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墙下条形基础结构计算书

墙下条形基础结构计算书

墙下条形基础结构计算书
墙下条形基础结构计算书

墙下有筋条基(b=1300)计算书一、设计依据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①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②

二、计算信息

构件编号: JC-1 计算类型: 验算截面尺寸

1. 几何参数

墙宽bo=300mm

基础水平长度B1=650mm B2=650mm

基础总高度H=1000mm

as=40mm

ho=960mm

2. 材料信息

墙体材料: 混凝土

基础砼等级: C35 ft=1.57N/mm2fc=16.7N/mm2

基础钢筋级别: HRB400 fy=360N/mm2

3. 计算信息

结构重要性系数: γo=1.0

基础埋深: dh=1.400m

基础及其上覆土的平均容重: γ=20.000kN/m3

最小配筋率ρmin=0.150%

4. 作用在基础顶部荷载标准组合值

Fk=2400.000kN Mk=0.000kN*m Vk=0.000kN

5.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2000.000kPa

三、计算参数

1. 基础计算长度 By=1m

2. 基础总宽 Bx=B1+B2=0.650+0.650=1.300m

3. 基础底面积 A=Bx*By=1.300*1.000=1.300m2

4. Gk=γ*Bx*By*dh=20.000*1.300*1.000*1.400=36.400kN

G=1.35*Gk=1.35*36.400=49.140kN

四、计算作用在基础底部弯矩值

Mdk=Mk+Vk*H=0.000+(0.000)*1.000=0.000kN*m

Md=M+V*H=0.000+(0.000)*1.000=0.000kN*m

五、验算地基承载力

1. 验算轴心荷载作用下地基承载力

pk=(Fk+Gk)/A=(2400.000+36.400)/1.300=1874.154kPa

因γo*pk=1.0*1874.154=1874.154kPa≤fa=2000.000kPa

轴心荷载作用下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

因Mdk=0 Md=0 不用验算偏心荷载

六、基础受弯计算

1. 计算ex

en=(B2+B1)/2-B2=(0.650+0.650)/2-0.650=0.000m

ex=(Md+(F+G)*en)/(F+G)

=(0.000+(2400.000+49.140)*0.000)/(2400.000+49.140)

=0.000m

2. 计算地基承载力

因|ex|≤Bx/6 小偏心

Pmax=(F+G)/A*(1+6*|ex|/Bx)

=(2400.000+49.140)/1.300*(1+6*|0.000|/1.300)

=1883.954kPa

Pmin=(F+G)/A*(1-6*|ex|/Bx)

=(2400.000+49.140)/1.300*(1-6*|0.000|/1.300)

=1883.954kPa

因ex<0

P=Pmin+(B2+bo/2)*(Pmax-Pmin)/Bx

=1883.954+(0.650+0.300/2)*(1883.954-1883.954)/1.300)

=1883.954kPa

3. 计算弯矩

墙体材料为混凝土

a1=B1-bo/2=0.650-0.300/2=0.500m

a2=B2-bo/2=0.650-0.300/2=0.500m

a=max(a1,a2)=max(0.500,0.500)=0.500m

MI=1/6*a2*(2*Pmax+P-3*G/A)

=1/6*0.5002*(2*1883.954+1883.954-3*49.140/1.300)

=230.769kN*m

七、基础受剪计算

1. 计算剪力

pk=(Fk+Gk)/B=(2400.0+36.4)/1.3=1874.15kN/m

Vs=0.5m*pk=0.5m*1874.15=937.1kN

2. 计算截面高度影响系数βhs

βhs=(800/h0)1/4=(800/1000.0)1/4=0.94

3. 剪切承载力验算

Ao=B*h0 =1000000.00mm2

γo*Vs=937.1kN≤0.7βhs ftAo=0.7*0.94*1.57*1000000.0=1033.1kN

受剪承载力验算满足要求!

八、配筋计算

1. 计算基础底板X方向钢筋

Asx=γo*MI/(0.9*ho*fy)

=1.0*230.77*106/(0.9*960*360)

=741.9mm2

Asxmin=ρmin*By*H=0.150%*1000*1000=1500.0mm2

Asx=max(Asx, Asxmin)=max(741.9, 1500.0)=1500mm2

Asx1=Asx/By=1500/1000=1500mm2/m

14@100, 实配面积为1539mm2/m。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计算公式_secret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计算 1、工程量计算内容和步骤 a 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包括:挖槽、垫层、混凝土条形基础、钢筋、砖基础、地圈梁、防潮层、回填土、余土外运等。 b 外墙的长度按中到中5 内墙的长度按内墙净长和(不考虑工作面的)槽净长 2、定额规定: a 定额规定混凝土条形基础大放脚的T形接头处的重叠工程量要扣除。扣除办法是选择有代表性接头,计算出一个重合的混凝土体积,然后乘以接头个数,得出总重合体积,再从混凝土基础工程量中扣除(V1、V2) b 定额中长钢筋搭接规定为:Φ25内的8M一个接头,Φ25以上的6M一个接头,搭接长度为30d(30×钢筋直径d),圆钢筋加弯钩长12.5d 3、T形接头重合体积计算公式:(扣除重合部分体积V1、V2) 重合体积V1=〖基础底部宽度(B1)-墙厚〗÷2×与其相交的基础底部宽度(B2)×搭接长方体高度(h1) 重合体积V2=棱台高度(h2)÷6×〖[基础棱台上宽(b1)-墙厚(a)]÷2×与其相交的基础棱台上宽(b2)+[基础底宽-墙厚(a)]÷2×与其相交的基础的底宽(b2)+[基础棱台上宽(b1)-墙厚(a)]÷2+[基础底宽(B1)-墙厚(a)]÷2×[与其相交的基础棱台上宽(b2)+与其相交的基础底宽(B2)] 附:b1――外墙基础的棱台宽度,通常b1=b2 v1 v2 v3(v3通常不需计算)图示如下:

4、工程量计算程序公式: 首先,列L墙、L槽表: a、第一套算式:各断面基础分别计算工程量,然后合算。 ○11-1断面基础工程量: □A挖槽工程量: 槽长(L槽)×〖槽底部宽(B)+2×工作面宽度(C)〗×挖槽深度(H挖)+槽长(L槽)×放坡系数(K)×挖槽深度的平方(H挖2)=?立方 □B(C10)混凝土垫层工程量: 槽长(L槽)×槽内垫层宽(B)×垫层厚=?立方

条形基础计算书

A 轴柱下条形基础设计 基础布置及尺寸确定 本设计采用天然地基,地质资料如下表所示,本人计算A 轴条形基础 表9-1 地基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综合表 表9-2 A 轴柱内力(恒载+活载标准值)统计 ∑=?+?=m kN M k · 32.61271.6558.9 ∑=?+?=kN N k 75.3335285.364521.521 ∑-=?+?-=kN V k 11.39)228.4511.6( 底层墙重: KN l g k 89.15964.21.245.06285.04.21.25.765.4812.7=???+????-??=∑ (1)条形基础沿三条纵向柱列分别设置。 (2)条形基础两端各伸出柱边外:

m m l 150.1,125.15.44 1 410取=?=,基础总长:6×+2×=29.3m (3)基础高度 1125mm ~75041~61=?? ? ??=l h ,取h=800 mm (4)基础梁宽 mm b 500100400100=+=+=柱宽 (5)基础埋深 m d 7.18.05.04.0=++= (6)基础底宽 ()2/59.127 .145 .0101925.019)5.02/4.0(18m kN r m =?-+?++?= 查规范,因为 e>,得0=b η,0.1=d η 2/11.1455.07.159.120.1130)5.0()3(m kN d r b r f f m d b ak a =-? ?+=-+-+=)(ηη ()() m d r f l N B G a k 03.145.01025.12011.1453.2989.15975.3335=?-?-?+= -+≥∑底层墙重 取B=2m 基础承载力验算 9.2.1 A 轴持力层承载力验算 基底平均压力: 2 2/11.145/80.8945 .01025.12023.2989.15975.3335m kN f m kN A G F p a k k k =<=?+?+?+=+= ()()2 22/13.1742.1/481.1002 3.298.011.3932.61680.896m kN f m kN lB h V M A G F w M A G F p a k k k k k k k kMax =<=??+?+ =+++=++= ∑∑ 综上,持力层地基承载力满足。 9.3 A 轴基础梁设计

墙下条形基础设计例题.doc

目录 课程设计任务书 (1) 教学楼首层平面图 (4) 工程地质条件表 (5) 课程设计指导书 (6) 教学楼首层平面大图 (19)

《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目的 1、了解一般民用建筑荷载的传力途径,掌握荷载计算方法; 2、掌握基础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明确基础有关构造; 3、初步掌握基础施工图的表达方式、制图规定及制图基本技能。 二、设计资料 工程名称:中学教学楼,其首层平面见附图。 建筑地点: 标准冻深:Z0 = 地质条件:见附表序号 工程概况:建筑物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采用纵横墙承重方案。建筑物层数为四~六层,层高3.6m,窗高2.4m,室内外高差为0.6m。教室内设进深梁,梁截面尺寸 b×h=250×500mm,其上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墙体采用机制普通砖MU10, 砂浆采用M5砌筑,建筑物平面布置详见附图。 屋面作法:改性沥青防水层 20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220mm厚(平均厚度包括找坡层)水泥珍珠岩保温层 一毡二油(改性沥青)隔气层 20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或180mm厚) 20mm厚天棚抹灰(混合砂浆), 刷两遍大白 楼面作法:地面抹灰1:3水泥砂浆20mm厚 钢筋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或180mm厚) 天棚抹灰:混合砂浆20mm厚 刷两遍大白 材料重度:三毡四油上铺小石子(改性沥青)0.4KN/m2 一毡二油(改性沥青)0.05KN/m2 塑钢窗0.45KN/m2 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 1.88KN/m2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180mm厚 2.37KN/m2 水泥砂浆20KN/m3 混合砂浆17KN/m3 浆砌机砖19KN/m3 水泥珍珠岩制品4KN/m3 钢筋混凝土25 KN/m3

某框架结构柱下条形基础设计讲解

某框架结构柱下条形基础设计(倒梁法) 一、设计资料 1、某建筑物为7层框架结构,框架为三跨的横向承重框架,每跨跨度为7.2m ;边柱传至基础顶部的荷载标准值和设计值分别为:Fk=2665KN 、Mk=572KN ?M 、Vk=146KN ,F=3331KN 、M=715KN ?M 、V=182KN ;中柱传至基础顶部的荷载标准值和设计值分别为:Fk=4231KN 、Mk=481KN ?M 、Vk=165KN ,F=5289KN 、M=601KN ?M 、V=206KN 。 2、根据现场观察描述,原位测试分析及室内试验结果,整个勘察范围内场地地层主要由粘性土、粉土及粉砂组成,根据土的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共分为7层,具体层位及工程特性见附表。勘察钻孔完成后统一测量了各钻孔的地下水位,水位埋深平均值为0.9m ,本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无腐蚀性。 3、根据地质资料,确定条基埋深d =1.9m ; 二、内力计算 1、基础梁高度的确定 取h =1.5m 符合GB50007-2002 8.3.1柱下条形基础梁的高度宜为柱距的 11 ~48 的规定。 2、条基端部外伸长度的确定 据GB50007-2002 8.3.1第2条规定外伸长度宜为第一跨的0.25倍考虑到柱端存在弯矩及其方向左侧延伸0.250.257.2 1.8l m m =?= 为使荷载形心与基底形心重合,右端延伸长度为ef l ,ef l 计算过程如下:

a . 确定荷载合力到E点的距离 o x: 333137.2528927.271526012182 1.52206 1.52 3331252892 o x ??+??-?-?-??-??= ?+? 得 182396 10.58 17240 o x m == b . 右端延伸长度为 ef l: (1.8 2.77.2210.58)2 1.87.23 2.24 ef l m =++?-?--?= 3、地基净反力 j p的计算。 对E点取合力距即:0 E M ∑=, 2 2.24 2.2433317.2352897.23(25.64 2.24)0.5(71526012)(1821.522061.52)0 2 j j p p ??+??+??--?-?+?-??+??= 即271.2712182396672.3751 j j KN p p m =?= 4、确定计算简图 5、采用结构力学求解器计算在地基净反力Pj作用下基础梁的内力图 A B C D E F 1089.25 1804.25 2868.92 -2020.41 3469.922946.05 -1149.01 3547.05 971.85 -2180.78 1686.85 弯矩图(KN·M)

条形基础设计计算书

一、设计资料: 1、本设计的任务是设计一多层办公楼的钢筋混凝土柱下条形基础,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均为b×h=500mm×600mm,柱的平面布置如下图所示: 2、办公楼上部结构传至框架柱底面的荷载值标准值如下表所示: 注:表中轴力的单位为KN,弯矩的单位为KN.m;所有1、2、3轴号上的弯矩方向为逆时针、4、5、6轴号上的弯矩为顺时针,弯矩均作用在h方向上。 3、该建筑场地地表为一厚度为1.5m的杂填土层(容重为17kN/m3),其下为粘土层,粘土层承载力特征值为F ak=110kPa,地下水位很深,钢筋和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自定请设计此柱下条形基础并绘制施工图。 二、确定基础地面尺寸: 1、确定合理的基础长度: 设荷载合力到支座A的距离为x,如图1:则: x= ∑∑ ∑+ i i i i F M x F = 300 700 700 700 700 350 )5. 17 300 14 700 5. 10 700 7 700 5.3 700 0( + + + + + +? + ? + ? + ? + ? + =8.62m

图1 因为x=8.62m ? 2 1 a=0.5?17.5=8.75m , 所以,由《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8.3.1第2条规定条形基础端部应沿纵向从两端边柱外伸,外伸长度宜为边跨跨距的0.25:0.30倍取a 2=0.8m(与 4 1 l=0.25?3.5=0.875m 相近)。 为使荷载形心与基底形心重合,使基底压力分布较为均匀,并使各柱下弯矩与跨中弯 矩趋于均衡以利配筋,得条形基础总长为: L=2(a+a 2-x)=2?(17.5+0.8-8.62)=19.36m ≈19.4m a 1=L-a-a 2=19.4-17.5-0.8=1.1m 2、确定基础底板宽度b : 竖向力合力标准值: ∑Ki F =350+700+700+700+700+300=3450kN 选择基础埋深为1.8m ,则 m γ=(17?1.5+0.3?19)÷1.8=17.33kN/m 3 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 ()5.0-+=d f f m d ak a γη=110+1.0?17.33?(1.8-0.5)=132.529kN 由地基承载力得到条形基础b 为: b ≥ )20(d f L F a Ki -∑= ) 8.120529.132(4.193450 ?-?=1.842m 取b=2m ,由于b ?3m ,不需要修正承载力和基础宽度。 a2 a a1

柱下条形基础计算方法与步骤

柱下条形基础简化计算及其设计步骤 提要:本文对常用的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的近似计算及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相互关系作了一些叙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具体步骤,并附有柱下条基构造表,目的是使基础设计工作条理清楚,方法得当,既简化好用,又比较经济合理。 一、适用范围: 柱下条形基础通常在下列情况下采用: 1、多层与高层房屋无地下室或有地下室但无防水要求,当上部结构传下的荷载较大,地基的承载力较低,采用各种形式的单独基础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 2、当采用单独基础所需底面积由于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基础的限制而无法扩展时。 3、地基土质变化较大或局部有不均匀的软弱地基,需作地基处理时。 4、各柱荷载差异过大,采用单独基础会引起基础之间较大的相对沉降差异时。 5、需要增加基础的刚度以减少地基变形,防止过大的不均匀沉降量时。 其简化计算有静力平衡法和倒梁法两种,它们是一种不考虑地基与上部结构变形协调条件的实用简化法,也即当柱荷载比较均匀,柱距相差不大,基础与地基相对刚度较 件下梁的计算。 二、计算图式 1、上部结构荷载和基础剖面图 2、静力平衡法计算图式 3. 倒梁法计算图式 三、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1. 确定合理的基础长度 为使计算方便,并使各柱下弯矩和跨中弯矩趋于平衡,以利于节约配筋,一般将偏心地基净反力(即梯形分布净反力)化成均布,需要求得一个合理的基础长度.当然也可直接根据梯形分布的净反力和任意定的基础长度计算基础. 基础的纵向地基净反力为: j j i p F bL M bL min max =±∑∑62

式中 P jmax ,P jmin —基础纵向边缘处最大和最小净反力设计值. ∑F i —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合力设计值(不包括基础自重和其上覆土重,但包括其他局部均布q i ). ∑M—作用于基础上各竖向荷载(F i ,q i ),纵向弯矩(M i )对基础底板纵向中点产生的总弯矩设计值. L —基础长度,如上述. B —基础底板宽度.先假定,后按第2条文验算. 当P jmax 与P jmin 相差不大于10%,可近似地取其平均值作为均布地基反力,直接定出基础悬臂长度a 1=a 2(按构造要求为第一跨距的1/4~1/3),很方便就确定了合理的基础长度L ;如果P jmax 与P jmin 相差较大时,常通过调整一端悬臂长度a 1或a 2,使合力∑F i 的重心恰为基础的形心(工程中允许两者误差不大于基础长度的3%),从而使∑M 为零,反力从梯形分布变为均布,求a 1和a 2的过程如下: 先求合力的作用点距左起第一柱的距离: 式中, ∑M i —作用于基础上各纵向弯矩设计值之和. x i —各竖向荷载F i 距F 1的距离. 当x≥a/2时,基础长度L=2(x+a 1), a 2=L-a-a 1. 当x

墙下条形基础设计例题.

《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目的 1、了解一般民用建筑荷载的传力途径,掌握荷载计算方法; 2、掌握基础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明确基础有关构造; 3、初步掌握基础施工图的表达方式、制图规定及制图基本技能。 二、设计资料 工程名称:中学教学楼,其首层平面见附图。 建筑地点: 标准冻深:Z0 = 地质条件:见附表序号 工程概况:建筑物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采用纵横墙承重方案。建筑物层数为四~六层,层高3.6m,窗高2.4m,室内外高差为0.6m。教室内设进深梁,梁截面尺寸 b×h=250×500mm,其上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墙体采用机制普通砖MU10, 砂浆采用M5砌筑,建筑物平面布置详见附图。 屋面作法:改性沥青防水层 20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220mm厚(平均厚度包括找坡层)水泥珍珠岩保温层 一毡二油(改性沥青)隔气层 20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或180mm厚) 20mm厚天棚抹灰(混合砂浆), 刷两遍大白 楼面作法:地面抹灰1:3水泥砂浆20mm厚 钢筋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或180mm厚) 天棚抹灰:混合砂浆20mm厚 刷两遍大白 材料重度:三毡四油上铺小石子(改性沥青)0.4KN/m2 一毡二油(改性沥青)0.05KN/m2 塑钢窗0.45KN/m2 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 1.88KN/m2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180mm厚 2.37KN/m2 水泥砂浆20KN/m3 混合砂浆17KN/m3 浆砌机砖19KN/m3 水泥珍珠岩制品4KN/m3 钢筋混凝土25 KN/m3

屋面、楼面使用活荷载标准值 附表—2 黑龙江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表

柱下条形基础设计计算书

柱下条形基础课程设计计算书 由平面图和荷载可知A 、D 轴的基础受力情况相同,B 、C 轴的基础受力情况相同。所以在计算时,只需对A 、B 轴的条形基础进行计算。 一、A 、D 轴基础尺寸设计 1、确定基础底面尺寸并验算地基承载力 由已知的地基条件,地下水位埋深12m ,假设基础埋深1.55m (基础底面到室外地面的距离),持力层为粘土层。 (1)求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查得0=b η,0.1=d η, 3180.518 1.05 18/1.55 m kN m γ?+?= = (0.5)160 1.018(1.550.5)178.9a ak d m f f d kPa ηγ=+-=+??-= (2)初步确定基础宽度 条形基础轴线方向不产生整体偏心距,设条形基础两端均向外伸出0.25 5.4 1.35m ?= 基础总长57 5.40.25259.7l m =+??= 则基础底面在单位1m 长度内受平均压力 1864.73 282.536.6k F kN = = 则基础底面在单位1m 长度内受平均弯矩 83.50 12.656.6 k M kN m = =? 282.53 1.87178.918 1.55 k a G F b m f d γ≥ ==--? 考虑偏心荷载的作用,取b=2.5m 。 (3)计算基底压力并验算 基底处的总竖向荷载为: 282.5318 1.0 1.55 2.5352.28k k F G kN +=+???= 基底总弯矩为:83.50k M kN m =? 偏心距为:83.50 2.5 0.2370.417352.2866 k k k M l e m m F G = ==<==+ 基底平均压力为:352.28 140.9178.92.5 1.0 k k k a F G p kPa f kPa A +===<=? 基底最大压力为: max 660.2371140.91201.04 1.2214.682.5k k a e p p kPa f kPa l ????? =+=?+=<= ? ???? ?满 足条件。

条形基础计算书

A轴柱下条形基础设计 9.1基础布置及尺寸确定 本设计采用天然地基,地质资料如下表所示,本人计算A轴条形基础 表9-1地基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综合表 表9-2 A轴柱内力(恒载+活载标准值)统计 M k9.58 5 6.71 2 61.32kN m N k521.21 5 364.85 2 3335.75kN V k (6.11 5 4.28 2) 39.11kN 底层墙重: g k l 7.812 4.5 6 7.5 2.1 2.4 0.285 6 0.45 2.1 2.4 6 159.89KN (1) 条形基础沿三条纵向柱列分别设置。 (2) 条形基础两端各伸出柱边外: 1 1 — Io — 4.5 1.125m,取1.150m,基础总长:6X 4.5+2X 1.15=29.3m 4 4 (3) 基础高度

1 1 h ---------- l 750 ~ 1125mm ,取 h=800 mm 6 4 (4) 基础梁宽 b 柱宽 100 400 100 500mm (5) 基础埋深 d 0.4 0.5 0.8 1.7m (6) 基础底宽 18 (0.4/2 0.5) 19 0.25 19 10 0.45 2 r m 12.59kN/m 1.7 查规范,因为 e >0.85,得b 0, d 1.0 f a f ak b r(b 3) d r m (d 0.5) 130 1.0 12.59 (1.7 0.5) 145.11kN /m 2 厂 N k 底层墙重 3335.75 159.89 d B - 1.03m l f a r G d 29.3 145.11 20 1.25 10 0.45 取 B=2m 9.2基础承载力验算 9.2.1 A 轴持力层承载力验算 基底平均压力: 2 2 89.80kN/m f a 145.11kN/m M k F k G k 6 M k V k h 2 w A I B 2 “ "6 61.32 39.11 0.8 89.80 29.3 2 2 2 100.481kN /m 1.2 f a 174.13kN /m 综上,持力层地基承载力满足。 9.3 A 轴基础梁设计 9.3.1基础梁荷载计算 表9-3 A 轴内力(恒+活设计值)统计 P k F k G k A 3335.75 159.89 29.3 2 20 1.25 10 0.45 P kMax F k G k A

砖混结构墙下条形基础设计实例

墙下条形基础设计实例 根据设计资料、工程概况和设计要求,教学楼采用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基础材料选 用C25混凝土,f t mm HPB235钢筋,f y2102口高。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见附图 -1所示。下面以外纵墙(墙厚)基础为例,设计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一)确定基础埋深 =Li ,丨卜,r ' l:= ._ 粉质粘土 £. = irN/rr d,-lH.7KN/ 1= 已知哈尔滨地区标准冻深乙=2m,工程地质条件如附图-1所示: 附图-1 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初步选择第二层粉质粘土作为持力层。根据地基土的天然含水量以及冻结期间地下水位低于冻结面的最小距离为8m平均冻胀率n =4,冻胀等级为川级,查表 7-3,确定持力层土为冻胀性土,选择基础埋深d =。 (二)确定地基承载力 1 、第二层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

24 19 0.5 29 19 d s (1 ) 1 2.71 9.8 (1 0.24) 10.75 18.7

查附表-2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 aK = KPa 按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N=6,查附表-3 , f aK = 二者取较小者,取 f aK = 2、第三层粘土地基承载力 27 9 8 (1 °.29 )i 0.9 18 P 29 21 爲 0.75 31.5 21.5 查附表-2, f aK =135 KPa,按标准贯入锤击数查表 取 f aK =135 KPa 。 3、修正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根据持力层物理指标 e =, I L =,二者均小于。 查教材表4-2 (五)计算上部结构传来的竖向荷载 F K 对于纵横墙承重方案,外纵墙荷载传递途径为: 屋面(楼面)荷载T 进深梁T 外纵墙T 墙下基础T 地基 -3, f aK =145 KPa,二者取较小者, d m (d 17 1 18.7 0.6 1.6 3 17.63KN /m 0.5) 162.5 1.6 17.63 (1.6 0.5) 193.5KP a

柱下条形基础内力计算(zhang)

一、柱下条形基础的计算 1. 倒梁法 倒梁法假定上部结构是刚性的,柱子之间不存在差异沉降,柱脚可以作为基础的不动铰支座,因而可以用倒连续梁的方法分析基础内力。这种假定在地基和荷载都比较均匀、上部结构刚度较大时才能成立。此外,要求梁截面高度大于1/6柱距,以符合地基反力呈直线分布的刚度要求。 倒梁法的内力计算步骤如下: (1).按柱的平面布置和构造要求确定条形基础长度L ,根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基础 底面积A ,以及基础宽度B=A/L 和截面抵抗矩6/2 BL W =。 (2).按直线分布假设计算基底净反力n p : min max n n p p W M A F i i ∑±∑= (4-12) 式中 ∑i F 、∑i M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作用在条形基础上的竖向力(不 包括基础和回填土的重力)总和,以及对条形基础形心的力矩值总和。 当为轴心荷载时, n n n p p p ==min max 。 (3).确定柱下条形基础的计算简图如图4-13,系为将柱脚作为不动铰支座的倒连续梁。 基底净线反力 B p n 和除掉柱轴力以外的其它外荷载(柱传下的力矩、柱间分布荷载等)是 作用在梁上的荷载。 (4).进行连续梁分析,可用弯矩分配法、连续梁系数表等方法。 (5).按求得的内力进行梁截面设计。 (6).翼板的内力和截面设计与扩展式基础相同。 倒连续梁分析得到的支座反力与柱轴力一般并不相等,这可以理解为上部结构的刚度对基础整体挠曲的抑制和调整作用使柱荷载的分布均匀化,也反映了倒梁法计算得到的支座反力与基底压力不平衡的缺点。为此提出了“基底反力局部调整法”,即将不平衡力(柱轴力与支座反力的差值)均匀分布在支座附近的局部范围(一般取1/3的柱跨)上再进行连续梁分析,将结果叠加到原先的分析结果上,如此逐次调整直到不平衡力基本消除,从而得到梁的最终内力分布。由图4-14,连续梁共有n 个支座,第i 支座的柱轴力为i F ,支座反力为i R ,左右柱跨分别为1-i l 和i l ,则调整分析的连续梁局部分布荷载强度i q 为: 边支座)1(n i i ==或 3 /)(1)1(0) (1)(1)(1n n n n n l l R F q +-= + (4-13a ) 中间支座)1(n i << i i i i i l l R F q +-= -1)(3 (4-13b ) 当i q 为负值时,表明该局部分布荷载应是拉荷载,例如图4-14中的2q 和3q 。 倒梁法只进行了基础的局部弯曲计算,而未考虑基础的整体弯曲。实际上在荷载分布和地基都比较均匀的情况下,地基往往发生正向挠曲,在上部结构和基础刚度的作用下,边柱和角柱的荷载会增加,内柱则相应卸荷,于是条形基础端部的基底反力要大于按直线分布假设计算得到的基底反力值。为此,较简单的做法是将边跨的跨中和第一内支座的弯矩值按计算值再增加20%。

(整理)墙下条形基础设计例题.

0/s y y a M f b h =??目 录 课程设计任务书 (1) 教学楼首层平面图 (4) 工程地质条件表 (5) 课程设计指导书 (6) 教学楼首层平面大图 (19) 0/s y y a M f b h =?? 0.5(1s r =?+ /KN m

《地基与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目的 1、了解一般民用建筑荷载的传力途径,掌握荷载计算方法; 2、掌握基础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明确基础有关构造; 3、初步掌握基础施工图的表达方式、制图规定及制图基本技能。 二、设计资料 工程名称:中学教学楼,其首层平面见附图。 建筑地点: 标准冻深:Z0 = 地质条件:见附表序号 工程概况:建筑物结构形式为砖混结构,采用纵横墙承重方案。建筑物层数为四~六层,层高3.6m,窗高2.4m,室内外高差为0.6m。教室内设进深梁,梁截面尺寸 b×h=250×500mm,其上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墙体采用机制普通砖MU10, 砂浆采用M5砌筑,建筑物平面布置详见附图。 屋面作法:改性沥青防水层 20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220mm厚(平均厚度包括找坡层)水泥珍珠岩保温层 一毡二油(改性沥青)隔气层 20mm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或180mm厚) 20mm厚天棚抹灰(混合砂浆), 刷两遍大白 楼面作法:地面抹灰1:3水泥砂浆20mm厚 钢筋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或180mm厚) 天棚抹灰:混合砂浆20mm厚 刷两遍大白 材料重度:三毡四油上铺小石子(改性沥青)0.4KN/m2 一毡二油(改性沥青)0.05KN/m2 塑钢窗0.45KN/m2 混凝土空心板120mm厚 1.88KN/m2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180mm厚 2.37KN/m2 水泥砂浆20KN/m3 混合砂浆17KN/m3 浆砌机砖19KN/m3 水泥珍珠岩制品4KN/m3 钢筋混凝土25 KN/m3

柱下条形基础计算书2016

1. 工程概况及设计资料 某柱下条形基础,所受外荷载大小及位置如图1.1所示。柱采用C40混凝土,截面尺寸800800mm mm ?。地基为均质粘性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60ak a f KP =,土的重度 319/KN m γ=。地基基础等级:乙级。地下防水等级:二级。 图1.1 2. 基础宽度计算 基础埋深定为2m 。总竖向荷载值 1000180014004000ki N KN KN KN KN =++=∑ 180********.5 5.334000N KN m KN m e m KN ?+?= = 假设两端向外延伸总长度为3m ,则 4.56313.5L m m m m =++= 地基底面以上土的加权重度3 19/m KN m γ= 查得《地基规范》中对于粘性土: 1.6d η=,0.3b η=

持力层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3(0.5)160 1.619/(20.5)205.6a ak d m a a f f d m KP KN m m m KP ηγ=+-=+??-=()()3 4000 1.789205.620/ 2.013.5ki a G a N KN b m f d l KP KN m m m γ≥ = =--??∑取 2.0b m = 3. 两端外伸长度验算即地基承载力验算 320/ 2.013.5 2.01044k G KN m m m m KN =???= 400010445044ki k N G KN KN KN +=+=∑ 80ki M KN m =?∑ 800.0155244N G KN m e m KN +?= = 113.5 5.445 1.3052l m m ??=-= ??? 213.5 5.055 1.6952l m m ??=-= ??? 5244194.22205.62.013.5ki k k a a a N G KN p KP f KP bl m m +== =<=?∑ ,max ,min 6195.58 1.2246.7524460.015(1)(1)2.013.513.5192.860 ki k k N G a a a k a N G p e KP f KP KN p bl l m m KP ++>=?= ± =±=?>∑

条形基础计算书

扩展条形基础设计(KTJ-1) 项目名称构件编号日期 设计校对审核 执行规范: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本文简称《混凝土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本文简称《地基规范》----------------------------------------------------------------------- 1.设计资料: (1)已知条件: a.控制信息: 墙数:单墙 墙宽:240 mm 墙轴线左边宽度:120 mm 输入荷载类型:标准值 转换系数:1.35 墙竖向力:235.07 kN/m 墙弯矩:0.00 kN.m/m b.设计信息: 基础类型:锥型一阶混凝土等级:C20 受力筋级别:HRB335 保护层厚度:40 第一阶尺寸: 总宽度:1870 mm 高度:250 mm 轴线左边宽度:935 mm 轴线右边宽度:935 mm 第二阶尺寸: 总宽度:675 mm 高度:200 mm 轴线左边宽度:310 mm 轴线右边宽度:365 mm 砖脚宽度:60 mm 砖脚高度:120 mm 垫层挑出宽度:100 mm 垫层厚度:100 mm c.地基信息: 基础埋置深度:1.500 m 地坪高差:0.150 m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68.00 kPa (2)计算内容: 1.地基承载力验算。 2.基础冲切承载力验算。 3.基础抗剪承载力验算。 4.基础抗弯承载力计算。 2.反力计算: 说明:弯矩以绕基础中心,瞬时针方向为正,逆时针方向为负 荷载偏心在基础中心线右侧为正,反之为负 基底面积:A = b×L = 1.87×1.00 = 1.87 m2 平均埋深:H = 1.500-0.150/2 = 1.425m (1)荷载标准值时基底全反力-用于验算地基承载力 F k = 235.07 kN G k = γ A H = 20.00×1.87×1.425 = 53.30 kN 墙上的轴力对基底中心的偏心距e1 = 0.000m

条形基础设计计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d1593451.html, 条形基础设计计算 作者:马家幸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7期 摘要:六层以下住宅结构目前广泛采用的砖混结构型式,设计人员往往认为其结构型式简单,重视不够,以致引起建筑物沉降过大或不均匀沉降,甚至开裂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设计人员重视,认真学习规范才能够得以避免。 关键词:墙下条形基础条形基础宽度条形基础修正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六层以下住宅结构目前广泛采用的砖混结构型式,条形基础。设计人员往往认为其结构型式简单,重视不够,尤其对基础设计没有足够的重视,往往会引起建筑物沉降过大或不均匀沉降,甚至开裂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设计人员重视,认真学习规范才能够得以避免。下面就砖混结构的条形基础作如下的分析。 条形基础分为墙下和柱下条形基础,墙下条形基础是挡土墙下或六层以下的砖混结构常用的基础形式,其横剖面可以是矩形或筑成台阶形。有时为了增强桥柱下基础的承载能力,将同一排若干个柱子的基础联合起来,也就成为柱下条形基础。 条形基础的适用范围:由于条形基础具有抗弯刚度较大,调整不均匀沉降能力较强,且有能将所承受的集中柱荷载较均匀地分布到整个基底面积上的优点,因此可适用以下范围:1)当地基较软弱,承载力较低,而荷载较大时,或地基压缩性不均匀时;2)当采用单独基础所需底面积由于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基础的限制而无法扩展时;3)各柱荷载差异过大,采用单独基础会引起基础之间较大的相对沉降差异时;4)当上部结构对基础沉降较敏感,有可能产生较大的次应力或影响使用功能时。 但就我目前进行的结构设计计算中,大部分结构的基础均采用墙下条形基础,下面就我在设计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加以概括讨论,为以后更科学的设计计算提供一些方便。 设计中,墙下条形基础通常可以采用两种型式:无筋条形基础和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其中不配筋基础材料具有较好的抗压性能,但是抗拉、抗剪强度都不高,设计时必须保证其拉应力和剪应力不超过相应的材料强度设计值。目前多层砌体结构当基础宽度不大于2.5m时,通常采用该基础形式。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的抗弯和抗剪性能良好,所以其多应用在竖向荷载较大、地基不高以及受由水平方向的力及力矩的情况下。本文中,针对无筋条形基础在非抗震情况下进行具体的分析讨论。 一、基础埋深的确定

砖混结构墙下条形基础设计实例

砖混结构墙下条形基础 设计实例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墙下条形基础设计实例 根据设计资料、工程概况和设计要求,教学楼采用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基础材料选用C25混凝土,=t f mm 2;HPB235钢筋,=y f 210N/mm 2.。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见附图-1所示。下面以外纵墙(墙厚)基础为例,设计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一)确定基础埋深 已知哈 尔滨地区标准冻深Z o =2m,工程地质 条件如附图-1所示: 附图-1 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初步选择第二层粉质粘土作为持力层。根据地基土的天然含水量以及冻结期间地下水位低于冻结面的最小距离为8m ,平均冻胀率η=4,冻胀等级为Ⅲ级,查表7-3,确定持力层土为冻胀性土,选择基础埋深d=。 (二)确定地基承载力 1、第二层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 查附表-2,地基承载力特征值aK f = KPa 按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6,查附表-3,aK f =二者取较小者,取aK f = 2、第三层粘土地基承载力

查附表-2,aK f =135 KPa ,按标准贯入锤击数查表-3,aK f =145 KPa ,二者取较小者,取aK f =135 KPa 。 3 、修正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根据持力层物理指标e =, I L =,二者均小于。 查教材表4-2 =b η,=η (五)计算上部结构传来的竖向荷载 K F 对于纵横墙承重方案,外纵墙荷载传递途径为: 屋面(楼面)荷载→进深梁→外纵墙→墙下基础→地基 附图2 教学楼某教室平面及外墙剖面示意图 1、外纵墙(墙厚)基础顶面的荷载,取一个开间为计算单元(见附图-2) (1) 屋面荷载 恒载: 改性沥青防水层: m 2 1:3水泥沙浆20m m 厚: ?20=m 2 1:10 水泥珍珠岩保温层(最薄处100mm 厚+找坡层平均厚120mm ): ×4=m 2 改性沥青隔气层: m 2 1:3水泥沙浆20mm 厚: ×20=m 2 钢混凝土空心板120mm 厚: m 2 混合沙浆20mm 厚: ×17=m 2 ————————————————————————————————————

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设计实例

一、独立基础设计 基础设计地基承载力标准值KPa f k 80=,基础埋深为-1.500m ,地基承载力设计值KPa f 88801.1=?=,基础砼采用C20。KN N 3.139=,KN V 6.197=。 4.25 .120883.1390=?-=?-≥d f N A G γ 8.420=A ,取296.82.38.2m A =?=。 验算: f mm N <=?+?=255.455.1202 .38.23.139σ f mm N 1.1912.38.26 11.14.1975.1202.38.23.13922m ax <=???+?+?=σ 01.02.38.26 11.14.1975.1202.38.23.13922 m in ≈=???-?+?=mm N σ 基础底板配筋: ))(2(12 1max '21j j I a l a M σσ++= m KN ?=?+?++???=21.68)2.315.26161)(46.0275.08.22(05.11212 26 48.531460 3109.01021.68mm A sI =???= 配 φ150@12。 ))(2()'(48 1min max '2j j II b b a l M σσ++-= )061)(46.021.12.32()]46.0275.0(8.2[48 12+?++???+-?= m KN .09.12= 26 7.96) 12460(3109.01009.12mm A sI =-???= 按构造构造配筋。 冲切验算: KN F l 9.133)8.22.35.1203.139(8 .22.305.18.2=???+???= 4602)246027007002460211001100(1.16.06.00???+++?++??=h U f m t

柱下条形基础内力计算(zhang)

柱下条形基础内力计算 (z h a n g)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柱下条形基础的计算 1. 倒梁法 倒梁法假定上部结构是刚性的,柱子之间不存在差异沉降,柱脚可以作为基础的不动铰支座,因而可以用倒连续梁的方法分析基础内力。这种假定在地基和荷载都比较均匀、上部结构刚度较大时才能成立。此外,要求梁截面高度大于1/6柱距,以符合地基反力呈直线分布的刚度要求。 倒梁法的内力计算步骤如下: (1).按柱的平面布置和构造要求确定条形基础长度L ,根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确定基础底面积A ,以及基础宽度B=A/L 和截面抵抗矩6/2 BL W =。 (2).按直线分布假设计算基底净反力n p : min max n n p p W M A F i i ∑±∑= (4-12) 式中 ∑i F 、∑i M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作用在条形基础上的 竖向力(不包括基础和回填土的重力)总和,以及对条形基础形心的力矩值总和。当为轴心荷载时,n n n p p p ==min max 。 (3).确定柱下条形基础的计算简图如图4-13,系为将柱脚作为不动铰支座的倒连续梁。基底净线反力B p n 和除掉柱轴力以外的其它外荷载(柱传下的力矩、柱间分布荷载等)是作用在梁上的荷载。 (4).进行连续梁分析,可用弯矩分配法、连续梁系数表等方法。 (5).按求得的内力进行梁截面设计。 (6).翼板的内力和截面设计与扩展式基础相同。 倒连续梁分析得到的支座反力与柱轴力一般并不相等,这可以理解为上部结构的刚度对基础整体挠曲的抑制和调整作用使柱荷载的分布均匀化,也反映了倒梁法计算得到的支座反力与基底压力不平衡的缺点。为此提出了“基底反力局部调整法”,即将不平衡力(柱轴力与支座反力的差值)均匀分布在支座附近的局部范围(一般取1/3的柱跨)上再进行连续梁分析,将结果叠加到原先的分析结果上,如此逐次调整直到不平衡力基本消除,从而得到梁的最终内力分布。由图4-14,连续梁共有n 个支座,第i 支座的柱轴力为i F ,支座反力为i R ,左右柱跨分别为1-i l 和i l ,则调整分析的连续梁局部分布荷载强度i q 为: 边支座)1(n i i ==或 3 /)(1)1(0)(1)(1)(1n n n n n l l R F q +-=+ (4-13a ) 中间支座)1(n i << i i i i i l l R F q +-= -1) (3 (4-13b ) 当i q 为负值时,表明该局部分布荷载应是拉荷载,例如图4-14中的2q 和3q 。 倒梁法只进行了基础的局部弯曲计算,而未考虑基础的整体弯曲。实际上在荷载分布和地基都比较均匀的情况下,地基往往发生正向挠曲,在上部结构和基础刚度的作用下,边柱和角柱的荷载会增加,内柱则相应卸荷,于是条形基础端部的基底反力要大于按直线分布假设计算得到的基底反力值。为此,较简单的做法是将边跨的跨中和第一内支座的弯矩值按计算值再增加20%。

条形基础工程量计算方式

条形基础工程量计算方式 条形基础计算方法 (1)素土垫层工程量 外墙条基素土工程量=外墙素土中心线的长度×素土的截面积 内墙条基素土工程量=内墙素土净长线的长度×素土的截面积 (2)灰土垫层工程量 外墙条基灰土工程量=外墙灰土中心线的长度×灰土的截面积 内墙条基灰土工程量=内墙灰土净长线的长度×灰土的截面积 (3)砼垫层工程量 外墙条基砼垫层基础=外墙条形基础砼垫层的中心线长度×砼垫层的截面积 内墙条基砼垫层基础=内墙条形基础砼垫层的净长线长度×砼垫层的截面积(4)条形基础工程量 外墙条形基础的工程量=外墙条形基础中心线的长度×条形基础的截面积 内墙条形基础的工程梁=内墙条形基础净长线的长度×条形基础的截面积 注意:净长线的计算①砖条形基础按内墙净长线计算 ②砼条形基础按分层净长线计算 有些地区(天津)计算规则规定,条形基础以地圈梁顶为分界线,这就造成了计算墙体时候必须加上+-0.000以下的高度;而且一个工程条形基础同时出现不同标高的圈梁时候,计算墙体时候必须区分出墙的底标高,对手工造成了麻烦。(5)、砼垫层模板 ①计算方法之一:天津2004年建筑工程预算基价砼垫层模板按砼垫层以体积计算。 ②计算方法之二:有的地区定额规则的砼垫层模板=砼垫层的侧面净长×砼垫层高度 (6)、砼条基模板 ①计算方法之一:天津2004年建筑工程预算基价砼条基模板按砼条基以体积计算。 ②计算方法之二:有的地区定额规则的砼条基模板=砼条基侧面净长×砼条基高度 . (7)、地圈梁工程量 外墙地圈梁的工程量=外墙地圈梁中心线的长度×地圈梁的截面积 内墙地圈梁的工程梁=内墙地圈梁净长线的长度×地圈梁的截面积 (8)、地圈梁模板 ①计算方法之一:天津2004年建筑工程预算基价地圈梁模板按地圈梁以体积计算。 ②计算方法之二:有的地区定额规则的地圈梁模板=地圈梁侧面净长×地圈梁高度 (9)基础墙工程量 外墙基础墙的工程量=外墙基础墙中心线的长度×基础墙的截面积 内墙基础墙的工程梁=内墙基础墙净长线的长度×基础墙的截面积 (10)基槽的土方体积 基槽的土方体积=基槽的截面面积×基槽的净长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