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彩虹实验的研究

彩虹实验的研究

彩虹实验的研究
彩虹实验的研究

彩虹实验的研究

摘要根据氨的一些性质,设计了氨的多阶段变色喷泉实验,并应用到化学兴趣的实验课上,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氨气变色喷泉实验设计

在化学教学中能否通过实验形成喷泉?能否通过实验形成彩虹喷泉即彩虹实验?如果能的话,它涉及到哪些化学反应原理和知识?需要什么药品、仪器和实验装置?又涉及到哪些实验操作?还能用哪些实验方法?怎样的实验设计既能传授化学知识又能启迪学生思维?为此,我们对氨的彩虹喷泉实验进行了设计,并应用到化学兴趣实验课上,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氨的彩虹喷泉实验设计

1实验目的

(1)理解氨的彩虹喷泉实验的原理,学会实验操作;

(2)探讨氨的彩虹喷泉实验的成败关键,训练实验设计能力;

(3)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

2实验原理

本实验的原理是在连通装置内,利用氨极易溶于水(在常压下,298 K时,水可溶解氨的体积比为1:700),使容器内的压强急剧减小,产生负压,导致外界大气压将低处不同的溶液压入到容器内而形成内喷泉;根据氨与醋酸溶液,酚酞溶液、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有关性质,控制不同溶液先后喷入顺序和喷入量而形成彩虹的喷泉。本实验既涉及到物理变化,也涉及到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化学变化。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与反应物的量的比例大小、喷人快慢以及先后顺序等因素有关,其反应方程式可能有:

(1)CH3COOH+NH3→ CH3COONH4使溶液酸性降低

(2)NH3+H2O→ NH3·H2O →NH4++OH _

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3)CuSO4+2NH3·H2O→(NH4)2SO4 + Cu(OH)2↓浅蓝色絮状沉淀

(4)Cu(OH)2+4NH3→[Cu(NH3)4]2+

+ 20H

_

深蓝色溶液

3 实验用品

铁架台(附铁夹和铁圈)1套,500mL圆底烧瓶1只,500 mL 矿泉水塑料瓶(或洗涤剂塑料瓶)2只,,止水夹3个,Y型管1支,带单孔橡皮塞的直导管3支;2% CuSO4 溶液,0.1mol/L醋酸溶液,百里酚蓝,甲基红,溴百里酚蓝,酚酞,酒精,0.1mol/L NaOH溶液。

4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5实验步骤

(1)混合指示剂的配制。百里酚蓝0.1g,甲基红0.1g,溴百里酚蓝0.05g,酚酞0.1g,溶于200mL酒精中,加水后用0.1mol/L的NaOH溶液中和至黄绿色,加水稀释至400L。

(2)准备实验材料。将10滴混合指示剂滴人矿泉水塑料瓶里,再加入适量0.1mol/L醋酸溶液,约450 mL蒸馏水,并振荡、混合均匀;再向另一矿泉水塑料瓶里加入约100 mL 2%CuSO4溶液(有剩余)。

(3)按图所示连接好圆底烧瓶和矿泉水塑料瓶。

1——混合指示剂

2——2%硫酸铜溶液

3——小孔

4——氨气

a,b,c为止水夹

(4)将氨气装满烧瓶后立刻开始实验时,打开止水夹a和b,用拇指堵住盛放混合指示剂的矿泉水塑料瓶上部的小孔,并挤压出矿泉水瓶使数滴溶液进入圆底烧瓶内,立即松开手,可见圆底烧瓶内产生红色喷泉。

(5)当圆底烧瓶再次喷出红色溶液时,关闭止水夹b,打开止水夹C,立即见到蓝色喷泉产生。圆底烧瓶内将会出现浅蓝色絮状沉淀并下沉,部分浅蓝色絮状沉淀又溶解为深蓝色溶液,部分深蓝色溶液又转化成浅蓝色絮状沉淀,还有部分深蓝色溶液又与红色溶液混合成紫色溶液等,现象如同“翻江倒海”,十分壮观。后来,圆底烧瓶内上部的溶液呈现深蓝色。

(6)当圆底浇瓶内有约3/4体积的混合液时,关闭止水夹c,再打开止水夹b,可见红色、无色喷泉又产生,直到圆底烧瓶内的溶液近满时,喷泉才停止(瓶内氨气基本反应完全)。静置,观察实验现象。

6实验现象与解释

首次打开止水夹a,b,矿泉水瓶中的水进入烧瓶,形成有色的喷泉,喷泉的颜色由红色变成橙色,再变成黄色,继而变成蓝色,最后变回红色。实验现象解释:矿泉水瓶中的水溶液酸性较强,使百里酚蓝呈现红色,水溶液进入收集有氨气的烧瓶中使得水溶液的酸性渐渐减弱,甲基红试剂显橙红色到黄色,随着PH 值的升高,溴百里酚蓝显蓝色,最后是酚酞显红色。

最后的实验现象是:圆底烧瓶内出现3层不同颜色的混合物,且密度从上到下依次增大。3种颜色能保持很长时间不褪色。圆底烧瓶的下层为浅蓝色絮状沉淀,说明介质呈中性或偏酸性;中层为深蓝色澄清的溶液,说明介质呈碱性;上层为红色澄清的溶液,说明介质呈碱性。

7问题与研究

(1)实验装置气密性要好。特别是单孔橡皮塞要与圆底烧瓶口配套、塞紧、不漏气。

(2)圆底烧瓶内部要干燥;收集的氨气应干燥且充满烧瓶。

(3)尖嘴玻璃导管口径大小应适中,以直径约1 mm为宜,且要垂直,与圆底烧瓶底部相距1~2 cm,可使溶液喷到圆底烧瓶底部,而形成伞状的美丽喷泉。在每个矿泉水塑料瓶上部打一口径适中的小孔,这样溶液就能自动喷上去。

(4)硫酸铜溶液的浓度不宜过大。否则,既浪费试剂又使烧瓶里的溶液颜色变化不易调控。控制溶液先后喷入顺序和喷入量,可产生不同颜色层次的喷泉现象。

(5)该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较多,在教学中应有启发性分析讲解,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不同实验现象产生的原理。

(6)查阅有关参考文献,可对各式各样的喷泉(内喷泉和外喷泉)实验装置进行归类,并比较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熊占林编著.化学教学论实验.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125—128

[2]熊占林,崔洪珊,周利军.化学教学,2007,(1):11—12

[3]李世凤,熊言林.教学仪器与实验,2009,(8):16—18

[4]熊言林著.化学实验研究与设计.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232—233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彩虹》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彩虹》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彩虹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索的兴趣。 2、通过实现操作,探索彩虹形成的奥秘。 3、在感受彩虹美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录像机、录像带《奇妙的彩虹》。 2、在活动区中投放试验用具:三棱镜、自来水软管、小水杯、水盆、平面镜等若干。

3、活动前让幼儿通过看图书、问家长等多种途径收集有关彩虹的知识,并在活动区中投放有关彩虹的图片。 4、在晴朗有太阳的日子里进行活动。 活动过程: 一、通过让幼儿互相交流讨论,激发幼儿探索彩虹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请幼儿讲出在什么地方发现彩虹的?彩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讨论江处彩虹的颜色、形状以及看到的彩虹的感受)。 二、引导幼儿观看录像《奇妙的彩虹》,简单了解彩虹的形成。 “老师也见过彩虹,还把它录了下来,请小朋友看为什么会出现彩虹?” 看完录像后提问:彩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三、开展小实验:自制人工小彩虹,初步然所、发现彩虹形成的原因。

1、引导幼儿从已准备的种种材料(三棱镜、自来水软管、小水杯、水盆、平面镜等)中,任意选择材料,自由探索实验。然后相互交流自己所发现的现象。(幼儿操作时,教室可寻回了解幼儿的探索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2、请发现小彩虹的幼儿演示、讲解自己发现的有趣现象。(当幼儿讲解演示不够清楚时,教师可做必要的提示和帮助。) 实验一:正对太阳,从软管中喷出呈雾状的自来水,透过水雾,就可以发现彩虹现象。 实验二:透过三棱镜观察太阳光折射的七种颜色。 实验三:把镜子房倒水盆里正对着太阳光,,就会发现彩虹现象。 实验四:背对着太阳站立,然后用嘴向空中喷出一口水雾,就会看到在那些水珠上面有一条小小的彩虹。 3、启发幼儿在实验成功后,互相那交换材料,试一试用另一种方法发现小彩虹。

彩虹形成的光学现象

彩虹形成的光学现象 摘要:正雨过天晴,长虹一贯天空,七彩斑斓,坐地仰观半圆虹,凌空俯视一圆霓,虹霓相伴,有几分夺目。原来它们都是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将就光的彩虹的形成条件、彩虹的形成与光的反射,彩虹的形成与光的折射与色散做简单阐述。 关键词:彩虹;反射;折射;色散 1 引言 生活中时时有物理,处处有物理。通过对生活中各种物理现象的研究,了解世界,了解生活,你会发现生活原来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有趣味,会因而而更加热爱生活,生活将更有意义。例如正雨过天晴,长虹一贯天空,七彩斑斓,坐地仰观半圆虹,凌空俯视一圆霓,虹霓相伴,晕华烂灿,有几分夺目,也有几分激情。 本文将就彩虹的形成条件、光线的照射角度、彩虹的形状、彩虹的颜色分布以及彩虹的霓做简单阐述。 2 彩虹形成的气象条件 彩虹不是很容易看到的,即便在夏日的雨后也仅偶尔可见。彩虹的形成需要满足特定的气象条件。简言之,就是对光线和空气中的水滴含量有要求。雨过天晴,空气中尘埃少而充满水滴,日光从观察者背后以小角度照射水滴,天空的一边因有云遮挡而较暗,这样便会较容易观察到彩虹;彩虹的明暗和宽度由空气里水滴的大小决定。雨滴越大,彩虹带越窄,色彩越鲜明;雨滴越小,彩虹带越宽,色彩越黯淡。当雨滴小到一定程度时,分光和反射不明显,彩虹就消失了。 这说明彩虹的形成与空气中的水滴的多少、大小和光线的明暗、照射的角度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冬天的气温较低,在空中不容易存在小水滴,下阵雨的机会也少,所以冬天一般不会有彩虹出现。 3彩虹形成的光学现象 3.1彩虹的形成与光的反射 当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雨点,光线被折射及反射,有一次反射的也有两次反射如图1与图2所示。这是一种镜面发射而不是漫反射,镜面反射分为平面发射

王颢:科学小实验-美丽的彩虹

王颢:科学小实验-美丽的彩虹 一、大自然的彩虹 上图是去年我在去西藏的路上拍摄的,非常美丽的彩虹。这一片青草遍野,非常美丽。看天空阴沉,可能是刚下过雨。 自然中的彩虹多见于雨后,这时空气中湿度大,水蒸气丰富,很容易形成彩虹。当然我们可以自己做实验,在晴天我们也可以看到人造彩虹。 二、实验材料

一盆水,用清水,直接接自来水就行 一个镜子,可以放进脸盆中就行,圆的方的都可以三、实验步骤 先准备实验材料,一盆水,一面镜子

将水放在太阳光下面,然后把镜子放入水中。水要淹没镜子,调整镜子的方向,让镜子的反光照射到墙上或者其它白色的地方。视频中我反射到门上。 保持正确的姿势不动,让水面平静下来,就可以看见一个彩条。我做实验的时候效果很好,但是视频中看得不太清楚。对了,尽量在太阳光比较强的中午做实验,效果更好。 四、实验原理 这个实验的原理跟我之前一篇文章《王颢:为什么九寨沟的水蓝得有点假?》中的原理类似,都是光的折射原理。 太阳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光组成,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和紫色等彩色光。这个现象是牛顿发现的,在1664年,黑死病和鼠疫泛滥,牛顿教课的学校都没人上学,所以他就在家里研究光的物理特性。

当时他用一个三菱镜(文章配图中图片),把屋子全封住,然后只让一点点太阳光进入,正好照射到三菱镜,他发现墙上有彩条状的彩色光。 本视频中的实验也类似,当太阳光照射到水中,会分成不同的彩色光,这些彩色光被镜子反射到我的门上,你们可以用白纸做。比如家长拿着白纸,孩子拿着镜子来玩。 当然还有更好玩的,就是用可以喷出水雾的浇花器,背对着太阳光喷出水雾,保证可以看到彩虹。我小时候经常这样玩,那时我家养蚕,有一个喷雾器给蚕喷消毒药水用的,我就用来各种玩,玩得很开心。当然,这个好玩的实验是我无意中发现的,有一次我只是在太阳下玩水,就是喷水,偶尔发现居然有彩虹,好神奇!

彩虹全息实验

目录 1 实验目的 (1) 2 实验原理 (1) 3 实验仪器 (3) 4 实验内容 (3) 4.1 一步彩虹全息真像纪录 (3) 4.2 方孔一步彩虹全息像的再现 (4) 5 实验结果 (4) 6 实验总结 (5) 7 感想体会 (6) 8 参考文献 (6)

方孔一步彩虹全息实验研究 1实验目的 1、了解像全息白光再现的原理及一步彩虹全息和像面全息的原理。 2、掌握一步彩虹全息图制作方法。 3、了解像面全息实验方法。 2 实验原理 像面全息图的拍摄用成像系统使物体成像在全息底板上,在引入一束与之相干的参考光束,即成像面全息图,它可用白光再现。再现象点的位置随波长而变化,其变化量取决于物体到全息平面的距离。像面全息图的像(或物)位于全息图平面上,再现像也位于全息图上,只是看起来颜色有变化。因此在白光照射下,会因观察角度不同呈现的颜色亦不同。彩虹全息的本质是要在观察者与物体的再现象之间形成一狭缝像,使观察者通过狭缝像来看物体的像,以实现白光再现单色像。一步彩虹全息图的记录光路是在三维照相的光路中,在记录干板与物体之间插入一个成像透镜和一个水平狭缝,把物体和狭缝的像一次记录下来,由于狭缝放置的位置不同,一步彩虹全息图的记录光路有两种;一种是赝像的记录光路,一种是真像记录光路。 赝像记录原理如图1所示。狭缝紧贴成像透镜后面放置,成像透镜只对物体成实像对狭缝不成实像,狭缝位于透镜焦点之内在焦点外成虚像。用会聚光作参考光。 图1 一步彩虹全息赝像记录原理图

图2 一步彩虹全息真像记录原理图 真像记录原理如图2所示,狭缝和物体O均放在透镜L的焦点以外,狭缝位于物体和透镜之间。成像透镜对物体和狭缝均成实像,二者的像均在透镜的另一侧,物体的实像和狭缝的实像分别成在记录干板的前边和后边,物体的像离全息干板近一些。图3为彩虹全息真像纪录的参考光路。 图3 彩虹全息记录光路 S:激光器 SF:扩束镜 BS:分束镜 L1:成像透镜 M1、M2:放射镜 O:物体 H:全息干板 S1:狭缝 两种记录光路所拍摄的彩虹全息图,如用记录时的单色光再现,可以通过再现出的狭缝实像观察到所记录物体的明亮虚像(如图4)。用白光再现,则形成七色图像。

彩虹的形成

话说彩虹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香泉初中邢星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菩萨蛮·大柏地》一词中描述的雨后彩虹美景。 彩虹,是一种在特定天气条件下发生的大气光学现象。 1.彩虹的形成 彩虹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是由于太阳光经过空气中的水滴时,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造成的。在空气湿度较大的山间,空去中漂浮有较多的小水滴,阳光通过小水水滴时,被小水滴折射和反射,就像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一样,就形成了状如拱桥彩虹。 只要空气中有水滴,而阳光正在观察者的背后以低角度照射,便可能产生可观察到的彩虹现象。彩虹最常在下午,雨后刚转晴时出现。这时空气内尘埃少而充满小水滴,天空的一边因为仍有雨云而较暗。而观察者头上或背后已没有云的遮挡而可见阳光,这样彩虹较容易被看到。另一个经常可见到彩虹的地方是瀑布附近。在晴朗的天气下背对阳光在空中洒水或喷洒水雾,亦可以人工制造彩虹。

在月光强烈的晚上也可能出现彩虹,称为晚虹,晚虹比较少见。由于人类视觉在晚间光线较暗的情况下难以分办颜色,晚虹看起来好像是全白色。 2.彩虹的颜色 色彩一般为七彩色,从外至内分别为:红、橙、黄、绿、蓝、靛、紫。我国民间常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说法。太阳光是透明无色的,称为白光,白光通过小水滴后,为什么变成了有七种颜色组成的彩色光带呢?原来,无色透明的太阳光是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可见色光混合而成的,它们本来各有各的颜色,但混在一起传播,就成了无色透明的白光,当它们一起沿同一方向由空气斜射向水(或其它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折射,但水(或其它透明物质)对不同颜色光的偏折程度不一样,七种色光虽然沿同一方向射向水中,但不同颜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通过水(或其它透明物质)后的传播方向就变得不一样了,原来混在一起的七种色光被分开了,这就形成了彩虹。 空气里水滴的大小,决定了虹的色彩鲜艳程度和宽窄。空气中的水滴大,虹就鲜艳。也比较窄;反之,水滴小,虹就淡,也比较宽。我们面对着太阳是看不到彩虹的,只有背着太阳百能看到彩虹,所以早晨的彩虹出现在西方,黄昏的彩虹总在东方出现。可我们看不见,只有乘飞机从高空向下看,才能见到。 3.虹与气象 虹的出现与当时天气变化相联系,从虹出现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推测当时将出现晴天或雨天。东方出现虹时,本地是不大容易下雨的,而西方出现虹时,本地下雨的可能性却很

科学小实验神奇的彩虹色水

科学小实验神奇的彩虹色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密度。 (2)使学生理解什么是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观察、推理、探究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探究彩虹色水分层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密度。 四、教学流程 1、导入 T:小朋友们,大家听说过鸡尾酒吗?鸡尾酒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酒和果汁、香料等混合而成,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非常漂亮。它起源于美洲,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期,它讲究色、香、味、形俱全,因此一经推出就风靡全世界。那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杯像鸡尾酒一样漂亮的液体 呢? 2、知识讲解 T:要想做出来这样一杯漂亮的东西,那可不是件件容易的事。首先,我要考考大家,大家仔细观察我手上的彩虹色水,想想它为什么会分层?

T: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认识几个科学名词。冬天的时候,水面上结满了冰,那冰为什么漂浮在水面上,而不在水中或水底?第二个问题,烧水的时候,水开了,水蒸气为什么可以从水中溢出? T:我们都知道水有3态,固态,液态,气态。这3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固态的冰密度比液态的水小,也就是说单位体积的冰比单位体积的水的重量轻。所以,冰会漂浮在水面上。而水蒸气的密度更小,它可以直接从水中溢出。也就是说,这些现象都与物质的密度有关系。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质量、体积的改变而改变,同种物质的密度不变。 T:彩虹色水之所以会分层,最根本是因为三种液体的密度不同 T:密度不同的溶液可以做出像鸡尾酒一样的水,是因为我们平时所说的溶液可以出现饱和、不饱和、过饱和状态。 T:现在,看看这是什么?一杯清水。现在我向里面

六年级科学上实验报告单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探寻植物角花草倾斜生长原因 实验器材水、植株、土质、遮光纸盒、水壶、剪刀 猜测花草倾斜生长与光源的方向有关 实验步骤1、准备好4个相同的矿泉水瓶,剪掉上部后,留下10厘米做花盆,在花盆内盛入土质量,并用水壶盛如水,均匀地浇上水; 2、在每个花盆中央栽入1株准备好的植株,用手指压紧覆盖根部的土; 3、分别用遮光纸罩住每一盆植株,并编上序号,在1号的左侧、2号的右侧、3号的前边、4号的顶部剪一个透光孔; 4、每天定时给4盆植株均匀地浇同样多的水。 观察到的现象或实验结果现象:两个星期后: 1号盆的植株把头偏向了左测的透光孔; 2号盆的植株把头偏向了右测的透光孔; 3号盆的植株把头偏向了前测的透光孔; 4号盆的植株直立向上生长。 实验结果:植物角里的花草,把头探向窗外与光源的方向有关。 实验结论植物倾斜生长与光源的方向有关,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探寻植物角花草倾斜生长原因 实验器材水、植株、土质、水壶 猜测花草倾斜生长与水分供应的方向和距离有关 实验步骤 1、准备好做花盆,在花盆内盛入土质量,并用水壶盛如水,均匀地浇上水; 2、在每个花盆中央栽入1株准备好的植株,用手指压紧覆盖根部的土; 3、给每盆植株编上序号,命名为1号、2号、3号和4号,把四盆植株摆放到自 然光下; 4、每天定时在1号盆的左侧、2号盆的右侧、3号盆距离10厘米左右、4号盆距 离20厘米左右浇水。 观察到的现象 或实验结果 现象:两个星期后:四个盆内的植株无偏头情况 清除土质后发现: 1号盆的植株的根系大部分向左侧发展; 2号盆的植株的根系大部分向右侧发展; 3号盆的植株的根系较1号和2号盆的偏少和偏短; 4号盆的植株的根系较1至3号盆的最少,且最短; 实验结果:花草倾斜生长与水分供应的方向和距离无关。 实验结论 植物倾斜生长与水分供应的方向和距离无关,但根系生长的方向与水分供应的方向、长短和多少与水分供应的距离有关,植物的根部生长具有向水性。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探寻植物是否通过根来“喝水” 实验器材烧瓶、植物油、水、菊花 猜测植物通过根来“喝水”

实验十六 彩虹全息图的制作

128 实验十六 彩虹全息图的制作 实验目的 制作彩虹全息图并在白光下观察其再现像。 实验方法 第一步:对被照物体制作一个普通的全息图H 1,叫母全息图,见图1。 第二步:将已做好的全息图H 1用R 1*照明再现物体实像,利用此实像作为物(物光),加上参考光R 2及狭缝制作出第二块全息图H 2。 这第二块全息图H 2,具有彩虹的性质,也就是在用R 2*再现时,眼睛放在狭缝位置上可以看到物体的像,若在白光下再现,人眼沿着与狭缝垂直的方向改变观察方向,可看见不同颜色、五彩缤纷的像,如图2所示。 实验光路如图3所示。 实验步骤 (制母板步骤省略) 1.首先按图3调好光路。 2.放上已作好的母全息图,用R 1*再现原物体实像,可在实像处放一毛玻璃观察。(这时可挡掉R 2)。 3.挡住物光,调节参考光R 2,使参考光R 2与物光波光强比约为3:1。(可调连续分束镜或在参考光路中放置衰减镜)。 4.挡住光源,在实像面处放上全息干板,待稳定后进行曝光。曝光时间,He -Ne 激光器功率40mW ,天津Ⅰ型全息干板为20秒左右,GYT 型干板为90秒左右。 全息干板 图1 母全息图 图2 第二块全息图

129 5.经显影、定影和漂白后的干板在白光下观察其再现现象。 注意事项 1.狭缝大小和方向的选择: 狭缝大小选取由虹全息来说希望越窄越好。越窄色彩越纯,但太窄物光强太弱,不便观察,也不容易拍照。至于狭缝方向水平放置与垂直放置均可,只是观察时移动方向不同,依习惯而定。 2.制作彩虹全息图时,参 考光与物光光强比约为3:1。且参考光与物光夹角不宜过大,以免影响衍射效率。 3.观察彩虹全息图的再现像应注意再现条件:白光方向必 须是R 1*的方向,再者人眼须刚好置于狭缝原位置。 4.母全息图的制备可参考全息照相实验,为了便于再现实像和制作虹全息图,制作母全息图时物光与参考光的夹角不能太小,例如应在60?以上,物与干板的距离也应适当选择。 实验原理 下面我们稍微定量地讨论基元彩虹全息图的记录与再现。由于分析的记录光路是线性的,若只考虑一个物点I 0(x 0,y 0,z 0)即再现实像上的一点并 不失去其普遍性。在记录过程中,令记录所用的单 色光波长为λ,参考光的发散点是R (x r ,y r ,z r )。选择空间直角坐标系的x -y 平面在记录干板的药 膜面上,坐标原点与干板中心重合。如图4所示。 设在记录干板上物光和参考光的复振幅分别是U 0(x ,y )和U r (x ,y ),两者所形成的干涉图样的光 强分布是 * 00*2 202 0),(U U U U U U U U y x I r r r r +++=+= (1) 上式*号表示共轭复数。假设记录过程是线性的,彩虹全息图的振幅透射率t (x ,y )正比于 I (x ,y ): )(),(* 00*2 2 U U U U U U K y x t r r r +++= (2) 当处理好的虹全息图放回原记录位置,用波长为λ' ,发散点为R (x r ,y r ,z r )的单色光照 明,就能再现出物点的全息像I (x I ,y I ,z I ),物点与全息像点的关系由下面的式子给出: R 2狭缝H 1H 2 R 1*He -Ne 激光器 透镜反射镜反射镜 反射镜扩束镜扩束镜 准直镜(母全息干板) 图3 实验光路 I (x ,y ,z )R (x ,y , z ) H x y z 0 0 0 0 r r r 图4 全息图的记录 U 0 U r

实验六用二步法拍摄彩虹全息图

实验六 用二步法拍摄彩虹全息图 一、实验目的 (1)知道彩虹全息图可以用白光再现的原理。 (2)了解母全息图的拍摄特点及减小母全息图再现像的波像差技术。 (3)掌握二步法拍摄彩虹全息的方法。 (4)了解空间信息通道的原理。 二、原理概述 1.什么是彩虹全息 离轴全息图不能用白光再现的原因是因为色模糊造成的,为了在像面全息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小像全息图的色模糊,人们发展出了彩虹全息图。所谓彩虹全息图实际上是在同一张干板上,同时拍摄记录下了两个物体的全息图,其一是物体的像面全息图,另一是一条距干板为明视距离(通常为25cm)的矩型狭逢的离轴全息图,如(图6-1)所示。彩虹全息的出现开创了全息显示技术,用白光再现的全息图主要用来显示物体的三维形像,故叫做显示全息,它是别的显示方法不能代替的。 彩虹全息再现时,物体的实像浮在干板上, 狭逢的实像呈现在干板前。观察时人眼只有通过 狭逢实像,才能看到物体的像,狭逢实像起了一 个限制观察视角的作用(信息通道作用)。由于是 用白光再现,所以每一个波长的光都能再现出一 个物像和狭逢实像,它们具有不同颜色。它们一 一对应,通过某一颜色的狭逢,只能看到同一颜 色的物体。由于狭逢在干板前的位置较远,所以 错开位置也较大(即色散较大),这样更易把不同颜色的狭逢实像分离而不重合,也就达到了把物像也分开的目的。这样就在更大的成度上消除了色模糊,实现了白光再现。由于可以看到由红到紫的物体图像,就似彩虹一样,这就是彩虹全息的由来。因为要成像于干板上,按成像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一步法和二步法。 2.拍摄彩虹全息图时狭缝物像位置的计算 当参考光和再现光都是平行光时,狭缝的物像的位置坐标公式为 μ O I l l ±= (6-1) ???? ??±=R C O O I l x x ααμcos cos 1 μ (6-2) ???? ??±=R C O O I l y y ββμcos cos 1μ (6-3) 式中O α,O β为物光的两个方位角,R α,R β为参考光的两个方位角,C α,C β为再现光的 (图6-1)用白光再现彩虹全息图

彩虹的成因

彩虹的成因 彩虹,又称天虹,简称为“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当太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水滴,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雨后常见。形状弯曲,通常为半圆状。色彩艳丽。东亚、中国对于七色光的最普遍说法(按波长从小至大排序):红、橙、黄、绿、蓝、靛、紫。 双彩虹 很多时候会见到两条彩虹同时出现,在平常的彩虹外边旋转星空似彩虹 出现同心,但较暗的副虹(又称“称霓”)。副虹是阳光在水滴中经两次反射而成。当阳光经过水滴时,它会被折射、反射后再折射出来。在水滴内经过一次反射的光缐,便形成人们常见的彩虹(主虹)。若光线在水滴内进行了两次反射,便会产生第二道彩虹(霓)。 霓的颜色排列次序跟主虹是相反的。由于每次反射均会损失一些光能量,因此霓的光亮度亦较弱。两次反射最强烈的反射角出现在50°至53°,所以副虹位置在主虹之外。因为有两次的反射,副虹的颜色次序跟主虹反转,外侧为蓝色,内侧为红色。副虹其实一定跟随主虹存在,只是因为它的光线强度较低,所以有时不被肉眼察觉而已。 晚虹 晚虹是一种罕见的现象,在月光强烈的晚上可能出现。由于人类视觉在晚间低光线的情况下难以分辨颜色,故此晚虹看起来好像是全白色的。 七色光原因 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接近圆形的小水滴,造成光的色散及反射而成的。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内也是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当中以40-42度的反射最为强烈,形成人们所见到的彩虹。 其实只要空气中有水滴,而阳光正在观察者的背后以低角度照射,便可能产生可以观察到的彩虹现象。彩虹最常在下午,雨后刚转天晴时出现。这时空气内尘埃少而充满小水滴,天空的一边因为仍有雨云而较暗。而观察者头上或背后已没有云的遮挡而可见阳光,这样彩虹便会较容易被看到。虹的出现与当时天气变化相联系,一般人们从虹出现在天空中的位置可以推测当时将出现晴天或雨天。东方出现虹时,本地是不大容易下雨的,而西方出现虹时,本地下雨的可能性却很大。 彩虹的明显程度,取决于空气中小水滴的大小,小水滴体积越大,形成的彩虹越鲜亮,小水滴体积越小,形成的彩虹就不明显。一般冬天的气温较低,在空中不容易存在小水滴,下雨的机会也少,所以冬天一般不会有彩虹出现。 弯曲原因 事实上如果条件合适的话,可以看到整圈圆形的彩虹(例如峨眉山的佛光)。形成这种反射时,阳光进入水滴,先折射一次,然后在水滴的背面反射,最后离开水滴时再折射一次,最后射向人们的眼睛。 光穿越水滴时弯曲的程度,视光的波长(即颜色)而定——红色光的弯曲度最大,橙色光与黄色光次之,依此类推,弯曲最少的是紫色光。 因为水对光有色散的作用,不同波长的光的折射率有所不同,蓝光的折射角度比红光大。由于光在水滴内被反射,所以观察者看见的光谱是倒过来,红光在最上方,其他颜色在下。 每种颜色各有特定的弯曲角度,阳光中的红色光,折射的角度是42度,蓝

制造彩虹实验报告单

制造彩虹实验报告单 篇一:七色光实验记录单 实验记录单 一、小组合作制造彩虹: 1、材料:水槽、手电筒、平面镜、白纸。 2、 要求: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仔细观察,填写好实验记录。 3、实验过程: (1)、将小镜子倾斜着放入水槽,并设法将其固定。 (2)、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水下部分的镜面上。 (3)、将白纸在手电筒的上方举起来,移动电筒位置,直到看清彩虹。 4、谈实验现象。 我们看到的现象是:。 二、小组合作完成色光合成实验: 1、材料:圆形硬纸片、彩笔、线。 2、要求: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仔细观察,填写好实验记录。 3、实验过程: (1)、将圆形硬纸片上的格子分别涂上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2)、用两手拉动线,让圆形硬纸片转动起来。 4、谈实验现象。 我们看到的现象是:。 课外实践: 在晴朗无风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用喷雾器(喷壶)朝空中喷水,你也能在水雾中看见彩虹。 篇二:实验报告单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全册) 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 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 南流小学 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 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 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 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 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 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 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 篇三: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苏教版 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答: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 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测定三棱镜折射率实验报告_0

测定三棱镜折射率实验报告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实验目的】利用分光计测定玻璃三棱镜的折射率;【实验仪器】分光计,玻璃三棱镜,钠光灯。【实验原理】最小偏向角法是测定三棱镜折射率的基本方法之一,如图10所示,三角形%26#8197;ABC%26#8197;表示玻璃三棱镜的横截面,AB和AC是透光的光学表面,又称折射面,其夹角a称为三棱镜的顶角;BC%26#8197;为毛玻璃面,称为三棱镜的底面。假设某一波长的光线%26#8197;LD%26#8197;入射到棱镜的%26#8197;AB%26#8197;面上,经过两次折射后沿%26#8197;ER%26#8197;方向射出,则入射线%26#8197;LD%26#8197;与出射线%26#8197;ER%26#8197;的夹

角%26#8197;%26#8197;称为偏向角。图10三棱镜的折射由图10中的几何关系,可得偏向角(3)因为顶角a满足,则(4)对于给定的三棱镜来说,角a是固定的,随和而变化。其中与、、依次相关,因此实际上是的函数,偏向角也就仅随而变化。在实验中可观察到,当变化时,偏向角有一极小值,称为最小偏向角。理论上可以证明,当时,具有最小值。显然这时入射光和出射光的方向相对于三棱镜是对称的,如图11所示。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图11最小偏向角若用表示最小偏向角,将代入(4)式得(5)或(6)因为%26#8197;,所以%26#8197;,又因为%26#8197;,则(7)根据折射定律得,(8)将式(6)、(7)代入式(8)得:(9)由式(9)可知,只要测出入射光线的最小偏向角及三棱镜的顶角,即可求出该三棱镜对该波长入射光的折射率n.【实验内容与步骤】1.调节分光计按实验24一1中的要求与步骤调整好分

彩虹全息和傅里叶变换全息

实验二一步彩虹全息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制作一步彩虹全息图的原理和方法 2.制作一张一步彩虹全息图,在白光下观察其重现的像。 二、实验原理 彩虹全息是像全息与狭缝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可以在白光照明下重现物体的像。彩虹全息在被摄物和全息干板之间置一狭缝,再现物像时,也再现了狭缝像。如果用白光照明,眼睛在狭缝像位置观察,可见特定波长光的再现像,而当实现沿垂直于狭缝像方向移动时,再现像也随之按彩虹色序发生变化。 彩虹全息图有各种不同的记录光路,如图1、2。 图1 一步彩虹全息实验图(一个全反镜,不加狭缝,可记录像全息图)

三、实验步骤 下面是以图2为实验光路图的实验步骤,图1光路图类似。 1、打开激光器,先摆放分束镜、2个全反镜、干板和载物台,使物光和参考光的光程相等(误 差不超过2cm)。 注意:物体到干板的距离为45cm(假设成像透镜L的焦距为110mm,物体放在透镜前2倍焦距处,在透镜后2倍焦距处成等大倒立的实像,干板放在实像后1cm处);物光与参考光的夹角θ在30°~60°;参考光光点位于干板中心;参考光与物光的光强比在4:1-8:1之间。 2、将2个准直镜(透镜焦距为190mm和300mm)分别放入物光和参考光光路中,调节透 镜位置和高低,使两路光的光斑中心位于干板中央。 3、将2个扩束镜分别放入物光和参考光光路中的透镜前焦点上,使从透镜射出的光为平行 光。 4、将物体放置在载物台上,用白屏或白纸观察物体的影子,物体影子应位于平行光斑的中 央。注意:物体躺倒放置; 5、将焦距为110mm的透镜放在距物体22cm的地方,将在干板前1cm处可以观察到清晰的 物体的像;调节物体的方向,观察物体的像,找反射最强的方向。 6、将狭缝(水平放置)放在物体与透镜之间,且与透镜的距离大于11cm,在干板架后面用 毛玻璃寻找狭缝的像,通过狭缝的像观察物体的实像是否完整,若狭缝的像左右不全,可适当加大狭缝宽度或更换更小的物体。 7、曝光、显影、清水、定影、清水。 8、将干板放在干板架上,挡住物光,朝物体方向看,可以看到红色的物体的虚像。 9、用白光源作为参考光照射干板,朝物体方向看,可以看到彩色的物体的虚像。将全息图 相对原来记录的位置面内旋转90°,使躺倒的物体像正立起来,沿垂直方向改变观察位置,全息像的颜色将变化;沿水平方向改变观察位置,全息像将有立体感。 四、注意事项 1.干板放置的位置不一定放在物体实像1cm处,本实验是为了方便用相同光路拍摄像全息 图和彩虹全息图。 2.实验仪器中3种焦距的透镜可以自由选择,不一定按上述步骤中所述进行实验。 3.实验中,物体也可以正立放置,则狭缝需垂直放置,在观察所得到的全息图时,全息像的 颜色将随观察位置的水平方向而改变。

大学物理实验参考

信息光学实验 实验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教师 上课时间

填写实验报告的要求 1.实验前要认真预习实验内容,理解实验的原理。 2.实验过程中要严肃认真地做好实验记录,确认所记录的数据无误后,认真 填写实验报告。 3.在试验过程中,对观察到的现象,尽量用图示说明并加以简明的理论分析。 4.对实验原理深入理解,认真回答课后思考题。 5.要求书写整洁,字体端正。

实验1 像面全息图 第一部分:预习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像面全息图的记录和再现原理,学会制作像面全息图,为彩虹全息实验打下基础; 2.观察像面全息图的再现像,比较其与普通三维全息图的不同之处; 3.分析离焦量对像面全息图再现像清晰度的影响 (二) 实验光路 La-激光器BS-分束镜M1、M2-全反镜L-成像透镜Lo1、Lo2-扩束镜H-全息片(三) 实验原理 将物体靠近全息记录介质,或利用成像系统将物体成像在记录介质附近,再引入一束与之相干的参考光束,即可制作像全息图。当物体紧贴记录介质或物体的像跨立在记录介质表面上时,得到的全息图称为像面全息图。因此,像面全息图是像全息图的一种特例。像面全息图的记录光路如图所示。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经反射镜M1折转后被分束镜分成两束,透过的光束经反射镜射M2反射后被扩束镜扩束并照明物体,物体被成象透镜成像在全息干板上构成物光;M3反射的一束光被扩束镜扩束并照明全息干板H,作为参考光。由于全息干板位于像面上,故记录的是像面全息图。 像面全息图的特点是可以用宽光源和白光再现。对于普通的全息图,当用点光源再现时。物上的一个点的再现像仍是一个像点。若照明光源的线度增大,像的线度随之增大,从而产生线模糊。计算表明,记录时物体愈靠近全息图平面,对再现光源的线度要求就愈低。当物体或物体的像位于全息图平面上时,再观光源的线度将不受限制。这就是像面全息图可以用宽光源再现的原因。 全息图可以看成是很多基元全息图的叠加,具有光栅结构。当用白光照明时,再现光的方向因波长而异,故再现点的位置也随波长而变化,其变化量取决于物体到全息图平面的

光学实验报告 (一步彩虹全息)

光学设计性实验报告(一步彩虹全息) 姓名: 学号: 学院:物理学院

一步彩虹全息 摘要彩虹全息是用激光记录全息图, 是用白光再现单色或彩色像的一种全息技术。彩虹全息术的关键之处是在成像光路( 即记录光路) 中加入一狭缝, 这样在干板上也会留下狭缝的像。本文研究了一步彩虹全息图的记录和再现景象的基本原理、一步彩虹全息图与普通全息图的区别和联系、一步彩虹全息的实验光路图,探讨了拍摄一步彩虹全息图的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指出了一步彩虹全息图的制作要点, 得出了影响拍摄效果的佳狭缝宽度、最佳狭缝位置及曝光时间对彩虹全息图再现像的影响。 关键词:一步彩虹全息;狭缝;再现 1 光学实验必须要严密,尽可能地减少实验所产生的误差; 2 实验仪器 防震全息台激光器分束镜成像透镜狭缝干板架光学元件架若干干板备件盒洗像设备一套线绳辅助棒扩束镜2个反射镜2个 3 实验原理 3.1 像面全息图 像面全息图的拍摄是用成像系统使物体成像在全息底板上,在引入一束与之相干的参考光束,即成像面全息图,它可用白光再现。再现象点的位置随波长而变化,其变化量取决于物体到全息平面的距离。 像面全息图的像(或物)位于全息图平面上,再现像也位于全息图上,只是看起来颜色有变化。因此在白光照射下,会因观察角度不同呈现的颜色亦不同。 3.2 彩虹全息的本质 彩虹全息的本质是要在观察者与物体的再现象之间形成一狭缝像,使观察者通过狭缝像来看物体的像,以实现白光再现单色像。若观察者的眼睛在狭缝像附近沿垂直于狭缝的方向移动,将看到颜色按波长顺序变化的再现像。若观察者的眼睛位于狭缝像后方适当位置, 由于狭缝对视场的限制, 通过某一波长所对应的狭缝只能看到再现像的某一条带, 其色彩与该波长对应, 并且狭缝像在空间是连

等待彩虹的出现_六年级作文

等待彩虹的出现 彩虹之前,必定会有狂风雨的来临;彩虹过后,必定会有一缕阳光;“雨点一滴滴的落下,彩虹挂在蓝天的家……”没错,彩虹,是大自然中的奇迹!等待彩虹的出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昙花一样。 “雨萱快下来!门外有彩虹看!”我听到外面有彩虹,飞快的从二层跑到一层,还不忘叫上我再聚优那里交到的小妹—杜偲瑞。我和她都在上课,我上数学,她上一对一的三一白话。“小杜!外面有彩虹!拿上爪机(手机)下去拍啊!”“啊?有彩虹!教师我可以下去吗?”“嗯……你可以下去,不过……”“谢谢教师啦!”“喂!杜偲瑞,快点回来啊!”教师在后面大声喊。我们两个按捺不住这份喜悦的心情,没有听见。急速跑下楼,杜偲瑞可能太激动了,差一点摔倒,还好我拉着她,“瑞,小心一点啊!”我担忧地说。“嘻嘻,我下次不会啦,萱姐!”“走吧!”“嗯!”我们推开门,立即被这景象迷住了!我们不禁赞赏:“萱姐,彩虹轰动内(真的)轰动内(真的)好美呢!”“是啊!很美呢。对了!手机快照!”“有嘎达(我知道啦)!”杜偲瑞越跑越远,“杜偲瑞,别跑远了!”她没理我,这孩子……唉!我在心里想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到。回神一看,她早跑远了,我急忙追上去。录完彩虹的身影,她特别快乐!仿佛中了头奖似的。“哈哈!我身为00后太好了!哈哈哈……”看着杜偲瑞,不禁想到:彩虹,什么时候……还能……再看见呢?就像昙花一样,昙花再美,也不过一霎时。彩虹也一样,只不过一霎时。 到了门前,我不禁的望向天空,让清风吹起的发丝,想着一些事情。 现在六年级的杜偲瑞毕业了,不来聚优了,我们原来的五人组,已经解散了。没有错啊!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总会分散!现在,我时不时的望向天空,想着,我们什么时候能再见面,什么时候能像彩虹那样不离不弃的在一起?单独一个人在聚优学习。回想我不在聚优时的那几个月,她们,也是这么熬过来的吗?然而,等待是一个漫长,艰苦,难熬的过程,长大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将来,还是一个未知数,谁都不是先知,谁都不会占卜。我们可能会见面,也有可能永远不会见面。但是,我知道,每一个人并无在单独一人淋着雨孤单前行,只有朋友在自己身边时,才会展露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就算我们不能像彩虹那样,一直在一起,也希望我们能像莲藕那样,藕断丝连,保持着联络。这样,也就足够了。 现在,我还会时不时的唱起我们经常唱的两首歌:“……当命运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大班科学彩虹教案

大班科学彩虹教案 【篇一:大班科学彩虹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彩虹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索的兴趣。 2、通过实现操作,探索彩虹形成的奥秘。 3、在感受彩虹美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录像机、录像带《奇妙的彩虹》。 2、在活动区中投放试验用具:三棱镜、自来水软管、小水杯、水盆、平面镜等若干。 3、活动前让幼儿通过看图书、问家长等多种途径收集有关彩虹的知识,并在活动区中投放有关彩虹的图片。 4、在晴朗有太阳的日子里进行活动。 活动过程: 一、通过让幼儿互相交流讨论,激发幼儿探索彩虹这一自然现象的 兴趣。请幼儿讲出在什么地方发现彩虹的?彩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讨论江处彩虹的颜色、形状以 及看到的彩虹的感受)。 二、引导幼儿观看录像《奇妙的彩虹》,简单了解彩虹的形成。 老师也见过彩虹,还把它录了下来,请小朋友看为什么会出现彩虹?看完录像后提问:彩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三、开展小实验:自制人工小彩虹,初步然所、发现彩虹形成的原因。 1、引导幼儿从已准备的种种材料(三棱镜、自来水软管、小水杯、 水盆、平面镜等)中,任意选择材料,自由探索实验。然后相互交 流自己所发现的现象。(幼儿操作时,教室可寻回了解幼儿的探索 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实验一:正对太阳,从软管中喷出呈雾状的自来水,透过水雾,就 可以发现彩虹现象。 实验二:透过三棱镜观察太阳光折射的七种颜色。 实验三:把镜子房倒水盆里正对着太阳光,,就会发现彩虹现象。 实验四:背对着太阳站立,然后用嘴向空中喷出一口水雾,就会看 到在那些水珠上面有一条小小的彩虹。

光的折射(2020110922421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第四节《光的折射》 课标要求: 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的规律 教学设计思想: 创设情景,通过“探索--- 自得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重视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愉快中“探究-- 自得”,促进自我发展 本章在对折射现象的研究中,定位在认识折射现象上。理解由于折射而产生的现象基础是折射定律,而折射定律的学习历来是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的难点。因而本节的重点是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光线偏折的规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例如鱼在那里,池水变浅等。 教学目标: 1、目的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2、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难点:光的折射在实际问题上的研究,如折射使池水“变浅”等 4、教学资源 (1)、教学场所: 多媒体物理实验室 (2)、器材准备: 教师:实物投影仪,激光笔、玻璃砖、白胶板、水槽、空烧杯、纸杯 学生:盛水的水槽、激光笔、蚊香、空烧杯、纸杯、彩色粉笔、硬币 (3)、媒体课件:Powerpoint 幻灯片 教学流程图:

、引入;设疑,引起兴趣 四、拓展体验 五、学以致用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以F就《光的折射》的教学进行教学反思,从而反思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落实。 一、教学设计及过程的分析 1、从内容来看:从教案中明确了知识目标,符合大纲的基本要求,并就重、难点的知识目标也分别明确指出,就知识目标来说是适合学生实际的。 2、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基本体现了发现式教学策略。从学生的腿在水面处看上去变短的现象提出问题;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改进的水槽,用激光让学生自主探究光的折射现象;接着进一步提出

【三年级作文】制作彩虹的实验

【三年级作文】制作彩虹的实验 那一天,我们几个在网上闲逛。 “好神奇!”随着我一声惊叫,身旁的伙伴吓了一跳,过了半响才回过神来。“嚷嚷 什么呢?”他们用奇怪的眼光看向我。我给他们看网上说在阳光下能变出美丽的彩虹的实验。 “真的吗?看上去好简单呀,只需要一口水就行了?”其中一个人疑惑地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话不多说,就让我们立刻动手试试吧! 我们每人拿着一只碗,盛满了水,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大口,仰起头,对着半空便喷了 起来。“这什么鬼?怎么没有用?不会是骗人的吧?”不耐烦的伙伴们已经烦躁起来。 没有办法,我们只得暂时撤退。我就不信这个邪了,再次看了一下怎么操作。 呵,怪不得我们失败。我大声的读了起来:“背对太阳,从嘴里喷出一口水,水雾中 就会形成彩虹。”但他们仍然半信半疑,慵懒的说:“哎呀,这么较真干嘛?无聊的 很。”“就是就是。”那个一唱一和的帮腔做势……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文章能帮助到您。 我想起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他为了终于弄清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而坚持不懈的 精神鼓舞着我,我毅然决定独自实验。 第一次,我背对着太阳喷出一口水,水珠很大,很快便从空中落了下去,在地上绽放 出一朵朵很美丽的花,失败了。 第二次我又背对着太阳喷出一口水,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我把水珠喷得细小而密密 麻麻的。果不其然,在水雾里我隐隐约约看到了五颜六色的七彩斑斓的彩虹。 “耶!我赢了!我就说嘛,实验出真知!”我大声的向伙伴们讲述了这件事情的经过,他们也露出了羡慕的神情。后来我上网上查了一下原来太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球形小水滴 上经过折射色散、反射作用形成七彩光谱,这是气象上的光学现象啊! 所有的真知都是从实验里得来的,如果只说不做,也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经验怎么能 随随便便成功?多试了,多吸取了教训,就能取得实验成功。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全息光学实验

全息光学实验 厦门大学物理系 §1光学全息照相 [参考文献] 1、毋国光等编《光学》§11-5,p405; 2、黄献烈编《信息光学导论》§4-1,p88; 3、[美]杨振寰著(毋国光等译)《光学信息处理》,§10-1,p412; 4、[美]W.E.科克著(李崇桂译)《激光与全息照相》§1-4和§5-1; 5、[美]H.M.Smith著(物理所译)《全息光学原理》§2-1和§3-2,§6-1; 6、[日]辻内顺平等编《光学信息处理》,§6-2,p304; 7、王永昭编《光学全息》§1-2和§4-1。 [引言] 全息照相,就是利用干涉方法将自物体发出光的振幅和位相信息同时完全地记录在感光材料上,所得的光干涉图样在经光化学处理后就成为全息图,当按照所需要的光照明此全息图,能使原先记录的物体光波的波前重现。这是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照相技术,是激光的一种重要的应用。 全息照相是D.Gabor于1948年研究成功的(他由此获得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当时还没有相干性好的光源,所以全息照相在那以后的十年间没有什么大发展。到了六十年代初,由于激光的发明,在大量新型相干性极好的激光光源的帮助和一些技术进展的扩充下,全息照相不久便成为一门得到广泛研究并有远大前景的课题,这次复兴发源于美国密执安大学的雷达实验室,是以E.N.Leith和J. Upatnieks的工作为标志。他们于1962年发表了划时代的全息术研究成果,他们成功地得到了物体的立体重现像。全息图最惊人的特征、同时也必定是它最引人兴趣的地方就在于它产生极为逼真的三维幻觉的本领。这种完全逼真的性质无疑大大地推动了全息术的发展。 [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2、掌握全息照相的实验技术; 3、了解全息图的基本性质、观察并总结全息照相的特点。 [实验原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