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梅兰芳学艺》教学设计三

《梅兰芳学艺》教学设计三

《梅兰芳学艺》教学设计三
《梅兰芳学艺》教学设计三

梅兰芳学艺》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点击数:6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自主识字,指导书写生字。

、揭示课题

、京剧是我们中国的艺术国粹,今天老师要带

大家去认识一位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板书课题:梅兰芳。

2、出示梅兰芳的头像,简介梅兰芳。

著名京剧大师,江苏泰州人。他在五十余年的舞

台生涯中,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创造了许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和提高了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梅派”

、初读课文。

、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词,找出难读的句子

多读几遍,体会应该停顿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小黑板,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拜师学艺唱戏的料子没有动摇飞翔的鸽子勤学苦练世界

闻名游动的鱼儿紧盯注视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A 指名分节朗读,评议,正音。

B 男女生分节朗读。

c 齐读课文。

3、填空,出示小黑板。

这篇课文讲的时梅兰芳小时候拜师(),

苦练(),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的故事。用站内搜索引擎搜索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可以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本站地址: 本文转载自

、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兰、芳、艺、紧、或、者、注、视、灵、活”

指名认读,注音。

2、找出独体字和上下结构的字。

兰、芳、艺、紧、或、者、灵”

1)交流识记的方法2)交流书写时的注意点3、师范

写,生书空

:三横间的关系要注意,中间一横最短,最后

横长而稳当。

紧:上宽下窄。下面是“系”少一撇。

或:注意笔顺,斜钩是关键笔画,要舒展。

者:“都”的一半,日”要写得正。

4、学生描红,完成作业。

四、作业:

、练读生字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围绕课题质疑,带着问题读书释疑。

指导朗读课文,读正确,读出味。

指导书写“注、视、灵”

、揭示课题,质疑

、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读了一篇新的课文《梅兰芳学艺》——指名读题——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课文主要写梅兰芳学艺这件事)梅兰芳是谁?他为什么

要学艺?他是怎样学艺的?

他学什么本领?)

二、指导读书,释疑。

一)“梅兰芳是何许人?”

、通过预习,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是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他创立了“梅派”

他演过

2、请看一段录象,学生交流观看后的感受。

唱得很动听;双眼会说话

3、可梅兰芳小时侯去拜师学艺时,师傅是怎么

说他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交流(师傅说他眼睛没有神,不

是唱戏的料子。)

板书: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

2)谁能完成这个填空?

师傅说梅兰芳不是

因为梅兰芳, 所以师傅说他。”

先说给同桌听听——指名说二)“梅兰芳是怎样学艺

的?”

听了师傅的话,梅兰芳是不是就打消了学戏的念

头呢?

1、示“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

谁能读好这句话?先在下面练一练——指名读,评

议(“决心”、“没有动摇”要加重语气读,以突出梅兰芳学

艺的决心很大。)起读好这句话。

2、那么“他是怎样学艺的呢?”请同学们将第

自然段好好地读三遍,找出具体描写梅兰芳学艺的句子。找到句子后,把它有感情地读三遍,我们等会儿来个比赛,看谁找的准,读的棒!

3、交流“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

水底游动的鱼儿。”

1)找队了,怎么把这句话读好呢?谁有信心?

指名读。

2)评议(老师听出来了,你把“常常、紧盯、

注视”这几个词加重了语气读,为什么?)

谁能到上面来表演一下“紧盯、注视”

梅兰芳选择空中之鸽,水底之鱼来训练自己的

眼神,鸽在飞翔,鱼在游动,观察这些运动变化着的事物才有利于训练自己的眼力。可看的时间长了,梅兰芳的脖子酸痛,他没有停下;看的眼睛流出了泪水,他没有去休息,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决心呀!)

再好好把这两句话读两遍,品位其中的含义。可

以摇头晃脑,可以手舞足蹈。

3)指名读(有意请两个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

指导他们读好。)

4、日子长,梅兰芳的双眼变得怎样了呀?

灵活起来”“会说话了”板书:会说话

5、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引读第三自然段。

板书: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1)谁能给世界闻名换个词?

“举世文明”“闻名中外”“世界有名”“驰名中

外” )

2)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一个词说明梅兰芳成

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是不容易的,你能迅速找出是哪个词吗?“终于”

3)理解了这段话,再来读,老师相信一定能更入味了。

三、回归总结,明理。

、梅兰芳从“眼睛没有神”到“眼睛会说话”从“不是唱戏的料子”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证实了勤能补拙” 。

示:勤能补拙把这个成语端端正正写在书上

2、填空:学了《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我知道

3、让我们完整地来回味这篇课文。齐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出示“注、视、灵”

1、指名认读

2、找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3、书写时有什么注意点,你要提醒大家的。

4、给它们组词

5、师范写,生书空。

6、生描红,完成作业。

用站内搜索引擎搜索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可以查找本

课更多资料! 本站地址: 本文转载自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高一音乐观摩课教案千古绝唱阳关三叠

高一音乐观摩课教案千古绝唱《阳关 三叠》 感受中国唐代歌曲的艺术魅力 洋浦中学袁建 教材:《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课型:高中音乐鉴赏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教学内容。《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精品。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可谓风靡唐朝,而且是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与诗词相互辉映,珠联璧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 学情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

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2、知识与技能:对比欣赏合唱《阳关三叠》上下阙,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吟唱上阕。 3、过程与方法: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 教学重点: 通过对音乐情绪的分析,感受琴歌《阳关三叠》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 在学唱中体验歌曲上下阙音乐情绪,通过对比感受不同。 教学用具:多媒体系统教学课件歌谱电子琴

初中音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案 [课时]:25分钟 [教材分析]: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具魅力的瑰宝。《阳关三叠》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曲,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深刻的意义。本课采用王震亚改编的合唱曲《阳关三叠》为教学内容,着重让学生体会“三叠”的含义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理念]:《阳关三叠》是一首古琴曲,它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学生在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回放”古代情景、“聆听”古曲与歌曲、“创设”作品的场景意境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情景想像与体验来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更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演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最终通过学生自主创编情景剧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

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教学内容]:合唱曲《阳关三叠》 [教学重难点]:1、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2、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教学步骤]: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堂情景“回放”,引入新课 1、课堂开始时,展示一张图片,提问学生: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什么时代的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古代人们离别时的场景)。通过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古人的离别场景,为后面的学生表演作铺垫。同时,将本课的教学定位在中国古代与离别之情中。 2、师:假如要你为这张图片配上一首古诗,你将选择哪一首?

《阳关三叠》教案3

《阳关三叠》教案 教学目标: 一、感受、体验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引发对我国古代音乐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 二、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体会歌曲忧伤、惆怅的情绪。 教学重点: 一、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 “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和好友分别,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寄托你的思念呢?(通信、发邮件、打电话、点歌等。) 2、师:你知道有哪些表达友谊的歌曲呢?(《友谊地久天长》音频)。 二、情感体验。 1、师:你们说得很好。其实古代也有很多表现友谊的音乐作品。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首描写友谊的古曲,请你听后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阳关三叠》音频)。 2、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诵读歌词。 1、讲述歌词的来源。 师:这段歌词的前一部分实际上是来自一首唐诗,你们知道这首唐诗是谁的什么作品吗?师:这位同学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这首诗在语文课上学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唐朝时,为诗配乐进行演唱十分盛行,很多古诗都被合乐而唱,《阳关三叠》也是其中之一。原诗描绘了怎样的情节呢?(《阳关三叠》动画)。 2、讨论“三叠”。 师:我想再问一问同学们,你认为《阳关三叠》名字中的“三叠”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允许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很有想法。原曲分成三大段,由于将一个曲调变化叠唱了三遍,故名三叠。教材中选用的是一部分,也就是其中的一叠。阳关是一个地名,所以歌曲叫《阳关三叠》,曲

最新高一音乐阳关三叠教案

一教学内容:《阳关三叠》 二课时安排:20分钟 三课型:单一课型渗透式欣赏教学 四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五教学目标:1聆听《阳关三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 2 认识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3 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的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的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区别。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六教学重点:体会《阳关三叠》正确体会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绪情感, 作者与朋友之间的友谊 七教学难点:对歌曲《阳关三叠》创作背景的理解,对诗词的理解,音乐 的内涵 八教学方法:设疑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演示法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景音乐《送别》 师:同学们,谁知道课前听的这首歌曲的曲名是? 生:《送别》 师:这是一首三十年代的电影歌曲,它描写了现代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情绪。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那古代人在送友离别时,是怎样来抒发和表达感情的呢?有没有同学知道一些关于古人送友离别的诗句? 生: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古代人送友离别的诗,下面请同学们朗诵这首千古绝句,看谁的感情表达的最真切,最富有音乐感。出示课件。 朗诵《阳关三叠》后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听完你们的感受,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下乐曲《阳关三叠》 二欣赏歌曲 师:欣赏完这首乐曲请同学们说说这首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境? 生: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深沉、惆怅、

《阳关三叠》教案(集体备)

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华夏古韵 第一课《阳关三叠》 教材:七年级下第三单元课型:综合课时间:年月日 主备人:马文礼参备教师:汤铭、王娟姜丽娜闫新慧 课题:《阳关三叠》 教学内容:1、了解古琴知识、欣赏音乐《流水》、 2、学习歌曲《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演唱,感受和体验我国古代乐曲和歌曲的风格特点, (二)聆听古琴曲《流水》,能够辨别主题乐段和其他乐段在情绪上的区别。 (三)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体会歌曲的意境和情绪,并能够用饱满的热情 (四)知道我国有辉煌的古代音乐文化,知道中国古代乐器——古琴和古筝的形状,并能区分其音色。 课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同学们,请看这两种乐器,你能说出它们是什么乐器吗?你了解这些乐器吗?它们的外形和音色有什么区别?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讲解(古琴和古筝区别) 刚才大家看到是中国的古琴和古筝。这两种乐器都是中国的古老乐器。在外观上古琴是七根弦,古筝是13根弦,古筝琴身要大些。现代古筝发展成为21根弦。

大屏幕: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遗存之丰硕堪称中国乐器之最。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 要求:学生读出来 二、听老师讲《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1、教师:提到古琴曲,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呀?请大家说说。 2、欣赏古琴曲《流水》。图片 注意:(1)说说古琴的音色。 (2)让学生谈谈听完的体会, 2、教师讲故事——《高山流水觅知音》 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俞伯牙、钟子期、——友谊 3、(1)让学生分组讨论 (2)谈谈感受。 (真诚的友谊建立的基础:真诚平等、互帮互谅、共同的追求) 2、欣赏《流水》 教师:(介绍音乐作品《流水》)音乐欣赏《流水》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音乐的意境,教师可给学生看一些历史的图片,在音乐的进行中,要给学生介绍音乐的段落(全曲共分九个段落还有尾声。)在学生欣赏音乐中,让学生发挥想象,联想水的画面。 作品分析:乐曲为多段体结构。分为九段,划为四个部分 起、(主题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段。)

高一音乐观摩课《阳关三叠》的教案

高一音乐观摩课《阳关三叠》的教案 教材:《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 课型:高中音乐鉴赏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 教学内容《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精品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可谓风靡唐朝而且是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千百年来一直被人 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 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与诗词相互辉映珠联璧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 恋的诚挚情感 学情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 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 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 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2、知识与技能:对比欣赏合唱《阳关三叠》上下阙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吟唱上阕 3、过程与方法: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 教学重点: 通过对音乐情绪的分析感受琴歌《阳关三叠》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 在学唱中体验歌曲上下阙音乐情绪通过对比感受不同 教学用具:多媒体系统教学课件歌谱电子琴 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播放现代流行歌曲视频MTV《穿越》以穿越的话题形式进入 教师范唱《阳关三叠》第一段1.蕴含的诗名?作者 2.了解创作背景和历程 新课赏析: 千古绝唱《阳关三叠》 感受中国唐代歌曲的艺术魅力 1.《阳关三叠》的简介

2015年阳关三叠教案

2015年阳关三叠教案 《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之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 苏轼的词———离别(送别)的艺术作品———齐唱《送别》 导词: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下面请大家共同演唱《送别》。 二、进行新课。

刚才大家演唱的《送别》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的著名学堂乐歌。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让学生自主简介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教师简单小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关于他精通音乐还有很多传说和典故。正因为如此,有人说王维的许多诗歌很合音律,诗的意境特别适合用音乐去表达。 在以上过程中,播放小提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 提问:这首诗主要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哀怨离别之情) 由王维原诗所表达的情感过渡到具有更多情感内容的琴歌——《阳关三叠》。 过渡词:说到情感,应该讲所有的艺术都能表达情感。但是,各种艺术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是各不相同的,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有时也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才有古人如下一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应该说王维的这首诗在抒写离别之情方面已经够的上是精品之作,但后人为了让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更深,抒发的感情更浓、更真切,对它进行了新的艺术加工,把它改编成一首扶琴歌唱的琴歌——《阳关三叠》。 ,、欣赏《阳关三叠》 知识点:“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七年级音乐下册 《阳关三叠》教案 新人教版

《阳关三叠》 【教学内容】: 1.讲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2.学习演唱歌曲《阳关三叠》,感受作者对远行友人的无限关怀和留恋的真挚情感。 3.竖笛吹奏《阳关三叠》。 4.即兴创编情景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加深他们对友情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聆听、赏析古琴曲《流水》,使学生了解并复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感受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2.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3.用竖笛吹奏《阳关三叠》;并创编音乐情景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看、唱、练、讨论、体验、探究等活动,体验名曲的意境和琴歌的风格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情感,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赏析《流水》使学生感受到古琴音色的魅力;通过学习演唱、演奏《阳关三叠》,使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怀和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 (1)感受、体验古琴曲的深邃意境。 (2) 感受琴歌的神韵与魅力。 【教学过程与环节】: 一听音乐讲故事 引言: 1.师问:同学们刚才大家走进教室听到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那位同学能讲关于这 一段音乐的音乐故事? 2.举手的这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这位同学说:“这一段音乐是用弹拨乐器演奏的,像 似古筝的音色”。第三组的王宇豪补充一下:“刚才播放的这段音乐不是用古筝演奏的,它的音色比古筝的音色厚重、古朴,是用古琴演奏的”。 师问:你们说王宇豪同学说的对不对? 生答:“他回答的很好,是古琴演奏的旋律流畅、抒情古朴、典雅”. 第二个问题有第一组的张凡来回答。 张凡答:知道是讲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1)看视频了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边欣赏边讲解(感受古代音乐的蕴涵)。教师做个补充:“这个音乐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的故事,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的懂,他在高山上扶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个砍柴人经过,听懂了他弹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就是钟子期,俞伯牙和钟子期约好两年后见面,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经多方打听才知道钟子期抱病不治而亡。俞伯牙悲痛欲绝,

小学音乐欣赏课《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欣赏课《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曲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了解中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有重要的作用。《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琴歌,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在唐宋曾有轰动效应,不仅声名远播,而且成为家家弦歌、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和演唱《阳关三叠》,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对友人那种无限关爱的诚挚情谊; 2、唤醒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并愿意传承与发扬。 教学重点: 通过演唱和欣赏古曲《阳关三叠》,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启迪学生理解歌曲所表现的对友人无限关爱的

教学难点: 1、演唱时如何表现歌曲中忧伤、惜别、期待的真挚情感。 2、了解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导入: 请学生欣赏古诗新唱《春晓》,在欢快的旋律中追根溯源,了解诗歌的起源。 老师介绍: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的艺术。在古代,将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早期,诗、歌、乐、舞是合为一体的,在实际的表演中,诗就是歌词,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 “今天,我们将要学唱和欣赏的古曲——《阳关三叠》,就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来谱写的” 二、分析歌词: 1、解释曲名:原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是因为将古诗创作为歌曲后,原诗部分作为上阕词,基本上用一个曲调反复叠唱了三次,故称为“三叠”。

阳关三叠 教案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阳关三叠》 2.讲述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阳关三叠》的欣赏、学唱,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古代音 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珍惜同学朋友见的友情,和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 爱。 2.方法与过程目标: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乐曲《阳关三叠》的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看、听、想、说的实践活动形式,感受并表现音乐,学生自创情景剧展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表现音乐的乐趣。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绪。 2)认识民族乐器——古琴 3)了解并复述《知音》的故事。 教学重点:通过演唱和欣赏《阳关三叠》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1.体验音乐的情绪和内涵 2.掌握“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在音乐中开始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新课 1、课堂开始时,展开一张图片,提问学生: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场景? (古代离别时的场景,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2、假如老师给你两首诗,你将会选择哪首诗作为对此画面的写照呢?(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那么我们常说诗和歌是密不可分的,现在这个场景大家说还需要什么?(音 乐)同学们太棒了,下面老师同样给你两段音乐让你选择,并说出理由。 4、以音乐为背景共同朗诵古诗,让学生体会音乐。 二、新课 1、首先我们一起欣赏一段《阳关三叠》,(听后问学生听后感) 2、领学生分析歌曲: 《阳关三叠》的歌词用了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所作,原名七言绝句《送元二 使安西》,描写了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原诗中有渭城(今 陕西渭水)、阳关(今玉门关)两个地名,又叫《渭城曲》和《阳关曲》,又 因当时王维反复咏唱三次,故称“三叠”。目前我们所见的《阳关三叠》是一 首著名的古代琴歌。琴歌是随古琴边弹边吟唱的一种音乐形式。此曲扩充了 一些歌词,我们叫做下阕,王维的原诗称为上阕。 3、古琴的介绍:是一种七弦琴,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三千多年,常流行于文人雅 士之中,一起欣赏一段由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请学生说说其音色。(高 雅、含蓄、悠远、情意绵绵等)。 4、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5、教师范唱《阳关三叠》的第一叠。

阳关三叠音乐教案.docx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海南省海口一中冯元元 指导教师:凌素娟林丽芳 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 课型:欣赏课 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教学内容。《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在唐宋曾有轰动效应,不仅声名远播,而且成为家家弦歌、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 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 的诚挚情感。 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通过一首唐朝的流行歌曲《阳关三叠》,让学生感受到友人 之间的美好真挚的情感和经典音乐文化的育人魅力。目的是打开时空的隧道, 让他们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聆听、演唱和了解我国更多的艺术歌曲,达到拓 展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和加强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结合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理解对友人那种无限关爱的诚挚情谊。 2.愿意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了解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风格特 点,并聆听、演唱《阳关三叠》。 3.体验运用自己的演唱方式表达友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聆听、演唱《阳 关三叠》。 教学难点:演唱时如何表现歌曲中忧伤、惜别、期待的真挚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方面:课前合作采集资源,进行归纳整合,以课件的形式与同学资 源共享。 2.教师方面:课前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制作课件、撰写教学设计。 教具学具: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歌曲发展的概况。 导言: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歌曲的主要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歌曲的主要脉络包括上古音乐、中古音乐和近古音乐。在课前呢,已经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课根据雷雨声主编的初级中学课本《走进音乐世界》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神州古韵--音乐长河中的故事》中的“吟唱古代歌曲--阳关三叠”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在本单元学了“音乐故事之三--孔子与诗经”,从诗歌起源初步了解了“诗”与“歌”的关系;另外,学生在初一历史里已学过中国古代史,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和唐朝的历史背景,接触了孔子、王维、王勃等历史文化名人;初二语文课本也讲授了古诗《阳关三叠》、《送杜少府任蜀州》的相关知识。在此文化理论的基础前提下,我再根据学生喜爱流行歌曲,关注港台明星等特点,设计了本节课 三、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1)准确演唱《阳关三叠》主题 (2)为歌曲《阳关三叠》丰富表演形式 2、情感目标: (1)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及处理,体会“别”情。

(2)通过对古诗词、古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3、拓展目标: 初步感性认识到“诗”与“歌”的关系,并为古诗《送杜少府任蜀州》谱曲 四、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在立足教材,发展教材的观点上,灵活根据学生情况及具体实践设计的《阳关三叠》。希望同学们通过语言与音乐节奏的关系--诗词语言与音乐创作的关系--“诗”与音乐 旋律的关系--诗歌谱曲的创作实践这样一个教学脉络,掌握课本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更进一步的扩展课文知识点、培养学生创造力及发挥音乐的美育和德育功能,增强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感性认识古诗词歌曲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语文、历史及音乐的已学知识进行创作 五、教学方法 欣赏法、对比法、创作法、体验法、分组合作法 六、教学教具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聆听古曲《阳关三叠》,体验音乐深沉含蓄、真切动人的情感。 2. 认识我国民族古老乐器──埙,体会其独特的音色。 3. 通过熟悉乐曲主旋律,感受“埙”音色的特点,初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提高音乐的鉴赏力。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我国民族古老乐器──埙,体会其独特的音色。 2. 体验音乐深沉含蓄、真切动人的情感。 教材分析 欣赏合唱《阳关三叠》,埙、中阮重奏的《阳关三叠》。在多声部的合唱中,由于高声部和低声部音色的丰富、层次分明,力度的起伏突出了歌曲的高潮,表现情感时有着更为宽广的空间。 埙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音色古朴、浑厚,具有独特的古风,善于表现内在深沉的感情。用它演奏的《阳关三叠》多了几分古色古香和情绪的厚重感。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复习歌曲《阳关三叠》 1. 师:这首古曲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句旋律?你能唱唱吗?(可能第一句、“遄行”句或“历苦心”句。) 2. 师:八度大跳的旋律,使歌曲情绪趋向激动,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心情。“历苦心”句重复了三遍,说出了作者提醒友人前路非常辛苦,对友人无限关切的诚挚情感。 二、乐曲欣赏 1. 初听乐曲。 师:上节课我们从歌曲《阳关三叠》和合唱曲《阳关三叠》中,都感受和体验到了歌曲中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欣赏曲《阳关三叠》,再次体验乐曲给你怎样的感受?与歌曲的感受有何不同?(《阳关三叠》重奏音频) 2. 谈听后的感受。 3. 复听乐曲。 师:乐曲有种深沉、悠远的情感和意境,请你再次仔细聆听这种意境,思考是用什么乐器表现的? 4. 介绍埙及埙的历史。 师:大家的感受很独特,这些都是埙的特点。这就是埙。(出示埙图片)在我国古代的吹奏乐器中,埙是最古老的一种,其主要发展阶段在商周,故其音色明显带有商周时代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古朴、浑厚、低沉、沧桑、神秘、哀婉,所以,埙特别擅长抒发哀怨之情和制造肃穆、旷古、凄厉的特殊效果,一直以来被视为一种特色乐器。到了现代,在演奏家和制作师的共同努力下,埙的表现力不断增强,埙乐也不断丰富,因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对埙产生兴趣。用带着泥土芳香的埙奏出大地的吟唱、天籁的绝响,更能表现人们追求远离尘嚣、至纯至美的精神境界。 5. 感受埙。 (教师边说边出示实物。)给你们看看、摸摸、试着吹一吹,亲自感受一下埙独特的音色。 6. 再次感受。

人教版八年级下音乐阳关三叠教案

第一单元:《华夏古韵》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歌《阳光三叠》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歌曲的演唱学习中,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的优秀音乐文化知识,并能正确感受古曲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古琴知识、观看古琴演奏视频,欣赏歌曲录音、分析歌曲要素与情感表达,对比欣赏手段,学唱、表现琴歌《阳关三叠》。 3.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古琴的相关知识。 (2)知道琴歌这一艺术形式。 (3)用连贯、流畅、饱满的声音表现出古曲的韵味和情感。 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古琴图片、交流古琴知识。 老师提问:这是一件我们中国古代非常珍贵的乐器,这件乐器距今已 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这是什么乐器呢? (2)交流知识 ①老师提问:古琴有几根琴弦? ②老师提问:琴面上的白点的名字是什么?一共有多少个? ③老师介绍古琴的结构:琴有头、颈、肩、腰、尾、足,琴的背面有 两个孔,是古琴的出音孔。 ④老师提问:古琴面和古琴底分别是什么形状?它们分别象征了什 么? ⑤老师介绍琴名与音色: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 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就可以发出悠

扬的琴声。古琴音乐有泛音、按音和散音。 (3)学生初步感受古琴的音色。 (4)老师讲解琴歌的基本概念:早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古琴艺术列入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古琴艺术代表着中国文人怡养性情的生活方式。琴歌,就是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即抚琴而歌。琴歌这种形式,古即有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古琴的展示,交流与互动中了解古琴相关文化,引出本课学习内容,同时引发学生对古琴的兴趣。 2.欣赏琴歌 (1)老师提问:这首《阳关三叠》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原诗叫什么名 字? (2)老师总结:《阳关三叠》这首琴歌的歌词要比原诗长,后人在原诗的基 础上新增加了下阕,更进一步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因诗中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歌曲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3)边看谱边聆听琴歌《阳关三叠》的第一叠,思考表格中的问题。 (4)师生交流,完成音乐分析。

《阳关三叠》教案

《阳关三叠》教案 [教材分析]: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具魅力的瑰宝。《阳关三叠》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曲,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深刻的意义。本课采用王震亚改编的合唱曲《阳关三叠》为教学内容,着重让学生体会“三叠”的含义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教学内容]:合唱曲《阳关三叠》 [教学重难点]:1、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2、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教学步骤]: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堂情景“回放”,引入新课 1、课堂开始时,展示一张图片,提问学生: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什么时代的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古代人们离别时的场景)。通过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古人的离别场景,为后面的学生表演作铺垫。同时,将本课的教学定位在中国古代与离别之情中。 2、师:假如要你为这张图片配上一首古诗,你将选择哪一首?学生自行选择古诗。此环节通过学生对音乐、诗、画的感受,对古人的离别之情有所初步感受。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师:我们常说古代诗与歌是不可分割的,现在假设有一部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场景需要配乐,而你是电影的音乐总监,请你选择一首曲子为这样的场景及那首古诗配乐(老师给两首曲子让学生选择)。学生选择音乐,阐述选择的的理由。 二、感受与体验情感体验——学主题,听曲、作画、人声模仿古琴 1、教师配诗与音乐,引出《阳关三叠》。随古琴曲《阳关三叠》音乐朗诵王维的诗。通过音乐感染学生,通过配朗诵让直接体验诗中之情。 2、介绍“阳关”什么?,提问“三叠”又是什么呢?留下悬

阳关三叠教案

《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之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 苏轼的词———离别(送别)的艺术作品———齐唱《送别》导词: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下面请大家共同演唱《送别》。

二、进行新课。 刚才大家演唱的《送别》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的著名学堂乐歌。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1、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2、让学生自主简介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教师简单小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关于他精通音乐还有很多传说和典故。正因为如此,有人说王维的许多诗歌很合音律,诗的意境特别适合用音乐去表达。 在以上过程中,播放小提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 提问:这首诗主要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哀怨离别之情) 由王维原诗所表达的情感过渡到具有更多情感内容的琴歌——《阳关三叠》。 过渡词:说到情感,应该讲所有的艺术都能表达情感。但是,各种艺术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是各不相同的,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有时也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才有古人如下一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八年级音乐下册 《阳关三叠》教案 人音版

八年级音乐下册《阳关三叠》教案人音版 教学目标:1、聆听《阳关三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 2、认识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体验音乐的情绪 难点:体验音乐的内涵 教学用具: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景音乐《送别》。 师:同学们,这节课有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首先给大家分成三组,各组选出代表,我提出的问题经各组讨论后,由代表回答,其他同学或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问题。最后我们将选出这节课的冠军。同学们,谁知道课前听的这首歌曲的曲名是? 生:《送别》 师:来,咱们一起唱几句,感受音乐的情绪,老师指挥师生一起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同学们唱的很好。这是一首三十年代的电影歌曲,它描写了现代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情绪。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那古代人在送友离别时,是怎样来抒发和表达感情的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古代人送友离别的歌曲,请同学们欣赏。同时留心两个问题:出示课件:1、这首歌曲描写了怎样的意境?2、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为了更好的感受歌曲的意境,请同学们看画面。(课件出示)欣赏歌曲。 二、新授 师:歌曲咱们欣赏完了,请各组同学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生:讨论(分组) 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补充。 师:同学们体验的很正确,(总结问题1)这是一首描写古人送别朋友到边外服兵役分别时的歌曲。(总结问题2)歌曲的情绪:深沉、惆怅、忧郁。 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三叠(课件出示) 师:启发学生,〈〈阳关三叠〉〉的歌词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原名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描写了王维送好朋友元二到安西服兵役的情景。目前我们所见的〈〈阳关三叠〉〉是一首琴歌,琴歌是随古琴边弹奏边吟唱的歌曲。哪位同学了解古琴或见过古琴?(课件出示)古琴:请看古琴,它是一种七弦琴在中国已经流行了三千多年,从古到今,独一无二,常流行于文人雅士之中。现在我们一起欣赏一段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感受古琴的音色。 生:(师启发学生)古琴:高雅、含蓄、悠远、情意绵绵 师:很好,通过聆听古代乐器,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源源流长、博大精深。为了更好的欣赏音乐,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抑扬顿挫的朗读一下王维的这首原诗(课件出示)同学们读的很有诗意,安西----指今天的新疆乌鲁木齐一带,渭城----指今天的陕西渭水北岸,阳关----指今天的玉门关一带。因原诗中有这两个地名,所以也叫〈〈阳关曲〉〉或〈〈渭城曲〉〉。又因当时在演唱时将王维的反复咏唱了三次,故称〈〈阳关三叠〉〉。后经历代人弹唱为歌曲加上副歌,又编为合唱曲。我们把王维的诗叫做每段的上阕,经后来人加上的副歌叫做下阕,这首歌曲就有三段歌?(启发渗透歌曲,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和情绪) 师:(启发和学生讨论歌曲,了解歌曲的意境) 1、我们看歌曲的第一叠:遄----快的意思,路途很遥远,途中要经历很多关山和渡口,要经历千辛万苦,再苦在累你也要保重自己啊。学生感慨,多朴实的语言,却道出友人间的情

《阳关三叠》教案及反思

《阳关三叠》教案 执教者:杨金龙 授课班级:初二(9)班 授课课时:1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材分析:《阳关三叠》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曲,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深刻的意义。本课采用改编的歌曲《阳关三叠》为教学内容。但它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学生在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回放”古代情景、“聆听”古曲与歌曲、“创设”作品的场景意境、唱奏音乐主题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情景想像与体验来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唱、奏,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熟唱、奏歌曲的主题旋律。 2、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难点:“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葫芦丝、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音乐问好 3、师:(多媒体出示画面)请同学们回答: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什么时期的一种什么样的场景?(生答) 师:如果要你为这幅图画配上一首古诗,你会选择哪一首?(学生讨论回答,例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同学们积累的古诗词真不少!我们常说古代诗与歌是不可分割的,现在假设一部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场景需要配乐,而你是电影的音乐总监,你会选择一首什么风格的曲子为这样的场景及古诗配乐了,(老师播放《阳关三叠》《春游》)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学生想、答) 二、学习新课 1、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为画配选的音乐就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代表作品《阳关三叠》,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根据唐诗改变的歌曲《阳关三叠》,(教师版书:《阳关三叠》) 2、师:大家看到《阳关三叠》这四个字,有什么疑问吗?(生介绍“阳关”。至于“三叠”则留下悬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思考、解答。教师补充) 3、教师补充图片:请同学们谈谈对古阳关图片的感受。 4、那么究竟这首古代琴歌是怎样表达对阳关的情感呢?首先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朗诵诗歌,体验诗中之情。(学生一起随音乐朗诵,教师范读,学生再有感情朗读一遍) 5、同学们,唐诗本身的情感就极具感染力,那么唐诗入歌,又会有怎样的效果呢?接下来让我们分小组用葫芦丝学吹《阳关三叠》的主旋律,并吹边学唱歌词,体会唐诗入歌的魅力。教师到各小组指导。 (1)分小组范吹《阳关三叠》,自己小组评价,其他小组评价 (2)教师范吹《阳关三叠》主旋律,师问: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个特点,请大家仔细读谱,有什么疑问吗?(生答)(分小组讨论,由五个音组成,不唱的旋律部分都加了括号。)对,第一点,由五个音组成,称为五声调式,这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第二点不唱的旋律部分加了括号,这叫间奏。间奏是歌曲不可缺少的部分。注重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注意解决难点“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节奏。(3)学生第一遍齐唱《阳关三叠》,注意乐句的呼吸和速度。 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同学们的演唱充满了真情实感,在这一段歌词中,共有上阙和下阙两句,大家觉得它们的情绪要表达一样吗,怎样处理会更加合适呢?学生发言。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能复述“知音”的故事。了解古琴曲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感受和表现歌曲的基本意境。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古代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学习之后能够自觉地寻找和学习古代音乐。 2、教材的内容:介绍了古代音乐,古代音乐是很悠久,可以流传到今有它值得学习应用的道理,可以是可以古为今用,用它来调节气氛情绪,颐养情操。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在学习了古代音乐之后,学生对古代音乐有进一步的了解,知道怎样来应用古代音乐,丰富我们的学习生活。 (2)通过多样的方法使过程丰富起来,欣赏、演唱、故事表演、讲故事等来调节课堂氛围。 (3)感受音乐的美好,讨论学习古代音乐的意义。培养实事求是和一丝不苟的态度。 4、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 重点:让学生加入学习古代音乐的行列,会唱歌曲《阳关三叠》,

懂得欣赏分析古代音乐。 难点:学会分辨古代音乐和现代音乐,能说出它们的异同。 学习方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归纳法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掌握程度来看,学生已经学习知道了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如何欣赏分析歌曲音乐、识谱视唱。 从学习能力来看,学生能很好地利用所学知识来进行欣赏和表演。 从心理特点来看,学生能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 三、教法分析: 指导、分析、欣赏、演唱、故事表演、讲故事合作探究 四、教学资源分析:课件 五、教学理念分析: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转变教师的角色,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起到带领作用,不满堂灌。以学生的学为主,教为辅。 教学过程: 一)唱歌 1、请同学朗诵诗句 2、歌曲简介,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3、随着录音学唱。 4、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等方面的特点。 如:歌曲前面部分比较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位邻音,节奏上先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