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制度初探_於方

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制度初探_於方

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制度初探_於方
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制度初探_於方

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制度初探

於方,田超,张衍燊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北京100012)

要:环境损害纠纷逐年增加,但是环境侵权案件面临着“立案难、审理难、判决难”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法律依据不

足,相应的制度管理体系没有建立,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规范不统一。鉴于环境损害鉴定的专业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应当由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开展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制度的构建和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行业的管理。建议构建行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运行体系,即由行业主管部门的环保部门或环境损害鉴定行业组织与司法鉴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管理。根据不同地区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业务需求和潜在的环境损害类型,集中各自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在每一个领域规划并培育少量的鉴定评估机构,适当控制总体规模确保环境损害鉴定质量。关键词: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中图分类号:X21;DF8

文献标志码:A

doi :10.3969/j.issn.1671-2072.2015.05.002

文章编号:1671-2072-(2015)05-0013-05

Discussion on China ’s Judicial Appraisal System on Environmental Damages

YU Fang ,TIAN Chao ,ZHANG Heng-shen

(Environment Plann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Ministry ,Beijing 100012,China)

Abstract:Environmental damage disputes increase every year,but environmental tort cases face the difficultities in filing,hearing,and judgement".The fundamental reasons include such as the absence of legislation,no administrative system,and no standards for environmetnal damage survey.Given the specialized nature,complexit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survey,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survey sytstem and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survey industry should be jointly conducted by the judicail administ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The author proposes to set up the co-management system by the govern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or by the profession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survey and the administrative government of judicial appraisal.Based on the potential needs for environmental damage survey and the possible environmental damage types in different areas,it is planned to set a limited number of survey institutions in each field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resource and technological advantages of different areas.There should be size control to guarentee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survey.

Key words:environmental damage;judicial appraisal;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ystem management

鉴定制度

Forensic System

收稿日期:2015-06-16

作者简介:於方(1972—),女,主要从事环境损害与环境评估的工作研究。E-mail:yufang@https://www.doczj.com/doc/fc13124203.html, 。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是运用科学专业技能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人身、财产及生态环境损害的专门性问题的科学界定,包括污染物和污染破坏行为的定性、污染破坏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判定、损害程度和范围的界定及数额量化等方面的判断。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是环境损害案件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关键技术支撑,对环境司法案件的处理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1建立完善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制度的意义

1.1

环境司法实践的迫切需求

据统计,近些年来,环境损害纠纷以25%的速度逐年增加,但是环境侵权案件进入司法程序的却不足所有案件的17%。环境纠纷越来越多,而通过环境司法解决纠纷数量却没有得到相应体现,环境诉讼面临着“立案难、审理难、判决难”的问题。根据调查发现,很多纠纷是由于缺乏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或者鉴定评估机构无法鉴定环境损害而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具体来说,很多环境纠纷产生后,由于对污染

情况、污染责任人和污染范围缺乏科学客观的鉴定意见,导致“污染原因讲不清、是谁污染说不明,损失多

13··

少拿不准”的尴尬现象。比较典型的案例是2007年6月福建省浦城县人民法院受理了原告郑某诉福建某矿业化工公司排放废气造成原告苗圃桂花树苗损失一案。该案从2010—2012年经历了起诉、判决、不服、提起上诉、发回重审、再判决、再不服、再上诉、再发回重审的曲折过程。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不同鉴定机构间鉴定意见的不一致导致案件难以定性。由于缺乏环境损害鉴定的关键性证据,司法机关在审理和判决上犹豫不决,难有定纷止争的底气,既不敢大胆支持原告的诉求,也不能轻易判定被告承担责任。正是由于缺乏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技术支撑,很多法院对环境纠纷案件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干脆就对这种缺乏鉴定意见或鉴定不明确的环境纠纷不予立案,于是产生了前述的各种“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缺乏有资质的鉴定机构

环境问题是近十多年来才逐渐受到重视的,环境纠纷的司法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之配套的鉴定评估技术规范不完善。由于立法、管理制度、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缺乏从事环境损害鉴定的机构和人员。从业机构和人员能力参差不齐且不规范,导致司法实践中法官找不到符合法律要求的鉴定人对环境损害专门性问题提出鉴定意见或评估报告。鉴定机构尚不能对环境纠纷司法审判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1.1.2鉴定意见科学性、权威性不足

环境司法实践中也会有原被告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损害作出因果关系或损害数额的鉴定意见,但由于缺乏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程序和技术规范,鉴定意见受到对方当事人的质疑,法官也很难依据鉴定意见作出判决。由于缺乏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专门的程序规定,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又过于原则,对很多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技术细节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导致鉴定机构在鉴定过程中随意性加大,或者出现由于鉴定人接受委托人聘请,违反职业操守出具有利于委托人的结论等情况。由于缺乏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程序和技术规范,影响鉴定意见的合法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1.1.3多份鉴定意见彼此冲突

法官在审理环境纠纷案件中经常遇到原被告各自提供的鉴定意见之间互相冲突的情况。一般而言,法官应对出具鉴定意见的鉴定机构进行资质和鉴定程序审查,如果审查符合法律规定,再对鉴定意见进行对比,通过质证进行厘清。但如果鉴定意见间的冲突源于鉴定程序和技术方法的不统一,法官也无法判定环境损害事实的真实性,难以做出判决。因此,下一步如何协调不同部门制定的方法和标准,统一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标准和方法至关重要。

司法实践中还有很多因鉴定制度不统一而产生的其他情况,比如,鉴定意见涉及了非专业性问题,鉴定意见超越了鉴定范围,判决责任人修复环境后如何通过鉴定确定环境得到了合理的修复等。环境司法实践的强烈需求与环境司法鉴定制度缺失带来的能力不足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落差,迫切需要改变当下不利的局面。

1.2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法律不健全

我国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体系无法建立的根本原因是法律依据不足,或者说是法律规定不明确,与此相应的管理制度没有建立。目前,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相关规定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法律;二是司法解释;三是环保与资源部门的规范性文件。从这些具体规定来看,该制度没有顶层设计,缺乏体系性。很多规定散见于法律、司法解释和各行政部门的规范性文件中,且定义、内涵界定不清,鉴定评估内容各异,交叉矛盾,互不统属。

我国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相关法律分散于《环境保护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之中。其中,《环境保护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都只对突发环境事件情形下的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作了要求,远未涵盖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范围,而《决定》又没有直接规定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类别,而是采取了授权性规定,将设立新的司法鉴定类别的权限赋予国家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司法部),由其与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协商。正是由于法律层面缺乏顶层设计的原因,导致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在实践中举步维艰。

由于法律上的缺失,国内司法实践只能先行探索。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为打击恶意排污等环境犯罪行为,解决环境损害案件中的实际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司法解释上进行了积极的突破,于2013年6月发布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随后,最高法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与《关于审理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弥补鉴定能力不足的问题,规定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指定或推荐机构进行鉴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际鉴定评估能力不足的问题,

14··

但司法解释只是在法律适用上的调整,并没有从制度上解决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正规化、体系化问题。

1.3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规范不统一

由于环境损害纠纷的不断增加,对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需求也不断增强,涉及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司法、环保、资源等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很多突破,但存在着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的问题。就鉴定评估机构而言,目前同时存在省级司法行政部门认证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环境保护部推荐的第一批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质检部门或司法部门管理的微量物证检测机构、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渔政部门管理的渔业资源监测机构、农业部门管理的农业环境检测机构和科研院校。这些机构间互不统属,缺乏协调统一的管理,由于鉴定评估程序、标准和方法等不同导致不同的鉴定评估机构面对同一环境损害纠纷时,鉴定评估结论差别悬殊,造成了比较混乱的局面,让司法审理和行政管理面临着各种尴尬。

我国在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管理制度上的实践探索是从部分环境要素鉴定评估开始的。2000年,国家渔政管理部门发布了《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资格管理办法》(因清理行政许可已被撤销)、《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规定》。部分地方(福建、云南、重庆、山西)司法厅(局)为满足司法需要审批了少量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管理上参照《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部分地方法院从审理环境案件实践需要出发,提出了可以开展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机构名单(江苏),有的采用专家证人制度出具环境损害鉴定意见(贵州)。以上行政管理与司法部门的鉴定评估制度探索带有很强的部门特点,如渔政管理部门的鉴定管理制度只是就渔业资源部分涉及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司法部门的鉴定管理规章只是对鉴定机构、鉴定人以及司法鉴定程序原则性规定。其与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具有相关性,但针对性严重不足,实践中可操作性不足。海洋、农业、林业等其他部门还没有建立相关管理制度,部分领域仅有相关的技术文件或通知。

随着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制度研究的深入,2011年起,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全面启动了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出台工作意见和技术方法,成立专门的技术和管理制度研究机构,并在全国七个省市(江苏、山东、河北、河南、湖南、重庆、昆明)开展鉴定评估试点工作。2014年环保部为满足环境司法和行政管理需求,向社会推荐了第一批共12家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并出台鉴定评估指导意见。环境保护部门组织对部分实际污染案例进行了鉴定评估实践,并将鉴定结果在环境司法和行政管理中进行了运用和探索。但由于缺乏顶层设计,环保部门在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制度建设上显得孤木难支,其他资源保护部门和司法行政管理部门也无法开展全面的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制度建设工作,因此迫切需要各相关部门共同携手开展制度建设。

2建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制度的路径选择

目前,对如何建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制度,还存在一些争议。实践中对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存在两种建设方式的路径争论,且都有实践探索。第一种路径是依托传统的司法鉴定类别,相应增设环境损害司法鉴定项目,将环境污染导致的人身损害纳入法医类司法鉴定,将环境污染导致的地表水、地下水、空气、土壤、沉积物、生物和生态系统服务损害纳入微量物证鉴定。例如,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监测司法鉴定中心取得的就是微量物证的司法鉴定许可。

第二种路径是针对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自身的特殊性,在传统“三大类”司法鉴定以外建立一个新的类别。这个方案是在充分梳理实践中第一种路径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是环境问题是系统问题,牵涉面广,涉及要素多,难以人为割裂,相比而言,传统法医、物证和声像资料的鉴定对象则比较单一明确。以空气污染为例,废气排放至外环境后,人体暴露于受污染的空气中造成健康损害;同时,废气中的污染物又可通过干湿沉降等作用造成地表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地表水污染可能进一步造成水生物资源损失,水生态系统功能降低;土壤污染可能进一步造成农产品和野生植物污染,进而导致人体健康损害、农产品财产损失、野生动植物资源损害和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由于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复杂性,通过传统的人身伤害鉴定、微量物证鉴定、财产价值鉴定难以覆盖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所有内容。二是传统的司法鉴定鉴定无法满足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需要。例如,微量物证鉴定可以对样品中的污染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却无法简单地通过对污染物的定性定量的分析确定环境损害的时空范围、损害程度,以及环境污染“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和多因多果”等复杂情况的判断。

随着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司法实践的不断深入,这种模式之争的结论渐渐明朗起来。目前,司法部和环保部正在按照第二种模式进行探索,已经形成了共同构建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体系的意见,经部门商议

15

··

通过后即可下发,在传统的司法鉴定类别外建立新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体系。

3建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制度的关键问题剖析

3.1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行业管理

鉴于环境损害鉴定的专业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应当由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开展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制度的构建和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行业的管理,分别在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上各有侧重。建议构建行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运行体系,即由行业主管部门的环保部门或环境损害鉴定行业组织与司法鉴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管理。具体来说,环保部门或行业组织主要负责制定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工作流程、技术规范、鉴定标准和操作细则等业务性规则。对于已颁发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要贯彻实行;对于缺乏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推动制订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并对取得执业资格的鉴定机构与人员进行技术监督。环保部门或行业组织还应对鉴定人开展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技术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并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考核。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责主要是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与人员进行登记、名册的编制与公告,资格的变更、撤销以及对从事环境损害鉴定的机构与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理。环保部门或行业组织会同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进行诚信管理。另外,环保部门或行业组织还应与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行业发展规划,改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行业的发展环境。

在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准入管理上也应体现“双结合”体系的特征,即由行业主管部门的环保部门或环境损害鉴定行业组织对拟承担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硬件设施设备、业务管理能力、鉴定评估实务水平、配备技术能力等专业条件进行评审,对鉴定人员的专业技能资格进行业务审核,对符合要求的机构和人员向司法行政管理部门提出专业审查意见,由司法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法律审核登记,核准其获得司法鉴定资格。

3.2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类别

根据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对象和其构成、特征以及相关关系,结合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评估实践经验,笔者认为,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应包括以下事项:(1)地表水和沉积物环境损害鉴定,主要包括因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造成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资源和沉积物生态环境损害的鉴定;(2)空气污染环境损害鉴定,主要包括因污染物质排放或泄露造成环境空气或室内空气损害的鉴定;(3)土壤与地下水环境损害鉴定,主要包括因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造成农田、矿区、居住和工矿企业用地等土壤与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损害的鉴定;(4)近海海洋与海岸带环境损害鉴定,主要包括因近海海域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造成的海岸、潮间带、水下岸坡等海洋岸环境资源及生态环境损害的鉴定;(5)生态系统环境损害鉴定,主要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湿地等特定的生态保护区域因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而造成的生物资源与生态系统服务损害的鉴定;(6)其他环境损害鉴定,主要包括由于噪声、振动、光、热、电磁辐射、核辐射等污染造成的环境损害鉴定。以上六大类环境损害司法鉴定项目基本涵盖了环境破坏和污染导致的生态环境损害。另外,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结合传统三大类鉴定,对环境破坏和污染导致的人身和财产损害进行因果关系确定,解决因损害环境导致的所有损害类型的技术鉴定问题。

3.3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和人员要求

由于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自身的专业性、复杂性和特殊性,申请从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机构除了符合《决定》、《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条件外,同时应当具有与拟从事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事项相适应的专业资质条件。主要包括:具有从事环境损害鉴定的技术能力;具有与鉴定业务范围相适应的专业设备、执业场所与实验室等条件。

申请从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活动的人员应当符合《决定》、《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条件,同时应当具有与拟从事的环境损害鉴定事项相适应的专业资格条件。以地表水和沉积物环境损害鉴定为例,对口专业的范围主要有环境水文、环境化学、生态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环境经济学等。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和人员的要求涉及门类广,牵涉专业多,单一机构难以承担综合复杂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业务,需要多个机构互相协作配合,尤其是重大复杂的环境污染案件需要集中科研院校的技术力量,共同解决鉴定问题。

3.4环境损害导致财产、健康影响的鉴定

传统损害理论上应该依据民法、侵权责任法、民事诉讼法等传统法律解决,国外由于环境问题导致的个人财产与健康损害也基本上都通过民事诉讼委托程序进行诉讼而获得赔偿,其中涉及到的司法鉴定问题通过专家证人制度解决。但由于环境损害导致财产

16··

和健康损害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的特殊性,美国在1990年通过的《石油污染法案》中,对石油污染导致的健康、财产与生态环境损害及其他行政支出费用提出了一揽子规定。其中,健康与财产损害可以通过快速理赔程序得到赔偿,而生态环境损害的评估则因为专业性强、生态环境损害的调查监测与恢复方案的制定需要长时间观测与实验获得,需要专业咨询机构来评估判定,提出解决方案。日本则针对环境污染可能导致的群体性健康损害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以《公害健康被害补偿法》为代表的公害病行政救济法律体系,并在中央和地方分设机构,分别负责疾病判定标准的制定与赔偿的具体实施。因此,在我国审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导致财产健康损害案件的具体实践中,建议在现有法律制度框架内,对于个体水平的环境问题致财产与健康损害,充分利用专家证人制度加以解决,日前出台的《关于审理环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已就该问题做出规定,以降低鉴定费用;对于群体水平的环境问题致财产与健康损害,建议纳入准备建立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体系框架内,出具统一的鉴定意见,由环境资源厅或环境法官统一判定,最大限度地降低鉴定费用、提高司法效率。

3.5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监督管理

目前,司法鉴定中存在“多头鉴定”、“重复鉴定”、“花钱买鉴定”等乱象。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制度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如何避免陷入这种怪圈,行业管理部门和司法行政管理机关如何用好“双结合”制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是,行业主管部门的环保部门或环境损害鉴定行业组织应当发挥科学性、专业性优势,制定规范统一的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规范和标准,明确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程序规则;制定细致的技术操作指南或手册,保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在严密的规范中运行,在审查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是否存在违规操作时有据可依,能比较清晰地判定鉴定行为是否符合规范,能够有效地约束鉴定行为。

二是,行业组织和司法鉴定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开展诚信管理,建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黑色名录”制度,对有技术污点和违法记录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除了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外,还应当纳入“黑色名录”,并向司法机关和社会公布,保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除依法需要保密的情况外,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全过程公开,让一切鉴定行为在“阳光”下运行。

三是,行业组织和司法鉴定行政管理机关发现鉴定机构或鉴定人构成犯罪时,应及时将有关证据移交公安司法机关处理。

4建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制度的展望

4.1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建设,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保证国家的永续发展、建立生态文明社会的基石性举措,而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制度则是构建生态环境赔偿与责任追究制度的重要支撑。同时,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又是司法鉴定统一化的创新之举,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是对司法鉴定在传统司法鉴定之外的突破,为其他类型鉴定树立新“标杆”。

4.2逐步探索,稳步推进

为防止环境损害司法鉴定重蹈传统司法鉴定“过度市场化”的覆辙,在我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工作的推进上应当逐步探索、稳步推进。对于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的建设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充分利用环境保护部门现有技术机构的专业优势建立一批司法鉴定机构;第二步,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与行业管理的环保部门完全脱离,并通过行业管理消除过度市场化的弊端。

4.3集中优势,控制规模

目前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刚刚起步,由于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技术复杂,单个机构的实验、监测与技术人员难以满足所有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事项的技术要求,同时,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资源和技术能力的投入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认证大量的鉴定评估机构和人员亦不现实。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业务需求和潜在的环境损害类型,集中各方面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在每一个领域规划并培育少量的鉴定评估机构,适当控制总体规模确保环境损害鉴定质量。

(本文编辑:朱晋峰)

17

··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价与衡量方法

附件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广东省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一般性原则、程序、内容和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因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导致生态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 本指南不适用于因核与辐射所致生态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指南引用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0070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推荐方法(第II 版)(环办〔2014〕90 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阶段环境损害评估推荐方法(环办〔2014〕118号) 司法鉴定文书格式(司发通〔2016〕112 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精彩文档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for eco-environmental damage 指鉴定评估机构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调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与生态环境损害情况,分析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行为与生态环境损害间的因果关系,评估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行为所致生态环境损害的范围和程度,确定生态环境恢复至基线并补偿期间损害的恢复措施,量化生态环境损害数额的过程。 生态环境损害eco-environmental damage 指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环境要素和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要素的不利改变,及上述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 指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提供的惠益。 生态环境基线eco-environmental baseline 指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未发生时,评估区域内生态环境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状态。 期间损害interim damage 指生态环境损害开始发生至生态环境恢复到基线的期间,生态系统向公众或其他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丧失或减少。 精彩文档

司法鉴定业务管理规章制度

司法鉴定业务管理规章制度

司法鉴定业务管理制度 一、管理大纲 二、机构司法鉴定案件程序规范 三、机构司法鉴定成果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四、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与执业纪律规范 五、司法鉴定工作人员保密制度 六、机构司法鉴工作回避管理制度 七、机构司法鉴定人出庭制度 八、机构司法鉴定人执业专用章管理制度 九、机构司法鉴定文书规范 十、司法鉴定档案管理制度 十一、司法鉴定人员教育培训制度 十二、附则

一、管理大纲 第一条根据《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大纲。 第二条本机构的宗旨是:发展司法鉴定业务,通过开展面向社会的司法鉴定服务,维护公民、法人和社会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诉讼、仲裁、调解等活动的顺利进行,维护司法公正。 第三条本机构各项司法鉴定科学活动依国家法律法规进行,司法鉴定遵循“科学、高效、客观、中立、公平、公正、求实、严谨”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四条本机构是经青海省司法厅核准登记成立的鉴定机构。 本机构的名称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司法鉴定所 本机构住所地为: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恰卜恰镇绿洲北路108号 第五条本机构的业务范围以青海省司法厅核准登记时确定的为准,超过核准范围以外的司法鉴定业务本机构不予受理。本机构各项司法鉴定活动依法进行,并遵循科学、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六条本机构参加鉴定工作的具体人员由本机构聘用、选任、调派。对司法机关、仲裁机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委托的司法鉴定,在总工程师的协调下进行,由机构统一接受,按物价局规定收费。司法鉴定人员或行政人员不得私自接受委托,不得私自收取费用。 本机构对经济困难的委托人(自然人)可以减收部分费用。 第七条本机构司法鉴定人实行回避、保密、时限和错鉴追究制度。 本机构根据业务活动、行政管理的实际,依法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工作运行机制。 第八条本机构接受司法鉴机登记机关和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监督与指导。

司法鉴定机构档案管理办法

司法鉴定机构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司法鉴定机构的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根据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司法鉴定档案就是指司法鉴定机构在鉴定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的总与。 第三条司法鉴定档案管理就是指司法鉴定机构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对司法鉴定过程中各种材料的收集、整理、编目、检索等工作进行规范,以保证司法鉴定档案的完整、系统与安全。 第二章材料的收集与立案归档 第四条本司法鉴定机构从接到鉴定委托书时,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需收集有关的文书材料,鉴定结束后及时整理,然后交机构总师办档案员统一归档。 第五条归档立卷总的要求就是:遵循文书材料的形成规律与特点,保持文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别不同种类,集中保管。具体要求就是:归档文书材料收集齐全,分类合理,保管期限划分明确,案卷封面填写清楚,装订规范美观。 第六条鉴定档案归档立卷实行一案一卷,复杂的可以一案多卷。 第七条根据司法鉴定实际情况,归档立卷按环境损害鉴定相关分类原则以及时间进行整理立卷。

第八条鉴定业务档案的归档范围: (一)司法鉴定委托书; (二)受理通知书; (三)鉴定案件受理审批表; (四)鉴定笔录; (五)鉴定文书底稿; (六)鉴定文书正本; (七)送达回证; (八)收费凭据; (九)送鉴材料; (十)其它应当归档的材料。 需退还委托方的鉴定材料,应复印或拍照存档,如不便复印,应附加说明。 第九条卷内文书材料应当按排列顺序,在有文字的每页材料上填写页号,并填写卷内文书材料目录与备查表。 (一)案卷封面; (二)卷内目录; (三)鉴定委托书; (四)鉴定书; (五)鉴定书底稿; (六)鉴定组检查(检验)、讨论记录; (七)鉴定受理登记与鉴定方案材料;

司法鉴定保密制度

司法鉴定保密制度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司法鉴定保密制度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鉴定工作的保密管理,依据国家有关保密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制度。第二条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保密工作的方针、政策、决定、指示,经常开展保密宣传教育,提高全员保密观念。 第三条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不得泄露个人隐私。未经委托人的同意,不得向其他人或者组织提供与鉴定事项 有关的信息,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条保密范围: (一)鉴定过程中知悉的技术资料等; (二)鉴定材料和执业活动中涉及到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 (三)本鉴定机构出具的司法鉴定报告书及委托人、当事人提供的相关资料; (四)司法鉴定人研究鉴定的意见记录; (五)本鉴定机构长期累积的案例、汇编及业务统计数据; (六)本鉴定机构重大决策不对外公布大事项; (七)其他应当保密的事项。 第五条司法鉴定报告的制作、收发、传递、使用、复制、摘抄、保存和销毁由专人执行。

第六条采用电脑技术存取、处理、传递的本鉴定机构的秘密,由电脑操做人员负责保密。 第七条保密措施: (一)非经批准,保密范围内的文件、资料不得复制和摘抄; (二)收发、传递和外出携带文件资料,由指定人员担任,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三)文件资料应在专门的资料柜中存放。 第八条禁止在公共场所携带本鉴定机构资料、谈论本鉴定机构秘密,禁止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泄露本鉴定机构秘密,禁止通过其他方式传递本鉴定机构秘密。 未经许可,不得擅自摘抄、翻印、复制、摄影、转借或损坏司法鉴定资料。否则,由此造成的后果由当事人承担责任。 第九条禁止将鉴定资料、信息通过网络途径传播,防止通过网络途径泄密。 第十条未经批准,不得与外籍人谈论涉及司法鉴定的内容。 第十一条定期检查、清理秘密文件、资料,严防将秘密文件、资料和文件底稿随同废纸遗弃。 第十二条鉴定机构工作人员发现秘密已经泄露或者可能泄露时,应立刻采取补救措施并及时报告。泄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全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专家库

附件 全国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 评审专家库(国家库)专家名单 序号姓名单位专业领域 1 沈敏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 2 王子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 3 王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 4 石利利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 5 吕怡兵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污染物性质鉴别 6 林玉锁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土壤与地下水 7 周连碧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污染物性质鉴别土壤与地下水 8 许纲熙江苏省科技咨询中心污染物性质鉴别 9 李森林北京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污染物性质鉴别 10 商照聪上海化工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土壤与地下水 11 邹莲花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 12 马安德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污染物性质鉴别 13 张后虎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 14 孔德洋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 15 赵慧敏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环境 学院 污染物性质鉴别 16 宋永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 地表水和沉积物 —3—

序号姓名单位专业领域 17 姚珏君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土壤与地下水 18 李涌涛吉林中正司法鉴定所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 19 王红吉林省中实环保工程开发有限公司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 20 周兵吉林省中实检测有限公司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 21 黄启飞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 22 李丽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 23 黄泽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 24 杨玉飞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 25 张志强辽宁北方环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污染物性质鉴别 26 许振成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 27 檀笑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 28 彭晓武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环境大气 29 海景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物性质鉴别 30 吕梦华昆明市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中心污染物性质鉴别 31 李宗逊昆明市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中心污染物性质鉴别土壤与地下水 32 马侠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污染物性质鉴别 33 李平安徽省马鞍山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 34 梁榕源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污染物性质鉴别 35 袁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 36 杨明珍沈阳蓝碧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 37 沈浩松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污染物性质鉴别地表水和沉积物 38 杨淑英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污染物性质鉴别环境大气 —4—

司法鉴定体制改革之我见(1)

司法鉴定体制改革之我见(1) 我国司法鉴定体制亟待改革,这是广大法律工作者和司法鉴定从业人员的共识。其原因是司法鉴定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混乱无序的局面,影响了诉讼活动的正常秩序,妨碍了审判工作的效率,甚至对司法公正造成了损害。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正确理解司法鉴定的概念与性质是改革的前提 关于司法鉴定的概念与性质问题,学术文献中多有论及,可谓众说纷纭,要进行司法鉴定体制改革,就要解决对司法鉴定的统一认识问题。司法鉴定的概念严格地说,司法鉴定应定义为:在诉讼过程中,为查明案件事实,人民法院依据职权,或者应当事人或代理人(辩护人)、公诉人的申请,委托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对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评定的活动。司法鉴定与其它鉴定不同,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发生在诉讼过程中;第二、由人民法院决定;第三,由人民法院委托进行。司法鉴定具有公权属性,其决定权、委托权和组织监督权均由审判机关行使。因此,我国的公安、安全、检察机关,虽也被通称为司法机关,但为了避免概念混乱,特意将其在刑事案件侦查、起诉阶段的鉴定,命名为刑侦技术鉴定、检察技术鉴定,以示区别。

(二)司法鉴定的性质 司法鉴定是依靠科学的法律活动,鉴定人运用专门性知识、技能和经验,对诉讼过程中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为惩罚刑事犯罪、追究侵权人责任和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提供证据。就审判工作而言,司法鉴定首先是审判工作的组成部分,司法鉴定权从属于司法审判权,人民法院在审查认定案件事实的过程中,司法鉴定是其重要的手段之一。其次,司法鉴定是辅助性的,为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时提供科学依据,对审判人员起辅助认证的作用。再者,司法鉴定是被动性的,服务于司法审判公正与效率的宗旨,因审判工作的需要由人民法院决定而启动,在审判工作涉及的专门性问题所从属的学科范围内开展工作。由此,也决定了司法鉴定工作范围的广泛性和鉴定对象的复杂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司法鉴定的内涵不断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范围日益广泛,因此司法鉴定是一门发展的科学。 (三)司法鉴定结论的特性 司法鉴定结论是一种特殊的证据形式,这是我国的《刑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编制要求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鉴定评估报告编制要求 A.1概述 A.1.1事件基本情况 介绍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背景。对于水环境污染事件,应写明环境损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和经过,污染物类型、性质、产生和排放量,污染损害类型、范围与程度。对于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应写明事件发生后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等基本情况;如果涉及企事业单位废水和废物排放、泄漏等情况,应写明生产经营历史、生产工艺、产排污环节、历史突发水环境事件、潜在污染源,倾倒、排放、泄漏的废水或废物类型、排放量,特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前期采取的污染控制或污染物清理措施等基本情况。对于水生态破坏事件,应写明生态破坏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和经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破坏的类型、范围和程度,对地表水与沉积物的影响方式,已经采取的生态恢复措施等基本情况。 A.1.2区域基本情况 简要介绍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区域的自然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自然环境状况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和水文地质、气候气

象,地表水利用历史、现状和规划,环境敏感区分布,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等内容。社会经济状况包括经济和主要产业的现状和发展状况,地方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人口、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和水源供给等内容。 A.1.3鉴定评估工作基本情况 A.1.3.1鉴定评估目标 依据委托方委托的鉴定评估事项,阐明开展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目标。 A.1.3.2鉴定评估依据 写明开展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等内容。 A.1.3.3鉴定评估范围 写明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损害类型、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及确定依据。 A.1.3.4鉴定评估内容 写明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损害调查确认、因果关系分析、损害实物量化、损害恢复、恢复效果评估等方面。 A.1.3.5鉴定评估工作程序 详细阐明开展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技术路线和工作程序,并给出相应的流程图。 A.2地表水生态环境损害调查确认 A.2.1确定调查对象与范围

司法鉴定管理工作各项制度

司法鉴定管理工作各项制度 时间:2010-04-21 23:45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783次 一、司法鉴定人享有的权利 1、了解、查阅与鉴定事项有关的情况和资料,询问与鉴定事项有关的当事人、证人等; 2、要求鉴定委托人无偿提供鉴定所需要的鉴材、样本; 3、进行鉴定所必需的检验、检查和模拟实验; 4、拒绝接受不合法、不具备鉴定条件或者超出登记的执业类别的鉴定委托; 5、拒绝解决、回答与鉴定无关的问题; 6、鉴定意见不一致时,保留不同意见; 7、接受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 8、获得合法报酬;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司法鉴定人应当履行的义务: 1、受所在司法鉴定机构指派按照规定时限独立完成鉴定工作,并出具鉴定意见; 2、对鉴定意见负责;

3、依法回避; 4、妥善保管送鉴的鉴材、样本和资料; 5、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6、依法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有关的询问; 7、自觉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8、参加司法鉴定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三、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守则 1、司法鉴定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遵从社会公共道德规范。 2、司法鉴定人应当讲求社会效益,为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服务。 3、司法鉴定人应当依法执业,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开展鉴定活动。 4、司法鉴定人应当加强学习,始终保持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业务能力。 5、司法鉴定人应当遵循独立原则,坚持科学立场,忠于事实真相。 6、司法鉴定人应当保持职业谨慎,严格遵循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 7、司法鉴定人应当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尊重同行,公平竞争。 四、司法鉴定人执业纪律规范 1、司法鉴定人不得以个人名义接受鉴定委托,不得私自向委托人或鉴定事项的利害关系人收取任何费用、礼品或谋取任何利益。 2 、司法鉴定人不得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司法鉴定机构中执业,接受其他组织或鉴定机构的聘请,参加特定事项鉴定应当事先得到所在司法鉴定机构的准许。

司法鉴定管理制度

司法鉴定管理制度 篇一:司法鉴定管理工作各项制度 司法鉴定管理工作各项制度 时间:20XX-04-2123:45来源:未知作者:admin点击: 783次 一、司法鉴定人享有的权利 1、了解、查阅与鉴定事项有关的情况和资料,询问与鉴定事项有关的当事人、证人等; 2、要求鉴定委托人无偿提供鉴定所需要的鉴材、样本; 3、进行鉴定所必需的检验、检查和模拟实验; 4、拒绝接受不合法、不具备鉴定条件或者超出登记的执业类别的鉴定委托; 5、拒绝解决、回答与鉴定无关的问题; 6、鉴定意见不一致时,保留不同意见; 7、接受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 8、获得合法报酬;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司法鉴定人应当履行的义务: 1、受所在司法鉴定机构指派按照规定时限独立完成鉴定工作,并出具鉴定意见;

2、对鉴定意见负责; 3、依法回避; 4、妥善保管送鉴的鉴材、样本和资料; 5、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6、依法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有关的询问; 7、自觉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8、参加司法鉴定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三、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守则 1、司法鉴定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遵从社会公共道德规范。 2、司法鉴定人应当讲求社会效益,为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服务。 3、司法鉴定人应当依法执业,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开展鉴定活动。 4、司法鉴定人应当加强学习,始终保持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业务能力。 5、司法鉴定人应当遵循独立原则,坚持科学立场,忠于事实真相。 6、司法鉴定人应当保持职业谨慎,严格遵循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 7、司法鉴定人应当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尊重同行,公平竞争。 四、司法鉴定人执业纪律规范 1、司法鉴定人不得以个人名义接受鉴定委托,不得私自向委托人或鉴定事项的利害关系人收取任何费用、礼品或谋取任何利益。 2、司法鉴定人不得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司法鉴定机构中执业,接受其他组织或鉴定机构的聘请,参加特定事项鉴定应当事先得到所在司法鉴定机构的准许。

司法鉴定工作概论(下)

判断题 1、司法鉴定制度可必诉讼制度的改革程度高。错误 2、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是要建立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正确 3、司法鉴定制度是立法制度的组成部分。错误 4、鉴定委托是指司法鉴定的委托主体向鉴定委托受理主体提出进行某项鉴定活动的 要求,鉴定委托涉及到鉴定事项和鉴定要求。正确 5、质证是指当事人及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鉴定意见向鉴定人询问、质疑及专门知识 人对鉴定人的询问和鉴定人针对质询就鉴定意见做出的回答、说明等诉讼活动。正确 单选题 1、改革的()目标是要通过依法科学配置司法权和司法行政权,合理划分诉讼活动中 各诉讼参与机关的鉴定管理资源,建立起相互配合、协调、补充的运行机制,实现司法鉴定管理与使用的有机衔接,构建有中国特色、适应诉讼需要、符合宪法法律要求的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制度 2、改革的()目标是要明确鉴定范围和管理部门,统一准入条件和标准,逐步解决 鉴定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政策 3、改革的()目标是要通过实现鉴定公正与程序公正实际工作的统一,适应诉讼的 需要,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促进公正司法,提高司法效力,维护司法权威,防止冤假错案,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现实 4、鉴定()是指司法鉴定机构对侦查机构、人民检察院、法院一些诉讼当事人的鉴 定委托事项进行审查,对于符合条件的委托予以接受并签订协议的过程。受理 5、证据能力是指鉴定机构、鉴定人是否具有()资格。主体 多选题 1、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要从()方面推进司法鉴定改革发展。ABCD 2、司法鉴定工作的基本经验包括()。ABCD 3、质证方法主要是调查询问,包括()等交替进行。ABCD 4、以下属于鉴定意见的质证内容的是()。ABCD

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资质标准

河南省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资质标准 草稿 一、总则 (1)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资质是指为适应和满足环境保护和司法部门开展环境污染事故损害评估工作的特殊需求,对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机构设立的资质; (2)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的业务范围包括: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空气环境污染鉴定、水环境污染鉴定、声环境污染鉴定、光环境污染鉴定、土壤环境污染鉴定、海洋环境污染鉴定、生态环境污染鉴定)、环境污染损害评估鉴定、环境保护或治理工程项目评估鉴定。 二、依据 主要以我国现行的有关环境污染事故损害赔偿机制的各相关法律、司法解释为依据,具体包括: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 (3) (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12.25; (6)《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86.3; (7)《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8)国务院国发[1996]31号文《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996年8月3日; (9)国务院国发[2000]38号文《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10); (11; (12)《环境损害评估数额计算推荐方法》2011.06; (13)《关于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环发[2011]60号);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第95号令《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第96号令《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 三、术语和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内容,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确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污染损害:环境污染事故发生过程中或发生后造成的各类损害,包括污染环境行为直接造成的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和自然资源破坏、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及其减少的实际价值,也包括为防止污染扩大、修复和/或恢复受损生态环境而采取的必要的、合理的措施而发生的费用,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获得利益的丧失,污染环境部分或完全恢复前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期间损害。全面完整的环境污染事故损害=人身损害+财产损害+生态环境资源损害+事故影响损害+污染修复费用+应急处置费用+调查评估费用。 本定义中的环境污染损害类别有:空气环境污染损害、水环境污染损害、声环境污染损害、光环境污染损害、土壤环境污染损害、海洋环境污染鉴定、生态环境污染损害等。 三、标准 1、资历与信誉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问题及破解路径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问题及破解路径 关键词:环境损害;环境损害鉴定;环境损害评估;环境损害赔偿;评估机构 当前,我国环境损害事件频发,给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负面影响。随着政府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以及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建立完善的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体系已成为环保实践的重要方向。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和环境损害的公益诉讼在本次《环境保护法》修订中均有体现,也反映了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在环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从国外相关经验和我国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实践来看,较为完善的环境损害鉴定制度体系,应以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相关法律为核心,辅之以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管理机制、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体系和环境损害赔偿的资金机制等政策体系。目前,我国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制度建设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备的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管理模式,在实际工作中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我国环境损害鉴定评估面临的问题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的现有的法律法规中虽然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原则和理念,但无论从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还是寻求对环境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的维权实践来看,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 我国目前存在以民事法律和环境法律并存的二元环境损害法律体系。前者以《民法通则》、《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民事实体法和《民事诉讼法》构建了环境损害赔偿的民事法律体系;后者是以

《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单行污染防治立法和《水法》 等自然资源立法的所建立的污染环境和破坏资源方面的实体和程序性 规定为代表。然而二元的环境损害法律体系本身既有交集,也有争议,存在不同法律规定不一致、举证责任不明确、诉讼程序存在缺陷等问题。除此之外,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侵权责任法》以及《大 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相 关法律尽管对环境损害都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是缺乏对环境损害 鉴定评估的依据、标准、程序和管理以及赔偿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可操 作性的规定。 环境资源监管权利分散。环境损害的特点决定了环境损害鉴定评 估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参与。但是,现行的环境监管体制存在的不足, 制约了环境损害工作的开展。 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管模式是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多部门分级次的 监督管理体制。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 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等管理部门均有权利和职责对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 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这一体制决定了环 境监管主体的多元和监管权力的分散。因此,有必要明确环境监督管 理部门在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的权责,避免权力的重叠、冲突和漏洞 造成环境损害评估工作的不顺畅。

司法鉴定规章制度

司法鉴定规章制度 篇一:司法鉴定管理工作各项制度】 司法鉴定管理工作各项制度时间:2010-04-21 23:45 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783 次 一、司法鉴定人享有的权利 1、了解、查阅与鉴定事项有关的情况和资料,询问与鉴定事项有关的当事人、证人等; 2、要求鉴定委托人无偿提供鉴定所需要的鉴材、样本; 3、进行鉴定所必需的检验、检查和模拟实验; 4、拒绝接受不合法、不具备鉴定条件或者超出登记的执业类别的鉴定委托; 5、拒绝解决、回答与鉴定无关的问题; 6、鉴定意见不一致时,保留不同意见; 7、接受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 8、获得合法报酬;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司法鉴定人应当履行的义务: 1、受所在司法鉴定机构指派按照规定时限独立完成鉴定工作,并出具鉴定意见; 2、对鉴定意见负责; 3、依法回避; 4、妥善保管送鉴的鉴材、样本和资料; 5、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6、依法出庭作证,回答与鉴定有关的询问; 7、自觉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8、参加司法鉴定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三、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守则 1、司法鉴定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遵从社会公共道德规范。 2、司法鉴定人应当讲求社会效益,为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服务 3、司法鉴定人应当依法执业,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开展鉴定活动。 4、司法鉴定人应当加强学习,始终保持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业务能力 5、司法鉴定人应当遵循独立原则,坚持科学立场,忠于事实真相。 6、司法鉴定人应当保持职业谨慎,严格遵循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

7、司法鉴定人应当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尊重同行,公平竞争。 四、司法鉴定人执业纪律规范 1、司法鉴定人不得以个人名义接受鉴定委托,不得私自向委托人或鉴定事项的利害关系人收取任何费用、礼品或谋取任何利益。 2、司法鉴定人不得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司法鉴定机构中执业,接受其他组织或鉴定机构的聘请,参加特定事项鉴定应当事先得到所在司法鉴定机构的准许。 3、司法鉴定人不得承揽司法行政机关核定执业类别和业务范围以外的司法鉴定业务,对超出自身专业能力的待鉴事项不得发表鉴定意 见。 4、司法鉴定人不得无故拒绝承接所在司法鉴定机构指派的鉴定业 务,对已承接的鉴定事项应当在规定或约定的时限内完成。 5、司法鉴定人不得明知自己有应当自行回避的情形而不及时告知所在司法鉴定机构并主动提出回避。 6、司法鉴定人不得将应由自己亲自完成的鉴定事项转交他人代理,对鉴定辅助人员参与的工作应当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 7、司法鉴定人不得故意发表或唆使他人发表错误、失实的鉴定意见,不得违背行业操守、草率处理任何与鉴定有关的事项。 8、司法鉴定人不得单独会见待鉴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必要的调查、询问等工作应当与所在司法鉴定机构安排的其他人员共同进行并制作笔录。 9、司法鉴定人不得无故拒绝履行依法出庭并回答有关问题的义务。 10、司法鉴定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或公开执业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也不得利用其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 11、司法鉴定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贬损同行的声誉,不得以虚假宣传、预先约定结论、承诺给付回扣、限制竞争等不正当手段争揽业务。12、司法鉴定人不得以隐瞒事实、弄虚作假、消极抵制等手段妨碍司法行政机关的执业监管活动。 五、司法鉴定职业行为规范承诺 一、坚决执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及司法部《司法鉴定机构管理办法》和《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 二、自觉遵守司法鉴定程序、执业规则、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维护司法鉴定公信力和可靠性,确保司法鉴定质量。 三、认真遵守社会公德和行业规定,恪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实行公开平等竞争,树立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 四、不搞虚假宣传,不私自接受委托,不私自收案、收费,不随意提高收费标准,不接受当事人的宴请和礼品。

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案例集

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案例集 编制时间:2018年12月

案例一某地下水污染事件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1项目背景 项目地点位于某市低山丘陵区村庄内,2015年5月,当地村民发现自用大口井地下水疑似受到污染。经当地环保局调查,调查区部分点位地下水中氯化物、氨氮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类水标准。村民大口井北侧分布有1家洗煤厂、2家稀土抛光材料有限公司、1家盐酸厂。2016年11月起,受当地环保局委托,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环境风险与损害鉴定评估研究中心对该起地下水污染事件展开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 图1项目区示意图

2评估目的 本次损害评估工作旨在查清地下水污染源,判定污染源与地下水污染的因果关系,明确生态环境损害的范围和程度,提出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建议,估算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费用,为后续刑事诉讼、行政处罚、环境治理等工作提供依据。 3评估思路与程序 评估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a)第一阶段——污染源调查和损害确认 b)第二阶段——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化 c)第三阶段——生态环境恢复方案筛选与价值量化 4基线确定及损害确认 根据《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环办政法〔2016〕67号)与《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土壤与地下水》(环办法规〔2018〕46号)中规定的基线确定原则,因无法获取历史数据,采用未受污染环境行为影响且与调查区处于同一水文地质单元的相似现场,即“对照区域”数据确定基线。以指标值超过基线20%为判定依据,确认调查区2015~2017年间地下水受到损害,指标主要涉及氯化物和氨氮。 5因果关系判定 5.1污染源识别

河南省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库管理制度

附件2 河南省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专家库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我省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的遴选和管理,充分发挥专家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中的作用,根据环保部发布的《关于成立环境保护部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委员会的通知》(环办政法函﹝2016﹞1311号)和环保部、司法部发布的《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司发通﹝2016﹞101号)中相关规定,结合河南省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库(以下简称“专家库”)由省环保厅统一管理。 第三条河南省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库人员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环保企业、行业协会、政府机关等单位符合条件的专家中遴选。专家库下设污染物性质鉴别组、地表水和沉积物组、环境大气组、土壤与地下水组、生态系统组、环境经济组、环境法组、其他类组(包括噪声、振动、光、热、电磁辐射、核辐射等)8个组。 第四条省环保厅负责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库的建设、管理等工作。

(一)组织遴选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成员,建设省级专家库; (二)建立专家个人基本信息库,整理专家参与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相关的信息; (三)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培训活动,依法委托专家开展相关技术服务工作; (四)建立专家库信用制度和使用制度,规范相关管理工作; (五)其他管理职责。 第五条专家的主要职责: (一)对河南省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发展规划、重要政策法规、标准、技术规范等的制定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 (二)为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生态环境损害修复效果评估等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相关工作提供专家咨询意见; (三)参与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相关科研项目和课题等征集、立项、中期检查、验收、绩效评估等事项的咨询和评审; (四)为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的评审提供专家意见; (五)参加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教育培训及相关学术交流与合作;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专家库管理制度

附件2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库管理制度 一、总则 1、建立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库,目的是加强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人才信息化建设,并充分发挥专家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相关重大问题研究、咨询中的作用,引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为聚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人才要素,整合现有的人才资源,促进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库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打造专业、权威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专家库,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制度。 二、主要职责与作用 1、开展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科学技术研究,提升鉴定评估业务水平,为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提供决策咨询,为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意见争议提供行业评议和技术判断。 2、对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发展规划、重要政策法规、标准制定等提供咨询和建议。 3、为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的评审提供专家意见。 4、为生态环境损害案件的鉴定评估提供咨询和专家意见。 5、参加相关的技术培训。

6、河南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委托的其他事项。 三、入选条件 1、了解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熟悉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相关制度与技术规范,并能够独立、客观、公正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2、从事或参与相关专业工作累计十年以上。 3、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和职业操守。 4、健康状况良好,可以参加有关评审、评估和培训等活动。 5、年龄一般不超过65周岁。 6、在高校、科研院所及事业单位类从事相关工作的专家,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承担过省厅级或地市级以上相关专业科研项目或取得相应研究成果、出版专著等。 (2)获得正高专业技术职称;或获得副高专业技术职称5年以上。 7、在企业类从事相关工作的专家,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承担过省厅级或地市级以上科研项目或取得相关专业研究成果、出版专著等。 (2)获得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取得专业技术高级资格或水平证书);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获得中级专业技术

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

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 本文章讲述了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全球性的科技革命,基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纳米技术的使用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司法鉴定带来了许多的机遇。然而,司法鉴定本身也存在很多的不完善之处,在实践当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影响着司法鉴定功能的发挥。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1 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对案件的专门性问题,由司法机关指派或当事人委托,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对专门性问题作出判断的一种活动。”[1]随着诉讼制度的完善以及科技的进步,作为一种客观公正的科学手段,司法鉴定被广泛地应用于诉讼领域,愈来愈多的案件借助于司法鉴定作为定案和判决依据。司法鉴定已经成为当代各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 司法鉴定是借助科学技术和专门知识,解决与案件有关的某些专门性问题的主要手段,它在诉讼活动中起着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借助科学仪器和化学药物的特殊性能,揭露人的视力不能见和不易见到的某些事实;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客观、准确、及时地记录和固定犯罪现场上物证、痕迹;能利用科学的鉴别、分析方法,来确定物质的成分、性质,查明某些事实形成的原因;能利用同一认定的科学方法,对客体的异同作出科学的结论。 2 目前我国司法鉴定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司法鉴定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至今尚无统一的司法鉴定立法,造成实践中鉴定机构的设立条件无统一规定,鉴定人的资质条件无统一标准,鉴定的标准无统一规范,鉴定程序无统一规则,鉴定的法律责任无具体规定。例如我国现行法律对鉴定次数就没有作出限制,造成实践中当事人如果对鉴定结论不服,可以无休止地鉴定下去。虽然近年国家各司法机关相继制订了一些调整司法鉴定的内部文件,但内容粗细不均,规范不一,难以适应诉讼领域逐步拓宽、新型案件不断出现、鉴定范围日益扩大的新情况。 2.2 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是目前我国司法鉴定管理的最大症结。从机构设置上看,我国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都有与之工作相适应的鉴定机构,造成鉴定机构设置相互重复,形成了各自为鉴的管理体制,这种“自侦自鉴”、“自检自鉴”、“自审自鉴”的管理体制,缺乏制约和监督,从而降低了司法鉴定的权威性,损害了司法公正。再者,由于司法鉴定主体和鉴定程序不明确,在具体实践中,何为鉴定的法定部门难以明确,同时,鉴定的方式、步骤、期限和鉴定回避等程序方面也不规范、不统一,从而影响了司法鉴定结论的真实性。 2.3 鉴定过程的封闭、不规范

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资质标准

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 资质标准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河南省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资质标准 草稿 一、总则 (1)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资质是指为适应和满足环境保护和司法部门开展环境污染事故损害评估工作的特殊需求,对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机构设立的资质; (2)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的业务范围包括:环境污染损害司法鉴定(空气环境污染鉴定、水环境污染鉴定、声环境污染鉴定、光环境污染鉴定、土壤环境污染鉴定、海洋环境污染鉴定、生态环境污染鉴定)、环境污染损害评估鉴定、环境保护或治理工程项目评估鉴定。 二、依据 主要以我国现行的有关环境污染事故损害赔偿机制的各相关法律、司法解释为依据,具体包括: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7)《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8)国务院国发[1996]31号文《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996年8月3日; (9)国务院国发[2000]38号文《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10)《侵权责任法》; (11)《民法通则》; (12)《环境损害评估数额计算推荐方法》; (13)《关于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环发[2011]60号);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第95号令《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令第96号令《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 三、术语和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内容,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确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污染损害:环境污染事故发生过程中或发生后造成的各类损害,包括污染环境行为直接造成的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和自然资源破坏、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及其减少的实际价值,也包括为防止污染扩大、修复和/或恢复受损生态环境而采取的必要的、合理的措施而发生的费用,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获得利益的丧失,污染环境部分或完全恢复前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期间损害。全面完整的环境污染事故损害=人身损害+财产损害+生态环境资源损害+事故影响损害+污染修复费用+应急处置费用+调查评估费用。

司法鉴定业务管理制度

司法鉴定业务管理制度 一、管理大纲 二、机构司法鉴定案件程序规范 三、机构司法鉴定成果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四、司法鉴定人职业道德与执业纪律规范 五、司法鉴定工作人员保密制度 六、机构司法鉴工作回避管理制度 七、机构司法鉴定人出庭制度 八、机构司法鉴定人执业专用章管理制度 九、机构司法鉴定文书规范 十、司法鉴定档案管理制度 十一、司法鉴定人员教育培训制度 十二、附则

一、管理大纲 第一条根据《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大纲。 第二条本机构的宗旨是:发展司法鉴定业务,通过开展面向社会的司法鉴定服务,维护公民、法人和社会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诉讼、仲裁、调解等活动的顺利进行,维护司法公正。 第三条本机构各项司法鉴定科学活动依国家法律法规进行,司法鉴定遵循“科学、高效、客观、中立、公平、公正、求实、严谨”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四条本机构是经青海省司法厅核准登记成立的鉴定机构。 本机构的名称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司法鉴定所 本机构住所地为: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恰卜恰镇绿洲北路108号 第五条本机构的业务范围以青海省司法厅核准登记时确定的为准,超过核准范围以外的司法鉴定业务本机构不予受理。本机构各项司法鉴定活动依法进行,并遵循科学、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六条本机构参加鉴定工作的具体人员由本机构聘用、选任、调派。对司法机关、仲裁机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委托的司法鉴定,在总工程师的协调下进行,由机构统一接受,按物价局规定收费。司法鉴定人员或行政人员不得私自接受委托,不得私自收取费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