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军队的军粮汇总

古代军队的军粮汇总

古代军队的军粮汇总
古代军队的军粮汇总

古代军队的军粮

汉族远祖四处放牧田猎为食物

皇帝不差饿兵,军无粮则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国有诸多关于军粮重要性的警句。无论何时何地,士兵只有吃好睡好,才有能力穿戴沉重的装备行军作战。中国虽然是烹饪大国,但那些花样繁多的菜肴都是富裕及贵族家庭的专利,普通士兵是享受不到的,军营里的伙食就是2个字“单调”。现在我们来说说那些乏味的军营饮食。

中国汉族的远祖是半游牧半渔猎民族,但是自从他们从甘肃青海进入中原内地后,人口逐渐增多,开始发展出原始农业。

在商朝田猎是军粮的一个主要来源。商代田猎规模很大,一次出动上千人可获得数百头野兽动物。甲骨文就记载一次田猎,商人就获得451只鹿。到周朝田猎规模更大,周武王曾一次猎杀上万头野生动物。正因为此,商周王朝才能不断开疆拓土,逐渐将国土扩大到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安徽等诸多省份。

经过夏商周时期半农半牧生活后,到战国以后汉族正式成为一个农耕民族,五谷杂粮和一些品质不多的蔬菜成为老百姓,也是军队的主要饮食。

饿着肚子或者营养不良的士兵是无法披甲作战的。

宋朝以前中国饮食吃稠菜粥最多

中国古代军队饮食总体来说是简陋,粗糙,仅仅是果腹水平。八路军-解放军一直自称是小米加步枪,这是有历史来源的。粟,通常称为谷,谷去壳后称为小米。中国古代军队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小米加刀矛的水平。秦朝富有,积粟如丘山,富天下10倍。秦律才敢于记载秦国境内到处都有万石一积的粮仓,甚至咸阳的粮仓储存有10万石粮食。正在是这样强大的后勤补给,秦军才能以数十万披甲南征北战,统一天下。

最早的军粮做法实际是煮粥,宋朝以前,一般炊具都是陶器,极少有铁锅。陶器最适合煮粥,而不适合炒菜。夏商周三代都是煮小米粥,而是还是菜粥。需要在粥里加入各种野菜,野果,豆类甚至是放入肉

类的肉粥。军队一到饭点,就架起铁锅熬菜粥喝。只是那时的粥非常稠,称之为厚。

小米做为军粮从上古时代一直持续到唐朝。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政治和军事中心都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其次是,小米非常容易保存,唐朝文献说,小米可保存9年,而大米只能5年。实际上小米可以保存更长时间,隋朝灭亡20年后,留在长安的存粮还可以食用。

古代以及近代,农业技术落后,产量很低。

唐朝以前军粮吃小米1兵1天1斗

漫长的保质期,是军粮所最看重的方面,口感是古代军队所最不重视。保质期长的食品,也非常适合古代交通非常落后的情况。古代运输困难,为避免浪费,国家推出诸多政策。例如隋朝规定,盗边粮1升以

上,斩首,籍没其家。士兵遗弃米粟者斩首。军队需要在可能的战场和行军路线设立补给仓库。可长期保持食品,就不需要经常担心过期损坏,经常更新。

那古代军队怎么分配口粮呢?秦军规定,高强度工作,早饭半斗小米,晚饭三分之一斗小米。站岗等任务,早晚各三分之一斗小米。汉军规定,从事重体力活动士兵,一个月2石9斗3升粮食,食盐3升。唐朝规定一名士兵一天发2升粮食为口粮。

宋朝禁军士兵月粮为2.5石,厢军2石,到后期禁军才8,9斗月粮,继而糙米充好米,小斗换大斗。直到南宋末期开始经常拖欠军粮。随着口粮不断减少,宋军战斗力也相应呈现出一路下降的趋势。肉蛋等副食品就不用提了,饭都吃不饱,还怎么披挂几十斤重甲对战北方游牧骑兵?

明军发明了穿孔烧饼,每人可以背一串饼,行军作战。

大饼泡饭和茶水成为宋明军队主食

一般来说大饼馒头这种食品是很晚才成为军粮的。因为面粉加工困难,而且那时人们不会发酵技术,所做干粮全部是死面。从汉朝开始,中国人即开始吃面,当时叫做汤饼。汉魏以后,煮面糊糊,面疙瘩成为最常用吃法。

无论汤饼,还是面糊糊都不方便携带,只有干粮才是最好的方便食品。正所谓,“夫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况深入敌境,飞挽不通...人持乾粮三斗,可用数旬”。军队作战携带干粮才是最好的办法。

后世中国军队最钟爱的军粮大饼出现时间比较晚,汉朝时期中国才有烧饼,在民间也是偶尔食用。军队出征一般更喜爱干粮和熟食为口粮,到唐宋年间,烧饼大饼成为军粮。唐朝为可以对抗突厥,回纥等等各种北方和西北方游牧民族,建立起一支饮食居止一同突厥的骑兵部队。减少后勤运输,携带干粮辅以渔猎畜奶,长途奔袭,万里转战。宋朝征战时,即命令城内分造干粮,麻饼,量给茶,酒,柴和水钱给士兵。宋军出战,则背负糜饼,杂饼,皱饭,硬块盐和酱行军。中国古代最出名的军用干粮叫做“锅盔饼”。

烧饼到了明朝得到更新发展,明军为可以在山区林地,长途追击敌人。将圆饼,以炭火烤炙,酥脆咸香,中戳小孔,以绳串之。方便士兵携带食用,这就是明朝的压缩饼干。

明军还有一种做法是,以1石大米做成干米饭运输,吃的时候,用热水泡饭,就可以食用,这就是水泡饭,明朝的方便面。古代日本军队也有吃泡饭的习惯。明军野战副食为把三升豉掺以五升盐捣碎如泥状,捻作成饼状曝晒干。要食用时剥一块枣核食用,以代替酱菜。

古代打仗拼的就是力气。图为一名清朝军官在练习玩石锁。

军队发军粮配大酱出征有大宴会

从上古开始,中国军队主食主要是小米,大米和麦子。看起来还不错,但古代军队最惨的是副食。普通士兵是没有机会,经常吃到晕菜的。

在军营中新鲜肉类和蔬菜非常稀缺,士兵们的副食主要是两样,大酱和腌菜。

酱在中国已经有至少4000年历史,周天子的食谱就包括“酱用百有二十瓮之多”的记载。到汉朝,驻守边塞汉军配给为粮食2石搭配酱2斗,秦朝则是1斗米配半升酱。酱一直是中国古代军队的主要调味品。盐是人体力量来源,俗话说得好,“三天不喝咸菜汤,觉得两脚晃当当”。所以咸盐也是军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军每兵有3升咸盐配给,主要可以制作咸肉,咸鱼和各种咸菜。唐军一天给小米2升,盐半合。一年粮食七石二斗。

一般大军出征会有一顿大餐。比如唐军出征宴会则非常丰富,必有牛酒。酒酣拔剑起舞,鸣笳角抵伐鼓呼。丝竹之类的乐器是不可以使用的,那会让士兵锐气沮丧。出征宴会食谱包括,一人2升酒,2斤牛肉,5合白米,2张薄饼,馒头1枚,蒸饼1枚。散子一枚,食羹三合,菜5两,还有牛羊的头肉和蹄子,酱羊肝,酱猪肝,盐三分之一合,酱半合,姜1两,葱3两,醋一合。从宴会菜谱上,我们可以看唐军主力主要来自山西,陕西,甘肃等西部地区。

游牧民族风干肉1头牛变20斤肉干

来自北方的游牧和渔猎民族最主要的军粮是风干肉。一头牛被杀后,上百公斤牛肉经过风干加工,变成十几斤二十几斤的肉干,随身携带出征。等于是一个士兵带着1头牛的牛肉出征行军,可以吃几个月。

具体做法是把鲜牛肉风干1年,直到把所有的牛肉都塞进一个牛膀胱里。这时这些牛膀胱就变成了食物包。士兵带着1包或者几包牛肉干即可出发。

这些风干牛肉干的蛋白质是普通肉的很多倍,一小块就可以维持人类生存需要。在可以休息的地方,还以小块肉干煮汤,再来一点茶水和奶类食品,整体营养丰富全面。游牧和渔猎骑兵根本不需要后方后勤运输粮食,也不需要青菜豆酱之类的副食。

游牧和渔猎骑兵正是通过这样富于营养和热量的快捷食品,才可以屡屡突入中原。长时间大范围,袭击各个城镇。腊肉是中国无论中原王朝军队,还是北方游牧渔猎军队都一致喜爱的优质军粮。只是在中原军队中,非常少见。

局限于生产力的落后,就是吃最普通的豆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图为清朝时期人们在制作豆腐。

斩杀敌人做成肉脯杀美妾慰劳士兵

古代军粮最残酷的就是吃人。东汉末年,袁绍围困东武阳,城内粮食断绝,从老鼠到马鞍都吃光了。最后守将臧洪亲自杀死自己的爱妾,以食兵将。这还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始。到了前秦苻坚时期,在长安的一次战斗,守军斩首了1800名突入城内的敌军,随后这些敌军的尸首就成为军粮。军官们也把这些人肉带回家给自己的妻子食用。不光是吃敌军,自己人在最后时刻也能吃。唐朝将军薛仁贵率领14000名士兵出击漠北,但是无功而返,在回来路上没有食物。全军人相食。最后入塞后,部队只剩下原来的二十分之一。

最震惊的事件发生在张巡守卫睢阳之役。张巡以数千唐军在这里阻挡安禄山大军围攻。在持续数月的围城战中,城内首先发生粮荒。在粮食吃完后,士兵开始吃马匹,马匹吃完后,开始食用3万多名女人,老人和孩子。令人惊奇的是唐军虽然知道外无援军,内无粮草,自己必死在此,却没有叛变者。最后城破,城内6万军民,只存活400余人。

893年,李克用攻克天长,杀死敌军万人,后将敌人尸首做成肉脯,作为干肉随身携带行军。1233年,宋军围困唐州金军,城内粮尽,金军将领乌库哩黑汉杀死自己的爱妾给士兵们食用。但是士兵们没有吃饱,就争相杀死乌的其他妻子儿女,到最后城破时就连金军主帅富察某也被自己的部下杀死吃肉了。在古代战争人吃人的事例非常之多,这里只是略举几个例子。

清朝运输军粮的牛车队。

伙食好部队普遍战斗力强反之则弱

我们也可以从饮食数量和质量上,看出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军队战斗力。战斗力好的部队,一定伙食数量和质量很好。战斗力差的部队,伙食无论质量还是数量,肯定都很凄惨。中原王朝军队一般在建立初期,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时,可以足量甚至精锐部队可以发双份口粮时,战斗力就很突出。到了王朝末期,政府腐败,灾荒连连时,军队伙食一落千丈,士兵面有菜色,食不果腹。拉弓拉不动,行军走不动,披甲披不动,挥舞刀矛挥不动时。就会发生各种被敌军以少胜多,兵溃如山倒,王朝覆灭的种种事情了。

中国古代军队特色简介系列

中国古代军队特色简介系列 一:中国古代军队的数量 很多人根据历史动辄近百万人的大会战判断中国军队数量庞大,可以随便组织起数十万人的大会战。实际上由于各时期的兵制不同,很少有朝代能组织起这种规模的战争。先秦以及秦(西)汉,采取的是一种以常备军为骨干、拥有庞大预备役的征兵制。以秦为例,全国青壮年满二十者都要在所属郡国接受地方军事长官一年的军事训练,然后进入中央军或边防军正式服役一年。退役后,属于预备役,一有战事就要接受征召。换句话说,秦军有三等,第一等是由正在服第二年兵役中央军和地方军,第二等是正在地方郡国服第一年兵役的郡国兵,第三等是临时征召的退役军人。前二等是骨干常备军,第三等是主体。长平之战,双方出动军队近百万,大体都由以上三类组成,在围歼长平赵军进入关键时刻后,秦人甚至不惜违反“非教士不得从征”的常识,将未受训练之十五岁男子悉数征召,可谓是一场豪赌。是役,四十万赵军被坑杀,秦人赢得非常干脆。可以说当秦军开始大屠杀时,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就此奠定。 当然这时候的兵役没有军饷可言,但和同期罗马的义务兵役制不同的是,秦军有二十等军功爵作刺激,魏军武卒有田宅和免除赋税(与秦军不同,魏军二十万武卒为长期服役的常备军,有雇佣性质,为后世募兵制之原型),齐军以(斩)首功受钱财。其间优劣,荀子有专文分析,流传最广的那句莫过于说秦军锐士腰挂人头,腋下夹着俘虏,脱掉盔甲追击敌军。爆发赤壁之战的三国时代,实行募兵和征兵并存的制度,以征兵为主,募兵为骨干。爆发淝水之战的南北朝,北朝是游牧民族建立,除有义务服役的常备军以外,和先秦一样经常临时大量征发青壮,但不同的是这时的青壮没有接受过任何军事训练。骑兵由游牧民族征发,步兵由汉族农民中征发,游牧民族可以在狩猎活动中学习战争技巧,但农耕民族无法在农耕活动中学习战争技巧,所以这时是骑兵强于步兵,步兵战斗力甚至不如秦汉时期。南朝是中原正统政权南迁演变而来,正规军以募兵为主,但也会临时大量征召青壮。 温泉做个总结,中国古代以两汉为界,先秦及西汉早期是全民接受军训、以常备军为骨干辅以临时大量征发的预备役为主的兵役制度。而自汉武时期起,因为战争和土地兼并频繁,无法征集到充足的兵员,募兵制就因此出现了,北军八校就全由募兵组成。武帝之后募兵更加广泛,补充部队和出征也经常出现募兵的身影。 征兵制是以户籍为基础,征召编入户籍之中的农民,先秦、秦朝及西汉早期因人少地多,加之对土地兼并控制得力,使得农民都有自己的土地而被固定在田地上,一旦土地兼并加剧,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便开始流亡谋生活,按户籍上的年龄、地址征兵往往找不到人,而募兵则不存在这这种问题。罗马募兵制的出现也与此相似,因为战争频繁,公民人数减少,不得不实行募兵制,将无产者、同盟者与行省的居民招募到军队中来。 罗马的募兵制略比西汉晚,出现于公元前107年,公元前九十年才得到全面实行。汉武于公元前133年与匈奴开战,于公元前119年,遣卫、霍十万铁骑出塞,取得决定性胜利,自此匈奴远遁漠北不敢近塞,军事行动的次数和强度都大为减少。 此后,募兵制一直是常备军中的骨干,包括唐代早期的府兵和明代早期的卫所都和武卒一样具有募兵的性质,有意思的是这些兵制和汉朝一样都是被土地兼并所破坏的。但在战争频繁的乱世,因常备军损耗巨大,推行募兵的同时往往又同时实行征兵制,只是这时的青壮并未接受过军事训练。换句话说,这之后的预备役战斗力大大下降。 实际上,在大多数军事行动,不算临时征发的,一个独当一面的战役军团大多在十万左右,如唐朝十大节镇、南宋包括岳家军在内的五大军事集团、明朝的九边重镇,几乎都在十

世界历史上十大最强军队

第十名:马其顿方阵部队 自BC333年的伊萨斯之战和BC332年的高伽米拉会战以来,马其顿方阵的威名传遍了古代地中海世界,马其顿的敌人提起方阵之名就会两股颤栗,因为亚历山大大帝使得方阵变成了一种传奇:他是不可战胜的。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象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 方阵中的重装步兵左手持直径约1米的圆盾、右手持长约2米的长枪、肩并肩地排成密集而整齐的队形,如同巨大的刺猬一般向前挺进。一般的方阵一般由8名士兵排成1纵队,然后根据总人数的多少向左右两侧延伸。假设总兵力为1万时,方阵的正面就将由1200余名士兵构成,其长度大约为1公里。 方阵中士兵们手中的盾牌在保护自身左侧的同时也掩护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临阵脱逃者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 但是,马其顿方阵也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只要设法不让它有个统一的战场,并且只攻其两翼或背面,而不攻其正面,就能置它于死地。如公元前371年,底比斯的战略家伊巴密农达在琉克特拉采用集中了纵深达16层的部队,从方阵的右侧打进去,结果就破了斯巴达的方阵。可是, 底比斯的胜利在公元前338年又被马其顿的新方阵所掩盖。

第九名:拜占庭甲胃骑兵 拜占庭甲胃骑兵兴盛于查士丁尼一世时期,在贝利撒留和纳尔塞斯的指挥下,他们曾取得过辉煌的胜利。甲胃骑兵的骑手们,身上披着铠甲,使用长矛和弓箭。实行这样一个突变,很明显,是想使每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军人,同时兼有机动的“射击力”和“冲击力”。西方军史学者将这种骑兵称为“双重功效骑兵”,即指那些能够在远距离杀伤敌人,也可以在近距离发起突击的骑兵。在拜占庭重骑之后,只有17世纪的重装火枪骑兵具有这种功能(包括以后的胸甲骑兵)。最能体现这种骑兵优势的我认为是553年的卡西林纳姆会战,在拜占庭甲胃骑兵双重打击下的法兰克人遭到了巨大的损失,最后败退。 11世纪前,拜占庭甲胃骑兵一直是近东最强大的军队,他们的防御力可能是中世纪骑兵中最强的。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都经过严格训练,并且有其他兵种的配合。而且拜占庭重视骑射,除了重骑兵会骑射术外,还有不少轻装骑射手,如早期的匈奴骑兵.

军事理论古代兵制建设1

古代兵制建设 夏商 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同时产生,并且建立了战时军队编组与奖惩制度。夏王掌国家军政大权,主要政务官"六事之人",战时便是统军将领。商朝以商王为最高军事统帅,以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为高级军事将领。商军出现了"师"的编制单位,建立了"登人"、"登众"的兵役、动员制度和以射、御、田猎为内容形式的训练制度。军队分车兵和徒卒,以车兵为主,主要装备是畜力驾挽的战车。 秦汉 军地大体可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部分。汉承秦制,其京师兵(中央军)包括南军、北军。郎官、卫士和屯兵,分别由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和中尉(执金吾)统领,分掌宫廷内外宿卫、警戒和京师卫戍。武帝时增北军为八校,东汉又改为五营。地方军有材官、骑士和楼船(水兵)三个兵种,由郡尉(都尉)和县尉协助守、令统管,每年进行射御、骑驰和战阵训练,秋季进行"都试"。平时维持社会治安,战时凭兵符应调从征。东汉光武帝时与民休息,曾下诏罢郡国都尉和地方兵。秦汉以征兵为主,男子一般17岁傅籍,23~60岁服役,役期2年左右。征兵不足以募兵补充,也征发刑徒为兵。东汉罢郡国兵后,遂改以募兵为主,征兵为辅。 魏晋南北朝 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沿东汉军制,因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军事繁兴,军制复杂多变。新军制突出者有:①都督制。②世兵制。③沿边少数民族的部族兵制。 北宋 赵匡胤改革军制,强化皇权亲掌军队建置、调动和指挥权,其下兵权三分:"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采取更戍制。神宗时,一度实行保甲、保马和将兵法。同时设立武学,实行武举以培养选拔军事人才。南宋军队主力为屯驻大兵和三衙诸军,体制基本未变。宋代实行募兵制。 元、明 元、明为封建军制晚期,军制上反映出民族大融合的鲜明特征。元初军事与社会组织融为一体,各部落按百户、千户、万户编制,上马出战,下马牧养,兵牧合一。南下后设枢密院、行枢密院和兵部等以加强中央集权。军队包括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分宿卫和镇戍两大系统,实行军户制和军官世袭制。明代实行以屯田制为基础的卫所军制,全国遍设卫所,控扼要害。军队分京军和地方军两大部分。中央设五军都督府掌全国卫所军籍,设兵部掌征讨、镇戍和训练。战时命总兵官出征,战罢兵归卫所,将印归朝,实行统军、调军与指挥权分离的,军不私将、将不专军的制度。清代前期主要实行八旗、绿营兵制。

中国史上十大最强军队

第10 江东子弟兵 项梁和项羽早年在江东培养了一只精锐项家军。项羽曾带着这只8千人的子弟军渡淮跟随项羽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吴中八千子弟兵 第9 满洲八旗 十七世纪的东亚,满洲八旗确实是一支横行天下的无敌之师,斗明朝,平朝鲜,战沙俄,一统中华, 这支军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军事里最后的辉煌 第8大明水师 鄱阳湖水战开始,到郑成功光复台湾,大明朝立国近三百年,大明水师却未曾遭遇一败,简直是常胜军中的常胜军,事实上大明水师确实是中国古代史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最强大的舰队,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人所共知,斯里兰卡之战活捉其国王,大扬华夏国威。 大明水师在露梁海战即使到了腐败透顶的明朝中后期,大明水师依然两战澎湖,将荷兰水师击败,17世纪末更是一举收复台湾,打的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狼狈而逃。明朝水师舰队规模之大,装备之精良,战斗力之强大,都为中国历代之最,明朝水师配备有各式样战船百种,其主战炮舰载炮四十多门,远超过同时代西班牙无敌舰队和英国皇家舰队的规模,堪称世界第一舰队! 第7 汉军铁骑 霍去病一个流光异彩的名字!! 闪点战的老主汉末不知道这只铁骑在什么地方了匈奴人当年横行欧洲,十三国联军竟不能挡,西罗马帝国迅速灭亡。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却最终倒在了汉军的铁蹄下。汉军是一支将游牧民族的野蛮精神与汉朝人的战术纪律发挥到极致的一支军队。严酷的训练和优秀的将领造就了这支军队强大的战斗力。 6蒙古铁骑 扫欧洲,克中东,灭金朝,平南宋,在整个十三世纪里无敌于天下。这样一支军队谁人不怕。严格的军事纪律和先进的武器装备,既能进行大规模骑兵作战,又配备当时最先进的火炮,具有超强的远距离打击能力。真是将科技优势与战斗力完美结合的典范. 那是一个野兽的兵团。代表的是暗黑势力,魔鬼再现.难怪欧洲人将之称之为“黄祸”。 第5 岳家军 成吉思汗在听郭靖说完岳飞的故事后感叹:恨不早生百年,与这位英雄交手。今人对岳家军和蒙古军谁弱谁强的问题还有颇多争论,但我怀疑若成吉思汗早生百年,相信蒙古民歌里也会悲哀的歌唱: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如果没有奸佞的陷害,我们可以看见一支数万人的军队是怎么将几十万强悍的金兵消灭殆尽,那会是历史上最精彩的屠杀 4唐军 唐军装备精良,马匹充足,以骑兵为主要作战方式,却也初步配置了火器装备。攻坚战

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军队最强

中国古代哪个朝代的军队最强? 1、秦国统一六国的黑色军团 他们崇尚黑色,着黑衣黑甲,他们和蒙古人一样残暴,当然他们并不是野蛮人,和屠城的蒙古人或者日本人不同,他们屠杀的是和他们一样勇猛的战士,长平一战杀掉40多万赵军,赵国军队是最早进行胡服骑射的军队(由赵武灵王时期在赵国军队进行的一种提高军事战斗力的改革),40万是什么概念?史料记载:“斫首之骨盈野,乌血潺然,鹰枭覆原,饫狼昼行”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欧洲,亚历山大的军队是5万人左右,最为强盛时的罗马军团也不过几十万人。 他们并非游牧民族,他们可能不如蒙古人嗜血,但他们绝对渴望战争,据史料记载:他们一接到打仗的命令就顿足捶胸,急不可待,身着黑色的薄盔薄甲,一但开战甚至脱去盔甲光头赤膊,无所谓生死,这样描述战场上的这支军队,……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而且他们善骑射。这就是秦军。 我们没法判断单兵对战时蒙古人和秦人哪一个会胜出,但我相信蒙古人宁可遇到野兽。 这支军队比蒙古人更强大的战斗力来源于他比蒙古人更优的特征: (1)纪律森严军队的等级和法律刑法在当时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2)赏罚分明这一点没有哪个朝代可以达到秦朝的水平,所以他们才不怕死,所以他们才会抢夺敌人的头颅。 (3)更大的编制一百多万啊,蒙古人可曾面对过? (4)更优的武器生产不同时代的兵器基本上有同样的尺寸,弓弩是对付骑兵最好的武器之一,而中国历史上最强的弩兵就来自秦朝,与一般的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秦弩的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一般的盔甲他能轻易的射穿。秦军曾用这种弩在快短的时间里就将匈奴人赶到了黄河以北。秦军还有一种重型步兵,装备重型长矛,1974年发现兵马俑以来,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一种6。3米长的矛柄遗痕,加上矛头,完整的长矛接近7米,用来平举集团方阵冲锋,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5)更好的后方秦国当时是最发达的农业国家,有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光是守城就可以把只会破坏的蒙古人饿死。 (6)更强的为战争服务的国家机器这其实是上边优点的总结,六七百万人口可以支撑一百多万军队在外常年征战,这是什么概念?如果说蒙古帝国征战了80多年,秦国从一个小国到一统华夏打了500多年的战争,没有哪个国家还会比他更会打仗,这个国家任人唯贤,而君主对军队的控制比它后来的朝代更加有效……

古代军队中将军等级规章制度

古代军队中将军等级制度 一.汉朝: 一品大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国大将军、南将军(以上为二品大将军) 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四征资深者皆为大将军。以上为四征将军)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 三品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 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将军) 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将军、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将军(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 四品中护军、武卫将军(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上野战军五校尉) 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左军将军(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 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宁朔将军、左积射将军、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以上为四品杂号将军) 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以上为四中郎将) 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司律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将、率善中郎将(以上为四品杂号中郎将) 戊己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建忠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东夷校尉(以上为派遣军)、监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 五品偏将军、裨将军(以上为五品常设将军) 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宁远将军、伏波将军、虎威将军、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建忠将军、立义将军、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土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以上为五品杂号将军) 安夷护军、抚夷护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 六品和戎护军、殄虏护军(以上为杂号护军) 二.明朝以武立国,但接受宋代教训,没有采用以文抑武的政策,相反大幅度提高武官级别,而且明太祖朱元璋还明确规定文臣不得封公侯,最高只能封伯爵。设置最高军事机构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副手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朝廷各卫的指挥使都是正三品,各省的军事长官都指挥使为正二品,要高于本省的行政长官布政使(从二品)。地方各卫的指挥使也是三品官,千户所的千户为正五品,百户所的百户为正六品,都远高于知县(正七品)。 不过和历代一样,这套武官系列到了明中期后就运转不灵,朝廷陆续在各地设置“总兵”作为某一部队的总指挥,以下也不再按照原来的序列任命军官,而是另行委派参将、游击、守备等中级军官作为基层部队的指挥官。另行委派千总、把总之类名目的军官来组织指挥小部

中国古代兵制

中国古代兵制——(1)夏商西周兵制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夏王朝。 夏朝统治者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建立了一支奴隶主军队,于是原始形态的兵制也随之产生。 夏朝军队由夏王掌握。在确立启的统治地位的甘之战中(甘在今陕西户县西),启要求全体参战者要严格执行命令,对勇敢作战、执行命令的人给予奖赏,反之则予以惩罚。据《尚书·甘誓》记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可见,夏朝的军队已经有严格的纪律。 由于夏朝处在阶级社会早期,生产力还不很发达,因而夏朝军队的数量不多。例如,夏五世国王少康逃亡到有虞氏时,住在纶(今河南虞城东南),只有500部属。后来,少康联合斟寻氏和斟灌氏两个部落,推翻了窃踞夏朝的寒浞〔zhuo茁〕,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 夏朝军队以步兵为主,但车兵已开始出现。《甘誓》中“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不正,汝不恭恭”的记载,证实了车兵的存在。左是车左,执弓主射;右为车右,执戈矛主刺杀;御者居中。一辆战车,三个乘员,与后来商朝车兵编制一样。另外,《司马法》中将夏代战车称为钩车。 夏朝军队使用的武器,主要是木石制造的戈、矛、斧、殳〔shu 书〕和弓箭,也有少量的青铜兵器。

夏朝时还没有常备军,只有由贵族组成的平时卫队,作为夏王的警卫。如果发生战争,夏王就临时征集奴隶主组成军队进行战斗。 (2)商朝兵制 商朝兵制是在继承夏朝兵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商王是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常亲自率军出征、主持战争动员和兵员征集。商王下面设有师长及各级执事官,平时管理所属的“众人”(平民)和奴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率领由“众人”组成的军队参加战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商王开始把部分贵族和平民集中起来,编为常备军。但直到商朝晚期,亦民亦兵的民兵仍然是商朝军队的主要成份。 商朝的兵役制度,主要是临时征集的征兵制。这种征兵方式,当时称“登人”。甲骨文中常有“登人三千”、“登人五百”的记载,最多的一次征集了一万人。征集的对象主要是平民,有时为弥补兵力不足,也把奴隶编入军队。如牧野之战中,纣王把奴隶临时武装起来,抵抗周武王的军队,但商朝奴隶阵前倒戈,使商纣王迅速溃败。 商朝军队的编制,根据古代文献和甲骨文记载,大概在武丁及其以后时期已有“师”、“旅”、“行”等几级编制。从武乙时期卜辞记载的“王作三师右、中、左”(《殷契粹编》597)看,师可能是当时军队的最高编制单位。旅是师以下的编制单位,卜辞中有“左旅”、“右旅”、“王旅”的记载。卜辞中也有关于“行”的记载。据研究,一行由100人组成,左、中、右三行组成一大行,三大行组成一旅,一旅1000人(包括指挥、后勤、通讯等机构的人员),三旅组成一师,一师3000人。

冷兵器时代中国古代军队阵型的布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冷兵器时代中国古代军队阵型的布局 导语:对中国人而言,评书中描写的阵法都带有玄幻色彩,比如杨家将中的天门阵,是一个妖道布下的魔幻阵法,军队进入阵中就会遭遇飞沙走石等超自然 对中国人而言,评书中描写的阵法都带有玄幻色彩,比如杨家将中的天门阵,是一个妖道布下的魔幻阵法,军队进入阵中就会遭遇飞沙走石等超自然现象,需要找到降龙木一类的法宝方能克敌制胜。 其实,阵法是古代战争不可或缺的作战形式,所谓的行军布阵,行军就是指军队行进到战区的状态,而布阵就是到了战区之后展开的作战状态。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并不是街头混混斗殴,大家拿着刀枪冲上去一阵砍杀,人多势众下手狠毒的就能胜利。在战争中,战斗双方必须要组成战阵,才能发挥各种兵器的优势,说白了就是一大群人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自己武器的特长杀死敌人,而好的阵法往往能以寡敌众。 谙熟阵法技巧的军队需要严格的训练,古人布阵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布阵主要得考虑以下几种要素:指挥官的位置;阵中兵器的排列分布;各兵种的行进速度差异应该如何搭配;布阵的地形是否利于兵力展开;敌军的武器和兵种以及训练程度 指挥官一般需要处于一个便于观察指挥但是不容易受到攻击的位置。例如,如果是圆阵的话,指挥官应该处于中心位置可以环顾四周,又能受到足够保护。弓箭手、火枪手这类无法肉搏的兵种必须要有长矛手之类其他步兵的保护。在行进的过程中,阵型的要求必须是各分队间既能够相互掩护,而且还不能互相阻碍。例如,骑兵在行进的状态下往往在主阵的两翼行进,这样,一旦需要进入攻击状态,骑兵分队不会被前边步兵挡住去路。不同的队形要有不同阵法配合,而对付不 生活常识分享

论中国古代原始的军事辩证法

论中国古代原始的军事辩证法 王怀远 我们知道要论辩证法,可能更多的人会谈及德国黑格尔的辩证法。但是,中国古代先人同样创造极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成书于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可以说中国自古便不缺少辩证法,相比于西方的抽象的理论总结,中国古人则更为注重现实,将辩证法运用于具体的事物当中。中国古人通过自身的学习与实践,形成自己的辩证法思想,而中国古人又往往以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所以说是原始的辩证法,而中国自上古以来,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可谓征战纷繁,古代军事家和将军(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百家争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通过正规的知识学习和战场实践,他们形成自己的军事哲学,其中即包括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原始的军事辩证法。 而他们的丰富的原始军事辩证法,则蕴含在他们的兵书和指挥的战例,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时代,首推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中国兵学的奠基成形阶段,出现了众多的兵家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兵法》、《六韬》、《荀子·议兵》、《尉缭子》、《墨子》中的《备城门》、《备高临》、《备水》等篇,《商君书》中的《战法》、《兵守》和《立法》等篇,《吕氏春秋.秋纪》中除《月令》外十二篇以及《管子》中《兵法》、《霸言》、《重令》等篇,可谓汗牛充栋,不可胜数。更涌现了孙武、孙膑、吴起、司马穰苴、乐羊、乐毅、田单、赵奢、匡章、王廖、儿良、白起、王翦王贲父子、蒙骜蒙武蒙恬三代、李牧、廉颇、司马错、甘茂、秦开、樗里疾等等一大批著名军事家和将领。更有许多双方兵力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战役,以及许许多多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当然后世也不乏优秀的兵家著作,西汉淮南王刘安主编的《淮南子》中的《兵略训》,唐代李靖的《李卫公兵法》,明代刘伯温的《百战奇略》和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近到清末民初的蔡锷的《曾胡治要》和蒋百里的《国防论》,都是极为不错的军事著作,晚清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和魏源的《海国图志》中,也都提出了许多优秀的兵学思想。从秦代至清朝,中国历代也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将领和优秀的军事指挥家和谋略家,秦末汉初的韩信、张良、项羽、章邯、英布等,西汉中后期的卫青、霍去病、李广、杨仆、陈汤等,东汉的邓禹、冯异、马援、班超等,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姜维、陆逊、邓艾、钟会等,西晋的杜预、王濬等,东晋的桓温和刘裕,西魏的宇文泰,北齐的斛律光和兰陵王高长恭,南梁的陈庆之,北周的韦孝宽,隋朝的高颖、韩擒虎、贺若弼、杨素等,唐代的李靖、李勣、苏定方、尉迟敬德、郭子仪、张巡、李愬等,五代十国的后周的郭威柴荣父子等,北宋的杨业、狄青、范仲淹等,南宋的岳飞、韩世忠等,元代的张纮范、王保保等,明代的刘伯温、常遇春、徐达、蓝玉、于谦、李自成等,清代的多尔滚、岳钟琪、年羹尧、曾国藩、左宗棠、冯子材,以及太平天国的将领,翼王石达开、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等等,可以说是名将倍出,同时其间,也拥有许多经典战例,不仅有像赤壁之战这样交战双方达数十万的战例,也有像淝水之战这样交战一方便达百万的大规模战役。而无论是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还是秦代至清朝,中国古代原始的军事辩证法,一直为中国军事家和将领所掌握,并且运用于他们所著的兵书和指挥的战役的始终。众所周知辩证法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这四个部分,而其中首推矛盾观最为重要,尤其是为中国兵家重视和推崇,但是还需依次论述。 首先,从军事辩证法中的联系观来看中国兵家思想,《吕氏春秋·季秋纪·审己》曾言:“凡物之然也,必有故。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此句的意思是,但凡事物之所以这样,一定有其原因。如果不知道它的原因,即使行为符合

军事编制

南朝中军南朝外军南朝军队建制中国古代军事史 摘要:本文以南朝的中军和外军为切入口,通过对南朝中军和外军的建制、兵源、兵力等方面的研究,力图拓展南朝兵制史研究的内涵,丰富该时期军事史的内容通过对南朝各主要时期中军的来源、武装力量构成、主要势力集团等方面的论述,揭示南朝中军的地域性特征通过对南朝中军流动的概况、轨迹、特点及其原因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南朝政治发展的特点通过对南朝外军的地域分布特点、外军的重心所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外军内部的相互制衡等问题的剖析,探索南朝外军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南朝政局变动的关系通过对南朝中外军格局变化与南朝政局的关系的分析,探析南朝皇权更替频繁的原因,解析南北对峙格局下南方政权的特点、政治兴衰及其终局,解读南朝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其灭亡的经验、教训通过研究南朝中外军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外军的结合程度及其方式、中外军之间的力量对比及其变化等,探析南朝的政权模式及其国防结构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目标、写作思路等作了说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正文内容大致包含了中军研究、外军研究以及中外军互动与南朝政局研究三个层面,分六章展开论述第一章“南朝中外军的建制及其兵源”对南朝中外军的编制序列、军事统御机构、屯驻地点、兵源征集方式及其兵力等问题做了概括性的论述,特别是对南朝中军的屯驻地点首次做了系统论述,而这一点并不为学界所重视南朝中外军的编制序列大致相同,为军、幢、队、什、伍等单位南朝中军的军事统御机构主要有以领军将军、护军将军等中军统帅为首领的禁卫军系统和以五兵尚书、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等为首的中央军事领导机构南朝外军最主要的军事统御机构是都督府,另外尚有祭酒从事史、郡尉等南朝中军一般屯驻于建康城内及其附近地区,包括宫城、越城、石头城、东府城、西州城、新亭、白下城、药园垒等城堡军垒,此外尚有部分中军因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临时驻扎于地方南朝外军主要屯驻在州治和军府所在地以及南朝沿边镇戍卫所等地南朝中外军的兵源征集方式有世兵、招募、征发以及部曲转化等南朝中外军的兵力总数相当庞大,外军数量要远远超过中军中外军的数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和平时期、内战时期、南北对峙形势紧张或战争时期等各不相同第二章“南朝中军的来源及其特点-以势力集团为中心的考察”以南朝各主要时期的主要势力集团为中心具体考察了南朝皇帝在位时期中军的兵源、武装力量构成、军事力量的地域性支撑及其转变、中军的大致组建过程及其特点等,并对皇帝身后的势力集团做了主次区分,以明确南朝各主要时期中军来源的殊途及其特点上的差异刘宋时期,宋武帝刘裕时期的中军主要是以京口集团、雍州集团、江东集团为其中坚,而又以京口集团为主宋文帝刘义隆时期的中军则是基于荆州集团、京口集团、雍州集团、青徐集团、江东势力之上的,元嘉初期政坛的主角是荆州集团和京口集团,尤以京口集团为主其后,京口集团逐渐衰落,而荆、雍集团实力却不断攀升,到元嘉中期时,荆州集团成为政权的主要支撑性军事力量元嘉后期,雍州集团的势力已超过荆州集团宋孝武帝刘骏时期的中军以雍州集团为其中坚,另外尚包括青徐集团和江东势力宋明帝刘或时期的中军则以青徐集团和江东势力为其中坚,而又以青徐集团为主此后的齐、梁、陈各帝中军的势力集团支持均有变化第三章“南朝中军的流动体系”在第二章对南朝中军的来源及其特点进行详细考察的基础上,发现南朝的中军在地域来源上具有强烈的差异,从而得出“南朝中军自始至终都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流动的体系”这一结论,并冠以“南朝中军的流动体系”之名论文进而对南朝中军流动的概况、轨迹、原因及其特点等做了全面论述南朝各主要皇帝时期的中军大多来自于作为其皇权支撑性军事力量的势力集团,而势力集团呈现流动的状态,因此,南朝的中军也随之呈现流动的状态南朝中军的流动,并不是杂乱无章、肆意妄为的流动,而是有规律可循、具有内在联系的流动在中军的结构、中军的地域来源、中军的征集方式及其数量上,南朝的中军都形成了一个流动的体系由于整个南朝时期中军的中坚-势力集团呈现流动的状态,即由京口集团→荆州集团→雍州集团→青徐集团→豫州集团→雍州集团→荆楚集团→江南地方豪强移动,因此南朝的中军在地域来源上也呈现不断流动的状态中军的兵源先是主要集中于建康东面、长江下游的南徐州,复变为长江上

古代军队的构成

古代军队的构成 大约在公元前1027年(根据近代史学界较为常见的说法)周国的国王姬发指挥了讨伐商纣王的战争。根据他发布的战前动员令《牧誓》,我们可以知道他当时指挥的是一支部落联军,由庸(今湖北竹山)、蜀(今川西陕南)、羌(今甘肃一带)、髳(今山西平陆)、微(今陕西眉县)、卢(今湖北襄樊)、彭(今房县)、濮(今川东鄂西一带),以及周族(以今陕西西安一带为中心)本身这9个部族组成。 周朝只须“国人”参战 武王伐纣后建立的周朝,采用了“封邦建国”的政策,将周族及其联盟部落的分支派往各战略要地殖民,成立城邦国家;同时又将各地表示服从周朝的地方部落封为方国。部族成员(号为国人)组成部族军队,据《周礼》等古籍记载,当时国人满20岁开始服役,参加军训和提供军事劳役;30岁正式轮流入伍参战;50岁后只参战,不再参加一般的劳役和训练;60岁后退役。平时徵召十分之一的国人入伍,要自备口粮衣物。而生活在这些城邦国家里的其他部族人民(号为庶人)至多只是作为战地服务人员“徒役”,一般并不参战。城邦国家附近的土着部族(号为野人)则并没有任何参战的权利和义务。 北魏太武帝歧视部族兵 在西周以后的各少数民族皇朝统治期间,仍然实行这种部族兵为主的兵制。统治民族全族皆兵,作为朝廷的禁卫军;归降的非汉族部族也都征为部族兵,是朝廷的主力军。比如451年北魏太武帝围攻南朝在江北的据点盱眙,写信给刘宋盱眙守将臧质说:“我派出的士兵,

都不是我的国人。城东北是丁零族和胡族,城南是三秦地区的氐族和羌族。你杀死丁零族,正好是帮我减少在常山、赵郡造反的贼寇;杀死胡人,正好帮我减少并州的贼寇;杀死氐、羌族,正好减少关中贼寇。所以你尽情杀丁零人、胡人,对我没什么坏处。” 八旗有满、蒙、汉之分 后世最著名的部族兵制应该是满清的“八旗兵”制度。据说八旗起源于满族围猎时的“牛录”(大箭)组织形式,1583年统一了女真各部的努尔哈赤将这种制度固定化,在1601年将牛录组编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4旗,1615年再扩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总合“八旗”(或许是因为围猎以旗帜为标识而得名,绿色因在树林中不显着而不用)。同时又将协助满族的蒙古族男子也按八旗编为军队。在入关前,又逐步将降附的汉族军队编为“汉军八旗”(全都按照满族风俗剃发梳辫)。入关后,满、蒙、汉三大八旗兵拱卫北京一带以及在各战略要地设防,由朝廷圈占土地分配给八旗士兵。八旗子弟一直世袭为兵,保持部族兵制的本色。

中国古代最厉害的军队排名榜

中国古代最厉害的军队排名榜 中国历史上很多军队拥有严酷的训练和优秀的将领,那么你知道中国古代最厉害的军队都有哪些吗?下面由为你提供的中国古代最厉害的军队排名榜,希望能帮助到你。 中国古代最厉害的军队排名榜1:蒙古铁骑扫欧洲,克中东,灭金朝,平南宋,在整个十三世纪里无敌于天下。这样一支军队谁人不怕。 与传统的游牧民族军队不同,这支军队既有超强的个人战斗力,又有汉人所擅长的严格的军事纪律和先进的武器装备,既能进行大规模骑兵作战,又配备当时最先进的火炮,具有超强的远距离打击能力。真是将科技优势与战斗力完美结合的典范,难怪欧洲人将之称之为”黄祸“。 中国古代最厉害的军队排名榜2:大秦虎师秦军扫六合而得天下,兵威之猛,世所罕见。秦军可以说是中国历代军队中最具备国家军队性质的常胜军,与岳家军等私家军性质的武装相比,秦军无论是谁指挥,都可以打出辉煌的战绩,其军队的强大令人瞠目结舌。 秦军有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军事制度,足够激起士兵心中对战争的渴望,秦军还有当时世界上最严明的军事纪律,军令如山,誓死前行。秦军还有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战车和弩箭。这一切都使其称霸天下。 汉军战匈奴,前后近百年,终解除边患,秦军河套会战一战定乾

坤,打的匈奴十年不敢南下牧马,真是倚天不出谁与争锋,可以说,汉朝军事的成功是吸取了秦军优点的结果,但若两军相争,秦军无疑是占据了上风的。 中国古代最厉害的军队排名榜3:满洲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普通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的男子十岁开始每三年可以参加考试,达标为守兵,享有军饷,以后每三年可以参加晋级考试,考试合格升入高一级,增加军饷。 马兵,战兵和守兵是等级而不管你是否骑马。汉军八旗也叫乌真超哈(重装部队)其主要是炮兵。 八旗确实是一支横行天下的无敌之师,斗明朝,平朝鲜,战沙俄,一统中华,这支军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军事里最后的辉煌。这支军队的装备是相对低劣的,但他的尚武精神和士气都是最出色的。严格的军事编制,险恶的生活条件,强大的生存能力,使这支军队最终能击败明朝统一华夏。 但是这支军队最终还是重复了蒙古大军的悲剧,在占领中原以后迅速蜕化,蜕化速度甚至是蒙古军的几倍,到17世纪下半叶,这支军队就基本已经变成了一群无用的草包,与蒙古葛尔丹的战役基本都是由汉绿营军承担,八旗铁骑仅仅用了20年时间就成为了绝唱,只能寄生在北京的茶楼里按月领取铁杆庄稼过活,可谓是昙花一现。 中国古代最厉害的军队排名榜4:陈庆之白袍军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这句很拉风的歌谣便是指陈庆之的白袍军队。

汉朝军事制度是什么.doc

汉朝军事制度是什么 汉朝军事制度简介 北军是汉军的精锐部队,长官是中垒校尉(东汉为北军中候),其下是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北军士兵又称屯兵。 南军为守卫皇宫的部队,长官为卫尉,其下主兵的有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右都候等,另有宫掖门司马七人主管宫门守卫。南军士兵又称卫士。 首都长安另有守城部队由城门校尉统领。长安还有非正规军:执金吾率领的缇骑,负责治安。虎贲中郎将下辖左右仆射、左右陛长率领虎贲郎,羽林中郎将下辖羽林监,和骑都尉一起统领羽林骑,虎贲和羽林都是皇帝的卫队。光禄勋(郎中令)下辖五官左右三个中郎将管理三署郎,三署郎在汉初曾组成郎中骑是主力的骑兵部队,但后来三署郎成为仪仗队和候补官员的训练班。 地方部队,各郡由都尉率领,边郡的边防军由长史率领,各王国由率领,县和侯国由尉率领,边县另有障塞尉。 战争期间派出由率领的临时编组的作战部队。下有长史、司马辅助,部队分若干部,部由部校尉和军司马率领,部下设曲,曲由军候率领,五百人一曲,曲下有屯设屯长,五十人一屯。(据《汉官六种》《汉书》《后汉书》等)。 汉朝军事领导体制 中央 汉初,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中,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天下大事;太尉为最高武职,掌武事,备阜帝顾问,但不行军令之权,御史大夫佐丞相统理天下。九卿中,光禄勋(郎中令)统领诸郎,卫尉统辖卫士,(执金吾)统率卒,共同负责皇宫和京师治安。地位显要的军事长官还有大、骠骑、车骑、卫及各种名号的,皆掌征伐。武帝时,削弱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罢太尉官;加重

中朝地位,置大司马以冠之号。大司马大、大司马骠骑参与宫中机密,平时参与决策、处理军国要务,战时统率大军出征。后期,改设三公为最高行政首脑.大司马主掌军政,位列大司徒(丞相改)、大司空(御史大夫改)之上。东汉相沿,大司马复称太尉,名为军事和行政首领,实际上国家军政要务、直接掌握军队的中枢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尚书台。中叶以后.外戚任大者操纵国政.把持兵权,成为朝廷最高军政长官,与三公合称四府。此外,汉朝沿用古代监军制度,多遣中朗官和近侍(如太中大夫、谒者监军。凡有大的战争,则由皇帝颁诏,以虎符或符、节为凭,征调各地军队出征;择选全军主帅和各路统帅,以大、骠骑、车骑、卫等充任;开府置幕僚,组成指挥机构。武帝以后,大及其幕府长期设置,战时指挥作战,平时参须朝政,实权甚大。 地方 汉朝郡、国并行。郡置太守.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以都尉辅佐掌管兵员征集、训练、考核校阅、维持治安、率军出征,以及武器装备的制造、管理等。郡下设县,县令(长)兼理军、民两政. 置县尉助理军事和掌管治安。与郡平行的诸侯王国,以相为行政长官,兼掌军事:王国、郎中令、卫尉等统领军队,负责王宫宿卫和维持王国治安。县下还有乡、亭等基层组织,各置官吏,兼掌组织本地正卒训练和治安、邮驿、户籍、兵役等军政事务。东汉时,裁罢都尉,其职并入太守。原来作为监察区划的州(部),逐渐演化为郡之上的行政单位,州刺史内掌民政,外统兵马,地方官权力膨胀。黄巾起义后,战争频仍,刺史、郡守不仅有领兵权,还有征兵、募兵权,从而埋下了分裂割据的种子。 汉朝军事军队体制 汉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军队,并置于皇帝的严格控制之下。负责全国军事行政的官吏为太尉,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战时临时任命统兵,地位最高的为大,其下依次有骠骑、车骑、卫,又有前、后、左、右诸。出征时常置幕府,作为参谋机构。在郡、县分置郡尉、县尉,协助郡守、县令掌管军事。东汉末,设州牧,是州郡最高行政与军事长官。

国防发展(古代+近代)

国防+爱国资料(古代+近代) 一、国防的概念:(围绕国防的概念提供符合主体的资料) 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二、国防历史:公元前21世纪,伴随着奴隶制国家夏的出现,作为抵御外来入侵和讨 伐他国的工具──国防便产生了。 (一)古代国防:我国古代的国防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共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 1.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①代表作:《孙子兵法》: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候国之间连年征战,使国防观念迅速得到强化,虽然当时的诸子百家在政治和哲学主张方面各放异彩,但在国防方面却甚至一致。形成了诸如“义战却不非战”、“非攻兼爱却不非诛”“足食足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富国强兵”“文武相济”、“尚战、善战、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对武备和国防的重视,而且国防思想已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全面奠定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成熟。在此基础上也形成较为完整的战争观,并提出了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 ②进入隋唐五代时期,国防建设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全面整理兵书,初步形成古代军事学术体系。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整理,形成了研究军事战略的“兵权谋”,研究战役、战术的“兵形势”,研究军事天文、气象的“兵阴阳”,研究兵器、装备的制造和运用技巧的“兵技巧”,共四大类,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军事学术体系。另外,战略思想趋于成熟,战略防御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

③宋朝至清朝前期军事上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代,因此,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上也有相当的发展。宋仁宗时期开办“武学”后又推武举,为军队培养、选拔了大批军事人才,同时也繁荣了军事学术。 2.古代的兵制:我国古代的兵制建设主要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等内容。 ①军事领导体制上: ◆夏、商、西周时期,一般由国王亲自掌握和指挥,没有形成专门的军事领导机构。 ◆春秋末期,实现将相分权治国,以将(将军)为主组成军事指挥机构。战国时期,将军开始独立统兵作战。 ◆秦国一统天下之后,设立了专门管理军事的机构,太尉为最高的军事行政长官。隋朝设立了三省六部制,设兵部专门主管军事。 ◆宋朝则设置枢密院作为军事领导的最高机构,主官用文官担任。 ②在武装力量体制上: ◆秦朝之前一个国家通常只有一支国家的军队。 ◆从秦朝开始,各个朝代根据国家的状况和国防的需要以及驻防地区和担负任务的具体情况,将军队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种,并对军队的编制体制、屯田戍边、兵役军赋、军队调动、军需补给、驿站通道、军械制造和配发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执行,如唐代的《卫禁律》、《军防令》等。 ③兵役制度: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人口状况和军事需要而发展变化。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战争规模小,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度。封建社会时期,民军制度逐渐演变为与当时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兵役制度,如秦汉时期的征兵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兵制、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的卫所兵役制等。

中国十大常胜军

中国历史十大常胜军 TOP10:蒙古铁骑 点评:扫欧洲,克中东,灭金朝,平南宋,在整个十三世纪里无敌于天下。这样一支军队谁人不怕。与传统的游牧民族军队不同,这支军队既有超强的个人战斗力,又有汉人所擅长的严格的军事纪律和先进的武器装备,既能进行大规模骑兵作战,又配备当时最先进的火炮,具有超强的远距离打击能力。真是将科技优势与战斗力完美结合的典范,难怪欧洲人将之称之为“黄祸”。 TOP9:岳家军 点评:《射雕英雄传》里有一情节,成吉思汗在听郭靖说完岳飞的故事后感叹:恨不早生百年,与这位英雄交手。今人对岳家军和蒙古军谁弱谁强的问题还有颇多争论,但我宁愿投岳家军一票。因为蒙古军面对已经衰亡的金军,仍然不能速战胜之,常常在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依然打的举步维艰。而岳家军面对鼎盛时期的金军,即使是兵力劣势,依然能战而胜之,战斗力之强大由此可见。更为重要的是,蒙古军是一群强盗,岳家军是一支为保卫家园而战的正义之师。以正义对邪恶,蒙古军又怎能不败,若成吉思汗早生百年,相信蒙古民歌里也会悲哀的歌唱: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TOP8:汉军 点评:卫青,霍去病,李广,赵充国,一连串流光异彩的名字,无不让每个中国人神往,让每个中国人自豪。匈奴人当年横行欧洲,十三国联军竟不能挡,西罗马帝国迅速灭亡。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却最终倒在了汉军的铁蹄下。汉军是一支将游牧民族的野蛮精神与汉朝人的战术纪律发挥到极致的一支军队。严酷的训练和优秀的将领造就了这支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匈奴人被欧洲人称为闪电的鞭子,那如果他们遇见汉军呢!相信他们宁愿遇见匈奴,也不愿遇见卫青霍去病们。汉王朝存在了400多年,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即使是其处于统治末期,其军队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这点更是其他王朝不能比拟的。 TOP7:秦军

古代犒赏军队

古代犒赏军队的办法 中国古代有一个成语叫做“犒赏三军”。所谓“三军”,就是代指整个军队。古代军队在出征以及得胜归来之后,国家都需要对他们进行分别的犒赏,《续通典》中记载:“唐李筌太白阴经曰:古人出师,必犒牛酒。”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好奇了,古代不是说不能宰杀食用耕牛吗?其实,法律虽然规定不能轻易宰杀耕牛,但是这里的“牛”算是打了个擦边球。因为理论上,在古代军队出征之前犒赏的“牛酒”,并非是直接给人食用的,而是用以祭祀所用的肉食和酒水。不过,在“喂饱”了神仙之后,这些牛肉最终的归宿,实际上还是将士们的肚子。也因此,“牛酒”作为犒赏军队的食物,或者说是祭品,在本应禁止食用牛肉的唐宋时期的史书中颇为常见。比如《旧唐书》中记载“即复见镕,请出牛酒货币以犒军。”在南宋时,“牛酒”甚至被当作了一种寻常的犒赏军队的食物赏赐。《宋九朝编年备要》中记载:“守文得俸禄,皆市牛酒,以犒军士。” 相对于程序化的战前犒赏,绝大多数的君主对于得胜归来的将士,都会给予极为慷慨的犒赏。比如在《诗经·小雅·六月》中记载:“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炰鳖脍鲤。” 当然,能够享受这种规格犒赏的,也仅仅只有军队中将校级别的军官。但是即使如此,对于普通的士兵们来说,得胜归来,自然要少不了朝廷对于他们军功的赏赐,这中间基本都会有布帛钱财,以及丰盛的酒食。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出征得胜之后的赏赐,已经丰盛到几乎可以在理论上维持士兵一段时间的家计。比如一个首级就可以奖赏5两、30两,甚至50两白银(价格有波动,而且明代中前期蒙古人的脑袋最值钱,然后是女真人,其次是西藩和南蛮,内地反贼最便宜)。对得胜军队的犒赏,除了对于士兵们长期作战的赏赐,其实也是一种笼络士兵以及军官们的办法。丰厚的奖励,会使得他们更乐意为自己的君主浴血厮杀,毕竟谁会不爱财呢? 不过仗也不会是天天打,对于中原王朝戍边的将士们来说,他们为国家常常在最危险的地方,直面游牧民族的威胁。因此为了能够保障他们的士气,对这些边军将士定期的犒赏便是必不可少。在明代时期的九边,由于是防御蒙古的战略重地,因此对于士兵的犒赏便格外频繁,甚至达到了“十日一犒”的情况。对于万人左右的军队,犒赏费用是全军每次三百两。除此之外,明廷还会为边军发放黄酒和猪肉各一斤,而且这些黄酒和猪肉还是已经在店铺加热处理完毕,可以直接食用的。比较有趣的是,明代的边军中,不乏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士兵。显然这些士兵也有可能会领到这些惯例的黄酒和猪肉,至于他们怎么处理,那就是不得而知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