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质量管理

食品质量管理

第一章 绪论
1、质量大师的质量观点:
1)戴明的质量理念:
a、引起效率低下和不良质量的原因主要在公司的管理系统而不在员工 ;
b、质量是一种以最经济的手段,制造出市场上最有用的产品。一旦改进了产品质量,生产率就会自动提高;
C、质量管理 98% 的挑战在于发掘公司上下的知识诀窍;
d、戴明14条原则;
e、戴明循环(PDCA):PLAN、DO、CHECK、ACTION
2)朱兰的质量理念
a、质量来源于顾客需求,质量意味着无缺陷。
b、朱兰质量管理三部曲
质量策划:为实现质量目标作准备的过程
质量控制:在经营中达到目标的过程
质量改进:突破计划并达到前所未有的质量水平过程
3)费根堡姆的质量理念
a、全面质量管理(TQC)
b、质量不是最好的,只有在某些消费条件下是最好的。这些条件是产品价格和实际用途。
4)石川磬的质量理念
a、质量不仅是指产品质量 ,还指
b、工作质量、部门质量、人的质量、
c、体系质量、公司质量、方针质量等。
d、全面质量管理:①所有部门。 ②所有人员。 ③所有作业。
5)田口玄一质量理念
a.、质量不是靠检验得来的,也不是靠控制生产过程得来的;质量,就是把顾客的质量要求分解转化设计参数、形成预期目标值,最终生产出来低成本且性能稳定可靠的“物美价廉”的产品。
b、所谓质量,是指产品上市后给社会带来的损失。但是功能本身所产生的损失除外。
2、质量的概念: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3、产品的分类:硬件、软件、流程性材料、服务
4、食品质量的特性:分为内在质量特性和外在质量特性
内在质量特性包括:食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感官品质和货架期、产品的可靠性和便利性
外在质量特性包括:生产系统特性、环境特性、市场特性
5、食品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1)质量方针:是一个组织较长期的质量指导原则和行动指南,是各职能部门全体人员质量活动的根本准则,具有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其应当明确、重点突出,具有激励性。
2)质量设计:优良的产品质量来源于整个产品的设计和成产过程,质量建立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和相应的生产过程的基础上,其贯穿于产品开发的始终。
3)质量控制:主要通过操作技术和工艺过程的控制,达到所规定的产品标准。包括了技术和管理学的内容。技术领域是统计方法和仪器设备的应用。管理学方面主要是质量控制的责任和质量控制方法。
4)质量改进:是指通过计划、组织、分析诊断等提高质量的各种措施。其包括:(1)在生产过程中有质量问题时的质量改进(主要);(2)为了满足消费

者的要求,对质量必须不断改进,即质量设计时的质量改进。
5)质量保证:就是通过质量保证体系实现预期产品,达到食品质量的要求,如安全性、可靠性、营业性、感官品质、服务等,给消费者提供一种承诺和质量的可靠性。一般采用GMP、HACCP、ISO9000系列的质量保证系统。GMP、HACCP保证质量的技术要求,ISO9000侧重于管理学层面的质量保证。
6)质量教育:对全体员工进行的旨在增强质量意识、掌握质量管理基本知识、提高员工质量管理专门技术和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对质量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

第二章 质量管理基础
1、基本术语:
组织:是指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
顾客:是指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供方:是指提供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相关方:是指与组织的业绩或成就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或团体。
质量管理系(QMS):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或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2、质量管理体系评价方法:
1)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有内部审核(第一方审核)和外部审核(第二方或第三方审核)之分
2)质量管理体系评审:这是组织最高管理者必须进行的重要活动之一,又称管理评审。
3)自我评定:为了追求优秀业绩所建立的自我评价的过程。
3、质量信息的特征:信息的分散性与相关性、信息的发生的随机性与度量上的时间性、信息的有效性和待开发性、信息的继承性和时效性、信息的多专业性和综合性
4、质量信息系统的概念和构成:
1)概念:指为达到规定的质量目标,有一定的人员、组织、设备和软件组成的,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质量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储存、反馈与交换,以支持和控制质量管理活动有效进行的有机整体。
2)构成:各级信息管理组织、硬件设备和技术软件、信息源、信息流
5、PDCA循环的特点:周而复始、大环套小环、阶梯式上升、统计的工具
6、质量控制的定义:是一个设定标准,测量结果,判断是否达到预期要求,对质量问题采取措施进行纠正、补救,并防止再发生的过程。
7、质量保证的定义:为了达到一定的质量目标,在组织上、制度上和物质技术条件上所提供的实际保证。
8、质量成本的构成:
1)预防成本:是指用于预防故障或不合格品等所需的各项费用。
主要构成为:①质量工作费(为制定质量政策、目标及质量计划等的费用)、②质量培训费、③质量奖励费、④工序质量控制费、⑤质量改进措施费、⑥质量评审费、⑦工资及附加费(指从事质量管理的专业人员)、⑧质量情报及信息费
2)鉴定成本:评定产品是否满足

规定质量要求所需的鉴定、试验、检验和验证方面的费用
主要构成为: ① 进货检验费、 ②工序检验费、③成品检验费、④检验试验设备校准维护费、⑤试验材料及劳务费、⑥检验试验设备折旧费、⑦办公费、⑧工资及福利基金
3)内部故障成本:在交货前,因未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发生的费用
主要构成为:①废品损失、②返工或返修损失、③质量降级损失、④停工损失、⑤质量事故处理费
4)外部故障成本:交货后,由于产品未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发生的费用。
主要构成为:、索赔损失、退货或换货损失、诉讼损失费、降级及降价损失、保修费用等
9、质量成本分析:是指通过质量成本分析可找出产品质量的缺陷和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为改进质量提出建议,为降低质量成本、寻求最佳质量水平指出方向。
内容:
(1)质量成本总额分析:产值质量成本率、销售质量成本率、利润质量成本率、单位产品质量成本率、总成本质量成本率
(2)质量成本构成分析
(3)质量成本与企业经济指标的比较分析
(4)故障成本分析
(5)质量损失的分析:责任部门质量损失分析、责任产品质量损失分析、外部质量损失

第三章 食品质量设计
1、技术设计对质量的影响:
1)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2)产品安全性
3)产品复杂性
4)产品包装问题
5)原料问题
6)生产方法和环保因素
2、产品开发技术工具:
1)感官评价技术:评价产品的感官性状(滋味、气味、风味、色泽、组织状态等),分为主观性试验(未经训练的消费者)和客观性试验(鉴评师)。
2)保质期试验:定期比较一系列感官指标、微生物学指标和理化指标。长期试验和加速试验两种。
3)专家系统:以电脑未工作平台,用于原型产品生产之前的模拟。
4)微生物预测模型:预测不同病原菌、腐败菌生长或产毒情况,了解食品稳定性和安全性。判断设定工艺的微生物残留及其相关风险。
5)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产品开发时,评价整个生产过程中各种潜在危害,并确定何处是关键控制点。
3、质量功能展开的矩阵群
第四矩阵:技术相关性矩阵
第二矩阵:产品控制特征矩阵
第一矩阵:消费者需求矩阵 第三矩阵:技术解决方案矩阵 第五矩阵:需求权重与竞争性评价矩阵
第六矩阵:最优化矩阵
4、 过程设计技术方法和工具:失败模式和效果分析、田口方法、稳健设计技术、卫生设计
5、失败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应用于产品过程设计,找出潜在的失败。
1)设计FMEA,用于分析新产品和新服务中存在的潜在失败。
2)过程FMEA,用

于分析制造过程和服务过程中的失败分析。
6、田口方法和稳健设计技术
田口方法是日本田口玄一创立的,在产品的设计的早期阶段防止质量问题产生的技术。基本思想是由用正交表安排实验方案,以误差因素模拟造成产品质量波动的各种干扰,以信噪比衡量产品质量稳健性的指标,通过对各种实验方案的统计分析,找出抗干扰能力强,易调整,性能稳定的设计方案。
1)系统设计(一次设计),即为产品选择整个系统和装置,多与QFD结合使用
2)参数设计(二次设计),目的是找出生产流程中影响产品变异的主要变量,并建立一套参数标准从而确保产品性能变异尽可能小。主要通过正交试验找出敏感与非敏感因素,找出敏感要素的参数最佳值(质量损失函数分析)。
3)容差设计(三次设计),用于确定哪些因素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差异影响最大,并未这些因素建立最终产品规格所能允许的适当容差。可以运用田口方法从产品质量要求和经济角度决定容差。
4)从田口方法又产生了稳健设计技术,其目的是使在工程设计中对不可控因素不要太敏感,从而把外部变量设计效果的影响减至最低。

第四章 食品质量控制
1、质量波动的分类:正常波动、异常波动
正常波动:
造成原因:偶然性原因
特点:因素多,不易识别,大小和作用方向;不固定,对质量特性值波动的影响小
经济性:不合算 解决办法:提高技术水平或科学水平
异常波动:
造成原因——系统原因 特点——存在少,不经常影响,容易识别;对质量影响显著
经济性——合算 解决办法——提高技术水品,加强管理
2、质量数据的分类:计量数据、计数数据
计量数据是一类可连续取值的数据,如长度、强度、硬度、成分含量等
计数数据是一类不能连续取值但可以一一计数的数据,如不合格产品的件数、外包装的缺陷数等。
3、随机抽样的分类:单纯随机抽样法、机械随机抽样法、分层随机抽样法、整群随机抽样法
4、管理常用的统计工具:调查表、分层、排列图、因果图、直方图、控制图、散布图
5、工序能力和工序能力指数:
1)工序能力概念:是指在正常稳定的条件下,均有使生产的产品达到一定质量水平的能力,用符号B表示,常用6σ来描述,及B=6σ
2)工序能力指数概念:公差T与工序能力B之比称为工序能力指数,是指工序能够满足公差(质量标准)要求的程度。(B=6σ,σ为总体偏差,合格率为99.73%)Cp=T/6σ=6S(S为样品)
A、Cp≥1 表明生产能力满足要求。但并非生产能力越大越好,否则生产能力过剩。Cp >1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Cp=1.3

3为佳。
B、Cp=1 表明生长能力介于行和不行之间
C、Cp<1 表明生产能力不足,又不合格品产生。
6、质量管理方法:
旧:因果图 、排列图 、调查表 、直方图、控制图 、散布图、分层法
新:亲和图、关联图、系统图、PDPC法、矩阵图、矩阵数据解析法、矢线图
7、控制图原理:假设生产过程没有系统因素的作用,仅有大量偶然因素的作用,测定落在μ轴上下+3σ界限内的可能性是99.73%。只要点子落在上下界限以内,就认为生产是正常的。用于判断产品生产状态是否正常、稳定。
8、质量诊断分类:产品质量诊断 、工序质量诊断 、质量体系诊断
9、X单值-移差控制图:(详细见书P130)
1) 特点:利用单个样品的质量特性数值,直接对生产进行控制,使用简便,不敏感,不适用于大规模快速的生产





10、 平均数-极差控制图: (详细见书P133)







11、直方图的做法:
●确定极差R:R=最大值—最小值
●确定组数:
●确定组距C:C=极差/组数=R/K
●确定测定单位,即最小单位。
如:数据14个,测定单位为1个;数据2.5米,测定单位为0.1米
●确定境界值单位:测定单位的一半就是境界值单位。为测定单位的一半即为1/2=0.5
●确定组界:
第一组界下限值=最小值—境界值单位=1—0.5=0.5
第一组界上限值=第一组界下限值+组距=0.5+5=5.5
第二组下界限=第一组上界限=5.5
第二组的上界限=第一组上界限+组距=5.5+5=10.5
一次类推其他组的下界限和上界限。
12、排列图的做法:
●根据检查表,确定项目 。
●收集数据,制定统计表
●数据计算
不良率=各项不良率/总检查数×100%
影响度=各项不良数/总不良数×100%
●数据从大到小进行排列,杂项排在最后
●画一坐标 横轴:代表不良项目名称
纵轴:代表不良率和累计影响度
●将累计不良数用折线的方法表示在坐标轴上。
●记录收集的时间、总检验数、制作人等内容。
●确定结论

第五章 食品质量检验
1、质量检验的定义:采用一定的检验测试手段和检查方法测定产品的质量特性,然后把测定的结果同规定的质量标准相比较,从而对产品作出合格或不合格的判断。
2、质量检验的基本职能:确保职能、预防职能、信息反馈职能、改进职能
3、质量检验的类型:
1)按质量特性值分:计数检验和计量检验。
2)按检验数量分:全数检验、抽样检验、免检
3)按检验性质分:理化检验、感官检验、微生物检验等
4)按检验次数分:1次抽验、2次抽验、多次抽验、序贯抽验
5)按生产流程分:进货检验、工序检验、成品检验
6)按检验

有无破坏性分:破坏性检验、非破坏性检验
7)按检验地点分:固定检验、流动检验
8)按检验方式分:首件检验、自检、自动化检验、试验
9)按检验的预防性分:首件检验、统计检验
4、质量检验的的制度:三检制(自检、互检、专检)、重要工序双岗制、留名制、追溯制
5、抽样方案的分类:计数检验、计量检验、1次抽样检验、2次抽样检验、多次抽样检验、序贯抽样检验
6、抽样方案的特征曲线:(P159)
N: 批量 n: 样本大小 d:不合格数
p0:生产方风险质量,是指在抽样检验中经供需双方所认定的合格批的批不合格品率的上限。(AQL)
P1:使用方风险质量,是指经供需双方共同认定的不合格批的批不合格品率的下限。(LTPD)
α:生产方风险率:将合格批判断为不合格批二拒收的错误的概率
β:使用方风险率:将不合格批判断为合格而接受的错误的概率。
Ac:合格判定数 (Ac,Re)为判定数组,Ac+1=Re,1次抽样检验;d≤Ac,接收;d≥Ac,拒收
Re:不合格判定数
特性曲线参数变化对特性曲线的影响
1)n≈N(全检) ,且Ac适当,则OC曲线接近于理想曲线,无实际意义。
2)N对OC曲线的影响,在特定抽验方案中,影响非常小。对于稳定的生产工序,可将检验批的N加大,以便在同样风险率的情况下,相对减少检验量,降低检验成本。
3)曲线的曲率对OC曲线的影响,曲率越大,表明它对质量变化的反应越敏感,所代表的抽样检验方案越严,对批质量水平的鉴别能力越强。
4)n对OC曲线的影响,Ac一定时,n增大,OC曲线会左移,α增大,β减小,曲率增大。表明方案的鉴别能力提高。
5)Ac对OC曲线的影响,n一定时,Ac增大,OC曲线右移,曲率减小,方案趋向质量放宽。
例题:有一批样批量为50,经生产方和使用方商定,p0和p1分别为5.5%和40%,请做出这一批量的OC曲线(取p为10%,20%和30%)
7、调整型抽样检验方案:正常抽样方案、加严抽样方案、放宽抽样方案
8、调整型抽样检验方案的转换原则:从正常到加严、从加严到正常、从正常到放宽、从放宽到正常、从加严到暂停
从正常到加严:连续5批或不到5批中有2批不合格
从加严到正常:连续5批合格
从正常到放宽:连续10批合格,且其中的不合格累计数不超过GB2828—87表1中规定的限制数,生产正常,主管质量部门同意
从放宽到正常:本批不合格数超过接受界限,下一批转为正常;生产不正常;主管质量部门认为有必要
从加严到暂停:从加严检查开始后不合格累计达到5批;或连续10批停留在加严检验
9、计量统计检验(详细见P166内容及习题):上限标准型、下限标

准型、双侧限标准型

第七章 质量体系与ISO9000族标准
1、ISO的核心标准:
ISO 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ISO 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 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ISO 19011:2000 质量和环境审核指南
2、质量管理八大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之首、核心、灵魂、组织存在的根本宗旨
2)领导作用: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作的根本保证
3)全员参与:实现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前提条件之一
4)过程方法: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
5)系统管理: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
6)持续改善:持续改善是组织的永恒目标(2000版ISO 9000,就是根据此原则编写的)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对数据和信息的逻辑分析或直觉判断,是有效决策的基础。
8)互利供方关系:提升组织及其供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3、质量体系文件的分类: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质量计划
4、程序文件包括:文件编号和标题、目的和适用范围、引用文件和术语、职责、工作流程、质量记录

第九章 质量教育与质量意识
1、质量教育的内容:质量意识的教育、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质量管理技能的教育、与食品质量有关的法律法规的教育、食品生产技术的培训
2、质量教育的方法: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直接传授式培训、参与式培训、自主培训、员工的岗前质量教育培训、员工的再培训
3、质量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定义: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狭义的定义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
4、质量文化的构成:质量价值观、质量道德规范、员工的质量意识、质量政策与制度、企业精神面貌等

食品标准与法规
1、标准的定义: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和其结果规定共同的重复使用的规则、指导原则或特性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结构的批准。
2、标准化的定义: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3、食品标准的研究对象:食品加工产品门类、食品加工过程要素、标准层次
4、标准编号的含义:
? GB 5749-200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 GB/T 5009.11-1996 食品中总砷的测定方法
? DB44 ××××-2007
? NY 5017-2001 无公害食品 茶叶
? Q/SYTR 01-2002
5、标准的分类:
按级别分类: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商业(SB)、农业(NY)、商检(SN)、轻工(QB)、化工(HG))、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最高)
按性质分类:强制性

标准GB、推荐性标准GB/T
按内容分类: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卫生标准、方法标准、管理标准、环境保护标准
按作用范围分类: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
6、标准化方法原理:
1)简化原理:在一定范围内缩减标准化对象的类型数目,使在一定的时间内满足一般需要的标准化形式和方法要求。
2)统一原理: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对标准化对象的形式、功能或其他拘束特性所确定的一致性,应与被取代的事物功能等效。目的是确定一致性,是标准化的核心和本质。
3)协调原理: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使标准化对象内外相关因素达到平衡和相对稳定的原理。
4)优化原理:按照特定的目标,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对标准系统的构成因素及其关系进行选择、设计或调整,使之达到最理
7、标准化原则:超前预防原则、协商一致原则、统一有度原则、动变有序原则、互相兼容原则、系列优化原则、阶梯发展原则、滞阻即废原则
8、标准化的任务: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
9、标准化的要素:
按照性质划分:规范性要素、资料性要素
按要素在标准中所处的位置划分:规范性一般要素、规范性技术要素、资料性概述要素、资料性补充要素
根据要素必备或者可选状态划分:必备要素、可选要素
10、标准化的结构:部分、章、条、段、附录
部分:一项标准被分布起草、批准发布的系列文件之一,不同部分具有同一个标准顺序号,共同构成一个标准。部分不是独立的标准。部分名称:主体要素 第×部分:补充要素
章:标准内容划分的基本单元,是标准或部分中划分出的第一次层次。每一章都应有标题
条:最多可分成5个层次;可设标题也可不设标题;何时应设条:可能被引用;同一个层次中有两个或以上的条
段:标准中没有编号的层次;在凡是可能被引用的段避免出现“悬置段”
附录:规范性附录、资料性附录
11、标准封面内容:①标准的编号:标准代号、顺序号和年号组成。②标准的名称:一般构成要素是引导要素、主体要素和补充要素,顺序排列:引导+主体+补充 ③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表示:等同:代号IDT 等效:eqv 修改:mod 非等效:neq
12、标准的名称:名称是对标准的主题最集中、最简明的概括。分类: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
13、采标一致性程度划分:等同(IDT)、修改(MOD)、非等效(NEQ)


食品法律法规
1、食品行政执法与监督:
执法主体:职权性执法主体、授权性执法主体
监督特征:监督主体的广泛性、监督对象的确定性、监督内容完整、法定
2、

执法监督种类:权力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行政机关监督、非国家监督
3、行政执法的分类:行政监督、行政处理、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行
4、市场准入制度:生产许可证制度、强制检验制度、产品实行市场准入标志制度
5、食品安全法的基本情况:(了解)

产品质量标准
1、掌握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标准内容,以及能够区分三种标准的异同
(一)有机食品:
1、定义:生产环境无污染,在原料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和色素等化学合成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应用天然物质和环境无害的方式生产、加工形成的环保型安全食品
2、特点:不是产品标准,而是一种质量认证的标准
3、目的:为消费者提供营养均衡、安全的食品;使生产与环境协调
4、范围:未加工的农作物产品;畜禽以及未加工畜禽产品;用于人类消费的农作物、畜禽的加工产品;饲料、配合饲料以及饲料原料;水产养殖及其产品;纺织品;肥料和植物保护产品;蜜蜂和蜂产品
5、生产原则:
? 鼓励微生物、植物和动物间的生物循环
? 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保护和保持不可再生能源和资源
? 提高土壤的肥力
? 采用适当的种植技术
? 禁用农用化学物
? 动物管理符合动物习性和动物健康的要求,禽畜产品在养殖过程中不使用人工合成饲料和药物,给予动物良好的待遇
? 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添加剂
6、构成:
①农作物有机生产的标准:农场要求、作物生产、转换期、作物品种选择、作物轮换、土壤培肥、病虫草害防治
②动物有机饲养的标准:转换期、畜禽引入、饲料、饲料添加剂、配合饲料、饲养条件
③有机食品加工和贸易:配料、添加剂和加工助剂;加工;有害生物防治
(二)无公害食品:
1、定义: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2、特点:以农产品和初加工产品为重点;全面控制化肥、农药、激素、合成添加剂等化学物质
(三)绿色食品:(AA级和A级)
1、特点:实行全程质量控制、融入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内容、有利于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
2、构成: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标签、储运标准
AA级: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包装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要求食品中不含有

各种化学合成农药及合成食品添加剂。
A级: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
(四)异同
相同点:均为强制性技术文件,在产品生产过程必须遵循,在食品认证时必须严格依据;都包括了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和包装运输标准等
不同点:对象内容和严格程度

国际和发达国家食品法律法规
1、掌握ISO、CAC组织结构:
ISO组织机构:全体大会、理事会、秘书处、技术管理局、政策制定委员会
CAC组织机构:执行委员会、秘书处、一般问题委员会、商品委员会、政府间特别工作组、地区协调委员会
2、美国标准体系:常规体系 、有机食品标准体系、食品安全法规体系、生物反恐法
3、欧洲标准类型:欧洲标准、协调文件、暂行标准
4、欧洲食品法四项原则:分清各环节的责任、确认饲料和食品及其成分的可追溯性、风险分析、运用预防性原则
5、日本食品安全监督机构:食品安全委员会、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地方政府
6、食品进口食品监管机构:
7、肯定列表制度:
1)“肯定列表制度”(Positive list system) 是日本为加强食品(包括可食用农产品,下同) 中农业化学品(包括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下同) 残留管理而制定的一项新制度。
2)该制度要求:食品中农业化学品含量不得超过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对于未制订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不得超过“一律标准”,即0.01毫克/公斤(0.01ppm)。
3)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的法律依据是对于已建立最高残留限量标准的化学物质,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不得超过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对于未制定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其含量不得超过厚生劳动省确定的一律标准,但经厚生劳动省确定的豁免物质不受此限制。
4)内容:
A) 确定“豁免物质”,即在常规条件下其在食品中的残留对人体健康无不良影响的农业化学品。对于这部分物质,无任何残留限量要求;
B) 针对具体农业化学品和具体食品制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C) 对在豁免清单之外且无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制定“一律标准”。
5)影响:“肯定列表制度”则覆盖了所有农业化学品和食品:有“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遵从“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无“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遵从0.01毫克/公斤的“一律标准”。
6)主要适用范围 :涉及的农产品和食品:全部 涉及的农业化学品 :全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