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程根据本地乡土文化资源谈谈你

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程根据本地乡土文化资源谈谈你

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程根据本地乡土文化资源谈谈你
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程根据本地乡土文化资源谈谈你

作业2:通过学习“文化传承与创新”课程,根据本地乡土文化资源,谈谈你在教学设计中是怎样发掘校本资源的,并总结这样做的意义。

作业要求:1、字数不少于500字,2、原创、禁止抄袭

高中政治教学中发掘乡土文化资源的方法与意义

乡土文化,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片沃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课堂教学中引入乡土文化,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本地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会更好的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教材中,有许多介绍全国各地的历史古迹和自然景观的内容,而好多学生都没有去过这些地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甚远,如果教师一味地只会就课本讲课本,课堂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死水一潭,学生学起来也会枯燥无味,学习效率低下,给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合理利用身边的资源,这种资源很有可能成为教师教学的良兵利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亲自感受家乡的文化底蕴。

第一,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假日要求学生进行调查走访,走近自己的祖辈、父辈,家乡的老艺人、老红军,了解本地的乡土文化和风土人情等知识,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并进行整理,加深对家乡的热爱。

第二、更新课堂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在政治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每节课的先导。成功的新课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前提。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由于乡土材料就发生在学生身边,这样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尤其在搜集事先布置的材料的时候。另外当地特有的风俗民情,在课上进行了相互交流,但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必须立足实践,为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时代精神,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乡土材料导入新课,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搜集历史典故:让学生在网上搜集发生在家乡历史典故,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有时还要实地勘察本地的名楼、名塔、名刹文化,考察各种碑林石刻文化,走进历史博物馆、英雄纪念馆及烈士陵园,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还可借助地方志和网络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发掘、整理研讨甚至抢救本土文化。

第四,丰富校内外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是一个封闭的领域。在我们的观念中,课程资源不能构成提问方式,教材就是唯一的资源。而当代教育为了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在确立教材依然是主要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对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成为这次课程改革中的新课题、新亮点。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政治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政治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政治课程资源。

第五、回归生活,促进学生践行反思。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精心组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有助于使学生体验文化生活、陶冶精神世界、升华道德境界、明确肩上的责任。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现状、原因、表现等方面都一一分析,通过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本地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有利于纠正以往对传统文化理解上的偏颇,增强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意义: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丰富了德育的内涵,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众所周知,传统的德育形式均以老师的说教为主,缺乏创新。孩子们接受的教育内容具有相同性,缺少了独特的东西,而乡土文化的介入将大大地改变这一传统模式,因为乡土文化素材是学校德育活动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是课堂上无法学到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宗教、建筑等方面知识的补充,乡土文化的精髓加强了德育的渗透,有助于孩子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健康人格,从而达到德育无痕化的最高境界。德育的途径虽然有很多,但立足于乡土文化的德育则更具有亲和力和生命力,因为它源于实践、源于真情感知,从而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不仅培养了乡土文化的传承精神和热爱意识,而且构建了美好的精神家园。

学习无处不在,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结合当地资源特色,将其与教学有机整合,有效利用到教学之中,辅助学生学好,用好,切实提高学生的素养和教学效率。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据此回答1--2题。 D 1、下列属于文化遗产的是 ①中国的长城②古老的丝绸之路③埃及的金字塔④司马迁的《史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B 2、之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是 A.该国人文文化的集中表现B.该国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该国自然文化的突出表现D.该国全部历史文化的凝结 A 3、哲学家罗素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只有当一个城市区别于另一个城市时,她才有了自身独特的魅力。千篇一律的建设手法和规划方案不仅使地方丢失了应有的特色,根本无法符合现代社会对城市建设的要求,而且也破坏了历史文化的价值,永远地丧失掉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这说明 A.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保护文化遗产有历史文化价值 C.保护文化遗产有旅游价值 D.独特的城市有独特的魅力 D 4、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下列对文化多样性认识错误的是 A.文化多样性是文化魅力之所在 B.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繁荣的前提 C.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D.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D 5、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看到,文化传播总要通过—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今天当你用手机给远方的亲朋好友打电话、发信息时,意味着传播媒介进人到阶段。 A.口语 B.文字 C.印刷 D.电子和网络 D 6、“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每逢中秋佳节,海峡两岸都会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有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经济生活 D.共同文化心理 B 7、内蒙古地域辽阔,各地区生活习俗同中有异,因此蒙古民歌既有风格上的统一性,叉有地区色彩的多样性。有的蕴藉深沉、古朴苍凉,有的豪迈不羁、自由奔放,有的华丽繁复、活泼跌宕。这说明蒙古民歌的 ①统一性是以多样性为基础的②多样性是以统一性为基础的 ③统一性是共同文化心理的直接体现④统一性是共同经济生活的直接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D 8、“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句歌词说明了我国 ①各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得到尊重②当前已不存在民族问题 ③各民族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清除④各民族间是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C 9、我国西北地区有丰富的人文、经济资源s在历史上经济贸易曾经十分繁荣,茫茫草原、巍巍高山对民族性格和当地文化的影响巨大,大部分西北民歌粗犷高亢,自由奔放,极富阳刚之气。西北地理环境与西北民歌风格之间的关系说明 ①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气质②地理环境决定民族文化气质③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具有特殊性④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具有稳定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D 10、我国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博采众长,创造了著名的“柳体”,至今影响着我们。这说明 A.这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 B.书法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C.传统文化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D.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

文化生活类主观题万能答题模板

文化生活类主观题万能答题模板 1有关“文化的作用”的命题 01文化的社会作用 【设问模式】运用文化社会作用的知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答题模板】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 【答题要素】 ①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02 文化对人的影响 【设问模式】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答题模板】来源+表现+特点+塑造人生 【答题要素】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有关“文化创新”的命题 01文化创新的举措 【设问模式】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某地创新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或 体现了文化创新的什么知识。 【答题模板】根本途径、主体+基本途径+正确方向 【答题要素】 ①立足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坚持正确方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02 文化创新的原因 【设问模式】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推动文化创新。 【答题模板】必然要求+重要意义 【答题要素】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有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命题 01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 【设问模式】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答题模板】现实要求+作用+意义

精选2019-2020年政治思品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人教版练习题六十

精选2019-2020年政治思品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 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人教版练习题六十八 第1题【单选题】 “卡雀”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是独龙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腊月中,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庆祝年节( ) ①是独龙族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是独龙族民族情感的集中展示 ③可以领略不同民族的文化韵味 ④体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形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新疆阿勒泰库尔尕克托干的干沟村166户人家,只有何厚宾一家是汉族。最初村民们看何厚宾种菜都很不解:“你们怎么吃草呢?”如今同村的人说,现在我们都跟何厚宾老人学会种菜了。老人家对每一个村民都很好,我们也尊敬他。可以说,这是( )。 ①菜地里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 ②村民之间传递温暖和友善 ③村民珍惜自己的民主管理权利

④各族同胞共同行使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几千年来在指导我国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 ①印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②体现了世界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全面认同 ③有利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 ④有利于激励国人固守传统文化,守望精神家园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解析】:

(完整版)文化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及高考例题.doc

高中文化生活主观题知识归纳及高考例题 角度内容例题 文化1、文化的内涵:(全国 2012-39)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 与生活(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科技对于广大中以文化的作用。 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有利于培 产品。育珍惜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有利于建立中医药植物资源基因库,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 象。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化;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北京 2011-40)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 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 培养出来的。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②文化对人具有潜 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①经济是基础,一定的经济和政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营 造全社会重视环保的文化氛围。③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 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 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山东 2011-29)1955 年 10 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 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 年 9 月建成投产。 2011 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 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结合材料,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 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如何发展民族文化

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不仅给我国文化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开辟了广阔前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几千年来,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多种少数民族文化并存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少数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现实生活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它是民族诞生时即同时并存和依赖着的精神世界的东西,是少数民族最持久的特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增强中华文化生命力、凝聚力的根本要求,更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

要。 近几年来,我国在开发和保护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上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继续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首先,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文化的背景不同,在生产生活、习俗节祭、文化艺术、民间医药等方面都具有异于他族的本土意味。这些文化蕴含了各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形成颇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比较大的优势。其次,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把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加以开发,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再次,随着少数民族文化含金量的提高,将大大改善城市经济运行质量,使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巨大的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在优化结构布局、提高运行水平、增强总体实力等方面取得质的进步。挖掘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除了是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开拙和光大外,它将为我们创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城市先进文化,提供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郁的人文环境。 正因为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2009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并出台《关于进一步繁荣

【精品】2020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高频考点9:文化传承与创新(含答案)

文化传承与创新 1、广西百色市凌云县百门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工作目的正在紧张进行。2018年6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外介绍称,通过发据和比对,初步推断遗址距今8万至10万年,该遗址为凌云县首次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①该遗产能展现历史文化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②该遗址是凌云县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③文化遗址是汉民族的伟大历史创造 ④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 2022北京冬奥会会徽的设计者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设计团队,此前他们设计的南京青奥会会徽,也展示了中国文化。关于“衷情中国文化”,设计学院副院长林存真说:“世界各国的优秀设计师都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就必须要懂本国文化,会展示自己的文化。” 这启示我们( )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文化创新离不开继承传统文化 ③重视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④民族文化是支撑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于7月10日至20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第40届会议,对今年的26处申遗遗产地进行审核。这其中包括申请自然遗产的中国湖北神农架和申请文化遗产的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艺术文化景观。中国有望成为继意大利后,第二个世界遗产50+俱乐部(世遗数量≥50)的国家,赶超意大利(51处)指日可待。 世界之所以要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 ) ①让文化的记忆得以传承 ②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对展现文化多样性有独特作用 ④必将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练习题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练习题 班别: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源远流长、博大精深B.通俗易懂、博大精深C. 贴近民众、雅俗共赏D.全面进步、世界领先 2.2015年春节期间,广东省各级文化部门准备了2000多场群众性文化活动,各级公共文化场所节日期间免费开放,让群众过一个幸福愉快的文化年。其做法的主要意义在于() A.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B.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C. 提高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D.保证每一位公民都平等享有文化权益 3.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提交的“大运河”、中国南方喀斯特等申请报告获得批准。中国获准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达47个,位列全球第二。这说明() A.中国对世界文明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B.文化是一个民族价值观源泉C.中国民族文化瑰宝灿若星晨D.中国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4.2014年9月26日,省文化厅、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省财政厅举办“广东省文化金融合作发展对接会”,推动加强政、银、企合作,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推进广东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此举表明()A.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B.广东释放发展活力,建设文化强省 C.传承创新民族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发展D.深化改革,提升广东科技实力5.在教育部举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青少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 A.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 B.全面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 C.在社会生活中做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D.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品质 6.“中国文化遗产日”广东省分会场的主要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及徒弟活态技艺展演,通过交流互动,让老百姓共同关注岭南文化家园的艺术瑰宝。这一活动最恰当的主题是()A.文化流动贴近民众 B.传承创新抛弃保留 C.传统文化全面继承 D.文化产业雅俗共赏 7.中国人——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有一百多项发明和发现。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十五世纪之前更加如此——我们欧洲科技成就,乃至世界科技成就,或许中国科技成就是不可缺的。这说明()

辩论赛: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哪个更重要

尊敬的老师、同学,亲爱的主持人、对方辩友大家早上好! 我方认为: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更重要 文化传承就是指:世界各民族历史的辩证的吸收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创新是指:世界各民族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出新的文化。所谓何者更重要,是指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同时存在的前提下比较哪一方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更有意义和价值。我方认为: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更重要。 第一,文化传承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回顾人类的发展历史,从钻木取火到电力时代,从伢伢学语到灿烂的社会文明,无不体现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文化的传承,人类也只是低等生物中的一种而已。 其次,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形成是一个融合、凝聚、兼并、扩张的过程,历史的发展雄辩的证明了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中国民族。而如今,中华民族要想迎接全球化的挑战、要想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展本民族文化,以此来保持民族个性,从而不被外来文化所侵蚀。如果不注重本民族文化的文化传承,那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将会重蹈覆辙。

再次,2014年春节晚会中播放了一段发人深思的的公益广告《一双筷子的传承》,“我们是中国人,我们都要用筷子”“让爷爷先吃”,小小的一双筷子就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情感。 从小小的筷子到泱泱大国,再到灿烂的人类文明,无不体现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第二,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是文化创新的本体。没有了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所以必须以传承为本。同时,文化传承是对文化创新的筛选、过滤和沉淀。创新有好有坏,而传承就是以是否符合历史自然发展为依据对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创新好比一个个孤零的点,而串动这些点形成线的过程就是传承。人类的发展历史又何尝不是这样一条传承的线呢?所以从本 源上就证实了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更重要。 第三,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承比文化创新显示出更强的迫切性。放眼当下,我们看到:古埃及神庙被刻上了“某某某到此一游的”的涂鸦;当我们在热衷于圣诞节抢购礼物的时候,端午节早已沦为了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五千年传统道德的礼仪之邦还需要在‘老人摔倒了扶与不扶’这个问题上举国热议。从不赡养老人体现出的道德观价值观的丧失到为泄私愤挥刀乱砍行人而体现出的人生观世界 观的扭曲无不折射出物质利益极大化的当今时代,优秀传

文化创新练习题(有答案)

文化创新的练习题 1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未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A。本题需要明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侧重于强调丰富厚重,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材料中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性体现了这一点;解答本题还要明确: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正确答案是A 。 考点:中华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及特点 2莆仙戏被誉为宋元时期南戏的“活化石”,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引进艺术人才、安排专项财政资金等方式,大力扶持莆仙戏,使这一传统艺术展现出新的魅力。政府扶持莆仙戏旨在: ①拓展戏曲文化市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②挖掘传统戏曲的历史文化价值 ③通过推陈出新维护戏曲文化的多样性④推动戏曲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C。扶持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①不选;推动消费方式的变革不是扶持的目的,④不选。故选C。 3.2015年,新版《辞海》编辑委员会宣布将在推出纸质版《辞海》的同时,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这一做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 ②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 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B。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当然了,我们想用的时候不能每天都背着一本辞海,所以出现了移动终端,出现了电子版、网络版,可以的。②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错误的,价值创造是人民群众,文化既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又在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当中享受。所以是个错误选项。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这个选项并没有问题,但我们在材料当中并不想问它的具体影响是什么。 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非常的明显,告诉移动终端电子版。故选B。 考点: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练习

文化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练习 一、选择题 1.中国珠算被列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有利于 ①树立炎黄子孙的文化自信②展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成就 ③证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④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2.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庄严通道上,中华文化无处不在。在美国最高法院大楼的“司法、自由的护卫者”纪念碑上,刻有三个石像,分别是颁布《十诫》的摩西、雅典立法家梭伦,以及穿着长袍、留着长须以系统道德理论治国的孔子。这说明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柏承 ③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加速人员的培养,另一方面借助音视频技术,采集古书画装裱技术的图像资料,完整地记录了工艺流程、操作手法及技术细节,为防止技术流失上了双保障。这说明 ①科技、教育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②科学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④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了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最近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打造的传承中华美食文化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却让低调的纪录片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才下舌尖,又上心头的不仅仅是美味更有温情。围绕其展开的各种话题屡次登上网络热点排行榜,引发各界对文化魅力、健康饮食习惯和故土情怀广泛热议。《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成为关注焦点,主要是它 ( ) ①以现代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②运用大众传媒这一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传承中华美食文化 ③集中展示和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情感 ④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典型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民族气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5.“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这首诗,引起两岸同胞的共鸣。这种共鸣 ①是实现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③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两岸同胞的心中 ④体现了两岸同胞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6.2013年,中国领导人提出共建贯穿欧亚腹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携手东盟共间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对于加强亚欧大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材料表明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③各国都坚持文化一律平等原则④中华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卜筮、相术、风水、算命、拆字等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活动,机关大楼的“风水”现象 ①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②异化和扭曲了传统文化 ③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④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持久的影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8年高考政治复习:与传统文化相关主观题汇编

2018高考政治复习传统文化篇12题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根据教育部要求,从今 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小学生将统一使用统编语文教材。新教材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增加了古诗词比例,新增了多篇传统文化内容。2017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指出,优秀文化进校园要针对各个学段特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适合什么内容,教材里面就进什么内容。优秀的传统戏曲、国画、书法,甚至包括中医药,都可以进,还包括传统体育,如武术、太极等。拓展校园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沃土、更好的氛围。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可以帮助青少年在感知、体验和创造中了解中华文明,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成为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人。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2)某班级以“弘扬国学”为主题举办主题班会,请你设计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传递正能量,每条不超过20字。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 《意见》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为此,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就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有位学者认为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

浅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

浅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底蕴,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不以时代划分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历史范畴。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是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划分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服饰、生活用具等等。第二,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包括婚姻、家庭、宗教、丧葬等。第三,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第四,科技知识工艺文化,包括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民间医药、工艺制作等。第五,信仰崇尚文化,包括宗教、崇拜、祭祀、巫术、禁忌等。第六,节日文化,包括年节各民族特有的宗教、农事、纪念、庆典等。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每一个民族都是以其独特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灵魂。少数民族传统那个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其特点是由少数民族历史上所拥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相邻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受到历史上各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受到本民族内部政治发展、阶级结构的影响。因此,有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不同的外部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的内部政治状况,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就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有宗教性特色的文化。在一些少数民族社会中,宗教浸入了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成为民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宗教与社会紧密结合,导致宗教社会化、宗教政治化和传统文化宗教化,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二种是具有神灵宗法性特色的文化。第三种是以传统礼俗为主要特色的文化。 3、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从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类型入手,可以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方面来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 (1)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一提到“物质文化”,人们不约而同地都会想到表现在器物中的人类的创造和文化信息。在这些器物中反映出了少数民族的创造、意识

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

论云南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文化,广义而言包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及创造的全部成果。这里,文化仅是指人类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即观念形态文化。文化乃国脉之所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是一种强有力的粘合剂,它将有共同地域、共同历史背景、共同社会心理和共同语言的人群联结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中国各民族文明源远流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民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除旧布新的过程,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演进过程。各民族的先进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对传统文化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对外来文化在比较中引进,更需要努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先进文化之林。 一、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观念、心理、信仰、风俗习惯等内容构成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它以代代相传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在人们的内心积淀成一种深刻

的世代认同感,唤起人们的民族集体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从时间上说,传统文化并不是一种过去的文化存在,它总是以文化传承的形式存在于现在,又以求新变更的姿态向着未来开放,它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框架,是民族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和根脉。创建当代中国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利用现代手段把民族文化传向世界,向世界展示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推动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化。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各民族的性格、心理和精神有着深刻的影响,铸就了各民族的灵魂。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中国各民族都是有几千年灿烂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各民族的祖先都留下了无与伦比的优秀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这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创新和发展当代各民族文化的必备条件。 如何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东西和古代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专题十 文化传承与创新:(65)文化传承与创新综合练习

文化传承与创新综合练习 1、盘龙藻井变身雨伞,飞檐角上的瑞兽蹲踞在铅笔上,朝珠成了时尚耳机……北京故宫博物院一改人们印象中的“正襟危坐”,以管藏文物和古典建筑为元素创作了多款热销产品。 这说明() A.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C.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 D.应当通过市场运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2、2018年,广西将完成三江侗族村寨保护管理规划编制和三江侗族村寨申遗文本编制,并与湖南等侗族村寨联合申遗省区向国家文物局提交申请报告,力争列入国家2020年推荐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这样做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有利于研究侗族文化的演进 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有利于增加所有居民的收入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3、中国围桌而食,追求的是一种家庭气氛,体现的是一种情感关怀;西方分食制、快餐化,显现一种独立性。中国饮食,讲究色香味形,更注重饮食文化;西方饮食,讲究营养搭配,更注重养生。这直接表明() A.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要培育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D.社会实践的差异导致文化差异 C.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4、一座城市的记忆,往往源自一些特殊的文化符号。杭州那条“文艺范”的地铁,从壁画泥雕到水墨石凳,无处不在的“江南风”让人们在地下空间也能欣赏到风景。而为了留住这些文化记忆,杭州舍弃的广告收入每年至少有2000万元。杭州市的这一做法() ①坚持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底蕴 ③创新了文化传播方式 ④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②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中国商品遍及全球市场,要让中国商品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良好载体,在一些出口的商品中体现中国文化创意。这反映了() 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以重大影响②借助经济活动,进行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商贸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7、国家图书馆的“中国记忆”项目以传统文化遗产、现当代重大事件、各领域重要人物为专题,以传统文献体系为依托,系统性、抢救性地进行口述史料、影音资料等新型文献建设,并最终形成记忆资源体系,并通过多种形式面向公众进行资源推广。这一项目()①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②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测试题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测试题 考试时间:7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是(见教材30页) ①泰山②武夷山③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④黄龙寺风景名胜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俄罗斯辽阔的国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赋予俄罗斯民族豪爽、乐观的性格,这种精神气质也在民歌中体现出来印度尼西亚民歌常常与“热带宝岛”的自然风光相联系, ( ) A、世界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B、世界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 C、民族文化的丰富生动的个性 D、民族文化应该博采众长 3、文化部长孙家正指出:“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世界因不同而精彩”强调的是 A、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必须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化交流 D、文化交流是文化创新的途 4、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是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印刷媒体的推广应用 C、广播的出现 D、网络技术的推广 5、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现在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的主要原因是 A、大众传媒具有反馈及时的特点 B、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都是真实的 C、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现象 D、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6.培根认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这句话表明 A.知识的传播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B. 任何知识文化都能推动社会进步 C.文化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文化的传播 D.知识文化具有继承性 7、下列属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的是 ①推动教育信息化②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③大力推广网络教育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8代中国接受西方新的人文思想、艺术等,主要是经过日本传入的。当时留日学生之众,不亚于今天的留美潮。这说明 A、文化交流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今天的日本文化已经落后美国文化 D、日本的文化属于西方文化 9.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能够产生以下影响 ①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发展②推动国家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 ③消除民族隔阂和偏见④损害两国的根本利益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下列都属于传统文化的特点的是 ①具有民族的特色②一旦形成永远不变③具有强大的继承性④基本内涵相对稳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019届高考政治复习文化传承与创新开放类主观题专练新人教版

第十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开放类主观题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5月23日,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专题协商会。有政协委员提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是加快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中国制造”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部分产品质量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质量形势依旧严峻,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数量,忽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领域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品牌建设严重滞后,这些问题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2018年,中国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制造”质量的情况。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究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为什么要弘扬工匠精神。 (3)班级召开“创新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核心”主题班会,请围绕这一主题,就如何建设制造强国列出发言要点。(两条。每条10~30个字) 答案(1)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分析“中国制造”质量的情况,要坚持两点论,既要看到“中国制造”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又要看到不足;还要坚持重点论,分清主流和支流,“中国制造”质量,取得了长足进步,这是主流,部分领域质量不高,是支流。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部分领域质量不高问题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先进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工匠精神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

浅析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浅析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作者:唐海珍 期刊名: 出版日期: 摘要: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的国度,在各民族中间更是有着不计其数的文化形式在世代流传。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许多文化资源遭到破坏,甚至有些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近几年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及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传承;可持续发展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是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处于发展进步之中,闪烁着光和热,发挥着它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各民族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已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并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深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团结力的巨大力量源泉。 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布速度和传布范围达至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至空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般较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要滞后一些,但至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可见,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已到了濒临解体的境地,如何对其实施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的文化发展大事。 一个民族要谋求现代化,必须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只有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才能繁荣富强。而凝聚力来源于民族内部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民族认同感又从何而来?芽从本民族的文化中来。比如长期以来,贵州的少数民族的文化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制约,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欠开发、欠发展”的现状,导致民族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民族认同感也趋于淡化。但是在现代性的强势冲击下,特别是旅游事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显示出越来越强烈的趋势。如苗族对服饰、银饰等自身民族文化

2017年高考文化生活主观题专练(一二单元)

2017年高考文化生活主观题专练(一二单元) 1.今年“工匠精神”成了网络热词。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它代表着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取向,一丝不苟、不走捷径的态度,以及对工匠职业本身的敬畏和信仰。 材料: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制造业,以及这些国家里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工人,和那些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手艺人。而经这些工匠之手制造出来的产品,也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隐形的高品质标签。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的存在;我们也承认,代表中国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制造”被贴上了廉价、山寨、劣质的标签,在品牌竞争中,与其他国家拉开了一定的差距。而弥补这些差距的核心在于高品质。“工匠精神”,正是打造出高品质“中国制造”的必要理念。 (1)从“文化与生活”的角度分析“工匠精神”在打造高品质“中国制造”的作用(12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重塑这种精神(12分)。 2.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到某山村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为脱贫指明了根本方向。针对山村交通不便,产业缺乏,基础薄弱的实际,某县扶贫工作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把握精神脱贫是精准扶贫的战略重点,首先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扶贫先扶志。注重创新载体、激发内生动力,让精神的力量发挥先导作用。开设“道德讲堂”,让文明意识渗透到村民的心底;开展苗年、赶秋等民族文化活动团结凝聚村寨人心等,帮助群众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 (1)精神脱贫是精准扶贫的战略重点。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12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