已如此,他日必定超过同辈。”把银酒器赏赐给他。宗雄长大后,仪表奇伟oRg,能谈善辩,足智多谋,孝敬谦谨,人人喜爱尊敬他。康宗去世,辽国派遣阿息保来,骑马到灵帷台阶前,选取皇上赐给丧葬的马匹。太祖大怒,要杀阿息保,宗雄劝谏,太祖才住手。 太祖要起兵,宗雄说:“辽国君主骄横奢侈,不懂兵法,可以攻取。他们连一个萧海里也抓不住,而我军却抓到了。”太祖赞同他的话。进攻宁江州,渤海军队十分坚利。宗雄部队打败了渤海军,因功受封世袭千户谋克。太祖在出河店打败辽兵,宗雄冲锋奋战,立下很多功劳。在达鲁古城的战役中,宗雄率领右军,身先士卒作战,抵挡右军的辽兵退败后,皇上命令宗雄帮助左军出击辽兵。宗雄绕到辽兵后方出击,辽兵于是大溃败,宗雄乘胜向北追杀。天色已晚的时候,包围了辽兵。黎明时分,辽兵突围出来,宗雄直追杀到乙吕白石才回还。皇上抚着他的肩背说:“朕有此人,什么事做不成?”并把御用衣服赏赐给他。

辽帝带七十万人马到礥门的时候,诸将都说:“辽军气势旺盛,不应急速交战。”宗雄说:“不对。辽兵虽然人多,但都是平庸将帅,士卒惴惴不安,不足以让人畏惧。交战就能打败他们是把握中的事。”皇上说:“好。”在护步答冈追上辽帝。宗雄率众人径直冲上前去,短兵相接。宗雄命令前面的兵士用钅廷打辽兵的马头,后面的兵士放箭射击,大败辽兵。皇上赞许宗雄的战功,拉着他的手慰劳他,把御用铠甲和御用战马、宝物、奴婢赏赐给他。 斜也进攻春州,宗雄与宗干、娄室去攻打金山县。走到白鹰林附近,抓住七个敌方的侦察兵,放走一人让他回去。县里人听说大军到了就溃散了,于是取下金山县。又和斜也一起攻占了泰州。 太祖亲自率军攻打临潢府,派宗雄先出发,遇上辽兵五千人,宗雄与之交战,大部队到了,大败辽兵。到留守挞不野投降时,皇上把他的女儿嫁给宗雄,奖赏他一出兵就战胜辽国援兵的功劳。之后,宗雄与蒲家奴巡视泰州土地,宗雄包了些土前来上奏道:“那里的土地是这样,可以耕种栽植。”皇上依从了他的话。从此,迁徙了一万多户人家到泰州屯田,因为宗雄等人说那里的土地可以种植。西京投降后又反叛,当时粮饷将近用完,朝中商议要停止进攻。宗雄说:“西京是个都会,如果弃之而去,那么投降的人会背离,辽国余留党羽与夏人就得以窥探时机作乱了。”于是设立重赏来激励士心。不久,夜

读韩愈梁衡阅读材料

读韩愈梁衡阅读材料 读韩愈梁衡阅读材料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正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这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这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 于是他到任之后,就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州而贬袁州,短短八个月就干了四件事。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

师说学案(有答案)

《师说》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重点】 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 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 1.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 2.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dòu )乐师(yuè)阿谀(yú)郯子(tán ) 苌弘(cháng )老聃(dān )经传(zhuàn )贻笑大方(yiī) 3.诵读下列句子,将句中停顿用/划出: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⑤其出人也/远矣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二课文鉴赏: 1.速读课文,找出每段论断性的句子(明确提出关于从师的观点的句子)写在下面: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圣人无常师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 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3. 第一段学习: (1)自读并翻译第一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④师说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道: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名词,道理 ③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明史·严嵩待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

明史·严嵩待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严嵩,字惟中,分宜人。举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移疾归,读书钤山十年,为诗古文辞,颇著清誉。还朝,久之进侍讲,署南京翰林院事。召为国子祭酒。嘉靖七年历礼部右侍郎,迁吏部左侍郎,进南京礼部尚书,改吏部。 居南京五年,以贺万寿节至京师。会廷议更修《宋史》,辅臣请留嵩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董其事。及夏言入内阁,命嵩还掌部事。嵩科第先夏言,而位下之。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启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帝以奉道尝御香叶冠,因刻沈水香冠五,赐言等。言不奉诏,帝怒甚。嵩因召对冠之,笼以轻纱。帝见,益内亲嵩。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帝英察自信,果刑戮,颇护己短,嵩以故得因事激帝怒,戕害人以成其私。 大将军仇鸾,始为曾铣所劾,倚嵩倾铣,遂约为父子。已而鸾挟寇得帝重,嵩犹儿子蓄之,浸相恶。嵩密疏毁鸾,帝不听,而颇纳鸾所陈嵩父子过,少疏之。嵩当入直,不召者数矣。嵩见徐阶、李本入西内,即与俱入。至西华门,门者以非诏旨格之。嵩还第,父子对泣。时陆炳掌锦衣,与鸾争宠,嵩乃结炳共图鸾。会鸾病死,炳讦鸾阴事,帝追戮之。于是益信任嵩,遣所乘龙舟过海子召嵩,载直西内如故。世蕃寻迁工部左侍郎。倭寇江南,用赵文华督察军情,大纳贿赂以遣嵩,致寇乱益甚。及胡宗宪诱降汪直、徐海,文华乃言:臣与宗宪策,臣师嵩所授也。遂命嵩兼支尚书俸无谢,自是褒赐皆不谢。 豁握权久,遍引私人居要地。帝亦浸厌之,而渐亲徐阶。帝所下手诏,语多不可晓,惟世蕃一览了然,答语无不中。嵩受诏多不能答,遣使持问世蕃。值其方耽女乐,不以时答。中使相继促嵩,嵩不得已自为之,往往失旨。馥进昔词;又鱼褪手他人不能量经此积袅帝欢。采见。帝有意去嵩。 (选自《明史。严嵩待》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署南京翰林院事署:代理 B.以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董其事董:管理 C.窃权罔利罔:贪图 D.门者以非诏旨格之格:阻止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启/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 B.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馆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 C.始倚畜/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启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 D.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启/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了因病回乡,严嵩进入官场后仕途颇为顺利。严嵩回朝以后,先后担任了侍讲、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职。

我读韩愈

我读韩愈 ——读梁衡《读韩愈》有感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 翻开市面上的古诗集,你会发现李白的诗作数量居首,其次是杜甫,而韩愈远远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他也写诗文,只不过没有李白那么多痴话、没有杜甫那么多忧国忧民——他的不幸与挫折,却远比李白杜甫多。 文中作者对韩愈的评价甚高。不但详细地介绍了韩愈的种种经历,又对他的作为做出了详细的评述。韩愈本人正直,“肝脑涂地”地直接向唐宪宗“陈利害表决心”,不料宪宗丝毫不领情,还将他贬官千里,这已算是一桩挫折;当他到了潮州后,却发现这里还残余落后的文化和陋习,然而韩愈仍不忘将自己的能力付诸一方水土,心系百姓,这真是“难能可贵了”。他两次犯上直言,又倡导古文运动,身处逆境却不屈不挠,不依不服,这正是他生命中的韧劲所在。“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落第”,如此看来韩愈并不是一个向挫折低头的人。身处逆境,他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踏踏实实做好他认为是他应该做的事情。在历史上,他的作为也许称不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也足以令后人为之敬佩、为之称道。韩愈所受到的挫折,究竟是他的个性决定还是掌朝的宪宗皇帝造成的?文中作者认为无关紧要。他认为重要的是人对待自己不幸的态度。他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的委屈或是挫折,跟韩愈在仕途上所遭的不顺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更何况韩愈内心深处所隐藏着的奋斗精神并未随着一次次的碰壁而消失殆尽,他倔强的力量换来的是一方百姓的精神文化素养提升。 我读《读韩愈》,读到的是他曾并不为我所了解的人生经历;我读《读韩愈》,读到的是他不畏挫折的倔强力量;我读《读韩愈》,读到的是他孤独却坚强的人生写照,我读韩愈,读到的是他那种“奉献于民,求成于心”的高尚品格。

《师说》学案..-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师说》学案..-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湖南双峰县第六中学(417707)龚勇军 【作者及背景】 作者韩愈(公元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先辈世居昌黎(今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韩昌黎”。他和柳宗元一起积极提倡古文运动,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背景可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话中可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这种不怕时人耻笑,敢于反抗流俗不良风气,批驳错误观点,建立新的师道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关于题目】 “说”——是一种有叙有议,以议为主的文体,是议论体裁的一种。 “师说”——即“说师”,解释为“说说(议议)有关老师的问题”。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特色讲解】 1、对比论证,正误分明。本文第二段写得很精彩,运用的三组对比: (1)纵比:古之圣人才智多,犹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而耻学于师。 (2)自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大遗。 (3)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通过这三组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违背常理,而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2、引用论证,无可辩驳。本文第三段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比前文笼统的说“古之圣人”更加可信,而且用封建社会的圣人证明“学必有师”“有道即师”,这就把论敌置于无可争辩的地步。 3、看似闲笔,实为论据。本文最后一段,寥寥数字,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说明写作缘起,实际上远非如此,韩愈是借对李蟠的夸赞:“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来再一次证明“学必有师”的重要性。 4、语言表达,气势飞动。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古之圣人,其出人也亦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课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1.对下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 益:更。辄:就。犯:冒犯。 B.暇:空闲。挈挈:孤独。而东:到东边去。 C.仆:我。恒:常。幸:庆幸。 D.被:披。已:已经。吾子:我的儿子。 2.下列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A.有,则哗笑之,以为狂人。

《明史·谭纶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谭纶,字子理,宜黄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历职方郎中,迁台州知府。纶沉毅知兵。时东南倭患已四年,朝议练乡兵御贼。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纶自将击之,三战三捷。加右参政,会忧去。 以尚书杨博荐起,复将浙兵,讨贼林朝曦。朝曦者,大盗张琏余党也。琏既灭朝曦据巢不下出攻程乡知县余甫宰严兵待而遣主簿梁维栋入贼中谕散其党朝曦穷弃巢走纶及广东兵追擒之。寻改官福建,乞终制去。 四十二年春,再起纶。道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倭屯崎头城,都指挥欧阳深搏战中伏死,倭遂据平海卫,陷政和、寿宁,各扼海道为归计。纶环栅断路,贼不得去,移营渚林。令参将戚继光以中军薄贼垒,总兵官刘显,俞大猷将左、右军继之,大破贼,复一府二县。诏加右副都御史。纶以延、建、汀、邵间残破甚,请缓征蠲赋。又考旧制,建水紫五,扼海口,荐继光为总兵官以镇守之,广东境内悉定。纶上疏请复行服,世宗许之。 迨南寇略平,而边患方未已。隆庆元年,诏征纶还部,进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纶相度边隘冲缓,道里远近,分蓟镇为十二路,路置一小将,总立三营。诸将以时训练,互为掎角,节制详明。是岁秋,蓟、昌无警。异时调陕西河间、正定兵防秋,至是悉罢。纶初至,按行塞上,谓将佐口:“秣马厉兵,角胜负呼吸者,宜于南;坚壁清野,坐制侵轶者,宜于北。”遂与继光图上方略,筑敌台三千,起居庸至山海,控守要害。纶召入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协理戎政。会台工成,益募浙兵九千余守之。边备大饬,敌不敢入犯。以功进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协理如故。其冬,予告归。 神宗即位,起兵部尚书。万历初,加太子少保。给事中雒遵劾纶不称职。纶三疏乞罢,优诏留之。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襄敏。纶终始兵事垂三十年,与继光共事齐名,称“谭、戚”。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二十二》,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琏既灭/朝曦据巢不下/出攻程乡/知县余甫宰严兵/待而遣主簿梁维栋人贼中/谕散其党/朝曦穷/弃巢走/ B.琏既灭/朝曦据巢不下/出攻程乡/知县余甫宰严兵待/而遣主簿梁维栋人贼中/谕散其党/朝曦穷/弃巢走/ C.琏既灭/朝曦据巢/不下出攻程乡/知县余甫宰严兵待/而遣主簿梁维栋人贼中/谕散其党/朝曦穷/弃巢走/ D.琏既灭/朝曦据巢不下/出攻程乡/知县余甫宰严兵待/而遣主簿梁维栋/人贼中谕散/其党朝曦穷/弃巢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谭纶运筹帷幄,深谙兵法。他本是文官出身,但用兵才能非凡,在抗倭战场上纵横驰骋;总督蓟辽保定军务期间,考察研究地形,分路建营,修筑御敌台,控制了要害地区。 B.谭纶临危受命,功名显赫。他在守丧期间多次被朝廷起用,讨伐大盗余党,抵御倭寇进犯;他截断倭寇海上退路,亲率主力进逼倭寇营垒,大获全胜,收复了一府二县。 C.谭纶宽厚仁爱,忠孝两求。面对延平,建宁、汀州,邵武地区民生凋敝,他请求朝廷缓征、减免当地赋税;面对南寇进犯与边患侵扰,他受命奋勇御敌,也屡次上疏乞求终制。 D.谭纶因才授事,知人善任。在平定福建广东的倭患时,他上奏朝廷推荐戚继光担任总兵官镇守;在抗倭斗争中,善用戚继光,刘显,俞大猷等一批后来叱咤风云的战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神将以下节节相制,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5分)

读韩愈 梁衡

读韩愈梁衡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立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涛,确是不一样:《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瘅江边。dàn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儿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条件不坏,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唐律明确规定了不准没良为奴,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岭南以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比之于北方的先进文明,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该享有爱。按照

原涉传翻译赏析_原涉传阅读答案的意思

原涉传翻译赏析_原涉传阅读答案的意思原涉,字巨先。他的祖父在汉武帝时因才智出众从阳翟迁徙到茂陵。原涉的父亲在汉哀帝时担任南阳太守。天下殷富,大郡的郡守死在官位上的,征收赋税送葬的都在千万钱以上,郡守的妻子和孩子全部接受下来,以使家业稳定。当时又逐渐实行守丧三年的规矩。到原涉的父亲死后,原涉退还南阳郡为助丧事送来的钱财,在墓旁房屋守孝三年,从此扬名京城。三年丧期完后,扶风请他担任议曹,士大夫纷纷仰慕他。原涉又被大司徒史丹推举力能处理繁重难办的事务,于是担任谷口县令,当时年龄只有二十多岁。谷口县听到他的名字,无为而治,百姓自化。在此之前,原涉的叔父被茂陵地方的秦氏杀害,原涉在谷口住了半年左右,自我弹劾辞去官职,打算报仇。谷口县的豪杰为他杀掉秦氏,逃亡在外一年后,适逢赦令出来。郡国内各位英雄及长安、五陵各位有志气和节操的都归附他。原涉于是全心全意与他们相处,人无论贤能不贤能填塞门廷,在他所住的里巷尽是外来宾客。有的人责难他说“:你本来是郡守的后世子孙,从小自我修养,靠守教施财谦让出名,即使报仇雪恨,也还没失仁义,为什么就自我放任,成为浅薄游侠这类人呢?”原涉回答说“:你难道没看见平民之家的寡妇吗?从自我约束的时候开始,心里便仰慕宋伯姬及陈孝妇,不幸一下子被盗贼所玷污,于是开始纵欲放荡,明知这不合乎礼义,但自己已不能自拔。我好像这一样呵!”原涉自以为过去退让南阳郡为

助丧事送来的钱财,自己得到好名声,却让先人坟墓俭朴,不孝道。于是就大建坟旁房舍,周阁重门。起初,汉武帝时,京兆尹曹氏埋葬在茂陵,当地人称其道为京兆仟。原涉羡慕他,于是买地开道,立木题名为南阳仟,人们不听从,称之为原氏仟。其开支高于富人显贵,但自己衣服车马刚刚齐备,妻子和孩子在家很贫穷。 原涉专门致力于救济贫穷解救别人危难。有人曾摆酒宴邀请原涉,原涉刚刚跨进乡里之门,有个门客说原涉所知道的一位女性长辈患病徙居在此乡里的中宅上。原涉就前往问候,登门求见。家里正在哭泣,原涉于是进去吊唁,询问丧事操办情况。家里什么都没有,原涉说:“只修整扫除沐浴,等着我。”原涉到摆设酒宴的家里,对客人叹息说:“人家的亲人卧地无钱埋葬,我有什么心思享受这一 顿酒食!希望撤除这些酒食。”客人争相询问丧家应当得到些什么东西,原涉于是侧席而坐,削简作为记账单,一一记下衣被棺木,小到饭含之物,分别付给各位宾客。各位宾客跑去购买,到太阳西斜时都集合到一起。原涉亲自察看完后,对设宴者说:“希望能接 受赐予了。”一同吃完饭,只有原涉没吃饱,就装着棺材等物,跟随 宾客到达死者家里,为其装殓入棺慰问宾客直到葬事完毕。他救急待人到这种地步。后来有个诋毁原涉的人说“原涉是富于权诈的野心家的首领”,死者的儿子立刻杀死了说这话的人。原涉的 宾客很多人都触犯刑法,罪过多次报告给皇上。王莽多次拘禁想杀掉他们,但总是又将其赦免放出。原涉害怕,请求担任卿府属吏,想用这种办法躲避他们。文太后死时,原涉试任覆土教尉之

热门-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

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 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正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这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这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 于是他到任之后,就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州而贬袁州,短短八个月就干了四件事。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