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案5: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学案5: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夯实基础】

一、局部抗战

1.日本侵华

(1)背景

①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1927年的“东方会议”制定了侵略中国的总方针。

②为摆脱1929 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的困境。

③1931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机构加紧进行武装侵略的部署。

④国共内战给日本造成可乘之机。

(2)表现

①九一八事变:_______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这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的开始;日本进而占领整个中国东北。

②一·二八事变:1932 年1 月28 日,日军又在_______挑起侵略战争。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

③伪满洲国建立:1932年3 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④华北事变: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以后,1935年又将侵略矛头指向_______,蓄意制造的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

2.国际联盟对日本侵华的反应:提出国际共管的方案,日本拒绝,退出国联。

3.中国各界对日本侵华的回应

(1)爱国军人:1932年1月28日,驻守上海的___________奋起抵抗;1933 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2)国民政府:推行“_______________”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_____________,幻想依赖___________迫使日本撤兵。

(3)民众:九一八事变后,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_________________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4)中国共产党

①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

③1936年,共产党员_________、_________领导东北抗日联军牵制了大量日军。

(5)北平学生:1935 年的华北事变引发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即___________运动。这一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抗日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6)国民党爱国将领:西安事变

①背景

A.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在西北地区实行___________。

B.1936 年12月,蒋介石亲赴西安逼迫_________、杨虎城全力“剿共”。

②经过

A.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于12 月12 日晨,扣留蒋介石,以武力___________。B.中共中央确定了___________西安事变的方针;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③意义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

B.促进了中共中央___________方针的实现。

C.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___________的局面初步形成。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1.“七七事变”

(1)经过:1937年7月7日晚,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

(2)影响:中国___________由此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过程

①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②国民党邀请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分批在庐山开谈话会,听取各方人士对抗日救国的意见。7月17日蒋介石发表了___________的讲话。

③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_____形成。

④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抗日的基本主张,重申共产党的各项保证。

⑤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___________;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_________。

(2)建立的标志:1937年9月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___________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正式形成。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在南京进行了持续6 周的烧杀劫掠,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 万人以上。

2.殖民统治:政治上,日本侵略者实行“___________”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经济上,实行“___________”,对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3.“三光”政策和扫荡:对待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实施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在华北推行“_______________”,对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

4.重庆大轰炸:1938 年2 月至1943 年8 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 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5.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九一八事变时,日军组建了细菌部队。1938 年,细菌战元凶石井四郎的细菌部队迁至哈尔滨平房镇,成为臭名昭著的731 细菌部队。

6.推行“慰安妇”制度,在中国强征随军性奴隶。这是日本侵略者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政府犯罪行为。

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B.瓦窑堡会议C.洛川会议D.晋绥干部会议2.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题为《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的谈话中表示“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全国国民要认清,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该谈话()

A.说明国民政府拟实施全面抗战路线B.表明蒋介石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C.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D.有利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3.近年来.加拿大学者卜正民的《秩序的沦陷》一书.揭示了抗战初期嘉定、镇江、南京、上海和崇明五地民间乡绅、商人.面对日伪占领者的“合作”意向与生存状况。美国学者傅葆石的《灰色上海》,考察了上海文人面对战初的留与走选择时的复杂心态及言行。两部著

作()

A.揭露了沦陷区的日军暴行B.揭开了沦陷区民众的精神创伤

C.宣传了全国抗战局面形成D.争取各国对中国的同情和帮助

4.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通电直

接针对的日军侵华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B.华北事变C.七七事变D.南京大屠杀

5.1935年,国民政府决定,“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改运于川黔两厂,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这一决策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我国严重不合理的工业布局B.为剿灭长征中的红军提供军事帮助

C.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做积极准备D.帮助东中部的企业实现战略转移

6.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当时清华大学的学生蒋南翔振臂发出这样的呼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安静的书桌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激起了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运动。此运动是()

A.五四运动B.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C.一二·九运动D.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

7.1935年3月中下旬,上海商界率先以“中日交涉迄今尚未解决”而“群谋抵制日货”,上海商人的行动很快得到全国各地商人的遥相呼应,由此形成了一场全国性抵制日货的运动。这场运动()

A.开创了全国性抵制洋货的先河B.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C.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D.遭到了南京国民政府镇压

8.抗战时期,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农救会”群众性团体组织,建立许多学习小组,仅1940年就建立了一千六百余个识字班,一千个读报小组。这表明()A.农民群体注重自我提升革命觉悟B.中共对根据地农民进行政治动员

C.中共在抗战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D.根据地基层组织建设成效较突出

9.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依据中日战争的基本特点,闸明了实行持久战的道理。1937年8月,国民政府南京国防会议上,致通过以“持久消耗战略”作为中国抗战的战略

指导方针。这说明()

A.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趋于一致B.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趋于一致

C.国共两党的政治属性趋于一致D.国共两党的抗战战略趋于一致

10.1937年11月,毛泽东在延安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指出:“1927年陈独秀的投降主义,

引导了那时的革命归于失败。每个共产党员都不应忘记这个历史上的血的教训。”毛泽东的分析旨在()

A.总结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B.坚持党在抗战中独立自主地位

C.强调与国民党合作的必要性D.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B项正确;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A项排除;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方针,C项排除;晋绥干部会议是在1948年,D项排除。故选B。

2.D

【解析】依据“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全国国民要认清,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等信息可得知七七事变后的该谈话表明了蒋介石抗战的决心,之后国共两党进一步协调两党关系,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战线正式形成,因此这有利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D正确;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实施全面抗战路线,而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实施片面抗战路线,A排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B排除;为抗

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应当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大批民族工业迁移到后方以及抗日根据地的

经济建设,C排除。故选D。

3.B

【解析】依据材料,两部著作考察沦陷区民众群体,问题意识清晰,关注战时社会及环境变迁,注重对人性的发掘与把握,揭开了沦陷区民众精神创伤史的一角,发人深省,故B项正确;其余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既没有揭示沦陷区的日军的残酷统治,也没有宣传了全国抗战局面形成,这是近年来的史学著作,就更不可能争取各国对中国的同情和帮助,故ACD 项错误。

4.C

【解析】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发表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建立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故答案为C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提出全民族抗战的主张,排除A项;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认识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B项;南京大屠杀发生时,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已经形成,排除D项。5.C

【解析】从材料中的“尽量设法改运于川黔两厂,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等信息可以看出,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政府将部分兵工厂秘密转移到西南地区,以便在战

争爆发后仍然能为前线生产武器弹药,故答案为C项;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以看出,这一决策主要目的不是改变工业布局,也不是帮助企业实现战略转移,而是为抗战作准备,排除A、D项;红军长征处于转移状态,国民政府没有必要将兵工厂迁到西南地区,排除B项。6.C

【解析】根据“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可得出时间信息是在1931年之后。根据“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安静的书桌了!”可得出是1935年的一二九这生运动,C正确;A项是在1919年,排除A;B项是在民国初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时候,排除B;D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

7.B

【解析】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日民族矛盾,上海商界抵制日货的行动得到全国各地商人的呼应,这有力的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B正确;A中的“开创”表述错误,排除;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题干没有涉及到政府对这一运动的态度,排除D。

8.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共在敌后根据地组织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目的是提高农民的政治认识,使大多数农民都提高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农民群体的自我提升革命觉悟,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排除C项;材料中的农救会、学习小组、识字班不属于基层组织建设,排除D项。

9.D

【解析】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主张持久抗战的战略,说明国共两党的抗战战略趋于一致,故选D;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抗战路线分别是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A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作战策略,并非政治主张,排除B;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两党的政治属性不一致,排除C。

10.B

【解析】国民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当时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放弃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国民党坚持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反对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国共两党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斗争,严重地反映到中国共产党内部。为了批评、纠正这种右的倾向,毛泽东告告诫党内部分同志,要吸取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领导权地位,反对投降主义,B正确;国民大革命距离材料时间较远,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以国民大革命中的错误为经验教训,而非强调与国民党

合作的必要性,排除C;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已经建立,排除D。

2019人教版必修一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导学案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课标要求】 1、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2、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日本重大侵华事件: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以及日军侵华暴行; 2、抗日救亡运动:东北抗日联军、一二九运动; 3、西安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预习学案 【知识梳理】 一、局部抗战 1、背景 (1)历史原因:蓄谋已久,既定国策。 (2)现实原因: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 (3)有利时机:国民政府推行“”方针;国际绥靖政策。 (4)推动力量: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侵略野心膨胀。 2、日本侵华 (1)九一八事变 概况: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于是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这一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结果:日军占领沈阳。随后,占据中国东北的大好河山。 (2)一二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驻守上海的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 (3)建立伪满洲国 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 (4)华北事变 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以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华北,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察哈尔三省,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 3、国民政府抗日政策 (1)政策: (2)含义: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 4、抗日救亡运动 (1)东北民众:游击队改编而来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2)中国军队: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3)学生:1935年12月9日的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即运动。 (4)中国共产党: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3万余人,牵制了大量日军。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学案8】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学习目标: 1.了解日本侵华史实,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日军的侵华历程。 2.结合图片、影像、遗迹等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日军侵华暴行。 3.结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体系建构: 一、局部抗战 (一)日本局部侵华 1.背景:(1)日本方面:①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②历史原因: A.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1927年的东方会议又制定了侵华总方针“田中奏折”。 B.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浓厚。③现实方面:1929年秋,资本主义爆发,严重影响日本。日本统治集团为,,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1931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国东北的加紧进行武装侵略的部署。 (2)欧美列强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对日本侵华采取绥靖主义政策。 (3)国共内战,国民党全力“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历程:(1)九一八事变:年月日,日本炸毁附近南满铁路,反诬中国军队所为,袭击和。这一事变标志着的开始。(2)一二八事变:年1月28日,日军侵略上海,中国奋起抵抗。(3)建立伪满洲国:年3月,日本扶植废帝,在吉林长春建立。 (4)华北事变:年,日本实际控制了、、三省,又策动所谓“”,意欲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中国社会各界的反应 1.国民政府:推行“”方针,以主要力量“”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寄希望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迫使日本撤兵。但是国联(李顿)调查团提出实行的方案,以牺牲中国来换取英美法日等国共同控制中国东北。 2.抗日救亡运动兴起:(1)背景:①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民族危机深重。②国民政府的“”方针和政策。 (2)表现:①抗日义勇军的斗争。②中共领导下的和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1936年,在共产党、、等领导下,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③1933年,中共军队长城抗战。(3)高潮——一二九运动:①背景: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推动。1935年,中共“”,号召“,”;在年底的上,毛泽东作了《》的报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②意义:一二九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救国主张,促进了,掀起了高潮。 3.西安事变:(1)背景:在中共的感召下,和 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本课是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八单元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局部抗战、全面抗战的开始、日军的侵华暴行)讲述了中华民族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历程。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客观评价国共领导的全民族抗战的功绩,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论证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全民族抗战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反侵略斗争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1.重点:国共第二次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2.难点:多角度认识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会场;右图是1931年日军轰炸东北军兵营。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片之间有何联系?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华民族如何开展抗争?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局部抗战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侵华有怎样的历史背景? 自主学习 1、政治背景: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攻击对象的“大陆政策”。一战期间,日本扩大对华侵略。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对中国问题进行了精心策划。 2、经济背景:当时正处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国内的各种矛盾激化,日本统治集团为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侵华初期的形势如何? 自主学习 (1)九一八事变:1931 年9 月18 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次日晨,日军占领沈阳。随后,占据中国东北。 (2)一二八事变和伪满洲国:1932 年1 月28 日,日军又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3 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图片情境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教案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必修中外历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背景和起因,了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如何发 动侵华战争。 2.认识到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了解毛泽东、周恩来等人 创立的全国抗日战争指挥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3.理解全面抗战发动的必要性和意义,认识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抗日斗争和民族 团结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 1.日本侵华战争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奉天(今沈阳)制造“火车事故”,宣布华北“独立”,并进入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 (2)淞沪战争 1932年,日军占领上海后,中国军队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抵抗,失败收场。 (3)中原大战 日军进攻华北,中国军队多次反击。热河、察哈尔战争,为全国抗战埋下伏笔。 2.全国抗战的发动和发展 (1)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早晨六时,日本侵华军发动了进攻华北抗日军的全面战争,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全面抗战。 (2)全国抗战的组织 全国抗战胜利的前提,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1937年9月29日,坚决执行抗战决策的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全国抗日军政干部会议,创立了全国抗日战争指挥系统,为全国抗战指挥和领导奠定了基础。

3.全民族抗战 (1)抗战的宣传和动员 全面抗战胜利的前提是全民族的抗战。在全面抗战中,抗战宣传成为战争的一 支重要力量。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为了集中全国人民的的力量,实行全国抗战,中共中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策略》,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广泛、自发的民族统一战线,以构筑中国人民的民族团结力量,配合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 4.全面抗战的胜利 (1)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第一次取得有益的战果,打破了几个月以来日 军对淞江口的封锁。 (2)台儿庄战役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打败日军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战,为抗日战争的胜 利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案例教学法 四、教学建议 1.可以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分别研究抗战时期的重要事件,进行总结与汇报,以此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2.老师在讲授的同时,可以准备一些精彩的历史故事、经典的历史图片、有代 表性的文章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学生学习和了解抗战历史的同时,可以邀请一些抗战老兵、家庭抗战经历 的人士到课堂上作客,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历史故事和感悟,让学生对历史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课程标准】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一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上承第七专题中“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内战激烈”的重要内容。在这种两方对战的大环境下,日本军国主义“趁乱起火”、抱有侥幸心理,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是侵华战争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内战局势下“国军无暇顾及外敌、政府推行攘外安内政策”,也使得日军侵华过程顺利且迅速,最终演变为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可以看到本课是对上专题内容进一步延伸与发展,呈现现逻辑上的因果联系。另一方面,本课讲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无到有、从初具雏形到最终确立的发展过程,而这一战线形成的最大特征就是形成以“正面、敌后两战场”相互配合的军事基础,为下一课《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除此之外,应该认识到抗日战争是反侵略斗争第一次完全胜利,不仅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在反侵略斗争中屡战屡败的屈辱史,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基;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整个中国近代史、还是世界战争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目标】 1、利用相关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的分析,理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从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 2、通过相关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的解读,知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用史实回击当今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的言论,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涵养家国情怀素养; 3、通过地图和梳理时空坐标轴,明白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步步侵略,知道中国人民从局部到全面进行抗日救亡运动的史实,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培养铭记历史爱好和平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教学难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图片导入 [讲述]:同学们好,我们来看这样一张照片。这是1927年的日本东方会议会场,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了制定侵略中国总方针的东方会议,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必修中外历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悉1937年淞沪抗战的背景、过程、结果; 2.掌握全面抗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了解全面抗战中的主要战役和战果。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和资料的能力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能力。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历史意义; 2.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全面抗战爆发的背景和意义; 2.全面抗战中的主要战役和战果。 教学难点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生阅读史料和资料的能力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1.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简单回答问题。 2.导师介绍本课的重难点。 2. 学习行动(35分钟) 1.全面抗战爆发的背景和意义(20分钟) –导入:介绍全面抗战爆发前的局势; –学习: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和资料,并分析其背景和意义; –总结:导师总结全面抗战爆发的背景和意义。

2.全面抗战中的主要战役和战果(15分钟) –导入:介绍全面抗战中的主要战役和战果; –学习: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和资料,并分析其过程和结果; –总结:导师总结全面抗战中的主要战役和战果。 3. 拓展延伸(15分钟) 1.学生自主拓展:学生自由查找相关资料并分享; 2.互动探究:学生互相提问并回答。 4. 课堂总结(5分钟) 1.导师进行课堂总结; 2.学生回答问题。 四、教学评估 1.导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估; 2.作业:学生完成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 五、教学反思 本次课程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但学生的课堂表现较为轻松,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虽然部分问题涉及的知识点不够深入,但提问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在下一节课中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示范教案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示范教案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战略地位,也对全球反法西斯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教案旨在通过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和发展过程,以及抗日英雄的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能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 2.掌握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并能用正确的时间轴对相关事件进行排序。 3.熟悉抗日英雄的故事,如雷锋、焦裕禄等,并学会从他们身上汲取奋斗精神和道德观念。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意识和动力。 二、教学内容 1. 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30分钟) a. 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列强侵略与民族苦难。

b. 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日本侵略的加剧。 c. 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和领土等方面的矛盾激化。 d. 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的爆发。 2. 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40分钟) a.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转变。 b. 中国军民的抵抗和牺牲。 c.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d. 国共合作与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事迹。 3. 抗日英雄的故事(40分钟) a. 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楷模。 b. 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贡献。 c. 杨靖宇:烽火长城守护者的英雄壮举。 4. 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影响(30分钟) a. 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b. 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 c. 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教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教案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计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一、日本侵华 (一)日本局部侵华 1、日本侵华的原因: (1)已蓄谋已久(2)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日本为摆脱困境建立法西斯专政(3)1927年6月东方会议召开,制定侵略中国总方针。 (4)有利条件:国内:国共两党内战对峙;国民党抗战意图没有明确,没做好抗战准备。国际:欧美列强忙于应对经济危机,无法无暇顾及日本侵华;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2、日本局部侵华的过程 (1)开始:1931年,九一八事变 (2)1932年,一二八事变,侵略上海 (3)1932年3月,建立伪满洲国 (4)1935年,华北事变 讲解日本侵华过程,利用知识填空的表格,有利于学生梳理知识线索,清晰地掌握本节内容。(二)日本全面侵华 1、开始标志: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2、日本侵华的罪行: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重庆大轰炸;731细菌部队;慰安妇制度 3、日本侵华政策: 政治:以华制华,建立南京伪国民政府 经济:以战养战,对占领区经济掠夺 对战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1、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筛取有效信息能力。 二、中国抗战 (一)中国局部抗战 1、抗日救亡运动(杨靖宇) 3、东北抗日联军牵制大量日军,1936年 2、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影响(二)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过程:1、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爱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必修中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桂系”与“中原大战”的背景,理解抗日战争局部抗战的特点及其影响; •理解全面抗战的起因、进程和胜利,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尊重历史事实,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的英勇抗战为中国现代史写下辉煌篇章。 教学内容 一、局部抗战 1.桂系 –桂系的崛起和影响 –日本侵华并占领桂林 2.中原大战 –战役的背景和进程 –战役的影响 二、全面抗战 1.全面抗战 –起因和进程 –抗日军政大学的建立 2.抗日战争的进程 –“淞沪会战”和较大型战争的进程 –抗日游击战争 3.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卢沟桥事变 –八路军、新四军 –出国抗战 –四行仓库 三、感悟和评价 •感悟:中华民族历经千辛万苦、一路走来,都是能够从绝境中站起来的;

•评价:全面抗战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最艰苦卓绝的历史阶段,全国人民以其生命之躯、鲜血之汗、智慧之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敌人英勇作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课堂互动式授课法 3.个案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1:导入 使用多媒体幻灯片,呈现民族英雄和抗战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引发学生对抗战的兴趣。 教学环节2:局部抗战 1.介绍桂系的崛起和影响,分析日本侵华并占领桂林的原因和影响; 2.解读中原大战的背景和进程,以及对抗战的影响。 教学环节3:全面抗战 1.分析全面抗战的起因和进程,介绍抗日军政大学的建立; 2.介绍“淞沪会战”和较大型战争的进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特点; 3.介绍卢沟桥事变、八路军、新四军、出国抗战、四行仓库等重要历史 事件和人物,以及对抗战的贡献。 教学环节4:感悟和评价 1.通过授课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2.分组展开个案研究,了解和评价中国抗战精神的特点。 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懂得其背后的历史进程和意义; •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增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学生中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使他们珍视祖国、热爱民族、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设计3: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综合20世纪30年代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日本的政治经济状况、世界经济和政治局势等全面分析、准确把握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日本局部侵华进程,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注意利用相关地图或是直观的图示,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卢沟桥事变是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通过展示不同的史料,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辨别史料,形成对卢沟桥事变的准确认识。学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要注意利用唯物史观中的阶级斗争学说,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理解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意义。依据教材,结合丰富的文字材料和直观的图片信息,说出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通过了解日军的侵华暴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铭记历史,面向未来,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媒体呈现历史资料,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基于日本侵略不断加深,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探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间的联系。针对卢沟桥事变,呈现不同的史料,提升学生分析、比较、辨别材料的能力。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由浅人深,层层推进,从高度、广度、深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利用历史图片、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时空观念中感受心灵的震撼、激荡。学习日本局部侵华和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时,可利用表格、历史地图,直观把握日本侵略势力的不断深入。学习日军的侵华暴行,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梳理归纳日军的侵华罪行;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展示日军侵华的土些图片,感受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教学重难点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者罪行。 难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有一位西方哲人曾经说过,战争是一个民族自我淘汰的过程。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有的民族无法应对残酷的战争,在异族人侵的压力下灭亡了;有的民族则在战争的血与火中洗掉

教学设计4: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教学目标】 1、了解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关抗战的重要史实或概念,了解中国人民抗战的历史脉络,形成时空观念。 2、学会从“抗战背景”的相关历史图片、文字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分析抗战必须民族团结一心的原因以及走向团结抗战的基本过程。 3、理性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4、从日本侵华暴行的史实中认识日本发动的战争的侵略本质,牢记历史,不忘国难;认识到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时以民族利益为重,团结合作,是获得十四年伟大抗战胜利的最强大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依靠力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日本的侵华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927年6月13日,田中急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和驻上海、天津、沈阳等地总领事回国,研究解决“急务”。最后决定召开一次有军事、外交主要头目参加的专门会议,即后来被人称之为“东方会议”。会上详细讨论中国时局,内阁再次做出出兵济南干涉北伐的决定,公然将中国领土分为“中国本土和满蒙”。会议的另一产物就是田中密奏日本天皇的《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这就是著名的《田中奏折》。《田中奏折》包括21项内容,确定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战略。

一、局部抗战(1931-1937年) 1、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1)背景 ①历史: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大陆政策) ②根本: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困境;(面积小,资源少,市场狭小) ③现实: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 ④国际:绥靖之风盛行,纵容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⑤中国:中国国内国共对峙、军阀割据给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机。 (2)经过 ①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抗战的开始。随后,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占据中国东北的大好河山。 ②1932年制造一二八事变,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 ③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④1933年2月热河事变:日本关东军、伪满军10余万人,以锦州为基地分三路进犯热河。蒋介石被迫抽调兵力北上,组织长城抗战,被迫签订《塘沽协定》。 ⑤1935年11月华北事变:欲变华北为第二个满洲国。 解说:1933年长城抗战《塘沽协定》签订之后,日本暂时将对中国"武力鲸吞"的露骨侵略方式转变为有序推进的"渐进蚕食"方式,即企图一口一口啃噬掉中国。1935年11月11日,土肥原贤二向平津卫戍司令宋哲元提出《华北高度自治方案》,诱其出任华北共同防赤委员会委员长,限20日前宣布。25日,土肥原见宋哲元未如期宣布"自治",转而先策动滦榆区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3课 从局部战争到全面抗战教案

第23课从局部战争到全面抗战 【课标要求】 1.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2.认识中国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史实。 【学习重点】 日本侵华的原因;日本侵华罪行 【学习难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课堂学习】 1.日本侵华的历史背景 富饶的中国东北地区,以农产和矿藏丰富而著称。自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日本就一直觊觎这个地区。日俄战争后,日本获取沙俄从前在东北的权益,更加助长了它的野心。随着1910年吞并朝鲜,许多日本人“顺理成章”地把东北看作下一个征服目标。日本人三次——1912年、1916年、1928年——策划挑唆“满蒙自治运动”,尽管这些企图归于失败,但那种“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的观念却越演越烈。 他们(日本关东军)认为1931年行动时机非常有利,因为中国正深深地陷入内部动荡和自然灾害的困境。中国共产党的威胁日趋严重,中央政府投入了一连串代价高昂的“围剿”。大运河、长江和淮河水灾肆虐,致使中部十个省份十四万人被淹死、二十五万人流离失所,更是雪上加霜。 一、局部抗战 1.原因 (1)日本制造侵华事件 背景:①1927年,日本在东方会议上制定了侵略中国的总方针 ②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严重影响日本,为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困境,统治集团急于发动侵华战争 侵华事件: ①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事变,侵略中国东北(自此中国14年抗战开始) ②1932年1月,日军在上海制造事变 ③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 抗日救亡:坚持抗战,领导人之一是共产党员杨靖宇 中国共产党 ①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 抗日” ②1935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 .的方针 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后,又加紧策动“华北自治运动”,制造“”。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即。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爱国将领 ①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②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以武力逼蒋抗日,发动“”,促进了中共中央方针的实现,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1.标志: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全国通电,号召全民族抗战。 (2)7月17日,蒋介石发表的讲话。 (3)8月下旬,洛川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形成。 (4)8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5)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 ,蒋介石承认的合法地位。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人以上。 2.殖民统治:政治上,日本侵略者实行“”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经济上,实行“”,对占领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3.“三光”政策:对待 ,日军实施“三光”政策,华北乡村变成一片焦土。 4.重庆大轰炸: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死者超过1万人,绝大多数为

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学案)

命军抗战运动事变 大战事变赴缅作战七大谈判战开始七届二中全会 第23课从 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知识点一局部抗战 宣基础落实 1 .局部侵华 ⑴原因 ①既定国策: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制定侵略中国总方针的东方会议,确立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自成一区,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 ②摆脱危机: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日本统治集团为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2)表现 ①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随后,日军占据整个东北。 世界反法南京伪国民西斯统一政府成立战线形成 北变华事 . 九一八伪满洲 事变国建立 日本 《中国土地 渡江 投降法大纲》 战役 卢沟桥 事变 南京大屠杀 东北人民革一二•九西安 正面战场会战 百团皖南远征军中共重庆全面内三大战役

②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③建立伪满洲国: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④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生北自治运 动”O 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2)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3)一二•九运动(高潮) ①背景:“华北自治运动”。 ②爆发: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游行示威。 ③影响: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4)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三万余人,在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 3.西安事变 概念阐释“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表面看起来是先剿共、后抗日,实际是真剿共、假抗日。这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民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 I自主思考 视角日军侵华的背景 材料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的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导学案 (原卷+答案) 知识点1 局部抗战——日本侵华,军民抗战 日本侵华原因(1)历史原因:日本________后蓄谋已久,占领中国是其既定国策 (2)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困境及摆脱困境的对策 (3)现实原因: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性________爆发,日本为摆脱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4)有利条件 ①国内:国共两党________;国民党抗战意图没有明确(不抵抗政策),没有做好抗战准备 ②国际:欧美列强忙于应对经济危机,无暇顾及日本侵华;西方大国的________ 日本侵略(1)1931年,日本制造了________(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并扩大侵略,不久占据整个东北 (2)1932年1月28日,日军制造________,侵略上海 (3)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________ (4)1935年,日本侵略者为侵占中国华北而制造了一连串事件,总称“________” 东北民众 抗日救亡 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东北____________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长城抗战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________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学生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发动____________。这一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中国共产 党抗战 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________发展到三万余人,牵制了大量日军 西安事变背景 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实行 ________ 经过 1936年12月12日,________、杨虎城发动“________”,扣留蒋 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 结果 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 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意义 促进了中共中央________方针的实现,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 成 知识点2 全面抗战的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国共呼应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呼吁实行全民族抗战。7月17日,蒋介石发表________,准备抗战 中国共产党垂范(1)洛川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__的形成 (2)合作宣言:为早日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____________》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案第23课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 案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1.引入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侵略的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日本军国主义会侵略中国?这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2.知识讲解 教师可以通过PPT或教材,讲解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的 侵略过程,包括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同时,讲解中国抗战的形势,包括___合作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建立等。 3.案例分析 教师可以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例如西安事变、淞沪会战等,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观看视频,了解事件的经过和意义,并思考这些事件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影响。 4.讨论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___在抗战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中,不同政治力量之间有哪些矛盾和分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抗战胜利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5.总结回顾 教师可以通过小测验或口头提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回顾和总结。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板书设计】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___的作用 七、【课后作业】 1.整理抗日战争的时间线,包括重要事件和时间节点。

2.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写 一篇200字的小论文。 3.收集抗日战争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制作一份PPT或视频,展示给同学们。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 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导入 材料1 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合作共赢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本文将探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以此提醒人们珍惜和平、珍惜民族团结。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编制:MAF 日期:2019.10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示范教案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了解日本的侵华罪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主要包括三目:“局部抗战”“全面抗战的开始”“日军的侵华暴行”。 第一目介绍了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整个过程中日本的侵华史实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二目从七七事变开始,到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明确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第三目的内容,从文字、数字和触目惊心的图片等资料中认识日军的暴行惨无人道,激发学生的强国之志。 本课内容是中国近代史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阶段。 教学目标 1. 通过梳理日本侵华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历程,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论证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全民族抗战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阅读分析教材和课件中的有关史料,培养学生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的原因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4. 通过学习日本侵华罪行和全民族抗战下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教学难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诗歌导入 这一天,凄厉的防空警报在多地拉响, 这一天,我们致敬先辈,纪念逝者, 这一天,是每个中国人都要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不敢忘,不能忘,不会忘。 柳条湖、残历碑、警世钟……山河为证, …… 拂去岁月的积尘,一个民族的伤疤至今仍在渗出血丝。 不忘来路,是为了更好的砥砺前行; 知史明志,激发实现中国梦的无穷动力。 一九三一年的九月十八日,是中国人不敢忘、不能忘、不会忘的日子,这一天,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十四年浴血抗战的开始。 (设计意图)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的“残历碑”“警世钟”的图片和一首诗歌引入新课,能迅速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感情来学习本课的内容。 教师也可使用“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到西

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1.通过教材和史料,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置于国际视野下,探究日本侵华的原因;通过史料展现日军暴行,反思历史。 2.通过教材和史料,展现救亡运动中的人物群像,分析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感悟“血肉筑长城”的民族精神。 3.通过教材和史料,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感悟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的政治智慧。 知识点01 局部抗战 (一)日本侵华背景 1.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严重影响日本。日本统治集团为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2.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机构加紧进行武装侵略的部署。 【微点拨】日本的大陆政策 1927年7月25日,田中义一提出了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极其露骨的侵略计划“满蒙积极政策”,世称《田中奏折》。这个秘密文件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侵略中国的方针政策。《田中奏折》提出日本新大陆政策的总战略是:“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日本获取全中国的资源以后,“就可以进而征服印度、南洋诸岛、中小亚细亚以至欧洲。”“大和民族在亚洲大陆显露身手,掌握满蒙的权利则为首要关键。” 【即学即练1】 “我对满蒙之权利如可真实地到我手,则以满蒙为根据……我大和民族之欲步武于亚细亚大陆者,握执满蒙利权乃其第一大关键也。”(出自《田中奏折》),日本为实现“第一大关键”发动了 A.甲午中日战争B.九一八事变 C.华北事变D.卢沟桥事变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以满蒙为根据”“《田中奏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田中奏折》是20世纪20年代末当时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呈报给天皇的秘密奏折,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和计划,为践行这一计划,日本在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地区,故选B;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9世纪末,与《田中奏折》时间不符,故排除A;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均晚于九一八事变,与“第一大关键”“满蒙”等信息不符,故排除CD。 (二)日本侵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