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而完备的唯物哲学,它不但在实践基础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局限,并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和一般规律,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打破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的一统天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基本原理。其基本内容是: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存在都要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和人类社会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离开了物质生产实践,失去了物质生活资料,人和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也就没有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了。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来源于社会存在,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是社会存在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使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是复杂多样的,表现为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等等。总之,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第三,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或早或迟的变化。社会存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历史地变化着的,因而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总是与社会存在的变化相适应,这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更替,再现在人类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或早或迟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发展。

唯物史观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前提下,也充分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肯定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样,唯物史首次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做出了全面而科学的回答,为人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说明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奠定了科学历史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治

唯物史观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成为完备的彻底的科学体系,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长期统治,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无论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在历史领域都没有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于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这前,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

观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打破了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领域的一统天下。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人们正确观察社会历史提供了根本的科学方法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走向科学的里程碑,因其在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也是人类认识史、思想史上的一场伟大变革。

首先,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唯物辩证的科学原则首次在历史观上得到了彻底贯彻,实现了历史观及共方法论的根本转变,完成了历史观上的一场伟大变革。

其次,唯物史观的创立,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体的作用以及社会主体和社会历史之间的辩证关系。

再次,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

最后,唯物史观的一系列科学原理,对我们党科学地制定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实践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关系,通过改革和创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含义 2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含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党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应和体现。 牢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要坚持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 要坚持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首位,这是新闻宣传最重要的责任。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这是这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方针。 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这是新闻改造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要坚持政治家办报,这是实现党对新闻工作领导的重要保证。 2,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新闻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基本方针。 ①新闻宣传工作首先是坚持为人们服务的宗旨。新闻宣传要把人民群众作为 主角,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有效地为人民群众行使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创造条件。 ②新闻工作还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新闻事业要坚决捍卫社会主义国 家利益,维护国家形象,热情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服务。 ③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新闻宣传工作要围绕经济建设中 心,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稳定的重要性和发展的必

要性。 3,团结稳定鼓励、正面宣传为主 坚持团结、稳定鼓励、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准确及时地反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事实就是的反应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主流,让人民群众用创作新生活的业绩教育自己。形成鼓励人民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是新闻报道工作应该遵循的重要方针。 正面宣传为主,就是要着力宣传能够鼓励人们奋发前进的各种光辉业绩,用伟大的成就和业绩去启迪人们。使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步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努力奋斗。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还要处理好与批评报道的关系,新闻报道要勇于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评判、揭露消极的、落后的、丑恶的东西,改进工作,解决问题。 4,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 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一定是政党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组织原则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新闻工作者在思想上,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指针,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在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在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和精髓是党性原则。坚持党性原则就是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组织上实行民主集中制。 5,党性原则的含义与基本要求 党性原则是一定政党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下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下的历史观 引言 试图在封闭的、不参考任何文献、仅凭自有知识的状态下完成某项写作,不考虑结构脉络、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思绪在哪儿写哪里,想到什么写什么,结果却很破败,语言不优美,表意不清晰,结构很混乱,内容很肤浅。可见相对轻松自由的写法与意识流作品毕竟存在差距,自有知识的贫瘠造成了行为无意义,只能盼望后果不失意义。 写作中如果不明确点出意欲表达的思想,则在文字表述中尽可能使之显见,譬如论语,现代语词翻译之后往往还要加上公认意旨的点明评论;思想隐含的越深,读出的意义版本越多;或许想表达此思想,公知公认的却为彼思想;同情形的另一个极端是文本无思想,解读出让著者汗颜的深邃思想。无论哪一种,对已经形成的文本本身而言都意义欠缺,需要著作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是作为法律意义上主体的人,即或跳脱法律,评价所受的注重来源和所影响到的也只能是人。文本在形成后即成为过去,人的行为和评价其后也将如此,个体的过去多称之为经历、昨日等等,多数人创造或经历的过去则谓之,历史。 一、关于历史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谈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下的历史观,不免需要提起历史唯物主义。如其一般定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可以认为是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将社会历史作为研究对象,经思想加工后总结出规律用于指导实践的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虽研究历史,但其实际意义更多是当下的和向后的:在看待历史问题上,承认并尊重之,视社会历史发展为连续不断的过程;在运用历史问题上,联系历史,总结规律,在历史的知识背景下分析现状,预见未来。亦即,相较于“过去的客观真实”,历史毋宁为知识背景和参照工具。笔者所迷惑的是如何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3.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心得体会

姓名:田晶职务:记者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心得体会 前几天,参加了全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暨新闻网站管理人员培训班,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学说以及对我们所从事新闻宣传指导工作的必要性和指导性,我有了很深的感悟,学到了很多。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于新闻传播基本问题的看法、明白了“七条底线”、“八个带头”、“六个目标”等基本的新闻网站舆论导向和基本概念,明白了新闻网站管理制度和措施,明白了网络编辑必须具备的四种意识以及媒体融合给网站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而这些知识都是推动我更好做好新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和创新、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它涉及诸如新闻本源、新闻本质及新闻传播规律等许多根本性问题。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和体现。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忠于党和人民,关键在于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是在报道中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工作一旦脱离党的领导,就如同火车偏离铁轨,是颠覆性灾难。做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一切都要以全局出发,从党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讲究宣传艺术,提高

引导水平,努力使自己的宣传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使广大的读者喜闻乐见。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在新闻领域的具体表现,世界是丰富、复杂的,因此,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善于学习是一种需要,一种职责,也是一项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时代发展越快,需要学习的东西越多,对学习的要求越紧迫。我认为,在现阶段,有两方面,我们的学习必须跟上:一是对新媒体传播手段的熟练掌握。二是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生活学习。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不仅仅是现阶段新闻工作者的任务,更应该成为终生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我会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投身于鲜活的新闻实践,记录下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路途上的每一步。 做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一定要以此次学习培训

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 (一)教学重点 第一节重点讲授社会历史观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重要联系,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节内容的学习把握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必须把唯物史观的确立的意义与唯心史观的理论表现做首要的分析和论证,并以此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内容的出发点。第二节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过渡中劳动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根本区别的根源;第三节通过讲授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把握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的问题上要联系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 (二)教学难点 第一节通过对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内涵与划分的标准的讲授,重点说明为什么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都是唯心史观,从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展开分析。第二节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联结中起决定作用。第三节重点放在联系实际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的把握上,最后的逻辑归结为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前面我们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辩证法和认识论,这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如果在历史观上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论立场,就只能叫半截唯物论。因此,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着重要意义。 在自然观上,一般的自然科学家都能坚持自发的唯物论立场,因为他们要进行科学研究,首先必须承认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研究对象的规律也是客观存在;既不是虚构的,又是可以认识的。但在历史观上,情况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唯心论。可以这么说,在自然观、辩证法和认识论上,马克思之前都有或朴素的或机械的唯物主义的看法,但在历史观上,都是清一色的唯心史观。 我们先看看伟大的科学家和渺小的哲学家的牛顿,在自然科学上,牛顿是作出了伟大贡献的科学家,但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影响了他的进一步的科学发现,他晚年用了整整二十年去注释《约翰启示录》,在历史观上做了宗教神学的俘虏。 包括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和日本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板田昌一,在自然观上基本能用唯物辨证的观点看问题,但在历史观上,也有唯心史观的色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更为普遍的情况是,有不少人在青年时期都是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但到了晚年往往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连“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也认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布衣小人,似乎在晚年都难逃天命论的束缚。 究其根源,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庞大的动力系统,既有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在发挥作用,又离不开人的历史主动精神。人们在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时,总是从历史事件开始的,历史事件的记载中,只有个别历史人物的意志痕迹,不见人民群众的作用;我们探讨某一事物为什么发生,一般只找到伟大人物的思想动机,找不到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比如对我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很多人都归结为毛泽东的晚年错误,没有从历史发展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上去探讨思想动机背后的经济根源,结果出现了许多回忆录都在大谈自己如何在文革中与四人帮作斗争,如果真的只是毛泽东错信了四人帮,就那么几个人竟可以横行数十年?其实,大跃进与文革都有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基础,如果看不到这点,就是唯心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 恩格斯指出:“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这种片面引用史料及“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态度,受到列宁的严厉批判:“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要从发展中观察一切现象,不要只满足于作表面的描述,不要相信漂亮的招牌,要分析各个政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要研究赖以决定这些政党的政治活动的意义和结果的客观政治环境。”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恩格斯说:“人类知识和人类生活关系中的任何领域,哪怕是最生僻的领域,无不对社会革命发生作用,同时也无不在这一革命的影响下发生某些变化。”1 马克思说:“真理的彼岸世界消失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2 恩格斯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3 “虽然伟大的历史运动在他们身边掠过,有时也把他们卷入运动中去,但他们对于推动运动前进的性质,运动发生和目的,是一点也不了解的”4 “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 没有预期的目的的。”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6,“随着每一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具体来说,阐述了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的学说。其中,生产力问题是联系科学观、技术观与历史观的纽带。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从而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一元论特征。从时代背景上来看,它又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三者一体化发展趋势的高度理论概括。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科学技术提高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这不仅是基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而且也是有充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的。事实上,这个科学论断本身就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新发展。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点,开始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全部历史的基础)这三个概念结合在同一个命题中。今天,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生产力主要地归于科学技术的高度,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实质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并不是一种就事论事的肤浅理论,也不同于一般的西方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它不是把科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体系”,也不是把技术看成是单纯的“工具和规则的体系”,它从人对自然的关系这个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出发,把科学和技术都当作社会现象来考虑。认为作为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之间应当存在着相互作用。首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角度来说明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人为什么要认识和改造自然?从根本的动机上来说,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古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例如,天文学是为了满足农牧业定季节的需要而产生的,而数学又是为了满足天文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力学则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和城市手工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近代科学的产生也同样如此。“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1)]尤其是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于是,“搞科学的人为了探索科学的实际应用而互相竞争”。[(2)]这大大刺激了科学的发展,用恩格斯的话来说,那就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 其次,马克思主义又从科学技术对社会作用的角度来论证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恩格斯当年在马克思墓前曾这样阐述马克思的科学观:“他把科学首先看成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4)]马克思本人也曾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5)]。因为火药把封建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马克思还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6)]对此,恩格斯举了奥地利的例子。在19世纪30年代前后,欧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而完备的唯物哲学,它不但在实践基础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局限,并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和一般规律,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打破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的一统天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基本原理。其基本内容是: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存在都要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和人类社会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离开了物质生产实践,失去了物质生活资料,人和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也就没有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了。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来源于社会存在,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是社会存在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使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是复杂多样的,表现为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等等。总之,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第三,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或早或迟的变化。社会存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历史地变化着的,因而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总是与社会存在的变化相适应,这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更替,再现在人类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或早或迟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发展。 唯物史观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前提下,也充分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肯定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样,唯物史首次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做出了全面而科学的回答,为人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说明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奠定了科学历史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治 唯物史观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成为完备的彻底的科学体系,结束了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长期统治,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无论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在历史领域都没有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于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这前,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打破了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领域的一统天下。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人们正确观察社会历史提供了根本的科学方法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体会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体会 近期,我参加了报社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活动,受益匪浅。重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我在今后如何进一步做好新闻报道工作,夯实了思想和理论基础。现结合自身工作,谈三点体会: 一、新闻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党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第一条就是要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衡量新闻工作的宣传效果、检验新闻工作是否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的重要标准。我们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广大的基层新闻工作者,作为媒体在基层的代表和党委、政府在基层的喉舌、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要更加重视增强党性,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增强抗腐防变能力,更好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服务。 坚持党性原则,首要是保证党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在新闻活动中的体现,不仅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而且要在新闻报道中客观公正地反映实际。坚持党性原则,同时要求新闻工作者心中始终有人民。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我们的新闻舆论宣传导向才不会跑偏,才不会只浮在表层,才能真正让宣传效果深入人民的心中。 二、新闻工作者要始终坚持“道德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一体化,我国新闻事业获得快速发展。同时, 西方一些不好的东西也进入我国,侵蚀着干部和群众,包括我们新闻工作者。个别新闻单位特别是一些行业报,以新闻报道为名搞新闻敲诈;有的新闻工作者、媒体接连出现捏造事实的虚假报道。这些事情实质上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根底不扎实有直接关系。 我们党所领导下的各种新闻媒体,都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舆论阵地,都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我们的新闻舆论工作。只有确保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党的新闻事业中的指导地位,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武器和行为准则,才能保证新闻舆论的主导权与控制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新闻工作者手中,才能保证党的新闻事业永远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新闻工作者要始终保持“先进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空洞地喊口号,而是要靠每一天的工作扎扎实实地积累起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当前,新闻形态越来越丰富、多元化,记者的职业角色已变得越来越多重、复合化。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与时俱进、符合新闻实践要求的专业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只能是空中楼阁。 在现阶段,在学习上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善用新媒体。微博、微信等不再是简单的社交工具,还成为信息的

社会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 ⑴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 ①要树立社会存在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坚持一切从社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同时要确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 原理内容: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方法论: ①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社会规律办事; 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原理内容: (1)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改革即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提醒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是“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是“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方法论:要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的相关知识 ①理论依据: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③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④坚持的意义:是我们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必修4——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答题思路

高二政治 必修4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主观题答题思路 1.“社会存在与社意识的辩证关系”答题思路 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有时先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 ③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发展。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答题思路(★★★★) 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②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③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所以需要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④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 3.“社会发展规律”答题思路(★★★★)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有时先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3)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发展。 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③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④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所以需要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或者“寻觅社会的真谛”】答题思路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有时先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3)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存在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发展。 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③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④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所以需要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⑤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在生产、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J.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后来G.V.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它们的有机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客观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自觉反映。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科学总结,它建立在现代科学和先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和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中贯串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时也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辩证唯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根本上说,社会意识取决于社会存在②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 ③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阻碍社会发展,先进的促进社会发展 【方法论】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2、重视社会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①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②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阻碍它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①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基础发展②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阻碍经济基础发展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三、社会历史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原理 【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细化考时写三点) 总: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1、坚持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坚持群众路线,这是党的根本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而完备的唯物哲学,它不但在实践基础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局限,并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彻底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和一般规律,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打破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的一统天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人类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基本原理。其基本内容是: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和存在的基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存在都要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和人类社会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离开了物质生产实践,失去了物质生活资料,人和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也就没有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了。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来源于社会存在,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正是社会存在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使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也是复杂多样的,表现为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等等。总之,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第三,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或早或迟的变化。社会存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历史地变化着的,因而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总是与社会存在的变化相适应,这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变化、更替,再现在人类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总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或早或迟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发展。 唯物史观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根本前提下,也充分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肯定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样,唯物史首次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做出了全面而科学的回答,为人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说明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奠定了科学历史观基础。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教学目的:本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总论。学习本章要求:明确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理解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性的辩证关系,弄清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处理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历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3、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关系 4、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 5、马克思哲学以前的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为什么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历史的钥匙? 3、什么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4、如何认识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 用? 5、如何正确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社会历史观。 辨析题:1、先有辩证唯物主义,后有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所以,以前的历史观没有任何唯 物主义的成分。 3、社会历史发展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所以社会发展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计划课时:6课时 第一节历史唯物主义使社会历史观成为科学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1、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不是具体的社会科学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之分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相互包含、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以前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

(1)封建社会的神学历史观 (2)资产阶级的社会历史观 ①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②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观 ③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家的历史观 ④德国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历史观 2、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1)只停留在思想动机上,并把思想动机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否定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的决定作用。 (2)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3、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 (1)认识论根源 (2)社会历史根源 (3)阶级根源 4、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的基本形态有那些?什么是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的基本形态有宿命论和唯意志论两种。 唯意志论认为英雄人物、帝王将相的愿望、意志和才能决定历史的发展,它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宿命论认为决定历史发展的是天命、上帝、神、绝对观念等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而少数英雄人物则是这种精神力量的代言人和体现者。(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任务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规律分为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两大类; 一般规律是指在所有社会都起作用的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特殊规律是指在几个或某一个社会形态起作用的规律。如阶级斗争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普遍规律和在几个社会形态起作用的规律。

马克思历史观

马克思历史观分析 夏英(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马克思在跨越几个世纪后去粗取精地伟大地发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答案。里程碑的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找到了一条能真正解释历史发展的全新思路。本文从三个维度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了解。 Abstract:Marx after surmounting several centuries discarded the dross and selected the essential has discovered the society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swer greatly.The milestone creation Marxism conception of history,has found one to be able to expla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brand-new mentality truly.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arxism conception of history from three dimensions,deepens to the Marxism conception of history understanding.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物质生产活动过程 Key word:Marxism conception of history Physical production activity Process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035-02 20世纪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计划体制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日益僵化,最终导致了90年代社会主义实践在世界范围内遭受挫折。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历了30年代危机后,从建立在凯恩斯主义上的罗斯福新政,到50、60年代的社会福利政策和伟大国家计划,再到70年代危机后的保守主义和自由放任主义,它正在高技术和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得全球化发展。现实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时代的挑战,自由派人物福山等人断言共产主义已经灰飞烟灭。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解答种种疑问,回应挑战?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轴心的马克思哲学向何处去?马克思哲学的命运正在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时代课题。在冷战后的今天,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成功解决一切问题,而是面临着新的全球经济不平衡、国家和劳动社会危机、文化消费主义单一化和文化多样化矛盾、全球范围的严重贫富分化等诸多问题。反思苏东问题的教训,批判似乎大获全胜的自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剖析全球化问题,探索充满活力的创新式发展道路,使得阐明马克思哲学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成为当代思想界无可回避的问题。 一、现实个人的活动在前提上规定了历史 黑格尔首先创造了客观历史一说,所谓客观历史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的这一发现是人类思想上的一创举。人历史现象具有多样性,人的社会活动更是缤纷多样,繁冗复杂。许多感性生动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断断续续的历史事件不停在舞台上上演着,许多伟人志士更是不断更迭,其实践空间无限宽广。但是人的意志、情感、等非理性的东西总是不断出现在历史翻滚的惊涛骇浪中,历史上许多客观真相也常常被这些主观性的东西所掩盖。黑格尔曾经尝试用逻辑的思维来解释历史规律,他将历史与人的思维看做是一个不断变化、运动与发展的过程。按此推理,那么历史就并不只是偶然性行为所引发的,而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但是很明显他并没有很好的触及现实中的矛盾。直到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才最终很好地解释了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问题。唯物史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成为了历史上人们所公认的最伟大的发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谈论其历史观与历史哲学不同点,并没有去强调历史客观规律存在与否,而是更关注历史存在的前提条件。马克思在谈论历史观的时候,就直截了当说过:我们谈论的前提并不是信口开河提出的,不是教条主义,而是一些现实存在的前提。这些现实就是我们人类,包括我们人类的活动以及其物质生活条件。这是历史之所以真是存在必不可少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现实的个人的活动才是历史存在的条件,才是历史的出发点,才是确立历史的坐标。他还强调,全部的人类的历史存在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现实的人类,是从事物质生产的活生生的人,也就是劳动的人。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阐述劳动的时候就特别指出:劳动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就必须建立在劳动基础上,劳动成为了人生活永恒的条件。它是人类生活中所有人类所共有的社会活动形式,因此它在前提上规定了历史。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将活生生的人,现实生活中的人,将人的劳动作为了历史存在的前提,而这一切是黑格尔所摈弃在历史之外的东西,因此这可谓人类思想史一重大发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以及人的自由性一起构成了历史规律的主要内容,历史规律也主要是体现这两者上,它是具体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历史已经不再是人生命的归结点,而是人类的历史,人类活动的历史。把现实中的活生生的人以及人的活动作为历史的前提,就使得历史不仅仅是精神历史或者是物质历史了,不再是被人误解、虚假的历史了,而是客观存在,具有真实性的历史了。现实的活生生的人的活动就规定了历史的前提性。 二、时空关系规定了历史的形式 在人类生活的范围内,不仅存在生命消逝的时间性,而且还具有生命的空间性。时间、空间在本质上也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两者是不切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人的生产活动是以自然环境的空间以及自然运动的时间性作为基石而得到发展的。人通过强烈感受获得空间性,从体验中获得时间性。时间与空间的存在才使历史成为了可能。人们对时间的体验以及对空间的感受共同构成了历史的主要维度。马克思还以空间与时间对人类历史的作用作为出发点论述了文化研究、地域研究,为我们提高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不同的空间使我们不断累积历史文明。在漫长的历史经历中,我们可以把历史的经历作为行动的动力,人类可以不断反省自己,获得发展,用时间来换取空间,求得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三、整体过程中质与量的统一规定了历史 黑格尔的一个重大的发现就是将历史的、精神的世界作为一 (下转第37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