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桂西北喀斯特区原生林与次生林凋落物及养分归还特征比较

桂西北喀斯特区原生林与次生林凋落物及养分归还特征比较

桂西北喀斯特区原生林与次生林凋落物及养分归还特征比较
桂西北喀斯特区原生林与次生林凋落物及养分归还特征比较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1): 146-151 https://www.doczj.com/doc/fc8401803.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https://www.doczj.com/doc/fc8401803.html,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 (KZCX2-XB2-0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2006CB403208);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西部博士资助项目”( 0823045040)

作者简介:曾昭霞(1978年生),女,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森林生态学。E-mail: zengzhx78@https://www.doczj.com/doc/fc8401803.html, 收稿日期:2009-11-13

桂西北喀斯特区原生林与次生林凋落物及养分归还特征比较

曾昭霞1,2

,刘孝利3

,王克林

1,2*

,曾馥平1,2,宋同清1,2,宋希娟

1,2,4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

2.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系统研究观测站,广西 环江 547200;

3.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4.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摘要: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养分归还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壤养分有效性的高低。在土层浅薄且土被很不连续的我国喀斯特区域进行凋落物生物量及养分归还研究对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该区养分循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比较分析了桂西北喀斯特区3种原生林与3种次生林的全年凋落物量、组成、月凋落物量动态及养分归还量与动态。结果表明,圆果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 Wu)、大叶蚊母树(Distylium Sieb. et Zucc.)与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3种原生林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2342.16,4057.99和1834.36 kg·hm -2,而圆叶乌桕(Sapium rotundifolium Hemsl .)、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 (Lour.) Harms)和黄荆(Vitex negundo L.)3种次生林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3192.82,3284.26,2469.90 kg·hm -2, 除大叶蚊母树外,次生林年凋落物总量大于原生林。凋落物的组成中,叶凋落生物量均占总凋落物量的80%左右,甚至更高,而圆叶乌桕、八角枫和黄荆3种次生林群落的叶凋落物量占总凋落物量的百分比大于圆果化香、大叶蚊母树以及青檀3种原生林。凋落物的养分归还量的月动态与凋落物量的月动态一致,原生林呈“U”形曲线,而次生林则呈“W”形曲线。原生林和次生林凋落物的年养分归还量均为C ﹥N ﹥K ﹥P ,且次生林的C 、N 、P 养分的归还量大于原生林。 关键词:喀斯特;原生林;次生林;凋落物;养分归还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0)01-0146-06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生态系统养分地球化学循环的基础[1, 2]。凋落物的分解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及林地生产力关系密切,并在维持土壤肥力方面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2, 3]。Chapin 等的研究表明[4, 5],多数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吸收的养分,90%以上的氮和磷、60%以上的矿质元素都来自于植被凋落残体归还给土壤的养分再循环。由此可见,凋落物的养分归还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壤养分有效性的高低。

作为连接植被与土壤两个系统的“纽带”,森林凋落物一直是生态学、土壤学、水文学、生物地球化学及环境化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6]。近年来,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已经在凋落物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在土层浅薄且土被很不连续的喀斯特区域进行凋落物养分归还研究的报导尚不多见,而在该区进行凋落物养分归还研究,尤其是对原生林与次生林的养分归还能力的比较研究,对了解该区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土壤的养分交流与循环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针对这种研究现状,比较分析了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区域3种原生林与3种次生林凋落物生

物量以及养分归还量的特征,以期为喀斯特区林地恢复重建和石漠化治理提供科研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位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境内。 本研究选取的原生林所在区域为木论喀斯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原生林区,位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北部(E 107°54′01″~108°05′51″,N 25°07′01″~25°12′22″),东西宽19.80 km ,南北长10.75 km ,林区总面积89.69 km 2,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区连片面积最大、完好性保存最好、原生性最强的喀斯特森林,森林覆盖率94.8%。年均日照1451.1 h ,年均气温19.3 ℃,年有效积温6260 ℃(≥10 ℃),无霜期310 d ,年均降雨量1529 mm 。该林区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区内石山裸露面积达80%~90%以上,土被面积不足20%,且土壤仅分布于岩石缝隙间,只有洼地或谷底才有成片土壤。林区土壤类型主要为石灰土和零星分布的硅质土,均属非地带性土壤。木论喀斯特林区属中亚热带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是隐域性的石灰岩森林植被顶级群落,为典型的喀斯特原始森林。本文选取了3种代表性群落,特征详见表1。

曾昭霞等:桂西北喀斯特区原生林与次生林凋落物及养分归还特征比较 147

研究选取的次生林位于环江县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观测站(108°18′56.9″~108°19′58.4″ E,24°43′58.9″~24°44′48.8″ N)。多年平均气温19.9 ℃,≥10 ℃年均有效积温为6300 ℃,无霜期329 d,年均降雨量1389 mm。该区是典型的峰丛洼地喀斯特地貌,地形破碎,坡度≥25°的坡面占62%,洼地基岩裸露面积占15%,土壤厚度20~160 cm,坡地基岩裸露面积≥30%,土壤为黑色或棕色石灰土,土层较薄,一般为10~50 cm。该区在遭受生态破坏退化后从1985年开始进行自然恢复,本文选取3种代表性群落设置研究样地,样地的详细特征见表1。

实验期间环江县的月平均气温及降雨量分布见图1。

2 研究方法

2.1 凋落物收集

在所选择的6种森林群落内按“梅花形”五点法进行收集框设置,凋落物收集框由孔径1 mm的尼龙网制成的1 m×1 m×0.25 m的方形钢架容器,放置时底部距地面15 cm,每种森林群落样地设置5个收集框。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期间进行凋落物的收集。每月月底收集样框中的凋落物。

2.2 样品处理与分析

将收集的凋落物样品按照叶、枝、其他(花果、树皮等)区分后装入信封,置烘箱于75 ℃烘干至恒质量。

凋落物中的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测定方法分别为重铬酸钾-外加热法(GB 9834-88)、半微量凯式定氮法(GB 7886-87)、硝酸-高氯酸消煮-钼锑抗比色法(GB 7887-87)、硝酸-高氯酸消煮-火焰光度计法(GB 7887-87)。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各群落的凋落物生物量由5个收集框的平均值换算得出,月凋落量为当月凋落物各组分之和,年凋落量为12个月的凋落物量总和。凋落物月养分归还量为凋落物当月该组分养分含量与当月该组分凋落物量的乘积,各群落的年养分归还总量为12个月的归还量总和。

本文数据统计分析采用Office 2003 Excel 及SPSS 13.0进行。

3 结果与讨论

3.1 原生、次生林凋落物量及组成分析

森林凋落物组成及质量是林木生长发育过程中新陈代谢的产物,受林木组成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是森林自我培肥地力的主要来源之一[2,7]。在为期一整年的观察中,圆果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 Wu)、大叶蚊母树(Distylium Sieb. et Zucc.)及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3种原生林群落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2342.16,4057.99和1834.36 kg·hm-2,其中落叶分别占凋落物总量的77.97%,83.64%和82%。而圆叶乌桕(Sapium rotundifolium Hemsl.)、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 (Lour.) Harms)和黄荆(Vitex negundo L.)3种次生林群落,其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3192.82,3284.26,2469.90 kg·hm-2,其中落叶生物量分别为2896.31,2749.88,2123.84 kg·hm-2,占各自群落凋落物总量的90.71%,83.73%,85.99%。不同群落年凋落物总量以及叶、枝的年凋落物总量情况见图2。

表1 样地基本概况

Table 1 The outlines of the study sites

特征原生林次生林

群落圆果化香大叶蚊母树青檀圆叶乌桕八角枫黄荆

缩写YG WM QT WJ BJ HJ

海拔/m 506 528 513 302 302 324

坡度/° 38 28 15 10 15 35

坡向N-E N-E N-W N-W N-E N

裸岩率/% 48 60 70 15 35 12

郁闭度0.85 0.91 0.92 0.82 0.95 0.72

高度/m 4.92 6.76 8.88 4.74 3.56 1.86

图1 环江县月均气温(℃)及降雨量(mm)情况

Fig.1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 (℃) and rainfall (mm) of

the study site, Huangjiang County

图2 不同群落年凋落物总量以及叶、枝的年凋落物量。YG, WM, QT

分别代表圆果化香,大叶蚊母树,青檀3种原生林群落;WJ, BJ,

HJ分别代表圆叶乌桕,八角枫,黄荆3种次生林群落

Fig.2 Yearly total litterfall and natural defoliation leaf, twig mass in

different forest communities. YG, WM, QT represent 3 primary forests of

Round-fruited Dye-tree, Large-leaved Distylium, Wing-hackberry respec-

tively, and WJ, BJ, HJ represent 3 secondary forests of Round-leaved

Tallow-tree, Chinese Alangium, Negundo Chaste-tree, respectively

148 生态环境学报第19卷第1期(2010年1月)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组成部分,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水平,是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体现[8]。与其他区域森林的年凋落物量相比,桂西北喀斯特区无论是原生林还是次生林群落,其年凋落物量都明显低于广东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年凋落量(8.45 t·hm-2)[9,10]、西双版纳季节雨林年凋落物量(8.42 t·hm-2)、云南石林地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年凋落量(7.3 t·hm-2)和云南哀牢山北部地区原生的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年凋落量(6.77 t·hm-2)[11]。这与喀斯特石灰岩地质上形成的特殊山地植被特征是密切相关的,主要是由于常绿树种为该区森林植被的主体,且阔叶树种所占比例较小造成的,具有明显的喀斯特区域特征。

研究表明,在6种不同的森林群落中,落叶均占较大的比重。在圆果化香、大叶蚊母树以及青檀3种原生林群落中,落叶分别占凋落物总量的77.97%,83.64%和82.01%,在圆叶乌桕、八角枫和黄荆3个次生林群落中,落叶占各自群落凋落物总量的90.71%,83.73%以及85.99%。与3种原生林群落相比,3种次生林群落凋落物中的落叶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已有研究报道支持了本研究的结果,如巴山天然冷杉林的凋落物组成中,落叶占凋落物总量的46.00%[12],而绵阳官司河流域的次生柏木林中落叶占凋落物总量的75.44%[13]。

3.2 原生、次生林凋落物总量及不同组分的月动态

图3显示了3种原生林与3种次生林凋落物总量及叶、枝组分的月凋落量动态。由图可见,3种原生林间凋落物总量及叶、枝凋落量差异较大,凋落物量均为7月最低,此后凋落物总量以及叶、枝的量逐月增加,至11月出现峰值。大叶蚊母树群落的月凋落物总量差异较大,并于1月和3月出现两次波峰。圆果化香及青檀两个原生林群落则差异不明显。

总体而言,3种次生林的凋落物量月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均在2007年11月及2008年11月出现峰值,在2月与6月有两个明显的低谷。

结果显示,由于落叶在凋落物总量中占绝对优势,因此叶凋落量的月变化趋势和凋落物总量的月变化趋势一致(图3)。枝凋落量的月变化趋势在6种群落中表现比较一致,都是在5月和8月出现高峰,且原生林的峰值大于次生林,可能由于该时期温度升高、降雨量增大而促进成熟度较高的原生林植被的快速代谢所致(图1,图3)。

3.3 原生、次生林凋落物中叶养分归还特征比较

凋落物分解后的养分归还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来源[14],在土层浅薄的桂西北喀斯特地区,凋落物的

图3 原生林与次生林不同群落凋落物月动态,YG, WM, QT以及WJ, BJ, HJ含义如图2所示

Fig.3 Monthly dynamic of litterfall biomass in different primary and secondary forest ecosystems, YG, WM, QT, WJ, BJ, HJ were described the same as Fig.2

曾昭霞等:桂西北喀斯特区原生林与次生林凋落物及养分归还特征比较 149

养分再循环对保持林地的长期生产力显得十分重要。叶占据凋落物总量的绝大部分,也是养分含量

最高的凋落物[9, 14],

因此研究分析了凋落物落叶部分的有机碳及全氮、全磷、全钾月归还量情况(图4)。

由结果可以看出,3种原生林的落叶中C 、N 、P 、K 月归还量动态比较相似,都呈现类似“U”形曲线,即从11月开始降低,降至来年1月之后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直至该年7月,又开始逐渐升高。而对于3种次生林,则呈“W”型的曲线,即在1月到7月中间还存在一个养分归还量的小高峰,且除了大叶蚊母树原生林外,3种次生林的C 、N 、P 、K 养分归还量大于其他2种原生林。

表2给出了3种原生林与3种次生林群落年凋落物养分归还总量,可以看出在所研究的6种林地中,养分归还量大小均呈现OC ﹥TN ﹥TK ﹥TP 。除了大叶蚊母树群落,原生林的有机碳归还量都显著低于次生林。而除了黄荆群落,次生林的TN 和

TP 归还量都显著高于原生林。TK 的归还量则是原生林略大于次生林,大叶蚊母树林地凋落物TK 归还量最大,显著高于其他林地类型。

图4 原生林和次生林叶的月养分归还量比较。YG , WM, QT, WJ, BJ, HJ 含义同图2所述

Fig. 4 Monthly nutrition returns quantity of defoliation leaf in primary forests comparing to secondary forests.

YG , WM, QT, WJ, BJ, HJ were described the same as Fig.2

表2 原生林与次生林凋落物年养分归还总量(kg·hm -2)比较,OC :

有机碳;TN :全氮;TP :全磷;TK :全钾,YG , WM, TQ, WJ, BJ, HJ 的含义同表1,同行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Table 2 Comparison of total litterfall nutrition return quantity between primary forests and secondary forests (kg·hm -2), OC: organic carbon; TN: total nitrogen; TP: total phosphorous; TK: total potassium, YG , WM, QT, WJ, BJ, HJ were described the same as Table 1, different letter in same

row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原生林

次生林

养分含量

YG WM TQ WJ BJ HJ

OC 761.40c 1424.22a 526.03c 1328.03a 1258.24b 1020.24b TN 21.13b 27.59b

24.09b 45.34a 38.78a

25.46b TP

0.93d 1.75c 2.07bc 3.23a 2.66ab

1.82c

TK 5.29b 9.42a 6.26b 5.62b 6.72b 3.96c

150 生态环境学报第19卷第1期(2010年1月)

4 结论

通过对3种原生林与3种次生林凋落物量及其所含主要养分的归还量的比较研究,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

(1)通过一整年的对比研究发现,圆果化香、大叶蚊母树以及青檀3种原生林群落的年凋落物总量除了大叶蚊母树以外,均低于圆叶乌桕、八角枫和黄荆3个次生林群落。

(2)桂西北喀斯特森林凋落物的组成中,叶凋落物量均占凋落物总量的绝大部分。在凋落物的组成中,圆叶乌桕、八角枫和黄荆3种次生林群落的叶凋落物量占总凋落物量的百分比大于圆果化香、大叶蚊母树以及青檀3种原生林。

(3)凋落物量和主要养分归还量在原生林和次生林中均呈现C﹥N﹥K﹥P。且除TK外,另外3种养分的年归还量均为原生林小于次生林。

参考文献:

[1] LIU C J, ILVESNIEMI H, BERG B, et a1. Aboveground litterfall in

Eurasian forests[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3, 14(1): 27-34. [2] 万猛, 田大伦, 樊巍. 豫东平原杨-农复合系统凋落物的数量、组成

及其动态[J]. 生态学报, 2009, 29(5): 2507-2513.

WAN Meng, TIAN Dalun, FAN Wei. Amount, composition and sea-sonal dynamics of litterfall in Poplar-Crop agroforestry ecosystems in Henan Eastern Plain[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 29(5): 2507-2513.

[3] 任海, 彭少麟, 刘鸿先, 等. 小良热带人工林的凋落物及其生态效

益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1998, 5(9): 458-462.

REN Hai, PENG Shaoling, LIU Hongxian, et a1. Litterfall and its ecological effects at Xiaoliang artificial mixed plant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1998, 5(9): 458-462.

[4] CHAPIN F S Ⅲ, MATSON P A, MOONEY H A. Principles of Terres-

trial Ecosystem Ecology[M].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2002.

[5] 许晓静, 张凯, 刘波, 等. 森林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J]. 中国水土

保持科学, 2007, 5(4): 108-114.

XU Xiaojing, ZHANG Kai, LIU Bo, et al. Review on litter decompo-sition in forest ecosystems[J]. 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7, 5(4): 108-114.

[6] PALVIAINEN M, FINRR L, KURKA A M, et a1. Release of potas-

sium, calcium, iron and aluminium from Norway spruce, Scots pine and silver birch logging residues[J]. Plant and Soil, 2004, 259: 123-136. [7] 杨玉盛. 杉木林可持续经营的研究[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 56-59.

YANG Yusheng. Reseach on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M]. Beijing: Chinese Forestry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56-59.

[8] 彭少麟, 刘强. 森林凋落物动态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J]. 生态学

报, 2002, 22(9): 1534-1544.

PENG Shaoling, LIU Qiang. The dynamics of forest litter and its re-sponses to global warming[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2, 22(9): 1534-1544.

[9] 翁轰, 李志安, 屠梦照, 等.鼎湖山森林凋落物量及营养元素含量

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1993, 17(4): 299-304.

WENG Hong, LI Zhi’an. TU Mengzhao. The production and nutrient contents of litter in forests of Dinghu Mountain[J]. Acta Phy-toecological et Geobotanica Sinica, 1993, 17(4): 299-304.

[10] 官丽莉, 周围逸, 张德强, 等.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

量20年动态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2004, 28(4): 449-456.

GUAN Lili, ZHOU Guoyi, ZHANG Deqiang, et a1. 20 years of litter-fall dynamics in subtropic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at the Dinghushan forest 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04, 28(4): 449-456.

[11] 吴毅, 刘文耀, 沈有信, 等. 滇石林地质公园喀斯特山地天然林和

人工林凋落物与死地被物的动态特征[J]. 山地学报, 2007, 25(3): 317-325.

WU Yi, LIU Wenyao, SHEN Youxin, et al. Dynamics of litterfall and litter on forest floor of natural forest and plantations in Stone Forest World Geological Park[J].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07, 25(3): 317-325.

[12] 春敏莉, 谢宗强, 赵常明, 等.神农架巴山冷杉天然林凋落量及养

分特征[J].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3): 492-498.

CHUN Minli, XIE Zongqiang, ZHAO Changming, et al. Litter pro-duction and nutrient characteristics of Abies Fargesii natural forest in Shennongjia nature reserve, Hubei,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09, 33(3): 492-498.

[13] 骆宗诗, 向成华, 慕长龙. 绵阳官司河流域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含

量及动态变化[J]. 生态学报, 2007, 27(5): 1772-1781.

LUO Zongshi, XIANG Chenghua, MU Changlong. The litterfall of major forests in Guansi River Watershed in Mianyang City, Sichuan Province[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7, 27(5): 1772-1781.

[14] 刘洋, 张健, 冯茂松. 巨桉人工林凋落物数量、养分归还量及分解

动态[J]. 林业科学, 2006, 42(7): 1-10.

LIU Yang, ZHANG Jian, FENG Maosong. Dynamics of litter produc-tion, nutrient return and decomposition of four Eucalyptus grandis plantation[J].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06, 42(7): 1-10.

曾昭霞等:桂西北喀斯特区原生林与次生林凋落物及养分归还特征比较 151

Comparison of litterfall and nutrients return propertie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forest ecosystems, the karst region of Northwest Guangxi

ZENG Zhaoxia1,2, LIU Xiaoli3, WANG Kelin1,2, ZENG Fuping1,2, SONG Tongqing1,2, SONG Xijuan1,2,4

1.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Agriculture,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angsha 410125, China;

2. Station of Karst Ecology in Huanjiang,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Agriculture, CAS, Huanjiang, Guangxi 547200, China;

3.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4.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Abstract: Litterfall wa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forest ecosystems,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soil nutrients depends on how much the litterfall nutrients return. The research of litterfall biomass and nutrients return rate was most valuable for us to realize the nutri-ents cycle in the discontinuous soil layer region, karst area of China.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yearly total litterfall biomass, litter-fall composition and monthly dynamic, nutrients return rates and dynamics of 3 primary forests comparing to 3 secondary forests. Results find that, leaf litter composes about 80% of the total litterfall biomass in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forests, and even more. Total yearly litterfall of Round-fruited Dye-tree, Large-leaved Distylium and Wing-hackberry primary forests was 2342.16, 4057.99 and 1834.36 kg·hm-2, respectively, and was 3192.82, 3284.26, 2469.90 kg·hm-2, respectively in three secondary forests of Round-leaved Tallow-tree, Chinese Alangium and Negundo Chaste-tree. Total litterfall mass of secondary forests was larger than those of the primary forests except for Large-leaved Distylium. The nutrients return monthly dynamic fits the litterfall dynamic well, the primary forests was "U" shape from Nov. 2007 to Nov. 2008, while the secondary forest was "W" pattern. Nutrients return rates and quantity of C, N, K, P showed the order of C>N>K>P both in three primary and three secondary forests, and the nutrients return rate and quantity of C, N, P in secondary forests were faster and larger than those of primary forests.

Key words: Karst; primary forest; secondary forest; litterfall; nutrient return

结合粒度和137Cs 对小流域水库沉积物的定年

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8, 20(3): 306-314 https://www.doczj.com/doc/fc8401803.html,. E-mail: jlakes@https://www.doczj.com/doc/fc8401803.html, ?2008 by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结合粒度和137Cs对小流域水库沉积物的定年——以黔中喀斯特地区克酬水库为例* 王文博, 蔡运龙, 王红亚 (北京大学资源与环境地理系,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1) 摘要: 对取自黔中喀斯特地区克酬水库32cm长沉积物柱样进行137Cs比活度以及粒度测定, 结合气象站点降雨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对沉积物不同层位的年代进行了划分, 并以此结合质量深度推算了1960-2004年间该水库的沉积速率. 结合实例分析了137Cs 沉降、运移和沉积, 改进了仅依靠137Cs峰值定年方法, 认为在流域面积较小、137Cs比活度测试绝对数值较小的流域, 降水和其他条件造成的土壤侵蚀程度差异可能是造成土壤中137Cs进入湖泊沉积物多少的更主要原因, 并表现为沉积物中137Cs不同层位的差异. 关键词: 137Cs定年; 喀斯特小流域; 水库沉积物; 粒度 Dating by sediment grain size and 137Cs in small reservoir: a case study of Kechou reservoir, in Karst area of central Guizhou Province WANG Wenbo, CAI Yunlong & WANG Hongya (Key Laboratory for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Ministry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P.R.China) Abstract:A 32cm long sediment-core was sampled from Kechou reservoir located in Karst area of central Guizhou Province. According to study on grain size pattern and 137Cs dating in the profile, comparing with precipitation records, we determined the sediment ages in different depth of this core. Using the cumulative mass depth, we also calculated the deposit rates in different stages from 1960 to 2004. We improved the traditional 137Cs dating method which only relied on the position of peaks in profile. By analyzing the 137Cs depositing transportation and sedimentation, we found that the absolute values of 137Cs in the certain small catchment often appear in the low level. We believe that the soil erosion, which was caused by precipitation and other reasons, should intensively affect the amount of 137Cs depositing from soil to the sediment in reservoir. That should be the main reason of different pattern of 137Cs distributions in the sediment-core. Keywords: 137Cs dating; small Karst catchment; reservoir sediments; grain size 依靠湖泊和水库沉积物信息分析流域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的研究中, 常采用放射性同位素137Cs进行年代划分, 特别是应用某些年份的沉降通量峰值和沉积物中检测的比活度峰值相对应[1-2]. 但对于面积较小的流域来说, 沉积物中137Cs比活度含量绝对值往往较低, 其峰值不能与沉降通量峰值很好对应, 从而难以进行年代划分.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 选取黔中喀斯特地区克酬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 结合降水资料, 对沉积物样柱粒度和137Cs比活度进行分析, 认为土壤侵蚀程度差异可能是造成流域土壤中137Cs进入沉积物多少的主要原因, 并据此对样品进行了年代划分, 结合质量深度推算了水库的沉积速率. 1 采用沉积物137Cs峰值定年及其问题 1.1 137Cs峰值定年方法综述 湖泊沉积物是由来自汇水区的侵蚀物质与湖泊内生物质堆积组成, 湖泊沉积物可以反映流域过去的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335046)资助. 2007-06-04收稿; 2007-06-27收修改稿. 王文博, 男, 1981年生, 博士研究生; E-mail: Morgan@https://www.doczj.com/doc/fc8401803.html,.

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适应性修复试验示范-科技促进发展

一、前言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占地面积54万km 2)既是全球喀斯特集中分布区面积最大、喀斯特发育最强烈、人地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也是景观类型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的典型地区 [1,2] 。作为长 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区,西南喀斯特地区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连片贫困区域,其中国家扶贫重点县227个,贫困人口超过5000万,约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60%。受地质条件制约,喀斯特作用产生地表地下双层空间结构,成土过程极为缓慢,土壤浅薄且分布不连续,植被具有石生、旱生、喜钙等特性,在人口超载和经济社会落后的双重压力下,植被破坏后较难恢复,水土流失加剧,以石漠化为特征的土地退化严重[3]。石漠化 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适应性修复试验示范研究* ■ 王克林** 陈洪松 岳跃民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长沙 410125 摘 要:围绕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国家重大需求,针对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稳定性差、土壤生态功能恢复滞后、生态治理成效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依托广西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我们开展了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及适应性修复研究,提出了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为西南喀斯特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关键词:退化机制 适应性修复 喀斯特 峰丛洼地 石漠化 桂西北DOI :10.11842/chips.2015.02.004 * 该项目荣获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科技贡献奖一等奖,项目成员:王克林、陈洪松、曾馥平、苏以 荣、宋同清、岳跃民、何寻阳、张伟、聂云鹏、张明阳。** 王克林,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兼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IALE-China )副理事长、湖南省生态学会理事长,《农业现代化研究》主编、《生态学报》执行副主编。长期从事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过程研究。 乃至世界亚热带喀斯特的典型地区,2011年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15.6万公顷,也是广西755万贫困人口(2012年数据,按2300元扶贫新标准统计)的主要分布区域,同时由于该区处于珠江中上游,直接影响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是国家石漠化治理和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因此,抑制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并提升其生态服务功能已经成为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迫切的需求。 近年来,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与生态治理项目、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的实施,使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石漠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抑制。但由于喀斯特地质

广西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生态环境优先

[标签:标题] 篇一:2015年广西公需科目广西生态文明试卷答(2015-9-20) 2015广西公需科目《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试题和答案(最新) 一.单选题.(各2分) 1广西湿地主要保护形式有(D)、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其它保护形式的保护。 A.湿地保护区 B.基本农田保护区 C.自然保护区 D.生态保护区 2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A)。 A.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B.流域或区域的工业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C.流域或区域居民生活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D.流域或区域的农业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3广西的制糖业做到了把甘蔗从头到尾“吃干榨尽”,实现了(D)。 A.固体废弃物少排放 B.固体废弃物多排放 C.固体废弃物较多排放 D.固体废弃物零排放 4广西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量,把(B)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新建、技改、扩建的“两高”项目坚持“等量置换”。 A.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项 C.淘汰落后产能 D.开发布局调整 5《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对(C)的功能定位为,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地、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和文化遗址等。 A.优先开发区 B.限制开发区 C.禁止开发区 D.重点开发区 6到2015年,力争广西1/3以上地级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废弃物分类收运和资源化利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C)。 A.10万吨/年 B.25万吨/年 C.20万吨/年 D.15万吨/年 7广西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对外旅游交流和合作,积极宣传推介广西旅游,旅游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深化,广西(A)获批边境异地办证业务。 A.四市六口岸 B.三市六口岸 C.三市四口岸 D.四市三口岸 8(A)是指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 A.柳来河区域一体化发展 B.北部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C.桂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D.梧玉贵一体化发展 9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被列为国家(A)。 A.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 B.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C.第三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D.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10山口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三最”指的是地表温度最高、降雨量最少、(D)。 A.地表空气湿度最低 B.海水盐度最小 C.地表空气湿度最高 D.海水盐度最大 11《“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提出要按照清洁乡村、(B)乡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考点汇总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考点汇总 概念: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形成条件: (1)具有流动的水 (最好是湿热气候可以加速反应) (2)岩石具有可溶性 (大多数是碳酸类盐和硫酸类盐,例如: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 (3)水的溶蚀作用 典型地区: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从热带到寒带各种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中国几乎所有的省区都有喀斯特的分布,但多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 1 ①云贵的喀斯特是好辨认的,由于云贵高原的地质条件比广西复杂得多,可溶性的碳酸盐类岩层与非可溶性的砂页岩、火山岩交互成层,再加上褶皱紧密,断裂错综,因而形成许多独立的、大小不同且各具特点的可溶岩体。 例如:云南省的路南石林

由于云南省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水很大一部分流入地下,所以哪怕云南大多为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但是某些地区依旧是干!旱!的!----谨记、谨记。 2 ②广西的喀斯特地貌是别具特色的,这里除了部分的弧形山系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则分布着连绵成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尖锥状、宝剑状、柱状、塔状等形态各异、挺拔峻峭的石灰岩山峰。站在较高处放眼望去,只见群峰密集,气势雄伟,犹如苍蓝色的石头森林。 大家看,是不是感觉广西的喀斯特地貌要比云南的水要丰富一些。所以地貌相同,但还是会出现一些细微的差别的。 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钙华又称石灰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河、湖水沉积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钙。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钙华沉积的多少要看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减去总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在一定低温(低于20°C)达到最大值。 材料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碳酸钙的溶蚀与沉淀作用 材料三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高原边缘的密集断裂给降水的渗流提供了通道,也使地下水因沟谷的切割,易于溢出形成饱含碳酸钙的喀斯特泉,泉水在山谷

一 岩溶地貌的特征

一岩溶地貌的特征 岩溶地貌发育完美、典型、具代表性,并有许多特色。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碳酸盐岩的制约作用 碳酸盐岩是岩溶地貌赖以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岩的岩石性质及结构构造(组合特征) 是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的最重要因素。 从岩石类型看,广西的岩溶地貌基本上都属于碳酸盐岩地貌。主要是由上古生代中泥盆纪至下二叠纪及中生代三叠纪各种沉积类型的碳酸盐岩地层发育而成。仅在局部(如桂东北资江流域、桂西百色盆地、桂东南桂平麻洞白石山、博白沙河的花石山、藤县、容县都峤山和北部湾海域) 分别可见到少量的由中生代白垩纪—新生代早第三纪钙质及含碳酸盐岩成分 的红色碎屑地层形成的红层岩溶地貌—丹霞地形和新生代第四纪期间由珊瑚礁形成的生物礁 岩溶地貌。 碳酸盐岩岩性的差异,导致岩溶发育强弱不一,岩溶地貌类型各异。纯碳酸盐岩(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及灰质白云岩) 一般发育为全岩溶地貌(峰丛洼地及峰林平原);不纯的碳酸盐岩或间互夹层型碳酸盐岩发育为半岩溶地貌(丘岭谷地、丛丘谷地、缓丘台地及缓丘平原等)。纯度高的碳酸盐岩岩溶化程度高,岩溶发育强烈,岩溶地貌特征显著。 碳酸盐岩的结构构造(组合特征) 不同,岩溶地貌类型不一样。全广西4个碳酸盐岩岩溶 层组组合类型分别发育形成为全岩溶地貌及半岩溶地貌两个不同的地貌类型。即:全碳酸盐岩组合(纯碳酸盐岩组)形成的是全岩溶地貌;间层组合(碳酸盐岩夹非碳酸盐岩组)、互层组合(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互层岩组)及夹层组合(非碳酸盐岩夹碳酸盐岩组)形成的是半岩溶地貌。 与气候的密切关系 气候是塑造岩溶地貌的主要外营力。气候对岩溶地貌发育、形成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降水量,特别是有效降水量,是造就岩溶气候形态的最主要因素。典型岩溶峰林地貌区(如广西)现代年平均降水量最少也在1200毫米左右。二是温度,直接的与间接的对岩溶 地貌发育起控制作用,温度的增加使溶蚀的化学反应速度大大提高。在潮湿热带亚热带气候作用下,地貌多以负向形态(封闭洼地和岩溶谷地平原)为主,广西及其邻近也区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三是在潮湿热带亚热带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含量较之大气往往要高出数十倍的) 二氧化碳,使之具有强烈的溶蚀能力,而这种溶蚀速度的最大值往往又是出现在土壤和石灰岩的接触带附近,因此,覆盖及半覆盖型岩溶地貌,尤其是岩溶峰林平原区普遍都存在着双层剥蚀—表层地表水的溶蚀侵蚀及土层与岩石界面的土下溶蚀,从而大大地加速了岩溶地貌发育与演化的过程。四是土壤本身的一些属性,如酸碱度、碳酸钙含量等皆和气候有关,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溶蚀作用的强度。 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湿润系数大于1。自晚白垩纪以来,广西总体上 一直属于湿润热带亚热带,有利于岩溶地貌发育。在晚白垩纪一早第三纪时,内陆湖盆发育,基本上处于亚热带南部,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合林为主,林下喜湿热、喜水蕨类繁盛,湖盆及岩溶空间普遍沉积或堆积湿热环境成因的并富含淡水轮藻、介形虫等化石的红层和红色岩溶岩系(如溶积钙质泥岩、溶积钙屑灰岩及溶积钙砾岩等)。此时期为广西岩溶峰林地貌形成的初始时期。晚第三纪(喜山期构造运动)以后,气候变化比较复杂,干与湿、冷与热交替变化频繁,在晚第三纪及第四纪中更新世出现了2个湿热化气候的高峰期,

高考地理小专题——喀斯特地貌

高考地理小专题——喀斯特地貌 典型例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钙华又称石灰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河、湖水沉积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钙。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钙华沉积的多少要看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减去总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在一定低温(低于20°C)达到最大值。 材料二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碳酸钙的溶蚀与沉淀作用 材料三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高原边缘的密集断裂给降水的渗流提供了通道,也使地下水因沟谷的切割,易于溢出形成饱含碳酸钙的喀斯特泉,泉水在山谷中溢出,一旦条件合适,水中的碳酸钙

就会沉淀出来,在地表堆积成钙华。因此,横断山区从北到南形成一条钙华景观带。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试分析植物作用如何影响钙华的沉积与溶解。 (2)说明横断山区形成钙华景观形成的原因。 (3)同样是石灰岩被溶蚀,为什么华南地区多形成峰丛、峰林,而横断山区不能形成。试分析原因 (4)与中国南方相比,横断山区喀斯特地貌动态变化速率更快,景观稳定期更短,也更容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1)水生植物白天主要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钙华沉淀;晚上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让钙华溶解。 (2)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横断山区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有丰富的水生植物;海拔较高,气候温凉,净光合作用大钙华沉积多;(地势起伏大,水流快,且多断裂或裂隙,来自深处的地下水涌出后,压力骤差,水中二氧化碳易逸出) (3)因为横断山区处于地壳强烈上升的区域,喀斯特的溶蚀作用来不及对地表石灰岩进行充分的塑造,山体就被快速抬升。而华南地区地壳比较稳定,由于流水溶蚀常期稳定的作用,所以形成峰丛、峰林地貌。

广西岩溶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征

广西岩溶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征 广西碳酸盐岩分布面广、厚度大、质地纯,气候湿热等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为岩溶地貌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无比优越的条件,发育的岩溶地貌类型齐全,形态多样,分布普遍。从地理分布看, 桂西北峰丛山地区的洞穴形态为漏斗、竖井, 地下河洞穴十分发育;桂东北及桂西南峰林石山地区的洞穴类型复杂多样, 与区域岩溶地貌发育相一致;桂东南弧峰平原地区洞穴化程度高, 但洞穴规模稍小。 岩溶旅游资源的分类,首先要考虑到每个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属性”和“状态”。属性是指特性、特征;状态是指现存状况和形态。每一基本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形态,特征愈多,它所代表的不同事物就越少,即每一类型概念的外延愈小,各类型之间就愈易于区分。例如,峰丛和峰林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形态,旅游价值和开发现状都有很大差异,故予以区分。其次是考虑到要较好地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既要表现出体量虽小但有旅游价值的景观实体,又要展示出某些旅游资源的总体价值。因此有的基本类型间存在一定的包容关系。奇特与象形山石,作为个体,有的具有很重要的旅游观赏价值,如阳朔县的东郎(石)和西郎(石),本身是一旅游资源实体,但又是所在石峰(名山)的组成部分。又如在漓江峡谷中有若干名山(如画山、冠山),但它们又是漓江风景河段的组成部分。这表明,对于某些类型说来,空间分布上可能是互相叠置或呈现包容的关系,被包容的类型占有的空间范围较小,体量相对较小;包容类型占有较大空间,是旅游区的主体又是被包容类型的载体。最典型的例子是峰林平原和其

内的石峰,前者为包容类型,后者(如叠彩山、伏波山)为被包容类型;又如桂林市普陀山是包容类型,被包容的类型有摩崖字画、洞穴、石林等。为了充分展示岩溶方面的内容,对《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中的蚀余景观分成峰林平原、峰丛洼地和石林。 基于上述分类原则,广西岩溶旅游资源可分为5种主要类型,包括26个基本类型。其中最重要的是峰林平原、峰丛洼地、名山和象形山石、洞穴、岩溶风景河段以及古人类遗址等岩溶景观。 1 地文景观类 包括:典型地质构造、标准地层剖面和生物化石地点、自然灾变遗迹、名山、峰林平原、峰丛洼地、石林、奇特与象形山石、珊瑚礁、洞穴。 ①典型地质构造 由于地壳运动而在岩体中形成的构造形迹。在岩溶区主要表现为各种古岩溶现象和岩溶不整合面。代表性的地点为桂林市老人山,其山顶由与岩溶作用有关的岩溶崩塌物组成。 ②标准地层剖面和生物化石地点 广西泥盆系特别发育,是中国海相泥盆系标准地层所在。桂林南边村剖面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确定为全球性泥盆-石炭系界线副层型剖面。此外,在全国已确定的6处华南海相泥盆系标准剖面中,广西就有北流大风门、横县六景、象州大乐、南丹罗富等4处碳酸盐岩标准剖面,这些地层剖面中都有丰富的化石。 ③自然灾变遗迹

在贵州安顺喀斯特地区发展山羊养殖业的分析与思考

Geographical Science Research 地理科学研究, 2018, 7(3), 229-233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fc8401803.html,/journal/gser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fc8401803.html,/10.12677/gser.2018.73027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oats Breeding Industry in the Karst Regions, Using Anshun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Xinming Sun*, Shixiong Fu, Qiupeng Yu# Department of Agronomy, Anshu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nshun Guizhou Received:Jul. 18th, 2018; accepted: Aug. 2nd, 2018; published: Aug. 9th, 2018 Abstract The Karst landform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in Anshun of Guizhou.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Anshun with the “congenital defect” of widespread Karst landform characterized by steep slope and soil barren had become more and more deteriorated by the unreasonable human activ-ity. The Karst environment often shows its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because it is highly susceptible to be interfered by external factors, s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imal husbandry, especially goats breeding industry is affected seriously. We discussed how to develop the goat breeding industry in the Karst regions of Anshun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supply the reference for animal husbandry workers and farmer in this paper. Keywords Karst Landform, Goats Breeding Industr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在贵州安顺喀斯特地区发展山羊养殖业的 分析与思考 孙新明*,符世雄,于秋鹏#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农学系,贵州安顺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最新广西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地域分异规律

广西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地域分异规律

广西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地域分异规律 江洁丽 (广西师范学院资环学院南宁 530001) 摘要:根据广西喀斯特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与资源的区域分异着手,分析了广西喀斯特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空间配置特点,建立了由经济、生态、环境3 大类 46个单项指标构成的评价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 ,对广西喀斯特地区50个县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进而总结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地域分异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广西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定量化的科学决策依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能力;地域分异规律;指标体系;广西喀斯特地区 Evaluation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 and Regularity of its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in Guangxi karst region JiangJie-li (Facult y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 niversit y Nanning 530001)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istrict cent of the main factor and resources in Guangxi karst region, anal yzed the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stall the characteristics, taking 50 cities in Guangxi karst region as the stud y object ,this paper has established basic principles of evaluation index of sustainable cit y development, set up the s ystem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m, and calculated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and s ynthetic value. Then the who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 y is worked out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regularit y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summed up. This kind of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regularit y can provide quantita tive and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foundation for eco-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Guangxi karst region in the new century.

喀斯特地域类型的寻找和转换_以贵州省乡土建筑为例_王红

学术论文专刊2012总第07期 喀斯特地域类型的寻找和转换 ——以贵州省乡土建筑为例 SEARCHING AND TRANSFERRING KARST TYPES IN KARST AREAS: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王红1李效梅1单晓刚2 Wang Hong, Li Xiaomei, Shan Xiaogang 摘要/结合贵州喀斯特地域类型,应用类型学的方法,寻找地域类型,并对地域类型转换做一次尝试性分析。 关键词/喀斯特地域 类型寻找 类型转换 ABSTRACT/ In connection with the types of Karst areas in Guizhou,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typology to find out areal types, and makes a trial analysi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areal types. KEY WORDS/ Karst areas, type search, type transfer 贵州省发育了地球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岩溶景观,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连续带,碳酸盐岩石出露面积达13万km2 [1],几乎可以见到全球喀斯特地区所有的地貌形态而闻名于世,如果以喀斯特面积占国土面积30%以上作为石山县的标准来衡量贵州,则贵州省86个县(市),就有69个属于喀斯特石山县[2]。 可以说贵州省是“喀斯特王国”,而且又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成分有49个,其中世居有17个民族,在贵州有253个民族乡,13973个村寨[3],由于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环境,居住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少数民族建筑形式,因与喀斯特环境协调,民族文化底蕴浓厚和民族特色原始古朴而保持至今,为美丽的喀斯特奇山秀水深深地打上了明显的文化和历史印迹。 如何把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民族建筑形式展现给大家,并用建筑语汇描述,是研究与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采用了类型学的方法,并重点从原型的寻找和类型的转换入手来进行研究。 所谓类型学可以简单定义为:按相同的形式结构对具有特性化的一组对象所进行描述的理论,类型则是描述这组对象普遍形式的类特征,而原型与类型相似,是类型的原始表象。 建筑类型学由于选择原型的来源角度不同,学派较多,总的来说类型学的架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从历史中寻找原型的新理想主义的建筑类型学,从地区中寻找原型的新地域主义的类型学[4],从广义上讲,只要在设计中涉及原型的概念或者说可分析出其原型的特征的,都是属于建筑类型学研究范围,所以,只能根据自己研究的焦点,去寻找原型。   1 喀斯特地域原型寻找 对于贵州喀斯特地区,如何寻找原型呢?如何描述它形式的类特征,即形式类型?我们可以依据形式类型的层次性进行分类,概括的说,喀斯特地域原型可以分为“物”的层次和“心”的层次,二者层次的表现形态,具有新地域主义的观点显性与新理想主义隐性特征,因此寻找原型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在地域中寻找“物”的显性关系,在聚落中寻找“心”的隐性关系。 1.1 在地域中寻找——“聚落形态”与空间和环境关系 建筑的类型得以延续有赖于聚落的整体性,而聚落的形态得以延续依赖于地貌空间的生态系统性,“物”的层次可以从地貌空间类型,聚落形态类型和地域建筑类型3种层级展开。 1.1.1 地貌空间与聚落格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809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J04A1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7JA85005);贵州大学特色专业基金(2009061)作者单位:1 贵州大学土建学院(贵阳,550003) 2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阳,550001) 收稿日期:2011-05-05 1 贵州省喀斯特峰林地貌 2 贵州省喀斯特峰丛地貌

桂西北喀斯特区原生林与次生林凋落物及养分归还特征比较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1): 146-151 https://www.doczj.com/doc/fc8401803.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https://www.doczj.com/doc/fc8401803.html,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 (KZCX2-XB2-0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2006CB403208);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西部博士资助项目”( 0823045040) 作者简介:曾昭霞(1978年生),女,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森林生态学。E-mail: zengzhx78@https://www.doczj.com/doc/fc8401803.html, 收稿日期:2009-11-13 桂西北喀斯特区原生林与次生林凋落物及养分归还特征比较 曾昭霞1,2 ,刘孝利3 ,王克林 1,2* ,曾馥平1,2,宋同清1,2,宋希娟 1,2,4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 2.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系统研究观测站,广西 环江 547200; 3.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4.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摘要: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养分归还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壤养分有效性的高低。在土层浅薄且土被很不连续的我国喀斯特区域进行凋落物生物量及养分归还研究对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该区养分循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比较分析了桂西北喀斯特区3种原生林与3种次生林的全年凋落物量、组成、月凋落物量动态及养分归还量与动态。结果表明,圆果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 Wu)、大叶蚊母树(Distylium Sieb. et Zucc.)与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3种原生林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2342.16,4057.99和1834.36 kg·hm -2,而圆叶乌桕(Sapium rotundifolium Hemsl .)、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 (Lour.) Harms)和黄荆(Vitex negundo L.)3种次生林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3192.82,3284.26,2469.90 kg·hm -2, 除大叶蚊母树外,次生林年凋落物总量大于原生林。凋落物的组成中,叶凋落生物量均占总凋落物量的80%左右,甚至更高,而圆叶乌桕、八角枫和黄荆3种次生林群落的叶凋落物量占总凋落物量的百分比大于圆果化香、大叶蚊母树以及青檀3种原生林。凋落物的养分归还量的月动态与凋落物量的月动态一致,原生林呈“U”形曲线,而次生林则呈“W”形曲线。原生林和次生林凋落物的年养分归还量均为C ﹥N ﹥K ﹥P ,且次生林的C 、N 、P 养分的归还量大于原生林。 关键词:喀斯特;原生林;次生林;凋落物;养分归还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0)01-0146-06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生态系统养分地球化学循环的基础[1, 2]。凋落物的分解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及林地生产力关系密切,并在维持土壤肥力方面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2, 3]。Chapin 等的研究表明[4, 5],多数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吸收的养分,90%以上的氮和磷、60%以上的矿质元素都来自于植被凋落残体归还给土壤的养分再循环。由此可见,凋落物的养分归还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壤养分有效性的高低。 作为连接植被与土壤两个系统的“纽带”,森林凋落物一直是生态学、土壤学、水文学、生物地球化学及环境化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6]。近年来,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已经在凋落物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在土层浅薄且土被很不连续的喀斯特区域进行凋落物养分归还研究的报导尚不多见,而在该区进行凋落物养分归还研究,尤其是对原生林与次生林的养分归还能力的比较研究,对了解该区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土壤的养分交流与循环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针对这种研究现状,比较分析了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区域3种原生林与3种次生林凋落物生 物量以及养分归还量的特征,以期为喀斯特区林地恢复重建和石漠化治理提供科研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位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境内。 本研究选取的原生林所在区域为木论喀斯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原生林区,位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北部(E 107°54′01″~108°05′51″,N 25°07′01″~25°12′22″),东西宽19.80 km ,南北长10.75 km ,林区总面积89.69 km 2,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区连片面积最大、完好性保存最好、原生性最强的喀斯特森林,森林覆盖率94.8%。年均日照1451.1 h ,年均气温19.3 ℃,年有效积温6260 ℃(≥10 ℃),无霜期310 d ,年均降雨量1529 mm 。该林区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区内石山裸露面积达80%~90%以上,土被面积不足20%,且土壤仅分布于岩石缝隙间,只有洼地或谷底才有成片土壤。林区土壤类型主要为石灰土和零星分布的硅质土,均属非地带性土壤。木论喀斯特林区属中亚热带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是隐域性的石灰岩森林植被顶级群落,为典型的喀斯特原始森林。本文选取了3种代表性群落,特征详见表1。

广西、桂林、龙胜龙脊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介绍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地理位置
广西地处中国南部,位于北纬 20°54′~26°23′,东经 104°29′~112°04′。南临北 部湾,与海南省隔海相望,东连广东,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邻云南,西南与越南毗 邻。陆地区域面积 23.67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 2.5%,居各省区市第 9 位。 山多地少。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四周山地环绕, 呈盆地状,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 盆地边缘多决口, 中部和南部多为平地。 在陆地总面积中, (海拔 400 米以上) 39.8%, 山地 占 石山(海拔 400 米)占 19.7%,丘陵(海拔 200?400 米)占 10.3%,台地(海拔 200 米以下) 占 6.3%,平原占 20.6%,水面占 3.3%。现有耕地面积约 4000 万亩,占土地面积的 11%,人 均耕地 0.82 亩。 广西属沿海地区。 北部湾海域面积约 12.93 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东起粤桂交界处的洗米河口, 西至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 1500 多公里。海岸类型分冲积平原海岸和台地海 岸两种。沿海岛屿有 697 个,岛屿岸线长 600 余公里,岛屿总面积 84 平方公里。涠洲岛是 广西沿海最大的岛屿,面积约 28 平方公里。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地形气候
桂林喀斯特地貌 地形: 地形:广西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呈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形态。盆地向东开口。 海拔 500 米以上山地面积共 127280.25 平方千米, 占广西总面积 53.7%。 丘陵面积 51649.75 平方千米,占广西总面积 21.9%,以海拔 250~500 米的高丘陵为多。平原面积 34079 平方 米,占广西总面积 14.6%。这些平原分布零散,规模都不大。台地。占总面积 8.1%。(五) 水面(包括河流、水库、湖泊)。占总面积 1.5%。广西喀斯特地貌面积 70733.25 公顷,占 总面积 29.9%,包括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和残从平原,主要分布于桂西、桂西南和桂东北。 河流绝大部分自北或南向中部汇集注入珠江干流西江,东流入南海。 气候: 气候: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特征是夏天时间长、气温较高、降水多,冬天时间短、 天气干暖。年平均气温 21.1℃。最热月是 7 月,月均气温 23?29℃;最冷月为 1 月,月均气 温 6?14℃之间。年日照时数 1396 小时。≥10℃年积温达 5000?8300℃,持续日数 270?340 天。年均降雨量在 1835 毫米。桂南防城、桂中金秀、昭平、桂东北的桂林和桂西北的融安 为多雨中心,年降雨量均在 1900 毫米以上。桂西左、右江谷地和桂中盆地是主要旱区,年 降雨量仅为 1100?1200 毫米。 气温、热量: 气温、热量:广西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热量丰富。各地年平均气温在 16.5~23.1℃之间。等温线基本上呈纬向分布,气温由南向北递减,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区 递减。全区约 65%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 20.0℃以上,其中右江河谷、左江河谷、沿海地区在

2015年《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公需科目考试(满分)

2015年《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公需科目考试(满分) 1、广西的制糖业做到了把甘蔗从头到尾“吃干榨尽”,实现了(C )。 A. 固体废弃物较多排放 B. 固体废弃物多排放 C. 固体废弃物零排放 D. 固体废弃物少排放 2、广西开展机动车污染防治,推进氮氧化物减排,在全区14个设区城市成立了(D ),建立了广西机动车环保检验管理信息系统。 A. 淘汰老旧机动车监管机构 B. 重型汽油车限行管理机构 C. 淘汰黄标车监管机构 D. 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机构 3、到2015年,力争广西1/3以上地级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废弃物分类收运和资源化利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D )。 A. 25万吨/年 B. 10万吨/年 C. 15万吨/年 D. 20万吨/年 4、(C)是指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 A. 梧玉贵一体化发展 B. 桂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C. 柳来河区域一体化发展 D. 北部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5、为完善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应积极推进( B)改革。 A. 取水 B. 水价 C. 水资源管理 D. 供水设施建设 6、《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规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回收( B )时,应当对物品的名称、数量、规格、新旧程度等如实进行登记。 A. 废轻化工原料 B. 生产性废旧金属 C. 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 D. 报废电子产品 7、《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对(B )的功能定位为,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地、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和文化遗址等。 A. 重点开发区 B. 禁止开发区 C. 限制开发区 D. 优先开发区 8、广西拥有大陆海岸线1600公里,占全国的8.9%,居全国第(C )位。 A. 7 B. 4 C. 6 D. 5 9、提升(A )的主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服务广西、联系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门户作用,建成面向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 A. 南宁市 B. 梧州市 C. 桂林市 D. 柳州市 10、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应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实施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D )制度。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001-06-19 摘要: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人口一资源―环境的矛盾非常突出,贫困与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严重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的持续发展和反贫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更新观念,以生态环境重建为切入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把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喀斯特;生态环境;贫困;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喀斯特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国家,西南地区岩溶总面积42.624万km2。该地区总人口超过1亿,居住着48个少数民族的2000万人口,是我国南方的主要贫困地区,全国近1/2的贫困人口集中于本区。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一战略的实施将很大程度地改善喀斯特地区的基础设施和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全方位脱贫是喀斯特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1西南喀斯特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 西南喀斯特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对自然生态系统破坏极大,这固然与当地农民的素质和环境意识低下密切相关,但更主要的是人口增长超过了土地的承载力,使这些地区陷入了人口增加――过度垦殖――生态环境恶化――经济落后――人口贫困――文化教育水平低――环境意识和人口意识淡薄――人口增长的恶性循环。 1.1人口与自然资源 人口与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喀斯特地区的人口压力及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土地资源严重退化、动植物资源锐减。水资源短缺及矿产资源极大浪费。人口与资源的对立关系已经成为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1)人地关系失衡。人口的快速增加造成农业生态系统退化、土地质量变异和承载力降低。贵州省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喀斯特山地省,贵州省人均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0.127hm2锐减到1999年的0.05lhm2,且80%属于坡陡贫瘠的低产耕地。建国以来,贵州省的人均粮食大多在300kg警戒线以下,为了满足粮食的需求,贵州省每年平均从外地引进粮食达20亿kg。如果按照人均300kg粮食计算,贵州省只能承载2500万人口,到1999年人口增长到3683.83万人,人口超载率达47.35%。人口的严重超载使当地农民被迫毁林开荒,全省81.02%的耕地分布在大于6度的坡地上,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69.18万hm,占总耕地的19.80,而坡度在35“以上的耕地竟有28.18万hm2,占总耕地的5.74%,新开垦的坡地,大多在3~5年内丧失耕种价值,甚至变为裸岩荒坡。坡耕地比例高是造成贵州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水土流失和贫困的主要制约因素。 (2)岩溶水资源丰富,但可方便利用的比例少。由于南方岩溶区,他表、地下岩溶不均匀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