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实践的研究

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实践的研究

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实践的研究
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实践的研究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编号:111102496 )

《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实践的研究》结题报告

太仓市双凤镇幼教中心双凤幼儿园课题组执笔人:阙正荣

一、课题的提出

⒈贯彻落实《纲要》与《指南》精神的需要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引起幼教工作者的重视与关注。幼儿园教师由过去单一的课程执行者,在一定意义上讲已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开发怎样的课程资源,从哪些方面入手,怎样使课程资源满足儿童的不同发展需要成了我们经常考虑的问题。努力营造一个与幼儿的生活经验有更加直接的交互作用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资源在课程中的作用是当今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一再强调幼儿园教育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双凤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源远流长,富有较强的教育功能,这些优秀的乡土文化资源理应作为宝贵的园本课程资源,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开发。之前我园研究的重点在龙狮文化上,对乡土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全面和深入;偏重于技艺的传授,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以五大领域为切入口,重在集体活动的研究上;教育理念稍显陈旧,儿童观和课程观有待更新。幼儿一日活动皆课程,游戏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教育部2012年9月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乡土文化资源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显著的地方特色,对于周围人们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和熏陶,幼儿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试图将双凤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而又深入的开发和利用,并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使之进一步丰富幼儿园的园本课程资源。

⒉促进儿童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浪潮下,面对外来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冲击,年幼的儿童被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所影响,如喜欢过“洋节日”,喜欢吃“肯德基”、“麦当劳”等,而对我们自己的乡土文化有些不太了解或淡漠。一些教师对乡土文化和儿童学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理性的、客观的、冷静的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儿童文化是艺术的、感觉的、情感的、充满想像和创造的。正如江苏省教科院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一文中说到:“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在教育的现实中,儿童立场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最为突出和严重的是,成人们(当然包括教师)以惯有的思维,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把自己的需求当作儿童的需求,以自己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最终以牺牲儿童为代价实现自己预定的教育意愿和目标。”[i]虽然乡土文化资源是来自于幼儿生活的地方,但是有些与幼儿还是有一定距离,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名人轶事等。有一些教师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时,舍今求古,舍近求远,如有的幼儿园在研究乡土文化资源时,把“战国文化”、“吴越文化”引入到小班教育中,我们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乡土文化都适合在幼儿园开展,要避免由于缺乏相关资源给幼儿上“历史课”。我们要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发现和引领儿童,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避免用成人的思维代替儿童的思维,以成人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从而促进儿童和谐发展。

⒊充分发挥地域资源的优势

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千年水乡古镇——双凤,有着“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羊肉美食之乡”之美誉。舞龙舞狮源远流长,文化名人代有所出,地方特产闻名遐迩,民风习俗浓郁深厚,文物胜迹历史悠久,自然资源随手可得。其中,传统手工技艺(滚灯制作技艺、羊肉面制作技艺、麻雀蛋制作技艺)、民间舞蹈(滚灯、龙狮舞、草龙舞)等地方传统文化被编入2009年8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太仓市资料汇编》名录。除了这些底蕴深厚的福地文化资源,双凤还有着丰富的自然地理、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资源。所有这些都为幼儿园提供了丰富的、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十一五”龙狮文化课题为我们现在研究也提供了有益经验和打下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因此,我们将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使之园本化,初步构建乡土文化园本课程。

二、概念界定

在中期汇报以后,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对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重新思考与修改,梳理出自己的观点。

1.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就是关注儿童的视角,研究儿童的心理,遵循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它是教育者所持有的态

度和出发点,体现为基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它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等,继而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更和谐、更理想地发展。我们认为儿童立场应该包含以下含义:一是基于儿童的视角,倾听儿童的心声;二是基于儿童的发展与需要,立足儿童的经验与兴趣;三是尊重儿童的选择,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四是耐心等待,让儿童成为正真的探索者。

2.乡土文化资源

乡土文化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某一地域范围内所具有的、带有浓烈地方气息的文化。师云凤(2006)认为:乡土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幼儿园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乡土特产、当地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本课题的乡土文化资源,是指双凤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即双凤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

3.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的实践

以儿童的视角挖掘双凤本土的各种文化资源,结合儿童自身的经验、年龄特点、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等特点,将双凤本土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实践研究。

三、目标与内容

㈠研究目标

1.形成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实践内涵和本质特征的理性认识。

2.构建基于儿童立场的园本化乡土文化资源库,转化为课程内容。

⒊探索出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实践的策略。

⒋形成基于儿童立场的园本化的典型案例,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⒌培养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幼儿,提高教师的开发课程的意识和能力,打造幼儿园乡土文化特色品牌。㈡研究内容

⒈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实践的内涵与价值的研究

解读儿童立场的内涵与本质,研究儿童精神哲学视野中的“儿童立场”观点;儿童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等方面的研究;儿童立场下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具体教育行为的研究。

⒉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现状的研究

通过对双凤的龙狮文化、美食文化、童谣、方言、民间游戏、自然资源等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研究,调查和了解双凤乡土文化资源的内容,筛选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育资源,为进一步开展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实践,提出可行性建议。

⒊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

基于儿童的立场,对双凤特有的龙狮文化、美食文化、童谣、方言、民间游戏、自然资源等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对开发乡土文化资源的目标、内容、途径等进行探索。基于儿童的立场,对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途径和策略进行探索,通过系列活动、课程的构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⒋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园本化实践的个案研究

经过专家指导与实践反思,结合正在开展的省级“课程游戏化”项目,原来的乡土资源儿童博物馆现更名为“儿童游戏体验馆”。它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建设乡土儿童游戏馆,它和一般意义上的博物馆有所不同,它的建设者包括儿童、家长、教师及社会人士,更强调儿童的参与,它不仅仅是资源的陈列室,儿童可以与之游戏互动,同时也是对外开放的。

四、研究措施

⒈建立研究制度,为课题开展保驾护航

为了让研究稳步向前,实现整个团队的协作互助,我们制定了一套科研管理制度,管理者适时组织大家进行交流、研讨和汇报。我园还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民间艺人等等,成立了“娃娃龙狮队”、“滚灯操编排小组”、“教师舞龙队”等特色队伍,并由有相应特长的的教师担任负责人,定期开展活动。工作室每月至少开展一次课题活动,并按苏州市课题网络管理要求及时上传课题活动信息至课题网络平台。

⒉运用调查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2011年11月开始,我们就课题研究进行了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与园本化现状方面的问卷调查。为了全面真实了解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建设现状,我们分别从

老师、幼儿、家长三个层面设计了问卷。老师层面主要涉及的问题有目前哪些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基于儿童立场的?哪些还可以加以开发与利用?有何价值?如何利用等?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以开放式问题形式,期望老师根据实际与自身经验提出资源开发构想。幼儿和家长层面我们分别设计了儿童和成人视角的访谈与问卷,形成对乡土文化资源与现状的了解与分析。课题组对调查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我们发现之前我园研究的重点在龙狮文化上,对乡土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全面和深入;偏重于技艺的传授,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重在集体活动的研究上,忽视在一日活动中的研究;教育理念稍显陈旧,儿童观和课程观有待更新。儿童和家长对我们自己的乡土文化有些不太了解或淡漠,对乡土文化资源对孩子发展的价值不太了解与重视。通过调查,课题组进一步厘清了方向,以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⒊开展个案研究,为课题提供典型案例

课题组成员在学期初选定个案追踪的对象,在充分了解个案研究对象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并对个案作出初步诊断。接下来通过观察孩子在系列乡土文化活动中的表现、家访、作品分析等途径,深入剖析孩子在活动中的兴趣表现、自主探索行为、获得的经验等,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指导措施,以矫正研究对象存在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分析总结乡土文化资源实施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与指导策略。在这个指导过程中,研究对象可能会出现反复或者效果不明显的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耐心,边实践,边调整指导策略,在行动中逐步解决问题。

⒋构筑物化平台,为课题营造良好氛围

营造浓郁的乡土文化艺术氛围,底楼的民俗特色走廊——以喜庆的中国红构建的特色课题进程,感受、体验、表现、创造,展示的是“进取”的精神。儿童游戏馆投放各种乡土材料,将龙狮文化、美食文化、自然资源、趣味滚灯融入其中,供幼儿游戏体验。这些浓郁的乡土文化正悄然影响、改变、浸润着我们的孩子。

五、研究成果

㈠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实践的内涵与价值

乡土文化教育就是取材于家乡本土文化、自然、社会中一切适宜的资源,寻求适合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以儿童的视角,深入儿童生活,对本园儿童身心进行浸润的教育活动,以此开启儿童的智慧,培养儿童的文化之根,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学前儿童可塑性强,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适宜进行乡土文化教育。对儿童进行乡土文化教育,能唤起乡土之爱,是爱国的源泉。乡土文化教育具有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功能,能够培养儿童包容与接纳的能力。

成人理解世界的方式与幼儿截然不同,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乡土文化是抽象的、深层次的,反映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因此,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让幼儿可感、可观、可操作,便于其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在广泛了解与深刻理解乡土文化的基础上,选择的内容要贴近儿童心灵,活动中要发现儿童与引领儿童,让儿童成为真正的探索者。

㈡形成了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的基本原则

1.生活化

在幼儿熟悉的乡土文化中获取教育资源对幼儿来说是一种真实的体验,更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唤起学习经验。在这样真实的情境中构建的学习活动能散发持久的魅力,更能让幼儿品尝真实生活的味道,从而让活动回归生活。

⒉科学性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内涵,我们站在儿童的角度把优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能正面反映生活的双凤乡土文化资源的题材进行筛选、整理、加工、提炼,使其成为“儿童眼中的乡土文化”,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⒊主体性

在活动中要释放他们的天性,对儿童的探索欲望,探索惊奇、自由表达要给予保护和支持。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需要儿童体验、探究在先,教师推动、提升在后,交往渗透其中。

⒋包容性

多元文化特征已成为当前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时代背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季口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我园地处江南,随着众多外地人口的涌入,园内吸纳了来自福建、浙江、

黑龙江、重庆、河南甚至台湾等全国各地的幼儿。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强调乡土文化资源融入的同时,还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纳和包容多种文化,使之相互融合,相互吸引,形成和谐共生的美好状态。

因此,基于儿童的立场与发展,筛选乡土文化教育内容要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联系,满足幼儿的兴趣热点,既保持传统风格,又有时代的特征;既培养儿童各种能力,又能让幼儿获得愉悦的体验和发展;既满足幼儿现实需要,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㈢探索了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的实施策略

⒈形成乡土文化资源的课程目标

乡土文化课程培养以“健康的人、聪慧的人、合作的人、幸福的人”为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据基于儿童立场的理念,在目标设置时关注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多指标的整体发展,同时关注各领域之间的整合与渗透,形成课程总目标——分领域目标——年龄段目标三级目标体系。

⒉初步构建乡土文化资源课程框架

努力为幼儿提供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以激发他们学习的需要与主动参与的热情,根据其实际特点,把握乡土文化的特征,并结合教师、幼儿园、家庭、社会环境因素,突出幼儿的个性发展,构筑个性化的乡土教育课程。

开发系列活动

建设互动平台

课程

资源

实施

平台

教学

方式

学习

方式

课程

目标

种植园地

游戏体验馆

龙狮馆、科技馆

主题活动

游戏活动

特色活动

节日活动

亲子活动

社区活动

激发幼儿好奇、好问的兴趣,增进幼儿热爱家乡、亲近自然的情感。激发幼儿探究了解各类乡土文化资源,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究兴趣和习惯。发展幼儿的身体动作的协调性、交往、合作、分享等情感和乐于创造、勇于表现的能力。

社区资源

家长资源

民间艺人

教师团队

乡土资源

以儿童为主体倾听儿童心声

尊重儿童选择

满足儿童需要

支持儿童探索

实践体验式

自主探究式

游戏活动式

集体活动式

⒊梳理了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的主题内容框架表

经过梳理,我们从自然资源、名胜古迹、民俗风情、民间艺术、名人轶事、民间游戏、乡土特产、本土经济等方面制定了乡土资源分类表。围绕表中的资源,师幼共同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如:孩子们在参观完老街后,对双凤老街的九座古桥的历史变迁有了深入的了解,萌发了设计、建构各种各样桥的愿望,进而生成了建构活动《双凤的桥》。教师通过提供多种材料,鼓励幼儿大胆设计,探索桥梁稳固的秘密。附:乡土资源园本化主题内容框架表

自然资源

田野、湖泊、桥梁、鱼塘、水葫芦、荷花、芦苇、竹园、狗尾巴草、各种野菜与野花、蒲公英、葫芦、刺毛球、慈姑、荸荠、稻杆、麦秆各种农作物、水产类等

名胜古迹

双凤寺、老街、凤冈、名宅古屋、牌坊牌楼、古井、双凤的由来、古桥、屋檐等

民俗风情

风俗习惯、庙会、春节、闹元宵、端午节、中秋节等双凤方言、双凤民歌、双凤童谣、吆喝声、农作物谜语、农具、节气等、俗语、馄饨、汤圆、团子、八宝饭、酒酿、米酒、粽子、糕等

民间艺术

舞龙舞狮、滚灯、龙狮制作、竹篮筐制作、纺纱、织网、织布、扎扫帚、编篓子、编篮子、编簸箕、扎滚灯、扎风筝等

名人轶事

昆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汪世瑜、民间艺人仇国良等

民间游戏

甩大炮、挑花棒、占四角、舞龙狮、跳竹竿、翻花绳、过家家、捉小狗、滚铁环、牵牵马、炒蚕豆、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拔河、荡秋千、打陀螺、跳房子、老鹰捉小鸡、熊和木头人、拉大锯、炒黄豆、老狼老狼几点钟、切西瓜、贴大饼、丢手绢、写“王”字、斗鸡等

乡土特产

双凤美食、爊鸡、麻雀蛋、米花糖等

本土经济

新农村建设、工厂生产、家乡变化等

⒋探索了乡土文化资源实施的主要形式

乡土文化资源实施的主要形式以主题活动、游戏活动、特色活动、亲子活动、社区活动等形式进行组织。主题活动、游戏活动、特色活动彼此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⑴主题活动:是师生共同围绕一个中心话题,开展一系列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主题活动以主题网络的形式展开,主题网络提供了多种可能的活动线索,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资源状况等预设出相应的基本活动和活动的展开方式,并在过程中通过观察、反思不断调整活动进程。

我们依据小中大不同年龄层次幼儿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筛选乡土文化中对幼儿发展有益的内容,分别设计生成《我与双凤美食节》、《大家一起舞龙狮》、《双凤,我可爱的家乡》等系列主题活动。基于儿童立场,我们开展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让幼儿从了解身边的资源开始,逐步推进乡土文化。在《我与双凤美食节》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参观、品尝、制作、买卖等各类活动,他们对家乡的美食特产如数家珍,不但锻炼了动手能力,而且增强了交往能力,更是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在《大家一起舞龙狮》主题活动中,参观双凤龙狮馆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双凤龙狮特色的魅力;音乐游戏《欢乐舞狮》孩子们在敲敲舞舞中表现音乐的强弱变化,体验到了舞狮音乐的欢快;《炫彩报纸龙》孩子们与家长一起用废旧报纸制作炫彩报纸龙,进一步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在《双凤,我可爱的家乡》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在参观完老街后,对双凤老街的九座古桥的历史变迁有了深入的了解,萌发了设计、建构各种各样桥的愿望,更是有孩子以绘画的方式来描绘美丽的双凤。

⑵游戏活动:它是幼儿一日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它蕴含着多种学习的机会,反映了幼儿现实生活的经验和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幼儿在活动中可以自主选择玩伴、材料、玩法,教师更多退位到观察者的角色。乡土文化资源为幼儿的游戏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让游戏回归生活。游戏活动包括室内游戏和户外游戏,同时与主题活动、户外活动、特色活动相互渗透,使得课程实施更加多样化。

室内游戏:各班以区域活动与角色游戏为主要活动载体,将文化资源渗透其中,开展各种乡土文化资源的探索活动。在过程中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等途径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通过交流、分享、评价,帮助幼儿寻找游戏新的发展生长点。在角色游戏中,收集富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游戏材料,孩子们生成了双凤美食店、民间艺术坊、快乐棋艺茶吧、娃娃垂钓中心、小小导游社等游戏主题,这些游戏材料有的是老师和幼儿一起制作完成,有的是孩子从家中带来,有的来源于社区、工厂。教师通过提炼生活经验,不断深化主题游戏内涵;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剥玉米、数玉米、品尝玉米、搭建玉米棒宝塔、玉米棒贴画。龙狮馆里我们时常看到一群孩子聚在一起,商量着龙狮游戏角色的分配:谁做龙头,谁拿龙珠,谁敲鼓,今天将演出什么样的节目等等。美食店里,孩子收集各种材料制作双凤美食,并大声地吆喝着自编的儿歌:“双凤美食招人馋,麻雀蛋、米花糖,快来看,快来买,保证让你还再来。”在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幼儿主动探案,时刻寻求意外的发现,不断建构着各种经验。

户外游戏:乡土文化资源种类丰富,我们充分挖掘其多元的教育价值,开发其在户外活动中的独特价值。我们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土现有的自然资源制成各类游戏材料,如:竹竿、竹梯、布兜、皮筋、舞龙道具、农具、扁担、纸箱、木板、滚灯、轮胎、滚灯、橡皮筋等,游戏材料丰富多元,游戏过程中融合了本土游戏的“趣”。舞龙、跳格子、玩沙包、玩滚灯、跳皮筋、轮胎和竹梯自由组合,变成了好玩的跷跷板。我们还挖掘利用了“户外场地、器械的隐性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孩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材料、自由结伴、自主游戏。不仅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增强幼儿的体质,而且从真正意义上让幼儿体验了自由游戏的快乐,获得了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⑶特色活动:特色活动是课程内容实施的重要补充。在实施前我们基于儿童立场先进行资源审议,各班根据年龄特点及孩子的兴趣选取某种资源开展研究。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幼儿可以决定发展的方向。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活动。一是以问题树的方式,如丝瓜的藤为什么是弯弯绕绕的?丝瓜筋为什么可以吸油污?在寻找问题答案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梳理关于某种资源的关键经验;二是以活动为线索,先预设主要活动,并以此为主要活动线索,其中可以生成新的活动。如在“玉米”的活动中,其中观察玉米、品尝玉米、玉米棒搭建等是预设的活动,做玉米饼、玉米芯贴画、扔玉米棒比赛是幼儿生成的内容;三是以项目为方式,教师预设项目框架,和幼儿共同规划,推进活动进程。教师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必要的技术予以支持。如“跳竹竿”游戏,教师预设的框架为收集材料、分工合作场地布置、制定比赛规则、讨论发现解决问题,比赛,具体实施由幼儿自主讨论决定。

⑷节日活动:多姿多彩的节日文化是乡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环境、节日饰品、节日主题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紧紧围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开展各类活动,如亲子包粽子、包饺子,利用乡土材料进行亲子小制作比赛、舞龙舞狮庆国庆、设计吉祥物等,这些活动容易引起孩子与家长的共鸣,进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幼儿园还进一步开发出了“春之雨——双幼种植节”、“夏之乐——双幼亲子民间游戏节”,“秋之韵——双幼美食节”;“冬之舞——双幼龙狮文化节”等活动,在不同的季节,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或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体验双凤文化资源的魅力,或在具有浓郁双凤特色的舞龙舞狮与赛滚灯的活动中感悟龙狮文化的精神,体验地方文化的魅力,获得成长的快乐。

⑸亲子活动:亲子活动能有效促进家长、幼儿、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形式是多样的,时间和地点也可能有所不同。主要活动形式有:一是亲子调查活动,由家长协助幼儿完成对某一话题的调查、记录活动。如我知道的双凤特产有哪些?我小时候玩过的民间游戏有哪些?二是亲子探究活动,幼儿在家长的协助下共同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如亲子共同进行发芽实验,探究发芽的所需的条件和时间。三是亲子制作活动,家长和幼儿共同制作某件物品或事物。如亲子活动包粽子,家长和幼儿一起在瓦片上绘画、

设计美食节标志等。四是亲子游戏活动。通过有趣的游戏,使家长感受到童年游戏的快乐,体验亲情,增进感情,感受愉悦。如:民间亲子游戏,幼儿与家长一起玩滚铁环、抬花轿、猫捉老鼠、跳竹竿等民间游戏。

⑹社区活动:每个社区都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挖掘社区资源,发挥社区优势,多

途径实现乡土文化教育。在对这些资源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教育方式:第一,带领幼儿参观欣赏社区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龙狮馆等;第二,带领幼儿观察社区公园、园林、有特色的民居建筑,如老街等;第三,利用社区场所,组织教学,如利用院子、工厂等组织教学活动;第四,利用社区中的民间艺人对幼儿进行教育;第五,参观或观看民间的一些节日、娱乐活动等,如舞龙舞狮、庙会活动。

⒌形成了基于儿童立场的乡土文化园本化实践的典型案例

儿童游戏体验馆是幼儿游戏的另一重要场所,为乡土文化课程实施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选择符合、满足和引起幼儿兴趣的资源,建构了农家小院、建构游戏区、乡土材料创意区、小戏台、泥塑区等区域,它是完全开放的,活动的材料丰富多样,各区之间的材料可以相互组合利用,不固定玩法,重在体验。幼儿可以自由、自主、自愿的进入各区游戏。它的建设者包括儿童、家长、教师及社会人士,强调儿童的体验与互动。不仅记载着我们的研究历程,也成为孩子们的活动乐园。幼儿园把游戏馆作为专用活动室之一,安排在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除此之外,美术室、建构室等专用室也将乡土资源引入其中,供幼儿游戏、学习。

⒍建立课题资源库

课题资源库顾名思义是指各种关于课题资源的汇集,它的有效管理不但能够增强课题资料的系统性,而且方便课题课题研究者的使用。我园不但有园级的课题资源库,各班也相应建立了班级资源库,资料包括起始阶段资料、过程性实践资料及研究经验的总结性资料,形式有图片、音像、文本等,教师在日常研究中,随时可以提取资源库中的素材,或直接利用,或开发生成新的内容,这些资料的有效管理可以使研究稳步推进。除此以外,我们还对课题研究对象进行了梳理,制定课题资源分类表,在每一大类资源下面分出若干小的分支,便于老师开展研究。

六、研修成效

㈠更新了教育理念,提升了教师教科研水平

⒈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转变,教育立场鲜明,树立新的儿童观

“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观察儿童,发现儿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引领儿童,帮助他们找到发展的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这一理念成为全体教师教育的出发点;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种文本性资源,但不是课程的全部,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效达成教育目标,还必须开发和利用各种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教师通过开发、利用区域中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生成教育内容,自主设计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地实施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大自然、大社会真正成为活教材,并让其释放出潜在的教育价值。

⒉教师的科研行为和能力发生变化,科研成果不断凸现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对于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再陌生,园部通过青年教师评优课、课程审议、园本培训、一课多磨等一系列活动,教师从教材的传授者和使用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认真开展特色课题原创活动,撰写教案和反思,定期组织交流研讨,并能将经验进行提炼为论文。三年来教师共有2篇课题论文在省市级发表,3篇苏州市级发表,3篇太仓市级发表,60余篇课题论文在省市级获奖;两位位老师在市级评优课获奖;三位老师在学科组活动中公开执教;清风竹工作室教师创编滚灯操;风

之轩工作室老师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角色游戏,在太仓市市级参加角色游戏评比中获奖,在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课题调研时获得调研小组的高度肯定。两位老师获得太仓市教坛新秀称号,一位老师被评为太仓市“我身边的青春榜样”教学探索类。

㈡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生活习惯

由于每一种乡土文化资源都有它的价值、内涵和自身的特点,它更能够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孩子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能力。在外出参观老街时,幼儿对老街窗户上雕刻的花纹特别感兴趣,通过询问、查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得对窗户的经验,进而引发出古今窗户大PK 的讨论,最后孩子们还利用多种材料一起设计了《美丽的漏窗》;在舞龙时,我们经常看到孩子争抢着去舞,会为分工而相互商量,也会创造性的舞出新的队形和动作。在这些活动中,孩子是活动的主人,他们经常几个人围在一起商量玩法,寻找材料,争着将自己的玩法告诉大家,完成设想,体验成功,热情地邀请朋友、老师们去玩一玩,分享快乐,这些正是良好学习品质的体现。再如:饮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进行营养、保健教育;品尝、制作美食后让幼儿表达和创编儿歌、广告词等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在了解饮食文化时感受到双凤饮食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双凤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情感,从而发展社会性;在食品加工活动中让幼儿理解科学制作食品方法,培养幼儿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幼儿将双凤美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创新。

㈢形成了乡土文化特色课程,学校特色在课题中凸现

我园利用独特的文化背景,通过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这一途径促进幼儿园特色的逐渐形成。架构了乡土课程框架;开发了系列主题活动集、特色活动集、乡土文化资源分类表、民间游戏集、民间童谣集;形成了区域活动、角色游戏等若干教学案例集;汇编了教师案例、随笔集与论文集。创编了适合小中大年龄段的滚灯操;在户外活动中创设了民间区;建成了独具特色的儿童游戏体验馆;形成了一套电子与实物匹配的课题资源库;刻录了一套幼儿舞龙舞狮等活动光盘;在实施乡土特色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不断积淀自己的特色园所文化,切实提高我园在本地区的社会影响力和满意度。“娃娃龙狮队”喜迎来自非洲11个国家的友人;太仓市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小组王建秋等领导,来到双凤幼教中心参观了双凤幼儿园“娃娃龙狮队”的舞龙舞狮表演;浙江昆铜幼儿园慕名来园参观、学习;娃娃龙狮队参加镇里龙狮馆揭牌仪式;双凤镇创建国家文明城市拍摄幼儿舞龙舞狮;《娃娃舞龙狮》幼儿活动录像获太仓市“中化环保杯”优秀奖;“清风竹”工作室还被评为太仓市优秀教师群体,幼儿园成功申报了以乡土文化为特色的省级课程游戏化项目。

六、课题的反思

经过课题的实验与探索,课题研究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体会到了很多不足:

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教育科研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对《乡土文化资源园本化实践》的研究更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在实践与研究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前景是广阔的;对我们幼儿教育的价值是重大的。目前,虽然取得一定的阶段性的成果,也形成了课程框架,但如何制定科学的乡土文化课程目标、如何有效编制和实施园本化课程,如何与幼儿园成功申报的省级课程游戏化项目有机融合,这些还是需要实践探索的。

⒈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中国教育出版网

⒉师云凤.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6(1)

⒊汪丽.田野课程架构与实施〔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⒋付红岭.幼儿园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导刊,2010(3)

⒌金华.以乡土资源为载体活化幼儿园一日活动〔J〕.考试周刊,2013年第61期

寻访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

寻访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博乐市第三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寻访传统民俗文化课时: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一些基本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过程与方法:学习采访技巧、学会使用照相机、摄像机拍摄静物和动态画面,以及学习使用问卷调查这种方式获取有效信息:学会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资料收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高效性,主动学习有关方法的知识;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之情。 二、教学重点: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 教学难点:实践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三、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我市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料,如片、图片、宣传画册等。准备家乡传统节日和建筑的精美照片集和视频等。 2.访问自己村里的老人,收集当地的传统文化信息等。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受自己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 师:主题确立后,各小组已纷纷行动起来了,正在积极搜集和整理资料。老师也整理了求助信箱,发现同学们在搜集和整理资料方面有很多困惑。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各抒己见,齐思广义,共同研究一下怎样搜集资料。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每个小组的搜索成果, (二)教学过程: 1、查阅书报 (1)、展示资料 ①找一个学生读搜集到的文字资料。 ②找一个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图片资料。

③师:咱们班上还有哪些同学用了这种方法请举手。生举手。师:使用这种方法的还不少,这种方法叫查阅书报法。那么同学们知道用这种方法搜集资料时应注意什么吗谁来说说(引出) (2)、注意事项 (学生交流) 生1:注意保护书报,别弄坏了。 生2:不要盲目去选书报,要慎重选书报。 生3:从图书室或跟别人借的书要按时归还。 师:记住大家的提醒,其他同学不妨试试这种搜集资料的方式。还有别的好方式吗? 2、上网查询 (1)、汇报资料 两名学生读上网查到的资料。 (2)、探讨注意事项 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已走进千家万户。它快捷、方便是大家搜集资料时备受青睐的一种方式。采用这种方式时,同学们遇到过什么困难吗? 生1:我们小组在上网查找时,第一次只输入了“传统文化”,结果显示了很多资料,但是有许多不是我们研究的。 师:你们小组研究的什么主题? 生2:家乡的传统建筑。 师:然后是怎样解决的 生3:我们重新输入“广东从化的传统建筑”,结果就显示的都是我们小组需要的了。 师:自己解决了问题,一定非常高兴吧大家分析一下,他们小组为什么先前会出现那样的问题 生4:他们查找的范围太大,太广。 生5:我认为他们查找前没有确定好查找内容,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家乡文化寻访活动实施方案

家乡文化寻访活动实施方案 关于“寻访家乡文化传统”课题研究活动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够如何得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如何不涣散,一个国家能够如何不崩解。 沙溪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文化传统积淀深厚,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就从寻访我们家乡的文化传统开始。 二、课题研究目的 对于现代人来说,生活节奏的变化,道德观念的转变,在新思想新思潮的冲击下,一些传统的东西会渐渐淡出生活,甚而有可能逐渐的消亡。本着对传统的忧思,对家乡的热爱,在这里我们一起去寻找家乡的文化传统,力争能深入我们的头脑,从我们开始并进而能从影响周边的人群开始,把我们家乡的文化传统继承和发扬下去,去腐存精,成为生活中的精神支柱。 本次活动从实践入手,让学生亲自去寻访探究家乡隐存着的文化传统,从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牢记家乡的文化传统,并由此更热爱自己的家乡,将家乡的文化传统自发的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在实践过程中,将发现课本之外的更多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的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阶段一:分组确定研究项目 小组成员一起讨论生成课题名称、小组名称、分组规划(成立了8个小组)、选出组长,并对课题的可行性作进一步论证。 各小组分组讨论关于本课题将要进行的活动内容,并按照周次排出具体的时间表。 第1----3周课题生成,召集小组成员,制定小组研究方案和计划 第4----6周活动课题论证并初步实施

第7---10周制定小组第一次外出探访计划及问卷实地调查并交流初步感受撰写初期小结 第11---13周根据第一次外出调查以及资料搜集情况,查漏补缺,调整活动方案准备第二次实地调查资料及问卷 第14---16周整理资料分小组讨论交流各小组选派代表交流各组的经验以及不足,相互答辩,从他人身上发现优点以及一些注意事项,学会聆听与合作,并撰写进一步的总结(指导教师审核后定稿)。初期成果展示。 第17----18周各组交流此次活动感受,谈谈收获和不足。 指导教师参与谈论和交流。 阶段二:分组设计调查问卷 分成两个大组同步进行(其一,沙溪古桥探访;其二,传统节日(清明节和端午节)风俗调查) 每组分工,一部分同学设计问卷,另一部分同学上网、上阅览室查询搜集相关资料 阶段三:实地调查探访 由于成员较多,每组选派代表,去沙溪老镇区进行实地的调查访问,完成调查问卷。其余同学,继续搜集相关资料。 (这是第一批前去老镇区调查访问的10个同学,站在沙溪古桥上的留影。) 阶段四:交流总结 不同分工的同学,交流感受,了解活动需要不同的分工来共同完成。 阶段五:成果展示 整理资料和研究成果,以图片和撰写论文的方式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 “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案例及评析 任玲 一、主题说明及活动目的:

(完整版)“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计划

黄台岗中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

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二)实践意义 1、抵制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的需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急功近利,只要求孩子“成才”,而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却越来越淡漠。在功利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教育环境存在着许多问题:影视、网吧演绎着“武侠加爱情”、“黄色加暴力”;成人思想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都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的侵害。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 2、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需要。人们在全球化中进一步误读东方,甚至走向西方中心主义。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没能占据应有的位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 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陆郎中心小学虽然是一所街道中心小学,过去,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比较简陋,但多年来,陆小以艰难的办学条件创造了较为优质的教育,素质教育喜结硕果,办学效益彰显。近年来,陆小乘着我区创建“教育名区”的大好春风,经过各类创建的历练,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功能逐步提升。面对这难得的契机,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立于本乡本土“特色”打造的校本课程,将极大地推动学校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有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每一位教师都应找准自己的位置,掂量自己的分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教改的积极回应。 我们曾对教育发展的态势、教育面临的改革、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怎样打造陆小教育的特色“面孔”等一系列教育问题做过深入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 于是,我们想到了乡土文化。 徐特立先生认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我国各地民风迥异,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乡土文化。这些乡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有着丰富的内涵。

正是基于家乡陆郎这块土地独有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便应运而生了。因此,学校将通过各种活动挖掘家乡乡土文化资源,将家乡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与小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1.通过课题研究,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展课程资源,结合学科教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文化发展。通过《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内涵,为学校教育改革推波助澜,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师生的资源意识、责任意识、创造意识,提高师生的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丰富情感,探索出可供开发利用的乡土文化资源,并在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上创新。 3.2004年南京“高考之痛”,素质教育成了千家万户议论的热门题。选择与其相关的课题,符合当前的教育趋势,能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具有实践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发展,为他们学会生活,提高生活品味,学会生存,增强生存能力,学会创造,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基础;并对孩子今后的成长,走出家乡对家乡文化的传播,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4.通过研究,挖掘一系列有特色的乡土素材,有利于我校校本课程的积累编制,便于形成课程化、正规化、校本特色化的学校教育“个性面孔”。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1.“开发”,是以多种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劳动,以达到利用的目的。 2.乡土文化资源 本乡本土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都在以一种“无声”的文化形式影响和熏陶着周围的人们。这种资源拥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显著的地方特色。

家乡文化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家乡文化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围绕精美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风俗习惯、民间文学、民间建筑、名胜古迹、方言土语、名人逸事等主题,指导学生通过网上调查、社会考察、采访等方式和收集相关资料、图片等方式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2、引导学生通过对身边传统文化的调查,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特色,并在活动中受到热爱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教育。 3、利用地方的各种便利条件,对同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4、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活动成果,互相学习,增进彼此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课前初探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 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农桑文化、军事文化、工商文化和科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二、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三、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旅游点。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 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④开展题为“家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讨论会,引导学生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变进行探讨。

四、总结方式 1、可在个人自我总结、小组内总结的基础上,再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活动。总结形式可多样,可是个人的日记、作文,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与建议,也可是在班级讨论中的发言或资料展示。 2、就“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写一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太华办八一小学 2018年3月28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要求,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挖掘传承华阴域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全面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活动容,尊重学生认知规律,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出特色,打造品牌。 二、组织机构 我校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员中涛 副组长:娟周红亚 成员:翠萍建侠甄洁贠西玲王春艳 芬亚利宝平丽蔡晶

1.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又善于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博采众长。 2.坚持文化修习与人格养成相结合。既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历史人物、传统技艺等的学习,又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的核心价值观、道德规及时代价值,冶高尚人格。 3.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4.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既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关注成效,又加强各学段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容的有机衔接、次序推进。 5.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推动家庭、社会积极参与,形成教育合力。 四、活动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卓有成效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与践行。2018年春季开学,全面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必修课程,持续开展老腔、迷胡、剪纸、华山红拳等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五、活动容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爱国、诚信、勤奋好学、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开题报告

邯郸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重点课题 《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由我们课题组申报的《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经邯郸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被立项为邯郸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现由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提出课题的研究方案,正式开展研究工作。在此,请各位专家和领导进行评议和指导,也请课题组成员加以审议。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1.开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是适应新课改的客观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管理的重要内容,是高中新课改的重大变革内容之一。其基本定位是:按照国家新课程计划发展精神,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本地和本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并促进其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学生成长及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从国际比较看,实践中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另一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本课题的研究是将两者整合为一体,在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既要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要体现家乡乡土文化特色,使二者珠联璧合,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家乡气”,使教师树立起乡土文化和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以便创造性运用家乡乡土文化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观,从而不断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 2.挖掘社区课程资源,是传承乡土文化的迫切需要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峰峰文化独具特色,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载体。我们峰峰乡土文化有千年悠久的历史,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享誉中外。峰峰有全国、省、市级文物23处,是我省的文物大区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1处,第二个王看苇子灯也已入选国家级,也即将成为又一处国家级的非遗。如众所周知的磁州窑文化,历史上就享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美誉。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孕育出古老灿烂的中国磁州窑文化;她不仅在国际上有影响,而且它还是双料的“国保”,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这在全国也不多见。其中大师刘立忠,2006年入围“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项目第一批候选名单。2007年,他的磁州窑烧制技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时,响堂山石窑集中国石窟雕刻艺术之大全,也驰名中外。这些古老丰润的乡土文化资源为本课题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课程资源,需要像开采煤炭一样去开发去挖掘,去发展,让这些乡土文化重放异彩。正如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刘立中所说:“任何民间工艺,如果没有传人就没有一切,人心就是民间文化的自

关于家乡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

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 *年二十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的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 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要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

家乡文化寻访活动策划书

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 管理学院 家乡文化大寻访 活 动 策 划 寻访家乡文化共建魅力信阳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在中原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战略定位的思想,响应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少工委、河南省学生联合会联合举办的“弘扬中原大文化,增辉中原经济区”河南省青少年家乡文化大寻访活动的号召,落实信阳师范学院党委、共青团信阳师范学院委员会关于“寻访家乡文化,共建魅力信阳”的工作部署,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结合专业特色,立足当地实际,认真分析信阳地区文化建设在中原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经过前期的认真考察、分析与讨论,制定以下活动方案。 一、活动宗旨

以“弘扬中原大文化,增辉中原经济区”为主题,通过组织广大青少年踊跃开展家乡文化大寻访活动,实现河南“根”文化在广大青少年中的传播,鼓励广大青少年大力弘扬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提升文化素质,注重人文关怀,塑造具有中原特征、体现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同时,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河南、热爱祖国的厚重感情,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活动主题 弘扬中原大文化增辉中原经济区 三、活动目的 1、通过对信阳各县区的寻访,获取第一手资料,深入了解各县区历史文化、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当地特产、名人轶事、美文名篇、成语典故和名胜古迹,近距离接受家乡文化熏陶。 2、通过组织同学们在各县区进行实地寻访,使广大同学深入感知家乡文化,激发其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其学习家乡文化的兴趣,进一步引导大家传承弘扬信阳深厚的文化底蕴。 3、通过组织开展家乡文化的宣传与学习活动,加强广大人民对中原文化的了解,广泛宣传中原文化的文化内涵、精神实质和时代气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活动形式:成立由经管学院学生代表组成的“信阳师范学院经管学院中原文化寻访团”,以走访、实地考察为主要形式,辅以阅读书籍、观看影视资料及文化大讨论等多样化形式。

发掘地方资源传承乡土文化

发掘地方资源传承乡土文化 —“可爱的家乡”地情教育与学校美育相结合的有效尝试 建瓯市芝山中心小学蒋闽生 内容摘要: 美育具有人文性质,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美育的地域性越来越显突出。因此,开发、利用、融入本土文化,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注重乡土文化的融入与引导,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注重乡土文化的收集与积累,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注重本乡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增添了教材的地方性、乡土性,而且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究中拓宽了审美领域,使学生在本土文化的传承中增强审美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审美与创造的能力。 关键词:地情美育结合尝试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美育的地域性越来越显突出,新课程标准指出:美育具有人文性质,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因此,开发、利用、融入本土文化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增添了教材的地方性、乡土性,而且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究中拓宽了审美领域,使学生在本土文化的传承中增强审美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审美与创造的能力。 建瓯作为闽文化发源地之一的闽北山区,有着许多优秀的本土文化资源,虽说没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却有古老的遗址、民居、庙宇,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传说、民间艺术等,这些都为我们开发、利用和传承本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一、注重乡土文化的融入与引导,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提高人民的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爱国主义教育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因为家乡是与祖国血肉相连的一部分,只有将爱国主义教育深深扎根在爱家乡的教育中,才会使广大青少年感到具体、生动。因为家乡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总是分外亲切,具体形象,可闻可见的;还因为他们生于此,长于此,他们的祖祖辈辈曾在此淌汗流血,为建设家乡、保卫家乡而奋斗,他们对这片土地有着血肉深情。 “谁不说俺家乡好!”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只有热爱家乡的人,才会真正懂得祖国的可爱。而热爱家乡,就要了解家乡,认识家乡。 特级教师候令指出:“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最好的办法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把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其中,这样的结合既自然,又使学生感到亲切”。所以,我们把建瓯地情教育引入校园,引进课堂,加以引导与激发,让学生在亲近本土文化“美”的交流中,增强审美情感体验,加强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 二、注重乡土文化的收集与积累,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 美育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美育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体验,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因此,学校特别注重本土文化资料的收集与积累,让学生在收集的审美体验过程中,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共享建瓯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是,营造一个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学校在办学方向上提出要“创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思路,精心布置了“地域文化长廊”,开辟了“民族墙”——56个民族56朵花,和谐家庭我爱她,“国旗墙”——从小认识世界,长大建设祖国,以“博爱”为主题,筹建了“练氏夫人”汉白玉雕像,营造爱家乡教育的人文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研究结题报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研究》结题报告 卧铺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1.子课题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研究 2.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中国的文化经典,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流传久远,具有开朗涵宏的气象、优雅高尚的情怀,博大精深、意存高远,蕴涵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是人文理想的荟萃,是民族智慧的源头,是构成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民族文化素质的源泉之一。如:诚实守信、三省吾身、勤劳俭朴、温良恭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修身之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崇高志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它博造文化、推动历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个人乃成人之本,于民族乃民族之魂,于国家乃立国之基。 可是,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在中国尤其是近代,长期未受到公正的待遇。中国文化精髓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中国文化有断层的危险。现在的中职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了不少,但文化底蕴却很差,如果说到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那就更差了。他们不知何为传统文化,也不愿意去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不明了传统文化和今日社会生活的关系,不明了今日社会主义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学阶段是人格形成、人格建设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对于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修养的加强,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目的:1.开发和实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

家乡的传统文化——三年级社会实践

家乡的传统文化 ——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 我的家乡——迁安市,虽然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但是一直不知道迁安这座城市的由来,借着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为了更好的了解我的家乡“迁安”,妈妈同我一起,在网上搜了很多“迁安”这个名字的含义和来源。 我生活的这座小城,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属半山区县级市,1996年10月撤县设市。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总人口67.3万,共辖19个镇乡、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有534个村、10个居委会。迁安市为较具实力的县市之一,先后被批准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绿化模范县(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与“国家园林城市”。境内现有铁路四条:京秦、大秦、通坨、卑水铁路。公路:国道2条,京沈高速、102国道;省道3条,三抚路、平青大公路、长城旅游路。 远古划分为“九州”,今迁安属冀州;周分冀州为冀、幽两州,今迁安属幽州地。迁安之名始见于金。辽时迁安原名“安喜”。五代十国时,今迁安地被契丹侵占(契丹于公元947年改国号为大辽),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后,辽宋对峙,辽统治者时常出兵掠夺北宋,辽兵所到之处常被抢掠一空。北宋太祖二年(公元961年)辽把从定州安喜县(今保定地区定县)俘获的人口安置在今迁安、迁西之地,并置新县,因俘户来自安喜而得名安喜县。金灭辽后,金的疆域南侵到淮河流域,为避免重名,于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将平州之安喜更名为“迁安”,意即“迁兰变鲍、安居乐业”。 三年二班笪尊喆

迁安的长城 迁安是个有好多好多长城的地方,妈妈和我一起去了白羊峪,看到了大理石长城,后来遇到了喜欢爬山的阿姨,她又给我讲了一个关于迁安一段建错了的长城的故事: 在冷口关以西大龙王庙村以北,有一段长城别具特色:在方圆不到5公里的范围内长城分了个叉,整个长城在这里绕了一个圈。当地人称为“错城”,在“错城”中部的一个山头上,有一乱石堆成的巨大石丘,造型和位置不同于别的城楼,占地约20多平方米,高3米有余。更为奇特的是,从远处看石丘和整个山体合成一体,像个巨大的坟茔,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将军坟山”。 传说在明洪武年间,朝廷重修长城,一位将军被派到冷口负责修建长城。刚开始这位将军恪守职守日夜操劳,和修长城的民工、士兵同甘共苦。当长城修建到冷口时,将军发现附近有温泉,于是就隔三差五去泡。从此,将军把修建长城的事忘之脑后。见将军每日花天酒地,民工和士兵们很是愤怒,开始消极怠工,工程进度慢了下来,当长城建到“错城”时,部将见施工图纸上设计的路线不清楚,前去请示往西修建还是往北修建,却遭到将军的一顿呵斥。部将回去后让大家沿着北头向北修筑。一个月后,朝廷派人前来检查,发现这里的长城修筑错了,而且工程进展缓慢。弄清这位将军的所作所为后,朝廷便将其就地斩首。民工和士兵们吃尽苦头却白费了工夫,个个义愤填膺,他们就把将军的尸体用乱石埋在了“错城”上。 三年二班笪尊喆

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doc

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如何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大家关注的问题,这既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进一步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一 为全面提高我辖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xx大精神,充分依托学校教育资源和优势,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相关课程、课外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和平台,积极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使其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引领广大师生更加广泛深入地感受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热爱,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阅读、表达能力和诵读、书写能力。探索学校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为长期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积累经验,奠定坚实基础。 三、组织机构 成立社港中学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寻景辉副组长:黄建新 成员:张余愚寻民章彭高军喻可畏寻梦雄李武安周大志徐益源寻辉 四、教学内容 四至六年级:《三字经》 七至八年级:《弟子规》

五、基本要求 1.开设中华优秀文化经典阅读校本课程课,纳入正式课表,教学处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诵读、书写、解读、欣赏、探究等学习活动。任课教师由语文老师担任,工作量按语文课程的五分之一计算。做到有计划、有检测、有总结。 2.结合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班会、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会、文学社团、兴趣小组等平台拓展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的途径,以音频、视频、书画等形式及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墙报、校刊(报)等载体宣传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记录和展示诵读、书写、解读、欣赏、探究的学习过程。通过经典诵读比赛、传统节日专题诵读活动、经典书写比赛、阅读经典征文比赛、阅读经典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展示和检阅学习成果。 3.加强教师培训,建设具有过硬的经典诵读、书写、解读、鉴赏能力和经典教育能力的优秀师资队伍。 六、组织实施 1.本项工作从20xx年下学期开始在全辖区中小学正式启动。9月14日举行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启动仪式。 2.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营造浓郁的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工作氛围。 3.中学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指标,考核采取到校检查课程教学和活动开展情况,抽查学生文化经典诵读、背诵、默写水平等方式。同时,通过综合考核评选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先进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4.中学根据教育局安排,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经典的诵读、默写、书法比赛或演讲、征文比赛。 5.将文化经典纳入期末考试内容,作为检测学生阅读中华优秀文化经典的方式之一。 6.学校在期末就此项工作开展情况写好总结材料上报中学。 社港中学

《走进我的家乡》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一、课题的产生: 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值得我们去留意、去爱惜,不必说初春草长莺飞,夏季青山绿水;家乡用它宽厚的胸怀滋养与哺育着我们,但是,我们对家乡、对家乡丰厚的民族文化又了解多少呢?本次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走进家乡,去了解家乡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及家乡的军垦文化,以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要充分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石河子的军垦文化背景深,值得开发挖掘地域资源,但学生对家乡的旅游资源认识比较肤浅,对军垦文化的内涵更是知之甚少。再加上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市”,“旅游进课堂”的工作也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利用这一时代契机,对学生进行知家乡、爱家乡的情感熏陶是家乡教育者的责任与义务。 二、活动目标: 1、在能力目标上,能对家乡的名胜军垦文化简单考察,调查和实践,并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并对家乡红色旅游的状况提出合理建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在情感态度上,让学生懂得是家乡养育了我们,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家乡军垦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3、在认知目标上:了解家乡军垦文化的蕴含,需要我们去保护。 三、活动时间:4周 四、活动思路: 1、在整个活动中,从“家乡军垦文化与名胜”和“热爱家乡、保护军垦文化”两个方面去调查,展开实践活动。 2、在调查汇报交流的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协作探究、学习交流、相互欣赏。 3、在调查与汇报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促进学生时间能力的提高。 五、活动的实施过程与方法: (一)准备阶段: 1、引出课题:我们的家乡在准噶尔盆地的南缘戈壁明珠石河子,我们的家乡有许多军垦文化、名胜古迹,1、你对家乡了解多少? 2、你了解家乡的历史吗? 查《石河子志》:顾名思义:一条流淌着石头的河。名石河子原是湖名。据清末成书的《新疆图治.土壤志》记载:“绥来县治西有苇湖、草湖五处,即:铃铛湖、花树林子、石河子、马厂湖、张家尾河,纵横共约六七十里。”这一带曾是蚊虫成群的一片沼泽地。 ( 2)、你的家乡有哪些旅游景点? 东大塘、达子庙、林家河、塔西河林场、北湖公园、周总理纪念碑、军垦博物馆,军垦第一犁、井、楼、王震将铜像、世纪公园、西公园等旅游景点。 2、现在情况下,学生说自己的了解。对家乡红色旅游的利用,你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 3、分工分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由学生自愿结组,选出组长,制定活动计划。 家乡的昨天 学校小导游引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宋建业(中)一行师市领导母隽副师长等(左4)来石河子第三中学,与两基验收评估组一起,六一节期间观看儿童三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对获石河子二等奖的《军垦童谣》表演鼓掌夸赞等。兵团、石河子媒体报道后产生强烈社会反响。 (二)实施阶段 各小组利用4周时间调查、记录。根据教材的要求,设计两份调查表:一份是“家乡名胜军垦文化调查访问”,一份是“家乡红色旅游的调查”,并能说出自己的看法,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第三阶段:汇报交流

新教材《三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同步训练(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

《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同步训练 一、语言综合运用 (2018?武侯区校级模拟)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延承也必须覆盖物质的、非物质的各个领域, 1 而且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即使要利用它发展旅游等产业,也要突出“保护第一”的原则。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 2 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所谓“积极的延承”指的是: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所谓“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沿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即“形似”, 3 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即“神似”。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方言对于人类文明来说具有长远意义,如同物种意义上的生物多样性。第一,方言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第二,用传统方式做训诂研究,解释古代文献词义、句字,需要借助方言;第三,语言的多样性是丰富人类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观念: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心灵最深处、最复杂的情感。任何一种方言都是特定的族群在特定的地域生活多年之后文化风貌的呈现。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人们用方言来表达情感。 据统计,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使用不止一种语言。双语双言、多语多言应是社会之常态。社会要逐步养成双语双言、多语多言的状态,并习以为常﹣﹣我们在完成不同的社会交际功能、适应不同交际场合时,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多语多言应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这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

开展“弘扬中华优级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根据《重庆市中小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为指导,确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以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为了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能够有序的顺利进行。收到预期效果,在活动开展前成立了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确领导和督导工作。 组长:德育处负责人副组长:年级组长组员:各班班主任三、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按照教育现代的要求,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坚持科学态度,努力改进和拓宽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吸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学典立德,修身育人,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品牌。 近期目标:本学期,全面铺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初步形成学习氛围,师生掌握一定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

强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和道德情操。下学期,使学校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入常态轨道。教师的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中长期目标:利用三年时间,让全体学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人格,提高文明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四、学习内容和途径 1、学习内容:临摹名家书法作品,体会中华文字的线条美和空白 美;诵读古代诗词文章,体会中华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一脉相传的文化血液;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礼仪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2、教育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专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 践活动。确保教育效果。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要求各科教师要注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语文、政治、历史、美术、音乐、体育和书法等学科,要加强学科渗透,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2)主题活动通过积极组织举行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展,名人名家故事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艺术节,课前歌,大课间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家乡的传统文化研究

初中家乡的传统文化研究探究活动教案 活动内容 1.引导学生知道家乡有哪些物产,了解家乡的经济特征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2.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自己家乡有哪些物产;搜集家乡物产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中国物产地图(各省级行政区内标明各种物产的形象图标)。 教师:看看这张地图与前面我们认识的地图有什么不同,你从地图中可以看到些什么?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教师小结:从地图中可以看出祖国物产真丰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物产。 (二)了解家乡的物产 1.学生列出家乡物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列举家乡的物产。 2.编儿歌:学生依照教科书中的活动示例,将列举的物产编成儿歌。

3.将编成的儿歌配上击掌的节奏玩一玩拍手游戏。教师可先示范书上的儿歌,然后学生自由分组练习自编的儿歌,还可以玩一玩“拍手接龙”游戏。 (三)家乡物产博览会 1.教师:刚才同学们列举了很多家乡的物产,下面我们来开个家乡物产博览会,把你们带来的家乡物产展示出来,介绍给大家。 2.学生自由分组,布置展台。每小组6~10人,摆放好自带的家乡物产,尽量把展台布置得漂亮、有特色一些。 3.小组准备解说词,推荐解说员。介绍物产的特点,给家乡带来的好处,推荐1.~2.名解说员。 4.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各小组的展台,听解说员的讲解(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先参观自己所在组的展台,由教师作示范讲解)。 5.教师评价:参观了家乡物产博览会,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展台布置得好?哪位解说员解说得好? (四)推销家乡的物产 1.学生设计广告推销家乡的物产。 (1)设计包装。 (2)设计广告语。 2.教师分发学生设计广告所需要的卡片或纸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