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新人教版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新人教版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新人教版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新人教版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三)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安徽“江南十校”一模)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协议确定浮动汇率,成员国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取消黄金官价:实现黄金非货币化,按照市价自由交易。该协议表明( )

A.资本主义经济已摆脱滞胀

B.凯恩斯主义的主导地位得到强化

C.原有的货币体系已经崩溃

D.资本主义各国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C[二战后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但根据“牙买加协议”的内容可知,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汇率不再固定,成员国也可以自由选择汇率制度,这说明该体系已经崩溃,故选C项;该协议是美国为摆脱滞胀采取的应对措施,而结果如何材料并没有显示,排除A项;与凯恩斯主义相对应的是各国对经济干预的加强,材料并未反映,排除B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资本主义各国在金融领域而非贸易领域的组织,排除D项。] 2.(2019·广元一模)下图是关于2015年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SDR(即特别提款权)的漫画,该漫画反映了( )

A.美国经济衰落,美元不断贬值

B.贸易壁垒打破,促进自由贸易

C.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趋向合理

D.世界货币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C[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将使“货币篮子”多元化,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基金份额和投票权由美国占主导的不合理状况,使国际货币体系逐渐趋向合理,故选C项;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美国经济衰落无关,排除A项;世贸组织的成立使贸易壁垒被打破,促进了自由贸易,排除B项;虽然人民币纳入SD R“货币篮子”,SDR货币相应扩大至美元、欧元、人民币等货币,但并不能说明世界货币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排除D项。]

3.(2019·柳州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于1945年年底向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提议召开国际贸易与就业会议,以讨论在联合国组织之下成立一个协调国际贸易的专门机构。1947年联合国贸易与就业会议正式审议和通过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没有批准该宪章,拟建的国际贸易组织最后流产了。这反映了(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完全受美国操纵

B.美国的经济霸权影响战后国际经济规则制定

C.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违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D.冷战的爆发是国际贸易组织流产的根本原因

B[二战后,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并非完全受美国操控,故A项错误;材料中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没有批准《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说明战后的经济规则仍受美国的影响,故B项正确;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有利于规范世界贸易,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信息发生在冷战之前,故D项错误。]

4.(2019·河南适应性考试)虽然国际贷款和援助大量进入,但非洲仍有33个国家被联合国核准为“全球最不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非洲统一组织框架加速搭建后,多年来严重困扰非洲发展的战乱问题部分得到有效调解,非洲的贫困率也从1996年的57.5%下降到2005年的50.4%。这说明非洲( )

A.和平发展成为时代特征

B.联合自强推动社会发展

C.区域集团改善经济秩序

D.政治合作提升国际地位

B[“非洲统一组织框架加速搭建后”“战乱问题部分得到有效调解”说明了非洲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它推动了非洲的社会发展,故选B项;题中侧重非洲贫困率下降的原因,排除A项;经济秩序是指各国经济关系以及各种经济体系与制度的总和,题干信息表明只是“困扰非洲发展的战乱问题部分得到有效调解”,排除C项;题中干信息表明政治合作推动经济发展,与“国际地位”无关,排除D项。]

5.(2019·合肥二模)下图为1961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时,英国《卫报》刊登的一幅讽刺漫画。该漫画表明( )

A.英国对于融入欧洲怀有疑虑

B.欧共体政策对英国有吸引力

C.英国摆脱了美国的经济控制

D.欧洲国家联合抵御美苏争霸

A[根据漫画可以看出,代表英国的老人不光左脚在小心翼翼地试水温,右脚更是绑着一个沉重的船锚。这说明英国事实上对于融入欧洲依旧是怀有疑虑的,故选A项;欧共体政策对英国有吸引力,但是漫画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漫画中没有体现英国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和欧洲联合抵制美苏争霸,排除C、D两项。]

6.2018年8月,美国、墨西哥达成贸易协议。相关人士表示,该协议的达成有利于美国农业进口额的降低,同时有利于墨西哥农业的发展。材料反映了( )

A.美国主导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B.墨西哥的农副产品更具竞争优势

C.北美自由贸易区推动成员国经济发展

D.新兴国家在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材料表明,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美墨达成的贸易协议有利于美国农业进口额的降低,同时有利于墨西哥农业的发展,这说明北美自由贸易区推动成员国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在推动成员国经济发展方面的影响,A、B、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7.2010年,中国、印度以及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表现都大大好于美欧发达国家。2013年,亚洲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占三分之一。美国在亚洲的直接投资远远超过西欧,亚洲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表明( )

A.亚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B.世界经济重心转移趋势明显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D.公平贸易促进亚洲经济发展

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在经济表现、贸易、吸引投资等方面明显好于美欧发达国家,世界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明显,故选B项;A项夸大了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排除;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未建立起来,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公平贸易”的内容,D项错误。]

8.(2019·石家庄一模)二战后,发达国家全球性资本过度积累,发展中国家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明显不足;同时发达国家利用垄断地位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压低初级产品的市场价格,提高工业制成品的市场价格。这反映了( )

A.发达国家对世界的控制力加强

B.国际劳动分工基本格局形成

C.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

D.发展中国家未实现民族独立

C[材料体现了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据支配地位的国际金融体系,而这正是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主要内容,故选C项;发达国家对世界的控制力加强是表象,控制力加强的原因在于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排除B项;二战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纷纷独立,排除D项。]

9.(2019·南昌一模)1999年,为防止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二十国集团成立。其中包括原八国集团,十一个新兴经济体(来自亚非美澳四大洲)以及欧盟。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举行了第一次国家领导人峰会。材料反映了( )

A.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共识B.冷战思维不复存在

C.国际经济旧秩序已崩溃D.世界多极格局形成

A[“为防止亚洲金融风暴的重演”“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说明题干中提到的国际组织是为应对危机而成立的,体现了在面对共同的国际问题时,这些组织的成员国协商一致的立场,故选A项;“不复存在” “旧秩序已崩溃”等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B、C两项;新时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排除D项。]

10.(2019·揭阳考试)据美国媒体称,今天的美国民族主义者……认定是它(全球化)掏空了美国的工业核心。不管正确与否,他们关注的是生活和生计在很多情况下也已被掏空的美国公民。于是,一股强劲的贸易保护主义潮流席卷全国,奉行全球主义的精英落荒而逃。该言论反映了美国( )

A.一直奉行自由贸易政策

B.工业的发展受到全球化的打击

C.公民大多是民族主义者

D.中下层民众是全球化的牺牲品

D[由“生活和生计在很多情况下也已被掏空”可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的中下层被动地成为了全球化的牺牲品,故选D项;通过题干可知,美国民族主义者反对全球化,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全球化是否危及了美国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题干不能表明公民大多是民族主义者,排除C项。]

11.(2019·合肥一模)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前后推出逆全球化口号,实施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一些欧美大国也采取了一系列逆全球化举措,逆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这表明全球化进程中( )

A.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受益者

B.逆全球化成为国际主流现象

C.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D.发达国家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D[发达国家在逆全球化之前,主导着全球化潮流,深受全球化之益,但是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发达国家的这种优势正明显减弱,所以特朗普推出逆全球化口号后,得到欧美大国的响应,故选D项;全球化潮流中,发达国家是主要的受益者,排除A项;逆全球化虽然被欧美大国提出,但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排除B项;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加强,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还有很长一段路程,排除C项。]

12.(2019·赣州摸底)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还从未看到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也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全球化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

B.核武器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生存

C.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

D.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日益严重

A[当今时代既有灿烂夺目的前景,也有“蘑菇云”,这说明全球化时代下,人们面临的不光是机遇,还有挑战,故选A项;题干中的“蘑菇云”是一种比喻,即灾难与危机,不是真正的核武器带来的危险,排除B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环境污染、能源危机都是“蘑菇云”的一种体现,排除C、D两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在世界推行由其倡导并控制的自由贸易和投资政策,经济全球化浪潮逐渐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加速发展。发达国家推行的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模式,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形势变化,正在进行调整和改革,不断加以完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济转轨国家,也先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缩小了经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加速了经济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东西方”由对抗走向对话,为全球经济发展与合作奠定了新的基础。

——摘编自程建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材料二世界贸易组织负责实施与管理的贸易协定和协议中,贯穿了一些基本原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比如它要求WTO成员都应被平等地给予“最惠国待遇”。不应在本国和外国的产品、服务或人员之间造成歧视,要给予它们“国民待遇”。

——薛荣久《国际贸易》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主要因素。(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阐述世界贸易组织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举措”,根据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经济全球

化浪潮逐渐形成”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两大组织方面回答;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推行的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东西方’由对抗走向对话,为全球经济发展与合作奠定了新的基础”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基本原则”,根据材料二可以得出非歧视原则,公平贸易,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关系”,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它的成立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答案:(1)举措:建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关贸总协定。

因素:市场经济体制为更多的国家接受;信息技术的发展;冷战对峙结束,国际局势趋向缓和。

(2)原则:非歧视原则;公平贸易;市场开放。

关系: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它的成立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14.(2019·佛山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国际组织或机构总部或发起国1945年10月联合国美国纽约

1957年7月国际原子能机构奥地利维也纳

1960年9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奥地利维也纳

1970年10月天然橡胶生产国联合会斯里兰卡等亚洲国家

1989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新加坡

1993年11月欧盟比利时布鲁塞尔

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瑞士日内瓦

2001月6月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北京

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北京

写明论题,历史信息相互关联,史论结合)(12分)

解析:材料中“国际组织或机构”本质上是一种区域组织,从“总部或发起国”来看,其区域性越来越强,而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表现,以此为基础可以得出结论:二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然后以区域集团化趋势为依据找到相关的史实,并说明其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案:示例:

论题: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

阐述:1967年,东南亚国家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政治、经济合作组织。东盟建立

以来,各成员国积极开展政治、经济合作,促进本地区的发展,在国际上特别是在亚洲政治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战后,欧洲的经济交流与联系进一步加强。1993年,欧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欧盟的成立,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合起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

结论:区域集团化推动区域经济政治发展,增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活力。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启示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启示 河北苏建华 所谓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结构与态势。不同的世界经济格局是由于各经济大国之间的相对经济实力、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世界市场占有情况的变化而形成的。世界经济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地中海中心时代 1. 表现:14、15世纪,地中海地区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这一地区是欧洲和亚洲交往的重要通道,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也是最早开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国家。 2. 丧失: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开展,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和荷兰开始了对外殖民扩张时代。 二、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1. 地位的确立及原因:(1)17世纪,英国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在国内的统治,促进了经济发展。(2)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殖民地。(3)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19世纪中期,英国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美、德三国的总和。(4)英国海军实力最强,有效地保障了自由贸易的顺利进行。 2. 19世纪末期以后,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原因:(1)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2)资本外输,工业资本匮乏。(3)科技成就少,垄断组织垄断程度低。(4)同时期的美德等国经济发展迅速。(5)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 三、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 1. 确立过程:(1)1894年,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2)一战期间美国经济实力大增,一战后美国逐渐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3)二战后,美国操纵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标志着美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2. 发展原因:(1)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被削弱。(2)美国具有对经济发展有利的客观环境,如市场广阔、政局稳定、远离大战战场等。(3)美国经济自我调节能力强,使美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如罗斯福新政的实行等。(4)抓住两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的契机。 3.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削弱及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20世纪70年代,美国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发展趋缓,而欧共体、日本经济发展迅速,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此基础上各种区域性组

1 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演变

复习提纲一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演变 【知识整合】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背景:一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战胜的协约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2、组成:(1)凡尔赛体系:由《凡尔赛和约》和对奥、保、匈、土的和约构成,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2)华盛顿体系:《九国公约》等,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维系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控) 4、性质:这是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的体系。 5、评价:这一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的世界秩序,但是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发展过程:(1)二战后期,以美英苏为主,召开了雅尔塔会议,安排了战后国际新秩序。(2)二战结束后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3)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积极与美国争霸,组建华约,两极格局形成。(4)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2、维系工具:联合国 3、重要事件:(1)雅尔塔会议(2)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成立)(3)日本崛起、欧洲走向联合(4)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苏军入侵阿富汗 4、实质:美国、苏联争夺世界霸权,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5、影响:(1)美苏争霸,世界局势长期动荡;(2)两大集团力量均衡防止了新的大战爆发;(3)苏联经济负担加重,逐渐走向衰亡;(4)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负债国。 三、“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和世界多极化趋势 1、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终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局势总体上由紧张走向缓和。 2、表现:“一超多强”。 3、主流:和平与发展 4、趋势: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5、主要事件:(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科索沃战争 6、影响:(1)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纠纷时有发生,美国霸权主义利用这些矛盾,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2)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知识清单】 1、巴黎和会 年,巴黎和会召开,会议被、、三国操纵,会议上签订了《》,极大地削弱了德国力量,条约中的一条规定 充分体现了这次会议的性质是。这次会议形成了,会议的作用是。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作业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四川广安月考)美国怀特计划的核心是“黄金规则”,即“谁有黄金,谁来制定合作规则”。英国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根据战前3年的进出口贸易值来决定各国的份额。两者主张反映的实质是() A.英国战后经济实力衰退 B.英美争夺国际货币体系主导权 C.美国确立了固定汇率制 D.美元要获得与英镑同等的地位 答案 B 解析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也是世界上拥有黄金最多的国家,怀特计划的提出表明美国试图主导世界货币体系;英国主张“根据战前3年的进出口贸易值来决定各国的份额”,说明英国想通过自己的优势来建立自己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故答案为B项。A项只涉及英国,排除;美国确立固定汇率制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后,而材料所述只是提出怀特计划,排除C项;美国希望通过怀特计划主导世界货币体系,排除D项。 2.(2019·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月考)《货币变局》一书中提到:“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对“最好的时代”的理解准确的是() A.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 B.有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 C.客观上创造了自由贸易的国际环境 D.缓解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答案 B 解析从材料中的“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来看,“最好的时代”应当是指二战后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时代。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故B项正确。A项与“最好的时代”所蕴含的积极影响不符,排除;关贸总协定的签署客观上创造了自由贸易的国际环境,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当时国际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激烈,排除。 3.(2019·山西临汾一中月考)二战后美国实行“廉价货币”政策,大量美元涌入欧洲,同时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恶化,造成美元贬值的压力,动摇了人们对美元与黄金固定兑换比价的信心。1960年10月,伦敦黄金市场价格猛涨,美元大幅贬值,形成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此次危机表明()

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

国际战略格局的历史演变 近代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战略格局 1.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多极均势格局(1648-1815) 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1608)和“天主教联盟”(1609)。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1619)在位企图在捷克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1618年5月23日 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整场战争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捷克阶段(1618年至1624年)、丹麦阶段(1625年-1629年)、瑞典阶段(1630年-1635年)及全欧混战阶段(1636年-1648年)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战败。

参战各国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止,共达三十年之久。三十年战争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缔结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合约主要内容 ●重申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和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继续有 效 ●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内的合法地位同时新教诸 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 ●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其中归正宗加 尔文教派获帝国承认为合法宗教 ●神圣罗马帝国内阁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唯不得对皇帝及皇室宣 战 ●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家 ●哈布斯堡皇室的部分外奥地利领地被迫割与法国瑞典和部分帝国 内的新教诸 ●法国得到洛林内梅林、图尔、凡尔登等3个主教区和除斯特拉斯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素材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雅尔塔体系确立于二战后初期,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于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它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它是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局部地区则发动“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 4.苏东剧变仅仅说明的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5.“独联体”是由苏联解体后大多数共和国组成的、多边合作的独立国家联合体,是一种国家之间非常松散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 6.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直接因素是两极格局的瓦解。 7.多极化出现于两极格局形成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解体后,多极化的格局并未形成,而是处于向多极化演进的过程中,目前则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8.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趋于平衡,势均力敌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格局(或称世界格局);而国际局势则是一种政治形势,国际间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导致国际局势的恶化,但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 9.二战以来的美日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战后初期,日本从属于美国;1948年后为伙伴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既有联盟又有摩擦。 1

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过程,表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过程,表格 篇一: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格及史实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2)战争的主要发动者都是德国,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的核心,也是第二次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 (3)两次世界大战主要都在两大军事集团间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同盟国和协约国 之间展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轴心国集团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之间进行。 不同点: (1)性质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2)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不同: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

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3)战争后建立国际和平机构不同: 根据《凡尔赛和约》规定,1920年成立了国际联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建立了联合国。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结束的? 格局: 一战后的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结束: 1939年9月二战的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3.列举二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协作打击法西斯的史 实 (1)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2)美英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 (3)苏、美、英三国召开雅尔塔会议 (4)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 篇二:两次世界大战对比表格及史实 1、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他们要 求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第23讲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43年7月,美国建议设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自己的投票权。英国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根据战前3年的进出口贸易值来决定各国的份额。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英国的经济实力衰退 B.美元获得了与英镑同等地位 C.美国确立了固定汇率制 D.英美争夺国际货币体系主导权 解析:英国的经济实力衰退只是英国建议的背景,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美国要争取美元获得与英镑同等地位,但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前还未成为现实,故B项错误;美国确立了固定汇率制是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美国建议是凭借其强大经济实力,确立美元的主导地位,英国的主张是要继续维持英镑的世界货币地位,英美在争夺国际货币体系主导权,故D项正确。 答案:D 2.“美国……刺杀了黄金,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美国购买全世界的资源仅需要用美国的印钞机印出来的一张纸(美元)。”材料认为美元“偷取了黄金的生命”,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B.西欧、日本的崛起 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C.美元的强势地位 解析:美元“偷取了黄金的生命”是指美元等同于黄金。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故选A项。 答案:A 3.(2017·宜昌市高三调研)下图为各类国家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导致) (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专题36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36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考点连接 1、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4、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知识重组 一、什么叫世界经济格局? 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充当主角的国家应具备的条件:⒈具有强大的经济力、科技力和资源力:⒉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⒊具有影响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一)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1.时期: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 2.条件(原因):①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强大,1870年,英国的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德、美三国的总和;②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殖民地;③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 3.确立: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4.特征:近代工业 5.丧失原因:(具体因素:垄断程度、工业资本、新技术新设备应用);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过程中,英国凭借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原料和劳力,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资本外输,工业资本匮乏;垄断组织的垄断程度低等因素,使英国经济发展缓慢。 ②而同期的美德等国经济发展迅速。 6.丧失:1894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首位。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英国以沉重打击,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二)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1.时期:一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 2.条件(原因): ①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飞速发展,1894年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时空坐标】 【主干知识】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必修二第六单元、第八单元)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及评价 (1)新变化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经济宏观调控,20世纪50—60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采取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②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③第三产业得到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 ④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2)评价: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对生产力仍有很大的容纳度,还处于上升发展时期。 3.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必修二第七单元)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二第八单元)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内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3)特征: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4)影响 ①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2.关贸总协定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附解析

易混易错点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错因归纳: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掌握不准确。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 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 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1945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 4.(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地演变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彼此消长。 在二战至今不到六十年的时间里,世界经济格局却发生了三次重大演变: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总之,在战后短短的50多年中,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每一次演变都给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第一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战后初期至70年代) 1原因:战使西欧各国遭到严重削弱,美国远离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在战争中通过贷款、出卖武器、后勤物资等,获取了大量财富。战后,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美国资产阶级还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2表现: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黄金储备也最丰富。在战后传统的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美国将美元

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此外,美国还倡导和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影响: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势力,不断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日本等进行渗透,企图控制这些国家。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使西欧、日本等国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还凭借其经济势力,大肆推行强权主义政策,使整个世界动荡不安,难以稳定。 二、第二次: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演变(70年代前期至80年代后期) 1原因:经过短暂的恢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各国政府还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大力发展本国经济。1973年,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危机结束以后,又进入“滞涨”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 2表现:日本和欧洲共同体同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西

世界就业格局演变国际比较(简)

世界就业格局演变国际比较(简)

就业格局演变的国际比较分析 近百年来,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就业呈现出一系列规律性特征。全球劳动力市场格局的变化引发的就业岗位的国际化竞争更加激烈;成本驱动型劳动分工使得就业机会在全球重新分配;先进国家的吸入效应与落后国家的推出效应导致人才流动在国与国之间的不对称;劳动资源配置速度加快、就业形态充满不确定性;随着服务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灵活就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就业模式日趋多样化;就业职业结构转向高技能,低技能劳动者被边缘化;作为工业社会中最重要社会关系的劳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又面临新的挑战,资本权力的强化与劳工权利的被侵害和被剥夺,已成为劳资关系格局的突出特征;经济全球化拉大劳动收入差距。 (一)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与就业形态的不稳定性 1、就业方式趋于多样化 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工厂制度中的集中就业是典型的就业模式。随着服务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灵活就业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就业模式日趋多样化,出现了短期就业、派遣就业、自营就业、独立就业、远程就业、兼职就业、项目合同制就业、季节性就业、家庭就业等多种就业形式。发达国家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力比重在不断上升。

发展中国家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灵活就业的方式更多地表现为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比率迅速增加。自营就业、家庭服务和微型企业等非正规部门成为巨大的“劳动力海绵”。这些非正式的、兼职的、短期的工作又称弹性工作,除了工资外没有奖金。从事这种工作的人通常没有集体谈判组织,也不享有其他工会保护措施。弹性工人没有终身工作,取而代之的是他们必须不断流动和接受再培训以适应变化了的市场需求。 2、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就业机会在全球重新分配 经济全球化是基于分工基础上的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大整合,则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将带来职场在全球的改变。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会在全球化过程中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技术和资金密集产业不断升级,这对就业机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国际跨国公司在全球性范围内寻求成本最低的生产布点运动,使得越来越多的产业源源不断地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迁移,国内工人的就业机会受到威胁。 3.信息技术革命导致就业形态充满不确定性 技术的创新与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导致企业的寿命缩短,而企业的寿命缩短加大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使就业稳定性下降。技术进步相对缩减了对劳动的需求。经济各部门中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广泛使用把大量劳动力从制造业、加工业甚至服务业中排挤出去,造成

2020届二轮:1-3-15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卷)

限时训练 (建议用时40分钟) 1.(2019·甘青宁高三5月联考)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观点 时殷弘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 余伟民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 徐蓝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 A. B.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C.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 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答案:B 解析:由材料“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可知冷战的爆发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共同结果,故选B;1947年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排除A项;材料强调冷战的原因而非表现,也非影响,排除C、D两项。2.(2019·广西桂林一模)下图是冷战时期的一幅漫画,画中肯尼迪对赫鲁晓夫说:“咱们给这玩意加把锁吧!”(箱子上写着“核战争”),这反映出() A.美苏在核威胁下的理性外交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C.冷战时期美攻苏守态势形成 D.美苏意识形态对抗逐渐消失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意图给“核战争”“加把锁”,说明两国在核威胁下意图防范核武战争的发生,故选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在冷战结束后,不符合材料中的“冷战时期”,排除B项;冷战时期美攻苏守态势的形成是在20世纪80年代,而不是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执政的20世纪60年代,排除C 项;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执政的20世纪60年代,美苏依然存在强烈的意识形态对立,排除D项。 3.(2019·湖南永州三模)1948年1月,苏联以技术故障、技术困难为由,开始封锁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6月,切断了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铁路交通;8月,公路、水路交通被彻底封锁,只留有空中走廊。上述措施() A.导致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B.得到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C.削弱了美国对西欧国家的影响力 D.客观上推动了军事集团北约的建立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切断了美英法占领区和柏林之间的铁路交通”,结合所学可知,柏林危机的出现导致北约军事集团的成立,故选D;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导致了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排除A项;材料强调苏联这一措施对于西欧国家的影响,与社会主义国家无关,排除B项;苏联对联邦德国的制裁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影响力,排除C项。 4.(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四次联合质量测评)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这表明() A. B.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 C.两极对峙决定席位分配 D.非洲开始主导联合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65年10个联合国安理会所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中亚洲非

战后国际关系史第一章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一章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时安排] 6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式、观看冷战视频。 [教学重点] 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终结原因。 [教学难点] 辩证认识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格局的发展前景。 [教学要求] 国际格局是国际关系中的核心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国际格局的定义和类型,了解战后的国际局势,理解美苏两大阵营间的矛盾与争斗,掌握导致冷战爆发的标志性事件和原因,深化对当今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认识。 第一节国际格局的定义及类型 一、国际格局的定义 国际格局是指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 按照国际法,各国际行为主体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是平等的,但由于经济、科技、军事等实力的差距,又使它们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不平等。一些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力量强大、科技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总是处于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地位,在重大国际事务中总是享有更多的决定权,被称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角或中心力量。一般而言,世界政治格局主角必须具备的条件是:首先,具有强大的实力,即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政治实力、文化实力等等。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军事实力是实现政治目的的主要手段;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其次,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平等地参与国际事务。一个国家在外交上不能独立自主,而是依附于大国或屈从于大国的压力,没有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地位,是不可能充当世界政治格局主角的。最后,具有制衡作用,影响全局。实力强大的行为主体在世界政治中举足轻重,但有时一些行为主体的实力并不强大,却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扮演主要角色,这主要取决于一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影响力。正确的外交政策和游刃有余的外交手段,有时能够弥补实力的不足。 国际格局既是相对稳定,又是变化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国际格局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政治的基础是经济,国际格局是由世界经济关系决定的。二是国际格局的变化还取决于在格局中充当主角的国家力量的消长极其力量对比的变化。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主角国家力量的对比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从长期看,有着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一旦主角力量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格局演变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格局演变 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它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把世界范围内的各国经济通过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技术转让、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把各国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世界经济的形成 世界经济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发展紧密相连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国际经济交往,但只是偶然的、个别的、局部的现象,不能形成真正的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的形成发轫于18世纪中叶。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英、法、美德等欧洲国家相继发生并完成了以蒸汽机的改进和推广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动力和机器的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大幅增长,而且引起铁路、轮船等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从而扩大了国际商品流通,社会分工也日益超越了一国的范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胜利。生产力的懵懂和世界市场的扩大,把各种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卷入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范围,这就是初步了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的经济联系。 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工业从农业中彻底分离出来,工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新的生产部门不断出现。大规模专门化生产要求社会分工超越民族经济的狭窄范围,以满足其不断增长的原料和市场的需要。于是社会分工迅速向国际领域扩展,过去一国范围内的城乡分离和对立状况,开始在更大规模和世界内再现出来,形成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生产的中心,亚非拉地区的国家则成为工业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各车商品交换关系和世界市场随之出现。此后,贸易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国际分工伯懵懂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倾向也随之出现。它是国际商品流通广泛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世界货币的出现又大大地使得了国际商品流通,扩大了国际贸易规模,密切了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和电动机代替了蒸汽机,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更大发展,一系列重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等迅速成长,使工业结构发生变化,重工业比重急剧增加。与此同时,生产更加集中,股份公司和联合企业不断涌现,出现了垄断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组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垄断取代自由竞争,并成为经济生活的主要现象。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在工业垄断和银行垄断融合基础上形成了金融资本实现了对各个经济部门的控制。金融资本不仅扩大了商品输出,而且开始大量输出资本。各国的垄断集团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但从经济上分割世界,而且从领土上将世界瓜分完毕,建立起帝国主义殖民体系。20世纪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意味着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

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演变

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演变 课程标准: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考试大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考点搜索:①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②两极格局的影响;③“冷战”的含义及表现 实战高考: 1.(08江苏单科)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2.(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 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3.(2009高考海南单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4.(2010·广东文综22)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基础知识梳理 一、冷战的兴起 知识补充:世界格局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国际关系的总体结构。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 20世纪,世界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个超出欧洲范围,具有全球性的国际秩序; 2)、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 3)、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1. “冷战”兴起的背景 (1)二战胜利后,美苏失去了同盟的基础; (2)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3)苏联确保东西边界安全,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4)美国将苏联视为称霸的最大障碍; (5)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两国领导人的不信任和猜疑; (6)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冷战”的兴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冷战开始: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格局演变

世界经济的形成与格局演变 11100923 申定科11100928 谢春仪 摘要:世界经济作为特定的经济领域,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格局在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多次的演变,先是英国取代荷兰和西班牙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后来美国取代英国确立其领先地位;欧盟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呈现上升趋势;日本、东亚经济合作加强;如今多极化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形成过程中。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必将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格局。 关键词:世界经济形成世界经济格局演变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形成条件: (一)、国际分工 社会分工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强有力的杠杆。社会分工超越了国界, 便具有国际分工的性质。 工业革命发生后,由于广泛采用机器技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工业从农业中完全分离出来,工业部门内部进一步分工, 社会生产全面专业化。与此同时,社会分工还向国际领域发展,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或多或少地吸引国际分工中来,马克思说:“由于有了机器, 现在纺纱工人可以住在英国,而织布工人却住在东印度。”在机器发明以前,一个国家的工业主要是用本地原料来加工。 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于是一种和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形成了,新的英国等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全世界的工业中心。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的落后国家则变成它们的原料和食品的供应基地。新的国际分工的形成,表明各国的生产力都专门化了,并且在不同程度上互相依赖着。 (二)、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同国际分工直接相联系的,资产阶级社会真正的任务是创造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取得胜利的必要前提,又是资本主义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的历史结果。在十四、十五世纪, 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意大利北部诸城, 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等, 成为了欧洲的贸易中心。到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地理上的大发现,以及海外殖民地的开拓,欧洲的贸易中心又从地中海区域扩展到大西洋沿岸。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尔、尼德兰的安特卫普、英国的伦敦等,成为繁盛的国际贸易港埠。它们的贸易范围远及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 世界市场对于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说:“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资本主义生产进人工场手工业时期后, 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互相消长。西班牙和葡萄牙,由于国内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工场手工业发展缓慢, 一从十六世纪后半叶起, 它们在世界市场上的 地位逐渐降低。荷兰和英国, 由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因而在世界市场上的作用不断增强。十七世纪后半叶, 荷兰几乎垄断了西班牙同北方各国的贸易, 取得了世界市场的霸权。但是从十七世纪末叶起, 荷兰的工业发展越来越落后于英国, 于是荷兰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又被英国取代。马克思说: “荷兰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三次演变 国际格局〔体系)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同相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20世纪以来政治格局历经三次演变,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了“一起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本块内容下面我具体分析一下这三次国际格局从形成到崩溃的演变过程: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为重新分割世界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日、中等九个国家在以美国发起的华盛顿会议上,签定严重损害了中国利益的《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 瓦解:由于该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瓜分战败国、强国瓜分弱国基础上的,因而体系中隐含着复杂的矛盾。战胜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随着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展陆军并进驻莱茵河非武装区和1931年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突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而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扩大则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二、美苏两极争霸格局为基础的雅尔塔体系 形成:二战结束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在战后不久,美苏两国的合作基础不复存在,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加剧,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正式破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华沙条约组织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相继成立,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 瓦解:50年代后期,苏联采取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双方开始了长达30年的争霸,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冷战结束,二战后建立的新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结束了。 三、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