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起源、性质、制备和应用的学科。在中医药学中,中

药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将从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中药的分类、中药的制备等方面进行复习。

一、中药学的基本概念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性质、制备和应用的学科。中药学主要包括中药的

来源、性味归经、药理作用、药物制剂、药物质量控制等内容。中药学的研究

对象是中药,而中药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为原料,经过加工制备而成的

具有药用价值的物质。

二、中药的分类

中药按照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植物药是指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部分为原料制备的药物,如黄芩、当归等。动物药是指以

动物的骨、皮、角、胆、胎盘等部分为原料制备的药物,如牛黄、麝香等。矿

物药是指以矿石、矿物为原料制备的药物,如雄黄、朱砂等。

中药按照性味归经可以分为寒药、凉药、温药、热药等。寒药是指具有寒凉性

质的药物,可用于清热解毒,如连翘、薄荷等。凉药是指具有凉爽性质的药物,可用于清热降火,如黄连、银花等。温药是指具有温热性质的药物,可用于温

阳散寒,如干姜、肉桂等。热药是指具有热性质的药物,可用于温通经络,如

大黄、附子等。

三、中药的制备

中药的制备包括采集、加工和制剂等环节。采集是指采集中药材的过程,要注

意采集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确保药材的质量。加工是指对采集的中药材进行

处理,包括晒干、炒制、蒸制等,以提高中药材的药效。制剂是指将中药材加

工成成剂,如丸剂、散剂、汤剂等,以方便患者服用。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

中药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质量稳定和安全的重要环节。中药的质量控制包括

药材的质量控制和制剂的质量控制。药材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外观、性状、含量、杂质等指标的检测,以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制剂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含量、溶解度、溶出度、稳定性等指标的检测,以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

总结起来,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性质、制备和应用的学科。中药的分类

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中药的制备包括采集、加工和制剂等环节。中药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质量稳定和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中药学的

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学的知识,提高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水平。

中药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中药学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哪一部?《神农本草经》 2、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的名称是什么?《新修本草》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和采集储存 何为道地药材? 人们将具有地区特色、历史悠久、质量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显著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是优质纯正药材的专用名词。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1、中药炮制的目的有哪些? 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二、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三、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适应病情需要 四、改变或增加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五、便于调剂和制剂 六、矫味矫臭,以利服用 七、保存药效和利于储藏 2、何为炙、淬? 炙:药物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常用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等。 淬: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1、中药的性能包括哪几方面? 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 2、在五味的理论中,苦味代表的作用有哪些?适应症是什么? 苦:能泄、能燥,泄的含义主要有三:一是通腹泻下,用于便秘,如大黄泻下通便;二是降泄,包括降泄丄逆之肺气以止咳平喘以及;降泄上逆之胃气以止呕呃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呃,如杏仁降气止咳平喘、旋覆花降逆止呕;三是清泄,即清泄实火,用于实火上炎,如栀子清热泻火。燥即燥湿,用于湿症,其中又有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的不同。此外,“苦能坚”,即泻火存阴,用于阴虚火旺证,如黄柏、知母降相火。 3、归经的含义?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指药物对于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第五章中药的应用 1、“七情”、“配伍”的应用原则是什么? 1.相须、相使为产生协同作用,增强疗效的配伍关系,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2.相畏、相杀为能减轻或消除毒性反应的配伍关系,在应用有毒药时必须考虑使用。3.相恶为有可能因拮抗二减弱原有功效的配伍关系,用药时应加以注意,严格区分其不宜合用或可以利用的具体情况。 4.相反对于产生或增强毒性的相反药物,原则上要避免配合使用。 2、中药剂量的含义? 中药剂量是指为达到一定治疗目的,所应用的单位药的剂量,又称用量。主要是指每味

中药学复习

总论 概论、起源与发展 基本概念中药 ——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 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学 广义——是研究一切与中药有关知识的一门学科。 狭义——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本草——是我国传统药学和药学著作的统称。 历代 主要 本草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作者不详,成书于东汉末年(约二世纪),作者不详。 载药365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首创药物三品(功用)分类 法,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 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公元500年前后。载药730种。对魏晋以来三百 余年间的药学成就进行了全面总结,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开创了以 病类药之先河。 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作者苏敬等,成书余唐显庆四年(659年)。载药844 种(新增药物114种)。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图文并茂 的编写方式开创了药学著作的先例。 经史证类 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于1082年。载药1558种。集宋 以前本草学之大成,是完整流传的最早的综合性的本草著作。 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成书于1578年。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全面 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完备了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是中 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流传甚广,影响中外。 本草纲目 拾遗 ——作者赵学敏,成书于1765年。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16种。纠正和 补充《本草纲目》的内容。 中华本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纂,199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陆续出版。 载药8980种(另载民族药1641种)。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二千年来的药学 成就,涵盖了当今中药学的几乎全部内容,被誉为“新的《本草纲目》”。 中华人民 共和国药典 ——简称《中国药典》,先后颁布了1953、1963、1977、1985、1990、 1995、2000、2005、2010年版共九个版次。其中,2010年版《中国 药典》载药2136种。是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复习资料 ①《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著作。年代:约在西汉时期作者:不明 特点: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②《新修 本草》(又称《塘本草》)年代:唐代 作者:李�蕖⑺站吹热思�体编撰 特点:由官府颁行的,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国 家药典。③《证类本草》年代:北宋后期作者:唐慎微 特点: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载药1746种,新增药物500余种,成为我国现存最早 的完整本草。④《本草纲目》是明代的本草著作中对药学贡献最大的本草巨著。年代: 明代作者:李时珍 特点:历经30年,编写成五十二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其中新增药物374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附方11000余条,可以说这部著作是我国十六世纪以前医药成 就的大总结,。⑤《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年代:清代作者:吴其 �F 特点:对每种药叙述颇祥,绘图较精确,为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也是考 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1.《神农本草经》 成书于东汉末期(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本书载药 365 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 根据各种药物的效果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共记载病名170余种,包括内、外、妇、 儿各科。书中还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本理论。 2.《神农本草经集注》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 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公元500年左右, 《神农本草经集注》,对《神农本草经》条文逐一注释、发挥,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 间药学的发展作了总结,载药达七百三十种。又创用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 《新修本草》 隋唐时期本草代表作,唐代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 李励、苏敬等人主持编写了《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全书卷帙浩博,

《中药学》复习资料全

《中药学》资料整理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生物制剂。 1、《神农本草经》全书载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神农本草经》序论中简要赅备地论述了中药的五个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三点药性理论)、配伍法度、辨证用药原则、服药方法。四大经典之一。 2、《本草经集注》:“以朱书神农.墨书别录”.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该书还首创“诸病通用药”。——南北朝·陶弘景 3、《新修本草》.收药844种.图文并茂。是由国家组织修订和推行的.因此也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成药药典。——唐 4、宋代本草学的代表作当推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方药兼收.图文并重。 5、《本草纲目》.该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收集外来药物.分类“从贱至贵”。 6、《本草纲目拾遗》为清代赵学敏所著.全书共十卷.载药921中.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出色完成我国本草学第六次大总结。 7、道地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如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东北细辛、人参、五味子.山西党参.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三七、茯苓.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阿胶.浙江贝母.江苏薄荷.广东陈皮、砂仁。 四大蕲药:蕲蛇、蕲龟、蕲艾、蕲竹。 四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 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 浙八味:白术、白芍、白菊花、郁金、贝母、玄参、延胡索、麦冬。 8、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目的:1.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 2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3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4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5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6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7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8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9、四气的概念: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泄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 温热药: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 10、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此外还具有淡味和涩味。 辛: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收敛、固涩。 苦:清泻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 咸:泻下通便、软坚散结。 淡:渗湿利水。 涩:收敛.固脱。 11、七情:有选择的讲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叫做配伍.将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归纳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此七情。 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也指各自发挥药效.相互不影响临床效应的两味药的配伍关系。 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相使: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可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半夏畏生姜。 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 相恶:就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中药学复习资料

1.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1.脾胃气滞证 2.泻痢里急后重 3.腹痛胁痛,黄疸, 疝气疼痛 2.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1.亡阳证,回阳救逆第一品2.阳虚证 3.寒痹 症 3.香附: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1.肝郁气滞胁痛、腹痛.2.月经不调,痛 经,乳房胀痛.3.气滞腹痛 4.肉桂:补火助阳,散结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元。1.阳痿,宫冷(为治命门火衰要 药)2.腹痛,寒疝3.腰痛,胸痹,阴疽,闭经,痛经4.虚阳上浮。 5.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1.血热出血证2.热毒痈肿。 6.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1.血热出血证2.热毒痈肿。 7.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1.出血证2.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8.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1.饮食积滞(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2.泻痢腹痛,疝 气痛3.瘀阻胸腹痛,痛经。 9.艾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1.出血证。为温经止血之要药2.月经不调、痛经。 为治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之要药。3.胎动不安。本品为妇科安胎之要药。 10.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1.用于寒凝血瘀气滞痛证2.头痛,风湿痹痛。为治头风 头痛要药。 11.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1.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 瘀滞腹痛2.血瘀心痛、脘腹疼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风湿痹痛3.疮疡肿毒 4. 热病烦躁神昏,心悸失眠。 12.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1.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为活血祛瘀,通经 止痛只要药)2.癥瘕积聚3.胸痹心痛,血瘀腹痛,胁痛4.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为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之要药)5.瘀滞斑疹色暗 13.桃仁:活血祛瘀,润便通肠,止咳平喘。1.瘀血阻滞诸证2.肺痈,肠痈3.肠燥便秘4. 咳嗽气喘 14.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15.半夏:燥降化痰,逆止呕湿,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1.湿痰,寒痰证:为燥湿化 痰,温化寒痰之要药。2.呕吐:为止呕要药。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4.瘿瘤,痰核,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 16.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1.虚劳咳嗽,肺热燥咳2.乳痈,肺痈。 17.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肿。1.风热、痰热咳嗽2.瘿瘤,乳痈疮毒,肺痈。 18.苦杏仁:1 止咳平喘(为治咳喘要药,治多种咳喘)。2 润肠通便:治肠燥便秘。 紫苏子降气降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1.咳喘痰多本品性主降,长于降肺气,化痰涎,气降痰消则咳喘自平。2.肠燥便秘本品富含油脂,能润燥滑肠,又能降泄肺气以助大肠传导。 19.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生津。1.心悸失眠本品味甘,人心、肝经,能养心 阴,益肝血而有安神之效,为养心安神要药。主治心肝阴血亏虚,心失所养,神不守舍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眩晕等症。2.自汗、盗汗本品味酸能敛而有收敛止汗之功效,常用治体虚自汗、盗汗。此外,本品味酸而收敛,故有敛阴生津止渴之功,还可用治伤津口渴咽干者。 20.羚羊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2.肝阳上亢,头晕 目眩3.肝火上炎,目赤头痛4.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 21.牛黄化痰开窍,凉肝息风,清热解毒。1.热病神昏2.小儿惊风,癫痫3.口舌生疮, 喉咙肿痛,牙痛,痈疽疗毒

中药学题库及复习资料

中药学试题库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 答案:C A.《海药本草》B.《新修本草》C.《神农本草经》 D.《五十二病方》E.《本草经集注》 2.世界最早的药典专著是( )答案:D A.《本草纲目》 B.《证类本草》 C.《海药本草》 D.《新修本草》 E.《本草经集注》 3.“方药兼收”起自下列哪种书籍( ) 答案:B A.《本经》 B.《证类本草》 C.《本草纲目》 D.《本草经集注》E.《本草纲目拾遗》 5.最早增列“诸病通用药”书籍的是( ) 答案:D A.《海药本草》 B.《证类本草》C.《本草纲目》 D.《本草经集注》 E.《本草纲目拾遗》 7.属于云南道地药材的是( ) 答案:B A.阿胶B.三七C.附子D.人参E.当归 8.可以随时采收的药材是( ) 答案:A A.矿物药B.动物药C.根类植物药D.叶类植物药E.树皮类植物药9.以下哪项是炮制“炙”的辅料( ) 答案:C A.土B.米C.蜜D.蛤粉E.滑石粉 10.以下哪项是炮制“炒”的辅料( ) 答案:B

A.酒B.土C.醋D.姜汁E.盐水 11.淡味药的功效是( ) 答案:D A.发散B.行气C.活血D.利水E.泻下 12.具有“补虚”功效的药味是( ) 答案:B A.苦B.甘C.咸D.酸E.辛 13.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功效的药味是( ) 答案:E A.苦B.甘C.咸D.酸 E.辛 14.酸、涩之味药的功效是( ) 答案:D A.利水渗湿B.清热解毒C.软坚散结D.收敛固涩E.缓急止痛15.具有“燥湿”功效的药味是( ) 答案:A A.苦B.涩C.咸D.淡 E.辛 16.咸味药的功效是( ) 答案:C A.活血行气B.降逆止呕C.软坚散结D.收敛固涩E.缓急止痛17.苦味药可以治疗( ) 答案:E A.自汗证B.盗汗证C.气虚证D.血虚证E.便秘证 19.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称为( ) 答案:D 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杀E.相恶 20.属于十八反的配伍是( ) 答案:A A.甘草与芫花B.大戟与海藻C.贝母与半夏D.瓜蒌与黎芦 E.白及与瓜蒌 23.入汤剂应当后下的药物是( ) 答案:D A.川乌 B.牡蛎 C.旋复花 D.白豆蔻 E.代赭石

中药学考点整理

中药学 四气: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 平性药:如党参、山药、甘草 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辛味:发散、行气、行血,如:木香、红花、麻黄、薄荷等 甘味:补益、和中、调和,如:人参、熟地、饴糖、甘草等 酸味:收敛、固涩,如:山茱萸、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等 苦味:有泄、燥湿、坚阴,如:栀子、黄芩(清泄)、杏仁、批把叶(降泻)等。B型题出 咸味:软坚散结,如:芒硝(泻下通便)、海藻、牡蛎、昆布、玄参(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症)等 淡味:与甘味相似,渗湿、利小便,如:薏苡仁、通草、茯苓、猪苓等 涩味:与酸味相似,收敛、固涩,如:莲子、禹余粮、乌贼骨等 升降浮沉:开窍属升药,导滞平喘属降药。 与炮制、配伍的影响;如: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例:酒黄芩、姜半夏、醋元胡、盐知母等 中药作用: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不良反应),其中不良作用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中药的配伍关系:单行:如鹤草芽驱除绦虫 相须:如石膏和知母、全蝎和蜈蚣 相使:黄芪配茯苓(此配伍易被误为相须) 相杀:如生姜杀生半夏、生南星毒 十八反、十九畏 中药的剂量:在复习中,必记最大和最小量。 中药用法:先煎:如矿物、介壳类应打碎先煎20-30分钟,附子、乌头应久煎45-60分钟。 后下: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 包煎:如:刺激咽喉的辛夷、旋复花;易于沉于锅底的;易于漂浮在药液之上的蒲黄、海金沙等。 另煎:如:人参 烊化:如:胶类 冲服:如:竹沥汁 煎汤代水:如:灶心土 各类药物的概述看三遍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 麻黄与桂枝相须为用;麻黄:利水消肿、发汗力强、风水水肿;桂枝:温经通脉、表虚有汗(味甘兼补)、寒凝血滞、蓄水证。 紫苏:解鱼虾毒、气滞安胎; 生姜:呕家之圣药、胃寒呕吐、解鱼虾毒,解生半夏、生南星毒; 香薷:夏月之麻黄,署湿泄泻; 荆芥:透疹消疮、炒碳治产后血晕 防风:胜湿止痉,破伤风,肝气乘脾泄泻(痛泻要方)

中药学多选题含复习资料

中药学 总论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X型题 1. 《新修本草》 A.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B.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 C.载药1746种 D.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E.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为本草学发展奠定基础 2.《神农本草经》 A.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为本草学发展奠定基础 B.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C.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D.载药365种E.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3.《本草纲目》 A.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B.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C.集我国十六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将本草学发展到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为世界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作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D.全书52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绘药图1100余幅,附方11 000余首 E.作者李时珍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A.载药1746种B.宋金元朝时期的本草代表作C.作者赵学敏D.作者唐慎微E.载药659种5.《本草经集注》 A.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B.魏晋南北朝朝代的代表作 C.载药730 D.作者陶弘景E.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 6.《本草纲目拾遗》 A.广泛收集民间草药和注意研究外来药的基础上撰成此书 B.全书10卷,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 C.作者赵学敏D.明代本草代表作E.清代本草代表作 答案 X型题 1.2.3.4.5.6. 中药的性能 X型题 1.药性理论是指 A.研究中药性味的理论B.研究中药基本性质和特征的理论 C.研究中药功能的理论D.研究中药四气的理论E.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 2.中药的药性理论,主要包括 A.四气B.五味C.升降浮沉D.归经E.有毒无毒 3.中医学认为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原理

中药学考试复习资料

1 .《本草经集注》新增的药物不可能见于()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证类本草 D.本草纲目 E.本草纲目拾遗 2. 解表药的药味多为() A.苦味 B.甘味 C.辛味 D.咸味 E.酸味 3. 既能祛风解表,又能解痉的药物是() A.荆芥 B.白芷 C.羌活 D.防风 E.藁本 4. 具利水通淋、通乳作用的药物是() A.萆薢 B.木通 C.石韦 D.地肤子 E.泽泻 5. 治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用利水渗湿药必须配用的药 物是() A.温肾壮阳药 B.健脾利水药C益脾滋肾药 D.滋补脾肾 药E.温补脾肾药 6. 枳实除治疗食积脾胄气滞外,还常用治() A.肝气郁滞之胁痛 B.水湿停滞之水肿 C.泻痢腹痛、里 急后重D.肾不纳气之气喘 E.肝郁月经不调 7. 具温肾纳气作用的药物是() A.沉香 B.木香 C.干姜 D.吴茱萸 E.橘皮

8. 莱菔子的功效是() A.消食和中、化痰除痞 B.消食化积、积血祛瘀 C.消食导滞、疏肝下气 D.消食化积、降气化痰 E.行气导滞、涩精止遗 9. 雷丸用于驱虫,宜() A.研末服从 B.与其他药同煎 C.另炖 D.先煎 E.后下 10. 地榆与白茅根均能凉血止血,地榆又能() A.解毒敛疮 B.活血止痛 C.清热利尿 D.化瘀止血 E.祛痰止咳 11. 性味辛温的活血祛瘀药是() A.丹参 B.艾叶 C.半夏 D.川穹 E.郁金 12. 治肺痈胸痛、咳吐脓血、痰黄腥臭之证,应选用() A.桔梗 B.半夏 C.昆布 D.白芥子 E.白附子 13. 内脏不可持续服用,且忌“火锻”的药物是() A.龙骨 B.磁石 C.牡蛎 D.朱砂 E.石决明 14. 旋覆花配伍代赭石同用,可增强() A.消痰行水之功 B.凉血止血之功 C.平肝潜阳之功 D.重镇安神之功 E.降逆下气之功 15. 地龙可用于()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起源、性质、制备和应用的学科。在中医药学中,中 药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将从中药学的基本概念、中药的分类、中药的制备等方面进行复习。 一、中药学的基本概念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性质、制备和应用的学科。中药学主要包括中药的 来源、性味归经、药理作用、药物制剂、药物质量控制等内容。中药学的研究 对象是中药,而中药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为原料,经过加工制备而成的 具有药用价值的物质。 二、中药的分类 中药按照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植物药是指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部分为原料制备的药物,如黄芩、当归等。动物药是指以 动物的骨、皮、角、胆、胎盘等部分为原料制备的药物,如牛黄、麝香等。矿 物药是指以矿石、矿物为原料制备的药物,如雄黄、朱砂等。 中药按照性味归经可以分为寒药、凉药、温药、热药等。寒药是指具有寒凉性 质的药物,可用于清热解毒,如连翘、薄荷等。凉药是指具有凉爽性质的药物,可用于清热降火,如黄连、银花等。温药是指具有温热性质的药物,可用于温 阳散寒,如干姜、肉桂等。热药是指具有热性质的药物,可用于温通经络,如 大黄、附子等。 三、中药的制备 中药的制备包括采集、加工和制剂等环节。采集是指采集中药材的过程,要注

意采集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确保药材的质量。加工是指对采集的中药材进行 处理,包括晒干、炒制、蒸制等,以提高中药材的药效。制剂是指将中药材加 工成成剂,如丸剂、散剂、汤剂等,以方便患者服用。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 中药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质量稳定和安全的重要环节。中药的质量控制包括 药材的质量控制和制剂的质量控制。药材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外观、性状、含量、杂质等指标的检测,以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制剂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含量、溶解度、溶出度、稳定性等指标的检测,以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 总结起来,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性质、制备和应用的学科。中药的分类 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中药的制备包括采集、加工和制剂等环节。中药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质量稳定和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中药学的 复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学的知识,提高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水平。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 中药学速记 必背

解表药 一、发散风寒药 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2.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3.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4.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5.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6.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7.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8.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9.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 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10.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11.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12.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13.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二、发散风热药 1.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2.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散肿。 3.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 息风止痉。 4.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5.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6.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7.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8.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9.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10.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1.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2.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3.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4.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5.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6.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焦栀子凉血止血。 7.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8.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二、清热燥湿药 1.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2.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3.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4.龙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5.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6.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7.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二、清热解毒药 1.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2.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3.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4.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5.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6.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

中药学复习

中药学复习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期末考试中药学复习 填空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神农本草经,收载365种药物 2,清热药种可以治疗痢疾的药物有黄连、白头翁、金银花、马齿苋 3,凡以驱除风寒湿邪,解除痹通称为祛风湿药 4,橘皮偏行肺脾气滞,木香偏行脾胃和大肠气滞 5,石决明和决明子均有清肝明目之功,都可以治疗目赤肿痛 6,中药的用药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饮食禁忌 7,金银花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和疏散风热 8,独活羌活均能祛风湿治痹通,独活偏治下半身风湿痹痛,羌活偏上半身 9,芍药有赤白之分,白芍柔肝止痛,赤芍散瘀止痛 10,龙胆的功效是写肝胆火 11,秦艽防己的功效是祛风湿治痹痛 12,木香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滞泄痢后重,腹痛肋痛黄疸 13,三七止血活血 14,冬花与紫菀都可润肺止咳化痰冬花长于止咳,紫菀长于祛痰15,鹿茸熟地黄鹿茸偏于壮肾阳,地黄偏于滋阴补肾 16,桑野菊花的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清肝明目 17,藿香佩兰的共同功效是化湿解暑 18,附子的主治病症是阳虚诸证,亡阳证、寒痹证 19,槐花地榆均为凉血止血药,尤其是善于治疗便血、痔血 20,收涩药中均有敛肺涩肠功效的药物是五味子、乌梅、柯子、罂粟壳 21,中药炒制法具体包括炒黄、炒焦、炒碳 22,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归经五味、升降浮沉、有毒无毒 23,茯苓朱玲两个药物都具有利水渗湿功能

24,麝香的功效是开窍醒神 25,山茱萸的性味是酸涩微温,具有收敛固涩、补益肝肾。 填空题 1. 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的配伍方法。 2、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_和泻下通便的作用。 3、石膏生用的功效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4、苍术的功效是燥湿健脾和祛风散寒。 5、茵陈的功效是解毒疗疮和利湿退黄。 6、甘味能缓,能和,能_补_。 7、归经理论的形成以脏腑经络理论__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 8、桂枝的功效是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9、金银花的功效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10、厚朴的功效是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11、红花的功效是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12、橘皮的功效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13、杏仁的功效是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简答题 1、简述黄连的主治病证。 答:⒈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⒉用于湿热泻痢。⒊用于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⒋用于臃肿疖疮、目赤牙痛。⒌用于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2、中药炮制的目的是什么? 答:⒈纯净药材,保证用药质量;⒉改变药性,便于储存与制剂; ⒊提高药效,增强治疗作用;⒋降低毒性,保证用药安全;⒌改变药性,扩大适用范围。 3、简述解表药的含义、药性、功效、适应范围。 答:㈠含义: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㈡药性:解表药物大多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㈢功效: 1、简述中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理。

中药学复习

总论 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2.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取,性能,功效,临床应用 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中药学的发展: 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初步奠定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载药730种, 3.《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载药844种,最早使用图文对照方法 4.《证类本草》---载药1558种,宋代,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的本草著作 6.《炮炙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专著 7.《本草图经》---所附900多幅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8.《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4.道地药材:是指出产在某地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5.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全草类--花前期或刚开花时 2.叶类—花蕾将开或正在盛开时 3.花类—花正开放时 4.果实和种子类—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 5.根和根茎类—深秋时节 6.树皮和根皮类—清明至夏至间 6.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 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7.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蜜炙——滋补强壮的作用。 炙醋炙——引药入肝,止痛,减毒。 酒炙——升提、通经活血。 盐炙——引药入肾,补肾作用。 姜汁炙——止呕、制寒、去毒。 8.炮制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制霜,发酵,发芽) 9.中药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根据用药后的机体反映归纳出来 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 10.四气的含义: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的作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 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的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

中药学复习材料

总论 一.本草著作 1.《神农本草经》(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成书于东汉,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2.《本草经集注》,陶弘景;梁代载药:730种。本书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无用七类归并药物。 3.南朝刘宋时期雷斅《雷公炮炙论》,为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学专著。 4《新修本草》(唐本草);作者:苏敬,长孙无忌,等;成书年代:659年;载药:850种;创新:首创药图;历史价值:1、我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2、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 5.《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1108年;载药:1558种;创新:首载方剂(创方药兼收的编写体例),首载医案(创本草著作记载医案的编写体例)。 6.《本草纲目》(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年代:157(明朝);内容:1892种,附图1160余幅,附方11000首,分16部、60类。特点:内容丰富,文献量大,分类详明,实物考证确切;学术价值:对植物、动物、矿物、农学、气象、化学、冶金等方面均有贡献. 7.《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1765年(清朝);载药:921种(新增716种);创新:创断代本草著作(16—18世纪)的编写体例。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1999年出版,收载药物8980种,内容尤丰富,为当代“官修本草”。 二,产地 1.道地药材:即产于某一地区、质量好、疗效佳、应用历史悠久的优质药材。又称地道药材。 三.炮制 1.炮制目的 (1)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 (2)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3)干燥药材,利于储藏 (4)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5)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6)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7)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8)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中药学考试复习重点

中药性能:是药性理论的核心;是用中药理论对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包括四气寒凉温热五味辛甘酸苦咸;升降沉浮;归经;毒性等.. 中药药性理论含义: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 中药配伍:是根椐患者病情需要和中药的药性特点;有目的地、有选择性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在一起使用 七情分类: 1.单行;无需其他药物辅助就能发挥预期效果..独参汤 2.相须;配合使用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可增强原药药效..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的疗效..麻黄桂枝 3.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配合利用性能功效有共性的其它药物辅佐以提高药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配合利水健脾的茯苓可增强前者功效.. 4.相畏;利用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该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利用生姜可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 5.相杀..生姜杀生半夏之毒.. 6.相恶;两种药物合用时;会降低其中一种的功效;甚至使其失去药效..生姜恶黄芩 7.相反;两种药物混合使用将产生毒副作用..乌头反瓜蒌、贝母、白及、半夏、白蔹.. 升降沉浮:反应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升浮指上升;发散;向上想外的趋势;沉是收敛泄利;降是下降;向下向内的作用趋向.. 中药:中国传统药物总称;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治疗疾病的物质.. 地道药材:明显地域性;品种良好;质量优;疗效好..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到极细粉的方法.. 试比较麻黄桂枝在性味、功效、应用上的异同.. 相同点:味辛性温;均能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不同点:麻黄兼有微苦之味;发汗力强;主要用于风寒表实证;桂枝兼有甘味;发汗力较和缓;风寒表实证、表

中药学复习整理

名词解释: 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知识 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由于还原以植物性药材居多,所以古往今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地道药材:将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 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效所反应的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缓和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还有解药食中 毒之功。 能收、能涩,用于收敛固涩,兼能生津。 作用与酸味相似但不能生津。 能泄、能燥,能坚阴。 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 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毒:分为广义毒,古代乃一切药物的总称以及指药物的偏性;狭义的毒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 性和副作用。 配伍: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七情:指药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 状态。 去性留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 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煨法: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 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炙法: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煅法: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水制: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 火制: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分为炒、炙、煅、煨、烘焙。水火共制:指包括蒸蒸日上、煮、禅、淬等炮制方法。 单行:用意味药治病。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相使:在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一药为主,一药为辅,提高主药疗效。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酸涩苦咸淡经

中药学复习资料86828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道地药材的含义,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2.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3.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中药: 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在中医理论或经验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植物占绝大多数,使用最为普遍 中药学: 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草:由于药物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指整个传统的药学。 中药的起源——即药食同源 酒为百药之长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 【著者】假托神农,若干医家集体创作。 【内容简介及主要学术价值】 (1)载药365种。 (2)在药物分类方面:创“三品分类法” (3)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4)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5)记载内容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南北朝。载药730味。 学术价值: (1)个论首创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法; (2)系统、全面整理《神农本草经》的内 容; (3)确立了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成书年代】唐代-唐显庆4年(公元659年) 【著者】苏敬、李勣等23人。 【内容简介学术价值:】 (1)载药844种 (2)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3)开创图文对照先例; (4)开创世界药学著作先例。

23考研中医综合中药学总论复习资料

第一节: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 1.中药的概念: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2.本草:由于中药来源以植物类药材居多,使用最普遍,所以在古代将药物称为本草。 3.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三节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1.道地药材: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3.中药的采集 (1)适时采集中药的目的:确保中药的质量。 (2)适时采集中药的方法 全草: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叶类:花蕾将放或正盛开时采集;桑叶需在深秋经霜后采集。 花、花粉: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蒲黄需在花朵盛开时采集。 果实、种子:青皮、枳实、覆盆子、乌梅等少数在未成熟时采集;一般在成熟时采集。 根、根茎:一般在秋末或春初;半夏、太子参、延胡索在夏天采收。 树皮、根皮:春、夏时节采收;牡丹皮、苦楝皮、地骨皮在秋后采收。 动物昆虫类药材:根据生长活动季节采收。 矿物类药材:全年择优采选。 4.中药的炮制 (1)概念: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2)目的: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干燥药材,利于贮藏;矫味、矫臭,便于服用;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3)主要方法

第四节药性理论 1.中药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2.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3.四气: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根据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如寒性药物治疗热性病证。 4.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根据口尝的药物真实味道及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而定出五味。 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代表药知母、黄柏)的作用。 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淡:“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 涩:与酸味相似。 5.归经: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指导意义:①便于临床辨证用药②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③依据脏腑相关学说,注意脏腑病变影响,恰当选择药物) 6.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升,向上;降,向下;浮,向外;沉,向内的不同趋向。(确定依据: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物的气味厚薄、药物的性味、药物的效用) 7.中药毒性:含义较广,既认为毒药是药物的总称,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中药中毒的原因:剂量过大、误服伪品、炮制不当、配伍不当、制剂服法不当,。此外,药物贮存不当、品种不同、剂型不恰当、给药途径不同、药不对证、服药时间过长、自行服药、乳母用药、个体差异(病人的年龄、体质)以及管理不规范等也是引起中毒的原因。 8.使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1)针对体质强弱、疾病部位的深浅恰当选择药物剂量,掌握用药禁忌。 (2)“以毒攻毒”,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也可采用某些毒药治疗某些疾病。 (3)掌握药物毒性和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便于及时、合理、有效的抢救。 第五节中药的配伍 1.配伍的概念: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不同的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2.配伍的目的:增强疗效,减低毒副作用,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达到全面兼顾治疗的目的,扩大药物的适用范围。 3.方法: 单行: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相须: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增加疗效) 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增加疗效)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除毒减毒) 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消除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除毒减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