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免疫应答的全过程是有机的系统的过程,目前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已由细胞水平、分子水平进入了基因水平。非常复杂,是严密控制和精细的调节过程,这对保持机体自身免疫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描述方便,人为地将其划分为相应的三个阶段,即:感应段阶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1、抗原识别阶段

包括对抗原的摄取、处理加工、抗原的呈递和对抗原的识别,分别由MΦ、T和B细胞完成。

2、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分化阶段

包括抗原识别细胞膜受体的交联、膜信号的产生与传递、细胞增殖与分化以及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与释放,主要由T和B 细胞完成。

3、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

主要包括效应分子(体液免疫)和效应细胞(细胞免疫)对非已细胞或分子的清除作用(即排异效应)及其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在此阶段除抗体和效应T细胞参与外,还必须有免疫增强系统参加才能完成排异和免疫调节作用。

抗原的提呈

细胞在其表面以能被T细胞受体(TCR)特异性识别的方式表达抗原的过程称为抗原提呈,也称为抗原呈递。

APC的抗原呈递作用是一个涉及抗原摄取、处理与呈递的复杂过程。

一、抗原在体内的分布和定位

进入体内的抗原几分钟内,即可经血管和淋巴管迅速地运行到全身,其中绝大部分被吞噬细胞分解清除,只有少部分存留于淋巴组织中诱导免疫应答。

1、淋巴结中的抗原在两个主要区域被抗原递呈细胞捕获。

一是在深皮质区(即胸腺依赖区)和淋巴窦壁被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捕获。

二是在浅皮质区淋巴滤泡内。

2、在脾脏中,抗原从边缘区通过边缘窦而入白髓,并在淋巴滤泡中被长期存留,这是脾脏中抗原存留的主要部位。

二、抗原提呈细胞

是指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

三、抗原的摄取、加工和递呈

1、抗原的摄取:

2、抗原的加工:

(2)内源性蛋白质抗原由靶细胞处理和MHC-Ⅰ类分子结合,递呈给CD8+Tc细胞;

(3)但不是绝对的——MHC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现象:外源性抗原也可通过与MHC-I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也可通过与MHC-II类分子提呈。

(4)脂类抗原一般通过CD1分子呈递。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一、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是指T细胞在受到抗原或有丝分裂原刺激后,分化、增殖、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所表现出来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不能通过血清传递,只能通过致敏淋巴细胞传递。

通常所说的细胞免疫就是指——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二、T细胞介导的免疫效应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是受抗原刺激后致敏Tc细胞介导的特异性细胞毒作用;

二是迟发型超敏反应T细胞(Th1)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三、T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

参予特异细胞免疫的细胞也是由多细胞系完成的,即:抗原呈递细胞 (巨噬细胞或DC)、免疫调节细胞(Th、Ts)效应T细胞(Th1、Tc)等等。

引起细胞免疫的抗原多为T细胞依赖抗原(TD抗原);超抗原直接与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β链及APC表面MHC-Ⅱ类分子结合,被Th细胞识别。

TCRαβ的T细胞是参与应答的主要细胞群;在无抗原激发情况下,T细胞以的静息型形式存在;

当抗原进入机体后,在APC作用下静息型T细胞活化增殖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T细胞只能识别APC表面与MHC结合的抗原性多肽。

1、CD4+T细胞的活化

静止的Th细胞(G0期)在识别APC递呈的抗原后,细胞表面表达IL-1受体(IL-1R),成为诱导性T细胞,并接受MФ产生的IL-1信号而活化,继之表达IL-2受体(IL-2R),成为活化的Th细胞。当IL-2R与IL-2(自分泌或旁分泌的)相结合,T 细胞即母细胞化,表现为胞体变大,胞浆增多,染色质疏松,出现明显的核仁、微管和多聚核糖体形成,大分子物质合成与分泌增加,并增殖、分化成效应性Th细胞,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包括IL-2、IL-4、IL-5、IL-6、IL-9以及IFN-γ等,进而发挥Th细胞的辅助效应。

细胞因子中最重要的是IL-2,它是促进T细胞(包括各亚群)增殖分化的重要介质。当活化的Th细胞(G1期)上的IL-2R 与IL-2结合即进入S期(DNA合成期),在此期细胞 DNA成倍增加。Th细胞经过一个较短的DNA合成后期(G2期),即进入有丝分裂期(M期)。随着新分裂的Th细胞的继续增殖,产生更多的IL-2,作用于Th细胞及其他亚群,使T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和成熟。其中一部分细胞中途停止增殖,成为记忆性T细胞(T memory cell,Tm)。

(1)CD4+T细胞包括Th1和Th2细胞,少数CD4+Tc;

Th1和Th2识别抗原的MHC限制性相同;但在功能上完全不同:Th1介导细胞免疫、Th2参予体液免疫。

(2)参予CD4+T细胞活化的APC:主要为MФ、DC;其次表皮内的Langerhans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B细胞。

2、CD8+T细胞的活化

(1)绝大多数TC细胞表达CD8分子,少数表达CD4分子;CD8+T细胞的TCRαβ可识别多肽抗原与MHCⅠ类分子的复合物。

必须在Th协同作用下,才能分化发育为效应TC。

(2)Tc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

第一信号:Ag肽-MHC I-TCR-CD3/CD8-MHC I

第二信号:CD28-B7、CD2-LFA-3、LFA-1-ICAM-1,以及细胞因子,如IL-2(Th细胞)、IL-12 (B细胞)、IFN-γ等的协同作用。

道,从而导致靶细胞膜去极化,使细胞外水分流人胞内,一些电解质和大分子物

。淋巴因子是细胞免疫的主要介质,多数以非特异性的方式作用于其他细胞,表达

一种是高分子量(205000/220000)的CD45RA(即CD45Rhi);一种是低分子量(180000)的CD45RO(即CD45Rlo)。

CD45Rhi细胞是原始T细胞的表面标志,CD45Rlo是记忆T细胞的表面标志。

2、其他表面标志

具有不同CD45异构体的细胞,在其他细胞标志的表达上也有不同;

特别是那些和细胞粘附或激活有关的分子,前者如CD2、LFA、ICAM,后者如CD25、MHC-Ⅱ类抗原等。

B细胞的介导细胞免疫

抗原激发B细胞产生抗体,以及抗体与相应抗原接触后引起一系列抗原抗体反应统称为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也称为:体液免疫。

一、B细胞活化的过程

1、抗体产生的细胞学基础

(1)需要3类细胞参予:

① 抗原提呈细胞——Mφ、DC等抗原处理和呈递细胞,无特异识别抗原的功能。

② T细胞系——主要是Th和TS,是免疫调节细胞,对免疫应答有调节功能,有特异识别抗原的功能。

③ B细胞系——既可呈递抗原,又是产生抗体的细胞,也具有特异识别抗原的功能。

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主要由T细胞和B细胞完成。

(2)值得注意的是:

① 在机体初次接触抗原时,Mφ、DC等是主要的APC;未免疫机体的抗原特异性B细胞含量很少,不能有效地触发Th细胞应答;在处理一些特殊抗原(如微生物)时,由于B细胞含溶菌酶和降解酶较少,故B细胞提呈抗原的效率较低。

② 在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B细胞是最主要的APC。

2、B细胞对TD抗原的初次应答

B细胞的活化需要Th2细胞的辅助;Th2的活化同Th1。

(1)机体内含有针对各种抗原决定簇的B细胞克隆;只有含有相应BCR的B细胞克隆才能结合进入的Ag;也就说TD Ag只能与相应的B细胞克隆结合。

(2)Th细胞辅助的B细胞活化

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由BCR-CD79识别抗原产生;BCR识别的抗原无须APC细胞进行加工处理。

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活化Th的CD40L(gP39),与B细胞CD40结合后,可诱导静止B细胞进入细胞增生周期。

在此双信号作用下可使B细胞活化。

3、B细胞对TD抗原的再次应答

免疫记忆的细胞学基础是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

再次免疫应答时,APC主要由记忆B细胞承担;其膜Ig受体亲和力增高,对少量抗原也能摄取。B细胞对TD抗原的处理递呈方式与巨噬细胞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递呈十分相似。主要区别在于:①以胞吞形式进入B细胞吞噬溶酶体的抗原,必须是被B 细胞抗原受体专一性识别的抗原,以保证B细胞激活后最终产生的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专一性结合。然而巨噬细胞对外源性抗原的摄取和胞吞,并无特异性。②B细胞用以激活Th细胞的抗原浓度很低(1~100μg/L),仅为巨噬细胞所需抗原浓度的104~106分之一;BCR和抗原间亲和力高,增加了激活Th的效率和专一性。

在二次应答过程中记忆T细胞能加强应答,其原因可能是记忆T细胞上的粘附分子表达增加,从而加强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某些粘附分子还能传递信号,从而能更有效地激活T细胞。记忆T细胞上表达IL-2受体,因此对IL-2的反应更快,增殖能力也加强,最终导致总的效应加强。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调节机制

免疫应答作为一种生理功能,无论是应答,还是耐受,都是在机体免疫调节机制的控制下进行的。

免疫应答调节主要是指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各种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相互促进和抑制,形成正负作用的网络结构,并在基因的控制下,完成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

免疫调节机制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关键:如果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对自身成分产生强烈的免疫攻击,造成细胞破坏,功能丧失,就会发生自身免疫病;如果对外界病原微生物感染不能产生适度的反应,也可造成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反应过低可造严重感染,反应过强则发生过敏反应)。

一、抗原的调节

免疫应答的发生是由抗原刺激免疫细胞开始的。

抗原的存在是应答发生的前提,但是抗原在体内可被分解代谢,而浓度逐渐降低,所以对免疫细胞的刺激也就不断下降。

举例:在免疫应答过程中,由于注射大量抗体,清除了抗原,可导致抗体分泌细胞数量减少,抗体合成也明显下降。

二、抗体的调节

1、抗体封闭抗原的作用

可溶性抗体可通过结合抗原表位而封闭抗原,阻止BCR对抗原的识别和结合,抑制体液免疫应答。

2、免疫复合物的调节作用

免疫复合物既可促进免疫应答,又可抑制免疫应答,也体现了机体免疫应答调节过程的双重性,有利于机体内环境的稳定。(1)IgM的调节作用

在应答初期当IgM产生多时,Ag-IgM-C复合物可与B细胞的BCR和补体受体CD21结合交联,对B细胞产生转导信号,从而增强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

(2)IgG的调节作用

在应答初期:抗原量多,抗体IgG量少;Ag-Ab复合物主要与APC表面的Fc高亲和力受体(如CD64)结合,增强APC的功能,进而增强B细胞产生抗体的反应。

在免疫应答一定时期后:抗体量不断升高,Ag-Ab复合物可与B细胞的BCR和Fc低亲和力受体(如CD32)结合交联,可产生抑制信号,从而抑制B细胞分化为抗体形成细胞。

因此:在反应初期,由于抗原量多,抗体量少,且多为IgM,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促进免疫应答;

反应后期,抗体量多,主要为IgG,抗原被结合掉,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对免疫应答起抑制作用。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 一、填空题 1.细胞免疫效应作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_______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__________?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2.细胞免疫效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中初次免疫应答的潜伏期________,效价________,持续时间__ ______,抗体以________为主。 4.在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中再次免疫应答的潜伏期________,效价________,持续时间________,抗体以________为主。 5.特异性细胞免疫是指________细胞产生的免疫效应,包括_______细胞的直接杀伤和________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发挥的免疫作用。 6.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参与________免疫应答,?另一方面是参与________免疫应答。前者由________细胞来完成,后者由?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细胞来完成。 7. 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阶段, ________阶段和________阶段。 8. TD-Ag需要有_______细胞、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细胞的协作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9. 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BCR)是_____,它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和该B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抗体特异性________。 10. Th细胞激活需双信号,其中信号1是由TCR与____________结合产生的,信号2是______________信号,如CD28与B7相互作用产生,B 细胞激活也需双信号,其中信号1?是由_______与抗原结合产生,信号2是由B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_与激活的T细胞表面的CD40L结合产生。 11. CD4+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其中在介导DTH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免疫应答可分为B细胞介导的和T细胞介导的两种类型。 13.抗原只诱导体液免疫应答。 14.抗原既诱导细胞免疫和又诱导体液免疫应答。 15.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等外周免疫器官。 16.参与细胞免疫应答的细胞主要有,和。 17.T细胞应答的效应细胞是和。 18.T细胞双识别指的是、。 19.M 与Th细胞相互作用受限制性,Tc与靶细胞相互作用受限制性。 20.刺激T细胞转化的丝裂原是和。 21.T细胞的生长因子是。 22.IL-1主要由细胞产生。

特异性免疫教学案例

“特异性免疫”教学案例与自我评析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桂林实验中学生物组黄荻清 (本文获2008年广西优秀教学案例评比壹等奖) 1教学设计理念: 1.1、人的学习是一个接受刺激、自我发现、自我构建的综合过程。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教师的组织、指导和讲解 ...............。教师的讲解应简洁、 明了、准确,深入浅出。以便给学生一种清晰而强度足够的刺激 ..........。这种刺激必须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并成为学生新一轮信息加工和自我构建的信息源。课堂教学也一定要留给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的时间。以便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重建和再加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反应和变化,及时反馈、小结,使学生的自我构建过程更有效。 1.2、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地方,更是增进心理能量,激发学习和生活热情的地方。 2 教材分析: 2.2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高中生物选修本“免疫”一节知识,是高考大纲中必考的重要内容。而“特异性免疫”中关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之内容又是重中之重。 2.2教学目标分析: 2.2.1知识目标:掌握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过程的三个阶段;抗原、抗体、吞噬细胞、B 细胞、T细胞、效应淋巴细胞等概念及其在相关免疫过程中的联系;体液免疫中二次免疫的原理、特点;抗体怎样清除抗原;抗体、淋巴因子的区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2.2.2能力目标:自主构建 ..........特异性免疫过程动态图解并能以清晰、明了的书面及口头语言 表达 ..。能用坐标曲线 ....表达出首次免疫与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生成的变化。能用拟人化或比喻 的形式将抽象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内化 ..为具体、易理解、易记忆的过程。通过自我独立练习和课堂交流使学生体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过程,从而逐步构建正确的自主评价体系。 2.2.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课堂动笔绘图、思考,体验什么是“集中精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通过课堂交流和对比,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同伴的成功激发学生不断进取。以自己的成功激发自信。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牺牲“小我”,保全“大我”,以维持全身稳态的知识的掌握,强化学生的是非观念和集体意识。 [教学流程]: 1、导入: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的形式复习抗原、抗体的概念,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当人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被突破,抗原进入内环境中,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便开始启动。那么,第三道防线是如何启动的呢?”引入体液免疫过程的学习。 2、正课: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一、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固有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表13-1):(1)固有免疫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可通过非特异模式识别受体(PRR)或有限多样性抗原识别受体直接识别结合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有的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MP)或某些病原体感染的组织细胞、衰老损伤细胞、畸变肿瘤细胞和变性自身抗原而被激活迅速产生免疫效应;(2)固有免疫细胞可通过趋化募集,即“集中优势兵力”之方式,而不是通过克隆扩增、分化为效应细胞后产生免疫效应;(3)固有免疫细胞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可通过产生不同种类的细胞因子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4)固有免疫细胞寿命较短,在其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中不能产生免疫记忆细胞,因此固有免疫应答维持时间较短,也不会产生再次应答。 表13-1 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二、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相互关系 固有免疫应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并能影响初始T细胞分化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生理条件下,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宿主免疫防御、监视和自稳功能,产生对机体有益的免疫保护作用。 1.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髓样DC是体内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能力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也是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他们可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为CD4+Th1/Th2/Th17/Tfh细胞和CD8+CTL细胞,启动CD4+/CD8+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巨噬细胞作为专职APC可有效激活CD4+Th1/Th17细胞和相应CD4+记忆T细胞,启动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B细胞作为专职APC将滤泡DC表面滞留或脱落的可溶性抗原或抗原-C3d复合物摄取加工后表达于细

第六章免疫应答

第六章免疫应答 第一节免疫应答的概述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抗原性物质激发免疫系统发生的一种生理性排异过程,即免疫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分化及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 免疫应答是由多种细胞和分子协同完成的。根据介导应答的主要免疫细胞及效应机制不同可将其分为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和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被诱导活化,表现排异效应,但也可发生特异性不应答现象即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据此将免疫应答分为正免疫应答和负免疫应答。在生理情况下,机体通过对异己抗原的正应答和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负应答发挥免疫保护作用,但在异常情况下,无论正应答还是负应答都会使机体发生病理改变。见表6-1 表6-1 免疫应答的类型 二、免疫应答的过程 免疫应答过程极为复杂。为叙述方便,人为地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和效应阶段。 (一)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 指抗原提呈细胞(APC)提呈抗原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阶段。

在此阶段,APC 通过吞噬、吞饮或受体(IgGFcR 、C3bR)介导的胞吞作用,摄取、处理、加工抗原,使之与MHC 分子结合成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然后由MHC 分子将抗原提呈给T 细胞。T 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TCR 识别表达在APC 和靶细胞上的抗原肽:MHC 分子, B 细胞通过其表面受体BCR 识别游离抗原,进而启动活化。 (二)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指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受相应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的阶段。 此阶段包括T 、 B 细胞膜受体的交联、活化信号的转导、细胞增殖与分化以及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与释放等。在此阶段,T 、 B 细胞经活化、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即效应(致敏)T 细胞和浆细胞。也有部分细胞中途停止分化形成记忆细胞(Tm 或Bm)。记忆细胞遇相同抗原再次刺激后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发挥效应作用。 (三)效应阶段 是效应细胞产生和分泌效应分子;效应细胞及效应分子发挥效应作用的阶段。 此阶段包括浆细胞产生、分泌抗体,效应T 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效应T 细胞(CTL)和效应分子(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对异己细胞或分子的排斥与清除作用。在此阶段,除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外,还必须有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和分子的参与。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和分子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机体的排异功能。 三、免疫应答的特点 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包括排异性、特异性、记忆性和放大性。 (一)排异性 免疫应答的本质就是排异性。机体的免疫系统能识别自身成分和异己成分,对自身成分不发生排斥反应,但对异己成分具有排斥和清除的作用。这就是免疫应答的排异性。 (二)特异性

(整理)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免疫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皮肤表皮细胞排列紧密 B、呼吸道粘膜分泌粘液 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感冒病毒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2、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直接发育成的淋巴细胞是 A、T细胞 B、B细胞 C、效应T细胞 D、效应B细胞 3、免疫细胞之所以能识别抗原,是因为 A、抗原都是外来的 B、抗原都是大分子 C、抗原都是致病的细菌或病毒 D、抗原表面都具有抗原决定簇 4、关于对抗体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属于免疫球蛋白 B、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 C、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D、其参与的免疫是细胞免疫 5、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共同点是 A、产生抗体 B、产生记忆细胞 C、杀伤靶细胞 D、分泌淋巴因子 6、人体对花粉等产生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增加 C、组织液减少 D、淋巴减少 7、艾滋病病毒主要能侵入人体的 A、B细胞 B、T细胞 C、吞噬细胞 D、红细胞 8、过敏原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区别主要是 A、化学成分 B、分布部位 C、作用机理 D、形成过程 9、下列各种医药品中,属于抗原类的是 A、疫苗 B、胸腺素 C、干扰素 D、白细胞介素 10、下列各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A、支气管哮喘 B、艾滋病 C、关节炎 D、系统性红斑狼疮 11、下图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图中A、B为有关的物质。各种分析正确的是() A.禽流感病毒N5N1侵入机体后,T细胞细胞周期变短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B物质,B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脂类 C.T细胞成熟于骨髓,它在人体免疫应答中具有识别、呈递抗原及增殖分化的功能 D.A物质为抗体,最终将禽流感病毒H5N1清除 12、.当细菌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的免疫过程分别是() A.B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完整版)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学习是一个接受刺激、自我发现、自我构建的综合过程,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教师的组织、指导和讲解。教师的讲解应简洁、明了、准确,深入浅出,能够给学生一种清晰而强度足够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必须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并成为学生新一轮信息加工和自我构建的信息源。课堂教学也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重建和再加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反应和变化,及时反馈、小结,使学生的自我构建过程更有效。 二、学情分析 1、共性要素 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主动意识非常强烈,虽不能做到全面地看待事物,但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积极思考讨论,勇于创新,教师应尊重学生,平等参与,给予每一位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展示自我机会。 2、个性要素 该班级学生为实验班,相对而言基础更扎实,学习自主性更强,在课程的基础内容上,可以适当进行扩展与补充,全面地激发学生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知识的前后联系 “特异性免疫”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3章第2节内容。必修3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免疫调节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维持着内环境的稳态。本课时要学习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与特点,这是免疫调节中最重要的内容,在前一课时,学生学习了非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系统的组成;而后一个课时,学生将学习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和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特异性免疫的过程非常复杂,也十分抽象,学生一开始不易理解,因此有必要借助各种直观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从典型事实出发,经过推理、归纳和概括,形成特异性免疫这个过程的新概念,然后运用这个新概念去解决其他实际问题,最终将新概念纳入自己的知识、概念体系。 2、本节内容的概念图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复习题.

本文由【中文word文档库】https://www.doczj.com/doc/fc16327539.html,搜集整理。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学资料、行业资料、范文模板、应用文书、考试学习和社会经济等word文档 医学免疫学复习题 一、概论 名词解释 1.免疫 2.免疫稳定 3.免疫防御 4.免疫监视 问答题 1.Jenner发明牛痘疫苗预防天花的重大意义。 2.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3.淋巴细胞再循环及生物学意义。 二、抗原 名词解释 1.抗原 2.免疫原性 3.抗原性 4.抗原表位 5.半抗原 6.载体效应 7.TD-Ag

8.TI-Ag 9.超抗原 10.异嗜性抗原 11.佐剂 12.隐蔽的自身抗原 问答题 1.试比较TD-Ag和TI-Ag的主要区别。 2.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特性比较。 3.抗原的免疫原性强弱是由呢些因素决定的? 4.超抗原和普通抗原的异同点。 5.何谓异嗜性抗原及其意义?举例说明。 三、免疫球蛋白 名词解释 1.Ig 2.Ab 3.Fab片段 4.F(ab’) 2 5.Ig高变区/互补决定区/CDR 6.ADCC 7.独特型 问答题

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及各功能区的特性、生物学功能。 2.简述IgG经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的水解片段形成和水解片段的功能。 3.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四、补体系统 名词解释 1.MAC 2.MASP 3.C3转化酶 4.C5转化酶 5.过敏毒素 6.免疫粘附 问答题 1.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 2.补体经典激活途径。 3.补体旁路激活途径。 4.MBL激活途径。 5.简述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6.比较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 五、细胞因子 名词解释 1.CK

免疫应答习题

免疫应答 A型题 1.关于细胞免疫,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需有抗原刺激 B、不需非T细胞参与 C、释放淋巴因子引起迟发性炎症 D、特异地杀伤靶细胞 E、T细胞介导 2.直接特异杀伤靶细胞的是 A、巨噬细胞 B、Tc 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NK细胞 E、Th细胞 3.对TD抗原的体液免疫,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需有抗原剌激 B.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C.浆细胞合成并分泌Ig D.Ig仅在细胞外发挥效应 E.不需T细胞参与 4.TI抗原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是 A.需要Mφ加工处理 B.可产生IgG和其他类别Ig C.有免疫记忆 D.只引起体液免疫 E.可以引起细胞性免疫 5.抗体再次应答时产生Ig的特征是 A.IgM抗体显著高于初次应答 B.IgG抗体显著高于初次应答 C.IgM和IgG抗体显著高于初次应答 D.抗体的特异性改变 E.抗体的亲和力无改变 6.免疫记忆可解释为 A.同一抗原再次攻击,T细胞或B细胞数量迅速增加 B.产生IL-2的T细胞数量增加 C.由单个克隆产生的抗体的氨基酸序列改变使得抗体将更好适合于抗原 D.主要合成IgM抗体 E.B细胞群的膜免疫球蛋白主要为IgG和IgM类 7.使B细胞具有抗原提呈功能是因B细胞 A.吞噬能力 B.分泌大量IL-2的能力 C.Ⅱ类MHC抗原的表达 D.FcR的表达 E.肠道存在的大量B淋巴细胞 8.再次免疫应答在医学实践中的意义是 A.预防接种两次以上 B.血清学试验诊断传染病时,应以一定间隔作两次试验,进行结果的比较

C.血清学诊断应注意鉴别非特异性回忆反应D.用抗体或某些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过敏反应E.以上全对 9.与细胞免疫无关的免疫现象 A.抗肿瘤免疫 B.移植排斥反应 C.接触性皮炎 D.感染性变态反应 E. 中和外毒素

小鼠在免疫抗原后机体产生地特异性免疫应答研究

实验目的:验证小鼠在接受抗原之后机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反应,并观察小鼠各项生理指标以及免疫器官的反应状况,再观察T细胞和B细胞在此应答的反应状况。 实验假设:小鼠免疫灭活疫苗之后,机体会逐渐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一方面T 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之后,经过阳性和阴性选择,T细胞从CD4,CD8双阳性选择为单阳性T细胞,并逐步转移,最终到达淋巴结等组织产生效应;另一方面,B细胞也会发育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相应的浆细胞产生抗体以应对抗原。由于小鼠在接受抗原之后,免疫细胞在胸腺和脾脏的数量和种类将发生变化,另外小鼠血清中也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因此假设,在排出其他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的情况下,有以下结果: 1.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大小比对照组更小,脾脏大小比对照组更大;另外免疫后小鼠的淋巴结比对照组更大。 2.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免疫细胞数量小于对照组,脾脏免疫细胞数量大于对照组。 3. 免疫后小鼠胸腺中的单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更多,双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更少;免疫后小鼠的脾脏中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 4. 免疫后小鼠血清里面的抗体检测呈阳性,对照组小鼠血清抗体检测呈阴性。预期结果: 预计结果与假设一致,即: 1.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大小比对照组更小,脾脏大小比对照组更大;另外免疫后小鼠的淋巴结比对照组更大。 2. 免疫后的小鼠胸腺免疫细胞数量小于对照组,脾脏免疫细胞数量大于对照组。 3. 免疫后小鼠胸腺中的单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更多,双阳性淋巴细胞比对照组更少;免疫后小鼠的脾脏中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单阳性淋巴细胞数量。 4. 免疫后小鼠血清里面的抗体检测呈阳性,对照组小鼠血清抗体检测呈阴性。实验方法:

第二节 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鸟类体内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发育场所分别为( ) A.骨髓胸腺 B.胸腺骨髓 C.腔上囊胸腺 D.胸腺腔上囊 ?下列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并具有分裂能力的是( ) A.巨噬细胞 B.效应B淋巴细胞 C.辅助性T细胞 D.致敏B淋巴细胞 ?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分子的细胞是( ) A.巨噬细胞 B.辅助性T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浆细胞 ?下列关于人体内MHC的说法,错误的是() A.MHC不能被自身的白细胞识别 B.除同卵双胞胎以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 C.MHC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 D.MHC的本质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点是( ) A.都能产生抗体 B.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免疫细胞都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D.都能产生记忆细胞 ?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 (1)巨噬细胞(2)辅助性T细胞(3)B淋巴细胞(4)记忆细胞(5)效应B细胞(6)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A.(1)(2)(3)(4)(5)(6) B.(2)(3)(4)(5)(6) C.(2)(3)(4)(6) D.(2)(5)(6) ?下列关于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所有的抗体分子都是蛋白质,抗体的分泌体现了质膜的结构特点 B.效应B细胞(又称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分子,最终全部分布到血液中 C.成熟的B淋巴细胞能合成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受体分子,也就是相对应的抗体分子 D.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每一个抗体分子可以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人体特异性反应过程中的细胞免疫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巨噬细胞吞噬和处理抗原 B.细胞毒性T细胞膜的受体直接与相应的抗原结合 C.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多种蛋白质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 D.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上存在抗原—MHC复合体的受体 ?[2017·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病毒甲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乙会产生相应抗体,可预防该肿瘤病,该抗体( ) A.可由记忆B淋巴细胞分泌 B.可裂解病毒甲 C.主要存在于组织液中

第十章 免疫应答

第十章免疫应答 Chapter 10Immune Response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T、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要求,T细胞应答的主要效应机制,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熟悉: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内源性与外源性抗原加工提呈的基本过程,免疫应答调节的基本内容;了解:黏膜免疫应答,T、B细胞活化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内容 1.固有性免疫应答的概念、组成及特点,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发生的部位及基 本过程。 2.抗原的加工与提呈:内源性及外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途径。 3.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T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T细胞 应答的效应;NK T细胞和γδ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4.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B细胞对TD抗原和TI抗原的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5.T、B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抗原识别信号的转导过程,第二信号的转导过程。 6.黏膜免疫应答:黏膜免疫感应部位与效应部位,分泌性IgA及其转运。 7.免疫应答的调节:抗原、抗体和补体成分的调节,抑制性受体及信号转导水平的调节,凋亡对免疫应答的负反馈调节,免疫细胞间的调节,独特型网络的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都带有 A.抗原受体 B.SmIg C.SRBC受体 D.丝裂原受体 E.MHC分子 2.Th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作用不包括 A.使B细胞增殖 B.使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 C.使记忆性B细胞形成 D.使Ig轻链V、J基因片段连接 E.使抗体产生类别转换 3.高亲和力IL-2受体存在于 A.活化的巨噬细胞表面 B.初始Tc细胞表面 C.静止的巨噬细胞表面 D.活化Th细胞表面 E.初始Th细胞表面 4.下列哪些分子组合可产生协同刺激信号 A. CD28—B7 B. MHC—Ag—TCR C. MHCⅡ—CD4 D. SmIg—Ag E. MHC I—CD8 5.下列哪种分子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A.C9 B.C3b C.IL-2 D.IgG E.IgA 6.CD4+T细胞活化增殖过程中、提供第一和第二信号的细胞 A.APC B.CD8+ T细胞C.巨噬细胞D.DC细胞E.NK细胞 7. 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由哪种细胞提供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 A. DC细胞 B. Th细胞 C..巨噬细胞 D. NK细胞 E.Tc 细胞 8.下列哪一病理过程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无关 A.移植排斥反应 B.胞内菌感染 C.接触性皮炎 D.血型不合的溶血反应 E.肺结核空洞的形成

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人与细菌大战体液免疫情景 一、准备 分别写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淋巴因子、抗体、抗原、细菌的各种纸片;分别写有第一次免疫反应和第二次免疫反应的标志牌。12名学生演员和参与人员根据设计剧本进行排练。 二、过程设计 1.第一次免疫反应 人:“在我们人类生活中,细菌无处不在。这时,一个细菌正靠近我们的身体,它通过了人类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以及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现在它正在攻击我们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吞噬细胞:“我是吞噬细胞,我每天在人体的体液中巡查,吞噬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忽然发现入侵的细菌,冲向前)“你是何方妖怪?” 细菌:“别管我是谁,为了生存,我必须侵袭人类。” 吞噬细胞:“露出你的真面目吧!”吞噬细胞和细菌纠缠在一起,细菌的外衣被吞噬细胞扒掉,露出了抗原。接着吞噬细胞将细菌拽向T细胞,对T细胞说:“他已经原形毕露了,赶紧想办法处理掉。” T细胞对抗原说:“你不是我的菜,让我赶紧给我兄弟发信号,让他来收拾你。”并大喊:“分泌淋巴因子。”迅速将标有淋巴因子的纸条递到了B细胞手中。 B细胞看了看淋巴因子,说:“主人有危险,紧急行动变身!”随即变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记忆细胞仔细地观察抗原,说:“我是记忆细胞,我一定要牢牢地记住你。” 浆细胞:“我是浆细胞,我的任务是分泌抗体,杀灭抗原。” 抗体:“接下来看我的了。” 吞噬细胞:“让我来清理战场吧。”随即将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沉淀吞噬 处理掉。 2.第二次免疫反应 过了一会,同样的抗原又侵入人体。说:“上次我的兄弟被消灭了,这次我要报仇。” 记忆细胞跑上前去:“看我的超人变身。”增殖和变身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浆细胞大喊:“分泌抗体,杀灭抗原。” 抗体:“又该我们战斗了,看我们的。” 吞噬细胞:“又一场激烈的战斗结束了,又该我来清理战场了。” 将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沉淀吞噬处理掉。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3-1免疫之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免疫一特异性免疫 教学目的 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B:识记)。 2.抗原和抗体的知识(C:理解)。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C:理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过程 【板书】 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异物性 抗原大分子性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抗体 感应阶段 体液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 细胞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注解】 免疫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非特异皮肤、黏膜等(第一道防线) 免疫分类性免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 一特异性免疫 (一)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骨髓:造(胸腺)↑↑ 转移到淋巴器官抗原刺激免疫系统 血干细胞 B细胞↓↓ (骨髓)效应B细胞→抗体 (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二)抗原和抗体 1.抗原 (1)概念: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异物性(注意: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也会成为抗原)(2)性质大分子性:通常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的物质 特异性:取决于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2.抗体 (1)概念: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有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 【例析】 .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衰老细胞、癌细胞等)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水解产物失去抗原的大分子性,不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过程图 2.各阶段注意点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的作用是使抗原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各细胞间的呈递是通过细胞的相互接触来完成的。 (2)反应阶段: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时,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效应阶段: ①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病菌结合后,可抑制其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和抗体结合后进一步的变化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②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也因失去藏身之所而为抗体消灭。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两者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可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 【例析】 .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C) A.抑制病菌的繁殖(体液免疫的功能) B.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D.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ABD是或主要是体液免疫的功能P22、P22、P23)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第1节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受MHC限制,其抗原特异性表现在: 应答的启动来自特异性抗原刺激 应答效应的靶目标为特异性抗原:抗体仅与诱导它产生的特异性抗原发生反应;CTL仅杀伤和破坏表达特异性抗原的靶细胞。 应答的结局是清除特异性抗原异物。 免疫应答特异性的本质是:TCR、BCR特异性识别抗原多肽,从而导致特异性T、B细胞克隆激活,即一种TCR或BCR仅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抗原表位。因此,TCR、BCR多样性是保证机体对种类繁多的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分子基础。 第2节免疫应答的记忆性 免疫应答的记忆性:机体对抗原产生初次应答后,所接受的活化信息及产生的效应信息可存留于免疫系统,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可迅速、强烈、持久地发生应答。 免疫记忆的物质基础:记忆T/B细胞。 生物学意义:对机体抵抗病原体多次入侵有重要意义,是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基础。 一、免疫记忆的特点 1、强而迅速的再次应答 2、抗原原罪现象:当机体遇到稍微改变的病原体时,仍优先启动免疫记忆细胞参与应答,因此可抑制更为高效的针对新表位的免疫应答。只有当机体遭遇缺乏初始病原全部表位的新病原时,此抑制效应才被打破。 第3节免疫耐受性 Owen于1945年首先报道了在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抗原所致免疫耐受现象。见于异卵双生小牛,究其原因,发现该异卵双生小牛的胎盘血管相互融合,血液自由交流,呈自然连体共生,这种耐受具有抗原特异性。 这种生来即已具有的、对某一抗原的特异性无反应性称为天然免疫耐受。 处于发育阶段的免疫细胞若接触抗原可诱导免疫耐受,为人工免疫耐受。 该实验证实了Burnet的推测——在胚胎发育期,不成熟的自身免疫应答细胞接触自身抗原后,会被克隆清除,形成对自身抗原的天然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可视为免疫应答的一种特殊形式,又叫负应答。 一、免疫耐受的概念和特性 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负免疫应答)。表现为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反应,但对其他抗原仍保持正常应答。 耐受原——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区别 免疫耐受免疫抑制 直接原因特异性免疫细胞被排除免疫细胞发育缺损 或不能被活化或增殖分化障碍 诱生原因免疫系统未成熟、先天性免疫缺损,应 免疫力减弱,用X线、免疫抑制药物、 抗原性状改变等抗淋巴细胞抗体等 特异性有无 免疫抑制:无抗原特异性,对所有抗 原均呈无应答或低应答。 同一抗原物质,即可以是耐受原,也可是免疫原,主要取决于抗原的理化性状、剂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免疫之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免疫 一特异性免疫 教学目的 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B:识记)。 2.抗原和抗体的知识(C:理解)。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C:理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过程 【板书】 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异物性 抗原大分子性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抗体 感应阶段 体液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 细胞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注解】 免疫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非特异皮肤、黏膜等(第一道防线) 免疫分类性免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 一特异性免疫 (一)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骨髓:造(胸腺)↑↑ 转移到淋巴器官抗原刺激免疫系统 血干细胞 B细胞↓↓ (骨髓)效应B细胞→抗体 (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二)抗原和抗体 1.抗原 (1)概念: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异物性(注意: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也会成为抗原)(2)性质大分子性:通常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的物质 特异性:取决于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2.抗体 (1)概念: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有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 【例析】 .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衰老细胞、癌细胞等)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水解产物失去抗原的大分子性,不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过程图 2.各阶段注意点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的作用是使抗原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各细胞间的呈递是通过细胞的相互接触来完成的。 (2)反应阶段: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时,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效应阶段: ①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病菌结合后,可抑制其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和抗体结合后进一步的变化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②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也因失去藏身之所而为抗体消灭。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两者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可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 【例析】 .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C) A.抑制病菌的繁殖(体液免疫的功能) B.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D.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ABD是或主要是体液免疫的功能P22、P22、P23)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学案 【学习目标】 阐明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种方式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应答。 【课前热身】——请阅读课本内容,完成知识回顾 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__组成的,具有_________________能力。 2、T 细胞迁移到_________中成熟,____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3、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________、_______;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叫做________免疫。 4、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______和_______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称为特异性免疫。 5、艾滋病(AIDS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______)引起。HIV 侵入人体后与T 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_______细胞。艾滋病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一、体液免疫 二、细胞免疫 T 细胞在接受_________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__________,效应T 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______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_________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三、 “三看”法判 定体液免疫 和细胞免疫 构建体液免疫示意图

例1:下列结构中不属于抗原的是 A.牛痘病毒 B.细菌 C.癌细胞 D.自身正常细胞 例2: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 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c、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例3:(2015新课标I卷40,改编)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 (1)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将其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此蛋白结合的相应分泌蛋白是________,该分泌蛋白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检测的原理是________。 (2)已知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________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人的免疫系统有________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 例4:T细胞表面具有特异性CD4受体,艾滋病病毒(HIV)能识别该受体并侵染T细胞,从而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科学家正在研究将病毒引诱到能导致其死亡的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增殖。其研究思路是:利用HIV可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让HIV识别并侵染,侵染这种细胞后的HIV病毒却无法增殖。请简要说明HIV在这种”陷阱”细胞中无法增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二上学期免疫学习题库第13章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第十三章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特点。其中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2.免疫应答特异性的本质是:一种________或、________仅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抗原表位,因此、________或、________的多样性是保证机体对多种多样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分子基础。 3.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涉及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4.TCR多样性的机制涉及________和________。 5. 免疫耐受乃机体对_____刺激表现为______ “免疫不应答”的现象。 6. 抗原剂量与免疫耐受的关系:适当抗原剂量免疫机体易诱导_______,而过低或过高剂量抗原刺激均可能诱导免疫耐受:低剂量可诱导T、B细胞_______;高计量诱导诱导T、B 细胞_______ 7. 免疫耐受按其形成机制不同,分为_______及_________。 8. 免疫耐受具有免疫应答的一般共性,它们均需_______诱导产生,并具有_______和_______。 9.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10. 免疫耐受与一般免疫应答的相同点有:需_______刺激,有_______、有________和______等相同点 11. 抗原的性质是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之一,一般说来抗原分子量小,其_________差, ___________强;可溶性抗原常为__________,而颗粒性抗原易于引起_______。 12. 机体因素可以影响免疫耐受的形成,在胚胎期或新生期_____诱导免疫耐受, ?成年机体一般______诱导免疫耐受,常须联合应用_________措施以加速其诱导过程. 二、多选题 [A型题] 1.首先发现免疫耐受现象的是: A.Burnet B.Medawar C.Jerne D.Owen E.Richard 2. 最易免疫耐受的抗原刺激途径是 A.口服 B.皮下注射 C.静脉注射 A.肌肉注射 E.腹腔注射 3. 最易诱导耐受的时期是: A.胚胎期 B.新生儿期 C.儿童期 D.青年期 E.老年期 4. 免疫耐受性的形成具有如下细胞学特点 A.T细胞和B细胞必须均耐受 B.T细胞形成耐受较难,耐受维持时间较长 C.B细胞形成耐受较易,耐受维持时间较短 D.T细胞形成耐受较易,耐受维持时间也较长 E.以上都不对

特异性免疫的调节机制和过程

特异性免疫的调节机制和过程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免疫,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能抵抗同一种微生物的重复感染,不能遗传。 获得免疫性事机体通过抗原诱导获得免疫应答而产生的对非自身物质(包括病原物)抵抗性。获得性免疫应答是指抗原特异性的B细胞和T细胞对抗原的应答反应。它是机体与非自身的抗原物质接触之后才诱发产生的免疫特性。这种获得的免疫性对诱发的抗原有特异性,所以获得免疫又称为特异免疫性或者适应免疫性。 特异性免疫反应图解: 特异性免疫主要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大类。 细胞免疫

定义: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转化为致敏T细胞(也叫效应T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的细胞中时,致敏T细胞(效应T细胞)对抗原的直接杀伤作用及致敏T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的协同杀伤作用,统称为细胞免疫。 同体液免疫一样,细胞免疫的产生也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三个阶段。其作用机制包括两个方面:(1)致敏T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当致敏T细胞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再次接触时,两者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刺激作用,使靶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引起靶细胞内渗透压改变,靶细胞肿胀、溶解以致死亡。致敏T细胞在杀伤靶细胞过程中,本身未受伤害,可重新攻击其他靶细胞。参与这种作用的致敏T细胞,称为杀伤T细胞。(2)通过淋巴因子相互配合、协同杀伤靶细胞。如皮肤反应因子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使吞噬细胞易于从血管内游出;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可招引相应的免疫细胞向抗原所在部位集中,以利于对抗原进行吞噬、杀伤、清除等。由于各种淋巴因子的协同作用,扩大了免疫效果,达到清除抗原异物的目的。 在抗感染免疫中,细胞免疫主要参与对胞内寄生的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及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参与迟发型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形成,参与移植排斥反应及对体液免疫的调节。也可以说,在抗感染免疫中,细胞免疫既是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力量,参与免疫防护;又是导致免疫病理的重要因素。 T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主要细胞。其免疫源一般为:寄生原生动物、真菌、外来的细胞团块(eg:移植器官或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细胞)。细胞免疫也有记忆功能。 细胞免疫的机制和过程: 几乎所有的细胞表面都有MHC-I,CD8+T细胞能识别细胞表面的MHCI+抗原复合物,识别后进行攻击。 根据功能不同T细胞可分为三类,其表面均有相应的受体,具有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 细胞(Cytotoxic T cells,Tc)、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 TH)、抑制性T细胞(suppressor T Cells, Ts)。 Tc细胞作用是消灭外来病原。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表面呈现病毒表达的抗原,并结合到细胞表面的MHC-I类分子的沟中,形成MHC-抗原结合物。被Tc细胞接触、识别后,Tc分泌穿孔素(perforin),使靶细胞溶解而死,病毒进入体液,被抗体消灭。癌变细胞也是Tc攻击目标,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容易患癌症。 TH细胞—CD4 receptor 又称辅助性T细胞,对各种免疫细胞,Tc、Ts、B都有辅助作用,对于免疫具有重要作用。 TH的受体能识别与MHC-II结合的外来抗原。MHC-II 类分子存在于巨噬细胞和B细胞表面。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细菌等微生物,在细胞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