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究实验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视频、教案、例题、小结、作业、测试)doc

探究实验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视频、教案、例题、小结、作业、测试)doc

探究实验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视频、教案、例题、小结、作业、测试)doc
探究实验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视频、教案、例题、小结、作业、测试)doc

化学探究实验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杨晓辉

实验目的: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即含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含量多少)

实验用品(主要仪器及药品):4只集气瓶、水槽(盛水)、玻璃片4块、细口瓶(盛澄清石灰水)、胶头滴管、

火柴、木条、饮料管。

实验结论:(1)呼出的气体中比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氧气较少。

(2)吸入的空气进入肺部发生气体交换,使呼出的气体成分发生了变化。---- 化学变化

问题和讨论:

★1.如何收集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

哪些气体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举出三种气体。

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及理由?

如何判断气体已经收集满?

收集好的气体如何选择正放或倒放在实验桌上?除外还必须做什么?

★2.二氧化碳有何特性?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

打开可乐或雪碧瓶盖后有大量的气体逸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3.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滴入澄清石灰水没有浑浊现象发生,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4. 该步实验怎样操作更简便?

★5. 氧气有何特性?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的多少?

6.对着燃烧的蜡烛吹气,蜡烛熄灭,能否证明“呼出气体中O2含量少,CO2含量多”?并说明理由。

7. 该步实验能否用带火星的木条代替燃着的木条进行?为什么?

★8.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

★9.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多少,可得出什么结论?

★10.如何鉴别氧气和空气?

如何鉴别二氧化碳和氧气?

如何鉴别氧气、空气、二氧化碳三种无色气体?

★11.如何收集密闭教室内或仓库里的空气?

如何设计探究实验说明密闭教室内的空气和室外的空气有什么不同?

12.用最简便的方法区别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空气。

13.在家中如何区分蒸馏水和澄清石灰水?

★14.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纸张或液化石油气或天然气或酒精的燃烧产物?

拓展:1. 证明“人呼出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的探究实验。见习题2

2.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 + 氧气─→二氧化碳 + 水缓慢氧化

基本题: 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是否相同,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其主要操作步骤(如图所示)。请根据图示回答:

(1)第一步应如何操作?

(2)下表是探究方案,请你填写完整:

提高题: ★2.但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如图

装置进行实验。(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 (填“打开”或“关闭”),

活塞B (填“打开”或“关闭”)。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

的现象是。

(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 ,活塞B ,此时可观察

到Ⅱ瓶内的现象是。

(3)I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

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

3.干涸的深井及久未开启的菜窖底部,常积存较多的二氧化碳。怎样检查这些地方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人们在进入这些地方之前应采取哪些安全措施?

竞赛题: 4.(03竞赛题)为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的C02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

谢作用产生的。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你认为该装置应选用的试剂是( ) A B C D

瓶Ⅰ Ca(OH)2 Na0H 稀盐酸 Na0H

瓶Ⅱ Na0H Ca(OH)2 Ca(0H)2 BaCl 2

中考题:5.(06泰州)人吸入空气,排出CO 2等气体。为了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 2且能有效排除空气中

CO 2的干扰,某学生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为了除去空气中的CO 2和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 2,则锥形瓶Ⅰ、Ⅱ中加入的试剂为

化学探究实验二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作业题

1. 观看实验视频,并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1)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 , 越多,说明 越多。

二氧化碳可使燃着的木条 ,说明二氧化碳 ,可用于 。

(2)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 ,说明氧气 ,可用于 。 氧气可使燃着的木条 ,木条燃烧越旺,说明 越多。

(3)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 ,通过 以及对 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

可以发现和验证 ,学习 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课本上)

拓展:(1)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的CO 2不是来自于空气,而是

人体的代谢产物?

I瓶中所装试剂是,其作用是;

Ⅱ瓶中所装试剂是,其作用是。

(2)实验室、教室、车间等其他室内的空气收集方法是:先将集气瓶,进入实验室、教室、车间等室内后,将,再用。

食品袋中气体的收集方法是:直接用或进行。

(3)用最简单的实验方法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要求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

2. 探究竹节内气体: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古人用燃烧竹节引发竹节内气体膨胀而爆鸣,以庆贺新年来到。竹节内存在的气体的成分如何?与空气成分是否一样?请按如下步骤设计实验方案。

3. 小明用如图装置进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C02

是否比吸入的空气中的C02含量多”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

(2)由此得出:化学对比实验,必须在怎样的条件下进行?

5. 取一个玻璃杯,杯底放一支短蜡烛。点燃蜡烛,用玻璃片盖住杯口,过一会儿,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是因为。另取一个玻璃杯,在杯底铺上一层纯碱。重新点燃蜡烛,然后向杯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过一会儿,可观察到

的现象是,原因是。等蜡烛熄灭后,在玻璃杯上盖上一块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观察到的现象是,说明有气体生成。如用食醋代替盐酸做实验,观察现象是否一样 (是或不是)。

化学探究实验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测试卷

姓名成绩

1. (1) 下表是某学生探究蜡烛燃烧火焰和蜡烛燃烧产物的实验报告,在空格中填空。

木条中间被烧的痕迹最轻,

越向两侧,被烧的痕迹越重。

①蜡烛的颜色;②烛芯的长短;③蜡烛的长短;④蜡烛的粗细。可以影响烛火强弱的因素( )

A.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对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含量多少的探究:

(1)2瓶空气和2瓶呼出气体,已收集好,可直接使用。请你填写下列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或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的方法是:在集气瓶中装满(目的是),用玻璃片全部盖住瓶

口,放在水中。将导管或塑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目的是),然后缓缓吹气。集气瓶中的水排出,当时,表明已收集满气体。集满气体后,在水下用玻璃片全部盖住瓶口,取出,放在实验桌上。

②若向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滴入澄清石灰水没有浑浊现象发生,则可能的原因是(写出一条即可):

③ 实验中能否用带火星的木条代替燃着的木条? ,因为 。

3.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提出假设:人体吸入的气体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样多。 (2) 设计实验方案:将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3) 实验报告:

(4) 得出结论:分析比较Ⅰ与Ⅱ中实验现象的差异,你的结论是 。 4. 现有三瓶气体,分别为空气、二氧化碳和氧气,用最简单的方法来鉴别,要求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

5.打开雪碧瓶盖后有大量的气体逸出,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这种气体?要求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

6.为了比较我们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某同学向盛满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内滴入数滴

澄清石灰水振荡(如图A),他接下来所做的对比实验应选图 装置,你的理由是 。

7. 根据维生素C 能够使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用右图所示的实验可以测定出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 含量的相对多少。要得出正确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 ) (A) 烧杯中溶液的体积

(B) 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 (C) 烧杯中紫色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

(D) 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

8.现有火柴、一张干燥的白纸、一个光洁干燥的玻璃杯、澄清石灰水,试设计一个小实验证明纸张的组成中 含有碳、氢元素。 请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 灵宝市实验中学撰稿人杨建谋审验人李亚娟 预习提示 一、填空 (1)______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______判断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判断氧气多少的根据是______。 (3)燃着的木条插入气体中,木条熄灭,说明气体中______含量多。 二、回答问题 (1)如何收集一瓶你呼出的气体? (2)如何证明你收集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气体?如何证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 (3)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的呼出气体中,分别发生什么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初步学会对人体吸入、呼出气体探究的有关实验操作。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探究。

2.明确表述探究所得的结论。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用具 水槽10个,装满CO2集气瓶20个,装满O2集气瓶20个,玻璃片40个,滴管10个(放在清水杯中),木条(或线香)10个,澄清的石灰水10瓶,酒精灯10个,火柴10盒,吸管20个。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有什么科学的奥秘呢?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呢? 新课学习 ●提出假设(学生根据生物学知识进行猜想),同学们的猜想正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设计实验探究这个问题。在探究活动之前,我们先做四个实验。 (1)取一瓶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其中,观察现象。 (2)取一瓶氧气,用燃着的木条插入其中,观察现象。 (3)取一瓶二氧化碳,用燃着的木条插入其中,观察现象。 (4)取一瓶二氧化碳,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得到那些知识呢? ●信息提示 出示大屏幕,让一个学生读。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空气 新颖 完整 优质 复习资料

课题1 空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 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 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教案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位于刚开始化学学习的第一单元,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对蜡烛燃烧简单的实验探究中,初步学会了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与描述之后,紧接着提出“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问题,第一次去尝试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对比实验,加强学生对现象的描述、分析、科学的表述探究所得结论的能力,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因此学好本节内容,为以后树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开了个好头。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技能目标:学习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通过科学实验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探究结果。 教学难点: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 实验准备:(教师)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石灰水、滴管、小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学生)自备饮料管 教学方法本次探究活动趣味性较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参与。但实验步骤较多,且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该探究活动

的内容,并在家里利用吸管、瓶子、盆子等进行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练习,以便课上学生能较顺利地进行该探究活动。课堂上学生提出假设,结合有用信息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来验证提出的假设,重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分组实验中,关键是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对比,并及时做出分析,从而获得探究所得到的正确结论。 在教学中,我特意增加了对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及异常观点的分析,以培养他们对实验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的作风。最后独具匠心,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去探究身边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懂得化学就在你身边,等待着你去发现去改造,去创新。 教学过程

(完整word版)初中化学空气教案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学设计 晋源区金胜中学 杜建忠 2012.5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学设计

成分的化学史实。思考: 1.拉瓦锡是怎么知道气体体积减少1/5的? 2.写出拉瓦锡实验过程中的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拉瓦锡的实验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互动交流】因为汞有毒,你能改进上述实验,通过水面上升的体积反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 师生共同归纳出探究实验的要点。学生讨论交流。 1、应该找到一种可燃物来消耗氧气。 2、利用压力差来产生水倒流。 …… 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 学生将已学知识与新的问 题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 习动机。 演示【实验2-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顺序,注意事项。边做实验边提出观察的注意点,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什么? (2)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 (3)红磷熄灭冷却后把弹簧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 (4)该反应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5)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实验讨论】实验结束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5分钟后回答: (1)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什么? (2)燃烧匙内放过量红磷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实验开始前要关闭弹簧夹?如未关闭,可能的后果是什么? (4)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结果可能是什么? (5) 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有什么性质?认识仪器 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口答 1、空气。 2、红磷燃烧,发出黄光,放出热量,冒 出白烟。 3、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 约占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因为红 磷燃烧消耗瓶内氧气,导致瓶内压强 减小。 不冷却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实验结果会偏 小。 (4)原理: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O2P2O5 (5)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学生讨论思考5分钟后回答: (1)一是防止热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2) 使瓶内的氧气全部被消耗掉。 (3)防止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后逸出,使 测定结果偏大。 (4)燃烧结束时瓶内压强减小,瓶外的空 气会进入集气瓶,引起测量结果偏低。 (5)氮气。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 烧。 用边介绍实验步骤边提出 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观察时 边记录边回答问题,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分析能力 【实验反思】实验过程中的哪些操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练习测试题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练习测 试题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练习题 姓名: [夯实基础题] 1.将“跳跳糖”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小军同学提出以下研究气体成分的设想,其中不可能获得正确结论的是() A收集气体并观察B送交食品检验部门检测 C查阅“跳跳糖”成分及制作原理D咨询生产厂家工程师 2.李明同学在做蜡烛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他惊奇地发现蜡烛又能重新燃烧起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是以固态的形式直接燃烧的B李明此实验过程中出现了操作失误 C白烟是棉线D白烟可能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3.一氧化氮是大气污染物,但少量一氧化氮在人体内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实验室收集一氧化碳只能用排水法收集(实验室中还有排空气收集气体的方法)。对一氧化氮的猜想或评价正确的是() A易溶于水B可能极易与氧气反应 C易和水反应D有害无利 4.在下列气体中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震荡后,不能立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①空气②人体呼出的气体③氧气④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 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 5.通过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我们吸入的气体全部是氧气 B我们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C我们呼出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D我们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 [整合提高题] 6.将少量的澄清石灰水分别倒入集气瓶中(集气瓶Ⅰ盛有空气,集气瓶Ⅱ盛有人体呼出的气体),震荡后,集气瓶Ⅰ中无变化,集气瓶Ⅱ中产生白色沉淀现象,其原因是() A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B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高 C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高 D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 7.下列是某化学学习小组在“人吸入的空气(由氧气、氮气及其他气体组成)和呼出的气体中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一些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A证明空气中含氧气的依据是:燃着的小木条可以继续燃烧 B判断呼出的气体中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C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水蒸气多的依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 D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氧气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木条燃烧得更旺 8.小明将少量的白糖放在铁锅中加热,先看到白糖熔化,接着看到熔化后的物质呈现棕色,最后有黑色残渣,请你判断整个实验属于() A研究白糖的结构B研究白糖的用途 C研究白糖的变化D研究白糖的制法 9.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研究领域作出的巨大贡献。他们的工作是在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情况下对分子体系的性质进行探讨,这引起了整个化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教案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授课内容: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学校:濉溪县刘桥中心校 授课人:梁敏慧 时间:2012年9月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濉溪县刘桥中心校梁敏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能设计方案证明人体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学会用对比法设计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2、体验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1、用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 2、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 【教学难点】对实验方案的设计 【实验准备】(教师)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石灰水、滴管、小木条、酒精灯、火柴。 (学生)自备饮料管、小镜子、眼镜。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镇饮料,瓶子外壁有一层水珠,为什么? 2、生机勃勃的地球,少不了绿色植物,它们的生长需要光合作用,那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气体是什么?

3、煤、汽油、酒精、木柴等燃料可以在空气中燃烧,那么支持燃料燃烧的气体是什么? 4、从上述问题中我们知道空气中有哪些气体? 引言:空气中不仅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还有氮气、稀有气体和杂质,我们这节课主要观察人呼吸前后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的变化。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我们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做出猜想: 1、空气中氧气含量高于人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2、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低于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空气中水蒸气含量高于人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4、…… 给出资料: 1、氧气有助燃性,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木条燃烧不旺,说明氧气越少。 2、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液,白色浑浊物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越多。 3、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 [教师引导]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如何比较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的高低。(强调集气瓶的规格、滴入石灰水的量、同样的木条) 实验中需要几瓶气体?如何收集两瓶空气?如何收集两瓶呼出气体。 教师强调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呼出气体时的注意事项 实验设计:本次探究活动用到的知识我们已经准备妥当,下面就请同学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 新颖 完整 优质 复习资料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空气 单元设计 教材内容概述: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并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气作为初中化学中学习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本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制取的实验操作。 2.认识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以及氧化反应。 3.学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4.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方法的奥妙。 课题1 空气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课时分配:1课时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空气的组成;

第2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教学设计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 (2)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认识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初步方法。 【教学准备】 集气瓶、玻璃片、水槽、澄清石灰水、吸管、木条、火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请大家跟着我的口令进行一次深呼吸。请大家深深地吸一口气,再缓缓地呼出一口气。这跟我们平时的呼吸没有什么两样,呼吸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可同学们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完全一样吗? [回答]不一样。 [过渡]对,不完全一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人体吸入的气体(是什么)和呼出的气体的变化之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讨论交流】请提出你们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学生讨论, 提出猜想:人呼出的气体中①全部是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碳比空

气中的多;③水蒸气比空气中的多;④氧气比空气中的少;⑤没有氧气了。 小组讨论探究方案,全体交流:简要叙述实验步骤,相互讨论方案的优缺点,统一方法。 【指导评价】 鼓励学生设计的方案,帮助他们确立最终实验方案。 【指导方法】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强调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 【分组实验】 (1)在教师指导下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取出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用玻璃片盖好。 (2) 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并记录。 (3)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观察玻璃片上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 【展示交流】 观察到什么现象?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结论】填写实验报告单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报告.doc

化学探究实验报告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姓名_____班级_____实验日期____ 组号_____组长_____同组人_____ 【探究名称】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收集资料】 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下面的使用中,浑浊物越多,说明气体中 恶意回帖越多。 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什么氧气越多。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4.空气主要是有氧气、氮气组成的,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老师提示】 实验中请同学们主要观察呼吸前后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的变化。 【设计实验并验证】 1.实验用品:水槽、集气瓶、玻璃片、弯头的饮料管、胶头滴管、火柴、小木条、澄 清石灰水 2.你的设计: 步骤和方法观察到的现象结论与解释 1.气体的收集 (1)取两个空的集气瓶,用 玻璃片盖好,这样两瓶空气 样品就收集好了! (2)按课本14 页步骤 2 所 示的方法收集两瓶我们呼出 的气体 2. 检验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 气体的不同 (1)取一瓶呼出的气体和一根据(1)你得出的结论: 观察到的现象:____ 瓶空气,向其中分别滴加澄______。__________。 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2)取另外一瓶呼出的气体根据(2)你得出的结论: 观察到的现象:____ 和一瓶空气,将燃着的木条______。__________。 分别插入其中,观察现象。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根据(3)你得出的结论: 观察到的现象:_____ 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并与另_____。__________。 一块对比。

【交流评价】 1.知识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我评价: 我的评价 我的不足 我的改进 【巩固提高】 1.如何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该操作的要点是什么? 2.有同学用下面的装置灌满水收集我们呼出的气体,你认为应如何操作为什么?它的原理和课本一样吗? 3、仔细阅读下表: 气体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其它气体空气(%)78 21 0.03 0.07 0.9 呼出的气体(%)78 16 4 1.1 0.9 现有两瓶气体分别是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你能将它们鉴别开来吗? 4.通过这结课的探究对你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启发?

九年级化学上册空气教案

课题1 空气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5、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6、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1、空气的组成 2、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培养学生的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离不开空气的观点。 [学生]讨论发言 [新课引入]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学生]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互相评论 一、空气的组成 [过渡]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空气的复杂性,那么,空气到底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讲解]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许多科学家做了研究,最有名的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请学生阅读P2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看图2-2) [过渡]拉瓦锡的实验比较麻烦,现在我们已经能用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拉瓦锡所得的结论,下面我们用红磷来测定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实验2-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及结果)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水面上升,但不到1/5 [讲解]集气瓶内水面上升,说明空气中的氧气被消耗了 [过渡]请大家根据日常知识的积累和前面学习的内容,分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 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为空气体积的1/5,而我们的实验,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该实验中,水面上升不到1/5体积是因为氧气含量低,或者我们在塞塞子的过程中已经有少部分氧气消耗掉。红磷熄灭后瓶内没有残余的氧气,否则红磷会继续燃烧)[表示] 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小结] 上述实验说明,氧气的体积约为空气体积的1/5

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例外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逐步养成严格的科学态度。 活动准备 1.在家里利用吸管、瓶子、盆子等,设计收集呼出气体的方法,并进行练习。你设计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查询有关资料:了解空气和呼出气体的主要成分; 了解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主要性质及检验方法。 (1)空气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呼出气体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及检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氧气的主要性质及检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用品 实验室提供的用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备的用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程和方法 1.问题 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例外? 2.假设 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例外之处是:

3.活动过程和记录 活动步骤和方法现象结论或解释 1.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收集呼出气体的方法: 2.检验空气和呼出的气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 (1)向1瓶空气和l瓶呼出 的气体中各滴入数滴xx 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并记录。 (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 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3)取两块干涸的玻璃片, 对着其中一块呼气.观察 玻璃片上水蒸气的情况, 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小 的玻璃片作对比。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及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重点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有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作用的图片以及大气污染的图片。 一、导入新课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所离不开的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空气中的氮气、氧气及稀有气体等都有哪些性质? 同时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保护空气,也会对人类造成较大的危害,那么哪些不当做法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如何防治大气的污染呢?接下来,我们就空气的用途以及保护进行学习。 二、推进新课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师请各小组出示所收集的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的资料图片。结合图片,师生共同讨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用途。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 1.氧气 [分析]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 [主要用途](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 2.氮气 [提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装入零食的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 [回答]生甲:为了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 生乙:为了掩盖袋里食品量比较少的真相。 生丙:为了防止食品变质。 [分析]氮气之所以能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性质非常稳定;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焊接金属用氮气作保护气,都是利用了氮气性质稳定这一性质。除此之外,氮气还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保护气、提供低温环境。 [主要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2)保护气(3)提供低温环境 师:从氮气可作保护气这一事实可知,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你能从下面的讨论中获得氮气的性质吗?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实验《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意图]: 用资料法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初步的探讨,在学生对空气这一混合物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发现与问题进行交流,以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阅读资料及实验分析,初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 2、学习对比探究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与分析推理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含量变化的发现和推理。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教学难点]: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理解呼出的气体比吸入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多,而氧含量少(不是没有)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水槽、容积相同的两个集气瓶、两片毛玻璃、等高的两根蜡烛、火柴、大小一致的气球、打气筒、等量的两份澄清石灰水。 演示材料:呼出与吸入气体对照表。 [教学过程]: 一、资料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做实验吗? (2) 实验可是我们学习科学的好办法,我们先来看看英国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请同学们阅读P5普里斯特利的发现,思考普里斯特利做了一个什么实验,他有什么发现?拉瓦锡又有什么发现呢? 学生阅读,汇报,小结

(3)谈话:在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呼吸离不开周围的空气,可人把空气吸进去又呼出来了,那为什么还要呼吸? (引导学生推测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变化) (4)今天,我们就来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板书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 1.讨论收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方法 (1)我们吸进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呢?你能收集一瓶这样的气体吗? (2)我们再来看看呼出的气体, 你能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体气体吗? (3)分组讨论:这样收集来的气体怎么保存? 你能利用桌上的这些材料收集到呼出和吸入的气体吗? (4) 生汇报讨论情况,师引导学生利用排水法来收集呼出的气体 (学生分组收集不同的气体) 2、对比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讨论:我们有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1)阅读教材P3,实验中那些条件相同呢?不同的条件是什么? (2)交流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学生实验,汇报 讨论:蜡烛在哪一种气体中燃烧得久?原因是什么? (二).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氧气与二氧化碳含量 (1)请同学们观察P4中间的图,紫色气球里面打进的是什么气体? 橙色气球呢? 那么,我们把他们分别放进澄清的石灰水里,你要注意些什么呢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云南师范大学化工学院杜克 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空气入手,从空气的学习进而进入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学习氧气的制取。这是本单元的设计思路。空气是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以空气作为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并逐步深入。本课题让学生进行“关心空气质量”的调查与研究,既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处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空气的成分,并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②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③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讨论实验现象,培养学 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

理解。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激发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 四、[重点难点] 重点:①空气中的各种成分。 ②测空气中氧气比例的实验方法。 ③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难点:①测空气中氧气比例的实验方法。 ②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课时:二课时 五、教学设计思路 1.在课堂上,首先通过联想、观看视频、实验,初步了解空气的组成。 2.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设置相应的问题组让学生思考讨论。 3.在实验基础上,归纳小结空气的成分,介绍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介绍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4.指导学生阅读图画资料,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形成保护空气的意识,并使学生知道污染指数与分级标准的关系。 5.组织学生进行“关心空气质量”的调查与研究,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立足课堂,采取“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模式,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等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六、教学设计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文章由<免费教育文稿网>收集。 教学目标]: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科学验证的探究过程。 2、通过探究活动,认识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初步方法。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 [实验用品](教师)集气瓶一只,毛玻片一块,水槽一只,酒精灯,滴管,火柴,木条,澄清石灰水,氧气一瓶,二氧化碳一瓶。(学生)集气瓶四只,毛玻片四块,光玻片一块,水槽,酒精灯,滴管,火柴,木条,水槽,澄清石灰水,水。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作出猜想――知识准备――实验设计――实验探究――完成报告。 [课堂设计]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 [教师] 同学们,请大家跟着我的口令进行一次深呼吸。请大家深深地吸一口气,再缓缓地呼出一口气。这跟我们平时的呼吸没有什么两样,呼吸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可同学们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完全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对,不完全一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人体吸入的气体(是什么)和呼出的气体的变化之处。(板书课题: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第二部分作出猜想 [教师]既然大家认为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不完全一样,那就请大家猜想一下,可能会有哪些不同?(可以讲物质的不同,也可以讲空气中某些气体含量的变化。)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可以讲自己知道的,也可以讲自己估计的,但要能讲出猜想的简单理由) [学生回答]1、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变低 2、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高 第三部分知识准备 (已知的可通过问题提问的形式,未知的可以进行材料给予) [教师]大家能不能结合在其它学科中学到的有关知识和生活中的常识来讲讲如何检验这三种气体。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1、二氧化碳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 2、氧气可以用燃着的木条来检验。(不一定能正确地回答出来) 3、空气中水蒸气的存在可以用从冰箱中取出冷冻的东西,不一会儿就看到表面有水珠来说明。(水蒸气的检验不能回答时,可以换一种方式提问:能不能举一个实例说明空气中水蒸气的存在?)[教师演示]往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变浑浊。说明这瓶气体是二氧化碳。(现象由学生讲) [教师引导]如果这一瓶是空气,加入澄清石灰水后振荡,会不会产生浑浊?(会,因为有二氧化碳的存在)浑浊的程度会不会同现在一样?(不会因为二氧化碳的量比较少,甚至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太少,不能看到有明显的现象。) [教师引导]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如何比较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 [小组讨论]

初中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 适用年级九年级 所需时间课题1 空气一课时 课题2 氧气一课时 课题3 制取氧气一课时 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一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选择和氧气作为九年级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的开端,不仅因为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经有过认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和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等内容的学习,使我们对氧气这中物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提供了真实材料,也为我们正确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纯净物和混合物以及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方法等基本能概念和原理提供了依据,对本章知识的学习可以引导我们比较顺利的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氧气的性质和制取等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他那个学们还能在实验的过程中那个,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初步熟悉认识物质性的方法,培养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地精神,这写对同学们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对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氧化反应的认识。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书写和记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 点击打开链接 单元的主要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 1.帮助学生形成认识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后续课程中学习二氧化碳、水、金属、酸、碱、盐物质打下基础。

(完整)初中化学保护空气环保教案

《保护空气》教案 晨光中学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第三课时 《保护空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2.使学生初步了解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观察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获取的信息中得到科学的结论。 2.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污染的成因及治理方法。 难点:空气污染的成因及治理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事先准备好课件。 2.同学事先由班长分为四组,并选出每组的小组长。 3.学生在课前整理一些有关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雾霾

天气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1:展示一张优美的自然的风景的图片,并配上一曲优美的音乐。 教师:以前我们的世界是美丽的,空气是清新的,可是到了近代,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课件展示2:在第一张图片的旁边并列展示一张烟雾蒙蒙天空的图片。

教师:我们的世界变得污浊,天空不再蔚蓝,河水不再清澈,空气不再清新,人们出门要带上厚厚的口罩。同学们思考一下,造成这种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1:工厂的废气排放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 学生2:汽车的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 学生3:燃煤取暖造成的空气污染。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随着科技和工业的飞速发展,我们在享受越来越优越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空气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副产物——空气污染。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探究活动1:空气中主要的污染物有哪些? 课件展示3:展示某天长春市的空气质量实况数据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且组内讨论分析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第1节空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课题1 空气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并对空气的成分有进一步的了解。 ②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③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和混合物。 ④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1.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②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的方法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③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究,必须具有严肃认真的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 教学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2 教学难点 空气成分测定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3 专家建议 4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联系实际→拓展思维→充分想象→激发兴趣。 5 教学用具 实验用具:集气瓶、燃烧匙、红磷、烧杯、塞子(带导管)、弹簧夹、火柴。 学生用具:空气发现史的资料、稀有气体用途的资料 6 教学过程

师:猜谜语“说是宝,真是宝,动物植物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谜底是什么?谜底就是空气。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18世纪才认识到空气的复杂性。 [提出问题] 1.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桌子上有一个空杯子,它真的是“空”的吗? [学生回答](可能有如下一些) 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2.空气中有氧气,我们人呼吸的就是空气中的氧气。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人和动植物的生活都离不开空气。 4.不同的环境,空气有所不同。如农村空气清新,城市空气污浊。 5.蜡烛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6.桌子上的空杯子中有空气。 [新课引入]通过大家刚才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它是一种既看不到踪影又闻不到气味的气体,它与人类和动植物的关系非常密切。为了让大家对空气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本单元我们就来认识我们周围的空气。 [板书]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讲解]为了搞清楚空气的成分,很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瑞典科学家舍勒(Karl Wilhelm Scheele,1742~1786)和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1733~1804)分别制得了氧气。当时人们并不知道燃烧与金属生锈是物质与氧气作用的结果。1774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1743~1794)用金属燃烧实验证明燃烧是金属与空气中的“上等纯空气”作用的结果,并发现了金属燃烧后余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和呼吸。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液态的金属汞作为研究对象,最终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 [设问]那么,拉瓦锡是通过什么方法研究出了空气的成分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