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风俗习惯

重庆风俗习惯

重庆风俗习惯

重庆风俗习惯(通用7篇)

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地域的民族风俗和一些饮食文化,那么重庆作为巴渝文化和陪都文化的发祥地,除了有着各种各样的美食和小吃的之外又有着什么样的风俗文化呢?随店铺一起去看看吧。

重庆风俗习惯篇1

一、日风俗介绍

重庆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俗,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大同小异。但由于重庆有五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两个既热情又传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节日。

心灵手巧的土家族人,在舞蹈上拥有非凡的天赋。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祈祷、喜庆活动。男女老少穿起节日的盛装,跳起欢快而热烈的摆手舞。一时间,满耳喧天鼓乐,满眼婆娑舞影。骁勇善战的苗族人,则对唱歌情有独钟。一年一度的“赶秋”,是苗族人大展歌喉的传统节日。青年男女还可以在“赶秋”节上,借歌声互表衷情。

二、祭祀、祈祷、喜庆活动

黔江地区的土家族,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有大型祭祀、祈祷、喜庆活动,其间要跳摆手舞。盛会时,热闹非凡,方圆数百里的土家人,男披西兰卡普,女着艳丽盛装,结队而来。摆手堂前,张灯结彩,巫师头戴凤冠高帽,腰系八幅罗裙,手摇铜铃司刀,手舞足蹈地进行指挥。三声炮响,鼓乐齐鸣,顿时歌声大作,男女相携,翩跹起舞,通宵达旦。“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动作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表现礼节仪式,劳动场景或战斗动作,节奏明快,舞姿优美,原始气息震慑人心。

三、苗族“赶秋”

苗家人能歌善舞,苗家的歌或高亢激昂,或清越婉转,人不见面歌见面,人人会歌,以歌问候,用歌叙事,凭歌寄情。歌,是苗族人

寸步不离的影子,还是青年男女传情达意、互通心声的大媒人。婚礼时,更离不了歌,主人要对客人唱谢客歌,对媒人唱谢媒歌,大家要对新婚夫妇唱祝福歌,亲朋好友要相互赛歌、对歌、盘歌,连唱三天三夜。

“赶秋”是苗族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立秋这天,山寨的苗家人,换上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场上锣鼓喧天、歌声萦绕,打秋千、上刀梯、舞狮子、玩龙灯、跳猴儿鼓舞、歌台赛歌,热闹异常。青年男女利用“赶秋”物色情侣,歌郎歌娘大展歌喉。

此外,苗族的节日,还有“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过苗节”和“羊马节”等。

四、民俗文化

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炎黄”的始迹在黄河流域,而从夏禹始,先民的传闻则已开始南渐。禹的出生地相传有三处,都在长江流域,即四川、江西九江和安徽。据大量史籍所载,禹就是生于四川境内的汶山郡广柔县石纽乡,娶江州涂山。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庆。秦灭巴国设巴郡后,巴人更是长足步入了汉化的过程。三千多年来,重庆处处留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痕。渝鄂交界处,有屈原,王昭君的故里;涪陵周易园,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大足石刻,汇集了中国唐、宋时期石窟艺术的大量珍品;合川钓鱼城,保存着南京军民抗击蒙哥军队入侵的古战场遗址。历代诗人如李白、杜甫、刘禹锡、苏轼、陆游、郭沫若等,都在这里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巴渝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与中国其他地区比较,无不大同小异。重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曲艺、绘画,手工艺品及群众节令活动等,也颇能反映巴渝风俗民情。

五、重庆土家年夜饭

“扣肉”“灌海椒”不可少。刚进腊月,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乡红杏村农民许文旭家就忙开了。为了准备好这顿年夜饭,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

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许文旭说,“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作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许文旭告诉记者,土家人之所以重视这两道菜,是因为以前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回肉,糯米也是稀罕东西,因此家家都把这两道菜当作年夜饭展示手艺的机会,同时也是为了犒劳辛劳了一年的家人。

令人意外的是,海带还曾一度成为土家年夜饭的主菜。因为以前土家族聚集地区吃盐巴都困难,医疗条件也差,经常有人因缺碘患上大脖子病。为了给家人补碘,土家人就在年夜饭上一道海带,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在当时的条件下,海带对土家人来说,真可谓“山珍海味”,经常吃根本不可能,因此成了年夜饭上的一道好菜。如今,海带早已退出年夜饭的“舞台”。

土家人吃过年夜饭后,各家都会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名叫“守田埂”,以表达对田地的热爱。

客家人的不断迁徙,使他们对故土更为留恋。对家乡山水、习俗的怀念使他们紧紧地团结起来,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困苦,传统习俗成为联系客家人的坚强纽带。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来仍保持了客家的传统风俗习惯。

客家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

此外,还要举行大型庆典活动——舞龙,有彩龙、火龙、水龙、脱节龙和和上川龙之分。其中,尤以上川龙最有特色。上川龙是清初江西刘氏移民带到川西的,由刘氏族人年年扎龙,年年舞龙,用于拜年冲喜,祈求风调雨顺。上川龙巨大雄伟,由三五十人操作舞动,龙头重达三五十斤,耍龙技巧性强、路数多。

六、重庆的赶年的习俗

土家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是年节;节日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歌舞,

是“舍巴日”。

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着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

过年:土家族非常崇拜祖先,将祖先祭祀日称为“过年”。

但“过年”的时间,则因姓氏、宗支、地域而异。如:酉水河西的彭姓和石堤彭、白、李、马、蔡、田六大姓为三月三;酉水乡龙头村田姓为四月八;可大、沙滩、酉水等乡李姓为七月初一。

过族年,要在祠堂里举行祭祖仪式,先祭土王,再祭本族祖先。祠堂里,整日鞭炮不断,铁铳轰鸣,号角声声,“嗬喂”阵阵,其盛况是其它节日难以比拟的,后逐渐改为户祭。祭祀的土王,有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也有祭冉宣慰、田宣慰、杨宣慰以及马伏波的。祭祀的本族祖先中,扬姓祭杨再思,李姓祭“天”字辈的三祖先,部分彭姓和谢姓八部大王。

祭祀毕,游乡串寨,走亲访友,对歌宴客,真是“满山满寨都是歌,宾客如流欢乐多”,长达三、五日之久。

赶年:土家族过春节,一般比汉族提前一、两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称为“赶年”。“赶年”的时间,因姓氏宗支而异。以酉阳县为例;老寨乡彭姓,腊月二十九过“赶年”;后溪乡彭姓,腊月二十四过“赶年”;可大乡和沙滩乡李姓,腊月二十八过“赶年”。过“赶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可大、沙滩乡李姓过“赶年”时,禁止杀鸡、杀猪,晚上禁点油灯,只能点烛,并通宵不熄。部分彭姓过“赶年”时,清晨得由男子做饭。饭做好,祭祀祖先完毕,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饭后,全家出门游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饭,过饭“是将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层米一层肉,"萝卜等,合煮一锅。“年饭”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时,焚香燃烛,烧钱化纸,三跪九叩,怀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护佑。

团年时,要先给果树和犁铧、牛栏、猪圈、鸡舍喂饭,给碓、磨、锄等贴“压岁钱”,以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瓜果丰硕、财源兴隆。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

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其于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或者看电视,笑语连连。

重庆域内各少数民族仍保留有自己的传统习俗。居住在黔江区的土家族,有过年、赶年、唱傩戏、跳摆手舞、跳花灯等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过年是土家族祭祀祖先的日子,摆手舞就是种由祭祀演变而来的民俗活动。秀山的土家族,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五,自发组成花灯队,人们提着花灯,走家串寨,敲锣打鼓,拜年纳福。秀山花灯调《共杨扁担》蜚声海内外。

赶秋节是渝黔湘边区苗族的节日。每年“立秋”之日,苗寨人邀朋结伴,举家盛装出动,汇聚秋场。场上锣鼓喧天,歌声萦绕,打秋千、上刀梯、舞狮子、玩龙灯、歌台赛歌等令人目不暇接。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是南川苗族的“踩山节”,男子跳笙舞,女孩唱歌,青年男女以吹笙对歌互诉衷肠,寻找伴侣。每逢节日,各民族载歌载舞,热闹非凡。此外,还有羊马节、火星节、哭嫁、跳丧等民族习俗和活动。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已成为重庆重要的旅游资源。

重庆风俗习惯篇2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重庆一项特别的风俗。

重庆,简称“巴、渝”,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因为重庆包含了汉族,回族,苗族等民族,为此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

在重庆,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给祖先备“钱”买年货。你知

道吗?这种祭拜活动在我国由来已久。所谓祭祖就是上坟祭拜先祖,这是一种感恩的'表达方式,这也是活着的人们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先辈的追思。

大年三十这天早上,长辈们早早把我们叫起来,带上提前准备好的供品,纸钱,鞭炮之类的东西进山祭祖。到了林地,老辈人总是先指着几个坟头告诉我们,这是哪位先祖,那是哪位爷爷。认清了,再把饭菜,烟酒,水果点心,筷子,香炉等摆放整齐请先祖们享用,然后是烧纸钱,燃放爆竹,给先祖们磕头叩拜,感谢祖宗仳佑。我问舅公:为什么要把纸钱烧掉?舅公说:纸钱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被先祖们拿去用。舅公的礼数也最为周全,祭拜的时候有很多讲究,他还总是嘴里念念有词说许多祝福的话。在祭拜结束回去的路上,舅公还会在附近的山上折几枝树枝,他告诉我们说那是黄金树,拿回家可以招财的。

在重庆,拜年叫“走人户”。还有很多长辈教给我们的习俗比如:大年初一早上,我们一定要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这一天,可不能睡懒觉,睡午觉,睡了来年会倒霉;这天,大人小孩都要说吉利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这天家里是不以扫地倒垃圾的,否则会被认为扫走了来年的财运。这里还有很多有趣的过年习俗,有机会你们也要来体验一下不一样的年俗。

不论在什么地方过年,有怎样不同的风俗,都充满着喜庆,祥和的气氛。只要是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每一个节日都会意义非凡。

重庆风俗习惯篇3

腊梅花

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腊梅花。

重庆当地人喜欢春节的时候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来作为装饰,因为腊梅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让人感到很舒适。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鲜花装饰房间会多些些浪漫。

重庆南山是盛产腊梅花之地,从腊月开始,你不管在花市还是普普通通的街道上,都能看到来自近郊的农民身背背笼,里面都装满含苞待放的蜡梅花。

在逛街的时候,你经常也能碰到很多市民手持蜡梅花,它的价格非常便宜,一束(4支)人民币两元。

放鞭炮

由于市内是严禁放鞭炮的,但是郊区一些划定的地方可以,所以那些想放鞭炮的人都会开车到郊区,在这里尽情大放一番。

那些在农村有亲戚的重庆人会乘机到乡下放鞭炮,过过瘾。

吃团圆饭、看春节联欢晚会

提到春节,相信每个人都会想到年夜饭。

中国北方小年夜那天晚上一般最后一道一定吃饺子,而重庆人则必须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

并且他们在汤圆的数量上有许多讲究。例如正在读书的学生,一般家长会让他们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学业上不断进步。

上班族一般吃四粒,意思是四季平安。

吃完团圆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通常是一边打牌,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打牌主要玩斗地主(谁先出完牌谁就是赢家)或者是麻将,也有的一家人一边做汤圆一边看晚会。

大年三十那晚,很多人都会玩到零点以后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点,一家人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气球全部踩破,发出类似鞭炮的响声,用来表示辞旧迎新。

初一

大年初一那天,很多地方都是出去拜年,问好之类的,但是重庆人都是不出门守在家里的。

而且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据说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

还有,那天不能睡午觉,当地人成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初二)

大年初二开始拜年,当地人称为“走人户”,意思就是到亲朋好

友家里拜访。重庆人还喜欢初二之后吃“转转饭”,就是到亲戚之间轮流吃饭,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通常吃饭后打牌,大家一边打牌,一边聊天。

元宵节

当地人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也就是中国的灯节。

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所有房间的灯都要亮着,家家户户吃汤圆。而且这时候经常是搞灯展的时候,大街小巷,灯火通明。

各种民间庆祝从十三就开始了,有表演鱼翁和蚌仙,踩高跷,耍狮子等。

元宵节一过,也就意味着春节结束了,人们又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

重庆风俗习惯篇4

大年三十很多人都要玩到零点以后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点,一家人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气球踩破,发出类似鞭炮的响声,以示辞旧迎新.

那些想放鞭炮的人可以开车到郊区,在划定的地方尽情大放一番.那些在农村有亲戚的重庆人会乘机到乡下放鞭炮,过过瘾.

大年初一,重庆人不出门守在家里.重庆晚报记者陈雪莲说,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那天不能睡午觉,当地人成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大年初二开始拜年,当地人称为“走人户”,意思就是到亲朋好友家里拜访.重庆人还喜欢初二之后吃“转转饭”,就是到亲戚之间轮流吃饭,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通常吃饭后打牌,大家一边打牌,一边聊天.

当地人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也就是中国的灯节.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所有房间的灯都要亮着,家家户户吃汤圆.

重庆风俗习惯篇5

重庆有着火辣辣的天气,有着火辣辣的人民,就连过春节,也是火辣辣的呢!

过年前几天,大街小巷到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把重庆打扮得如同天上的街市。霓虹灯闪烁着,就像那天上的繁星,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昼一般。滨江路上挂满了彩灯,仿佛一条长龙在江边穿梭。除夕那天一大早,家家都贴上了对联和窗花,门上还倒贴着一个“福”字,意味着“福到了”。傍晚,长辈们像变魔术般变出鸡鸭鱼肉,利落地做起年夜饭来。不一会儿,一桌丰盛的菜肴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今天,是一年一次的,而且很隆重的——春节。

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如贴春联,吃团圆饭,放烟花炮竹,剪剪纸,挂灯笼……今天我们就把春联给贴上了。这个习俗还得从古时侯说起,据说,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喜欢来在农历正月初一的一天来欺负老百姓们,所以大家就想出了这个办法,用红色的东西来吓唬“年”!!

年夜饭吃得越久,这一年的运气和福气都会更好。饭桌上,我们频频举杯,对长辈送上最衷心的祝愿。他们还要行酒令、猜拳,那豪爽的声音,几乎要把窗玻璃震碎。吃完年夜饭,我们便打开电视机,吃着花生、瓜子,看起春节联欢晚会来。大人们往往会端来牌桌,边打麻将边看电视。我们几个小孩儿,便趁着这个时候下楼买烟花燃放。看着一发发礼花升上天空,又如仙女散花般坠落下来,真是漂亮极了。

我们去给大人拜年,大人们也会把一张张红色的百元大钞塞给我们。别小看压岁钱,还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和一片心意,希望小孩能健康成长。

正月十五之后,这种热闹场面也就结束了,火辣辣的春节也就此销声匿迹了......

重庆风俗习惯篇6

赏腊梅

重庆人喜欢春节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其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从腊月开始,不论你到花市还是在普通街道,到处都能看到来自近郊的农民身背背笼,里面装满含苞待放的蜡梅花。

腌腊肉

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

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

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

扫阳尘

在祀灶前后至除夕,例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均须于此日以扫帚清除干净;箱柜上的金属把手等,也应擦拭一新,甚俗起源甚古。

年夜饭、守岁

提到春节,不能不提年夜饭。中国北方年夜饭最后一道一定吃饺子,重庆人则必须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

我们在汤圆的数量上有许多讲究。例如正在读书的学生,一般家长会让他们吃三粒,意思是三步登科,在学业上不断进步。

大年三十很多人都要玩到零点以后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点,一家人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气球踩破,发出类似鞭炮的响声,以示辞旧迎新。

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重庆人不出门守在家里。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

大年初一不能睡午觉,重庆人称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大年初二

开始拜年,重庆人称为“走人户”,意思就是到亲朋好友家里拜访。重庆人还喜欢初二之后吃“转转饭”,就是到亲戚之间轮流吃饭,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通常吃饭后打牌,大家一边打牌,一边聊天。

大年初三

夜游洪崖洞,品位老重庆,大大小小留有“老重庆”痕迹的玩意儿。游吊脚群楼、观洪崖滴翠、逛山城老街、赏巴渝文化、品天下美食……

大年初四

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大年初五

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元宵节

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也就是中国的灯节,各种民间庆祝从十三就开始了,有表演鱼翁和蚌仙,踩高跷,耍狮子等。

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所有房间的灯都要亮着,家家户户吃汤圆。

元宵节一过,也就意味着春节结束了。

重庆风俗习惯篇7

过年了,年前的大雪冻不住大街小巷里热闹的鞭炮声,人们的脸上都荡漾着愉快的笑容。说起过年,免不了提到吃。

对于吃,重庆人更是妙“手”生“花”。大年三十夜,重庆人家里一般都备有几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猪大肠叫做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为团团圆圆;鲞头煮肉就是有想头;春饼裹肉丝暗指银包金丝;黄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长生果;黄菱肉、藕、荸荠、红枣四物并煮美其名曰有富,重庆话藕的谐音为有,黄菱肉形似元宝,音形相加等于有富。吃完年夜饭,来看看重庆人过年的活动吧:重庆过年的娱乐活动大致有锣鼓、纸鸢、龙灯和花爆4种。所谓锣鼓又称年锣鼓,在大锣大鼓之外,加上脆鼓、小锣和竹板。年锣鼓在正月初五之内,多为商家所用,另外,年锣鼓还有为其它娱乐活动喧染助兴的功能。重庆人对各式年锣鼓有自己的说法:只闻其声不闻其词的取名为元宵鼓、招财鼓、雨夹雪和七五三;既闻其声又听其词的叫做十番、风云

会和丝弦锣鼓;既无节奏又无言词的重庆人统称为乱劈柴。所谓纸鸢就是“鹞儿”。

鹞儿用细竹为骨,制成飞禽形状,用纸或绢粘在上面,穿上线迎风放飞。重庆人向来心灵手巧,鹞儿的形状多彩多姿,有蜈蚣形、蝴蝶形、美人形、月亮形、星形等等;还有以竹为笛,把它绑在鹞儿的头上,使风声入笛,其声如筝,这种类型的鹞儿才是风筝。另外,过去重庆人还别出新裁地用很长的纸条,粘在小竹圈上,套在线中,等到鹞儿放到高处,将竹圈和纸条附线迎风而上,被重庆人称作灯鹞。龙灯的涵义比较宽泛,说小了它是用纸或绢蒙成各种形状,能够为燃烛避风的灯罩;说大了它就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灯会的统称。原先重庆的船灯,一般以细木为骨,扎成船的形状,再蒙上皮纸或嵌上玻璃;还有马儿灯,用细竹扎成马的形状,但没有四条腿,用纸糊上,分为前后两截,每截当中点燃一支蜡烛,分别系在儿童前后身上,象骑马的样子;再有走马灯,灯中竖以麦秸,秸下插在细钉当中,灯的上面是纸制的风车,四边挂着纸剪的人和马,用烛烟驱动风车,旋转灯上的人马。走马灯和船灯,只能悬挂不能行动,而其他形状的灯则可以随龙灯大队一起喧闹于大街小巷之间。

花爆就是烟花和爆竹的总称。最大的称烟火,要在空旷处搭架引放,以看烟花流荧为主;其次是花筒,小大由之,老少咸宜,点燃后既听其声又观其形;再次是炮杖,尤为少儿所喜,燃放后只为听其惊心动魄的一响。那时候重庆百姓燃放的花爆,多为花筒,比较著名的有在木盆中施放的金盆闹月、在池塘河溪中施放的水老鼠,以及不受地形限制,各到各处都可施放的九龙取水、二龙戏珠、白鹅生蛋、老鹳弹霞等等。一方水土酿就一方习俗。老重庆的过年习俗,反映了重庆人随缘、达观、仗义、机敏、幽默以及热爱生活、知书识礼、乐趣自取的一方民风,这实在是重庆人的福气。

【重庆风俗习惯(通用7篇)】

重庆春节的习俗

重庆春节的习俗 文章目录*一、重庆春节的习俗*二、春节压岁钱的由来*三、春 节的传统食物有哪些 重庆春节的习俗1、重庆春节有赏腊梅的习俗 重庆人喜欢春节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其花瓣带有清 香的味道。从腊月开始,不论你到花市还是在普通街道,到处都能看到来自近郊的农民身背背笼,里面装满含苞待放的腊梅花。 2、重庆春节有腌腊肉的习俗 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 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到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 3、重庆春节有赶场的习俗 过年前,重庆人都会扎堆年货市场,买一大堆年货,准备过年 亲戚朋友来自家拜年的时候,作为款待客人的东西。在市场上, 乡亲们见了面都互相拜早年,相互送新年祝福。 4、重庆春节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符”演变而来的。朱元璋曾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此后,春 联得以推广。

父母可带着孩子去选购春联,让孩子得到诗文雅兴的熏陶, 感受中华文明的高妙。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现场写春联,让他体会到汉字的工整与字词的构成奥妙。 5、重庆春节有守岁的习俗 古时候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则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允许孩子在除夕夜晚一点睡觉,让他和家人一起守岁,让孩 子从心里领悟“辞旧迎新”的概念,懂得新的一年来了,应该振奋精神、健康快乐地成长。 春节压岁钱的由来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当时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因为因为“岁”与“祟”谐音,压岁线是可以压住邪祟的。如果晚辈得到压岁钱寓意着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线一共有两种,其中一种曾在《燕京岁时记》记载过, 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外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其中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压岁线的作用,其中一方面是长辈给孩子的是“压岁钱”,是为压住邪恶。另一方面是晚辈送予长

重庆特色民俗

重庆特色民俗 黔江 角角调 角角调是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村居民为把阉割师傅、修补师傅进山的信息能及时传递给大山处需要阉割牲畜、需要修补的农民而发明的乐器,主要由羊子角制作而成,声音清脆悦耳。 角角调以独吹为主,多人合奏,附和、边吹边说为形式。目前主要传承下来的有:一人独吹独演,二人对吹对演,多人合奏集体演绎等形式。 江津 江津楹联 楹联习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习俗,其渊源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形成于五代,兴盛于明清。根据用途,江津楹联习俗可以分为春联、寿联、婚联、

行业联、三朝联(生小孩)、金榜题名联、挽联等;根据民俗功能又可以分为节庆联(春节、元宵、中秋等)、贺联(三朝、金榜题名、婚嫁)、挽联等。 合川 坐歌堂 传统婚嫁习俗中的“坐歌堂”在历代传承中形成了一整套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形式多样的系列歌曲(哭爹妈、陪歌、陪十姊妹等)。这类歌曲的传承都是以老人口授为主,代代相传,歌词、仪式程序有一定文字记载(手抄本)。 姑娘在出嫁前夜,一般都会邀请新人的闺蜜们,聚集到新人家里。在堂屋中摆上多张桌椅,大家围桌而坐,为新人出嫁而举行唱歌娱乐活动,大家畅叙情谊,送上祝福,俗称“坐歌堂”。 万盛 苗族踩山会 万盛苗族踩山会又叫“踩山坪”,是最具苗文化代表性的苗族传统节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每年的正月初二至初五,苗家男女老幼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芦笙,聚集在山坪上,举办一年一度的传统庆典活动。踩山会上,火辣辣的苗家情歌一唱一合,一问一答,亦庄亦谐,极富情趣。 荣昌 尝新 尝新是流传于荣昌县广顺镇的一种祭祀活动,稻谷收获时吃新米饭,即为“尝新”。其仪式一般在夏至节前后按以下程序进行:择期、请客、备祭品、请乐班、沐浴、择新谷、供祭品、祭拜、入席。

重庆节日习俗

重庆节日习俗 篇一:重庆民俗 重庆民俗 正如有重庆学者指出的,重庆是在“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东部的西部,西部的东部”,是典型的“中介地带” (1), 重庆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他特殊的民俗文化特征。巴渝文化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据大量史籍所载,禹就是生于四川境内的汶山郡广柔县石纽乡,古江州涂山。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庆。三千多年来,重庆处处留下传统文化的印痕。渝鄂交界处,有屈原,王昭君的故里;涪陵周易园,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大足石刻,汇集了唐、宋时期石窟艺术的大量珍品;我的家乡合川钓鱼城,保存着南京军民抗击蒙哥军队入侵的古战场遗址。巴渝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重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曲艺、绘画,手工艺品及群众节令活动等,也颇能反映巴渝风俗民情。 民间工艺 綦江农民版画綦江县农民版画崛起于1983年,于1984年元月首次应邀到北京美术馆展出。它是民间民族艺术的一

朵奇葩,受到国内外美术界的高度赞誉。1985年,四川省文化厅、省美术家协会、重庆市政府授予綦江县“农民版画之乡”的称号;1988年2月,文化部将綦江县命名为“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荣昌折扇 折扇一名聚头扇,又称撒扇、折骨扇,既是一种用于夏季拂凉的民间手工艺品,也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工艺美术品,同时还是戏剧、舞蹈表演的重要道具。荣昌折扇由于制作考究,工艺精湛,成为一种特殊的日用品和工艺珍品。自古以来,荣昌折扇就畅销全国,甚至远销印度、缅甸等国,并由写画派生出印花折扇,为旅游、文艺等部门广泛采用。 铜梁龙灯 铜梁龙灯始于明,盛于清,繁荣于当代。近年铜梁又开发出千姿百态的玩具型、装饰型小蠕龙,铜梁龙正进入人们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建国35周年庆祝时,九条铜梁龙盘旋翻飞于天安门广场,引起国内外观者的啧啧惊叹。1988年北京首届国际旅游年龙舞大赛中,铜梁龙一举夺得金杯。现铜梁龙已超越国界,飞向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许多国家和地区。 川剧 川剧卡拉OK茶座1990年时设立。每周三次演唱以川剧为主的多种形式的文艺节目,成为旅游者在重庆旅游的一项重要活动。明朝末年,江西、江苏、安徽、湖北、山西、陕

重庆各区县风俗

重庆各区县风俗 重庆市下辖40个行政区县(自治县) 除主城九区外的10个区:万州区、涪陵区、万盛区、双桥区、黔江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 万州:初一要去太白岩爬山捡柴相传太白岩是李白曾经去过的地方,捡柴是为了在新的一年初捡“财” 涪陵:踩池子“踩池子”是制做涪陵榨菜一种必不可少的劳动。艰辛和智慧酿出了涪陵榨菜那鲜、香、脆的独特风味,十多次加工、十多种工艺,唯有腌制时“踩池子”是最富有享受的劳动。腌制榨菜时,在池内铺上一层菜头,拾在菜头上洒上一定比例的食盐,将菜和盐踩得严严实实。一层一层地踩、一层一层地叠高,直到池满,当地人叫做“踩池子”。“踩池子”又是一种极为风趣的劳动。口要喊、脚要踩,需要所有的踩池人动作协调一致,齐心合力。一人领喊,众人附和,似川江号子。声音粗犷豪放,很气派;言词丰富,娓婉动听;而且从不会有膛舌现象和语言障碍。“踩池子”不分男女老幼,自由组合,几人或十几人踩一个池,池子通常一间屋子大小,用条石或水泥筑成,低于地面成方形或长方形。踩池人的动作很好看,双手反背着,一左一右,一前一后,有节奏有韵律地跟着指挥员的号子声调,用力地踏着脚,合拍地旋转着。口里喊着号子,脚上踩着拍子,人头攒动,高潮迭起。那声势、那气派,听来象是在赛歌,看去又似跳着踢踏舞。真是风情浓浓,诗情浓浓,令人陶醉。 黔江:黔江目前结婚的风俗是头一天,在新娘家办花园酒,意思就是待嫁的姑娘,答谢父母、亲戚以及身边的朋友.当天下午,男方会带着聘礼来到女方家.聘礼齐全,大到衣物、小到头上的发卡、头绳、袜子等. 还有好多吃的、米、酒、烟等.新娘子在结婚当天会请命好的长者给自己上头,梳头时,长者会一边梳一边念:"一梳梳到头……一梳梳到尾"(具体的语句有点忘记了)所以聘礼中还要用一个小盒子装上给上头人的礼物:一条毛巾、一把梳子(最好是红色、老式为佳)一块生猪肉、两个红包。聘礼的数量都以双数为佳,比如衣服要2套、4套等,鞋子也最好是2双、4双……,其意思就是好事成双。最有趣的是,聘礼中还要有半边猪。不过经过城市的发展,时代的演变,这个风俗也逐渐被人们所变通。他们通常把一头猪的重量设想成240斤,半边猪也就是120斤。将猪肉已6圆或者8圆一斤算,也就折合成钱,送到女方。如果是在比较有钱的人家,男方也会在聘礼中加上礼金。送聘礼,会被男方看成是头等大事,会专门请当地,或者身边德高望重的老者或者长辈担当“押礼先生”,以前的押礼先生,是要负责捆绑礼物(所有礼物,包括衣物、碗、碟、锅等)在一个个筐里,这项工作技术难度很高。在行走山路的过程中,不被挑夫因山路颠簸而被担出来。如果礼物没有捆绑结实,男方也会很不高兴。 在当地,女方办花园酒这天,新娘与新郎是不允许见面的,说是见面之后不太好。花园酒当中,女方会特别照顾男方送礼来的人,据说这是有关于礼数与面子的问题。专门会派喝酒厉害的人物陪他们吃好这顿饭。据传言,这天晚上,新娘子与自己的姐妹们所聊的话题很多的内容都是自己以前的那些花儿,是对过去的缅怀,也是对前路的期待。 这个晚上,是很难熬的。有好多的风俗。比如几点的时候,女方家要点香上烛(这个时间要根据女方家找算命先生具体算的时间为准)。时间到了,男方排人来接新娘了。在接亲的过程中,男方与女方有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新郎来到女方家之前,新郎的父母、亲人一定会在家里叮嘱“到了女方家,一定不能先喊人,要一句话不说”。然而到了女方家,女方当然不允许这个男人一句话不说,一定要他点头喊人之后才把女儿交出去。所以,虽然是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男方在这个时候一般都会屈服。因为人在屋檐

重庆风俗习惯

重庆风俗习惯 重庆风俗习惯(通用7篇) 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地域的民族风俗和一些饮食文化,那么重庆作为巴渝文化和陪都文化的发祥地,除了有着各种各样的美食和小吃的之外又有着什么样的风俗文化呢?随店铺一起去看看吧。 重庆风俗习惯篇1 一、日风俗介绍 重庆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俗,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大同小异。但由于重庆有五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两个既热情又传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节日。 心灵手巧的土家族人,在舞蹈上拥有非凡的天赋。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祈祷、喜庆活动。男女老少穿起节日的盛装,跳起欢快而热烈的摆手舞。一时间,满耳喧天鼓乐,满眼婆娑舞影。骁勇善战的苗族人,则对唱歌情有独钟。一年一度的“赶秋”,是苗族人大展歌喉的传统节日。青年男女还可以在“赶秋”节上,借歌声互表衷情。 二、祭祀、祈祷、喜庆活动 黔江地区的土家族,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有大型祭祀、祈祷、喜庆活动,其间要跳摆手舞。盛会时,热闹非凡,方圆数百里的土家人,男披西兰卡普,女着艳丽盛装,结队而来。摆手堂前,张灯结彩,巫师头戴凤冠高帽,腰系八幅罗裙,手摇铜铃司刀,手舞足蹈地进行指挥。三声炮响,鼓乐齐鸣,顿时歌声大作,男女相携,翩跹起舞,通宵达旦。“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动作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表现礼节仪式,劳动场景或战斗动作,节奏明快,舞姿优美,原始气息震慑人心。 三、苗族“赶秋” 苗家人能歌善舞,苗家的歌或高亢激昂,或清越婉转,人不见面歌见面,人人会歌,以歌问候,用歌叙事,凭歌寄情。歌,是苗族人

重庆传统节日的风俗

重庆传统节日的风俗 重庆是一个传统文化古老的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百年来一直被誉为“神州十大美食城市”之一,也是国家记忆保护单位。重庆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风俗仪式,其中,节日文化是最受人们喜爱的,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重庆传统节日及其相关的风俗习俗。 重庆节日中最受人们熟知和珍视的是端午节。端午节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端午节,重庆的民众便会在街上热闹非凡,他们按照传统习俗准备吃粽子,放风筝,打蜡香囊等。放风筝相信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为流传最广的乐器,也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一项活动,据说放风筝可以带来好运和祝福,而重庆的风俗要求放风筝的时候必须把红色的线绑在筝上,用以吉祥如意。 另一个最受欢迎的传统节日是中秋节,中秋节也被称为“月夜”或“嫦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古代,人们就会在中秋节和月夜时候一起赏月、赋诗、吃月饼,而传统习俗对于重庆民众也是一种深植其心的文化活动。重庆民众在中秋节会一起在某一天晚上赏月、吃月饼、赋诗,他们也会拿着月饼献给邻里,一起欢庆,以此传达友谊。 重庆还有更多的节日。如春节,这是重庆最流行的节日,每年元旦,重庆人民都会打扫他们家中的庙宇,然后按照习惯准备吃年夜饭、放烟花等,也会穿上新衣服,到街上购买新年物品,以庆祝新年的到来。此外,元宵节、腊八节、泼水节、龙舟节等节日也是重庆民众最

熟悉的节日之一,重庆民众都会按照传统习俗庆祝这些节日,并传承下来,使这些节日更加流行。 重庆传统节日的风俗及其饮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140 多年的发展历史。他们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文明,更有助于彰显我们民族精神的伟大,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凝聚人民的精神力量,进而保护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及独特优势。 重庆传统节日的风俗,不仅代表着重庆这个城市的精神,更代表着我们整个国家的文化,每个人都应该负责任地继承并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历史赋予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永不落幕。

重庆春节传统民俗

重庆春节传统民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重庆人民最热闹的日子。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重庆的民间传统民俗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重庆春节的传统民俗。 1. 年俗齐舞 春节期间,重庆的街头巷尾都充满了喜庆的氛围。人们喜欢穿着新装,戴上彩帽和红绸巾,沿街串巷,前往亲朋好友家拜年。穿红色衣服是为了驱邪避祸,红色袖口和彩帽上绣着吉祥图案,寓意着新年的美好。 2. 舞狮喜庆 重庆的春节不可缺少的传统节目之一就是舞狮。舞狮是由人们扮演狮子的头部和身体,在人们的操控下,做出各种灵活的动作。舞狮表演通常伴随着锣鼓声,热闹非凡。狮子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是能带来好运和吉祥的神兽,人们相信舞狮能驱邪祈福,为新年带来好运。 3. 贴年画 贴年画是重庆春节传统民俗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人们会在家门口和墙壁上贴上五彩斑斓的年画,寓意着新年紫禁城等地的传统民居而来,鲜艳的颜色和吉祥的图案让人倍感喜庆。年画通常刻有美丽的花鸟、神话故事或寓意吉祥的神兽,给人以美好和希望。

4. 祭灶迎财神 在重庆的春节传统民俗中,祭灶迎财神活动非常重要。人们相信财神会为他们带来财富和好运。在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在厨房里烧煮一些面食和饺子,以供财神享用。人们会在灶台上摆放各种水果、糖果和饼干,以示对财神的礼遇和敬意。 5. 赛龙舟庆丰收 在重庆的江河湖泊上,赛龙舟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人们会组织各种龙舟比赛,以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龙舟赛是一项古老的竞技活动,也是一种展示团队合作和勇气的体现。龙舟比赛寓意着希望一年的收成丰收,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总结: 重庆的春节传统民俗丰富多彩,每一项活动都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这些传统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是凝聚了重庆人民的情感和集体记忆。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重庆人民用传统民俗表达了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重庆春节习俗热闹非凡的年味传承

重庆春节习俗热闹非凡的年味传承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春节时展现出热闹非凡的年味,充满了浓厚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元素。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重庆人民热情洋溢,充分展示了他们对春节传统的深厚情感和独特的庆祝方式。 一、舞龙舞狮闹新春 春节期间,重庆的街头巷尾到处都可以看到舞龙舞狮的场景。传统的舞龙表演将舞者身披彩色的龙装,扭动身躯,翻飞起伏,寓意着龙腾九州、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舞狮则需要两名舞者共同演绎,其中一位舞者扮演狮头,另一位则扮演狮身,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模拟狮子的动作,展示狮子勇猛威武的形象。伴随着锣鼓声,舞龙舞狮队伍翩翩起舞,给整个城市带来了欢乐和祝福。 二、赏花灯庆团圆 重庆的春节庆祝活动中,花灯表演是一大亮点。每当夜幕降临,整个城市被五光十色的灯光照亮,各种造型各异的花灯散发出迷人的光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猜灯谜和龙炮灯。猜灯谜活动中,市民们可以猜测谜语,猜中者有机会获得精美的奖品,同时也增加了节日的氛围。而龙炮灯是一种独特的花灯形式,它结合了传统的舞龙和花灯制作工艺,以龙为主题,通过点火引爆,使得整个花灯呈现出绚丽的烟火效果。 三、品尝重庆火锅

重庆火锅是当地人春节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重庆火锅以麻、辣为主要口味,汤底采用了大量的香料和辣椒,吃起来辣而不腻,麻而不辣,清爽开胃。同时,火锅还融入了多种食材,如肉类、海鲜、蔬菜等,使得口味更加丰富多样。与家人、朋友一起围坐在火锅前,边品尝美食边聊天,成为了重庆人过年的一大乐事。 四、观看舞狮耍把式 在一些年夜宴会上,人们还可以欣赏到舞狮耍把式的表演。舞狮耍把式是一种具有高难度的表演形式,需要舞者具备出色的身体协调能力和技艺。舞者们不仅要表演精湛的狮子舞蹈动作,还要在表演过程中做出各种高难度的把式,如手把手、眼把眼等,在观众面前展示他们的技巧和魅力。观看这样的表演,既能欣赏到狮子舞的美妙,又能感受到表演者的精彩演出。 五、欢度庙会游园 春节期间,重庆还会举办各种传统的庙会和游园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庙会上,人们可以品尝到各式各样的特色小吃,购买到传统的年货,还能观看到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而游园活动则是一种放松和娱乐的方式,市民们可以在公园中散步、欣赏花卉、与家人共度时光,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在重庆过春节,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年味和传统文化的底蕴。各种热闹非凡的习俗,如舞龙舞狮、赏花灯、品尝火锅等,都为这个城市增添了欢乐和热情。重庆人民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和庆祝春节,彰显

重庆传统节日的风俗

重庆传统节日的风俗 重庆地处中国大陆西南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时尚新潮、民俗浓郁的多民族文化城市。重庆地区有着多种多样的传统节日,在传统节日中,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 首先,重庆各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就是春节。春节是全国各地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最主要的传统节日。在重庆,汉族的春节习俗和普通的汉族地区非常相似,人们会在春节前准备大量的食物、衣服、礼品等,以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此外,汉族人还会在春节期间穿上新衣服,把门窗贴上窗花,还有贴上吉祥语、祝福语等家庭装饰,这些都是传统的春节习俗。 其次,重庆有大量少数民族,他们的传统节日也是重庆的传统节日之一。例如,壮族的“三月三”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此,重庆的壮族同胞们在节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挂旗帜,女子们也会穿上传统的壮族服装,在村里游行。他们还会准备特色的朊桃饼和壮族四宝汤等食物,彼此互赠礼物,庆祝三月三。 此外,重庆地区还有其他传统节日,如彝族的端午节、苗族的亡灵节、瑶族的祭祖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特定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准备桂花糕,插艾蒿,喝雄黄酒,吃粽子;祭祖节,要准备米酒、肉馅米饼、茶叶蛋等,张灯结彩,贴春联,让老人家去庙宇祭祀。 最后,重庆各民族传统节日的风俗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涉及到礼仪习俗、文化活动、乡间用具、宗教仪式等。这些风俗习俗表达出

民族文化的精髓,是重庆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庆地区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痕迹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重庆传统节日的风俗繁多多样,从形式上看,有礼仪习俗、文化活动、乡间用具、宗教仪式等,表现出重庆多元文化的特点。正是这些风俗习俗,保持着重庆传统文化的精髓,使重庆穿越历史,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成为一座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之都,吸引着游客向往巴蜀,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多的推广和传承。

介绍重庆风俗

介绍重庆风俗 重庆,作为一个拥有着长久历史的城市,拥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这 里是一个地理位置独特的城市,聚集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群, 这样的碰撞和融合,使得重庆的风俗文化更加多元和独特。 一、婚礼习俗 在重庆,婚礼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件大事。在婚礼上,按照重庆的 传统习俗,新郎新娘要在去新家的路上,分别扮演上门客和“媳妇”。此外,在婚礼上还会有送礼车、撒喜糖等仪式。重庆的婚礼还有一项 非常有趣而颇具特色的仪式,那就是“掳香”。新娘在被新郎抱上门 梁后,要用净水弄一下新郎的脸,然后掏钱,因为在重庆那里,新郎 的脸被舀水弄湿后,代表着家庭将来的好运和发财。 二、餐饮文化 在重庆,餐桌文化也是比较强烈的。川渝的火锅、麻辣烫、烤鱼、小 面等美食都可以在重庆的街头巷尾找到。而在吃火锅的时候,又有 “唱戏”这一特别的文化。唱戏是指在吃火锅时,唱一些经典的戏曲 或者是流行歌曲,以此来拉近亲友之间的距离。在重庆,还有一种很 有特色的早餐——干煸豆角。干煸豆角有着香酥美味的口感,是每个 重庆人早餐的首选,而且他们还会在煮豆角的时候,煮上几片蒜和辣椒,让豆角更加可口。

三、民俗活动 在重庆,每到农历正月十五的时候,人们便会庆祝元宵节。重庆的元 宵节非常有趣,因为会有许多人在这一天玩起了“猜灯谜”的游戏。 当然,吃汤圆也是元宵节不可缺少的习俗。而端午节也是一个让人眼 前一亮的节日,当日,重庆的各个地方都会举行选手坐飞夹挑战活动。挑战成功的选手,便可以获得神兽麒麟的称号,成为当地的英雄人物。 重庆的风俗文化博大精深,这里面涵盖了很多方面,无法一一详述。 然而,无论在哪里,传统风俗文化都是一座城市最珍贵的财富,是一 种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这些独特的习俗和风俗,是重庆人的精神寄托,更是重庆历史和文化的象征,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和弘扬它们。

重庆春节拜年传统

重庆春节拜年传统 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大都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春节期间,重庆有着一系列独特的拜年传统。这些传统包括祭 祀祖先、拜访亲友、赏花灯等活动。本文将详细介绍重庆春节拜年传统。 一、祭祀祖先 在重庆的传统拜年习俗中,祭祀祖先被认为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在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会摆上一桌丰盛的祭祀祖先的祭品,如水果、 糕点等。全家人一起磕头行礼,祈祷祖先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幸福。这一传统既表达了对祖先的敬意,也寓意着祈求来年的吉祥和福寿。 二、拜访亲友 重庆人非常重视家庭和亲情。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亲自前往亲友家 拜年,表达对亲友的祝福和问候。这种拜访一般从大年初一开始,延 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在亲友家中,人们会相互交流近况、分享喜乐,同时也会互相赠送红包以及小礼物。这种拜年方式加强了人与人之间 的感情纽带,增进了亲友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三、赏花灯 春节期间,重庆各地都会搭建各种精美的花灯。花灯制作巧妙,形 状各异,栩栩如生。在晚上,亲朋好友会相约一起前往公园或广场欣

赏灯展。这些灯展不仅吸引了当地居民,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人们在灯光的照耀下,互相交谈欢笑,共同体验着春节的喜庆氛围。 四、庙会游玩 重庆的春节期间还有很多庙会,吸引着大量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游玩。在庙会中,人们不仅能品尝到各种美食,还能观看到丰富多彩的 表演,如舞狮、舞龙、杂耍等。此外,还有许多摊位贩卖各种商品和 手工艺品。庙会上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玩得开心,同时也感 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五、传统美食 春节期间,重庆各家各户都会准备丰盛的传统美食,如饺子、年糕、汤圆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火锅。重庆火锅作为当地的特色美食, 备受瞩目。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吃火锅,与亲友一起分享欢乐 时刻。火锅的热辣口感和丰富的食材,让人们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总结: 重庆春节拜年传统包括祭祀祖先、拜访亲友、赏花灯、庙会游玩以 及传统美食。这些传统活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氛围,也强 化了亲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每年的春节,重庆都会迎来游客和当地居 民的热闹场景,人们共同庆祝新年,祈求来年幸福安康。

介绍重庆风俗

介绍重庆风俗 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座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重庆的风俗特色。 重庆是山城,因此地理环境对重庆的风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庆人喜欢爬山,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许多人会选择到周边的山区进行登山活动。爬山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欣赏到重庆壮丽的山水风景。此外,重庆人喜欢在山上搭帐篷露营,体验大自然的美妙。 重庆的火锅文化是其最具代表性的风俗之一。重庆火锅以其辣味和麻味而闻名,吸引了无数的食客。重庆的火锅底料多种多样,有麻辣火锅、清汤火锅、酸辣火锅等等。在火锅的底部,人们会放入各种各样的食材,如肉类、蔬菜、豆腐等,慢慢煮熟后品尝。火锅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社交方式,家人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共同享受火锅的美味。 除了火锅,重庆的小吃也是一大特色。重庆的小吃种类繁多,有酸辣粉、豆花饭、烤鱼等等。酸辣粉是一道以宽粉为主料的传统小吃,以其酸辣可口而受到喜爱。豆花饭则是一道以豆腐脑为主料的小吃,配以米饭和各种配料,口感绵软,味道鲜美。烤鱼则是将鱼用各种调料腌制后烤制而成,鲜香美味。 重庆还有一个独特的风俗习惯,那就是“抓周”。抓周是重庆人在婴儿百日时的一种传统习俗。人们会在一个盒子里放入各种物品,

代表着不同的职业和命运,让婴儿去选择。比如,放入钢笔代表将来成为文人,放入算盘代表将来成为商人。这个习俗是希望给婴儿一个好的未来,也是家人们的祝福。 重庆还有一种独特的悼念方式,那就是“送葬行”。在重庆,人们送葬时会用一队人排成长龙形式,手持着佛珠或者白纸,沿街走到墓地。这个习俗是为了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重庆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富有特色。无论是爬山、火锅、小吃,还是抓周、送葬行,都反映了重庆人民的热情好客和独特的文化传承。如果你来到重庆,一定要体验这些特色风俗,感受重庆的独特魅力。

重庆过春节的风俗

重庆过春节的风俗 重庆过春节的风俗,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精彩组成部分,在重庆,人们对这个传统节日有着特殊的情感和习俗。 首先,在重庆,过春节前,人们就开始忙碌地准备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大年夜祭拜神佛的桌子,准备好糕点、水果、蔬菜等食品,用来祭拜神佛和访问亲友。家家户户也都会为室内装饰各种彩灯、春联、窗花,烘托出浓浓的春节气氛。 在重庆,新年之际,人们都很注重“元旦”。元旦第一天,人们都会去敬神佛,把牛羊送给神佛,表达对神佛的尊重。此外,人们还会贴春联,拜年、祭拜父母,又称“过年”。 此外,在重庆,过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叫“打拐子”,就是在新年前后,孩子们会穿上新衣服,拿着鞭炮,拿着糖果,去对方家门口拜年,然后拿着糖果回家。这个习俗也让孩子们在年夜有了一份特别的乐趣。 此外,重庆人也很注重“拜年”这一风俗,每家都会拜年,表达对远方亲友的问候和问候。当然,每家都会拜年,但是拜年的方式却不尽相同,有的人会给亲友送礼

物,有的人会给亲友烧纸钱,有的人会给亲友送上贺卡等等。 当然,在重庆,过春节也有大小吃的习俗,尤其是在大年夜,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各种美味佳肴,共同过一个欢乐而美食的年夜。人们会准备腊肉、火锅、馒头等等,大家一起围坐而食,共同度过一个难忘的年夜。 最后,在重庆,过春节也有一种习俗叫“拜年劳动”,就是人们在春节期间,会帮助穷人,捐款捐物,帮助他们过上更加幸福的新年。当然,这也是一种慈善的行为,能够给穷人带来帮助,让他们也能过上更加幸福的新年。 总之,重庆过春节的风俗,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也体现了人们对传统的尊重和热爱。重庆的春节文化,将永驻在人们的心中,也将持续传承下去,让这种传统文化更久远地传承下去。

老重庆春节习俗知多少

老重庆春节习俗知多少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是越来越高了,但对于过去的一些传统年节的习俗,却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漠了,实在是十分可惜,借着年底要到了,就让老黄历为你整理老重庆的一些春节习俗,准备迎接新的一年。 赏腊梅重庆人喜欢春节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其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从腊月开始,不论你到花市还是在普通街道,到处都能看到来自近郊的农民身背背笼,里面装满含苞待放的腊梅花。 腌腊肉、灌香肠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到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 赶场过年前,重庆人都会扎堆年货市场,买一大堆年货,准备过年亲戚朋友来自家拜年的时候,作为款待客人的东西。在市场上,乡亲们见了面都互相拜早年,相互送新年祝福。扫阳尘在祀灶前后至除夕,例有一次卫生大扫除,墙角床下及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均须于此日以扫帚清除干净;箱柜上的金属把手等,也应擦拭一新,甚俗起源甚古。 贴春联和年夜饭、守岁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年三十的一餐。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团团圆圆,共同迎接新年。 大年初一大年初一,重庆人不出门守在家里。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大年初一不能睡午觉,重庆人称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 大年初二开始拜年,重庆人称为“走人户”,意思就是到亲朋好友家里拜访。重庆人还喜欢初二之后吃“转转饭”,就是到亲戚之间轮流吃饭,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通常吃饭后打牌,大家一边打牌,一边聊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