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过程 2

1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过程 2

1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过程 2
1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过程 2

1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过程2000字

世界经济是世界上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联系、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态势。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彼此消长。

在二战至今,从总体上看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由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向多极化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在此期间发生了三次重大演变:45年二战结束-60年代末期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20世纪70-80年代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大区域经济组织竞争加剧。总之,在战后短短的50多年中,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每一次演变都给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5年二战结束-60年代末期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原因是战争使西欧各国遭到严重削弱,美国远离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在战争中通过贷款、出卖武器等,获取了大量财富。战后,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美国资产阶级还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黄金储备也最丰富。在战后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美国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此外,美国还倡导和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势力,不断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日本等进行渗透,企图控制这些国家。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使西欧、日本等国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还凭借其经济势力,大肆推行强权主义政策,使整个世界动荡不安,难以稳定。 20世纪70-80年代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原因是经过短暂的恢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发展新兴产业。日本和欧洲共同体同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崛起,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崛起,严重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使美国即使在美苏争霸中也一度处于守势。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冲击了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使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大区域经济组织竞争加剧。原因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又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为维护自身利益,增强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出现。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加深,联系日益紧密,跨国公司控制着世界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经济领域的重要特征。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遭受巨大损失,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出现,都是世界经济新变化的有力证据。经济全球化它一方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另一方面也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过程对当今世界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当今世界经济的运行主体主要包括主权国家和非主权国家,两种社会制度、多种类型国家共存于世界经济体系当中,相互依存、相互竞争,推动世界经发展,但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2跨国公司成为了全球范围内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合理配置资源的一种有效的运作方式,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而国际金融是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3世界贸易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冷战后,世界贸易的增速之快、规模之大,大大超过了历史是如何一个时期。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渴望能够有一个维护国际和平的机构,于是,联合国这个为维护国际和平源泉而建立的国际组织就应运而生一直延续至今,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到重要作用5二战后形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直至今屹立不倒。

当今世界格局朝着全球化和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二战对当今世界的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积极分析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2当今世界经济的特点1800多

当代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相互连接形成的一种既有联系又有矛盾的经济体系。整体而言,世界各国经济是充满合作与竞争,同时又共同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

就当代世界的特点,学习与自我了解相结合,我们可知道当今世界的经济有如下特点:(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2)区域集团化趋势迅速加强 (3)市场解决体质在全球范围内运行(4)新科技革命产生了深渊的影响。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经济状况下,各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长处,经济实力的增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以下是通过学习与了解,对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特点所作的分析。

科学技术的创新,综合国力的增强,当代世界经济逐步形成其自由的特点,在这些特点中,既存在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因素条件,也有一些弊端,关键是我们该怎么趋利避害,把当今世界经济特点中有利的部分为我们所用,这就要充分了解当今世界的经济特点。

1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阶段,以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国际化为特征,突出表现为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加速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影响加深,联动性增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高速融合。因此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贸易、金融、投资的全球化。从根本上讲,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国际分工发展的产物,因而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在哲学层面上讲,经济全球化是有客观性的。然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性则表现在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各国资源有效利用,优化配置的同时,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使得经济全球化的缺点也表露无遗。对我国而言,怎么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趋利避害,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我们应该首要思考的问题。

2区域集团化。在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的同时,区域集团化也在不断加强。区域集团化也被我们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顾名思义,就是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基础上,为了促使商品、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在一定区域内更加自由的流动和有效配置,相互之间采取比对区域外国家更为优惠、开放、自由的政策,并在机制上形成联合体以至国家集团。区域集团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按水平高低可分为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两种不同趋势,两者并行不悖。

3、市场解决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1)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国家主要发展计划经济。2)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是“两手结合。”“看不见的

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看得见的手”体现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存在滞后和失灵3)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资源配置方式,是迄今为止人类经济发展的最成熟、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4、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的影响。新技术革命即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主要标志是原子能、计算机及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基础是现代物理学及其各种新技术。其范围之广、成果之大、影响之深远,大大超过了前两次革命。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倡发展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和消费基础上的经济。知识是生产的第一要素。智力资源的重要性。少数发达国家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对于当代世界经济的特点,我们要正确积极的认识:

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我们不能躲避它的到来,只管风雨兼程,发挥其积极的一面,抑制其消极的一面,最终使全球经济向着合理公平的方向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变的更加幸福和谐

2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核心积极推动‘10+3’合作,积极发展与亚洲其他地区的合作以及跨洲合作市场作为一种生存要素。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整合本国市场,争取我国应有的区域合作利益。

3我国积极发展市场经济,我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离不开应对反倾销的过程。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解决可谓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构建以政府为核心,企业层面、行业层面与政府层面三位一体的应对体系。在进行金融改革时要顶住外界的压力,按照既定计划有序推进改革进程。

4努力发展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要加大科技技术投入,培养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知识性创新性人才,实行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我们应当正确的分析当代世界的经济特点,采取辩证的态度,积极的找寻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3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从战后确立“雅尔塔体系”,到冷战时期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两极格局,再到如今多极格局的形成的过程。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也呈现出这个时代所有的特点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当今世界政治的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潮流。

1、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机遇和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机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够共享市场、资源、技术、资金、劳动力等等。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和地区在经济联系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有利于和平与发展。

2、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1战、2战都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冷战后也有两大军事集团。冷战后全球范围内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局面短期不会形成。

3、反对和制止战争的力量在不断增强。世界和平力量不断发展壮大。通过谈判、对话和平解决争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一超四强”:相互制衡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曲折性。美国对单极化的追求。冷战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失去了原有的制衡,积极追求单极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盛行,如:“邪恶轴心”、“无赖国家”、“失败国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

2、必然性。美国以外的各种政治力量追求多极化。⑴美与欧、日在控制与反控制上的斗争。欧、日追求多极化,其摆脱美国控制的独立意识、离心倾向增强。如:欧洲独立防务、伊拉克战争问题。日本多次明确表示:不接受未来世界是美国领导下的单极世界;应该是美、欧、日三极世界。⑵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多极化是政治多极化的基础。发展不平衡是客观规律(3)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新的分化和组合。欧洲的“联合”;欧与亚(特别是中)、俄接近;中俄接近。(4)国际关系民主化和世界的多样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国际关系民主化这是世界范围内民主发展趋势和潮流。包括内容:各国的事情各国自己解决,反对如何其它国家和外部势力的干涉;国际上的事情,大家平等协商解决。江泽民提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文明等等都是多样的。

5)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的发展,我们应当正确的分析世界政治发展趋势。

一世界多极化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世界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一超多强”的现状以及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单极与多极的较量将是长期曲折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符合时代潮流,体现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发展要在和平环境下才能顺利实现,和平也离不开发展,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和平力量才能不断壮大,才能避免世界大战。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论断,科学地概括了当前时代的特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新时期外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迄今为止,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许多严峻的挑战,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着诸多问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新干涉主义盛行,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对外战略更具攻击;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四要知道美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有其强大的原因,我们要像19世纪少数祖先那样理智,“师夷长技以制夷”,可惜当时有这种看法的中国人实在是太少了,大多数人还沉浸在醉生梦死的大国梦中。如今的世界虽然局部动荡,但整体和平,所以我们要要利用这个时机,大力发展,以求再创我华夏盛世伟业。

综上所述,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国际局势整体稳定。然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导致国际形势动荡不安,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当今世界的一些问题。

4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2022)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是我们了解现实世界的一个依据。世界经济格局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世界经济中各种力量对比的总体情况。世界经济中各种力量对比态势及其走向是一定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基础条件。

战后世界政治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

I冷战时期。(45‖战结束-91年)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称为雅尔塔格局或两极格局。

(一)两极格局建立。(45‖战结束-50年代中期)

1三个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国苏、美、英出于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等问题,主要通过三个会议确立了战后世界政治的基本蓝图。雅尔塔体制的实质:大国按实力对比划分势力范围。战胜国根据实力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划分势力范围、瓜分战争“红利”。

2美国挑起冷战。原因是争夺东欧、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偏见、社会主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首先舆论、理论准备,然后“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的冷战的开始。之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形成。两极格局的特点:以美苏为中心,两大军事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集中表现在:1)政治上表现为两面旗帜的斗争。反共、反苏——和平、民主。2)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巴统”——“经互会”。3)军事上表现为全面“冷战”和局部战争。欧洲“冷战”;亚洲局部“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4)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

(二)两极格局动荡、分化和改组时期。(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期)两级格局阵营内部发生变化,1社会主义阵营走向分裂,中苏关系破裂。2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苏、美从各自目的出发,有所缓和,达成部分禁核,防扩散等协议。但存在局部危机、热战与和平解决相互交错。3、第三世界的崛起。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到60年代末期,有104国家获得独立。例如亚非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

(三)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转变时期。(70初-80末)

1美苏激烈争霸,原因是美国综合国力相对下降,不得不战略收缩。苏联综合国力上升,结果苏联趁美国实力下降、战略收缩,战略进攻。

2多极化形成和发展。除了美苏外,其它各种政治力量竞相发展。西欧走向联合自强,经济、政治一体化发展。日本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力量,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四)两极格局的瓦解。(89春-91底)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剧变,1990年两德统一,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终结。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两极格局的特点。第一、政治上两大政治力量(两种社会制度)对立。第二、军事上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第三、两种类型的经济并行发展、交往很少。第四、两大阵营内部都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第五、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II冷战后时期(91年12月-今天)

主要表现为:“一超四强”。“一超”:美国:唯一超级大国;综合国力最强。“四强”:

欧盟,日本,俄国和中国。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对当今的世界政治和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应当吸取经验,不断的发展壮大经济和政治。

1重视经济安全建设。苏联解体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冷战后随着国际形势的日趋缓和,越来越多的国家从美苏和日德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认识到,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将不再以军事力量的竞争为主,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将不断上升并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2利用经济手段解决国际政治问题。在国际竞争和交流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经济纠纷往往成为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的重要内容。同时,国家间政治上的分歧和冲突也将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来解决。在经济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近年来与中国的经贸往来有很大发展。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同化我国的政治制度的目的。

3强调军事威胁,控制战争规模。冷战结束后,国际上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消失,而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军事大国。从军事实力上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与之抗衡。因此暴

发大规模的战争可能性很小,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其主要的任务。4经济外交成外交工作的主要内容。冷战结束后,国家利益的地位上升,集团利益的地位下降。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态势。无论是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可能拥有本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一切资源和条件,而孤立于经济全球化之外。因此,许多国家政府把发展对外经济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动力。

5经济的发展是世界和平保障。发展是战后乃至更长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因素。战后世界经济的空前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未来国际社会中的单极和多极之争仍将继续,世界各种力量必须要经过长期的消长、分化和组合的过程,才能重新确立新的稳定的世界格局。

5二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演变180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具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实质,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集中体现在美国的全球称霸战略中。冷战年代美国全球战略的核心内容是遏制苏联和所谓共产主义的全球扩张。其中,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越南战争的失败为转折点。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首要目标是称霸世界。美国全球战略从开始酝酿到正式形成,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支离破碎到系统完整、从军事战略到全球战略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分为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阶段、调整阶段、新发展阶段、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新发展四个阶段。

1、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阶段,时间为战后初期至60年代末。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全球战略的确立时期,主要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杜鲁门主义”实质上就是战后初期美国公开反共,企图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

2、美国全球战略调整阶段,时间为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这一时期,美国政府被迫对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大肆推行缓和战略,具体表现在尼克松主义和卡特的“世界秩序战略”。

3、美国全球战略新发展阶段时间为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美国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扩张时期。里根在他的第二任期内企图凭借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用太空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用美国式的“民主”、“自由”征服世界,重新确立美国在全球的独霸地位。乔治·沃克·布什继任总统,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

4、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新发展。克林顿政府构建美国主导下的世界新秩序;调整地区战略部署,不惜用武力维护美国的战略利益;政治上扩大西方民主、普及西方价值观。1990年3月,布什向国会提交了他上台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该报告提出,美国对苏联要大胆地“超越”战后长期奉行的“遏制战略”。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始于小布什政府第二任时期,但作为新总统的奥巴马则是主张全面和逐步调整美国全球战略的代表人物。1、在“变革外交”主导下,奥巴马政府在传统的对外安全战略重点上“求新求变”,以摆脱布什政府因单边主义和军事反恐导致的美在海外战略困境。。奥巴马重新规划了美海外军事部署,不再将伊斯兰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作为战略打击的重点目标,而是争取与全球穆斯林和解,改善美在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民众中的地位和形象。2在“巧实力”理念的带动下,奥巴马软化了美在“失败国家”、“流氓国家”和“潜在对手国家”问题上的对抗立场,从布什时期以压促变为主的策略,转向了

在全面对话、加强接触、谋求妥协、软硬兼施基础上实现美战略目标的新策略。奥巴马政府宣布与古巴进行外交对话,与苏丹政府代表进行接触,派遣高级官员访问缅甸;对朝鲜实行“人质外交”,不拒绝“双边接触”等都体现了这一点。3、奥巴马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中成功连任,会在接下来的四年中继续将其执政理念运行到美国的各个角落。美国总统奥巴马21日将发表第二任期就职演说,演说内容可能聚焦精神层面而非内政议题。奥巴马能否以掷地有声的言辞提振民众的精神和士气,让就职演说突出于历史洪流之上,备受外界瞩目。

二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经济的演变,对当今的世界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首先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思想与决策不断进行着调整,但是在发展变化的同时,其内在连续性也十分明显,那就是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从未改变,谋求主导性优势的战略一以贯之。霸权战略并非美国所独有,但战后美国的霸权战略与历史上列强争夺或征服世界的模式相比,具有三个方面的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美国特色。联盟战略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处于关键地位。美国竭力赋予其霸权以某种道义的或国际法意义上的合法性,同时注意将霸权目标与国家的实力统一起来。文化战略是美国霸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应对一些全球性问题和热点问题上,奥巴马政府也是举步维艰。美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强调了美国的一国利益,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推卸责任、行动乏力,在应对反美的极端主义思潮和行为上则十分被动、黔驴技穷。美国和伊朗、朝鲜在核问题上的矛盾不仅依然如故,而且还面临问题更加深化和复杂化的挑战。美国在阿以冲突与巴以和谈问题上难以推进,在打击海盗方面也没有实质性进展。

3 当今世界面临“三大风险”:美国“财政悬崖”、欧债危机和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减速。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情况要好一些。但是,世界经济早已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重要部分遇到麻烦都会传染全球。

在各种困难面前,新兴经济体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并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积极分析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6改革开放后我国国际战略思想发展

下面是我国领导集体的主要的国际战略思想:

一、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1时代观: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邓小平说:“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与问题,一个南北问题。还有其他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

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2、外交定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明确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极中的一极。确定在世界中的坐标。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3外交目标:外交总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国际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经济目标是对外开放加强经济交往。4外交政策和策略。不与大国结盟和建立战略关系、探索新时期解决国内外争端的新途径、以国家利益而不是以意识形态来决定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建立国际新秩序。

二、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1、谋求世界的持久和平,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2、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中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3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求同存异共同繁荣。

4、以新安全观营造稳定可靠的国际和平。从内容上看,它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环境、文化、社会等。从范围看,它包括国际安全和国内安全。国际安全包括世界性和地区性的安全;国内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新安全观的核心: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三、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国际战略思想。要坚持和平发展、以人为本,树立负责人大国的形象。胡锦涛坚持国内建立和谐社会,国外建立和谐世界。十八大报告当中指出,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1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2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3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中国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4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我国领导集体的战略思想对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邓小平对世界形势和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是他提出中国外交战略的前提。在对世界发展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他阐明了中国在当前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同时又针对中国面临的不同国际问题,适时提出一系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策略原则。我国20多年对外关系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国家安全环境的改善,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无比正确。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仍然是中国在新的世纪正确判断国际局势发展,谋划国际战略,制定对外政策,开展积极外交活动的锐利思想武器。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在于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践,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创新。

3胡主席的五个战略思想,已经构建成新学说、新观点、新战略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奠定了在党的主义、思想和理论上的重要地位,是当代共产党人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的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信仰方向。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我们走进新时代的新精神,是我们改革和发展的新力量。、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新使命和党在新时期执政的新特色。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国际战略思想历经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变化,提出并强化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判断,指出了多极化发展的世界趋势和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现实,稳步推进了对外开放战略,不断完善全方位布局的外交思想,并日益融入国际社会。

1 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演变

复习提纲一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演变 【知识整合】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战胜的协约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2、组成:(1)凡尔赛体系:由《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构成,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2)华盛顿体系:《九国公约》等,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维系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控) 4、性质:这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的体系。 5、评价:这一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的世界秩序,但是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发展过程:(1)二战后期,以美英苏为主,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安排了战后国际新秩序。(2)二战结束后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3)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积极与美国争霸,组建华约,两极格局形成。(4)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2、维系工具:联合国 3、重要事件:(1)雅尔塔会议(2)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成立)(3)日本崛起、欧洲走向联合(4)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苏军入侵阿富汗 4、实质:美国、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5、影响:(1)美苏争霸,世界局势长期动荡;(2)两大集团力量均衡防止了新的大战爆发;(3)苏联经济负担加重,逐渐走向衰亡;(4)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负债国。 三、“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和世界多极化趋势 1、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终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 2、表现:“一超多强”。 3、主流:和平与发展 4、趋势: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5、主要事件:(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科索沃战争 6、影响:(1)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纠纷时有发生,美国霸权主义利用这些矛盾,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2)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知识清单】 1、巴黎和会 年,巴黎和会召开,会议被、、三国操纵,会议上签订了《》,极大地削弱了德国力量,条约中的一条规定 充分体现了这次会议的性质是。这次会议形成了,会议的作用是。

历史教案-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历史教案-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一、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 技革命成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⒈兴起的标志以_____、_____、______的应用为代 表,还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高新技术。 ⒉兴起的条件及原因⑴由于____出现重大突破;⑵一定的___、 ___基础的形成;⑶由于_____的需要,特别是________ ______的结果。 如在原子能利用方面,_____在___ [时间]提出质能转换式, 在______的推动下,从理论转变为应用。 ⑴科技转化为______的速度加快。 ——第三次科技革命___的特点。 ⑵___和___密切结合。 ⑶科学技术各领域相互____, 出现两种趋势⒊特点①学科越来越 __,分工越来越__。 ②科学研究朝着____方向发展。 ⒋影响⑴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______的发展。 ⑵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______和______的变化。

西方发达国家积极进行产业结构 调整,第一、二产业比重___,第三产业比重___;政府加大了 对科技的___和___。 部分亚洲国家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______的 机遇,积极发展本国工业。 ⑶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______的调整。 _____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另一方面,科 技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____。 二、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⒈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 ⑴战后至 70 年代初高速发展时期。 ①原因大力拓展______,进行___输出。 应用第__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 得到提高。 政府直接投资需要巨额资金的工业,并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 宏观管理,资本 主义发展进入________阶段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局部调整,这是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特点。 ②成果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全世界__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 70 年代初,美国实际的国内 生产总值比战后初期增加___多。

九年级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 历史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 / 九年级历史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历史给人们提供了经验,历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其他各种学科。历史不仅仅留给我们只是,同样也有教训,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历史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1课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 【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慕尼黑会议,绥靖政策的实质,战争的爆发时间,标志事件。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 2、过程与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以张伯伦政府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国家采取了牺牲他国利益,苟且偷安,姑息纵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的绥靖政策,慕尼黑会议把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德国入侵波兰,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慕尼黑会议,德国突袭波兰

【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课前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分成学习小组,发放各组的预习案。包括:二战的全面爆发;德国西进的过程。 导入 1.歌曲 (随着法西斯政权的稳定,实力的增强,对外扩张也越来越猖狂,引发二战。西方国家是否也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呢,导入新课) 一、慕尼黑阴谋 1.说说看:什么是绥靖政策?背景、目的、对象、表现、影响。 2.思考与讨论:英法为什么要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教师要及时的启发、引导。如:德国最初的侵略方向;西方国家想祸水东引;一战后,战争的残酷性使西方国家经济军事地位却受到巨大的削弱,致使英法集团的一部分人不敢同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只要有妥协的希望,就坚持妥协。) 3.说一说:绥靖政策的表现。 慕尼黑阴谋:背景、参与国、内容、影响。 二、德国进攻波兰和战争的爆发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中考强化复习(六) 二战后的世界经济(一)、课时内容《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结合中考历史1+n) 1、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成立时间是性质是前身是,成立时间是 成立的原因是 成立后的措施有 成立的意义是 地位是 2、日本战后二十年成为仅次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80年代日本在经济上实行政治上 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是1、 2、 (二)、基础巩固: 1、二战后,美国5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 2、70、8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 3、70年代,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4、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原因? 5、美国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6、二战后西欧经济为什么能够获得迅速发展? 7、“欧盟”的前身是什么组织?欧盟建立的意义是什么? 8、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概况怎样?主要原因有哪些? 9、二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10、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 11、当今的世界主题(发展趋势)是什么? 1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13、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三)中考直击 2012年中考《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54.下表有关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主要的共同原因是() 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统计表 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日本美国 6.7% 5.6% 5.3% 2.9% 9.6% 3.5%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C.安定的国际环境D.各国原有经济基础好55.李琳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一个声音说话”“一体化程度最高”“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等文字,他查找的国际组织应是A.欧洲联盟B.世贸组织C.联合国D.亚太经合组织60.始干2009年,发展至今的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加探,全球经济越来越多的面临来自欧洲的债务压力。中国经济也不能独善其身,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说明 A.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B.中国经济依附于欧洲经济 C.欧亚经济优势消失D.欧洲仍然是世界经济中心 2013年中考《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39.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A.高通胀和高失业 B.军事化和城镇化 C.高速度和低失业率 D.信息化和全球化 (3)20世纪50-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持续繁荣,尤其是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3分) 【全球经济成为一体】 材料三今天,我们一起享受着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欧洲人用着韩国制造的手机,日本人喝着美国生产的可口可乐,中国人开着日本品牌的汽车……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4)根据材料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1分)及促进这种趋势的因素。(3分)为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这一趋势,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1分)2014年中考《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39.定居北京的加拿大女孩琳达,早晨起床后,打开韩国制造的电视机收看早间新闻,一边吃着美国产的面包,一边喝着巴西产的咖啡。然后开一辆由世界最大经济体成员国所产的汽车,去一中加合资企业上班。这反映了世界发展的哪一趋势?A思想自由化B政治民主化C经济全球化D文化多元化 2015年中考《二战后的世界经济》 37、李林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一个声音说话”“一体化程度最高”“使用统一的货币”等文字,他查到的国际组织应是A、欧洲联盟B、世贸组织C、联合国D、亚太经合组织 38、随着苏联解体、两极解体终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这是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以来世界格局的第三次变化,导致每次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大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B、经济发展不平衡 C、大国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D、地区冲突激烈 39、肯尼迪说:“通过援外这种方法,美国保持着对全世界的影响和控制地位。”二战后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援助策略是 A、“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40、“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大海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一条船上。”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导致世界经济走向衰退 B、解决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 C、当今世界经济联系密切,各国经贸往来频繁 D、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各地区有巨大影响 (四)、泰安市中考分析与展望 1、二战后的西欧崛起(2009、2010、2011、) ①、2009:“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将紧紧的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1993年,欧洲初步实现这一预言而建立的“高一级整体” ②、2010:当地大多数国家的居民拥有统一的护照、使用统一的货币。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③、2011:“欧元”“统一护照”“目前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等信息,判断与其相关的组织 ④、2012:“一个声音说话”“一体化程度最高”“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该组织是 ⑤、2013:欧洲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备战2016】⑴二战后,西欧崛起原因 ⑵二战后,西欧哪一国家发展最快 ⑶最大的经济体 ⑷欧元 ⑸欧洲共同体-----1993欧盟 ⑹1993年,欧洲初步实现这一预言而建立“高一级整体” ⑺当地大多数国家的居民拥有统一的护照、使用统一的货币。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

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 近代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战略格局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多极均势格局(1648-1815) 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1608)和“天主教联盟”(1609)。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1619)在位企图在捷克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1618年5月23日 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整场战争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捷克阶段(1618年至1624年)、丹麦阶段(1625年-1629年)、瑞典阶段(1630年-1635年)及全欧混战阶段(1636年-1648年)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战败。

参战各国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止,共达三十年之久。三十年战争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缔结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合约主要内容 ●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继续有 效 ●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 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 ●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其中归正宗加 尔文教派获帝国承认为合法宗教 ●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唯不得对皇帝及皇室宣 战 ●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家 ●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奥地利领地被迫割与法国瑞典和部分帝国 内的新教诸 ●法国得到洛林内梅林、图尔、凡尔登等3个主教区和除斯特拉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第22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 的演变 “美元帝国”——战后资本主义 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识之士主张建立有效的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3)美国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2.形成 (1)确立:1945年,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2)特征: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各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 3.意义 (1)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 (2)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30年中,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核心的货币,大多数国际贸易和金融都以美元结算和支付,汇率的标定也是以美元为基准。在这一阶段,世界经济出现繁荣,工业国开始减少贸易壁垒,它们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欧洲和亚洲的经济从废墟中恢复,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 ——洪千帆、林忠凡《外汇知识与交易技巧》

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1.原因 (1)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也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加深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们认识到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2)美国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以有利于其商品输出。 2.建立: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3.宗旨: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4.职能:是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起了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5.影响: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素材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雅尔塔体系确立于二战后初期,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于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它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它是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局部地区则发动“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 4.苏东剧变仅仅说明的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5.“独联体”是由苏联解体后大多数共和国组成的、多边合作的独立国家联合体,是一种国家之间非常松散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 6.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直接因素是两极格局的瓦解。 7.多极化出现于两极格局形成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解体后,多极化的格局并未形成,而是处于向多极化演进的过程中,目前则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8.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趋于平衡,势均力敌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格局(或称世界格局);而国际局势则是一种政治形势,国际间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导致国际局势的恶化,但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 9.二战以来的美日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战后初期,日本从属于美国;1948年后为伙伴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既有联盟又有摩擦。 1

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过程,表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过程,表格 篇一: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格及史实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 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

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 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结束: 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3.列举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作打击法西斯的史 实 (1)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2)美英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 (3)苏、美、英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 (4)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 篇二: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格及史实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 战争起因·世界大战前奏·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世界大战的结局、影响和特点。 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其结果以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所挑起的,经过多次局部战争逐渐演变而导致全面战争。 战争起因 德、日、意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所确立的法西斯政权及其侵略扩张,是这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法西斯政权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确立了凡尔赛 战败的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给予的严厉惩罚和约束。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获得英、法许诺的领土而不满,另一个战胜国日本扩张要求日益强烈。由于德、日、意等国的实力很快得到恢复和加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为英、法、美等国的对手。随着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帝国主义制度的各种基本矛盾重新尖锐化并愈演愈烈,以致发展到诉诸战争。20世纪20、30年代,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相继兴起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法西斯主义势力和运动。1922-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国际秩序,从而形成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战争策源地形成德国从1933年起加速扩展军事工业。1934年秘密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其军队的限额。1935年正式重建空军,实施义务兵役制,秘密颁布《国家防御法》。1936年3月7日,德国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凡尔赛和约》的有关规定,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早在1935年秋德国国防军即已开始制订代号为红色的对法作战计划、入侵奥地利的奥托方案和进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纳粹德国成为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欧洲战争策源地。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意大利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组成部分。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确定武力侵占中国,进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岛、中亚细亚和小亚细亚以至欧洲的侵略扩张总纲领。从1931年起,日本对中国发动并逐步扩大局部性侵略战争。1936年制订向太平洋地区及西伯利亚的扩张目标和对美、苏、中、英等国作战的具体方针。日本成为挑起世界战争的远东战争策源地。 3个法西斯国家在对外扩张和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结成侵略集团。1936年11月25日,德、日两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6日意大利参加该协定。 世界大战前奏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多次发动局部战争。日本首先在亚洲燃起战火,揭开世界战争的序幕。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翌年3月建立“满洲国”傀儡政权。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地演变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彼此消长。 在二战至今不到六十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格局却发生了三次重大演变: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总之,在战后短短的50多年中,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每一次演变都给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第一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战后初期至70年代) 1原因:战使西欧各国遭到严重削弱,美国远离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在战争中通过贷款、出卖武器、后勤物资等,获取了大量财富。战后,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美国资产阶级还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2表现: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黄金储备也最丰富。在战后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美国将美元

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此外,美国还倡导和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影响: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势力,不断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日本等进行渗透,企图控制这些国家。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使西欧、日本等国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还凭借其经济势力,大肆推行强权主义政策,使整个世界动荡不安,难以稳定。 二、第二次: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演变(70年代前期至80年代后期) 1原因:经过短暂的恢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各国政府还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大力发展本国经济。1973年,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危机结束以后,又进入“滞涨”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 2表现:日本和欧洲共同体同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西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教学设计复习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节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慕尼黑会议;德吞并捷克;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奇怪的战争;德攻占丹、挪、卢、荷、比;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溃败和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不列颠之战;德军侵入巴尔干;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思想教育目标: ①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 ②二战初,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思考题培养学生用马克思

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慕尼黑阴谋,法国的溃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难点:二战初期性质的复杂性。 (三)教学时数:4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谈话法,投影,录像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德、意、日三国勾结,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导入新课]由于德、意、日三国勾结,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加速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终于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讲授新课] 一、慕尼黑会议(板) (挂93页图)1936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将军队开进菜茵非武装地区。希特勒出兵吞并了奥地利,这两次行动都是违反巴黎和约的规定的,但都没有得到英、法的抵制和制裁,这使希特勒的野心越来越大,他的下一个目标,便对准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西北部的苏台德区居民大部分是德意志人,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时空坐标】 【主干知识】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必修二第六单元、第八单元)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及评价 (1)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经济宏观调控,20世纪50—60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采取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②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③第三产业得到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 ④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2)评价: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对生产力仍有很大的容纳度,还处于上升发展时期。 3.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必修二第七单元)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二第八单元)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内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3)特征: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4)影响 ①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2.关贸总协定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附解析

易混易错点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错因归纳: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掌握不准确。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 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 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1945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 4.(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整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整理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美国国内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2、影响: ⑴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 ⑵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①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②激化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的矛盾 二、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经过 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⑴原因:①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 B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其民族复仇情 绪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严重,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的强权政府 ③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获得人民、军队、资产阶级广泛的支持。 ⑵建立: ①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②影响: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的道路。标志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⑴原因:①历史原因A缺乏民主传统,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建立强权政治。 B不满华盛顿体系对其的压制 ②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沉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国内市场狭小,资源极度贫乏)阶级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 ③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军部法西斯分子发动了侵略,制造了一连串暗杀事件、加强了左右政局的能力。 ⑵建立:①时间:1936年。 ②标志: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受军部控制) ③影响:推行对外扩张、对内独裁的政策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 3、对比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有何异同? ⑴相同点: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 都有军事封建性的历史传统; 都对内独裁对外扩张,都有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⑵不同点: 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的领袖——希特勒,通过国会大选的方式夺取政权。日本既没有法西斯政党、也没有突出的领袖,而是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天皇的支持下控制政权。三、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⒈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⑴原因: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于1935年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埃塞俄比亚发动侵略 ⑵时间:1935年——1936年 ⑶结果: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⑷失败原因:①意强大装备先进,准备充分,训练有素,埃弱小埃塞俄比亚武器装备极其落后。抗意战争领导方面有错误 ②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影响 ⒊西班牙内战 ⑴背景:①西班牙人民阵线1936年在大选中获胜、成立共和国后,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打击法西斯势力。 ②1936年佛朗哥等反动军官发动叛乱,内战开始。 ③德意全力援助叛军,公开进行武装干涉,使原来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 ⑵时间:1936年——1939年。 ⑶各方政策和态度:①英、法等——“不干涉政策”,②苏联、国际纵队——国际援助。 ⑷结果: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建立了以佛朗哥为首的法西斯独裁政权。 ⒌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1936年10月德意签订《德意志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1936年11月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加入,形成轴心国集团(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四、走向世界大战 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影响、历史教训 ⒈英、法、美的绥靖政策 ⑴目的:①避免战争,保住既得利益②祸水东引。(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为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同事为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实行姑息纵容的政策。) ⑵实质:自私自利,姑息养奸(利己主义) ⑶主要推行者:英、法、美 ⑷对象:德意日法西斯国家 ⑸表现:①对1931年日入侵中国,国联未真正制裁日本 ②对意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只进行有限的制裁,美推行“中立” ③对德意入侵西班牙,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推行“中立”政策 ④对德破坏《凡尔赛和约》听之任之1935年起,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又吞并苏台德区。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世界就业格局演变国际比较(简)

世界就业格局演变国际比较(简)

就业格局演变的国际比较分析 近百年来,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就业呈现出一系列规律性特征。全球劳动力市场格局的变化引发的就业岗位的国际化竞争更加激烈;成本驱动型劳动分工使得就业机会在全球重新分配;先进国家的吸入效应与落后国家的推出效应导致人才流动在国与国之间的不对称;劳动资源配置速度加快、就业形态充满不确定性;随着服务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灵活就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就业模式日趋多样化;就业职业结构转向高技能,低技能劳动者被边缘化;作为工业社会中最重要社会关系的劳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又面临新的挑战,资本权力的强化与劳工权利的被侵害和被剥夺,已成为劳资关系格局的突出特征;经济全球化拉大劳动收入差距。 (一)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与就业形态的不稳定性 1、就业方式趋于多样化 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工厂制度中的集中就业是典型的就业模式。随着服务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灵活就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就业模式日趋多样化,出现了短期就业、派遣就业、自营就业、独立就业、远程就业、兼职就业、项目合同制就业、季节性就业、家庭就业等多种就业形式。发达国家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力比重在不断上升。

发展中国家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灵活就业的方式更多地表现为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比率迅速增加。自营就业、家庭服务和微型企业等非正规部门成为巨大的“劳动力海绵”。这些非正式的、兼职的、短期的工作又称弹性工作,除了工资外没有奖金。从事这种工作的人通常没有集体谈判组织,也不享有其他工会保护措施。弹性工人没有终身工作,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必须不断流动和接受再培训以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求。 2、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就业机会在全球重新分配 经济全球化是基于分工基础上的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大整合,则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带来职场在全球的改变。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会在全球化过程中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技术和资金密集产业不断升级,这对就业机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国际跨国公司在全球性范围内寻求成本最低的生产布点运动,使得越来越多的产业源源不断地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迁移,国内工人的就业机会受到威胁。 3.信息技术革命导致就业形态充满不确定性 技术的创新与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导致企业的寿命缩短,而企业的寿命缩短加大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使就业稳定性下降。技术进步相对缩减了对劳动的需求。经济各部门中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广泛使用把大量劳动力从制造业、加工业甚至服务业中排挤出去,造成

部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测试(含答案)

部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测试(含答案) 一、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材料辨析论述题 1.读图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在不同阶段美国经济分别表现出了什么特点? 【答案】阶段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特点:美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西部南部地区繁荣阶段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特点:美国经济地位下降,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阶段三:20世纪90年代后;特点:美国经济稳定增长,进入新经济时代 【解析】 【详解】 依据图表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体来看,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年均增长率起伏变化大、经济发展呈现出周期性调整的状态。把美国经济发展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西部南部地区繁荣,原因是美国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政府加强对经济的调控,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力的发展环境;加大了对教育和科研研究的经费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涌现出了许多高新科技成果等等。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地位下降,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原因是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美国债务增加,成为最大的负债国。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经济稳定增长,进入新经济时代,原因是美国对社会经济进行了改革,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一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等。 2.探究问题。 材料一 1947年前后,美、英、法三国合并在德国的占领区,随后实行货币改革。苏联指责西方的举动破坏了德国的经济统一。1948年6月苏联主动出击,实施柏林封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态度坚决,通过空中运输援助西柏林,并对苏占区反封锁。同时美英法先是向苏联发出同一内容的照会,被苏联基本否定。接着西方三国决定把柏林争端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理由是苏联制造的紧张局势“构成了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对安理会提出的方案苏联实行了否决。但是美苏双方都没有指望通过武力解决问题,没有把事态进一步扩大。几经交涉和谈判,1949年5月12日,柏林封锁取消。1949年9月和10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分别成立,德国正式一分为二。 材料二两德统一是早就植根于两个德国的德意志人民心中的夙愿,是两个德国人民民族情感的重新融合,这种民族情感的重新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德的“新东方政策”。20世纪60年代起,西德为了寻求国家重新统一,开始推行“新东方政策”,逐步扩大与

战后国际关系史第一章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一章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时安排] 6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式、观看冷战视频。 [教学重点] 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终结原因。 [教学难点] 辩证认识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格局的发展前景。 [教学要求] 国际格局是国际关系中的核心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国际格局的定义和类型,了解战后的国际局势,理解美苏两大阵营间的矛盾与争斗,掌握导致冷战爆发的标志性事件和原因,深化对当今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认识。 第一节国际格局的定义及类型 一、国际格局的定义 国际格局是指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 按照国际法,各国际行为主体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是平等的,但由于经济、科技、军事等实力的差距,又使它们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不平等。一些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力量强大、科技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总是处于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地位,在重大国际事务中总是享有更多的决定权,被称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角或中心力量。一般而言,世界政治格局主角必须具备的条件是:首先,具有强大的实力,即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实力、文化实力等等。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军事实力是实现政治目的的主要手段;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其次,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平等地参与国际事务。一个国家在外交上不能独立自主,而是依附于大国或屈从于大国的压力,没有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地位,是不可能充当世界政治格局主角的。最后,具有制衡作用,影响全局。实力强大的行为主体在世界政治中举足轻重,但有时一些行为主体的实力并不强大,却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扮演主要角色,这主要取决于一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影响力。正确的外交政策和游刃有余的外交手段,有时能够弥补实力的不足。 国际格局既是相对稳定,又是变化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国际格局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政治的基础是经济,国际格局是由世界经济关系决定的。二是国际格局的变化还取决于在格局中充当主角的国家力量的消长极其力量对比的变化。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主角国家力量的对比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从长期看,有着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一旦主角力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