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铜山铜矿深部找矿实践和认识

铜山铜矿深部找矿实践和认识

铜山铜矿深部找矿实践和认识
铜山铜矿深部找矿实践和认识

铜山铜矿分段凿岩阶段矿房嗣后充填采矿法工艺优化研究

铜山铜矿分段凿岩阶段矿房嗣后 充填采矿法工艺优化研究 吴贤振!饶运章!熊正明 "南方冶金学院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江西赣州#$%&&&’ 摘要(根据铜山铜矿矿体赋存状态!改进了分段凿岩阶段矿房嗣后充填采矿法矿块结构参数!并采用铲运机堑沟出矿!降低了矿石损失率!提高了矿块生产能力) 关键词(结构参数;铲运机堑沟出矿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1%..2(.&&#)&$1&&&%1&$ !地质概况及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铜山铜矿是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的主要生产矿山之一,矿区内分布有大小数十个矿体)本次设计主要针对深部(1.304中段以下) 的$号和#&号矿体,两个矿体的走向均为东西向,倾向南,倾角.&51335,矿体厚度为%&1.34,平均%34)在矿体倾向方向,其厚度、倾角及形状均不稳定,往下部具有变缓变薄的趋势)矿石类型主要为含铜黄铁矿、含铜磁铁矿等,平均铜 品位%)-.6,矿体稳固性中等(!7-1,);顶板围岩为大理岩与燧石岩,较稳固(!731,) ;底板围岩为闪长岩和五通石英岩,不稳固(!7#1$))矿石含硫高易自燃)矿石比重#)3894#, 自然安息角#,5)矿区地表为大片农田和村庄,不允许陷落) 该矿现有的采矿方法为电耙漏斗分段凿岩阶段矿房嗣后充填采矿法,矿块分矿房和矿柱, 矿柱宽,1%&4, 矿房宽%&1%$4,顶柱高-4,底柱高%&4,矿柱用尾砂胶结充填,矿房用尾砂充填)现行采矿方法的主要问题是:(%)矿块的顶、底柱的尺寸相对较大,矿块的损失率高;(.)底部出矿用电耙漏斗结构,采场的生产能力较低,仅在%3&89:左右)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矿块生产能力和矿石回收率,主要内容是1#&%4和1#$34中段的采矿法方案优化、矿柱充分回收、矿块结构参数优化、矿石的出矿与运搬工艺的改造等) "采矿法方案优化设计原则、要求及优化选择的结果#!$ 根据矿山地质和开采条件与生产情况以及本研究的任务目标,对采矿法方案选择提出以下要求: (%) 采场生产能力大)要实现年产铜料.0&&1#&&&8,必须切实提高矿山生产能力,因此采场的生产能力要大,确保在.&&89:以上) (.) 采矿工效高)降低劳动的密集程度,提高采矿工效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主要途径之收稿日期:.&&.1.% 作者简介:吴贤振"%20%1’!男!讲师, 在职博士生).&&#年0月;<=>?/@?E?B*E*=*D GH ;IJ)!.&&# 第.$卷第$期 南方冶金学院学报KLJ).$!?L)$

斑岩型铜矿的主要地质特征

斑岩型铜矿的主要地质特征: (1)与岩体的关系: 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矿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 而斑岩体以小侵入体或次火山岩体产出,出露面积不大,一般小于1km2(如江西德兴朱砂红岩体0.02 km2),也有达十余平方公里的。 矿化多集中在岩体项部,岩体形态复杂,以岩株、岩筒状对成矿较有利,岩石常具有斑状结构,岩体内外伴有角砾岩带,有的矿化角砾岩筒是主要的开采对象。 岩体时代一般较年轻,典型的斑岩铜矿床从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尤以中新生代占绝对优势。 (2)围岩蚀变特征: 矿床的围岩蚀变很发育,蚀变范围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常具有明显的、有规律的水平和垂直的分带现象。多数情况自岩体中心向外可分为:(1)钾化带(钾质蚀变带);(2)石英绢云母化带;(3)泥化带(粘土化带);(4)青盘岩化带;上述四个带在一个矿床中不一定都存在,可以是其中某一两个带特别发育,围岩蚀变呈带状分布的特点,可作为寻找斑岩铜矿的有效标志。金属矿化分布在岩体内或部分在岩体内,部分在岩体外,石英绢云母带常为主要的矿化带。 (3)矿床地质特征: 矿体形态主要受各种复杂地质条件控制,如侵入体的形态、接触面的形状和产状、成矿前的裂隙构造及围岩蚀变等。矿石构造以细脉浸染状为主,也有呈致密块状、角砾状的等等。矿石品位一般较低,但矿化均匀。矿化明显分带,片矿化向外为:Mo—Cu、Cu—Mo、Pb-Zn、Au。 (4)地质构造环境:岛弧,特别是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浆弧环境钙碱系列的安山岩带有利于斑岩型铜矿的形成。矿床多分布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过渡带相对隆起的一侧,一般为深-大断裂带及其上盘。 (5)成矿作用: 当岩浆侵位于地壳浅部时快速冷凝结晶而形成斑状中酸性次火山岩体。随后,深部岩浆房中析出的含矿流体迅速上升至次火山岩体的上部,并因减压沸腾形成细脉浸染状矿化或发生隐爆形成角砾岩筒。在有化学性质活泼的围岩时也可形成矽卡岩型矿化。岩浆和气液流体的上升可引发地下水的对流循环,使围岩中的矿质及硫活化并参与成矿。

斑岩铜矿的找矿

斑岩铜矿的找矿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斑岩铜矿的找矿 , , 铜矿为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缺口最大的金属之一。我们认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根本解决铜的紧缺问题必须也只能是立足国内。 1斑岩型铜矿是当前重要的找矿类型之一 众多矿床学家在研究世界铜矿找矿现状,认为斑岩型铜矿是当前最重要的铜矿类型,具有规模大,采选条件好,生产成本低三个特点。从国外统计的铜矿储量大于500万吨以上的49个铜矿床,斑岩铜矿有26个,占53%。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斑岩铜矿巨型成矿带都延伸到我国境内,古亚洲斑岩铜矿成矿带,西起乌兹别克,经巴尔哈什湖地区进入我国新疆北部,蒙古和黑龙江至苏联远东地区。环太平洋斑岩铜矿成矿带分东西两个成矿带,东成矿带主要分布南、北美洲的西海岸;西成矿带,在亚洲大陆东部和沿海,又可分为内、外两个成矿带:内带属岛弧带,北起堪察加经日本、台湾、菲律宾、加里曼丹、西伊里安、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至澳大利亚东海岸,外带北自俄罗斯楚科奇半岛延至中国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至赣东北。地中海(或特提斯—喜马拉雅)斑岩铜矿成矿带,西起西班牙,经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西部,延至我国青海、西藏,再向南东方向伸入缅甸境内。 基于上述理由,70年代掀起了全国“斑岩铜矿”的找矿热潮,从而发现了西藏玉龙、马拉松多、多霞松多,内蒙乌努克吐山等一批大型—特大型斑岩铜矿床,江西德兴铜厂、富家坞、朱砂红,黑龙江多宝山进一步研究和重新勘探,大幅度地增加了铜矿储量,扩大了矿床远景。应该说找矿研究的效果是显著的,成绩是巨大的。 80年代后,世界斑岩型铜矿的找矿仍有不断发现,如智利埃斯康迪达(Escon dida)、印度马兰杰坎德(Malanjkhand)、菲律宾勒班陀(Lepanto)“远东南”(FS E)特大型—大型斑岩铜矿床和富金铜矿床。我国的斑岩型铜矿找矿虽有所进展,如长江中下游某些矽卡岩铜矿床中伴有斑岩型铜矿化,构成多位一体矿床,或成矿系列。但总的说来,没有发现规模大、条件好的可供建设的斑岩铜矿床。就是原已勘查的一些大型斑岩型铜矿也尚未计划上马,究其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的斑岩铜矿品位低。例如江西德兴铜厂铜平均品位%,富家坞含铜平均品位%;朱砂红铜平均品位%;黑龙江多宝山铜矿铜平均品位为%;内蒙乌奴克吐山铜矿铜平均品位%;西藏玉龙铜矿铜品位%~%;马拉松多铜矿铜平均品位%;多霞松多铜矿铜平均品位%。此外,不少的斑岩型铜矿床由于气候、地形等条件差,尚难利用。 2斑岩型铜矿的富矿 综上可知,斑岩型铜矿的开发程度受其矿床质量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斑岩铜矿床有否富矿存在具有重要意义,是决定能否建设上马的关键。 (1)就斑岩铜矿成矿带的一些大型—特大型斑岩铜矿床,在矿体形成后,常形

铜山口铜矿资源开发形势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

云南铜矿资源可持续发展浅析 作者:张兴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21世纪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新思路,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云南铜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赢取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加快循环经济研究是云南铜矿产业突破资源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云南铜矿企业主要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铜矿、储量、发展、资源开发利用、 铜矿是云南的主要矿产之一。1985年建成投产,经过二十多年的开采,矿山共生产铜精矿含铜8.6万t,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矿山开采的深入,制约矿山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愈来愈突出,如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资源开发引起的不良问题等。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使资源与环境在开发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被高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 一,是当代矿山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1资源开发现状 1.1资源储量情况 全矿区累计查明铜金属量44.5万t。至2007年底,保有铜金属量31.9万t,铜平均品位0.83%,其中贫矿金属量2.63万t,铜平均品位0.36%,大部分赋存在一100m标高以上的浅部。保有钼金属量1.55万t,钼平均品位0.038%,其中伴生钼金属量1.42万t,钼平均品位0.037%;单独钼矿体金属量1271t,钼平均品位0.067%。按现有生产规模,资源保证程度较高。 1.2采选生产与资源利用 (1)采矿 矿山自投产至今一直采用露天开采方式,设计年采出矿石量99万t。采场上部尺寸最大为800×300m(露天坑顶面积360亩),露天边坡顶部标高+172m,终了平台标高-58m,最终深度将达230m。现已采至+2m标高,实际采矿生产能力为85万t/a,按现有生产能力,露天生产服务年限只有5年。今后4~5年内完成深部地下开采接替工程项目后,采矿生产能力将提高到132万t/a。 长期以来,采场出矿品位控制在0.5%以上(本矿床工业品位为含铜0.6%),近两年随着铜市场价格的上扬,矿山适时调整经营战略,积极利用贫矿资源,将采场出矿品位下调至0.4%以下。由于矿体形态产状多变,分支复合现象极其频繁,矿体厚度变化大,多数地段厚度较薄为2~5m,矿石与夹石相互穿插,互层交错,局部地段矿体与围岩呈渐变过渡状态,这就给采矿生产和技术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现采矿损失率在5%以下,矿石贫化率在8%以下。 (2)选矿 选矿工艺流程为碎矿—磨矿—浮选—脱水,经过铜钼混合浮选、铜硫分离、铜钼分离,生产出铜精矿、硫精矿和钼精矿。2008年2月完成选厂扩能改造,选矿处理能力由原设计的99万t/a提高到132万t/a。 由于矿石中部分铜矿物与黄铁矿连生,其粒度细微,不易分离,可选性不佳,虽经多个科研单位、大学等做了多次试验研究及应用,但选矿技术经济指标不高。铜选矿回收率在70%~80%之间,硫选矿回收率14%左右,钼综合回收率10%~20%。有益组分Cu、S、Ag(赋存在铜精矿中)都已得到回收利用,2006年Mo

斑岩型矿床

1.1 斑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斑岩型矿床最早源于“斑岩铜矿”一词,由于上世纪初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斑岩铜矿带的发现而得名,原意是指产于强烈绢云母化和石英化中酸性斑岩中的细脉浸染型铜矿(芮宗瑶等,1984)。因为斑岩型矿床在共生火成岩组合、蚀变特征、矿化类型等方面具有全球性的广泛一致性,所以具有相似特征的钼矿床被称之为斑岩型钼矿床。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化,斑岩型矿床的概念业已逐步得到完善。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可对斑岩型矿床作如下定义:斑岩型矿床系指与斑岩体(高位侵入体)有关的、以Cu、Mo、Au为主的多金属矿床,是热液矿床或岩浆-热液矿床的组成部分(芮宗瑶等,1984,2006);斑岩型矿床可以产出在不同的构造环境(Sillitoe, 1972;安三元等,1984;Hou et al., 2003,2004;Cooke et al., 2005),其成因与大规模流体活动和钙碱性岩浆活动(Sillitoe, 1972;Dilles, 1987;Cline et al., 1991)有关;斑岩型矿床的典型特征是伴随有同心(环)带状蚀变及相应的细脉状和(或)浸染状金属矿化(Lowell and Guilbert,1970),矿体全部或部分产于中酸性(斑)岩体内。 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产出于岩浆弧环境(Hedenquist et al.,1998;Richards,2003),板片俯冲作用及其相关的地质过程被认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这并不是说,斑岩型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就只是单纯的俯冲和挤压。以下构造条件也是斑岩型矿床的形成前提:(1)上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2)成矿域存在早期深大断裂,而且这些断裂在应力松驰期活化张开(Richards, 2001),即斑岩型矿床常形成于构造机制的转化阶段,特别是挤压向伸展环境的转变。由此,近年来研究认为斑岩型矿床不仅产生于岛弧及陆缘弧环境,成矿作用与大洋板片的俯冲有关(Sillitoe, 1972),也可以产出于碰撞造山环境(Hou et al., 2003,2004)及板内造山环境(安三元等,1984;罗照华等,2007a)。 目前,关于斑岩型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斑岩浆的性质与起源,成矿流体及成矿金属的来源及沉淀机制和矿床蚀变分带等方面,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矿床成矿模式等。下面分别简要阐述几方面的研究现状。 (1)斑岩浆的性质与起源 Sillitoe(1972)在总结斑岩铜矿的分布规律和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后认为,俯冲环境下斑岩铜矿主要与钙碱性中酸性火成岩有关,岩性变化于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之间(Misra, 2000)。板内造山环境下,主要与高钾钙碱性岩石有关(Hou et al., 2003, 2004)。随着埃达克岩概念的提出(Defant et al., 1990)和研究的升温,国内外很多与斑岩铜矿密切相关的斑岩被归入埃达克岩的研究范畴(张旗等,2001,2002;曲晓明,2001;侯增谦等,2003),并认为世界级斑岩型矿床多与O型埃达克岩有关,其成因与大洋板块的消减作用或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相联系;中国的德兴和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则被认为与C型埃达克岩有关,成矿母岩可能是玄武质岩浆底侵到加厚下地壳底部导致下地壳中基性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张旗等,2001)。 通常认为,斑岩型矿床的相关斑岩浆是一定构造环境中花岗质岩浆晚阶段的演化产物或是它们高侵位的衍生物(芮宗瑶等,1984)。如俯冲环境下,俯冲的大洋板片直接熔融(Sillitoe, 1972)或俯冲大洋板片在一定深度发生相变,大规模脱水交代上地幔楔部分熔融均可产生含矿斑岩岩浆(Richards, 2003)。板内造山带环境下,斑岩是区域地质发展末期特定的产物(安三元等,1984),特别是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最重要的成岩机制,这已被越来越多的证据所证明(侯增谦等,2005;Hou et al., 2008;杨志明等,2008)。近年来,在成矿斑岩中发现发育有中基性深源包体(王晓霞等,1986)或暗色微粒包体(曹殿华等,2009),指示斑岩岩浆起源较深,直接来自下地壳或下地壳底部,甚至发生过与来自幔源基性岩浆的混合作用,因而斑岩型矿床的相关斑岩浆具有深源浅成的特点(卢欣祥等,2002)。 从岩浆起源的热体制角度,不论在何种环境下,壳源岩浆的产生都需要有深部热能的注

斑岩铜矿的含义及特征

斑岩铜矿的含义及特征 斑岩铜矿床(porphyry copper deposits)通常是指与具有斑状结构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共生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和细脉状铜和钼—铜组分的富集体。И.Г.帕夫洛娃提出了可以与其它内生矿床相区别的斑 岩铜矿床10大特征: (1)具网状细脉浸染成矿特征; (2)主要金属矿物(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辉铜矿,在有些矿床中为斑铜矿、硫砷铜矿和挥铜矿)和与其伴生的非金属矿物(石英、绢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高岭石类矿物等)的成分稳定; (3)铜的平均含量在原生矿石中比较低(0.3—0.8%),而在氧化矿石中明显 较高(达1—1.5%),而钼在原生氧化矿石中的分布都比较均匀(0.005—0.05%),在这种情况下,矿石中铜与钥的比值变化很大,形成 一系列重要的铜、铜—铜和铜—钼矿床; (4)矿化与以中性成分为主的斑岩侵入体(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 岩),以及少数偏酸性(花岗斑岩、 和偏基性(闪长斑岩)的侵人体有空间联系; (5)矿化或直接发生在斑岩侵入体中,或发生在紧靠侵入体的外接触带围 岩——火山岩、侵入岩和变质岩中; (6)矿体发育在广泛出现热液蚀变岩的地带,蚀变岩石为绢云母—石英 质、黑云母—钾长石质、泥质以及青磐岩型交代岩, (7)根据金属元素出现最大值①和主要共生的非金属矿物②,可用如下顺

序写出矿体和热液岩中稳定分带性;① Fe3+一Mo(Cu)一Cu(Mo)一Cu(Ag)一Fe2+(Au)一Pb一Zn一(Au、Ag); ②黑云母—钾长石,绢云母、石英,蒙脱石,高岭土,青磐岩 (8)矿床储量巨大,可保障矿石的大规模采挖,成本低廉并有露天采矿的 可能性, (9)与氧化作用有关的富矿的出现,形成了覆盖较贫原生矿的次生硫化物 富集带 (10)斑岩铜矿床形成于地槽褶皱区的不同发育阶段.既可随着地槽的岩浆作用在褶皱主期之前(在岛弧阶段)形成,又可在其后与造山阶段和活化阶段的斑岩侵入体和火山岩有关。 在许多斑岩铜矿床的现代分类中,利用了如下一些特征,不仅要考虑单个特征,而且还要考虑各种特征的组合:(1)所处大地构造和古构造的位置;(2)含矿岩浆建造及其所形成的含矿斑岩相的成分(3)含矿岩浆建造所侵入的地壳厚度和成分;(4)由R.H.西利托所划分的斑岩铜矿系统中矿体的产状(5)含矿岩浆岩体形成的深度,(6)是否存在角砾岩简;(7)主要矿石和台有掺入组分的矿石的成分;(8)金属矿的分带特征,(9))热液蚀变岩的成分及其分带性,(10)含矿侵入体及矿体体的形态特征。 斑岩铜矿的时空分布 斑岩铜矿在时间上集中分布于新生代,大约占59.5%,其次为中生代,大约占35%,中生代之前的超大型斑岩铜矿仅限于中亚-蒙古的古生代造山带和某些前寒武纪的克拉通造山带(表1)。世界上90%的超

简述安徽贵池铜山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成因 徐峰

简述安徽贵池铜山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成因徐峰 发表时间:2017-11-08T09:35:03.3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3期作者:徐峰[导读] 摘要:本文针对安徽贵池铜山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成因研究,将从安徽贵池铜山铜矿矿床介绍入手,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对成矿地质条件进行说明。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地质研究所天津 300170 摘要:本文针对安徽贵池铜山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成因研究,将从安徽贵池铜山铜矿矿床介绍入手,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对成矿地质条件进行说明。最后,本文对矿床成因及其成矿具体过程展开论述。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成矿区域系统的一体化模式发展及矿床成因研究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安徽贵池;铜山铜矿;地质条件;矿床成因前言 安徽贵池铜山铜矿的成矿地质,其最主要的赋矿层位,为石炭系中上统黄龙组。其灰岩岩性是形成接触交代矿床的有利言行,与二叠系上统砂页构成薄弱面,有利于矿液和矿物质的运移和沉淀。为了明确成矿物质来源、能量等要素,加强其铜山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成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贵池铜山铜矿矿床介绍 贵池铜山铜矿,位于长江中下游铁铜金成矿带中的安庆-贵池矿化集中区,贵池构造位置处于背向斜西端,具有悠久的冶炼历史[1]。近年来,许多矿床研究者在该区进行地球化学、成矿物质来源、成矿年龄、关键控矿因素等研究。研究表明,铜山铜矿为燕山期形成的矽卡岩型铜矿床,控矿因素与成矿过程复杂,成矿物质呈现多源性。然而,铜山铜矿资源却面临着资源枯竭的现状。为了明确该区成矿地质条件及矿床成因,必须从地层、构造等角度对其地质进行分析,建立铜山铜矿床的成矿模式,为找矿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成矿地质背景 矿区内地层分布包括两个部分。其中,志留系与泥盆系以砂岩为主,石灰系与三叠系,以碳酸盐岩类为主。石炭系和二叠系是主要空旷层位置。褶皱位置以铜山向斜为主,轴向由东西方向,逐渐转为北东向[2]。岩浆岩均为中酸性小侵入体,主要是燕山期同源演化而来,由此形成高钾钙碱性花岗闪长斑岩。地表呈岩脉状产出,主要侵入体为长斑岩岩体。岩体周围分布大理岩化,岩体中后期有绿泥石化等。铜山铜矿矿体产于有利围岩的接触及花岗闪长斑岩体中。矿体产状倾斜角度变化大,形态上以透镜为主。局部富集部位呈扁豆状,集中于铜山的前山与后山。矿石类型包括含铜磁铁矿、含铜黄铁矿等。矿石结构以交代结构与胶状架构为主,以网状结构为辅。其构造主要为块状、条带状构造等。 三、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一)地质与成矿的关系 该区铜的赋矿地层,为二叠系下统、三叠系下统、石炭系中上统。从岩石性质角度分析,三种地层均以灰岩为主。其下的泥盆系上统五通组,以及二叠系上统均为砂页岩,赋矿层位于钙硅岩性突变附近[3]。从物理化学的性质看,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性脆,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构造活动中容易产生层间破碎,这为矿业运移提供了空间。因此,从石炭系中上统黄龙组等灰岩中,黄铁矿为成矿提供了部分矿院,其余层位与矿床之间无成因联系。地层对成矿的作用,表现为岩性突变面、隔挡屏蔽效应、有利岩性等,这对成矿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二)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容矿构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岩体侵入接触构造。当接触面倾向岩体,会形成岩体超覆接触构造,便于含矿热液充分聚集,促使矿体良好发育。当接触面背向岩体时,围岩产状一致,也会形成较好矿体。第二,层间滑脱构造。此构造是矿液与岩浆运移的通道,是矿区内重要储矿结构[4]。第三,角砾岩筒构造。使岩体呈盆形透镜体群,与隐爆矽卡岩质熔流体固结板层密切相关。第四,层间破碎带。其差异较大的机械性质,会受构造变动影响产生,是矿溶液运移的良好场所。泥盆系袋中会产出层状韩通黄铁矿型矿体。复合接触带控矿构造。包括层间滑脱构造、断裂带构造等因素。但多种因素叠加时,会自然形成有利的容矿构造,是富矿体产出的重主要场所。 (三)岩体特征及与成矿关系 岩体特征及与成矿关系分析。从岩石学及岩石化学特征上看,矿区的岩体化学特征为岩体SiO2含量为62.90%-65.05%,其平均值为64.22%,略低于我国花岩闪长斑岩的平均值,属于中酸性侵入岩。铜山花岗长斑岩的里特曼指数值为2.17-3.91,平均值为2.33,岩石属于钙碱性岩石系列。K2O与Na2O的平均值为7%,二者比值小于1,具有富碱高纳质特点[5]。AL2O3的平均值为1.46,说明了岩浆铝过饱和演变时,大量铝会转入到氧的六次配位位置,进而阻止铜元素在镁、铁硅酸盐中分散,并在岩浆晚期向流体中聚集,对铜的矿化具有有利影响。从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上看,矿物质来源于岩浆热液,成矿是在成岩过程之后,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地质事件。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热液,岩体与成矿关系密切,是与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成矿母岩。 四、矿床成因分析 从成矿物质来源上看,岩体中富集形成矿元素铜,地层成矿的铜元素含量低,主要来源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根据成矿带中的岩浆侵入活动的相关研究,该活动是成矿所需能量的主要提供者,是矿区范围内成矿的第一要素。从形成条件上看,矿区范围内,沿岩体与碳酸盐接触带有叠加有张性断裂带、硅化等腐蚀变化。地表附近具有黄铜矿化等铁帽发育,处于铜铁金硫成矿带中段,其成矿条件优越,具备形成大型矿床的有利条件。从控矿因素看,主要控矿构造为复合接触带,包括层间破碎带等。从矿化形式上看,含铜斑岩型矿化主要位于近地表浅部,以网状形式分布在岩体边缘,使矿体不均匀。从成矿作用上看,成矿作用与中酸性岩浆活动引发的矿流体活动相关,在不同围岩下具有不同表现。因此,整体上看,铜山铜矿包括多种矿化成因类型。其中,矽卡岩发挥主要作用。 五、成矿过程探讨 徽贵池铜山铜矿成矿时代为142-137Ma,在太平洋板块俯冲过程中,俯冲板片撕裂,导致软流圈沿着裂开处上涌,进而发生壳幔现象。北东向和东西向基底断裂处,长岩岩浆上升浸位,二叠系数碳酸盐的岩性呈现薄弱。当岩浆在上侵过程中,成矿物质积聚在岩浆热液中。随着基层断裂活动增强,源岩浆进一步酸性演化。大量铜铁等矿物质向流体富集,不断接触矽卡岩等典型矿体,使地层中的成矿物质活化,进而形成多个阶段叠加的富矿体。

铜矿必备: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铜矿必备: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专业·正版·实惠·神秘福利书籍在运输过程中如有破损请与我们联系矿业界保证每一位买家的权益中国斑岩铜矿的 勘查历史十分悠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探明了中条山铜厂峪、江西德兴、黑龙江多宝山等斑岩铜矿床。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斑岩铜矿找矿获得了持续的突破,相继发现了新疆土屋、延东斑岩铜矿、云南普朗、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和雄村、甲玛斑岩铜矿(金)矿等超大型矿床。想知道斑岩铜矿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吗,阅读此文或点击链接购买此书吧。精装!彩图! 内容简介 中国斑岩铜矿复杂的成矿环境,特别是陆内造山带斑岩铜矿及印支期超大型斑岩铜矿的研究和找矿突破,大大丰富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本书全面总结了全球及中国斑岩型铜矿的研究进展,对中国所处的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滨太平洋三大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成矿带作了进一步的划分,探讨了各斑岩铜矿带的时空分布规律。在对中国斑岩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区域成矿规律进行系统硏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岛弧、陆缘弧、碰撞造山带和板内构造岩浆活化带等四类斑岩铜矿的形成环境,重点探讨了中国独特的碰撞和走滑造山环境斑岩铜矿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开展了成矿预测,

指出了找矿方向。本书中的“斑岩铜矿”,泛指其形成与花岗 岩类侵入体有直接成因联系的“斑岩型”铜矿、铜钼矿、铜金 矿等。本书可供从亊矿床学研究和矿产勘査的人员参考。 序 中国的斑岩铜矿,不论是成矿理论研究还是地质找矿,近年来都获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碰撞造山带斑岩铜矿的研究和找矿突破,进一步完善了斑岩铜矿的形成环境,丰富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中国的斑岩铜矿形成环境复杂,全球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滨太平洋三大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成矿带都延入中国,其形成环境多样,除洋壳俯冲形成的岛(陆缘)弧型斑岩铜矿外,山型斑岩铜矿在中国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这部专著,以国家科技支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 课题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项研究项目为支撑,多省区联合,全面总结了全球及中国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斑岩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斑岩铜矿形成环境有岛弧、陆缘弧、碰撞造山带和板内构造岩浆活化带等四类。其中,造山型斑岩铜矿又分为主碰撞期加厚地壳拆沉壳幔混熔岩浆斑岩铜矿和后碰撞构造转化期 大规模走滑断裂切割岩石圈诱发地幔岩浆上侵形成的斑岩 铜矿等两种形成机制。中国“斑岩型”铜(钼、金)矿具有产 出空间成带、形成时间多期、同一带内成矿时代大体相同的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斑岩型铜矿的基本地质特征以及近年来对斑岩型铜矿研究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斑岩型铜矿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及岩浆岩在成矿过程中的演化以及过渡岩浆的作用;最后介绍了多数人比较认可的一般成矿模式。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成矿模式岩浆演化 斑岩型铜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约占世界铜总储量的50%以上。这类矿床存在4个特点:一大二贫三易选四露天。尽管其品味低,但其规模巨大,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适于露采,选矿回收率高,并且常伴有Mo、Au、Ag等有益元素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类型。 一、斑岩型铜矿的地质特征 1.基本地质特征 斑岩型铜矿是与陆相次火山热液作用有关的矿床。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斑岩型铜矿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斑岩铜矿形成的时代主要集中在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铜矿床目前发现较少。斑岩铜矿矿床具有明显的线性分布特征,绝大多数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分布都不是独立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常与同一类型的几个矿床共生。 2.围岩蚀变特征 斑岩铜矿在热液蚀变类型、强度和规模等方面变化很大,但是代表性的蚀变带普遍存在,并具明显的分带性。斑岩铜矿有其特征的蚀变组合及其分带模式,俗称“大白菜模式”,由内到外依次为: 石英内核→钾化带( 黑云母—钾长石带) →似千枚岩化带( 绢云母—石英带) →泥化带→青磐岩化带。 石英内核是早期岩浆结晶的产物;黑云母—钾长石的交代现象是

一种阳离子交换反应;石英—绢云母带围绕和部分叠加在钾化带上,由于它与泥化带往往赋存在内部钾化带和外部青磐岩带之间,故也称之为中间带,其特点是钾长石和斜长石均绢云母化,角闪石和部分黑云母也变成了绢云母、黄铁矿、金红石等;泥化带(高岭石—蒙脱石化)的斜长石变化最为明显,靠近矿体的斜长石多蚀变成为高岭石。 二、全球分布特征及大地构造环境 从世界已知斑岩铜矿分布情况看,大致分为环太平洋、特提斯-喜马拉雅、古亚洲(中亚成矿带)3个全球性成矿域。夏斌等(2002)指出,环太平洋可分东西两带,东带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东岸的科迪勒拉和安第斯山脉;西带分内带和外带,内带从俄罗斯鄂霍茨克北缘,经我国东北东部、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外带从日本列岛经我国台湾、菲律宾、加里曼丹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 板块理论建立之后,许多矿床学家试图用板块理论来解释斑岩铜矿的成因。斑岩铜矿可以在板块俯冲、碰撞和拉张环境下形成,其中,板块俯冲背景下形成的斑岩铜矿数量最多。 从斑岩铜矿在全球的分布来看,会聚板块边缘无疑是斑岩铜矿最重要的成矿背景;但有研究者认为,有利于斑岩铜矿成矿的构造环境并不是单纯的俯冲和挤压。 Richards等(Richards et al.2001)对智利北部Escondida 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讨了斑岩铜矿的控制因素,总结了有利于斑岩铜矿形成的地质因素,其中,构造背景因素包括:1.上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2.成矿域存在早期深大断裂,而且,这些断裂在应力松驰期活化张开。在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形成斑岩铜矿的现象在中国也有出现。辉钼矿Re-Os 同位素定年工作表明,中国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矿化发生在14 Ma 左右,在这一时期,该区已处于碰撞后的拉张环境(侯增谦2003)。 三、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来源 1.成矿物质来源 尽管部分斑岩铜矿中存在铜来源于地层的证据,但岩浆来源的观

铜山口铜矿资源开发形势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

铜山口铜矿资源开发形势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云南铜矿资源可持续发展浅析 作者:张兴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21世纪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新思路,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云南铜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赢取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加快循环经济研究是云南铜矿产业突破资源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云南铜矿企业主要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铜矿、储量、发展、资源开发利用、 铜矿是云南的主要矿产之一。1985年建成投产,经过二十多年的开采,矿山共生产铜精矿含铜8.6万t,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矿山开采的深入,制约矿山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愈来愈突出,如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资源开发引起的不良问题等。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使资源与环境在开发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被高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是当代矿山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1资源开发现状 1.1资源储量情况 全矿区累计查明铜金属量44.5万t。至2007年底,保有铜金属量31.9万t,铜平均品位0.83%,其中贫矿金属量2.63万t,铜平均品位0.36%,大部分赋存在一 100m标高以上的浅部。保有钼金属量1.55万t,钼平均品位0.038%,其中伴生钼金属量1.42万t,钼平均品位0.037%;单独钼矿体金属量1271t,钼平均品位0.067%。按现有生产规模,资源保证程度较高。 1.2采选生产与资源利用 (1)采矿

斑岩铜矿介绍

斑岩型矿床总结 斑岩型矿床 概念:空间分布和成因上与一些弱酸性的斑岩类小侵入体有关,规模巨大,低品位的细脉浸染型矿床。主要以铜、钼为主,也有斑岩钨矿(含钼)、斑岩锡矿。其矿体可以产在斑岩体内部,也可以产在围岩中。 成矿地质环境:位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和板块内部构造岩浆活动带内。 成矿时代:岩体时代一般较年轻,有重要意义的斑岩型矿床均出现于显生宙,特别是中、新生代,其次是晚古生代。 共同特征: ①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等 ②具有一定的面型矿化蚀变分带性,硫化物大量出现,富含黄铁矿。 ③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 工业意义及经济意义:Cu、Mo为主,其次为W、Sn、Au、Ag、Pb、Zn等。规模大、品位低、矿化均匀。埋藏浅,易开采,矿石成分简单,易选,可供综合利用的矿种多。 斑岩型铜矿床 斑岩型矿床以斑岩型铜矿床为主,又称细脉浸染型铜矿床,是目前最重要的铜矿床和钼矿床类型,约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美国、智利、秘鲁三个主要产铜国家的铜矿储量的80~90%来自斑岩型铜矿床。近年来,我国江西、云南、黑龙江、西藏、河南等地也相继有所发现,斑岩型铜矿床已成为我国的主要铜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以其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适于露采、规模大、选矿回收率高为特征。铜品位一般在0.4%左右,少数可达0.8%,单个矿床的铜储量可达百万吨,矿石中除伴生钼外,还有金、银等元素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常成群成带出现,构成成矿区或成矿带。有时斑岩铜矿床还和其它矿床类型相伴产出,构成一个成矿系列。 成矿地质条件 1.岩浆岩条件 中酸性、钙碱性、浅成或超浅成、小型斑岩侵入体。(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岩体规模较小(<1-2km2) 个别达10余km2。岩体的形成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化学成分以富钾为特征(K2O>Na2O)。 岩体的酸性程度影响矿化类型:SiO2 62-68%的斑岩---以铜为主的矿床,SiO2>68%的斑岩---以钼为主的矿床。 研究表明,最具成矿潜力的含矿斑岩,通常具有埃达克质岩浆亲合性,显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高SiO2,高AL2O3,极度富集Sr,极度亏损Y和轻稀土。

斑岩型矿床精编版

斑岩型矿床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第一章斑岩型矿床 1.斑岩矿床和玢岩铁矿的概念、地质特征、矿床特征。 斑岩矿床:指在空间上和成因上与中酸性斑状岩浆侵入体有密切的关系、产于侵入体及其内外接触带的矿床,叫斑岩型矿床。 地质特征:(1). 矿床产出的地质构造条件:斑岩型矿床绝大多数分布于地槽褶皱区,受区域性深大断裂-构造带控制,常呈带分布。据统计,世界上中-新生代以来的斑岩铜矿,90%以上分布在大陆边缘或地台活化区中。 (2)含矿岩体:岩石系列:钙碱性为主;岩性:中性-中酸性-酸性;岩石类型:酸性:二长花岗斑岩为主,次为花岗斑岩;中酸性:花岗闪长斑岩,少量斜长花岗斑岩;中性:石英闪长斑岩,次为闪长玢岩。 (3)含矿构造存在断裂、裂隙和角砾岩体; (4)矿体围岩:①围岩的构造:构造发育对成矿有利,但不发育时,阻塞作用亦可成矿。②围岩的岩性:岩性不同,矿化不同,岩石化学性质对成矿具两方面影响。 (5)围岩蚀变: ①出现面型蚀变,范围几百-几千米。②蚀变分布具规律性,呈带分布、主要有五带。 (6)矿体特征: A. 矿体产出部位,有3种:①产于围岩中:沿围岩层间及裂隙充填、交代而成,有时进入围岩的角砾岩中。形态:脉状、板状、似层状。②产于岩体中:岩体全部或大部分矿化,主要产于角砾岩筒-原生裂隙中。形态:等轴状、柱状、脉状等。③既产于岩体内中又产于围岩中:呈带状、环状,最常见。B.矿化的明显分带性:矿物组合(元素)分带:自中心向外:Mt + Py + Cp →、Cp + Py +斑铜矿→、Cp +MoS → Py →、Au、Ag、Pb、Zn 多金属;

对斑岩型铜矿成因及找矿前景分析

对斑岩型铜矿成因及找矿前景分析 斑岩型铜矿床是重要的铜矿类型,具有规模大、埋藏浅、成群成带出现,矿石易选,可综合利用元素多等特点,在已探明的铜储量中斑岩型铜矿居首位。近年来斑岩铜矿的发现与有关找矿实践与研究说明,斑岩铜矿在国内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成矿类型,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本文通过对斑岩型铜矿形成的主要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探讨,并对斑岩型铜矿的找矿方向和前景进行了相关分析。 标签: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前景 1斑岩铜矿床主要地质特征 (1)斑岩铜矿形成主要与钙碱性花岗岩类有关,成矿斑岩源于地幔、下地壳或洋壳物质的参与。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矿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含矿岩性成分范围较宽,可以是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斑岩体以小侵入体或次火山岩体产出,出露面积不大,一般小于1km2。矿化多集中在岩体顶部,岩体形态复杂,以岩株、岩筒状对成矿有利。 (2)斑岩铜矿形成环境主要以活动大陆边缘为主,其次为岛弧,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两板块接触缝合带是矿床形成的有利地区。矿床受区域断裂-构造带控制,故常呈带状分布。矿体常受次一级构造控制,即岩体和围岩中的微裂隙控制(层间裂隙、片理、原生裂隙等)。 (3)矿床的围岩蚀变很明显,蚀变范围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常具明显的、有规律的水平和垂直的分带现象。多数情况自岩体中心向外可分为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盘岩化带。 (4)矿体形态主要受各种复杂地质条件控制,如侵入体的形态、接触面的形状和产状、成矿前的裂隙构造及围岩蚀变等。斑岩型铜矿床一般矿化品位较低,形成深度较浅。但矿化均匀,矿化分带明显,矿石构造以细脉侵染状为主,也有致密块状、角砾状等。矿石选、冶性能好,矿床工业利用价值高。 2斑岩铜矿矿床成因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都赞同斑岩型矿床矿质和成矿热液是由中酸性岩浆在上侵过程及侵位后的结晶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而析出,并在有利的部位富集成矿。斑岩铜矿成矿作用经历了早期岩浆阶段和晚期大气水阶段,然而在搬运和沉淀矿石的是早期岩浆热液还是晚期来自围岩的流体的认识上还存在争论,这一分歧也扩大到金属、S以及其它组分的来源方面,特别集中在成矿元素是源自结晶岩浆还是通过对流流体从围岩中萃取的。一种观点认为成矿元素Cu源于围岩,证据出自稳定同位素、热质输运数值模拟、流体包裹体以及围岩成矿元素降低场等方面的研究。

斑岩型矿床

中国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包括斑岩型Cu(-Mo、-Au)、斑岩型Mo、斑岩型Au和斑岩型Pb-Zn 等矿床类型,主要产出于青藏高原大陆碰撞带、东秦岭大陆碰撞带和中国东中部燕山期陆内环境,在地球动力学背景、深部作用过程、岩浆起源演化、流体与金属来源等方面与岩浆弧环境斑岩型矿床存在重要差异。在大洋板块俯冲形成的岩浆弧,主要发育斑岩Cu-Au矿床或富金斑岩Cu矿(岛弧)和斑岩Cu-Mo及斑岩Mo矿床(陆缘弧)。相比,在大陆碰撞带,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发育斑岩Cu、Cu-Mo和Cu-Au矿床,矿床受斜交碰撞带的走滑断裂系统控制,后碰撞地壳伸展环境则主要发育斑岩Cu-Mo矿床,矿床受垂直于碰撞带的正断层系统控制;在陆内造山环境,早期发育斑岩Cu-Au矿床,晚期发育斑岩Pb-Zn矿床,它们主要沿古老的但再活化的岩石圈不连续带分布,受网格状断裂系统控制;在后造山(或非造山)伸展环境,则大量发育斑岩Mo矿和斑岩Au矿,它们则主要围绕大陆基底—克拉通(或地块)边缘分布,受再活化的岩石圈不连续带控制。大陆环境斑岩Cu(-Mo,-Au)矿床的含矿斑岩多为高钾钙碱性和钾玄质,以高钾为特征,显示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性。岩浆通常起源于加厚的新生镁铁质下地壳或拆沉的古老下地壳。上地幔通过三种可能的方式向岩浆系统供给金属Cu(和Au):①提供大批量的幔源岩浆并底垫于加厚下地壳底部,构成含Cu岩浆的源岩;②提供小批量的软流圈熔体交代和改造下地壳,并诱发其熔融;③与拆沉的下地壳岩浆熔体发生反应。大陆环境含Mo岩浆系统高SiO2、高K2O,岩相以花岗斑岩为主,花岗闪长斑岩次之,既不同于Climax 型,又有别于石英二长斑岩型Mo矿床,岩浆起源于古老的下地壳。金属Mo主要为就地熔出,部分萃取于上部地壳。大陆环境含Pb-Zn花岗斑岩多属铝过饱和型,与S型花岗岩相当,以高δ18O(〉10‰)和高放射性Pb为特征,Sr-Nd-Pb同位素组成反映其来源于中下地壳的深熔作用,金属Pb-Zn主要来源于深融的壳层。大陆环境含Au岩浆系统以富B花岗闪长斑岩为主,常与矿前闪长岩密切共生。Sr-Nd-Pb同位素显示,含Au岩浆主要来源于上部地壳,但曾与幔源岩浆发生相互作用。金属Au部分来源于上地壳,部分来源于地幔岩浆。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显示各具特色的蚀变类型和蚀变分带,其中,斑岩型Cu(-Mo,-Au)矿热液蚀变遵循Lowell and Guilbert模式;斑岩型Mo矿主要发育钙硅酸盐化、钾硅酸盐化和石英-绢云母化;斑岩型Pb-Zn矿主要发育绿泥石-绢云母化和绢云母-碳酸盐化,缺乏钾硅酸盐化;斑岩型Au矿强烈发育中度泥化。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流体初始为高温、高fO2、高S、富金属的岩浆水,由浅成侵位的长英质岩浆房在应力松弛环境下出溶而来,晚期有天水不同程度地混入。Cu、Mo、Pb-Zn 通常沉淀于流体分相和流体沸腾过程中,而Au则主要沉淀于岩浆-热液过渡阶段。 斑岩型矿床过去又称为“细脉浸染型”矿床,主要以铜、钼为主。近年来,又发现了斑岩钨矿(据统计有1/3的斑岩钼矿中均含钨,而所有斑岩钨矿中均含钼)、斑岩锡矿(玻俐维亚一个锡矿床,五十年代集中开采脉状富锡矿体,1979年发现斑岩中有蚀变和角砾岩化,普遍含Sn 0.2-0.3%,紧接此成矿带的秘鲁也发现了巨型的斑岩锡矿,矿石品位Sn 0 .05-0 .08%,储量约180 x106t)、斑岩金矿以及斑岩铅、锌矿床等。上述矿床在我国南岭等地区也有分布。它们的特点如下:①矿床规模大,如斑岩铜矿是当前世界铜矿床的主要类型,占世界已探明铜储量的一半;②埋藏浅,易于开采;③矿床常呈带状分布,这和斑岩体受一定构造带控制有关;④矿石品位较低,但矿化分布均匀;⑥矿石成分简单,易选;⑥可供综合利用的矿产多,除Cu、MO、W、Sn、Pb、Zn外,尚可综合利用Au、Ag、Se、Te、Re等元素。

德兴式斑岩型矿床的构造_岩浆_成矿体系

第22卷第3期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Vol.22 No.31997年5月 Earth Scienc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 May 1997 德兴式斑岩型矿床的构造-岩浆-成矿体系 3 1996年12月23日收稿. 3地质矿产部定向基金研究项目“赣东北深断裂带的形成演化 及对有关金属矿产的控制” (No.92012029)成果之一.叶德隆 叶 松 (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测试中心,武汉430074) 王 群 叶  (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赣东北地质大队,上饶334128) 摘 要 论述了德兴式斑岩型矿床的构造-岩浆-成矿体系.德兴铜矿田是比较典型又独具 特色的斑岩型Cu (Mo ,Au )矿床.银山Cu ,Au ,Pb ,Zn ,Ag 多金属矿区是比较典型的火山-次火山-斑岩成矿体系.三级断裂(裂隙)系统在不同尺度上控岩控矿.中酸性岩浆活动提供成矿金属元素、成矿热流体、成矿热驱动力和成矿空间,并促使围岩“矿源层”中的成矿物质活化转移参与成矿.德兴式斑岩型矿床是构造作用-岩浆作用-成矿作用三位一体统一的地质作用的产物.关键词 斑岩型矿床,构造作用,岩浆作用,成矿作用,德兴.中图法分类号 P588.1,P611第一作者简介 叶德隆,男,教授,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1966年获硕士学位,现主要从事岩浆岩岩石学及岩浆作用与成矿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0 引言 江西省东北部在赣东北深断裂带和东安江深断裂之间宽约15km 的狭长地带是一个Cu ,Mo ,Au ,Ag ,Pb ,Zn 等多金属成矿带,其中德兴市的铜厂—银山区段几个大型的Cu (Mo ),Cu (Au ),Pb -Zn -Ag 矿床的成矿作用都与浅成相-次火山相的中酸 性斑岩体有密切关系,可称作“德兴式斑岩型矿床”.这些矿床的形成主要受燕山期有利的地质构造环境和岩浆活动条件制约.本文概要地解剖德兴铜矿田,联系银山矿区以及区域构造和岩浆活动特点,讨论德兴式斑岩型矿床的构造-岩浆-成矿体系. 1 德兴铜矿田矿床特征 德兴铜矿田包括铜厂、富家坞、朱砂红3个大型铜矿床.铜矿体主要分布在花岗闪长斑岩体浅部内 外接触带,矿化垂深达1200m ,主矿体规模巨大、形 态规整、产状稳定,含矿率达0.83~0.92.铜厂、富家坞、朱砂红3个斑岩体出露面积之比为10∶4∶1,相应这3个矿床的铜储量之比约为10∶5∶1.矿化类型在斑岩体中以浸染型为主,接触带两侧强蚀变带内以细脉浸染型为主,外接触带围岩中多为细脉型及脉型矿化.矿石Cu 品位变化较均匀,还伴生有Mo ,Au ,Ag ,Re ,Te ,Se ,Co ,S 等10余种有益组分可供综合利用,尤其是Au 和Ag 的回收已成为炼铜的主要副产品. 花岗闪长斑岩的锶同位素初始比值w (87Sr )/w (86 Sr )为0.7043,成矿流体硫同位素特征表现为绝对值小、变化区间窄、频率呈塔式分布[1],指示它们都来源于深部地壳. 德兴铜矿田具有斑岩铜矿的基本特征,又独具自己的特色:(1)矿床具有“岩体中心式”叠加“接触带中心式”的面型矿化蚀变分带;(2)主要成矿部位不在岩体中心,而在斑岩体的外接触带构造裂隙密集区段;(3)在岩体中矿化比例较小,50%~75%的矿化发育在围岩中,铜厂矿床近1/3、朱砂红矿床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