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孝文化溯源

孝文化溯源

孝文化溯源
孝文化溯源

孝文化溯源

孝,在中国早已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它既存在于文字载体之中,又存在于人民群众的言语、行动之中,存在于社会风尚之中。本文仅从我国古代一些经典著作之中,探讨一下以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孝文化。

一、从“孝”字的造字方法说起。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为一切文化现象提供了载体,当然也为孝文化提供了载体,而且“孝”这个字的本身就表明了它的基本含义。

这是一个会意字,金文的“孝”上部像戴发老人,是“老”字的本义;下面是“子”,即由“子”搀扶着老人之意。《说文解字》将“孝”字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子,子承老人也。”“子承老人”,即孩子侍奉老人。张宗方、郭人杰所编《金文编识读》一书则解释得更通俗:“孩子扶维在老人身旁,以对老人进行侍奉,此为孝敬。”

“善事父母”,就要供给父母衣食,所以篆书中的“孝”字,“老”下边是个“食”字,因而“孝”字还有畜养之意。《孝经》云:“孝,畜也;畜,养也。”原来古人把孝分为五等,天子之孝曰“就”,诸候之孝曰“度”,大夫之孝曰“誉”,士之孝曰“究”,庶人之孝曰“畜”。古人虽然按人的等级把孝分为五等,但都包含着对父母的供养含义,只是供养的质和量不同而已。

二、舜能继位首因其孝——古代孝文化萌芽于《尚书》之中。

《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中有不少篇章涉及到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尚书》告诉我们,舜能成为尧的接班人,首先是因为他的孝行。说明在原始社会后期,已把孝作为选拔领袖人物的重要条件。

《尧典》篇载,帝尧对四岳(四方候之长)说,我在位七十年,你们谁能顺应天命,取代我的帝位?四岳皆言德行卑陋,不配代之。于是众人提到了舜。尧问此人怎么样,四岳介绍说,舜的父亲心术不正,舜的继母十分霸道,舜弟则蛮横无礼,都恶意对舜;而舜呢?以孝行感化他们,且重视自身修养,不使自己像家里人那样流于邪恶。尧听后决定将两个女儿嫁给舜,舜成了尧的接班人。

很显然,舜之所以能继任帝位,首先是因为人们从他的孝行中,看到了他的胸怀,看到了他的品德,看到了他的高尚。

此外,《尚书》中的《大禹谟》篇记载了舜的至孝至诚;《太甲》、《武成》等篇提到了君王要以孝修德、以孝教化臣民;《康诰》篇指出,周武王将“不孝”列入罪大恶极之中,须严惩不赦,说明在周朝初期,孝就不光是个道德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法律问题;《说命》篇记载了一些与孝有关的礼仪。

综上所述,《尚书》中包含着孝这种伦理道德,中国古代孝文化已开始萌芽。

古代建筑文化的特点

古代建筑文化的特点 一、淳朴宽厚的建筑性格模式 中国建筑的表现形式归根结底体现的是人的思维,所有的建筑都是因 人而起,由人而造。在中国的建筑中,这种实用性也能够说是中国建 筑性格中的淳朴宽厚感。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传统的中国建筑材料 是以土木为主要材料的,并且采用的是框架结构,用梁架承重,整体 就是淳朴宽厚的气韵美感。众所周知,外国建筑通常情况下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而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也就是房屋 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 (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其 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其中的过渡空间,既富有情趣,又富有生活气息。院 落周围建筑互不独立,又相互联系。但合院建筑却不是作为群体出现的,而仅仅“一座”独立建筑而已。民居村落中的多数建筑都是四合 院式,小型的二层阁楼式建筑是玉带房脊、白墙黑瓦的江浙风格,但 下层的窑洞式及瓦房建筑又是顺应了北方气候和地理环境。且房屋的 古香朴色无不渗透着中国淳朴的自然风尚。它就如同建筑创作的源泉,孕育出了以木结构为主要材质的建筑形式,这是中国文化的特有建筑 形式,也是渗透着中国文化内涵的建筑样式。木结构建筑已经不单纯 表征为木头本质上的材质性,而能突显出它的文化内涵。同时,因为 中国古代阴阳、五行之说的盛行,更是将这种内涵性发扬光大。而中 国建筑也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发展比较成熟的建筑体系。木 结构建筑体现了与自然高度协调统一的中国文化精神。在民居建筑中 它有抬梁式,还有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 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 托出檐的。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但它不用 钉子,采用榫卯结构,线条边线为弧线形,柔和而优美。曲折多变, 却又给人以平和、含蓄的美感。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注重尺度和节奏感,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民居文化比较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民居文化比较 传统民居是建筑起源、理论本源。中西方传统民居都具有史前的特点。各种差异的影响都颇为深远,我国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则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征服。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建筑中民居的比较,感悟在民居所体现出的文化,理解民居发展的深刻意义。 标签:民居民俗文化等级思想地域庭院 0 引言 民居,血缘家族的居住环境,百姓的生死之所,由于中西血缘家族文化及其生活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民居文化的不同特性。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外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同样也造就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民居文化。 在我国,“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原文是“辩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土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民居是相对于皇居而言的,统指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 民居是世界传统建筑的宝贵遗产,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集于一身,决定了它自然纯朴,设计灵活、经济实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及强烈的民间审美特色等特点。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自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资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习俗等复杂多变的综合因素密切相关的。 1 民俗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也是国家、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民间传承的世界,并与民居有着紧密的联系。广义的讲,民居本身也可以算作民俗的一部分。 中国我国民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远古时期的民俗主要是神话、宗教、巫术及图腾崇拜的等民间信仰。卜居相宅,就是在吸取了巫术以及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后,逐渐形成的民间风水理论和营造方法。在民间的建造学全过程中,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如破土动工要“择吉日”、“祭天神”;上梁日要请四邻同来祈愿,还要祭公鸡“以除鬼之气”。民居内还常设有“跳板”、“石敢当”、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误区

论文的题目:论汉字和汉文化关系上的认识误区 摘要: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发生、发展、演变都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汉文化推动了汉字的发展。在正确认识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样可以有利的驳斥“汉字落后论”和“废除汉字论”,扩大汉语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汉文化汉字关系认识误区 Topic: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o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ultural of the relationship Abstract:Chinese characters are a part of Chinese culture,its occurrence, development,evolution are influenced by culture and Han culture restrict,at the same tim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ulture,there exists some misunderstanding,so that it can be beneficial to refute the"Chinese characters behind the theory"and"Chinese characters on the abolition of",expand the research scope of Chinese.. Key words: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haracter relationship misunderstanding 汉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汉文化的产物。汉字的构形包涵着中国文化,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汉字的形体构成、形义关系和构形的历史文化背景方面,汉字与汉文化互相渗透,共同发展。 一、汉字从属于汉文化。 (一)、汉字的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辅助性的交际工具,它是为了弥补语言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的缺陷而产生的。它从属于语言,是语言的一种补充形式[1]。

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存在的内在关系概述

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存在的内在关系概述 发表时间:2018-11-27T11:12:27.993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第10期作者:孙良雪[导读] 建筑文化反映个体或群体建成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背景、历史和所属地区地域特点。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建筑物的风格设计要求逐渐提高。尤其是现在社会中室内功能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人们对室内的设计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对门窗等地方进行设计的时候,如果设计人员想要满足人们提出要求,应对建筑设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及分析,所以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有直接的联系。本文对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进行简要分析,并详细分析建筑文化以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建筑工程;建筑设计;建筑文化;内在关系 一、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反映个体或群体建成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背景、历史和所属地区地域特点。由内核文化和外援文化组成的,内核文化是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本质性的东西,是古老、纯种、发育完善、根深蒂固的文化部分,外援文化非自生,是新式文化,吸收和包容下的外来文化。内核文化的传承能力是很强的,透过建筑装饰设计的风格,深入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利用内核文化自身的聚变或者裂变进而生成推动其变化更新的巨大能量,这种途径发生的动力是从内核文化的本质结构中产生的,因而这种建筑文化的发展和更新是积极有序的,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有着一致、和谐的关系。 利用外缘文化来冲击和渗透内核文化,从而推动整个建筑文化进行革新。尽管刚开始会显得生硬、无序、消极,但在长期作用之下,外缘文化会和内核文化形成一个相互适应与融合的关系。站在全面发展观的基础上来看,这两种方式常常是要相互共生,共同作用,以此来促进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变革,完成质的飞跃。而我国内核文化的积淀十分深厚且日渐增大,内核文化传承过程进程缓慢、负荷过重的问题,对于外缘文化的反应与容纳的能力还不够。在这厚重的内核文化中,有一部分已经不适应我国现代化建筑的发展要求了,反而可能会阻碍我国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因此,我国的现代建筑设计师在构建和完善建筑文化体系的时候,要重视减轻内核文化负担,吸收外缘文化,并将外缘文化顺利溶于内核文化,创造出我国建筑文化新的生命力。 二、对建筑外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关系的探讨 1.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多层次性 在现代建筑中具有多元性以及多层次性的特点。从建筑文化中,人们可以看到建筑所体现出来的物质财富以及精神财富,这是人类建筑活动过程中,活动方式与建筑产品的结合。在建筑文化中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具有一定的内涵。在建筑文化的本质中可以发现,建筑文化主要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层面,分别是环境文化、社会文化、历史文化以及生存文化。按照由内到外的方式进行划分,也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中,主要以物化的形态为主,所展现出来是一种表面化的现象,比如建筑材料的合理应用以及地理环境等,都可以反映出这种表层文化。在第二个层次中,主要是将形态以及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属于精神层面上的内容,在第三个层次中,主要是挖掘更深层的形态表现,也就是建筑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是经过思考以及探索之后才能了解到的。在建筑文化中,外层的文化是比较容易发生改变的,而内层的文化不会轻易的就发生改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多元性是当前的一个主要特征,在建筑设计中,需要满足人们在使用功能方面的要求,因此需要具有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单一的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了,所以应该让建筑类型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不同的建筑具有不同的形式以及功能,因此现代建筑中的文化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以居住建筑以及工业建筑为主,主要是以经济适用为主的,精神层面上表现更多的则是公共性建筑。在工业革命之后,现代建筑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但是东西方在社会形态方面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习惯以及习俗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体现出了不同的建筑文化,这也是多元化发展特点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 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在建立公共建筑物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社会文化,这样才能在人们的心中获得肯定,并且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愈发密切,在文明方面也获得了极大的冲击,建筑世界也是如此,每年的世界建筑师协会的建筑师年会,各种各样的建筑展览、讲座、讨论会等等,建筑思想、建筑文化的交流频频,增强了建筑文化的多元性。优秀的建筑思想,建筑文化得到交流,发展。现代建筑在二战后出现了若干思潮,主要有对“理性主义”的充实和提高,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粗野主义”、“典雅主义”,注重高度工业技术、讲究“人情化”与地方主义倾向、讲究“个性”与“象征”等等,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这些倾向在全球各地都有体现,相关人员设计的建筑体现该国家的地方性与民族性。现代建筑文化是全球性的,它的影响达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虽然冲突不少,但它基本适应了各种社会形态和社会风俗习惯。 2.建筑文化为建筑装饰设计风格提供了新鲜思想 建筑文化这个问题是因地域而异的。在我国,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特点,适合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也不会是全然相同的。在对建筑文化的不断扩充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建筑设计受到了很多的西方建筑设计风格的深刻影响。有些风格是我国过去的建筑领域从未出现过的,这些被吸收和借鉴在我国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当中,充实了我国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理论。此外,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也会形成特殊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如越南的石楼、我国傣族的竹楼、吊脚楼、清真风格建筑等等,有些建筑设计风格是在民族文化和地域环境共同作用之下形成的,有些建筑设计风格则是由于人们的宗教信仰文化决定的。显然,这些不同因素的建筑文化给建筑装饰风格的设计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向。 3.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建筑文化有着很强的包容性,并且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它是符合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将人们的文化水平以及思维模式得以提升,从而促进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相关领域的文化功能是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建筑文化的不断发展,这同时也是存在革命性的力量。它可以将人们的思维模式改变,促进人们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的改变,这是深层次的发展力量。新型的思维模式逐渐的形成了新的建筑理论和其他有关的哲学,继而致使建筑文化发生的变化。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的出现了很多的建筑材料,不同种类的建筑设备也在应运而生,采取科学的结构形式、相应的辅助设备。再加之建筑设计管理具有一定的系统化,几乎会使相关人员可以进行随意的创作。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9月1日晚上八点,是今年《开学第一课》的播出时间,我备好板凳,坐在电视机前准备观看。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围绕“字”“武”“文”“棋”和“路”五个关键点,让学生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探寻文化渊源,体会到中华文化真实的韵味,从而实现精神的洗礼、人格的塑造。 字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碟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洒下床前明月光,上下千年一梦长——短短几句歌词,却足以表现中国语言的瑰丽与博大精深。 汉字如诗,方块中寓无限诗意;汉字如谜,笔划间藏百道谜题。汉字如音乐,一横一竖奏美妙乐章;汉字如宇宙,混沌中变化无穷。在数千年的演变中,书法家们创造出了诸如篆、隶、楷、行、草等不同风格的书写形体,使汉字不但具有记载我们民族思想的实用功能,而且升华为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武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随岁月匆匆流逝,多少艺术被人淡忘,化蝶向人们遗忘的地方,可千百年的风吹雨打并没有洗刷一种艺术,那便是武术。 武术的精神是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中华武术使人们感受着传统武术的魅力,体会着中华武术文化的精深玄妙。你看,朝霞余辉之中,男女老少习拳练剑,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和谐画卷。武术,这颗华夏儿女值得自豪的东方明珠,国之瑰宝,也已踏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棋 棋者,奕也。下棋者,艺也。博弈是东方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不同于一般的消遣游戏,还影响和陶冶着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审美趣味和思维方式。 黑白之间,楚河汉界内外,棋艺带来的启悟和内涵被无限拓展,棋盘之外的天地被融合为一,成为中国棋文化的最大特点之一。方寸棋盘,还具有磨炼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 文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古人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实即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文以载道”。在本文中“道”的释意,不是道路,也不是《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常道”那种玄而又玄的“道”,而是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的意思。换成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人类良心,社会责任感。“文”是手段,“道”是目的,“文”都是为其“道”服务的。这种传统被表述为“文以载道”或者是“文以贯道”,不但成为历史散文的共同准则,而且成为整个古代文学的基本精神。 路 “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通过这一期的《开学第一课》,让我走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体会的祖国文明的瑰丽辉煌与博大精深。字以溯源,武以镇魂,棋以明志,文以载道,丝绸新路,热血中国!千万个你和我,站起来,共圆一个梦,归根到底,就是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梦。

广东饮食文化溯源

广东饮食文化溯源 从“陪葬品”到饮食文化“代言人” 由于临近海边,河道密布,广东人食海鲜、河鲜的历史由来已久。从考古发现可知,早在新石器时代,在南岭生活的人们已开始食用海河鲜,经过几千年绵绵不绝的继承和发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海鲜已成为粤菜的一大代表,北伐中原,几乎征服整个中国。如今,人们一提起粤菜,不可缺少的也是海鲜。事实上,由于地址与历史的原因,广州人习惯把江、河、湖、海所产的水产品统称为海鲜,但无论是河鲜还是海鲜,其特色都是生猛鲜活,清淡适口。 起源期:两千年前,南越王的“陪葬品” 南越王赵昧一生奢侈,在他死后还要将生前的生活全部照搬到墓里来,不过,也就因此而让我们得以了解两千多年前这里人们的生活状况。在广州出土的西汉南越王墓中,人们发现有大量虾、螺、河蚬等水产物的残余物,即使是因为时代久远,大部分都腐化了,但还能分辨出其中有几种螺和贝壳类生物;而在另一个铜鍪中,也看到腐化的鱼骨头。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早在两千多年前,海鲜河鲜已经是广东人喜好的美食,以至于祖籍在中原的南越王,也不会忘了死后也要海鲜作陪葬。 秦汉时期也是粤菜饮食文化开始诞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一部分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中原的饮食文化,并开始影响了岭南,但岭南人喜欢的海鲜也已被北方人所接受。 当时的岭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烹饪海鲜?我们也许可以从南越王墓中出土的一大批饮具中寻找答案。南越王墓出土的大型炊烤器130多件,陶、铜、漆器皿125件,其中有用来煮汤的汤锅,有用来烧烤的烧烤炉,用来煎炸的煎锅等,可想而知当时的烹饪技巧已经相当多样。此外,还出土了一种洗手盆,据说是在吃饭中途,供客人洗手之需,而海鲜由于多壳多骨,食用后确实有洗手的必要,因此也可以想像当时的宴席中,海鲜食品已算是一种很受欢迎的美食。 成型期:隋唐时,开始奠定“食文化”基础 一般普遍认为唐代是岭南饮食文化成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先羮后菜”的习惯开始形成,并成为粤莱的传统,以河鲜、海鲜见长的特点开始突现,成为岭南饮食文化的突出特点。唐朝时期广州司马刘询《岭表录异》以大量篇幅记述岭南的河鲜、海鲜及其制作,表明唐代岭南普遍食用水产,烹调的技艺已达到相当的水平。 按《(岭表录异》记载,唐代岭南人已经懂得运用多种烹调方法来对海河鲜进行加工烹饪,如煮、炙、炸、炸、缶(蒸)、甑、炒、脍、烧、煎、拌等;懂得使用各种调味料,如五味酱料、生姜、葱、韭、椒、桂等。例如吃蚝肉,当时的人们将“蚝肉,大者腌为炙,小者炒食”;说到吃蟹,则有更多不同做法,“水蟹,赘壳内皆咸水,自有味。广人取之,淡煮,吸其成汁下酒。黄膏蟹,壳内有膏如黄酥,加以五味,食也有味。赤蟹,母壳内黄赤膏,如鸡鸭子黄,肉白如豕膏,实其壳中,淋以五味,蒙以细面。”这些烹饪方法与现在相比,也差不了多少,今天的海鲜酒楼中,吃蟹的传统做法依然是“淋以五味,蒙以细面”,吃蚝肉 ―第1页共2页―

汉字与汉文化浅说(3)

汉字与汉文化浅说 第三讲 楚红辉 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 在上一讲中,我们说到汉字的构成方式,有独体字和合体字。这一讲,我们来讲讲汉字的部首。 我们现在的辞书,例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在检字方法上都是按部首形式编排的。《新华字典》有264个部首,《现代汉语词典》有201个部首。那么,什么是部首?部首又是如何来的?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取其相同的表意部分归类,每一类为一部,每部的第一个字就称为“部首”。部首是编纂汉语字典、辞书的依据,部首检字法是使用汉语工具书的基本方法。 部首最早来源于许慎。许慎通过对汉字形、义的全面分析,第一次提出来“建首”之说,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总结出540个部首,使汉字从此有了科学的编排体系。 说到部首,我们要解除一种误解,就是部首就是偏旁。偏旁与部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偏旁是对合体字而言的,部首是对其部内所统属的名字而言的。部首都是偏旁,但偏旁却不一定是部首。比如说,“枝”“杪”“枫”等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部首“木”,但就偏旁而言,它们除了有共同的形旁“木”外,还有“支”“少”“风”等偏旁。

这可以说是部首与偏旁的区别。 汉字的形体是随着社会的实际应用而不断发生演变的。汉字部首也在发生演变,一方面是部首的减少,另一方面是部首独立充当汉字使用。从形体上说,这种演变表现为多种形式,比如部首的分化: ①由部首“犬”分化出来的有犬旁“犭”。用“犬”做部首的字不多,例如哭、状、畎等;用犬旁“犭”做部首的字,如狞、狗、狂、狲等。在现代汉语工具书中,以犬旁“犭”为部首都在字的左边。 ②由部首“水”分化出来的部首有“氵”“氺”。用“水”做部首的字如浆、泉、泵等;用“氺”做部首的字如泰、滕等,一般在字的下部;用“氵”做部首的字如汇、汾、洪等,部首一般在字的左边。 ③由部首“火”分化出来的部首有“灬”“小”。用“火”部首的字有很多,用“灬”做部首的如热、焦、熟等。值得注意的是,字的下部写成“灬”的不一定是“火”。比如魚、燕、鳥、馬等,这些字下部的四点,是这些事物的象形体。 说到部首有分化,其实部首也有变异。这种变异主要是几个部首的来源不同,意义有别,但在形体上却相同。例如“日”“曰”的混同。“日”的本义是太阳,“曰”的本义是词。从意义上看,它们没有共同之处,现在把“曰”归入“日”部首,这就给以“日”或“曰”为部首的字带来了理解上的混乱。再比如说,“月”与“肉”的混同。现在“肉”部除了做部首外,一部分以“肉”为部首的字归入了“月”部,不细心辨析的话,也是容易出问题的。像肝、脚、肠、膳等等,都是和肉有关的,与“月”风马牛不相及。

建筑设计中的文化理念

建筑设计中的文化理念 发表时间:2009-10-24T22:25:22.153Z 来源:魅力中国作者:曹雨新 [导读] 要每一个建筑设计或是每一栋建筑,它或多或少都包含了一定文化的内涵。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中图分类号:TU2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1-035-01 摘要:要每一个建筑设计或是每一栋建筑,它或多或少都包含了一定文化的内涵。比如说南昌的滕王阁就实实在在是一个文化的载体。“襟三江而带五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么一个楼就可以引申出这么一大篇的东西(《滕王阁序》)。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建筑设计中的文化底蕴。此外还有岳阳楼与《岳阳楼记》,黄鹤楼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关键字:建筑设计;文化理念;建筑理论;研究 当前“建筑与文化”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美国著名的建筑与人类学研究专家阿摩斯·拉普卜特在他的《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和《建成环境的意义》中,探讨了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形成意义,指出文化风习在形成建筑的种种影响作用中的首要性。 建筑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本身便是文化的重要构成,“建筑的问题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同时,作为文化发展的进程,并成为文化之有形的和具体的表现”,建筑的建造和使用离不开人类的活动,因此应当从人的角度,从文化的层面,来审视建筑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所在。 我们用文化景观的概念来表述建成环境。这个来自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探讨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活动与“原生”景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显然,人对“原生”景观的改变越多,景观的“文化”成分也就越大。那些经由最彻底改造的景观(即聚落)就成为最纯粹的文化景观。这里强调人对环境的改造作用,这种改造不是简单设计出来的或者说这样设计出来的景观只占一小部分,而是在漫长岁月中,人们是按照在理想环境中,理想人物的理想生活那种共有图式和观念进行选择(即改造景观)的,而这种图式正是文化。 建筑及建筑活动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人类的文化模式会对建筑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文化模式”这个概念来自于文化人类学,拉普卜特引入这个概念,借以阐述文化和对建成环境的效用问题。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谈到,“文化模式”是不同文化特质的表现,是不同民族、社会根据各自的价值取向、心理特征对风俗、行为模式所做的不同选择。对不同的“文化模式”的理解,必须将他们与各自的社会及构成社会的所有个体相联系。 而在不同社会背景中,建筑模式通过建筑的表现形式反映出来,称之为“样式”或“风格”。事实上,正是这种系统性的文化选择在建筑学中才孕育出罗马风、哥特、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又如:在中国“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等传统观念下,建筑讲究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侧重以群体组合塑造空间;而传统西方文化则以理性、和谐、秩序为美,突出单体建筑的形体美,追求规则的几何形和标准的尺度。 可见不同的建筑模式总是与不同的文化模式相对应,离开文化因素,许多传统环境就无从理解。即使构成文化模式的一些因素如部落风习、传统背景下的宗教等往往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衰弱或消失,但仍有可能继续作用于某些“文化”中,甚至渗入新的文化领域。因此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行的文化模式都直接关系到人类对建筑的使用,尤其是建筑空间对人们精神方面的满足。同时,文化模式的多样性创造出多样性的环境,而“环境的多样性说明,以不变应万变这种大多数设计师依旧默认的现代主义思想是行不通的”。 建筑设计是对环境的设计与改造,是设计师研究人与环境(或称建成环境)相互关系的一个过程。人们以他们获得的环境意义来对环境做出反应,环境的评估,与其说是关于一些特定事物的细节分析,不如说是从总体上的感觉反映问题……它很受意象与观念的影响。可见环境质量是能够感知的,往往反映在人与环境互动的关系中,而文化机制促成这种互动。因此,建成环境设计要对不同人群的生活有所支持,并与他们的文化相适应。 场景中包含的社会构成与行为,通过在文化上约定俗成的规则相连,规则、行为与文化间的联系意味着当文化规则改变之时,人的行为亦将改变,以适应各类场景甚至创造新的场景。例如:在部落社会里,人们

中医文化溯源

中医文化溯源 中医文化溯源 来源:中华文化名人堂作者:中华文化名人堂 中医产生于中国,经过数千年发展,具有独特理论体系,是有着丰富的养生方法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文化渊远流长,维护着世代华夏儿女的身体健康,为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 伏羲氏画八卦—> 神农氏尝百草—> 黄帝制九针—> 扁鹊—> 华佗—> 孙思邈—> 李时珍 通过几前年的创造积累,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中华医学四大经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八十一难经》。 中医文化渊源流长,维护着世代华夏儿女的身体健康,延续了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 中医文化在最早在对待人类疾病的态度上用“养、调、治”的基本原则,在对待人类身体健康上科学地、规范地提出了养生要点:“保养”与“补养”。 其实,人类一直都在与生老病死做斗争。我们的祖先在治疗各种疾病的实践中总结出人如何少生病、不生病,乃至健康长寿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的观念 一、救治于后不若摄养于先(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 疾病不是一天产生的,如果不注意平时的健康保养,等到疾病发生的时候在去治疗,往往为时已晚。 治疗疾病不仅会花费大量的金钱,有的甚至无法挽回生命。社会上很多有钱有名的人都是因为不注意身体而英年早逝,如王筠瑶、傅彪、梅艳芳、高秀敏等,非常可惜! 二、食疗优先于药疗;(中药分上品,中品,下品三品) 上品中药为食疗两用,没有副作用,可长期服用,如枸积、人参、中草药保健品等; 中品中药针对特定疾病,有毒副作用,有疗程,不能长期服用,用作中药复方原料; 下品中药以毒攻毒,有巨毒,不能轻易使用,如砒霜、抗生素、激素等。 因此保养身体的最好中草药是中药中的上品,比如灵芝、人参、五味子、茯苓、香姑、银耳、金针姑等。这些有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的食物! 三、三分治七分养 人生病不是一天就完成的,很多疾病都是长时间的积累产生的,如免疫力降低、环境污染、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习惯、心理压力等,这些因素首先产生亚健康症状,当人体不采取保护措施,则会发展为疾病。因此在发病之前就应该积极采取中医养生,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生病之后的康复,也应该加强营养和中草药的功能性补养,使疾病康复的速度加快,在康复的过程也是个缓慢的修复过程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中国文化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一方面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如对汉语发展的促进与限制,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对汉民族思维方法、认识模式的深刻影响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文化的眼光来考察汉文化对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影响和规约,探讨汉字系统中隐含的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的特殊文化因素,从个体字符的构形上获取其所携带的物质文化信息、精神文化信息和方式文化信息。 1.汉字与古代物质文化 甲骨文中有“力”字,像由原始农业中挖掘植物或下种籽所用的尖头木棒发展而成的一种用来掘土的工具。字形中的短画,像踏脚的横木。甲骨文、金文的“男”字从田从力,像人用“力”这种农具耕田。甲骨文“渔”字异体字很多,或从鱼从水,或像垂钓形,或像以手捕鱼形,或像张网捕鱼之状,或像人叉鱼之形,反映先民已用钩、网、叉等工具捕鱼。 2.汉字与古代制度文化 从汉字的构形系统看,中国社会早期的货币是以贝壳充当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货贝

而宝龟”意即以贝为货币以龟为宝物。《诗经〃小雅》:“既见君子,锡我百朋。”郑玄笺:“古者货贝,五贝为朋。”“百朋”即五百枚贝。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汉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贝在中国古代的货币身份还清楚地固化在汉字形体之中,以至于汉语中与财物有关的词,其书写符号大多以贝为形符,构成一个以贝为形符的字形系统。拿《说文解字〃贝部》所收的59字来看,完整地体现了汉语中有关财物、货币等概念的各个方面。例如:贿,财也;财,人所宝也;货,财也;资,货也;赈,富也;贺,以礼物相奉庆也;贡,献功也;贷,施也;赂,遗也;赠,玩好相送也;赉,赐也;赏,赐有功也;赐,予也;赢,贾有余利也;贮,积也;贸,易财也;赎,贸也;费,散财用也;败,买贱卖贵也;贵,物不贱也;贱,价少也;贪,欲物也;贫,财分少也;购,以财有所求也。上述字都从贝,都有财富义或与财富义相关。甲骨文从贝之字有贮、宝、买、得等等,可见商代已用贝为货币,作为贮存和交换流通的手段了。 3.汉字与古代精神文化 甲骨文“舞”字,像人手操舞具跳舞形,本义即跳舞。甲骨文“乐”字,从丝从木,以丝附木上来像琴瑟之类弦乐器,表示“五音八声总名”。甲骨文“龠”,像口吹原始的排萧形,排萧为竹制口吹的乐器,古书上说其小者只有三孔,大者有六孔。上述甲骨文表明,商代已有舞蹈,人们是伴着音乐跳舞的,当时音乐很发达,已有了打击乐、弹奏乐和吹奏乐等形式的音乐。 4.汉字与古代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伊斯兰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渊源的认同

中国传统伊斯兰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渊源的认同 清初伊斯兰大学者刘智曾说:(伊斯兰之教道)“虽载在天方之书,不异乎儒者之典,遵习天方之礼即犹遵习先圣先王之教也。圣人之教,东西同,古今一。”1 《天方正学》是一部中国伊斯兰教译着,原文为阿拉伯文,由清代伊斯兰着名宗教学者蓝煦翻译为汉语。译者在例言中称:“回、儒经书,文字虽殊而道无不共,语言虽异而义无不同……知回、儒两教,道本同原,初无二理,何必拘泥语言文字之末,而疑其有同有不同耶” 这一番话可称得上“以儒释伊”的中国伊斯兰宗教大师们的共识,并广为正统派穆斯林学者和群众所接受。 此经典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有这样的记载:“天方努哈大圣人出世,居克尔白…聪明睿知,承继天方道统,兼为天方国皇王,生子三人,长撒穆,中哈穆,少伏羲,其时七十二国皆遭洪水之难…命伏羲率诸臣工二十四人治东土,都于赤泥阵。昆仑东来十二万里顺流东下也,伏羲制易,着六书,因天干地支造甲辰以定岁时,建寅为岁首,为太昊皇帝,道传阴康,封之为神农,乃继位为炎帝…伏羲天方之道,自昆仑发源而来也,道授神农而黄帝得之,尧舜禹汤继之…赤泥国大圣文王周公孔子着周易以明天道,老子着道德经,曾子着大学礼记以言人道,子思着中庸以言至道,孟子继之矣,皆相继伏羲之 1《天方典礼》自序

道统也”。 文中提到的“天方努哈大圣人”,就是包括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内整个天启宗教体系所公认的大先知,汉译版《圣经》中称其为“诺亚”,在宗教学界他被认为是第二代人祖。他的事迹在《圣经》和《古兰经》中都有基本一致的记载:真主(基督教称上帝)给努哈圣人降下启示,派遣他去教化他的民族,将他们引上正道。结果,努哈圣人倍受族人的嘲弄和欺辱,多年劝化收效甚微。绝望之际,他祈祷真主降下天灾以惩罚他的民族,真主随准其所求,连降四十日暴雨,整个世界为洪水淹没。努哈提前得到真主的启示,造好巨船。洪水泛滥时,他和家人及少数追随者在船上随波逐流。洪水退去,他们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天方正学》对《古兰经》中有关努哈圣人的故事进行了补充:努哈(诺亚)大圣有三个儿子,三子伏羲2带领二十四人,被努哈圣人派往昆仑山以东治理残余的洪水。“伏羲制易,着六书,因天干地支造甲辰以定岁时”,建都于赤泥阵,世人称他为“太昊皇帝”。后来,他把自己所传承的“道”传给了阴康,赐给他“神农”的封号。阴康继承了伏羲的王位,世人称之为“炎帝”,炎帝之后有黄帝、尧、舜、禹、商汤相继传承着伏羲之“道”。后来赤泥国圣人周文王和孔子相继完成了《周易》以阐明“天道”,老子着《道德经》,曾子着《大学》、 2《圣经》中称为“雅弗”,阿拉伯语称为“雅伏羲”,和汉语称呼基本一致。

【闽菜文化】闽菜的介绍及文化溯源

【闽菜文化】闽菜的介绍及文化溯源 闽菜是中国十大名菜之一,是由福州、闽南和闽西三地不同地方的菜系组成的。其菜肴以清爽、鲜嫩、淡雅等特点著称。而且闽菜注重刀工,所以让食客不止能品尝到极佳的味道,而且还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下面跟着留学一起来看一下闽菜文化吧! 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经历了中原汉族文化和当地古越族文化的混合、交流而逐渐形成。闽菜是以福州菜为基础,后又融合闽东、闽南、闽西、闽北、莆仙地方风味菜为主形成的菜系。福建人民经过与海外、特别是南洋群岛人民的长期交往,海外的饮食习俗也逐渐渗透到闽人的饮食生活之中,从而使闽菜成为带有开放特色的一种独特的菜系。闽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而着称,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础上,尤以“香”、“味”见长,其清鲜、和醇、荤香、不腻的风格特色,以及汤路广泛的特点,在烹坛园地中独具一席。 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发源于福州,以福州闽菜为代表,闽菜其实就是福州菜为主体,代表着闽菜的文化。闽菜最早起源于福建福州,在后来发展中形成福州、闽南、闽西三种流派。福州菜淡爽清鲜,重酸甜,讲究汤提鲜,擅长各类山珍海味,闽南菜包括泉州、厦门、漳州一带,讲究作料调味,重鲜香:闽西菜包括长汀及西南一带地方,偏重咸辣,烹制多为山珍,带有山区风味。故此,闽菜形成三大特

色,一长于红糟调味,二长于制汤,三长于使用糖醋。这一传统即使进入上海,尽染海派风味后,依然未变。闽菜除了招牌莱“佛跳墙”外,还有鱼丸、乌柳居(五柳居)、白雪鸡、闽生果,醉排骨、红糟鱼排等等,均别有风味。 闽菜中有40%是汤,汤是闽菜的精髓。据昙石山文化遗址考证,福州人在5000多年前就有了吃海鲜和制作汤食的传统。福建一年四季如春,这样的气候适合做汤。 据说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永嘉之乱”以后,有大批中原衣冠士族入闽,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科技文化,与闽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进了当地的发展。晚唐五代,河南光洲固始的王审知兄弟带兵入闽建立“闽国”,对福建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开发、繁荣,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在唐代以前中原地区已开始使用红曲作为烹饪的作料。唐朝徐坚的《初学记》云:“瓜州红曲,参糅相半,软滑膏润,入口流散。”这种红曲由中原移民带入福建后,由于大量使用红曲,红色也就成为闽菜烹饪美学中的主要色调。 有特殊香味的红色酒糟也成了烹饪时常用的作料,红糟鱼、红糟鸡、红糟肉等都是闽菜主要的菜肴,“红曲烹调”成为福州、厦门、泉州先后对外通商,四方商贾云集,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海外的技艺也相随传入。闽菜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博采各路菜肴之精华,对粗糙、滑腻的习俗,加以调整变易,逐渐朝着精细、清淡、典雅的品格演变,以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 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每 个时期的建筑风格,都与其时代特点和文 化科学技术的革新与进步密切相关,从而 形成了不同时代的建筑特点(包括功能、技 术与风格等)。不同时期的文化孕育出各具 特色的建筑风格,文化成为建筑创作的主 要源泉。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出现、形成和发 展同样与中国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在中 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我国各族劳 动人民使用木材和砖、石等材料相结合的 结构方法,建造了大量房屋,并在建筑布 局、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艺术装饰和 建筑传统风格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逐步形成为我国建筑以木架结构为主导的 艺术风格和构造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东方文化和哲学的 一种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 筑文化之中自成体系,独具风格。 中华先民将大自然视为“母亲”与“故 乡”,认为人与自然是血肉相连、同构对应的,人是不能离开自然的,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亲和”的哲学思想。如《周易》关于天、地、人相协调的思想和老庄的“道法自然”、“我自然”、“返璞归真”的思想。远在人们只能栖身于山洞土穴的时代, 根据需要就选择了临水、向阳、背风的地方 居住,以利于保温、防潮、防兽、防火,一直到近代,民间选宅基地、建房屋也都要看 “风水”,在山区以山为主,选择枕山、环水、面屏、向阳的地方;在平原以水为脉,选择 四面水绕、背河的地方,就是说要选择整个 环境较好即“风水”较好的地方进行建筑。 这是合乎科学的选择。风水学中有糟粕也 有合乎自然规律的东西,如强调建筑及其 设计必须注意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密切配 合与协调关系,尤其是在著名风景区进行 建筑,选址和建筑物的体量、高度和色调 等,都必须与景区的整体气氛协调一致,否 则就要造成对景区景观的人为破坏。对风 水术的科学内涵和它的封建迷信外衣必须 区分开来。风水术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通 俗化的中国易学理论。在这种深厚文化的

舟山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舟山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区域文化是人类一种群体生存理念的沉淀,产生这种理念的生存环境则是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舟山海洋文化即是海岛居民长期生活实践的提炼。以岛为家、与海生息是舟山海洋文化的重要特征,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褥,果隋赢哈,不待贾而足”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区域文化可以归结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舟山海岛传统民居是舟山海洋文化中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记录着舟山的人文历史、社会变迁,也是海岛居民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 一、民居建筑的分类及特点民居建筑是流动的诗、立体的画、人与自然和谐的乐章,是人类在漫长的生存、发展中文化的凝聚。舟山由于环境和历史原因,传统民居建筑呈现多种的格局。明清长期海禁以后,定居舟山的居民行业特点逐渐明显,渔业、农业成为舟山当时的两大主要行业。行业特点的差异导致了居住理念的个性化,加之渔、农群体生产、生活环境的不同,居住方式有较大的差异。明清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在中国的萌芽,海外贸易、东南物流。商贸、运输开始成为舟山一种新兴的营生方式,打破了原来以渔业、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行业格局,商贾宅院从此成为海岛民居建筑的一个新的亮点。此外,舟山有不少民间建筑虽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民居建筑,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海岛居民的意识形态、生存理念的泛现,因而也将其列入传统民居建筑范畴。渔家民居:随着第四纪最后一个冰期结束,冰川融化,海侵形成了舟山群岛。在尚未出现农作生产以前,舟山先民应该与其他内陆原始部落一样以采集、狩猎的方式获取生活资料。所不同的是舟山先民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大海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海鲜食品)。“靠海吃海”势必要傍海而居。为避台风侵袭,既靠近海边又三面隆起的山岙是先民居住的理想环境。一来,山岙三面隆起能够抵挡台风侵袭,对房屋以及海湾里的舟楫起到有效的保护;二来,山岙的海滩往往比较平坦,便于泊舟、作业。这一古老的海岛居住理念一直得以传习,甚至如今的渔村大多还是处在这样的山岙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多数山岙渐渐被渔家民居充满,房屋结构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舟山传统渔家民居除少数大户人家拥有木骨泥墙的瓦房外,以茅草屋为多数。这种茅草屋的结构非常简单:毛竹构架,茅草结顶。块石拌土砌墙,终年冬暖夏凉。“三间房屋中间堂,台风来了罩渔网”。六、七十年代以后,海岛渔村开始出现了称之为“墙头搁”的民居形式。“墙头搁”顾名思义就是房屋没有柱子,檩条直接搁置在墙头上。房屋的形式与以前的茅草屋并无两样,通面常见三间,少有四间、五间。一般坐北朝南,中间堂室(分前、后堂),西侧卧室,东侧厨房。厨房是主要生活活动区,对于以近海涨网作业的渔家来说,厨房又是简单的作坊,一般要在厨房内安置数口大缸储藏腌制海产品,所以厨房的占地面积要比堂室或卧室大。然而多出的面积不是沿房屋纵轴线的延伸,而是厨房向屋前方向的突出,使房屋的平面布局如同L形。外洋作业的渔家民居,房屋的结构、形式与近海作业的渔家民居相同。差别在于外洋作业的渔家屋前往往有两根标志性的高大“旗杆”,为修补渔网所用。建造“墙头搁”时,先在地基上用块石、泥土、石灰砌筑起隔成三间房的四道墙壁,在墙壁的顶部等距离搁置檩条,檩条上再置椽子、小青瓦。七十年代以后,当时还是十分奢侈的水泥出现在渔村,“墙头搁”的木制檩条此后被钢筋水泥制作的檩条所取代。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得益于改革开放,渔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二、三层砖瓦小楼排列有序,几乎完全取代了以前的“墙头搁”。如今,只是在个别边缘海岛偶而可见块石结构的传统渔家民居。位居山岙的渔村,房屋之间前后相接,左右相连,布局紧凑、集中。每当遭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扰,村民们必定相互帮助,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各家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情景在具有较强凝聚力的舟山渔村根本不可能出现。渔民驾船出海,船上所有成员就是一个生死与共的集体,每个人的利益就是大家共同的利益。海上捕鱼作业需要团结协作。遇到凶险,更是需要每个人竭尽全力,共渡难关。长此以往造就了渔民勇敢、果断、无所畏惧的

建筑设计中的文化理念

建筑设计中的文化理念 内容简介 彭教授在节目开始就叙述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在彭教授看来,文化的本身是一个非常混沌,难以琢磨的东西。所以在要说清楚建筑与文化的关系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彭教授从滕王阁建筑本身和《滕王阁序》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结论,建筑本身可能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但是一旦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自身就被赋予了很大的文化内涵了。 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他为大家分析了自己的建筑作品:华侨大学的承露泉。通过他对设计理念的一番陈述,就建筑的观赏提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就是由直觉感受所观照的形式美。 第二个层次,通过感情的激发,而产生意境美。 第三个层次,通过解读而感悟到作品所内含的意义和文化的底蕴。 彭教授在节目中还分析了他另外两个作品,一个是北洋大学纪念亭的设计,一个是浙江舟山沈家门小学的设计。通过这两个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出设计者在从事建筑设计时,千方百计赋予建筑以文化内涵的良苦用心。 全文 大家好!建筑与文化我觉得这个命题很重要,但是很不容易讲清楚。这个东西我们说每个人都可以感悟。但是究竟这文化是一个什么含义?每个人的理解都很不一样。据有关搞文化的人统计,说到目前为止,对文化有二百多种的解释或者给文化下定义。但是没有哪一个定义呢,可以得到绝大部分人,完全同意是不可能的,没有得到绝大部分人的认同。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就很难把它讲清楚,所以这里面呢,我就想到过去听到的一个小故事。 就是有人问康德,康德是德国的一位很有名的哲学家,说康德先生你是一位大哲学,你能不能给我讲一讲这个时间是什么?康德一下子被他问得一愣,他说在你没有问我之前呢,我好像对时间还是蛮清楚的,通过你这一问把我问糊涂了,我也不知道这个时间到底应该怎么来给它下定义。但是后来我们学了马列主义哲学以后,我们也得到了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就是说这个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原来就这么简单一句话。 所以我就感觉到,每一栋房子,或多或少,我说的是建筑,不是说的是构筑物,都包含一些文化的内涵。当然,多少分量是不完全一样的。但是你要把它概括起来讲,说建筑跟文化的关系,要把它形成一种系统的观点,或者是观念,我就觉得真是很难。不知道从哪儿切入,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比如说我见到我们南昌的滕王阁。如果没有滕王阁,那么王勃,这位很年轻的这么一位文学大家,他就写不出《滕王阁序》。《滕王阁序》那个气势是了不得,一开始就是进三江而带五湖,后来在描写景物的时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还有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那么一个楼他可以从里面引申出这么一大篇的东西。在《古文观止》里面,《滕王阁序》我记得还是一个长篇的,不是一个短篇的,起码是一个中长篇的。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个滕王阁,确实它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这个你是不能否定的。 再从此又联想到岳阳楼,我想如果没有岳阳楼,我想范仲淹,就也不大可能写出《岳阳楼记》来。但是这个岳阳楼也很有意思,我也不记得这个内容了,因为念的时间太早了,是吧,七转八转,搞到最后得出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名句,流传千古。所以就是说这个滕王阁也许我们看上去很平常,但是它可以触发文人的这种联想,写出那么宏篇巨制可以写出这么多文章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