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函数小结与复习 教学设计

函数小结与复习 教学设计

函数小结与复习 教学设计
函数小结与复习 教学设计

函数小结与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将全章的知识点加以复习,复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进一步认识函数模型及其价值,不断丰富建立模型和“数学化”的体验。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注意了下面两个方面:第一,既加强基础,又提高能力和发展智力;第二,既全面复习,又突出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结合数学实例说出函数及相关的基本概念,即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特点;

能从函数的各种表示中获得相应的信息,运用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本章内容的回顾与反思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函数模型及其价值,初步领悟“形”的直观性及数形结合的价值,从中体会到数学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形成从变化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意识,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所给条件或实际意义正确求得函数解析式和定义域。

难点: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点拨辅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这一章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模型——函数。在现实世界中,到处都有变化的量,函数是表达现实世界中数量之间变化规律的一种模型,它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回顾所学知识,进一步认识函数模型及其价值。

师:提出下列问题

1.举出现实生活中含有常量和变量的例子,并说明常量和变量的特征。

2.举出现实生活中具有函数关系的例子,并指明自变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谈谈你对确定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体会。

4.你能用几种方式表示一个函数?举例说明。

5.给定自变量的一个值,你是怎样求函数的值的?举例说明。

6.通过实例说明你是怎样画函数图像的。

7.从函数图像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对上述问题一一作答,对函数模型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师:针对学生不同回答补充说明,做适时点拨,与学生一起回忆本章主要内容。(课本P49)

向学生总结如下方法

(1)判断一个量是常量还是变量,要看具体的问题情境。

(2)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有函数关系,不能只看是否有关系式存在,还要看对于x的每一个值,y是否都有唯一的

值与它对应。如y=x>0),对于x的每个取值,y都有两个值与它对应,因此,这里的y不是x的函数。

(3)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时,应使所列代数式和实际问题有意义。

(4)函数的表示方法有列表法、图像法和表达式法。三种方法各有缺点,在实际问题中,经常三三种方法综合运用,来深入地研究函数的性质。

(5)函数图象不总是直线或曲线,有的图象是一条射线,有的图象是由一些孤立的点组成的(如当x只能取整数时),有的图象是线段,有的是线段但不包括端点等情况。

(6)画函数图像时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既要使自变量的取值具有普通的代表性,又不至于使自变量或对应的函数值太大或太小,以利于描点和全面反映图象情况,当图像有端点时,要注意端点是否有等号,有等号时画实心圆点,无等号时画空心圆圈。

二、范例讲解

师:给出如下例题,由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讲解补充。

例1 分别指出下列各关系式中的常量、变量、函数、自变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圆的面积公式S=2rπ(S是面积,r是半径);

(2)等腰三角形顶角与底角x的关系:y=180°-2x

解:(1)2,π是常量,S,r是变量,S是r的函数,r是自变量,r的取值范围是大于0的实数。

(2)2,180°是常量,y,x是变量,y是x的函数,xr是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0°

例2 函数y=x表示相同函数的是 [ ]

解:要判断两个函数是不是同一个函数,应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函数值的取值范围、函数关系式等三个方面来判断。A、B、C、D逐一判断后可得答案为D

注:学生通过此题可以练习如何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与如何进行函数判定。

例3 一水管已均匀的速度向容积为100立方米的空水池中注水,注水的时间t与注水的水量Q如下表;

请从表中找出t与Q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且求出t=5分15秒时水池的水量Q的值。

解:水是均匀流入池中的,速度为(4÷2)=2,即每分钟2立方米,函数解析式为Q=2t,自变量t为非负数。又因为水池容积为100立方米,时间不能超过100÷2=50(分钟),所以0≤t≤50。

当t=5分15秒时,Q=11

2510

42

?=。

即当t为5分15秒时,水量为

1

10

2

立方米。

三、练习:

课本复习题A组1,2,3,5 四、作业:

课本复习题A组4,6,8,9 五、板书设计

三角函数小结与复习教案

§4.12.2 小结与复习(二)、(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任意角的概念、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诱导公式; 2.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3.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二)能力目标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并会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和正切;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及恒等式证明; 5.会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画出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并在此基础上由诱导公式画出余弦函数的图象;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并通过它们的图象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性质;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 =A sin(ωx +?)的简图,理解A 、ω、?的物理意义; 6.会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 x 、arccos x 、arctan x 表示. (三)德育目标 1.渗透“化归”思想; 2.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3.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三角函数公式、三角函数(尤其是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三角公式,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通过讲解强化训练题目,加深对三角函数知识的理解,提高对三角函数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A 组 1.解:(1)∈+= =k k S ,24 {ππ ββZ },4 9,4,47πππ- (2)∈+- ==k k S ,232{ππββZ },3 10,34,32πππ-

二元一次方程组小结与复习教学设计教案

小结与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是第八章的章节复习课,是学生再认知的过程,因此本课教学时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从过程中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认识。首先让学生思考回答: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思路及基本方法。②列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然后师生共同讲评训练题;最后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练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熟练地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对本章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进一步感受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思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于实际的过程(由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经“逐步抽象”到建立方程组(实现数学化),由方程组的解再到实际问题的答案),体会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基本步骤。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反思消元法,进一步强化数学中的化归思想; 学会如何归纳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教学方法: 复习法,练习法。 重、难点 重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 难点:如何找等量关系,并把它们转化成方程。 解决办法:反复读题、审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相等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明确目标 前面已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组及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题,这一节课主要把这一部分内容小

结一下,并加以巩固练习。 (二)整体感知 本章含有两个主要思想:消元和方程思想。所谓方程思想是指在求解数学问题时,从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人手,找出相等关系,运用数学符号形成的语言将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或方程组),再通过解方程(组)使问题获得解决,方程思想是中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它的应用十分广泛。 (三)复习 通过提问学生一些相关问题,引导总结总结出本节的知识点,形成以下的知识网络结构图。 (四)练习 -5y=18 找学生写出它的五个解。 2. 4(x y1)3(1y)2 y x2 23 --=--?? ?+= ?? 分别用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求出它的解来。 答案: {x2y3== 号仓库与2号仓库共存粮450吨,现从1号仓库运出存粮的60%,从2号仓库运出存粮的40%,结果2号仓库所余的粮食比1号仓库所余的粮食多30吨。1号仓库与2号仓库原来各存粮多少吨 答案:设1号仓库存粮x吨,2号仓库存粮y吨。 解得 4.用1块A型钢板可制成2块C型钢板,1块D型钢板;用1块B型钢板可制成1块C 型钢板,2块D型钢板。现需15块C型钢板,18块D型钢板,可恰好用A型钢板,B型钢板各多少块 答案:设用x块A型钢板,用y块B型钢板。 解得 5.(我国古代问题)有大小两种盛酒的桶,已经知道5个大桶加上1个小桶可以盛酒3斛(斛,音hu是古代的一种容量单位),1个大桶加上5个小桶可以盛酒2斛。1个大桶、1个小桶分别可以盛酒多少斛 答案:设1个大桶可盛酒x斛、1个小桶分别可以盛酒y斛。 解得 (五)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的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

《三角函数》复习教案

《三角函数》复习教案 【知识网络】 学法: 1.注重化归思想的运用.如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的问题化归为锐角的三角函数的问题,将不同名的三角函数问题化成同名的三角函数的问题,将不同角的三角函数问题化成同角的三角函数问题等 2.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如讨论函数性质等问题时,要结合函数图象思考,便易找出解题思路和问题答案. 第1课 三角函数的概念 【学习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 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 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意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 掌握三角函数的符号法则. 【考点梳理】 考点一、角的概念与推广 1.任意角的概念:正角、负角、零角 2.象限角与轴线角: 与α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2|{Z k k ∈+=απββ 三角函数知识框架图

第一象限角的集合:{|22,}2 k k k Z π βπβπ<<+∈ 第二象限角的集合:{| 22,}2 k k k Z π βπβππ+<<+∈ 第三象限角的集合:3{|22,}2 k k k Z π βππβπ+<<+∈ 第四象限角的集合:3{| 222,}2 k k k Z π βπβππ+<<+∈ 终边在x 轴上的角的集合:{|,}k k Z ββπ=∈ 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2 k k Z π ββπ=+∈ 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2 k k Z π ββ=∈ 要点诠释: 要熟悉任意角的概念,要注意角的集合表现形式不是唯一的,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还要注意区间角与象限角及轴线角的区别与联系. 考点二、弧度制 1.弧长公式与扇形面积公式: 弧长l r α= ?,扇形面积21122 S lr r α==扇形(其中r 是圆的半径,α是弧所对圆心 角的弧度数). 2.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 180π=;180 10.017451()57.305718'180 rad rad rad π π = ≈=≈=; 要点诠释: 要熟悉弧度制与角度制的互化以及在弧度制下的有关公式. 考点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 定义:在角α上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 x y ,记r OP ==则sin y r α= , cos x r α=, tan y x α=,cot x y α=,sec r x α=,csc r y α=. 2. 三角函数线:如图,单位圆中的有向线段MP ,OM ,AT 分别叫做α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

-高中三角函数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四章 三角函数 一、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 1.角的概念的推广 (1)角的分类:正角(逆转) 负角(顺转) 零角(不转) (2)终边相同角:)(3600Z k k ∈+?=αβ (3)直角坐标系中的象限角与坐标轴上的角. 2.角的度量 (1)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概念 (2)换算关系:8157)180(1) (180'≈==οο ο π π弧度弧度 (3)弧长公式:r l ?=α 扇形面积公式:22 1 21r lr S α== 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y x x y x r r x y r r y = ===== ααααααcot tan sec cos csc sin 注:三角函数值的符号规律“一正全、二正弦、三双切、四余弦” 二、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式及诱导公式 (一) 诱导公式: α±? 2 k )(Z k ∈与α的三角函数关系是“立变平不变,符号 看象限”。如: ()?? ? ??--??? ??+απαπαπ25sin ;5tan ,27cos 等。 (二)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①平方关系1 cos sin 22 =+αα; α ααα22 22tan 11cos cos 1tan 1+=?= +②商式关系 α α α tan cos sin =;αααcot sin cos =③倒数关系1cot tan =αα;1sec cos ;1csc sin ==αααα。 (三) 关于公式1cos sin 22 =+αα的深化

() 2 cos sin sin 1ααα±=±; α ααcos sin sin 1±=±; 2 cos 2 sin sin 1α α α+=+ 如: 4cos 4sin 4cos 4sin 8sin 1--=+=+;4cos 4sin 8sin 1-=- 注:1、诱导公式的主要作用是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ο0~ο90角的三角函数。 2、主要用途: a) 已知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求此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①要注意题设中角的范围,②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求解会更方便); b) 化简同角三角函数式; 证明同角的三角恒等式。 三、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一)两角和与差公式 ()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 ()β 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μ=± ()β αβ 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μ±= ± (二)倍角公式 1、公式βαα cos sin 22sin = cos 2α= 2 2cos 1α + sin 2α= 2 2cos 1α - ααααα2222sin 211cos 2sin cos 2cos -=-=-= α αα2tan 1tan 22tan -= α α ααα sin cos 1cos 1sin 2 tan -= += )sin(cos sin 22?ααα++=+b a b a )sin ,(cos 2 2 2 2 b a a b a b += += ?? 注: (1)对公式会“正用”,“逆用”,“变形使用”。(2)掌握“角的演变”规律(3)将公式和其它知识衔接起来使用。(4)倍角公式揭示了具有倍数关系的两个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规律,可实现函数式的降幂的变化。 2、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能够解答的三类基本题型: (1)求值 ①“给角求值”:给出非特殊角求式子的值。仔细观察非特殊角的特点,找出和特殊角之间的关系,利用公式转化或消除非特殊角 ②“给值求值”:给出一些角得三角函数式的值,求另外一些角得三角函数式的值。找出已知角与所求角之间的某种关系求解 ③ “给值求角”:转化为给值求值,由所得函数值结合角的范围求出角。 ④ “给式求值”:给出一些较复杂的三角式的值,求其他式子的值。将已知式或所求式进行化简,再求之 三角函数式常用化简方法:切割化弦、高次化低次 注意点:灵活角的变形和公式的变形, 重视角的范围对三角函数值的影响,对角的范围要讨论

分式小结与复习 教学设计(三)

分式小结与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将全章的知识点加以复习,复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灵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注意了下面两个方面:第一,既加强基础,又提高能力和发展智力;第二,既全面复习,又突出重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记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灵活解答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系统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及知识内容. 进行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熟悉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约分、通分及四则混合运算皆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熟练掌握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 (2)熟练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 难点: (1)四则混合运算中的去括号及符号问题 (2)分式方程的验根问题. 对策:回顾知识内容,在做题时查漏补缺 教具准备 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回答问题 1.什么是分式?怎样的分式没有意义?

2.分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 3.分式的乘除法则与加减法则分别是什么? 4.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一般步骤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举手回答或一起回答,回顾本章主要内容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着画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学生活动:回顾知识,画出结构图,同桌交流,查漏补缺。结构图:

注意事项: 1.因为0不能做除数,所以只有当分式的分母不为0时,分时才有意义;当分子的值等于0而分母的值不为0时,分式的值才等于0。 2.对分式进行约分时,如果分子和分母是多项式,那么要先把分子和分母分解因式。 3.几个分式通分时,一般选取较简单的公分母。 4.分式运算的结果应尽可能简单。 二、范例讲解 师:依次给出题目,学生自己做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重点讲解 例1 当x 取什么数时,分式324 32---x x x (1)值为零?(2)分式有意义? 分析:提问. ⑴分式的分子、分母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式的值为零?(???≠=00分母分子) (2)分式的分子、分母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式有意义?(分母≠0) (3)分式的分子、分母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式的值为正?(分子、分母同号) 解: ()()321432432-+-=---x x x x x x ⑴当()()? ??≠-=+-032014x x x 即4=x 或1-≠x 时,分式值为零

高中部分三角函数知识点总结

★高中三角函数部分总结 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设α为任意一个角,点),(y x P 是该角终边上的任意一点(异于原点),),(y x P 到原点的距离为22y x r += ,则: )(tan ),(cos ),(sin y x x y x r x y r y ?=== 正负看正负看正负看ααα 2.特殊角三角函数值: sin30°=1/2 sin45°=√2/2 sin60°=√3/2 cos30°=√3/2 cos45°=√2/2 cos60°=1/2 tan30°=√3/3 tan45°=1 tan60°=√3 cot30°=√3 cot45°=1 cot60°=√3/3 sin15°=(√6-√2)/4 sin75°=(√6+√2)/4 cos15°=(√6+√2)/4 cos75°=(√6-√2)/4(这四个可根据sin (45°±30°)=sin45°cos30°±cos45°sin30°得出) sin18°=(√5-1)/4 (这个值 3.同角三角函数公式: αααααααααα αtan 1 cot ,sin 1csc ,cos 1sec 1cos sin ,cos sin tan 22= ===+= 4.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1))(;tan )2tan(,cos )2cos( ,sin )2sin(Z k k k k ∈=+=+=+απααπααπα (2);tan )tan(,cos )cos( ,sin )sin(απααπααπα=+-=+-=+ (3);tan )tan(,cos )cos(,sin )sin(αααααα-=-=--=- (函数名称不变,符号看象限)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 小结与复习 教案

第七章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知识结构图. 2.通过基本训练,巩固第六章所学的基本内容. 3.通过综合运用,加深理解第六章所学的基本内容,发展能力.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识结构图和基本训练. 2.难点:综合运用. 三、归纳总结,完善认知 1.平面直角坐标系是由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组成的,其中 水平的数轴称为_____或_____,竖直的数轴称为______或_____,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______.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坐标平面就被两条坐标轴分成四部分,分别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2.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作用: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______来表示了. 有序数对(x,y)叫做点P的_______(坐标(x,y)),其中x是_____,y是_______.建立 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来表示点,这就是所谓的坐标方法,坐标方法在数学中、在其它学科中、在现代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本章中我们学习了坐标方法的两种简单应用,一种应用是用坐标表示__________,另一种应用是用坐标表示________. 四基本训练,掌握双基 1.填空: (1)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____________,记作_________; (2)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________,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称为x 轴或________,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_______,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__________; (3)点A的横坐标是3,纵坐标是4,有序数对(3,4)叫做点A的_______;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将点(x,y)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将点(x,y)向上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将(x,y)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

初三三角函数复习教案-

教师:学生:年级:初三_学科:数学日期:星期:时段:一、课题1、锐角三角函数 二、教学目标1、了解正弦、余弦、正切的基本概念 2、掌握几个重要的三角函数值 3、三角函数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正弦、余弦、正切的基本概念 2、掌握几个重要的三角函数值 3、三角函数的应用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教授法、练习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基本知识点: 1、知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222 a b c += 2、如下图,在Rt△ABC中,∠C为直角,则∠A的锐角三角函数为(∠A可换成∠B): 定义表达式取值范围关系(A+B=90) 正 弦斜边 的对边 A A ∠ = sin 1 sin 0< A (∠A为锐角) B A cot tan= B A tan cot= A A cot 1 tan=(倒数) 1 cot tan= ?A A 余 切的对边 的邻边 A A A ∠ ∠ = cot cot> A (∠A为锐角) 3、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 90 cos( sin A A- ? = ) 90 sin( cos A A- ? = B A cos sin= B A sin cos=A 90 B 90 ∠ - ? = ∠ ? = ∠ + ∠ 得 由B A 对 邻 斜 A C B b a c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角函数》 【知识网络】 一、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 1、将沿x 轴正向的射线,围绕原点旋转所形成的图形称作角. 逆时针旋转为正角,顺时针旋转为负角,不旋转为零角 2、同终边的角可表示为 {}()360k k Z ααβ? =+∈g x 轴上角:{}()180k k Z αα=∈o g y 轴上角:{}()90180k k Z αα=+∈o o g 3、第一象限角:{}()036090360k k k Z αα? ?+<<+∈o g g 第二象限角:{}()90 360180360k k k Z αα??+<<+∈o o g g 第三象限角:{}()180360270360k k k Z αα? ?+<<+∈o o g g 第四象限角: {}()270 360360360k k k Z αα??+<<+∈o o g g 4、区分第一象限角、锐角以及小于90o 的角 第一象限角:{}()0360 90360k k k Z αα? ?+<<+∈o g g 锐角: {}090αα<

,2 4 , 0π απ ≤ ≤=k ,2 345, 1παπ≤≤=k 所以 2 α 在第一、三象限 6、弧度制:弧长等于半径时,所对的圆心角为1弧度的圆心角,记作1rad . 7、角度与弧度的转化:01745.0180 1≈=?π 815730.571801'?=?≈? = π 9、弧长与面积计算公式 弧长:l R α=?;面积:211 22 S l R R α=?=?,注意:这里的α均为弧度制. 二、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正弦:sin y r α=;余弦cos x r α=;正切tan y x α= 其中(),x y 为角α终边上任意点坐标,r = 2、三角函数值对应表: 3、三角函数在各象限中的符号

概率初步的小结与复习 教学设计-2020年秋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概率初步的小结与复习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对本章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建立知识体系,综合应用本章知识解决问题. 2.内容解析 本章在小学了解了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事件的概率,主要内容包括:随机事件和概率的有关概念,用列举法(包括列表法和画树状图法)求简单随机试验中事件的概率,利用频率估计概率. 由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复习概率的相关知识,建立本章的知识结构.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通过对事件的分类、概率的意义以及计算随机事件概率的方法等相关内容的梳理,形成本章的知识体系. (2)通过回顾用列举法求概率、用频率估计概率,进一步认识随机现象,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发展随机观念.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掌握本章的重点知识,能建立本章学习知识图.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前面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已经应用本章所学知识,这就要学生在复习课中既要对所

学的知识能够重新回忆出来,又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建构,建立起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起本章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 由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本章知识体系的建构.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梳理知识 活动 1 师生共同回顾本章知识学习流程. 追问回顾方程学习的过程.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完成本章知识学习流程图以及方程学习的过程. 设计意图:回顾学习流程,完成对知识的梳理. 2.例题讲解 例1在下列事件中,必然事件有_______;不可能事件有______;随机事件有______.(1)任意一个五边形的外角和等于 540°; (2)投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 100 次,正面朝上的次数为 50 次; (3)367 个同学参加一个聚会,他们中至少有两个同学的生日是同月同日;(4)正月十五雪打灯. 追问什么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你能举例说明吗?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完成此题,师生一起回顾什么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设计意图:通过本例题,复习事件的分类,以及如何判定事件的类型. 例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是1 (B)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是0

高三总复习-指对数函数题型总结归纳

指对函数 1比较大小,是指对函数这里很爱考的一类题型,主要依靠指对函数本身的图像性质来做题,此外,对于公式的理解也很重要。常用方法有建立中间量;估算;作差法;作商法等。 1、若π2log =a ,6log 7=b ,8.0log 2=c ,则( ) A.c b a >> B.c a b >> C.b a c >> D.a c b >> 2、三个数6log ,7.0,6 7.067 .0的大小顺序是( ) A.60.70.70.7log 66<< B.60.70.70.76log 6<< C.0.760.7log 660.7<< D.60.7 0.7log 60.76<< 3、设 1.5 0.90.48 12314,8 ,2y y y -??=== ? ?? ,则( ) A.312y y y >> B.213y y y >> C.132y y y >> D.123y y y >> 4、当10<> B.a a a a a a >> C.a a a a a a >> D.a a a a a a >> 5、设 1)3 1()31(31<<>x x b a ,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 A .10<<a 且1≠a ),则()f x 一定过点( ) A.无法确定 B.)3,0( C.)3,1( D.)4,2( 2、当10≠>a a 且时,函数()32-=-x a x f 必过定点( ) 3、函数0.(12>+=-a a y x 且)1≠a 的图像必经过点( ) 4、函数1)5.2(log )(-+=x x f a 恒过定点( ) 5、指数函数()x a x f =的图象经过点?? ? ??161,2,则a =( ) 6、若函数log ()a y x b =+ (0>a 且1≠a )的图象过)0,1(-和)1,0(两点,则b a ,分别为( ) A.2,2==b a B.2,2==b a C.1,2==b a D.2,2==b a 3针对指对函数图像性质的题

锐角三角函数复习优秀教学设计

锐角三角函数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正切概念;能正确的用siaA 、cosA 、tanA 表示直角三角形 中两边的比; 2、熟记功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3、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并能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 有关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复习,让学生学会将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的能 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师生共同活动,使学生在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巩固本章的知识体系,从而体会 数形结合、转化和方程等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三角函数的概念及有关计算,在实际问题中创设直角三角形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能利用三角函数解决综合性的问题;解直角三角形有关的计算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测评 1、如图,在直角坐标平面内,射线OA 与x 轴正半轴的夹角为α,如果OA=5, tan α=2,那么点A 的坐标是( ) A .(1,2) B .(2,1) C .(1, 5) D .(2,5) 第1题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 2、已知∠A 是锐角,且满足3tanA- 3=0,则∠A 的大小为( ) A .30° B .45° C .60° D .无法确定 3、已知α为锐角,tan α= 4 3 ,则sin α=( ) A 、54 B 、34 C 、53 D 、4 3 4、如图,A ,B ,C 是小正方形的顶点,且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sin ∠ABC 的值( ) A 、1 B 、 22 C 、 3 3 D 、2 5、如图1,在Rt△ABC 中,∠B=90°,∠ACB=45°,延长BC 到D ,使CD=AC ,则tan22.5°=( )A 、12+ B 、12- C 、 212+ D 、 2 1 2-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设计一些基础练习,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老师能了解学生的情况。 二、知识要点梳理 1、: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如图在Rt △ABC 中,∠C=90°,a 、b 、c 分别是其三边。 正弦sinA=__________。 余弦cosA =__________。正切tanA=__________。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专题复习

专题一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一、任意角、弧度制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弧度制的定义与公式: 定义: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 弧度记作rad. 公式 角的弧度数公式 r =α 角度与弧度的换算 ①rad 180 1π=? ② 弧长公式 扇形面积公式 2、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第一定义:设是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则 第二定义:设 是任意角,它的终边上的任意一点 P(x,y),则 . 考点1 三角函数定义的应用 例1 .已知角α的终边在直线043=+y x 上,则=++αααtan 4cos 5sin 5 . 变式:(1)已知角α的终边过点)30sin 6,8(? --m P ,且5 4 cos - =α,则m 的值为 . (2)在直角坐标系中,O 是原点,A (3,1),将点A 绕O 逆时针旋转90°到B 点,则B 点坐标为__________. (3)4tan 3cos 2sin 的值( ) A .小于0 B .大于0 C .等于0 D .不存在 考点2 扇形弧长、面积公式的应用 例 2.已知扇形的半径为10cm,圆心角为? 120,则扇形的弧长为 面积为 . 变式:已知在半径为10的圆O 中,弦AB 的长为10,则弦AB 所对的圆心角α的大小 为 ,α所在的扇形弧长 为 ,弧所在的弓形的面积S 为 .

二、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诱导公式 1、1cos sin 2 2=+αα α αcos tan = 2、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例1.已知α是三角形的内角,且.5 cos sin =+αα (1)求αtan 的值; (2)把α α22sin cos 1 +用αtan 表示出来,并求其值. 变式:1、已知α是三角函数的内角,且3 1 tan -=α,求ααcos sin +的值. 2、已知.34tan -=α(1)求α αααcos 2sin 5cos 4sin +-的值;(2)求αααcos sin 2sin 2 +的值. 3.若cos α+2sin α=-5,则tan α=________.

分式的小结与复习 教学设计(一)

分式的小结与复习教学设计(一) 一、教材分析:分式的主要内容是与分数的有关内容对比着学习的.复习时应加强这种对比.从比较高的层次上认识分数与分式及其有关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以提高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质量.具体说来, 1.分式的概念和分式的基本性质是学习本章的基础.这一点,如果在一开始,虽然作了说明,学生还体会不深的话,那么在学完本章各项内容之后,在小结与复习中,再一次提出这一问题,学生应该有较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对于分式概念,主要是搞清楚分式与分数的区别以及分式何时有意义的问题.对于分式的基本性质,则主要是在分式变形和运算中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 2.分式四则运算法则可以对比分数四则运算法则得出,这一点学生应深切体会.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具体的分式运算往往可以归结为整式的运算,当然还要注意分式基本性质与符号法则的运用. 3.公式变形的基本思想,在今后教学及其他各科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公式变形往往可以归结为解有字母已知数的方程,解含有字母已知数的方程和解只含有数字已知数的方程类似,只是要注意字母允许值的范围,这一点,在现阶段不作要求.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结合具体问题的讨论,逐步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不难的.本章是打个初步基础,不应过高要求. 二、教学建议: 回顾知识内容,在做题时查漏补缺。在复习小结时,还是应当结合典型问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思想: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将全章的知识点加以复习,复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灵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注意了下面两个方面:第一,既加强基础,又提高能力和发展智力;第二,既全面复习,又突出重点。 四、重点:熟练掌握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 难点:四则混合运算中的去括号及符号问题 五、教学目标 1、经历总结本章的知识结构及知识内容过程.进一步培养反思的学习习惯。 2、熟记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熟练地进行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 3、约分、通分及四则混合运算皆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美,可进一步体会。 六、教学方法 类比猜想,讲练结合

《锐角三角函数复习》教学设计

锐角三角函数复习 毛永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熟记30°、45°、60°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函数值. 2.能够正确地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的度数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的度数. 3.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锐角三角函数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 【情感态度】 通过解直角三角形复习,体会解直角三角形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结构: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本章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1.正弦的概念: 在直角三角形中,我们把锐角α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作角α的正弦.记作sinα,即:sinα=角α的对边/斜边. 2.余弦的概念: 在直角三角形中,我们把锐角α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作角α的余弦.记作cosα.即 cosα=角α的邻边/斜边. 3.正切的概念: 在直角三角形中,我们把锐角α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作角α的正切.记作tanα,即:tanα=角α的对边/角α的邻边 4.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5.三角函数的概念: 我们把锐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统称为角α的锐角三角函数. 6.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已知元素求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作解直角三角形. 7.仰角、俯角的概念: 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作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作俯角. 8.坡度的概念: 坡面的铅垂高度与水平前进的距离的比叫作坡度(或坡比);记作i,坡度通常用l∶m的形式;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作坡角,记作α.坡度越大,坡角越大,坡面就越陡.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忆本章所学的有关概念,知识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求下列各式的值: (1)1﹣2sin230°; (2)sin45°cos30°﹣cos45°sin30°; (3); (4) 【解答】解:(1)原式=1﹣2×()2 =1﹣2× =1﹣ =;

初中三角函数知识点总结(中考复习)

初中三角函数知识点总结(中考复习)

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点总结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 2、如下图,在Rt△ABC中,∠C为直角,则∠A的锐角三角函数为(∠A可换成∠B): 3、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4、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 A 90 B 90 ∠ - ? = ∠ ? = ∠ + ∠ 得 由B A C

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5、0°、30°、45°、60°、90°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重要) 6、正弦、余弦的增减性: 当0°≤α≤90°时,sin α随α的增大而增大,cos α随α的增大而减小。 7、正切、余切的增减性: 当0°<α<90°时,tan α随α的增大而增大,cot α随α的增大而减小。 1、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已知边和角(两个,其中必有一边)→所有未知的边和角。 依据:①边的关系:2 2 2 c b a =+;②角的关系:A+B=90°;③边角关系:三角函数的定义。(注意:尽量避免使用中间数据和除法) 2、应用举例:

(1)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俯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角。 仰角铅垂线 水平线 视线 视线俯角 (2)坡面的铅直高度h 和水平宽度l 的比叫做坡度 (坡比)。用字 母i 表示,即h i l =。坡度一般写成1:m 的形式,如1:5i =等。 把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记作α(叫做坡角),那么tan h i l α==。 3、从某点的指北方向按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的水平角,叫做方位角。如图3,OA 、OB 、OC 、OD 的方向角分别是:45°、135°、225°。 4、指北或指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 线所成的小于90°的水平角,叫做方向角。如图4,OA 、OB 、OC 、OD 的方向角分别是:北偏东30°(东北方向) , 南偏东45°(东南方向), 南偏西60°(西南方向), 北偏西60°(西北方向)。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整理 一、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i h l =h l α

三次备课第20章小结与复习教学设计

《数据的分析》单元小结教学设计 原创:旬阳县兰滩中心学校 张安兵 修改:吕河初级中学 王丽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数据的分析全章的复习课,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回顾与思考、交流 探讨和教师指导的途径让学生明白《数据的分析》全章知识网络结构,通过基础训练、概念变式 练习、开放探究等活动进行查缺补漏和拓展延伸;在具体教学时我安排揭示课题,提出要求;问 题诱导,重组建构;基础训练,查补缺漏;变式开放,巩固提高;推荐作业、延伸拓展五个教学 活动,使用PPT 课件辅助教学。 二、学情分析: 从认知基础看,学生全程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知道各种统计图表的意义 和作用,会画各种统计图描述数据,能够从扇形、条形统计图、频数分布直方图中获取数据信息, 具有自觉运用数据信息进行决策的意识, 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和方差等反映数据集中 趋势和稳定性的统计特征量有了全面了解,能够正确进行。学生在用样本估计总体这方面还要加 强训练,以及对方差的计算和应用方面也要加强。 教科书接着用了四个问题的形式出示了“回顾与思考” ,“回顾与思考”首先对本章内容所 涉及到的统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进行了概述,然后又以问题的形式对本章主要内容: (加权)平 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和方差进行了回顾。 1、举例说明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 在生活和生产中,为了解总体的情况,我们经常采用从总体中抽取样本,通过对样本的调 查,获得关于样 本的数据和结论,再利用样本的结论对总体进行估计。例如,要了解一批灯泡的 平均使用寿命,一批产品质量的稳定情况等,需要利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 2、 举例说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3、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举例说明加权平均数中“权”的意义。 4、 举例说明极差和方差是怎样刻画数据的波动情况的。 由于本章是本套教科书统计部分的最后一章,因此本章复习时应有一定的综合性,在数据 的处理这个大环 境下进行复习,不仅要复习分析数据的策略和方法,对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等 各个环节所学的方法和策略也应该进行整理和提高,是学生对统计调查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三、教材分析: 数据的代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位 数 数据的分析,按照数据的代表、 的代表及数据的波动,第二个层次是用样本估计总, 平均数 20^第 152 数据的数动分为两, 个层次 ifi 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 了本章知识结极差通过两条 线展示 用 样, 用样本平均数诂 本章隶属于“计总体平均数 对于 本节 的 — 诂 计一 i,一…”,“— '出本章内容的 展开顺序(横向箭头) 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用横本方差诂 '计总体方差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复习教案

必修4 第一章 三角函数 复习(一) 一、 基本知识 1、任意角:(1)正角:按逆时针旋转所形成的角 (2)负角:按顺时间旋转所形成的角 (3)零角:没有旋转(始边和终边重合) 2、象限角:终边所在象限 3、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360 n n Z βα=+?∈o 4、弧度制和角度制的转化:180 rad π=o 5、弧长公式:1 2 l R α= 扇形面积公式:21 2 S R lR α== (1)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22sin cos 1αα+= sin tan cos α αα = (2)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公式一:角度制:sin()sin 360k αα+??= 弧度制: sin(2)sin k απα+= ααcos )360cos(=??+k cos(2)cos k απα+= ααtan )360tan(=??+k tan(2)tan k απα+= 公式二:角度制:sin(180sin αα?+=-) 弧度制:sin(sin παα+=-) cos(180cos αα?+=-) cos(cos παα+=-) ααtan 180tan(=+?) ααπtan tan(=+) 公式三: sin()sin αα-=- cos()cos αα-= tan()tan αα -=- 公式四:角度制:ααsin 180sin(=-?) 弧度制:ααπsin sin(=-) cos(180cos αα?-=-) cos(cos παα-=-) ααtan 180tan(-=-?) ααπtan tan(-=-) 公式五:角度制:sin(90)cos αα-=o 弧度制: sin()cos 2π αα-= cos(90)sin αα-=o cos()sin 2π αα -= 公式六:角度制:sin(90)cos αα+=o 弧度制: sin()cos 2 π αα+= cos(90)sin αα +=-o cos()sin 2π αα +=- 8、周期函数:

初中三角函数知识点总结(中考复习)

初中三角函数知识点总结(中考复习)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a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a 的平方。 2 2 2 c b a =+ 2、如下图,在Rt △ABC 中,∠C 为直角,则∠A 的锐角三角函数为(∠A 可换成∠B): 4、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5、0°、30°、45°、60°、90°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重要) 6 当0°≤a ≤90°时,sin a 随a 的增大而增大,cos a 随a 的增大而减小。 7、正切、余切的增减性: 当0°

仰角 铅垂线 水平线 视线 视线 俯角 (2)坡面的铅直高度和水平宽度的比叫做坡度(坡比)。用字母表示,即。坡度一般写成的形式,如a等。 把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记作(叫做坡角),那么。 3、从某点的指北方向按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的水平角,叫做方位角。如图3,OA、OB、OC、OD 的方向角分别是:45°、135°、225°。 4、指北或指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小于90°的水平角,叫做方向角。如图4,OA、OB、OC、OD的方向角分别是:北偏东30°(东北方向),南偏东45°(东南方向), 南偏西60°(西南方向),北偏西60°(西北方向)。 反比例函数知识点整理 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1、解析式: a 其他形式:①a②a 例1.下列等式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 a (2) a (3)xy=21(4) a (5) a (6) a (7)y=x-4 例2.当m取什么值时,函数a是反比例函数? 例3.若函数a是反比例函数,且它的图像在第二、四象限,则a的值是___________ 例4.已知函数y=y1+y2,y1与x成正比例,y2与x成反比例,且当x=1时,y=4;当x=2时,y =5 (1)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当x=-2时,求函数y的值 2.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满足:a 例1.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m,2)和(-2,3)则m的值为 例2.下列函数中,图像过点M(-2,1)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是( ) a a 例3.如果点(3,-4)在反比例函数 a 的图象上,那么下列各点中,在此图象上的是() A.(3,4) B. (-2,-6) C.(-2,6) D.(-3,-4) 例4.如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3,-1),那么函数的图象应在() A.第一、三象限 B.第二、四象限 C.第一、二象限 D.第三、四象限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