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法

教育法

教育法
教育法

我的学习笔记—教育法概述(2012-09-05 17:54:00)转载▼标签:学习笔记育儿分类:资料库

1981年1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正式实施。

《教育法》的颁布和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标志着我国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

1995年9月1日实施以后,制定其他教育单行法律均应以《教育法》为依据,

依法治教的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学校管理秩序和教育教学秩序,为实现学校的宗旨提供保障。(1)依法治教是做好学校工作的基础。(2)依法治教是确保教育战略地位的需要。(3)依法治教是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益的需要。总之,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系统的具体体现,是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之上,以一定的教育法律体系为基础,依据法律来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规范,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和手段。

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纪律处分)和行政处罚(国家罚款)两个方面。

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1)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2)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没有法定的行政处罚依据的,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依法治教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必依,首先要增强人们的教育法律意识。其次是必须遵守教育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等,要做到正确行使权利,要严格履行义务,要坚决执行教育法中的禁止性规定等。

教育法的本质

教育法:是一种教育行为规范,就是用来约束、规定和保障人们在教育活动中或参与教育活动时实施社会公认和许可的行为的规则,表现为约定人在教育活动中可以做哪些事情(即可作为)、必须做哪些事情(即必须作为)和禁止人们做哪些事情(即禁止作为)。教育法规范对象是人们的教育行为。

教育法的特征:(1)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2)教育法在调整教育关系方面具有普遍约束力。(3)教育法具有强制性。

教育法的作用:教育法的社会作用(1)表现在确认和保障教育的社会义性质和方向上。(2)教育法促进和保障教育平等。(3)通过教育法的实施能够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

法律体系: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称为法律体系。

法的部门: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法律体系可以划分为若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部分,称之为法的部门。

实体法和程序法:依据法的调整对像和调整方法的不同,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实体法包括:

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等;程序法包括: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二者关系为:实体法只有借助程序法才能得到正确实施,反之,程序法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实体法的基础上,否则不能发挥作用。

教育法属于行政法的一个分支,是行业法。

教育法的表现形式:(1)宪法中的有关教育的条款、(2)教育基本法律、(3)教育单行法律、(4)教育行政法规(5)、部委教育规章、(6)地方性教育法规、(7)地方政府教育规章等。

教育法律:广义的教育法律等同于教育法。狭义的教育法律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创立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包括教育基本法律和教育单行法律。

教育法的效力:(1)立法机关地位看,上位法优于下位法。(2)从立法时间看,后定法的效力优于前定法。(3)从立法目的看,特别法的效力优于一般法。

教育法体系,呈纵横二维结构。纵向上以教育法的效力等级为主,表现为教育法的形式结构:可分为六个层级: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教育基本法律(即《教育法》)、教育单行法、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部门教育规章、地方政府教育规章。;横向上以教育法的具体内容为主,表现为教育法的内容结构。可分为: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教育经费法等。

教育法律规范:是具有特定的内在逻辑结构,并通过教育法律文件中的具体条文表现出来的,用于调整人们教育行为的一般行为规则。

教育法律规范不等于教育法律条文。二者关系为,教育法律条文是教育法律规范的载体,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法律条文都是教育法律规范。有一些只表达立法依据、立法目的、法律概念、法律原则、法律技术性规定等内容的条文,不具有教育法律规范的基本要素,不是教育法律规范。另外,有时,一条法律条文可能包含了多种教育法律规范。所以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条文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同时,教育法律规范不等于教育法律文件。教育法律规范只是教育法律文件的主体和核心内容。

教育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是指构成教育法律规范的各个要件及其逻辑关系。法律规范三要素:由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部分构成。

教育法律规范的种类:按行为准则的性质分为,禁止性教育法律规范、义务性教育法律规范和授权性教育法律规范。

禁止性教育法律规范是:直接规定人们不得做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特点:一是对行为规则本身有明确的规定,二是对违反者给予应有的制裁。

义务性教育法律规范指:人们必须做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特点是,法律要求人们必须承担一定的法家义务和法律责任。

授权性教育法律规范:人们有权作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特点:一是法律赋予人们的权利,由人们自行决定是否行使。二是法律授权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相关法律的具体实施力法、实施细则等,被授权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等。

法律关系指:受到法律承认和保护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法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特点表现:一表现在它是由法律规范确认和调整的。其次,法律关系是现实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律规范确认和调整的,基本人们的教育行为产生的教育法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三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即权利与义务)

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教育活动有关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公务员、教育行政机关、学生家长等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成为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三类:个人主体、集体主体和国家主体。

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又称权义客体,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包括一,特和物质财富。第二,非特质财富。第三行为。行为主要有:具体教育行政行为,学校管理行为,教育者的教育教学行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行为,其他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等。

教育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是教育法律关系的核心。

教育法实施:通过一定的制度、程序、方式在教育活动中具体适用教育法的活动。实施教育法就是使礤在教育活动中达到“实然状态”。教育法的实施包括:教育法的效力、遵守以及违反教育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内容。

教育法的效力;指教育法的生效范围,它包括在时间上的效力、空间上的效力以及对人的效力等方面。

教育法在时间上的效力:指教育法从何时开始生效与何时终止生效,以及教育法律规范对它颁布前的事项和行为有无溯及力的问题。

教育法在空间上的效力:指教育法在什么地方发生效力的问题。

教育法对人的效力:指教育法对什么人有效的问题。

教育守法:在教育活动中遵守教育法、依法办事。

教育违法:不依法办事,不正确行使权利,不履行法定的义务,不遵守教育法规定的禁止性规定。

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一般应具备四个条件:一,必须是违反教育法规定的行为。首先要强调的

是必须是人们的外显行为触犯了教育法的规定,其次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既包括积极地去作为的行为,也包括消极地不作为的行为。再次,行为人行为必须是违反法律行为。第二,必须是行为人的行为侵害了教育法所保护的对象,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第三,行为人具有故意或过失行为。第四,行为人具有法定责任能力或者是依法设置的法人。四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认定其行为是违法的。

教育法律责任:指人们对其教育违法行为应承担否定性的法律后果。教育法是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前提。

第二章:

学校设立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条件:(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学校审批制度和登记注册制度。审批程序一般包括审核、批准和备案等环节。登记注册制度适用于幼儿园类教育机构。

学校的权利:(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最基本的权利。(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学校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学校管理层的组织结构、职责、权力、关系等制度的体系,是学校内部设立的主要管理机构及其职能的总称。

校长的任职资格:(1)必须具备我国国籍并在我国境内定居。(2)具备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具有胜任校长岗位工作所需的政治、业务、身体方面的素质。

学校章程应规定内容:(1)学校名称、校址(2)办学宗旨(3)办学规模(4)主要任务(5)内部管理体制。(6)教师、其他教育工作者和学生。(7)经费来源、财产和财务制度(8)章程的修改程序。

学校章程与学校一般规章制度关系:学校章程是制定学校一般规章制度的基础,学校章程的制定和完善,将指导和推进学校一般规章制度的发展;学校一般规章制度是学校章程的具体化和补充,学校一般规章制度和完善,将促进学校章程的实施和完善。二者区别:学校章程是就学校重大的、基本的问题作出规范,因而它是学校的基本法,在学校规章制度体系中处于“母法”层次,起着“龙头”作用。学校一般规章制度只就是学校局部问题或局部问题的某一方面作出规范。处于“子法”层次。二者是“母”与“子”的关系。

教师的权力:(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称简教育教学权(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简称科学研究权(2)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简称管理学生权(4)按时获取工作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简称获取报酬待遇权(5)对学校教充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简称民主管理权。(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简称进修培训权。

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法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学生较容易受侵害的权利:(1)学生的受教育权(2)学生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3)学生的人格尊严(4)学生的身体健康权(5)学生的人身自由权(6)学生的通信自由权与通信秘密权。

教育法规定的学生权力:(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庆的学业证书、学痊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不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学生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三章:教育中的行政法律问题

教育行政法律关系:由行政法调整的教育行政机关在行使其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称。

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1)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总是法律关系的一方,即行政主体必须参加行政法律关系。行政主体是指拥有行政职权的主体。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一般有两个:一个是行政主体,一个是行政相对方。最主要的行政主体就是国家行政机关。

教育行政机关对学校可行使的职权主要有:制定行政规范权、决策权、决定权、命令权、强制权、制裁权等(2)行政法律关系是一种隶属型而非平权型的法律关系,具有不对等性。表现其一,主体是不对等的,其二,主体的意思表示也是不对等的,其三,变更中也存在不对等性。(3)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是由法律规定的。(4)行政主体实体上的权

利、义务是重合的。

学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关系主体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行政主体,一方是行政相对方。当学校参与到这种法律关系中时,它一般是作为行政相对方出现的。(1)学校与其主管机关—教育行政机关的关系显然是行政法律关系(2)在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校的关系中,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对等,学校处于被管理和被领导的行政相对方的地位,这易于理解。(3)学校不是行政机关,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一个事业单位。学校虽不是行政机关,但却拥有管理教师的权利,这种权利是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行政主体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拥有行政职权。

行政职权包括:行政立法权、行政决策权,行政决定权、行政命令权、行政执行权、行政决策权、行政制裁权等。

行政机构类型:(1)依照法律、法规的授权规定而直接设立的专门行政机构(2)行政机关的内部机构。(3)政府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不论是固有职权还是授予职权,职权主要是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权,即对外管理的职权。

教育行政行为是:教育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抽象教育行政行为,是以不特定的人或事为管理对象;而具体教育行政行为的管理对象是特定的人或事。

公共行政与一般行政区别:在性质、目的、手段等方面均有不同。在性质上,公共行政是为了国家机关本身,也不是主要为了自身事务的组织和管理;而一般行政所涉及的组织和管理活动,只是以其组织内部一般勤务性与服务性事务为对象和范围。二在目的上,公共行政以追求公共和社会利益为目的,而一般行政则是以追求团体利益为目的。三在手段上,行政机关在行政活动中享有许多特权,可采用许多一般的组织管理活动所不能具有的手段,如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所以,将学校“行政管理”与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相比,不能将包括学校在内等社会组织视为行政主体。教育行政机关是行政主体,而学校不是。

教育行政行为是:教育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抽象教育行政行为:指国家教育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的人或事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教育文件的行为。特征就是在于行为对象是不特定性。

抽象教育行政行为可分为:教育行政立法行为,制定不具有法源性的规范性教育文件行为(即其他抽象教育行政行为)

教育行政立法行为表现形式主要有:制定教育行政法规、制定部门教育规章和制定地方政府教育规章。

具体教育行政行为:是指在教育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人或特定的事采取具体行政措施的行为,其行为的内容和结果将直接影响某一个人或组织的权益。

具体行政行为一般包括:行政许可与确认行为、行政奖励与行政给付行为、行政征收行为、行政处罚行为、行政强制行为、行政监督行为、行政裁决行为等。

比较常见的教育行政行为有:通知、批准、许可、注册、免除

教育行政机关常见侵权行为:(1)教育行政机关对学校的侵权行为如:办学自主权,财产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2)教育行政机关对教师的侵权行为有:教育教学权、获得报酬待遇权和进修培训权(3)教育行政机关对学生的侵权行为有:“三乱”行为对学生的财产权侵害、考试工作组织不善侵害学生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招生工作中不当行政行为侵害学生的受教育权。

与教育有关的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而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具体方式主要是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

行政主体承担的行政责任具体方式有:通报批评;赔礼道歉、承认错误;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返还权益;恢复原状;停止违法行为,即停止侵害;履行职务;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纠正不当的行政行为;行政赔偿。

行政主体的工作人员承担行政法律责任:通报批评,行政处分

行政处分: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对其所属的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的一种制裁。有六种形式: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

行政处罚:是指国家特定的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给予违反行政法律法规而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个人、组织的一种制裁。

行政处罚种类有:(1)警告(2)罚款(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4)责令停产停业(5)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6)行政拘留(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可分为四类:(1)申诫类(2)财产罚(3)行为罚(4)人身罚

教育行政机关有哪些行政处罚权:(1)警告(2)罚款(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违法颁发、印制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及其他学业证书(4)撤销违法举办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5)取消颁发学历、学位和其他学业证书资格(6)撤销教师资格(7)停考,停止申请认定资格(8)责令停止招生(9)吊销办学许可证(10)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教育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二者区别表现在:(1)行政处罚是由具有对外管理职能、享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作出的,而行政处分属于内部行政行为。(2)行政处罚的对象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法人或其他组织,而行政处分的对象只能是作为公民的个体主体。(3)行政处罚

属于外部行政行为,以行政管辖关系为基础,而行政处分属于内部行政行为,以行政隶属关系为前提(4)对行政处罚不服的,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相对方可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通过复议与行政诉讼获得救济。

对学生的处分方式有六种:即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

行政处罚对未成年人有什么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教育行政法律救济:当教师、学生或学校的权利受到某种侵害时,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请求国家有关机关以强制性的方式来实现其权利,这时他们的权利才是真实的,才能被尊重,这种途径或手段,就是教育行政法律救济。根本作用就是保护教师、学生及学校的合法权益,保证依法行政。

教育行政法律救济,是指教育管理活动的相对一方当事人(即被管理者),因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管理部门的违法或不当行为,致使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请求国家有关机关予以补救的法律制度。

教育行政法律救济的途径主要包括:教育申诉、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诉讼以及教育行政赔偿。

教育申诉为解决教育行政争议的途径,是教育管理相对人认为自已的合格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法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教育申诉:作为解决教育行政争议的途径,是教育管理相对人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法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教育申诉制度主要包括:教师申诉和学(受教育者)申诉两类。

教育申诉中的申诉人:教师申诉制度的申诉人只能是依法取得教师资格的教师本人,受教师者申诉制度的申诉人则只能是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受教育者本人或其监护人。

教育申诉中的被申诉人:A在教师申诉制度中,被申诉人是其所在学校,B学生申诉制度中,被申诉人一般就是其所在学校。

教育申诉的受理机关:A教师如果是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提出申诉的,受理申诉的机关为其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B而受理学生申诉,只有“有关部门”,有可能是学校或所在教育机构的上级主管,也可能是学校指定或特别设立的专门受理学生申诉的部门。

教育申诉的范围:一是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二是认为学校或者行政部门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教育申诉的处理:(1)教育申诉的处理时限(2)教育申诉的处理决定。

教育行政复议:1999年4月29日,第九届人代常务委员会通过《中人人民中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标志着我国独立的行政复议制度。

教育行政复议:是指教育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作出该行为的教育行政机关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该教育行政机关所属的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发生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作出决定的活动。

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教育行政复议的最重要的法律依据是从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复议法》

教育行政复议特点:(1)教育行政复议是以教育争议为处理对象的。(2)教育行政复议是双方当事人是固定的。(3)教育行政复议是一种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即教育行政复议机关作出行政复议行为,必须基于教育管理相对人的申请。(4)教育行政复议必须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

教育行政复议的范围:(1)对教育行政处罚不服的(2)对教育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3)对教育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不服的。(4)对教育行政机关因不作为违法的,可以请求复议救济。(5)行政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务、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6)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办学自主权的(7)认为教育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教育行政诉讼:1989年4月4日通过,1990年10月1日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教育行政诉讼: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或教育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给予法律补救;人民法院对教育行政机关教育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维护和监督行政职权的依法行使,矫正或撤销违法侵权的具体行政行为,给予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以保护的法律救济活动。

行政诉讼的特点:(1)主管恒定(2)诉讼专属(3)标的确指。(4)被告举证(5)不得调解。

教育行政诉讼的范围:(1)对教育行政处罚不服的(2)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教育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或执照,教育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不予答复的;(3)申请教育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教育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4)认为教育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5)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教育行政赔偿:指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违法行使职权,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害,依照《国家赔偿法》由国家给予的赔偿。

教育行政赔偿的特征:(1)侵权主体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2)侵以损害发生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3)侵权行为源于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行政。(4)教育行政赔偿的主体是国家(5)教育行政赔偿是一种法律责任。

第四章教育中的民事法律法律问题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法作用:是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是一种横身的经济关系。民法是规范民事活动、解决民事法律纠纷的主要法律依据

学校事故:狭义是指因过失或者意外而导致的学生人身伤害;广义的学校事故则将故意导致的学生人身伤害也包容在内,如将教师体罚学生致伤也视为学校事故。

学校事故的表现有:1、学校管理不严造成的事故2、因学校建筑物存在质量问题造成的事故3、因学校设施设备陈旧造成的事故4、体育课和运动会上出现的事故5、上文化课和实验课时出现的事故6、劳动和卫生扫除时出现的事故7、学生之间在校自由活动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出现的事故8、因食物中毒造成的事故9、因校内车辆行驶造成的交通事故10、学校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时出现的事故

学校事故发生后,加害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应向受害人承担民事法律责任。实质是赔偿问题。学校一般依“过错原则”进行赔偿,即有过错应赔偿,无过错就不赔偿。“有无过错”是确定学校承担民事责任的前提条件。

民事行为能力人分为:(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称部分民事行为能力人或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监护人代理。

学校也可以成为监护人,学校担任监护人的前提条件有:一是被监护人没有父母和其他近亲属,或者其父母和其他近亲属无监护能力;二是被监护人父母的所在单位是学校。

监护职责是基于亲权产生的一种法定职责,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职责是基本教育机构的设置产生的一种工作职责,二者性质不同。从职责范围来看,二者也不尽相同。学校的职责是根据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学生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关于监护人的职责,最高人民法院规定: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的生活,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在被监护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人争议时,代理其进行诉讼。二者相比,那种认为随着学生入校其监护职责也随之转移的说法,于法无据。

1999处10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1986提4月12日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学校订立合同应注意的问题:(1)订立合同一般应采用书面形式(2)合同的内容应全面、明确。包括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二是标的。三是数量,四是质量,五是价款或者报酬六是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七是违约责任八解决争议的办法。

合同的普通条款:又称一般条款,是指合同主要条款以外的条款。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不需要当事人协商而由有关合同的法规规定的条款;一类是当事人权力可在合同成立后继续协商确立或根据合同性质加以具体确立的条款。(3)应谨防对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的违法行为。

有关学校的合同:买卖合同、租赁合同、承揽合同、建筑工作程合同等

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分为不履行、不适当履行、延迟履行、毁约行为四种。主要形式是: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继续履行合同等。

学校土地使用权和相邻权纠纷。

财产所有权:指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占有是指财产的实际控制和管理。占有权一般归属于所有权。非法占有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善意占有,一种是恶意占有。

使用:指根据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以发挥财产的使用价值。

收益:指以财产为基础而取得的孳息。孳息分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两种。

处分:指决定财产的事实上和法律上的命运的权利,它涉及财产的命运和所有权的发生、变更、终止,因此是所有权四项权能中最基本的权能。

所有权据其主体不同,可分国家财产所有权、集体财产所有权和个人财产所有权。

土地使用权纠纷:财产所有权的客体是物,物又可分为不动产与动产两大类。

相邻权亦称相邻关系:指相邻的不动产所有人或占有人对各自所有的或占有的不动产行使所有权或占有权时,因相邻各方相互间应给予方便或接受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相邻关系有多种,如相邻土地通行、使用关系,相邻流水、排水关系,相邻管线安设关系,相邻通讯、采光关系,相邻环境保护关系。

如何处理好相邻权关系呢: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该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

承担民事责任方式:(1)停止侵害(2)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5)恢复原状(6)修理、重作、更换(7)赔偿损失?(8)支付违约金(9)消除影响、恢复名誉(10)赔礼道歉。

一般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其一,行为的违法性,其二有损害后果的存在,其三,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联系。其四,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特殊侵权行为:指由自己行为以外的事实造成他人权利被侵害的行为,也称做间接侵权行为。

特殊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1、职务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2、建筑物或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导致他人损害的民事责3、因饲养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民事责任4、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民事责任

正当防卫:指为保护合法权益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超过必要限度的某种损害行为。

正当防卫的四个要件:(1)防卫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2)防卫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而实施的(3)防卫是针对不法侵害人实施的(4)防卫未超过必要的限度。

民事责任的几中特殊情况:1、因不可抗力导致的损害2、因正当防卫导致的损害3、因紧急避险导致的损害4、因受害人自己的故意或重大过失而导致的损害5、两人以上共同侵权导致的损害6、受害人也有过错的损害7、当事人都没有过错时的损害

教育中的民事法律纠纷的解决: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为调解,一为诉讼。

非诉讼调解,即诉讼外的调解,是指不涉及诉讼的调解。调解者可心是人民调解委员会、行政机关、仲裁机构等。

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在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特定的程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

我国民事诉讼种类:主要有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两种。级别分,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地域分。通常实行原告就被告原则。只有(1)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2)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3)对被劳动教养的人提起诉讼(4)对被监禁的人提起诉讼。

民事诉讼审判程序:涉及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上诉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程序)等。审判实行两审终审制对一审判决不服的上诉期为15天,对一审裁定不服的上诉期为10天。

第五章,教育中的刑事法律问题

刑法: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应负何种刑事责任,并给以何种刑罚的法律,即规定“罪”与“罚”(刑罚)的法律。

广义刑法: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包括刑法典、单行刑事法律(又称单行刑法),以及附属刑法,附属刑法规范。

狭义刑法:指把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般原则和各种具体犯罪与刑罚法律规范加以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刑法典。

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就是我国的刑法典。

刑法的特点:第一,刑法不以特定的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第二,刑法的制裁方式最为严厉。行政法和民法是惩治违法的第一道防线,刑法是惩治违法的第二道防线。犯罪问题是刑法的核心问题。

刑法的规定,犯罪的特征有:其一,社会危害性。其二,刑事违法性。其三,应受刑罚惩罚性。犯罪是适用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

犯罪构成:指依照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构成犯罪的主观和客观要件,任何犯罪都须具备四个共同要件,即犯罪的客体条件、犯罪的客观条件、犯罪的主体条件、犯罪的主观条件。四者缺一,就不构成犯罪。

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外在表现或客观事实,犯罪行为的表现有两种,一是作为,一是不作为。不作为犯罪客观方面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可能而未履行(3)不作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而非一般的社会危害性。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主体有两种:一种是自然人犯罪主体,一种是单位犯罪主体。

犯罪的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包括罪过、犯罪的动机和目的等因素。

我国刑法十大类:即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军人违反职责罪。

学校有关的犯罪行为:(1)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主要是学校管理人员)的犯罪行为(2)教师的犯罪行为、学生的犯罪行为和其他犯罪主体对学校、师生的侵害所造成的犯罪行为。

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可能触犯的罪名:1教育设施重大责任事故罪,2玩忽职守罪3、贪污罪,4、挪用公款罪,5、受贿罪6、非法剥夺人身自由罪。7、招收学生舞弊罪。8、其他犯罪,如故意杀人罪,过失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过失伤害罪,强奸罪,诈骗罪,行贿罪等。

教师常见的犯罪行为:1、过失致人死亡罪2、过失重伤罪3、故意伤害罪4、侮辱罪5、玩忽职守罪,6、强奸妇女和奸淫幼女罪、7强制犯猥亵、侮辱妇女和猥亵儿童罪、8、其他犯罪,如行贿罪、故意杀人等。

学生常见的犯罪行为:1、故意杀人罪,2、故意伤害罪3、盗窃罪,4、抢劫罪5、放火罪6、强奸妇女罪和奸淫幼女罪。7、其他犯罪,如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寻衅滋事罪、抢夺罪等。

校外人员常见与学校有关的犯罪行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2、寻衅滋事罪,3、故意伤害罪、4、抢劫罪,5、敲诈勒索罪和绑架勒索罪6、拐卖儿童罪和拐骗儿童罪7、交通肇事罪8、其他犯罪,如故意损坏财物罪、诈骗罪等。

刑罚:指国家审判机关依据刑法规定,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

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管理,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未成年案件的诉讼原则具体表现为:(1)教育、感化、挽救的原则;(2)分案处理原则(3)保障未成年被告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的原则(4)法庭审理不公开原则(5)迅速简约原则。

刑事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处理刑事案件的活动。

狭义刑事诉讼:是指法院处理刑事案件所进行的活动,不包括侦查、起诉活动,也不包括审判结束后对判决的执行活动。广义的刑事诉讼,是包括了立案、起诉、审判到执行的全部活动。

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指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在依法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根据被害人等的申请,为处理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而进行合并审理的诉讼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律法规案例分析题

重庆2010年教师考试教育法律法规案例分析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0-3-15 1、小学生武某上课时,起立回答问题,后排的同学陈某用脚将武某的椅子移开,结果武某重重地坐到了地上。武某当时身体没有任何异样,老师也只批评了陈某几句,就继续上课。可是三天后,武某感到腿脚发麻,后来发展为没办法正常坐着上课。父母将她送往医院诊断,经检查为尾椎受挫伤,导致下半身麻痹,需要长期治疗。对这起事故,谁应该担负责任? 学生陈某负主要责任,由其监护人负责赔偿。学校负有管理失职责任,负次要责任,应进行相应赔偿。 2、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3名十四至十六周岁少年抢劫一案前,将开庭时间、地点、被告人姓名等进行公告并允许公民旁听。这种做法符合法律规定吗? 不符合。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3、小学生张某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任课老师罚站一节课,老师这样做可以吗? 不可以,教师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儿童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4、两名中学生星期天在居民区空地上踢足球,在争球时,不慎将球踢到邻居阳台上,不仅造成阳台玻璃破碎,而且使阳台一名儿童被玻璃划伤。问:邻居财产损失及人身被伤害的民事责任应由谁承担? 由两名学生的家长(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有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5、某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这样报道:"今天上午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入室盗窃案,2 名犯罪嫌疑人是我市南山中学初三年级学生李××、赵××并将2人接受警察讯问的正面图像一同播放。电视新闻这样报道可以吗? 不可以。根据《预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罪犯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6、某中学高一年级2名学生因盗窃一辆摩托车而被刑事拘留,学校因此立即作出取消这2名学生学籍的处分决定,学校的处分决定正确吗? 不正确,对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 7、小明(13岁)在父母离婚后,跟随母亲一起生活,其父对小明仍有教育义务吗?为什么? 有,父母不得因离异而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 8、初二学生郭某偷了同学的饭菜票被发现,在以后的学校、班级活动中,郭某虽有心参加,都被班主任拒之门外,郭某数学成绩是班级最好的,省是数学竞赛,郭某报名参加,且取得全校选拔赛第一名,但学校以郭某有过偷窃的不良行为,不让郭某代表学校参加竞赛。请问学校的做法合法吗?为什么? 不合法。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不得歧视。

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考试 试题及答案 招考教师试题 2009-08-30 17:42:48 阅读2011 评论2 字号:大中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考试试题及答案【教师业务考试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D) A《教师资格条例》 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 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B) A学校的产生 B学制的建立 C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3.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A)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认识活动 D实践活动 4.教育史上“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B)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洛克 “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 5.培养劳动者是(A)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6.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C)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7.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是(A)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8.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D)。 A实验法 B讲解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9.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C) 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B德、智、体全面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 10.教师首次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类别的文件是(B)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C《教师资格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1.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依据是(C) A课程任务 B课程制定者 C课程设置的要求 D课程管理层次 12.下列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叙述正确的是(A) A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制记分法 B一般说;题的数量多、便于给小分的;用等级制较便利 C题的数量不多、开卷、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题用百分制较方便 D在成绩评定时;不能把等级制换算成一定的分数 13.下列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C) A复式教学就是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下教学 C复式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14.下列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D) A教学策略受制于教学方法 B教学策略从层次上低于教学方法 C教学方法的采用不受教学策略的支配 D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

英语教学法教程教案(王蔷)

英语教学法教程教案 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主讲:姚向礼 教材:《英语教学法教程》 主编:王蔷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绪论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Teaching approaches & Methods Approaches & methods of Language Teaching 众说纷纭,现以学习理论作为分类标准,将学派分为认知性的,连接性的和综合性的三大类。并简介翻译教学法,自然教学法,直接教学法,认知教学法,功能教学法,在这之前首先概述一下拉丁语教学法、。 ①拉丁语教学法,指(15-16世纪)为欧洲语言的极盛时期,学校里教授作为外语之拉丁语的直觉模仿法。它在(15——16世纪)为语法模仿法:16世纪末到17世

纪,由于民族语渗入学校,拉丁语教学法主要为词汇模仿法。先后提出了自觉性原则和直观性原则。这一时期的两大代表人物①惜提哈(ratch1571-163500))②夸美纽斯教学法Conienius(1592_1670) ①德国论点是通过经验与分析去学习一切。认为只从理论途径得到的记忆才是可 靠的。词汇翻译法,自觉对比法,认真教学法。 二、联结性的教学法学派 特点:经验主义的哲学观点;重视外语话语与实物,观念,概念等外部世界与思维的直接联系;侧重口头操练。 自然教学法(绝对排斥本族语的教学法) 直接教学法(自然教学法发展起来的)(一种习惯) 听说教学法 视听教学法 功能教学法(又名意念法,交际法或意念——功能—交际法 三、综合性的教学法学派,来源于直接法与翻译的综合 自觉实践法 折衷法(又是极端) 分阶段教学法 一、语法翻译法(Translation Method) 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Reading Method ,classical Method ).In China, it is called old method and is probably the most widely known and has been the most widely used of all approaches to language teaching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many developments in language teaching, especially in the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in still used today in various forms .And the main drill in translation. The mains features are as the followings. 1.Classes are taught in the mother tongue,with little active use of the target lauguage. 2.Much vocabulary is taught in the form of lists of isofated words. 3.Long elaborate explanations of the intricacies of grammar are given. 4.Little attention explanations of the intricacies of grammar are given. 5.Often the only drills are exercises in translation disconnecfecl sentences from the target language into the mother tongue. 6.little or no attention is given to pronunciation. 希腊文、拉丁文、通过翻译来学习外语。 认为背诵文法规则是学习外语的捷径,使用的课本,开始是孤立的单词和孤立的语法例句,都是从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名著里摘引出来的。 Advontedges: 1.在外语教学里创建了翻译的教学形式; 2.在外语教学里利用文法、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以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 3.着重阅读,着重学习原文或原文文学名著; 4.使用方便。只要教师掌握了外语的基本知识,就可以拿着外语课本教外语,不需要什么教具和设备。 Disadvanfudges: 1.忽视口语教学。在教学里没有抓住语言的本质; 2.忽视语音和语调的教学; 3.过分强调翻译,单纯通过翻译手段教外语,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易使学生在使用外语时对翻译有依赖性;

最新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心得体会

精品文档 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心得体会 王波 经过这几天的认真学习,使我深刻领会到: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通过对法律的学习,进一步的提高了我的认识,有利地指导了我今后的实践!我认为作为人民教师认真学习《教师 法》、《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很有实际的必要。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那现在我不会再怎么认为了,因为,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的口号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法》不仅帮助教师得到她们的所得,也让教师有了行为上的准则,只有学习好它才能保证教师享有自己的权利。 另外,教师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一定的义务。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后,让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以身作则”。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 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累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学习的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用《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护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 受教育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这一基本权利所对应的正是国家和政府的基本义务。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义务教育法,正是国家和政府履行这种义务、落实公民权利的必由之路。对于广大公民

高等教育法案例

案例题 一、高等教育案例 (一)王某诉某理工大学不授予学位案 1.案情。原告诉称,2001年1月11日,学生王某在某工程学院(因高校合并,现属某理工大学)99级会计学本科专业的《财务会计》课程考试中,与人有交换试卷的行为,被当场发现并被终止了考试。事后,学校同意并安排原告参加了正常的补考,补考成绩合格。但在2003年毕业前夕,王某却被该校通知因曾受过记过处分而不授予学士学位。经多次交涉才知是因考试作弊受到过处分。2003年6月,学校让王某见到了2001年1月11日由山东工程学院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做出的作弊“处分决定”。该处分决定在当时没有通知王某,也没有宣布、送达给王某本人。王某不服学校因曾受过记过处分而不授予自己学士学位的决定,向法院起诉。 2.分析。本案中,校方依据学校的校规做出取消武某授予学士学位资格的处理决定,违反了《学位条例》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且存在处分程序不尽规范的问题,对“不授予学位”的规定明显严于上述法规规章的规定,与之相抵触,属适用依据错误。因此,应承担依法对王某的学士学位资格重新进行审核的行政责任。 3.启示。高校必须依法进行管理,其内部管理规定绝不能与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否则属于无效;高校要增强法制观念,强化其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做到依法治教。 (二)武某诉某大学不授予学位案 1. 案情。武某是某大学临床医学系大二学生。2006年1月17日,参加医用物理学考试时夹带资料,被监考老师发现。同日,学校作出《关于武某同学作弊的处分决定》,除该科成绩以零分记外,依《本大学处理考试作弊的规定》取消其学业结束时授 2007年6月21日,武某取得该大学毕业证书,但未取得学士学位。问:该大学依《本大学处理考试作弊的规定》,不授予武某学位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2.分析。不对。学校不能以武某作弊为由取消其学位授予资格。因违反了《学位条例》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2005年3月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凡考试作弊者,该课程考核成绩记为无效,并由学校视其违纪或者作弊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及留校察看处分的,经教育表现较好的,在毕业前对该课程可给予或者重修机会。该规章没有规定考试作弊者可以取消授予学士学位的资格。)该大学制定的《本大学处理考试作弊的规定》对“考试作弊”的处理方法明显重于上述规章的规定,属与上述规章相抵触,应属无效。因而该大学依该校规取消授予武某学位资格的做法是不对的。 3.启示。高校必须依法进行管理,其内部管理规定绝不能与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否则属于无效;高校要增强法制观念,强化其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做到依法治教。 (三)杨光诉北京某大学及实习单位侵权赔偿案 1.案情。2004年9月,北京某大学学生杨光被学校安排到一家制药公司实习,没想到这家公司派给他的实习任务却是去屋顶清洗烟囱。在工作前,公司没有对杨光进行任何安全教育,也没有作出任何有危险的提示。杨光在四楼楼顶作业时,踩到了没有任何警示标志的采光板上,从11米高的屋顶摔下。经医院抢救,杨光虽脱离生命危险,但是由于伤情过重在医院一住就是4个月,还留下了六级伤残,至今未能就业。为此,杨光将学校和制药公司告上法院,要求赔偿。 2.分析。本案中学校和制药公司违反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学校对学生合法权益予以保护,负有为学生提供安全生活学习设施的义务之规定,未尽到应有的注意,致使学生在教学实习场所参加正常学习活动时发生人身事故。因此,学校及实习单位应当承担相应费用赔偿的民事责任。 3.启示。学校及其教师必须加强教学场所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意识,完备安全措施,按照法律规定保证教学安全。学生实习场所本身就是学校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属于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教学设施。学校在实习期间疏于管理,未能按约做到“适时安排巡教老师进行巡察”,不能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教学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以致学生在工作中受伤。该校未尽安全管理之责,应与制药公司共同承担侵权责任。 (四)高校校规违法案例 1.案例:某高校学生马超,学习成绩不佳,守纪情况亦差。一天,他在教学楼内玩球,故意发泄不满,将一个价值300元的吊灯打坏。学校在查明事实经过后,依据学校有关“损坏公物要赔偿和罚款”的规章制度,对马超作出三点处理决定:(1)给予警告处分;(2)照价赔偿吊灯;(3)罚款300元。对此,学校、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都没有感到不妥。该校还以此事为案例,大谈依法治校、从严治校的重要性。 2.分析:学校的罚款行为于法无据。也就是说,学校对马超的处理意见并不都是合法的。给予警告处分和要求照价赔偿吊灯是合法的,而对学生罚款则是一种典型的违法行为。因为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两个方面,学校有对学生予以处分(纪律处分)的权力,但却没有对学生进行行政处罚的权力。罚款是行政处罚的一种,只有国家特定的行政机关才有行政处罚权,学校对学生予以罚款没有任何法律依据。(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而且还规定,在实

教师法和教育法的心得体会

教师法和教育法的心得体会篇一: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心得体会 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 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教师,应以虚怀若谷的胸怀,诲人不倦的精神,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履行以下义务:(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通过对《教师法》《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我认为要很好地履行教师的义务,首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

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其次“为人师表”成为新时期师风师德建设的重点和基础,教师要重视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 通过学习让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篇二:学习教师法教育法的心得体会 永城市实验中学姚绿原 3月9日,我校全体教师在五楼会议室召开了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 法》动员大会。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人

教育法规案例分析

程某是浙江某县的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很好。他十分喜欢文学作品,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一次上数学课,他正专心致志地读小说,忽然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由于回答不上来,老师把他拽到讲台前,打了他两个耳光,又让坐在前排的两名男同学接着打他的耳光,之后还把他逐出教室。此后又连续三天,上数学课时老师让他在黑板前罚站。在以后的近一个月时间里,家长和班主任老师发现程某的神情大变,目光涣散,反应迟钝,不爱讲话,常常盯着一个地方发呆……后经医院诊断,他患了心因性精神病,不得已,只好退学。在数学老师无力支付全部医药费的情况下,程某的家长找到了学校。他们认为学校对此负有责任。可校长却说此事与学校无关。后经媒体曝光,学校才不得不对程某进行了相关的赔偿。 在上面的案例中,五年级的小学生程某因为在上数学课的时候看小说,没认真听老师讲课,以至于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没能回答上来,而被老师打了耳光。不仅数学老师自己打他,还让坐在前两排的男学生也打他。并且之后还将程某逐出教室,在接下来的几天都让他在黑板前罚站,最终直接导致程某患了心因性精神病。这是发生在校园里的一场悲剧,好好的一个孩子因为数学老师的不当教育方式而患上精神病,不得不告别校园。其实在我国这种由于老师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而患上心理疾病的孩子有很多,他们本来可以拥有很好的前程,却因为老师的错误惩罚方式而毁了一生。 这个案例发生的最初原因,是因为程某违反课堂纪律,上数学课时看小说,后来无法回答老师所提的问题。数学老师主观上是想对其违纪的行为进行教育,但他所实施的行为超出了教学管理的范围,对学生进行了体罚和变相体罚,侵害了未成年学生的合法权益。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

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心得体会

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心得体会 作者:XX 单位:XX小学

教师是引领人的灵魂走向光明,使灵魂得到升华,所以,她不仅伟大,而且更神圣,更高尚。所以,在对教师的比喻、称赞中我最欣赏“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称号。作为教师本人,他应是一名高尚的人。《教育法》《教师法》就是教师的监督员和守护神。同其他法律一样,《教育法》《教师法》为教师明确了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为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设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强大的后盾和法律依据。 通过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以前的我认为教师就是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吃点亏是可以吞下去,现在我不会再这么认为了,因为,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平等”不应是嘴上说说而已,落实到实处才拥有意义,否则有法也等于无法了。同时我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前线的教师所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教育类的法不仅帮助教师得到她们的所得,也让教师有了行为上的准则,只有学习好它才能保证教师享有自己的权利。 通过学习,我感悟到,在享受权利和应尽义务中,教师应把应尽的义务作为首要的行为准则。因为,教师之所以有这些权益,是因为我们拥有“教师”这一职业称号,是教师,法律才赋予你得到法律规定的相应权益的权利,而这些权益必须教师在履行义务后才能得到,所以,教师应以履行职责为先,争取权益在后。也有人认为,在享有权益为先的基础上,才体现教师这一行业的特殊,那么,你首先失去了作为一名教师的最基本的资格,你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你就是一般的社会人了。 《教育法》《教师法》赋予教师崇高的使命,作为教师,是在社会人这一身份上再作了提升的另一种身份,所以,我们应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真正做到: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在平时的社会活动中要时时注意自己的形象,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未成年人,除了教书还要育人,所以,我们还要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我们的学生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更需要我们用爱心去浇灌和呵护。我们必须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

教师法、教育法主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主要内容 1、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有哪些? (l)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现化代建设服务,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4)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5)我国公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权; (6)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7)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2、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是什么? (1)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3)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4)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5)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 (6)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7)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3、设立学校应具备的条件和程序是什么? 条件:(1)有组织机构和章程;(2)有合格的教师;(3)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程序: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核、批准。注册或备案手续。 4、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享有的权利有哪些?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 理,实施奖励或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教师或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5、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应履行的义务有哪些? (l)遵守法律、法规;(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6、受教育者享有平等权体现在哪些方面? 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女子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7、《教育法》对特殊情况学生的教育是如何规定的? (l)国家、社会对贫困生提供各种形式资助;(2)国家社会对残疾人的教育,提供便利;(3)国家、社会、家庭、学校为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 8、受教育者享有哪些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 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开评价,完成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9、受教育者应当履行哪些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 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0、教育投入有哪些渠道?

《九年义务教育法》解读

《九年义务教育法》解读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通过,于2006年9月1日正式施行。新法共分8章63条,与1986年的旧法相比,法规条文在数量上是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3倍多,在内容上基本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一章总则部分对《义务教育法》的立法目的、立法依据、重要概念、基本原则做了基本的法律规定,然后分“第二章学生”、“第三章学校”、“第四章教师”、“第五章教育教学”、“第六章经费保障”、“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分别对义务教育各方面进行了法律规定。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是对旧义务教育法的全面修订和更新,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许多方面有重大的突破,将在相当时间内对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起到规范保障和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把保障受教育者的权利作为立法的根本出发点 受教育权是现代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必须予以保障。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当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这一规定非常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立法依据是宪法、教育法。这一规定反映了义务教育法立法的本质。比较而言,1986年义务教育法第一条提出的立法目的是:“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显得宽泛而不明确。所以,新法体现了《义务教育法》的立法本质。 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义务性、免费性、公益性、平等性。 强制性。强制性是义务教育的最典型特征。这种强制,既是对学生而言,也是对国家而言。非义务教育则不是强迫的,而是选择性的,自愿的。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特别突出了这种强制性。 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二条第二款:“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这里特别突出了义务教育是所有儿童、少年“必

义务教育法法条及案例

义务教育法重点法条及案例解析 重点法条 第一条 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第二十四条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 第二十五条 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第二十六条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 第二十七条 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第二十九条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第五十六条 学校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学校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的,由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教科书编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职责权限责令限期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五十七条 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 (二)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 (三)违反本法规定开除学生的; (四)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的。 第五十八条 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 第五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胁迫或者诱骗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的; (二)非法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的;

关于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心得体会 谈到教师大家想到最多的是鲁迅先生的那句话:“俯首甘为孺子牛”,那是对教师无私精神的赞美。不同于其他职业,教师是被称为“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是近几年有些地区屡次出现教师遭受不公平待遇;教师被殴打;教师被羞辱等等现象,似乎在提醒着我们这光辉的职业正被黑暗给一点点吞噬了。作为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社会队伍,学好、用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们教师必修的一门功课。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更新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更是清楚的了解到自己的法律地位。这时认真学习“教师法”用法律武器捍卫我们的权利显的刻不容缓。 但是教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义务。从在师范学习的第一天起,我就记的在学习“教师法”的同时还在学习着“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通过学习让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理论的知识丰富了,但是当我真正将它付之行动时才发现要考验我的原来远远没那么简单。记得曾教过一名学生,该生表面很老实,但是接触一段时间发现他不但平日纪律不好,而且不按时完成作业,更可气的是他对自己的犯的错误总是能找到一堆理由去推脱,去逃避。当我教育他时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对这样的学生当时我觉的即没面子又愤怒,于是在一次班会课上,我在全班同学面前狠狠地批评了他,并让他当众念了自己的检查。当时我并未发现有何不妥,但是几星期后,该生家长找到我说我这种行为伤害到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孩子的学习信心。一堆的罪状一股脑扣在了头上,当时我根本就将之前学的理论知识抛在脑头,更别提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想想这件事。冷静后,在老教师的帮助下我给自己做了次深刻的自我分析,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现在想起来真是“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用爱心去浇灌、呵护。 教师,应以虚怀若谷的胸怀,诲人不倦的精神,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去照亮学生的心灵,去培养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时代发展。教书和学习的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还应该有创新精神。用《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护法》来规范和鞭策自己,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样才得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要继续努力,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以及《教学事故处理办法》等坚持以人

江苏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教育法教程》试卷及参考答案2002-2012

2006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教育法教程》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B )不是我国学位学科门类。 A.哲学 B.地学 C.法学 D.工学 2、高等学校对于修满一年,申请退学的学生应当(C )。 A.颁发毕业证书(注明退学) B.颁发结业证书(注明退学) C.颁发肄业证书 D.不发任何学业证书 3、我国教育法中规定的教师资格不包括(B )。 A.幼儿园教师资格 B.兼职教师资格 C.职业中学教师资格 D.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4、我国相关高等教育法律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开除学生学籍应当由(C )决定。 A.校学术委员会 B.校专门受理学生申诉的委员会 C.校长会议 D.上级教育行政管理机关 5、我国现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 A )。 A.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B党委领导下的校长会议负责制 C.党委领导下的校领导集体决策制 D.校长负责制 6、根据义务教育法,我国义务教育的性质最恰当的表述是一种( D )。 A.强制国家教育 B.强制基础教育 C.强制免费教育 D.强制国民教育 7、根据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我国的民办教育事业属于( B )。 A.企业公益事业 B.社会公益事业 C.收费教育事业 D.高等教育事业 8、下列( D )不是我国教育权法律救济体制中的制度的一种。 A.学生申诉制度 B.行政复议制度 C.行政诉讼制度 D.司法调解制度 9、按照我国相关教育法律的规定,教师资格被撤销后,( D )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A.3 B.4 C.8 D.5 10、按照我国职业教育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不属于职业培训形式的是(A)。 A.瑜迦健身班 B.转岗培训班 C.学徒培训班 D.高级电工学习班 2007年江苏省高校、中专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教育法教程》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按照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高等学校对学生作出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应当由该高等学校的(A)作出。A.校长会议B.教学委员会同校长会议C.教务处会同教学委员会D.分管校长 2、一名学生进入高等学校以后,一年级上学期突患精神疾病,其家人为其申请并办理了退学手续。对于该学生,学校应当采取哪种做法?(D ) A.颁发毕业证书B.颁发结业证书C.颁发肄业证书D.不发任何学业证书 3、下列哪种要素不是我国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资格要素?(B) 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B.相应的学位证书C.相应的教学能力D.相应的道德品德 4、按照我国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下列哪种行为可以使得教师丧失教师资格?(C) A.因为分房矛盾,谩骂校领导B.与自己的学生结婚,影响较坏 C.与同事发生纠纷,将同事打成重伤D.屡次上访,对学校造成极坏的影响 5、我国现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含义是(D ) A.党委和校长共同决策、共同负责B.党委决策重大事务、校长决定行政事务 C.集体领导、个人负责D.集体决策、个人负责 6、根据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民办教育的法律地位是(B)

教育法三套模拟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2016年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考试《教育法教程》模拟试题(一) 准考证号_______考生姓名____成绩__ 一、单项选择题(20分,共10题) 1.在我国宪法中第一次明确规定国家教育方针的是 A、1954年宪法 B、1975年宪法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2.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法律地位最高的是() A、教育根本法 B、教育基本法 C、教育单行法 D、教育主体法 3.我国《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资格要素不包括() 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B、相应学历学位和教学能力 C、相应的年龄 D、相应的道德品德 4.《教师法》规定,被撤销教师资格不得重新申请认定的年限是() A、3年 B、5年 C、8年 D、10年 5.我国教育法中规定的教师资格不包括() A、幼儿园教师资格 B、兼职教师资格 6.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学位制度不包括() A、学士 B、硕士 C、博士 D、博士后 7.《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规定对学生纪律处分的种类不包括: A、严重警告 B、留校察看 C、劝其退学 D、开除学籍 8.我国现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是() A、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B、党委领导下的校长会议负责制 C、党委领导下的校领导集体决策制 D、校长负责制 9.根据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我国的民办教育事业属于() A、企业公益事业 B、社会公益事业 C、收费教育事业 D、高等教育事业 10. 下列关于民办教育描述错误的是() A、民办学校属于营利性和公益性相结合的法人性质

B、我国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相应主体在法律上完全平等 C、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鼓励和保护的原则” D、民办学校受教育者享有与同级公办学校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5题,15分) 依法治教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学位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 行政诉讼中的移送管辖 三、简答题(每题7分,5题,共35分) 1.什么是教育法治化? 2.简述教师法所规定的教师权利与义务的特点。 3.我国高校教师职务任职的条件。 4.简述我国义务教育法修改的内容。 5.我国教育申诉制度的特点。 四、论述题(16分,两题任选一题) 1.试述依法治国与依法治教的关系。 2.试述我国行政复议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 五、案例分析:(15分) 2013年1月11日,学生王某在某工程学院11级会计学本科专业的《财务会计》课程考试中,与人有交换试卷的行为,被当场发现并被终止了考试。事后,学校同意并安排原告参加了正常的补考,补考成绩合格。但在2014年毕业前夕,王某却被该校通知因曾受过记过处分而不授予学士学位。经多次交涉才知是因考试作弊受到过处分。2014年6月,学校让王某见到了某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处做出的作弊“处分决定”。该处分决定在当时没有通知王某,也没有宣布。王某感到非常郁闷。 请分析本案中某学院对王某的处分存在哪些违反法律法规的地方?王某如何进行法律救济?从本案应当得到什么启示? 2016年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