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

南州中学初二年级语文学科学案

课题章节课题名称:《外国诗两首》

设计人:钟晓培审核人:杨晓利审批人:教学时间: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读、品、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重点: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难点: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学习方法: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预习

1、作者简介

⑴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

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⑵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

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2、朗读诗歌,试想象诗歌所描绘的形象。

高效互动课堂教学过程

一、揭示目标,学法指导

见“学习目标”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1、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

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2、《蝈蝈与蛐蛐》,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讲述你听读之后的感受。

3、(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你在诗歌的情感表达上发现了什么?

4、指名朗读、点评,朗读时要注意语速、语调、节奏、轻重音,还要根据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读出感情。

5、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

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

“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

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

“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6、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明确: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

全诗主题的揭示。

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明确: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

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

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

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

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

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

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三、学生展示,教师精导

1、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明确: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2、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人对诗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拓展延伸: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

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

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四、边练边清,巩固提升

去感受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五、课后反思:

《外国诗两首_蝈蝈与蛐蛐_夜》教学实录

《外国诗两首》教学实录 师: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师: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等会儿请一位同学用简单一句讲述你听读之后的感受。(视频:我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配乐范读) 生:我感受到??…好像听到蝈蝈和蛐蛐的叫声。 生:我感受到夏天的炎热,有很多东西。 师:感受到夏天很多具有生命力的事物? 生:对。 生:我置身在各种优美的自然景物之中。 师:老师在朗读诗歌时,也能感受到诗歌具有的浓郁的田园情趣。 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大家可以抓住诗歌意象特点,或抓住诗中表达情感的关键词来体会。(学生自 由朗读) 师:在朗读过程中,你在诗歌的情感表达上发现了什么?(视频:我发现 了_______ 。) 生:我发现诗人很喜爱蝈蝈,他用喜悦”舒适”来形容它。 生:我发现诗歌读起来令人很舒服。 生:我发现诗人喜爱大自然,赞美蛐蛐和蝈蝈就是在赞美大自然。 师:同学们对诗歌的整体情感有了一个初步的把握,那么,根据你们的理解,一起来朗读诗歌。 (学生齐读) 师:你觉得刚才的朗读如何?请你评一评。 生:我觉得很好。

生:??…不错啊!就是太快了。 生:诗歌是充满了喜爱之情的,读的时候要有感情。还有,有些句子要读慢点, 有些要读高点。 师:要抑扬顿挫,比如哪些诗句? 生:比如: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一句,从来”语气要强点。 师:为什么呀? 生:起强调作用,强调大地的诗歌”总是不间断。还有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要读轻点儿。 师:是啊,要不就吵醒人家了。那节奏方面呢? 生:第9行诗前面要停顿长点儿,因为1?8行写的是蝈蝈,以下写的是蛐蛐。 师:同学们讲得都挺好,朗读时要注意语速、语调、节奏、轻重音,还要根据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读出感情。这次,老师要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学生感情朗诵) 师:同学们朗读有进步。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但如果深入品味,你可能会发现一些疑问。我想请一位同学感情朗诵,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你不大理解的诗句。(视频:我不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朗诵) 师:这位同学读得挺到位。细心的同学应该发现自己不理解的诗句了,请将你的问题摆出来,让我们共同来研究,看看能否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如果同学所提问题你能解答,就由你来为他解答,好吗?(一位男同学朗读,其余同学在文 中划不理解的诗句) 生:诗歌第6行豪华的盛夏”怎么理解? 生:…… 师:用豪华”来修饰盛夏”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吗?生:平时不这么用。 师:咱们可以想想夏天的特点。与春天相比,春天有什么特点?夏天呢? 生:春天万物复苏,夏天生机盎然。 生:哦,豪华的盛夏”是告诉我们,夏天是充满了生机的。 师:文中有哪些词句也体现这一点? 生:骄阳”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 生:诗歌第二层次写冬天的蛐蛐,前面写景内容写的是冬天冷寂的氛围,第12 、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案

4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情感目标 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教学难点 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具准备课型 多媒体课件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一、交流预习 1、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2.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3.教师感情范读或播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 二、品读释疑 1、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二首》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1

(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作者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 二、检查预习 读准字音,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萋.萋()忧郁.()瞬.息()怀恋.() 三、自主学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特指在生活中应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2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 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背诵诗歌 《未选择的路》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 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已经作出了选择,为什么着重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诗人念念不忘未选择的路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也给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3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9.外国诗两首》教案

19.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这两首诗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能力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之处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征。 2.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情感目标 1.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 1.介绍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2.外国诗不太适合朗读,所以不必过于强调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 二、新课指导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1814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30年12月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叙写贵族青年奥涅金的生活历程,塑造了俄国文学“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与情感为题材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创作《吝啬骑士》《莫扎特与萨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剧,写下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大量抒情诗及童话诗;文学史家把这一普希金创作高峰期称为“波尔金诺之秋”。1831年3月,编写《彼得大帝史》时为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所吸引,游访起义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尔金诺编写《普加乔夫起义史》,并以此为题材开始创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其间写下中篇小说《黑桃皇后》、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以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童话诗。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会的应酬,家庭经济紧张,沙皇授予“宫廷侍卫”头衔使他感到屈辱,文学创作减少,受到上层贵族敌视。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学风格继承发展了18世纪俄国文学成果,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文学的因素,将书面语与口语和谐结合并吸取大量民间语言精华,创造了新的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他曾先后参加《文学报》《现代人》的创办工作,留下许多文艺批评著作、政论文及书信。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2.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3.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外国诗两首》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4.学习作者坚强乐观的思想,正确理解人生的选择。 教学难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普希金、弗罗斯特的资料, 搜集与挫折、路有关的诗句,结合“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挫折和迷茫呢?这个时候你 是如何想和如何做的呢?给大家说一说吧。 对于这件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我们 来学习《外国诗二首》,看一下两位外国著名诗人对于这种情形有什么真知灼见,能带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板书课题《外国诗二首》。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方法引导: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旨在弄清 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道理和表 现的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 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四、研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读。 1.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点拨: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shùn)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听录音,生听读,把握读音。 3.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4.了解作者 普希金,俄国伟大的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学生分析] 《外国诗两首》是外国诗歌,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虽然从字面上学生比较容易 理解,但不像一般的诗歌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实际上这两首诗内容比较含蓄。在教学 中,学习此诗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诗歌的人生哲理,开始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教学建议] 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人 积极的人生态度,体味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体会选择人生道路的丰富内涵,提高 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初步了解哲理诗的阅读方法,学会用“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 方法学习诗歌。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作为自读课文,可以几个重要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和理解文章。在教学中可以按“诵读━感悟━研讨 ━迁移”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加强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促进表达、思维和运用能力的同步提高。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 首,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以促进学生联系实际,以所学来知道自己的人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面对生活的风雨,我们应该采取 什么样的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今天我们学习《诗两首》,看诗人普希金和弗 罗斯特是怎样思考的。 二、教学过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整体感知 教师:我们先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 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 把它记在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现在请大家自己浏览本诗。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指的是什么? 学生: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教师:不错,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诗中的“假如”,对当时的普希金来 讲并不是“假如”,而是真实的压迫和束缚,沙皇打击他,束缚他,压制他。但他并没有屈服。这首诗正 是他当时的真实感受的写照。这也是此诗为广大读者所深爱,广为传诵,成为激励人们战胜困难的座右铭 的重要原因。你们读了这首诗,能不能感受到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 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呢?请你们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 学生:我感受到诗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既是在劝告 自己,也是在鼓舞斗争中的其他人。 学生:“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能感受到诗人面对困境的从容平静。 学生:我能从“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中,感受到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

九年级语文《蝈蝈与蛐蛐夜》教案

九年级语文《蝈蝈与蛐蛐夜》教案学习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 学习方法 1.诵读法: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下列字词。 虔(qi a n)信颤(ch a n)抖镶嵌(qi a n)深邃(su i)晨曦(x i)河畔(p a 口)瞰(k a n)望黝(y o u)黑 2.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济慈、叶塞宁的资料。 约翰?济慈(John ? Keats, 1795年一1821年),英国 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糼喜爱文学。1817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和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夜莺颂》《秋颂》《忧郁颂》《白天逝去了》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和进

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 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大的影响。诗人25 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叶塞宁(1895?1925)原苏联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他五岁开始阅读,八九岁就能写诗。1904?1912 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1912 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他的诗早期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应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他的抒情情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的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3.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4.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下来,相互交流。 二、学习研讨(一)导入。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星,今天让我们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去走一走。(复习田园诗的知识: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归园田居》《饮酒》等田园诗。

七年级下册语文《外国诗两首》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知诗意 2、抓词品句,感受诗境 3、知人论世,感悟诗理 登幽州台歌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谏直言,对朝廷的不少弊政,常提出批评意见,却不为当政者所采纳。 2、品析原文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怆chuàng涕tì 【前】过去 【古人】古代哪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首句中的“前”与“后”劈空而来,掷地有声,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内心有郁结之气喷薄而出。两个“不见”更添惆怅与孤寂之感。 一个“念”字浮现诗人孤独的身影,而“悠悠”则与人之荧荧“独”影,互为映照。 3、比较 长与短:长指岁月长河漫漫无期;短指人生有限,时不待我。 大与小:大指苍穹广大,小指个人渺小。四荒八极,高远辽阔,而人只是沧海一粟。 4、思考 (1)男儿有泪不轻弹,为什么陈子昂却“独怆然而涕下”呢?结合背景,说说陈子昂当时的境遇。 本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2)这泪里包含着什么? 这泪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泪。 这泪是概叹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怆之泪。 望岳 1、品析原文

外国诗:蝈蝈与蛐蛐、夜教学设计

外国诗:蝈蝈与蛐蛐、夜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写景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采用先学后教的洋思模式。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本课教学要点:学习诗歌《蝈蝈与蛐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

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展示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四、自学指导: 1、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五、合作展示: 1、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2、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 教学设计- 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

七下外国诗两首教案

七下外国诗两首教案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能力目标: 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内容。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 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 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当 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五、教学媒体 投影仪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步骤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普希金,俄国的伟大诗人。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 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 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二、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向往瞬息 (二)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次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夜》与《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夜》与《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夜》与《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⑵写景诗的特点。 ⑶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2、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目标: 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着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1、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2、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3、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4、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和欣赏第二首诗《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3、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⑴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⑵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4、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5、当堂做完《基础训练》。 【教学课后记】 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七年级下册语文外国诗两首(练习题有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外国诗两首(练习题有答 案) 01 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忧郁.(yù) 延绵.(mián) 萋萋.(qī) 诱.人(yòu) 瞬.息(shùn) 伫.立(zhù) 涉.足(shè) 幽jì(寂) 污rǎn(染) zhǔ(嘱)咐gān(尴)尬tàn(叹)息 2.选词填空 (1)心儿永远B(A.渴望B.向往C.憧憬)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2)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C(A.留恋B.怀念C.怀恋)。 (3)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C(A.行人B.人们C.旅人)的足迹。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B) A.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B.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C.一切/都将会/过去 D.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解析:B项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4.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5.朗读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过去了的”指什么?为什么“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过去了的”指“忧郁的日子”;“会成为亲切的怀恋”的原因:一方面诗人要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痛苦的,也值得怀念。 (2)怎样理解《未选择的路》中所说的“路”?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诗中所说的“路”,表面上指的是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6.用诗句中加点的词,写几句诗。 【示例】 假如 ..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 ..心急! ..悲伤,不要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 ..镇静: 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仿写】 假如 ..同学误解了你, 不要 ..心急,不要生气, 被误会的日子里须要 ..冷静,

语文七年级下《外国诗两首》教案

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 力。 ②过程和方法:诗歌四步教学法:读诗—说诗—悟诗—品诗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 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难点:分析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直抒胸臆的手法、《未选择的路》的象征手法 三、学情分析:两个班的学生都存在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要表现在: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学生拼音知识不过关,有二分之一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深层次的文本意蕴无法自我探究,而全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很薄弱。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我们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 三、学习基础知识: ⒈生字:伫(zhù)立涉(shè)足延绵(mián) 萋萋(qī) 瞬(shùn)息忧郁(yù) 幽(yōu)寂尴(gān)尬(gà) ⒉解释: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幽寂:幽静,寂寞。 延绵:绵延。荒草萋萋:形容野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忧郁:忧伤,愁闷。 ⒊诵读

①师范读,读出节奏来。②生练读。③生有感情读。 ④说题目:“欺骗”——理想与现实的一种距离⑤生齐读。 四、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2、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五、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读诗 采用的方式:范读或听读,抽读,齐读。 教学时注重读诗的节奏和重音。 2、说诗 ①诗的主题是什么?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 ②从诗中你能看出作者告诉我们如何对待生活中的过去、现在、未来吗?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不可挽回,只是怀念;现在只是暂时的,一切都将过去;将来才是永久,我们要面向未来。 ③假如把这首诗分成两部分,请各用一个词来概括其内容。 劝告希望 教师小结: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悟诗 ①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

九年级(下)4、外国诗两首教案

4、外国诗两首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 《祖国》和《黑人谈河流》是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俄国诗人莱蒙托夫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全诗平实中见真情,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蕴蓄着的是诗人纯洁而真挚的情感。《黑人谈河流》是豪放的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成名诗作。诗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全诗在深邃中显自豪。 2、分析以诵读课文为主先整体把握课文,然后适当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启发学生研习课文。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5.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2、分析:任何诗歌一定要在了解诗歌背景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才能掌握诗歌的大意,学生只有理解诗中艺术形象和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才能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三、教学问题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现代诗歌的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理解文章,教师引导学习感知课文,了解艾青及其爱国情感。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在导入播放录音。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流程 导课-----简介作者及背景——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难点解析———小结------目标检测 (二)教学情境

第一课时 1、导入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2、简介作者及背景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指导自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提问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明确: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2020部编版七下19 外国诗两首 习题

19 外国诗两首 01 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忧郁.(yù) 延绵.(mián ) 萋萋.(qī) 诱. 人(yòu ) 瞬.息(shùn ) 伫.立(zhù) 涉. 足(shè) 幽jì(寂) 污rǎn(染) zhǔ(嘱)咐 gān(尴)尬 tàn(叹)息 2.选词填空 (1)心儿永远B (A.渴望 B .向往 C .憧憬)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2)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C (A.留恋 B .怀念 C .怀恋)。 (3)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C (A.行人 B .人们 C .旅人)的足迹。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B ) A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B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C .一切/都将会/过去 D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解析:B 项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4.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5.朗读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过去了的”指什么?为什么“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过去了的”指“忧郁的日子”;“会成为亲切的怀恋”的原因:一方面诗人要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痛苦的,也值得怀念。 (2)怎样理解《未选择的路》中所说的“路”?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诗中所说的“路”,表面上指的是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6.用诗句中加点的词,写几句诗。 【示例】 假如.. 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 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 镇静: 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仿写】

《外国诗两首》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新整理)

《外国诗两首》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4.学习作者坚强乐观的思想,正确理解人生的选择。 教学难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 理。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普希金、弗罗斯特的资料,搜集与挫折、路有关的诗句,结合“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挫折和迷茫呢?这个时候 你是如何想和如何做的呢?给大家说一说吧。 对于这件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我 们来学习《外国诗二首》,看一下两位外国著名诗人对于这 种情形有什么真知灼见,能带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板书 课题《外国诗二首》。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方法引导: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旨在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道理和表现的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四、研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读。 1.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点拨: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 瞬(shùn)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听录音,生听读,把握读音。 3.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4.了解作者

九年级语文:《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九年级语文:《蝈蝈与蛐蛐》教 学设计(参考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九年级语文:《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参 考文本) 【知识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能力目标】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教育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

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七、知识概述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交织而成的“大地的诗歌”,是那样富有生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