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媒介批评教案

媒介批评教案

媒介批评教案
媒介批评教案

《媒介批评》教案三

1、授课时间:第3周周五第1、

2、3节

2、授课类型:理论课

3、授课题目:第二章媒介批评理论的学术背景和思想资源

4、教学的目的、要求:了解媒介批评的学术背景和文化研究思潮。

5、教学重点及难点:媒介批评与新闻批评、影视赏析的区别、社会批判理论。

6、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第二章媒介批评的学术背景和思想资源

第一节媒介批评的学术背景

一、媒介批评与新闻批评

媒介批评(MEDIACRITICISM),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它和新闻批评不是一个概念。新闻批评是指新闻媒介通过批评性的报道来实现对社会生活的舆论监督,是通过新闻媒介实施的对社会各方面事物的批评。媒介批评是把新闻媒介作为批评的靶子和对象。比如,《焦点访谈》报道一个地方贪污腐败是新闻批评,但是如果有人对《焦点访谈》本身的报道发生疑问、提出批评就属于媒介批评。媒介批评的属性和实质就是对大众传媒产品以及大众传媒本身进行价值判断。二、媒介批评与影视赏析

影视批评是影视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影视理论最早就是从批评开始的,大家都知道,五十年代法国以《电影手册》这么一本杂志为核心的电影批评活动对法国新浪潮运用的行程和发展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法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批评家安德烈.巴赞评价美国导演的创作时,发表了系列文章,奥讯.威尔斯的代表作是《公民凯恩》,它直接孕育产生了世界电影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理论-长镜头理论,对后来的电影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2002年,俄罗斯一位电影导演亚历山大.科索洛夫拍摄了一部电影叫《俄罗斯方舟》,这不电影肯

定会在当代电影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用一个长达96分钟的单镜头,在一个下午连续拍摄2000多名演员,穿梭于圣彼得堡博物馆的33个房间,导演安排了一个看不见的现代目击者和一个当年确有其人、对彼得堡有多微词的法国外交官,让他们一起进行穿越俄罗斯300年历史的时空旅行,拍摄出的影像诗意十足,并确立了关于是电影与散文电影理论学说。

贾樟柯拍摄的《小武》,让人感受到时间的痕迹,感受到任务在时间中漂浮的重量,“这是一幅逆光风景,两个注定要分开的人恰好坐在一起,阳光充足,逆光中片刻的爱情看上去有些迷茫。我常常让摄影机硬着阳光拍摄,让超市的世界有片刻的温暖,虽然爱情只有短短的一瞬。”在随后的《站台》中也用了同样手法。法国《电影手册》杂志评价说,《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国电影评论家乌里希.格雷格尔称贾樟柯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媒介批评是深度的影视赏析,在欣赏艺术的作品过程中,有这样一个过程:阅读-欣赏-批评。第一步是阅读。对于影视作品来说,就是观看,如果连看都没看,谈不上欣赏和批评。第二步是欣赏,阅读或者观看以后觉得很不错,过了几天还是在脑子里挥之不去,念念不忘,有点上瘾的感觉,就像再看一遍,反腐观看就是欣赏的开始。这个时候要琢磨为什么喜欢,找到一些零星的感觉和想法,不系统,主要还是停留在感性层面,后来同类型片子看多了,就觉得有话要说,想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个时候就进入了批评阶段。是对作品的感性认识进行例行的归纳和总结,是一个上升、升华、抽象的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影视批评是深度的影视欣赏。

只谈“解读”而不谈“评价”,不是“媒介批评”。媒介批评是指对媒介体制、媒介行为、媒介传播内容与媒介产品的销售及影响进行评价;在形式上包括理论阐释、文本分析和量化研究;在范围上可分为报刊批评、影视批评、出版和网络批评。显然,媒介批评是对大众传媒得失利弊的分析和指陈。

三、媒介批评与传播学

一般说,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与传播的类别、传播过程、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的学说。用这个定义衡量欧洲批判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麦克卢汉的学说以及英国的媒介政治经济学派和文化学派,会发现他们的理论主要不是传播学,而是媒

介批判理论。因为他们研究的重点不是传播的类型、传播过程(信源、信道、信宿、反馈)和传播模式之类。传播学和媒介批评也有交叉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如何认识媒介的功能和效果。但媒介批评所说的媒介功能与效果不是指传播学中的“获取信息”、“监视环境”、“议程引导”、“提供娱乐”、“子弹论”或“有限效果论”等那些系统的知识,而是针对特定的媒介制度、媒介形态或传播方式导致的社会变化,突出对人类产生的利弊影响。

第二节社会批判理论

一、西方媒介批评史

在美国,媒介批评经历了从业界到学界的蔓延,先有实务的批评后有理论性批判。实务批评多就具体问题,评论新闻报道或其他传播内容存在的瑕疵,理论批判则是对媒体及相关制度的优劣、正误作出系统论证。1974年美国学者李·布朗(Lee.Brown)的著作《不情愿的改革:论美国的新闻媒介批评》在这一领域有较大的影响,今天美国对媒介批评的研究几乎都要提及这本书。1983年美国的P·J·戴利(Daley)着手研究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媒介批评事件,认为:“新闻媒介批评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然而,在有关新闻媒介的研究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被忽略了。”令人惋惜的是,他的博士论文《20世纪美国新闻媒介批评的激进趋势》未能公开出版。T·戈尔茨坦(Goldstein)于1989年编撰的《谋杀信使:媒介批评100年》(killing the messenger)搜集了美国历史上有名的批评文章,为研究美国媒介批评史提供了资料。美国最有名的一本媒介批评史著是M·T·马尔佐夫(Marzolf)在1991年出版的《文明之声:美国的新闻媒介批评(1880-1950)》,对70年中的美国媒介批评作了全面回顾。《西方媒介批评史》介绍了以上著作中的许多发现和观点。

在西欧,媒介批判理论研究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报刊批判到1923年诞生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已经形成流派。不过,把欧洲媒介批判理论看作是“传播学”的一部分,被认为具有传播学的“典范”性,(2)实在是一种错觉。如果把什么都装到传播学这个“筐”里,视法兰克福学派为传播学家,恐怕是一种学术误读。这种误读似乎非常流行。我们只能说法兰克福学派的成果包含媒介批判理论,而不能说他们是传播学的一个流派。《西方媒介批评史》对欧洲的媒介批判理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与分析,展示了他们如

何把媒介作为社会批判的一个领域。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评

陆扬、王毅认为,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是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光的组成部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历来被视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理论基点,以至于有人说,不读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就没有资格来谈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发展历程:

1、1923-1929孕育期

1918-1919年德国革命和1919年匈牙利革命起义失败,马克思主义运用中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和以列宁为代表的社会革命理论分歧深刻。第三国际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萌生。在此背景下,1923年2月3日,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成立,格律恩堡出任所长。他站在讲坛社会主义立场,主张以从事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史为该所的发展方向,把该所办成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连接点。

2、1923-1929创立期

1930年霍克海默接任所长,吸收哲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进所。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对象,主要从事社会哲学研究,出版《社会研究杂志》。法兰克福学派就此诞生。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研究所被迫迁往日内瓦、巴黎,并与1934年迁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3、1940-1949发展期

40年代初,研究所又迁到加利福利亚大学。此时,该学派以法西斯主义、大众文化等作为重要研究课题,创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哲学理论。

4、1950-1969鼎盛期

1949年霍克海默、阿多诺等回到法兰克福大学,重建社会研究所,出版《法兰客服社会学丛刊》,马尔库塞、弗洛姆等留在美国,创立了发达工业社会理论。

5、70年代衰落期

随着老一代成员霍克海默、波洛克、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相继去世,学派内部理论分歧加深,分为左右两派,并导致哈贝马斯、奥菲等人离开社会研究所,学生造反失败,新左派运动趋于沉寂,法兰克福学派整体上已经瓦解。

1937年霍克海默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社会批

判理论”一词认为“批判理论”与“传统理论”在思维方法、逻辑结构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不同点。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是有本质区别的。“传统理论”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据以再生产自身的专门化劳动过程中,旨在帮助社会的再生产过程,而“批判理论”则把自己放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和现行劳动分工的限制之外,使人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旨在推翻这个社会的再生产过程。

1、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

法兰克福学派用语。指凭借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包括商业性的广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流行音乐等各种大众文化和大众媒介。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收入《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提出。在这本著作中他们首次揭露了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具有大工业的特征。这种大工业化的文化生产不同于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个体劳动者的精神劳动。那时文化是少数“天才”的特权他们所造就的文化即所谓的精英文化、贵族文化。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文艺作品制作的手段日渐普及文艺创作转变为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的可以大规模成批进行生产和复制的活动。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使“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作为艺术”而转变成了“工业”因此就以“文化工业”指代这些新的文化现象。其含义是马克思对商品生产的批判理论能够也应该被运用于符号产品的生产应用于具有审美的、娱乐的、意识形态的使用价值产品的生产上。精神文化产品像任何其他资本主义工业一样具有以下特征使用异化劳动追求利润依靠技术、机器提供的优势主要致力于生产“消费者”等等。这就是“文化工业”。文化工业的产品是一种适合于大众口味的、方便面式的精神文化消费品。今天流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畅销小说、商业电影、通俗电视剧、流行歌曲、休闲报刊等都是这种文化工业的产物。

法兰克福学派从艺术和哲学价值评判的双重角度对“文化工业”予以否定。他们认为文化工业被满足“大众”需要的商业力量所操纵以娱乐消遣为目的它所制造出来的精神文化消费品丧失了艺术作品作为艺术本质的否定与超越精神。同时这种艺术创造的方式依赖于机械技术作品内容和风格千篇一律缺少艺术价值。文化产品“趋于一律”相互只有细小差异不追求艺术完美只热衷投资效果它控制

和规范着文化消费者的需束缚人的意识剥夺人的情感阻碍人的自主性发展它是操纵和欺骗的一种手段是稳定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文化工业实际上是社会统治的帮凶。另一方面凭借对媒体的垄断文化工业控制了大众日常生活直至内心欲望取消了个体的批判精神和否定意识使之成为“单向度”的人。而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则通过文化工业对广大民众进行意识形态控制巩固自身的统治。

2、机械复制主义Mechanical reproductionism

德国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艺术史在某种意义上是机械复制的历史现代科学技术无限多地复制作品,使传统艺术的“光晕”消失,艺术原有的功能与价值也发生变化。机械复制时代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对礼仪的寄生中解脱出来获得了展示价值的主导地位。艺术接受从侧重膜拜价值的凝神观照的接受方式转变为侧重展示价值的消遣性接受方式。

如:电影的接受通过片段零散的镜头、画面的蒙太奇转换打破观众常态的视觉过程的整体感,引起惊颤的心理效果,实现激励公众的政治功能。

在技术复制时代艺术从个别文化精英的手中解放出来,成为大众欣赏的对象,但与此同时大众所欣赏的已不是同一种艺术。以画为例,以前的人欣赏的是画家的画作本身,如毕加索的作品,但是在技术复制时代的大众欣赏的是画的机械复制品。如毕加索画作的照片。机械复制技术所大量复制的不只是艺术和艺术的主体,它还复制了消费这种艺术的大众。在艺术品面前大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也有选择和判断的权利。

3、单向度人One-Dimensionality

赫伯特·马尔库塞

就是平面化、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只有共性没有个性。单向度的人丧失了合理地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不去把现存制度同应该存在的真实世界相对照,也就丧失了理性、自由、美和生活的欢乐的习惯。人变成“单向度的人”是对人的本性的摧残。

消费刺激了人的“虚假的需求”在传媒广告和意识形态的推波助澜中,导致人的精神和灵魂被物质产品控制,从而迷失自我被“物化”和“异化”。

什么是人的真正需要和“虚假的需要”?

“虚假的需要”就是那些流行的需要,比如按照广告的宣传去休息、娱乐、

处世和消费爱他人所爱、嫌他人所嫌都属于虚假的需要的范围。这种需要常常是一些利益团体人为制造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带给普通大众一种强迫性的消费需求。真正的需要是人的内心自由和批判现实的理性思维能力。这些东西被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财富遮蔽和侵蚀了。人的内心失去了美的趣味、善的信仰和真的追求。“虚假的需要”带来的结果是对人的“强迫性消费”控制。

1995年3月13日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汤玛斯·温特堡Lars Von Trier 和Thomas Vinterberg在哥本哈根联合签署了《ogma95》宣言全文如下:

1、影片拍摄必须在场景的现场完成。不得取用道具和加工的场景设计,若是道具是非不得已必得需要,则须在道具可以被找得到的现场拍摄。

2、声音和影像的制作不得分离。音乐除非就存在于影片拍摄现场否则禁用。

3、必须是手提摄影。任何移动或是固定的镜头,只允许在手提摄影里完成,不得用脚架,影片必需在取镜的现场完成。

4、必须是彩色电影,不得使用特殊灯光,若是灯光太弱不足以曝光,这场戏就必须取消,或是只能使用附在摄影机当中的单一灯光。

5、禁止使用光学仪器以及滤光镜。

6、影片不得用浅薄的动作填塞,不得出现谋杀、武器。

7、禁止背离当时和现场,影片必须发生在当时和当场。

8、不接受类型片。

9、必须是Academy35mm底片。

10、我进一步立誓克制作为导演的个人口味,我不再是一名艺术家,我立誓不是要创作一部“作品”,因为我认为刹那比整体重要。我的最高目标是怎么样从人物和场景身上把真实挤压出来。我立誓尽一切之能事,并放弃任何品味或美学的考虑来达到这一点。我仅立下上述守贞誓约。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次课采用讲授法案例法相结合,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与投影仪进行教学。

实施步骤:始终利用计算机与投影仪进行全程教学,边讲授边案例分析。

7、思考题:

(1)请阐释法兰克福学派与媒介批评的关系?

(2)文化工业理论与媒介批评的关系?

(3)机械复制理论与媒介批评的关系?

8、课后小节:

9、参考书目:

1、雷跃捷著《媒介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建明编《媒介批评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李岩著《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蒋原伦、张柠编《媒介批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董天策编《中外媒介批评》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_0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 [内容提要]分析新闻要在一定环境中论证新闻与其他事物的互动和对应关系。第一,新闻客体的生命遵循某种自然之道,拆解新闻客体的结构不应静止化;第二,批评的方法首先应从新闻客体外部结构对内部结构的作用入手;第三,批评主体只能对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关系进行多次反刍性研究,并不断拂去二者冲突的对峙性因素。以结构主义方法分析新闻,开展媒介批评,有助于把握新闻这个生命体的内在密秘。新闻作品作为人化的“第三自然”,蕴含和投射着主体的独立品格。这个第三自然处处都有记者的影子,愈是深入地剖析它的内因,就愈加清楚地发现新闻生命结构的许多相通之处,在批评过程中发现新闻报道者的随意性。结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文化传播都是一种社会体制,包含着一个内部关系上的自我决定的结构。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是指分析新闻要在一定环境中论证与其他事物的互动和对应的关系,构成一种社会结构分析。?新闻实体就是作品中的新闻事实及其陈述的形式。从新闻实体与环境的联系看,结构特征不是社会进程的直接投影,而是记者意识创造的结果。新闻作品被感受的深浅、接收的程度、作用的方向,取决于体裁形式、语言媒介等内在的结构。每一个社会发展时期都可以对新闻实体有一种概括的规范,但特定的社会制度必然反映在对应的新闻作品中。?新闻实体与其对象之间联系的相对恒定性,具有超时空的普遍适应性,在社会生活的链条上留下了相对松散的空间。许多同样的新闻不断发生、不断被报道出来,表现为同时代人的生命过程。这种生命过程使新闻衍生不息,人类的生存和思想特征都在新闻中反映出来,形成新闻的生命结构。由于结构主义理论的出现以及语言理论的发展,“结构”这个词成了具有哲学意味的专门术语。但持有不同哲学观点的学者对“结构”的解释也不相同,尤其是在某些关系中来理解结构的时候更是如此。?结构是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结合形式,一篇新闻作品的一定组织方式作为一个整体,是对新闻结构概念的狭义解释。结构表征把一要素和其他要素联结起来,具有中介性,认识媒介和新闻的时候,实际上不可能离开结构,即使不使用“结构”一词,也必定包含了“结构”的驱指。结构和要素不可分离,对象只有在结构中才成为要素,结构的独立性仅仅为了认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各方向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各方向介绍 新闻学(050301) 1.新闻史方向 作为新闻学的三大组成部分(新闻史、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之一,新闻史研究以人类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历史为对象,以探索人类社会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与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以世界各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为具体研究内容,通过对人类社会新闻传播史纵向性的脉络梳理和横向性的对比研究,了解与把握人类社会系统中新闻传播事业体系的地位、功能与影响,奠定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扎实基础。 新闻传播史研究方向的重点研究内容包括:人类新闻传播思想史、新闻传播体制发展史、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新闻传播媒介演变史、各国新闻事业比较史等较为宏观性的领域,同时也对新闻传播业务史、新闻人物研究和媒介科技发展史予以充分的重视。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发展史观为主要指导方针,充分吸纳其他科学合理的社会科学理论与研究体系,通过扎实的文献资料法、横向比较法、田野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和其它有效的历史学研究方法,探讨与发掘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信息传播规律,为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提供有益的借鉴成果与参考信息。 本专业方向的具体培养目标是:通过两年系统扎实的专业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与掌握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基本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路径,熟稔世界各国新

闻传播事业的基本情况,能够前瞻性地把握新闻传播事业未来趋势潮流,成为具备丰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很强的专业历史视野与创新发展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毕业生将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和从事传播实务工作的技能,能够进入传媒机构、科研院所从事相关工作。 本方向师资队伍老中青结合,科研实力雄厚。除开设新闻学、传播学基础课程外,还开设了中国新闻史研究、外国新闻史研究、俄罗斯大众传媒研究等专业核心课程。 2.新闻理论方向 新闻理论在新闻学学科体系中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其目的是认识新闻学的基本原理,探讨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观,自觉运用新闻规律指导新闻实践。 新闻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新闻本体研究、新闻事业研究、新闻工作政治规范和业务规范研究、新闻从业者及新闻教育研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注重思辨性,并适当引入实证研究,主要采用质化的研究方法,增强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研究重点和特色在于探索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 本方向强调密切结合理论学习、科研训练和媒体实践,引导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更好担负起信

浅谈媒介批评理论

09广播电视学院电编4班学号:20080620021 姓名:于润泽 浅谈后殖民主义媒介批评理论 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后殖民主义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一种铁板一块的僵化的理论;自诞生之初它就常常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 文学研究在当代的重要转向,即向文化研究的转向,是后殖民主义出现的重大理论背景。1964年,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CCCS),以及随之出现的“伯明翰学派”,标志着文化研究的正式出现。这一过程的倡导者首当提及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Raymo nd Williams)与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aggart)。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为《识字的用途》、《文化与社会:1780-1950》、《漫长的革命》等。 伯明翰学派认为,文化是“一种整体生活方式“,而文化研究就是对这种整体生活方式的完整过程的描述。这一学派所坚持的平民主义倾向使得他们把研究对象从高雅文化及传统的文学经典中解放出来,注重对通俗文化、大众传媒的研究,大众文化现象从此登上了学术的“大雅之堂”。这就抛弃了旧的学院体制对"文化"的狭隘的、固步自封的立场,更加深入到人们的新的文化经验之中。它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

方法论,更注重一种新的“内容”的解析策略,对文本进行一种“价值阅读”。霍加特指出:“…价值阅读?这个术语并不表示阅读者此刻正试图作出有关自在的作品的…价值判断?,而是说此刻他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这种…价值阅读?提供了理解文化的新的途径。这两个方向使“文化研究”始终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历史紧密结合,在注重理论进展的同时保持世俗的关怀。而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也在报纸、广告、电视节目以及工人阶级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研究成果,并培养了许多此领域的学者。 赛义德的“东方主义”有这样一种倾向,即拒斥总体叙事,强调异质性、差异性,在重估一切价值的批判精神中回避采取一种坚定的价值立场。这样的一种倾向或许与后殖民主义采取后结构主义立场有关。 主体的消解,是后结构主义消解中心的努力的必然结果,因为所谓的“中心”,实际上是自我的一种需要的产物,如果没有一个中心,我们必然失去对自身存在的理解进而丧失自我意识,因此“中心”的中心是“主体”。按照西方传统思想中的主体性,主体应该是统一、完整、自足的实体。因此,人,主体,意识这个三位一体的存在成为最终的绝对的“在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后结构主义对西方传统思想的颠覆实验在“主体”问题上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而对“主体”的消解必然意味着对中心叙事的排斥,也就不可能采取某种固定的价值立场,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很难在这一理论的范围内找到某种合乎总体观念的存在,这是后殖民主义在立场问题上不可回避的。

媒介批评学

1 媒介批评是指在解读新闻及媒体的过程中评价其内在意义及对社会的影响,而媒介批评学则是通过解读经验理论化的途径,揭示隐蔽的解读规律,建立评价体系和范畴。 2 媒介批评是一种新闻评价活动,一种思想活动,以指导新闻实践为旨归 3新闻观念与媒介批评观念的区别:反思对象不同(新闻观念:整个新闻实践的自觉意识;批评观念:具体新闻活动的研讨意识)社会功能不同(新闻观念:促成新闻制度的形成与巩固;批评观念:指导批评家对作品及媒体的分析把握)理论范畴不同(新闻观念的实践形态:对新闻实践特征和规律的概括;批评观念:侧重评估媒介行为的社会功能及其效果) 4 我国媒介批评的主要流派:杂感批评流派;学理批评流派;历史主义批判流派;西方批判理论流派 5 媒介批评的对象:新闻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都应成为批评对象,包括与新闻报道发生关联的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世界。域内对象:新闻产品域外对象:客观世界 6媒介批评的范围:新闻产品评价(优劣、真假)新闻产品的社会效果的评价(记者的精神道德)媒体批判。完整的媒介批评必须包括新闻作品、记者的精神道德和媒体这三个范畴,反之,则是局部的批评。 7媒介批评的任务:认识新闻的质量;认识新闻的社会效果;认识媒介和社会 8 思想涵化:媒介传播各种政治信息,蕴涵某种政治主张,引起社会政治理念的潜在变化,最终影响受众的政治立场,导致政治变革运动的出现。 9 主流媒体是主流人群接触的媒介,主流人群掌握消费话语权、政治话语权、知识话语权和时尚话语权。特点:满足主流人群的需要,代表主流舆论(民意),采取“主流取向” 10 人性论媒介自由观:将自由作为人性的崇高要求,追求人与生俱来的平等权利,反对外界对媒介的限制,主张依赖舆论与人们自身的信念消除媒介行为的放肆,以防止权力控制为由,追求意志的自主性 11 媒介力量:传媒通过为社会主流人群提供必需的信息和思想,获得十分显赫的社会地位,具有巨大的社会号召力,即构成媒介力量。 12 权威媒介:媒体影响力大到使公众对其产生依赖,标志着媒介富有权威。是媒介力量的标志之一,是主流媒介必备的品质 13 媒介自由包括创办媒介和媒介运作的自由,主要体现为新闻出版、影视传播和表演、展示作品的自由,核心是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 三种对立的媒介自由观:人性论的媒介自由观;现代西方的媒介自由观;社会主义媒介自由观 14 现代西方的媒介自由观:政府通过宪法或法律保障公民言论及传播自由,媒体免受政府干预。政府平衡国家利益和媒体自由。政府和媒体利益共生、相互博弈、相互利用 15社会主义自由观剥夺敌对阶级的新闻出版自由,依法制裁一切企图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违法新闻活动。保障人民媒介行使自由。 16 人性论的媒介自由观:将自由视作人性的崇高要求,从心灵不可侵扰和天赋权利出发,提出表达言论和知晓外界的诉求。希翼社会的公正性,追求人与生俱来的平等权利,反对外界对媒介的限制。强调天赋人权,人的表达权和知情权神圣不可侵犯,主张依赖舆论与人们自身的信念消除媒介行为的放肆。 17 人性论的媒介自由观和社会论的媒介自由观的区别 人性论的媒介自由观反对外来的任何限制,社会论的媒介自由观承认权力对媒介的有限度的限制;人性论的媒介自由观视媒介自由为人的基本权利,而社会论的媒介自由观则视媒介自由为媒介产权的派生物;人性论的媒介自由观以实现个人自由为目的,而社会论的媒介自由观则认为既要表达媒介的意志,又要不伤害他人的权利和社会秩序,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为目的。

媒介批评 李岩

媒介批评笔记 第一讲: ·媒介批评理论体系: 传播者(对传播主体的行为心理进行分析)——传播内容(对媒介内容进行质化分析)——媒介机构,传播渠道(对传播机构与渠道进行政治、经济,媒介意识形态研究与公共领域的研究)——受众分析(对媒介接收者,媒介传播效果的分析) 媒介批评的理论视角: ·符号学·意识形态分析·叙事理论·解构主义·读者反应理论·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 第二讲: ·媒介批评史之:法兰克福学派 媒介批评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媒介发展史、媒介批评史、西方文化,传播学理论、哲学等。课程内容:媒介批评史媒介研究方法媒介批评实践。 媒介批评中的几个重要节点:·马克思主义的报刊批评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思想 ·英国媒介批评思潮---文化研究学派和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媒 介批评思潮 ·法国媒介批评思想,鲍德里亚等思想界人物媒介批评的观点 ·北美学院派的媒介透视,麦克卢汉等学者对媒介的批评。 重点: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单向度的人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其名称来自于1923 年成立于法兰克福的社会研究所。 这个学派的重要成员包括: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施密特…他们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评传统: 老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早在20C30W就十分关注电影这一在当时欧洲十分流行的大众媒介,本雅明便是其中之一。霍克海默、阿多诺的早期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报刊、广播的研究和批判上。 20C60W以来,研究的对象发生了转移,在马尔库塞与哈马斯的研究著作中,电视已经成为讨论的主要大大众媒介。以马尔库塞和哈马斯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更注重对以电视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做形而上学的外部研究。 他们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特别是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评理论著作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文化工业》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真正需要和虚假需要的关系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传统崩溃,现代艺术贴近普民众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 “文化工业”理论的提出: 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也以其独特的方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以商品拜物教作为其意识形态,穿着满足消费者需要的虚假外衣,以一种温情脉脉的形态对大众的思想进行管制,只不过这种管制用娱乐和享受性取代了以前的强制性。比起以往的强制管理,文化工业的控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3) 一、学科简介 1.一级学科简介: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本学科以人类社会新闻与信息传播活动为对象,从不同维度研究不同形态和类型的新闻与信息传播活动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在性质上,兼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本学科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而展开,在近些年,其研究视野和范围大大扩展,网络传播、媒介文化、数字传播、信息和文化产业等各个方面,已成为本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本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四个学科方向。 2.学科方向简介: (1)新闻学:以新闻生产及传播,特别是职业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第一,新闻理论研究:对各种新闻传播新现象新问题、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发生和发展、提升全民媒介素养等提供理论支持和说明;第二,新闻业务研究:以传统的“采写编评”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业务研究,正在转变为事实、娱乐、评论等叙事技巧与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综合运用的研究,而且信息搜集、分析、整合、呈现等综合创造能力的研究,成为新闻学研究的前沿;第三,新闻史研究:为职业和非职业新闻传播者提供本领域人文历史意识,尤其是提供当代新闻传播历史发展变化的基本概念方面,都面临着新的任务。 (2)传播学:以人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重点在于传播、交流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变迁。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第一,传播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传播与人的交往、传播制度、传媒生产、受众、传播效果等;第二,媒介文化研究:主要内容包含媒介生产与政治经济权力、媒介文本的意义呈现、作为文化的传播技术、跨文化传播等;第三,传播史研究,包括媒介史、传播观念史、传播文化史和社会史等。 (3)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科以广播电视和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向:第一,广播电视研究:主要包括节目和频道(率)的构架、类型、制作和运营、广播电视节目和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受众、收视(听)率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第二,新媒体研究:强调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传播理论为依据,内容涉及基本理论研究、内容产制研究、产业模式研究以及传播与技术融合部分的研究,同时,研究新媒体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关系。 (4)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由广告学和传媒经济学两个相关联的部分构成。本学科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大众传播的形成时期。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的学科基础是传播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主要分五个方向:第一,广告传播理论:研究广告的传播特性、功能、类别、程序,广告发展的历史与变化趋势;第二,广告运作与管理:研究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介的广告运作与广告经营机制;研究社会对广告传播的管理与控制;第三,品牌传播:围绕着品牌建设而进行的广告策划与创意、设计与制作以及媒体运用;第四,传媒经济理论:传媒经济的本质,传媒产品的性质与产制方式、传媒的消费结构、行为与绩效、媒体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等内在规律。第五,传媒经济实务:研究传媒组织的决策、战

媒介批评复习资料

第一章 媒介批评的定义:(名词解释) 对媒介运作的正误、得失作出评价,褒贬媒介行为、媒介作品、媒介工作者或媒介制度,揭示媒介传播的倾向和利弊,包括报刊批评、影视批评、出版批评和网络批评。 广义上看,媒介批评既包括对媒介现象的肯定与赞许,也包括对其弊端与危害的否定。狭义上看,媒介批评是一种否定思维,主要是对媒介的负面问题进行反思,指正媒介传播或媒介制度的错失。本书主要在狭义上使用媒介批评的概念。 填空题 ?媒介批评的核心是批评者的反思与价值判断。 ?媒介批评是一种价值判断 ?提升受众的解读原则、方法和评价理念,对于媒介批评的成功与否,是举 足轻重的环节 ?新闻理论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第一层反思。 ?媒介批评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第二层反思。 ?媒介批评以解读新闻及其传播活动为支点,对媒体和新闻作品展开一系列 评价活动。 ?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反响,是一种原生的媒介批评形态。 ?媒介批评理论是对媒介批评实践和批评法则与方法的总结,是总结对媒介 行为、媒介作品或媒介制度及相关问题如何评价的知识和理论。 ?媒介观念是人们对各类大众传播媒介总的认识,包括对媒介的产生、运作、 机制、制度、功能和传播效果的看法,也包括对各种媒介知识和原理的评价。 ?媒介批评流派划分为杂感批评流派、学理批评流派、历史主义批评流派和 西方批判理论流派。 ?透视社会及其变化,以及媒体如何认识社会,是媒介批评的域外对象 ?媒介批评只停留在媒介自身及其作品,以其反映世界的内容与形式为唯一 对象,很少论及媒介与作品之外的世界,则称作媒介批评的域内对象 ?媒介贯彻传播政策和措施,媒介工作人员的操守,媒介举办的社会活动,

媒介的违法和不光彩举动,以及媒介作品等动态,都属于媒介行为 ?新闻传播活动:口头批评——文字批评——系统理论化批评自发批评—— 自觉批评 ?媒介批评的三个层面:文化层面、本体层面、现象层面 ?媒介批评的范围:1.对新闻传播活动质量的评价 2.对新闻传播社会影响 的评价 3.对媒体的评价 第二章 1.媒介批评功能: 一、信息载体的新视角 ?大众传媒的作用在过去是被忽视的。远比不上哲学、文学、艺术的功用。 ?媒介传播的狭义信息都是描述性的,旨在向人们报告一种情况,但同时媒介还大量传播观点、理论和艺术影像,表达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这是广义的信息。 ?无论哪种媒体,传播信息大都服从于一个目的,即扩充某种思想,媒体成了扩充思想的机器。为了达到最大限度的扩充效果,人类不断发明新的传播技术,丰富传播手段,追求更大的传播空间。 ?媒介上的信息与思想都来自现实生活,是对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媒介传播信息与思想增进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使各种知识得以一代代传授下去,提高了人类生存的智慧与能力。 ?媒介以集束信息与强烈的思想改变人类的生存模式,人们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来设计自己,媒介已成为生活的创造者。 ?媒介批评强调这一点,力图把媒介正当功能的实现转给受众,引导他们把这种功能变成有价值的行动。 二、政治涵化与政治推力 ?媒介作为社会与政治变革的助推器,对推进社会进步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社会发展需要媒介推广社会的积极因素,而先进的政治组织利用媒介宣传自己的主张,成为主导社会的前进力量。 ?政治离不开媒介,媒介是政治思想的孵化器,构成政治与社会变革的推力。 媒介的政治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任何媒介都不可避免地反映政治,服务于一定的政治集团,倡导一种政治制度。 ?媒介的思想涵化功能已经举足轻重,它们传播各种政治信息,蕴涵某种政治主张,引起社会政治理念的潜在变化,最终影响受众的政治立场,由此导致政治变革运动的出现。 ?媒介批评的重要指向是如何揭开这种涵化的面纱,评价媒介行为的内在倾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媒介批评笔记

媒介批评 一、定义:,媒介批评是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按照一定社会阶级和利益的理想,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大众文化的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所做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狭义的媒介批评,指人们对大众传播活动的负面影响展开的否定性批判,其批评主体是从事媒介批评的团体、组织、个人。 二、对象、标准、类别 1、对象:广义:对一切与媒介有关的问题的批判,包括三个层面,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层面: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科学、人类的关系;本体层面: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也是媒介批评的基本范畴,包括传者和受众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生产的产品、传播的内容研究、传播的效果研究;现象场面:大众传播媒介生产的产品、传播给受众的给受众的各种信息,——新闻节目、广告、天气等 狭义:针对大众传播媒介生产的各种产品 2、标准:媒介批评离不开对批评对象的价值判断 以评判作为求知的方法;以解释作为求真的方法;以批判作为求善的方法;以祛魅最为求美的方法 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差别 (1)对于求知、求真、求求美等价值标准的认识上,存在着根本差别 资产阶级的新闻媒介理论,为受众提供的所谓知的评判认识标准,是以抽象的客观、中立这些概念作为依据的。这种客观主义的新闻传媒标准,刻意标榜超阶级、无党性,主张对社会现实进行纯客观的报道和评述,用抽象的人性和社会受众等概念来掩饰资本主义新闻制度下只有少数人享有新闻自由的事实,用客观、中立的概念来攻击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在遵守客观、公正、真实的传播原则的同时,不忌讳新闻事业的意识形态性质,公开宣称自己的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并将是否做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服务作为衡量新闻事业的最根本的标准 (2)在对求知、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标准的实践上,存在着根本差别。 资产阶级新闻媒介在打着自由、客观、公正的旗帜,对公众进行传播的时候,为达到宣传其价值观念或意识形态的目的,往往在大众传播实践中出现了内容与形式、真与美的分离与脱节。为了使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隐埋不张,不易察觉,大众传播媒介在文化产品的表层,往往制造了精美的包装。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根本宗旨是为社会注意服务、为人民服务,自觉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公开、鲜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社会主义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只是存在着对真和善的反映程度和手段的问题,只存在美是如何去表达真和善的问题,不存在真与美脱节的问题。 (3)对于求知、求真、求善、求美的价值标准的道德判断上,存在着根本差别。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切事物、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是商品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这一矛盾面前,人的本质和人的劳动被异化。大众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整个商品生产和消费体系的一部分,被看作异化劳动的延伸。 在社会制度下,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产品是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况、提供知识、教育、文化娱乐的手段和工具。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以实现其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社会主义的大众传媒及传媒产品属于精神文明范畴,目的是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重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 3、类别

媒介批评学术论文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互博中媒体人需要的几点反思 ———以媒体对“李刚门”事件的报道为例 摘要:互联网通过让强大的传统媒体更难控制公众事件的解释的方式,现有的传播体系提出了挑战。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博中,许多媒体人迷失了方向,导致非理性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在误导公众。怎样让理性回归受众。本文对媒体和媒体人提出了几点建议:1、对信息的解读。2、对真相的追求。3、对媒体公信力的重视。4、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李刚门”媒介批评 2010年10月16日晚,一辆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态度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而最初将事件公布是在10月20日,在天涯杂谈上。网友“河大义工”的一篇帖子,该帖子将事件描述为一起校园车祸。而一时间“我爸是李刚”语句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到帖子发出的当天傍晚,相关评论帖子超过36万条,该帖子点击超过47万。随着微博帖子的不断更新“李刚门”不断升级,首先通过强大的互联网络进行人肉搜索,李刚的职业、家庭背景、家庭收入、房产等信息不断刷新,同时也不断挑动着公众愤怒的神经。但要求在新闻报道中做到真实、公正、客观、全面、准确的媒体工作者却选择了沉默,或者是附和着公众的愤怒(详细报道情况见表一),其原因大多是不敢引起所谓之“公愤”,这一点在央视对李刚进行采访后观众的负面评价就得到了充分证明。“10月21日下午,河北大学校园交通肇事案犯罪嫌疑人李启铭(又名李一帆)的父亲李刚接受中央电视台独家采访,向受害人及其家属白哦是诚恳道歉,并且深深鞠躬,采访中李刚多次哽咽,不能自己。”而针对这一采访报道,公众所谓反映多为愤慨,甚至有人说“央视收黑钱了”、“央视太丢人,对不起全国人民”等等言论。当然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公众非理性情绪的爆发。 表一传统媒体对“李刚门”的报道情况表 一、影响 由于传统媒体在公众事件中的沉默导致报道失衡,进而使舆论一边倒的局面,进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一,对于受众来说,互联网络的信息来源多而杂,他们无法了解事实真相,只能人云亦云,这样也极易导致公众理性的迷失产生的情绪激化。第二,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作为社会公器,他们有责任从公众利益出发,客观而公正地报道和评述新闻。【1】此次事件中多媒体的失聪和部分偏颇的报道都会使其本身在受众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受损。第三,对于社会来说,当公民的知情权得不到满足,群众非理性情绪不断被激化,会导致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从而引发社会危机。 二、建议 在传媒责任理论中,社会责任从来都是与自由报道同时存在。从社会责任角度看来,新闻报道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然权利”,而是以承担相应义务为基础的“道德权利”,要求传媒在对社会负责的前提下开展活动。【2】据此,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互博中,对传统媒体及媒体

新闻媒介批评复习资料

《媒介批评》复习资料 1.新闻观念:对新闻的性质、功能的综合评价,是新闻批评的意识母体,构成媒介批评观 念的基础。 2.媒介批评流派:自由主义的媒介批评、马克思主义的媒介批评 3.新闻质量:指新闻反应客观事实的真实、全面和客观趋向的适度形式和表达倾向的最佳 境界。 4.媒介批评的主体:指谁来批评,由谁在批评,继而表明媒介批评是批评者的主体行为。 5.媒介背景:是指和媒介具有经济关系、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同媒介发生频繁的交往。 6.事实的叠加推理:新闻事实作为论证的对象,论据则是现实生活中的事实,结论则在于 证实此类事实的某种意义以及被理解的程度。这三种不同事实的证实与被论证,形成了叠加式推理。 7.时空通观的规范:把评价新闻现象纳入社会的多维联系中,寻去对新闻作品、媒体与记 者言行的全面解读,便构成新闻批评的时空通观的规范。 8.整体照应的规范:从整体分析新闻现象,考虑各个部分的照应关系,以便做出全面评价, 是媒介批评必须遵循的规范。 9.效果实证的规范:媒介批评对媒介行为的否定尤其应以社会效果来证实,彻底排除主观 武断,这就是效果实证的规范。 10.媒介品格:新闻媒体的态度、倾向,新闻从业人员的追求和道德水平及其作品质量,综 合称为媒介品格,表现这种品格的是无穷无尽的新闻报道。 11.违规出版行为:新闻出版物未经新闻出版管理机构批准,擅自出版和改变出版日期、出 版次数,都属违规出版。 12.新闻诽谤:新闻报道歪曲事实或使用侮辱的言辞,进行人身攻击,丑化公民人格,构成 对公民名誉权的侵害,叫新闻诽谤。 13.新闻抄袭:包括部分或全部照抄他人的新闻作品,未经亲自采访和写作,将其作为自己 的作品发表,都属抄袭。 14.新闻素质:指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完美性和感染力的总和。 15.新闻主题:是新闻的立意和思想价值,是新闻报道的主线,由重要、新鲜、鲜明和正确 (分析正确)四个要素构成,缺少哪个要素都不能称其为好新闻。 16.新闻风格:是记者再现事件的特色,在语言、结构上呈现出特有的感染力。 17.媒介事件:指新闻媒体重大活动或在报道和经营中出现的矛盾纠葛,引起社会的强烈反 应。 18.媒体的观念恒定:体现在媒体对社会政治问题报道中的长期不变的准则,它是意识形态 性质的具体表现。 19.媒介世界:新闻媒体反映社会生活及一切社会关系中的真人真事,是社会存在的再现, 社论及其他评论所阐述的观点也旨在说明客观事件的本质,这样,人们会看到,新闻是庞大、复杂社会生活的写照。 20.媒介权威:是媒介社会影响力的静态形式,表现为媒介在受众心理中形成的崇高威望和 征服人心的力量。 21.小报化:并不是指开张的大小,而是一种新闻制作手法,即采用煽情主义的大标题,大 图片,内容多为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等,以唤起读者的广泛关注。 22.媒介的公信力:媒体在受众中建起稳固的信任感和责任感,以公正、正派赢得社会的推 崇。 23.媒介大众化:指媒介的报道照顾一般受众的文化水平和兴趣,更多的满足大众的需要。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_1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 [内容提要]分析新闻要在一定环境中论证新闻与其他事物的互动和 对应关系。 第一,新闻客体的生命遵循某种自然之道,拆解新闻客体的结构不应 静止化;第二,批评的方法首先应从新闻客体外部结构对内部结构的作用 入手; 第三, 批评主体只能对局部与整体的相互关系进行多次反刍性研究, 并不断拂去二者冲突的对峙性因素。 以结构主义方法分析新闻,开展媒介批评,有助于把握新闻这个生命 体的内在密秘。 新闻作品作为人化的第三自然,蕴含和投射着主体的独立品格。 这个第三自然处处都有记者的影子,愈是深入地剖析它的内因,就愈 加清楚地发现新闻生命结构的许多相通之处,在批评过程中发现新闻报道 者的随意性。 结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文化传播都是一种社会体制,包含着一个内 部关系上的自我决定的结构。 媒介批评的结构主义方法,是指分析新闻要在一定环境中论证与其他 事物的互动和对应的关系,构成一种社会结构分析。 新闻实体就是作品中的新闻事实及其陈述的形式。

从新闻实体与环境的联系看,结构特征不是社会进程的直接投影,而 是记者意识创造的结果。 新闻作品被感受的深浅、 接收的程度、 作用的方向, 取决于体裁形式、 语言媒介等内在的结构。 每一个社会发展时期都可以对新闻实体有一种概括的规范,但特定的 社会制度必然反映在对应的新闻作品中。 新闻实体与其对象之间联系的相对恒定性,具有超时空的普遍适应 性,在社会生活的链条上留下了相对松散的空间。 许多同样的新闻不断发生、不断被报道出来,表现为同时代人的生命 过程。 这种生命过程使新闻衍生不息,人类的生存和思想特征都在新闻中反 映出来,形成新闻的生命结构。 由于结构主义理论的出现以及语言理论的发展,结构这个词成了具有 哲学意味的专门术语。 但持有不同哲学观点的学者对结构的解释也不相同,尤其是在某些关 系中来理解结构的时候更是如此。 结构是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结合形式,一篇新闻作品的一定组织 方式作为一个整体,是对新闻结构概念的狭义解释。 结构表征把一要素和其他要素联结起来,具有中介性,认识媒介和新 闻的时候,实际上不可能离开结构,即使不使用结构一词,也必定包含了 结构的驱指。 结构和要素不可分离,对象只有在结构中才成为要素,结构的独立性

媒介批评考试重点

媒介批评知识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 1.媒介批评 ⑴认识: ①媒介批评是一种活动。具体就是人们有意识地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批评的一种特殊活动。 ②价值判断是道德评价的范畴,理论鉴别是学术检验的的范畴。媒介批评是人类在自觉利用大众 传播时,对这一自觉行为的道德批判和理论反思。 ③人类发明大众传媒和利用大众传媒时,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阶级社会形态。媒介批评是属于意 识形态范畴的一种精神活动。 ④媒介批评的标准,除了受阶级意识的影响与制约,也存在着永恒的人类社会准则,如正义、人 文、理性等等。 ⑵定义:媒介批评学是以人类的媒介批评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媒介批评的性质、特征及其活动规 律的一门学科。媒介批评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①广义的可表述为:所谓的媒介批评,是指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与理想,并按照一定的标 准,对大众传播的活动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 ②狭义的可表述为:媒介批评是专指人们对大众传播活动的负面影响所开展的否定性评判。 ⑶主体:从事媒介批评的团体、组织、个人(传者和受众/业界内外两部分人) ①文化层面:宏观意义 ⑷对象和内容(内容含于对象):②本体层面:基本范畴,主要对象,中观意义批评 ③现象层面:微观意义,文化产品以及传递给受众的信息 ①以评判作为求知的方法 ⑸标准:②以解释作为求真的方法 ③以批判作为求善的方法 ④以“祛魅”作为求美的方法 ①哲学:人文关怀及哲学反思精神关注的大众传媒,是社会思潮的反映 ⑹方法:②实证:调查统计分析和科学实验为主的主要手段开展研究 ③艺术:借鉴文艺批评的方法 2.法兰克福学派 ⑴定义:法兰克福学派指的是1923年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内部建立的一个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宗 旨的社会研究所所秉持的学术观点和形成的学术流派。代表人物众多,著述丰富,涉猎的领域十分广泛,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活动年代几乎涵盖整个20世纪。 ⑵发展: ①创立时期和早期(美国时期):1930年至1949年的20年。代表人物:马克思霍克海默、阿多 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等。 ②中期(学派成员重新回到德国):1949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鼎盛时期或黄 金时期,哈贝马斯、施密特等第二代理论家崛起。 ③发展晚期:20世纪70年代起,主要代表人物相继去世,学派开始走向解体。

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阅读书目

课程《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阅读书目 1、《外国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收录了一些重要派别的论著以及相关评介文章。 2、赵宪章主编《二十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精义》,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精选了二十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175种,分别介绍其体系构架和主要观点。 3、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三联书店,1986年版。收录了作者的11篇介绍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文章。 4、特雷·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本书是作者向英国读者介绍、评论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出版于1983年。 5、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该书概括介绍了当代西方美学的一些主要美学家及美学流派、美学方法。 6、李幼蒸选编:《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三联,1987年版。该书主要介绍了西方当代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电影理论。 7、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该书是“接受美学最富建设性的代表成果之一”。 8、H·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该书包含了德国姚斯的《接受美学》和美国霍拉勃的《接受理论》。 9、(苏)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版。该书主要探讨、分析了形式主义的渊源及理论构成,对其贡献、缺陷给予较客观的评价。 10、(法)托多洛夫:《批评的批评》三联书店,1988年版。本书是作者对二十世纪文学批评的个人思考。 11、(美)D·C·霍埃:《批评的循环》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该书是介绍解释学理论的代表性著作,主要介绍了伽达默尔的理论思想。 12、《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3、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符号学分析与媒介批评

符号学分析与媒介批评 符号的告知功能 符号可以代替任何一种存在的实体 也可以代替存在的非实体(例如观念) 符号学 “符号学”术语——美哲学家 C.S.皮尔斯 创立符号学研究领域——瑞士语言学家F.D.索绪尔 索绪尔:符号学就是研究符号的科学。 研究范畴:以所有符号系统为研究对象。包括文字、图像、动作、音乐、物品、礼仪、仪式、表演,甚至事件。 事件——当一个事件被赋予另外的所指意义后,这个事件也成为一个符号。 一、索绪尔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1、语言/言语语言中最重要的概念和中心思想 语言是一个整体,一个分类原则,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能行使这种机能所采取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 原则性、社会性、集体性 言语是指人们所说的话。 与语言相比,言语活动基本是个人选择和实践的结果。言语是根据语言规则形成的有差异的个人的表达。 区别与归附关系:“语言是词典,言语是这个共同集体中个人的语言实践——人们所说的话。”——索绪尔 2、能指/所指 任何一个符号都是由能指、所指构成。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这种形式在社会的约定俗成中被分配与某种概念发生关系,在使用者中间能够引发某种概念的联想。这种概念、意义就是所指。 A能指、所指之间的关系是自由选择的,又是强制的。如何理解? B 可变性。语言在时间、语境范围内的变化。 3、组合/联想 组合构成了以语言的线条特征为基础的关系。(说白了,一个词语和一个词语连接在一起,才构成完整的意义举例: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十大民间语文) 联想在具体话语之外,许多词语可以放到和自己有某种共同点的一类词中。 组合关系与联想关系 二、结构主义符号学 1、皮尔斯的符号分类 (1)象征符号典型:语言另外,玫瑰象征爱情,鸟鸣象征寂静,公鸡打鸣儿象征天亮(2)图像符号 (3)指示符号

视听媒介批评教学大纲

《视听媒介批评》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定义: 本课程是面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本课程以批评的眼光分析新闻媒介的实践和作品。重点介绍国内外媒介批评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并集中讨论近年来我国新闻媒体分析与媒介批评中的重点话题。 (二)编写依据: 本课程大纲根据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8版)编写。 (三)目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分析、批评新闻实践及作品。为将来学生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四)学时数与学分数: 本课程教学总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其中实践12课时。具体学时分配参照下表。 (五)适用对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大三学生。 (六)课程编码: KY1810A01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 第一章媒介批评概述 第一节媒介批评的界定 知识点:媒介批评的界定。 第二节媒介批评的功能与价值 知识点:媒介批评的功能、价值。 第三节媒介批评的主客体与实践 知识:媒介批评的主体、客体、实践。第二章媒介批评的思维框架 第一节阐释学与媒介批评 知识点:阐释学与媒介批评的关系。 第二节媒介文本解读的逻辑路径 知识点:媒介文本解读的逻辑路径。

第三节阐释与批评文本的建构 知识点:阐释与批评文本的建构方法。 第三章媒介批评实现路径:样态解析(一)第一节电视新闻样态解析概说 知识点:电视新闻样态解析方法。 第二节短消息类电视新闻的解析 知识点:短消息类新闻的解析方法。 第三节长消息类电视新闻的解析 知识点:长消息类电视新闻的解析方法。、 第四节系列报道解析 知识点:系列报道解析方法。 第四章媒介批评实现路径:样态解析(二)第一节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的解析 知识点: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的解析方法。 第二节新闻访谈类节目分析 知识点:新闻访谈类节目分析方法。 第三节新闻评论类节目分析 知识点:新闻评论类节目分析方法。 第四节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解析 知识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解析的方法。第五章符号学与媒介批评 第一节符号学的基础知识 知识点:符号学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媒介与符号 知识点:媒介与符号的关系。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学术硕士《媒介批评》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学术硕士《媒介批评》考试大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题型结构 分析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50分,共10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媒介批评 考试目标: 1、理解媒介批评理论的学术背景与思想资源以及20世纪以来引领国际学术思潮的学说流派对现代传媒批判理论的影响。 2、系统认知中外媒介批评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案例,总结分析其经验教训,掌握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媒介批评的完整理论体系。 考试内容: 一、媒介批评起源与概说 (一)媒介批评起源 关于媒介批评起源的争论;媒介批评的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 (二)媒介批评概说 媒介批评的定义;媒介批评的主体;媒介批评的对象与内容;媒介批评的标准;媒介批评的方法。 二、媒介批评理论的学术背景与思想资源 (一)社会批判理论 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特色;社会批判理论对媒介批评理论的影响。 (二)文化研究思潮 文化研究思潮的缘起与发展;文化研究思潮对媒介批评理论的推动。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媒介批评思想与实践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媒介批评思想与实践 (二)列宁的媒介批评思想与实践 四、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媒介批评实践 (一)当代美国媒介批评实践 媒介批评体制;媒介批评的主要内容。 (二)当代日本媒介批评实践 (三)当代英国媒介批评实践 (四)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媒介批评实践特点与评析 五、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媒介批评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媒介批评的时代背景 政治经济背景;文化背景;传媒背景。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媒介批评的实践 对封建主义文化报刊的批评;新文化报刊内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新闻道德批评;新闻业务批评。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媒介批评的特点 启蒙运动的先导;思潮论争的武器;指导思想的多元;从自发走向自觉;形式上丰富多彩。 (四)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媒介批评的评价

媒介批评教学大纲

《媒介批评》教学大纲 《媒介批评》教学大纲 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以批评的眼光分析*新闻*媒介的实践及其产品. 围绕*新闻*专业理念与规范,本课程重点介绍国内外媒介批评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并 集中讨论近年来我国*新闻*分析与媒介批评中的热门话题. 学生要求掌握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分析,批评*新闻*实 践及作品. 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教学. 本课程的最终成绩以期末论文为主,结合平时课堂讨论情况. 主要内容 上篇:媒介批评的理论 媒介批评的含义与作用 本章主要阐述媒介批评兴起的主要背景和相关概念.1,作为一个舶来品,媒介批评来 源于英文的media criticism或press criticism.2,我们将媒介批评定义为依据

一 套*价值*体系,对大众传媒的*新闻*实践的诠释与评价.3,进行媒介批评的必要性: 媒介批评在我国兴起有着具体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也与媒介批评所能承担的职责和 功能密切相关.4,我国媒介批评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西方*的媒介批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章集中介绍*西方*的媒介批评,评介其成败得失.1,*西方*媒 介批评的缘起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1)早期哲人与文学家的批评;2)19 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专业评论家;3)50,60年代专业批评刊物――*新闻*学评论;4)网 络媒介批评.2,媒介批评的主体(来源)主要有:媒介自身,学术界和公众.3, *西方*媒介批评的主要内容.4,作为*新闻*专业自律的媒介批评制度,主要有以下形 式:*新闻*评议会,专业协会及其章程,内部督察员和专业批评性期刊.5, 媒介批评与*新闻*专业范式交互发展的历史:1)专业主义:对抗商业主义;2)基本范 式:客观性原则;3)范式修补:社会责任论;4)改革萌芽:公共*新闻*学. 媒介批评的理论基础 分析与批评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分析,批评媒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