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特整理修正版

中特整理修正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14,27

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6,7

特色理论研究围绕什么问题展开

四个全面的提出及其内涵,26,27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5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58—60

中共三大优良作风,61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54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个过渡型社会,66,67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74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法,75-78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78-79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85-87

第四章

正确认识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92-95

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意义,100-101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114

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119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统一,125,126

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24,125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133,134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36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42

中国梦的提出、内涵、实现路径,142,143,144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150,151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58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49,150

第八章

十四大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68

十八届三中全会与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69 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171

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171,172

经济发展新常态,176,177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180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82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9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9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就一句话)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201

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2,203

第九章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215,218,219

第十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

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30

为什么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235,236

第十一章

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253,254

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及内涵,262,263

第十二章

中共的性质和宗旨,275,277

中共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278-280

脱离群众的危险,285

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291-29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特色理论研究围绕什么问题展开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四个全面的提出及其内涵

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的发展实际,顺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从破解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出发,在深入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中共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个过渡型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从经济上看,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存在,而且有适当的发展。

从阶级力量和社会主要矛盾来看,与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一是工人阶级,它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二是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它们在国家政权中占有重要位置,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三是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并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法: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解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它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四章

正确认识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92-95

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这里,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的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统一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站稳,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一个中心、两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离开经济建设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怎么办)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第二,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第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梦的提出、内涵、实现路径

提出:2012年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路径: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科学认识。

改革是动力,新时期我们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实现未来的奋斗

目标,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

发展是目的,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发展。

稳定是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一些国家由于政局动荡、社会动乱,不仅失去发展机遇,也给这些国家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总之,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具有坚实基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的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第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都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的成果,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第八章

十四大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与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实质上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1)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2)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3)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体现。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

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体现在)

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

控制着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

控制着重要的战略资源

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几个特点

一是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第二,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和保障。

第三,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部门。

第四,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我们应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因为它与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相同,作用、职能、历史使命都相同。不过,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衔接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准确地说明了我国的国家政权具有民主和专政的双重含义,比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更符合中国实际,更易于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和理解。实践证明,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势,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坚持人民人民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一方面,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另一方面,要在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加强国家政权的专政力量,打击各种敌对势力和各项犯罪活动,用人民民主专政来维护人民的政权,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社会主义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其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把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相结合,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是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怎么办)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必须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老师说就一句话)

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第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第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第三,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第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第五,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2,203

(1)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阜新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2)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要求,也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更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3)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九章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意义

提出:1979中美建交,在此背景下邓小平等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历史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十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

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987年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论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

第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

境;

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第三,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第四,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要清醒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共同努力来解决。

为什么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

第一,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国家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

第二,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第四,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国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第十一章

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基本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

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及内涵

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内涵: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等方面一律平等。还包括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等。

民族团结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以及同一少数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千方百计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让民族地区不断受益,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同时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第十二章

中共的性质和宗旨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共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历史的选择最终要通过人民的选择来实现。党适应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需要,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共和国;党适应人民要国家繁荣富强和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需要领导人民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奋斗,并顺应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必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拥护和选择的结果。

脱离群众的危险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群众,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有的党员干部情感上不贴近群众,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对群众危难视而不见。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易发多发,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严重削弱。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有效化解脱离群众的危险。

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显著特点和特有优势,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全面治党的重要指针和工作路线,也是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

思想建党打造的是从严治党的思想方向,制度治党打造的是从严治党的制度方向,两者不可偏废,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包括制度建设的基础,制度治党是思想建党的有力保障。

思想建党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制度治党是从严治党的根本之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