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两首课文

诗经两首课文

诗经两首课文
诗经两首课文

《诗经》两首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诗歌(又称诗三百),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jì sì]宗庙的舞曲歌辞。《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1、《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诗经》三大内容:风(民间歌谣)雅(宫廷正乐)颂(祭祀歌辞)

3、《诗经》表现手法:赋(对事物直接陈述)比(比喻)兴(即起兴、联想。以其它东西引出所咏之物。)

关关雎鸠(jū jiū),在河之洲。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岛上。窈窕(yǎo tiǎo)淑女,君子好逑(hào qiú)。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参差(cēn cī)荇菜(xìng cài),左右流之。长短不齐荇菜鲜,顺着水流左右采。窈窕淑女,寤寐(wù mèi) 求之。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悠哉悠哉,辗(zhǎn)转反侧。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窈窕淑女,琴瑟[sè]友之。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窈窕淑女,钟鼓乐(lè)之。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

1 本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第一章概括内容:发现心仪的姑娘。文中的这位男子,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奠定全篇的基调。

3 第二三章:以缠绵悱恻(内心痛苦无法排遣)之情,道出男子追求未果的爱慕之心与相思之苦。日思夜想,不能须臾忘怀。白天里食不知味,无心做事,而漫漫长夜又只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苦思冥想不能成眠,这种“为爱而不得其爱,又不忘其爱”的无限情思。

概括内容:

为什么要写采摘荇菜的情景

君子的痴情是如何表现

4 第四五章:表现这个情窦初开少男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以至于在梦中他与心上人终于相会了,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她,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和把她取进家门的喜悦和热闹的场面。

概括段意:

文中写了男子如何在女子面前表现突出了什么

5 全诗的线索是如何的

6 品读全诗,探究特色:

一、托物起兴:“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的作用。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后文又多次以所爱的人劳动时的优

美身姿起兴。

二、重章叠句:强化感情,深化意境,增强节奏感、音乐美。

三、均为四言,题目取自首句,采用一些双声、叠韵字。

小结: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芦花一片白翻翻,露水珠儿不曾干。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心上人儿她在哪,那人正在隔水滩。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逆着曲水去找她,越走越高道儿难。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逆着直水去找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蒹葭采采,白露未已。一片芦花照眼明,太阳不出露水新。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逆着曲水去找她,曲曲弯弯道儿拧。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逆着直水去找她,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1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2 主要内容

3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给人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概括它的美

①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B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C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②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③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4 《蒹葭》的结构: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写景: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写人: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

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5 主题: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6 艺术特色: 1、重章叠句。三章只是通过一字之易,一韵之转,表现了反复咏唱和缠绵无尽的感情。2、借景起兴。

《诗经两首》赏析题

《诗经两首》理解性内容要点 一、《关雎》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6.诗中是_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7.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8.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9.本诗所表现的内容是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运用的艺术手法是比兴手法 10.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 11.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二、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24、《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24、《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经》的艺术手法、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真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向往。 4、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首篇——《关雎》。它选自《诗经·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描写劳动生活的;有反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有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还有描写爱情婚姻生活的;有描写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

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诗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赋”——直陈其事,直截了当,明快淋漓;“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寄托,即托事于物,先言它物以引所咏之辞)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三、生字: 关雎(jū)窈窕(yǎo tiǎo) 淑女(shū)好逑(hǎo qiú)参差(cēn cī) 荇菜(xìng) 寤寐(wùmèi) 辗转(zhǎn zhuǎn)瑟(sè) 乐之(lè) 四、阅读感知: 1、朗读课文,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对一个姑娘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2、孔子具体评价《诗经》的仅此一篇,你们想知道他怎么评价的吗?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快乐而不放纵,忧愁而不悲伤,也就说此诗在情感上的度把握得非常好,它感情率直、淳朴、真挚、健康,正是一篇古老而优秀的民歌珍品。)请你们找一找,诗中哪些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采薇》教案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二中高中语文《诗经两首采薇》教案新人教版必 修2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项目叙述或回答 归纳·整理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和“荷马史诗”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思考·感悟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2《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烘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发现·创新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评价:

诗经两首知识点归纳

《诗经》两首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4.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5.于嗟鸠兮。(于,通“吁”,叹词。) 6 .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7.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8岁亦莫止。(莫,通“暮”。) 9.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花盛开的样子。华,通“花”。) 10.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棘,通“急”) 二> 古今异义 1.至于顿丘(①古义:直送到。②今义:表示另提一事。)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三)一词多义 1.言: ①句首助词。如:言既遂矣。②相当于“而”。如:静言思之。 2.以: ①把,介词。如:秋以为期。②而,连词。如:以望复关。 3.作: 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如:薇亦作止。②开始。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劳动,劳作。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 ①动词词头,无实意。如曰归曰归。②叫做,称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③说。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止: ①语尾助词。如:岁亦莫止。②脚,足。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如:止子路宿。④制止,阻止。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 ⑤容止,礼貌。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 6.载: ①记录,记载。如:史载田横事。②年。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 ③装载。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引申为承担,承受。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 ④乘坐,乘车。如:直上载公子车。 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如:“载欣载奔”。 ⑥副词,开始。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7.靡: ①浪费。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②无,没有。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引申为不。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 8.烈: ①火势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为放火烧,如:益烈山泽而焚之。又引申为猛烈。如:穷冬烈风。②光明,显赫。如:君有烈名。③事业,功业。如:奋六世之余烈。 ④厉害,严重。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9.阳: 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②阳光,太阳。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③温暖。如:春日载阳。

诗经两首赏析题

诗经两首赏析题 《关雎》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 3、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 4、 5 6 7.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8.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9.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 10.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11、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蒹葭》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诗经两首》 《氓》 1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2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3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4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5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6“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采薇》 1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2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3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4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5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6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离骚》 1我揩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生的航道充满了艰辛。我只不过是洁身自好却因此遭殃受累,早晨去进谏,到傍晚就遭毁弃!他们毁坏了我蕙草做的佩带,我又拿芬芳的白芷花来代替。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叫我死九次我也绝不改悔!我只怨君主啊真是荒唐,你始终

24诗经两首(教师中心稿)doc

24《诗经》两首(教师中心稿) 从容说课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诗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诗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导读: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jū)(jiū)窈窕( yǎo )( tiáo )好逑(h ǎo )( qiú) 寤寐( wù)( mèi )溯洄( sù)( huí)坻( Ch í)荇菜( xìng ) 2.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 _篇,包括风、雅、颂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C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 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 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创新能力运用】 5.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答:《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6.《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7.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

《诗经两首》教案(详案)

《诗经》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体会“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把握“追求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把握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掌握“重章叠句”形式特点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三、把握“痴情恋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并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自读感悟,体会情感。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重点是“六义”。 2、背诵诗歌,由重章叠句的手法入手掌握背诵的方法。 3、体味景物描写在诗中所起的作用,用一段文字描绘诗歌的意境(画面)。 4、将《关雎》与《蒹葭》结合起来诵读,结合诗歌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编一则爱情故事。 5、给诗歌《关雎》或《蒹葭》的作者写一段颁奖词。(颁奖词的写法: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参考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颁奖词:贾平凹《秦腔》颁奖词: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解读。 麦家长篇小说《暗算》颁奖词:破译密码的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和神秘感,与此同时,人的心灵世界亦得到丰富细致的展现。) 6、对诗歌的多义性谈谈你的认识,作为爱情诗来解读,你从中领悟怎样的爱情观。

二、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诗篇,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板书课题: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三、品读背诵,感知手法。(重章叠句及赋比兴) 1、学生背诵,谈谈你是怎样利用《诗经》“起兴”及“重章叠句”的手法快速背诵的。 明确: 《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起到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2、学生填空:将红颜色的字空出来,让学生填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3、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读出诗歌的节奏,叠音词的运用,七个四字句,二二拍的节奏,最后一句五字句,使诗句抑扬顿挫。(这里让学生拍手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歌谣的特点) 四、品味语言。 1、学生描绘画面教师描绘画面,感受意境之美。 深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之《诗经两首》教案资料

14.《诗经》二首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品)】 如果说中国的诗是浩瀚的海洋,那么《诗经》就是这片海洋的发源地;如果说中国的诗是高耸的山峰,那么《诗经》就是这座山峰的奠基石;如果说中国的诗是绚丽的花园,那么《诗经》就是这座花园里的奇葩。《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名《诗》《诗三百》《三百篇》。自西汉武帝始称为《诗经》,意为诗歌的经典。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风”。“风”又叫“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的民歌。因此有时又用“风”代指《诗经》。“邶风”“卫风”就是“邶国的民歌”,“卫国的民歌”。 ●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 ●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赋、比、兴手法(参课后练习第二题)。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六义”。 【背景感知】(略)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静女其殊.()踟蹰 ..()() 卜筮.()愆.期()偕.老() 淇水汤.汤()美人之贻.() 2. 根据课文填空。 ()我彤管乘彼()垣 ()首踟蹰说()女美 士()其行匪我()期 3. 解释下列词语: 蚩蚩: 愆期: 复关: 咎: 无与士耽: 其黄而陨.:

二三其德:。 女也不爽: 夙兴夜寐: 不思其反: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课文初探】 5、《氓》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概括情节。 6、《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 7、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得到的最痛楚的认识是什么?(请用原诗句回答) ◎堂上演练 【夯实双基】 1、对下列注音进行判断并纠正错误。 第一首《邶风·静女》 邶:bèi 姝:shū隅:yū见:xiàn 踟:chì躕:chú娈:luán 炜:wěi 说:yuè怿:yì归荑:kuìtì洵:xún 2、第二首《卫风?氓》 氓:méng 蚩:chí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垣:yuán 筮:shì咎:jiù 于:xū说:tuō陨:yǔn 组: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

诗经二首赏析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305首诗歌,所以也称《诗三百》。传说是由孔子编写的。后来被奉为儒家经典,才被称为《诗经》。诗经中的诗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三类,“风”、“雅”、“颂”。“风”又称为“十五国风”,指的是15个国家的民歌;“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是贵族们在宴会上作的诗;“颂”是周王朝祭祀宗庙时用的诗,也是贵族们创作的。国风的数量最大,共160篇,“雅”总共是105篇,“颂”最少,40篇。《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直陈其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就是比喻。“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兴这种表现手法,一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关睢》。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三是起协调音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诗经》中常常是比兴结合运用的,因此,比兴连称。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关雎内容介绍:描写了一个男子思慕一个女子时的心情,反映出他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内容: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正是小伙子喜爱的配偶。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夜长长相思不断,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诗歌层次:第一层(1小节)河边邂逅,一见钟情。第二层(2—3小节)朝思暮想,辗转反侧。第三层(4—5小节)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三、深入理解课文 1、诗歌开头用雎鸠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爱情纯洁而又真诚,也暗示了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 2、用“窈窕”“淑”来形容这个女子,直接赞扬了女子的文静美丽和善良,这交代了男子追求她的根本原因。 3、“君子好逑”显示了这个男子的坦率自然,毫无顾忌,也显示了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 4、“差荇菜,左右流之。”既进一步刻画了姑娘窈窕之色,又突出赞美了她的勤劳。“流”字用得极妙,使满篇生辉,极写少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地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使全篇充满了动感和生机。 5、第三小节:写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动,极其生动、逼真、形象。 6、“悠哉”叠用,深刻地表达了这个男子长夜不寐、绵绵不断的忧思。连用两个“悠”字,把他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一直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把这种炽热的渴望之情入木三分地揭示出来。 7、四、五小节写求之既得的喜悦。(这并非事实,而是男子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生出的幻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写出了君子和淑女结为伉俪之好时那种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又把青年人愿望实现后相处和谐、相亲相爱的欢乐感情深刻的表现出来。这一结婚热闹场面的描写,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婚恋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8、A:诗的表现手法:兴(使全诗产生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B:采用的形式:一咏三叹、重章叠句(使内容递进,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加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C:流传不衰、优秀民歌的原因:真切地表达了率真、淳朴、健康的情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中心思想:诗歌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由“一见钟情”到“日夜

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 主备教师:刘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和《氓》中的比兴手法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理清课文大意,积累相关的字词。 2、把握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静女》中爱情的甜蜜;同情《氓》中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静女》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和《氓》中的比兴手法的运用。 2、欣赏《静女》中爱情的甜蜜;同情《氓》中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三、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给你印象最深刻的爱情诗歌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等。这些爱情诗歌名句凝结着人类最崇高的情感,代表人类最纯洁的心灵碰撞,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两首,了解古代人们的爱情。 二、在学习之前,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诗歌发展历程介绍】 古古体诗:《诗经》—《楚辞》-《乐府诗》-魏晋南北朝五言 典近体诗:律诗、绝句 诗词曲:宋词、元曲 歌(五四后现代诗歌新诗﹚ 三、【《诗经》介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的年代:记载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 《诗经》的篇目:共305篇,又称“诗”、“诗三百”。 《诗经》的编排体例:风、雅、颂。“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流行歌曲或者山野传唱的民歌。(共160篇)“雅”分大雅

必修二4-1《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共4篇) 《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 多媒体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明确: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明确: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题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愆.期(qiān)垝垣.(huán) 孔疚.(jiù) 尔卜尔筮.(shì) 熏陶渐.染(jiān) B、涉淇.(qí) 夙.兴夜寐(sù) 咎.言(jiū) 自我徂.尔(cù) 匪.夷所思(fěi) C、不遑.(huánɡ) 象弭.(mǐ) 归聘.(pìn) 雨.雪霏霏(yù) 风靡.一时(mí) D、桑葚.(shan) 棠棣.(dì) 嗟.叹(jiē) 咥.其笑矣(diē) 载.歌载舞(zài) 【解析】A项“垣”应读yuán;B项“咎”应读jiù,“徂”应读cú;D项“咥”应读xì。【答案】 C 2.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④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①⑤B.②⑥C.③⑧D.④⑦ 【解析】①“莫”通“暮”;③“泮”通“畔”;④“尔”通“”;⑤“匪”通“非”;⑦“于”通“吁”;⑧“说”通“脱”。【答案】 B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解析】A项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引出另一个话题。C项古义:眼泪;今义:鼻涕。D项今义:名词,雨和雪。古义:下雪,“雨”为动词。【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A.何以知之B.何陋之有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解析】C句属于正常语序,无宾语前置现象。【答案】 C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内心痛苦的样子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斯:语气词,无实义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就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过错 【解析】“孔”意为“很”。【答案】 A 6.下列句子中无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D.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 【解析】A项“二三”数词活用为动词;B项“雨”名词活用为动词;D项“日”名词作状语。【答案】 C 7.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竭我盈,故克之 A.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B.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 C.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D.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 【解析】两个“尔”都是代词,代指“你”。第一个“彼”,代词,指“那”;第二个“彼”,代词,指“对方、他们”。【答案】 C 8.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解析】①句的“三”是虚指,“三岁”是多年;②句的“三”是实指,“二三”意为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③④两句的“靡”意思都是“无,没有”。【答案】 C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人教版】必修二《诗经两首》同步练习及答案

五、《诗经》两首 一、语言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氓之蚩蚩 ..非我愆.期 将.子无怒载.笑载言 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尔卜尔筮. 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靡.室劳矣夙.兴夜寐 隰.则有泮不遑.启居 维棠.之花雨雪霏霏 .. 2。找出通假字 岁亦莫止 彼尔维何 彼路斯何 3。找出下面句子的词类活用情况 士贰其行 二三其德 夙兴夜寐 雨雪霏霏 4。辨析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5、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另外,有一类搭配,没有规律可寻,只是一种随意的表达,甚至是一种常人看来的胡穿乱套,就像舞台上男模们表现的西装、衬衫配一款精致方巾一样不可理喻。 B.当时“送礼就送脑白金”正喊得铺天盖地、振聋发聩,都快激起全国人民的公愤了,海王金樽想打入礼品市场,不叫卖根本连声音都听不到。 C.被人套上小鞋,那滋味确实不好受。你应冷静想想,是空穴来风还是无中生有? 如空穴来风,你应反省自己,以实际行动去改正。即使是无中生有,也不可意气用事。 D.一些白发在父亲的指缝间随风摇曳,曾几何时,还没有五十岁的父亲有白头发了; 曾几何时,父亲那双手,已经变得瘦骨嶙峋了;曾几何时,父亲老了!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夏熟又夺得了丰收,小麦产量超过去年的百分之二十八,比前年增长近一倍。B.刘奶奶听说他被评为全国先进青年,不由得赞美道:“我从小是看着这孩子长大的,早看出他会有出息的。” C.鉴于动物有上述特点,我们可以预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战争舞台上,将有越来越多的“动物兵”出现。 D.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安全、侵权、诚信以及防止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互

诗经两首赏析

诗经两首赏析 教学目的:1、了解《诗经 》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了解古代诗歌 的特点:重章复唱。 3、体会两诗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重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重章复唱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2 教时(第一教时《伐檀》,第二教时《硕鼠》)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 2、学习“兴”用法及重章复唱。 3、体味古代奴隶们对奴隶主的不满情绪。 教学重点:“兴”用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重章复唱作用。 教学步骤 : 一、激疑导入 :1、清赵翼《诗论》 2、“风骚”及《诗经》 3、现实主义源头代表及课题《伐檀》 二、范讲示例:1、正音范谦:①音变。 ②异读。 ③误读。 2、串讲第一章并口译。 3、研读第一章:①层次结构划分。 ②试拟目标题。 ③起兴句及“兴”。 ④朗读及重音、节奏。 ⑤试述现代文场面。 三、师生同讲:1、对应词理解。 2、重章复唱的理解。 3、复读及背诵指导。 4、再读全诗及中心概括。

四、作业 布置:1、与“不素餐兮”的“素”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A、安 之若素;B、素昧平生;C、尸位素餐;D、素不相能。 2、理解下列句子 的修辞。 (1)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穷鬼们还能闹成个大事情。 (2)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课外理解。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高岸为谷,深谷为陵;(4)嘤其鸣矣,求其发声。 4、背诵全诗。 5、书后作业 第一题。 第二教时: 教学目的:1、理解《诗经》常识——赋、比、兴。 2、归纳《诗经》诗歌特点。 3、了解现实主义方法在两首诗中的体现。 教学重点:“比”手法理解及《诗经》诗歌特点。 教学难点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诗经》中的体现。 教学步骤 :(略)

(完整版)《诗经两首》教案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a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钟鼓乐(la)之:使……快乐 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语速、读出情感。(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句读分明,停顿合理。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合作交流 (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2)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抽译。 (3)学生再一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