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步练习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步练习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步练习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步练习01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选择题

1.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从此中国历史揭开崭新的篇章。假如,你作为一名小记者要参与新中国筹建大会的报道工作,请问,你应该到下列哪个城市去采访最合适( )

A.北平B.南京C.上海D.延安

2.“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

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

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

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听到这首歌,自豪之情油然而生。自豪之余,我们不禁想到决定五星红旗为国旗的是( )

A.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开国大典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首歌里的“人民的大救星”是指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 )

A.朱德

B.周恩来

C.刘少奇

D.毛泽东

4.2011年10月1日,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日,她已经成立( )

A.50周年B.55周年C.62周年D.65周年

5.五星红旗第一次冉冉升起,孙爷爷和家人齐集天安门经历的活动是( )

A.开国大典B.中华民国的成立

C.南京国民政府成立D.武汉国民政府的成立

6.下列有关开国大典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

②毛泽东宣告新中国成立

③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④鸣礼炮49响

⑤命令解放军进军西藏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②③④⑤

7.( 2011·淮安模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每年“十一”长假成为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旅游的时节,规定十一长假依据的历史事件是( )

A.新中国成立B.占领南京,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C.西藏和平解放D.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

8.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60周年庆典上的

镜头,与它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大战役

B.新中国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9.中国现代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其开端是( )

A.1911年辛亥革命B.1919年五四运动

C.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D.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2011·南京模拟)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面五星红旗,它是毛泽东主席亲手升起的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它的第一次升起标志着中国(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③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了国家主人

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1.(2011·南平中考)方寸之间传递着丰富的历史信

息。右图邮票发行于( )

A.2008年

B.2009年

C.2010年

D.2011年

12.(2011·滨州学业考试)“今天这个日子不寻常,对我们藏族人民来说更不寻常。”今年5月,在某次重大庆祝活动中,藏民边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国家而言,它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民而言,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这次活动纪念的是( )

A.设置宣政院

B.设置驻藏大臣

C.西藏和平解放

D.青藏公路建成通车

二、非选择题

13.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在54门礼炮的齐鸣声中,毛泽东按动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请回答:

周恩来总理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结合材料,分析第一个“天安门”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012年是这一事件爆发多少周年?第二个“天安门”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个事件的意义。

三、活动探究

14.阅读下列材料: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也是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2009年国庆长假

期间,由中影集团投资的纪念建国60周年献礼片

《建国大业》,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建国大业》

主要讲述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前后,毛泽东与宋庆龄、李济深、张澜3位后来当选为国家副主席的非中共人士间的故事,情节起伏,情感浓重,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结下的深厚情谊。

请回答: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什么?

(2)结合材料,如果你参与了《建国大业》的拍摄工作,请你设计出关于这部电影的三个场景。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新中国筹建大会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次会议于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把五星红旗确定为新中国的国旗。

3.【解析】选D。本题考查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刘少奇为副主席。而在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上,周恩来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4.【解析】选C。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11年成立62周年。

5.【解析】选A。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6.【解析】选A。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而不是49响,故④错误;⑤命令解放军进军西藏和开国大典无关。

7.【解析】选A。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新中国成立。规定10月1日为国庆节。

8.【解析】选B。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从图片中“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标语,结合题干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60周年庆典”,不难判断出是新中国的成立,故应选B。

9.【解析】选D。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从此,中国开始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10.【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辨别能力。由“毛泽东主席亲手升起的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可知,此事件是指新中国的成立,故①②③均符合题意。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④与此无关。

11.【解析】选D。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就是2011年。

1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它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词语判断,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事件是五四运动,首先发生在1919年的北京,而1949年的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答案:五四运动。93周年。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灵活回答问题的能力。第(1)题根据教材回答即可,第(2)题结合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回答。

答案:(1)《共同纲领》。

(2)场景:毛泽东致开幕词、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采用公元纪年等。(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李凭箜篌引》同步练习

《李凭箜篌引》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是( ) A.径.须沽取对君酌径:径自 B.首身离兮心不惩.惩:惩罚 C.吴丝蜀桐张.高秋张:拉开弓 D.石破天惊逗.秋雨逗:招引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近这些年,像张承志、史铁生这样一些作家,以前都写过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 说,玩起来算是得心应手,但突然都金盆洗手,改辕易辙 ....,转向写散文。 B.金碧世纪花园岁末横空出世 ....。 C.“冰后”关颖珊只差临门一脚 ....,今天有望戴冬奥运桂冠。 D.世界著名管理大王卡耐基有一个闻名遐迩 ....的见解——世界上99%的烦恼都不会发生,因为今天正是你所担心的昨天。 3.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颓.唐(tuì)啼.叫(tí)缔.造(dì)挣.脱(zhènɡ) B.神妪.(yù) 沤.肥(òu) 怄.气(òu) 讴.歌(ōu) C.蛟.龙(jiāo) 渐.染(jiàn) 症.结(zhēnɡ) 毗.邻(pí) D.谄.媚(xiàn) 信笺.(jiān) 粗犷.(kuànɡ) 剔.除(tī)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文彩纯粹妍媸毕露言简意赅 B.琐屑意蕴稗官野史千锤百练 C.辉煌惶恐道听途说融会贯通 D.衰落衷情街谈巷语惨酷无情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李凭箜篌引.引:古代一种诗体标志 B.吴丝蜀桐张高秋 ..高秋:指弹奏的时间 C.芙蓉泣露 ....香兰笑芙蓉泣露:形容乐声惨淡 D.昆山玉碎 ....凤凰叫昆山玉碎:形容乐声凝重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该信用社大力支持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重点向特色化、优质化、技术化农户优先发放贷款。 B.随着通讯日渐发达,手机几乎成为大家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但使用量增加之后,关于手机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C.入世后,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来实现文化产业集团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D.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阅读理解 (一) 阅读《李凭箜篌引》,然后完成7~8题。 7.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至文”,请结合本诗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试举出两种表现手法,并概括其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听颖师弹琴 □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9.请分析末两句是如何写琴技之高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25矛和盾的集合同步练习C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25矛和盾的集合同步练习C 姓名: 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 成绩: _______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练习(共5题;共28分) 1.(12分)找出六对反义词。 懒惰退慢松成功弱快进失败强紧勤劳 2.(4分)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季节或事物?每空至少写三个词语。 3.(5分)把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难道我们能做违反学校规定的事吗? ②难道我们不应该同坏人坏事作斗争吗? 4.(4分)我会画出每组中不是一类的词语。 ①A.太阳 B .月亮 C .火星 D ?银河系 E .地球 ②A.黄色 B .颜色 C .红色 D .绿色 E .白色 ③A青蛙 B .刺猬 C .动物 D .熊 E .蛇

④A.衣柜 B ?帽子 C .围巾 D .棉衣 E .手套 5.(3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坦克 坦克:英文TANK勺译音,旧译为“战车”,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战斗车辆。由武器系统、推进系统、防护系统、通信设备以及其他特种设置和装置组成。乘坐3 —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索 姆河战役。20世纪60年代以前,坦克通常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60年代以来,多数国家将坦克按用途 分为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坦克主要用于地面作战,用以对坦克及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用于摧毁野战工事,消灭有生力量。但地形、天气对它的行动有一定限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着写写坦克的英文名称。 (2)坦克主要用于( ) A .地面作战 B .空中作战 C .海上作战

空气占据空间吗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学生实验 3.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

信阳市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25矛和盾的集合同步练习D卷

信阳市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25矛和盾的集合同步练习D卷 一、基础练习 (共5题;共39分) 1. (4分)比一比,组词语。 画________ 由________ 来________ 米________ 2. (3分)读拼音写词语 diāo líng zhǎn zhuǎn bù l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5分)按要求写句子。 ①李叔叔把他们带到了一棵长满了果子的树下。(改成“被”字句) ②植物世界很奇异。(改成感叹句) 4. (6分)看拼音,写词语。 shíhòu huāyuán páshā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ié de liúshuǐsī mǎ guā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1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叶 春天是你的童年。在这百花齐放的春天,你悄悄绽开了嫩绿的笑脸,每个枝头都有你弱小的身影。你虽然那么渺小,但同样也给大自然带来了春的光彩——这就是你,叶。 你渐渐长大,长绿。夏天时你已成年,那茁壮的身躯,像一把巨伞,遮挡阳光,阻挡风雨。你______默不作声,不像鲜花那样美丽,不像松柏那样傲雪,______同样也受到人们喜爱。 你的晚年是秋天。看,你已经变得枯黄憔悴,微风一吹,摇摇欲坠。______你飘然落下,人们______会把你收集起来,经过加工,又成了很好的农作物生长的肥料……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千千万万个和你一样,默默无闻地为祖国、为别人奉献一切的人。看,马路上那些臂戴红袖章的老爷爷、老奶奶为维护社会治安发挥着自己的余热;瞧,我们的老师在灯下备课、批改作业,他们是为了我们才不知疲倦地工作的呀!他们从来不知道什么叫“享福”,只知道为后人“造福”。 你的精神使我深深地感到:做人,不能时刻想着自己,要多为别人想一想。如果,人人总想着自己,那世界怎么会发展,人类怎么会进步呢? (1)给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 松柏(sōng bǎi sōng bó)________ 憔悴(jiāo chuìqiáo cuì)________ 相符(xiāng fúxiáng fǔ)________ 阻挡(zhǔ dǎng zǔ dǎng)________ (2)按下面的意思将文中相对应的词语找出来。 ①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________ ②非常疲乏,劳累。________ ③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索取——________ 伟大——________ 厌恶——________ 强大——________ 炎热——________ 落后——________ (4)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在文中横线上。 不但……而且……与其……不如…… 即使……也……虽然……但是…… (5)本文采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 (6)绿叶精神指的是________ (7)具有绿叶精神的人指的是________

时间与数学(一)

时间与数学(一)教学设计 陵水县实验小学李小妹 〖设计理念〗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美国著名学者杜威曾指出:“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真实情境)中的体验”。《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真实世界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的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物。例如“南湾猴岛”这个情境就取材于学生熟悉的景点,用贴近学生活实际的场景来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使其能自主地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2、开放时空,活动构建,合作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 数学学习不是一种数学知识的简单了解和被动性的接受,而应该是一种学习主体亲身“经历数学”的形态。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创设一个个多样化的特定的数学情景,让学生身在其中,通过多方面的实践活动,自主探究,自行体验和自选感悟。将过去那种单纯的被动的接受灌输的教条的数学学习过程,改变为学习主体活动“做数学”的过

程,在“做”中学,在“做”中体验与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自由自在地交流,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3、创造性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本节课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已学习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和认识日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设计了从“南湾猴岛”这一熟悉的情境提出了具体可感的数学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猜想、探索、验证、推理与交流,从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集合的思想。这样的设计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能感受知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既超越了教材,又有利于学生进行富有个性、体现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 〖教材简析〗 “时间与数学(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P74~P81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日历的基础上,创设了一家人休息时间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研究的材料,并通过探索和解决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从日历中寻找有关的信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第13课李凭箜篌引》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13 课李凭箜篌引》课文同步练习 (时间:60 分钟分值:70 分) 、基础达标(每小题3分,共15 分)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颓唐(tu i) 啼叫(t i) 缔造(t i )挣脱(zh e n g) B.神妪(y u )沤肥( b u) 怄气(b u)讴歌(o u) C?蛟龙(ji a o)渐染(ji a n) 症结(zh e n g )毗邻(p i) D.谄媚(xi a n)信笺(ji a n) 粗犷(ku a n g )剔除(t i) 答案B 解析A项,缔(d i ) ;C项,渐(ji a n) ; D项,谄(ch a n),犷(g u a n g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李凭箜篌引引:古代一种诗体标志 B.吴丝蜀桐张高秋高秋:指弹奏时间 C?芙蓉泣露香兰笑芙蓉泣露:形容乐声惨淡 D.昆山玉碎凤凰叫昆山玉碎:形容乐声凝重 答案D 解析形容乐音清脆。 3 .我国诗歌常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下列诗句表现手法分类正确的一项 是( )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②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⑥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A.①⑤/②③/④⑥ B.①③/②⑤/④⑥ C?①⑤/②④/③⑥ D.①③/②④/⑤⑥ 答案 C 解析①⑤为“兴”;②④为“比”;③⑥为“赋”。4.下列对联与其所称颂的人物,匹配不当的一项是( ) A.旨高辞远,同风雅并体;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屈原 B.质而绮,真而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陶渊明 C?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杜甫 D.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 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辛弃疾答案D 解析D 项,所称颂的人物应是陆游。对联中有多处暗示,“宦游西蜀”,陆游曾留蜀多年,喜蜀地风土,为纪念蜀中生活,故题其诗词全集为《剑南诗稿》; “志复中原”在陆游的诗《示儿》中有所体现;“铁马”出自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 5.下列对加引号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答案A 解析古代男子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二、文本训练(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 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 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 飞湿寒兔。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 新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高佳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1、“空气占据空间”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P78中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认识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为后面《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空气的重量》的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与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创新能力,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探究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一) 1、实验材料橡皮泥有毒;操作中容易 出现橡皮泥堵塞吸管的失误,从而导致 实验失败。 2、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试吹不够卫生, 丢弃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学生气息不足,很难将水顺利吹出来, 现象不明显。 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二) 1、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 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三年级的学生在操作时容易 把纸团掉在水中,采用纸张, 不利环保。 三、创新实验的器材 玻璃水槽、去底矿泉水瓶(缠绕铁丝)、 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皮塞、乒乓球、 注射器、红墨水等。

四、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创新实验1 ①用胶塞替代有毒的橡皮泥更安全环保 ②用玻璃管代替塑料吸管,消除浪费,减少了污染。 ③用推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吹气实验 安全可靠更加卫生。 创新实验2 用乒乓球代替纸团能节约用纸,保护森林,实验更加绿色环保。 创新实验3 ①在矿泉水瓶壁粘贴刻度尺,在水 面放一乒乓球可以非常直观地观 察到瓶内水位的升降。 ②用推拉注射器的活塞来控制瓶内 空气的流动,操作方便,现象明显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1.已知A={x|3-3x>0},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3∈AB.1∈A C.0∈AD.-1?A 【解析】集合A表示不等式3-3x>0的解集.显然3,1不满足不等式,而0,-1满足不等式,故选C. 【答案】C 2.下列四个集合中,不同于另外三个的是() A.{y|y=2}B.{x=2} C.{2}D.{x|x2-4x+4=0} 【解析】{x=2}表示的是由一个等式组成的集合.故选B. 3.下列关系中,正确的个数为________. ①12∈R;②2?Q;③|-3|?N*;④|-3|∈Q. 【解析】本题考查常用数集及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显然12∈R,①正确;2?Q,②正确; |-3|=3∈N*,|-3|=3?Q,③、④不正确. 【答案】2 4.已知集合A={1,x,x2-x},B={1,2,x},若集合A与集合B相等,求x的值. 【解析】因为集合A与集合B相等, 所以x2-x=2.∴x=2或x=-1.

当x=2时,与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矛盾. 当x=-1时,符合题意. ∴x=-1.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 ①0与{0}表示同一个集合;②由1,2,3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2,3}或{3,2,1};③方程(x-1)2(x-2)=0的所有解的集合可表示为{1,1,2};④集合{x|4A.只有①和④B.只有②和③ C.只有②D.以上语句都不对 【解析】{0}表示元素为0的集合,而0只表示一个元素,故①错误; ②符合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正确;③不符合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错误;④中元素有无穷多个,不能一一列举,故不能用列举法表示.故选C. 【答案】C 2.用列举法表示集合{x|x2-2x+1=0}为() A.{1,1}B.{1} C.{x=1}D.{x2-2x+1=0} 【解析】集合{x|x2-2x+1=0}实质是方程x2-2x+1=0的解集,此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为1,故可表示为{1}.故选B. 【答案】B 3.已知集合A={x∈N*|-5≤x≤5},则必有()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古诗二首》同步练习B卷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古诗二首》同步练习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小朋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一定要仔细哦! 一、填空题 (共7题;共38分) 1. (3分) (2019一上·通州期末) 看拼音写词语。 dōnɡxīlìzhènɡzìjǐɡōnɡchǎn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ónɡxuéshūběn mínɡbái shànɡy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0分)形近字组词 避________ 蓬________ 桅________ 畜________ 蔚________ 僻________ 篷________ 诡________ 蓄________ 慰________ 3. (12分)火眼金睛。(我能分辨它们的不同,然后组词) 盂________ 汤________ 孟________ 荡________ 辩________ 沧________ 辨________ 苍________ 4. (4分)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当dāng________dàng________ 参shēn________cān________

舍shè________shě________ 看kān________kàn________ 5. (2分)读课文《看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 ①北京会下雪。 ②台湾很难看到雪。 6. (4分)判断正误。 (1)作者的游览顺序是:路上→洞口→孔隙→外洞→内洞→出洞。 (2)“泉水流经的路线”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 (3)课文详细写了孔隙、外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4)文章表达了作者叶圣陶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7. (3分)默写郑燮的《竹石》。 二、诗歌鉴赏 (共3题;共19分) 8. (3分)阅读古诗,回答下面问题。 题画 (清)袁枚。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1)写句意。 桃花映水鲜。 (2)选择正确的理解:牧童何处去?() A . 牧童,要到哪里去。 B . 牧童去哪儿了。 (3)你觉得“牛背一鸥眠”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给您怎样的感受?

信阳市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25矛和盾的集合同步练习B卷

信阳市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25矛和盾的集合同步练习B卷 一、基础练习 (共5题;共41分) 1. (8分)给下面的字加部首再组词。 宗——________——________ 衣——________——________ 舍——________——________ 益——________——________ 2. (4分) (2019一下·新会期中) 我会选词填空。 (1)再在 我________一次________大树下看到了那只小猫。 (2)可爱喜爱 ①我的小弟弟真________。 ②我最________吃白菜。 3. (5分)按要求写句子。 ①蝴蝶谷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改成“被”字句) ②这些小精灵不是在欢迎前来参观的客人吗?(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4. (8分)填合适的词语。 一________火车一________燕子一________风雪一________女孩 一________车厢一________麻烦一________客人一________车站 5. (16分)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再见了,亲爱的母校 岁月匆匆,花开花落。小学的学习生活转瞬间就过去了。而今,我们即将毕业。在即将离别母校的时刻,我们的心情格外激动,每个人的心中充满了留恋之情。回首往事,六年的小学生活历历在目,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

忘不了,敬爱的老师!忘不了您那谆谆的教诲,忘不了您那慈祥的目光。从开始学枯燥的拼音字母到能写朗朗上口的作文,您为我们操了多少心,流了多少汗。杨老师,还记得吗?还记得我这个曾经口吃的学生吗?我从小口齿就不伶俐,说话吃力,上学了,同学们叫我“小结巴”,我伤心透了,恨自己,经常偷偷地哭,父母带我到处求医寻药,都没见效,而您对我关怀备至。有一天,您把我叫到办公室,送给我一本<绕口令》的书,温和地嘱咐我天天读,天天背。是您那温柔、期待、信任的目光,和蔼真诚的神情鼓舞了我,在您的指导下,我苦练说话本领,终于改掉了口吃!在年级朗读比赛中居然获得第一名!这次比赛我会牢记一辈子,因为这项荣誉里有您的一份心血。 忘不了,亲爱的同学!忘不了我们朝夕相处的那些时光,忘不了我们结下的深情厚谊。六年中,我们一起度过这段美好的岁月,我们曾经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拼搏,曾经在平整的操场上尽情玩耍。六年了,转眼间要分手了,心中怎能平静呢?记得四年级时,身高体胖的我不慎被玻璃扎伤了脚,行走困难,是你们,比我瘦小的同学,替我背着书包,搀扶着我,一步一步艰难地上下楼梯,是你们,使我没少听一节课,没少做一次作业。这种亲如手足的同窗情谊我怎能忘记? 忘不了,美丽的校园!您像一位温和的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哺育着我们,使我们茁壮成长,在这里,我们受到严格的教育;在这里,我们养成了奋发努力、团结友爱、讲究文明、遵守纪律的好作风。我们在您温暖的怀抱中获得了知识的琼浆、智慧的力量,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对母校的回忆是温馨而美好的,对母校的感谢是真挚而无尽的。让我们再次感谢老师们的辛勤培育!再见了,哺育我们成长的母校! (1)找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即将一________ 嘱咐—________ 哺育一________ 格外一________ 慈祥—________ 温馨一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谆谆教诲:________ 历历在目:________ (3)作者在即将离开母校的时刻,心中充满留恋。其留恋之情具体体现以下哪几个方面? 忘不了:________ 忘不了:________

《时间与数学》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瓦房店市万家岭镇中心小学李倩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时间与数学》第78页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时间与数学》属于综合实践领域,教材安排在学生认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之后,认识日历的基础上,创设了有关寻找全家人休息日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这一具体问题的探究和与时间有关现实问题的解决,从日历中寻找有关的信息,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做记号、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就是让每个孩子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根据爸爸和妈妈的休息日的规律,能很快找到爸爸和妈妈各自的休息日。引导学生利用规律来解决问题,充分体会规律的重要性。 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科学的总结,使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经历两年多的学习后,已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数学非常感兴趣。同时,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刚刚学过关于时间的知识,会看日历,能从中找到有关信息。但如何通过对奇思一家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具体问题的探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采用课件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并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常见生活情境,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2.数学思考:在一一列举、做标记、观察比较等活动中,能发现规律,进行有条理思考,进一步提高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2020人教版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3.3李凭箜篌引同步练习

《李凭箜篌引》同步练习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疲乏(fá) 积忿(fèn) 淫威(yín) B.奢望(shē)昂然(áng) 纠缠(j iū) C.神妪(qū)芙蓉(róng) 谦恭(gōng) D.颤栗(lì) 突兀(wù) 雕琢(zhuó) 2.填空。(6分) (1) 《李凭箜篌引》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唐代诗人。 (2)吴丝蜀桐张高秋,__________。__________,李凭中国弹箜篌。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李凭中国弹箜篌( ) (2)芙蓉泣露香兰笑( ) (3)石破天惊逗秋雨( ) (4)露脚斜飞湿寒兔( ) 4.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3分)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平原上的一棵小草,也要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抹绿意。 5.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有应变的__________,有__________的竞争性,有__________的兼容性,有继承的创造性,这些都是新世纪青年人必备的品质要素。 A.灵活性协作个性B.适应性节制宽泛 C.灵活性节制宽泛D.适应性协作个性 6.根据要求完成下题。(4分) 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诗句,写一段完整的话,表现一个人的奉献精神。(不少于50个字) 二、整体感悟(10分) 1.谈谈你对《李凭箜篌引》运用典故这一表现手法的理解。(5分) 三、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12分)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信阳市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25矛和盾的集合同步练习C卷

信阳市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25矛和盾的集合同步练习C卷 一、基础练习 (共5题;共29分) 1. (4分)把上下两行字组成词语写在横线里。 急困因唱 为歌忙难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5分)我的发现。 (①吹)(②落)(③飘)(④游) Ⅰ我发现这几个字都是表示________(名称动作颜色)的词语。 Ⅱ选一选,填序号。 鱼儿________ 树叶________ 冷风________ 雪花________ 3. (5分)按要求改写句子。 小嘎子围着胖墩儿蹦来蹦去。(改写成比喻句) 4. (4分)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舒适---________ 减弱---________ 陌生---________ 储存--________ 5. (11分)课外阅读 槐乡五月 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新疆姑娘披散在肩上的小辫儿。 “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香的花粉,酿出了甜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用篮子挎走了白生生的槐花,中午,桌上就会摆出香喷喷的槐花饭。这时候的槐乡,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如果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了,摇摇晃晃地卧在花丛中。好客的槐乡孩子

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吃上一顿槐花饭。槐花饭是用精白粉拌槐花做的,可好吃了。吃成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临走时,槐乡的孩子还会送他一袋蒸过晒干的槐花,外加一小罐清亮清亮的槐花蜜。 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小小子呢,衣裤的口袋里装的全是槐花,他们大大咧咧的,不时地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香喷喷的…… 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 (1)照样子从文中摘抄ABB式的词语。 香喷喷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3)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呢?() A . 孩子们可以采摘槐花换学费。 B . 槐花可以生吃,也可以做成好吃的槐花饭。 C . 女孩子还可以用槐花来装扮自己。

时间与数学(一)_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与数学(一) 教学内容:时间与数学(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受集合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九月份日历: 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2、创设情境: 飞飞是一名小学生,他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后休息1天,他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后休息1天。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提出问题: (1)哪几天飞飞和父亲同时在家休息? (2)哪几天飞飞和母亲同时在家休息? (3)哪几天父母同时在家休息? (4)哪几天全家同时在家休息? …… 二、师生共同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先讨论再制定 法1、在日历中用不同的符号标出父亲(δ)、母亲(○)、飞飞(√)的休息日。 法2、集合图: 父亲的休息日母亲的休息日飞飞的休息日 父子共同休息日母子共同休息日父母共同休息日全家共同休息日 三、解决问题: 四、寻找日历中的规律: 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观察:纵向、横向、对角…… 规律如: (1)同一列中,第n+1行的数比第n行的数多7。() (2)相邻三行取出9个数之和等于最中间数的9倍。 ………… 五、解决问题: 1、p76练一练1 2、请你研究:楼梯问题 飞飞上楼梯,可以一次上1级或上2级台阶,有10级台阶,他从地面上到第10级台阶,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上楼方法? 六、全课小结: 七、作业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李凭箜篌引》同步练习

《李凭箜篌引》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颓唐(tuì)啼叫(tí)缔造(dì)挣脱(zhènɡ) B.神妪(yù) 沤肥(òu) 怄气(òu) 讴歌(ōu) C.蛟龙(jiāo) 渐染(jiàn) 症结(zhēnɡ) 毗邻(pí) D.谄媚(xiàn) 信笺(jiān) 粗犷(kuànɡ) 剔除(t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文彩纯粹妍媸毕露言简意赅 B.琐屑意蕴稗官野史千锤百练 C.辉煌惶恐道听途说融会贯通 D.衰落衷情街谈巷语惨酷无情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李凭箜篌引引:古代一种诗体标志 B.吴丝蜀桐张高秋高秋:指弹奏的时间 C.芙蓉泣露香兰笑芙蓉泣露:形容乐声惨淡 D.昆山玉碎凤凰叫昆山玉碎:形容乐声凝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该信用社大力支持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重点向特色化、优质化、技术化农户优先发放贷款。 B.随着通讯日渐发达,手机几乎成为大家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但使用量增加之后,关于手机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 C.入世后,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来实现文化产业集团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D.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文本阅读 阅读本课,然后完成后面的题。 5.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延伸

三年级数学:时间与数学(一)

《时间与数学(一)》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二课时进行教学,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年、月、日的知识包含着许多规律,它虽然是天文知识,但与数学密不可分,并且其中奥妙无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出许多规律。“时间与数学”这节内容是单独成节,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用数学的观点看时间,使数学生活化;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研究机会,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到了周六、周日,你们都和爸爸妈妈到哪玩儿?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生1高兴地抢着说去…,生2接着说我们去…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师:你们经常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可是有个小朋友就有这方面的烦恼了,我们来看看他的烦恼是什么,能不能帮他解决问题。(出示幻灯片,飞飞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玩。可是飞飞的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休息1天。飞飞的妈妈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而飞飞是每周六和周日才休息。飞飞哪天

才能和父母一起去公园玩呢?你们能不能帮飞飞解决这个问题呢?)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这样设计使学生感到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 师:飞飞的父亲每工作3天休息1天,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教师边提问题边出示飞飞和他父母休息的情况。 生1:父亲工作3天后休息1天。 生2:就是4天里有3天工作有1天休息。 同学们表示认可,教师紧接着又问:母亲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你又是怎样理解呢? 有了上个问题做基础,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 2.出示教材中9月份的日历,从9月1日开始算起,请你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用√标出飞飞的休息日。标出后请你分别写出他们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填在下面相应的圈内。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很快就把这一家三口的休息日找了出来,并分别填在相应的圈内。 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紧接着请同学们分别观察父亲、母亲和飞飞的休息日中的这些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稍一迟疑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教师此时给予充分的时间。很快学生有了答案。 生1:我发现父亲和母亲的休息日的数都是双数,而飞飞休息日的数都是相

高考语文复习高三模拟试卷试题《雁门太守行》同步练习54

高考语文复习高三模拟试卷试题《雁门太守行》同步练 习 欧阳学文 一.基础巩固: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赡(zhàn)养亲昵(nì)拾(shè)级而 上含情脉脉(mò) B. 秘(bì)鲁古刹(chà)鸭绿(lù)江岸骁(xiāo)勇善战 C. 颤(zhàn)栗哄(hǒng)骗心广体胖(pàng)一撮(zuǒ)胡子 D. 伺(cì)侯联袂(mèi)晕头转(zhuàng)向果实累累(lěi)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逸事座右铭集腋成裘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B. 脉膊口头禅未雨绸缪打破沙锅问到底 C. 羁拌破天荒唇枪舌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D. 跳槽磨洋工声败名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的诗作大多是关于爱情和人生的玄想,流露着凄惘和_______的色彩,但也有一些作品内容健康,格调明朗. ②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他们最关注的,往往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当他们的亲身_______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撞击时,就可能诱发对生活的思考和分析.

③打着民主旗号搞“台独”的分裂活动是对包括 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严重挑衅,_____是对台海地区_______亚太地域的和平稳定构成的重大 威胁. A. 神秘经历更/和 B. 神秘体验也/ 乃至 C. 神奇经历也/乃至 D. 神奇体验更/和 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从根本上改变了经典物理学的时空观,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在一定时期内,它堪称不易之论. B. 中超联赛冠军深圳健力宝足球队将倾巢出动,参加中日韩三国A3联赛,健力宝队的队员们摩 拳擦掌,力争取得好成绩. C. 现在许多中小学生的作文常常是文不加点, 字迹潦草,即使是有标点的,往往也是极不规范,令很多语文教师头痛. D. 我们的周德鸿老师不仅精通数学,还是个计 算机专家,我们这些初学计算机的学生要虚心向他求教,不耻下问.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礼的公正性体现在社会个体成员身上便是义. 孟子认为,义与仁不同,“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它是一种外在表现,正是它,决 定着社会个体成员对礼的遵循. B. 翠翠吃了一惊,低下头去. 因为她不明白这笑话究竟有几分真?又不清楚这笑话是谁诌的?

《空气占据空间》创新实验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创新实验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创新实验方案 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实验课,选自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六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解水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而探究空气的体积问题,为下个课题空气的重量打下基础,在整个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课题探究中的排水法也为初中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实验原型和及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教材中通过四个实验来探究空气占据空间:A:往瓶中吹入空气,将瓶中水挤出来;B:把一团纸巾放在一个杯子的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取出观察纸巾是否打湿;C:用两只同样大小注射器,分别抽取同样多的水和空气,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活塞,观察;D:向瓶中加入小石子,使水位上升。 实验的不足之处: 实验内容多,较分散,不便于准备实验:观察内容多,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容易分散注意力,且不易得出正确结论。 第一个实验:用嘴向瓶内吹空气,学生在操作时不卫生,易出现吸气情况;第二个实验:将纸巾放在杯底,竖直扣入水中,易出现纸巾掉入水中,倒扣时如果不竖直而有点倾斜时,容易导致实验失败;第

三个实验,学生如果用力不均等,效果不明显,而且不便于操作;第四个实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化零为整,将四个实验归整为一个实验,实验时一气呵成,便于实验准备和观察。 实验中利用控制彩色乒乓球停留在水中不同位置,通过水槽上的刻度条,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情况,增强了实验的有趣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理念实验器材环保,日常生活中常见,也便于学习下来后学生继续进行探究性的实验。 实验器材 玻璃水槽(贴有刻度条)、塑料瓶(两个)、塑料盖(2个,其中一个完好,一个打孔)、气枪、彩色气球。 实验过程 将两只黄色乒乓球放于水中,先观察乒乓球位置,作好记录; 用两只去底但盖有瓶盖的塑料瓶分别罩在两只乒乓球上向水中压下,观察乒乓球在水中位置,作好记录(此时发现乒乓球会停在不同位置,让学生思考并探究其原因,原来一个瓶盖完好,一个瓶盖上打了孔,空气从孔中跑掉,进而引导学生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在瓶盖上扣上一只气球(瓶盖上打孔),再次将塑料瓶倒扣入水中,观察乒乓球和气球情况(随着乒乓球在水中的上升,气球体积增大,原来瓶中的空气被水挤入了气球中,由于空气占据空间,所以气球鼓了起来)。用气球往塑料瓶中注入体积多少不等的空气,控制乒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