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中的惩罚与惩罚教育

教育中的惩罚与惩罚教育

教育中的惩罚与惩罚教育
教育中的惩罚与惩罚教育

教育中的惩罚与惩罚教育

“惩罚教育”一直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惩罚教育问题的提出在教育要不要惩罚的问题上,长期以来人们有着争论。一度时期,不少人对惩罚持反对的观点,认为惩罚至少是没有境界的教育。所谓惩罚,往往是对学生主体意志和力量的否定,是教师单边意志的体现。

惩罚实际上是否定学生自我负责的机会,它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有人提出:“教育,拒绝惩罚。”有人认为,惩罚,是教育评价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种病态形式,是教育者的一种大忌,有百害而无一利。近几年对教育惩罚的研究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大多对惩罚教育持一种肯定的意见,认为教育不能放弃惩罚。他们指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惩罚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应该用其利而避其弊,不应当以其有弊而弃其利。教育不能滥用惩罚,但也不能没有惩罚。教育不能拒绝惩罚,教育应时刻保留惩罚权。

惩罚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和使用惩罚,教育惩罚就一定能够发挥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事实上,“教育要不要惩罚,应不应该有惩罚”的问题,关键不是要不要惩罚,而是如何正确运用惩罚的问题。作为教育必须对学生有一种约束。对学生的惩罚和强制与正面教育永远是相辅相成的,反对体罚,但不应反对合理的教育性惩罚。惩罚与强制的实施,是当与不当的问题,而不是行与不行的问题。应该研究其实施的度、量、序、式,规范惩罚与强制,使之符合教育规律与教育的科学性。

二、教育的惩罚

(一)教育的惩罚的界定

1、教育的惩罚的含义所谓惩罚,就是给被惩罚者施以痛苦或者剥夺其需要,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教育中的惩罚,是指对学生某种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采取一定措施使之改正且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觉约束力的教育方法,旨在使学生受到警示,控制其不良的思想、行为。它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既可以体现在精神上,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

教育学中一般认为:惩罚是对学生过错行为的一种否定和强制性纠正,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它是与“奖励”相反的概念。把教育的惩罚理解为家长和教师采用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少年儿童,如心罚、体罚、变相体罚等等,显然是不正确的。

教育的惩罚是指在学校中,针对个人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不包括体罚),以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这类惩罚的具体方式由轻到重依次为:口头批评、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体罚(含变相体罚)不在教育的惩罚之列。

教育的惩罚应当是一种“合理惩罚”。所谓合理的惩罚,就是施罚主体遵循相关的规定,以尊重受罚者人格为前提,结合受罚者的年龄、个性、心理承受能力及犯错的动机、情节、危害程度,按照科学的处罚原则与规范的程序,针对受罚者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这一概念应具有如下特征:

(1)惩罚主体是特定的,只能由享有教育管理权的教师、教师集体、校长去实施,只有

合法的主体才能行使相应的惩罚权。

(2)惩罚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3)惩罚的对象是学生的违规过错行为,而不是学生

本身。惩罚也要体现尊重。(4)惩罚要根据一定的原则与程序。(5)惩罚体现教育者的权责统一。2、惩罚与体罚的区别为了更好地把握教育的惩罚,应当对惩罚与体罚加以区别。所谓惩罚就是严厉的处罚。处罚是指使犯错误或犯罪的人受到政治或经济

上的损失而有所警戒。体罚则是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来处罚儿童的错误的教育方法。由此可见,体罚是排除在惩罚之外的。提到惩罚就想到体罚是对惩罚理解的泛化。惩罚不等于体罚,体罚是对人身的伤害和精神的折磨,而惩罚是一种教育,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惩罚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体罚是对学生实施身心上的严重伤害,有悖于道德,是造成学生身心健康损害的侵权行为。体罚是一种简单、落后、愚蠢的教育方法,是落后、陈旧教育思想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无知无能的表现。一般认为:体罚与惩罚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损害了受罚者的身心健康。体罚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也是违背道德的,应坚决反对。从出发点看,惩罚和体罚的出发点看起来有相似之处,都是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但实际上却有本质的不同。教育的惩罚“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中人性的回归,体现了对人的个性的尊重。而体罚在纠正学生错误行为的同时也造成了对学生的伤害,忽视了学生是平等的个体,更忽视了学生的尊严。3、惩罚与奖励的关系惩罚和奖励是激励机制的两个方面。惩罚和奖励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没有惩罚,奖励就不能充分显示其扬善功能;没有奖励,惩罚也不能发挥其惩恶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惩罚与奖励一样,都是教育者常用的激励手段,在教育行为中两者缺一不可,目的是制止被教育者与群体目标不一致的行为。因此,教育过程中,有人得到表扬,有人受到惩罚,都是正常的。教师将惩罚行为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无可非议。如果说赏识教育有利于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行为的话,那么,惩罚教育对于抑制和规范人的消极行为则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只有两种教育方法互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受教育者健康发展。过分的惩罚是虐待,是对人权的侵犯;一味的表扬,最终则会导致孩子的脆弱、放纵。惩戒与赏识教育一样,都是教育者教育行为中常用的激励、鞭策手段,是制止受教育者与群体目标不一致的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接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恰当的惩戒,可以使犯错误的学生懂规矩,从而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在必须实施惩戒教育时,教师要勇敢地行使手中的惩戒权力,为学生的错误进行斧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由此可见,惩罚与赏识二者非但不排斥,而且还有许多共性。它们都遵循因人施教、尊重、实事求是、情感交流以及多样性的原则。(二)教育惩罚的分类1、合理惩罚与不合理惩罚以是否具有合理性为标准,教育惩罚可以分为合理的教育惩罚和不合理的教育惩罚两大类。(1)合理的教育惩罚具有几层含义:①合乎法律规范。教育惩罚应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施行。②合乎道德规范。教育惩罚应在道德所允许的范围内施行。③具有教育性。教育惩罚应该符合教育要求,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合理的教育惩罚既是合法的、合道德的,又是有教育性的。(2)不合理的教育惩罚,也称劣性惩罚,是指学校组织或个人采用不当手段,试图消除受教育者某种行为的惩罚方式。劣性惩罚一般有劳动惩罚、言语惩罚、体罚及经济惩罚等表现形式。不合理的惩罚是违反法律规定、道德规范或违背教育规律的惩罚,2、教育性惩罚与强迫性惩罚根据惩罚实施的性质可分为教育性惩罚与强迫性惩罚。(1)教育性惩罚以教育批评、劝诫等为主。(2)强迫性惩罚则是施以强迫性力量对犯错者进行的惩罚。强迫性惩罚可分为物质性惩罚和精神性惩罚。物质性惩罚是指实物和金钱的处罚,如罚款、没收实物、要求赔偿等。精神性惩罚指进行精神性的处罚或控制,如对犯错误者给予批评、通报、褫夺某种荣誉、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开除等处分。此外,根据惩罚的效用,可以把惩罚分为有效惩罚和无效惩罚。3、主动惩罚与被动惩罚从惩罚的主客体角度来看,它可分为主动惩罚与被动性惩罚。主动性惩罚,是指学生自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而接受的处罚。被动性惩罚,是指学生未意识到或已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拒绝接受教育,被动地接受惩罚。4、正惩罚与负惩罚从心理学角度对惩罚进行分类。在行为心理学中,惩罚是具有特定含义的术语,它指的是某一行

为的结果导致了这个行为在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减少的过程。根据行为出现后的刺激物的不同,可以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1)正惩罚,行为之后跟随着一个刺激物的出现,作为结果,这个行为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减少。(2)负惩罚,行为之后跟随着一个刺激物的消除,作为结果,这个行为将来发生的可能性减少。负惩罚是当问题行为发生时,撤走强化物。正惩罚则是当问题行为出现时,施加令孩子厌恶的刺激。5、正式惩罚与非正式惩罚根据实施依据,可将惩罚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正式的惩罚,是学校根据某些正式的成文规定,如某些法规、学校管理条例、学生守则、纪律规定等,按照一定的程序,由学校中的专门部门对学生相应行为所给予的奖励或惩罚。非正式的惩罚,是由教师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中对学生实施的惩罚。6、代偿式惩罚与剥夺式惩罚代偿式惩罚,以增加额外的课业或其他工作任务为惩罚措施,其特点是给予学生不想要的东西。剥夺式惩罚,以减少或剥夺学习任务(或学习动机)为惩罚措施,其特点是拿走学生想要的东西。7、惩罚的其他分类方式(1)从惩罚的性质来看,有正当惩罚与不当惩罚。正当惩罚是与学生的不良行为相称的惩罚。不当惩罚则是与学生的不良言行不相称的惩罚。不当惩罚是由于教师权力使用不当,从而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行为。不当惩罚大致可分为两类:体罚或变相体罚、心理惩罚(心罚)。如果说体罚主要指向学生的身体、肉体,而心罚直指学生的精神、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侮辱学生的人格。教师主要是通过言语和其他行为暗示来打击、摧残学生的精神(心灵);与体罚相比,心罚具有隐蔽性,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危害性较之体罚更大。(2)从惩罚的起因看,有因为学习不良而罚和因做错事而罚。(3)从惩罚的实施来看,有随意惩罚和按约惩罚。(4)从惩罚的结果看,有抵罪性惩罚和报应性惩罚。前者带有明显的专制性、专断性,是强迫学生接受的惩罚。后者无需从外部施加强制性惩罚,有过失者就会受到来自周围的压力。(三)不当惩罚的表现1、惩罚过重惩罚过重主要表现为:(1)体罚或变相体罚。如粗暴地击打学生、长时间地罚站等。(2)侮辱或恐吓。如对学生奚落、挖苦、冷嘲热讽,以及威胁恐吓等。(3)因学习不良而罚。将惩罚与学习方面的问题相联系,往往因学生做错了作业或学业成绩不良而惩罚学生,如罚学生机械性地抄写不包含任何智力内容的作业数十遍,甚至上百遍。(4)因个体的过失而惩罚群体。(5)罚请家长。以让家长难堪或借助学生家长去惩罚学生。(6)罚款。(7)罚劳动。2、惩罚过轻惩罚过轻主要表现为:(1)惩罚滞后。不能抓住时机进行惩罚,惩罚不及时。

(2)不敢惩罚。该公开地严厉批评的,只是不公开地、轻描淡写地说几句,甚至不闻不问,装不知道。以上只是不当惩罚的主要表现,实际工作中的不当惩罚有多种多样,难以一一列举。(四)教育惩罚的作用1、教育惩罚的积极作用从惩罚对于学生个体和群众的意义看,教育的惩罚具有其积极的作用。 (1)从学生个体看,惩罚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否定,是对学生错误或不良思想、行为、习惯,通过外在的力量进行抑制的过程,有教育和警戒作用。合理的惩罚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①有利于个体的社会化——它可以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为学生提供社会行为的反馈;教学生学会承担道德责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行为结构体系。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合理的惩罚可以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提高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正视和改正错误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他们的意志。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非观念和正义感,使他们学会对错误负责。④使学生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⑤有助于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自身的存在价值。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2)从群体上看,这种教育并非只是对某一个学生个体的教育,它还包括对其他学生起警戒作用。这是一种心理暗示,使其他同学从被惩罚学生身上吸取教育,引以为戒。①有助于维护学校的纪律和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校风和校纪。②有利于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

③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舆论,有效地抵制学生中的歪风邪气。④有利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学生具备应有的荣誉感和羞耻心。2、不当惩罚的消极作用不当惩罚或劣性惩罚对学生和教师都会带来严重危害。其消极作用显而易见。(1)对学生的危害表现为:①损害学生的身体——许多教师在使用惩罚手段时,根本就没有考虑学生身体的承受能力,从而给学生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一般心理学认为,由于心理惩罚的刺激,可以在被罚者身上引起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外部腺体与内分泌诸方面的变化,造成机体正常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②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课堂中充斥惩罚,学生连最基本的安全感都没有,终日提心吊胆、胆战心惊、诚惶诚恐,必将严重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潜在地影响不良性格的形成。(a)惩罚容易损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惩罚容易造成学生的挫折感和失败感。挫折教育固然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但经常受到惩罚的刺激,自尊心、自信心会逐渐淡化,心理上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产生心理障碍。(b)助长消极情绪。不断的惩罚会使学生变得沮丧、急躁、忧虑或是冷漠,容易引发或助长学生的厌学情绪。由于惩罚过重,使得一些学生视教师为仇人,视学校为牢狱,厌学,逃学,甚至辍学。过多的惩罚使学校成了儿童的“失乐园”,而不是“乐园”,学生逐渐厌恶学习、学校,甚至厌恶社会和人生。(c)损害学生的学习心理。惩罚对学生身体的损害,容易看到,而惩罚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危害,则容易被人忽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过度的惩罚对人的心理的影响是长期的、严重的。惩罚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③滋生问题行为(a)滋生逃避行为。惩罚有时会强化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逃避。学校和社会上的大多数不良行为(作弊、逃学、告密、撒谎),正是学生们为了躲避学校或家庭的惩罚而学会的逃避行为。惩罚可能造成学生说谎、逃避和敌意。出于自我保护,学生为了避开教师或家长的批评、责备和惩罚,就学会了说谎。(b)产生模仿行为。受惩罚的孩子容易用同样的手段对他人产生攻击性行为,对周围事物发泄破坏性行为,如以虐待小动物、欺侮小同学来发泄内心的痛苦与憎恨。(c)惩罚使用不当,会使观望的儿童增加错误的行为。④惩罚容易破坏儿童的自我教育——不恰当的惩罚容易造成“意义障碍”。通过对中小学惩罚的心理感受的调研与分析表明:任何形式的惩罚都会伤害学生的心灵,受惩罚后的共同第一心理感受是难过,其余心理感受形式因年龄不同而有差异。受惩罚后的心理悲伤情绪指向先向内后向外。对他人受到的惩罚,多数表示同情和不满,年级越高,对待惩罚越有自己的主见。学生反感任何形式的惩罚,尤其是给身心造成严重伤害的惩罚,并有随年级升高的趋势。对不同惩罚形式表现出年龄上的关键敏感期,具体特点又因年级而异。多数学生对惩罚及其作用持否定态度,但也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有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2)对教师的危害表现为:①影响师生关系——惩罚会损害师生情感,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损害应有的教育氛围。由于惩罚过重,难以使学生从内心接受,易造成师生间沟通障碍,影响师生关系。惩罚往往伴随着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它使得学生不能理性、冷静、客观地看待自己的过失行为,而是简单地迁怒于惩罚他们的人,容易恶化师生关系,使得课堂气氛压抑、紧张,在这种气氛中,学生很难进行有效的学习。②损害教师的心理健康——由于劣性惩罚引起的师生间的心理冲突,使学生在心里与教师之间有了一道无形的鸿沟,他们在课堂中或工作中表现出疏远教师,事事不关心,具体事情上往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工作情绪,使教师感到失败、痛苦和沮丧,丧失教学工作的热情,产生职业倦怠,同时也有损于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人格魅力。③流失了一笔教育资源——学生的错误是一笔能够使他掌握知识、磨练意志、走向成熟的教育资源。④使教师角色发生了错位——在惩罚的过程中,教师以领导者的身份代替了催化者的角色,用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的身份代替了朋友、

助手的角色,师生关系日渐疏远。⑤损害教师形象——虽然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只是极个别教师,惩罚不当的也只是部分教师,但却有损教师的整体形象。⑥导致教师和家长的冲突,后果严重。⑦惩罚可能导致使用者上瘾。(五)教育的过度惩罚原因分析在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倾向于使用惩罚,原因是多方面的:1、教师素质问题(1)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会迁怒于学生,通过惩罚学生来宣泄自身的消极情绪。(2)教师的职业素质存在问题——①错误的师生观致使教师角色定位出现偏差。在有“师道尊严”的权力主义定向的教师看来,儿童应当服从管理,教师是权威。他们过分强调教师的威严,以势压人,经常采用蛮横、强制的手段来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部分教师错误地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机器”,总喜欢安静、听话、服从领导的学生,而对活泼好动的学生持一种否定的态度,有的甚至把他们看成“破坏分子”而严加管束。②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学等专业学科知识掌握得甚少,且实际运用能力不强,致使部分教师在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采取了极不恰当的手段。使用惩罚是教师的应激行为,可以直接发泄教师的消极情绪,且简单省事。③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爱心,敬业精神不强。对教育事业缺乏热情,在工作中表现出粗鲁、野蛮的作风,对学生动辄指责,很少耐心细致地做思想教育工作,而将惩罚视为行之有效的法宝。不是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要地位,而是过多地考虑怎样使学生服从自己,过多地考虑各种评比对自己荣誉和奖金的影响。(3)与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师年龄、性格气质特点相关——小学生爱动、中学生爱怀疑冲动,碰到一些年轻气盛、性情暴烈、不了解中小学生、教育又不得法的教师,不当惩罚的发生率将会大大提高。2、学校管理误区学校教育管理中尚存误区。应试教育导致教育目标的严重偏离。分数成为评价教与学的惟一尺度。学校重教书轻育人。评价机制的不合理,使得德育工作处于次要地位。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对惩罚不当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教师处理不力。3、家长支持不当在孩子的学习上,有很多家长历来都对惩罚持有宽容或肯定的态度,非常支持教师的惩罚行为。这种偏见为教师滥用惩罚开了方便之门。4、社会关注不够整个社会对教育惩罚的关注不够:社会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社会惩罚之风的影响;师资培训留有空白;依法治教不力,主要表现为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5、惩罚理论欠缺一是现有德育教材中大多对惩罚避而不谈,有的即使提到惩罚也是简单地一带而过,没有详细的论述。二是许多教师不重视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6、传统教育影响在我国传统教学过程中,惩罚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段,作为一种传统,惩罚被人们一代一代不假思索地承袭了下来。《学记》中有“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的话。《三字经》中有“教不严,师之惰”的古训。这些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糟粕使一些教师以惩罚为法宝。三、惩罚的教育的实施(一)惩罚教育实施的必要性1、从教育史及教育思想史的角度看,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或教育方法,是可能具有正面意义的。有鉴于此,不宜简单、绝对将惩罚与教育上的不民主、对学生的摧残等画等号。当代一些发达国家也都有惩罚措施,说明合理的惩罚并不有违教育的现代性和民主性。2、从文化的角度看,对教育中惩罚现象的解释要有一定的文化性。如果心平气和审视整个人类的历史和我们自己的文化特点,注意极端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局限性,不以现代、西方价值观为惟一评判标准的话,对惩罚的教育性的认可可能会容易得多。3、从法律角度看,应以立法形式保护学校开展正常的教育活动,给予惩戒权以认可及其行使以法律、法制上的保护;这不仅是为了保护教育者,而且首先是为了保护受教育者,使之获得接受正常教育的权利。4、从逻辑上看,没有惩罚就没有奖励,反之亦然。奖励和惩罚一样并不必然具有教育性。从教育伦理上说,惩罚不一定意味着不尊重,而不惩罚也不一定意味着尊重。从专业伦理的角度看,无条件回避惩戒权的使用,不仅不会更“道德”,相反倒可能是一种有违师德的

教育渎职行为。5、从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来讲,批评和惩罚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在所难免,有时需要通过强制性的办法,迫使他们服从外部的正确要求,即通过批评和惩罚使他们遵守规范。6、从教育的角度看,合理的惩罚是正当的教育行为,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途径。(1)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失范越轨行为不可避免,学校教育需赋予教师一定的权力,来维持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对学生的失范性越轨行为作出处理,避免学生越轨行为的再次发生。所以教育惩罚的存在是符合教育发展的需要的。(2)在教育实践中,有的运用适当的惩罚比鼓励的方式更为奏效。(3)只要存在学校教育,只要教师教育的对象是未成年的学生,教师的惩罚权就有其继续存在的基础。(4)为了纠正家庭教育的失误,必须把惩罚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二)惩罚教育实施的要求惩罚教育只有遵循一定的要求,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教师在实施惩罚教育时,应当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可不可以惩罚”——惩罚教育的法律要求。任何惩罚都要遵守法律的规定,这是惩罚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的惩罚应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应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不能超越其法定的权限。2、“该不该惩罚”——惩罚教育的道德要求。惩罚教育应当符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第一,惩罚的动机应该是美好的;第二,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第三,惩罚的方式和方法应该符合道德规范。3、“值不值得惩罚”——惩罚的教育目的要求。其一,惩罚固然有其独特的教育作用,但要尽量少使用;其二,如果必须使用惩罚手段,就应大胆地使用惩罚。4、“会不会用惩罚”——惩罚的教育艺术要求。一是惩罚的方式具有可接受性;二是惩罚内容公正合理;三是惩罚时机恰当。首先,惩罚要得到班集体舆论的支持。健康向上的班集体舆论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其次,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理论,提高对惩罚的认识,并借鉴、总结和积累有关经验。第三对待“差生”,慎用惩罚。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待“差生”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二是公平地对待“差生”。不能采用“双重标准”。第四,要尽可能地整合多种教育手段。惩罚应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第五,惩罚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第六,惩罚必须能解决问题,而不产生新问题。(三)惩罚教育实施的原则1、规范性原则(1)惩罚要以个体对错误行为的自我认识为基础——实施惩罚时,一定要让受罚者了解受罚的原因,言行当与不当的标准,以促进其内化。因此,惩罚要先订立规范标准。惩罚所依据的规则,既要体现自下而上的民主,又要体现自上而下的集中;既要体现学生的集体意志,又要体现法律、政策、条例的权威。

(2)何种纪律规范不能被侵犯,必须详尽地界定——必须使学生明确,什么行为应受到限制和纠正,什么行为是不允许的,否则他们会感到委屈而产生怨气。惩罚学生时,只能依据已经被确定的规范为原则,而不能凭空滥罚。(3)惩罚的决定一旦做出,就不应随意变更——惩罚的规范性要求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结合实际订立必要的管理规定,以此作为实施惩罚的基本依据和统一标准;二是一切惩罚必须在制度、法规订立之后,学生已经明确规定之时进行。(4)要给学生申辩的权利。2、尊重性原则(1)惩罚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爱学生为基础。这是教师适当运用惩罚的最根本前提。没有对学生的充分尊重,惩罚就失去了教育意义。由于惩罚的最终目的在于使违纪学生产生羞愧感,从而重塑其对纪律规范虔诚尊重的情感,故惩罚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尊重的基础之上。(2)罚而有“情”。即惩罚要充满关爱,动之以情。惩罚其实是一种震撼心灵的艺术,而“真爱”、“真情”则是这种艺术的精髓和核心。3、合理性原则惩罚要有理有据,公正公平。(1)罚而有“据”——惩罚要以客观事实和规章制度为依据,恰如其分。在证据不确凿或没有弄清事实真相之前,不能过早下结论,轻率予以惩罚,更不能泄私愤、图报复、道听途说、无中生有或空穴来风。切忌在惩罚时主观主义、随

随便便、事实不清、责任不明、黑白颠倒,或采取高压手段逼迫学生认错。(2)罚而有“理”——运用惩罚时要坚持说理的原则,即惩罚要晓之以理,以理服人,使受罚者确实口服心服。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单独讲道理比单独使用惩罚有效,但都不如两者结合使用效果好;当惩罚和说理相结合时,较轻的惩罚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3)罚而公正——对所有犯错误的学生一视同仁;对待不同的学生均有统一惩罚标准,不能因人而异;不能感情用事。所采取的惩罚方式应由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与程度而定。4、时效性原则(1)惩罚要及时。对违纪学生的惩罚必须及时,即发现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及时指出其错误所在及应该承担的后果,既往则不咎,不能时过境迁再来实施惩罚。另外,要善于抓苗头。当错误行为在萌芽状态时,就应该坚决纠正。延迟惩罚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在学生不良行为开始时,教师就要极其坚决地对待,其效果比错误行为逐级升高了才干预要好得多。(2)也可视情况采取“适当延时”的办法。在学生出现违纪后,应该适当延长一点时间后再进行惩罚。这有助于学生有时间充分认识自己出现过错的原因,以便引起内心冲突,也有助于教师避免因情绪失控而滥用惩罚。5、针对性原则惩罚要有针对性,切忌“雷同”。惩罚是指向违纪学生及其行为的,它针对的是学生的过失,这种过失必须有主观上的故意,由于不可避免的原因造成的过失则不在惩罚之列。惩罚之前要搞清楚事件的真相,要搞清楚惩罚措施对孩子可能产生的后果,还要考虑不同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因此,惩罚的方式要因人而异,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6、适度性原则惩罚必须掌握分寸,注意火候,过与不及都达不到预期效果。轻描淡写的惩罚,触及不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过度的惩罚,则会使学生产生不当的心理超限效应,引发学生的消极情绪和逆反心理。同时注意惩罚不应蜕变成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要以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前提。惩罚时要注重尺度的准确性。在批评、惩罚学生时,要避免使用嘲笑、讥讽、挖苦的语言;要就事论事,一事一罚,切忌“算总帐”;杜绝包办式或报复式惩罚。惩罚者要避免言行的急躁性,保持平静地面对事实的态度,以减少情绪激动造成的危害。7、灵活性原则惩罚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要考虑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及个性差异等因素,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惩罚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上采取灵活的态度,而不应千篇一律地套用一个惩罚模式。一般来说,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在私下进行批评要比公开好。在教师与学生已建立了积极关系的条件下,惩罚才可能有效。惩罚时教师要保持头脑的灵活性,善于掌握学生心理在瞬息之间的微妙变化,因势利导,随流而疏,且要与说服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对惩罚心服口服,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8、尽量少用的原则惩罚要尽可能少地使用;尽可能轻地实施。惩罚所使用的频率要尽量少。惩罚不能走向严厉的极端,要为惩罚建立一个多种强度等级的次序,每次惩罚都要取下限,而非上限。(四)惩罚教育的具体实施1、把握惩罚目的的正确性惩罚要有正确的目的——为教而罚。学生犯下严重的错误时,教师可以使用惩罚,但是一定要本着为教而罚的宗旨,寓教于罚,重教轻罚。对学生实行适度的惩罚,其出发点是为了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行为,提供承认并改正错误的机会。学校应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批评惩罚为辅,坚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身心为前提,坚持耐心、反复诱导的原则,反对无原则地滥用批评惩罚,严禁体罚。2、惩罚与行为指导相结合要罚而有“引”。惩罚前要进行说理,惩罚后也要进行说理,了解学生行为不良的原因,并辅之以行为指导,切忌一罚了之。惩罚只能传递受罚行为应该停止的信息,却无法提供该如何做的指导。因此,应该将惩罚与提供适当行为信息的指导结合起来使用。教师一方面要指出学生的不良行为;另一方面还要让他知道该如何行为,并且还要对他的任何变化加以强化(表扬),使他形成正确的行为。3、要限制在道德方面由于惩罚的本质内涵是确保纪律规范所具有的道德权威性,所以惩罚必须针对的是学生在道德方面

出现的不良行为,而不应涉及学习方面的问题。4、对问题行为灵活处理当问题行为发生时,一般有“热处理”与“冷处理”两种方法。对有些不良行为刚发生时,教师要采取“热处理”,迅速作出反应,这样能够遏制不良行为对其他同学的负面影响,能够使学生迅速地恢复常态。在有些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要延时惩罚,采用“冷处理”的方法。教师可把惩罚延迟到课后,在课后私下指出其错误,帮助其改进,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能督促学生改正错误。5、避免惩罚的微波效应微波效应指教师惩罚某一学生后,非但不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受到教育,反而会引起其他同学对这个同学的同情,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惩罚要避免微波效应,避免对班级其他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应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禁止使用有损学生人格和尊严的语言;惩罚应该具体;力戒体罚;当学生问题行为发生后,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6、惩罚教育的其他措施对负惩罚和正惩罚的操作有多种方式。(1)使用负惩罚有如下几种:①撤消关注——如果父母撤消对孩子行为的关注,孩子没辙了,就自然对于干坏事不感兴趣了。②适度隔离——即将孩子从产生不良行为的环境中隔开来,把他撤离到一个单纯或无聊的地方或特别房间,而且在时间的限度内不准活动或外出。③反应代价——就是当问题行为出现的时候,拿走一定数目的强化物(即刺激物的消除),该问题行为因此减少出现或不再出现。(2)正惩罚有五种操作方式:①积极练习——当孩子每次出现问题行为后,教育孩子必须采取正确的形式实施这一行为,直到重复一定的次数才停止。②过度补偿——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后,不得不纠正问题行为造成的环境影响,并且把环境恢复得比问题行为发生以前还要好。③随因练习——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后,让孩子从事与该行为无关的体力活动,这叫随因练习。练习必须是孩子有能力完成又不会造成伤害的体力活动。④引导服从——当孩子需要按要求和指令进行某种活动时,出现了问题行为,父母可以使用身体引导孩子服从,当孩子按要求进行活动了,就撤回身体引导。⑤身体限制——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父母控制他的身体,使行为不能发生。中小学教育中合理使用奖励与惩罚的实践,需要加强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中关于奖励与惩罚问题的研究,提高教师使用奖励与惩罚的理性水平是关键。四、惩罚教育与法律(一)惩罚教育的合法性法律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但并没有禁止除此之外的惩罚方式。绝不要把惩罚理解为体罚、把惩罚等同于体罚。惩罚的概念远比体罚概念要大,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并不等于禁止惩罚。除了体罚和变相体罚之外的惩罚,只要不伤及学生的其他权利,仍然可以使用,教育仍然可以行使惩罚权,而且可以理解为这些权利是被我国现行法律所默许的。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正当的教育惩罚是不违法的。惩罚权来源于教师的育人权力,它是维持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合法权力。从当罚必罚的角度来看,惩罚教育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教师惩罚权的放弃就是对自己一部分职责的放弃,对自己教育权的放弃。当罚不罚,是教师的失职,是教师不作为的表现。可见,惩罚合法化不仅仅是法律赋予的问题,更是合理权力合法化的问题,同时它对教师教育权力行使起着保护、约束与监督作用。(二)惩罚教育立法问题我国教育立法工作起步较晚,虽已颁布了一些单行教育法规、条例,但体系很不完善,许多方面法律还没有涵盖到,现有的法律不能满足实践的要求,许多应由教育法规加以调整的社会关系无法可依,许多教育法律规范缺乏本身应有的确定性,某些权利义务、职责关系不甚明确,对于应怎样合理惩罚学生、不当惩罚的度与其职责事项,法律并未做出说明,人们的理解也就各不相同,造成无法可依的混乱局面。所以,要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在教育惩罚问题上,法律问题、专业问题与道德问题应该分开来看。对法律来说,应该赋权的就要给予赋权。正是因为惩罚权是教育的基本权力之一,所以这种权力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当然,为了防止不当惩罚的出现,惩罚权也应当受到适当的限制。但限制里面还应该允许合理成分的出现。在惩罚问题上,法律应该给教

育惩罚以适当的自由裁量权。惩罚合法化主要是考虑教师教育权的行使问题。但惩罚合法化的目的是保护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权益。惩罚合法化才能使教师理直气壮地、合法有度地进行惩罚;同时,也使学生受到的惩罚有法律的保护,不致伤害其应有权益。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惩罚教育应该合法化。使法律对惩罚教育有更明确的表态和更细致的规定。(三)不合法惩罚的预防不合法的惩罚是指惩罚者所实施的惩罚行为,违反了国家有关的法律,给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后果。我们在实施惩罚教育的同时,应对不合法的惩罚采取预防性的措施。首先,教师自身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第二,要保证监督制度的有效运行;第三,建立健全学生申诉制度,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第四,建立咨询组织,给学生及家长以相应的咨询指导,帮助学生及家长在面对教师惩罚的不当行为时,正确地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020年爱的教育比体罚更有效

爱的教育比体罚更有效 N多年以前,我还在念初中的时候,某次班级活动是小规模的辩论,我趴在网上扒拉辩题,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爱的教育比体罚更有效VS体罚比爱的教育更有效。这个辩题在当时有相当深刻的现实意义,因为我们的老师基本可以壁垒分明地分为两派,一部分是主张高压政策信奉强权管理的,可以称之为体罚派;另一部分是主张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可以称之为爱的教育派。结果没有意外,这场小规模的辩论几乎演变成了班内同学票选“最喜爱的老师”的活动。 平心而论,就直接的教学效果来看,凶神恶煞的体罚派老师显然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但是,就长远的教育成果来看,爱的教育派的老师显然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更加深刻和美好的印象,有的甚至成为一生的师友。 突然想起这件事,是因为最近在网上注意到一本书,《所以,北大兄妹》,封面上有一句噱头的宣传语,“中国‘狼爸’,狠狠教你上北大”,下面是两排联袂推荐的名单,再下面赫然是“上海三联书店”!——哎,就因为这本书,三联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基本一落千丈不得翻身了,可惜可叹啊!幸好那群推荐人里没有我喜欢的,不然让我情何以堪! 我觉得,且不论书里的教育理念如何,单是其自我证明合法性的方式就有很大的问题。你要怎么证明你的教育方式是合法的?因为是成功的。那么又怎样证明是成功的呢?因为孩子考上了北大。这是什么逻辑?考上北大=人生成功=教育成功?

这都什么年代了,别说北大早已不是蔡元培的北大,就算是蔡 元培的北大,也不是每个念北大的人都足以自证为教育成功的。今年北京市文科并列第一的三个女生,均被北大小语种专业录取,但是都没去,去了香港,这说明什么呢?虽然无数国内大学都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梦话写在文件里,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即使是当之无愧中国最好的大学的北大,顶到头也就是个“中国一流”(这还得是在不包括港大、港中、台大之类的情况下)的大学,无论从哪个方面说,她和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名校,都还有着巨大的差距。 北大每年在中国大陆地区录取数千名本科生,其中不乏各省市 的高考状元,而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在进入北大之后,就发现其实北大也没传说中的那么牛掰,他们中的大多数,经过四年的雨雪风霜,最终还是成了普通人——当然,是比较优秀的普通人。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给人以幸福,这个美好的理想即使通过最好的教育,也很难在普罗大众之中广泛实现。成为比较优秀的普通人,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可以说是教育的成功了,问题来了,成为比较优秀的普通人,和上北大有啥关系?不管是啥关系,肯定不是正相关的线性关系。这个不需要统计,举个简单经验就可以证明,我们人民大学的毕业生,大多数最终也都成了比较优秀的普通人,这些人在当年的高考中肯定是没有考上北大的人牛掰的,那又怎样呢?这些人的教育是不成功的么?我看未必,人大毕业生的通达和务实,是出了名的受用人单位欢迎。——没有王婆卖瓜的意思。

在学校教育中实施惩罚与体罚的区别

在学校教育中实施惩罚与体罚的区别 一、什么是惩罚:惩罚不等于体罚。惩罚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体罚是个别教育者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所实施的身心上的严重伤害,有背于伦理道德。 二、惩罚在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不曾受到批评,那他将来很难面对挫折与失败。而人在一生中,肯定会遇到许多挫折与失败。所以,一个人在学生时代,有了缺点或错误,就要正确地面对,接受处罚和教育,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错误,进行反思和借鉴,以便今后可以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这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宝贵财富,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学不来的,只能自己积累。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合理而恰当的惩罚教育(也就是今天人们广义的"挫折教育")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常言道: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古人尚未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先饿其体肤,乏其筋骨......",实质上就是我们说的"挫折教育"。众所周知,系统的教育是离不开"挫折教育",它对于培养受教育者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健全心理,加大其受挫的承受量,提高其耐挫能力,帮助其健康成长是大有补益的。但实施"挫折教育"应当警惕慎重和认真严肃的。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这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副主任的话,非常中肯。我们知道: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心理健康的人才。让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负责,就是让孩子负担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造成的不良后果,接受惩罚。这其实也就是教育孩子养成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责任心,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 1、惩罚可以使学生懂规矩、辨是非。要想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可以通过说教、示范等方式。但不可否认纪律和惩罚也是达到行为目的的途径,惩罚可以让他们更加主动地了解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及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关于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分析三篇

关于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分析三篇 篇一:关于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当众脱裤子 西安XX乡XX小学二年级12名小学生因未完成作业,年轻的班主任勒令他们脱裤子在教室里转一圈,以示惩罚。被命令脱光裤子的12名学生年龄多在八九岁左右,都是二年级学生,其中7个男生,5个女生。 学生们说,20XX年3月27日上午,肖老师命令未完成作业的学生当众脱裤子后在教室里转一圈,同时指派两名班干部对不听话的学生强行脱裤子。当时有许多其他年级的学生趴在窗子上观看。 案例二:耳膜被打穿 19XX年12月13日上午7时40分,郑州市XX路小学六(3)班班主任、语文老师魏某在教室检查星期天布置的作业,让未完成作业的同学站出来,曹、冯等4位同学站起后被拉到讲台上,魏某对他们进行训斥后,又殴打了4位同学的头部、脸部。上完第一节数学课后,曹、冯两位同学因害怕第二节语文课再挨打,便跑到校外补写作业,魏某发现两人没在课堂上后,便派出另两位同学去找,当曹某、冯某被叫到教室后,魏某又用拳脚对两人进行殴打,当一拳打到曹某脸部时,曹某马上感到左耳一阵疼痛,接着就嗡嗡直响。冯某被打后书包滚落在地,当其弯腰去拾时,又被踢了一脚,结果脸碰到了地,当时就一片红肿。当日下午,学生家长带孩子到郑州市中心医院进行了检查,医院诊断:曹某左耳膜穿孔,3天后需做修补手术;冯某左面颊部红肿。

案例三:被迫喝下“颜料水” 20XX年6月7日上午,XX市29中附小老师王某在给本校六(三)班上第三节课前,发现自己放在过道的开水被学生"故意"倒入美术颜料。在课堂上质询"肇事者"而无人出声的情况下,王某采取"株连"追究方式,把颜料污物倒入半桶凉开水,由班长带头,台下其他同学轮流上来舀这略带异味的"颜料水"喝下...... 二、细节解释 根据案例一中,12名学生就是因为未完成作业就要被学生强迫脱掉裤子。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还自认为自己的过错呢,其中班主任还要求两名班主任强行脱掉那些学生的裤子,居然还有女学生。根据案例二,有时因为作业未做完,然后就要把殴打学生,然后在学生知道自己的过错之后妄图改正之后,老师在不明情况之下把学生殴打致学生的耳膜被打穿。在案例三中,学生就是开个玩笑,把颜料放在老师水杯中,老师在无法找到凶手之后便要求全班学生轮流喝下这个颜料水。。。 三、分析过程: 体罚存在着极大的不科学性和危害性。 从学生方面看:首先,体罚会对学生造成生理伤害。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很容易受到伤害,而伤害一旦产生,便容易给学生造成终生的影响。在中小学教育中,这样的事情绝非杜撰:狂怒的老师一巴掌抡向学生,于是学生再也听不到了大自然美好的声音和父母亲切的呼唤;暴怒的老师拧起学生的耳朵,试图将他拉出教室,用力之下,他手里捏的只是学生娇嫩的耳垂;因为学生的调皮,教师拂袖而去……所有这些,难道还不够我们惊心吗?教育者为社会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废人!

学生教育中需要爱的惩罚

学生教育中需要爱的惩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学生教育中需要爱的惩罚 沛县树人小学:邹晋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浪潮的不断推进,教师们更多的重视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赏识教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主流。教室里表扬声不断,学生们笑容满面,家长满意度也有所提高。难道惩罚作为古老的教育手段沿用至今要退出历史的舞台吗关键词:爱的惩罚惩罚制度教师学生 一、是否需要惩罚 随着新课改的浪潮的不断推进,教师们更多的重视对学生的"赏识"和"激励",赏识教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主流。教室里表扬声不断,学生们个个笑容满面,家长满意度也有所提高。难道惩罚作为古老的教育手段真的要退出历史的舞台吗难道使用惩罚的教师都是师德和教育水平低下、粗暴的的教师吗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合理的处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能培养学生抵制和战胜引诱的能力。”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自由度较大的环境中,他们不喜欢顺从权威,因而现代教育提倡人性化,提倡“赏识与激励”。要让学生充分认识错误,心灵受到震撼,故应首选显爱的惩罚。 杜威是以主张尊重儿童而着称的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但他仍然认为:儿童是一个人,他必须或者像一个整体统一的人那样过他的生活,或者忍受失败和引起摩擦,儿童必须接受有关领导能力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杜威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

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 国家二级咨询师郭爱桂:惩罚可以是减少零花钱等物质上的惩戒,也可以是诸如减少孩子看动画片时间等精神上的惩戒,还可以是体罚等身体或心理伤害方面的惩戒。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惩罚是把双刃剑,是一种有难度的教育技巧,倘若掌握不好分寸,就有可能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当代教育家顾明远先生认为:学生是需要严格要求的,犯了错误也应该批评甚至严厉批评,不能放任不管,或者一味迁就。但是要求和批评都是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进行的。尊重学生,认为他是会改正错误的,然后再批评他,他就会理解并接受你的批评。惩罚,只有当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才会有效。 许多教育发达的国家明文规定教师可以使用惩罚,例如,韩国允许教师使用长度不超过100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的戒尺,对女生打小腿5下,打男生小腿10下,英国允许教师对8岁及以上的学生进行打手心的惩罚(百度)。 鉴于以上,教育学生使用惩罚是有必要的。其实,惩罚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我们许多一线教师也都曾有过成功的惩罚经历。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有其特定的意义。 第一,通过惩罚,可以制止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为其他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维护他们的学习权利。

正泰NJR2软启动

正泰NJR2软启动使用说明 一、主电路接线端子 R、S、T 三相电源输入 U1、V1、W1 旁路接触器输入端 U、V、W 旁路接触器输出,软启动输出至电动机 控制电路接线端子 RUN 运行端子 STOP 停止端子 X1、X2 备用 X3 瞬停端子 COM 开关量公共端 24V 对COM输出24V直流电源 AO 模拟输出,4倍额定电流对应20mA AI 备用 GND 模拟量公共端 K1 旁路继电器输出 K2 可编程继电器输出 K3 故障继电器输出 A、B RS485通讯端子 注:1、K3故障继电器在软启动断电情况下是常闭,上电后没有故障就断开,有故障则闭合。 注:2、当外部端子控制时,上电后必须检测到RUN端子由断开变成闭合才会启动软启动。 注:3、24V电源输出时,COM端为24V地,不能与GND端短接。 二、功能参数设定 F00 起始电压30%

F01 软起时间25秒 F02 软停时间0秒 F03 启动延时0秒 F04 编程延时0秒 F05 间隔延时0秒 F06 启动限制电流400% F07 过载调整值100% F08 电流显示方式 1 F06、F07为百分比,显示为电流值 0 F06 F07电流值显示电流值、1 F06 F07百分比显示电流值、2 F06 F07电流值显示百分比、3 F06 F07百分比显示百分比 F09 欠压保护80% F10 过压保护120% F11 启动模式1电压、0限流 F12 过载保护等级2超重载时数值应加大 F13 操作控制方式2外部端子控制 0键盘、1键盘外部端子、2外部端子、3外部端子通信、4键盘外部端子通信、5键盘通信、6通信、7禁止所有启动或停止操作 选用1、4时只有外控端子STOP与COM闭合时才允许键盘控制 F14 自动重启选择0次 F15 参数修改允许1允许、0禁止 F16 通信地址0 F17 编程继电器K2输出2旁路运行时 0发启动命令时、1开始启动时、2旁路运行时、3停车时、4停车完成时、5瞬停时、6故障时、7自动重启结束时。 F18 软停限流100% F19 电机额定电流4~1000A 三、保护功能 1、电机过载保护

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和规范教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维护师道尊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根据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经充分调研与广泛征求意见,我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1] 规则内容: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和规范教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维护师道尊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根据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适用范围)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称学校)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适用本规则。 第三条(概念界定)本规则所称教育惩戒,是指教师和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和管理中基于教育目的与需要,对违规违纪、言行失范的学生进行制止、管束或者以特定方式予以纠正,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职务行为。 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 第四条(职责要求)学生违反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法规,或者有其他妨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有害身

心健康行为的,教师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并可以视情况予以适当惩戒。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支持教师正当行使教育惩戒权,制止有害于学生或者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言行。 第五条(实施原则)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育人为本。应当基于关爱学生的宗旨、符合育人规律,达到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增强自律、改过向上的目的。 (二)合法合规。应当以事先公布的规则为依据,尊重学生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遵循法治原则,程序正当、客观公正。 (三)过罚适当。应当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个性特点、身心特征、认知水平、一贯表现、过错性质、悔过态度等,选择适当的惩戒措施,实现最佳教育效果。 (四)保障安全。应当事先了解学生行为动机、判断行为性质,并注意方式、场所和环境的安全,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第六条(一般惩戒)教师在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根据学生违规违纪情形,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当场进行教育惩戒:(一)点名批评; (二)责令赔礼道歉、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 (三)适当增加运动要求; (四)不超过一节课堂教学时间的教室内站立或者面壁反省; (五)暂扣学生用以违反纪律、扰乱秩序或者违规携带的物品;

惩罚(体罚)教育在各国

反弹琵琶——教育过程中不能缺少惩罚 焦作市许衡实验学校郜卫军 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焦作市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办法》再次强调的时候,我斗胆提出这样的观点有些不合时宜了。可是回顾参与教育几十年来的见闻,我感觉惩罚(记忆更深的是体罚)总是存在于教育的角角落落,甚至对为师者的处罚乃至刑罚都未能使之决断。究其原因,还是大家(注:精通教育之大家)都未能静下心来、深入进去揣度一下教育到底该怎样做?惩罚教育到底应不应该存在于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当然,“惩罚”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活灵活现的体现在实施“惩罚”的犯了错的教师身上。 ——写在前面的话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刑罚中对罪犯的惩罚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即由注重对肉体的报复逐渐转变为对灵魂的改造。当今教育领域以学生人权为中心,对惩罚方式进行的改革也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变化的影子。但教育的这次改革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人类教育理念进步的同时,废除了教育者的惩罚权。 面对当今教育领域中对惩罚改革的矫枉过正现象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如何在尊重学生人权的同时又能恰当地实施惩罚,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 教育领域并不存在是否需惩罚的问题,惩罚的存在对维护规范、建立秩序还是很有必要的,教育惩罚是符合教育心理学原则的。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称之为“负强化”。教育惩罚分精神类和行为类两类。精神类有扣品德操行分、责令做公开检讨、警告、记过等。行为类就更多,针对不同的具体事件会有不同的具体行为:罚面壁思过,罚做体力活,罚抄写单词…… 合理的惩罚既是天经地义的伦理常情,也是教育常规手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力,而且是一种义务。”没有惩罚的教育势必滋长恶的本性,同时也就削弱了善的力量。惩罚会让学生知道是非曲直,让学生知道犯了错误就要承担责任,让学生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的教育,这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培养正义感和抵抗恶的诱惑

体罚问题与教育策略研究

体罚问题与教育策略研究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教育界开始反思以往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各级教育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条例。提出“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区别于传统教育的“师道尊严”,强调教师要以平等姿态与学生交流,给学生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使学生成长的内在驱动力得以更大的激发。但是激励和赏识是否意味着不能批评和处罚,社会舆论大力鞭挞教育中极少数的不良体罚或变相体罚事件,甚至有人提出“教育,拒绝惩罚”的观点。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不敢正常的批评和惩罚犯错误的学生,学校小心翼翼的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唯恐招致学生和家长的投诉,甚至社会舆论的谴责。这些年青教师因为批评、惩罚学生被告上法庭甚至丢掉饭碗名誉扫地的大有人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七条、三十八条、四十六条分别在公民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和受教育的权利、义务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也都规定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义务和禁止体罚、变相体罚或者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由此可以看出,宪法是义务教育法制定的渊源,义务教育法是宪

法内容的具体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对学生的权利予以应有的重视。基于此,本文将从宪法学的角度,阐述教育教学中体罚的问题及其应对的策略,正确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以便更好的管理学生和教育学生,避免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损害学生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 1.1.2 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体罚一直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而被广泛地使用着。直到今天,尽管有关教育法律己经明确禁止任何形式的体罚及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但教育的现实并非如此,体罚作为一种与现代教育文明极不和谐的现象还普遍地存在于学校教育中,在报刊、互联网上常常会有关于体罚学生并造成伤害的事件的报道。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走进新课程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应是平等的首席,使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与理解,让学生在表扬与鼓励的阳光下快乐健康地成长。随着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体罚这样的教育方法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否定与批判。在现代教育理念看来,体罚学生己经被认定为现代社会最不文明、最不科学、最不人道的教育手段之一,特别是在由于教师的体罚而产生了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媒体的揭发与抨击、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满、教育权威的谴责与控诉,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 1.2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

辩论题目大全

辩论题目大全 一些辩论赛的题目十分新颖,一些传统,大家想要了解一下吗?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辩论题目大全,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辩论赛栏目! 正方反方 个人的命运是由个人掌握个人的命运是由社会掌握便利器具便利便利器具不便利 发掘人才需要考试发掘人才不需要考试民族技艺应该保密民族技艺不应该保密理想人才以仁为主理想人才以智为主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弊大于利金钱的追求与道德可以并行金钱的追求与道德可以并行 杜绝盗版,消费者扮演比政府更重要的角色 杜绝盗版,政府扮演比消费者更重要的角色 个性需要刻意追求个性不需要刻意追求 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利大于弊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弊大于利留学归国是个人问题不是社会问题 留学归国是社会问题不是个人问题 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网络的娱乐性比实用性强 网络的实用性比娱乐性强 网络的发展对文学弊大于利网络的发展对文学利大于弊相处容易相爱难相爱容易相处难 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利大于弊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弊大于利青年成才的关键是自身能力青年成才的关键是外部机遇环境保护应该以

人为本环境保护应该以自然为本企业发展需要无私奉献精神企业发 展不需要无私奉献精神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成大事者也拘小节 审判时参考判例在我国利大于弊审判时参考判例在我国弊大于利杜绝盗版,政府比消费者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杜绝盗版,消费者比政府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送子女进名校,利大于弊送子女进名校,弊大于利避免人才外流,是政府的责任避免人才外流,不是政府的责任爱的教育比体罚更有 效体罚比爱的教育更有效 合作比竞争,更能使文明进步 延伸阅读:辩论的技巧 知识积累是重要的,但是不懂得辩论技巧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辩论的技巧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击中要害 俗话说的好,打蛇要打在三寸,就是说只有抓住了要点,攻击才能见效。论坛上的辩论,要在阅读完对方的文章,看清对方的观点后,要抓住对方观点中的要害问题,一攻到底,从理论上彻底地击 败对方。在辩论中只有始终抓住要害问题,才能给打蛇打在三寸上。 必要时要使用“避实就虚”的方法。当对方的问题或观点自己无法 回答,不要勉强去回答,那样不但会失面子,甚至可能导致辩论的 全盘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另外找对 方的弱点攻过去。同时要合理地“避虚就实”、“避轻就重”,既要善 于在关键的问题上攻击对方,保护自己。又要善于敏锐地抓住对方 要害,猛攻下去,务求必胜。 2.利用矛盾,扩大矛盾 由于论坛上辩论双方往往有许多斑油组成,在辩论过程中出现观点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辩论中,也往往出现 自相矛盾的现象。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马上抓住,竭力扩 大对方的矛盾,扩大对方的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使之自

关于教育中的体罚

关于教育中的“体罚” 一、什么叫做教育中的“体罚” 体罚,是教师对学生肉体实施惩罚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殴打、罚站、下蹲、超过身体极限的运动、刮脸、打撕嘴巴等行为。 变相体罚,是指采取其它间接手段,对学生肉体和精神实施惩戒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行为,如劳动惩罚、抄过量作业、脸上写字、讽刺挖苦、谩骂、烈日下暴晒等行为。变相体罚指对身体不进行直接的伤害,但对心理、对人的功能进行摧残. 二、常见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分析 1、殴打(打耳光、刮脸、下蹲等)。教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处罚方式。如果说谩骂、侮辱不足以体现教师地位优越的话,那么对学生打耳光,就表现出教师地位的至高无上了。 例如某地一所完全初中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教师在上课时,有位调皮的学生自由讲话,这位教师走到该同学的前面,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个响亮的耳光,本想来个“杀鸡儆猴”。使其他同学望而生畏,偏偏这位同学不是等闲之辈,他也回敬了老师一个耳光,这可激怒了这位教师,他又给学生来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更有力度的耳光,直到学生跪地求饶为止。此时,教室一片混乱,喧闹异常。这个教师本以为打耳光是处罚调皮学生最安全的课堂控制方法,不料不仅没达到这种效果,还招致社会的谴责和学校的处分。 2、罚站。相对而言,罚站是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体罚方式。从学生习以为常的表情来看,罚站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有教师认为:我既不打学生耳光,又不拉学生头发,更不殴打学生,罚站学生,根本不算体罚。同时,罚站也很少招致社会、学校、家长批评,学生又承受得了。因而,只要是学生违规就随时可以罚站他。甚至有些教师把罚站这一招称之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频频使用,屡屡得手。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王某是某小学的一位年轻教师,他在上课时,发现有位后进生在玩小游戏机,于是大吼一声:“你要打游戏就站到教室外面去打!”学生无奈,在教室外站着,过了半小时,其家长来校送衣服,发现其儿子站在外面。于是怒气冲冲地闯进校长室,发问道:“我儿子是到学校来接受教育的,不是来学校站岗放哨的,我儿

教育成功的国家允许体罚学生

教育成功的国家允许体罚 学生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教育成功的国家允许体罚学生 美国:21个州法律允许体罚 据统计,在2007学年,美国共有22.3万名中小学生遭受到体罚。美国有21个州的法律规定,在学校执行教育法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实施体罚,判例法的原则是“教师可以用合理的适度的武力处罚儿童”。佛罗里达州达得县教育委员会政策中规定,这种惩罚包括用不超过二尺长、三四寸宽的木板打不服从学生的臀部,但不能超过5下,并且不能造成身体的明显伤害。 法院认为“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家长地位”,但是,体罚的理由必须是与教育有关的问题。根据法院判例,美国可以因为学生的以下几方面行为对其进行体罚:殴打教师、把下流作品和图片带到学校、骂人、争吵和打架以及侮辱教师(包括校内外)等。在与教育无关的个人问题上,不能对学生进行体罚,如,不能因为意见不同而打学生等。体罚是否合理的标准要考虑到许多方面,如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程度,学生的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等。 韩国:对女生只能打大腿 在韩国,2002年6月26日教育人力资源部公布《学校生活规定预示案》,规定教师可以对违纪学生作出体罚。但它同时规定了实施体罚的详细程序: 1.实施体罚之前要向学生讲清理由; 2.实施体罚前对学生的身体、精神状态进行检查,必要时可延期进行体罚; 3.学生可提出以校内义务劳动来代替体罚; 4.体罚必须在有校监和生活指导教师在场的情况下进行。 对体罚手段和过程,韩国还有详细的规定,比如,对小学、初中生,用直径1厘米、长度不超过50厘米的木棍,对高中生,木棍直径可在1.5厘米左右,长度不超过60厘米。在体罚中,男生只能打臀部,女生只能打大腿部。实施体罚时,初高中生不超过10下,小学生不超过5下,程度以不在学生身体上留下伤痕为准。 世界各国对惩罚学生的规定 美国:在美国一些地方,如果学生不努力读书,要判刑入狱,曾有7名学生因学业成绩差,被判刑坐牢两个月。同样是在美国,学生如果将学校认为不宜带进的东西带进学校内,学校将一律没收,并且不再还给学生。美国教师的惩戒权包括:言语责备、剥夺某种特权、留校、惩戒性转学、短期停学、开除。 美国有23个州规定了学校可以对学生实施体罚,法律还对体罚规定了许多明确的细则:(1)学年开始时,家长和学校签订一份声明,表明是否同意对学生实施体罚;(2)必须在其他教育方法都无效的情况下才可以实施体罚;(3)不许当着其他学生的面体罚某个学生;(4)体罚时必须有证人在场,以确保体罚依法进行;(5)刚刚与要受罚的学生发生过冲突的老师不得实施体罚;(6)体罚必须考虑学生的性别、年纪以及身体状况;(7)有些地方规定体罚时必须打孩子身上肉比较多的部位,比如屁股。

爱的教育比体罚更有效

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做到爱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过:“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爱是构筑教育的生命线。如何体现师爱,让每一名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获得充足的发展 一、营造''亲其师、信其道''的氛围 ''道高为师'' 。教育一班人,首先要让学生在''亲其师''的基础上''信其道''。在师生和谐的气氛下,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钻研知识的兴趣。 “身正为范。”常言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举止,处事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学生成长有极大影响。在治学作风,敏捷思维,高尚情操,总之,只有“道高”和“身正”,才有说服力。只有让学生爱“其道”,学生才能信“其道”,才能乐于“受其道”。 持一颗火热真诚的心对每一位学生。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莲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冰心老师也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检举回答人的补充2010-01-14 11:31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出爱的要素由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组成。根据我们的演绎和认识,认为爱由理解、尊重、信任、关心、宽容、要求、奉献七个内容组成。 1、爱是理解 大干世界,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与认知水平个不相同,没有理解就不可能进行语言的沟通与思想的交流,更不能达到情感上的融洽。就是说,教师应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问题,分析问题,在心理学上称“移情”或“心理置换”,只有真正理解了孩子的困难、愿望、与要求,爱的关心才能落实到实处。在儿童期,所谓的“问题”是个体发展过程中自然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作为

对小学生的惩罚办法

小学怎样惩罚学生 1、孤立法。当学生出现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的现象时,采取果断措施,及时铲除学生不做作业的土壤,把苗头扼杀在摇篮中。千万不能让其形成气候,生成小团体,任其蔓延。应让全班同学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逐步学会自己管住自己。 2、冷处理和热处理。“冷处理”,即对不做作业的同学先不忙处理,先观察、了解一番,旁敲侧击,激起他(她)内心的涟漪。这种方法一般运用于上进心比较强的学生,他们能从教师的言行中悟出自己的失误,进行反省自纠。“热处理”,一般运用于自我意识比较差的学生。他们一般还未认识到不做作业的害处。或是明明知道可就是管不住自己。对这样的同学,就应大喝一声,当头一棒。进行“狂轰烂炸”式的“强火力”攻击,令其幡然醒悟,“悔过自新”。 3、赏识法。即夸优点。如有一男生,人比较聪明,但常常自以为是。他自认为:“我会了为什么还要做?”家庭作业经常不做,但课堂作业能及时完成。对此,老师针对他书读得好,声音响亮有感情这一优点,在班里封他为“朗读大王”。每次早读课都让他领读,他也尽心尽职。老师常常在班里表扬他,培养他的自信心。时间一长,他觉得自己是个好学生,要是再不做作业就对不起大家的信任。从此同,冰把他不做作业这一毛病根治了。 4、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充分信任老师,能与老师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他们的烦恼和困难才会向老师诉说,老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老师要积极地和学生交朋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点燃学生心中学习的热情,激起学习的欲望。如有一男生,长得人高马大,较聪明,看问题比较敏锐。因其发育早,已有成人意识,渐渐地无端生出一些烦恼。近来不知怎么回事,有了急剧变化。最明显的是,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总找理由推托。班主任王老师不是粗暴地训斥,而是与其促膝谈心,采用暗喻式点拨他。说他以前在老师眼里,是一只香喷喷的红苹果,现在所犯的错误就像是红苹果里钻进了一条毛毛虫。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红苹果就会慢慢变成烂苹果。该生深受触动,觉得自己对不起老师的关爱和信任。 5、构建家校联络网。不做作业的学生,并不是天生的。他们在改正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这时,我们非常需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协同作战”。只有这

浅谈教育的惩罚

浅谈教育的惩罚 教育惩罚指对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 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1】学校教育中的惩罚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惩罚存在明显的不同,主要是指教育者或教育集体有意施加的足以影响受教育者生理、物质或精神需要满足程度的举 措。 一、学校教育中惩罚的类型 从惩罚是否具有合理性来看,可分为合理的惩罚与不合理的惩罚两类。合理的惩罚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性:首先,具有合法性。就是指应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施行惩罚。其次,具有教育性。惩罚应符合教育要求,惩罚的目的是教育而非惩罚本身。要充分考虑实施惩罚的时间、地点、情境、学生的个性及心理承受力等。第二,符合道德规范。惩罚应在道德所允许的范围内施行。由此可知,既是合法的、合道德的,又具有教育性的惩罚是合理的惩罚。除此之外,合理的惩罚必须指向被惩罚者的过错行为并在惩罚实施后起到一定的警示或对过错行为的遏制作用。不合理的惩罚笔者主要从下列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不合法性,是指惩罚者所实施的惩罚行为违反了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给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在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体罚是违法行为。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其次,不合道德性,是指有些教师不体罚学生,而是嘲讽、挖苦和歧视学生,抑或是暴露学生的稳私、践踏学生的自尊等。1984年发

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第4条规定:教师应该不歧视、讽刺学生。再次,不合教育性,由于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假使合乎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惩罚,但具体到学生个体身上不一定都能发挥教育的作用。同样的惩罚,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是合适的,能够达到教育效果,但对另一些学生来说,不但没有教育作用还可能产生相反作用。例如,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来说,当众受到严厉批评,能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过错,甚至心灵受到震憾而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然而,对于性格内向、自尊心强或者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来说,这种形式的惩罚只会加剧其反对情绪。相反,私下的教育惩罚或许更适合于他们,更有助于他们认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改正。在现实教育中,教师往往忽视不合教育性的惩罚,其实,这种惩罚与前两种惩罚危害性同样大。 从惩罚的动机看,笔者认为可将惩罚分为以下四种。即报应性惩罚、恕道性惩罚、感化性惩罚、惩戒性惩罚。首先,报应性惩罚,“是通过向违纪学生施加相应的痛苦体验,企图达到使其赎罪的目的。关注的是违纪学生的不端行为所造成的实际损害之程度。这种惩罚方式追求的是一种以恶报恶的对等关系。”【3】即对别人作恶就是对自己作恶,似乎要让被惩罚者明白害人如害己的道理。然而,殊不知以此逻辑推断,报应性的惩罚会给违纪学生带来痛苦,这也是一种恶。所以这种以恶报恶的惩罚又是不道德的。因为惩罚的本质是矫正过错行为而非抵罪。其次,恕道性惩罚,是指教育者以宽仁之道对学生的过错行为实施的惩罚。摒弃了对过错人强行施加痛苦体验,而是用宽容的态度和讲道理的方法。第三,感化性惩

正方论点_爱的教育比体罚教育更有效

正方论点:爱的教育比体罚更有效一辩: “爱的教育”是古今中外教育学者所热烈推崇的理念,都认为这是正确的教育手段,而“体罚教育”则被认为是教育的下下策,应全面摒除。 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孔子的“仁爱”到墨子的“兼爱”说明了爱的重要,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思想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情感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我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政治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职业学校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如果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教学的灵魂。教师在授课中的情感以及伴随而发的语言,不仅能激活学生听课的情绪,而且能增强说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

果。只有用发自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为人师者首先要在德上教育学生,即使有些学生有缺点,也都应采取思想引导教育方式纠正.而不应该一罚代教.如果任由这种教育方式发展下去,我们的后代真的不知会是怎样的。 1. 爱的教育比体罚更有效。因为如果你常常体罚孩子,会让小孩以这种方式来对待别人。小孩会认为这是对的。所以应该用爱的教育来教小孩。 2. 常使用体罚会让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而且长久下来的体罚会让孩子麻木,到时候无论体罚多严重他们不再怕,只是会让心理变得不平衡。 然而使用爱的教育则能够在长辈的关怀中发现问题真正的问题所在处,这样更能让孩子在对症下药的情况下解开问题,而且拥有了长辈对他们的关爱,会让孩子们的心理拥有正常的发展,而不是拥有负面的影响!! 3.体罚只会让学生产生对老师或学业的恐惧, 而且会因此更憎恨某个老师或某些科目, 也可能造成学生犯下种种青少年常犯下的事(如:刮花老师的轿车等)...反之爱的教育不但可以促进师生的感情, 可能也会因此让学生在课业上有很大的帮助...老师用爱的教育教课, 用心及关心学生将会另学生不会

小学一年级教师惩罚学生的方式

小学一年级教师惩罚学生的方式 《1、作业不按时完成者,罚讲名人或古人勤奋学习的小故事。在讲故事当中,有相当大部分的学生有一定的改进。 2、上课不守纪律时,相互打骂者。课后学生进办公室读“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读后效果如果不好,就要求学生背诵。每周评比礼仪星,这方面做不好,就不能争取到这颗星了。 3、自身卫生意识缺乏,罚在校园里拾捡一袋纸屑。在此不能评比环保星。 4、作业字迹潦草者罚临帖两页。有进步了,可以被评为进步星。如果能坚持练习,则马上可以被评为勤奋星。 5、爱站起来的孩子,奖励你站立2分钟。进步了奖励进步星。 7、课堂乱插嘴,课后奖励他把学习内容重读几遍。能在课堂上发表独特的见解,马上被评为智慧星。 6、不爱护公物和花草树木者,罚他以“美丽的校园”为主题创造一幅美术作品,或者罚他在课间的时间站在那儿维护自己校园的一草一木。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就只能像“正义的卫士”一样时刻记得保护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 7、对于经常迟到的孩子,罚他每天管理班级的钥匙,他当心同学和老师进不了教室,他会早早的到校。

8、经常忘佩带徽巾的孩子,叫他每天检查班上孩子的佩带情况,对于孩子来说,他很乐意接受。 一年级的孩子的行为几乎完全以服从权威为特征,为权威的他律阶段。但可以在现在的他律中慢慢渗透我们要自觉遵守纪律的思想。比如,“能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的孩子是最棒的”等等。 一次在上完一个班级的课后,为该班一些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所气恼,尽管对他们提出批评,也没有多大作用,上课时,这些调皮的学生影响了课堂组织纪律,破坏了整堂课的连续性,使教学计划不能顺利进行。下课后,我十分疲劳,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休息一下,看着窗外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们做着各式各样的事情,突然发现课堂上“可恶”的他们还是很有个性的、很可爱的,这些调皮学生在课内、课外的表现给了教师不同的感受。因此,面对课堂上司空见惯的不遵守纪律学生现象,从怎样的角度去看待,正确分析这种现象,妥善处理不遵守纪律学生,对于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其实个别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较轻微的过失。这些与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相比,会变得微不足道,可以容忍。 教师应从以下方面来妥善处理不遵守纪律的学生: 1、保持良好心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学生不遵守纪律的现象。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不要看到有调皮现象,就怒发冲冠,不要把学生看成是军营中绝对服从的士兵。2、为人师表,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青年老师更因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做出失去理智的行为。3、教师通过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吸引到练习中来,只要每个学生都喜欢你的课,都被你的课所吸引,他也就无暇做其它小动作,自然而然的专心听你授课。4、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对顽劣成性的学生采取宽容的态度,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自己,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放弃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的高压手段,避免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产生“口服心不服”的强烈反弹与变本加厉。 总之,课堂上出现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是正常的现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分析这种现象,妥善处理,保持整堂课的连续性,使教学计划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体罚与惩戒

二、什么是体罚 何谓体罚,我们认为,体罚从狭义上理解就是打学生,而广义的理解是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的行为。 有人认为,如果学生身体没有受伤害,就算不上体罚,这种观点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学生的身体不能伤害,学生的心灵更不能伤害,对学生进行辱骂,直接伤害的不是学生的身体,而是学生的心灵。身体的伤害是短暂的,而心灵的伤害则是长久的。心罚比一般的体罚更可怕,因此,心罚实质上是更严重的体罚。 还有人认为,剥夺性处罚既不是打学生,也不是骂学生,它应不属于体罚范畴。比如,上课时学生讲话,教师让学生走出教室,不让他听课;学生迟到,教师不让他进教室,学生只能站在门口;学生学习成绩差,班主任不准他参与班干部的竞选等等,这是对学生合法权利的不正当剥夺,教师的行为实质上是违法行为,我们应该往往把它们划入到广义的“体罚”之中。 三、体罚与惩戒的区别 体罚与惩戒区别不在于是否打了学生,而在于是否伤害了学生。合理的惩戒是一种教育策略,教师应该有惩戒权,也应该合理利用惩戒权。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特别要掌握惩戒的“度”,合理的惩戒是教育,不合理的惩戒就是体罚。超越一定的“度”,合理的惩戒也会变成体罚,因为,它伤害了学生,而不是教育了学生。比如,对学生迟到、早退、上课开小差、不参与集体活动等行为,它们够不上行政处罚,而在教师教育无效的前提下,适量地罚学生打扫卫生、罚学生跑步、罚学生抄写单词等,不应属于体罚范畴。例如:如果说学生没有履行值日的职责,本来要扫教室一天,现罚扫教室二天,这就是合理的惩戒,如果罚扫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就属体罚。 对学生不能进行体罚,这是教育走向文明的标志,是学校管理体现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对学生进行体罚自古有之,在专制的社会,在缺乏人文关怀的时代,没有体罚是不合情理的。可是,到了民主的社会,在弘扬主体精神的时代,如果依然实施体罚,就是教育的倒退。文明的教育是无体罚的教育,它应成为我们追求的方向。 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抱着一心一意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这么一个宗旨,对于违纪学生,就一定能够以良好的心态进行处理。 所谓良好的心态,就是要宽容,对于学生的缺点、错误,不能动辄处罚、责骂,要多教育,多引导。因为学生毕竟只是成长中的人,他们的身心还没有完全健康地成长起来,犯错误、违反纪律也是难免的。 一位名人说过:“生气发火,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老师,请记住:“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一、惩戒与体罚的辨析

小学教育中的惩罚问题完整版

小学教育中的惩罚问题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对小学教育中教育惩罚的理性认识与思考 摘要:教育惩罚是小学教育中不可避免的教育手段,它有存在的合理性且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当前学校中的教育惩罚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该理性思考,促进教育惩罚的科学、合理、规范。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育惩罚合理性理性思考 一、教育惩罚的理论解读 1、教育惩罚的内涵 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惩罚”的解释为:“对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与‘奖励’相对,为学校德育采取的一种教育方法,利于学生分辨是非善恶、削弱受罚行为动机、达到改正的目的,也利于维护校纪校规。主要方式有:表示否定的口气与表情、口头批评、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也可以认为,教育惩罚是有惩罚权利的教育者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而对受教育者的不良言行给予否定性评价或某种合理的处罚,从而影响其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 2、合理的教育惩罚 教育惩罚是一个中性词,按照惩罚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可以把教育惩罚分为合理的教育惩罚和不合理的教育惩罚两种,像体罚、心罚等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惩罚,我们把它列为不合理的教育惩罚。当今人们对惩罚持反对态度,有一部分原因是把惩罚等同于体罚等不合理惩罚。体罚是指以伤害学生身体、侮辱学生人格为手段的处罚方法,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体罚是教育惩罚的一种,属于不合理的教育惩罚,其与合理的教育惩罚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们倡导的是合理的教育惩罚,它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合目的性的惩罚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合法。合理的教育惩罚必须遵法守法,不能违反法律规定,这是教育惩罚的法律限度;第二,合乎道德。所实施的惩罚不能僭越正常人的道德底线,惩罚行为不能僭越道德限度;第三,合理的教育惩罚应具有教育性,即惩罚的目的是要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要符合教育的要求,具有教育意义。合规律性即教育惩罚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考虑到学生能够承受的程度。惩罚内容、方式和手段等的选择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