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394《幼儿园课程》核心知识点

00394《幼儿园课程》核心知识点

00394《幼儿园课程》核心知识点
00394《幼儿园课程》核心知识点

《幼儿园课程》知识汇点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节对课程的理解

一、课程的内涵

1、课程的四大类定义

①课程即知识:认为课程是按照学习者的实际水平,依照学科的知识体系等编排的教与学的内容,课程简述教学科目或教学科目的总和

②课程即计划:课程是一种行动计划或一种书面文献,是教学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③课程即活动:认为课程不仅仅是教学科目,还包括学校活动及其进程和安排

④课程即经验:认为课程简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和体验

二、课程的分类

①以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性质为标准,分为: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体育课程和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②以教育内容的性质和组织方式为标准,分为:分科课程、广域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

③以学习经验的性质或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指向为标准,分为:认知性课程、情意性课程

④古德莱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实习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⑤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分为:显性课程(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影响,又称正规和形式课程)隐性课程(没有列入教育计划,甚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没有意识到但却实际存在的影响)

第二节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

一、幼儿园课程的内涵

1、幼儿园课程是幼儿通过活动来获得经验的过程

2、幼儿所获得的经验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幼儿获得的有益经验

3、经验的获得的主要途径是活动或做事,包括正规和非正规,也包括计划和非计划

4、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要根据各地各园的实际情况来选择

5、幼儿园课程强调整体结构

简言之:幼儿园课程是为了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教师充分利用各地各园所拥有的课程资源。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二、幼儿园课程的要素(四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课程目标:指幼儿园课程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选择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及评价课程的主要依据

2、课程内容:指可以达成课程目标的教育经验

3、课程实施:是帮助幼儿获得经验、达成课程目标的过程

4、课程评价:既要判断课程目标是否完成,同时也要监控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及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课程,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幼儿园课程的特质p33

1、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

2、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

3、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

4、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

第二章幼儿园课程设计

第一节幼儿园课程理念的确立

一、幼儿园课程理念的含义

1、课程理念:就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信念,是课程的灵魂与支点

2、幼儿园课程理念:指在设计幼儿园课程时需要实施者付诸实践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信念

二、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念

1、确立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目标

2、构建以生活为基点的课程内容

3、凸显以活动、体验为特点的课程实施(①做中学、②玩中学、③生活中学)

4、实施以发展为导向的课程评价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过程

1、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三个来源

①对幼儿的研究②对社会的研究③对学科知识的研究

2、筛选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两个依据

①教育哲学②学习心理学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与结构

1、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

①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与课程领域目标②年龄阶段目标

③单元目标④教育活动目标

2、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结构p43-45

①以内容为框架建构的课程目标体系:五大领域分别确定的目标

②以身心发展为框架建构的课程目标体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三、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原则p45-46

1、整体性原则

2、连续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时代性原则

四、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表述

1、幼儿园课程目标表述的类型

①行为目标:以具体的、可观察或可操作的行为来表达的课程目标,用来表明学习课程之后儿童所发生的诸多行为变化,因而其特点就是具体、精确与可操作②表现性目标:指儿童在具体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追求的是儿童反应的多元化,而不是一致性

2、幼儿园课程目标表述的角度

①从教师的角度进行表述,指明教师应该做的工作或应该努力达到的教育效果(如,培养、鼓励、帮助)

②从幼儿的角度进行表述,指明幼儿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发展目标(如,增进、注意、能理解)

3、幼儿园课程目标表述的主要事项

①对于总目标:不用表述太具体,原则性地指出目标涵盖的范围和方向

②对于单元目标:1.与上层目标的关系要密切2.目标的涵盖面要广,应包括五大领域的目标以及认知、情感态度、动作技能方面的目标3.单元目标虽要兼顾全面,但可有重点4.目标要有代表性,每一条均是单独的内容,不要有交叉重复

③对于具体教育活动目标:1.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不必面面俱到

第三节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和类型

1、课程内容的范围

①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的内容

②有助于幼儿获得基本情感态度的内容

③有助于幼儿获得基本行为方式的内容

2、课程内容的类型

(1)按学科结构分类: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

(2)按活动对象的性质划分:健康、自然、社会、语言、艺术

(3)按课题或问题领域划分: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现与表达

(4)按幼儿心理发展领域划分:自我意识、社会能力、文化意识、交际能力、动作与感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感与创造意识

(5)按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划分:游戏、工作、唱歌、律动、感觉训练、故事、实物观察、烹饪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p50-p53

1、目的性原则

2、适宜性原则

3、生活化原则、

4、兴趣性原则

三、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

1、幼儿园课程内容有效组织的标准

①连续性:指主要课程经验的直线式重复

②顺序性:强调要将每一后续经验都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且必须更广泛、更深入地探究所涉及的事物

③整合性: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整合性强调课程应加强幼儿所获得的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帮助幼儿逐渐获得统一观点,并逐渐增强经验对行为的指导作用

④平衡性:考虑各领域课程内容的比重

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和方法p54

①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②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3、不同组织方式下的幼儿园课程类型

①学科课程:强调按照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组织课程内容(分科课程、广域课程、综合课程)

②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强调根据儿童已有经验、发展水平、兴趣、需要组织课程内容最关注的是儿童自身

③核心课程:强调围绕社会问题组织活动内容

第四节幼儿园课程实施途径的选择

1、游戏活动(主导活动)

2、日常生活活动

3、教学活动

4、环境创设

5、家园合作

第五节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内涵及类型

1、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内涵

是幼儿园教育由构想变成现实的条件保障,也是蕴含各种教育目标的园内外的有形和无形的各种因素

2、幼儿园课程资源的类型

(1)按课程资源的性质分类

①自然课程资源:指自然世界中存在的各种事物及其构成的生态环境

②社会课程资源:指人类创造出来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及所有社会活动资源(2)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分类

①园内课程资源:指幼儿园范围内的人、物以及幼儿园的管理制度和精神文化

②园外课程资源:指存在于幼儿园之外的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

(3)按课程资源的功能分类

①素材性课程资源:指作用于课程,并能成为课程的素材或者来源的资源

②条件性课程资源:指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的资源,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途径和组织方式

二、各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开发利用社会资源

2、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3、开发利用家长资源

三、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

1、深度开发本园所拥有的优势课程资源

2、定向开发本园欠缺的课程资源

3、做好课程资源的整体规划

第六节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订

一、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内涵

1、幼儿园课程计划是整合课程资源、加强课程的目的性、计划性的必要手段;也是组织有效教育教学活动、加强课程监控的重要依据

二、各类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订

1、总体计划(纲要)p61

2、年龄阶段计划:从幼儿年龄的角度出发,分别制订小、中、大班级教育活动计划

3、学期计划

①一般在开学之初幼儿来园之前制订

②从方向上和整体上把握主要工作,内容不必过于详细

③须基于本班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同一年龄段各班级年度计划可以有所不同

4、单元计划

①一般应在活动组织之前一周的周四或周五完成。在以某一领域为主要内容组织活动时,要根据该领域的教育大纲和前一周幼儿的情况制订单元计划

②在活动安排上,要遵循均衡性和灵活性原则,即每一单元活动应尽量考虑各领域的多样性和全面性,避免内容过于集中,同时要关注偶发事件的教育价值

③不仅要考虑教学活动,也要认真安排区域活动、生活活动、环境创设、家长工作等各类活动

④为避免幼儿精神疲劳,相同领域的教学活动之间应有适当的时间差

5、具体活动计划:要避免泛谈、空洞

三、制订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将所有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都考虑在内,这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前提

2、统整性原则:要考虑如何有机整合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才能有效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应根据每个课程目标、内容及实施途径的作用、特点等统筹安排,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3、衔接性原则:小、中、大班年龄阶段的课程计划要注意相互衔接,不同层次的课程计划也要注意项目衔接,减少不必要的循环和重复,同时也避免断裂和落空,总体计划、年龄阶段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也要协调一致

灵活性原则:充分考虑本地、本园及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园制宜、因班制宜、因人而异

第三章幼儿园课程实施

第一节幼儿园课程实施概述p70-p71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一、教学活动的开展

1、引发幼儿学习的动机

2、鼓励并支持幼儿通过操作、摆弄,交往、探究等进行学习

3、观察幼儿

4、有针对性地指导

二、游戏活动的组织

1、提供游戏资源

2、游戏中的观察记录

3、游戏中的及时指导

①平行式介入:指教师在空间上接近被指导幼儿,用该幼儿所使用的材料进行相同或相近的活动,以通过行动示范引导或暗示幼儿

②交叉式介入:指教师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活动情境,通过参与幼儿活动,借助角色互动机会,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③垂直式介入:指教师以老师的身份直接干预幼儿的活动

三、日常生活活动开展的原则

1、教养并重原则

2、关注差异原则

3、轻松温馨原则

4、相互渗透原则

5、以非正式指导为主的原则

四、环境创设的注意事项

①参与性②互动性③适宜性④挑战性⑤丰富性

五、家园合作中的家长角色

①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和支持者②学习环境的共同创设者

③儿童经验的观察者和分享者④幼儿园教育事务的志愿者

第三节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1、关系性原则:指师幼之间、同伴之间、家园之间应构建互相信任、彼此接纳、相互支持的关系

2、整体性原则:教师要切实发挥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环境创设和家园合作等各类活动的作用,使其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实现课程目标

3、主体性原则:幼儿和教师都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体

4、活动性原则:幼儿园课程实施要以活动为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

5、针对性原则:教师应针对幼儿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第四章幼儿园课程评价

第一节幼儿园课程评价概述

一、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概念

1、概念: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要素,通过收集和分析系统、全面的相关资料,科学地判断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和效益的过程

二、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功能

1、课程诊断:对正在进行的课程方案,课程评价可以有效地找出该课程方案的优缺点及成因,为修订提供建议

2、课程比较:对不同的课程方案,通过评价可以比较它们在目标设计、内容安排、课程实施以及实际效果等各方面的优劣,从整体上判断这些课程方案的价值,对课程做出选择

3、成效的判断:一项课程计划在实施后究竟收到哪些成效,可以通过评价全面衡量,做出判断

三、课程评价的类型

1、从评价的作用和进行的时间来划分

①形成性评价:指为改进课程计划所从事的评价活动,在课程运作的过程中进行,也称过程评价

②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计划实施之后对其效果的评价,是一种事后评价,目的是要获得对课程质量的整体看法

2、从评价指向的对象、关注的问题和评价的方法来划分

①内在评价: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不涉及课程计划可能有的效果,关注的是“这个课程好在哪里”

②效果评价:对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关心的是“课程达到目标的实际情况如何”

3、从评价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处理技术来划分

①量化评价:一种运用数学与统计学工具,收集、处理评价对象资料,通过数量化的分析和计算,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

②质化评价:一般通过自然情景下的调查,或对各种口头的、书面的材料加以细致的分析,全面充分地提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揭示其中的意义

四、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程序

1、明确课程评价的目的,即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题现象上

2、设计评价方案

3、实施评价方案,搜集评价信息

4、分析评价资料

5、解释资料,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观念

1、评价目的的发展性:评价是为了推动评价对象的成长和进步,包括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教师的反思性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

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幼儿和家长等参与的评价制度

3、评价方法的情境性:幼儿园课程评价离不开真实、自然的具体情境,离开了具体情境,评价就难以得到真实的信息。纲要指出“评价应自然地伴随整个教育过程进行”

4、评价的过程性:课程评价应成为与课程运行融为一体的过程,贯穿在教育活动的始终

第三节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要素

一、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客体

1、评价客体即评价的对象,包括三部分内容: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过程、课程效果

二、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体

1、评价主体即评价者。行政人员、幼儿园管理人员、教师、幼儿以及家长均是幼儿园课程的评价者

三、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准则

1、指标体系:评价指标是具体的、可测量的、行为化的,是根据可测或可观察的要求确定的评价内容,评价指标按一定的层次而组成的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即为指标体系

(1)设计原则

①一致性原则:指标体系与评价目标相一致,同一指标体系内的各项指标应从不同侧面反映评价目标的要求,同时也要协调一致

②完备性原则:要完整地反映评价目标的要求,不能遗漏任何重要指标。

③可测性原则:最低层次的指标要能够直接观察或测量,可以用可操作化的语言加以定义

2、概括性问题:将评价内容分解为一系列的抽象问题,类似于调查提纲

(1)设计原则

①针对实际的原则:必须是评价者所关心的、急于解决的问题,可以有效的直接用于教育决策和改进工作

②简洁明了的原则:问题表述应该简洁明了,以免让评价主体产生理解偏差,造成评价失误

③突出重点的原则:要抓住评价中的主要因素,强调总体判断。

3、指标体系和概括性问题的关系

①指标可以看作概括性问题的分解和具体化、行为化

②概括性问题是指标体系的概括和抽象

③相互联系,互相转换

4、指标体系的设计

①提出初拟指标:评价目标确定后,接下来就是分解这个目标,提出尽可能详细的初拟指标

②对初拟指标进行归纳、筛选

③论证修订

第四节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实例

一、档案袋评价

1、档案袋评价的含义

档案袋就是有关学生学习情况的、有目的地汇集起来的信息总和,它表现了学生在较长时间内在一个或多个领域中所做出的努力、进步、学业成就

2、档案袋评价的基本理念

①课程、教学、评价改变了过去的单向线性范式,而代之以一种新的动态、循环的范式(课程、教学和评价构成了一个循环的圈)

②评价是一种“嵌入课程”的评价,即评价是正常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件只发生在特定时空、与日常教学隔绝的事情

③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而获得的成就为目的,不同于传统评价主要关注儿童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

④儿童是档案袋内容选择的重要决策人,档案袋评价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让他们学着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

3、档案袋评价的运用p111

①档案袋评价的目的②档案袋评价的内容

③档案袋评价的标准④档案袋评价结果的呈现

4、档案袋评价的优越性

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真实、全面、动态,能反映儿童千姿百态的个性

①依据教育者对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的直接观察,以及幼儿在活动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

②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反映幼儿在各个领域的知识、技能、情感倾向的发展水平,可全面的评估幼儿的成长状态

③对幼儿的优缺点提供纵向的描述,使我们了解幼儿学习发展的各个领域的特点,清楚地看到每个幼儿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评价

④可以收集幼儿不同直观表现材料,展现幼儿的发展特点,反映幼儿的发展特点,反映幼儿千姿百态的个性特征

二、多彩光谱评价方案

由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和塔伏茨大学的费尔德曼教授合作完成的。“光谱”原意是“系列、范围”这里指人的多元智力表现和多种学习方式

1、评价方案的理论基础p112

①多元智能理论②非普遍性发展理论

2、多彩光谱的评价特点

①在评价目标上,首先是发现儿童的强项,主张为促成儿童积极变化而提供基础,强调在儿童的强项与弱项上建立联系,最终促成儿童多方面的发展

②在评估的重点上,强调发现并赞扬孩子的强项,以此为切入点,给儿童提供适宜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经验

③在评估的环境上,看重的是创设具体的情境,在具体活动中对儿童进行评估

④以多元智能理论和非普遍性发展理论为基础,评估的范围和程度更广、更深

⑤在评估的结果上,除了对课程有补充和发展作用以外,还能够对儿童个体和班级整体产生积极影响

⑥是一种评估与课程密切结合的动态评估。它从一种更广、更深的角度来看儿童,评估所用材料既是学习的材料,也是评估的工具,它模糊了课程和评估之间的界限

三、作品取样系统

由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的迈索尔斯与其同事研发而成,是专门为幼儿园和小学设计的儿童学习发展评价系统。它以教师在日常情境中观察儿童积极从事与创作作品的经验为基础,提供一套方法来认识及监督孩子在社会、情绪、体能及认知方面的进步与成长

1、作品取样系统的基础和实质——表现评价

(1)表现评价:指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情境里,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表现的观察,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整体判断的评价方式

(2)表现评价的特点

①真实的评价情境②反映儿童的综合智能③评价与教学活动相结合

2、作品取样系统的基本内容

①对儿童的观察——发展指引与发展检核表。提供全面又符合儿童发展的“图像”——告诉教师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中期待儿童会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还提供了观察的“镜头”——判断他们的发展与成长

②作品集,提供有关儿童思考和学习的质性资料,通过有计划地收集可以展现儿童努力、进步与成就的作品,呈现每位儿童的特点以及进步情况

③综合报告表,全面深入地展现儿童在每一个领域的表现与进步,做出有关儿童表现与进步情况的评定

3、作品取样系统的评论

①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注重评价儿童学习的过程,注重评价与教学的有机联系,注意到儿童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促使教师理解与认识儿童个人独特的学习风格并加以鼓励,促使儿童与家庭都积极地参与评价的过程

②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评价框架,使教师对儿童的评价既全面又深入。以多元化的方式记录了儿童在不同的时间里多个学习领域的技能、知识与综合能力

③是一个弹性的评价机构,可以根据各地、各园、每个教师、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地改变,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第五章常见幼儿园课程类型的设计

第一节核心课程设计——以主题(单元)活动为例

核心课程:强调以人类社会的主要功能和社会问题为核心组织课程要素

一、主题活动的内涵

1、幼儿园课程中的“主题”

①主题是其自身及相关内容的集合

②主题是一种围绕某个中心形成的教育内容的组织结构

③主题在多个层面实现了幼儿园课程的综合(幼儿发展层面的综合、学科领域层面的综合、各类教育资源的综合)

2、主题活动的含义

定义:在一定时间内,组织幼儿围绕某个中心话题进行的学习、探索、游戏,从而获得有益经验的系列活动

①主题活动的知识观是事物本位的

②主题活动的持续阶段是灵活的、弹性的

③主题活动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幼儿发展

二、主题活动的特点、优势及局限

1、主题活动的特点

①打破学科局限,使课程具有整合性

②营造问题情境,使课程更具探究性

③主题灵活开放,使课程具一定生成性

④活动形式多样,使幼儿学习具有建构性

2、主题活动的优势与局限

(1)主题活动的优势

①主题活动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突破学科知识的体系,以中心话题为核心的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幼儿生活,有助于幼儿新旧经验产生衔接,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的学习方式

②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主题往往是教师基于对幼儿的观察或者与幼儿讨论确定的,主题的变化与调整也是基于幼儿活动中的反馈

(2)主题活动的局限

①活动内容的学科体系化不足,不利于幼儿掌握系统的学科经验,获得的经验往往碎片化的,不利于学习那些逻辑及其严密的学科

②对教师要求相对较高,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进行幼儿观察、课程设计、拥有较丰富广泛的知识以及联系这些知识的能力

三、主题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主题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个手段,在进行活动设计要紧紧围绕教育目标

2、适宜性原则:在进行主题选择和活动内容设计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特点,符合其身心发展水平,促进其适宜发展的内容

3、均衡性原则:在计划主题活动时要注意五大领域的均衡,并兼顾不同的活动形式

4、灵活性原则:设计具有一定灵活性,为及时调整主题预留可能

四、主题教育活动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1、选择主题

(1)主题来源

①来源于学科或领域

②来源于社会生活事件和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

③来源于人们专门提炼和概括的过程、原理或变化规律

④来源于文学作品

(2)选择主题应考虑的因素

①幼儿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心理水平,这是决定主题选择的首要因素

②教师的能力、特长、专业知识,这是决定主题开展的可行性和主题发展的方向

③主题自身的教育价值

④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3)主题的命名:具体、明了、富有情趣,便于幼儿记忆和理解

2、确定主题目标:(主题目标既是主题活动开展的导向,也是评估主题活动效果的标准)

①相应年龄段幼儿发展的一般性目标

②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③幼儿在不同领域内的学习需求

3、制定主题网络

(1)何谓主题网:通过“脑力激荡”而调动起来的与主题有关的知识经验或概念,结构归纳整理,建立起某种关系的联系,并以“网状”的形式将这种关系和联系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

(2)如何制定主题网络

①脑力激荡②归类③命名④连网⑤修改或完善主题网

4、拟定活动纲要p127-128

5、设计具体活动方案p129

6、进行检核评估p130

五、主题活动设计的注意事项

1、防止“拼盘”现象,强调事物的综合性和整合性是主题活动的特点,要尽量涵盖各领域的学习,做的均衡分布

2、处理好活动计划与幼儿经验建构的关系,遵循灵活性原则,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机会,留出空间,计划应对各种可能充分预估,但不要过细过详

3、巧妙控制主题活动的容量,勿追求过多的活动,避免教育空缺,活动设计时要防止出现“死角”

第二节领域课程设计——以学科活动为例

一、学科活动的内涵

一种以知识的自身体系为基础,同时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而组织的教育活动形式

二、学科活动的特点

①幼儿园学科活动是一种广域课程

②幼儿园的学科活动是一种“前学科”一般组织松散,多以表象和初级概念为核心

③幼儿园学科的终极目标是幼儿全面、和谐发展,而不是掌握学科知识

三、学科活动的设计原则

1、以幼儿心理逻辑为引领

2、兼顾不同学科自身的逻辑

3、注重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设计

四、学科活动的设计程序p134-135

1、确定学科目标体系

2、制定活动计划

3、设计教育活动

五、学科活动设计的注意事项

1、目标的合理性

①活动目标必须具体、可操作性、可检验

②目标要适宜,要适合特定年龄段的幼儿,对幼儿要求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都不适宜

③目标的数量要适宜

④目标的制定应根据幼儿发展和学习的特点,考虑顺序,避免随意确定,难易颠倒

⑤对其他相关学科目标要充分予以关注,尽可能关注目标之间的有机联系

2、内容的适宜性

①内容应根据目标来确定

②内容的生活化,与幼儿生活环境相关,适合幼儿的需要

3、方法的有效性

第三节经验课程设计——以区域活动为例

一、区域活动的内涵

1、含义:也称活动区活动、区角活动,是幼儿园常见的教育活动之一,是指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兼顾幼儿园教育目标和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将可利用的空间划分为多个区域,并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幼儿在其中通过与材料和同伴的互动,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多样化的学

习经验的活动类型

2、区域的特点

①区域具有观念性②区域具有动态性③区域具有开放性

④区域具有对话性⑤区域具有参与性

二、区域活动的特点

1、活动自主性高

2、个体化活动为主

3、指导具有间接性

三、区域活动的价值

1、有利于发展幼儿行动的目的性、对行动控制能力及幼儿的独立性

2、有利于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3、有利于幼儿个性化发展

4、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四、区域设置的原则

1、区域的分类

(1)探索性区域:主要进行对实物的操作活动,其目的偏重于发展幼儿对客观世界及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的意愿、行为与能力

①生活区(健康、社会领域)②语言区(偏重语言领域)

③益智区(偏重科学领域)④发现区(偏重科学领域)⑤种养区(偏重科学)(2)表现性区域:指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引导下,利用区域中的各种材料,进行自我表现与表达活动的区域类型

①角色区②建构区(结构游戏区)③表演区(戏剧、歌舞表演)④美工区(3)运动性区域:指专供幼儿进行大肌肉动作的区域,一般设在户外

①固定器械区②可移动器材区③自然游戏区

2、区域设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充分考虑不同方面的教育目标和幼儿的需求,开设蕴含不同发展功能的区域,以期借助区域活动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目标(幼儿发展的全面性、活动领域的全面性)

(2)行动性原则:能够满足幼儿的摆弄、操作、探究、实验、创作、表演的需要,支持幼儿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建构经验

(3)生活化原则:区域活动的内容应当源于幼儿的生活与经验

(4)动态化原则:根据影响区域活动开展的因素,灵活增减或调整区域

【①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教育目标调整区域②根据幼儿兴趣与需要调整区域

③根据正在开展的主题调整区域④根据季节、环境的变化调整区域

⑤根据可利用的资源调整区域】

(5)效益性原则:指所开设的活动区域的种类和数量要充足,能够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但又不能造成闲置和浪费,要为区域活动的开展创造最大效益

3、常见区域价值p143表5-5

五、区域环境创设的内容及要求

1、区域材料的投放

①材料的安全性②材料的丰富性③材料的层次性

④材料的可探索性⑤材料的易得性

2、区域背景环境的创设

①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②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支持幼儿持续探索

③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提升幼儿自我教育

④利用区域背景环境记录幼儿的活动过程

3、区域规则的制定

①规则的制定要着眼于幼儿的发展②规则应具有可操作性

③要创造机会引导幼儿参与规则制定④要以多种形式呈现规则并提醒幼儿

第六章几种典型幼儿园课程方

第一节蒙台梭利课程

一、理论基础

1、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儿童运用在世界中对自己的发现来创造自己的‘心理肌肉’

2、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

3、儿童发展是通过“工作”实现的

(1)“工作”:儿童由于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和心理的需要产生一种自发性活动,这种自发性活动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儿童获得有关经验,从而促使儿童心理的发展

(2)“工作”的特点:

①遵循自然法则,服从内在的引导本能

②无外在目标,以“建构为人”为内在目标

③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性与建构性的工作

④须独立完成、无人可替代或帮助完成

⑤以环境为媒介来改进自己,形成与塑造自己的人格

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率进行,为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而重复进行

4、教育要以“自由”为基础,但这种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

二、蒙台梭利课程方案

1、课程目标

①帮助儿童形成健全人格②建设理想的和平社会

2、课程内容(以感觉教育为核心)

(1)日常生活练习

①基本动作②社交行为③关心环境的行为④自我服务的行为

(2)感觉教育

①应重视视、听、触觉训练,特别是触觉训练②应把握感觉教育的敏感期

③感觉教育的刺激应该孤立化④感觉训练要通过具体的程序

(3)语文教育

①听、说的教育②写、读的教育

(4)数学教育

①算数——数科学②代数——数的抽象③几何——抽象的抽象

(5)文化教育

3、课程组织:以教具为中心,教具依据儿童各敏感期而设计,顺序很清楚,儿童可以按自己的能力和进度去操作

4、课程实施

(1)有准备的环境

①自由的气氛②丰富的环境③有秩序④真实与自然⑤美感与安全

(2)教具——工作材料

【教具特点:①刺激的孤立性②操作的顺序性③工作的趣味性④自我教育性】

(3)教师的作用

①观察者和研究者②环境准备者③指导者

三、对蒙台梭利课程的评价

1、优点:

①重视儿童的自由,强调对儿童的尊重和信任

②强调儿童个别化的学习,倡导教师耐心、细致的观察和指导

③有完整、成套的教具材料进行具体实施,使儿童在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自我发展

2、缺点:

①其试图通过事先预备好的教具和环境来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但实际其所设计的教具种类和刻板的指导方法远远无法满足儿童所有的兴趣和需要

②较依赖教具促进幼儿发展,但对儿童实际生活经验关照不多

③偏重于认知发展和习惯的养成,不注重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发展

第二节五指活动课程(陈鹤琴)

一、理论基础

1、“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五个条件:有强健的身体;有建设的能力;有创造的能力;有合作的态度;有服务的精神】

2、“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3、“活教育”的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二、五指活动课程体系

1、课程目标:发展幼儿的心智和身体

①做人:有合作的精神,同情心和服务精神

②身体:有健康的体格、卫生习惯和相当的运动技能

③智力: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和表意的能力

④情绪:能欣赏自然和艺术美、养成快乐精神,打消惧怕情绪

2、课程内容: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

3、课程组织:以儿童的环境为中心组织课程,实施“整个教学法”

【整个教学法: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儿童生活是整个的,教材也必然是整个的。主张最好由一位教师去教,以体现整体性】

4、课程实施:①将“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②创设充分、适宜的物质环境

③采用游戏式教学法

④多采取小团体教学

⑤多提供户外活动的机会

⑥教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

5、教育评估:结合儿童心理和认识上的特点,运用形象、生动、直观的方法对儿童进行评估

三、对五指活动课程的评价p172

第三节行为课程(张学门)

一、理论基础

1、儿童观:儿童是生长的机体

2、儿童发展观:儿童的成长是其心身与环境交互反应的结果,通过交互作用,

儿童获得经验,也就获得成长

3、课程观:

①课程是经验,是通过幼儿与环境相接触获得的,不可由他人传授而获得

②课程是人类生活的经验,不是自然经验

③课程是人类生活中有价值经验的选品

二、行为课程的基本含义

1、从行动中所得的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驾驭环境的能力

2、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3、行为课程完全根据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

4、对于幼小的儿童,不能仅凭抽象的言语或线条的图画,来介绍类别的教材,只要常常运用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以唤起其生活的需要,扩充其生活的经验,培养其生活的力量

三、行为课程方案

1、课程目标

①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

②唤起我民族的自信心

③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

④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做奋斗之决心与实力

2、课程内容

(1)教材来源

①个体本身发展所得②和自然环境相接触而得③从社会环境交际而得

(2)课程内容划分

①儿童自发的诸般活动,即儿童自身发展中所进行的一些活动

②儿童自然环境,即儿童周围生活中一切有关自然界的事物与知识

③儿童的社会环境,即儿童现在生活与未来生活相关的社会生活知识

(3)选择教材的五条标准

①应合于儿童的需要

②应顾到社会生活的意义

③应在儿童自己的环境里搜集材料

④应顾到社会生活的需要

⑤一切冲动习惯态度

3、课程组织

①应估量环境,经验不是儿童内心单独的力量,大多起于环境的感受,要分清楚儿童生活的环境,就可以推定他们的经验

②选择中心活动,选择的标准:活动必须普遍、活动必须真实、活动必须具有代表性、活动必须有利于将来的行动

③拟定课程计划,运用设计教学法来拟定课程计划,并采用单元教学来进行(具体包括:动机、目的、活动、活动过程、工具及材料)

4、课程实施

①知识上的准备②技术上的准备③作业程序分析的准备

④工具、材料的准备

⑤集中心力的准备(心理准备)

5、课程评价

①对幼童的行为应有检讨②对幼童的行为应有继续的注意

③对幼童的行为应有记录④对幼童的行为经验应有估计

四、对行为课程的评价p178

第四节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

一、理论基础

1、儿童是在交往中发展的

2、教学引导发展,并促进发展

3、幼儿园教学属于“自发——反应型”教学

4、幼儿园的教学大纲应具有双重性(学校的大纲,儿童自己的大纲)

5、学前教学应帮助幼儿掌握系统化知识

6、作业教学是重要的教育形式

二、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体系

1、教育目标与任务

①保证和增进儿童的健康;促进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培养体育活动兴趣;形成运动技能和文明卫生习惯

②形成对周围生活中最简单现象的正确观念;激发认识兴趣,发展求知欲;培养智力活动的技能和技巧,发展认知能力

③培养幼儿热爱故乡和祖国,关心和尊重周围的人;形成集体主义的人道主义的萌芽;培养纪律和文明行为,以及诚实、善良、勇敢、正直等优良品质和个性特征

④教育幼儿认识并尊重成人的劳动;培养对劳动的兴趣和积极态度;形成最基本的生活和劳动技能;发展独立性

⑤发展幼儿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初步能力

2、教育内容p181-185

①儿童生活的组织与教育②作业教学

3、教育组织与实施

(1)教育组织与实施途径:儿童生活的组织与教育、作业教学(p185-186) (2)教学方法

①从教学形式上分为:直观法、口授法、游戏法、实践法

②从教师影响儿童的方式分为:直接影响法、间接影响法、问题法

4、教育评价:教师作为评量者,可以通过观察、情景测验、作品分析等方法评定儿童已有水平,可以在引导儿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解决新问题的同时,理了解其发展潜力

三、对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的评价p188

第五节高瞻课程

一、理论基础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①儿童认知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

②儿童认知发展是通过主动建构而非直接传授获得发展

③强调儿童主动学习

2、维果茨基、杜威、斯密兰斯基、埃利斯等人的观点

二、高瞻课程方案

1、课程目标:促进儿童建立个人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独立性以及目标导向的生活方式,为儿童将来成为自立、守法的公民奠定基础

2、课程内容:8条领域58条关键发展性指标p191-193

①关键发展性指标:“关键”指这些经验是幼儿应该学习和了解的有意义的观点;“发展性”传达了学习的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观点,课程必须与某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保持一致;“指标”用来强调教育者需要证据来证实幼儿正在学习或发展那些被认为是为入学或人生做好准备的知识、技能

3、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途径:计划——工作——回顾

①计划时间:幼儿需要确立一个问题或者目标,想象和期待将会发生的行动,表达个人的意图和兴趣,把意图具体化为目标,制订周密计划,持续不断地修正计划

②工作时间:儿童所做的事情是实施其预先制订的计划

③回顾时间:由教师与小组儿童共同参与

(2)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①材料②操作③选择④儿童的语言和思维⑤成人鹰架

(3)教师作用

①依据关键发展性目标的不同发展水平来观察和解释每个儿童的活动

②评估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

③计划并提供建立在儿童的活动和兴趣之上的经验

④创设支持性学习氛围和活动关系

⑤布置学习环境,让幼儿在舒服且更有组织性的环境中进行主动学习

⑥鼓励儿童有目的地活动、解决问题

⑦促进家长参与

4、课程评估:全面的情境性评估,编制儿童观察记录工具

三、对高瞻课程的评价

①拥有一套完备的课程体系

②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③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第六节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

一、理论基础

①儿童是一个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人

②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

③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

④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以相互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建构过程

⑤教育的目的是要增加儿童发明和发现的可能性;为学习提供条件,通过一种积极的、相互的交流,帮助儿童学会如何学习

二、瑞吉欧幼儿教育方案

1、课程目标

①建立一所和谐的学校,幼儿们、教师和家长在那里感觉像在家里一样

②要为幼儿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去创新和发现,语言文字不应作为知识的捷径

③成人必须团结一致,反对给予孩子过度的压力,反对让孩子匆忙脱离童年的做法

④更应该重视孩子成长和成就的全面性和优质性

⑤让儿童“更健康、更聪明、更具潜力、更愿学习、更好奇、更敏感、更具随机应变的适应能力、对象征语言更感兴趣,更能反省自己、更渴望友谊”

2、课程内容

①没有明确规定的课程内容,更没有固定的“教材”或预先设计好了的“教育活动方案”

②课程内容来源周围的环境,源自孩子们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源自小组幼儿与教师的共同兴趣

3、课程实施:以项目活动的方式展开

(1)项目活动:指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与引导下,对某个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的深入研究

(2)项目活动的特点

①弹性计划:指在项目活动之初,教师只预先制定出笼统的、一般化教育目标,具体目标和任务则依靠他们对孩子的了解,以前的经验及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种种假设来确定,不依靠开始的计划,而是靠孩子们的反应和教师的灵活策略

②合作教学:指师生合作对某一问题进行研究,强调幼儿自己的主动探索和自由表达,将幼儿的兴趣和努力引导在一个主题上,使幼儿愿意继续学习

③记录档案:指教师通过持续、细心的观察,运用照片、录音、幻灯片、录像、文字说明及实物等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儿童在不同的项目活动中的情况进行材料的搜集、整理及记载。档案是教育观察及师幼共同工作结果的系统记录

【作用:促进儿童的学习;支持教师的教学;刺激家长的参与;赢得社区的理解;帮助教师的专业成长】

④小组活动:一般为3-5人,或者2人,孩子们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自我认同或发现矛盾、冲突,进而重新评价或改变自己的认识

⑤深入研究:突出体现在活动中幼儿对同一现象、概念多角度的全面认识,以及对其在多种水平上不断提升的重复认识

⑥图像语言:用图像语言去记录和呈现记忆、想法、预测、假设、观察、感觉等,深入探索事物而获得感悟,重新构建先前的认知,并对现象反复探索,然后再建构和共同建构新的认知

⑦开放的环境:大到学校的地理的环境,小到教室内每一个小物件的摆放,都充分地为幼儿的各种互动经验提供便利条件,确保环境成为互动的保障。环境是“第三位教师”环境对幼儿的认知具有激发性,使幼儿处于积极的探究状态

(3)环境是“第三位教师”

①校园里没有一处是无用的环境,即环境具有教育功能

②环境具有问题性,对幼儿的建构式学习产生一定的刺激

③环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把能引起相关经验的各种环境因素组合起来

④环境富有弹性,可以根据幼儿和成人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经常以新的面貌激励幼儿进行新的探索活动

(4)教师的角色

①教师是幼儿的倾听者和观察者

②教师是幼儿行为的记录者和研究者

③教师是幼儿在项目探索中的伙伴和向导

④教师是实践的反思者

4、课程评估:真实性评估、情境性评估、形成性评估

三、对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的评价p206

第七节华德福幼儿教育课程

一、理论基础

1、华德福幼儿课程的哲学基础是人智学理论(史代纳)

(1)人存在的三种方式:身体、心灵、精神。人通过身体与环境接触,通过心灵把印象保存在心里,通过精神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2、华德福幼儿课程的社会性基础是三元社会结构理论

(1)三元社会结构:政治权利、物质经济、精神文化。J

3、华德福幼儿课程的心理学基础是人的四个组成部分和三个发展阶段(七年发展周期理论)

(1)四个组成部分:物理性躯体、生命体或以太体、知觉体或星芒体、自我意识体

(2)三个发展阶段:0-7岁、7-14岁、7-21岁p209表6-6

二、华德福幼儿教育课程方案

1、课程目标:滋养幼儿心灵,寻求幼儿身、心、灵三个层次的全面发展

2、课程内容:主要以各种艺术活动、游戏活动以及节日庆典为主

3、课程实施

(1)重视呼吸式的生活节奏

①一日生活节奏②一周生活节奏③一年生活节奏

(2)强调艺术化的教学方式:考虑怎么做比考虑做什么更重要

(3)教师和家长的角色

①教师:是幼儿模仿的榜样、是重复活动的安排者、是良好生活环境氛围的营造者、是幼儿行为的研究者和观察者、是童年的保卫者

②家长:是课程的支持者、参与者、课程向家庭延伸的实践者

4、课程评估

①遵循史代纳发展完整人格与无淘汰的教育理念

②以个别化、动态发展性、多面性作为评价学生的原则

三、对华德福幼儿课程的评价

1、优点:①重视儿童心灵的滋养

②课程与生活相互渗透

③课程着眼于全人类教育

2、缺点:①存在一定的神秘主义与宗教倾向,过分强调史代纳的人智学及对人意识的认识

②对待关键期的态度有待商榷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知识点.doc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八大理论板块: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Laswell 5 W模式衍生:传播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研究以及效杲研究.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根本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迅速,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2、经济层面:企业为推销产品、树立形彖而做的大量广告与传媒相互依赖。 3、政治层面:政党利用媒介作为斗争的工具,如政党报纸。 4、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是战争的影响 5、这一时期,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 化人类学等充分发展,为英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直接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2、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纳粹迫害流亡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A欧洲源流 塔尔德“模仿理论”和齐美尔“传播网络理论” B美国源流 杜威:实用主义(目的)、实证主义(方法) 库利:“镜屮我”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评估自我。 帕克: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 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拉斯韦尔:模式、3项基本功能 2、卢因:提出“把关人”的概念 3、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 4、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影响最大) 5、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问题,而且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使Z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1)香农:提出“噪音”和“冗余信息”等问题 (2)威纳:控制论与传播。《控制论》,使控制论成为与信息论具有同等重要影响的20世纪新兴科学。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根木分歧在于社会观与传播观的差异。 批判学派:(1)法兰克福学派一一批判学派的大本营 (2)英国文化研究派 (3)多伦多学派:麦克卢汉、英尼斯 麦克卢汉奠定其媒介思想的三本著作:《古登堡群英》(1962年)、《理解媒介:人的延伸》(1964年)、《媒介即讯息》(1969年)。 (4)政治经济学派 定量研究:是目前各国传播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假设不能更改,只能证实或证伪。 定性研究:假设可以变化,随时可以修改。 内容分析法(定量研究)定义: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十大步骤:1.选择主题:深入一点、再深入一点 2.决定样本或普查 3.定义要计算的概念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核心知识点填空

班级:姓名: 家长签字: 人的生殖和消化 1.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人类出现的主要标志是。 2.下列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实填在括号内 A.古人类露西的化石是在非洲发现的。() B.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 C.其他地区没有发现200万年~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 D.其他地区没有200万年~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 E.亚洲直立人从非洲迁徙过来的。() 3.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其功能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其功能是。 4.精子与卵细胞相遇的场所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是。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是。 5.试管婴儿的胎儿发育场所是。 6.青春期的显着特点是。 7.男生进入青春期后出现现象,女生进入青春期后出现现象。男生和女生在青春期出现第二性征与和的分泌有关。 8.食物中的供能物质有,非供能物质有。病人生病吃不下东西会迅速消瘦是因为消耗多而补充少。伤病员应多吃含多的食物。 9. 请补充下列营养物质或其缺乏症状: 缺——夜盲症,缺——脚气病,缺——坏血病,缺维生素D或缺钙——儿童易患,中老年人易 患,缺铁——,缺——地方性甲状腺肿。 10.写出图中的标号代表的器官名称,并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它分泌, 主要参与的消化。 (2)图中8是,唾液中含有, 能将淀粉初步消化为。 (3)蛋白质开始消化的部位是,最终 消化成,参与消化蛋白质的

消化液有;脂肪开始消化 的部位是,脂肪最终被消化为, 参与消化脂肪的消化液有;淀粉 开始消化的部位是,被消化为才能被吸收, 参与淀粉消化的消化液有 11. 小肠适于消化的特点:①最;②内表面具有和 (大大增加了消化面积);③小肠中含有多种,如、、。 12.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上面①②(大大增加了的面积)+③小 肠绒毛内有丰富的且管壁很薄,有利于营养物质; 呼吸和循环 1.呼吸系统包括和,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2.呼吸道包括的器官是。经过 呼吸道的空气会变 得。 3.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呼吸过程) (1)吸气(图 ):膈肌_,膈顶部_ 肋间肌,胸腔前后左右直径变胸腔容积 A B →肺→肺内气体压力相应→气体被吸入; 4.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 过实现的,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 实现的。 5.填一填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 (1)心脏内流静脉血的腔是, 内流动脉血的腔是, 图中内流动脉血的血管有。 (2)体循环的起点:,终点,

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一、选择题 单选 2、以下课程类型中个,不属于学科课程的是( B )。 A、分科课程 B、核心课程 C、相关课程 D、融合课程 3、依据课程决策的层次标准来分析,任课教师实际理解领会的课程属于( A )。 A、学校层次的课程 B、教学层次的课程 C、观念层次的课程 D、体验层次课程 4、( C )是根据儿童经验或团体生活统整起来的课程,它的理论基础是“经验主义”课程哲学观,所以又称对称经验课程。 A、核心课程 B、广域课程 C、活动课程 D、融合课程 5、( B )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是生成课程,当受教师水平、物质环境条件、幼儿人数等制约时,容易使幼儿的自主、探索、实践流于表面。 A、隐性课程 B、经验课程 C、学科课程 D、分科课程 6、美国斯坦福大学的( A )从课程的功能出发提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悬缺课程三种类型的课程。 A、艾斯纳 B、古德莱德 C、普洛佛斯 D、费尼克斯 7、以下哪种课程是存在于“理想的课程”和“实际的课程”之间的流失的课程。( C )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悬缺课程 D、经验课程 8、以下哪种课程是属于社会本位的课程类型。( A ) A、核心课程 B、分科课程 C、融合课程 D、广域课程 9、除了活动课程外,以下哪种课程也是属于经验课程。( C )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核心课程 D、广域课程 10、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主导的定义是( B )。 A、经验论 B、活动论 C、过程论 D、体验论 多选 1、以下哪些是幼儿园课程的特点(ABCD )。 A、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启蒙性 B、幼儿园课程的全面性、生活性 C、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 D、幼儿园课程的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 2、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艾斯纳教授从课程功能出发提出以下哪些课程类型( ABC )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悬缺课程 D、经验课程 3、关于课程的概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ABCD ) A、课程是教与学的内容 B、课程是教与学的计划 C、课程是学习者的经验 D、课程是各种活动 4、幼儿园课程由以下哪些要素组成?(ABCD ) A、幼儿园课程目标 B、幼儿园课程内容 C、幼儿园课程实施 D、幼儿园课程评价 5、以下哪些课程属于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划分的(AB ) A、理想课程 B、领悟课程 C、隐性课程 D、悬缺课程 填空题 1、按在不同层次上起作用对课程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观念层次的课程、社会层次的课程、学校层次的课程、教学层次的课程和体验层次的课程。 2、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类型主要是分领域课程,其实质是学科课程。 3、悬缺课程是存在于理想的课程和实际的课程之间的流失课程。 4、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类型主要是分领域课程,其具体样式表现为分科课程和相关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快速以太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是(A )。 A.CSMA/CD B.令牌总线 C.令牌环D.100VG-AnyLan 2、X.25网络是(A)。 A.分组交换网B.专用线路网 C.线路交换网D.局域网 3、Internet 的基本结构与技术起源于(B ) A.DECnet B.ARPANET C.NOVELL D.UNIX 4、计算机网络中,所有的计算机都连接到一个中心节点上,一个网络节点需要传输数据,首先传输到中心节点上,然后由中心节点转发到目的节点,这 种连接结构被称为( C ) A.总线结构B.环型结构 C.星型结构D.网状结构 5、在OSI的七层参考模型中,工作在第二层上的网间连接设备是( C )A.集线器B.路由器 C.交换机D.网关 6、物理层上信息传输的基本单位称为( B ) 。 A. 段 B. 位 C. 帧 D. 报文 7、100BASE-T4的最大网段长度是:( B ) A.25米 B. 100米 C.185米 D. 2000米 8、ARP协议实现的功能是:( C ) A、域名地址到IP地址的解析 B、IP地址到域名地址的解析 C、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解析 D、物理地址到IP地址的解析 9、学校内的一个计算机网络系统,属于( B ) A.PAN https://www.doczj.com/doc/fd10348190.html,N C.MAN D.WAN 10、下列那项是局域网的特征(D ) A、传输速率低 B、信息误码率高 C、分布在一个宽广的地理范围之内 D、提供给用户一个带宽高的访问环境 11、ATM采用信元作为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它的长度为( D )。 A、43字节 B、5字节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a. 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 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 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 "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高中生物:历年高考生物核心考点大全

一 1.sars非典型性肺炎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侵害肺部和呼吸道细胞。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的活动离不开细胞。 3.细菌一般是单细胞生物,遗传物质是DNA. 4.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代谢为基础。 5.生长发育以细胞的增殖,分化为基础。 6.遗传和变异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 7.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质基质 8.导管是死细胞,筛管是活细胞(无细胞核),不能表达出全能性。 二 1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2.细菌,蓝藻,放线菌有细胞壁。而支原体没有细胞壁。 3.蓝藻又称为蓝细菌。念珠藻,颤藻,蓝球藻,发菜都是蓝藻。小球藻是真核生物除了蓝藻以外各种颜色的薻都是真核的。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98℃熔化,44℃凝固 4.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只有环状DNA分子。 5.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为DNA和蛋白质,还有少量RNA。 6.蓝藻中没有叶绿体,但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7.细胞的发现并命名者是英国的虎克。 8.德国施莱登,施旺创立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成的。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有自己的生命又对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三 1.硅在细胞中含量很少,但在硅藻,禾本科植物中含量较多。 2.在干重中碳占55.99%。 3.水85-90无机盐1-1.5糖类和核酸1-1.5脂质1-2蛋白质7-10 4.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和主要承担者。 5.还原糖有:葡萄糖,麦芽糖,果糖。(淀粉和蔗糖不具有还原性) 6.脂肪被苏丹三染色需要三分钟,呈橘黄色。被苏丹四染色需要一分钟,呈红色。 7.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混匀 8.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先A后B 9.还原糖检验需要50-65摄氏度水浴加热。 10.脂肪检验需要用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再用吸水纸吸去酒精。再滴一滴蒸馏水。制片。 11.大量元素:CHONPSKCaMg微量元素:FeMnZnCuBMo主要元素CHONPS基本元素CHON最基本元素:C矿质元素:除CHO外由植物根部吸收的元素。 12斐林试剂能与还原糖反应是因为有氢氧化铜,双缩脲试剂能与蛋白质反应是因为有铜离子。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的肽键反应。:双缩脲还能使尿素变色。尿素分子里有肽键。

25、幼儿园园本课程构建方案

XXX幼儿园园本课程构建方案 一、基本情况 XXX幼儿园有着比较成熟的课程特色,使用过不同版本的教材,积累了丰富的课程实施经验,并给予教师充分的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自主权。但缺乏有效的规范机制和适宜的评价标准,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课程方案的实施中比较随意;缺乏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与经验,对形态各异的课程资源缺乏独立的分析、评判能力,这使得课程实施方案缺乏科学性、适宜性与共享性。因此,构建富有XXX幼儿园特色的、科学的、适宜的、可操作性园本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指南》精神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本园基础与资源条件,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与规划,由此形成平衡、和谐、适宜的园本课程体系,设计切实可行的课程计划,创造性地实施课程。 三、目标 总目标:培养理想发展的精英幼儿。 第一年:制定课程指南,转变课程理念,完善目标体系,提升老师目标意识; 第二年:拓展教育的实施途径,特别是一日带班、家园共育、环境和区角; 第三年:优化达成目标的内容体系,构建评价体系和展示体系。 四、组织机构 1、成立园本课程架构领导小组名称:《安琪幼儿园课程指南》 由业务担任组长,年级组长为组员。 2、具体分工 组长负责课程建构的全面工作,具体分管整体构思、目标体系初稿(修改)、主题的整

合(11个大主题、33个小主题)、统稿等。 XXX负责对原有课程的总结和介绍,对课程建构的建议,前期资源的使用,提供后勤上的支持。 XXX负责行政,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 XXX负责健康领域,XXX负责语言领域,XXX负责社会领域,XXX负责艺术领域的美术,XXX负责艺术领域中的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XXX负责科学领域的自然,XXX负责科学领域的数学。 有13种课程供选 五、园本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基本要求(要注意课程的传承与发展,不能颠覆课程) (一)既要契合主流,又要富于个性(主流:指南、刚要,个性:特色) 幼儿园园本课程方案是对幼儿园课程的预设性规划。理想的课程实施方案既应契合课程改革的主流价值观,又应充分展现幼儿园自身的特点。 1、基于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不论是“园本化”还是“班本化”,课程目标与内容都要体现国家与地方法规的精神,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并与本园的发展方向相一致;课程设置与结构都要清晰、合理,能体现学前教育启蒙性与整体性的特点;课程的编排和设计应注重综合性、趣味性、生活性、操作性、活动性,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能力、兴趣及经验;课程评价和幼儿发展评价要定期化、经常化,评价标准应与课程目标相呼应。这是园本课程建构的最基本要求。 2、基于幼儿园现实条件与发展需要 如果一个课程实施方案普适性强但针对性弱,就不能适应各幼儿园的具体需要。因此,“因园制宜”是编制幼儿园课程方案的重要准则。 一要基于XXX幼儿园的发展基础与现实。地理环境、师资水平、生源质量、资源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XXX幼儿园具的办园条件与教育基础。幼儿园在制定课程方案时要正视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条件,脚踏实地地确立适宜的课程目标与发展愿景,规划幼儿园的课程实施。 二要着眼于幼儿园课程的传承与发展。XXX幼儿园都有自己的课程文化与课程特色,在对XXX幼儿园进行系统的思考与梳理后,分析和总结出XXX幼儿园现有课程的强项和弱项。强项是XXX,也正是XXX幼儿园的特色。弱项是XXX、XXX,既是发展的“瓶颈”,又是新的生长点。因此,有效利用XXX幼儿园原有的课程文化和课程特色,处理好课程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确定新的课程特色:XXXXXXXXX,有利于促进XXX幼儿园课程的发展,使XXX幼儿园

计算机网络 知识点总结

【精品】计算机网络个人概要总结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多个独立的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互连起来的系统,以实现彼此交换信息(通信)和共享资源的目的。 2. 计算机网络功能:(1)数据通信。(2)资源共享。(3)并行和分布式处理(数据处理)。(4)提高可靠性。(5)好的可扩充性。 3. 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4. 计算机网络基本网络拓扑结构有五种:全连接形、星形、树形、总线形、环形。 5. 按网络的作用范围来分,网络可分为3类: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6. 网络延迟时间主要包括:排队延迟、访问延迟、发送时间、传播延迟。 7. 网络协议:为主机与主机之间、主机与通信子网之间或子网

中各通信节点之间的通信而使用的,是通信双方必须遵守的,事先约定好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8. 网络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时序(同步)。 9. 网络协议采用分层方式的优点:各层之间是独立的。灵活性好。结构上可分隔开。易于实现和维护。有利于标准化工作。 10. 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各个层次及其相关协议的集合,是对计算机网络所完成功能的精确定义。 11. OSI模型采用七层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12. 物理层:实现透明地传送比特流。负责建立、保持和拆除物理链路;比特如何编码。传送单位是比特(bit)。 13. 数据链路层:实现无差错帧传送,包括把原始比特流分帧、排序、设置检错、确认、重发、流控等功能;负责建立、维护和释放数据链路;传送信息的单位是帧(frame)。 14. 网络层:实现分组传送,选择合适的路由器和交换节点,透

传播学教程知识点概括

传播学定稿1.0 1.0传播学四大奠基人 拉斯韦尔:从政治角度研究传播;博士论文《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三功能;“内容分析法”卢因:群体传播研究; “把关人”概念 霍夫兰:说服效果研究;“控制实验法”贡献: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证据。 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人民的选择》;实地调查法 施拉姆:集大成者“传播学之父”整合前人成果,培育传播研究和实践人才,创建传播学科。他曾亲自建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一些学者认为,他“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报偿的保证 ────── =选择的或然率 费力的程度 2.人类传播发展的主要四个阶段: (原始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 1、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一直呈加速度发展趋势。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 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不管传播工具发展到哪一步,在此以前所运用的各种工具在任何时候都是并存的,不能互相代替。 3、传播面越来越广,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制作和流通的数量越来越大。 4、出现媒介融合趋势,即各种媒介趋向多功能一体化。 3.二分法、五分法: 二分,依据传播的技术、手段可分为: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表情、动作为辅助的传播方式)大众传播(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即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 五分,依据传播的范围、规模可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2人);群体传播(3人以上);组织传播(有分工、等级、内部规范,较严密的社会组织);大众传播 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意义,熟练进行编码、解码。应注意语言表达能力、词汇量、理解能力的提高;有效率的人际传播,应当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和符号。两个人要达到有效传播,他们的经验范围必须有若干共同的地方。

(完整版)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重点知识汇总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重点知识汇总 高中生物学了三年,你知道高中生物哪些是重点吗?为了方便广大同学们学习生物以及更好的复习,高三网小编整理的史上最全的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更多内容尽请关注高三网! 2017年高考生物核心知识点汇总高考生物最易错易混淆的考点汇总高考生物的高频考点有哪些?高中生物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知识点总结1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一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

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8、组成细胞的元素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

幼儿园课程

第六章幼儿园课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的课程定义,理解幼儿园课程的涵义,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要素。 2、理解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掌握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3、掌握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能根据幼儿特点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并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编制课程。 4、能运用课程理论对幼儿课程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 教学重点:幼儿园课程的涵义、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幼儿园课程的设计。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第一节课程概述 教学目标:了解几种常见的课程定义,理解幼儿园课程的涵义,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点:对幼儿园课程涵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课程的理解、幼儿园课程的理解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引导学生理解课程概念及内涵。 【问题导入】 1、你们理解的课程是怎样的?(或以你的经验谈谈:什么是课程?) 2、你们现在学习的课程有哪些表现? 【知识要点】 (一)课程的概念 理解几种常见的课程定义: 1、课程是一系列的学科; 2、课程是教材; 3、课程是教学计划; 4、课程是学习计划; 5、课程是在学校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6、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所经历和获得的经验; 7、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8、课程是学习的进程; 【思考讨论】

以上课程的各种定义关注点是什么?对我们理解的课程有什么启示? (二)课程的内涵: 课程是指在学校教师的直接和间接指导之下出现的学习者与教育环境相互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总体。它不仅包括教育机构中课程表上所列教师有计划组织的各学科的教学活动,还包括有计划组织的和学生自动自发的所有活动。 【思考讨论】 课程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表明了怎么样的一种课程观? 【归纳小结】 课程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表明了教育工作者已经冲出狭隘的课程观,正在建立和实践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课程观。 1、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单是知识能力训练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有其他课外活动和自发活动的教育; 3、学习不是使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学科的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 二、通过讲授,使学生从理论上理解幼儿园课程的定义。 (一)了解我国当代幼教专家对幼儿园课程的各种定义: 1、卢乐山:幼儿园课程是指“幼儿园整体教育或某一科目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等”; 2、王月媛: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中幼儿的全部活动或经验” ; 3、冯晓霞: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中进行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4、李季湄: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与教师指导下,为达到幼儿教育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有程序的学习活动”; 5、虞永平:幼儿园课程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地选择、组织和提供的综合性的、有益的经验。”; 6、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保证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思考讨论】 上述关于幼儿园课程的各种定义有什么不同?体现了哪些倾向? 学科倾向;活动倾向;经验倾向;计划倾向;目标倾向; 【解读材料分析观点】 1、幼儿园课程是“活动”。有关课程本质的观点当中,“学科教材说”、“目标说”以及“计划说”,要么是其教育价值取向不适合幼儿园,要么是过于注重课程的外在部分或局部,已经淡出了课程研究者的视线。而“经验说”则随着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潮的兴起,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占据支配地位。但是将课程理解为学习经验,由于学习经验的主观性,造成

计算机通信网络必考知识点

计算机网络考试重点总结(完整必看) 1.计算机网络:利用通信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能够以相互共享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等)的方式有机地连接起来的、而各自又具备独立功能的自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外部特征:自主计算机系统、互连和共享资源。内部:协议 2.网络分类:1)根据网络中的交换技术分类: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网等。2)网络拓朴结构进行:星型网;树形网;总线型网;环形网;网状网;混合网等。4)网络的作用地理范围: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范围在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个域网 网络协议三要素:语义、语法、时序或同步。语义:协议元素的定义。语法:协议元素的结构与格式。规则(时序):协议事件执行顺序。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 3的四层功能:1)应用层:应用层协议提供远程访问和资源共享及各种应用服务。2)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为应用层隐藏底层网络的细节。 3)网络

层:处理来自传输层的报文发送请求;处理入境数据报;处理报文。4)网络接口层:包括用于物理连接、传输的所有功能。 为何分层:目的是把各种特定的功能分离开来,使其实现对其他层次来说是可见的。分层结构使各个层次的设计和测试相对独立。各层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各层不必理会其他的服务是如何实现的,因此,层1实现方式的改变将不会影响层2。 协议分层的原则:保证通信双方收到的内容和发出的内容完全一致。每层都建立在它的下层之上,下层向上层提供透明服务,上层调用下层服务,并屏蔽下层工作过程。 七层,五层,四层: 七层结构的: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四层: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五层: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传播学教程备考整理知识点

+编码与译码(Encoding & Decoding):编码位于传播者一端,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 +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指的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那种信息或意义。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创始人:20世纪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H. 米德 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象征行为的研究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1、群体暗示(group suggestion) ?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中的暗示更接近催 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 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 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2、群体感染(group contagion)?群体感染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 ? ?(二)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群体模仿

?模仿可分为两类:无意识模仿、有意识模仿。 ?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反射的模仿。 2.“匿名性”(Anonymity)?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 自我控制能力。 ? ? ?(三)集合行为的“信息流”: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 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 或功能减弱的时期。 ? ?(四)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 1.环境监视(surveillance)——向受众提供新闻。? 2.社会协调(correlation)——对周围环境信息的选择和解释。 ? 3.社会遗产传承(transimitters of culture)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完整版)生物化学最核心的知识点总结

生物化学最核心的知识点总结 1)竞争性抑制: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结构相似,共同竞争酶的活性中心。抑制作用大小与抑制剂和底物的浓度比以及酶对它们的亲和力有关。此类抑制作用最大速度Vmax不变,表观Km值升高。 2)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底物结构不相似或完全不同,只与酶的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结合。不影响酶在结合抑制剂后与底物的结合。该抑制作用的强弱只与抑制剂的浓度有关。此类抑制作用最大速度Vmax下降,表观Km值不变。 3)反竞争性抑制:抑制剂只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生成的三元复合物不能解离出产物。此类抑制作用最大速度Vmax和表观Km值均下降。 2.线粒体内生成的NADPH可直接参加氧化磷酸化过程,但在胞浆中生成的NADPH不能自由透过线粒体内膜,故线粒体外NADPH所带的氢必须通过某种转运机制才能进入线粒体,然后再经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过程。这种转运机制主要有α-磷酸甘油穿梭和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两种机制。 (1)α-磷酸甘油穿梭:这种穿梭途径主要存在于脑和骨骼肌中,胞浆中的NADH在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下,使磷酸二羟丙酮还原成α-磷酸甘油,后者通过线粒体外膜,再经位于线粒体内膜近胞浆侧的磷酸甘油脱氢酶催化下氧化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和FADH2,磷酸二羟丙酮可穿出线粒体外膜至胞浆,参与下一轮穿梭,而FADH2则进入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生成2分子ATP (2)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这种穿梭途径主要存在于肝和心肌中,胞浆中的NADH在苹果酸脱氢酶催化下,使草酰乙酸还原为苹果酸,后者通过线粒体外膜上的α-酮戊二酸转运蛋白进入线粒体,又在线粒体内苹果酸脱氢酶的作用下重新生成草酰乙酸和 NADH。NADH进入NADH氧化呼吸链,生成3分子ATP。 可见,在不同组织,通过不同穿梭机制,胞浆中的NADH进入线粒体的过程不一样,参与氧化呼吸链的途径不一样,生成的ATP数目不一样。 3. 1)作为酶活性中心的催化基团参加反应; 2)作为连接酶与底物的桥梁,便于酶对底物起作用; 3)为稳定酶的空间构象所必需; 4)中和阴离子,降低反应的静电斥力。 4.肽链延长在核蛋白体上连续性循环。(1)进位:氨基酰-tRNA进入核蛋白体A位;(2)转肽酶催化成肽;(3)转位:由EF-G转位酶催化,新生肽酰-tRNA-mRNA位移入P位,A 位空留,卸载tRNA移入E位并脱离。 成熟的真核生物mRNA的结构特点是:(1)大多数真核mRNA在5′-端以m7GpppN为分子的起始结构。这种结构称为帽子结构。帽子结构在mRNA作为模板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具有促进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加速翻译起始速度的作用,同时可以增强mRNA的稳定性;(2)在真核mRNA的3′末端,大多数有一段长短不一的多聚腺苷酸结构,通常称为多聚A尾。一般有数十个至一百几十个腺苷酸连接而成。因为在基因内没有找到它相应的序列,因此认为它是在RNA生成后才加上去的。随着mRNA存在的时间延续,这段多聚A尾巴慢慢变短。因此,目前认为这种3′-末端结构可能与mRNA从细胞核向细胞质的转位及mRNA的稳定性有关。 2.(1)TAC中有4次脱氢、2次脱羧及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2)TAC中有3个不可逆反应、3个关键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柠檬酸合酶)。(3)TAC的中

对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几点想法(精)

对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几点想法 论文关键词:课程编制因地制宜结合实践特色化课程论文摘要:当今社会教育是重重之重,而幼儿教育则其中扮演了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课程内容的选择更是关键所在。本文从“因地制宜”、“结合实践”和“开展特色化课程”三方面谈了对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几点想法。随着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发展,幼儿园课程范围不仅要在传统的课程上加强研究,还要不断地实现拓展。当前,每一所幼儿园都面临着共同的任务和实际需要,那就是开发、利用本土特有的课程资源,选择其中最适合的教育内容逐步建立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计划。因此,作为中心幼儿园,更应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计划并灵活的执行。 我认为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应该充分挖掘幼儿园和当地的课程资源,应充分的与幼儿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当前,各省各级幼儿园都在努力探索适合各自特点的课程研究,乡村幼儿园更可以借助并发挥农村的特点和结合孩子爱玩的天性来推进课程的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因此,各园都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园幼儿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开发、利用本土特有的课程资源,选择其中最适合的教育内容逐步建立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应充分的与幼儿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尝试多渠道、多方位的开发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多纬度、多角度的对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进行整理,并依托于多个课程文本,在实施的过程随机灵活变动,逐渐建构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这就是一个课程园本化的过程。为了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使幼儿园课程内容进一步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使幼儿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增强对家乡社会与自然的感知与了解,我们可把研究的中心任务,努力挖掘并优化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把它们的潜在价值整合到课程建设中,逐步建构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当然,所有这些探索,都应该在遵循科学性的基础上突出特色。由如张雪门老师所讲到的,课程安排的两个标准:1、须合于孩子所需要的;2、须合于孩子所必要的。两个原则:1、要在现在的孩子自己的环境里搜集材料,以改进儿童的态度习惯。2、个人方面能得自由发展其个性,幼儿园全方面得以完成共同合作的生活。一、因地制宜,将幼儿园课程本地化 虽然,幼儿园的课程在不断更新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在应用时是一尘不变的,要根据自己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应用。余姚——是一个历史文化古镇,地处浙东,位于东海之滨,是江南地区著名的鱼米之乡。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本地自然资源丰富、人文景观闻名遐迩。周边区都有许多小镇小乡,随着季节的变换,各种农产品、土特产相继上市,我们可以尝试着对各种资源和幼儿的兴趣进行选择和挖掘,形成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这些也是幼儿喜欢的,正符合了张雪门老师所写到的幼儿园课程应是孩子感兴趣的,这样孩子才会看一样喜欢一样,喜欢一样便学一样,才会去探索。使得孩子们的兴趣、话题也随之产生。因此,我们首先做的是立足于本土特色开发、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适宜的课程资源。如:夏季是杨梅上市,我们组织各班开展有关“杨梅”的主题活动:小班幼儿摸摸、看看、闻闻、说说、吃吃,发展孩子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的能力和积极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中班开设以杨梅的系列区

计算机网络重要知识点

计算机网络重要知识点 目录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 (2) 第二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3) 第三章局域网技术 (5) 第四章常用网络设备 (8) 第五章TCP/IP协议族 (10) 第六章虚拟局域网 (16) 第七章路由器 (17) 第八章传输层协议 (19) 第九章应用层协议及软件 (20)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 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网络是指在网络协议控制下,利用某种传输介质和通信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计算机、通信设备及终端等相互联接在一起,以达到相互通信和资源共享(如硬盘、打印机等)目的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系统通常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个部分组成。通信子网包含传输介质、通信设备等,主要承担网络数据的传输、转接以及变换等工作;而资源子网则负责数据处理业务,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资源和网络服务。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网络的覆盖范围分: (1)局域计算机网(LAN,Local Area Network)通常简称为局域网,联网的计算机分布在一个较小的地域范围内(约10m 至十几公里)内,它能进行高速的数据通信。局域网在企业办公自动化、企业管理、工业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面得到广泛的使用。 (2)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指联网的计算机之间最远通信距离约几十公里内的网络,例如在一个城市范围内建立起来的计算机网络。 (3)广域网在地理上可以跨越很大的距离,连网的计算机之间的距离一般在几十公里以上,跨省、跨国甚至跨洲,网络之间也可通过特定方式进行互联,实现了局域资源共享与广域资源的共享相结合,形成了地域广大的远程处理和局域处理相结合的网际网系统。 按信息交换方式分类: (1)电路交换网:如电话网; (2)报文交换网:如电报网; (3)分组交换网:如X.25网; (4)混合交换网:是指同时采用电路和分组交换的网络,如帧中继网; (5)信元交换网:如A TM 网。 3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总线型、星型、环型、网状等。注意每种拓扑结构的特点 4、计算机网络的工作模式 (1)对等式网络 在对等网络中,所有的计算机地位平等,没有从属关系,也没有专用的服务器和客户机。网络中的资源是分散在每台计算机上,因此,每台计算机既作为客户机又可作为服务器来工作,每个用户都可管理自己机器上的资源。它可满足一般数据传输的需要,所以一些小型单位在计算机数量较少时可选用“对等网”结构。 (2)客户机/服务器 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的结构,对资源等的管理集中在运行网络操作系统(NOS)服务器软件的计算机(服务器)上,服务器还可以认证用户名和密码信息,确保只有授权的用户才能登录并访问网络资源。此外,服务器可为客户机提供各种应用服务,如多媒体教学系统、ERP、CRM 等。 (3)专用服务器结构 专用服务器结构由若干台微机工作站与一台或多台专门的服务器,通过一定的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共享存储设备。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符号 /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 (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 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及趋同心理、集合行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 /拟态环境极权主义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 /民主参及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 及“容器人” 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 理论传播权 /知晓权 /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个人影响》 /《创新及普及》 :多级传播“有限效果” 理论“说服性传播” 研究 (耶鲁研究“休眠效果” /“ 一面提示” 及“两面提示” /“ 免疫效果” /“ 警钟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及满足” 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及诞生杜威 /库利 /帕克 /米德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卢因 /霍夫兰施拉姆香农 /维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 第一章 ★及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 (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 (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及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及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