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并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崇尚美是人之天性,儿童亦然。整堂课以欣赏美为线索展开教学,本课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动画:“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在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渲染中,两只小企鹅到北京旅游,介绍沿途参观的很多著名景物(这些景物都是对称的),带领学生一起畅游了一番,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开始观察优美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领略了对称物体之美,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这种赢造宽松愉悦、开放式的环境,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观察这些实物的特点——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从而引入对称,逐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通过操作实践发现其共同特征,导入教学新授,达到串连教材的效果,让学生在这种欣赏美的教学情景中快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领悟美,达到情境(景)交融的教学效果。

(点评: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媒介,使教材内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几何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到图片的颜色,在教具和课件制作中采用色彩鲜明的颜色,使学生感受到颜色的美,物体的美丽,教师创设了一个这样美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美,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身边,体验到在数学中美的教育。)?

二、实践操作、激活思维

叶澜教授曾在新基础教育课题实验中提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学习。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新授教学时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平面图形的特征,大胆地加以猜测,说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并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来验证它们为什么是对称的,采用对折的方法来折一折,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活动的课堂生活,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在对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点,通过操作发现图形的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引入“完全重合”,让学生反复地操作体会,再配合课件的动画演示,初步感知什么是“完全重合”;最后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形成初步感知的基础上配合课件动态出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为主导,在巩固练习中也安

排了一些学生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完全重合”和“不完全重合”的区别,为辨别是否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基础。在最后的制作轴对称图形时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活动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点评:实践操作是学习数学的根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过程中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一节课下来,老师说课的时间总共不超过15分钟,剩下的时间都是学生的了,学生说的多了,动手操作多了,参与面广了,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动手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小组合作、发挥特效

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经验与收获不尽相同,为了使学生个体

的、群体的活动促进学生的整体的发展,教学中常发挥合作交流的功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将个人的经验或成果展示出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的学生的不足。在本课中,有很多活动都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由于低年级学生作图能力不强,对于正确美观地制作出一个轴对称图形还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学生学习发展的进程不同,针对一部分学生已会制作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展开分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评一评小组成员中制作的轴对称图形,在动手操作时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在引出轴对称图形时,也是通过小组合作,在操作、交流中感知,这样尽可能地将每个人的收获变成学生集体的共同精神财富,

(点评: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本堂课采用的小组合作较多,学生在活动中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课外延伸、丰富情感

本堂课的结尾让学生欣赏古今中外著名的对称建筑,配上古典的轻音乐,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距离。古建筑又是一种艺术,渗透在数学学科中,既是学习数学的好材料,又是渗透民族文化的好题材,选择切合教学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素材,需要一些有民族特色的题材,如本课例中的背景音乐、古建筑、中国剪纸等就是在这方面作出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点评:古建筑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鲜活体现,让学生再次感受这些对称物体之美,设计别出心裁。)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导入虽很贴近学生生活,体现欣赏美,也很自然,但总觉有些平淡。在判断学过的几何平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汇报时处理得过急没有注意到个别差异。

(新)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市级一等奖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沧州渤海新区第二小学时秀艳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设计理念】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发现者、研究者和探寻者。”结合新课程“自主、探究、合作”的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同时,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获得探索成功、积极发现的情感体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达到“享受学习”的境界!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角和直角"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从观察实物中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教材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

的作用。 【学情分析】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喜欢做小动作,感觉数学枯燥无味,因此我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

六年级数学下册《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平面图形”是在“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平面图形的认识要比立体图形抽象。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将体和面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抽象出平面图形,便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通过教学,现将反思如下: 一、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一年级学生爱玩玩具,抓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我将本节课要学的数学知识设计成一辆学生喜欢的动态玩具车,学生看到漂亮的玩具车,马上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明白这辆车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组成时,他们觉得这些图形很神奇,激发学生认识这些图形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高复习总复习总复习 由于立体图形学生已认识,请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找出平面图形,并将它画在纸上,然后同立体图形进行比较。通过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从中深刻领悟到面就在体上以及面和体的不同之处,将面和体有机结合起来。既巩固了旧知,又能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 由于平面图形的特征比较抽象,而一年级学生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只有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等活动,从中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这样组织教学,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既能较好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 四、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学生初步认识了平面图形的特征之后,组织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巩固平面图形的特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

《角的初步认识》设计理念与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设计理念与教学反思 篇一:《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角》教学设计与反思 【板书设计】 边 顶点边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课的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物品中引出角,并通过观察实物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引导探究,形成表象 本节课直观性、操作性比较强。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三、给学生创设较大的学习空间与时间 教师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尤其是做角环节,

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认识,做活动角,并在活动、相互交流中发 现角是有大小的,进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一层扣一层,层层体现教师放手、学生自主参与。不足之处: 1、各项活动中,应再大胆放手,让学生多说,发表自己看法,尝 试总结,更好的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其探索研究,归纳总结 的能力。 2、示范画角时,应画上角的符号,并对学生作以指导。 篇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和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撮镇中心小学施晓燕教学任务: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 识角。 3、知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角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一(1)班孙肖梅 《认识图形》一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他们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玩积木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课堂的练习部分也加上了一个情境的延续部分,让学生用学到的图形搭建物体。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获得知识。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分类,按照规则,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就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再有,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说一说,捏一捏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现这些图形的特点,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认识了这四种图形后,教师让学生举例子,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图形的影子,然后呢,拿出你喜欢的带有图形的物体随意的玩,也是和他们最熟悉的玩具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加入了让学生看精美建筑的图片,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不仅从建筑中感受到了所学物体的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四、在本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调。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积极加强自己的评价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如从学习态度上评价,从积极性上评价,还有的比如说从速度上,从动脑上,从今后的发展上,从思维的灵活性,对学生进行评价,再结合一些小奖品的利用,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压力,而且使学生更乐于去学习,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成功感。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理解》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理解》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内容。对角的理解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不过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水平。”同时把“会用尺子画角”作为本课的难点来实行突破。作为低段数学的第一堂课,多少感觉有些压力。上完课之后,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首先是开门见山到情景图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理解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自体验,注重对学生展开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水平,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实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持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的画角和相对应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在指角的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通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2)在学生指角时,有些孩子仅仅指出了点没有指到边,此时我发现了问题并很好地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二新人教版

《认识平面图形》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是知识的化身,是代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启动者,是名副其实的课堂权威和课程实施的工具.课堂上要么是教师讲学生听,要么就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高高在上唱独角戏,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以自己的教为主,对学生的潜力估计不足,包办代替多,讲得多,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自学自议、尝试实践的机会和时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上要从关注教师的“教”转为关注学生的“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开课时创设了活泼、有趣的“与老朋友打招呼”这一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旧知启新知.然后引导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上找到图形,这些形状多样的素材,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寻找的物品,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接着提出问题:“你能不能从其他的物体上找到其他的图形?”用了先扶后放的策略,有效的突破了学生探索的难点.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寻找等活动,将原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化.同时,我还注重了学法指导,让学生从“体”上找“面”.这种让学生充分参与操作和探究的学习活动,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初步学会了在“体”上找“面”的方法后,再让学生尝试用“体”描“面”,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学生要描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必须懂得从

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也就是多种信息)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几何形体(的信息).学生在剪图形并把图形贴在黑板上的活动中,就是让学生对图形进行分类,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在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形的特征时,我并没有让学生直接就去观察发现,而是创设了给小汽车配上漂亮的车轮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兴趣,自己去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在探索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到快乐,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生获得了这四种图形的特征后,我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学的图形和以前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异同,深化了对两类图形的认识,对平面图形的感知,使学生从具体事物操作发展到抽象的认识图形.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意识.如让学生在物体上找到图形,摸给小组的同学看一看,并说一说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探索、互助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创设请学生给小汽车配车轮这个环节,我只是用汽车的图片进行教学,只是让学生看到了正方形的车轮和圆形的车轮.如果改为利用课件,给小汽车配上长方形、三角形的轮子,再利用课件的动画形式,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最后再用上大家讨论出来的最佳方案——圆形来做车轮,让学生更直观的获得对图形特征的体验.这样,也许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践、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的贯穿于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再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的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纵观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节课我注意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认识角;在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尽量做到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和答案。 3、给每个学生机会,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 在这节课上我尽量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我先让学习较差的学生回答,给多数学生以发言的机会。所以,这节课上平时不举手的孩子也能积极地表现自己。 虽然,这节课有以上成功之处,但也有很多不足,现就自己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1、在教学设计上还存在问题,这一节课虽在我预设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由于学生在找角、摸角、折角、做角和画角这一动手操作过程中用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在验评教学效果时,时间仓促,还拖堂了。今后,我必须在设计教学环节上好好下功夫,深钻课本,认真学习,整理重难点,再根据主次备课,安排好时间。 2、在教学时,教师讲解稍多,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能做到完全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背景介绍】: 根据新课程标准,为了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力求体现新课改革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给学生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认识图形》是继“认识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教学内容。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我主要采取观察讨论法和实验操作法,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且融观察、实验、操作、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为一体,引导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案例描述】: 师:你能不能把这些图形请在白纸上呢? 生:能! 师:老师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积木,用它的一面在纸上画一个图形。 学生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积木,用它的一面在纸上画一个图形。 师:小朋友们动作真快啊!现在请你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你画了个什么图形,好吗? 生互说。 (出示图形屋) 师:看,这里有什么? 生:屋子。 师:是谁的屋子呢?

生1:长方形。 生2:正方形。 生3:圆形。 生4:三角形。 师:嗯,真好!这些屋子真漂亮啊,你想不想让你画的图形住到这么漂亮的家里去呢? 生:想! 师:那就请你自己上来帮它们找到自己漂亮的家。 生分小组上来,为画好的图形在黑板上找到自己的家。 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找对了家?我们来看看这间漂亮房子里是不是住的全是长方形呢? 生:是的! 师:这个呢?都是什么图形啊? 生:正方形。 师:这间屋子呢? 生:全是圆形。 师:我们再来看看最后一间漂亮房间,它们找对了吗? 生:对了。 一年级的孩子刚接触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其认识水平基本处于辨认阶段。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数学”不如“做数学”。学生对动手操作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我充分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手头的立体图形学具,照书上的样子沿着表面的边缘画出图形,最后把学生的画进行归纳小结,他们很快得出要学习的平面图形。以上设计的操作情境,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发端于动作,以动诱思,以思促动,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面在体上”。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我通过操作更好的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片断二:实际应用,探索创新。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两篇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一) 《认识平面图形》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堂比较抽象的课,他们还不能深刻去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为了让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我制作了一个较为生动有趣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平面图形是由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来的,让他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知识都与我们数学是息息相关的,培养他们多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在本节课开始,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我设计了一个各种立体图形娃娃去看望小狗探探这一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从中复习了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因为立体图形娃娃们比较调皮,把小狗探探的家弄得满地都是脚印,希望同学们帮它弄干净——就是找出各种脚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这样的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让学生自己去找出立体图形相应平面图形,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本节课的第二环节是印图形,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有哪些办法可以得到立体图形身上的平面图形,激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最后是定下一种方法——画图形,把画好的图形贴到黑板上,这一环节使整堂课的气氛活跃起来,本节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区分好正方形与长方形,圆与球;为了让学生正确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我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白纸,为了告诉学生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我叫学生沿着中线上下,左右对折,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过程中感受到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对折完长方形后我叫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按刚才的方法对折正方形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到底怎样区分它们两个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最后有一个学生发现沿着对角线折时,正方形四条边都能重合,得出了正方形四条边是相等的;在教学圆与球的区别时,我告诉学生球可以到处滚,但圆只能沿着一个方向滚,只是这样跟学生讲解过于抽象,于是我找了一个可以切开的球,先让球到处的滚,接着把它分开两半,把球的一个面展示给学生看,让它们深刻感受到圆是球的一个面。最后就是联系生活让学生自由发言,想想在哪里曾经见过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本节课设计较为严密,能捉住重点,难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来着重去讲解,能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让学生感悟平面图形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但是有些地方仍然做得不太好,让学生把画好的平面图形贴到黑板上,出发点是好的,但在板书设计上不大好,应该先帮学生分好类,老师先在黑板上贴好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二) 《认识平面图形》这个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之后进行学习的,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这节课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1、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平面图形。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摸一摸、

(完整)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一)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一)》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丰富的学具和教具,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拼一拼、连一连”等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中,亲自触摸、观察、制作等操作和实验活动,并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图形特征,让学生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步循序渐进,以更好地落实知识,渗透学习态度。通过几次试讲和修改,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几点较为成功: 一、教学层次较清晰:主要通过分类、命名、举例等活动初步感知图形特点,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等活动观察体验,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最后返回到生活中去,感知不同形状物体的应用。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事物,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以学生活动为主,自主探索图形特征,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感知不同物体形状的特点及其用途,培养学生的的观察意识和能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是,整节课还是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一、教师语言不够精炼,表达不够精准,评价性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二、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比如:学生说黑板上田字格是正方体时,教师没有及时纠正这个是正方形,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三、对学生活动时,课堂纪律不能很好的管理,有个别学生没有按照老师要求去做,只是自己独自在研究物体。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参加听课和听评课,请经验丰富教师听课和评课活动,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认真反思得失,不断提升自己把握教材、分析教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强课题研究,发展科研能力,努力成为一个有经验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反思1、玩中学,乐中悟是这节课一个突出的特点。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来完成的。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自感知、亲身体验。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思考和探索来发现新知。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尝到了由于自主学习而获得新知的喜悦。我注重从感知入手,安排了较长时间的动手操作活动,通过想一想,分一分;摸一摸、猜一猜;印一印、画一画和讨论、交流、认识平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们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的最直接的体验。课堂上学生用铅笔沿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的边画下来、用立体图形的一个面蘸上印泥印在纸上,在实践中获得了平面图形。这些活动把操作与思考、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手段,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结合学生展示。整个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通过你们这么聪明他们很不服气,现在他们藏到我们身边了,快去找找!创设出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

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很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我出示了各种交通标志牌,这样的师生互动,不仅体现了师生在课堂上的平等地位,还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图形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又让学生了解了一些最基本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发挥了数学的社会功能,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人文教育。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0篇汇总)word版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第1篇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资料是学生今后进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资料之。《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资料,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角的初步认识虽然资料简单,可是学生的年龄较小,生活中有关角的概念有很模糊,要想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并不容易。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尽可能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出发,并经过确定角、找出生活中的角、做活动角、画角等活动使学生加深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开始从美丽的学校情境图入手,给学生介绍园丁手中拿着的剪刀,张开的图形和做操小朋友伸开的两臂构成的图形就是角。让学生在这幅情境图中找出剩余的角,学生汇报时,并用闪烁角展示出来,采用直观法,生动形象,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许许多多物体表面都存在角。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 二、探究新知 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仍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如何从生活中的物体抽象出角,我是这样做的。首先,经过张开的剪刀,钟表上时针与分针的夹角,

三角尺上这三幅图,在学生找出后,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观察抽象出来的三个角,比较观察找到角的共同点,讲解顶点和边。然后经过确定角来加深对角概念的理解。其次,经过折角、做活动角让学生发现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与它边的长短无关,与角两边分开的程度有关,角的两边叉开的越大,角越大,两边岔开得越小,角就越小。利用这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尊重了学生认知的特点。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最终,讲解画角的方法加深对角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课堂的结尾,结合本节课的知识,让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从而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回顾。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第2篇 “教学不仅仅是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经过自我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角”在低年级学生的画笔下早已出现,但它叫什么?是怎样组成的?角的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两篇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两篇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一) 《认识平面图形》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堂比较抽象的课,他们还不能深刻去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为了让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我制作了一个较为生动有趣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平面图形是由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来的,让他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知识都与我们数学是息息相关的,培养他们多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在本节课开始,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我设计了一个各种立体图形娃娃去看望小狗探探这一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从中复习了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因为立体图形娃娃们比较调皮,把小狗探探的家弄得满地都是脚印,希望同学们帮它弄干净——就是找出各种脚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这样的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让学生自己去找出立体图形相应平面图形,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本节课的第二环节是印图形,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有哪些办法可以得到立体图形身上的平面图形,激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最后是定下一种方法——画图形,把画好的图形贴到黑板上,这一环节使整堂课的气氛活跃起来,本节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区分好正方形与长方形,圆与球;为了让学生正确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我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白纸,

为了告诉学生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我叫学生沿着中线上下,左右对折,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过程中感受到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对折完长方形后我叫学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按刚才的方法对折正方形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到底怎样区分它们两个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最后有一个学生发现沿着对角线折时,正方形四条边都能重合,得出了正方形四条边是相等的;在教学圆与球的区别时,我告诉学生球可以到处滚,但圆只能沿着一个方向滚,只是这样跟学生讲解过于抽象,于是我找了一个可以切开的球,先让球到处的滚,接着把它分开两半,把球的一个面展示给学生看,让它们深刻感受到圆是球的一个面。最后就是联系生活让学生自由发言,想想在哪里曾经见过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本节课设计较为严密,能捉住重点,难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来着重去讲解,能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让学生感悟平面图形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但是有些地方仍然做得不太好,让学生把画好的平面图形贴到黑板上,出发点是好的,但在板书设计上不大好,应该先帮学生分好类,老师先在黑板上贴好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二) 《认识平面图形》这个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之后进行学习的,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三角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38~39页的主题图、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八的1~5题。 【教学提示】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图入手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来进一步感知角,最后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制作的角。所以本节课宜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提供有研究性、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乐于学习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经历观察、操作活动,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难点:用尺子正确画角。 【教学准备】 剪刀、钟表、三角板、角的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问题1:能从图中发现新图形吗?(出示课件:主题图) 将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指导学生观察,相互说一说。在学生汇报交流时,通过“图中的正在做操和踢球的学生,拿三角板的老师、修剪花草的老爷爷……”引出角。进一步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儿有角,并随着学生的汇报(老师三角板上的角,老爷爷剪刀上的角,做操的学生伸出双臂组成的角……)用红线标出图中的角,进而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有那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生1:有正在做操的学生。 生2:有踢球的学生。 生3:有拿三角板的老师。 生4:有修剪花草的老爷爷。 师:再仔细观察,能从图中发现新图形吗? 生:角。 师:你能看到哪儿有角? 生1:老师三角板上的角。 生2:老爷爷剪刀上的角。 生3:做操的学生伸出双臂组成的角。 ……

《认识图形》 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这一节课时,我设计的本节课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1、在教学目标上——全面、明确,可操作性强。 2、在学习内容处理上——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组织教学策略上——注意情境与活动教学。 4、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大信息量与高效率。 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我没有从零开始,而是先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已经认识的图形。这样就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接着我创设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的学习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在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更好地体验出“面”在“体”上,作了很好的铺垫。然后我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异同,深化了对两类图形特征的认识,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感知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一步体验到“面”由“体”得和“体”与“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通过

让学生充分参与操作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初步学会了从“体”上找“面”的方法,弄清了“体”与“面”关系的基础上,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尝试找出怎样利用物体来描出平面图形的策略,既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层次性,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通过提问“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最后我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课后反思自己这节课的教学行为,成功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年级孩子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主要注意时间不长。而数学知识一般较抽象,生硬。因此整堂课我设计了很多活动,如摸一摸、贴一贴、评一评、举一举、猜一猜、摆一摆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感悟。 一开始我就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与机灵狗一起学习,机灵狗还带来了礼物,礼物不小心掉在了地上,留下了脚印,谁能想办法把它们的脚印变出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激起思维的火花。让孩子在兴趣、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地学习新知。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摆一摆、猜一猜等真实有趣的情景中,经历、体验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_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8页。 【设计理念】 在本课的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同时,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获得探索成功、积极发现的情感体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达到“享受学习”的境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概念。

【教学方法】 一堂好的数学课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以启发式谈话、探索式教学法为主,辅以创设情境、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中获得新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长方形,剪刀,角的模型,磁力扣等。 【学具准备】直尺,信封中三个角(锐角、直角、钝角),角操作材料等 【教学思路】 在本堂课,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设置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角 二、小组合作,折角 三、动手操作,做角 四、体验感悟,画角 五、巩固练习。 六、总结升华。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角 1、课件出示:(只露出3个角的三角形,露出5个角的五角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个老朋友,这几个老朋友今天和我们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内容。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作为低段数学教研组的第一堂教研课,多少感觉有些压力。上完课之后,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由“角”字带给你的想法到情景图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而且自我感觉流畅。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通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一年级下认识平面图形反思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数与空间的教学开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刚刚入学不久的时间进行,这时候的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我把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本节课的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我准备了一个装有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数学学具带,这些物体我先是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感受物体表面,再画一画,然后我出示一些图形,让孩子们根据形状相同的分分类,孩子们分的非常好,大部分都分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样四类。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紧接着我用彩色图卡让学生们上黑板分类贴图,为了关注到每一位同学这个环节我准备了大量的图卡,也用去了不少时间。之后我利用课件设计猜一猜,数一数几道练习题,

还设计了我说你摸的游戏,把一些能用的学具以奖励的方式送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练习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本节课也有一些难点,认识物体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因为圆柱体有粗细长短之分,学生往往会把它分成不同类型,长方体与正方体又有许多类似,学生又会把它们归为一类。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巩固认识。 本节课从整体上讲是比较成功的,针对小班额的教学,切实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发展,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练习量较大,通过不断的练习巩固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用日常生活用品为教具,拉近生活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更易理解。但是在第一个环节也就是让学生分类的时候,我没能静下心来让学生再说特征的时候让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说,因为在之前操作的时候浪费了一些时间,所以再说特征的时候有点仓促,学生还没真正理解下来吧.

认识图形 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这一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他们的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整理抽象。针对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的理解和处理,为了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主要关注: (1)注重动手实践,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本节课中一系列的知识点都是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来获得。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同时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心理,我创设了:机器人“汤米”来到课堂,给小朋友们来了他的秘密,只有完成任务的小朋友才能知道这个秘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通过机器人为学生布置的三个任务:分一分,把文具按形状分类;说一说,认识每一个形状的名称;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孩子发现每一种图形的特征引导孩子一步步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发现探究他们的特征,发现生活中的各类图形并能够在脑海中构建这几个图形。这样的设计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让学生在完成机器人的任务的过程中收获知识。 (2)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摸一摸环节中,让学生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有什么感觉,跟小组同学说一说。这样不仅每个学生自我

表现的欲望得到满足,而且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体的特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3)注重课堂延伸和社会实践 本堂课的最后,机器人揭示了自己的大秘密,是由图形构成的,教师适时的引导孩子思考是否自己也可以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图形 机器人,并且带给大家看。从而成功的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孩子在制作图形机器人的过程可以进一步熟悉各种学过的图形,也能增强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这样趣味性的作业也能让孩子更喜欢数学,更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孩子在动手操作、动脑构思的过程中收获知识与成功的欢乐。 不足之处: (1)学生小组学习不够熟练,在小组交流环节容易“无话可说”,交流冷场;同时小组内组员的任务分配不合理,学生交流协作能力稍差,所以在分一分环节,用时较多。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是一个难点,由于长方体的的形状种类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我设计的作业拓展性不够。 教学改进的措施: (1)精心设计练习,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达到加深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的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