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

引言——超级大国政治

1、欧亚大陆为什么重要?——建立大陆均势,以美国为仲裁者

2、美国政策的最终目标

第一章新型的霸权

1、美国通向全球至高无上地位的捷径——改造自己,适应世界,影响和控制世界

2、苏联为什么没有取得与美国同样的地位?

3、罗马帝国崩溃的主要原因

4、中华帝国的独特性是什么?

5、蒙古帝国迅速瓦解的原因何在?

6、欧洲的崛起,西班牙、法国、英国是全球性的大国吗?

7、为什么美国是独一无二的?——全球力量的范围和无所不在的状况

8、美国与以往的帝国相比有何不同?

9、美国造就的国际秩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欧亚大棋局

1、美国“管理”欧亚大陆的必要性是什么?

2、欧亚大陆这个“棋盘”“棋局”的形势如何?

3、地缘政治与地缘战略观念的演变

4、美国在欧亚大陆将要采取的步骤是什么?

5、地缘战略棋手和地缘政治支轴国家有哪些?

6、英国为什么不是地缘战略棋手?

7、俄罗斯、中国的重要地位

8、日本、印度尼西亚的作用

9、乌克兰、阿塞拜疆、土耳其、伊朗、韩国——地缘政治支轴的理由

10、美国面临的重大政策难题

11、美国对欧盟的立场和态度

12、美国对俄罗斯的判断

13、“新巴尔干”、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14、中国带来的问题

15、未来政治结盟的意外情况——中、俄、伊朗,中、日,大欧洲联盟

第三章民主桥头堡

1、欧洲是美国的天然盟友

2、欧洲是扩展民主的跳板

3、欧洲是美国地缘政治的桥头堡

4、欧洲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为美国的决定性干预提供了机会

5、法国与德国对统一欧洲的不同理念是什么?

6、法国与德国对欧洲的不同作用是什么?

7、美国针对欧洲的总目标是什么?

8、美国“维护”欧洲——民主桥头堡的重要意义

9、美国如何区别对待法国和德国

10、欧洲的历史性时间表

第四章黑洞

1、“黑洞”是指什么?——社会危机和力量真空

2、美国针对俄罗斯的长期任务是什么?

3、苏联解体带来的混乱——地缘政治方面

4、俄罗斯在地缘政治方面面临的问题

5、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出现的三大派地缘战略设想

6、为什么俄罗斯无法与美国建立起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

7、为什么俄罗斯的“近邻外国”战略举步艰难?

8、俄罗斯针对美国欧亚大陆霸权的反联盟行得通吗?

9、俄罗斯面临的两难选择是什么?

10、布热津斯基认为俄罗斯现实的选择应该是什么?

第五章欧亚大陆的巴尔干

1、欧亚大陆巴尔干的地理范围

2、欧亚大陆巴尔干的特征和重要性

3、种族的大熔炉——区域内种族与地缘政治的复杂性

4、多重竞赛——直接争夺欧亚大陆巴尔干的国家有哪些?它们各自的目标?

5、美国在欧亚大陆巴尔干地区的首要利益,主要目标

第六章远东之錨

1、中美日地缘政治关系的复杂性

2、东亚地缘舞台的特点——亚稳定——经济增长——民族主义

3、东亚地区的争议问题

4、东亚地缘政治的结构性变化

5、中国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为什么中国是一个地区性国家而非全球性国家?

6、中国的目标、中国将如何做?

7、日本的作用

8、日本与德国的比较

9、日本在亚洲的处境

10、日本未来的政策取向

11、日本的现实政策

12、在东亚,美国政策的任务

13、关于中国的结论与美国的态度

14、朝鲜半岛统一的可能前景

15、日本与美国联盟的重要意义

第七章结论

1、未来欧亚大陆可能出现的地缘政治问题

2、美国欧亚大陆地缘战略的短、中、长期前景和目标

3、中国为什么要把美国视为天然盟友?

4、跨欧亚的安全体系

5、美国的首要地位因何而显得重要?会遇到挑战吗?

6、美国的政策目标

从2011年版_国家安全空间战略_看美国军事航天装备发展

信息在线 本文2011- 06-10收到,作者分别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三一〇所助工、工程师从2011年版 《国家安全空间战略》看美国军事航天装备发展 杨 磊 苏鑫鑫 摘要首先对美国新版 《国家安全空间战略》进行简要介绍,阐述其战略方针及相应的具体行动措施,并总结出新战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针对美国军事航天装备的发展思路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美国空间战略 军事航天 发展 引言 近年来,美国政府不断加强军事航天装备及技术的开发。纵观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西方联军对利比亚的空袭行动,精确制导武器占总投弹量百分比不断加大,通信带宽需求不断增加,无不体现了空间军事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美国空间力量的优势。美国对此也有深刻的认识,并认为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其它国家空间能力的提升,美国的空间技术优势逐步弱化。 继2010年6月发布 《国家空间政策》后,2011年2月4日,美国国防部网站发布了《国家安 全空间战略》 (NSSS )的公开精简版。NSSS 的基础是《国家空间政 策 》、《国家安全战略》、《四年防务评估》和《国家情报战略》。NSSS 阐述了美国国防部与国家情报机构将如何执行《国家空间 政策》 ,对未来十年美空间力量的建设与发展方向做出规划。该报告将与奥巴马政府的国防战略、空间政策等共同牵引其军事航天装备的发展。1美国《国家安全空间战略》概 要 报告首先表明维持美国空间优势是美国国家安全的中心工作,美国国防部和情报机构将继续依赖空间系统进行军事行动、情报搜集和相关的活动。随后,对当前和未来的空间战略环境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呈现三大趋势— ——空间将更加拥挤、更具对抗性、更具竞争性,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发展空间能力和反空间能力,美国正面临新的挑战。由此提出了美国执行《国家 空间政策》 需实现的三大战略目标:加强空间的和平、稳定和安 全;维护并提升空间带给美国的国家战略安全优势;加强空间工 业基础的建设。 围绕这三个目标,报告陈述 了五个相互关联的战略方针:1)倡导对空间进行负责的、和平的和安全的利用; 2)不断提升美国的空间能力; 3)与负责任的国家、国际组织以及公司企业建立伙伴关系;4)预防并阻止针对支撑美国国家安全的空间设施的攻击;5)做好挫败攻击和在被降级(degraded )的环境下作战的准备。 之后,针对每项方针进一步提出具体的措施。最后,报告综合全篇内容,提出应对空间环境特点的具体行动措施: 1)应对空间拥挤性— ——建立规范、增强空间态势感知能力、加大透明度并促进空间信息共享。 2)应对空间对抗性———支持建立空间国际规范和透明的互信机制;通过与他国合作,提升、保护重要的美国空间能力;提高攻击能力,但不会通过这些攻击能力获利,保留自卫的权

地缘政治学研究综述

地缘政治学研究综述 摘要:当前世界地缘政治正在发生一系列新变化,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交往的频繁使得传统的地理空间被超越,也使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受到挑战,许多人质疑地缘政治学本身存在的意义。现时代地缘政治研究依然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领域,并被全球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研究需要拓展新的研究视阈。其中,区域、非传统安全、经济与政治相结合、地缘空间的拓展等已成为当前地缘政治研究的新领域。 关键词:地缘;政治;陆权;海权 一、地缘政治学说的缘起 自 19 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地缘政治学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地缘政治学,亦称“地理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现象制约于各种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结果的理论。采用整体论的研究方法,把诸如疆域、气候、资源、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文化属性、经济活动等现象综合起来,分析、解释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态势和国家的政治决策”①。《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述地缘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置对各国相互关系如何影响的分析研究”②。 综合国内外地缘政治论著中所述的思想,其研究内容大致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地理——地缘要素,二是国家之间的地缘关系,三是地缘政治(战略)格局的空间结构及其分布,四是全球性的地缘政治问题,五是世界主要大国的地缘政治战略等等。其研究的内容是地缘政治学者与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二、地缘政治的研究历程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处于世界体系中心的西方国家,已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的战争掠夺和殖民瓜分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主要的时代特征。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被后世视为地缘政治学创始人的弗里德里希·拉策尔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和“生存空间”理论,在客观上为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列强的对外 ①《辞海》(1999年普及本),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512页. ②《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7卷,第68页.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透析 可以说,世界诸大国中,中国的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最为恶劣。2.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分布着利害交织的15个国家,其中2个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1.8万多公里海界对面的6个国家中,至少有4个国家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崛起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崛起所面临的国际体系压力也与日俱增,这种压力首先表现为中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频繁爆发,如最近发生的“黄岩岛事件”就是一个例子,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这种严峻形势更加凸显。当前中国的周边地缘安全环境可谓冷战结束20年来最为严峻的时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形势呢?我们该如何突破这种困境呢? 从历史视角来看,中国当前的周边地缘战略环境源于近代以来的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笔者认为,中国周边地缘战略环境的演变大约可分为3个阶段: (一)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的东亚“朝贡体系”崩溃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可视为中国近代以来地缘环境的第一阶段。这是一个激烈动荡的阶段,经过激烈的抗争,古老的中国终于突破西方的围堵,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重塑了东亚地缘战略环境结构。 (二)第二阶段从1949年至1991年冷战结束,这是一个调整的阶段,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努力调整其国际角色,较好地适应了美苏争霸的地缘战略环境,并成功转型生存下来。 (三)从1991年起至2030年左右为第三阶段,这是中国努力突破西方新的一轮围堵,实现和平崛起的阶段。这个阶段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将呈现从动荡渐趋于稳定的特点。当前的中国周边地缘环境正处在第三阶段的“时间中值”位置上,也即由不稳定趋向稳定的时间节点上。这个节点在宏观上表现为当前中国和平崛起进程遭遇现存的国际体系的空前挑战,在微观上则表现为周边地缘环境中诸多不稳定因素能量的集中释放,周边安全问题频发。中国面临的诸多周边安全问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伴随着中国战略崛起的进程。这些问题中既有周边区域内国家的双边、多边因素,也有国际体系内权力转移的因素。

对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总体评价

对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总体评价 大纲 一、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变化 1.明确了新的战略主旨 2.完善了使用武力的原则 3.采用了新的作战指导思想 4.重视低强度冲突 二、美国军事战略对中国安全的挑战 1.美国是中国最大的非交界“邻国” 2.我国周边美国军事力量的变化 3.对中国传统军事战略的挑战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01: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变化包括:第一,明确了新的战略主旨;第二,完善了使用武力的原则;第三,采用了新的作战指导思想;第四,重视低强度冲突 K02: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对中国既有影响,也有一定挑战,因此,在发扬传统军事思想的同时,我们的思想必须与时俱进,与客观相符 正文 一、冷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变化 1.明确了新的战略主旨 美国军事战略指导思想由冷战时期的以遏制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大国为宗旨,发展为冷战结束后重视对欧亚大陆广大边缘地带的控制,并从边缘地带向欧亚大陆纵深扩展,在全球范围扩张美国势力。 苏联解体之后,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国家纷纷退出世界舞台,一些新的独立国家也纷纷表示要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美国的全球势力渐渐变强。 2.完善了使用武力的原则

根据1990年以来美国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家军事战略报告》以及《国防报告》等官方文件的有关内容,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在使用武力方面有以下准则: (1)以推行国家安全战略为基本目的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将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需求融为一体,美军为实现国家安全战略所规定的目标而执行广泛的军事任务。 (2)根据国家的利益决定使用武力的规模 美国国家利益分为:涉及美国生存的“生死攸关的利益”、会间接影响美国安全和强盛及其所处国际环境的“重要利益”、以及“人道主义利益”三种类型。 当“生死攸关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例如当事态危及国家的安危、重要盟国的存亡、重要资源的来源、公民的安全和经济的正常运转时,不管付出何种代价,美国都将向海外派兵,必要时采取单方面行动,并从一开始便投入决定性的兵力。在对美国“生死攸关的利益”不构成直接威胁的情况下,须根据涉及美国利益的程度,慎重地决定是否使用武力以及使用武力的规模。 (3)使用武力的结果必须是得大于失 即综合考虑投入美军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力、物力消耗,以及在其他方面可能给美国带来的损失,只有在得大于失的情况下才使用武力。 (4)具有明确的目标 在越南战争时,美国出兵越南只是出于“道义”上的理由,抑或是非常空泛的理由,战争目标非常极端,要求敌方无条件投降。美国如今的战争是有限战争,具有明确、有限、可以实现、与国家政治目标一致的军事目标,并阐明军队的具体任务。 (5)武力必须是最后手段 对付各种危机,必须首先通过政治、经济和外交手段解决,在这些手段都不能奏效时,才使用军事手段。为确保使用军事手段的合理性和有利性,注重动用军事力量时先采取非战争军事行动,以武力实施禁运、设置禁飞区、禁航区和隔离区,争取达到不战而屈人的目的。 (6)投入的军事力量必须是联合部队

_一带一路_战略构想的地缘政治分析_刘文波

2016年第1期 No.1,2016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总第244期 Sum No.244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地缘政治分析 刘 文 波 摘 要:承载“一带一路”布局的地缘空间是经典地缘政治思想家高度关注的全球地缘政治战略要地。以推进中国陆权、海权建设为目标的、陆海并进的“一带一路”战略,本质上是中国地缘政治的大战略。“一带一路”必须选择全新的地缘战略体系:把推动基于共同发展的我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作为“一带一路”地缘战略的首要选择;把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作为“一带一路”地缘战略的关键。 关键词:一带一路;地缘政治;地缘空间 地缘政治是凭借或依据地理空间之态势而进行的权力博弈。有关地缘政治的知识体系被称为地缘政治学。[1]地缘政治学具有不同的国家属性特征。以拉采尔为代表的德国地缘政治学为德国争夺势力范围寻求合法性。以马汉为代表的美国地缘政治学为美国拓展势力范围提供理论支撑。以麦金徳为代表的英国地缘政治学企图重振已经走向衰败的英国霸权。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的“新古典地缘政治学”的目标是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地缘政治探讨地理因素与国家间权力兴衰的关系。[2]霸权国和崛起国都十分重视权力与地理关系的研究。作为崛起国的中国需要超越以均势为基础的西方地缘政治思维,以全新的地缘政治视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全新的地缘政治视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就必须明确认清承载“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地缘空间;科学分析“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的地缘政治背景;深刻认识地缘政治视角下“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目标和本质;正确评估“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与挑战,并明确界定“一带一路”建设的地缘战略选择。 一、承载“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地缘空间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和2015年4月14日中国中央电视台发布的权威“一带一路”版图,清晰界定了承载“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地缘空间。“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布局在横跨欧亚非大陆的三条线路上。一是从中国出发,经中亚、俄罗斯到欧洲;二是从中国出发,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布局在通向两洋的两条海上通道上。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3] 承载“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地缘空间是西方经典地缘政治思想家麦金德、斯皮克曼和马汉高度关注的全球地缘政治战略要地。麦金德地缘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世界岛”和“心脏地带论”。麦金德把“欧、亚、非三洲相连且合而为一的大陆”称为“世界岛”。[4](P48)“世界岛”分为六个自然区域。(见下页图1)在“世界岛”的六个自然区域中有南、北两个心脏地带。麦金德把欧亚大陆北部和西部,“从冰封而平坦的西伯利亚海岸,一直延伸到俾路支斯坦和波斯那酷热而陡峭的海岸”所形成的延绵不断的巨大区域叫作“北心脏地带”。[4](P5)“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内陆”称为“南心 收稿日期:2015-07-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ZZ079);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基金项目(HSZD2014-11)。 作者简介:刘文波,华侨大学(泉州362021)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讲师,博士。 6 4

浅谈美国政治体制

浅谈美国政治体制 当今世界美国已成为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个历史仅有200多年的移民国家能够有如此成就,绝不是偶然的。与其政治体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当前政治体制运行的主要依据是1787年的《联邦宪法》,其基本精神是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法治、有限政府和联邦集权,这是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和困境之后的务实选择。 1.产生背景 自独立战争起到1781年间,美国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当时虽有大陆会议领导协调着各地的独立运动,但其仅是非常时期的革命机构,而非常态政治下的政府,所以独立战争后美国迫切需要制定政府组织法,组建统一的中央政府。由于之前对英王专制下的暴政仍记忆犹新,人们不愿再度置于专制统治之下,而联邦党人所拥护的中央集权给人的印象是企图在北美大陆恢复此种制度,所以人们倾向于赋予中央以极小的权力。于是,就有了双方妥协而成的1781年的美国《邦联条例》。 2.历史发展 《邦联条例》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美国人对联邦制的理解。其基本精神是:美利坚合众国不是一个主权统一的国家,其主权基础也不是合众国的人民;并且邦联政府缺乏征税权、商业管理权、统一的行政权,以及统一的司法机关。自从邦联政府建立时起,其就面临着来自外交、财政、贸易,以及内政方面的种种压力,而1786年8-12月的谢斯起义更是给新生的美国发出了一个紧急的信号:如果不建立一个

有效的、威权性的高于各州的政治机制,各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将受到严重的阻碍,基于此,各州的精英们坐到一起讨论对《邦联条例》的修改,于是就有了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1787年9月17日,制宪大会举行《联邦宪法》签署仪式。 3.主要架构 首先,《联邦宪法》明确地把立法权交给联邦国会,不再提各州主权、自由和独立高于一切;并且给了联邦很大的权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而不是“友谊的国家联盟”;国会也变为两院制。其次,《联邦宪法》把行政权授予美国总统,并对总统的权力作出明确的规定:总统是行政首长,经参议院同意有任命高级官吏和缔约之权,还享有对国会法律的否决权。总统由每四年举行一次的大选选出,任期四年,并可连任一次。美国总统选举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必须历经政党初选、提名、竞选活动、全民投票、选举人团投票等阶段,才能顺利入主白宫。再次,宪法把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的下级法院;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生任职;任期内应受俸金,并不得减少。最后,宪法强调“本宪法与依照本宪法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以合众国名义缔结或将要缔结的条约,均为国家的最高法律,即使与任何州的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各州法官仍应遵守”。《联邦宪法》最终确立了人民主权、联邦制、分权制衡等宪法原则。 二、基本特点 (一)两党轮流执政。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长期轮流执政。在美国虽

奥巴马就美国新国防战略报告发表讲话(全文)

奥巴马就美国新国防战略报告发表讲话(全文) 北京时间1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国防部与国防部长帕内塔及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一起举行了记者会,并在会上公布了一份题为《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的新军事战略报告。奥巴马就此进行的演讲全文如下: 大家早上好。美利坚合众国是全球现有的捍卫自由与安全的最强劲力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军事力量在训练、领导力和武器装备上均属全球最佳。而我作为三军总司令,将继续传承这一传统。 现在站在这个讲台上的所有人、确切说是每一个人,都对我们的每一名战士、海员、空军人员、海军陆战队员和海岸警卫队人员怀有极强的责任感,上述这些人为了国家不惜置生命安危而不顾。然而,我们却没能给予他们一个目标明确的战略方案,而这种方案会阐明只有在绝对有必要时他们才会被派至危难之地;会向他们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装备和支持;还将确保他们及其家人受到悉心的照料,直至他们凯旋而归。而这正是我们庄严的义务。 在过去3年里,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我们继续对军备施以史无前例的投入,这包括我们的军队及其作战能力、军属以及老兵。而得益于他们的卓越贡献,我们已结束了伊拉克战争、捣毁了基地组织高层,让本-拉登绳之以法,并将恐怖主义网络送上不归之路。我们已在阿富汗取得重要进展,该国已开始进入过渡期,阿富汗人也因此得以更多地承担起保护自己国家的重任。在盟友和伙伴的支持下,我们一起保护了利比亚人民,并帮助他们终结了卡扎菲政权的统治。 如今,我们历经十年的战争行将结束。三年前,我们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驻扎有18万军队。今天,我们已将驻军数量减半。随着向阿富汗政府移交权力过程的持续,我们更多的军队将归国。此外,在全球范围内,我们加强了与盟友的联系,结成了许多新伙伴关系,并已成为保护普世权力和人类尊严的重要力量之一。 简言之,我们成功捍卫了我们的国家,勇于与敌人血战到底,且降低了受难美国人的人数,我们还恢复了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这一切均使我们更安全、更强大。这是每个美国人的功绩,尤其是那些身着美国军装的美国人,他们理应为此感到骄傲。 上述辉煌已使我们国家再度步入一个过渡期。即使我们的军队依然在阿富汗奋战,战争的潮汐已然消退;即使我们的军队依然在今天的战斗中保有优势,我们仍有机会且有责任向前展望,以打造适应于未来的强劲部队。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重振国内经济命脉,而这也是我们领先全球的基础。这首先就包括理顺财政支出。为达到这一目标,2011年,国会在共和党和民主党的群策群力下通过了预算控制法案,减少联邦支出,包括国防预算开支。我一直坚持认为,我们在做些事情时必须怀有一种责任感,而我们国家的安全和士兵的安危都命系于此。

地缘政治理论总结

1、地缘政治理论是把地理因素与政治结合在一起研究国际政治的一门学问。主要内容包括:(1)地理位置和空间对国家安全、政治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2)国际政治中地理因素对国家间相互关系产生重要影响(3)地缘政治可以扩展国家权力空间(4)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变地缘环境的利用方式。这一概念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人类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为前身,由瑞典地理学家契伦首创,用以表述国家政治权力的地缘基础。著名的地缘政治理论有马汉的海权理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区学说、杜黑的空权理论、豪斯浩弗的生存空间理论以及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生存空间理论曾为希特勒政权进行对外侵略所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边缘地带理论对美国遏制战略也产生重大影响。至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仍旧值得关注。 2、海权论19世纪末,由美国海军理论家和海军历史学家马汉创立的,主张要拥有并运用优势的海军和其它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已方的战略目的的理论。主要观点包括:(1)海洋对于濒海国家是极端重要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增强海上实力控制海上交通要道(2)国家海上实力的强弱取决于国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性格、政府政策六大要素。(3)制海权在海战中甚至在战争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有正确的作战指导(4)根据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加勒比海、太平洋、大西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海权论适应了当时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也反映了一些海军建设和海战的共同规律,对美、英、日等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具有重大影响。 3、麦金德哈尔福德.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为英国近代地理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著有《历史的心理枢轴》、《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不列颠与不列颠的海洋》等。1887年被任命为牛津大学地理学教授。他认为地理学是探索人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而且认为历史、地理分别研究时间和空间二者密不可分。1904年,英国学者麦金德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中》首次提出陆权理论。1919年,在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首次提出世界岛和心脏地区的概念。他认为陆海实力的较量一直是贯穿历史的主线,并作出了“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 谁就能控制世界岛一欧亚大陆;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的著名论断。十月革命后,此观点成为西方反苏的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它对国际关系的预测与现实并不相符,过分强调地理的支配作用也 有一定的不足。 4、陆权论1904年,英国学者麦金德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中》首次提出陆权理论。1919年,在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首次提出世界岛和心脏地区的概念。并作出了“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谁就能控制世界岛一欧亚大陆;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的著 名论断。这种观点被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霍弗作了修改,提出了所谓“生存空间”论,成为后来“纳粹地缘政治学”扩张理论的基点。在二战期间,麦金德又修改了他的理论,把大西洋共同体包括进来,作为抵消欧亚大陆力量的总和的对立面,以对抗苏联。后来,斯拜克曼等人还提出,如果新工业中心和新交通枢纽沿着欧亚大陆的边缘发展,这里在战略上将有可能比心脏地区更为重要。他们的思想对陆权论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斯皮克曼美国地缘政治学家,1925年任教于耶鲁大学,1935—1940年担任耶鲁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耶鲁国际研究所所长。早期研究社会学,后期转向地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他认为地缘政治学就是“以地理因素设计国家安全政策的研究”。1944年,通过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修正,他在《和平地理学》中提出了“边缘地带”学说,将中国、西欧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定义为边缘地区,认为这些边缘地区位于核心地区与海洋边缘之间,是陆权与海权之间的一大缓冲地区。因为边缘地带在人口、石油等战略资源方面很有优势,所以“谁控制了边缘地区,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能决定世界的命运。”他还强调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认为武力是强国的基础,国家的首要目标是赢得和维持权力地位,并在《美国在世界政治中的战略》公开宣传强权政策。斯皮克曼的思想一方面促进了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具有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辩护的嫌疑。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报告

1317020233 材料13-2班郭森森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读书报告 近来拜读了美国前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博士的著作《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感受颇多。这是一本论述美国当前的发展状况和与欧亚长远外交战略的经典著作。此书的作者布热津斯基博士,作为美国的一位主要战略思想家,曾担任过民主党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相信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为美国提供一整套可供选用的战略构想。这部著作为注意世界战略格局变化的人们提出了许多很有参考价值和可能引起争议的看法。 本文作者在冷战结束后的第7年,写下这本书。布氏在此背景下,为美国在最大的对手轰然倒下后的7年里,做出美国的全球战略构想,美国此时已经是全球霸主,在苏联的倒下,美国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看,得欧亚大陆的天下者,即是全球的天下者。进而对苏联的倒下出现的在欧亚大陆的上以及周边的各种状况做出了一一的分析和论述。书中视欧亚大陆为一个大棋局:“地缘战略棋手”法、德、俄、中、印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国境之外运用力量或影响去改变现有地缘政治状况以及影响美国的利益;“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和伊朗则处于敏感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潜在的脆弱状态对地缘战略棋手行为能造成影响。 本书分为七章,分为四个大的部分。第一章是第一部分,是对新兴的霸权,即现代意义的全球性大国的界定;第二章为第二部分,是对欧亚大陆的整体战略地位分析;第三至第六章是第三部分,是对具体的战略要地分析;第七章为第四部分,是对美国在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总体分析。 第一章是第一部分:是对新兴的霸权,即现代意义的全球性大国的界定 从美国的1898年的美西战争胜利,门罗主义外交政策维持西半球地位,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地缘政治膨胀和短暂机遇,到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战争胜利,美国完成走上全球大国道路,再此苏联是与美国争霸和可以抗衡的世界大国。双方竞争各有优势,而美国在政治民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体系结构相对占优;在历史上的罗马帝国、中国个朝代、西班牙和英国等世界其他帝国在军事力量、经济、技术实力、文化以及交往和控制的范围都有其局限性,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美国要建立全球体系,要反映美国国内经验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多元性,即建立一个标准式的美国模式和美国的世界,作者认为这不是每个民众的想法,而是美国民主思想、经济发展、技术先进、发达通讯和文化吸引等的作用。 第二章为第二部分:是对欧亚大陆的整体战略地位分析 在欧亚大陆上,美国在苏联的倒下,便想建立一个美国的世界。面对苏联的倒下出现欧亚大陆中间地带,“地缘战略棋手”法、德、俄、中、印有能力、有民族意志在其国境之外运用力量或影响去改变现有地缘政治状况以及影响美国的利益;“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乌克兰、阿塞拜疆、韩国、土耳其和伊朗则处于敏感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潜在的脆弱状态对地缘战略棋手行为能造成影响。 第三至第六章是第三部分:是对具体的战略要地分析 美国把在政治民主、共同价值观和总体相同的宗教以及相近的文化的欧洲作为在亚欧推广民主的桥头堡;在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地缘政治范围,分别对美国有着不同的地缘政治影响。而美国的在总体目标上反对法国、支持亲美的德国、介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淮南师范学院课程论文论文题目: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学生姓名:廖梦丹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07075106 指导教师:侯俊华

摘要 中美两国一直都是重要的贸易伙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完成,中美贸易摩擦并未因中国加入WTO而得到缓解,相反却向更深层、更宏观、更关键的层面发展。这表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并不受具体事件或外在机制的影响。美国贸易政治的实质是政府、国会和利益集团三方之间的博弈和平衡,美国即时地调整了对华贸易政策,以此来试图解决中美贸易关系上出现的各种问题,缓解双边贸易的紧张,确保双方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中美贸易,对华政策,趋势分析,中国威胁论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time and people’s ever-changed aesthetic outlook, the expression of individuality and improvement of life quality are being better emphasized. The era changes of aesthetic taste re-awakened our beautiful memorie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kind of millennium traditional culture, Blue-and-white Art re-embarked on a new stage of history. The Blue-and-white Element proposed in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features shown by the traditional blue-and-white porcelain, which include Blue-and-white Decoration, Blue-white Color, Inscription, Decorative Form, Decorative Craft Techniques, Artistic Style and some other elements. Blue-and-white Element is a unique feature of blue-and-white porcelain. It is widely used not only in the field of Ceramic Key words: Blue-and-white Element, fashion, application.

美国国家战略报告

美国国家战略报告简介 2011年2月8日,在9·11事件10周年之际,美国公布了新版《2011年美国国家军事战略报告》。该文件的保密版没有公布,公开版内容大概为原保密版本的三分之一。 较布什政府2004版国家军事战略,这份堪称指导美军未来十年发展方向的报告显示出美国战略重心的变化。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两个战场的战略比重明显下降,而“网络战”和亚太地区成为美军关注的新战略重点。 报告全文共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综述面对国际环境变化,美国将调整对外政策,加强与盟国和伙伴国的配合,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推动者、促进者、召集者及保证者,以直接或间接的多样化方式实现对全球的领导。 第二部分为“战略环境”。该部分从人口结构趋势、繁荣与安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全球共享空间和全球联通领域、非国家行为体五个方面阐述美国在国际战略环境中可能遇到的威胁与挑战。报告称亚洲存在着“两个正在崛起的全球性大国”和“很多重要的地区性大国”,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将继续上升,未来全球经济天平将逐步向亚洲倾斜,因此其战略地位日益优先。由于能源稀缺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能在中东的扩散,该地区对于美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来自亚洲的威胁极有可能上升。报告认为全球公共空间和全球联通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美国对这一领域的控制力正日益受到他国的挑战,同时来自网络空间的威胁正不断加剧。

第三部分为“持久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军事目标”。该部分为报告的核心,主要分四部分具体阐述美国未来十年的战略目标。 (一)打击暴力和极端主义。报告称暴力极端主义组织仍然活跃,其发动袭击的范围正不断扩散,对其庇护所的追踪也更加困难。美国将寻求并维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协作,拓展伙伴关系网,以实现对恐怖主义的威慑,加强伙伴国和自身维护安全的能力。 (二)慑止和打败侵略。在慑止侵略方面,报告认为预防战争的意义与赢得战争一样重要,且成本更低。美国将以核武器和海外导弹防御能力来摄止侵略,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削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此外美军将保持强大的常规威慑,支持国家的整体威慑政策。在击败侵略方面,报告重点提到了全球公共空间和网络空间的安全。特别指出在这一领域内展开行动的能力对打败侵略日益重要。报告称美国将支持在国家层面建立并推动相关规范,加强公共空间动态感知及信息共享,并着力制定新的网络规范,开发新的能力、组织和技能,确保在网络空间内的有效行动。 (三)加强国际与地区安全。该部分主要阐述了美国在全球各地区的战略目标,亚洲成为其对外战略的重点关注对象。新战略称,美国将继续维持在东北亚“强大的军事存在”,加强与本地区的传统盟友日本、韩国保持密切联系,促进与日、韩之间的军事合作,也暗示对日本自卫队在地区稳定上承担更大作用的期待,表示“应协助自卫 队提升境外作战的能力”。同时,美国将对东南亚、南亚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和资源合作。报告强调美国在亚太地区盟友的重要性,认为随着亚洲国家“军事实力的逐步上升,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分析地缘政治学理论和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 摘要: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为延续和发展自身的超然地位,依赖其自身经济、军事、文化上的优势,扩大其政治上的影响力。但是限于美国地理位置上远离世界中心,必然需要联合或侵入欧亚地区国家来实现目的。地缘政治对于美国来说是它扩张影响力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3—5个) 地理政治、冷战、陆权理论、霸权主义 正文 地缘政治学是一种探讨个人、组织或团体,因为空间分布等的地理因素,经营政治的手段及方法。目前用于军事、外交等战略分析方面较多。常常以地理因素为底,经济、社会、军事、外交、历史、政治等为面进行分析。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国家中起步较晚的。由于其东西濒临两洋,南北相接弱国,因此,从其独立到19世纪末,这个国家在安全方面从未遇到过严重的威胁,也为遇到过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战的情况。在美国建国之后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美国外交所奉行的是由“国父”华盛顿所确立的孤立主义原则。 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持孤立,不卷入欧洲旧大陆的纷争。从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到19世纪末的这100多年中,美国奉行的地

缘战略实际上是一种“西半球防御”战略,其根本目标就是防止东半球对西半球的入侵,从而获得其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对西半球的霸权。地缘政治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地缘政治学起源于欧洲之后经过西方国家军事政治家的研究与发展,出现了海权论、陆权论、控权论以及德国纳粹扩张的地缘政治理论。 大部分的人同意,地缘政治学源起于政治地理学。而地缘政治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在1897年所提的“国家有机体”论,以及之后发表的“生存空间”概念。 身为美国海军军官,同时也是历史学家的马汉,经由对英国海军发展与海洋霸权的研究,提出一套以制海权概念解释历史的理论。于1890年,出版《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阐述海权理论,其论点之中心在于海上力量对于国家繁荣与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个国家要成为强国,必须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动的能力。 1904年,英国地缘政治学鼻祖麦金德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论文,创立了与海权相对应的陆权理论。他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称为枢纽地带,是其为世界政治的枢纽。1919年,又将“枢纽地带”的概念修改为“世界岛”的“心脏地带”,并且把欧、亚、非三大陆统称为“世界岛”。他的“心脏地带论”认为,控制了东欧就等于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等于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地缘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则于40年代基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概念,提出了相应

美国霸权战略

美国霸权战略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美]亨利·基辛格 一、美国霸权战略的思想和政策渊源 (一)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Isolationism)是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辞》中提出的外交原则,即美国在对外关系中应避免卷入欧洲的政治和军事冲突;不承担国际社会的政治、军事义务;不与外国、特别是不与欧洲大国结盟。孤立主义是美国传统外交的基础,对保护美国的国家利益有一定积极作用。 (二)门罗主义 1823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门罗声称,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主权相关事务。而对于欧洲各国之间的争端,或各国与其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门罗主义”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 (三)威尔逊主义 威尔逊主义(Wilsonianism)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前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重建世界和平秩序的构想,其中心思想是,国际政治集体安全体系比古典均势体系更有利于世界避免战争,维护持久和平。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人性可以改造。第二、战争可以避免。第三、利益可以调和。第四、建立国际组织,保卫世界和平。“威尔逊主义”反映了美国这样的战略意图: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民族自决,裁减军备为幌子,换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因此,“威尔逊主义”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标志着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开端。 二、美国霸权战略概念 美国霸权战略就是美国运用和创设各种权力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防止和打击竞争对手,维持并增进自己在安全、价值观和财富等方面最高水平的国家利益。该战略有三个特点: 一是战略工具的多样性,既包括军事、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等方面,又包括经济和技术等方面;二是战略对象的普遍性,不是针对一个国家,而是涉及各个国家和地区;三是战略目标的全面性,不仅仅关注领土和政权安全

美国政治制度及其评述

美国政治制度及其评述 16世纪,当第一批欧洲探险者发现美洲这片新大陆时,他们看到的或许仅仅是一望无际的荒野,绝不会想到日后一个世界性大国将于此崛起;若干年后,满载政治流亡者,清教徒的五月花号在普利茅斯靠岸,那些理想主义者们也不会想到一个新型民主制度将由此奠基;从弗吉尼亚议会,到托马斯·潘恩的常识,一直到1787宪法等等,历史见证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美国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政治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我们不妨选取关键词,并从以上角度来审视美国政治的形成特点与发展历史。 一、联邦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独立前的美国先后经历了前殖民时代与殖民时代, 其国民构成极其复杂,不妨简单分为原住居民与外来移民。 研究显示,最早的美洲人可能来自两万年前的白令海峡对岸,他们也成为了印第安人的祖先。而有据可考的资料显示,最早到达美洲的白种人应该是维京人。地理大发现之后的两百年时间内,先后有来自英国,荷兰,法国等欧洲移民来到美洲东海岸。他们最早在詹姆士敦建立移民聚居点,而后逐渐发展为带有殖民性质的地方机构。在18世纪,形成了西到阿巴拉契亚山脉,东到大西洋的北美13块殖民地。正是由于移民来源广泛的历史原因,造成了北美各殖民地在人种构成,风俗习惯,经济模式,发展期望等方面有很大差异。由此导致了1776年美国独立后难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保证每一个州的利益得以实现。其政体大致经过如下变迁:1、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拥有受英王控制的总督府和代表殖民地利益的地方议会。2、独立战争期间,形成了适应军事形势需要的大陆会议,领导整个战争。3独立初期(1776-1787),为了巩固统一形势,采取复合式国家形式-邦联制。4、费城制宪会议后,颁布1787年宪法,决定实行联邦制。(注:邦联制较联邦制松散,是由主权国家为某一经济,政治目的,通过签订条约订立的联盟,无统一政府,无统一宪法,各州有非常大的独立性,中央政府只存在与形式。) 美国实行联邦制,究其根源,是由于各州先于中央政府而存在,各州拥有较大差异,没有实行单一制的物质条件,加之美国移民所特有的自由主义精神,也决定了其只能成为滋生相对松散的联邦制的沃土。联邦制的优势是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各州的独立性,使各州能更好的按照自己的特点制定法律,决定发展道路,体现了美国崇尚的自由民主精神。从历史上看,联邦制更容易为各州所接受,很好的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与稳定。但事情皆有两面性,联邦制亦然。过于松散的统治,较为单薄的中央政府,独立的州政府,必然会导致一些法律政策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同时也不利于集中全国力量搞发展,一定时期也会出现各州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甚至有可能滋生分裂势力。美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联邦制度,处理好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中央政府与各州恰当的分权,中央处理军事,外交,财政等全国性问题,而教育,医疗等则由地方做主。总而言之,美国的联邦制适应了美国发展的需要,有很强的生命力。 二、总统制简谈 1789年美国制宪后,曾在对英作战中担任大陆军总司令的乔治·华盛顿在选举中毫无疑问的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称为总统的领导人。美国总统制的诞生,虽然说是宪法中保障人权,捍卫自由的必然体现,但其中也

浅析美军军事战略改变

浅析美军军事战略改变 【摘要】:美国新军事战略指出,美国放弃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思想,军事部署重返亚太,以此来遏制中国。中国应当深入分 析美军调整的内因,从容冷静面对,继续寻求和平发展 战略,不谋求军事对抗,使美军围堵战略不攻自破。【关键词】:美军军事战略调整亚太地区中国 美国总统奥巴马1月5日公布美国新的国防与军事战略,宣布将美国军事重心转向亚太地区。美国的这一军事战略调整,是在奥巴马政府“重返亚洲”战略的大背景下,在政治、经济方面已经实质性展开后,在军事战略方面的具体举措。美国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放弃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思想,美国要重返亚太,做到在打赢一场战争的同时,遏制另外一场战争。在美军新战略报告中,中国一词三次被提及,遏制中国的思路非常明确。为了应对美国的军事战略,必然要深入分析其军事战略改变的各个方面。 一、美军军事战略改变的原因 美国新的国防与军事战略,这是美国多年以来,军事战略的一个重大调整。究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军事战略要满足经济政策。 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面,美国一直是在全球同时打赢两场战争,而且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特别是在“9·11”事件之后,

我们看到美国发动了两场战争,一场是在伊拉克,另外是在阿富汗。“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思维,使得美国在过去的十年反恐战争里,产生了高额的财政赤字。两场战争确实是大大消耗了美国的国力,无论是在人力、财力上,这两场战争都为美国的经济带来了非常大的一个负面的影响,甚至它成为美国到目前为止经济衰退,持续不能够复苏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加上2008年席卷全球的次贷经济危机,更加让美国的经济雪上加霜。为此,美国不得不考虑削减财政赤字,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减少国防费用开支。所以,美国新的军事战略明确指出,五角大楼必须在今后10年实现大约4870亿美元的指出削减。如果国会无法就其他减赤计划达成共识,五角大楼还可能被迫再削减5000亿美元的支出。与此同时,新战略呼吁在2015、2016年裁剪2.7万名步兵和2万名海军陆战队员。以此来减少国防费用的开支,满足国内的经济政策和形势。 2、军事战略要符合外交战略。 在2009年奥巴马上台之后,美国的外交策略有比较大的调整,在过去美国认为自己是老大,独自就能够解决所有的事情,但是奥巴马上台之后,他有一个新的说法,就是美国不能够解决所有的国际问题,而解决国际问题也离不开美国。美国更多的是希望国际社会所有的成员,都承担更多的责任,一些新兴的大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这种责任论也是美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而这种外交政策上的变化当然也需要军事上、军事政策的一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首先说个人看法。 我认为中国最好的结果是成为东亚地区的领头羊,东亚共同体的盟主;至于什么接替美帝成为世界霸主,如果按照现在的路径我个人非常不看好;即使当上了,无非是第二个毛子而已,持久不了。 为什么呢? 奥根斯基的霸权转移理论和马汉的海权论,都强调一个持久霸权的基础建立在本国充足的“安全盈余”上,即本国基本不必担心本土遭到入侵。符合这样条件的国家,比如岛国(大英)或单一大陆霸权国(美帝),都有当霸主的天命。其实从这个角度看,澳大利亚也有,可惜没赶上称霸的年代。 安全不足的国家,最好的结局是地区强国、地区盟主。由于其安全不足,对内一切政治经济都给“维护国家安全”让路,容易形成集权军国主义和狂热民族主义;对外疑神疑鬼,同时又处处被其他游戏玩家警惕。如此两点,难以崛起为持久的霸权。典型代表是德国。 俾斯麦看得门儿清,所以他避免一切可能刺激大英的做法,而设法让大英接受德国在欧陆的领导地位。但是威廉二世和下面的比洛一干崽卖爷田不心疼,作为一个先天后天都是安全不足的国家非要嚷嚷着当世界大国。然后两次世界大战把德国打清醒了,老老实实当欧陆老大,把一体化建设当作盟主资本,才是王道。 中国,从1840年以来就处在严重的安全不足中,周边超级大国、次级大国、地区强国围了一圈,个个都有雄心壮志,稍有不慎就会重蹈威廉二世的餐具。因此,我的个人看法是,中国的地缘环境具有天然安全不足的特点,这是崛起的硬伤。 从全球来看,国际局势从来都是“春秋战国”。势均力敌的强国之间还能保持春秋争霸的体面,开一些“和会”,签一些“公约”。强国对于弱国则纯粹是战国灭国战的架势,早年是割地赔款,现在是搞“巴尔干化”和“可控混乱”。但是从历史来看,大国争雄则更像是对弈,有布局、有中盘、有收官,所谓“三百年河东,三百年河西”,某些乘乱而起的强权未必能笑到最后,某些中落的帝国则注定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