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分析调节效应

最新分析调节效应

最新分析调节效应
最新分析调节效应

分析调节效应

调节效应重要理论及操作务实

一、调节效应回归方程:

调节效应是交互效应的一种,是有因果指向的交互效应,而单纯的交互效应可以互为因果关系;调节变量一般不受自变量和因变量影响,但是可以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调节变量一般不能作为中介变量,在特殊情况下,调节变量也可以作为中介变量,例如认知归因方式既可以作为挫折性应激(X)和应对方式(Y)的调节变量也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常见的调节变量有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在统计回归分析中,检验变量的调节效应意味着检验调节变量和自变量的交互效应是否显著。以最简单的回归方程为例,调节效应检验回归方程包括2个如下:

y=a+bx+cm+e 1)

y=a+bx+cm+c’mx+e 2)

在上述方程中,m为调节变量,mx为调节效应,调节效应是否显著即是分析C’是否显著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临界比率.05水平)。

二、检验调节效应的方法有三种:

1.在层次回归分析中(Hierarchical regression),检验2个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12和R22是否有显著区别,若R12和R22显著不同,则说明mx交互作用显著,即表明m的调节效应显著;

2.或看层次回归方程中的c’系数(调节变量偏相关系数),若c’(spss输出为标准化?值)显著,则说明调节效应显著;

3.多元方差分析,看交互作用水平是否显著;

4.在分组回归情况下,调节效应看各组回归方程的R2。

注:上述四种方法主要用于显变量调节效应检验,且和x与m的变量类型相关,具体要根据下述几种类型采用不同的方式检验

三、显变量调节效应分析的几种类型

根据调节效应回归方程中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几种不同类型组合,分析调节效应的方法和操作也有区别如下:

1.分类自变量(x)+分类调节变量(m)

如果自变量和调节变量都是分类变量的话,实际上就是多元方差分析中的交互作用显著性分析,如x有两种水平,m有三种水平,则可以做2×3交互作用方差分析,在spss里面可以很容易实现,这我就不多讲了,具体操作看spss 操作工具书就可以了。

2.分类自变量(x)+连续调节变量(m)

这种类型调节效应分析需要对分类自变量进行伪变量转换,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中心化(计算变量离均差)然后做层次回归分析。分类自变量转换为伪变量的方法:假设自变量X有n种分类,则可以转换为n-1个伪变量,例如自变量为年收入水平,假设按人均年收入水平分为8千以下、8000~2万、2万~5万、5万~10万、10万以上四种类型,则可以转换为3个伪变量如下:

x1 x2 x3

10万以上 1 0 0

5万到10万 0 1 0

2万到5万 0 0 1

8千以下 0 0 0

上述转换在spss中可以建立3个伪变量x1、x2、x3,变量数据中心化后标准回归方程表示为:

y=b1x1+b2x2+b3x3+cm+e 3)

y=b1x1+b2x2+b3x3+cm+c1mx1+c2mx2+c3mx3+e 4)

x1=1表示10万以上;x2=1表示5万到10万;x3=1表示2万到5万;8千以下=0。此时8千以下的回归方程表示为:y=cm +e(在x1、x2、x3上的伪变量值为0);之所以单独列出这个方程,是为了方便大家根据回归方程画交互作用图,即求出c值就可以根据方程画出8千以下变量的调节效应图。

检验方法为分析R2显著性或调节系数C’显著性。

注:在这4种分类自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中,采用R12和R22显著性检验时,是对4种类型自变量在调节变量作用下的调节效应的整体检验,总体显著的效果可能会掩盖某种类型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的情况,此时,我们就要逐一审查各个交互项的偏相关系数。对方程4)而言,如果检查调节变量的偏相关系数,则有可能会出现一些调节变量偏相关系数不显著的情况,例如,c1显著、c2和c3不显著或c1和c2显著,c3不显著的情况等,此时可根据交互项的偏相关系数来发现到底是那种类型的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3.连续自变量(x)+分类调节变量(m)

这种类型的调节效应需要采用分组回归分析,所谓分组回归分析既是根据调节变量的分类水平,建立分组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回归方程为y=a+bx+e。当然也可以采用将调节变量转换为伪变量以后进行层次回归分析,层次回归具体步骤同上,见三、2,需要注意的是,分类的调节变量转换为伪变量进行层次回归

分析后,调节效应是看方程的决定系数R2显著性整体效果,这和不同分类水平的自变量下调节变量的调节效应识别有区别。

我们这里主要讲下如何进行调节效应分组回归分析,调节效应的分组回归分析可以在SPSS中完成,当然也可以通过SEM分析软件如AMOS来实现,我们首先来看看如何通过SPSS来实现分组回归来实现调节效应分析的。

SPSS中对分组回归的操作主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对样本数据按调节变量的类别进行分割,第二步则是回归分析。具体步骤见下图:

第一步:对样本数据按调节变量的类别进行分割:

注:选取的gender为调节变量,分别为女=0,男=1,当然在实际研究中可能有更多的分类,大家完全可以用1、2、3、4…….等来编号。这个窗口选取的两个命令是比较多组(compare groups和按分组变量对数据文件排序(sort the file by grouping variables)

第二步:选择回归命令并设置自变量和因变量

这个窗口里面选取了自变量comp和因变量pictcomp,然后再点击statistics 在弹出窗口中设置输出参数项如下图,勾取estimates\model fit\Rsquared change:

调节效应分析

调节效应分析攻略 一、调节效应回归方程: 调节效应是交互效应的一种,是有因果指向的交互效应,而单纯的交互效应可以互为因果关系;调节变量一般不受自变量和因变量影响,但是可以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调节变量一般不能作为中介变量,在特殊情况下,调节变量也可以作为中介变量,例如认知归因方式既可以作为挫折性应激(X)和应对方式(Y)的调节变量也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常见的调节变量有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在统计回归分析中,检验变量的调节效应意味着检验调节变量和自变量的交互效应是否显著。以最简单的回归方程为例,调节效应检验回归方程包括2个如下: y=a+bx+cm+e 1) y=a+bx+cm+c’mx+e 2) 在上述方程中,m为调节变量,mx为调节效应,调节效应是否显著即是分析C’是否显著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临界比率.05水平)。 二、检验调节效应的方法有三种: 1.在层次回归分析中(Hierarchical regression),检验2个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12和R22是否有显著区别,若R12和R22显著不同,则说明mx交互作用显著,即表明m的调节效应显著; 2.或看层次回归方程中的c’系数(调节变量偏相关系数),若c’(spss输出为标准化?值)显著,则说明调节效应显著; 3.多元方差分析,看交互作用水平是否显著;

4.在分组回归情况下,调节效应看各组回归方程的R2。 注:上述四种方法主要用于显变量调节效应检验,且和x与m的变量类型相关,具体要根据下述几种类型采用不同的方式检验 三、显变量调节效应分析的几种类型 根据调节效应回归方程中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几种不同类型组合,分析调节效应的方法和操作也有区别如下: 1.分类自变量(x)+分类调节变量(m) 如果自变量和调节变量都是分类变量的话,实际上就是多元方差分析中的交互作用显著性分析,如x有两种水平,m有三种水平,则可以做2×3交互作用方差分析,在spss里面可以很容易实现,这我就不多讲了,具体操作看spss操作工具书就可以了。 2.分类自变量(x)+连续调节变量(m) 这种类型调节效应分析需要对分类自变量进行伪变量转换,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中心化(计算变量离均差)然后做层次回归分析。分类自变量转换为伪变量的方法:假设自变量X有n种分类,则可以转换为n-1个伪变量,例如自变量为年收入水平,假设按人均年收入水平分为8千以下、8000~2万、2万~5万、5万~10万、10万以上四种类型,则可以转换为3个伪变量如下: x1 x2 x3 10万以上 1 0 0 5万到10万 0 1 0 2万到5万 0 0 1 8千以下 0 0 0 上述转换在spss中可以建立3个伪变量x1、x2、x3,变量数据中心化后标准回归方程表示为: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13)强制性条文 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3.1.1 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 3.3.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地段,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3.4.1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3.5.2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3.7.1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3.7.4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估计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3.9.1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 3.9.2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普通砖和多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 低于Mb7.5。 2混凝土结构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 芯区,不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它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 2) 抗震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 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 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且钢筋 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 3钢结构的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 2) 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 3) 钢材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3.9.4 在施工中,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替代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如何用SPSS做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

如何用SPSS做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 1、调节变量的定义 变量Y与变量X的关系受到第三个变量M的影响,就称M为调节变量。调节变量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在做调节效应分析时,通常要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做中心化变换。简要模型:Y = aX + bM + cXM + e。Y与X的关系由回归系数a + cM来刻画,它是M的线性函数, c衡量了调节效应(moderating effect)的大小。如果c显著,说明M的调节效应显著。 2、调节效应的分析方法 显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方法:分为四种情况讨论。当自变量是类别变量,调节变量也是类别变量时,用两因素交互效应的方差分析,交互效应即调节效应;调节变量是连续变量时,自变量使用伪变量,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中心化,做 Y=aX+bM+cXM+e的层次回归分析:1、做Y对X和M的回归,得测定系数R12。2、做Y对X、M和XM的回归得R22,若R22显著高于R12,则调节效应显著。或者,作XM的回归系数检验,若显著,则调节效应显著;当自变量是连续变量时,调节变量是类别变量,分组回归:按M的取值分组,做Y对X的回归。若回归系数的差异显著,则调节效应显著,调节变量是连续变量时,同上做Y=aX +bM +cXM +e 的层次回归分析。 潜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方法:分两种情形:一是调节变量是类别变量,自变量是潜变量;二是调节变量和自变量都是潜变量。当调节变量是类别变量时,做分组结构方程分析。做法是,先将两组的结构方程回归系数限制为相等,得到一个χ2值和相应的自由度。然后去掉这个限制,重新估计模型,又得到一个χ2值和相应的自由度。前面的χ2减去后面的χ2得到一个新的χ2,其自由度就是两个模型的自由度之差。如果χ2检验结果是统计显著的,则调节效应显著;当调节变量和自变量都是潜变量时,有许多不同的分析方法,最方便的是Marsh,Wen和Hau 提出的无约束的模型。 3.中介变量的定义 自变量X对因变量Y的影响,如果X通过影响变量M来影响Y,则称M为中介变量。Y=cX+e1, M=aX+ e2 , Y= c′X+bM+e3。其中,c是X对Y的总效应,ab是经过中介变量M的中介效应,c′是直接效应。当只有一个中介变量时,效应之间有 c=c′+ab,中介效应的大小用c-c′=ab来衡量。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13)强制性条文 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3.1.1 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 3.3.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3.4.1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3.5.2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3.7.1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3.7.4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估计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3.9.1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 3.9.2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5; 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 低于Mb7.5。 2混凝土结构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 芯区,不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它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 2) 抗震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 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 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且钢筋 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 3钢结构的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 2) 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 3) 钢材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分析

调节效应的分析 自变量和调节变量都是分类变量:方差分析考察交互效应(调节效应) 自变量(A)和调节变量(M)都是连续变量: 对两个变量先做中心化处理(centering);变量–变量的平均数CA CM 求中心化处理之后的两个变量的乘积(交互效应项或调节效应项CAM) 层级回归分析调节效应或交互效应 第一层CA CM 第二层CAM R2 改变量是否显著或者CAM是否显著? 3. 自变量是连续变量,调节变量是分类变量(分组回归–SEM ) 自变量是分类变量,调节变量是连续变量 先将自变量(4个水平)转化成虚拟变量(K-1个虚拟变量)A1 A2 A3 调节变量中心化处理(CM) 求中心化处理之后的调节变量与虚拟变量的乘积CM* A1 CM* A2 CM* A3 层级回归分析调节效应 第一层A1 A2 A3 CM 第二层CM* A1 CM * A2 CM* A3 R2 改变量是否显著 中介效应分析 自变量:agreeableness 因变量:helping 中介变量(mediator):sympathy 中介效应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有没有通过某个中间的变量实现。如果a b都显著,那么有中介效应。如果c’显著,那么是部分中介效应,如果c’不显著,则是完全中介效应。(ab都是标准化回归系数) 如果a b 都不显著,那么无中介效应。 如果a b有一个显著,那么需要做进一步检验(H0: ab=0)。Sobel Test z = a*b / √(a*a*sb*sb+b*b*sa*sa) (ab都是标准化回归系数,sa sb 指的是回归系数的标准误) 第一步:自变量对因变量有显著效应c = 0.23 (p<0.01) 第二步: 分析a 和 b 的显著性 a的显著性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影响a = 0.20 (p=0.01) sa =0.015 b的显著性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自变量和中介变量) b = 0.281 (p<0.01) sb = 0.013 c’的显著性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影响c’= 0.174 (p<0.01) 第三步: a 和 b 都是显著的,所以M 有中介效应。 如果c’不显著,那么就是完全中介效应,如果显著,就是部分中介效应。c’= 0.174 (p<0.01),所以M是部分中介效应。 如果a 和 b 都不显著,那么M没有中介效应。 如果a 和 b 有一个显著,那么: 第四步:Sobel Test

调节效应分析的方法进展及其应用

调节效应分析方法的进展及其应用 刘红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DIRECTORY 目录01 调节效应的应用趋势及其简介02 调节效应常用分析方法及其进展03 如何做一个好的调节效应的研究

01(一)调节效应的应用趋势 调节效应应用趋势 及其简介 (二)有关调节效应的基本概念

1.应用越来越普遍:随着研究问题的深入,近40年来,对变量间调节效应分析的研究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以“moderation ”为主题,在“web of science ”中检索 105 71 335 490 686 1640 3683 6426 1000 2000300040005000 60007000文章篇数 年份

2.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中介和调节结合的研究越来越多:随着研究问题的深入,近20年来,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结合的研究越来越多。 以“moderation ”和 “mediation ”同时作为主题,在“web of science ”中检索 49 180 493 1009 200 4006008001000 12002001-2005 2006-2010 2011-2015 2016-2020 文章篇数 年份

3.分析方法越来越复杂,但潜变量的分析方法并不普及:随着研究问题的深入,近20年来,调节效应分析的方法越来越复杂,但相对比例较低。 在“web of science”中采用SEM 对moderation effect 进行分析的研究越来越多。 1.60% 3.17% 4.21% 6.96% 0% 1%2% 3%4%5% 6% 7%8%2001-20052006-20102011-20152016-2020 占比 年份

附录H 单层厂房横向平面排架地震作用效应调整

附录H 单层厂房横向平面排架地震作用效应调整 H.1 基本自振周期的调整 H.1.1 按平面排架计算厂房的横向地震作用时,排架的基本自振周期应考虑纵墙及屋架与柱连接的固结作用,可按下列规定进行调整: 1 由钢筋混凝土屋架或钢屋架与钢筋混凝土柱组成的排架,有纵墙时取周期计算值的80%,无纵墙时取90%; 2 由钢筋混凝土屋架或钢屋架与砖柱组成的排架,取周期计算值的90%; 3 由木屋架、钢木屋架或轻钢屋架与砖柱组成排架,取周期计算值。 H.2 排架柱地震剪力和弯矩的调整系数 H.2.1 钢筋混凝土屋盖的单层钢筋混凝柱厂房,按H.1.1确定基本自振周期且按平面排架计算的排架柱地震剪力和弯矩,当符合下列要求时,可考虑空间工作和扭转影响,并按H.2.3的规定调整: 1 7度和8度; 2 厂房单元屋盖长度与总跨度之比小于8或厂房总跨度大于12m; 3 山墙的厚度不小于240mm,开洞所占的水平截面积不超过总面积50%,并与屋盖系统有良好的连接; 4 柱顶高度不大于15m。 注:1.屋盖长度指山墙到山墙的间距,仅一端有山墙时,应取所考虑排架至山墙的距离; 2.高低跨相差较大的不等高厂房,总跨度可不包括低跨。 H.2.2 钢筋混凝土屋盖和密铺望板瓦木屋盖的单层砖柱厂房,按H.1.1确定基本自振周期且按平面排架计算的排架柱地震剪力和弯矩,当符合下列要求时,可考虑空间工作,并按第H.2.3条的规定调整: 1 7度和8度; 2 两端均有承重山墙 3 山墙或承重(抗震)横墙的厚度不小于240mm,开洞所占的水平截面积不超过总面积50%,并与屋盖系统有良好的连接;

4 山墙或承重(抗震)横墙的长度不宜小于其高度; 5 单元屋盖长度与总跨度之比小于8或厂房总跨度大于12m。 注:屋盖长度指山墙到山墙或承重(抗震)横墙的间距。 H.2.3 排架柱的剪力和弯矩应分别乘以相应的调整系数除高低跨度交接处上柱以外的钢筋混凝土柱其值可按表H.2.3-1采用,两端均有山墙的砖柱,其值可按表H.2.3-2采用。 H.2.4 高低跨交接处的钢筋混凝土柱的支承低跨屋盖牛腿以上各截面,按底部剪力法求得的地震剪力和弯矩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可按下式采用: 式中η-地震剪力和弯矩的增大系数; ζ-不等高厂房低跨交接处的空间工作影响系数,可按表H.2.4采用; nh-高跨的跨数; n0-计算跨数,仅一侧有低跨时应取总跨数,两侧均有低跨时应取总跨数与高跨跨数之和; GEL-集中于交接处一侧各低跨屋盖标高处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分析调节效应

调节效应重要理论及操作务实 一、调节效应回归方程: 调节效应是交互效应的一种,是有因果指向的交互效应,而单纯的交互效应可以互为因果关系;调节变量一般不受自变量和因变量影响,但是可以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调节变量一般不能作为中介变量,在特殊情况下,调节变量也可以作为中介变量,例如认知归因方式既可以作为挫折性应激(X)和应对方式(Y)的调节变量也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常见的调节变量有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在统计回归分析中,检验变量的调节效应意味着检验调节变量和自变量的交互效应是否显著。以最简单的回归方程为例,调节效应检验回归方程包括2个如下:y=a+bx+cm+e 1) y=a+bx+cm+c’mx+e 2) 在上述方程中,m为调节变量,mx为调节效应,调节效应是否显著即是分析C’是否显著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临界比率.05水平)。 二、检验调节效应的方法有三种: 1.在层次回归分析中(Hierarchical regression),检验2个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12和R22是否有显著区别,若R12和R22显著不同,则说明mx交互作用显著,即表明m的调节效应显著; 2.或看层次回归方程中的c’系数(调节变量偏相关系数),若c’(spss输出为标准化?值)显著,则说明调节效应显著; 3.多元方差分析,看交互作用水平是否显著; 4.在分组回归情况下,调节效应看各组回归方程的R2。 注:上述四种方法主要用于显变量调节效应检验,且和x与m的变量类型相关,具体要根据下述几种类型采用不同的方式检验 三、显变量调节效应分析的几种类型 根据调节效应回归方程中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几种不同类型组合,分析调节效应的方法和操作也有区别如下: 1.分类自变量(x)+分类调节变量(m) 如果自变量和调节变量都是分类变量的话,实际上就是多元方差分析中的交互作用显著性分析,如x有两种水平,m有三种水平,则可以做2×3交互作用方差分析,在spss里面可以很容易实现,这我就不多讲了,具体操作看spss操作工具书就可以了。 2.分类自变量(x)+连续调节变量(m) 这种类型调节效应分析需要对分类自变量进行伪变量转换,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中心化(计算变量离均差)然后做层次回归分析。分类自变量转换为伪变量的方法:假设自变量X有n种分类,则可以转换为n-1个伪变量,例如自变量为年收入水平,假设按人均年收入水平分为8千以下、8000~2万、2万~5万、5万~10万、10万以上四种类型,则可以转换为3个伪变量如下: x1 x2 x3 10万以上 1 0 0 5万到10万 0 1 0 2万到5万 0 0 1 8千以下 0 0 0 上述转换在spss中可以建立3个伪变量x1、x2、x3,变量数据中心化后标准回归方程表示为: y=b1x1+b2x2+b3x3+cm+e 3) y=b1x1+b2x2+b3x3+cm+c1mx1+c2mx2+c3mx3+e 4) x1=1表示10万以上;x2=1表示5万到10万;x3=1表示2万到5万;8千以下=0。此时8千以下的回归方程表示为:y=cm +e(在x1、x2、x3上的伪变量值为0);之所以单独列出这个方程,是为了方便大家根据回归方程画交互作用图,即求出c值就可以根据方程画出8千以下变量的调节效应图。 检验方法为分析R2显著性或调节系数C’显著性。 注:在这4种分类自变量的调节效应分析中,采用R12和R22显著性检验时,是对4种类型自变量在调节变量作用下的调节效应的整体检验,总体显著的效果可能会掩盖某种类型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的情况,此时,我们就要逐一审查各个交互项的偏相关系数。对方程4)而言,如果检查调节变量的偏相关系数,则有可能会出现一些调节变量偏相关系数不显著的情况,例如,c1显著、c2和c3不显著或c1和c2显著,c3不显著的情况等,此时可根据交互项的偏相关系数来发现到底是那种类型的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3.连续自变量(x)+分类调节变量(m) 这种类型的调节效应需要采用分组回归分析,所谓分组回归分析既是根据调节变量的分类水平,建立分组回归方程进行分析,回归方程为y=a+bx+e。当然也可以采用将调节变量转换为伪变量以后进行层次回归分析,层次回归具体步骤同上,见三、2,需要注意的是,分类的调节变量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正确应用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得正确应用 一、有关规范对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 RE 得规定 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QBJ 11—89)中第4.4.2条以及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中第5.4.2条中规定,结构构件得截面抗震验算应采用表达式S≤R /γ RE ,式中:S为地震作用效应与其她荷载作用效应得基本组合,R为结构构件得承载力设计值。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QBJ 10—89)第8.1.3条、《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与施工规程》(GBJ 13—91)第5.5.1条进一步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具体规定为:考虑地 震作用组合得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其截面承载力应除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 RE 。而偏心受压、受拉构件得正截面承载力在抗震与非抗震两种情况下取值相同。 二、在γ RE 使用中得常见错误 应该说,上述规范得规定已经明确规定了γ RE 得用法,即对非抗震得截面承载力, 通过引入γ RE ,对截面承载力加以提高,用作抗震设计时得截面承载力。然而,在实际 应用中,却常因为对γ RE 得理解不完全或不够重视,出现这样或那样得错误。最典型得一个例子就是《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应试题解》中第5页得[题1—2抗震偏 压柱得配筋计算]中与γ RE ,应用有关得内容有: (1)根据柱轴压比为0.12确定偏压柱γ RE 为0.75。 (2)利用γ RE 对柱内力进行调整:M=γ RE M 1 ,N=γ RE N 1 ,其中M 1 ,N 1 为有地震作用组合得 最不利内力设计值。 (3)求偏心距增大系数时,截面曲率得修正系数为ξ1=0.5fcA/N。 错误就出在第(3)步中ξ1=0.5fcA/N。此处N取为经过γ RE 调整后得轴向力

调节效应分析_

调节效应重要理论及操作务实 调节效应重要理论及操作务实 一、调节效应回归方程: 调节效应是交互效应的一种,是有因果指向的交互效应,而单纯的交互效应可以互为因果关系;调节变量一般不受自变量和因变量影响,但是可以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调节变量一般不能作为中介变量,在特殊情况下,调节变量也可以作为中介变量,例如认知归因方式既可以作为挫折性应激(X)和应对方式(Y)的调节变量也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常见的调节变量有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在统计回归分析中,检验变量的调节效应意味着检验调节变量和自变量的交互效应是否显著。以最简单的回归方程为例,调节效应检验回归方程包括2个如下: y=a+bx+cm+e 1) y=a+bx+cm+c’mx+e 2) 在上述方程中,m为调节变量,mx为调节效应,调节效应是否显著即是分析C’是否显著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临界比率.05水平)。 二、检验调节效应的方法有三种: 1.在层次回归分析中(Hierarchical regression),检验2个回归方 程的复相关系数R 12和R 2 2是否有显著区别,若R 1 2和R 2 2显著不同,则 说明mx交互作用显著,即表明m的调节效应显著; 2.或看层次回归方程中的c’系数(调节变量偏相关系数),若c’(spss输出为标准化?值)显著,则说明调节效应显著; 3.多元方差分析,看交互作用水平是否显著;

4.在分组回归情况下,调节效应看各组回归方程的R2。 注:上述四种方法主要用于显变量调节效应检验,且和x与m的变量类型相关,具体要根据下述几种类型采用不同的方式检验 三、显变量调节效应分析的几种类型 根据调节效应回归方程中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几种不同类型组合,分析调节效应的方法和操作也有区别如下: 1.分类自变量(x)+分类调节变量(m) 如果自变量和调节变量都是分类变量的话,实际上就是多元方差分析中的交互作用显著性分析,如x有两种水平,m有三种水平,则可以做2×3交互作用方差分析,在spss里面可以很容易实现,这我就不多讲了,具体操作看spss操作工具书就可以了。 2.分类自变量(x)+连续调节变量(m) 这种类型调节效应分析需要对分类自变量进行伪变量转换,将自变量和调节变量中心化(计算变量离均差)然后做层次回归分析。分类自变量转换为伪变量的方法:假设自变量X有n种分类,则可以转换为n-1个伪变量,例如自变量为年收入水平,假设按人均年收入水平分为8千以下、8000~2万、2万~5万、5万~10万、10万以上四种类型,则可以转换为3个伪变量如下: x1 x2 x3 10万以上 1 0 0 5万到10万 0 1 0 2万到5万 0 0 1 8千以下 0 0 0 上述转换在spss中可以建立3个伪变量x1、x2、x3,变量数据中心化后标准回归方程表示为:

spss做调节效应图

(转)李老师修改过的用SPSS做调节和中介的方法(2010-04-12 01:00:25)转载▼ 标签:杂谈 先用descriptive statistics报告出M和SD,然后将所有的控制变量(人口学因素)、自变量和调节或中介变量以及因变量放入SPSS计算相关。得到相关表,发现与自变量和调节或中介或因变量相关显著的变量就要作为回归中需要考虑的变量放入回归方程中计算。 ##这是预研究阶段的操作。在验证性研究中,不应当在正式研究的行文中出现这种data snoop 的措辞。要时刻留心将模型的提出和模型的验证区别开来。如果未能实现这一点,意味着只得到提出模型的研究,没有得到验证模型的研究。我们在验证性研究中screen数据,目的是为了确保模型条件(异常值、分布)没有出现明显反常识的症状;而不是为了提出模型(设置哪些变量作为IV,是否设置交互项)。如果一套数据被用于提出模型,就不应当再被用于验证同一个模型。虽然国内很多学术刊物发表了类似的错误方法案例。 调节:自变量和调节变量要中心化:descriptive statistics –save standardized values as variables(勾选) ##这是标准化而不只是中心化。中心化是让变量减去自身的均值。标准化将让结果的解读丧失部分信息。 第一步放控制变量和调节变量(中心化以后的) 2 加入自变量(中心化后的) 3 加入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乘积(compute)(这些都是用回归中block那个选项卡,直接next,在里面放入多加入的变量就可以了) ## ##技术上的细节:中心化的目的是为了让截距项方便解读。仔细分析,课讨论是否必要对调节变量作中心化;如果自变量是nominal变量得到的dummy变量,是否需要中心化, 中介:不用中心化,同上面的1 2 步。 都是看R平方的改变和F的改变(sig)是否小于0.01或者0.05。 ##中介效应是作sobel检验或者更精密的a*b置信区间,不是看R^2改变的显著性 ##调节效应应当作相应的f^2置信区间,特别是在样本量大的时候。我们不能等待SPSS开发了这项功能再学习这项技术 画高低图的时候把控制变量去掉重新做回归方程。用自变量和调节变量放入方程,取(1,1)(-1,1)(1,-1)(-1,-1)这四个点画图。 ##请讨论增改这份笔记。有三个方面可以增益的工作: 1. 加入操作图,或者syntax。二者有一样就有manual的价值 2. 操作上的错误或者模糊的地方订正 3. 联系挖掘更深一层的原理 目前的水准与国内同主题的网络资料没有差异,尚需进一步加工,才能达到预期的北大心理系研究生学习水准。 大家有任何增改意见都可以提出来哈~

新抗震规范——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5.1 一般规定 5.1.1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2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3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它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4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5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应视结构形式和支承条件,分别按单点一致、多点、多向或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注:8、9度时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应按有关规定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说明】本次修订,拟明确大跨空间结构地震作用的计算要求。 1、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指,跨度大于120m、或长度大于300m、或悬臂大于40m的结构。 2、关于结构形式和支承条件 (1)周边支承空间结构,如:网架、单、双层网壳、索穹顶、弦支穹顶屋盖和下部圈梁-框架结构,当下部支承结构为一个整体、且与上部空间结构侧向刚度比大于等于2时,应允许采用三向(水平 两向加竖向)单点一致输入计算地震作用;当下部支承结构由结构缝分开、且每个独立的支承结 构单元与上部空间结构侧向刚度比小于2时,应采用三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2)两线边支承空间结构,如:拱,拱桁架;门式刚架,门式桁架;圆柱面网壳等结构,当支承于独立基础时,应采用三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3)长悬臂空间结构,应视其支承结构特点,采用多向单点一致输入、或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3、关于单点一致输入 仅对基础底部输入一致的加速度反应谱或加速度时程进行结构计算。 4、关于多向输入 沿空间结构基础底部,三向同时输入,其地震动参数(加速度峰值或反应谱峰值)比例取:水平主向: 水平次向:竖向= 1.00:0.85:0.65。 5、关于多点输入 考虑地震行波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对各独立基础或支承结构输入不同的设计反应谱或加速度时程进行计算,估计可能造成的扭转效应。多点输入的简化计算方法参见本规范第5.1.2条第5款规定。 6、关于多向多点输入 同时考虑多向和多点输入进行计算。 7、关于行波效应 研究证明,地震传播过程的行波效应、相干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对于大跨空间结构的地震效应有不同程 度的影响,其中,以行波效应和场地效应的影响较为显著,一般情况下,可不考虑相干效应。对于周边支承空 间结构,行波效应影响表现在对大跨屋盖系统和下部支承结构;对于两线边支承空间结构,行波效应通过支座 影响到上部结构。 行波效应将使不同点支承结构或支座处的加速度峰值不同,相位也不同,从而使不同点的设计反应谱或 加速度时程不同,计算分析应考虑这些差异。由于地震动是一种随机过程,多点输入时,应考虑最不利的组合 情况。行波效应与潜在震源、传播路径、场地的地震地质特性有关,当需要进行多点输入计算分析时,应对此 作专门研究。 8、关于局部场地效应

5.6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6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 5.6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 5.6.1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当荷载与荷载效应按线形关系考虑时,荷载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 S d=γG S Gk+γLψQγQ S Qk+ψwγw S wk(5.6.1) 式中:S d——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γG——永久荷载分项系数;γQ——楼面活荷载分项系数; γw——风荷载的分项系数;γL——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荷载调整系数,设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时取 1.0,设计使用年限为 100 年时取 1.1;S Gk——永久荷载效应标准值;S Qk——楼面活荷载效应标准值; S wk——风荷载效应标准值;ψQ、ψw——分别为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和风荷载组合值系数,当永久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应分别取 0.7 和 0.0;当可变荷载效应起控制作用时应分别取 1.0 和 0.6 或 0.7 和 1.0。 注:对书库、档案室、储藏室、通风机房和电梯机房,本条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取 0.7 的场合应取为 0.9。 5.6.2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荷载基本组合的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γG:当其效应对结构承载力不利时,对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 1.2,对由永久荷载控制的组合应取 1.35;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应取 1.0; 2楼面活荷载的分项系数γQ:一般情况下应取 1.4; 3风荷载的分项系数γw应取 1.4。 2位移计算时,本规程公式(5.6.1)中个分项系数均应取 1.0。 5.6.3地震设计状况下,当作用与作用效应按线形关系考虑时,荷载和短暂作用基本组合的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 S d S=γG S GE+γEh S Ehk+γEv S Evk+ψwγw S wk(5.6.3) 式中:S d——荷载和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 GE——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 S Ehk——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调整系数; S Evk——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调整系数; γG——重力荷载分项系数;γw——风荷载分项系数;γEh——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γEv——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ψw——风荷载组合值系数,应取 0.2。 5.6.4地震设计状况下,荷载和地震作用基本组合的分项系数应按表 5.6.4 采用。当重力荷载效应对结构的承载力有利时,表 5.6.4 中γG不应大于 1.0。 表 5.6.4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m) 注:1g 为重力加速度; 2"—"表示组合中不考虑该项荷载或作用效应。 5.6.5非抗震设计时,应按本规程第 5.6.1 条的规定进行荷载组合的效应计算。抗震设计时,应同时按本规程第 5.6.1 条和 5.6.3 条的规定进行荷载和地震作用的效应计算;按本规程第 5.6.3 条计算的组合内力设计值,尚应按本规程的有关规定进行调整。 1 / 1

楼板刚_弹性计算假定对梁式转换高层建筑地震作用效应的影响_荣维生

第35卷第11期建 筑 结 构2005年11月楼板刚、弹性计算假定对梁式转换高层 建筑地震作用效应的影响 荣维生 王亚勇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 北京100013) [提要] 论述了楼板刚弹性计算假定对梁式转换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提出楼层地震剪力在抗侧力构件中的分配除按楼盖的刚性、柔性和弹性三种情况考虑以外,还存在另一种分配方式,即转换层上邻近楼层框支剪力墙分配的地震剪力受转换层下部结构落地剪力墙设置的间距和楼板面内变形的影响。建议进行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时,楼板宜按弹性考虑。 [关键词] 楼板计算模型 刚性 弹性 抗侧力构件 地震剪力分配 框支剪力墙 楼板面内变形 E ffects of Floor Rigid or Flexible H ypotheses on Seismic R esponse of T all Building with T ransferring B eams/Rong Weisheng,Wang Y ayong(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Beijing100013,China) Abstract:The effect on seismic responses of structure with transfer beams is discussed when horizontal diaphragms are assumed to be rigid or flexible.Except that the story shear forces of earthquake are assigned among the vertical lateral force2resisting members with the three types of rigidity,flexibility,and elasticity of the floor,the other kind of as2 signment is introduced that translated shear walls in adjacent stories above the transfer story receiving shear forces is impacted by spaces of shear walls below the transfer story and in2plane diaphragm deformations.Therefore,the advice that a flexible diaphragm model should be adopted in calculating internal forces and displacements of complex tall building structure is presented. K eyw ords:rigid;flexible;diaphragm models;lateral force2resisting members;assignments of earthquake shear forces;translated shear wall;in2plane diaphragm deformation 1 问题的提出 对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的结构计算分析往往采用常规的计算方法,在结构计算模型中假定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这种假定在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的情况下,计算结果可能不符合结构构件的实际受力状况,特别是在结构地震作用效应分析中[1,2]。 文[3]中采用了与文[1],[2]相似的算例,只将梁式转换结构改为板式转换结构,而计算的结果则刚好相反:转换层上部几层框支剪力墙分配的剪力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一定程度的减小。在梁式和板式两种转换结构没有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计算结果。在排除了人为、计算程序错误外,首先应分析框支剪力墙分配剪力增大的原因。框支剪力墙下端与框支柱相连,框支柱侧向刚度小,变形较容易,这样与框支柱相连的框支剪力墙也应容易变形。而框支剪力墙之所以分配较多的剪力,是由于受到较强的约束,不容易变形。在梁截面不变时,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只能是楼板的计算假定。 为了验证此判断的正确性,选取一个梁式转换结构的算例,其结构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 计算模型结 图1 计算模型结构布置   构总高度9616m,转换层以下为框支剪力墙结构,层高415m,转换层上部为剪力墙结构,层高310m;转换层设置在层3。计算模型两个主轴方向转换层上、下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分别为γex=1158,γey=1110。 在计算模型中,对结构楼板采用不同的有限元假定,得到三种计算模型。其具体计算模型:L d为假定结构各层楼板均为刚性膜,即每层楼板在平面内无限刚;L etr为假定结构转换层顶板为弹性板,其他各层楼板均为刚性膜;L e为假定结构各层楼板均为弹性板。转换层楼板厚为200mm,其他各层楼板厚均为 91

如何在SPSS及AMOS分析调节效应(实战篇

精心整理 调节效应重要理论及操作务实 一、调节效应回归方程: 调节效应是交互效应的一种,是有因果指向的交互效应,而单纯的交互效应可以互为因果关系;调节变量一般不受自变量和因变量影响,但是可以影响自变量和因变 个如下: C’是否 1. R12和m 2.或看层次回归方程中的c’系数(调节变量偏相关系数),若c’(spss输出为标准化?值)显着,则说明调节效应显着; 3.多元方差分析,看交互作用水平是否显着; 4.在分组回归情况下,调节效应看各组回归方程的R2。

注:上述四种方法主要用于显变量调节效应检验,且和x与m的变量类型相关,具体要根据下述几种类型采用不同的方式检验 三、显变量调节效应分析的几种类型 根据调节效应回归方程中自变量和调节变量的几种不同类型组合,分析调节效应的方法和操作也有区别如下: 1. 在 2. 心化 10 5万到10万010 2万到5万001 2万以下000 上述转换在spss中可以建立3个伪变量x1、x2、x3,变量数据中心化后标准回归方程表示为: y=b1x1+b2x2+b3x3+cm+e3)

y=b1x1+b2x2+b3x3+cm+c1mx1+c2mx2+c3mx3+e4) x1=1表示10万以上;x2=1表示5万到10万;x3=1表示2万到5万;2万以下=0。此时2万以下的回归方程表示为:y=cm+e(在x1、x2、x3上的伪变量值为0);之所以单独列出这个方程,是为了方便大家根据回归方程画交互作用图,即求出c值就可以根据方程画出2万以下变量的调节效应图。 方程的决定系数R2显着性整体效果,这和不同分类水平的自变量下调节变量的调节效应识别有区别。

地震作用计算

地震作用计算 一、确定计算前提: 烈度:甲类建筑按安评报告且应高于本地设防烈度,乙、丙类按本地设防烈度。(高层适用)方向:两个主轴方向+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斜交角度大于15度) 双向地震:质量刚度明显不对称 (1)从平面形状上判别:平面为L 形,T形等属于平面不规则的结构为明显不对称的结构,位移比无论为何值,均应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2)位移比大于1.2(或1.3,尚无定论)的结构属平面不规则中的扭转不规则,无论平面形状对称与否,均应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3)从竖向形状上判别:大地盘结构为明显的质量及刚度竖向不对称应考虑双向地震作用(4)竖向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如上下刚度差别较大,或上下的质量差别较大的结构应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竖向地震:7度半(高层)、8度、9度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9度时的高层考虑。 8、9度时的隔震结构 偶然偏心:(高层、单向地震考虑,多层不考虑,双向地震不考虑)

二、选择计算方法: 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发、时程分析法。 三、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 采用半层集中法,屋面活荷载和软钩吊车荷载不计入,书库、档案馆等活载组合系数取0.8 楼顶计算: 楼板+下半层墙体重力+活荷载×0+雪荷载×0.5+积灰荷载×0.5 每层计算:楼板+上下半墙重量+等效均布活载×0.5(书库、档案活载×0.8)+实际情况的楼活载×1.0 四、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效应: 地震效应Fi计算 楼层剪力计算 考虑扭转耦联作用边榀构件地震效应放大(采用扭转耦联振型分解法的除外)考虑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地震效应折减 薄弱层放大系数1.25 剪重比调整 0.2V0调整(框剪)筒体结构调整。 框支柱调整(部分框支剪力墙) 地震作用标准值 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效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