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

《爸爸去哪儿》收视飘红: 我国电视节目创新

为何总是依靠海外引进?

《爸爸去哪儿》收视飘红: 我国电视节目创新为何总是依靠海外引

进?

统计显示,《爸爸去哪儿》第五期节目以3.851%的收视率和16.73%的收视份额再次刷新了自身

最好成绩,并领跑周五该时段。虽然未能成功调到周五黄金档播出,但22点的播出时间并未影响收

视率的继续走高。截至第五期,《爸爸去哪儿》前五期平均收视率2.89%,已超越2013年初《我是

歌手》的同期收视率,《爸爸去哪儿》这一节目的火爆,点燃了人们内心对家庭温情的回归,2013

年的中国综艺节目,几乎都被“引进海外节目”所占据,无论是引进版权,还是模式相似,都是在

国外成功节目模式下进行本地化操作。从《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到《爸爸

去哪儿》,为何我国火爆的电视节目创新总是依靠海外引进?

一、《爸爸去哪儿》海外引进之路

摘要:《爸爸去哪儿》自第一期开播以来,收视飘红;第五期播出后,全国网收视依然稳居全国同

时段第一,城市网收视一路看涨。《爸爸去哪儿》节目火热的同时不禁让人想到,从《非诚勿

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到《爸爸去哪儿》,为何我国电视节目创新总是依靠海外引

进?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收视、海外引进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继《我是歌手》首度与韩国MBC电视台合作后,再次成功合作引进的又一档节目。节目由原来《变形记》节目导演谢涤葵团队亲力打造,由《我是歌手》节目的制作人洪涛监制。

这档在韩国热播的节目,最终被湖南卫视相中,并决定将其引入国内。

二、“引进热”

如果说,《爸爸去哪儿》是2013年综艺节目杀出的一匹黑马,那么,2013年已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海外综艺节目”模式引进的井喷之年。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以来,中国每年引进的电视节目模式平均约20种,2013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30多种。

三、“引进热”的背后

追溯历史,中国电视业的起步远远迟于欧美以及亚洲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中国,电视节目创新长期面临着诸多困扰,既存在旧体制束缚下观念的突破,还要面对整个电视节目生产流程必须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规律的全方位革新。国内电视节目要追赶前人的步伐,必须了解前人走过的路径;要想缩短与世界的距离,又必须放眼全球。于是,“拿来主义”成为了中国电视节目创新的一项重要手段。

随着受众口味的变化和欣赏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电视节目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压力,“求新思变”成了电视节目寻求生存之道的突破口。然而,中国电视节目的创新研发状况让人担忧,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80%的省(市)成立了节目研发部门,开展节目创新活动,但实际上大多数研发还停留在搜集购买国外优秀电视节目的阶段,或者对其他台的成功节目进行简单改装模仿,实质性的研发工作还没有开展起来。

虽然近年来国内电视媒体纷纷推动制播分离改革,但是,专业的节目制作公司如何壮大自身实力,与电视台进行有效联动,在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管理中实现效益最大化,是电视媒体的一个长期难题。造成国内电视节目创新力匮乏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对节目创意等知识产权保护的不足。目前没有一定的机制对原创的节目形式、内容设计等进行保护,中国电视没有版权意识,向来爱跟风抄袭。这使得原创方投入巨大资本和精力研发而成的独创性成果得不到认可和保障,不仅让原创者遭受巨大经济损失,也损伤了其继续进行创新活动的热情和动力。

四、反思

从《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到《爸爸去哪儿》等海外引进节目的收视火爆现状来看,这种现象很容易导致电视台在为追求短期冲高收视率的诱惑下,在需要较长时间成本和人才储备的自主研发节目中失去了创新发展的原动力,而选择直接的“拿来主义”,长此以往,我国的自主原创能力会越来越弱化,不仅要支付高昂的费用引进节目版权外,也使得中国电视媒体在全球产业的链条中始终处于低端弱势的地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