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谱表征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催化性能

光谱表征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催化性能

光谱表征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催化性能
光谱表征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催化性能

光谱表征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催化性能1

周巧燕,唐华琼,陈明清,倪忠斌,刘晓亚,熊万斌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E-mail: mqchen@https://www.doczj.com/doc/fd3896214.html,

摘要:采用原位还原法合成不同粒径的金纳米粒子,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对金纳米粒子进行相关表征。X-射线衍射研究发现金纳米粒子出现位于38.18°的特征峰,由此可推测金纳米粒子的粒径小于10 nm,结果与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一致。将此金纳米粒子体系催化对硝基苯酚制备对氨基苯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表征结果证实了良好的催化活性。

关键词:金纳米粒子;催化还原;荧光

文献标设码:A

0. 引言

金纳米粒子除具有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性外,还表现出独特的电学、光学和催化性能,并能通过自组装形成新的纳米结构,在传感器[1]、微电子元件、生化工程(如基因测序) 、化学催化[2,3]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已成为近年来材料科学领域的热门课题。制备金纳米颗粒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浸渍法在还原中容易造成金纳米颗粒大量聚集,很难得到长效的高活性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制备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通常采用共沉淀法[4]、沉积-沉淀法[5]、化学气相沉积法[6,7]和离子交换法[8]等,载体可选用Fe

O4、Fe2O3、TiO2[9]、

3

ZrO2[10]、Mn2O3、SiO2、Co3O4、NiO、Al2O3[11]和MgO等多种金属氧化物,也可用分子筛[12]和活性炭[13]及碳纳米管等。选用高分子微球为载体时,利用微球的稳定作用可使金催化剂具有长效性[14,15]。

本文通过PNIPAAm大分子单体与AN、St的三元分散共聚,得到了表面凸起均一的特殊形态高分子微球,以此特殊形态PNIPAAm-g-PAN/PSt微球为载体,利用微球上的酰胺基络合吸附Au3+,用乙醇原位还原制得金纳米粒子。通过紫外与荧光分光光度计,研究负载了金纳米粒子的复合体系催化对硝基苯酚的效果。

1. 实验部分

1.1试剂

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纯度>99%),日本兴人公司;对氯甲基苯乙烯(CMSt,纯度>99%),日本油脂公司;四丁基溴化磷(TBPB,特级纯),日本和光公司;偶氮二异丁腈(AIBN,化学纯),上海四赫维化工有限公司生产,乙醇重结晶后使用;四氯金酸(HAuCl4·4H2O),日本和光工业公司;无水乙醇(分析纯)上海振兴化工一厂生产;硼氢化钠(化学纯),对硝基苯酚(化学纯),中国医药集团上海试剂公司。

1.2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将0.2 mL 0.025 mol/L的Au3+水溶液,20 mg自制特殊形态PNIPAAm-g-PAN/PSt微球(简1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671043)和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苏教科[2007]5号)资助。

称PNAS )(相当于0.1 mmol NIPAAm 单体单元)和40 mL 乙醇/水混合溶剂(体积比为7/3)置入50 mL 锥形瓶中,超声振荡使微球充分分散。在50 ℃油浴中磁力搅拌下反应3~5 h ,混合溶液由反应前的淡黄色(Au 3+的颜色)渐渐变成淡紫红色 (纳米金的颜色),将所得反应液在4000 r/min 下离心,去离子水分散,重复离心三次,冷冻干燥Au-PNAS 产品。

1.3 催化

参考Liu 等人[3],将17 mL 的2.3 mmol/L 对硝基苯酚、6 mg 的Au-PNAS 、55 mg NaBH 4和63 mL 去离子水加入到100 mL 锥形瓶中。25 ℃下磁力搅拌反应,反应2h 内取样4次,每次间隔30 min ,用UV-vis 与荧光分光光度仪表征反应的程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Au-PNAS 的表征

2030405060700204060

I n t e n s i t y %

311

220200

111b

a 2θ/degree

图1. (a) PNAS 和(b) Au- PNAS 的X-射线衍射图

对比负载纳米金前后的XRD 谱图,发现(b)在38.18°、44.26°、65.10°、78.12°出现了四处明显的Au 晶体特征峰,分别是Au(111),Au(200),Au(220),Au(311)的特征衍射峰[16]。依据

Scherrer

公式,结合38.18°处的半峰宽可算出纳米金晶体的粒径为6.8 nm ,这与图2的结果基本一致。纳米金的粒径大小是影响金催化剂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17,18],当纳米金的粒径小于10 nm 时具有高活性和高催化性,因此该负载型纳米金可作催化剂使用。

图2.负载金纳米粒子前后的 Au-PNAS 的TEM 照片对比. Scale bar is 250 nm.

图2是通过光还原法制得的Au-PNAS 的TEM 照片,金粒子的平均大小为21.5 nm ,其中小于10 nm 的金粒子约占5%。由于光照时温度低,乙醇的热化学还原作用可以忽略,光照作用产生还原性的水化电子eaq -和自由基·OH ,将溶液中的Au 3+还原成Au 0,并逐步形成纳米金,稳定负载在PNAS 微球表面。在图2的放大照片中还可看见体积较大的“三角形”和“棒状”的纳米金晶体,这可能是由于自然光照射的还原速度较慢,初生的纳米金粒子经历了晶体再生长的过程。

2.2 催化性能表征 250300350400450

12

3

2 h

90 min

30 min

0 min

A b s

wavelength/nm

图3.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硝基苯酚催化还原为对氨基苯酚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

图3为不同反应时间下的对硝基酚的UV-vis 谱图。反应初期,在392 nm 处有一个明显的对硝基酚的特征吸收峰,随着还原反应的不断进行,混合溶液的浅黄色渐渐消失,在271 nm 处出现了一个新的对氨基苯酚的特征吸收峰。当反应30 min 后,原392 nm 处的吸收峰完全消失,271 nm 处的峰明显,反应2 h 后392 nm 处的对硝基酚特征吸收峰又重新生成。

实验中发现无Au-PNAS 存在的条件下,NaBH 4不能还原硝基苯酚。从金的电子结构Au4f 145d 106s 1来看,d 轨道完全充满并不具催化反应活性,纳米金在载体上高度分散成为超微粒子以后之所以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可能是纳米金的外层电子向微球表面的酰胺基迁移,形成了未充满的d 轨道而具有催化活性。

R e l a t i v e I n t e n s i t y

t/m in

图4. 不同时间里催化还原对硝基苯酚为对氨基苯酚的荧光光谱图

从图4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延长,在30min内荧光强度不断增强,这就证明了随着时间的进行,不断的有对氨基苯酚生成,而30min之后,荧光强度又有所下降,这说明随着时间的进行,反应生成的对氨基苯酚又在不断的被催化剂催化氧化为对硝基苯酚,这与紫外的结果一致,说明所制得的催化剂既有催化还原作用,又有催化氧化的作用。

3. 结论

通过PNIPAAm大分子单体与AN、St的三元分散共聚,得到了表面凸起均一的特殊形态高分子微球;以其为载体,由乙醇或外光还原法制得了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可在常温条件下长期放置;对硝基苯酚还原为对氨基苯酚,或者对氨基苯酚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

References

[1]Chen, X.-G.; Qian S.-J.; Zhou X.-Y. Acta Chimica Sinca.2007, 65, 337.

[2]Agnes Mirescu; Heinz Berndt; Andreas Martin. Appl. Cat. A: General. 2007, 317, 204.

[3]Liu, W.; Yang, X.-L.; Huang, W. J.Colloid Interface Sci. 2006, 304, 160.

[4]Chien S.; Erdogan G.; Demczyk B. G. Mater. Lett. 1998, 36, 11.

[5]Tsubota S.; Haruta M.; Kobayashi J. Elsevier Pub. Am. Sterdam 1991, 695.

[6]Okumura M.; Tanaka K.; Ueda A. Solid State Ionics 1997, 95, 143.

[7]Okumura M.; Nakamura S.; Tsubota S. Elsevier Am. stedam 1998, 277.

[8]Ivanova S.; Petit C.; Pitchon V. Appl. Cat., A. 2004, 267, 191.

[9]Boccuzzi F.; Chiorino A.; M. anzoli M. J. Cat. 1999, 188, 176.

[10]Claus P.; Brqckner A.; Mohr C. J. Am Chem Soc. 2000, 122, 11 430.

[11]Schubert M.; Hackenberg S.; van Veen A. C. J. Catal. 2001, 197, 113.

[12]Oliveira de. Souza T. R.; de Oliveira B. rito S. M. Appl. Cat. A. 1999, 178, 7.

[13]Li, P.-J.; Dong S.-A.; Tang C.; Yang S.-C. Acta Chimica Sinca. 2006, 64, 1140.

[14]Esumi1 K.; Miyamoto K. J. Colloid Interf Sci. 2002, 254, 402.

[15]Trakhtenberg L. I.; Gerasimov GN. Radiat Phys. Chem. 2002, 65, 479.

[16]Lou, X.-W.; Yuan, C.-L.; Elizabeth Rhoades. Adv. Funct. Mater. 2006, 16, 1679.

[17]Young-Seok Shon; Hosun Choo. C. R. Chimie. 2003, 6, 1009.

[18]Alexander I. K.; Anguelina P. K.; Kiyotaka A. J. Cat. 2000, 196, 56.

Study on Preparation and Catalysis Property of Au

Nanoparticles by Spectroscopic Characterization ZHOU Qiaoyan, Tang Huaqiong, CHEN Mingqing, NI Zhongbin, LIU Xiaoya,

XIONG Wanbin

School of Chemical and Material Engineering,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

Abstract

The Au nanoparticles were located evenly onto surfaces of the PNIPAAm-g-PAN/PSt microspheres, which were prepared by in situ reduction of Au3+. The properties of Au nanoparticles located polymeric microspheres were studied by TEM and XRD. According to 38.18° characteristic peak of XRD,It was found that the size of Au nanoparticles could be controlled above 10 nm, which accorded with TEM. The Au nanoparticles have very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in catalysis reduction of p-nitrophenol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UV-vis an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Keywords: Au nanoparticle; catalytic activity; fluorescence

金属纳米晶体的表面与其催化效应

金属纳米晶体的表面与其催化效应 沈正阳 (浙大材料系1104 3110103281) 摘要:概括纳米材料的表面与界面特性,从金属纳米晶体表面活性与结构介绍其的催化性能,简要概述金属纳米晶体形状与晶面的关系以及金属纳米晶体的成核与生长。 关键词:纳米金属;表面活性;催化;高指数晶面 1.纳米材料的表面与界面 纳米微粒尺寸小,表面能高,位于表面的原子占相当大的比例。由于表面原子数增多,原子配位不足及高的表面能,使这些表面原子具有高的活性,极不稳定,很容易与其他原子结合。强烈的表面效应,使超微粒子具有高度的活性。如将刚制成的金属超微粒子暴露在大气中,瞬时就会氧化,若在非超高真空环境,则不断吸附气体并发生反应。[1] 纳米晶体是至少有一个维度介于1到100纳米之间的晶体。纳米材料主要由晶粒和晶粒界面2部分组成,二者对纳米材料的性能有重要影响。纳米材料微观结构与传统晶体结构基本一致,但因每个晶粒仅包含着有限个晶胞,晶格点阵必然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弹性畸变,其内部同样会存在各种缺陷,如点缺陷、位错、孪晶界等。纳米金属粒子的形状、粒径、颗粒间界、晶面间界、杂质原子、结构缺陷等是影响其催化性能的重要因素。纳米材料中,晶界原子质量分数达15%~50%,晶界上的原子排列极为复杂,尤其三相或更多相交叉区,原子几乎是自由的、孤立的,其量子力学状态和原子、电子结构已非传统固体物理、晶体理论所能解释。金属纳米晶体研究中,发现面心立方结构纳米金属如 Al、Ni、Cu 和密排六方结构Co都存在孪晶和层错缺陷,Cu纳米金属中存在晶界滑移。 2.金属纳米晶体的催化性能 近年来,关于纳米微粒催化剂的大量研究表明,纳米粒子作为催化剂,表现出非常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这是因为纳米微粒尺寸小,位于表面的原子或分子所占的比例非常大,并随纳米粒子尺寸的减小而急剧增大,同时微粒的比表面积及表面结合能迅速增大。纳米颗粒表面原子数的增加、原子配位的不足必然导致了纳米结构表面存在许多缺陷。从化学角度看,表面原子所处的键合状态或键

一种纳米金颗粒的制备方法

说明书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金颗粒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1)在去离子水中加入氯金酸溶液、CTAC、硼氢化钠溶液,得到老化的种子溶液;(2)在去离子水中加入氯金酸溶液、CTAC、溴化钠溶液、抗坏血酸溶液,得到生长溶液1;(3)在去离子水中加入氯金酸溶液、CTAC、溴化钠溶液、抗坏血酸溶液,得到生长溶液2;(4)取(1)中的老化好的种子溶液加入到(2)中的生长溶液1,反应完全后得一次生长的Au纳米颗粒分散溶液;(5)取(4)中的溶液加入到(3)中的生长溶液2,反应完全后得二次生长的Au纳米颗粒分散溶液,即为最终的Au纳米颗粒。本发明以水为基液,具有经济性好、操作简单、分散性好的优点,所获得的产品粒径大小比较均匀,且可控,从10 nm到100 nm均可获得。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纳米金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步骤如下: (1)在5~20 ml去离子水中加入0.001 ~ 0.2 ml氯金酸溶液,然后加入0.01 ~1 g CTAC,与氯金酸溶液混合后均匀后,再加入0.01 ~ 1 mL硼氢化钠溶液,摇晃10 ~ 20 s将溶液混合均匀,静置30 ~ 60 min 后得到老化的种子溶液; (2)在5~20 ml去离子水中加入0.001 ~ 1 ml氯金酸溶液,然后加入0.01 ~1 g CTAC,再加入0 .001~ 0.01 mL溴化钠溶液,超声震荡0.5 ~ 5 min将溶液混合均匀,接着加入0.01 ~ 1 mL抗坏血酸溶液,摇晃30 ~ 60 s使溶液混合均匀后得到无色透明的生长溶液1; (3)在5~20 ml去离子水中加入0.001 ~ 1 ml氯金酸溶液,然后加入0.01 ~1 g CTAC,再加入0.001 ~ 0.01 mL溴化钠溶液,超声震荡0.5 ~ 5 min将溶液混合均匀,接着加入0.001 ~ 1 mL抗坏血酸溶液,摇晃30 ~ 60 s使溶液混合均匀后得到无色透明的生长溶液2; (4)取(1)中的老化好的种子溶液1 ~ 100 μL加入到(2)中配置好的生长溶液1,摇晃10 ~ 20 s使溶液混合均匀后,在30 ℃条件下放置5 ~ 30 min使其反应完全,得一次生长的Au纳米颗粒分散溶液; (5)取(4)中的溶液1 ~ 100 μL加入到(3)中配置好的生长溶液2,摇晃10 ~ 20 s使溶液混合均匀后,在30 ℃条件下放置10 ~60 min使其反应完全,得二次生长的Au纳米颗粒分散溶液,即为最终的Au纳米颗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金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Au纳米颗粒的粒径为10 nm到100 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金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氯金酸溶液的浓度为0.01 mol/L。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金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氯金酸溶液的浓度为0.00025 mol/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金颗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碳纳米管限域的金属纳米粒子的催化行为

附件2 论文中英文摘要格式 作者姓名:陈为 论文题目:碳纳米管限域的金属纳米粒子的催化行为 作者简介:陈为,男,1977年7 月出生,2003年9 月师从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研究员,于2008年3 月获博士学位。 中文摘要 随着石油价格的高涨及其资源的日益枯竭,迫使人们寻找新的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替代产品。以煤和天然气为资源经合成气催化转化成液体燃料是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过程,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等都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现实意义,发展高效催化合成气转化的催化剂显得越来越紧迫和重要。碳纳米管自1991年被lijima发现以来,因其独特的 结构和性能引起了人们极为广泛的关注,尤其是碳纳米管的纳米级管道为纳米粒子提供了准一维的限域环境。本论文研究了碳管的限域环境对Fe/Fe2O3粒子的氧化还原性能的调变作用,以及这种限域效应对F-T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取得了如下结果: 1. 发展了高效的碳纳米管填充方法—湿法毛细诱导填充法尽管各种填充方法日趋成熟,然而现有的很多碳纳米管填充的复合体系并不适合于催化应用,如原位填充的金属及其化合物完全被密封在碳纳米管管腔中;熔融填充的金属纳米线或纳米棒严实地充满整个碳纳米管内腔,大部分金属并不能与外界接触;Green 等开创的湿化学填充法,尽管能得到颗粒状填充的过渡金属,但是这个方法对金属盐的消耗量较大,不适用于填充贵金属,并且无法准确定量。这些填充方法的填充效率高低不一,并且其填充复合物的产量还不能够达到一般催化剂量的要求。因此,发展一种适用于催化应用的普适性强的、高效的填充碳纳米管的方法,是实现碳纳米管的“管中催化”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对于其它填充碳纳米管方法,湿化学填充法简单,可得到颗粒状填充的过渡金属粒子。我们针对湿化学填充碳纳米管的方法存在填充效率不高、不易准确定量的缺点,结合碳管本身的结构特点进行了改进,发展了湿法毛细诱导填充法。主要步骤是:首先将碳纳米管端口打开,同时进行表面亲水性处理,使得碳管能够被溶液完全浸润;然后,利用强超声振荡下的空化作用,使碳管内的残余物能够扩散出来,从而含金属离子的溶液能够在毛细力作用下进入碳管管腔;最后,控制溶液的蒸发速率,金属离子在浓度差的驱动下,尽可能进入到碳管管腔中,之后加热使金属前驱物发生分解,得到

纳米粒子制备方法

一、纳米粒子的物理制备方法 1.1 机械粉碎法 机械粉碎就是在粉碎力的作用下,固体料块或粒子发生变形进而破裂,产生更微细的颗粒。物料的基本粉碎方式是压碎、剪碎、冲击粉碎和磨碎。一般的粉碎作用力都是这几种力的组合,如球磨机和振动磨是磨碎与冲击粉碎的组合;气流磨是冲击、磨碎与剪碎的组合,等等。理论上,固体粉碎的最小粒径可达0.01~0.05 μ m。然而,用目前的机械粉碎设备与工艺很难达到这一理想值。粉碎极限取决于物料种类、机械应力施加方式、粉碎方法、粉碎工艺条件、粉碎环境等因素。比较典型的纳米粉碎技术有:球磨、振动磨、搅拌磨、气流磨和胶体磨等。其中,气流磨是利用高速气流(300~500m/s)或热蒸气(300~450℃)的能量使粒子相互产生冲击、碰撞、摩擦而被较快粉碎。气流磨技术发展较快,20世纪80年代德国Alpine公司开发的流化床逆向气流磨可粉碎较高硬度的物料粒子,产品粒度达到了1~5μm。降低入磨物粒度后,可得平均粒度1μm的产品,也就是说,产品的粒径下限可达到0.1μm以下。除了产品粒度微细以外,气流粉碎的产品还具有粒度分布窄、粒子表面光滑、形状规则、纯度高、活性大、分散性好等优点。因此,气流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其在陶瓷、磁性材料、医药、化工颜料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2 蒸发凝聚法 蒸发凝聚法是将纳米粒子的原料加热、蒸发,使之成为原子或分子;再使许多原子或分子凝聚,生成极微细的纳米粒子。利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粒子一般在5~100nm之间。蒸发法制备纳米粒子大体上可分为:金属烟粒子结晶法、真空蒸发法、气体蒸发法等几类。而按原料加热技术手段不同,又可分为电极蒸发、高频感应蒸发、电子束蒸发、等离子体蒸发、激光束蒸发等几类。 1.3 离子溅射法 用两块金属板分别作为阴极和阳极,阴极为蒸发用材料,在两电极间充入Ar(40~250Pa),两极间施加的电压范围为0.3~1.5kV。由于两极间的辉光放电使Ar粒子形成,在电场作用下Ar离子冲击阳极靶材表面,使靶材原子从其表面蒸发出来形成超微粒子,并在附着面上沉积下来。离子的大小及尺寸分布主要取决于两极间的电压、电流、气体压力。靶材的表面积愈大,原子的蒸发速度愈高,超微粒的获得量愈大。溅射法制备纳米微粒材料的优点是:(1)可以制备多种纳米金属,包括高熔点和低熔点金属。常规的热蒸发法只能适用于低熔点金属;(2)能制备出多组元的化合物纳米微粒,如AlS2,Tl48,Cu91,Mn9,ZrO2等;通过加大被溅射阴极表面可加大纳米微粒的获得量。采用磁控溅射与液氮冷凝方法可在表面沉积有方案膜的电镜载网上支撑制备纳米铜颗粒。 1.4 冷冻干燥法 先使干燥的溶液喷雾在冷冻剂中冷冻,然后在低温低压下真空干燥,将溶剂升华除去,就可以得到相应物质的纳米粒子。如果从水溶液出发制备纳米粒子,冻结后将冰升华除去,直接可获得纳米粒子。如果从熔融盐出发,冻结后需要进行热分解,最后得到相应纳米粒子。冷冻干燥法用途比较广泛,特别是以大规模成套设备来生产微细粉末时,其相应成本较低,具有实用性。此外,还有火花放电法,是将电极插入金属粒子的堆积层,利用电极放电在金属粒子之间发生电火花,从而制备出相应的微粉。爆炸烧结法,是利用炸药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以极强的载荷作用于金属套,使得套内的粉末得到压实烧结,通过爆炸法可以得到1μm以下的纳米粒子。活化氢熔融金属反应法的主要特征是将氢气混入等离子体中,这种混合等离子体再加热,待加热物料蒸发,制得相应的纳米粒子。 二、制备纳米粒子的化学方法

纳米催化剂

纳米催化剂

纳米催化剂进展 中国地质大学,材化学院,武汉430000 摘要:简要介绍了纳米催化剂的基本性质、其相对于其他催化剂的优势,并较详细地介绍了纳米催化剂类型、部分应用以及相对应类型催化剂例子的介绍,以及常见的制备方法及其表征手段,最后介绍了部分国内和国外纳米催化剂的应用,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的预测。 关键词:纳米催化剂应用制备催化活性进展 近年来, 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已广泛地渗透到催化研究领域, 其中最典型的 实例就是纳米催化剂(nanocatalysts—NCs)的出现及与其相关研究的蓬勃发展。NCs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高等特点, 显示出许多传统催化剂无法比拟的优异特性;此外, NCs还表现出优良的电催化、磁催化等性能,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化工、能源、涂料、生物以及环境保护等许多领域。本文主要就近年来NCs 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纳米催化剂的性质 1.1表面效应 通常所用的参数是颗粒尺寸、比表面积、孔径尺寸及其分布等,有研究表明,当微粒粒径由10nm减小到1nm时, 表面原子数将从20%增加到90%。这不仅使得表面原子的配位数严重不足、出现不饱和键以及表面缺陷增加, 同时还会引起表面张力增大, 使表面原子稳定性降低, 极易结合其它原子来降低表面张力。此外,Perez等认为NCs的表面效应取决于其特殊的16种表面位置, 这些位置对外来吸附质的作用不同, 从而产生不同的吸附态, 显示出不同的催化活性。 1.2体积效应 体积效应是指当纳米颗粒的尺寸与传导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相当或比其更小时, 晶态材 料周期性的边界条件被破坏, 非晶态纳米颗粒的表面附近原子密度减小, 使得其在光、电、声、力、热、磁、内压、化学活性和催化活性等方面都较普通颗粒相发生很大变化,如纳米级胶态金属的催化速率就比常规金属的催化速率提高了100倍。 1.3量子尺寸效应 当纳米颗粒尺寸下降到一定值时, 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能级将由准连续态分裂为分立能级, 此时处于分立能级中的电子的波动性可使纳米颗粒具有较突出的光学非线性、特异催化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由于不同状态的纳米粒子的性质有较大的差异,故人们已经尝试很多方法用简单和多样的合成方法制备特定形貌和大小的金纳米粒子,如纳米线、纳米棒、纳米球纳米片和纳米立方。下面将介绍下目前合成金纳米粒子最常用的方法。 1梓檬酸盐还原法 目前在众多的合成金纳米粒子方法中,最方便的方法是还原Au的衍生物。很长的一段时间最流行的方法是在1951年Turkevitch提出的水溶液中用梓檬酸盐还原HAuCl4的方法,可得到20mn左右的金纳米粒子。金纳米粒子在水溶液中合成的方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金的盐溶液在适当的溶液中分解;第二,在某种还原剂中还原金的盐溶液;最后,在稳定剂中合成稳定的金纳米粒子。目前,最流行的制备金纳米粒子的方法是在加热的条件下,在水溶液中用梓檬酸盐还原HAuCl4。对于这个方法,通过改变金的浓度和梓檬酸盐的浓度,可以制备出大量的平均粒度的金纳米粒子。 2 Brust-Schiffrin法:两相合成并通过硫醇稳定 人们于1994年提出了合成金纳米粒子的Brust-Schiffrin方法。由于热稳定合成方法简单易行,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此方法在所有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金纳米粒子在有机溶剂中能分散和再溶解,并且没有不可逆的团聚或分解。作为有机分子化合物,它们能很容易的控制和功能化。Faraday的两相合成体系给予合成技术一定的启发,由于Au和S的软性质,这种方法便利用硫醇配体强烈绑住金。四正辛基溴化按作为相转移试剂将AuCV转移到甲苯溶液中,并用NaBH4在正十二硫醇中还原AuCLT。在NaBH4还原过程中,橙色相在几秒内向

深棕色转变(图1): 图1 Au化合物在硫醇溶液中被还原,其Au纳米粒子表面被有机外壳所覆盖 其反应机理如下: 3其它含硫配体 其它含硫配体已经用于稳定金纳米粒子,如黄酸盐和二硫化物等。二硫化物不如硫醇的稳定,但是在催化方面有明显的效果。同样,硫醚不能很好的约束金纳米粒子,但是Rheinhout 团队利用聚硫醚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另外,利用碘氧化以硫醇为包覆剂的金纳米粒子,使其分解为金的碘化物和二硫化物。Crook等人利用这一现象制备了以金纳米粒子为模版的环胡精的空心球。 4微乳液,反向胶束,表面活性剂,细胞膜和聚合电解质类 在有或是没有硫醇溶液的情况下,使用微乳液,共聚物胶束,反相胶束,表面活性剂,细胞膜和其它两亲物都是合成稳定的金纳米粒子重要探究领域。用表面活性剂合成的两相系统会引起微乳液或是胶束的形成,将金属离子从水相抽离到有机相,从而维持良好的微环境。表面活性剂的双重角色和硫醇与金纳米粒子的相互作用可以控制金纳米粒子或是纳米晶体的稳定和生长。聚合电解质也广泛用于金纳米粒子的合成。酸衍生的金纳米粒子的聚合电解质包覆剂己经通过带电的聚合电解质静电自组装 得到了。

纳米金催化剂及其应用

纳米金催化剂及其应用 摘要:长期以来,黄金一直被视为具有永久价值的“高贵”金属,在人类社会 象征高贵和权力,决定黄金具有这种地位的科学基础是它的化学非活泼性和优良的可加工性。但1989年 Haruta等发现负载在Fe2O3 和 TiO2 等氧化物上的金纳米粒子具有很高低温 CO 催化氧化活性。金催化剂具有其它贵金属不具有的湿度增强效应,在环境污染、燃料电池、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开辟了金作为催化剂的新领域。本文主要纳米金催化剂制备的研究现状及其部分应用。 关键词:纳米金催化剂选择性氧化加氢环境保护 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 一、沉积-沉淀法 沉积-沉淀法是将载体浸渍在 HAuCl4 的碱性(pH值为8~10)溶液中,利用带负电荷的金与载体表面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实现金的沉积。制备的纳米金粒子较好地分散于载体面,但要求载体具有尽可能大的表面积,对制备低负载量 Au 催化剂非常有效。为了获得最大量金沉积,提高金的负载量,整个制备过程对溶液 pH 值有较大的依赖性,溶液的 pH 值决定了金的前体在水中的水解程度,能够直接影响到金在载体上的吸附,当pH值为8~9时,[AuCl(OH)3]-是 HAuCl4 水解产物中吸附能力最强的形式、,但不同的金属氧化物载体其最佳 pH 值有所不同,目前一般将pH值控制在7~10。在沉积-沉淀法中,尿素对控制均匀沉淀非常有效,还可实现金的最大沉积,金负载量可达到12%,但该法仅适用于等电点较高(IEP>6)的 TiO2、Al2O3、CeO2 等载体纳米金的沉积。后来有科学家研究发现,若用浸渍法对表面浸渍吸附了HAuCl4 的催化剂在高温焙烧前用氨水等碱液多次洗涤,同样也可获得与沉积-沉淀法制备的活性相当的金纳米催化剂,这种方法避免了金的流失,克服了沉积-沉淀法受载体等电点限制的缺点。 二、浸渍法 浸渍法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制备贵金属催化剂,研究表明,金和载体表面间亲和力比较弱,在制备和反应过程中容易造成金纳米粒子的聚合,使得催化活性降低,通常认为不适合高度分散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后来研究发现金催化剂低温催化 CO 氧化中,沉积-沉淀法比浸渍法获得更高活性是因为该法制备过程中

3.7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

1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 1.1 物理法 物理法即采用高能消耗的方式将块体金细化成为纳米级小颗粒,主要包括块状固体粉碎法(又称为磨球法或机械研磨法)、气相法、电弧法、金属蒸汽溶剂化法、辐照分解和热分解等。辐照分解包括近红外辐照和紫外辐照。近红外辐照通过使硫醇包裹的纳米粒子的粒径变大,从而可以获得粒径较大的金纳米粒子;紫外辐照通过影响种子和胶束的协同作用,从而控制金纳米粒子的合成。另外,激光消融通过对温度、反应器位置、异丙醇用量、超声场等实验条件的控制,可以合成形貌,粒径不同的金纳米粒子。总之,金纳米粒子合成的关键在于同时精确地控制其尺寸和形貌。通过物理法制备的金纳米粒子虽然纯度较高,但其产量低下,设备成本极高。 1.2 化学法 化学法主要是以金盐为原料,利用还原反应生成金纳米粒子,在形成过程中通过控制粒子的生长从而控制其尺寸。化学法主要包括水相氧化还原法、相转移法(主要为Brust法)、晶种生长法(又称种金生长法)、模板法、反相胶束法、湿化学合成法、电化学法、光化学法。相对物理法而言,化学法制备金纳米粒子所得到的产物粒径均匀、稳定性高,并且易于控制形貌,是最为方便和经济的方法。 1.2.1 水相氧化还原法 水相氧化还原法合成金纳米粒子主要是指在含有Au3+的溶液中,利用适当的还原剂(例如鞣酸,柠檬酸等,还原剂的选择根据所要合成的金纳米粒子的粒径而定),将Au3+还原成零价,从而聚集成粒径为纳米级的金纳米粒子。常见的方法有AA还原法、白磷还原法、柠檬酸钠还原法和鞣酸-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粒径在5~12nm的金纳米粒子,一般采用AA还原或白磷还原HAuCl4溶液;制备粒径在大于12nm的金纳米粒子,则采用柠檬酸钠还原HAuCl4溶液。柠檬酸钠法还原Au3+合成金纳米粒子是最早且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1951年,Turkevitch首次报道了柠檬酸钠还原HAuCl4溶液的方法制备金纳米粒子,其粒径分布在20nm左右。基于此,Frens发现,通过控制柠檬酸钠和金的比率来控制金纳米粒子的形成,从而可以得到特定尺寸(粒径可以控制在16~147 nm)的金纳米粒子。经典的Frens法至今仍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用于保护和稳定金纳米粒子的柠檬酸根与金纳米粒子的结合能力较弱,易于被其他稳定剂所取代,因此可用于分析DNA,从而扩大了金纳米粒子的应用领域。

纳米催化剂的介绍及其制备

纳米催化剂的介绍及其制备 --工业催化剂小论文 姓名:蒋应战 班级:化工091 学号:0806044111(32号) 指导老师:宫惠峰老师 学校: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目录 1.纳米材料作催化剂的特点 (2) 2.纳米催化剂制备……………………………….. ..2-3 3.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催化剂………………………...4-9 4.纳米粒子催化剂的应用 (10) 5.纳米催化剂的展望................................. . (11) 参考文献................................. . .. (11)

纳米催化剂的介绍及其制备 纳米材料是指颗粒尺寸为纳米量级(1nm~l00nm)的超细粒子材料。纳米技术是当前材料学中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纳米粒子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晶格缺陷多,表面能高的特性,在一些反应中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性能。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已成为催化剂制备学科中的一个热点。纳米催化剂相对常规尺寸的催化剂具有更高的表面原子比和比表面积,其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大大高于传统催化剂,可作为新型材料应用于化工中。 1. 纳米材料作催化剂的特点 工业生产中的催化剂应具有表面积大,稳定性好,活性高等优点。而纳米材料恰恰满足这些特点。采用纳米材料制备的催化剂比常规催化剂的催化效率选择性更高。例如,利用纳米材料可用作加氢催化剂,粒经小于0.3nm的镍和铜—锌合金的纳米材料的催化效率比常规镍催化剂高10倍。又如纳米稀土氧化物/氧化锌可作为二氧化碳选择性氧化乙烷制乙烯的催化剂,用这种纳米催化剂,乙烷和二氧化碳反应可高选择性地转化为乙烯,乙烷转化率可达60%,乙烯选择性可达90%。 1.1 纳米催化剂的表面与界面效应 纳米催化剂颗粒尺寸小,位于表面的原子占的体积分数很大,产生了相当大的表面能,随着纳米粒子尺寸的减少,比表面积急剧加大,表面原子数及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大。例如,某纳米粒子粒径为5nm时,比表面积为180/g,表面原子所占比例为50%,粒径为2nm时,比表面积为450/g,表面原子所占比例为80%,由于表面原子数增多,比表面积大,原子配位数不足,存在不饱和键,导致纳米颗粒表面存在许多缺陷,使其具有很高的活性,容易吸附其它原子而发生化学反应。这种表面原子的活性不但引起纳米粒子表面输送和构型的变化,同时也引起表面电子自旋、构象、电子能谱的变化。 1.2纳米催化剂的量子尺寸效应 当粒子的尺寸降到(1~10)nm时,电子能级由准连续变为离散能级,半导体纳米粒子存在不连续的最高被占据分子轨道和最低未被占据的分子轨道能级,能隙变宽,此现象即量子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会导致能带蓝移,并有十分明显的禁带变宽现象,使得电子/空穴具有更强的氧化电位,从而提高了纳米半导体催化剂的光催化效率。 1..3纳米粒子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量子隧道效应是从量子力学观点出发,解释粒子能穿越比总能量高的势垒的一种微观现象。近年来发现,微颗粒的磁化强度和量子相干器的磁通量等一些宏观量也具有隧道效应,即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研究纳米这一特性,对发展微电子学器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纳米催化剂制备 目前制备纳米材料微粒的方法有很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制备的纳米粒子必须符合下列要求:a.表面光洁;b.粒子形状、粒径及粒度分布可控;c.粒子不易团聚、易于收集;d.包产出率高。

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综述

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综述 摘要: 纳米材料是近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功能材料。在纳米材料的当前研究中,其制备方法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的制备工艺过程的研究与控制对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概述了纳米材料传统的及最新的制备方法。纳米材料制备的关键是如何控制颗粒的大小和获得较窄且均匀的粒度分布。 [1] Abstract : Nanometer material is a kind of multi-functional material which was developed in recend . In the current study of it , its produce-methods occupy the important occupation . New methods’ reseach and control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Nanometer materials’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y .This title mainly introduces nanometer materials’traditional and new method of producing . The key of the nanometer material s’ producing Is how to control the grain size and get the narrow and uniform size distribution . 关键词: 纳米材料制备方法 Key words : Nanometer material produce-methods 正文: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物理化学法等三大类。下面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物理制备方法 早期的物理制备方法是将较粗的物质粉碎,其最常见的物理制备方法有以下三种: 1.真空冷凝法 用真空蒸发、加热、高频感应等方法使原料气化或形成等离子体,然后骤冷。其特点纯度高、结晶组织好、粒度可控,但技术设备要求高。 1.物理粉碎法 通过机械粉碎、电火花爆炸等方法得到纳米粒子。其特点操作简单、成本低,但产品纯度低,颗粒分布不均匀。

纳米金催化剂及其应用

纳米金催化剂及其应用 一.纳米金催化剂的发展 早在1972年,Bond在一篇综述中就指出,第Ⅷ族金属,特别是钯、铂的催化活性都要远高于金的催化活性。金属催化剂主要使用第Ⅷ和ⅠB族的12个金属。用得最多的是3d金属元素Fe、Co、Ni、Cu,4d金属元素R h、Pd、Ag,以及5d金属元素Pt。因此在选用催化剂活性组分的时候,很少在第一时间考虑使用金。1985年Schwank的综述中则这样的评价金的催化剂性:尽管本身不具有反应活性,但金的存在,能够影响第Ⅷ族金属的活性和选择性。而到1999和2000年,Bond和Thompson就金的催化行为相继发表综述性的文章。这足以证明,金已经被作为一种具有优异催化性能的金属元素来使用。特别是在一些多相或者均相反应中,金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而这个有无到有、到丰富的过程,仅仅花了15年。在这15年的时间里,大量的研究工作彻底改变了改变了人们对金催化惰性本质的看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关于金催化剂的研究,相继出现了两个突破性进展。1985年发现,英国威尔士大学的Hutching教授,发现纳米金催化剂是催化乙炔氧氯化反应最好的催化剂:1987年,日本学士春田正毅博士发现,负载型纳米催化剂具有低温催化CO的功能。这些研究工作,在当时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但是自从进入20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将纳米金负载在氧化物载体上所产生的新的多相催化行为,对丰富催化剂的制备科学以及催化理论将产生重要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关纳米金的研究引起一些国家的注意。在日本美国英国以及意大利等发达国家,集中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展开此方面的科学研究。有关纳米金方面的研究论文如雨后春笋般见诸各期期刊。关于金催化剂的研究呈现出不断深入逐步扩展的局面。目前,以纳米金作为主题的国际性催化会议,已经举办了三次,也进一步说明,学术界以及产业部门对金的催化作用给予极大的关注,并预示着金催化剂具有不断增长更广泛的应用前景。与此同时,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也逐步展开。 二.纳米金催化剂的性质 1.金的物理化学性质 在自然界中,金只以一种稳定的非放射性的同位素形式存在。在任何温度下,空气和氧气对金都不起氧化作用。在所有金属元素中,货币金属属于非稳定的一类,它们的稳定性按电离能力排列为金>铜>银。由于离子半径大,铜银金的金属晶体构型为立方面心晶格,具有熔点沸点高的特点。单组分金属得到的催化剂耐热性差,对使用温度的要求比较苛刻,因此,在工业上为了防止催化剂的失活,要求一定要有适当的助催化剂或载体。 金的熔点汽化热比银要大,较接近铜,这说明金原子之间的键强较强。精确测量表明,金原子金属半径比银稍小。金的电负荷性非常高,只比硫和碘稍稍电正性一点,其亲电子性比氧还强。事实上,金可以一-1价的稳定氧化态存在。另外,进容易于铜铝钛等形成一定组合的合金。 在所有元素中,金的收缩率最大,其半径比没有相对论影响的情况下收缩了15%。金的物理化学性质,可能与其特殊的6s价的电子的半径有关。由于6s价的电子的束缚能被加强,因此导致金很高的电负性和化学惰性。 2.金的催化特性 金的第一电离能力很大,很难失去电子,因此金与表面分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力通常是很弱的。在低于200℃的温度下,在单晶金的表面,连极具反应活性的分子,如氢氧等,都不易吸附。由于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是催化反应的先决条件,因此可以认为单质金对氢化反应和氧化反应不具有很好的活性。金不具有很好的催化活性,事实上,金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的前提是制备得到高分散的纳米级的金粒子。 3.纳米金粒子的吸附作用 传统方法制备的负载型金催化剂,活性较差,主要是因为它不像其它贵金属催化剂一样高分散。而现在制备得到的粒径在3mm-10mm的纳米催化剂,则显示了特别的优异的催化活性。 纳米粒子是指粒子尺寸为纳米数量级的超细粒子,它的尺寸大于原子簇,小于普通的粒子。纳米粒子是由有限数量的原子或分子组成的,是保持原来物质化学性质并处于亚稳态的原子团或分子团。纳米粒子的表面原子所处的的晶体场环境及结合能与内部原子有所不同,存在许多悬空键,具有不饱和的性质,因而极易与其它原子相结合,所以,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同时也容易吸附其它原子发生化学反应。这种表面原子的活性,不但引起纳米粒子表面构型的变化,同时,任何发生在表面的化学反应,都会因为纳米粒子的存在而表现不同。 随着粒径的减小,金催化剂表面的化学吸附及反应活性相比块体金出现了明显变化:①表面原子的比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研究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研究 8四川化工第14卷 2019年第3期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研究 王静 易中周 李自静 (红河学院理学院,云南蒙自,661100) 摘要 以氯金酸为原料,柠檬酸钠为保护剂,成功制备出金纳米粒子,并应用透射电镜和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计对该实验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此类纳米粒子尺寸均匀、呈球形单分 散分布。 关键词:纳米金 制备 表征 1 引言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已经报道了许许多多的方法,其中以柠檬酸盐做稳定剂和还原剂的 化学合成是最为经典的。控制Au(III)和柠檬酸盐的比例,Frens获得了不同尺寸的单分散 金纳米粒子,最小粒径为12nm。这一方法目前已经被广泛使用。由于柠檬酸盐稳定的Au纳米粒子无细胞毒性,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人们为获得单分散或更 小尺寸具有生物相容性的胶体金纳米粒子,使用壳聚糖、多巴胺、氨基酸、环糊精等做稳 定剂和表面修饰的制备研究也有报道[1-4]。此类报道主要是针对体系中的保护剂做改变, 方法类似,但是所制备金纳米颗粒尺寸不是很均匀,分散性较差。 采用柠檬酸钠水溶液体系制备Au纳米粒子,不用加入制备纳米金胶体时常用的高分子 聚合物保护剂PVA(聚乙烯醇)、PVP(聚乙烯吡咯烷酮)等,并且柠檬酸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在本研究中提出了一种简单的Au纳米粒子的化学制备方法。通过对胶体溶液UV Vis吸收 光谱和粒子的TEM表征,获得了良好球形和单分散的金纳米粒子,并且尺寸比其他文献所报 道的小,平均粒径只有7-8nm。同时对金纳米粒子成核机理进行了探讨。 [5] 2 1 试剂与仪器

HAuCl4溶液:用王水溶解99 99%纯金制备;柠檬酸钠(分析纯,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 水为石英蒸馏器蒸馏的二次水。 仪器:Lambda900UV/VIS/NIR光谱仪(Per kinElmer公司);JEM 2000EX透射电子显微镜。 2 2 Au纳米粒子制备 在100mL烧杯中加入30mg柠檬酸钠水溶液,将其加热至95 ,然后将2ml0 6mg/mlHAuCl4加入水中,保持温度并定容,30分钟后冷却。2 3 纳米粒子的表征 Au纳米粒子用UV Vis吸收光谱表征和TEM表征,TEM的样品制备是将胶体溶液滴在碳 膜覆盖的铜网上,溶液挥发至干,然后在操作电压200kV时摄取TEM图像。 3 结果与机理探讨 3 1 UV Vis吸收光谱表征 当将HAuCl4加入到柠檬酸钠溶液时,溶液的颜色迅速的变成蓝色,随着加热时间增长, 又变为紫色,最后变为红色。当为红色时纳米Au胶体溶液已制备结束。 12 实验部分 第3期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研究粒子的UV Vis吸收光谱图[5,6]。3 2 TEM表征图2为柠檬酸钠水溶液体系所制备的Au纳米粒子的TEM 图。 9 柠檬酸钠还原为Au单质;然后,Au单质在柠檬酸钠保护下进行团聚和不断长大,最后成为Au纳米粒子,但是柠檬酸钠阻止了Au纳米粒子的进一步团聚,控制了较小粒径,并使其 颗粒均匀并呈球形分布。 图3 柠檬酸钠水溶液体系金纳米粒子的热化学合成机理 3 结论 通过较为严格温度控制的柠檬酸钠水溶液体系制备得到的Au纳米粒子: (1)尺寸均匀; (2)呈球形单分散分布;(3)平均粒径只有7-8nm。 参考文献 [1]Marie ChristineDaniel,DidierAstruc.GoldNanoparticles:As sembly,SupramolecularChemistry,Quantum Size RelatedProper

纳米金的制备

氯金酸(HAuC14)是主要还原材料,常用还原剂有柠檬酸钠、鞣酸、抗坏血酸、白磷、硼氢化钠等。根据还原剂类型以及还原作用的强弱,可以制备0.8 nm~150 nm不等的胶体金。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为柠檬酸盐还原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将HAuC14先配制成0.01%水溶液,取100 mL加热至沸。 (2)搅动下准确加入一定量的1%柠檬酸三钠(Na3C6H5O7·2H2O)水溶液。 (3)继续加热煮沸15 min。此时可观察到淡黄色的氯金酸水溶液在柠檬酸钠加入后很快变灰色,续而转成黑色,随后逐渐稳定成红色。全过程约2~3 min。 (4)冷却至室温后用蒸馏水恢复至原体积。 用此法可制备16~147 nm粒径的胶体金。金颗粒的大小取决于制备时加入的柠檬酸三钠的量。 表19-1 四种粒径胶体金的制备及特性 胶体金粒径/ nm 1%柠檬酸三钠加入量/mL 胶体金特性呈色λmax/nm 16 2.00 橙色518 24.5 1.50 橙红522 41 1.00 红色525 71.5 0.70 紫色535 *还原100mL 0.01%HAuC14所需量 2.注意事项 ● 氯金酸易潮解,应干燥、避光保存。 ● 氯金酸对金属有强烈的腐蚀性,因此在配制氯金酸水溶液时,不应使用金属药匙称量氯金酸。 ● 用于制备胶体金的蒸馏水应是双蒸馏水或三蒸馏水,或者是高质量的去离子水。 ● 是以制备胶体金的玻璃容器必须是绝对清洁的,用前应先经酸洗并用蒸馏水冲净。最好是经硅化处理的,硅化方法可用5%二氯甲硅烷的氯仿溶液浸泡数分钟,用蒸馏水冲净后干燥备用。 ● 胶体金的鉴定和保存:胶体金的制备并不难,但要制好高质量的胶体金却也并非易事。因此对每次制好的胶体金应加以检定,主要检查指标有颗粒大小,粒径的均一程度及有无凝集颗粒等。 肉眼观察是最基本也是最简单和方便的检定方法,但需要一定的经验。良好的胶体金应该是清亮透明的,若制备的胶体金混浊或液体表面有漂浮物,提示此次制备的胶体金有较多的凝集颗粒。在日光下仔细观察比较胶体金的颜色,可以粗略估计制得的金颗粒的大小。当然也可用分光光度计扫描λmax来估计金颗粒的粒径。结制备的胶体金最好作电镜观察,并选一些代表性的作显微摄影,可以比较精确地测定胶体金的平均粒径。 胶体金在洁净的玻璃器皿中可较长时间保存,加入少许防腐剂(如0.02%NaN3)可有利于保存。保存不当时会有细菌生长或有凝集颗粒形成。少量凝集颗粒并不影响以后胶体金的标记,使用时为提高标记效率可先低速离心去除凝集颗粒。

金纳米颗粒的有序制备及其光学特性

金纳米颗粒的有序制备及其光学特性 3 王 凯 杨 光 龙 华 李玉华 戴能利 陆培祥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激光科学与技术研究部,武汉 430074) (2007年10月26日收到;2007年11月14日收到修改稿) 采用纳米球蚀刻技术在石英衬底上制备了不同高度的金纳米颗粒阵列.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表面形貌进行了观测,表明金纳米颗粒为有序分布的三棱柱结构.通过红外—紫外吸收光谱仪在190—900nm 波长范围内对其光吸收特性进行了测量,并成功观测到了金纳米颗粒表面等离子体振荡效应引起的光吸收峰,结果表明随着金纳米颗粒高度的增加,其吸收峰的位置向短波方向移动(蓝移).同时对金纳米颗粒的光吸收特性进行了基于离散偶极子近似的理论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纳米球蚀刻技术,金纳米颗粒,离散偶极子近似 PACC :7865E ,8116N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10604018,10574050)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批准号:20060487006)资助的课题. 通讯联系人.E 2mail :gyang @https://www.doczj.com/doc/fd3896214.html, E 2mail :lupeixiang @https://www.doczj.com/doc/fd3896214.html, 11引言 随着现代纳米技术的发展,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和可控光学特性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其在纳米光学 [1] 、非线性光学 [2] 、催化作用 [3] 、热 动力学[4] 和传感器[5] 以及医学诊断[6] 等研究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 贵金属纳米颗粒最具代表性的特性是在可见光范围内伴随有强烈的吸收峰,这是其颗粒里大量的自由传导电子对外界光波入射的响应.当电子振动频率和入射光波频率相等时,即发生表面等离子体 振荡(surface plasm on res onance ,SPR )效应,从而产生强烈的吸收峰.SPR 光谱峰位对颗粒的形状、大小、分布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 以往制备贵金属纳米颗粒主要采用溅射或离子注入等方法,但通过上述方法制备的纳米颗粒,其形状不一,而且分布不均匀,不便于定量地研究其光学特性.在1995年,Van Duyne 研究组[7] 在自然蚀刻法[8] 的基础上提出了纳米球刻蚀技术(nanosphere lithography ,NS L ),即将尺寸均匀的聚苯乙烯纳米球的悬浊液滴在衬底上,形成单层或双层纳米球的自组装密排的掩膜板.在沉积金属颗粒的过程中,掩 膜板只允许金属通过纳米球之间的间隙沉积到衬底 上.再用超声波清洗去除聚苯乙烯纳米球,得到二维纳米颗粒阵列.最近几年,科学家们通过这种方法制备出了不同尺寸和形状的Ag ,Au ,Cu ,Pt 等金属纳米颗粒.其中Au 纳米颗粒由于其优良的化学稳定性、生物吸附性[9] 和光学特性,成为金属纳米颗粒研究中的热点方向. 另一方面,科学家们尝试从理论上合理解释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可控光学特性.离散偶极子近似 (discrete dipole approximation ,DDA )最初是由Purcell 和Pennypacker [10] 在计算天体尘埃的散射时提出的. 目前,DDA 法被广泛应用于小颗粒光学特性的理论 研究中 [11,12] .随着算法的改进,基于DDA 算法的软 件包DDSC AT [13] 使得能在计算机上计算不同大小、 形状、高度、种类和外部环境的颗粒的光学特质.目前已经有一些关于Au 和Ag 纳米颗粒的理论计算的报道 [14—16] ,其结果基本与实验结果相符合. 本实验中结合NS L 和脉冲激光沉积(pulsed laser deposition ,P LD )技术在石英衬底上制备了不同高度的Au 纳米颗粒阵列,对其表面形貌、尺寸进行了观测,对其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光谱吸收特性进行了测量,并通过理论模拟对Au 纳米颗粒的光学特性进行了计算. 第57卷第6期2008年6月100023290Π2008Π57(06)Π3862206 物 理 学 报 ACT A PHY SIC A SI NIC A V ol.57,N o.6,June ,2008 ν2008Chin.Phys.S oc.

大肠杆菌合成金纳米粒子复合催化剂性能研究

大肠杆菌合成金纳米粒子复合催化剂性能研究 2016-08-01 13:16来源:内江洛伯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者:研发部 Au@TiO2催化剂的TEM照片自上世纪八十年代Hutchings和Haruta等发现金催化剂具有高催化活性以来, 金催化剂的研究受到密切关注, 目前已取得很大进展. 但金催化剂很少用于工业应用. 原因之一是由于金粒子的聚集长大及表面碳酸盐物种的积累而导致金催化剂易于失活. 如何有效阻止金粒子的聚集, 提高金催化剂的稳定性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 金属纳米粒子与DNA、蛋白质、壳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自组装研究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Baron等评述了以DNA、蛋白质等生物分子为模板合成Au、Ag纳米粒子和纳米线的研究进展. 这种材料既可以通过生物分子的识别和催化功能来改善金属纳米粒子的电学、光学和催化性能, 也可以通过改性金属纳米粒子来改善生物分子的某些性能. Horovitz等发现柠檬酸钠还原的金纳米粒子与大麦糊粉层细胞提取的蛋白质之间存在静电作用. 杨芳等研究了藻蓝蛋白对Au3+离子的原位还原和纳米Au0形成的动态过程, 发现藻蓝蛋白的紫

外特征吸收峰强度随Au3+离子浓度的增加和放置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其荧光发射峰和荧光激发峰也呈现衰减趋势, 提出藻蓝蛋白中的半胱氨酸、胱氨酸和色氨酸可将Au3+还原为Au0. 金明善等研究了金纳米粒子和R-藻红蛋白的相互作用, 发现R-藻红蛋白对金纳米粒子有良好的稳定作用. Huang等发现壳聚糖能保护金纳米粒子. 刘克增等制备了金@壳聚糖复合材料, 发现该材料对葡萄糖空气氧化制葡萄糖酸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另一方面, 微生物与金属纳米粒子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Gericke等详细评述了各种微生物在制备金纳米粒子方面的研究进展, 认为可以通过调变微生物的生长参数(如培养时间、pH 值、温度等)达到对金纳米粒子形貌和尺寸的控制. 某些菌体如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真菌等能够聚集并还原金离子, 已用于金纳米粒子和纳米线的合成. 研究表明, 细胞中的羟基和氨基可作为Au3+的结合位, 而醛基可作为电子供体将Au3+还原成Au0. Kuo等利用大肠杆菌对金离子的还原作用制备了金@大肠杆菌复合材料, 发现这种材料具有很强的生物相容性,可望应用于光热治疗癌细胞方面. 傅锦坤等用细菌将Au/α-Fe2O3上的Au3+还原成Au0, 焙烧后获得的催化剂与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相比有较高的CO氧化反应活性.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生物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与还原作用以及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 而将其用于催化领域的报道较少. 鞭毛是细菌表面的运动器官, 由单一的鞭毛蛋白组装形成螺线管状结构, 鞭毛的长短和数量可以通过改变细菌的培养条件来调控. 最近, Kumara等首次实现了Au、Ag、Cu 等金属纳米颗粒在细菌鞭毛表面的组装. 利用细菌鞭毛为模板制备二氧化钛等无机氧化物纳米管也已获成功. 但尚未见利用此法制备金催化剂的研究.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为杆状结构, 具有抵抗力强、易培养等优点. Nomura等以大肠杆菌为生物模板合成了氧化硅的空心纳米管. 烟台大学化学生物理工学院索掌怀等人利用大肠杆菌(DH5α)对金属离子较强的吸附与还原能力制备了Au@DH5α, 再利用大肠杆菌的水分来水解钛酸四丁酯, 得到Au@DH5α -Ti(OH)4样品, 焙烧去除大肠杆菌后得到氧化钛包裹的纳米金粒子催化剂Au@TiO2. 以N2吸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