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前评估专家共识》(2019)要点汇编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前评估专家共识》(2019)要点汇编

247.《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前评估专家共

识》(2019)要点

甲状腺癌以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日益引人关注,根据2018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数据估计,全球甲状腺癌发病率约为6.7/10万,我国每年新增病例达19万(194

23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起源于甲状腺滤泡细胞,是甲状腺癌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主要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癌、Hürthle细胞癌和低分化甲状腺癌,占甲状腺癌总体的95%以上。

DTC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甲状腺切除、放射性碘(131I)治疗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由于绝大多数DTC细胞仍保留了钠碘转运体(NIS)的表达,具备摄碘能力。因此,131I治疗成为绝大多数中高危DTC患者甲状腺全切/近全切除术后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术后131I治疗前评估是辅助决策131I治疗的重要步骤,旨在明确DTC患者的复发及死亡风险,权衡131I治疗的利弊,优化131I 治疗决策,使处于不同复发及死亡风险分层的患者能够实现个体化治疗。目前各医疗机构采用的131I治疗前评估方式参差不齐,尚缺乏标化的评估体系来指导临床实际操作及应用,这对各医疗中心患者的诊疗策略制订和治疗对接,以及医师间的交流造成很大的障碍。

1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前评估内容

对DTC患者在甲状腺全切/近全切除术后应进行死亡、复发风险及实时动态评估。结合术后131I治疗前风险分层及实时动态评估可

明确手术等前期治疗干预对DTC患者的预后影响,更好地指导术后131I治疗决策,实现个体化治疗和随诊方案,以期降低患者的死亡及复发风险,同时避免因评估不足导致的治疗不足或过度。

1.1TNM分期

目前最常使用的DTC术后分层系统是第8版TNM分期(表1)。

1.2复发危险度分层

对DTC患者的术后评估更应侧重于其复发风险。2009年ATA指南依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特征、血管侵犯程度及分子病理学特征等系统地将DTC复发危险度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对临床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3动态评估

131I治疗决策中,TNM分期及术后复发风险分层主要是基于围手术期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的单时点静态评估,未能充分反映出手术等前期治疗措施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术后疾病状态是进行下一步治疗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这就需要相关血清学[如Tg、Tg抗体(TgAb)、TSH等]及影像学检查[颈部超声、诊断性131I全身显像(DxWBS)、99mTcO4-甲状腺静态显像、CT、MRI、18F-FDG

PET/CT等]来实时动态评估患者的复发风险及预后,明确131I 治疗指征、目标及患者的可能获益,从而指导131I治疗决策(表3)。

2131I治疗前评估结果及其决策

131I治疗前评估是一个循证决策治疗的过程,

不仅可反映患者的疾病状态,且可实时反映前期治疗措施的疗效,

有助于后续治疗决策的制定。

2.1初次131I治疗

131I治疗可显著降低DTC患者的复发及死亡风险,但并非所有DTC患者均可从中获益。初次131I治疗前应将前期治疗如手术等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纳入考虑,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死亡及复发风险及实时动态评估结果判断131I治疗目标,明确清甲、辅助治疗及清灶治疗目标及其相关获益(表4)。同时应权衡患者的治疗获益及潜在不良反应,并应充分考虑患者个人意愿及治疗期

望值。

经131I治疗前评估有再次手术指征者,应先推荐行手术治疗;若经外科评估存在手术禁忌、

再次手术难以获益或拒绝手术者,可考虑直接行131I治疗。

2.2再次131I治疗

应指出,手术后及初次131I治疗前评估仅为针对当时状况的实时评估,不可作为再次131I治疗的依据。再次131I治疗前,建议基于血清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实时动态评估前期131I治疗反应,权衡再次131I治疗的获益及风险。尤其对于初次131I治疗后存在疾病持续、复发及转移的患者,评估前期131I治疗反应的同时还应采用DxWBS实时评价病灶的摄碘功能,作为决策再次131I治疗的证据。

131I治疗后的再次动态评估更能实时反映前期治疗的效果以及疾病状态,以决策后续131I治疗。

3131I治疗前准备

3.1TSH准备

由于DTC保留了甲状腺滤泡细胞依赖于TSH的生长方式,因此升高TSH可显著增加残余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或DTC细胞NIS的表达和功能,增加对131I的摄取。

3.2低碘准备

131I治疗的疗效取决于进入残留甲状腺组织和DTC内的131I活性。为了减少体内稳定碘对131I的竞争性抑制作用,提高131I治疗效果,在131I治疗前应保持低碘饮食(碘摄入量<50μg/d);治疗前1~2个月内避免行碘增强剂的应用,如增强CT检查、冠脉造影;避免服用胺碘酮等影响碘摄取或代谢的药物。因服用食物及药物差异,个人体质及代谢等不同,具体还应结合患者的尿碘、尿碘肌酐比值或血碘检测结果来选择131I治疗时机。

3.3育龄女性相关注意事项

实施131I治疗前,对育龄女性需除外其妊娠状态,对妊娠及哺乳女性禁行131I治疗。

3.4患者一般状态评估

行131I治疗前应常规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评估患者的一般状态。

4总结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评估及治疗流程见图1。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临床路径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根据《UICC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08年版》,《AJCC 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08年版》,《NCCN甲状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10版》 第一诊断为甲状腺癌(ICD-10:C73 ,D09.301) 已行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除术,合并或不合并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病理诊断符合以下条件: 1.甲状腺乳头状癌,符合以下一项:(1)肿瘤>1cm;(2)肿瘤≤1cm但多发;(3)局部侵犯;(4)颈部淋巴结转移;(5) 脉管瘤拴;(5)远处转移。 2.甲状腺滤泡状癌。 3.部分甲状腺髓样癌清甲治疗。 (二)诊断依据。 根据《UICC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08年版》,《AJCC 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08年版》,《NCCN甲状腺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08年第一版),根据《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等,2014版)

病理诊断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主要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甲状腺滤泡状癌(FTC),少数为Hurthle细胞或嗜酸性细胞肿瘤。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等,2014版) 1.再次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TNM分期和复发危险度分层、再次手术的风险、随访的便利性、患者的意愿和依从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是否再次手术。 2.131I治疗 已行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除术,合并或不合并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且符合以下一项或以上者可行131I治疗 (1)癌灶大于1cm。 (2)癌灶有显微镜下的甲状腺外浸润(不考虑癌灶大小和年龄)。 (3)有淋巴结转移。 (4)有远处转移。 (5) 有脉管瘤拴。 3.TSH抑制治疗 DTC经过手术治疗和131I治疗后及时给予TSH抑制治疗,首选L-T4口服制剂,DTC复发危险度为高中危的TSH

2020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占所有甲状腺癌的95%以上,主要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状癌、Hü?rthle细胞癌和低分化癌[1]。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2019年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第4位[2]。随着规范化诊疗的不断开展,我国甲状腺癌的5年相对存活率已提高至84.3%[3],但与美国的98%还存在一定差距[4],其中在术后管理方面的差距尤为明显。规范的手术是DTC治愈的前提,而术后规范化的治疗与随访是降低病人复发率和提高存活率的关键[5],也是DTC病人诊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规范DTC的术后管理,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多家知名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专家共同讨论并制定本共识。 1 术后近期管理 1.1 术后一般管理 1.1.1 术后疼痛管理DTC术后会出现咳嗽疼痛、吞咽疼痛和切口疼痛等,一般为中度疼痛,多可耐受。术后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等镇痛药物可显著降低病人术后疼痛,利于病人早期经口进食[6]。 推荐1:DTC术后疼痛的病人可适当应用镇痛药物。(推荐等级:B)

1.1.2 术后体位管理病人在术后清醒即可取舒适体位或适量床上活动,无明显不适可在床旁试坐,并根据病人自身状况逐步增加活动量,尽早下床活动,期间要注意防止引流管脱出[7]。 推荐2:DTC术后清醒即可取舒适体位或适量床上活动,尽早下床活动。(推荐等级:C) 1.1.3 术后恶心呕吐管理DTC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发生率高达60%~76%,年龄<50岁、女性、PONV病史或晕动病、非吸烟者以及术后给予阿片类药物均为PONV的高危因素。目前DTC发生PONV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术中颈部过度后仰、术后疼痛、颈部水肿、心理因素、麻醉药物副反应等均可导致PONV的发生,发生PONV时颈部剧烈颤动会明显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高危病人可通过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止吐药减少PONV的发生,常用的止吐药包括5-HT3受体拮抗剂、NK-1受体拮抗剂和抗组胺药等[8]。 推荐3:PONV的高危病人可通过联合应用止吐药控制PONV的发生。(推荐等级:B) 1.1.4 术后饮食管理绝大多数甲状腺手术不涉及胃肠道,术后尽早经口进食有利于促进身体恢复,提高病人满意度。对于大部分DTC病人,术后完全清醒后即可试饮水,无特殊不适可逐步过渡至半流食或普食。 推荐4:DTC病人术后如无不适,宜早进食水。(推荐等级:C)1.1.5 术后引流管管理DTC术后宜酌情放置负压引流管,推荐引流管从手术切口的侧方引出,能有效减少他处形成瘢痕[9]。引流管留

《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治管理共识(2019年版)》要点

《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治管理共识(2019 年版)》要点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同时晚期甲状腺癌的死亡率亦呈增高趋势。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甲状腺滤泡癌(FTC)及嗜酸细胞肿瘤占甲状腺癌的90%以上,因其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功能,故被称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大多数DTC患者经规范化治疗后预后良好,但仍有约 23%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远处转移患者中约1/3在其自然病程或治疗过程中,肿瘤细胞形态和功能发生退行性改变,浓聚碘的能力丧失,最终发展为碘难治性DTC(RAIR-DTC)。RAIR-DTC患者的生存期较摄碘良好的DTC患者显著缩短,平均生存期仅为3~5年,10年生存率约为10%。目前,关于RAIR-DTC的界定、临床评估、多学科综合治疗及随访策略等热点问题仍存在争议,在中国RAIR-DTC靶向药物仍相对匮乏,各种靶向药物在RAIR-DTC的应用指征仍相对受限。 1 碘难治性DTC的界定 RAIR-DTC的界定需结合核医学、影像医学、肿瘤学、内分泌学等多学科进行综合判断。 通常,在无外源性碘负荷干扰的情况下,促甲状腺激素(TSH)刺激状态(>30mIU/L)时,出现下列情形之一即可界定为RAIR-DTC:

①转移灶在清甲成功后的首次131I治疗后全身显像中即表现为不摄碘,致其无法从后续的131I治疗中获益。 ②原本摄碘的功能性转移灶经131I治疗后逐渐丧失摄碘能力。 ③部分转移灶摄碘,而部分转移灶不摄碘,且可被18F-FDG PET/CT、CT或MRI等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所显示。 ④摄碘转移灶在经过多次131I治疗后虽然保持摄碘能力但仍在1年内出现病情进展,包括病灶逐渐增长、出现新发病灶、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持续上升等。 【建议1】:RAIR-DTC的界定需考虑核医学、影像学、肿瘤学、内分泌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判断。 2 碘难治性DTC的判断 患者病史、Tg等血清学变化、131I-全身显像所见的病灶摄碘特征及其变化、影像学进展等是判断RAIR-DTC的重要依据。 此外,DTC患者131I治疗后动态监测Tg的变化,在辅助判断131I治疗效果的同时,对预测 RAIR-DTC的发生也有一定价值。 3 碘难治性DTC的处置及随诊管理 对于判断为RAIR-DTC的患者,尤其病灶不摄碘或虽摄碘但病情仍进展的患者,可考虑终止131I治疗。 【建议2】:对RAIR-DTC患者定期进行综合临床评估,以指导个体化后续处置方案的制定。 3.1 TSH抑制治疗下随诊监测

131I核素治疗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观察及护理精品文档4页

131I核素治疗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观察及护理在临床中甲状腺癌属于一种内分泌肿瘤,同时在恶性肿瘤中其发病率最高,据统计已经是全身恶性肿瘤的1/10,每年发生率呈递增趋势,并且术后会发生远处转移情况,若已确诊须及时接受治疗[1]。现阶段治疗甲状腺癌的方法是手术切除联合131I核素治疗并使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甲状腺癌组织能选择性吸收131I核素,可以保留半衰期在5天以内,所以破坏甲状腺组织使用131I核素是有效的治疗措施,在临床中具有相当高的治疗价值。本文作者为了探讨131I核素治疗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治疗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2例甲状腺癌患者,均给予手术切除联合131I 核素治疗并使用甲状腺激素替代的治疗方法,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42例甲状腺癌患者,其中男17例,女25例,年龄26-66岁,平均年龄4 2.5岁。有32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和10例甲状腺滤泡型腺癌。术前经过检查所有患者均为甲状腺癌患者,符合本次研究对象的标准。 1.2治疗方法42例甲状腺癌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切除术,在4周后,均进行常规检查并停止服用含碘的药物以及含碘的食物,所有患者对131I 均无禁忌症,待患者处于空腹状态时,给予服用131I,剂量为100mCi,所有患者均将病房进行隔离,避免出现放射性甲状腺炎或者胃粘膜损伤需要再服用泼尼松、雷尼替丁、维生素C等药物,3d后,使用左甲状腺素替代131I治疗。观察本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

2结果 2.1本组患者治疗结果情况42例患者术后经过131I核素治疗后均未受到明显放射性伤害,没有发现不适状况。使用放射性核素扫描对患者进行扫描,未发现有残存甲状腺组织出现,后均出院疗养。 2.2不良反应情况在131I核素治疗2d后,有2例患者出现咳嗽、胸闷、声音沙哑、咳痰困难以及喉头出现水肿的情况,有1例出现肝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以及体内钾或钙含量偏低而磷含量偏高的情况。治疗4d 后,本组患者中3例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降低、呼吸频率较快、吞咽较难以及咳痰颜色变白色等情况。针对以上不良情况,均给与对应的治疗措施,均已明显恢复并出院疗养。 3讨论 3.1术前护理在服用131I前需要给予常规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血常规、颈部B超以及每天的摄碘率等,为了抑制131I被甲状腺组织摄取量,通知患者对于含碘的药物和食物须停止食用,时间在一个月内。同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讲述131I治疗后需注意的问题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的解释,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做好防放射损伤措施,积极配合治疗[2]。 3.2服用131I核素护理患者经过131I治疗后,首先将患者隔离,送入单人病房看护,家属探视时需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接受131I治疗7d内,探视时间在15min以内。切忌不要让孕妇或儿童与患者接触,同时有关患者的物品和衣物不可乱放,等治疗周期结束后才可单独清洗。治疗期间需要经常清理房间,日常可以饮取大量的水份和食用话梅、维生素C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 一、131I去除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滤泡癌和混合型甲癌(含有乳头状癌和滤泡癌的成分)。DTC术后残留的甲状腺组织具有摄取131I的功能,所以能用131I进行内照射去除。用131I去除DTC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的意义为:消除隐匿在残留甲状腺组织中的微小DTC病灶,降低DTC复发和转移发生的可能性;残留甲状腺组织完全去除后,由于TSH升高,有利于通过测定Tg水平和131I 显像早期发现DTC转移灶和用131I治疗DTC转移灶;给予去除剂量131I后进行的全身显像,常可发现诊断剂量131I显像未能显示的DTC病灶,这对制定病人随访和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一)适应证:所有DTC患者术后有残留甲状腺组织,其摄131I率大于1%,甲状腺显像甲状腺床有残留甲状腺组织显影者,均应使用131I去除残留甲状腺组织。(二)禁忌证:妊娠和哺乳患者;术后创口未愈合者;WBC在3.0×109/L以下的患者;肝、肾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 (三)治疗方法 1.病人准备 (1)停止服用甲状腺片或L–T 44~6周。或停服甲状腺片(或T 4 )后,改服T 3 3周, 然后停用T 3 2周。 (2)忌碘4周。 (3)测定血清TT 3、TT 4 、FT 3 、FT 4 、TSH、Tg、TgA、MCA;测定甲状腺摄131I率和甲 状腺显像,摄X光胸片,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测。 2.去除治疗 (1)去除剂量:常规给予131I3.7GBq(100mCi)。如在去除前已发现有功能性转移灶,则131I剂量可达5.55~7.40GBq(150~200mCi)。如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过多,则可考虑适当减少去除剂量,以减轻服用131I后引起的局部反应。 (2)服用去除剂量131I后5~7天行全身显像,有可能发现诊断剂量131I显像未发现的DTC转移灶,为进一步随访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3)经去除治疗后的患者,应常规给予甲状腺激素制剂,一是起替代作用,使机体处于正常的代谢状态;另一方面,外源性甲状腺激素可抑制体内TSH的分泌,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前评估专家共识》(2019)要点汇编

247.《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前评估专家共 识》(2019)要点 甲状腺癌以其发病率逐年增高日益引人关注,根据2018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数据估计,全球甲状腺癌发病率约为6.7/10万,我国每年新增病例达19万(194 23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起源于甲状腺滤泡细胞,是甲状腺癌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主要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癌、Hürthle细胞癌和低分化甲状腺癌,占甲状腺癌总体的95%以上。 DTC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甲状腺切除、放射性碘(131I)治疗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由于绝大多数DTC细胞仍保留了钠碘转运体(NIS)的表达,具备摄碘能力。因此,131I治疗成为绝大多数中高危DTC患者甲状腺全切/近全切除术后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术后131I治疗前评估是辅助决策131I治疗的重要步骤,旨在明确DTC患者的复发及死亡风险,权衡131I治疗的利弊,优化131I 治疗决策,使处于不同复发及死亡风险分层的患者能够实现个体化治疗。目前各医疗机构采用的131I治疗前评估方式参差不齐,尚缺乏标化的评估体系来指导临床实际操作及应用,这对各医疗中心患者的诊疗策略制订和治疗对接,以及医师间的交流造成很大的障碍。 1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前评估内容 对DTC患者在甲状腺全切/近全切除术后应进行死亡、复发风险及实时动态评估。结合术后131I治疗前风险分层及实时动态评估可

明确手术等前期治疗干预对DTC患者的预后影响,更好地指导术后131I治疗决策,实现个体化治疗和随诊方案,以期降低患者的死亡及复发风险,同时避免因评估不足导致的治疗不足或过度。 1.1TNM分期 目前最常使用的DTC术后分层系统是第8版TNM分期(表1)。 1.2复发危险度分层 对DTC患者的术后评估更应侧重于其复发风险。2009年ATA指南依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特征、血管侵犯程度及分子病理学特征等系统地将DTC复发危险度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对临床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3动态评估 131I治疗决策中,TNM分期及术后复发风险分层主要是基于围手术期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的单时点静态评估,未能充分反映出手术等前期治疗措施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术后疾病状态是进行下一步治疗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这就需要相关血清学[如Tg、Tg抗体(TgAb)、TSH等]及影像学检查[颈部超声、诊断性131I全身显像(DxWBS)、99mTcO4-甲状腺静态显像、CT、MRI、18F-FDG PET/CT等]来实时动态评估患者的复发风险及预后,明确131I 治疗指征、目标及患者的可能获益,从而指导131I治疗决策(表3)。 2131I治疗前评估结果及其决策 131I治疗前评估是一个循证决策治疗的过程, 不仅可反映患者的疾病状态,且可实时反映前期治疗措施的疗效,

碘131治疗甲状腺癌的规范

碘131治疗甲状腺癌的规范 全网发布:2012-07-27 14:27 发表者:袁媛6685人已访问 放射性碘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规范 甲状腺癌的治疗在国内处于一片混乱状态,虽然国外有一系列相关指南,但国内的医生大多不甚了解,为此,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核医学分会以及外科学分会曾经在大连召开会议,期望对本病的治疗给予规范性指导,但因为三个学会的专家观点不一,意见分歧较大,最终未能如愿。值得庆幸的是,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于2008年制订了一个指导性意见,这对规范我们处理甲状腺癌具有较好的帮助作用。下面将全文发表如下。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在国际上已有60年的历史,我国开展此项工作亦近50年。目前,国内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已开展此项治疗工作,成为DTC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外科手术切除、131I治疗与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的联合应用是国际上公认治疗DTC的理想方案。 131I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后的131I清除DTC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清甲)治疗和复发及转移病灶的治疗。清甲治疗后,当患者血清Tg≤2ng/ml(未服甲状腺激素状态下),即达到治疗目的,开始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并定期随访。在随访中,Tg≥10ng/ml(未服甲状腺激素状态下或服用甲状腺素抑制TSH治疗时Tg >5ng/ml)或发现复发及转移病灶,应进行131I转移病灶的治疗。由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具有摄碘功能,因此,病灶可以聚集131I,通过β射线的辐射生物效应,发挥治疗作用。临床实践证明,大多数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对131I均敏感,临床疗效肯定。 一、131I清除DTC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清甲) 1.清甲的理由 ①131I可摧毁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中难以探测的微小甲状腺癌病灶; ②有利于进行全身131I显像; ③有利于通过测定Tg水平监测甲状腺癌; ④乳头状癌有双侧、微小多灶、局部淋巴结转移的趋势,局部潜伏及发展期长、复发率高; ⑤DTC具有局部浸润特点,复发可能性增大。 目前回顾性研究发现131I清除DTC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可减少肿瘤复发和降低病死率;低危患者中没有发现类似的效果;但尚缺乏前瞻性研究结果。 2.适应证 ①Ⅲ和Ⅳ期(TNM分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 ②所有年龄小于45岁Ⅱ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行131Ⅰ治疗患者自我管理效能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行131Ⅰ治疗患者自我管理效能与生命质量的 相关性分析 分化型甲状腺癌是一种最常见的甲状腺癌类型,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和131Ⅰ治疗。术后的自我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本文旨在分析分化型甲状腺 癌术后行131Ⅰ治疗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自我管理 1. 131Ⅰ治疗后的自我管理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在接受131Ⅰ治疗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措施,包括食物 摄入的控制、隔离期的遵守、药物的合理使用等。这些措施旨在减少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促进身体的恢复和康复。 2. 患者对自我管理的态度 研究表明,患者的态度和信念对自我管理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积极的态度和信念有 利于患者更好地执行自我管理措施,而消极的态度和信念则可能导致患者对自我管理措施 的忽视和漠视。 二、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 1. 131Ⅰ治疗对生命质量的影响 131Ⅰ治疗是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但它也可能对患者的生命质量产 生一定影响。治疗期间的不适感、恶心、疲劳等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后可能出现的甲状腺 功能减退等问题,都可能对患者的生命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2. 自我管理与生命质量的关系 自我管理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自我管理可以减少治疗的不良影响,促进身体的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但如果患者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可能 会出现治疗的不良反应较重,生命质量下降的情况。 四、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改善生命质量 针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行131Ⅰ治疗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和生命质量相关性,可以 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效能,改善生命质量。 1. 充分的教育

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须知

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须知 甲状腺癌一般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四种病理类型。占甲状腺癌绝大部分的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因其癌组织仍然保留正常甲状腺细胞的摄碘能力,所以又称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根据肿瘤复发的可能,分化型甲状腺癌可以划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发病年龄<45岁,肿瘤直径<,没有甲状腺内和腺外播散的证据属于低危型(即TNM分期Ⅰ期),占甲状腺癌的85%。TNM分期Ⅱ期、Ⅲ期、Ⅳ期的病例都属于高危型(TNM分期是根据肿瘤大小、周围淋巴结受累情况和远处转移的分期)。与其他肿瘤不同,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及其转移灶对放射碘(131I)治疗敏感,分化型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灶的最佳治疗方法是:甲状腺手术+放射性碘治疗+口服甲状腺激素的“三阶段”治疗方法。 一. 甲状腺外科手术可提供诊断和分期,除去甲状腺癌瘤,并且为放射性消融术和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监测作准备。手术切除可依癌细胞种类、肿瘤大小、病人年龄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分为甲状腺全切除术、甲状腺近全切除术及甲状腺全叶切除术;若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则需作全甲状腺切除术及颈部淋巴清扫术。甲状腺乳头状癌在诊断时已有20%~50%有颈淋巴结转移。因此在手术时,探查颈部双侧第4、5组淋巴结,即便无转移亦宜将中央组(第Ⅵ组)淋巴结清除。扩大甲状腺手术范围可大大改善高风险患者的预后,即使对低风险患者,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也可大大降低复发率。除肿瘤直径小于1厘米且局限于甲状腺内的低危型,均应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甲状腺癌切除范围不足,不仅增加甲状腺癌的复发率及缩短生存期,并造成以后放射碘(131I)治疗及随访时监测的困难。因此首次手术的彻底完善有重要意义。甲状腺手术后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单侧或双侧喉返神经伤害而造成声音沙哑;甲状腺功能低下,术后通常需终身服用甲状腺素;或甲状腺旁腺功能低下,必须注意血钙的浓度,适时的补充钙质。二.术后放射碘(131I)治疗包含两个层次:一是采用131I清除DTC术后残留的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二是采用131I清除手术不能切除的DTC转移灶,简称清灶。DTC术后131I清甲的意义是降低局部复发,并便于在长期随访过程中用放射性碘

甲状腺癌术后碘-131核素诊疗的护理要点

甲状腺癌术后碘 -131核素诊疗的护理 要点 摘要:目的:对接受碘-131核素诊疗的甲状腺癌术后患者护理工作的展开要点进行进一步的解析。方法:本次研究中收录了从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碘-131核素诊疗的甲状腺癌术后患者共265人的相关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各项资料展开临床分析,并对患者展开相应的护理手段,对接受碘-131核素诊疗的甲腺癌术后患者护理工作的展开要点做出分析。结果:此次研究中大多数患者在接受了碘-131核素诊疗之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经护理干预后症状出现了显著的改善。结论:采用恰当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的住院体验,帮助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有利于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的进一步诊疗。 关键词:甲状腺癌术后,碘-131;核素诊疗;护理要点 引言: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放射性药物诊疗在临床诊疗中的具体应用也在逐渐增多,相关研究证明碘-131核素诊疗对于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进一步诊疗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患者接受诊疗之后临床疗效十分显著,但是大部分患者对于放射性药物诊疗的概念并不清楚,由于放射性药物的特殊性,增加了患者的恐惧心理。患者在接受诊疗的过程中又需要与外界隔离,这一情况更加加重了患者的不安心理[1]。针对这一问题,本次研究将对接受碘-131核素诊疗甲状腺切除术后患者的护理工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1资料与方式 1.1患者资料 本次研究中收录了从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碘-131核素诊疗的甲状腺癌术后患者共265人,本次研究中收录的患者中,性别为女性的患

者人数为211人,性别为男性的患者人数为54人,患者中年龄最小为8岁,最 大为8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2±6.49)岁,平均患病时常为(3±1.98)年。 1.2纳入标准 1.2.1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完整,在将具体的研究告知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后,对方同意配合此次研究并签具知情书。 1.2.2患者本身并不存在语言沟通障碍,肢体运动障碍,能够自主生活。 1.2.3患者本身不存在焦虑症状,心理状态良好。 1.2.4患者自身不存在心脏,肾脏等其他部位的严重病变。 1.3护理方式 在患者接受诊疗后,首先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检查,确定患者能够接受碘-131核素诊疗,在患者确定要接受碘-131核素诊疗之后,护理工作人员需要针对 碘-131对患者可能会造成的影响以及诊疗期间的各种要求对患者进行说明,并且 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介绍诊疗环境,积极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缓解患 者的紧张情绪。根据患者的病情对患者展开相应的护理工作,由于碘-131核素诊 疗使用的药物剂量过大,在患者服用药物之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单独隔离,不能 随意走动,护理工作人员需要24小时对患者的感受以及病情进行监控,如果出 现意外立刻展开相应的诊疗措施。严格嘱咐患者在隔离室接受药物诊疗期间必须 注意安全,对病房设施设备进行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告知患者不可随意乱 扔垃圾,在大小便之后及时冲洗厕所。服药一个小时之后才可以饮水,两个小时 之后才可以进食。在进食之后如果出现呕吐等症状,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知护理工 作人员。针对碘-131核素诊疗可能会导致的颈部肿胀的问题,对患者进行详细的 解释,嘱咐患者不可以对颈部进行挤压。引导患者在服药后可多食用新鲜蔬果, 在服药一小时之后可以多饮水,促进碘-131核素诊疗的排出。在诊疗结束之后, 出院之前,叮嘱患者定期接受检查,回到家后注意休息,避免情绪波动。避免食 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在接受诊疗后的规定时间内严格避孕。

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护理

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护理 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甲状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经过医生的评估和建议,患者选择131I治疗甲状腺癌后,需要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全方位和细致的照顾 以确保患者安全和舒适。 病史采集和评估 在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前,护理人员需要收集患者的病史信息,包括过敏史、药物史、手术史、化疗史以及甲状腺癌的诊疗情况等。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如测量患者的身高、体重、血压、心率和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检查患者的喉咙、颈部淋巴结和心肺等方面的情况,以便对患者的治疗计划进行评估和确定。 临床护理前的准备 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前,患者需要按照医生和医疗机构的要求做好准备工作。护理人员需要引导患者注意以下事项: •遵循医生的嘱咐,调整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方案,在指定时间内停用或调整药物的剂量,以达到最佳疗效。 •饮食方面,患者需要在医嘱下控制碘的摄入量,避免含碘食物的摄入,如海藻、海鲜等。 •患者需要清淡饮食,避免食用含高脂、高嘌呤、高蛋白和易于产生气体的食物。 •患者需要多饮水,促进放射性核素的代谢和排泄。 放射性核素131I治疗的实施 131I治疗的实施需要严格遵守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护理人员需要将患者的衣物、床上用品和个人物品全部做好密闭和标识,以避免他人暴露于放射性物质中。 在实施治疗前,为了提高治疗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治疗 的注意事项: •在治疗期间和48小时后,患者需要严格遵守隔离措施,避免与他人接触,特别是女性患者避免与孕妇接触。 •为避免辐射污染,患者在治疗期间不能出院,必须待在单独的隔离病房中。 •为避免对身体产生损伤,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头两天内应尽量避免口腔和食管的刺激,如吃硬质食物、喝酸性饮料和酒精等。 •为减轻不适感,患者需要多饮水,多排尿,促进放射性核素排泄。

碘-131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

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林岩松 碘-131治疗是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的一个重要步骤 为什么分化型甲状腺癌需要碘-131进行“去残”治疗? 颈部神经血管非常丰富,甲状腺组织与神经、血管及甲状旁腺的解剖关系密切,外科手术常常难以完全切除所有的甲状腺组织,残存的甲状腺组织可能存在甲状腺癌复发的隐患;由于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癌)具有多灶生长的趋势,因此在残存的甲状腺组织中可能存在残余的甲状腺癌病灶,碘-131可以找到体内的残存甲状腺组织和残存的甲状腺癌病灶,通过碘-131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β射线摧毁残余的甲状腺组织及可能存在的肿瘤病灶,通过这种“去残”治疗,达到预防和降低局部复发和转移的目的。 为什么碘-131也能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 甲状腺能生产甲状腺激素,而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备物质之一。碘-131与碘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口服后也能被甲状腺选择性摄取。绝大部分分化型甲状腺癌如甲状腺乳头状癌与滤泡癌也保留了摄碘功能,因此,在正常甲状腺组织被去除之后,这些甲状腺癌细胞就能摄取碘,利用碘-131所发射出的射线,可以有效地消灭局部及远处转移病灶中的肿瘤细胞,达到预防及控制肿瘤进展的目的。 分化型甲状腺癌需要哪些治疗? 大多数分化良好的甲状腺癌的治疗历经“三步曲”:①甲状腺全切术;②碘-131治疗;③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经过碘-131治疗与仅采取手术治疗的病人相比,其复发及转移的几率明显降低。

我科分化型甲状腺癌的131I治疗简要流程 1、下述甲状腺癌病人术后应进行131I治疗:Ⅲ和Ⅳ期(TNM分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所有年龄小于45 岁Ⅱ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大多数年龄大于45岁Ⅱ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选择性Ⅰ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特别是那些肿瘤病灶多发、出现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外或血管浸润的患者;侵袭型病理类型的患者(高细胞、岛细胞或柱细胞类型); 2、术后四周或停用甲状腺激素、低碘饮食四周以上; 3、复查近期(一个月内)甲功生化2+3;甲状腺球蛋白(Tg); 4、复查近期肾功+肝功、血常规; 5、行131I全身显像(该项目需预约,一般于每周二服药;于周三行131I全身显像); 6、核医学治疗医师对病人进行问诊、查体病历书写; 7、剂量制定,全科讨论,上级医生审核。 8、交代治疗的利弊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病人需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8、每周二入西院观察室入院两天,星期四上午开始服用甲状腺激素(如优甲 乐、甲状腺片等); 9、服用治疗剂量131I一周后行131I全身显像。 10、治疗后两个月复查甲功生化2+3+Tg,门诊随诊。 分化型甲状腺癌碘-131治疗相关问答 1.甲状腺癌病人在行碘-131治疗前应做哪些准备? 因含碘食物、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摄取碘-131会有影响,因此一般应在治疗前停用甲状腺激素和含碘食物、药物4周以上。在停药期间病人可继续补充钙剂纠正低钙血症等并经。

甲状腺癌131I清甲治疗前后Tg及TgAb测定值分析

甲状腺癌131I清甲治疗前后Tg及TgAb测定值分析 甲状腺癌是一种以甲状腺细胞恶性增生为基础的恶性肿瘤,是随着放射性碘治疗的广泛应用而得到较好治疗的一种癌症。随着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甲状腺癌的诊断率和治疗成功率也越来越高。甲状腺癌131I清甲治疗,作为甲状腺癌治疗中的一种常见手段,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131I 清甲治疗之前和之后,对Tg和TgAb进行测试,可以对甲状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Tg(TgAb)是甲状腺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对于甲状腺癌的诊断、治疗和监测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甲状腺癌治疗中,131I治疗可以清除甲状腺残余组织并摧毁癌细胞,通过分解摧毁的癌细胞产生的Tg,也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在131I清甲治疗前,甲状腺癌患者的Tg和TgAb值通常较高,治疗后Tg和TgAb值会逐渐下降。Tg和TgAb的下降速度和归零时间是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实际治疗中,对Tg和TgAb的检测通常是在治疗之前、1 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等时间点进行的。通过对 Tg(TgAb)的监测,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患者的预后。通常来说,131I治疗后,Tg(TgAb)会逐渐下降。如果Tg(TgAb)在治疗后仍然高于正常范围,说明治疗效果不佳,需要进一步加强治疗;如果Tg(TgAb)在治疗后复发,说明治疗失败,需要进一步治疗和监测。因此,对Tg(TgAb)的检测对于甲状腺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甲状腺癌131I清甲治疗前后Tg(TgAb)的测定值分析是

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依据。通过对Tg(TgAb)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治疗不良和复发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因此,对Tg(TgAb)的监测应该在甲状腺癌患者的治疗和管理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分化型甲状腺癌碘131治疗前低碘饮食的研究进展

分化型甲状腺癌碘 131治疗前低碘饮食 的研究进展 摘要:分化型甲状腺癌是一种常见疾病,在治疗前需要低碘饮食,这样可以减少血浆中的碘含量,提高钠碘转运体的表达,有助于进行放射性碘131治疗。本文主要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碘131治疗前低碘饮食展开进一步的分析讨论。 关键词:低碘饮食;甲状腺癌;放射性治疗 放射性碘131治疗能帮助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减少复发率,降低致死率。部分患者在甲状腺切除术后通过放射性治疗能够清理残留甲状腺组织。在进行治疗前必须进行低碘饮食,可以控制血浆中碘的含量,增加治疗成功率,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低碘饮食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进展,低碘饮食食物选择和持续时间等都是热门讨论的话题。 一、低碘饮食的碘摄入量及评价标准 (一)低碘饮食的碘摄入量 碘是人体中的重要微量元素,也是合成甲状腺激素必不可少的原料。生活中大部分的食物中都含有碘,根据实际标准成年人每天摄入的碘为150ug/d最佳,哺乳期摄入碘可适当增加。目前全世界对低碘饮食的碘摄入量并没有共识,在2014年有学者指出,低碘饮食每天摄入的碘含量应该<50μg/d,这一标注也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沿用[1]。 (二)低碘饮食的效果评价 为了检测低碘饮食的效果,一般以检测尿碘浓度为标准,这也是测量低碘饮食比较有效的办法。但是这一方式测试过程复杂,计算过程繁琐不利于患者自行操作。从2014年起部分医院已经设立尿碘含量监测系统,患者可自行测量。通过研究表明,晨尿测量结果比较准确,但是晨尿监测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印象,例

如饮水量和肾功能等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学者将随机尿碘浓度与尿肌酐进 行比值,发现监测结果更为可靠,当尿碘浓度低于100μg/L时,则达到了理想 的降碘效果。 二、低碘饮食的持续时间和食物选择 (一)低碘饮食的持续时间 各国甲状腺协会都明确指出,患者维持低碘饮食最少持续2周才能起到较好 的治疗效果,由于地域差异以及患者的生活习惯不同,部分患者需要更长的时间 才能达到理想预期。长期的低碘饮食对患者来说难以执行,部分患者由于不能选 择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产生焦虑心理。所以经过实践表明,在高碘地区,低碘饮食 维持十天左右对进行放射性碘131治疗效果较好,增强维持时间能够提高疗效。Anna发现部分患者每天维持碘摄入量低于50μg/d,持续两周在治疗时效果较好,且发现患者在低碘饮食三周与两周相比,治疗并无差异。Joel发现左甲状腺激素 会降低碘饮食的效果,这类患者往往要更长时间的低碘饮食。目前国内不建议使 用左甲状腺激素的促甲状腺激素刺激方法,所以患者往往维持两周左右低碘饮食 即可,在治疗过程中应该为患者普及低碘饮食的常识,增强医护沟通,可以提高 治疗成功率。 (二)低碘饮食食物选择 低碘饮食食物选择十分重要,有学者表明,在低碘饮食期间有以下几种食物 不建议食用:第一,奶制品和豆类制品,对患者康复会有较大影响。第二,海盐 和碘盐,含有大量的碘元素。第三,腌制食物和添加剂过多的食物不建议使用, 包括火腿,咸菜,罐头等等。第四,加工的水果;第五,芝麻,生姜,辣椒粉等等。若严格按照膳食指南饮食,一般十天左右就能达到理想的降碘预期,Dal在 临床研究中补充了一些禁忌食物,有面包,面条,甜食,酱油等等、 三、低碘饮食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前99TcmO4— SPECT/CT显像的临床意义

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前99TcmO4— SPECT/CT显像的临床意 义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131I治疗前99TcmO4- SPECT/CT显像对评估残余甲状腺组织多少及发现转移病灶的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1月~2016年8月在本院进行131I治疗的72例DTC患者。在实施131I治疗前均行99TcmO4- SPECT/CT甲状腺静态显像,范围包括颈、胸部,并常规对颈、胸部做断层融合显像;131I治疗后5~8 d行全身显像(Rx-WBS),对颈、胸部常规做断层融合显像,对其他部位异常摄取灶加做断层融合显像。比较治疗前后的两种显像结果。结果99TcmO4- SPECT/CT显像、治疗剂量131I SPECT/CT显像显示残留甲状腺的阳性率分别为90.3%(65/72)、97.2%(70/72);治疗前99TcmO4- SPECT/CT显像与治疗后131I SPECT/CT显像符合率为93.1%(67/72);72例131I 治疗患者中有7例治疗剂量131I SPECT/CT显像诊断为淋巴结或肺、骨转移,其中5例患者99TcmO4- SPECT/CT甲状腺显像发现相应部位异常摄锝灶,发现转移一致性71.4%(5/7)。结论DTC131I治疗前行99TcmO4- SPECT/CT甲状腺显像,不但能很好地了解残余甲状腺情况,而且能够在治疗前发现部分转移病灶,对治疗前评估、制定治疗剂量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标签: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99TcmO4-;SPECT/CT显像 131I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重要手段,部分DTC患者需要在手术后进行131I治疗[1-2]。治疗剂量的制定是根据患者术后分期、复发危险度分层以及甲状腺残留组织多少确定的。 在实施131I治疗前为了解患者术后残留甲状腺情况及确定131I治疗剂量,常需对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多少进行评估。由于有观点认为诊断性131I显像可能会造成“顿抑”现象,从而影响随后治疗的效果[3],因此临床上常采用99TcmO4- SPECT/CT甲状腺显像来评估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多少。本文收集的72例131I 治疗患者在131I治疗前均行99TcmO4- SPECT/CT甲状腺显像,并常规对颈、胸部行断层融合显像,不仅能很好地判断术后残余甲状腺组织多少及位置,而且能够发现手术前后未能发现的大部分局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灶,从而改变了DTC 术后临床分期和复发危险度分层,对131I治疗前评估、制定治疗剂量有很好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1月~2016年8月在本院进行131I治疗的72例DTC患者。70例为首次131I治疗、2例为二次治疗(Tg增高、临床怀疑局部复发或转移),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46岁,男性5例,女性67例,其中乳头状癌53例,滤泡癌3例,滤泡型乳头状癌6例。在进行131I治疗前均行99TcmO4- SPECT/CT

2023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推荐意见

2023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推荐意见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滤泡性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第二版)》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前评估、术式、术后分期、随访、131I 治疗、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靶向药物治疗以及新兴的治疗方法给予了比较全面和客观的修订。关于DTC的诊治,指南主要提出以下推荐意见。 DTC的治疗原则 ➤推荐1:DTC的初始治疗方案以规范化外科治疗为主,术后治疗、随访应实施多学科、个体化的管理。 DTC的术前临床分期评估 ➤推荐2: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及可疑淋巴结的超声引导下FNAB或FNAB-Tg,可协助术前判断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转移的部位。 ➤推荐3:对临床上怀疑有淋巴结转移的中高危DTC,建议术前行增强CT 或MRI检查作为超声的辅助手段。 DTC的手术治疗

➤推荐4:DTC标准的腺体手术方式主要为甲状腺单侧腺叶(加峡部)切除、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术,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个体化选择。 ➤推荐5:对于病灶直径<1 cm且无高危因素的DTC,推荐行单侧腺叶(加峡部)切除。 ➤推荐6:满足以下任何一项者推荐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术:肿瘤直径>4 cm,肿瘤直径>1 cm且位于峡部、阳性切缘、肉眼可见的甲状腺外侵犯、血管浸润、双侧多灶性、临床淋巴结转移(数目≥5枚或直径≥3 cm)、远处转移、青少年时期头颈部放疗史、明确的非髓样甲状腺癌家族史、其他预后不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亚型、风险分层属于高危、任何其他因素需要术后行131I治疗。 ➤推荐7:肿瘤直径在1~4 cm范围,应充分评估患者是否具有相对的高危因素并结合患者是否有要求切除对侧腺叶以尽量减少再次手术风险的意愿,在手术并发症可控的情况下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术。 ➤推荐8:DTC术中在有效保留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的情况下,至少行病灶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推荐9:对临床颈部非中央区(Ⅵ)淋巴结转移(N1b)的DTC患者,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