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引言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构成的,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进行量化计算、科学评测的方法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检验智慧城市成果的具体体现,将起到引领、监测指导、量化评估等作用。开展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课题研究势在必行,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社会意义。

对智慧城市的评价是以城市信息化测评为基础的,因此需要分析城市信息化测评的方式和方法,以便在此基础上研究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信息化测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近三四十年来,在信息化测评研究方面积累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方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个主要分支:一是从经济学范畴出发的以信息经济为对象的宏观计量,以此来反映社会信息化水平,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波拉特等人。由于受当时信息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波拉特方法存在不少问题,包括:信息产业的定义和划分不够合理,影响测算的可信度和准确度,仅选用两个指标测算信息化水平,不能全面反映信息化的程度和水平,且波拉特法是一种静态法,无法反映信息经济发展的潜在能力。二是从衡量社会信息的信息流量和信息能力等来反映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主要依据某些综合的社会统计数字来构造测度模型,其典型的代表是日本提出的信息化指标。与波拉特法相比,日本的指数测评法具有统计数据容易获得、操作过程简便易行、测评结果直观清晰的特点。但是,在指标设立上对信息产业的作用强调不够,有些指标如“人均年发出函件数”影响较小也较为陈旧。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政府部门也积极参与信息化的测评研究。2002年7月,原信息产业部发布了《城市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方案(试行)》,作为试点城市进行信息化水平测评的依据。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由20项指标组成,分别给20个指标要素赋予不同权重,各指标权重总和为100,每个指标的计算主要依靠统计数据和抽样调查。该方案强调了对信息基础设施的评价(这类指标占指标总数一半还多),但没有反映信息化投入、信息化人才储备情况、信息化政策环境等,没有真正反映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发展情况。

如何能够高效率地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需要率先做好智慧城市的全面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准备工作,而制定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在各项准备工作中又是至关重要且势在必行的,做好评价体系的研究工作对于整个城市建设具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李贤毅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邓晓宇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摘要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构成的,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进行量化计算、科学评测的方法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检验智慧城市成果的具体体现,将起到引领、监测指导、量化评估等作用。本评价指标体系按泛在网络、智慧应用、公共支撑平台、价值实现四个方面进行,包括19个二级指标、57个三级指标。该体系统筹考虑了城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力、政策法规、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因素,还包括了智慧化交通管理、医疗教育体系、环保网络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市民文化科学素养等软件条件。通过该体系,可将抽象的智慧城市具体化、指标化,形成鲜明的导向,确保城市管理更高效、城市环境更宜居、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关键词智慧城市指标体系模型评价

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2智慧城市评价模型

创建智慧城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到具体的详细目标分解,再到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智慧城市评价体系首先需要客观地评价智慧城市发展的效果,客观地评价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正确性。其次,这个客观的评价结果可以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调整提供输入,在具体的评价中,城市智慧化应用的程度一目了然,可以根据结果调整战略执行和具体步骤。这个体系从表面上看,可能更加注重于城市智慧化后价值的衡量和比较,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个价值引导的作用,通过设置一些指标,让政府部门注意到在策略执行过程中注重效益方向的转变。

金字塔式的评价模型把泛在网络、智慧应用和公共支撑服务作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见图1)。其中,泛在网络建设是实现智慧城市这一目标的基础,海量的智慧应用开拓则是一条有效路径,而支撑服务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保障。智慧城市价值实现主要评价智慧城市整体综合功能满足人与自然健康发展的程度,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资源能源清洁高效、自然环境健康宜人、基础设施完善舒适、社会环境和谐文明。

3智慧城市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1)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反映充分的信息量,若干个相互独立的指标群综合成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用来测度和评价城市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2)可操作性原则。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二是数据资料可量化,定量指标数据要保证真实、可靠和有效,而定性指标和经验指标应尽量少用;三是评价指标不能过多,应尽可能简化。

(3)有效性原则。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与所评估对象的内涵与结构相符合,能够真正反映某一城市智慧化水平的本质。

(4)可比性原则。必须明确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含义、统计口径、时间和适用范围,以确保评价结果能够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不同城市(或者同一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信息化的实际水平和变化趋势。在进行城市信息化水平评价时,为了确保其可比性,指标应尽量采用相对指标,少用绝对指标。

(5)可持续性原则。在选择评价指标时,既要有测度智慧城市的现状(即城市基础设施先进度和智慧化应用状况)的现实指标(静态指标),又要有反映城市推进智慧化发展过程(即城市智慧化发展趋势)的过程指标(动态指标),能综合反映城市智慧化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而且其评价指标也不能保持长期不变,应根据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的不同对指标进行适当的

调整。

4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体系选择

确立智慧城市评价指

标体系,是评价城市智慧化

的一个核心和关键的环节。

指标体系涵盖是否全面,层

次结构是否清晰合理,直接

关系到评价质量的好坏。智

慧城市建设效果的分类涉

及到诸多方面,要对其进行

合理地评价分类,必须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泛在网

图1智慧城市评价模型

络、智慧应用、公共支撑平台、价值实现四大类指标,通过这四大类指标形成以基础网络建设、平台建设、智慧应用等为导向的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反映智慧城市价值实现的程度详见表1。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总体可分为泛在网络、智慧应用、公共支撑平台、价值实现四个纬度,包括19个二级指标、57个三级指标。本指标体系统筹考虑了城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力、政策法规、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因素,还包括了智慧化交通管理、医疗教育体系、环保网络以及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市民文化科学素养等软件条件。通过该体系,可将抽象的智慧城市具体化、指标化,形成鲜明的导向,确保城市管理更高效、城市环境更宜居、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4.1泛在网络指标

泛在网络即广泛存在的网络,它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顺畅地通信为目标。包括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

(1)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是实现智慧城市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的物质基础。城市光网与泛在的无线网络是智慧城市的基础;户均带宽则体现了城市居民实际可使用的网络平均带宽;宽带、移动电话普及率、3G用户渗透率则反映了城市居民对综合信息服务的使用程度。

(2)云平台。智慧城市离不开云计算的支持,云计算平台将成为智慧城市的“大脑”,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与计算。云计算通过网络使用各种信息资源与服务的方式,将改变传统信息资源的获取与管理模式,实现资源的集约共享。本评价体系采用“服务企业的百分比”、“云计算产业产值”两项指标来反映云计算平台应用程度。

(3)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保障。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信息化依赖度越来越高,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本评价体系采用“物理安全指数”、“数据安全指数”两项指标来反

表1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映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程度。

4.2智慧应用指标

智慧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核心领域,主要包括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能源、智慧建筑、智慧环保、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家庭等方面的应用,是智慧城市价值实现的直接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0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

(1)智慧政务。以电子政务为代表的“智慧政务”将以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高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创建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本评价体系采用“政府在线服务渗透程度”、“信息资源对领导决策支持程度”、“网上办公占办公业务工作总量的比例”、“公众对政府工作基本满意提升率”4项指标来反映智慧政务的应用程度。

(2)智慧交通。智慧交通系统主要包括交通控制系统、电子警察系统、交通信息枢纽平台、交通监控系统、智能公交和电子车牌等。通过整合公共交通资源,向社会提供交通信息服务,提升交通管理水平。本评价体系采用“交通信息管理服务能力”、“智能传感终端安装率”两项指标来反映智慧交通的应用程度。

(3)智慧物流。智慧物流是以数据中心为核心,以通讯网络为基础,通过定位、跟踪、监控(传感)、自动化管理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的“智慧”型高效率、低碳综合型解决方案。本评价体系采用“物流企业信息化使用率”、“物流电子商务交易金额占比”、“货物RFID 标签使用率”三项指标来反映智慧物流的应用程度。

(4)智慧能源。智慧能源是指构建水、电、气、热力等能源智能网络,不仅要求各品种能源实现智能化,而且还需要将不同能源品种网络有机整合,形成跨能源品种的能源生产、流通(交易)、消费网络。从而实现能源管理的高可靠性,提升能源服务的效率,增加新能源的应用比重。本评价体系采用“能源利用的可靠性”、“能源的使用效率”、“新能源的应用程度”三项指标来反映智慧能源的应用程度。

(5)智慧建筑。智慧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本评价体系采用“信息网络应用程度”、“节能环保技术应用程度”二项指标来反映智慧建筑的应用程度。

(6)智慧环保。智慧环保主要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运用到无人维护、条件恶劣生态环境监测中,提高生态监测实时性、可靠性,扩大生态监测范围。本评价体系采用“环境质量自动化检测比例”、“重点污染源监控比例”两项指标来反映智慧环保的应用程度。

(7)智慧旅游。智慧旅游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发布,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本评价体系采用“通信与信息技术应用程度”、“旅游资源整合与共享程度”两项指标来反映智慧旅游的应用程度。

(8)智慧医疗。智慧医疗通过建设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有效整合全市的医疗卫生信息资源,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在全市的统一建设,提升城市医疗卫生资源的共享、医疗协同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整体水平。本评价体系采用“市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电子病历使用率”、“医院间资源和信息共享率”三项指标来反映智慧医疗的应用程度。

(9)智慧教育。智慧教育是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达到高效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从而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以及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本评价体系采用“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教育过程的优化程度”、“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提升程度”三项指标来反映智慧教育的应用程度。

(10)智慧家庭。智慧家庭是以住宅为平台,兼备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为一体的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环保的居住环境。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综合布线技术等,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家庭安全防护系统、网络服务系统和家庭自动化系统等各种子系统有机地组合成家庭综合服务与管理集成系统。通过统筹管理,让家居生活更加舒适、安全、有效。本评价体系采用“家庭智能表具安装率”、“家庭信息化互动率”、“家庭信息化支出”三项指标来反映智慧家庭的发展程度。

4.3公共支撑平台指标

智慧城市的公共支撑平台主要指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政策法规、相关规范的及人才培养等建设保障,主要包含三个指标。

(1)政策法规。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将牵涉到城市中的每个要素,通过政策指标评价,要求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充分考虑智慧城市的发展阶段和建设基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根据城市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规律,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及保障措施等,同时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有效保障智慧城市的各个参与主体的利益,切实营造一个“人人参与,人人放心、人人受益”的智慧城市建设环境。本评价体系采用“政策法规完善率”、“政策法规引导能力”两项指标来反映政策法规的完善程度。

(2)规范标准。智慧城市规范标准包括架构标准、应用需求标准、通信协议,标识标准、安全标准、应用标准、数据标准、信息处理标准等。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只有严格遵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才能保障智慧城市各层面功能的正常工作,保证智慧城市的高效运行。本评价体系采用“信息标准完善率”、“设备标准完善率”、“技术标准完善率”三项指标来反映规范标准的完善程度。

(3)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逐步建立智慧城市教育培训体系,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养,重点培养智慧城市建设高级人才。本评价体系采用“每年相关宣传培训人员占总人口比例”、“智慧产业从业人数”、“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总人口比重”三项指标来反映智慧城市人才培养状况。

4.4价值实现指标

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智能的感知、分析、整合、响应公众关于环境、安全、城市服务、民生、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活动及需求。城市中各个关键系统与参与者之间高效的协作,以达到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从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城市工作、绿色的生活环境。价值实现指标包含3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

(1)宜居城市。主要指居民在出行、就医、教育等方面便捷程度。本评价体系采用“网络资费满意度”、“交通信息获取便捷度”、“政府服务的便捷程度”、“城市就医方便程度”、“获取教育资源的便捷程度”5项指标来评价。

(2)绿色城市。智慧的绿色城市是以信息化为驱动,结合绿色环保技术的深入应用,推动城市生态转型和高效运转的建设运动,旨在通过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和开发建设模式创新,建设生态高效、信息发达、经济繁荣新型现代化城市。本评价体系采用“新能源汽车比例”、“建筑物数字节能比例”、“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率”三项指标来评价。

(3)安全城市。主要指居民在城市生活中,对食品安全、环境安全、交通安全、防控犯罪安全等方面的满意度五项指标。

5结束语

建设智慧城市绝非朝夕之功,而编制智慧城市指标体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编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的动态过程,此外各指标在智慧城市发展评价中的权重也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今后还需要根据对智慧城市认识的深化以及建设智慧城市的实践,适时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调整。

根据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因素特点,可采用经济数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是通过构造等级模糊子集把反映被评事物的模糊指标进行量化(即确定隶属度),然后利用模糊变换原理对各指标进行综合。实际工作中可选用三级模糊评判来确定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沈明欢.“智慧城市”助力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城市观察.2010,3

2.国外数字化城市管理案例.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郎艳怀.经济数学方法与模型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4焦芳.建立知识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想.上海统计. 2003,7

5许春燕,董本云.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软质量指标的评价方法研究.技术经济.2004,4

(收稿日期:2011-09-10)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欢迎阅读附件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 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

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 (一)建设进展情况 智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完成规划部署,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截至2012年9月,全国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的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22个,占比46.8%。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杭州、南京、宁波、武汉、厦门等地方已制定形成智慧城市

发展的专项规划。 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存在明显差异。当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大致可分为社会应用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四个方面。总体来看,对社会应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程度较高,在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22个地方中,有16 , 1.84到 化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不高,技术应用准备不足、保障条件不配套的情况下,盲目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造成投入产出效益不理想,无法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严重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进度和效果。 第二,城市运营管理效率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智慧城市的发展成效取决于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开展状况。当前,我国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与衡量指标体系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挤问题也逐渐产生并日益严重。近20年,内地民用汽车年平均增长率为13.3%,私人汽车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3.7% 。其中,北京作为人口超过2000万人、机动车500万辆的特大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2010年10月的美国《外交政策》一书更是将北京列为世界五大拥堵城市之首。 城市交通拥挤已严重阻碍中国城市经济及空间布局结构的良性发展,在社会各个方面造成负面效应,具体表征为时间延误、能源浪费、大气污染及情绪影响等。这些负面效应使得社会外部成本增高,危害了人类的经济利益和健康安全,更不符合建设和谐交通的目的。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对城市道路拥挤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显得格外重要。这不是单纯地统一增加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路网规模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量,而是通过拥挤识别确定城市不同道路的拥挤度来实施不同的解决措施。建立完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交通拥挤识别体系并合理运用成为当务之急。 1.1.2 研究意义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自1991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持续超过10%,而持续的经济增长使得人民对交通的需求扩大。汽车产量增大,人民的购买力上升,人民的配车率提高,私人小汽车的数量快速增长,城市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出现了不平衡状况,导致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严峻的交通拥挤问题。因此,此次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交通指挥中心的固定检测器采集和实地考察的交通数据,在交通拥挤识别体系下,计算出有效的道路实时动态交通信息,根据获取的数据信息实时、准确地为管理者制定合理有效的交通拥挤疏导策略。

健康城市建设工作计划(最新)

健康城市建设工作计划 建设健康城市是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卫生城市的升级版。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区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的决策部署,根据《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X版)》《X市X区健康城市建设规划(X-X年)》要求,结合街道实际,现制定X年健康城市建设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健康X”规划纲要》,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政府主导、共建共享,问题导向、创新发展,属地管理、市区联动,城乡统筹、典型示范,打造特色、分步推进”的原则,以保障和促进人的健康为宗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着力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幸福的新X。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健康城市建设,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健康宣传教育,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全方位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和文明素质,建设环境宜居、社会和谐、人群健康、服务便捷、富有活力的健康X,实现城乡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 三、主要任务 各社区(村组)要按照《X市X区健康城市建设规划(X-X年)》

指标要求(市上新调整),结合自身职责任务,认真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抓好各项指标任务落实,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工作。X年在认真落实各项指标任务的同时,侧重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营造浓厚的健康城市建设舆论氛围 深入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宣传工作,努力调动和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健康城市建设的热情,形成市区联动、全民参与、城乡同步的工作格局,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一是社区(村组)要建立快速宣传平台,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微信、微博、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快速、准确宣传报道健康城市建设工作。二是各社区(村组)要按照“属地管理”责任,以营造健康文化为重点,充分利用辖区单位、小区、公共场所的宣传橱窗、墙报、电子屏等宣传阵地,全方位、全周期、高频率的宣传健康城市建设,让健康理念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三是各社区(村组)要以活动为载体,紧扣健康城市重点工作,围绕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健康文化五个方面的内容,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强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宣传进机关(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村镇、进家庭等活动,让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工作家喻户晓,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深入人心,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街道上下迅速掀起健康社区和健康村建设工作热潮,营造浓厚建设氛围。 (二)抓好“健康细胞”建设 按照市健康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X市健康细胞建设标准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

第5卷第10期经济与社会发展 VOL.5.No.10 2007年10月ECONOM I C AND S OC I A L DEVELOP MENT OCT.2007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 卢小珠,卢宁宁,邹继业,赵选忠 [摘要]建立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是评价一个城市创新能力最基本的前提,而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大多是理论推断,缺乏实用价值。为使创新型城市具有可衡量性,文章总结了现有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动态连续性和简明扼要性等原则,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分为人才资源、物质基础和创新成果三大部分48项指标;根据国内先进城市在相关指标上达到的水平,提出了未来五年中国创新型城市应达到的标准。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研究 [作者简介]卢小珠,广西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卢宁宁,广西工学院管理学副教授;邹继业,柳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赵选忠,柳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672-2728(200710-0056-05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灵魂,是技术革命的生命。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后,创新不仅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而且也是我国许多地区的发展战略,许多城市都把构建创新型城市作为“十一五”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但是,什么是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的衡量标准是什么?达到什么水准可以称为创新型城市?却没有统一的标准。理论界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各异,各个城市在制定目标时各有各的内容和标准。这不仅使将来是否实现创新型城市无从评价,而且使构建创新型城市成为

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价标准体系试行

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 医院智慧服务是智慧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指医院针对患者的医疗服务需要,应用信息技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加强患者信息互联共享,提升医疗服务智慧化水平的新时代服务模式。建立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Smart Service Scoring System,4S),旨在指导医院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强信息化建设、提供智慧服务,为进一步建立智慧医院奠定基础。电子病历、医院运营、教学、科研等信息化建设情况不在本评估范围内。 一、评估目标 (一)建立完善医院智慧服务现状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评估医院开展的智慧服务水平。 (二)明确医院各级别智慧服务应当实现的功能,为医院建设智慧服务信息系统提供指南,指导医院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应用智慧服务信息系统。 (三)引导医院沿着功能实用、信息共享、服务智能的方向,建设完善智慧服务信息系统,使之成为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开展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有效工具。

二、评估对象 应用信息系统提供智慧服务的二级及以上医院。 三、评估分级 对医院应用信息化为患者提供智慧服务的功能和患者感受到的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分为0级至5级。 (一)0级:医院没有或极少应用信息化手段为患者提供服务。医院未建立患者服务信息系统;或者在挂号、收费、检查、检验、入出院、药事服务等环节中,面向患者提供信息化服务少于3个。患者能够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取的医疗服务信息较少。 (二)1级:医院应用信息化手段为门急诊或住院患者提供部分服务。医院建立服务患者的信息系统,应用信息化手段对医疗服务流程进行部分优化,在挂号、收费、检查、检验、入出院、药事服务等环节中,至少有3个以上的环节能够面向患者提供信息化服务,患者就医体验有所提升。 (三)2级:医院内部的智慧服务初步建立。医院应用信息系统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能够为患者提供智慧导医分诊、分时段预约、检查检验集中预约和结果推送、在线支付、床旁结算、生活保障等智慧服务,患者能够便捷地获取医疗服务相关信息。

盘点智慧城市的六大标准体系.doc

盘点:智慧城市的六大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城市规 划的通用性,降低建设成本,有利于促进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加强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互 联互通、共享协同,推广最佳的技术和应用实践。 据悉,到2016 年,国内将逐步建立健全中国智慧城市国家标准体系。其中,共性、关 键性标准涵盖的主要标准领域主要包括:数据与服务融合平台、主数据、数据挖掘分析、跨 系统信息交互、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运维等促进系统、数据与服务融合等。 国内目前负责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制定的标准组织包括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高林透露,目前已立项的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包括《智慧城市SOA 标准应用指南》、《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等 6 项。 《智慧城市SOA 标准应用指南》,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规定 了智慧城市的SOA 应用参考模型及智慧城市建设中SOA 标准的综合应用建议,本标准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及具体领域信息化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发、实施、评估、运行和维护。 《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拟规定智慧城 市的技术参考模型、基本技术原则 6 和要求,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及具体领域信息化项 目的设计、开发、运行和维护,是指导和综合应用智慧城市的具体技术、服务实现标准的依 据,也是建立智慧城市相关质量测评标准、工程标准及应用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第 1 部分:信息基础设施》: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牵头负责,拟规定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评价对象、范围和指标,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 其中评价指标中包括技术原则和要求以及设计与使用原则。本标准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规划 及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评价,是指导智慧城市具体技术、服务实现的标准依据,也是建立智慧城市相关质量测评标准、工程标准及应用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第 2 部分:信息化应用和服务》: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 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规定了智慧城市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评价模型、评价指标。适用于智慧 城市整体规划及信息化应用与服务项目建设与评价。本标准是评估后续智慧城市具体应用与 服务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 3 部分:建设管理》: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 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标准中建设管理内容主要指城市建设中的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管网的建设标准,结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城市管 理运营理念,致力于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协同化、智慧化,提供城市生活的舒适度。 《信息安全技术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保障指南》: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负责。目前相关资料较少,应该是针对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数据资源集中和共享,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进行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标准制定。

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思路

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思路 2013年健康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创建为民,以打造“宜商、宜居、宜游”的国际商贸名城为目标,改善城市卫生,营造健康环境、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改变生活方式、提升行政管理能力,保障公共安全、理顺创建工作机制,深化创建活动,继续推进“五大工程”,扎实开展健康城市建设,为我市加快推进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两区六城”建设再添新动力。 一、进一步改善市域环境卫生。着重开展四大环境卫生整治力争八个方面的突破。重点开展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开展以登革热防控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开展以保障四大展会为重点的重大节庆环境整治、开展以节能低碳为重点的综合整治等四项整治行动,力争在“四边三化”面貌、污水排放、尾气排放、固废处理、菜市场和路边摊点、小区毁绿种植农作物、建筑工地、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等八个方面得到突破。 二、进一步提升市民健康素养。着重开展五项活动着力改善四方面的不良现象。重点开展4月和9月两个爱国卫生月活动、市镇村三级健康大讲堂、全民健身节、健康促进宣传周活动和群众性创建活动等四项活动。纠正车窗抛撒垃圾现象,纠正油、盐、烟、酒的不良生活嗜好,改善全民运动的现状,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继续深化健康细胞和无烟单位的创建活动、深化卫生先进单位和卫生村的创建活动、深化文明单位和文明村的创建活动,推进群众性创建活动不断深

化。 三、进一步改善社会公共秩序。加强六方面检查整治提升六方面的社会秩序。一是加大食品安全的整治力度,着力提升食品市场秩序;二是加大安全生产的整治力度,着力提升企业运营秩序;三是加大交通环境的整治力度,着力提升道路交通秩序;四是加大非法行医的整治力度,着力提升医疗市场秩序;五是加大非法出版物的整治力度,着力提升健康文化市场秩序;六是加大十小行业整治的力度,着力营造市民安全的生活生产环境。从各种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入手,协同有关部门,加强联合整治,合力共建优美、整洁、规范、有序的社会环境。 四、进一步改善创建工作的运行机制。一是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机制。对接全市“网格化”的网格模式,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合理划分责任区块,实行定人、定岗、定责,抓具体,促深入。确保创建工作全方位、全覆盖、精细化管理,不漏管不失控,不留空档不留盲区,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格局。解决创建活动中“面积宽、基础薄、人员少、经费缺”的问题,促进创建工作由“粗放被动型”向“主动、精细、长效”转变。二是进一步调整健康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估办法。根据全国爱卫会及省爱卫会的工作部署,适时调整健康城市指标体系。并根据新的指标体系重新建设健康城市评估办法,树立绩效评估意识,建立实地检查、听取汇报、模拟评估等工作机制。三是精简和完善健康细胞建设评估体系和办法。进一步做好建设健康细胞的

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卫健委

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医院智慧服务是智慧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指医院针对患者的医疗服务需要,应用信息技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加强患者信息互联共享,提升医疗服务智慧化水平的新时代服务模式。建立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Smart Service Scoring System,4S),旨在指导医院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强信息化建设、提供智慧服务,为进一步建立智慧医院奠定基础。电子病历、医院运营、教学、科研等信息化建设情况不在本评估范围内。 一、评估目标 (一)建立完善医院智慧服务现状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评估医院开展的智慧服务水平。 (二)明确医院各级别智慧服务应当实现的功能,为医院建设智慧服务信息系统提供指南,指导医院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应用智慧服务信息系统。 (三)引导医院沿着功能实用、信息共享、服务智能的

方向,建设完善智慧服务信息系统,使之成为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开展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有效工具。 二、评估对象 应用信息系统提供智慧服务的二级及以上医院。 三、评估分级 对医院应用信息化为患者提供智慧服务的功能和患者感受到的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分为0级至5级。 (一)0级:医院没有或极少应用信息化手段为患者提供服务。医院未建立患者服务信息系统;或者在挂号、收费、检查、检验、入出院、药事服务等环节中,面向患者提供信息化服务少于3个。患者能够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取的医疗服务信息较少。 (二)1级:医院应用信息化手段为门急诊或住院患者提供部分服务。医院建立服务患者的信息系统,应用信息化手段对医疗服务流程进行部分优化,在挂号、收费、检查、检验、入出院、药事服务等环节中,至少有3个以上的环节能够面向患者提供信息化服务,患者就医体验有所提升。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1 :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 一是实现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

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 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务方式的方便、快捷,服务水平的高质、高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 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智慧产业是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方式与手段。智慧城市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实时采集、集约管理,构建以信息为中心、各主体共享协同的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有助于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全国最安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全国最安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为了应对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确保实现“富民强市、加快发展”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的要求。为将这一要求具体落实细化,形成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派员参加,专门成立了调研小组,在市统计局、科技局和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的指导配合下,对“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的参照系(本文仅限于治安安全)进行了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了南京市“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设想和框架。一、关于“全国最安全城市”的概念对一个城市而言,环境就是资源,就是竞争力。而城市安全,是最重要的投资环境,也是最有吸引力的招商资源。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正是为了营造城市安全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参照国内外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结合维护城市安全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全国最安全城市”的概念应由三个基本概念组成: 1、城市所谓城市,《辞海》中规范的解释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国对于城市本质和特征的最权威的提法,已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中,即:“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2、安全关于安全,就其本质而言,即: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从人们最关心的看,莫过于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安全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安全,应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一切因素;而狭义上的安全,主要指治安方面的安全。因本调研主要集中于政法、综治工作“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的目标、任务,故将此安全限定为治安安全,以便突出重点进行研究。 3、安全城市安全城市,从理论上讲应当是没有危险,市民不受威胁,生产、生活不出事故,群众普遍有安全感的城市。但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快的现阶段,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利益关系的不平衡和贫富差距拉大,以及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的矛盾冲撞,许多新的犯罪诱因不断产生,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的上升将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只要保障社会治安秩序稳定的控制力控制住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破坏力,且破坏力的幅度控制在社会和群众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那么城市社会治安就是平稳的、安全的,即为安全城市。这是目前国际、国内犯罪学研究的共识。 4、全国最安全城市根据我国城市规模、行政等级的不同,城市间的可比差距加大。为科学、客观地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将国内15个副省级城市(含本市)作为参照城市,即:在全国同等城市(副省级市)中,治安安全最好的城市就是“全国最安全城市”。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最安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文中所提出的指标体系基本设想,系以统计学和统计分析实践中常用的五级量表为依据,将15个副省级城市的测评情况分为5个档次,凡综合评价为第一档次的,即为“全国最安全城市”。二、关于“全国最安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全国最安全城市”和对“全国最安全城市”的评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全国最安全城市”是客观存在的,而人们对“全国最安全城市”的评价或者说怎样才是“全国最安全城市”,则属于主观认识的范畴。所谓对“全国最安全城市”进行科学评价,就是要对评价范围进行科学界定,对评价标准进行科学确定,对评价方法进行科学选择,这就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设立“全国最安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目前,世界各国对“全国最安全城市”的评价尚没有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警方登记的刑事案件数量作为衡量是否安全的主要指标,如日本主要依据警方报告的案件数,台湾地区主要依据暴力案件和盗窃案件的升幅,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依据报警案件数等等。以刑事案件立案数作为评价是否安全的主要指标,这虽然是世界通行做法,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安全评价的研究成果,如英国警务专家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七项评价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刘玲玲1刘洁2刘晓静3 (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100083 )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廊坊 065000) (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 050016) 摘要:本文在分析创新型城市内涵基础上,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展开综述,并对目前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指出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缺点。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述评 [中图分类号] F299. 22 [文献标识码] A Study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novative Cities Liu ling-ling, Liu jie Liu xiaojing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Langfang, 065000 )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6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innovative city. Representative of domestic innovat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city main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novative city is reviewed, pointing out that the curr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h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Key words:innovative city;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review 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关于创新型城市,毫无疑问来源于约瑟夫·熊彼得的“创新”理论,继而开创了对相关“创新”问题的研究。杨冬梅、赵黎明[1]等人定义创新型城市(Innovative city)是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一般是由区域科技中心城市发展演变形成,是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融合的一种城市演变形态;完善的城市创新系统是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在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不断形成自我平衡调整和发展功能的基础上,推动建立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城市经济增长,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就目前国内较为普遍的定义,创新型城市概念的界定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创新型城市是指在城市政府的引导组织下,整个城市形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倡导竞 1刘玲玲(1977-),女,河北,汉,北京城市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城市问题,电话:E-mail:,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教三楼A302,邮编:100083 2刘洁(1979-),女,河北,汉,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城市发展 3刘晓静(1977-)女,河北,汉,河北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经济、社会保障

工信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 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 一是实现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务方式的方便、快捷,服务水平的高质、高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智慧产业是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和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 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

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 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5、生态城市社会和谐生态城市的社会和谐,要做到住房保障、医疗水平、文体设施、科技教育、收入分配、交通便捷、城市安全面面俱到,住房保障率要达到90%以上,住房价格收入比保持在3-6之间;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8人以上,没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大于30张;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3册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1、5平方米以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以上,R&D经费支出占GDP的2%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小于2、2,基尼系数0、38;公共交通分担率大于50%,平均通勤时间小于30分钟;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小于10件,人均固定避难场所面积大于3平方米。 6、生态城市创新引领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引进开发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在保持自然特色风貌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通

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准则体系(试行)-卫健委

精心整理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 医院智慧服务是智慧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指医院针对患者的医疗服务需要,应用信息技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加强患者信息互联共享,提升医疗服务智慧化水平的新时代服务模式。建立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 ( 三、评估分级 对医院应用信息化为患者提供智慧服务的功能和患者感受到的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分为0级至5级。

(一)0级:医院没有或极少应用信息化手段为患者提供服务。医院未建立患者服务信息系统;或者在挂号、收费、检查、检验、入出院、药事服务等环节中,面向患者提供信息化服务少于3个。患者能够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取的医疗服务信息较少。 (二)1级:医院应用信息化手段为门急诊或住院患者提供部分服务。医院建立 (六)5级:基于医院的智慧医疗健康服务基本建立。患者在一定区域内的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以及居家产生的医疗健康信息能够互联互通,医院能够联合其他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精准化的智慧医疗健康服务。 四、评估方法

采用定量评分、整体分级的方法,综合评估医院智慧服务信息系统具备的功能、有效应用范围、技术基础环境与信息安全状况。 (一)局部应用情况评估。是对医院中各个环节的医疗业务信息系统进行评估。 1.评估项目:按照患者诊前、诊中、诊后各环节应涵盖的基本服务内容,结合医院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环境,确定5个类别共17个评估项目(见附件1)。 分。 为100%,无实际应用则视为0。要求比例的项目,计算该项目在医院内的实际应用比例,所得比值即为得分,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二)整体应用水平评估。是对医院智慧服务信息系统整体应用情况的评估。具体方法是按照总分、基本项目完成情况、选择项目完成情况得到评估结果,分为0—5级共六个等级(各级评估要求见附件2)。 (1)医院智慧服务信息系统评估总分。是反映医院智慧服务信息系统整体应用情况的量化指标,即局部应用情况评估各项目评分的总和,且该得分不低于相应级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附件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 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 一是实现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务方式的方便、快捷,服务水平的高质、高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智慧产业是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方式与手段。智慧城市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实时采集、集约管理,构建以信息为中心、各主体共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征求意见稿) 一、总体说明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条件、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创新环境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 (一)基础条件 城市基础条件状况是城市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是创新产生的必备条件。从全球来看,公认的创新型城市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较大人口规模。城市基础条件指标包括人均GDP、每万人拥有的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数和城市环境三个二级指标。 (二)创新投入 创新资源的投入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创新投入主要包括创新人员的投入和创新资金的投入。创新投入指标由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和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等四个具体指标构成。 (三)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用来反映创新的成果。创新绩效指标由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高技术产业当年价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万元GDP综合能耗、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占GDP 的比重和每万名R&D人员国际科技论文数五个二级指标构成。 (四)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包括创新的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为创新活动提供文化上的支撑。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保障企业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的重要条件。创新环境指标由创新政策制定和落实、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基地、科学技术普及、科技管理机构建立和健全,以及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实施情况等六个方面构成。 二、指标体系框架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城市环境(%) 创新投入1.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2.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3.科学技术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4.每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人) 创新绩效1.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件) 2.高技术产业当年价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3.万元GDP综合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4.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占GDP的比重(%) 5.每万名R&D人员国际科技论文数(篇) 创新环境1.创新政策制定和落实 2.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3.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基地 4.科学技术普及 5.科技管理机构建立和健全 6.组织实施及考核评价实施 三、数据来源 创新型城市评价数据来源于三个渠道:一是从公开渠道获得的数据,包括《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试点城市(区)的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二是各试点城市(区)上报的数据;三是从其它渠道获得的相关统计数据。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报告 篇一: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 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 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 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 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 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 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因此,为进一步科学开 展智慧城市建设评估,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特制定《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一、相关说明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主要是在《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基础上,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 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目的主要是为了较为准确的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 进度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

发展提供有益参考。相关指标的确定主要本着以下原则:一是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历史和当前数据采集是可靠方便和科学的;二是指标具有代表性,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三是具有可比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四是指标具有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二、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的原则以及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等6个维度,包括18个要素、37个指标。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指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功能通畅、安全、协同运作的相关基础设施。主要包括1个要素,3个指标。 1.1宽带网络建设水平。指各类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宽带网络在城市中的建设应用水平。包括3个指标。 1.1.1家庭光纤可接入率。光纤接入是指局端与用户之间完全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体。光纤接入覆盖率是反映了城市基础网络设施发展水平核心指标之一。 1.1.2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网络覆盖率。指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网络覆盖率。

智慧医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标

智慧医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标

重磅!《国家智慧医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来了 2016-08-21 HC3i 中国数字医疗网 HC3i 中国首家专注于医疗信息化、互联网医疗和移动医疗的专业网络平台。 随着卫生信息 化的发展,国内已基本建立 HIS 、PACS 、LIS 、EMR 、EHR 以 及医院信息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远程医疗平台等各种信息系统, 卫生行业 正在进入全新的信息化大发展时代。 同时,根据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印发的 《关 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精神,要求“在 2020 年建成一批绿色和 谐、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 ”,而智慧医疗正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 分。 智慧医疗可以有效实现医疗流程规范化, 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 本研究 项目组受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划信息司委托, 采用德尔菲法建立一套科 学的国家智慧医疗评价指标体系, 用于综合评价医院的智慧应用与管理水平, 指 导和促进医疗机构的智慧应用与建设。 通过对两轮专家咨询结果的分析, 确定了 国家智慧医疗评估体系的 3 个一级指标、 16 个二级指标和 144 个三级指标 及 其权重系数(见下表)。其中能力、应用和成效 3 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 0.13 、 0.75 和 0.12 。说明该指标体系着眼于具体应用,重点考核智慧医疗的实际应 用水平。 一、国家智慧医疗评估体系及其权重系数 二级指标 A1 基础 设施( 0.764 ) 0.0049 三级指标 组合权 重 A1.1 自 0.0065 助 服务设备 A1.3 家庭监测设备管理 0.0032 一级指标 A 能力( 0.13 ) A1.2 导航设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