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生中特考试答案整理

研究生中特考试答案整理

一、辨析题*3

1、卡夫丁峡谷能否跨越?

(1)卡夫丁峡谷确切内涵

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2)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主要理论

a.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

b.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和社会主义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

c. 俄国在相对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实践。

(3)跨越卡夫丁峡谷所具备的内在条件

落后的东方国家绕开资本主义制度直接进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20世纪实践所提供的事实,至少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其一,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

其二,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就。

其三,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4)“跨越论”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即我国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

a.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恩格斯“跨越”与“不可跨越”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认为,任何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都要受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客观规律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是不可跨越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跨越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可以跨越,而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的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水平则是不可跨越的。但是马克思也认为,社会发展的五大形态的每一阶段不是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社会都必定要经过的,社会发展的具体模式是可以跨越的。因此,不是每个国家都必须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紧紧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论”实质上是要回答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

量。社会主义社会无论是其产生,还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发展,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所谓“跨越”是不可能的。因此,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出发点。

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包括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马克思、恩格斯

在“跨越论”中明确了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之后建立的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是“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邓小平继承了此思想并创造性地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赋予利用资本主义的新内容,即学习、利用、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一切有用的东西。

2、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模式产生、特征、功能、评价)

(一)斯大林模式的产生背景

在卡夫丁峡谷跨越以及经济、文化、政治和国际关系基础薄弱的基础上,苏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并经过几个阶段至斯大林时期,并形成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斯大林模式是伴随着高速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大清洗三个运动而形成的。工业化:用行政手段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集体化:用行政手段在短时间内消灭富农;大清洗:阶级斗争越来越激烈的指导思想、脱离党的领导撇开司法机关的运作过程、以高级干部和知识精英为主要打击对象

(二)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

1、经济——高度集中

第一,所有制形式—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第二,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三,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管理生产

2、政治——过度集权

第一,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第二,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第三,国家结构,联盟中央拥有绝对权力;第四,通过安全机关强化无产阶级专政

3、文化——高度集中

第一,通过政治批判构造意识形态准则;第二,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第三,狂热的“个人崇拜”现象

(三)斯大林模式功能作用(正负两个方面)

1、制度属性: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实践形式

两个层面:一是苏联模式的性质是社会主义,二是社会主义实践过程当中的一种探索模式,即苏联模式的失败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是能说是社会主义实践的苏联模式的失败。

(四)斯大林模式综合评价

1、正作用

a. 苏联模式为人类社会塑造了新型现代化途径

第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工业成就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苏联完成了工业化和现代化。

第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获得了较大提高

现代化的归根结底就是人的现代化,苏联完成了人的现代化,斯大林执政时期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第三,为落后国家树立了赶超战略的新型现代化途径

苏联第二个原子弹,第一个发明了人造卫星

b. 苏联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战备模式

第一,为备战创造了绝对必要的物质条件

资源高度集中于政府,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第二,形成了稳定的政治局势,能够有效调动全国力量

第三,能够有效地调动全国力量组织大规模的反侵略战争

2、负作用(与特征相对应)

a. 经济弊端:经济违背规律,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规模大、效益差

b. 政治弊端:权力集中、脱离群众;监督机制低效、民主法制破坏;缺乏有效的纠偏机制

c. 文化弊端:文化严格控制,文化管理单一化,舆论高度一律

d. 国际影响:对外霸权主义,战后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对资本主义制度及政治格局的影响;苏联模式在二战后作为规律推广*是否社会主义国家就会出现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

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主要解决两个问题:谁掌握政权&如何掌握政权。“谁掌握政权”政治学中称为一个国家的国体;“如何掌握政权”一是世袭指君主制,无限的君主权利为君主专制,有限的为君主立宪;二是选举产生,有任期年限的为共和制,分为贵族共和(仅少部分人才有选举权)和民主共和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是不是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一层不变”?

2009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

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

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论断,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一论断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对党的先进性而言,党的先进性是在实践中生成、在奋斗中赢得、在发展中保持的。每一代共产党人都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课题、新挑战。任何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止步不前,都会导致先进性的丧失。这是因为:第一,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在本质属性上的先进性需要在实践中体现和检验,必须靠党始终不渝地忠诚实践党的纲领,把党的纲领转化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全党同志团结奋斗的实际行动。

第二,作为以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的政党,历史上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一个政党要始终先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都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奋斗目标和路线方针政策。

第三,作为党的整体,上一代人先进不等于下一代人一定先进。下一代人要继续保持先进性,必须全面学习和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把握时代发展主题,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新的时代内涵。

第四,作为党员个体,一时先进不等于终生先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必须努力增强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第二层是对党的执政地位而言。党的执政地位也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执政活动和执政成效的满意度。执政党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人民利益,人民就在多大程度上拥护和支持执政党。党取得执政地位后,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创造令人民满意的新的执政业绩。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原因:

1、事物是运动发展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也不会一成不变,所以必须与时俱进。

2、矛盾的对立统一、互相转化,要求我们警惕失去先进性和执政能力的危险性。

3、社会发展的长期复杂性,决定了保持先进性和执政地位的持续性和艰巨性,决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

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党的先进性的内容和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不是一成不变的。

4.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5.中国有没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二、简答题*2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源头和历史进程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邓小平理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框架和方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谁来举旗、怎样举旗的科学回答,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政治保证和领导力量;

科学发展观:对为什么举旗、怎样才能永远举旗的科学回答,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基础。

(2)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源头和历史进程在学术界上概括为社会主义的三次飞跃:

[答案一]

第一次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7—18世纪中期平均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19世纪晚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三个阶段。后来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的确立和发展,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以及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等为科学社会主义创造了经济和政治条件,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源头。社会主义思想第一次飞跃的标志是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苏联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可

分为列宁、苏联党内以及斯大林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三个阶段。

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发展。第三次飞跃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南斯拉夫的改革,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最后还是造成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但这条路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第三次飞跃结束,第三次飞跃还在进行当中,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而言之,在这次飞跃中,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完善,其重要标志就是中国改革取得初步成功。

[答案二]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工人运动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社会制度的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的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实践,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与革命的学说,揭示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发展相结合。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由一种模式的实践到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多种模式实践,社会主义在改革中发展完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仍处于飞跃之中,其最明显的标志是中国改革取得初步成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习总书记总结的社会主义六个阶段

二〇一三年一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指出,社会主义五百年,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其过程可分六个时间段。

第一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一五一六年英国人莫尔发表的《乌托邦》一书。此后一直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出现了十九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基础,论证未来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对未来社会提出一些积极主张和有价值的猜测。但是,他们的共同局限是唯心史观,无法找到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

第二个时间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

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作了科学预测和设想。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主要是理论上的,至于如何付诸实践,还有待后人来解答。

第三个时间段,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二十世纪初,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十月革命胜利后,究竟如何搞社会主义,也没有先例,列宁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艰辛探索。针对一九一八年下半年到一九二一年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暴露出的问题,列宁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了深刻调整。

第四个时间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不尊重经济规律等,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困境,苏联和东欧国家也想进行一些调整,但在西方等各种势力强大攻势下,这种调整偏离了正确方向,终于导致一九八九年东欧国家先后发生剧变,一九九一年苏联解体、苏共解散,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曲折。

第五个时间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是第二个在一个大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是,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刚开始,我们只能学习苏联经验,但在实践中我们党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党在指导思想

上“左”的错误,很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贯彻落实,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长时间严重错误,使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历程中遭到严重挫折。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六个时间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提出进行改革开放,并明确提出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一九八二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发出响亮的号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过实践探索,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空想社会主义的分析

(1)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A. 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主要代表: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

主要特点:ⅰ.批判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ⅱ.借鉴古希腊柏拉图思想、早期基督教平等思想和正在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潮;ⅲ.第一次系统阐述

了社会主义理想;ⅳ.以虚幻的文学游记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ⅴ. 带有明显的小生产者思想的烙印

B. 17—18世纪中期平均的空想社会主义

主要代表:摩莱里《自然法典》马布利《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巴贝夫《平民宣言》

主要特点:ⅰ.用理性论批判刚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ⅱ.把社会主义建立在自然法学说基础上;ⅲ.“已经有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 ;ⅳ.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未来社会原则;ⅴ.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特征C. 19世纪晚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主要代表:圣西门《论实业体系》傅立叶《四种运动论》欧文《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

主要特点:a.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 b.理论来源于启蒙学者的各种原则;c.对未来社会设想含有历史唯物主义萌芽因素d.着重于理论论证的形式阐述未来社会原则;e.以机器大生产、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基本前提 F.有自己的信徒,有实践活动

(2)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分析

优点:

1,空想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萌发了许多重要思想

马克思韦伯在《宗教社会学》写到,只有对未来社会有空想,才对现实社会有动力。社会要如何发展好,需要理性哲学和经验哲学。社会发展有无线的可能,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摸着石头过河——经验哲学,经验探讨也有局限。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了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

2,空想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理论,但思想本身是深刻的。

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是空想的、无法实现的东西,但其对资本主义的揭露与批判,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

3,空想社会主义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

体现了其社会性以及批判性,知识分子社会关怀的表现方式经常通过批判实现。知识分子像牛虻一样,咬一口是为了让他重新焕发活力,而不是咬死。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关注社会。

局限性:

1)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3)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4)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

5)空想社会主义不是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

(3)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既有继承关系又有根本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的先驱即空想社会主义。一五一六年英国人莫尔发表的《乌托邦》一书标志社会主义思想产生。

1,空想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感性认识的产物;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理性认识的结晶

2,空想社会主义凭个人天才的猜测来虚构未来社会的情景;科学社会主义依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未来社会的原则

3,空想社会主义是潜科学;科学社会主义是显科学

三、材料题*2

1、思想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关系——“思想革命往往是社会革命的先导”,为什么?(思想是革命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进步对社会的变迁起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社会大变革、大转轨和社会形态更替的时期。

代表新生产力的阶级在发动革命推翻旧的生产方式,为自己争取生存空间以前,往往先用与新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作为思想武器,发动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对社会向前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为政治上的暴力革命在思想上、舆论上作好了准备,荡涤着一切旧制度下的污浊空气,而且直接为革命准备了思想武器。

发生在中国和西欧的几次思想解放运动都印证了这一观点。

17一18世纪,欧洲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发动了第二波更为深人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在当时更是起到了摧枯拉朽的作用。启蒙运动兴起于西欧,以法国为中心,很快波及欧洲的多数国家,影响范围遍及全世界。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又一批资产阶级思想家、哲学家,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崭新的资产阶级思想和学说,如反对君权神授论、三权分立学说、社会契约论等。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所宣传的自由、平等、法制、天赋人权的思想,以及三权分立学说

直接成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武器、宣言、纲领。以孟德斯鸿为代表的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乃至于19世纪欧洲爆发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中国的改革发端于农村改革,农村的改革发端于真理标准大讨论。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全党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干部群众在这场大讨论中经受了观念的碰撞和思想的洗礼。思想观念的大解放推动了农村社会大变革。这为我国的农村社会大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与我们同行,谈今天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是一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四大系统的综合性学科,包括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军事学、教育学、人类学和社会主义学等各个组成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僵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即“唯有马克思论”);另一种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主义(即“没有马克思论”)。

我们必须要正确处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既要防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背弃,又要反对教条主义的障碍。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最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仅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且一贯富于理论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在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作出新的回答,不断进行新的理论创造,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意义

(4)马克思主义的适用性

[答案一]

就马克思思想与当今社会的契合性与针对性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理

解:

A.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正在步入“马克思的问题

域”(如社会异化、人的物化、人的主权虚拟化、竞争状态下人与人的分立化、商品拜物教、经济暴政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自身的社会发展水平,选择了市场经济,并且借助市场经济,全面提升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水平这证明了中国选择市场经济的道路是合理的,市场经济确实使中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在这种发展的过程中,也确实在大规模的复制马克思早年所憎恶和批判的社会现象。

B. 马克思的思想对于中国来说,不仅没有过时,而且由于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使中国人获得了理解马克思的理论所需要的经验背景。另外,马克思主义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自我完善,进而更好地知道实践。

C. 我们应该善于从马克思的思想中吸取矫正市场经济发展的价值原则,拒绝马克思就等于在一个方面拒绝吸取矫正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资源。

D. 人类在享受商业文明带来的繁荣和富足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商业文明带来的极大无奈。我们在市场中发现了自我,但也在市场中失去了自我。正如马克思所描绘的人正在从“从充实的无沦为绝对的无”的状况,由此看来我们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灯塔,指引前进,净化社会的种种问题。

[答案二]

首先,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创造性,马克思主义是一门随着实践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创造性的科学。

其次,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调整政策内容,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仍适合于当代资本主义弊端的解决。

再者,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对当今社会仍有很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一般规律的探求,它的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学说,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的科学,对分析当今资本主义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现象仍然有指导意义。

最后,马克思主义在当时资本主义占绝对优势的时期产生也引发我们的探究,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下,也引发了我们对于未来人类社会的探索。

(5)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

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四、论述题*1

如何理解四个自信和全面深化改革

(一)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道路自信是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坚持道路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的信念。

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真理性的信念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制度优势的自信。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最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保证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制度体系。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自豪感,坚定对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定信念,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坚定信念。

(二)既然自信为什么还要改革?

自信不代表没有问题,不代表所有的道路都是完美的畅通的。我们讲自信,是强调的是即使目前有诸多的问题与不完善,但是我们仍然有信心去解决问题,有信心我们的将来会更加美好。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不是假装看不见问题,而是我们有解决问题的信心。这种自信来

源于,我们的组织是不断的学习与进步的,我们的思想是不断完善的,不断提升的;即使我们犯了错误,我们会自己发现并不断的改进,正是这种不断的自我学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使得我们有信心面对一切未知与挑战,去解决问题走向更好的未来。对于问题的解决,就是依靠深化改革来完成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正步入改革的深水区,容易改革的部分已经完成,剩下的则是具有非常大挑战性的问题;在此背景之下,我们要明确深化改革的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更进一步,继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三)改革与自信之间的关系

改革与自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个关系。处理好改革与自信之间的关系即能够实现良性循环。首先,具有信心,能够使得我们从容的面对各种问题,能够自信的去深化改革,使得改革取得较大的成果,实现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改革取得不断的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比如经济建设、生活水平、基础建设、国防实力、工业能力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果,这些成果又极大的增强了民族的自信与自尊,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不断的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四)问题和成就(通过改革我们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才让我们有自信)

我们现在取得了诸多成就,从各个指标上来衡量,比如居民人均收入、工业增加值、GDP、军费、消费水平都取得了举世举目的成就。一个更直接的例子,前两天刚刚建成我国高度最高的大桥,让英国网民炸开锅。这只是一个最普通的例子,但是以小窥大,却足足显示了我国综合国力、工业能力的进步,以及世界人民对我国看法与观念的转变。但是我们仍存在各种问题,比如收入的不均衡,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过大、地区发展差异不平衡、环境污染尤其是北方地区雾霾严重、实体经济受到房地产等冲击、尤其是近年来实体经济不景气、制造业的成本加大等等。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问题,深化改革,在改革中如果能够将现有的问题解决,即是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前面列举的诸多问题,如果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就可以将问题转化为成就,问题解决的过程,即是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过程,即是取得成就的过程。

补充: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结合苏联模式比较分析

对于苏联模式的借鉴与分析,我们知道苏联存在着各种问题,一系列的改革失败,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对于苏联解体的过程,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戈尔巴乔夫激进式的改革,过于向西方文化价值靠拢,对于本国道路的不自信,导致从底层到高层思想的混乱,对于本国道路的不自信,信仰的迷失,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之一。此外,戈尔巴

乔夫的改革忽略了本国的国情,没有以本国国情为基础,照搬西方模式,导致水土不服,再加上过于激进的改革步伐,从而导致一些列的悲剧。因此我国的改革应该以苏联的改革为鉴,其一,要结合本国国情,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这就是一直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本国国情,避免生搬硬套;其二,要有自信,对于文化的自信、道路的自信、制度的自信、理论的自信;只有自信了,才能保证从底层到高层思想的统一,才能够不断的克服困难与挑战,即使在改革艰难的时刻,仍然能够坚持信仰,拥有对未来的信心,能够看到光明的未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