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机材料化学分析教学大纲

无机材料化学分析教学大纲

无机材料化学分析教学大纲
无机材料化学分析教学大纲

《无机材料化学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0003884

课程中文名称:无机材料化学分析

课程英文名称:Inorganic Materials Chemistry Analytical

总学时:56 实验学时:16 上机学时:0

学分:3.5

适用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无机材料化学分析》是研究物质构

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包括成份分析和

结构分析,成份分析主要可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分析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无机材料化学分析的授课

和实验课,学生们可以把无机化学所学的理论进一步运用到分

析化学中来,使理论更密切联系实际。通过无机材料化学分析

的教学,还能培养学生严格、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

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精密、细致的进行科学实验的技能,使学生具有科学技术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分析化学的任务、作用、进展简况,分析方法分类

基本要求: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作用,掌握分析方法分类

重点、难点:分析方法分类

学时分配:3学时

第二章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教学内容: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基本要求:掌握误差的分类及减免误差的方法,学会对分析结果进行数据处理,掌握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重点: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难点: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学时分配:2学时

第三章滴定分析

教学内容:滴定分析的概述、标准溶液的配制及表示方法

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基本要求:了解滴定分析法的分类,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能够对滴定分析结果进行准确计算

重点:标准溶液的配制,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难点: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

学时分配:3学时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

教学内容: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酸碱滴定终点的指示方法,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基本要求:深入了解酸碱平衡的理论,掌握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重点:解酸碱平衡的理论,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难点: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学时分配:6学时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

教学内容: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及其稳定性,金属指示剂及其他指示终点的方法,混合离子的分别滴定,配位滴定的方

式和应用

基本要求:掌握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掌握混合离子能够进行分别滴定的条件

重点: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混合离子的分别滴定

难点:混合离子的分别滴定

学时分配:6学时

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教学内容:条件电极电位,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与影响因素,氧化还原法中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及其它还原滴定法的应用

及其结果计算

基本要求:了解外界条件对电极电位的影响,掌握氧化还原法中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的应用及其结果计算

重点: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的应用及其结果计算

难点: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

学时分配:6学时

第七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教学内容:重量分析对沉淀的要求,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重量分析的计算和应用,沉淀滴定法概述

基本要求:了解重量分析对沉淀的要求,掌握重量分析法,掌握银量法

重点:重量分析法,银量法

难点:银量法

学时分配:4学时

第九章吸光光度法

教学内容: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吸光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掌握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学会应用吸光光度法

重点、难点: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学时分配:4学时

第十章原子吸收光谱法

教学内容: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原理、结构、使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的干扰及其抑制

基本要求:了解原子吸收光谱仪的原理,学会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重点、难点:原子吸收光谱仪的使用

学时分配:1学时

第十一章气相色谱分析法

教学内容:色谱分析的概述及色谱仪主要结构原理,气相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定性鉴定方法,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简介基本要求:掌握气相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定性鉴定方法

重点、难点:气相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定性鉴定方法

学时分配:4学时

第十三章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与富集方法

教学内容:沉淀分离法,溶剂萃取分离法,离子交换分离法

基本要求:了解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与富集方法

重点、难点:沉淀分离法

学时分配:2学时

第十四章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

教学内容:试样的采取、制备和分解,测定方法的选择

基本要求:学会试样的采取、制备和分解,掌握测定方法的选择

重点、难点:测定方法的选择

学时分配:1学时

三、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华东理工.《分析化学》(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实用分析化学天津大学出版社武汉大学《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化学分析

一、分类 1、分析化学按照分析原理的不同:化学分析方法(依赖化学反应进行分析的分析方法) 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 仪器分析方法(除化学分析法外的一些分析方法,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测定时往往需要借助于一些比较特殊的仪器设备,习惯上把这类分析方法称为仪器分析法) 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 2、按照分析对象不同,分析化学可分为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按照分析时所取的试样量的不同或被测组分在试样中的含量的不同,分析化学又可分为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痕量分析等。 二、分析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1 分析的一般过程 1.取样(sampling) 合理的取样是分析结果是否准确可靠的基础。 2.预处理(pertreatmnt) 预处理包括试样的分解和预分离富集。 定量分析一般采用湿法分析,即将试样分解后制成溶液,然后进行测定。正确的分解方法应使试样分解完全;分解过程中待测组分不应损失;应尽量避免引入干扰组分。分解试样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溶解法和熔融法,操作时可根据试样的性质和分析的要求选用适当的分解方法。 在定量分析中,当试样组成比较简单时,将它处理成溶液后,便可直接进行测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组成比较复杂的试样,测定时各组分之间往往发生相互干扰,这不仅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有时甚至无法进行测定。因此,必须选择适当的方法来消除其干扰。控制分析条件或采用适当的掩蔽剂是消除干扰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但并非任何干扰都能消除。在许多情况下,需要选用适当的分离方法使待测组分与其他干扰组分分离。 有时,试样中待测组分含量极微,而测定方法的灵敏度不够,这时必须先将待测组分进行富集,然后进行测定。 在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separation)和富集(preconcentration)方法有沉淀分离、液-液萃取分离、离子交换分离、色谱分离、蒸馏和挥发分离、超滤、浮选吸附等。 如何选用分离方法?有一定的经验性和灵活性。要在工作经验积累和宽厚的知识基础上,综合考虑以下因素:①测定的目的是定性还是定量?是成分分析还是结构分析?是全分析还是主成分分析?②样品的数量、来源难易及某些组分的大致含量。大批样品中痕量成分的分离,首先要进行萃取、吸附等富集方法,再行分离。③分离后得到产品的数量、纯化是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基础化学·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Inorganic Chemistry and Chemical Analysis)【课号】041026 【所属院系】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课程总学时】75学时 【教学对象】 1、适合化学教育、化工工艺、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2、预备知识:高中化学 【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是化学教育专业、化工工艺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任务: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化学基本理论;牢固掌握元素化学知识,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化学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习后续课程,进行化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原子结构(4学时) 1.1 氢原子的波动力学模型 1.2 轨道概念的图形描述 1.3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和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4 周期表与原子结构 1.5 原子参数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6学时) 2.1 化学键的定义 2.2 离子键理论 2.3 路易斯结构式 2.4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2.5 价键理论 2.6 分子轨道理论 2.7 金属键理论 2.8 分子间作用力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4学时) 3.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3.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四章化学热力学的初步概念与化学平衡(6学时) 4.1 热化学 4.2 熵和熵变 4.3 自由能 4.4 标准平衡常数

·教学大纲·第五章酸和酸碱反应(2学时) 5.1 布朗斯特酸碱 5.2 路易斯酸碱 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4学时) 6.1 基本概念 6.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6.3 埃灵罕母图 6.4 电极电势 6.5 电势数据的图示法 6.6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因素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4学时) 7.1 相关的定义和命名 7.2 化学键理论 7.3 异构现象和立体化学 7.4 配合物的稳定性 第八章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8学时) 8.1 弱酸、碱水溶液的质子转移平衡 8.2 溶液H3O+的计算 8.3 水解 8.4 缓冲溶液 8.5 酸碱滴定原理 8.6 滴定方式和应用 第九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8学时) 9.1 沉淀-溶解平衡 9.2 重量分析法 9.3 沉淀滴定法 第十章配位滴定法(4学时) 10.1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10.2 配位滴定原理 10.3 干扰的消除和滴定方式 第十一章氧化还原滴定法(4学时) 11.1 氧化还原平衡 11.2 滴定曲线和指示剂 11.3 待测组分的预报处理 11.4 重要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十二章S区元素(2学时) 12.1 单质 12.2 化合物

《无机化学实行》教学大纲(本科)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本科) 一、课程目标 无机化学实验是师范本科学院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 1、熟悉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掌握无机化学基本操作技能(见后); 2、掌握常见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制备和分离提纯方法,学会某些常数的测定方法; 3、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归纳实验现象,合理处理数据,绘制仪器装置图和撰写实验报告,查阅手册,设计和改进简单实验以及处理实验室一般事故等的能力。 4、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为后续实验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二、教材、参考书 教材: 《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参考书:

1、《化学实验规范》北京师范大学1985年。 2、《实验无机化学》王致勇,连祥珍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年。 3、《实验无机化学》沈君朴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 4、《无机化学实验》(第二版),中山大学等校,高等教育出版社 5、《重要无机化学反应》(第二版),陈寿椿,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1982年。 三、教学时数及分配 本课程共108学时,可如下分配 综合设计实验8个24学时 考试6学时 其中: 基本操作实验10个29.5 % 基本理论方面实验8个23.5% 无机制备及性质实验8个23.5% 综合设计实验8个23.5% 四、大纲内容

实验一仪器的认领和洗涤、安全教育 1、明确无机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2、认领无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熟悉其名称、规格,了解 使用注意事项。 3、练习常用仪器的洗涤和干燥方法。 4、了解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安全操作和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 实验二灯的使用和玻璃管的简单加工 1、了解酒精喷灯的构造和原理,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了解正常火焰各部分的温度。 2、初步练习玻璃管、棒的截、拉、弯曲、拉制、熔烧等操作。 实验三台秤和分析天平的使用 1、了解台秤和分析天平的基本结构,学习正确的称量方法。 2、掌握使用天平的规则。 1、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 实验四溶液的配制 1、掌握一般的配制方法和基本操作。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 长春理工大学精品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无机化学 课程编码:0730011 英文名称: Inorganic Chemistry 学 时: 96 其中实验学时:32 学 分: 5 开课学期: 1 适用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 课程类别: 必修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无机化学是材料与化工学院各专业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无机化学是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授以学生无机化学的知识与理论,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求掌握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包括化学反应热效应ΔrHm的计算,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化学反应的ΔrGm和ΔrSm的计算,化学平衡及其移动原理,Kθ与T的关系,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质量作用定律,反应速率理论,活化能的概念,K与T的关系等)。 要求掌握酸碱的电离理论、质子理论、电子理论及无机化学四大平衡原理(缓冲溶液、溶度积规则、配合物的概念、原电池、电极电势及其应用等) 初步掌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理论(包括微观粒子运动特性、量子数、原子轨道、电子云、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元素周期系及原子性质的周期性规律,VB理论、MO理论、键参数、杂化轨道理论、晶体类型、分子间作用力、晶格能、离子极化作用);掌握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和特性,并能用无机化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加以解释。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1. 理论部分 (1)化学反应速率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能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概念说明浓度、分压、温度、催化剂。对均相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影响多相反应速率的因素。 (2)化学平衡 掌握化学平衡概念及平衡移动规律,理解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的必要性。掌握弱电解质的解离度、稀释定律、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解离平衡、盐的水解、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溶解-沉淀平衡、溶度积规则、氧化还原平衡和电极电势、配位平衡等内容,并能分析多重平衡系统中的成分及其相互影响。能用平衡常数(kθ)进行有关计算。能计算一元弱酸、一元弱碱的解离平衡组成以及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的pH值。能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溶解。能用氧化值法、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能通过能斯特方程式计算说明浓度(含酸度)、分压对电极电势的影响;会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会应用元素标准电势图讨论元素的有关性质。能计算配体过量时配位平衡的组成。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能用Δf Hm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效应。学习用ΔrGm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1

中南大学无机化学实验I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实验I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5030031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实验Ⅰ 学时与学分: 64 /2.0 先修课程:中学化学 适应专业:化工与制药类 教材及参考书: 关鲁雄主编,《化学基本操作与物质制备实验》,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黄可龙主编,无机化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无机化学实验I是化工与制药大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化学专业)等理工科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在高素质的化学工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将化学基本操作、实验研究方法和现代分析手段等进行有机融合,呈现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化学实验基本知识体系。通过加强学生基本操作的训练、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观察解释实验现象和对实验数据的测定和处理,让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技术知识有整体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他们对无机化学原理的理解,为今后进一步深造和开展实际工作或进行化学相关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实验基础。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及课外的研究创新实验,加强学生化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是基本操作实验,涉及包括: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如实验 室规则, 实验安全知识,预习、记录、实验报告的格式与要求,实验考核与考试办法;化学实验玻璃仪器的识别、洗涤、干燥和保养,衡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化学试剂等级规格及取用方法,加热仪器与加热方法。分离和纯化方法,如常压过滤、蒸发结晶、结晶洗涤、减压过滤、重结晶和离子交换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以及生物显微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答案8

第八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 8.1 (a )θb K (F -) = θw K /θa K (HF) = 10-14/6.8×10-4 = 1.5×10-11 (b )θa K (NH 4+) =θw K /θb K (NH 3) = 10-14/ 1.8×10-5 = 5.6×10-10 8.2根据θa K ·θb K = θw K θb K (HPO 42-) = θw K /θa K (H 2PO 4-) = 10-14/ 6.2×10-8 = 1.6×10-7 >> 4.2×10-13 即θb K (HPO 42-) >> θa K (HPO 42-),也就是说,HPO 42-的水解作用远大于其自身的离解作用,所以Na 2HPO 4水溶液呈碱性。 8.3 (a) 水合是H 2O 分子以其偶极的一端在离子周围取向,H 2O 分子作为整体参与反应;而 水解是H 2O 分子被撕裂产生OH ﹣或H +,再与离子结合。 (b) 缓冲容量是指维持系统pH 大体恒定的条件下,缓冲溶液能够中和外来酸或外来碱的量;缓冲范围是指能够起缓冲作用的pH 区间。 (c) 滴定终点是指示剂的实际变色点;而化学计量点指滴定剂与被滴定物之间按照化学计量关系完全反应时所达到的点。 8.4此缓冲溶液NaC 2H 3O 2的浓度为: c (NaC 2H 3O 2)/ mol·dm -3 = 5.00.822.25÷ = 0.622 根据公式:pH = θa p K ﹣lg ()()33dm mol /dm mol /--??共轭碱酸c c 得 pH =﹣lg(1.8×10-5)﹣lg ()()3 2323232/O H NaC /O H HC --??dm mol c dm mol c = ﹣lg(1.8×10-5)﹣lg 622.0550.0 = 4.80 8.5根据公式:pH = θa p K ﹣lg ()()33dm mol /dm mol /--??共轭碱酸c c 得 pH = 5.09 =﹣lg(1.8×10-5 )﹣lg ()()32323232dm mol /O H NaC dm mol /O H HC --??c c 得: c (NaC 2H 3O 2)/ mol·dm -3 = 0.550 m(NaC 2H 3O 2)/g = c(NaC 2H 3O 2)/ mol·dm -3×V/dm 3×M(NaC 2H 3O 2)/g·mol - = 0.550×0.300×82.0 = 14.0 8.6 (a) 当加入0.0060mol HCl 时,溶液中HC 2H 3O 2 和NaC 2H 3O 2的浓度分别为: c (HC 2H 3O 2)/ mol·dm -3 = 3-330.300dm mol 006.0dm mol 0.250dm 300.0+?? = 0.270

《无机化学实行1》教学大纲(详细版)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2009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实验》 课程类别:专业实验课 开课单位:化学与化学工程系无机与化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化学专业 课时:36学时 选定教材:《无机化学实验》,丁明玉编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参考书: 课程概述 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本科专业第一门必修实验课,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常见元素的重要单质和化合物的典型性质,熟悉实验室中某些无机物质的一般制备方法和某些常数的测定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准确、细致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作出正确的结论,并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目的 1.加强基本操作训练:需要熟练掌握的基本操作集中叙述后,要分散反复训练,这样既有理论叙述又有实际训练,做到学用结合。利用图解说明和电化教学做到实验操作规范化。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对误差处理和有效数字的使用、作图、查阅手册以及绘制仪器装置图、实验报告的书写等方面都须有一定的要求并在有关实验中训练。 2.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保持一定稳定性和基本性的同时,要补充具有学科发展特点的先进内容,联系实际的内容,并注意有趣性、可研究性相结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探索性实验,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仪器操作竞赛、课外兴趣实验、外出参观、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3.规范实验教学的三环节:抓好学生预习、实验、实验报告三个环节,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清洁习惯,科学、完整、规范地表达实验过程及结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验的浓厚兴趣,为学习后续课程做必要的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的学习指导4

第 4 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动力学的初步概念 一、 基本要求 1. 初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速率方程、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和活化能的概念; 2.理解并会用浓度、温度、催化剂诸因素解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初步掌握阿仑尼乌斯公式的应用,会用其求算指定反应活化能及某温度下的反应速率; 4.理解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的概念,会进行有关基元反应的简单计算; 5.初步掌握零级、一级和二级反应的特征。 二、 要点 1.反应速率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改变量的正值。又有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之分。 2.碰撞理论 1918年Lewis 运用气体分子运动论的成果提出的一种反应速率理论。它假设: ① 原子、分子或离子只有相互碰撞才能发生反应,即碰撞是反应的先决条件; ② 只有少部分碰撞能导致化学反应,大多数反应物微粒碰撞后发生反弹而与 化学反应无缘。 3.有效碰撞 能导致化学反应发生的碰撞,反之则为无效碰撞。 4.活化能 对于基元反应,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常用E a 表示;对于复杂反应,E a 的直接物理意义就会含糊了,因此,由实验求得的E a 也叫作“表现活化能”。 5.过渡状态理论 20世纪30年代,在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发展基础上,由Eyring 等人提出的另一种反应速率理论。它认为反应物并不只是通过简单碰撞就能变成生成物,而是要经过一个中间过渡状态,即反应物分子首先形成活化络合物,通常它是一种短暂的高能态的“过渡区物种”,既能与原来的反应物建立热力学的平衡,又能进一步解离变为产物。 6.基元反应 亦称为简单反应或元反应。 指反应物分子在有效碰撞中一步直接转化为产物的反应。 7.复杂反应 亦称非基元反应。即由两个或多个基元反应步骤完成的反应。 8.速率方程 化学反应速率υ同反应物、产物浓度c 的函数关系式 υ = f (c A 、c B …) 经验表明,不少反应其速率方程具有 g B f A υc kc ?=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所属专业:材料化学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4学分(72学时)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课程简介:无机化学主要研究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的存在、人工制取、性质和反应,以及各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解释的科学。是理科相关专业本科生化学教学中的第一门主干基础课,是后续化学课程的基础,也是理科各专业人才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标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全面地学习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热力学原理及四大平衡的关系。掌握原子结构及其对元素性质的影响,以及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掌握离子键理论、共价键理论、金属键理论对分子形成及其结构的解释。在理论部分的基础上,讨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要求:已完成高中化学课程 后续相关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 本科阶段的无机化学课程是在中学基础上的逐步深化和提高,同时又为后续课程打下必要和扎实的基础,因此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内容上,删减了与中学化学重复内容,着重强化了化学理论中规律性的知识,从更完善的理论角度重新认识化学物质结构及化学变化规律,加强了对微观结构的描述和重要理论的阐述,同时细化了重要元素及典型化合物的讨论,适当增加了某些化合物新用途的介绍。这些内容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开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无机化学》(第五版),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参考书: [1] 《基础无机化学》(上、下册,第四版),张淑民编著,唐瑜修订,兰州大学 出版社,2011年6月 [2] 《无机化学》,宋天佑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定量化学分析教学大纲.doc

定量化学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践教学目的: 在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实践教学任务: 分析实验是化学类专业高职牛的主要基础课之一,它既是…门独立的课程又需要与分析化学理论课密切配合。 1、学习、掌握定量化学分析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典型的分析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2、确立“量”的概念、“误差”和“偏差”的概念及“有效数字” 的概念,了解并能掌握影响分析结果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合理地选择实验条件和实验仪器,确保定量结果的可靠性。 3、加深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指导实验设计及操作,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及统筹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究欲望。 4、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素养。 三、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耍求: 本课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实验教学进度,从基本操作练习入手,逐渐提高要求和加大训练力度。大致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完成本课的任务:基本操作练习-一典型的定量分析实验一-设计实验和综合实验。通过随堂实验和集中实习两个方式来实现,其中随堂实验主要是基本操作和定量分析试验,集中实习主要是设计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1、从实验获得感性认识,深入理解和应用《定量化学分析》等理论课屮的概念、理论,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 2、规范地掌握定量化学分析实验的基本操作与基本技能,包括:玻璃仪器的清洗,简单玻璃仪器的制作,加热和冷却方法,典型无机与有机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方法,半微量实验操作方法,滴定分析法(含酸碱、配位、氧化还原及沉淀滴定)与重量分析法等。 3、具有仔细观察进而分析判断实验现象的能力,能正确诚实记录实验现象与结果;处理实验结果时具有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能力;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运用化学语言进行科学表达,独立撰写实验报告;具有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实验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4、能根据实验需要,通过查阅手册、工具书及其它信息源获取必要信息,能独立、正确地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方法、实验条件、仪器和试剂、产品质量鉴定等),独立撰写设计方案,具有-淀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5、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等科学品德和科学精神。 6、耍求课前进行预习,弄懂实验目的与原理,熟悉实验内容与步骤, 写出预习报告。 四、实践教学技能培养耍求: 1、玻璃量器及常用器皿的洗涤方法。 2、玻璃量器的校准。 3>精确称量(直接称量、递减称量、指定质量称量)。 4、常量分析屮各类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化学教育专业(三年制专科) 课程类别:必修 一、本课程的地位、性质、任务 无机化学是化学教育(专科)专业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它既与中学化学内容相衔接,又要为后继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对学生学习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 1.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以及氧化还原、配合离解和沉淀溶解等基本理论; 2.培养学生运用上述原理去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变化规律和用途等基本知识。并且具有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3.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注意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得到训练和培养;培养学生自学和利用参考资料等方面的能力。 4.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适当介绍现代化学的新发展、特点及研究新方法,拓宽学生视野。 二、主要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及相当学习网站 1、教材: 北师大等院校编《无机化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2、主要参考书: ①《无机化学》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无机化学》庞锡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③《无机化学学习指导书》庞锡涛主编 ④《现代化学基础》华东师大编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 ⑤《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徐家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⑥《无机化学答疑》黄孟键高等教育出版社 ⑦《无机化学——要点·例题·习题》张祖德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⑧《大学化学》杂志 3、相关学习网站 ①. ②. ③. 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理论解释 难点:原子结构、化学键理论 四、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 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为主 本课程的成绩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成绩构成。平时考核内容有平时测验、习作讨论、

无机化学实验下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实验》(下)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化学专业) 课程编码:B10012022 学时:48 学分:1.5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无 教学手段:讲述、演示,再由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实验训练,学生可直接获得大量化学事实,有利于《无机化学》 理论课的学习,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利用严格的实验训练,培 养学生规范地掌握基本操作与基本技能。结合研究性实验与设计实验,培养学生 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具有一定 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 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为学习后续课程、参加实 际工作和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实验一去离子水的制备(3学时)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用离子交换法制备去离子水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熟悉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处理,学会使用电导率仪,掌握水中杂质离子的检验方法。 重点和难点 离子交换法制备去离子水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电导率仪的使用,水中杂质离子的检验方法 实验内容 1、去离子水的制备 2、水质检验 3、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课堂讲解、实验教学。 思考题 1、离子交换法制备去离子水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装柱时为什么要赶净柱中的气泡? 3、为什么可用测量水样的电导率来检查水质的纯度?

实验二、三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其铁含量的制备(6学时) 实验目的和要求 学习复盐的一般特性及硫酸亚铁铵的制备方法,掌握高锰酸钾法滴定测定铁(Ⅱ)的方法,并巩固产品中杂质Fe3+的定量分析,熟悉无机制备中的水浴加热、蒸发、结晶和减压过滤等基本操作。 重点和难点 制备硫酸亚铁铵原理,纯度检验 实验内容 1、铁与稀硫酸作用,使生成硫酸亚铁,在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等摩尔的硫酸铵后,得硫酸亚铁铵溶液。此溶液经过蒸发、浓缩后,制得浅绿色硫酸亚铁铵晶体。 2、产品的质量鉴定可以用高锰酸钾滴定法确定有效成分的含量。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课堂讲解、实验教学。 思考题 为什么用废铁屑制备硫酸亚铁铵时所得产品常常带有灰褐色? 实验四碱金属与碱土金属(3学时) 实验目的和要求 了解K、Na、Mg的活泼性,Mg、Ca、Ba盐类的难溶性,练习焰色反应。重点和难点 K、Na、Mg的活泼性的验证,Mg、Ca、Ba盐类的难溶性。 实验内容 金属与水的反应,过氧化钠的性质,碱土金属氢氧化物生成和性质,碱金属的微溶盐的生成,碱土金属的难溶盐,焰色反应。 主要教学环节的组织 课堂讲解、实验教学。 思考题 取用K、Na、Hg时应注意哪些安全措施?制备Na-Hg齐时,取Hg时若带进水,将对实验有何影响? 实验五P区重要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 ——卤素(3学时) 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X2的氧化性,X-的还原性,Cl2和次氯酸盐的制备方法,了解Cl2、Br2、HF和KClO3的安全操作。

无机化学理论教学大纲(药学新修)

《无机化学》理论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Inorganic Chemistry 课程编号:090201 学时数: 54 学分:3.5 课程类型:必修课 适用专业:药学、医学检验 先修课程:无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无机化学是药学、医学检验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也是第一门化学课。它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继化学课程打下牢固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处理一般无机化学问题的初步能力,独立进行无机化学试验和自学一般无机化学书刊,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应该运用辩论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方法,阐明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规律,以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根据我院教学中实际特制订本大纲,供药学、医学检验专业使用。 二、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绪论1课时 【教学内容】 无机化学与药学、无机化学与医学检验关系。无机化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无机化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基本要求】 明确什么是无机化学。了解无机化学与药学、无机化学与医学检验的关系。了解无机化学课程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二溶液3课时 【教学内容】 溶液的浓度:质量分数、摩尔分数、质量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稀溶液的依数性:溶液的蒸汽压下降、溶液的沸点上升、溶液的凝固点降低、溶液的渗透压。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状况。活度、活度系数、离子强度。 【基本要求】 掌握溶液浓度的含义。掌握质量分数、摩尔分数、质量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及有关计算。 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熟悉渗透压及在医学上的应用。 了解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状况。了解活度、活度系数、离子强度的概念。 三化学反应速率4课时 【教学内容】

【精品】湖北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适用于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生物学专业) 大纲编写依据 参照1998年4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化学教育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的特点以及我校教学实际课时安排和近年来的实验教学改革经验而编写。 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生物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基础化学实验课(一)是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生物学专业学生所学的第一门基础实验课,是以实验为手段,研究无机化学中的重要理论、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变化,以及相关仪器、装置、基本操作和有关原理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正确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技巧,进一步加深对基础化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准备和进行实验的能力,细致地观察和记录现象,归纳、综合、正确处理数据的能力,分析实验和用语言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组织实验、研究实验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继化学课程和实验,将来从事化学教学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 根据基础化学实验课的自身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实验前可结合课堂提问、示范操作或观看教学录像讲解实验原理、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等,培养严谨、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实验中以督促、指导为主,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结束时可采取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总结.课后要求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加以分析。 相关课程及主要参考书 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无机化学实验》(华东化工学院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等. 考试方式及评分标准 考试方式分为笔试(闭卷)和操作两部分。其中笔试占总评成绩的40%,操作考试占总评成绩的4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 总学时及学时分配建议表 总学时90学时,其中第一学期54学时,第二学期36学时。大纲列出的实验项目数38个,其中必修实验项目数18个,选修实验项目数20个。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本科)

《无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学分:学时: 144 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及目的 无机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系各专业的第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它对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该课程的讲授内容,既要立足于中学化学知识,又要为化学各专业后继课程准备必需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研究无机化学的一般方法和学科发展的动态,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讨论课、实验、习题、答疑和期中、期末考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合离解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规律和用途,训练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手段的建议 教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学中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分两学期讲授,第一学期讲授化学基础理论,第二学期讲授元素化学,每学期考核一次,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闭卷)成绩80%组成。 五、建议学时分配(共计144学时)

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绪论学时 1 [教学基本要求] 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目的、任务和方法。 [重点与难点] 介绍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教学内容]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无机化学研究的对象、发展和前景;学习无机化学的方法。

中山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2010)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中文)无机化学实验 课程名称(英文) Experimental Inorganic Chemistry 课程编号 02141071 课程性质独立设课课程属性基础课 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 《基础化学实验》第一版,刘汉标、石建新、邹小勇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8年 《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中山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 《无机化学实验补充教材》,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小组编著,2009年 学时学分:总学时 90 总学分 3 实验学时 90 实验学分 3 应开实验学期一~二年级一、四学期 适用专业化学类各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可同时开课) 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 《无机化学实验》是以实验操作为主的技能课程,它既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又与相应的理论课——《无机化学》——有紧密的联系。它具有自己的培养目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本课程的目标是:在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本课程按照下述指导思想进行改革:压缩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将基

本操作融入综合实验、增加综合与设计实验。本课程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与基本操作)、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含学生自带课题)。在后两个层次的实验中,融入了我校化学院教师具有特色的科研项目,目的是通过完成这些带有研究性质的实验,使学生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通过实验课的训练,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 从实验获得感性认识,深入理解和应用《无机化学》理论课中的概念、理论,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 2. 规范地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与基本技能,包括:玻璃仪器的清洗,简单玻璃仪器的制作,加热和冷却方法,常见离子的基本性质与鉴定,基本物理常数的测定方法,典型无机化合物的基本合成、分离、纯化方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 3. 具有仔细观察进而分析判断实验现象的能力,能正确诚实记录实验现象与结果;处理实验结果时具有逻辑推理、做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能正确地运用化学语言进行科学表达,独立撰写实验报告;具有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实验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4. 能根据实验需要,通过查阅手册、工具书及其它信息源获取必要信息,能独立、正确地设计实验(包括选择实验方法、实验条件、仪器和试剂、产品质量鉴定等),独立撰写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5. 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等科学品德和科学精神。 6. 能掌握仪器设备(如气相色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差热分析仪等)的测试原理与应用范围,并能正确使用仪器设备。 7. 对基地班及逸仙班的同学开展研究式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科研能力,每人能独立撰写1~2篇研究性小论文。 8. 要求课前进行预习,弄懂实验目的与原理,熟悉实验内容与步骤,写出预习报告。

《天然产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天然产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35223 课程名称:天然产物化学 总学时数:32 实验或上机学时:0 先修课及后续课: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仪器分析,生物制药工艺学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专业课,必修 2.教学目的及意义 《天然产物化学》是一门运用现代化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探索安全高效的天然产物及衍生物的新化合物。并根据已阐明结构的成分,按植物的亲缘关系在生物界探寻同类成分,以扩大药用资源,发掘新的有效成分,研究有效成分在植物体中随生长季节的变化规律,提高中药质量的方法。为开发和创制新药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包括:要求掌握各类天然产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和药效成分)的结构类型,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鉴定和生物合成途径等。要求学生了解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测定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以及寻找中药有效成分的途径。 4.教学重点、难点 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学重点:天然药物中的主要类型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精制及结构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难点: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和波谱解析。 5.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过程中以课堂讲授、作业、撰写综述等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 其中,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及手段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中的观看相关影像资料,提问、回答和总结。 6.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等。) [1] 吴立军. 天然药物化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教材) [2] 徐任生. 天然产物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陆蕴如. 中药化学北京:学苑出版社1995 [4] 孙文基. 天然药物成分提取分离与制备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7.其他 二、正文部分 第一章总论 一、教学要求 了解天然产物化学的概念、研究范围、研究目的与任务。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史及其与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关系。了解ORD 谱的应用范围及八区律使用方法。熟悉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范围,课程的学习重点;各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掌握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概念。各类化合物化学成分简介。掌握13C-NMR 谱特征及其解析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天然产物化学的概念、研究范围、研究目的与任务。 知识要点 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概念。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史及其与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关系。各类化合物化学成分简介。 植物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与生物合成,一次代谢与二次代谢的概念,重要的一次代谢产物及二次代谢产物的关系。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如:醋酸- 丙二酸途径(AA-AM 途径)、甲戊二羟酸途径(MVA 途径)、桂皮(Cinnamic Acid Pathway )及莽草酸途径(Shikinmic Acid Pathway )、氨基酸途径(Amino Acid Pathway )、复合途径等。 第二节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波谱解析 知识要点 13 C-NMR 的基本概念及常见的13 C-NMR 谱的特征及解析方法,了 解13 C 核的化学位移范围及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旋光光谱(ORD )基本概念、原理及测定意义。八区律应用于含有羰基化合物的判定方法。 三、本章学时数 4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实验Ⅰ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性质:单独设课 实验学时:48 实验学分:1.5 实验室名称:无机化学实验室适用专业:化学 开设学期:第一学期开课单位: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编制依据: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日期:2014年8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 培养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小量-半微量化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2. 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无机化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逐步学会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化学反应现象以及处理数据的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进行实验工作的初步能力,为后续的课程、科学研究和今后参加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化学基础。 二、实验项目内容和类型

三、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及主要实验仪器 实验一多媒体教学片(3学时) 1. 实验目的要求:通过直观教学,了解无机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名称及使用方法,熟悉无机化学实验的规范操作,避免错误操作;了解分析天平的基本构造,学习正确的称量方法和天平使用规则;掌握无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每台(套)人数:视频播放系统,一套,全班集中观看。 实验二仪器的认领和洗涤(3学时) 1. 实验目的要求:熟悉无机化学实验室设置、实验室规则和要求;领取无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熟悉其名称、规格、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学习并练习常用仪器的洗涤和干燥方法。 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每台(套)人数:无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每套1人 实验三灯的使用、简单玻璃加工技术和塞子的钻孔(3学时) 1. 实验目的要求:了解酒精灯、酒精喷灯的构造和原理,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了解正常火焰各部分的温度;练习玻璃管、玻璃棒的截断、熔烧,玻璃管的弯曲和拉制等操作;练习塞子钻孔的基本操作。 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每台(套)人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三角锉刀、打孔器、漏斗每套1人, 酒精喷灯每套2人。 实验四台秤和分析天平的使用(3学时) 1. 实验目的要求:了解台秤和分析天平的基本构造,掌握正确的称量方法;熟悉天平的使用规则。 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每台(套)人数:称量瓶每套1人;台秤每套5人;电子天平,每套3人。 实验五试剂的取用和试管操作(3学时)

西北大学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 chapter 12

第十二章 s区元素 Chapter 12 s Block 教学要求 1.了解s区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够解释Li的标准电极电势为什么最低,能解释碱金属与水、醇和液氨反应的不同; 2.了解主要元素的矿物资源及单质的制备方法,特别注意钾和钠制备方法的不同; 3.了解s区元素的氢化物、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特别注意氢氧化物的碱性变化规律; 4.了解s区元素的重要盐类化合物,特别注意盐类溶解性的热力学解释; 5.会用离子极化理论解释碳酸盐分解规律; 6.了解对角线规则和锂、铍的特殊性。 课时分配(4学时) 1.概述和单质:2学时 2.化合物:2学时 3.对角线规则:1学时 12.1 概述 alkaline metals alkaline earth matals lithium beryllium sodium magnesium potassium calcium rubidium strontium caesium barium francium radium 注意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所有性质的产生和变化规律皆由此而来。 s区属元素最外层电子组态分别为ns1和ns2,由于受到内层电子的强烈屏蔽, 核对最外层电子的控制较松弛。因而单质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 容易失去各自的ns电子分别形成+1价和+2价阳离子, 其氧化态与各自的族号相对应。 12.2 单质 12.2.1 物理和化学性质

Some properties of the alkali metals, M, and their ions, M + property Li Na K Rb Cs ground state electronic configuration atomic (metallic) radius, r (M)/pm ionic radius, r (M +)/pm melting point, mp/℃ boiling point, bp/℃ first ionization energy, I 1/kJ·mol -1 density at 20℃, d /g·cm 3 hardness a flame color standard electrode potential, E ○一 /V [He]2s 1 152 59 180.54 1347 520.2 0.534 0.6 carmine -3.040 [Ne]3s 1 186 99 97.81 883.0 495.8 0.971 0.4 yellow -2.713 [Ar]4s 1 227 138 63.65 773.9 418.8 0.862 0.5 violet -2.924 [Kr]5s 1 248 149 39.05 687.9 403.0 1.532 0.3 bluish red -2.924 [Xe]6s 1 265 170 28.4 678.5 375.7 1.873 0.2 blue -2.923 a On the Mohs scale, hardnesses of ten minerals range from that of talc(0) to diamond(10). Some properties of the alkaline earth metals, M, and their ions, M 2+ property Be Mg Ca Sr Ba ground state electronic configuration atomic (metallic) radius, r (M)/pm ionic radius, r (M 2+)/pm melting point, mp/℃ boiling point, bp/℃ first ionization energy, I 1/kJ·mol -1 density at 20℃, d /g·cm 3 hardness a flame color standard electrode potential, E ○一/V [He]2s 2 111 27 1278 2970 899.4 1.85 ~5 none -1.85 [Ne]3s 2 160 72 648.8 1090 737.7 1.74 2.0 none -2.356 [Ar]4s 2 197 100 839 1483.6 589.7 1.55 1.5 orange-re d -2.84 [Kr]5s 2 215 113 769 1383.9 549.50 2.54 1.8 scarlet -2.89 [Xe]6s 2222 136 729 1637 502.8 3.60 ~2 green -2.92 a See footnote to Table 12.1. ★ 两族金属单质主要讲述规律性 ★ 单质的化学以其还原性为特征 (1) 与氧、硫、氮、卤素反应,形成相应的化合物,特别要注意氧化物的多样性 (2) 两族金属被水氧化的反应分别为: 2 M(s ) + 2 H 2O(l ) = 2 M +(aq ) + 2 OH -(aq ) + H 2(g ) (M = 碱金属) M(s ) + 2 H 2O(l ) = M +(aq ) + 2 OH -(aq ) + H 2(g ) (M = 碱土金属) 实验室利用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干燥烃类和醚类有机溶剂,但 金属钠不能用来干燥醇类 溶剂。 这是因为钠的还原性是如此之强, 以致能将醇分子中的氢原子还原为H 2,例如与乙醇的反应: 2 CH 3CH 2OH(l ) + 2 Na(s ) NaOCH 2CH 3(sln ) + H 2(g ) ● 同一族自上而下性质的变化有规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